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金融史上那些事
台湾股灾始末
台湾股灾始末(1987年到1990年)在1987年到1990年的三年牛市过程中,不夸张地说,任何一个人采取“扔飞镖”式的随机选股策略,都可以获得平均8.5%的月回报率,而一些胆子更大的人,如果使用当时还属于非法的融资融券工具,月回报可以很容易达到15%~20%。
指数从最高点12682点一路崩盘,一直跌到2485点才止住,8个月的时间跌掉一万点。
此刻,投资人才领悟到股灾的可怕。
整个台股从12000点回跌的过程当中,许多人屡次抄底,屡次套牢,套得很深,在整个回跌的过程当中,大家没有想到跌幅会有这么深。
从12000点回到 8000点以下,有人开始进行买进,7000点买进,6000点买进,5000点更是买进,日后是一路跌到了2485点,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人把牛市赚的所有钱都吐回了市场还不够。
==============================台湾股灾始末(1987年到1990年)台湾股市的大股灾(一)全世界的股市都一样,宏观经济的持续增长、本币升值的强烈预期以及外围资本的大量涌入,流动性资产泛滥构成了发动一轮大牛市的背景。
当初的台湾股市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迈开了牛市的第一步。
那场股市泡沫酝酿的时间是1987年到1990年,在1990年2月此前的3年间我国台湾地区,台湾股指从1000点一路飙升到12682点,整整上涨了12倍。
是什么让台湾股民为股市疯狂?暴富的神话最终又如何破灭?让我们回首十几年前台湾股市的一次股灾。
当时台湾经济已实现连续40年平均9%的高增长,除了财富储备增长,民间收入也大幅提升。
那时,岛内居民工资收入增长很快,年底的奖金分红更是丰厚,一般公务员年底可以领到1到2个月的额外薪金;一些普通行业的工人,年底一般可以多领3个月工资;一些垄断行业,年底奖金额通常相当于7到8个月的月工资;那些高速扩张的行业,如证券公司员工的年底奖金更高达70个月,甚至100个月的月工资。
台湾的经济起飞成长快速,后来经济增长率一直都在10%以上,并且始终维持在两位数。
台湾股市泡沫始末
台湾股市泡沫始末1987-1990台股泡沫重温这不只是一场泡沫游戏,更是一场闹剧如果说金融市场非理性繁荣的进程只能靠新兴的行为金融理论来诠释和预判,那么,通过回顾具有相同文化属性和经济发展轨迹的台湾股市,尤其是那段在上世纪80年代末台股泡沫的演绎,或许可以深刻理解当前A股市场出现的一些非理性现象。
整个A股市场生态圈的参与者,从政策制定者、中介机构到投资者,都应该看看是否能找到当时台湾股市的影子。
当了解那段历史后,你会希望,这种事情千万别在我们身上重演。
一个美丽的开始到上世纪80年代末,台湾岛内经济实现连续40年平均9%的高增长,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模式为台湾赚取了大量外汇,外汇储备达到700亿美元,仅次于日本,是当时人均外汇储备最高的经济体。
突然之间,台湾从贫困小岛蜕变成为一个富裕的地方,不仅表现在官方的财富储备,民间收入也大幅提升。
上世纪80年代,岛内居民工资收入快速增长,更让人感觉“暴富”的是年底奖金花红迅速膨胀。
比如公务员年底可以领到1-2个月的额外薪金,一些普通行业的工人年底一般可以多领3个月的工资,一些热门垄断行业,如台湾的几大水泥巨头的工人奖金额为7-8个月的月工资,那些高速扩张的行业如证券公司的奖金规模更高达70个月,甚至100个月的工资。
由于新台币的升值预期,海外热钱也大量涌入岛内,在外汇盈余和居民财富增长共同作用下,造成当时台湾流动性过剩难以消除的局面,其结果就是各种资产价格的飙升,土地和房地产价格在短时间内翻了两番。
一时间,台湾岛内资金泛滥,而且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实现诱人的投资回报,来钱容易赚钱也容易,巨大的资金流贪婪地寻找各种投资机会,而股票市场就成为最大的蓄水池。
股市泡沫膨胀在所有的财富制造机器中,股票买卖成为那个时候参与面最广,回报最高的造富运动。
台湾自有股票市场后用了25年时间,到1986年台湾加权指数才越过1000点,但从此开始,股指便出现了全球罕见的加速上涨屡创新高的牛市行情。
台湾金融发展T
台湾金融发展史话作者:王伟芳(台湾金融研训院项目企划)「全球竞合」的年代半个世纪以来,台湾经济走过「无中生有」的年代,在困境中经历「挑战颠峰」的年代,博得经济奇迹的举世赞誉。
在这段岁月里,金融业在台湾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何种角色、发挥何种功能、作出何种贡献?「全球竞合」的年代,台湾的金融业又将如何面临不同的挑战?让我们一起走过台湾金融发展的这段精彩历史,并在回顾的同时,探索台湾金融业的大未来。
无中生有的年代(1949~1960)二次大战的隆隆炮火,让台湾饱受摧残。
1945年,战争终于落幕,但是人民还来不及喘息,经济灾难就席卷而来。
战后的重建无度,国民政府赶印钞票的结果,恶性通货膨胀就像脱疆野马,一发不可收拾。
为了解决通货膨胀的困境,政府以十足准备发行新的币制、严格管制外汇、开办优利存款等多管齐下的努力,配合美援的适时挹注,乱象方告舒缓。
当时,由于财政困难,有限的资金受到严格的管制,银行放款也必须经过层层审核。
等到物价慢慢稳定之后,金融政策的重心也从对抗通货膨胀,转变为如何累积资本,支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庞大资金。
除了省属六行库外,连同1949年由大陆迁台的中央信托局,加上基层八家合会储蓄公司、54家信用合作社,以及89家农会信用部。
这便构成当时台湾主要的金融版图。
光复初期,台湾还是农业社会,要稳定经济,就必须先发展农业。
1949年,由农复会领军,展开一系列的土地改革措施,帮助农民取得耕地,同时运用美援建设农村,改良农业技术。
而早年的土地银行、合作金库、信用合作社、农会等机构负责农业金融的疏通,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台湾经济发展的初期,许多生活必需品都仰赖进口,贸易入超的情形非常严重,因此必须推动进口替代工业。
在当时几位重要的财经舵手中,尹仲容尤其是核心的决策者。
公营的中信局原本负责执行政府采购,发展对外贸易,在尹仲容兼任中信局局长时,中信局又多了一项任务,负责将美援物资和资金输往重点工业,后来还兼办起各种金融业务。
他曾为台湾股市赢得一轮牛市
