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教学设计--比例

合集下载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整个单元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整个单元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整个单元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是对比例知识进行深入讲解的一个单元。

本单元主要包括比例的概念、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的计算方法以及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内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比例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对比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概念、基本性质和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究等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挑战、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比例的概念、基本性质和计算方法。

2.难点: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灵活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比例知识。

2.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比例知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与比例相关的的生活情境图片、例题等。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情境图片,引导学生发现比例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一幅水果店的水果图片,让学生观察价格标签,发现苹果和香蕉的价格比是3:2。

2.呈现(10分钟)介绍比例的概念和基本性质,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理解比例的意义。

例如,讲解比例的定义,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如3:2=6:4。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每组分配一定的任务,如计算购买苹果和香蕉各需要花费多少钱。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尺》优秀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尺》优秀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尺》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尺》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掌握比例尺的应用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够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比例尺,能够通过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和分数的基本知识,对于比例尺的概念和应用,他们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通过操作活动来掌握比例尺的应用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概念,知道比例尺的意义。

2.让学生掌握比例尺的应用方法,能够通过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

3.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能够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比例尺。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掌握比例尺的应用方法。

2.难点:让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比例尺,能够通过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操作教学法。

通过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概念;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掌握比例尺的应用方法;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巩固比例尺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实物模型、比例尺图示等。

2.学具准备:学生作业本、尺子、画图工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比例尺的概念。

如展示一张地图,让学生观察地图上的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比例尺的定义和意义,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概念。

如展示比例尺的图示,解释比例尺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来应用比例尺。

如给出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来巩固比例尺的应用。

如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际问题,使用比例尺来解决问题。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来拓展比例尺的应用。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4 比例(6)-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4 比例(6)-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4 比例(6)-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比例三种基本形式:比例式、分数式、百分数式。

–能够灵活运用比例三种基本形式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积极合作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比例三种基本形式的掌握。

–实际问题的解决。

2.教学难点:–实际问题的转化,需要对问题进行分析。

三、教学准备1.教材: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2.工具:课件、白板、黑板、笔。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5分钟)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比例三种基本形式的掌握。

2. 提出问题(10分钟)老师提出问题:“小明用了200元买了3本书,这些书的单价是多少?”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3. 阐述比例式和分数式(10分钟)1.显示比例式的定义和公式。

比例式是指代表两个量的比的等式,表示为a∶b或a:b。

示例如下:1:2 = 3:6–解释:两边都是1份和2份。

2.显示分数式的定义和公式。

分数式是指用一个分数表示两个有关联的数量的关系,表示为a/b或a÷b。

示例如下:1/2 = 3/6–解释:1份相当于2份的1/2,3份相当于6份的1/2。

4. 阐述百分数式和实例讲解(30分钟)1.显示百分数式的定义和公式。

百分数式是指将一个比例转化为百分比的形式表示,表示为a%或a/100。

示例如下:1:2 = 50%3:6 = 50%两个比例都可以表示为50%。

2.带着学生一起解决买书的问题。

根据前面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得出3本书的总价格为200元,即3b=200,得出每本书的价格为b=200/3元。

5. 练习(20分钟)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练习内容如下:例1. 相当于5个橘子的苹果数是3个,相当于9个橘子的苹果数是多少个?例2. 打3折后的价格是740元,原价是多少元?例3. 男生人数占班级人数的比例为3:5,班里一共有60名学生,那么男生人数是多少?6. 巩固(10分钟)巩固已学的内容。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数学第四单元《比例》优质课教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数学第四单元《比例》优质课教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数学第四单元《比例》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数学第四单元《比例》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比例的概念、性质和基本运算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比例的运算规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知识,对于比例的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比例的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比例的概念、性质和基本运算方法,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比例的概念、性质和基本运算方法。

2.难点: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比例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比例的魅力。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比例的性质和运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巩固知识点。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图片,用于导入和呈现。

2.准备PPT,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操作过程。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引入比例的概念,让学生初步感受比例的存在。

例如,展示一幅图,图中两个人物的高度比例为3:4,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个比例。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比例的定义、性质和基本运算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总结比例的特点和运算规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练习,巩固比例的运算方法。

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讲解和点评。

(教学设计)第四单元 比例尺-六年级数学下册 (苏教版)

(教学设计)第四单元 比例尺-六年级数学下册 (苏教版)

