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规划原理教材目录框架(王云才编著)
景观生态原理 王云才 复习资料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王云才考试复习资料1.景观:由一组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
2.景观生态学:以景观为研究对象,研究景观结构、功能、变化及其规划与管理的一门宏观生态学。
3.景观生态规划:指将生态性原则与景观规划相结合的科学规划方法,主要是通过景观格局——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与景观的相互作用。
在景观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最优利用方案、对策及建议的景观规划途径。
4.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选择合理的指标,对景观环境和景观资源进行适宜性分析,以确定利用方式和发展规划,从而划分景观资源一景观环境的适宜性等级,达到资源与环境的最优化。
5.景观生态格局是指大小和形状不同的景观斑块、廊道、基质在空间上形成的景观镶嵌体的特征。
6.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对维护和控制某种生态过程发挥关键性作用的格局,即在景观中都存在某种潜在的空间格局,他们是由景观中一些关键性的局部点及位置关系组成,要有效地实现控制和覆盖,必须占领具有战略位置关键性的空间元素、空间位置和联系,这种关键性的空间元素、空间位置和空间联系即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7.景观规划设计:是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设计,是一种最大限度借助自然力的最少设计,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改变现有的现行物流和能流的输入和排放模式,而在源、消费中心和汇之间建立一个循环流程。
8.生物通道是联系斑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通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斑块间的连通性也影响着斑块间物种、营养物质和能量的交流。
通道最显著的作用是运输,它还可以起到保护作用。
对十生物群体而言,通道具有隔离带和栖息地等多种功能。
9.景观敏感度是指在人与景观相互作用以及人对景观认知的过程中,景观处在一个极易发生变化并呈现在景观及其环境系统中的特征。
景观敏感度通常包含景观生态敏感度、景观认知的景观视觉敏感度和景观建筑及其环境敏感度三个方面。
10.景观生态分析界定为在以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为基本手段的生态调查的基础上,以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基于景观要素的空间位置和形态特征,反映景观格局与过程之间相互头系为基本目的的景观要素的生态分析。
艺术学院教学大纲-海南大学
海南大学艺术学院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及层次:环境设计专业本科相关课程:教材:《景观生态学》肖笃宁,李秀珍编著,科学出版社,2003年推荐参考书:《景观生态学》余新晓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邬建国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案例评析》王云才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13年一、课程介绍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生态学以及系统论、控制论等多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的综合学科。
主要研究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
作为一门学科,景观生态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欧洲形成的,土地利用规划和评价一直是其主要的研究内容。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景观生态学在北美才受到重视,迅速发展成为一门很有朝气的学科,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重视与参与。
景观生态学给生态学和地理学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已成为生态学和地理学和前沿学科之一。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本课程着重让学生了解景观要素的基本类型、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等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了解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进行土地分类、土地评价、景观规划和管理的方法及国外景观规划的实践经验,使学生掌握在景观水平上维持生物多样性、制定景观水平的对策和办法。
本课程是与自然资源和土地利用有关的事业的理论基础,对景观规划设计、城市绿化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课程理论讲解为主,学生讨论学习为辅,多媒体课件教学,教师指定文献,学生课下阅读相关文献,课上以报告PPT形式进行研讨。
教学中根据教学进度安排难度适中的习题。
五、课程教考分离的考核方式和考试评定标准按照学院教考分离课程划分,本门课程属于非技能性理论课程。
教师依据学生课上交流讨论以及平时研读报告和教师提问回答、出勤情况等情况给出任课教师的百分制成绩。
