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统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精品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课题: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这三首古诗词。
掌握诗词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其含义。
了解诗词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和表演,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学会通过诗词描绘的景物和情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点: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诗词中抽象的意象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教学准备:诗词原文的PPT。
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
音乐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播放一段自然风光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
提问:“你们在视频中看到了哪些美丽的自然景色?你们喜欢这样的景色吗?”引导学生思考古人如何用诗词表达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二、学习《宿建德江》1. 朗读诗词: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节奏和情感。
学生跟读,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2. 学习生字新词:“泊”(停泊)、“旷”(空旷)、“怜”(喜爱)等字词,理解其在诗中的含义。
3. 理解诗意:讨论诗中描绘的江景,理解“旷”字的意境。
分析“怜”字表达的情感,体会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
4.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站在江边,感受诗中的意境,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讨论: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如何表达对江景的喜爱?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自然景观,用诗词的形式创作一首小诗。
三、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1. 朗读诗词:学生自主朗读,注意语调和情感。
2. 学习生字新词:“卷”(卷起)、“珠”(珍珠)、“鲛”(传说中的水族)等字词,理解其在诗中的含义。
3. 理解诗意:讨论诗中描绘的雨景,理解“卷”字的意境。
分析“珠”和“鲛”字,体会诗人对雨景的赞美。
4.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站在湖楼上,感受诗中的意境,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理解古诗中较为生僻的词汇和古汉语用法,如“壁”、“涧”等字词的古义。
-鉴赏古诗的深层意境,尤其是对诗中隐喻和象征意义的把握。
-体会诗人情感表达的细腻之处,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王维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将古诗的韵律知识应用到实际的朗读和创作中,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举例解释:
-在解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难点在于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佳节”和“思亲”之间的情感联系,以及这种情感如何通过诗的形式表达出来。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古诗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用现代汉语表达古诗的意境?”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歌创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古诗知识创作小诗。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问题是,如何在课堂上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觉得可以尝试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课堂上鼓励他们主动提问、分享学习心得,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经验。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提高文化素养: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怀。
2.语言建构与应用:让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韵律、修辞手法,提高古诗文阅读、理解、赏析能力,培养文学鉴赏素养。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3《古诗词三首》教案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3《古诗词三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内容包括《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三首古诗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三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2. 学会分析古诗词的写作手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三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难点:分析古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三首古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诗人及其背景,带领学生朗读三首古诗词,理解基本内容。
3. 课文讲解:(1)分析《宿建德江》的意境,讲解“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写作手法。
(2)解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体会诗人的情感。
(3)探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写作背景,分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意象。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择一首古诗词进行仿写,锻炼写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诗词三首》2. 板书内容:(1)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从三首古诗词中选择一首进行仿写,不少于4句。
2. 答案示例:(1)仿写《宿建德江》:江水悠悠绕芳甸,月明如昼照人闲。
两岸垂杨阴绿意,夜深风轻送蝉鸣。
(2)仿写《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烟雨朦胧罩远山,狂风卷起千层浪。
惊涛拍岸船家梦,醉卧孤舟听雨眠。
(3)仿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沙漠苍茫月如钩,夜行风雪断归途。
马蹄踏碎星辰影,孤灯独照征人愁。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背诵《古诗词三首》。