教学设计:第四单元比例尺-六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比例尺的概念和用途;•掌握计算比例尺的方法;•能够应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合作学习,小组合作;•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实践运用。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应用;•发掘数学知识的美和实用价值;•形成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为《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的第四单元:比例尺。

主要内容包括比例尺的概念和用途,计算比例尺的方法以及应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概念和用途;•掌握计算比例尺的方法;•能够应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比例尺的概念和用途的理解;•计算比例尺的步骤和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与方法1. 学生自主探究教学本单元的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适当的教学环节和对策。

2. 思维导图教学法在探究比例尺的概念和用途时,采用思维导图教学法,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并形成团队合作意识,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

3. 合作学习学生需要分组合作完成一些练习和实际问题,鼓励小组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以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探究精神。

4. 课前导学在开始学习比例尺之前,通过课前导学,引发学生的兴趣,预习知识,为下课作好准备。

5. 完成练习、讨论答案、展示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综合活动方式,帮助学生检查和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资源和检测途径1. 教学资源•电子课件;•数学试题;•实物比例尺。

2. 检测途径•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检测;•设计评价方案,对孩子的学业、发展、情感和品德进行全面评价。

六、教学心得与收获通过本次的教学活动,我认识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重要性和优点。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讨论答案、组织合作等方式积极参与,形成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精神。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四 比例 解比例|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四 比例 解比例|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四比例解比例|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了解比例的定义,并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和技巧。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解比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思维敏捷、耐心细致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比例的定义及解决比例问题的方法。

2.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分钟)1. 比例的概念及性质82. 比例的基本概念:比例,比例项,比例关系103. 解决比例问题的方法:照比例、辅助线法、倍比法154. 练习对比例的认识和比例关系的掌握125. 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比例15总结5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和讲解,按循序渐进的方式逐个讲解比例的定义、基本概念和解比例问题的方法。

2.对于比例解题过程中比较复杂的题目,采用板书和解题演示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3.给学生创设情境,引导他们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比例解决问题。

五、教学资源1.教师:PPT、课堂板书、纸质教材、教学计划。

2.学生:纸笔、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

六、教学策略1.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过程中的理解和记忆。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问,激发学生的思维。

3.对于学习比例知识基础薄弱的学生,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法,重点讲解和练习。

七、教学评估1.课堂练习2.随堂测试3.作业完成情况八、教学后记本节课主要教授了比例的基本概念并强调解比例问题的方法。

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后多加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希望学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比例方法解决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教学设计--比例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教学设计--比例

备课模式:原创网络下载修改第四单元比例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放大或缩小;联系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的项和内项、外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理解比例尺的意义,知道比例尺的不同表达形式,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能应用比例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认识比例和应用比例有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丰富对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认识,体会不同领域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初步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学习价值;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作用,会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课时:7课时第1 课时总第15 课时教学内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1)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3.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呈现例1图片在黑板上。

提问: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谈话导入:像刚才把一幅长方形画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二、交流共享1、认识图形的放大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

提问: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组织学生先讨论,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图的长和宽的关系:第二幅图的长是第一幅的2倍,宽也是第一幅的2倍;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等等。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3课时《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3课时《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3课时《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3课时《比例的基本性质》是本单元的核心内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的概念,本题旨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为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比例的基本性质包括比例的合成分解、比例的交叉乘积相等、比例的等比例变换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对于比例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将比例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此外,学生对于比例的合成分解、交叉乘积相等等性质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具体例子的引导和讲解,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包括比例的合成分解、比例的交叉乘积相等、比例的等比例变换等。

2.培养学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比例的合成分解2.比例的交叉乘积相等3.比例的等比例变换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例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实践操作法等,结合具体例子,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例题和练习题,涵盖比例的合成分解、交叉乘积相等、等比例变换等知识点。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例题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比例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甲、乙两地相距120公里,一辆汽车从甲地出发,以60公里/小时的速度前往乙地,问汽车需要多少时间到达乙地?2.呈现(15分钟)讲解比例的合成分解、交叉乘积相等、等比例变换等基本性质,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

例1:比例的合成分解已知比例a:b=c:d,求比例a+b:c+d和a-b:c-d的值。

例2:比例的交叉乘积相等已知比例a:b=c:d,证明a d=b c。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比例∣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比例∣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比例∣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掌握比例的概念,了解比例的应用;2.能够通过比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3.能够灵活运用比例的性质解决数学题目。

