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二产业结构视角下的中俄发展道路比较

合集下载

“一带一路”下中俄贸易发展现状与对策

“一带一路”下中俄贸易发展现状与对策

“一带一路”下中俄贸易发展现状与对策1. 引言1.1 中俄贸易发展背景中俄两国是传统友好邻邦,自上世纪中叶建交以来,双边贸易关系得到了快速发展。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俄贸易合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中俄之间的贸易往来不仅仅局限于商品交换,更是包括了技术合作、投资合作等多方面的合作内容。

随着两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中俄贸易合作已成为双方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俄两国在地理位置上相邻,具有互补性和相互需求性。

中方具有丰富的资源和技术优势,而俄罗斯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和高科技产业。

双方在能源、农产品、机械设备、高新技术等领域都存在广阔的合作空间,为双方的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俄两国政府之间保持着密切的经济合作关系,不断加强双方的经贸交流和合作。

双方在多边机制下的合作也不断深化,加强了双边贸易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中俄之间的贸易发展背景十分有利,为未来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字数:261】1.2 “一带一路”倡议对中俄贸易的影响“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提出的重要国家战略,对中俄贸易关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该倡议促进了中俄两国贸易的进一步扩大。

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俄两国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合作、金融领域等方面展开了更加紧密的合作,为两国贸易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

该倡议促进了中俄贸易的多元化发展。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俄两国在农产品、科技产品、服务贸易等领域的合作逐渐有所增加,使得中俄贸易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一带一路”倡议也为中俄两国开拓第三方市场提供了更多机会,通过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俄两国可以共同探索第三方市场,实现合作共赢的局面。

“一带一路”倡议对中俄贸易关系的影响是积极的,为中俄贸易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通过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俄两国可以进一步加深合作,拓展贸易领域,推动双边贸易关系不断发展壮大。

2. 正文2.1 中俄贸易合作现状分析中俄之间的贸易关系自上世纪90年代起逐渐加强,目前已经成为中俄双边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俄贸易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国际经济和贸易专业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俄贸易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国际经济和贸易专业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俄贸易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摘要]当今时代,世界上的两大经济强国当中的中国与俄罗斯这两国在经济、政治这些领域上一直都有着相互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

随着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提出建设之后,中俄双方无论是在贸易总额、进出口结构还是互补性上均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使得双方经济得以不断发展。

两国合作的领域在不断地扩大。

但是,在两国的贸易当中,仍然存在诸如双边进行贸易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双方进行贸易时没有完善的服务进行支撑、双方在贸易上的制度不够规范等这一类的问题。

所以,无论是中国还是俄罗斯都应该及时抓住该经济带的建设带来的良好机遇,改善双方的贸易产业结构、服务体系以及贸易总量。

为了更好地促进双方产业的发展,两国应当加强在高科技领域的合作,双方应当积极地推进汇率风险降低相关工作的推进以便减少对外部环境的依赖,促进双方经济发展互利共赢,为维护世界经济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力量支持。