专栏茶座他曾为台湾股市赢得一轮牛市《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钮文新是台湾地区太小了?还是此人太有能耐?在上世纪70到80年代,台湾地区居然出现了一位轮值过银监、保监、证监——三部门负责人的人物,这就是今年已经80岁高龄的台湾金融界老前辈戴立宁先生。
问题是,台湾再小也同样五脏俱全,金融市场再小也足以形意相通,台湾在金融幵放、金融市场建设、金融风险防范等方面的经验,恐怕会有更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早就听说过这个人的传奇经历,也知道此人在推动台湾金融和股市发展方面的卓越贡献,但很遗憾,我们始终未曾谋面。
终于•老朋友王巍(全球并购研究中心秘书长)带给我一个机会。
3月25日,王巍出面邀请戴立宁先生来到国际金融博物馆,利用晚上19点到21点的时间发表题为“江湖多风雨,把酒话牛熊”的演讲,同时邀请我对戴老的演讲发表评论。
真是个好机会!一个晚上和戴老聊得非常尽兴自不必多说,没想到,我们聊得还颇为投机,彼此启发甚多。
注册制改变了什么?台湾股市曾经长熊22年,就在民怨沸腾犹如火山即将爆发之时,戴立宁受命台湾“证管会”主帅。
该如何破解股市困局?戴立宁研究发现,股市长期低迷的症结在于“股票发行门槛过高”,应当降低门槛,让更多的公司上市,加大股市供给。
太奇葩了,实在有违“供求关系”常识。
所以消息一出,不解其妙的证券业炸锅了,几乎全台股市投资者幵始上街游行,而“立法院”也在不断发难,戴立宁压力山大。
如何把问题解释清楚?戴立宁开始岛内巡讲。
戴立宁给岀的解释大致如是:首先,按照当时规则,上市门槛过高只是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资产质量等提出较高要求,这实际是说,只有“好公司”才能上市,但股票市场到底什么样的公司才是“好公司”?戴立宁认为.只有未来具有较高成长性的公司才是好公司,才是符合股票投资者胃口的公司。
但如果按照高门槛核准上市公司,那带给市场的往往是成熟公司,甚至是已经失去成长性的公司,这种公司的股票会得到投资者的认同吗?这是关键问题。
金融改革的台湾经验之一
金融改革的台湾经验之一一位朋友的经历让我听说了身在大陆的台湾传销客。
最近一位朋友去了台湾,在那儿认识了几位台湾朋友。
据他们说,他们在大陆西南某省的省会工作。
我的朋友回到北京后,几位台湾人也回到了西南某城,并再次提出邀请,让他去该城看一看,他欣然前往。
到了该城后,台湾人立即让他加入了某城市观光团。
这个团看上去很正规,除了去景点之外,导游还非常大气地介绍着这座西南名城的光辉前景。
该城把自己定位在与东南亚贸易和交往的桥头堡,依靠这个定位炒起了地皮,房价数倍上翻,一时间财源滚滚,胆大的发大财,胆小的发小财,没胆的不发财。
观光完毕,朋友被台湾人带到了一个台湾籍房东家中封闭了起来。
从这天开始持续一个星期,台湾人天天告诉他发财之道。
如果熟悉传销的人一定能猜到发财的途径,即:他们在这个城市找到了发大财的方法,需要集资,集资后分期返还利息,并根据每个人拉人头的业绩划分收益,到最后,投入几万元,可以获得上百万元的回报。
朋友由于年纪不够大,经验不足,加之封闭式的灌输,竟然被说动了。
但可惜的是他暂时没有那么多钱。
“如果是两三千元,我就加入了,问题是他们一下子要将近7万,我拿不出来。
结果僵持了一个星期,他们就让我离开了。
”据台湾人说,在这座城市里不仅有台湾人组成的传销团,还有韩国人、新加坡人的团,但这些人都是华裔,不是外裔。
至于大陆本地的传销组织更是多如牛毛,甚至该省的许多城市都成了传销的天堂。
对于当地政府而言,传销给他们带来了消费和现金支撑,最后成为了GDP和乌纱帽,只要他们不闹乱子,又何必去管他们?最令我感到吃惊的还是这些台湾传销客。
因为台湾在上世纪80年代就经历过如火如荼的传销时代。
在台湾,传销叫做老鼠会,是地下钱庄的表现形式之一。
台湾吸金式的地下钱庄活跃时期,影响人群曾经达到全台人口的十分之一,大有全民运动之势,也让多少人吃尽苦头。
我原本以为台湾人对于地下钱庄会更具有免疫力,却不想还是会有人如此痴迷。
不过,如果从头说,大陆的传销组织还有着台湾渊源。
台湾金融自由化历程回顾与分析_赵燕
台湾金融自由化历程回顾与分析
赵燕
一、 台湾金融自由化的 背景
(一)经济自由化方针的主导 经济体制决定了相应的金融 体制的建立。在上世纪 80 年代之 前的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时期, 台湾经济应该说是一种深受 “政 府”直接干预的经济体制,但在当 时的经济环境下这种体制具有合 理性。与此相应的台湾金融体制, 即以公营银行为主、 实行利率管 制的金融体制对于配合台湾当局 的经济发展目标以及各项经济政 策措施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 用, 应该说这种备受管制的金融 体制将稀缺的资本配置到最需要 发展的产业和部门。 进入 80 年代以后,台湾的内 外部经济形势发生了激烈的变 化,即经济快速成长,多年的经济 发展使得贸易顺差扩大, 外汇存 底激增,货币供给大幅增加,通货 膨胀的压力呈现山雨欲来的局 势, 因此当局便提出经济自由化 的方针, 以期减少不必要的行政 干预,让市场机能充分发挥作用。 作为台湾经济自由化重要内容的 公营企业向民营化方向的转变, 必然要求支撑这种政府主导型经
IEC, NO. 3, 2011
公司实行强力取缔, 开放了民营 银行的设立, 利率达到了全面自 由化。 之后推动了其他金融机构 的设立, 增加了岛内居民投资渠 道,由地下金融转向地上金融。另 一方面, 外汇改革使得台湾岛内 物价免受国际价格波动的干扰。 因此在岛内游资得到控制和浮动 汇率制的双重利好情况下, 岛内 物价基本稳定, 通货膨胀也处于 较低水平。
· 90 ·
济的金融体制, 相应转化为由市 场机能充分发挥作用的金融体 制。 这就是台湾金融制度改革的 深层原因。
(二)经济环境剧烈变迁的逼 迫
80 年代台湾经济环境出现了 内外不同程度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投资意愿持续低落、劳动成本不断 上升、外贸持续顺差以及国际贸易 保护主义的抬头四个方面。
历史的镜子:回忆1990“台湾牛”
历史的镜子:回忆1990“台湾牛”导语台湾股市从1986年至1990年初的三年的时间里,指数三年涨了12倍,当年的“台湾牛”与现在有极多相似点,甚至连信用危机爆发导致的“最后一跌”的牛市前奏,以及后期的泡沫特征都极端相似。
而最大区别在于,当时牛市的背景是台币的升值趋势,而目前人民币存在贬值压力。