二、教学重点1.比例的相关概念;2.比例的基本性质;3.比例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比例解题的方法和技巧;2.比例与实际问题的应用。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根据上节课的内容,复习比率和相关概念,引入本节课的比例。

步骤二:比例的概念1.定义:什么是比例?比例是什么含义?2.表示:如何表示比例?比例有哪些表示方法?如何读写比例?3.分类:比例有哪些分类?步骤三:比例的基本性质1.定义: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2.性质一:已知比例中的三项,可求出缺失项;3.性质二:比例中,两对比数相等,则这两对比数成比例;4.性质三:比例中,交叉相乘相等。

步骤四:比例解题的方法和技巧1.比例解题的步骤:列式、设方程、解方程、检验;2.比例解题的技巧: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善于转化问题,多思多练。

步骤五:综合练习1.针对比例解题,进行综合练习;2.练习内容包括:简单比例题目、实际问题应用题、复杂数学题目等。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针对比例的相关概念、基本性质和解题方法展开讲述,通过比例的解题练习,让学生掌握比例的应用,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演示、讲解和实践练习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比例的相关内容。

在练习环节,我设置了多种难度程度的题目,让学生逐步提高解题能力。

针对学生的不同理解水平,我还针对重难点内容进行加强讲解和指导。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比例的相关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更好地应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教案)第四单元 解比例-六年级数学下册 (苏教版)

(教案)第四单元 解比例-六年级数学下册 (苏教版)

(教案)第四单元解比例-六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写法。

2. 能够准确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比例的定义和性质。

2. 根据所给条件列比例式,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 理解复杂问题,正确地列比例式。

教学内容:一、引入新知识教师采用图片、物品比较等方法,通过比较不同物品的大小、重量、长度等差异,让学生体验“比较”的概念。

引出比例的概念,并给出比例的定义。

二、比例的概念及比例写法1、引导学生回顾物品的比较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比较”这个概念。

2、给出比例的定义:若a,b两个数(a,b≠0),它们之间的比值为a: b,则称a与b成比例。

3、引导学生理解比例中冒号的含义,让学生找出一些实际问题来确定比例。

三、比例的性质1、比例具有比例反比例的性质。

2、比例的两端与它们的倍数成比例。

3、比例中求和与求商的运算次序可以交换。

四、解比例的方法1、基本思想:两边同时乘(除)以同一个非零数,保持比例不变。

2、例题:(教师可通过黑板、课件等方式,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例题)五、实际问题应用1、引导学生先画出实物比例图。

2、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际问题。

3、通过课堂讨论或小组讨论的方式,互相交流比较,提供解决思路,让学生再试着设计解决方案。

六、拓展练习提供多组例题,让学生自行练习,并逐一检查答案,并根据练习情况及时指导学生,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七、总结通过总结课上所学的知识点,让学生重新整理知识结构,体验解决问题的速度和精度,发现并解决你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巩固和拓展新的知识技能。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四单元比例的意义-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四单元比例的意义-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四单元比例的意义-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的定义与意义,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简单解释比例的意义。

2.掌握简单的比例关系,能够在生活中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比例尺、按比例租房等。

3.能够进行比例的化简和扩大,并能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比例的定义与意义。

2.比例化简和扩大。

教学难点1.理解比例的意义。

2.应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思考问题启发引入教师以“25元可以买几斤苹果”为例,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并引导学生想到用比例来解决。

2. 概念阐释1.比例的概念通过介绍比例的概念,定义比例是指两个具有相同单位的量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学生感受比例的概念。

2.比例的意义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即比例是数量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不同物品之间数量的关系。

3. 比例的表示方式1.分段表示法2.倍数表示法通过两种表示方式的介绍,让学生对比,理解表示的方式并能够正确应用。

4. 比例的简化与扩大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比例化简和扩大,并让学生通过练习提高计算能力。

5. 比例实际应用通过生活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比例在实际应用中的应用场景,并能够熟练应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策略1.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积极性。

2.给学生提供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与意义。

五、教学评估1. 自测教师提供5道选择题和5道简答题,让学生自我检测掌握程度。

2. 教师评估通过平时课堂表现,以及作业的批改,教师能够评估学生是否掌握了比例的概念与应用。

六、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比例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养成了分析实际问题时能够应用比例的习惯。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设计)第四单元 比例的意义-六年级数学下册 (苏教版)