期末考试采取闭卷形式进行考试,任课教师提供试卷标准答案,系内组织考评组进行流水批卷,最后得出百分制期末试卷成绩。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理论与原则案例分析: 背景、问题、规划、反馈、评价研究途径: 普通生态、场地生态、景观生态及时空尺度参考书目: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王云才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讲座1——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学透视纲要1. 景观的生态学内容2. 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学途径3. 景观生态规划的NPH体系4. 景观规划设计是景观生态学的深度应用1.1 景观的生态学内涵景观( Landscape ):是一系列生态系统或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镶嵌体,在镶嵌体内部存着一系列的生态过程。
从内容上分:有生物过程、非生物过程及人文过程。
从空间上分:垂直过程与水平过程景观的演绎:景观作为审美的对象——人对土地、城市与乡村的态度景观作为生物的栖息地——体验的空间景观作为系统——客观的解读的对象景观作为符号——反映历史与未来、及各种关系的的烙印。
景观:是有物质、能量及物种在流动的,是有功能和结构的,景观系统研究中,存在着五个层次上的生态关系1)景观与外部系统的关系2)景观内部各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3)景观元素内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4)不同尺度生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5)人类与社会之间的人文关系1.2 景观规划设计(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生态学途径景观规划的生态性——规划设计的科学性景观规划的艺术性——规划设计的直觉与本能景观规划设计——脱胎于早期的风景园林设计,主要解决景观水平上生态问题,其焦点在于景观空间组织异质性的维持和发展。
景观规划的过程途径——麦克哈格(McHarg, 1969)提出的“千层饼模式”,即是帮助居住在自然系统中及利用系统中的资源的人们找到一种最适宜的途径。
塞东(Sedon, 1986),提出了“景观规划必须是基于生态学理论和知识的规划”。
生态规划设计的内涵:生态规划:揭示生物与社会相互作用规划,寻求资源和空间利用的最适宜的途径与方式,降低规划对生态规律的干扰及未来的不确定性。
《景观规划原理课程设计》课程大纲
《景观规划原理课程设计》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文):景观规划原理课程设计(英文):Principle of Landscape Planning CourseDesign课程编号:14483024课程学分:1.0课程总学时:一周二、课程内容简介本次课程实习是《景观规划原理》的后续课程,与先修的景观规划原理有着理论与实践的逻辑顺延关系。
通过一周的课程培训和设计,让学生从最身边的地块开始,把一系列景观规划原理的知识点理解、运用到实际设计中去,加深理论认识的同时,初步掌握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技法。
三、实习目标与要求本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中景观规划原理的课程作业。
(1)利用基本原理,以某一地块作为研究对象,初步掌握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2)训练“场所认知”的相关基本技能,包括案例调查、案例分析等;(3)训练学生熟悉景观规划设计包含的基本内容与表达方式;(4)训练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实态的方法,进行实际的景观规划设计。
四、实习内容与安排(一)实习时间:一周(二)实习方式:观察、记录、分析、设计;(三)实习单位或场所:某广场(四)实习进度与安排:(1)布置、讲解实习任务书,并开始对指定的场地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其空间构成要素,包括道路、边界、标识、设施、铺装、植被等,形成场地物质景观认知;时间:1天;观察、记录、分析环境场所的行为特征,包括分时段的活动、人员构成、基本行为模式等,形成场地行为景观认知。
时间:1天;尝试将观察的现象进行归纳整理,得出一定的结论,同时以相应分析结论图的形式作为初步景观认知分析图,并与相关理论进行对应性分析,实际联系理论,验证理论的科学性。
时间:1天;将分析结果用于具体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形成具体研究之后的景观规划设计图纸。
五、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案例分析附带有地块规划图、地块用途的简要陈述,包括地块的大环境区位图、总平面图、观察与记录基础上形成的分析图、配套重点景象的照片、立面图、剖面图、透视图;相关理论的文献检索;以及关于此地块景观规划方案的说明和设计总结。
《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了解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史、数量方法及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
2.理解景观生态学的一般概念、景观结构、生态过程和景观的动态变化。
3.掌握景观生态学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持续利用和全球变化中的应用。
4.培养学生对景观设计进行优化利用的能力。
5.培养学生系统全面分析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关系。
6.培养学生对景观进行准备全面评价的能力,并能提出合理改造的建议。
7.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四、成绩评定
五、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建议教材
肖笃宁李秀珍等编著.《景观生态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20年版.