2.通过分析诗词,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审美情趣。
3.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古诗词三首》。
2.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古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诗词的美。
2.学习《古诗词三首》第一首:《登鹳雀楼》教师朗读诗词,学生跟随朗读。
学生自读诗词,理解诗意。
教师讲解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首:《望庐山瀑布》教师播放古诗词朗读音频,学生聆听并跟随朗读。
学生自读诗词,理解诗意。
教师讲解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首:《题临安邸》教师朗读诗词,学生跟随朗读。
学生自读诗词,理解诗意。
教师讲解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3.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三首诗词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教师提出问题:如何鉴赏古诗词?4.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和课堂讨论,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学生在朗读、自读、分享和讨论中,逐步理解了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1.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不够,需要在课后加强阅读。
2.部分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表达不够清晰,需要加强训练。
3.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语速过快,可能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思路,需要调整语速和教学方式。
2024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3《古诗词三首》教案
2024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3《古诗词三首》教案一、教学内容1. 《宿建德江》孟浩然2.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3.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分析诗词的写作背景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古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子,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和背景音乐,让学生感受江南水乡的美丽,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a. 展示《宿建德江》的图片,让学生猜测诗句。
b. 学生朗读诗句,教师点评并解释生僻字词。
2. 新课内容学习:a. 逐句解析《宿建德江》,讲解诗句的含义和诗人的情感。
b. 学生跟随老师朗读,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c. 采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 例题讲解:a. 分析《宿建德江》中的修辞手法。
b. 学生模仿例题,分析另外两首诗的修辞手法。
4. 随堂练习:a.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b. 教师点评练习题,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板书设计1. 古诗词三首2. 内容:a. 《宿建德江》孟浩然b.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c.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3. 知识点:生僻字词、诗句含义、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词。
b. 分析三首诗词的修辞手法。
2. 答案:a. 背诵和默写的答案略。
b. 修辞手法分析答案见下节课讲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a. 布置查阅三首诗词的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b. 布置学生进行诗词创作,下节课分享作品。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要求:运用文学鉴赏方法,深入分析诗词的意境和主题,表达清晰、逻辑严谨。
2.答案:
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应关注学生的分析思路和表达能力,给出具有针对性的评价和建议。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三、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
1.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景象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词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例题讲解:针对每首诗词,设计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主题。
四、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以下是对板书设计的补充:
2.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诗人的情感,使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
二、时间分配
1.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确保每个环节的讲解和实践都有充足的时间。
2.讲解重点、难点时,适当放慢语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消化吸收。
三、课堂提问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针对不同难度的提问,给予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鼓励他们大胆发言。
(3)学习《宿建德江》:引导学生感受建德江夜景的美,理解诗人的隐逸山林志向。
3.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堂所学,进行古诗词填空、翻译等练习。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三首古诗词的意境和主题,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
5.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词的审美价值。
六、板书设计
1.《登高》:意象、忧国忧民
1.《登高》:意象(落日、长江、白发)-忧国忧民
2.《望岳》:描绘手法(对比、夸张)-泰山壮美-国家兴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词三首 优质版教案
2.拓展延伸(出示课件53)
与“月”有关的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将进酒》
八、课堂演练,课后作业
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54、55)
2.课后作业(出示课件56)
(1)背诵本课古诗词。
(2)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学习诗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勒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