[关键词] 一带一路;中俄贸易;经济全球化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Countermeasures of Sino-Russian Trade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Belt and RoadAbstract:China and Russia, as the world's two major economic powers, have maintained relatively friendly cooperative relations in economic, political and other fields. At present, with the good development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Sino-Russian trade is showing a good development trend, the total amount of trade is growing steadily, the structure of import and export is constantly optimized, trade complementarity is increasing, and the field of cooperation is gradually expanding. Therefore, both China and Russia should seize the opportunity brought by "Belt and Road" in time, improve the structure of import and export commodities, expand the scale of trade, and improve at the same time China and Russia trade service system, improve service efficiency. In term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in high-tech industrie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promote trade swap agreements as soon as possible, reduce exchange rate risks, promote common economic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nd contribute to the maintenance of regional peace and development. Keywords:Belt and Road; Sino-Russian Trade; Economic Globalization目录1 绪论 (5)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5)1.2 文献综述 (5)1.2.1 国外研究现状 (5)1.2.2 国内研究现状 (6)1.3 研究框架 (7)2 理论概述 (8)2.1 要素禀赋理论 (8)2.2 比较优势理论 (8)2.3 产业内贸易理论 (9)3 中俄贸易发展现状 (11)3.1 中俄贸易发展历程 (11)3.2 中俄贸易发展现状 (12)3.2.1 双边贸易规模 (12)3.2.2 双边贸易结构 (14)4 中俄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19)4.1 中俄贸易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9)4.1.1 双边贸易结构不合理 (19)4.1.2 中俄贸易服务体系不完善 (20)4.1.3 双边贸易制度不规范 (20)4.2 中俄贸易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22)4.2.1 中俄两国政策制度差异较大 (22)4.2.2 中俄两国社会文化差异较大 (23)4.2.3 不对称经济结构形态长期存在 (24)5 “一带一路”背景下推动中俄贸易发展的对策 (25)5.1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俄贸易发展前景 (25)5.1.1能源合作的新发展 (25)5.1.2借力“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开展更深层次合作 (25)5.1.3积极发展物流合作 (26)5.2 推动中俄贸易的对策建议 (27)5.2.1 改善进出口商品结构,扩大贸易规模 (27)5.2.2 完善中俄贸易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率 (27)5.2.3 推动贸易互换协议,降低汇率风险 (29)5.2.4 加强高科技产业的合作 (29)结论 (31)参考文献 (32)1 绪论1.1 研究背景与意义“丝绸之路经济带”(即“一带一路”倡议)开始投入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同时世界的经济发展也出现了新变化。

中国和俄罗斯服务业发展情况比较分析

中国和俄罗斯服务业发展情况比较分析

中国和俄罗斯服务业发展情况比较分析李曙光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转轨国家,其经济发展情况一直备受世人关注。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保持了三十多年的强劲经济增长,GD。

年平均增长率接近10%,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至2012年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

而俄罗斯在经历了经济转轨后持续的经济衰退后,自1999年起进入恢复增长阶段,至2007年保持了年均7%的快速经济增长。

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速明显放缓,GD。

增幅降至5.6%,而2009年,则是出现7.9%的负增长。

但2010年俄罗斯重新以5.4%的增幅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那么,服务业发展在两国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如何呢?一、中国和俄罗斯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分析1.产值占比。

中国服务业产值占比呈阶段性上升状态,自1978年的23.9%,到2009年达最高点43.4%。

其中1978-1983年、1992-1996年、2002-2008年为平缓期,甚至出现下降年份,其余年份内则持续上升。

转轨初期,俄罗斯服务业产值占比大幅度上升,由1991年的28%到1998年已达47.9%,上升将近二十个百分点。

此后除1999-2001年期间出现短暂降低,基本保持接近50%的比例并保持稳定,至2009年已达51.8%。

2.就业占比。

由表1可见,中国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比例自改革开放以来呈稳步上升趋势,从1980年的13.1%,到2009年达34.1%;俄罗斯服务业就业人口占比在转轨初期上升迅速,1992至1998年即从45.1%上升至55.7%,6年时间上升了10个多百分点,年均增长1.77个百分点。

1999年后仍保持上升趋势,但增速大大减缓,年均增长0.6个百分点,仅为转轨初期的1/3。

二、中国和俄罗斯服务业的内部构成1.中国服务业的内部构成。

从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构成来看。

批发零售业占据了最大比重。

中国和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模式有何差异?

中国和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模式有何差异?

中国和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模式有何差异?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增强,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话题。

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诸多差异。

下面分别从政府干预、市场经济、民营经济、国企改革等四个方面来探讨中俄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异。

一、政府干预中国和俄罗斯在政府干预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

中国政府在经济领域内的干预是积极的,旨在实现宏观调控和促进经济发展。

例如,政府通过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设置优惠政策以吸引外资、鼓励创新和技术进步等方式来促进企业的发展。

同时,政府还给予了一些政策性金融支持,如开展贷款、发行政府债券和控制利率等。

这些措施为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和保障。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俄罗斯政府在经济领域内的干预较少,政府对企业和市场的干预相对较少,主要是凭借基本的经济管制手段来调控经济。