(教学设计)第四单元 比例的意义-六年级数学下册 (苏教版)

教学设计:第四单元比例的意义-六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比例的定义和性质;2.学习比例的表示方法,并能够利用比例进行计算;3.理解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比例的定义和性质;2.比例的表示方法;3.比例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3.1 比例的定义和性质1.检查上节课的作业;2.引入比例的概念,让学生通过事例理解比例的含义;3.介绍比例的性质,包括比例的传递性、翻倍性和倒数性。

3.2 比例的表示方法1.介绍比例的三种表示方法,即分数形式、冒号形式和百分数形式;2.让学生通过例题学习不同表示方法的应用。

3.3 比例的应用1.通过例题让学生理解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思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4.1 教学重点1.比例的定义和性质;2.比例的表示方法。

4.2 教学难点1.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通过例子让学生深刻理解比例的概念和应用;2.课堂讨论法: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推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3.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互动体验学习比例的应用。

六、教学资料教材、课件、作业。

七、教学评价1.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方式,包括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和教师评价;2.通过课堂测验、作业、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价;3.对学生提供及时反馈,以促进其学习成长。

八、教学反思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教学资料等方面,以便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学生的反馈也应该被重视,以便知道学生的需求和意见。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精品教案-第4单元 比例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精品教案-第4单元 比例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精品教案第4单元: 比例一、教学目标1.了解比例的概念,认识比例的基本符号“:”。

2.学会解决含有比例的实际问题,掌握解决比例问题的方法。

3.掌握较复杂的比例应用题的解决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知识点】比例1.掌握比例及其基本符号的意义。

2.学会把“分子与分母分别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来比较两个比例的大小。

#### 【应用题】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比例3.做好比例的本色问题。

4.做好反比例的问题。

5.正确地解决有关“高”的问题,且学会用比例三围法测量高度。

三、教学重点1.掌握比例等价的概念及其意义。

2.理解“分子与分母分别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比较两个比例的方法。

3.学会解决含有比例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1.解决含有较复杂比例的实际问题。

2.学会用比例三围法来解决有关“高”问题。

1.案例教学法:通过典型实例引导学生掌握比例及其应用。

2.活动教学法:通过实际活动加深理解和记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及时间安排【教学过程一】认识比例1.比例引入。

2.比例的定义。

3.掌握比例的基本符号“:”。

4.练习及讲解。

5.检查掌握情况。

【教学过程二】比例的等价1.设计游戏活动,观察游戏时可能出现的比例。

2.理解比例等价的概念及其意义。

3.比较两个比例大小的方法。

4.练习及讲解。

5.检查掌握情况。

【教学过程三】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比例1.发现“高”的问题。

2.学习比例三围法来测量高度及运用比例三围法解决有关“高”的问题。

3.讲解做好比例本色问题和反比例问题的方法。

4.练习及讲解。

5.检查掌握情况。

1.能够准确理解比例的定义和基本符号。

2.能够理解比例等价的概念和“分子与分母分别乘(或除)以同一个数”的方法。

3.能够解决含有较复杂比例的实际问题。

4.能够熟练地使用比例三围法来解决“高”问题。

八、作业1.课后完成三道比例应用题。

2.完成三组对比图的绘制。

(教案)第四单元 解比例-六年级数学下册 (苏教版)

(教案)第四单元 解比例-六年级数学下册 (苏教版)