2.主要参考书
(1)傅伯杰,陈利项编著.《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
(2)邬建国编著.《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课程大纲】《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课程编号:14371069课程学分:2.0学分课程总学时:32学时课程性质:专业课二、课程内容简介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来源于地理学上的景观和生物学中的生态。
《景观生态学》课程是林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课,是在林学学生学习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林学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把研究对象扩展到森林景观的研究尺度,探讨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与动态变化。
课程内容包括景观的概念和景观要素的基本类型(斑块、走廊、本底)及其特征;景观的总体结构,即景观的多样性和景观的结构类型;景观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因素;景观的基本功能和景观变化规律;景观规划和景观土地属性的分类和评价。
其中,景观要素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景观的总体结构,景观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因素是课程重点讲授内容,景观土地属性的分类和评价是本课程的难点内容。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景观和景观生态学的概念,了解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程,掌握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例如斑块、廊道、基质、格局、过程、尺度、异质性、斑块性、连接度、破碎度和干扰等,理解景观格局、过程和尺度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景观生态学的主要理论,例如等级理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和复合种群理论等。
了解景观生态学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它与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生态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了解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思想在景观规划、自然资源管理、土地持续利用、全球变化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绪论(2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主要介绍景观生态学产生的背景、研究内容、学派、主要特点、应用领域、发展简史、展望、课程结构与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把握景观生态学产生的背景、研究内容、主要特点及应用领域。
第一章理论基础与基本原理(2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掌握景观生态学的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基本原理。
第9章 第1-3节 景观生态规划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最高层,目标层:决策的目的、要解决的问题。 最低层:方案层。表示将选用的解决问题的各 种措施、政策、方案等。通常有几个方案可选。 中间层:准则层、指标层、„。表示采取某种 措施、考虑的因素、决策的准则。 对于相邻的两层,称高层为目标层,低层为 因素层。
例. 选择旅游地
① 基本原理: 层次分析法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 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 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将因 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 分析结构模型, 使问题归结为最低层(供决策的方案、措施等) 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权值的确定。
② 3个步骤: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构造判断(成对比较)矩阵 层次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3、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
(1) 综合性整体性原则。生态系统—景观—区 域。异质性地理单元或地块。生态、生物、 文化的综合。多学科交叉。 (2) 生态可持续性原则。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社会经济的可持续,生态安全与健康。 (3) 经济合理性。节约园林,雨水收集利用, 农业景观生态、经济效益的协调。 (4) 区域特色与针对性原则。 (5) 社会参与。
3、景观的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分析
分析景观要素的变化及其动态,土地利用格局。 分析经营景观、人工景观与人类活动强度的关 系,景观中现在和潜在的功能分区。 能流、物流、土地承载力及空间格局等与规划 区发展和环境密切相关的生态过程。
分析规划区景观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
4、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
含义:以景观生态类型为评价单元,根据区 域景观资源与环境特征、发展需求与资源 利用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生态特征,从 景观的独特性、多样性、功效性、宜人性 或美学价值入手,分析某一景观类型内在 的资源质量以及与相邻景观的关系,确定 景观类型对某用途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划 分适宜性等级。