在俄罗斯,企业仍然远离政府,市场势力占主导,这种经济体制对于速度发展十分有效。

然而,在许多行业中,特别是资源方面,俄罗斯政府还是会有一定的干预。

这种干预主要是寻求更好的资源合理利用,并保证国家安全。

二、市场经济中俄经济发展模式的另一个差异在于市场经济的体制环境。

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已经实现了市场经济的转型。

中国的经济市场逐渐透明化,市场竞争日益充分。

同时,中国的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也在不断加深。

外资可以直接进入中国市场进行投资和贸易,而且中国经济对外开放也对整个国际市场带来了强劲的竞争力。

相比之下,俄罗斯的市场经济发展环境相比中国还有很大的差距。

虽然俄罗斯也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但其经济市场仍然缺乏透明度。

许多国有企业的影响力依然很大,而且政府对经济体制的控制力度也相对较高。

因此,俄罗斯市场的竞争力尚不足以与中国相比。

三、民营经济与俄罗斯的国企占主导的形式不同,中国近年来的发展中还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民营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为就业和创新等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俄经济改革对比 - 论文

中俄经济改革对比 - 论文

中俄经济改革对比- 论文关键字:经验市场国家企业管理改革俄罗斯经济中国的经济改革进行了20年,俄罗斯的经济改革也有10多年了,到了作初步总结的时候。

应当说,对比俄中改革结果,俄罗斯模式显然处于劣势。

对中国改革可以有不同看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由于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89年增长293%,而同一时期俄罗斯经济增长57.3%。

总结中国20多年经济改革的经验,应当指出,无论是在具体的经济成果上,还是在社会发展经济模式的生命力上,中国都大大超过了俄罗斯。

在过去的岁月里,两国踏上完全不同的经济改革道路。

对中国理论和实践的分析表明,中国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理论模式完全适用于俄罗斯,但是改革的实际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中国特色制定的。

我们认为,本来俄罗斯可以根据自己特色运用中国向市场过渡的模式。

不幸的是,当中国在70年代末开始改革的时候,苏联把它看作是修正主义,认为中国在市场道路上走得太快。

到了1991年,俄罗斯又认为中国的步子太慢,应当采取更为激进的措施进入市场和融入世界经济。

于是,俄罗斯由于政治和其他原因完全忽视了中国的经验。

中国领导人对改革持理智的态度,没有使用“休克疗法”,保证了向市场经济的平稳过渡,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我们认为,中国经验不同于俄罗斯之处在于:在借鉴外国经验的同时,它认真从理论上研究了经济改革的总体问题。

在改革的第一阶段进行了区域性试验,对其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推广。

例如1979年至1981年,各行各业出现了独立的市场主体,对经济有了更多的投资,提高了广大居民的生活水平,增强了人民继续改革的信心。

1992年初俄罗斯在大部分产品和服务(首先是燃料、交通运输、消费品)仍具有行业垄断的情况下放开了价格,发放私有化证券,多数企业实行私有化,这导致了恶性通胀,国家财政出现巨额赤字,企业大量欠债,贫富悬殊加大,经济犯罪增长,出现了许多假公司,其目的是积累财富,然后将资金弄到国外。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俄经济互补性分析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俄经济互补性分析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俄经济互补性分析作者:刘颖李新宇来源:《今日财富》2017年第29期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共同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地区国家间参与深层次国际分工,尤其加强互补性的合作成为必然趋势。

本文将讨论中俄两国的经济互补性,探析未来中俄两国的合作前景。

一、贸易结合度指数分析衡量两国经济往来关系的紧密程度一般通过贸易结合度指数来实现。

由表1可知,中-俄的贸易结合度大于1,且逐年增长,相比之下俄-中的贸易结合度逐年减少,小于1。

两者的差别可能由于最近一段时间由于中国的崛起,俄罗斯民间对中国的贸易偏好不升反降,影响了两国间的贸易发展,两国的政治上交流密切,但经贸上合作还是有很大发展空间。

从趋势上来看中国与俄国的贸易结合度在增强,说明两国在贸易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

二、经济互补性分析(一)资源互补性分析1.自然资源丰裕度分析。

能源与矿产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生产要素,中俄对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都非常重视,在自然资源上有明显的差异,同时也有着各自比较优势,详见表2。