(教案)第四单元解比例-六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比例概念,掌握解决比例问题的基本方法2. 学会比例中的各个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转化3. 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1. 比例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 解决比例问题的三种方法:分离项、通分、翻倍法三、教学步骤一、教学准备1. 教案和教学PPT2. 学生练习用书3. 数学学科素养的培养与思维能力训练二、教学步骤1. 引入(15分钟)(1)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认识比例的概念(2)通过图片、实物等直观物件,引导学生理解比例的含义(3)针对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解决比例的问题2. 讲解(20分钟)(1)比例的含义(2)比例的性质(3)解决比例问题的三种方法①分离项法②通分法③翻倍法(4)比例各个成分间的相互关系和转化3. 练习(25分钟)(1)由简到难,从选择题开始练习(2)由结构清晰和逻辑严密的填空题开始,逐渐增加难度(3)通过偷换概念、情境模拟等形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4. 总结(10分钟)(1)重申掌握比例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总结解决比例问题的三种方法(3)传达学习信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五、教学体会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比例的含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掌握了解决比例问题的三种方法,另外,需要加强教师在讲解答案时的逻辑思维和严谨性,强调方法一定要流程化,生动化,让教学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四、课堂互动1.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与学生互动交流2. 鼓励学生之间相互思考,相互借鉴学习3. 对于学生的问题及时解答,指导学生掌握方法技巧4. 倡导学生在学习中勇于尝试、乐于探究五、教学方法1. 任务型教学法——问题大量、题目严谨2. 合作式学习法——学生间合作探究3. 辅助式教学法——通过图片、实物、视频及PPT助力讲解4. 兴趣激发式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六、知识点归纳1. 比例的概念——表示两个量之间相等关系的式子,可用":"或"="表示2. 比例的性质——比例的两个项和第三个项成比例,比例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相应增加3. 解决比例问题的三种方法——分离项、通分、翻倍法①分离项法:将比例式中两项交换得到两个小比例式,然后将小比例式的各成分相乘,解出所求②通分法:先将比例式两边通分,再比较两个分子之间的大小,计算出所求比例③翻倍法:对比例式两边分别乘以一个数,使其成为整数比例后,按比例相乘,得出所求比例4. 比例中各个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转化——比例中比值相等的各成分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七、教学反思1. 教学的良好开端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学生对比例的概念和基本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2. 在练习环节中,通过加强针对性、逐步加大难度,提高了学生解决比例问题的能力3. 在教学理解的帮助下,学生初步了解了比例中各个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转化4. 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进程,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固化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时《比例的意义》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时《比例的意义》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时《比例的意义》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时《比例的意义》主要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组成,以及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比例,使学生感受比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概念,对比例有初步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巩固。

此外,学生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何运用比例解决,还需加强训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比例的组成。

2.引导学生通过实例体验比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比例的意义,比例的组成。

2.难点:比例的基本性质,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比例,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组讨论,共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在实践中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课件、黑板、粉笔。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的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比例的概念,如“甲、乙两地相距120公里,甲地到乙地的速度是每小时40公里,问乙地到甲地的速度是多少?”让学生感受比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例,提出问题:“这个实例中涉及到哪些数量之间成比例?”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比例的组成。

教师巡回指导,总结比例的组成:两个外项、两个内项。

3. 操练(15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比例的概念。

如:“已知一个比例的两个外项分别是8和15,求这个比例的两个内项。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纠正错误,指导解题方法。

4. 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如:“小明买了一本书,原价是80元,书店搞活动满100元减30元,小明需要支付多少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解题方法。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4单元 比例-比例的意义 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4单元 比例-比例的意义 教案

比例的意义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分析、概括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练习回顾、谈话导入1、关于比的知识你还了解哪些?(初步了解学生的比的知识的一些基本情况)2、化简比:12:4 8:183、求下面比的比值:12:4 8:18 5.4:0.9 4.4:4二、主动探索、意义建构教学例3(1)观察、分析: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

图2是图1放大后得到的。

师:你能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吗?(2)比较、发现: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师:你是怎样发现的?(适当引导学生分别求出写出的比的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3)明确概念:这两个比相等,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6.4:4=9.6:66.4/4=9.6/6揭示: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

(4)尝试练习:你能写出两张照片长与宽的比。

思考:长与宽的比也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5)自主创造:你能写出一个比例吗?小组能尝试说明为什么能组成比例。

(6)明晰方法:你能根据以上的理解,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说出为什么能组成比例三、巩固练习、明晰概念1、做练一练读题分析、说明理由2、做练习九第3题。

3、做练习九第4题4、做练习九第7题:弄懂什么是“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

四、反思总结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和体会?你理解比例的哪些有关知识?能和同学做个交流吗?。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四、比例》教案 第3课时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四、比例》教案 第3课时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四、比例》教案第3课时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四、比例》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比例的概念、性质和基本运算。

本课时内容主要包括比例的定义、比例的基本性质和比例的计算。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概念,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但部分学生对于比例的计算可能会感到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比例的定义,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解比例方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比例的定义和基本性质,比例方程的解法。

2.难点:比例方程的解法,尤其是对于复杂的比例方程。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和引导发现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等。