01-景观生态规划原理
Turner, Gardner and O'Neill. 2001. Landsape Ecology: In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讲座1——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学透视
纲要
1. 景观的生态学内容 2. 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学途径 3. 景观生态规划的NPH体系 4. 景观规划设计是景观生态学的深度应用
1.1 景观的生态学内涵 景观 ( Landscape ):是一系列生态系统或不同土地 利用方式的镶嵌体,在镶嵌体内部存着一系列的生态过程。 从内容上分:有生物过程、非生物过程及人文过程。 从空间上分:垂直过程与水平过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景观的演绎: 景观作为审美的对象——人对土地、城市与乡村的态度 景观作为生物的栖息地——体验的空间 景观作为系统——客观的解读的对象 景观作为符号——反映历史与未来、及各种关系的的烙印。
开放景观:自然与半自然的生物生态系统景观、 农业与半农业的生物生态系统景观。
不同尺度的整体系统对应相应尺度的景观环境, 而整体系统特征及发展过程是景观环境系统的重要 特征。 规划行为体系的关键问题,是解决系统格局、 过程、节律、恢复、容量等自然规律和生态系统的 阈限特征。 在景观综合体中,人的行为既是形成人工景观 的源泉和动力,又是景观的重要组分,同时又强烈 冲击并改变景观的扰动因素。 。
景观生态规划体系
以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设计为对象,以生 态过程和规律为指导, 结合NPH ( Nature, people and health approach) 层面,实现三大层面九个基本特征的设计,即景 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设计的重点。
Figure 1-2 景观规划设计生态性评价体系
景观生态学教学大纲
《景观生态学》教学大纲、基本信息、教学目标及任务本课程为生态学专业核心课程。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掌握景观生态学中格局、尺度、过程、空间异质性、生态学干扰、景观分类、斑块、廊道、基底等基本概念以及景观等级结构、景观渗透、复合种群、源汇系统等基本理论。
通过对个例的分析,掌握景观格局、景观尺度和景观过程的基本分析方法。
并结合野外考察领会、掌握景观评估、景观保护、景观管理和景观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景观1. 景观的地理学、美学概念2. 景观的基本特征第二节景观生态学1. 景观生态学的的概念2. 景观生态学的特点3. 景观生态学的学科地位第三节景观生态学的发展现状1. 景观生态学发展简史2. 景观生态学的主要流派第四节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趋势1. 3个研究方向2. 景观生态学的整合3. 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习题要点:景观生态学的概念、特点及当前研究热点。
本章重点、难点: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当前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景观生态学发展的历史及当前研究热点,理解并掌握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第二章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和原理第一节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1. 耗散结构和自组织2. 时空尺度和空间异质性3. 等级结构系统4. 渗透理论5. 复合种群理论6. 源- 汇模型7. 岛屿生物地理学第二节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1. 系统整体性2. 尺度性3. 生态流及其空间再分配4. 结构镶嵌性5. 文化性6. 人类主导性7. 多重价值习题要点: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基本理论。
本章重点、难点:等级结构系统理论、空间异质性、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复合种群理论、尺度效应以及生态交错带等基本原理和理论。
本章教学要求: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理论。
第三章景观形成因素第一节地质地貌因素1. 地貌营力2. 主要岩石类型及其地貌特征3. 中国主要地貌类型及其景观特征第二节气候因素1. 气候类型和气候分区2. 气候与景观特征第三节土壤因素3. 全球气候变化与景观变化1. 土壤及土壤分类2. 土壤的地域分布规律3. 土壤的景观意义第四节植被因素1. 植被类型2. 植被对景观的作用第五节干扰1. 干扰的概念和类型2. 干扰状况3. 干扰的景观意义习题要点:景观形成因素中的气候、植被及干扰因素及其影响机制。
生态规划设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pdf
推陈出新、渴望解决问题的探索精神
*教学内容、进度安 排及要求
(Class Schedule &Requirements)
教学内容
绪论:基本概 念、发展简 史、趋势案例
分析:
基础理论:生 态学、景观生 态学、恢复生 态学、人类生 态学、城市规
划学等。
学时 3 3
教学方式 作业及要求 基本要求
理论教学
阅读:silent spring, design with nature,
现状调查分 3
析
现状分析报
告讲评:
3
设计概念构
理论授课+ 翻转课堂
以小组为单位,完
成以下任务(每人 基地社会学调查
必 须 有 明 确 的 成 及现状分析(ppt
果):
文字+分析图+
基地生态学调查及 照片)——居民
现状分析(ppt 文字 构成、游憩偏好、 PPT 演示
+分析图+图片)— 游憩行为与需求
理论授课+ 翻转课堂
完善总体布局(总 平面图草图+设计 分析草图);
完成生态承载力 的计算及游人容
量的计算。
PPT 演示
完成生态敏感性评
价、分级与权重计
算;
理论授课+ 翻转课堂
完善设计概念,完 成总平面(含地形/ 植物)与分区设计 图草图 完善总体布局(总 平面图草图+设计 分析草图);