中国矿产资源丰富,矿产171种。

已探明储量的钨、锑、稀土、钼、钒和钛等的探明储量居世界首位;煤、铁、铅锌、铜、银、汞、锡、镍、磷灰石、石棉等的储量均居世界前列。

而俄罗斯的资源中,石油探明储量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2-13%;森林木材蓄积量;天然气已探明蕴藏量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3强,居世界第一位;水力资源与煤蕴藏量居世界第二位。

铝、铁、铀、黄金蕴藏量居世界前列。

2.劳动力供给分析。

劳动力是重要的经济增长要素。

从数量上来看,中俄的总人口差距不是很大。

在劳动力方面,中国占有绝对的优势,俄罗斯在劳动力人口数量相对少,而且老龄化严重,人口增长率长期是负值。

在劳动力质量方面,俄罗斯占有一定的优势,在高等教育入学率、培训以及繁荣指数的排名一路领先中国,中国在劳动力质量相对指标偏低[1]。

3.资本丰裕度的分析。

在要素禀赋结构中,唯一可以有巨大的增长差别的资源是资本,我们采用人均GDP指标来测度人均资本的相对丰裕度。

中俄经济现状对比分析报告

中俄经济现状对比分析报告

中俄经济现状对比分析报告引言中俄是两个重要的经济体,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战略地位。

本报告将对中俄两国经济现状进行对比分析,从宏观经济指标、经济结构和贸易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揭示两国经济发展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一、宏观经济指标对比GDP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截至2020年,中俄的GDP 分别为14.28万亿美元和1.46万亿美元。

从总量上看,中国的GDP远远超过俄罗斯,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俄罗斯则位居世界第十一。

中国的GDP规模大部分是由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构成,而俄罗斯则主要依赖于能源出口。

人均收入中国的人均收入在近年来持续增长,但与俄罗斯相比仍然较低。

据统计,2019年中国的人均收入为1.02万美元,而俄罗斯则为1.45万美元。

这主要是由于俄罗斯的能源出口赚取高额外汇,而中国的人口众多,人均收入相对较低。

外汇储备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国,截至2020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达到3.217万亿美元。

而俄罗斯的外汇储备则相对较低,约为5.93千亿美元。

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主要是由出口创汇和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导致,而俄罗斯则受制于能源价格波动和国际制裁等因素。

二、经济结构对比制造业中国的制造业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之一,占据了全球制造业总值的近三分之一。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劳动力成本低廉、产业链完整等优势。

俄罗斯的制造业相对较弱,主要集中在能源和军工等领域。

服务业中国的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根据统计,截至2020年,中国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54.5%。

而俄罗斯的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主要依赖于金融、零售和旅游等领域。

三、贸易情况对比进出口总额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货物贸易国,2019年进出口总额为4.62万亿美元。

俄罗斯的进出口总额约为5千亿美元。

中国的出口主要是制造业产品和机械设备,而俄罗斯的出口主要是石油、天然气和其他能源产品。

贸易伙伴中国是俄罗斯的最大贸易伙伴,而俄罗斯则是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

中俄经济结构异同及其对两国经济关系的影响(下)