并通过课后拓展诗词,吟诵诗词的活动,拓展了学习的时空。
我觉得课堂教学有一些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我主要采用诵读感悟,品评赏析,积淀深化的教学方法,适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引领学生读中感悟,读中融情,悟中升情。
我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了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感和学习古诗词的求知欲。
古诗带给学生的是更多想象的空间,这样的创造性的想象有助于把学生引入深远的意境。
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想象画面,想象人物的心情、感受,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体会意境,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总之,这节课,我尽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带动学生,不失时机地赞赏,积极有效地引导,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成就感,感受到诗词的独特魅力。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精彩教案5篇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精彩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1. 《登高》——唐代杜甫2. 《夜书所见》——宋代叶绍翁3. 《山行》——唐代杜牧详细内容:1. 《登高》:了解诗的背景,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夜书所见》:分析诗中的景象,解读诗人的内心世界。
3. 《山行》:描绘山间景色,感悟诗人的豪情壮志。
二、教学目标1. 熟悉三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景象、意境和情感。
2. 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
2. 教学重点: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解读诗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三首古诗词的背景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的意境。
2. 新课导入:(1)介绍诗人及诗作背景。
(2)引导学生朗读三首古诗词,感受诗的韵律美。
(3)逐句解读诗意,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
3. 例题讲解:(1)分析《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句意。
(2)解读《夜书所见》中的“夜深篱落一灯明,破帽遮颜过闹市”句意。
(3)讲解《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句意。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三首古诗词的理解。
(2)仿写一首古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诗词三首》2. 板书内容:(1)登高:杜甫,景象描绘,意境感悟。
(2)夜书所见:叶绍翁,内心世界,意境解读。
(3)山行:杜牧,豪情壮志,自然美景。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三首古诗词,并背诵。
(2)结合所学,分析三首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写一篇鉴赏短文。
2. 答案:(1)熟读三首古诗词,并背诵。
(2)鉴赏短文示例:《登高》描绘了秋天登高所见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精选篇1)教学要求1、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个句子的意思,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2、借助图画,想象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3、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的内容,借助图画,想象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我听说咱们一小的经典诵读搞的很好,我们就来聊一聊“经典诵读”吧。
在经典诵读活动中你背诵了多少首唐诗?哇噻!太了不起了,古人云: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诌。
你已经可以成为一个诗人了。
除了古诗还背诵的有什么?(当学生提到宋词的时候)说到词以宋代的最为有名,所以我们常说唐诗宋词。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南宋词人辛弃疾。
(介绍辛弃疾)2、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辛弃疾在江西上饶闲居时写的一首词《西江月》,板书课题,这个题目和以前学的词的题目有什么不一样?(比较《忆江南》《长相思》副板书:词牌、题目。
横排中间加点)3、“夜行黄沙道中”说明这首词写晚上词人在黄沙岭的所见、所闻、所感。
二、初读课文,感知画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西江月》,(课件出示全词)1、老师相信大家的自学能力,自己来读一读,不仅读得正确,而且读得字正腔圆。
2、指名读,正音(读得好的就夸——最后一句“见”我们应该感谢他,没有他的提醒,我们可能还发现不了呢。
――再读最后一句,其他同学听他的字音。
你怎么就知道读xiàn呢?(风吹草低见牛羊)。
太了不起了,你真会联系旧知识学习新知识”)(读得不对就质疑:你读得有板有眼,还有感情,但有一点老师给你提个建议。
“见”这个字我们以前学的哪首诗句里也有。
“风吹草低见牛羊”。
在古代“见”和“现”意思相同,比较一下读哪个音更合适。
(我们要学会联系旧知识来学习新知识。
)3、再读文本,注意停顿请你把这句再读给我们听听,好吗?(师指点学生这样“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读。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3.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3.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送元二使安西》、《登鹳雀楼》、《春夜喜雨》三首古诗词的背景和作者,体会作者的情感;2.掌握三首古诗词的词意,能够准确地朗读诗词;3.能够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来理解和欣赏古诗词;4.能够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配合实际场景,创作符合现代生活视野的古诗词。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三首古诗词的词意,能够准确地朗读诗词。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来理解和欣赏古诗词。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1.《送元二使安西》、《登鹳雀楼》、《春夜喜雨》三首古诗词的背景和作者;2.三首古诗词的词意;3.三首古诗词的修辞手法;4.仿写古诗词。
教学方法1.讲解法:介绍《送元二使安西》、《登鹳雀楼》、《春夜喜雨》三首古诗词的背景和作者;2.朗读法:让学生跟着老师朗读三首古诗词,感受诗词的节奏和韵律;3.辨析法:通过辨析三首古诗词中的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掌握其精华;4.创作法:让学生在学习三首古诗词的基础上,进行仿写。
四、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送元二使安西》、《登鹳雀楼》、《春夜喜雨》三首古诗词的图片或朗读三首古诗词的视频,激发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步:介绍古诗词背景和作者教师讲解《送元二使安西》、《登鹳雀楼》、《春夜喜雨》三首古诗词的背景和作者,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三首古诗词。