虽然投资泡沫总会破灭,但最后经济的结果有很大差异,不同于日本90年地产泡沫破灭后的经济不振,“台湾牛”更加乐观!1990年台湾股市泡沫破灭给很多投资者的财富造成了极大冲击,但是台湾经济在80s、90s年代实现了成功经济转型,其90年代之后的十年里其GDP稳定在6%的较高增速,产业成功转型,电子半导体等行业获得了巨大发展,相对于日本的失落,台湾最终通过“产业升级+出口贸易结构转型”,取得了经济上的成功。
一、1986-1990年“台湾牛”的八大特征1.1、特征一:市场热衷于追逐小市值、有故事的股票市场热衷于追逐小市值、有故事的股票。
当时的台湾市场,很多没有内在投资价值的股票遭到爆炒,投资者都将注意力放在各种内幕消息之上,热门股票包括壳公司,以及市值足够小,可流通股数量足够少,有故事以及有“幸运的名字”的公司。
例如1989年初,一只叫做“新奇毛纺”的股票,该股在1月份价格低于7元新台币,没有内在价值,仅具有壳资源。
从3月份开始,该股在25个交易日中有22次涨停,13个交易日中只有涨停价成交。
在大牛市中,小盘投机性较强的股票,以及只有很少或完全没有潜在价值的空壳公司,通常会跑赢大盘,比那些指数股票和蓝筹股表现的更好,主要原因为小盘股在这样的市场中更容易被操纵。
这种背景下,绩优蓝筹股难以跑赢大盘。
当时台湾很多的蓝筹股票,虽然有很好的增长潜力,强劲的资产负债表以及有远见的管理层,但往往表现不佳。
例如台塑集团等,台塑集团在1989年1季度仅温和上涨18.8%,收益远低于指数的涨幅44%。
1989年Q1,代表大盘蓝筹的A级股涨幅39.5%,但更具投机性的B级股则涨幅74.8%。
台湾金融挤兑风潮的深刻警示
王勇(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河南郑州450011)收稿日期:2007-01-22作者简介:王勇(1963-),男,河南焦作人,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
摘要:2007年初台湾爆发了严重的金融业挤兑风潮,造成岛内金融环境急剧恶化。
金融业挤兑源于台湾力霸集团旗下的一些公司的财务危机。
台湾金融挤兑风潮警示内地集团企业必须树立财务管理新理念,并落实到企业财务管理中;集团企业内部关联交易极易发生风险,各部门应联手加强监管。
关键词:金融挤兑;关联交易;财务管理中国分类号:F8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41-2007(04)-0021-03台湾金融挤兑风潮的深刻警示2007年1月5日,台湾发生了近6年来最严重的金融业挤兑风潮,这也是台湾金融体系首见的跨市场危机事件,岛内的金融环境为之震荡。
这次金融挤兑风潮对内地的企业尤其是集团公司和商业银行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一、“中华银行”引发挤兑风潮台湾力霸集团旗下的“力霸”和“嘉食化”两家公司最近发生重大财务危机,使整个集团受到影响,尤其是经营状况本就不佳的“中华银行”,更出现大批储户因为担心银行存款不足而纷纷挤兑的情况。
1月5日一天内,该银行即被提走近200亿元新台币,直到1月7日,到该银行提款的民众仍络绎不绝。
力霸集团旗下另一家金融企业“力华票券”,5日也出现10亿元新台币资金缺口无法轧平,面临倒闭危机。
资料表明,力霸等两公司在其关联企业———中华银行的授信余额合计约29.06亿元台币,占该行全部放款余额的2.3%,这直接引发了中华银行5日出现存款挤兑。
力霸事件发生后,立刻引发台股重挫。
被当局接管后,“中华银行”账上原本100多亿元新台币的“股东权益”被清零,5万多名小股东因而成为“无辜受害者”。
受力霸集团财务危机等利空冲击,台湾股市6日走低,高价电子股及金融股率先走弱,使终场跌98.86点,收7736.71点。
中华银行的挤兑事件刚一发生,台“金管会”、“财政部”、“中央银行”等部门就共同出面保证,强调中华银行由政府接管,中华银行存款户的一分一毫都受到政府保障,绝对不会发生系统性风险,希望存款户不要再提领,并强调台湾金融市场仍稳定。
金融风暴与台湾经济走向_陈听安
金融风暴与台湾经济走向◆陈听安 国立政治大学财政学系教授 一、亚洲金融风暴对台湾经济的影响1997年11月3日,世界银行总裁伍芬生(James Wolfenson)认为东南亚金融风暴最坏的环境已经过去,但事实上,亚洲金融风暴迄今犹未褪色。
亚洲金融风暴对台湾造成何种损害,下文就金融面和实物面分述如下:(一)金融面的影响1.新台币汇率大幅贬值在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之前,1997年上半年汇率变动幅度很小,约仅为0.5美元,可谓相当平稳。
可是自从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引发了强烈的新台币贬值预期心理,虽当局数度出面干预,但终究不敌市场强大的压力,而不得不予以弃守。
新台币在去年10月中旬兑换美元的价格为28.518元兑换1美元,自10月17日当局弃守后,到11月已贬值为33.5元兑换1美元的新低价格。
随着东南亚金融风暴渐渐平息,新台币的价格曾一度渐渐回升。
惟11月17日开始韩元大幅贬值,又引发另一波的新台币贬值,至本文撰写时为止,由于担心日本金融机构无法处理不良债权的问题,以及对东南亚国家出口的减缩,日元可能贬至145日元兑换1美元。
受到上述韩国与日本经济与其货币贬值的影响,新台币兑美元的汇率,又有可能下滑,至今年7月新台币对美元的汇率,已贬至34.4比1,亚洲金融危机发生1年以来,新台币贬值已达20%之谱。
2.利率攀升自1997年8月起,台湾当局以措施干预外汇市场,因此市场吸走大量资金,致使市场资金十分紧缩,8月份金融业隔夜拆款平均利率为8.1%,较本年初的5.65%高出许多,10月7日更一度创下11%的记录。
随后因当局二度调降存款准备率,利率下降,12月30日隔夜拆款平均利率降至7.22%,至1998年7月,隔夜拆款的平均利率约在6.65%至6.97%之间。
由此可知,由于当局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应因,利率逐渐下降,但仍高于产生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前。
在日前的一项座谈会中,企业界希望当局进一步调降存款准备率,但当局认为,在汇率未稳定之前,不宜再调降存款准备率。
两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及合作研究