2.学具准备:练习本、文具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出比例的概念,例如:“已知一辆汽车的时速是60公里/小时,问它在行驶120公里需要多少时间?”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比例的定义和基本性质,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发现比例的规律。

同时,教师给出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进行计算和验证,加深对比例的理解。

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简单的比例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对于遇到问题的学生,教师给予个别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然后,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题心得和方法。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比例11-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比例11-苏教版

比例【教学目标】1.使学生加深认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能比较熟练地解比例。

2.使学生掌握比例尺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有关比例尺的计算,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在复习了比的知识后,这节课复习比例的知识和比例尺的计算。

(板书课题)二、复习比例知识1.复习比例的意义。

(1)提问:上面的比能组成哪些比例?为什么?什么叫做比例?(板书: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你能说出比例里各部分的名称吗?(板书各部分名称)(2)学生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任意写一个比和一个比例。

指名一人口答所写的比和比例,老师板书。

提问: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说明:比和比例的意义不同,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

比例表示两个比的相等关系;组成比和比例的项不同,比只有两项,比例有四项。

2.复习比例的基本性质。

(1)提问: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请同学们按照比例的基本性质,在课本第111页上根据O。

4:3=2:15,写出内项积等于外项积的式子。

追问:比例的基本性质和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不同?(2)解比例。

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板书:解比例)。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分别在练习本上做前两题和后两题。

集体订正,选择两题让学生说一说第一步的依据。

提问:大家总结一下解比例的过程。

指出:解比例要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成积相等的式子,再求出等式里未知的因数x。

三、复习比例尺计算1.说明:应用比的知识或者解比例的方法可以计算比例尺的有关问题。

(板书:比例尺) 2.复习比例尺的意义。

请同学们自己阅读关于比例尺的内容,进一步弄清什么是比例尺,比例尺有几种形式。

提问:什么是比例尺?(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比例尺有哪几种形式?谁来举一个数值比例尺的例子,并且说明它实际表示什么意思?(根据学生举例板书出一个比例尺,让学生说说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几分之一,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多少倍)3.学生讨论、操作。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四 比例 比例尺的意义|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四 比例 比例尺的意义|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四比例比例尺的意义|苏教版一、教学内容简介本文是针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内容中的“比例”知识点进行的教学设计。

在本篇教学中我们主要着重讲解比例尺的意义以及如何进行比例的运算。

二、教学目标通过教学活动的展开,我们期望能够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的定义和意义;2.能够灵活运用比例尺计算,并将计算结果进行有效的表达;3.掌握比例的运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情境中;4.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和推理能力,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比例的定义和意义;2.掌握比例尺的使用方法;3.运用比例尺计算出实际情境中的数值。

教学难点1.灵活掌握比例的运算方法;2.能够将比例结果进行有效的表达。

四、教学过程与方法1. 比例尺的介绍比例尺是指地图上表示实地距离与地图上的距离之间的比例关系,常用分数形式表示。

老师可以通过图例的演示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它的含义。

2. 比例的定义和意义比例是指两个量之间的关系,通常可以用分数形式表示,例如2:3、3:5等。

它的意义在于能够将两个数量之间的比较关系更加清晰地表达出来。

3. 比例计算比例的计算涉及到几个重要的概念,如同比、比例值、比例尺等等。

老师可以将计算实例通过黑板或者PPT的形式进行展示,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应用场景。

4. 练习通过课堂练习来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能够更好地掌握比例的运算方法和应用。

五、教学评估方式教案设计结束后,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评估,以及了解教学效果。

具体评估方式包括:1.反思:让学生回顾教学内容,自我检查;2.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的形式来检验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3.测验:通过测验来评估学生对于比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4.讨论:通过小组讨论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思维。

六.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我们了解到学生对于比例的一些定义和运算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理解。

因此在之后的授课中,我们需要更加注重教材内容的讲解和生活实例的演示,使学生对于比例的知识点能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课模式:原创网络下载修改第四单元比例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放大或缩小;联系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的项和内项、外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理解比例尺的意义,知道比例尺的不同表达形式,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能应用比例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认识比例和应用比例有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丰富对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认识,体会不同领域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初步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学习价值;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作用,会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课时:7课时第1 课时总第15 课时教学内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1)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3.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呈现例1图片在黑板上。