第三步:朗读古诗词老师先带领全班学生读古诗词,然后分组或个别学生读古诗词,让学生感受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第四步:辨析古诗词教师通过辨析三首古诗词中的词意、词句以及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内涵。
第五步:课堂仿写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古诗词的内涵及修辞手法,仿写自己的古诗词。
第六步:课堂分享学生进行课堂分享,互相欣赏和评价。
第七步: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如填空题、判断题、解释句子等。
五、教学反思结合现代生活,将古代诗词落到实处,让学生在了解古代文化的同时,也感受到诗词的魅力。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咏鹅》、《静夜思》、《望天门山》三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
2.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通过诗词感受自然美、人生哲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三首古诗词的意境、情感及主题。
2.学习并运用古诗词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把握古诗词的韵律、节奏。
2.理解诗人的情感与哲理。
教学准备:1.教材《古诗词三首》2.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带领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简要介绍三首古诗词的背景和作者。
二、学习《咏鹅》1.老师带领学生朗读《咏鹅》,注意韵律、节奏。
2.学生自由讨论,分享对诗意的理解。
3.老师解析《咏鹅》的意境、情感及修辞手法。
4.学生进行诗歌仿写,展示自己的创意。
三、学习《静夜思》1.老师带领学生朗读《静夜思》,注意韵律、节奏。
2.学生自由讨论,分享对诗意的理解。
3.老师解析《静夜思》的意境、情感及修辞手法。
4.学生进行诗歌仿写,展示自己的创意。
四、学习《望天门山》1.老师带领学生朗读《望天门山》,注意韵律、节奏。
2.学生自由讨论,分享对诗意的理解。
3.老师解析《望天门山》的意境、情感及修辞手法。
4.学生进行诗歌仿写,展示自己的创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感受。
3.老师布置课后作业:以“自然之美”为主题,创作一首五言绝句。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古诗词三首》,让学生感受到了古典诗词的魅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创作能力,达到了教学目的。
一、《咏鹅》1.老师带领学生朗读《咏鹅》,指导学生注意韵律、节奏。
2.学生自由讨论,分享对诗意的理解,如:诗中描绘了一幅生动的鹅戏水的图画,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3.老师解析《咏鹅》的意境、情感及修辞手法,如:用“白毛浮绿水”形象地描绘了鹅戏水的情景,用“曲项向天歌”表现了鹅的高洁。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1.《登高》唐代杜甫2.《夜书所见》宋代叶绍翁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代辛弃疾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三首古诗词,提高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通过对古诗词的解析,使学生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创作背景。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并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把握古诗词的意境。
重点:掌握三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学会鉴赏和分析古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文、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和音乐,展示秋天的景色,引导学生进入秋天的氛围,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
2. 新课导入:(1) 介绍诗人及创作背景。
(2) 逐句解析《登高》。
(3) 学生齐读《登高》,感受诗人的情感。
(4) 教师示范解析《夜书所见》。
(5) 学生自主解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 例题讲解:(1) 《登高》中的意象分析。
(2) 《夜书所见》中的修辞手法。
(3)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意境分析。
4. 随堂练习:(1) 学生仿写一首以秋天为主题的古诗词。
(2) 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作品。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诗人简介和创作背景。
2. 黑板右侧:三首古诗词的和重点词句。
3. 中间部分:诗词的解析和例题讲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背诵并默写《登高》。
(2) 分析《夜书所见》中的修辞手法。
2. 答案:(1) 背诵并默写答案略。
(2) 《夜书所见》中的修辞手法有拟人、对偶等。
(3) 短文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1) 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调整教学方法。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 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其他古诗词,进行积累。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移”、“渚”等5个二类生字,背诵古诗,了解古诗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朗读能力过程与方法创设情景,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淡淡的哀愁。
教学重点:通过品词赏句,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感悟,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你们了解孟浩然吗?(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资料)2、今天,我们又将学习孟浩然的一首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释题: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4、师小结:对,这首诗就是描写的作者在建德江边看到的景色。
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听老师吟诵这首古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新词。
1、闭眼,师配乐吟诵全诗。
2、整体感知: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生谈,师相机在黑板上板画)3、自己读读吗?来,打开书,自己试着读一读,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生自读)4、生字都读准了吗?(开火车读带拼音的生字——去掉拼音,男女生赛读)5、谁有勇气把整首诗读给咱们听听?(指名)三、明诗意,悟诗情1、整首诗中,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呢?(生质疑)2、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疑惑,现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看看你能解决哪个问题?(四人小组交流)3、反馈4、指导吟诵全诗(吟诵比赛)——相机指导背诵四、总结1、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诗中描写的情景。