景观生态学_斑块-廊道-基质规划设计
自然与人工边缘 1.绝大多数自然边缘是曲线形性的,复杂的和柔性界面; 2.人工边缘倾向于直线型,简单和刚性界面;
直线和曲线边界: 1.直线边界倾向于导致更多的沿边界运动; 2.多港湾型边界更多地导致穿越运动;
刚性和柔性边界 与两个斑块之间的直线边界相比,由小型斑块构成的曲线形边界具 有更好的生态效应,如较低程度的土壤侵蚀和更高程度的野生动物利用性。
边缘的曲线度和宽度 两者综合决定景观边缘生境的整体数量
边缘的凹凸性 凹凸性比直线型边缘具有更好的生境多样性,从而拥有更好的物种多样性。
Shape of patch: round or convoluted
边缘和内部物种 复杂弯曲的斑块具有更高比例的边缘生境,导致斑块边缘物种的增加; 大幅度降低内部物种的数量,降低中心区域保护性功能的地位;
国家级精品课共享课《景观规划设计原理》系列讲座 2016
景观规划设计基础
斑块-廊道-基质规划设计 (课程拓展)
课程负责人:刘滨谊 教授 本讲主讲人:王云才 教授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
课程拓展:综合体 mosaics
network
网络的连通度与环通度
环形路径与多路径组合 网络可以降低廊道裂隙、扰动、以及通道陷阱带来的负面效应
边缘约弯曲复杂的斑块与其他斑块以及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越强(积极的和消极的);
最理想的斑块形态:飞船型
1、中心呈现出圆形,具有很强的专项保护性; 2.具有一系列的曲线形边界; 3、多条”指型“突出深入其他斑块,便于物种扩散
形态和延伸方向 斑块延伸方向与物种扩散路径平行(相对于垂直关系),斑块具有较好的恢复特征;
结构与植物种类的相似性
1.相同的结构和植物种类在廊道和大型斑块间具有优先性; 2.物种在大型斑块之间运动,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仅仅结构上相似性 已经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景观生态学学科路线图
“景观生态学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这句话表达了景观生态学的核心理念,即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景观生态 学认为,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只有当人类与自然环境和 谐共生时,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一章介绍了如何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内 容包括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步骤和方法,以及景观生态设计的理念和实践。
这一章详细阐述了景观生态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包括土地利用规划、自然保护 区设计、城市绿化建设等方面。通过阅读这一章,读者可以了解景观生态学在 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பைடு நூலகம்
这一章探讨了景观生态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包括气候变化、生物 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管理等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通过了解这些趋势和挑战, 读者可以更好地把握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方向。
《景观生态学学科路线图》的目录涵盖了景观生态学的各个方面,从基本概念 到实践应用,再到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通过分析这本书的目录,我们可以看 到景观生态学作为一个综合性、交叉性学科的独特魅力。它不仅自然生态系统 的结构和功能,还强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干预。它还为解决全球性 环境问题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和方法支持。
精彩摘录
《景观生态学学科路线图》是一本全面介绍景观生态学的书籍,涵盖了景观生 态学的各个方面,包括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应用领域等。以下是本书的一些 精彩摘录: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研究自然和人类活动对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影响的科 学。”
这句话概括了景观生态学的核心内容,即研究景观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景 观生态学不仅自然因素对景观的影响,还人类活动如何改变景观,以及这种改 变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第2章-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框架PPT课件
2
整体元具有两面 性或双向性:
相对于其低 级层次表现 出整体特性,
对于其高级 层次表现出 从属组分的 受约束特性。
3
一般地,处于等级中高层次的行为或过程常表 现出大尺度、低频率、慢速度的特征;底层的行为 或过程,则表现出小尺度、高频率、快速度的特征。
38
理论上,如果二维栅格景观很大或无限大时,渗透阈值 (Pc)对于四邻规则而言是0.5928(即上述的60%生境面积 的来源),对于八邻规则是0.4072。
39
渗透阈值的影响因素:
(1)栅格细胞的几何形状。三角形细胞组成的 栅格景观的Pc值为0.50,六边形细胞则为0.70。
(2)生境缀块在景观中的空间分布特征。渗透 理论假定生境细胞在空间上呈随机分布;当其分布 呈非随机型时,生境细胞的聚集程度会显著地影响 渗透闻值。如,若景观中存在有促进物种迁移的廊 道,渗透阂值会大大降低。
特点:
再定居过程不明显或 全没有,使系统处于不 稳定状态。
除非有足够数量的新 生境斑块不断产生,否 则这种复合种群随着生 境总量的减少而趋于绝 灭。
26
中间型或混合型复合种群 不同空间范围内这些
复合种群表现不同结构特 征。 特点:
处于中心部分的斑块 相互作用密切,而外围的 斑块间的交流渐渐减弱, 以至于局部种群绝灭率增 高。
不同等级层次之间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即高 层次对低层次有制约作用。