两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及合作研究一、背景介绍随着两岸关系的改善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两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合作成为受到广泛关注的话题。
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两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合作更加紧迫和重要。
二、两岸金融市场的发展1.台湾金融市场的发展台湾地区金融市场主要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期货业,银行业是台湾金融市场的主体,占到整个金融市场的绝大多数。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台湾金融市场相对稳健,银行和保险业的经营业绩也相对稳定。
2.大陆金融市场的发展中国大陆的金融市场主要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期货业,银行业和证券业是中国金融市场的主体。
随着中国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对外开放的推进,中国金融市场迅速发展。
目前,中国大陆的金融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场之一。
3.两岸金融市场的比较两岸金融市场的比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规模:中国大陆金融市场规模较大,但在某些方面,如保险业和证券业,台湾市场相对较强。
(2)市场结构:台湾金融市场上,银行业市场份额占比较大,而证券业、保险业、期货业相对规模较小。
中国大陆金融市场上,证券业与银行业市场份额相似。
(3)市场开放度:中国大陆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较低,而台湾金融市场则需要依靠国际市场的开放度来发展自己的金融业。
三、两岸金融市场的合作模式1.台湾金融机构在大陆设立分支机构台湾金融机构可以在大陆设立分支机构,以此来参与中国大陆的金融市场。
这种合作模式可以有助于台湾金融机构了解中国大陆的金融市场和商业文化,并把握中国大陆的市场机会。
2.两岸合资企业两岸合资企业可以联合丰富的资源,共同开发两岸市场。
这种合作模式需要充分考虑双方的利益,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
3.两岸金融监管的合作两岸金融市场发展的推进,需要有双方的金融监管机构的配合。
两岸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交流和合作来改善金融监管,提高风险控制能力,保障市场稳定和投资者利益。
四、两岸金融市场合作的挑战和机遇1.挑战两岸金融市场合作的主要挑战包括:(1)政治因素的干扰:两岸政治对立可能会对两岸金融市场合作造成影响。
台湾1990年股灾启示录|读史
台湾1990年股灾启示录|读史选择基于判断,一号速览精华。
来源|中国证券报1990年2月,曾经令人惊心动魄的股市泡沫终于破灭。
台湾股市从最高点12682点一路崩盘,一直跌到2485点才止住。
大盘在8个月内竟然跌掉了10000余点,跌得只剩下了零头,跌幅高达80.4%!此刻,投资者才真正领悟到股灾的可怕,才真正认识到股市风险的巨大。
本文回顾了那场台湾股市泡沫破裂的历程。
作者发现,股市泡沫破灭的成本最终主要由四种人承担。
他们是:投资经验欠缺的个人投资者、挪用生产经营资金炒股的不务正业的机构和企业、负债炒股的个人投资者及非理性投资者。
从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呢?泡沫积聚的历程、成因和影响台湾股市从启动到泡沫顶点经历了5年的时间。
1985年7月台湾股市从600多点启动到1987年10月到达4600多点。
受当时美国股灾影响,台湾股市狂跌了近3个月,一直跌到2300多点。
之后行情迅速恢复,至1988年9月到达高点8870点。
受台湾金融当局宣布开征资本利得税影响,台湾股市开始第二次暴跌,最低至4873点。
随后,管理层在投资者的巨大压力下宣布取消征收资本利得税的计划。
1989年上半年指数快速收复失地,到六月创9000点新高,并在随后的几天内如期突破万点。
1990年1月,股市开始了最后的疯狂,创出了12495点的历史新高。
当时市场乐观情绪的弥漫已经无法控制,人们认为股指将很快突破15000点。
1990年爆发的海湾战争终于刺破了这场超级股市泡沫。
从1990年2月到10月,股市由12682点狂泻到2485点。
台湾股市那一轮上涨的成因首先是台湾经济持续高增长。
1951年至1987年,台湾年均经济增长达9%,为世界之首,并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模式为台湾赚取了大量外汇。
1988年底,台湾外汇储备达760亿美元,仅次于日本,是当时人均外汇储备最高的经济体。
其次是新台币的升值预期。
美国多次以台当局人为操纵汇率为由,威胁使用其“综合贸易法案第301条款”,逼迫台当局放宽汇率管制,让新台币升值,以减少对美贸易顺差。
台湾金融史上那些事
把市 场还 给市场 。市 场有一 只看不 见的手 ,政 都 通 过 一 个 平 台— — 股 票 观 测 站 ,让 所 有 可 能 的 投
府 是 看 得 见 的 手 。 在 市 场 上 我 希 望 我 们 把 工 作 尽 量 资 人 都 知 道 。 为 了扩 大 影 响 ,我 找 公 关公 司 ,做 了
一
个名 词叫 “ 戴 立 宁 原 则 ” ,最 初 这 是 一 个 批 评 的
下面要谈这 个事情 。因为这个 非常重要 ,证 券市场
里 最 重 要 的 是信 息 透 明 。
名 词。其实 “ 戴立宁原则”很简单:把市场还给市场 , 把管理交给效率 ,把公道还给绩优股 。
我把各式各样 , 所有应该让投资人知道的信息 ,
息 ,必 须 在 股 市观 测站 里 及 时 公布 。
者都 是管理者 ,谁 管得好 就交给谁 。 比如说 价格 ,
“ 戴立宁原则”那时候很轰动。我觉得蛮高 兴。
我们知道 价格永远 是最重要 的 ,管理者担 心价格 涨 大 家开始接 受这件事 情 。假如 我们重新调 整管理 , 太快 ,可 能去做个 小动作 ,干 预价格 ,让 它不要 涨 这个事情其否 ,关键在于态度 。
五指理论 : 所有 的参与者 都是 管理者