2、师小结五、布置练习1、搜集有关孟浩然的其他诗歌2、为《宿建德江》配画。
板书设计: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篇2教学目的:1、认识5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在自学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3、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具体内容包括《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三首古诗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三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2. 学会分析古诗词的意境,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三首古诗词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欣赏古诗词的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挂图或PPT课件。
2. 诗歌朗读录音。
3. 学生准备笔记本、字典等学习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与古诗词相关的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 朗读:播放诗歌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3.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三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
4. 讲解:分析三首古诗词的意境,解读诗人的情感。
5. 例题讲解:以一首古诗词为例,讲解如何分析诗词意境。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另外两首诗词的意境,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宿建德江江清月近人2.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3.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宿建德江》的意境,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答案:略2. 作业题目:比较《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异同,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组织诗词鉴赏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重点:分析三首古诗词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统编版6年级上第3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统编版6年级上第3课《古诗词三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包括《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均为唐代诗人所作,描绘了自然景色和诗人内心情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2. 能够领悟古诗中的意境,描绘诗中的画面,提高审美能力。
3. 学会通过古诗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领悟古诗中的意境,描绘诗中的画面,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2. 古诗文全文及其注释3. 相关图片、背景资料4. 作业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自然景色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古诗,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该诗的理解和感悟,互相交流,提高表达能力。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地方,教师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5. 画面描绘:让学生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的画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6. 课堂练习:让学生背诵古诗,进行朗读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拓展延伸:介绍与本课相关的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古诗的内涵。
六、板书设计1. 《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望湖楼下水如天,醉书潇洒六月间。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3.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宿建德江》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诗中描绘了移舟泊烟渚的景色,日暮客愁新,表达了诗人离乡背井的愁苦之情。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一、教学内容1. 《登高》——唐代杜甫2. 《望岳》——唐代杜甫3. 《夜泊牛渚怀古》——宋代苏轼详细内容主要围绕这三首古诗词的背景、作者简介、诗词内容解析以及诗词意境的领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三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传承优秀文化遗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三首古诗词的意境理解和作者情感把握。
2. 教学重点:三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和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三首古诗词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三首古诗词的作者简介,帮助学生了解诗词背后的故事。
3. 诗词讲解:(1)逐句解析《登高》诗句,让学生领悟到作者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
(2)通过对比手法,分析《望岳》中杜甫对泰山的敬仰之情。
(3)以《夜泊牛渚怀古》为例,讲解苏轼的豁达与对古人遗迹的感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诗句,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诗词三首2. 板书内容:(1)登高——杜甫(2)望岳——杜甫(3)夜泊牛渚怀古——苏轼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登高》诗句。
(2)分析《望岳》中作者对泰山的敬仰之情。
(3)谈谈你对《夜泊牛渚怀古》中苏轼情感的理解。
2. 答案:(1)略。
(2)杜甫通过描绘泰山的雄伟壮观,表达了自己对泰山的敬仰之情。
(3)苏轼在诗中表达了对古人遗迹的感慨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古诗词,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3《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3《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具体包括《登高》、《夜书所见》和《中秋月》三首古诗词。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古诗词的韵律、意境以及作者的创作背景。