概言之,高层次上的生态学过程(如全球植被 变化)往往是大尺度、低频率、慢速度;而低等级 层次的过程(如局部植物群落中物种组成的变化) 则常表现为小尺度、高频率、快速度。
生态景观规划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景观规划实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生态景观规划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课程编码:1313133215课程类别:专业课总学时数:32 课内实验时数:12学分:2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园林教研室适用专业:园林适用对象:本科一、课程的性质、类型、目的和任务生态景观规划课程是高等学校园林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
该课程所教授的内容是以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各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技能训练等串起来。
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在设计方案中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建立生态功能良好的景观格局,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循环再生,减少废物排放,增强景观的生态服务功能,是使人居环境走向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同时使学生在生态设计过程中不仅仅是保护场地、利用可再生资源、种植绿色植物等手法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这些手法为曰益枯竭的资源和衰败的环境寻找新的发展平台,从生态设计中将自己的作品放在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中来考虑,以能促进地球生态系统的进一步完善为使命。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开设于三年级第一学期开始,与园林各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融会贯通。
是在完成生态景观规划的理论课完成后开设的。
三、课程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1]表示“了解”;[2]表示“理解”或“熟悉”;[3]表示“掌握”;实验一、漳州碧湖生态园概念规划漳州碧湖生态园概念规划任务书[2];环境分析[3];小组设计构思讨论[3]绘制平面图[3]实验二、漳州碧湖生态园概念规划道路及竖向规划图[3];绿化系统规划图[3];实验三、漳州碧湖生态园概念规划重要节点、重要公共建筑设计意向及效果图若干[3]。
四、实验方式与要求1.实验前学生必须进行准备工作,方可进入课程实践。
2.在规定的时间内,由学生独立或成组完成,出现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不得包办代替。
3、可以手绘也可以运用计算机绘图软件,但都要保证图纸的质量4.任课教师要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实验前清点学生人数,实验中按要求做好学生实验情况及结果记录,实验后认真总结。
第十四章_景观生态规划
(5)遗留地保护原则:即对原始自然保留的和宝贵的历史 文化遗迹要实行绝对的保护。当今地球上绝大多数自然景 观都已经或多或少受到人类的干扰与影响,并在组成和结 构上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真正原始的自然保留的已经极为 稀少,有着极为珍贵的生态、科研、人文等方面的价值; 而宝贵历史文化遗迹记录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足迹,具有不 可补偿,不可替代的多方面的价值,在进行景观规划时, 应对这样的区域加以绝对的保护。 (6)生态关系协调与可持续原则:景观生态应注重规划人 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 环境、景观利用的人为结构与自然结构以及生态系统与生 态系统之间的协调。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立足于景观资 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 续发展。景观生态规划必须从整体出发,对整个景观进行 综合分析,使区域景观结构、格局和比例与区域自然特征 和经济发展相适应,谋求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协 调统一,把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 础之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
§3 景观规划的内容与原则
• 1、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研究内容
(1)景观生态学基础研究,包括景观的生态分类、格局与动态分析、功 能分化等内容,是从结构、功能、动态等方面对其景观生态过程予以 研究。 (2)景观生态评价,包括经济社会评价与自然评价两方面内容。即评价 景观对现在用地状况的适宜性,以及对于已确定的将来用途的适宜性。 (3)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根据景观生态评价的结果,探讨景观的最佳 利用结构。 (4)景观管理。一方面是负责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成果的实施;另一方 面对于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应及时反馈到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人员那里,使其对于规划与设计能够不断进行修改,使之完善。 (5)景观生态规划客体的价值多重性及空间分异。
景观规划设计原理 课程资料 (1)
4、后McHarg 时代的景观规划
规划方法论的改进:决策导向和多解规划;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景观规划; 从手工叠图的“千层饼”到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地理信息系统).