提问: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谈话导入:像刚才把一幅长方形画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二、交流共享1、认识图形的放大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

提问: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组织学生先讨论,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图的长和宽的关系:第二幅图的长是第一幅的2倍,宽也是第一幅的2倍;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等等。

指出: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

提问: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了?2、认识图形的缩小。

谈话:我们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也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

提问:如果要把第一幅图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教学例2。

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1)提问: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2)学生画图,再展示、交流。

(3)让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

重点指导学生说说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多少格。

2、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明确: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

(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长与宽的比与原来图形的长和宽的比是完全一样的。

)三、反馈完善1、教学“试一试”。

先独立画出按2:1的比放大后的三角形,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提问: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现什么?小结:把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后,各条边的长都是原来的2倍。

2.完成教材第34页“练一练”。

(1)学生读题明确题目要求,在教材方格纸上按要求画一画,课件演示评讲。

(2)师小结:画图时,我们要按照题目的要求算出缩小后对应边的长度是多少,然后再根据算出的长度画图。

3.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六”第1题。

学生观察图形,独立完成,集体汇报交流,评析正误。

四、反思总结什么是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要遵循什么原则?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五、作业第2 课时总第16 课时教学内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2)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的意义。

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在学生观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昨天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希望这些知识能对你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有帮助。

二、交流共享1、认识比例(1)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

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

(2)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求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3)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

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6.4:4=9.6:6。

或6.4/4=9.6/6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

(板书:比例)(4)你能说说什么叫比例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例的意义)(5)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2、学以致用(1)学习比例的意义有什么用呢?(可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2)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的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吗?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想的?由此可以使学生对比例意义的丰富感知。

(3)你能根据以上照片提供的数据,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35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读题,说说题目有哪些要求,并独立完成。

集体讲评,师小结:用求比值的方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时,要正确计算比值,还要注意书写格式,最后写好结论。

2. 完成教材第35页“练一练”第2题。

表格中两个数量原价和现价之间是什么关系?(现价÷原价=折数)学生根据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选择两组数据列出两个比,并判断是否组成比例。

师小结:我们在根据数量关系列比例时,列出的比例,不仅要比值相等,而且要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我们知道了比例的意义,掌握了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的方法,即: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时,可以将这两个比进行化简。

如果最简比相同,那么可以组成比例;也可以直接求两个比的比值,比值相等,两个比就能组成比例。

五、作业第3 课时总第17 课时教学内容: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1.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昨天学习了什么内容?(比例)什么叫比例?2、判断下面每组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⑴3:5和18:30 ⑵0.4:0.2和1.8:0.9⑶5/8:1/4和7.5:3 ⑷2:8 和9:27学生独立完成,说说判断过程。

你觉得比和比例一样吗?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归纳出:比例由两个比组成,有四个数;比是一个比,有两个数)二、交流共享(一)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1)出示:3 : 5前项后项(2)出示:3 :5 = 18 :30内-----项外------------------项(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课件出示:3/5=18/30谈话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也知道了比例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二)出示例41、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1)引导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

并逐一板书,同时说出它们的内项和外项。

(2)引导思考: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3、验证: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⑴课件显示复习题(4组),学生验证。

⑵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⑶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项,即a:b=c:d,那么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4)完整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4、思考3/6=2/4是那些数的乘积相等。

课件显示:交叉相乘。

5、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写了一些比例式,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再验证)6、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1)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应用?(2)做“试一试”A、先假设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

b、说出写出的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分别是几,再分别算出外项和内项的积。

C、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组成的比例是否正确。

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七”第1题。

回顾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一是求比值,二是化简比,三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汇报结果,评析正误。

2. 完成教材第39页“练一练”第2题。

观察比例,发现填数的规律。

小组内交流个人所做答案,集体订正。

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不仅探究发现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去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五、作业第4 课时总第18 课时教学内容:解比例教学目标:1.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解比例。

教学难点:用解比例的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

二、交流共享1、出示例5(1)审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怎样理解“把照片按比例放大”这句话?(放大前后的相关线段的长度是可以组成比例的)(2)如果把放大后照片的宽设为X厘米,那么,你能写出哪些比例?引导学生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

告诉学生:“像上面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3)讨论:怎样解比例?根据是什么?(4)思考:“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变成什么形式?”教师板书:6x=13.5×4。

“这变成了什么?”(方程。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

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