1 9 9 3年 4月 1 0 日,在 就 职 台湾 证 券管 理 委 员 会 主 任 委 员 典 礼 上 ,我 引 用 了 “ 盲人摸象” 和佛经里面的 “ 五 指 争 大 ”两 则 寓 言 和 大 家分 享 我 管理 金 融 市 场 的理 念 。
然发生 一个交叉 。指数在上 升 ,但是市盈率 相对来
赶 紧 矫 正 ,市 场是 极 端 敏 感 的 ,又 会 矫 往 过 度 ,这 讲 在 下 降 。 为 什 么 ? 因 为 早 期 市 盈 率 低 的绩 优 股 现 会 让 管理 者 每 天 辛 苦 不堪 。
金融风暴对台湾经济及两岸经贸关系的影响
金融经纬 金融风暴对台湾经济及 两岸经贸关系的影响文/陈强 1997年7月始于泰国的金融风暴,迅疾席卷整个东南亚,不仅无情地扫荡了“四小虎”、“四小龙”,而且给整个亚太地区造成强烈震荡,令欧美也不能隔岸观火。
国际金融界权威人士称这场肆虐于东南亚并大有重创全球之势的金融风暴是“世纪之灾”,甚至直到目前,人们对这场“黑色飓风”的持久性和灾难性的程度都不敢轻易断言。
尽管进入1998年3、4月份以来,这场危机表面上出现趋缓的苗头,但与此同时,它给亚洲及全球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深层影响也正逐步显现出来。
东南亚金融危机既给台湾经济造成动荡和损失,也使祖国大陆的对外贸易遭受冲击,从而直接对两岸经贸关系的进一步良性发展带来重要影响。
一、金融风暴冲击台湾,台岛金融动荡,对外贸易受挫。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金融逐步走向国际化、自由化的今天,东南亚金融危机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是必然的。
台湾虽然自恃经济实力强劲、金融局势稳健,但面对这场“大火”,周边已呈燎原,孤岛岂能幸免?1.股市、汇市均受重挫,市场物价不断上扬。
1997年9、10月间,“大火”终于烧到了台岛。
顷刻间股市动荡,物价上涨。
据台湾“经建会”资料显示,台湾股市从10月1日的8695.2点,跌至30日的33点,一举突破5点的“心理大关”;新台币汇率也从月日的28.602兑1美元,跌至10月30日的30.944兑1美元,并直下至32元台币,贬值2.65%,创新台币十多年来的汇率最低值。
10月份台进口物价指数上涨较去年同期高2.32%,销售物价上扬。
由于金融风暴使台岛股市、汇市双重受挫,台当局为捍卫台币汇率动用了近70亿美元,使台湾外汇储备从去年6月底的900亿美元缩减到12月底的830亿美元。
2.财团、富豪损失巨大。
此次金融风暴,也造成台湾富豪财产缩水。
岛内众多大企业家损失惨重。
以台湾股市1997年8月26日的最高点10116.84至10月30日的7313.4点作比较,台北加权指数急挫2803点,跌幅高达27.7%,上市公司股票也锐减25.8%。
台湾金融产业的发展与变革
台湾金融产业的发展与变革随着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金融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也迎来了新的发展与变革。
在多年的发展中,台湾金融产业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现在,让我们回首台湾金融产业的发展与变革。
一、从银行业起步到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产业发展在台湾金融业发展的初期,银行业是其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以中华民国银行与台湾银行为代表。
此外,还包括了中小型银行和信用合作社。
在这个时期,银行业主要提供储蓄、贷款和汇兑等基本服务。
更重要的是,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和竞争的加剧,各家银行开始逐渐扩充业务范围,开展证券交易、外汇交易、保险等多种业务。
此外,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在这段时间呈现出了爆发式增长。
比如,证券机构、保险公司、信托公司、投资公司等。
二、经历金融风暴,台湾金融业发生了重大变革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中,台湾金融业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
银行业和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严重受损。
此时,全台湾整个金融市场在调整、优化、整治的过程中,淘汰了一大批金融机构,特别是不合格的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
同时,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的金融体制和市场改革措施,通过这些措施来稳定市场,避免出现金融危机的风险。
三、转型期:台湾金融业的崛起在新的时期,台湾金融行业完成了转型,不仅在业务范围上得到了拓展和创造,同时还在市场结构与制度上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与优化。
金融监管方面:2001年台湾的金融监管机构重组成为“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并开始实施“金融机构重组规划”,于2001年至2003年期间削减银行数量,由43家削减到17家。
金融业务方面:为了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台湾金融业开始进行全方位的业务创新。
比如,金融机构的电子化、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智能ATM机、金融信用卡、保险金融服务等。
IT技术方面:在信息技术领域,台湾金融业的IT资源占全球金融IT制造、研发市场的近30%,是具有实力和优势的重要领域。
四、国际化的金融中心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台湾作为一个亚洲金融中心,已经吸引了众多的国际金融机构来台设立子公司,并在人才、服务、品质、技术、产品创新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发展。