第四节 经典理论与代表人物
• Olmsted 三父子
Frederick•Law•Olmsted多年的景观规划 设计实践而被誉为“美国景观之父”。此外 他还促成国家公园运动, 是美国景观规划 设计师协会的创始人和美国景观设计专业 的创始人。极少著书立说, 但是他的经验 生态思想、景观美学和关心社会的思想, 却通过他的学生和作品对后来的景观规划 设计产生巨大的影响。 波士顿著名的老城区绿化“蓝宝石项链”。
第二部分 场地设计
第三章 场地设计的要素 第四章 场地规划与设计
第三部分 类型景观规划与设计
第五章 居住社区规划 第六章 生态公园规划与设计 第七章 城市广场与街道的规划设计 第八章 滨水景观规划与设计 第九章 风景区规划与设计 第十章 生态基础设施(EI)规划
第一章 景观学的学科发展
第一节 景观与景观学 第二节 现代景观学(LA)的诞生 第三节 学科发展中的两次重要转型 第四节 现代景观学经典理论与代表人物 第五节 中国的景观学学科教育
第三节 学科发展中的两次重要转型
一、从偏重于审美和风格的景观到综合性景观设计
景观强调人与自然的紧密结合,强调与生态、社会和艺术的 紧密结合。
景观师要求是具有艺术、技术、工程、科学等多学科知识背 景的复合型人才。
2010年9月:建筑学、城市规划与风景园林同为一级学科。
第三节 学科发展中的两次重要转型
景观规划设计原理
主讲:吴远翔
课程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第一章生态规划的发展
第一节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学透视
一、景观的生态学内涵
二、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学途径
三、景观生态规划的NPH体系
四、景观规划设计是景观生态学深度应用
第二节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
一、景观规划设计的内涵
二、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
三、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领域
第三节国外景观生态规划的发展
一、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前期发展及代表人物
二、景观生态规划的发展及代表人物
第四节中国景观生态规划的发展
一、摸索与发展阶段
二、研究实践与深度应用阶段
第二章生态规划理论基础
第一节生态规划设计的概念内涵与意义
一、生态规划设计的内涵
二、生态规划设计的意义
三、生态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
一、景观生态学理论
二、人文生态学理论
三、景观的语言
第三节景观生态规划的主要流派与核心
一、景观生态规划的主要流派
二、景观生态规划的六大核心
第四节景观生态化设计与生态设计语言
一、生态设计的发展与困惑
二、生态设计语言的缺失
三、生态设计与传统设计的比较
四、生态设计的语言构成
第三章生态调查与景观生态分析
第一节生态调查
一、生物物理环境调查
二、生态系统特征调查
三、社会产业调查
第二节景观生态分析体系
一、景观生态分析目的与原则
二、景观生态格局分析
三、景观生态过程分析
四、景观生态演化分析
第四章景观生态评价
第一节景观生态评价体系
一、景观生态评价目的与原则
二、景观生态评价理论基础
三、景观生态评价的七度体系
第二节景观相容度评价
一、景观相容度概念与内涵
二、景观相容度评价体系与方法
三、北京市郊区开放空间的典型剖面
四、北京西部郊区开放空间景观相容性评价
五、基于相容性评价的都市郊区景观生态规划
第三节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
一、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概念与内涵
二、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体系
三、巩乃斯河流域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特征
四、巩乃斯河流域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
五、基于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巩乃斯河流域景观生
态规划
第四节景观敏感性评价
一、景观敏感度的概念与内涵
二、景观敏感度评价体系与方法
三、石头城文化遗址景观及区域特征
四、石头城文化遗址景观敏感度评价结果
五、基于敏感度的遗址可持续景观规划设计
第五节景观连接度评价
一、连接度与连通性
二、景观生态网络连接的典型范式
三、景观生态网络连接度评价体系
四、上海市城市景观生态网络连接度评价
五、连接度与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第五章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规划设计
第一节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概念与特征
一、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概念
二、整体人文生态系统内涵
三、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特点
第二节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系统分析
一、整体人文生态系统分析方法
二、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结构分析
三、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过程分析
第三节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评价