二、教学目标1. 熟读并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2. 了解三首古诗词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三首古诗词的意义,感受其韵律美。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如何运用古诗词进行创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秋天的景色,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氛围,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新课导入:带领学生朗读三首古诗词,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3. 诗词讲解:(1)介绍《登高》的作者杜甫,讲解诗词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
(2)逐句解析《登高》,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
(3)用同样的方法讲解《夜书所见》和《中秋月》,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意义,感受作者的情感。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彩色笔在课文上勾画出喜欢的诗句,并分享喜欢的理由。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古诗词,分析其韵律、意境,指导学生进行仿写。
七、板书设计1. 板书《古诗词三首》2. 板书内容:登高:忧国忧民夜书所见:孤寂思念中秋月:团圆期盼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仿写一首古诗词,主题为“秋天”。
2. 答案示例:秋天秋风起,黄叶飘,山间红叶似火烧。
田野金黄稻禾熟,丰收喜盈秋意闹。
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他们在古诗词学习中的困惑,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古诗词,了解不同作者的创作风格,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可以组织一次秋游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创作灵感。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3古诗词三首 教案
教学要求1.会写“德、鹊、蝉”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重点)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难点)教学课时两课时。
1.会写“德、鹊、蝉”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件。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我们的祖国有巍峨的群山,有浩瀚的江海,有无边的森林,有起伏的稻田。
唐诗宋词中,就有许多诗词是描写祖国山水风景的。
如王之涣《凉州词》中的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白居易《忆江南》中的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今天,我们来学习描写山水风景的另外三首古诗词。
让我们走进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板书:古诗词三首)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精力集中,提高学习效率。
二学习生字,认识作者1.认识生字,学会正确读写。
(出示课件2)德鹊蝉“德”:左窄右宽,书写时不要漏掉“心”字上面一横。
“蝉”:左窄右宽,收左让右,注意第五笔是提,不是横。
“鹊”:左右等宽,横画错落有致。
注意: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左右不能截然分开,要注意笔画的穿插,使左右部件联成整体。
2.认识作者。
(出示课件3~5)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
以字行,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
早年隐居鹿门山。
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
后为荆州从事,患疽卒。
曾游历东南各地。
诗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其诗清淡幽远,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
有《孟浩然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本店铺精心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一、读懂三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歌咏的事物的特点,从中受到美的情操的熏陶。
二、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教学重点: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情操美。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复习或收集一两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王维、李白的诗,你们完成了吗?(检查二三人)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墨梅》。
1.初读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1)解题。
板书题目。
这首诗是王冕写的。
诗中描写了洗砚池的墨梅,表达了对乐于奉献的精神的赞美。
题目的意思是:有着像墨一样黑的枝干的梅花树。
指名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
(注意生字、新词。
)(3)指名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教师点拨。
2.精读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2学习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A案第一课时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由题入手,弄清题意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教学()分钟二、品读古诗,认识作者。
1.认识生字:德、鹊、蝉、稻。
学会正确读写。
2.认识诗歌的作者,简介。
孟浩然,唐代诗人。
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的词属于豪放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他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3.读出节奏。
学生先自读,教师指导:板书: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
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小组讨论。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同学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学生自读后教师指导,并出示课件,使学生能够把握准诗词的节奏,正确朗读诗歌,同时,这也是正确理解诗词的第一步。
来和人相亲相近。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自学新诗。