金融混业与金融监管——兼析台湾金融混业与监管的变迁
金融混业与金融监管——兼析台湾金融混业与监管的变迁金融混业与金融监管——兼析台湾金融混业与监管的变迁金融混业是指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交叉与融合,即同一金融机构在一个公司体系下从事不同部门之间的各类金融业务。
金融混业的兴起正是受到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打破传统金融行业的边界,实现金融机构间合作、资源整合与风险分散,这一模式也旨在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便利性。
在台湾,金融混业与监管的变迁经历了多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台湾金融市场开始出现严重的资金过剩问题,传统的银行业务结构无法适应日益繁荣的金融市场。
因此,台湾金融监管当局推动金融混业以适应金融市场的发展。
首先,在金融混业的初期,台湾的金融机构开始扩展业务范围,提供更多金融产品和服务。
台湾的银行开始进军证券、保险等领域,实现跨界经营。
这一阶段的金融监管主要是通过设立相应的监管规则和法规来管理金融机构的跨界经营,以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安全。
然而,由于一些金融机构的过度扩张和风险管理不善,金融风险开始在金融混业模式下显现。
这促使台湾金融监管机构加强对金融混业机构的监管力度。
相关的法规和监管政策开始更加严格,以确保金融机构的合规运营和风险控制。
随着金融混业的进一步发展,台湾金融监管机构加大了对金融机构控股比例的限制。
限制金融机构的控股比例有助于避免过度集中的风险,同时也为竞争提供公平的环境。
这些措施进一步推动了金融机构的多元化经营和融合发展。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金融的兴起,金融混业在台湾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台湾的金融监管机构开始积极倡导金融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并推动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的合作。
金融混业与科技创新的结合,为台湾金融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带来了更多的金融服务创新。
然而,随着金融混业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创新的加速推进,金融监管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如何在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和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同时,又促进金融机构的创新与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台湾金融改革与金融发展前景
台湾金融改革与金融发展前景摘要:台湾金融改革自2001年开始,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
改革的重心在于深化金融市场,完善相关法规和制度,提高监管能力等方面。
本文介绍了台湾金融改革的历程及其实现的目标,同时分析了台湾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台湾,金融改革,金融发展,挑战,未来发展。
正文:一、台湾金融改革的历程台湾在1997年金融危机时期,金融系统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
2001年,台湾就开始了金融改革的路程。
2002年,通过了金融控股公司法,从而催生了一批大型的金融控股公司,进一步促进了整个金融业的重组和改革。
2004年,台湾将银行、证券、保险、期货等多个领域的重点改革纳入到了“金管四法”的架构下。
随着中国大陆的崛起,台湾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国际竞争压力。
台湾政府在金融改革中,不仅进行了市场化、法制化的改革,还注重金融科技的引进和金融业的国际化。
目前,台湾金融体系已逐步与国际接轨,并且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二、台湾金融改革的目标台湾金融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深化金融市场,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保证金融稳定和推进金融国际化。
具体的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1.推动金融创新和金融科技的发展台湾金融改革不仅注重提高金融机构的效率和服务,更注重创新和科技的引进。
这样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客户和投资者,提高金融业的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同时推动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金融监管台湾的金融改革中,重要的一步就是加强监管。
加强监管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有利于保证金融市场的规范化和稳定。
3.加强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从金融危机中得到经验教训,台湾的金融改革特别强调加强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保证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三、台湾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台湾金融发展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