一、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构成
二、北京市郊区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评价
第四节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规划设计
一、城市化倾向与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规划
二、商业化倾向与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规划
三、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规划设计
四、江南生态园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传承
第七章生态城市发展的景观生态规划途径
第一节生态城市特征与城市生态内涵
一、生态城市内涵与特征
二、生态城市形态的多元化
第二节生态城市评价体系对比与创新
一、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评价体系对比
二、生态城市评价体系的创新
第三节城市景观生态过程与体系
一、城市景观演变及特点
二、城市景观生态过程与体系
第四节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一、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原则与目标
二、城市——区域生态格局规划
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四、城市大型自然斑块与廊道保护规划
第五节城市风景名胜区景观扰动与规划管理
一、研究背景与方法
二、万石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扰动格局
三、万石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扰动机理
四、万石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扰动控制与规划管理第六章区域景观生态体系规划
第一节区域景观与区域景观空间构成
一、区域景观规划概念与内涵
二、区域景观生态空间构成
第二节区域景观生态格局体系
一、区域景观生态格局
二、区域景观生态演变
第三节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一、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概念
二、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规划
三、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设计
第四节区域景观保护与景观生态体系规划
一、区域景观保护重点
二、区域景观生态规划
第五节江南水乡区域景观体系与整体保护
一、江南水乡区域景观体系特征及存在问题
二、江南水乡区域景观体系整体性保护机制
三、昆山千灯——张浦区域景观传统性特征
四、昆山千灯——张浦区域网格格局与整体性保护
第八章乡村景观生态规划
第一节乡村景观与景观生态特征
一、乡村与乡村景观
二、乡村景观生态特征
第二节乡村景观生态过程与体系
一、乡村景观要素
二、乡村景观类型
三、乡村景观的区域组合
第三节乡村景观生态规划
一、土地利用与农业景观规划
二、乡村人居环境与聚落规划
三、自然斑块与廊道保护与规划
第四节诸暨市直埠镇乡村文化景观空间保护规划
一、区域特征与社会调查
二、文化景观空间特征及其破碎化现象
三、乡村文化景观空间破碎化演变过程
四、乡村文化景观空间保护规划
第九章格局——过程——界面的生态规划设计
第一节自然格局的整体性规划设计
一、景观格局的内涵
二、景观格局的规划设计
三、自然格局整体性规划设计
第二节自然过程的完整性规划设计
一、自然过程的内涵
二、景观过程的判定
三、自然过程的完整性规划设计
第三节自然界面的延伸性规划设计
一、自然界面的内涵
二、大尺度自然界面规划设计
三、中小尺度自然界面规划设计
第十章物种——通道——生境的生态规划设计
第一节物种的多样性规划设计
一、物种多样性的定义
二、物种多样性的测定
三、物种多样性的规划设计
第二节生物通道的连续性规划设计
一、生物通道的内涵及类型
二、生物通道的宽度设计
三、生物通道连续性规划设计
第三节景观生境的原生性规划设计
一、生境与生境破碎化
二、生境识别与原生性特征
三、景观生境的原生性规划设计
第十一章扰动——足迹——健康的生态规划设计
第一节景观干扰的有限性规划设计
一、景观扰动与干扰
二、干扰的生态效应
三、景观干扰的有限性作用机制
四、景观干扰的有限性规划设计
第二节生态足迹的平衡性规划设计
一、生态足迹的内涵与模型
二、生态足迹度量的指标体系
三、生态足迹的平衡性规划设计
第三节健康生活环境规划设计
一、生态健康性的内涵
二、景观生态健康性的特征及评价
三、健康生活环境规划设计
第十二章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评价
第一节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评价体系
一、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规划设计
二、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评价体系
第二节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评价方法
一、数据获取
二、评价方法
第三节鼓浪屿“世界音乐岛”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评价
一、鼓浪屿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核心矛盾
二、鼓浪屿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