1.总结学习方法: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板书: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2.用总结的学习方法尝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学生按步骤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检查回馈,点拨指导。
1.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2.再读全诗,你觉得哪个词用得好?你能准确地感受全诗的意境吗?3.学生回答,教师指导,感悟遣词用句的技巧:(1)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即打翻的墨汁,形象逼真。
在读的基础上再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等手段来理解诗句,可以锻炼学生自学古诗词的能力。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合作的结果说出诗句的意思后,教师出示课件,既可以纠正学生理解上的错误,又可以为学生正确表达提供范例。
读准、读通、读懂古诗,是古诗教学最基本的要求。
作为高年级的古诗教学,一定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会学古诗的方法。
品味词语的精妙是学习古诗的难点,让新课教学()分钟二、思考质疑,解读课题。
1.齐读课题,指名读课题。
2.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3.课题有两部分,第一部分“西江月”是词牌名,我们学过的词还有哪些词牌名?后一部分是题目,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时间:夜里。
地点:黄沙道。
事情:行。
)4、说说题目的意思。
(夜间行走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三、初读词作,初步感悟(一)多种形式朗读,边读边悟。
1.自己放声读一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读通,读顺。
2.指名朗读,并让学生做出相应的评价,教师随机引导学生读出这首诗的节奏。
(读词的时候如果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读出味道。
)【出示课件9】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课件出示配乐范读。
4.女生男生赛读。
5.全班齐读,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夜晚?就在这样的夜晚,作者看着,听着,闻着,还想着……那么,他到底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又闻到什么?从而又想到了什么呢?解读课题有利于整体感知这首词的大体内容,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突破本课理解上的重点。
(二)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默读课文,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
教师指导:惊鹊:鹊儿被惊醒。
鸣蝉:蝉儿鸣叫。
社:社庙。
溪桥:溪上的小桥。
3.指名说已弄懂的句子的意思。
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指名说“谁听取蛙声一片?”又是谁“稻花香里说丰年”?(2)讨论:这句话该如何解释?5.试着把意思连起来说一遍。
【出示课件10】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茅屋小店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四、合作探究,反馈交流。
(一)全班交流,自由读词,思考下列问题:【出示课件11】1.你从词中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3.词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由“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句词,你想到了哪一句有名的诗?(二)学生汇报,教师引导。
1.听到了风的声音,蝉和青蛙的叫声。
看到了明月、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词的意境,锻炼学生的写作及表达能力。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宿建德江》是唐朝诗人孟浩然所写,这首诗写了诗人停船夜宿江心洲时的愁苦心情。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意思是远望苍茫空旷的野外,天幕下降,似乎比树还低,笼罩一切。
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一轮明月却是那么亲近船上的客人。
在夜幕中,诗人看到黑漆漆的天空低垂着,体现了诗人郁闷孤寂的心情,在孤寂中,近处的明月与诗人相伴,它给诗人带来一点慰籍与亲近的感觉。
诗人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把写景同自己的真实感受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感慨人生的复杂心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
作者先从暴雨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
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
正在人们感受暴雨的壮观场面的时候,一阵狂风席地卷来,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
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
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
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
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
词作情景交融、恬静自然,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词人描绘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上阙写夜景其实是烘托,下阙写避雨才是词作的旨趣所归。
【作者介绍】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生于盛唐,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
曾隐居鹿门山。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虽不如王维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故后人把孟浩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建德江:是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省)的一段。
新安江,又称徽港,钱塘江水系干流上游段,发源于安徽徽州(今黄山市)休宁县境内,东入浙江省西部,经淳安至建德与兰江汇合后为钱塘江干流桐江段、富春江段,东北流入钱塘江,是钱塘江正源。
干流长373公里,流域面积1.1万多平方公里。
新安江水力资源较为丰富,流域内有丰乐、新安江两座水库。
解放前其航运由屯溪直达杭州,解放后水库截断航线,航运几乎停顿。
新安江素以水色佳美著称。
沿江有白沙大桥、朱池、落凤山、千岛湖、梅城、刘长卿别墅、双塔凌云、新安江水库等胜迹。
新安江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向有“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之称。
望湖楼: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边,位于断桥东少年宫广场西侧,傍湖而建。
又名看经楼、先得楼。
登临眺望,一湖胜景皆来眼底。
宋代王安石、苏轼等人,都曾有诗咏望湖楼,或咏楼上观景的感受,其中苏轼的《望湖楼醉书》最有名,望湖楼也因此而名重天下。
望湖楼青瓦屋面,朱色单檐双层歇山顶,整个建筑宏丽古雅。
登楼凭栏,取山形,临碧波,借摩崖,一湖胜景皆来眼底,"天容水色绿净,楼阁镜中悬",确为西湖名楼,让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