主要包括市场化程度不足、金融机构不够专业化、金融监管体系不够健全、金融业的高度集中、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压力等。
“新金融商品教父”跳海:照搬“喜新厌旧”走向绝路
白文正,台湾金融圈少有的白手起家型企业家,其创立的宝来证券是台湾金融创新与科技理财的领导品牌,集团资产总额超过3000亿元,员工超过5000人!因对台湾金融业的突出贡献,他被业界誉为台湾“新金融商品教父”。
此外,白文正还是白陈惜慈善基金会创办人兼董事长。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受人尊敬、人前显贵的大富翁,却于2008年跳入澎湖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仅56岁的生命。
在他死后,家人又为了争夺遗产而打起了旷日持久的官司。
事业有成的他,为何会落到如此地步?反思他的人生悲剧,实在与情感处理不当不无关系……》》》》》》》》》》白手起家,迅速崛起1952年,白文正出生于台湾澎湖,家中有七个兄弟姊妹,他排行老大。
16岁那年,白文正父亲不幸去世。
家中失去了顶梁柱,一家人的生活顿时陷入了窘境,经常要靠亲戚的接济才能勉强度日。
白文正不得不半工半读,在台北万华送报赚取学习费用。
尽管生活艰辛,但是兄弟姐妹们都很团结、谦让,经常互相鼓励:“我们总有一天会出人头地的!”有一年冬天,澎湖十分寒冷,弟弟妹妹们却只能穿着单薄的衣服过冬,冷得瑟缩可怜,白文正心痛不已,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学习成绩十分优秀的白文正,不得不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而选择了台北商专,学习会统专业。
这对于梦想上大学的白文正来说,是他一生中最遗憾的事情。
20岁时,白文正进入部队服兵役,退伍之后在国泰人寿当业务员,后来转到第一证券工作。
十分珍惜这个工作机会的白文正,做事忠实,为人勤恳,上班总是第一个来到单位,深受公司上下的喜欢。
1976年,白文正凭着优异的表现,被公司提拔为第一证券副总。
慢慢有了一定积蓄及人脉的白文正,开始有了创业的想法,勇于创新的他辞职出来干起了租赁一行。
不久,台湾对证券商开放,可以申请执照。
白文正抓住这个机会,决定放手一搏。
1977年,他和几个朋友创立了宝来证券。
当时,在大银行林立的背景下,宝来证券要想获得立足之地,实非易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金融史上那些事作者:戴立宁来源:《管理学家》2014年第09期中国台湾地区的证券市场,比中国大陆有更长的历史,两岸文明的血脉关系,使得台湾的经验相比其他地区,更值得中国大陆借鉴。
戴立宁先生曾任历任中国台湾地区“财政部”金融司司长、保险司司长、证监会主席、“财政部”常务次长等职,提出了著名的“五指理论”。
在台湾地区证监会任职主席期间,他曾努力降低股票发行门槛,让市场而不是政府去选择股票。
本期专访,戴立宁为我们讲述台湾金融史上那些事。
美国著名大法官路易斯 ·布兰代斯在(Louis Dembitz Brandeis)曾说:“灯光是最有效的警察,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
”借用这句话,我想表达这样的观点:世界上值得做的大多数事在做成之前都被认为是不可能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态度。
五指理论:所有的参与者都是管理者1993年4月10日,在就职台湾证券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典礼上,我引用了“盲人摸象”和佛经里面的“五指争大”两则寓言和大家分享我管理金融市场的理念。
盲人摸象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盲人在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感觉,摸到鼻子像管子,摸到耳朵像扇子,但没有一个盲人对大象的描述是正确的。
在现实领域里,我们比盲人高明不了多少。
由于证券市场从来都是变幻莫测,而参与者也是各有立场、各富专长。
如果单独一方想要去探索、了解整个市场的运行,显然不切实际,犹如一群盲人摸象。
我们必须要相互交流,无私的交换彼此的探索和发现,才有可能拼凑成一幅完整的图像。
佛教里有一个“五指争大”的故事。
大拇指说,首屈一指,我是老大。
食指说,不对,食指是最灵活的,用来拿筷子,没有食指不能拿筷子,就要饿死。
中指说,我站在中间,高瞻远瞩,不偏不倚。
无名指说,想一想你人生中最珍贵的结婚戒指是套在我手上,无名指是和心灵相通的,最重要。
小拇指说,当我们合十念经的时候小拇指永远靠在最前。
上文“盲人摸象”的故事表明,我们对市场的了解其实像盲人一样,市场的管理应该让所有人共同参与。
证券市场中,大拇指是投资人;食指是证券商;中指是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提供资讯,不偏不倚,代表客观中立;无名指是上市公司,要经营得好,投资人才会有钱赚。
小拇指是政府,负责规范市场。
小拇指是最没有力量的手指。
管理者必须要借力,也就是借助法律制度,去重新安排五个共同参与者各自的功能,使他们各司其职,只有这样这个市场才能健康运行。
“五指理论”是一元理论,所有的参与者都是管理者。
关键是如何分配和协调工作。
管理者要把管理责任重新做分配。
台湾的管理者非常忙,大陆恐怕也不例外。
管理者在忙三件事情,上市、增值、减资。
台湾的证券市场有等级划分,分为第一级、第二级。
假如一家上市公司,经营得不好,公司的资本亏损低于面值以下必须分盘用现金交易。
为了规避分盘交易,很多公司在面临净值低于面值的时候,就会减资,把原来的股票消灭掉一半。
这类事情数不胜数,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增资必须要严加审核,这个工作应该交给谁?不是政府,而是公司的股东,因为股东出钱。
减资政府要不要管?我们首先要明白,公司经营得不好,减资会使投资人受损失是错误的观点。
实际上,在亏损的时候就已经发生损失了。
政府准许减资是让投资人知道它出了问题。
我认为减资是会计师的职责,政府没有必要插手。
戴立宁原则:把市场还给市场,把管理交给效率,把公道还给绩优股政府管理最重要的其实不在于管理,而是明了哪些东西不应该管理。
在台湾,我做了一个决定,不再审查减资、增资。
减资不管了,增资不管了。
这在当时的台湾是翻天覆地的事情。
有些人认为我是胡闹,所以给我冠了一个名词叫“戴立宁原则”,最初这是一个批评的名词。
其实“戴立宁原则”很简单:把市场还给市场,把管理交给效率,把公道还给绩优股。
把市场还给市场。
市场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政府是看得见的手。
在市场上我希望我们把工作尽量交给看不见的手去做。
看得见的手不是用来替代市场的,而是起辅助作用让市场更充分发挥作用。
把管理交给效率。
按照五指理论,所有的参与者都是管理者,谁管得好就交给谁。
比如说价格,我们知道价格永远是最重要的,管理者担心价格涨太快,可能去做个小动作,干预价格,让它不要涨得太过。
但是投资人很聪明,知道政府用意何在,他会立即作出反应,并且常常会过度反应,股市市场因此往往跌过头。
当它跌过头以后,管理者又要赶紧矫正,市场是极端敏感的,又会矫往过度,这会让管理者每天辛苦不堪。
政府真要做这个事情吗,管理工作应该交给谁?小拇指——政府,并没有这个力量,真正要转的是大拇指——投资人。
因为市场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买错的价钱,投资人会受到惩罚。
所以他会吃一堑长一智。
管理者会受到惩罚吗?不会。
所以管理者决定价格的时候永远管不好。
投资人才会真正可以管得好。
但是投资人单纯靠投资人没有用。
因为股票哪怕印得再漂亮,实际价格如何投资者并不知道。
这个时候就需要用政府的力量,让大家知道相关信息。
需要中指——确保信息的及时性、正确性以及完整性。
证券的服务商,比如交易所来提供这个信息,投资人才可以做正确的决定。
因此,我认为,应当把管理交给效率,政府管理不要把那个事情拉那么多过来。
我到清华讲的时候,把第三个原则改成了“把信息赠于客户”,我下面要谈这个事情。
因为这个非常重要,证券市场里最重要的是信息透明。
我把各式各样,所有应该让投资人知道的信息,都通过一个平台——股票观测站,让所有可能的投资人都知道。
为了扩大影响,我找公关公司,做了一个征奖互动。
凡是要买股票的投资都应该去看看,什么样的价钱买是合适的,上市公司的任何重大信息,必须在股市观测站里及时公布。
“戴立宁原则”那时候很轰动。
我觉得蛮高兴。
大家开始接受这件事情。
假如我们重新调整管理,这个事情其实是没有理由做不好的。
表面上来看我证券管理得很好,股价指数一路上升,市盈率也跟着同步上升。
但是一年之间,突然发生一个交叉。
指数在上升,但是市盈率相对来讲在下降。
为什么?因为早期市盈率低的绩优股现在开始涨。
这是为什么要讲还我公道,我当初提还我公道的时候大家都在笑。
因为台湾的市场以炒作为优先,是一个潜在性的市场,圈养套现。
股票是小股票,先把它圈起来,然后养了,然后套牢。
所以台湾是一个炒作盛行的市场,炒所当英雄来崇拜。
我不喜欢炒股这个名词,也不喜欢股民。
我们总讲投资人,炒股票跟炒菜一样,所谓何事,真的有利益吗?价钱越贵抢得人越多,你永远是最后抢不到的人,一跌下来你全亏损,这都是投资最基础的关系。
在证券市场里人人都希望赚钱,那么我们现在投资什么?赚钱有两种,一种是一家公司经营得很好,它有分配股权。
另外一种赚差价。
一个是投资人,一个是投机客。
但其实没有本质区别。
前者很容易变成后者。
本来是要投资的,但是短时间内你们价格很好,等差价比等股息好,为什么不专事差价呢,投资人很快变成投机客。
投资客本来赚差价的,无奈套牢了,只好乖乖等股息了,这两者的关系随时在变化。
我讲这个话没有一点点价值观批判的意思。
市场就是要赚钱,只是赚钱的来路不一样。
要去赚差价的钱,我的感觉是非常难的。
因为第一,差价是什么?最低价买,最高价卖。
所以,买的时候你就假设卖给你的是个傻瓜,运气好。
卖的时候要遇到第二个傻瓜,那么高的价格他愿意买,你想赚钱就要假设买的、卖的都是傻瓜。
赚取价差往往可以得到短期利润,长期来看往往是不是的。
我们要特别注意投资人的利益导向,把其慢慢的导向一个比较正确的导向,投资教育太重要了。
管理者的视野是被管理者的宿命美国政坛上有一句很有名的话,牛肉在哪里(where is the beef)?这非常重要,政府管理者必须知道我们在做些什么,不是我们讲得天花乱坠的东西,而是做了什么?对于政治人物的政见或政府的政策,媒体或人民会质问“牛肉在哪里?”,意指好处、重点或实质利益何在。
这句话源自温迪汉堡(Wendy's)于1984年播出的一支电视广告影片。
影片里,三位老太太在一家汉堡店柜台前点了一份牛肉汉堡,送上来的汉堡面包又大又厚,但牛肉却小得可怜,视力不佳的老妇人因为看不见尺寸微小的牛肉,便不断喊着Where is the beef?(牛肉在哪里?)。
温迪汉堡这段电视广告是根据当时一项官方调查结果(温迪汉堡的牛肉馅比麦当劳的要多出零点几盎司,而且是现烤而非微波的)制作的。
该广告利用人物夸张的表情和动作讽刺“麦当劳”的牛肉馅斤两不足,引起消费者强烈的回响,并大大地提高了温迪汉堡的知名度,还获得 Clio 广告大奖。
自此“牛肉在哪里?”就不断地被引用。
如今,麦当劳还继续存在,在广告上胜利的温迪已经倒掉了,为什么?其实很简单,因为创新,它在汉堡之外有新的商品。
新的商品进来,带动新的客户。
所以虽然在汉堡之争广告上它输掉了,但是整个市场它变成领先者。
我用这个事例来说服台湾证券市场的反对者。
台湾这个市场就跟百货公司一样,东西都贵,你会上门吗,所以要把它打掉,我有新的东西,唯其如此,才会有新的客户上门。
这个市场才有未来,才有希望。
最后说服他们的,还有另外一句话,任何改革都是辛苦的事情。
不牵动权利义务就不叫改革,当你牵动权利义务的时候改革必然会发生,因此得利的人他闷声不响,得了便宜当然要低调了,受损的人一定是到处哭嚎。
所以改革第一声听到的永远是哭嚎声、不满声。
假如你没有一点期许,没有一点使命感,没有一点抗压力,改革是极困难的事情。
大家众志成城的时候,去反对它是很难的,所以改革的时机很重要。
我当证监会顾问的时候特别强调这一点,我们要改革市场,但是时机很重要。
时机是什么时候,对证券市场来讲,改革的时机是在牛市好,还是熊市好?在熊市。
在牛市大家都要千万不要碰它。
一碰它你碰了吃不了兜着走。
熊市的时候,因为大家想变,变得结果也不知道,所以你会得到一些掌声和赞许支持。
所以真正的改革不是在好的时候改革,唯有在熊市的时候是最好的时期。
(文章编自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讲座“戴立宁:两岸金融——从历史看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