中俄经济结构异同及其对两国经济关系的影响(下)
益。
【 关键 词】 中国 俄 罗 斯 经济结构 产 业结构 经济合 作模 式 【 中图分类 号】 F 1 72 【 52・ 4 文章标 识】 A 【 章编 号】 1o—71 20)1 09 0) 文 o9 2X(o80一o4一(6
产业结构对 中俄 经济合作 的影响
分析 产业结 构对 中俄 两 国经济 合作 的影 响 , 主要基 于两 条线 索 , 一是现 有 产业 结构 特色如何 影响 到 当前 两 国的经济 合作 模式 , 是一 种静 态分 析视 角 , 利 于我 们理 解 现 阶 段两 国业 已形 成 的合作 模式 , 这 有 并 为我们 提 出构 建两 国新 型 的经 济关 系提供 基 础 。此 外我们 还将 依 据对两 国产业 结构 未来发 展演变 方 向的预测来 分 析产业 动态 发 展态 势长 期上 对于 两 国经 济关 系 的影 响 。后 者更 多涉 及政 策选择 问题 。
本 文 为 教 育部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重 大 课 题 攻 关 项 目“ 俄 非 传 统 安 全 合 作 研 究 ” 项 目编 号 :4Z 0 3 ) 中 ( 0J D 0 9 的阶 段 性
成果 。
曲文轶 , 宁大学 国际关 系学院 , 辽 教授 。
维普资讯
1 中俄两 国经 济合 作概况 、
2 O世纪 9 O年代 以来 中俄经 济合 作 的主要 实现方式是 贸易 与投 资 , 其是 双 边 贸易 。基 本情况 是 : 尤 19 ̄ 19 9 2 9 3年 中俄 贸 易额 年均 接 近 7 O亿美 元 , 过 苏联 时期两 国贸易 额最 高 年份 的 4 超 3亿美 元 , 以 可 说, 中俄 贸易往来 的开局 不错 。但 从 1 9 9 4年 起两 国贸 易 开始 萎 缩 , 9 8年 降 至 5 . 19 4 8亿 美 元最 低 点 。

中俄经济制度改革的若干比较

中俄经济制度改革的若干比较
产权保护
俄罗斯在私有化过程中,对私人财产的保护给予了重视,而中国在改革开放后也逐步完善 了产权保护的法律和制度。
混合所有制
俄罗斯在私有化的同时,也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而中国在改革开放后也逐步放开了 市场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国有企业。
财税制度改革比较
01 02
财政支出结构
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财政支出主要用于保障民生和基础设施建设, 而中国则更加注重财政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包括对企业的扶持和投 资。
1997年,俄罗斯开始实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加强 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并逐步推进私有化进程。
1992年,俄罗斯实施了“休克疗法”,试图快速实现 经济转型,但并未取得成功。
2000年,普京上台后,俄罗斯继续推进经济改革,重 点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监管。
中国经济制度改革历程
1978年开始,中国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逐步放开经 济领域,引入市场机制。
重视对外开放
两国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推动外商直接投资,加强与国际 市场的联系,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强化法律制度建设
两国都致力于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市场秩 序,促进公平竞争。
中国经济制度改革的个性经验
坚持稳中求进
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采取了渐进式改革的策略,注重稳定 和协调发展,避免大起大落。
资本市场改革
俄罗斯在资本市场改革中,逐步实现了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开放和规范化,而中国则在 改革开放后逐步完善了资本市场制度,加强了资本市场的开放性和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
俄罗斯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逐步实现了利率的市场化,而中国则在改革开放后逐步完善 了利率市场化制度,加强了市场在利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

中俄经济合作发展的利弊条件分析

中俄经济合作发展的利弊条件分析

!"#$%&'(#&')%*北方经一、中俄经济合作的利好条件分析(一)中俄经济结构互补性的不断优化,是两国经济合作规模的基础保障中俄两国经济合作的基础是两国经济结构的差异性和两国在各自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形成的生产要素的互补性,如图1所示。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最大的市场、良好的工农业基础,但是由于发展迅速,得以维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匮乏。

俄罗斯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强有力的高科技产业基础,但是农业劳动力缺乏,轻工业基础薄弱。

俄罗斯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但人口增长乏力是制约俄罗斯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中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中俄在产业结构方面互为补充,互为市场,两国潜在容量巨大,这是发展中俄经济合作的基础和前提。

现阶段俄罗斯经济追求多元化的市场发展和中国经济发展势头猛进也为两国深化发展合作奠定了基础。

中国由于自身产业结构的发展得到了有效改善和提升,从过去劳动密集型产品(轻纺类:服装、鞋帽、玩具等)的生产朝着资本密集型产品(制造业:机电产品,电子产品、交通设备)的生产转变。

近几年中国向俄罗斯出口的低附加值商品数量在逐渐减少,高附加值机电等产品的数量逐年递增,这也适应了俄罗斯消费市场提升的需要。

两国贸易互补结构的改善也是促进中俄贸易增长的动力。

(二)中俄两国关系进入了历史最好时期,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中俄作为友好邻邦,一直以来都保持着友好的互访关系。

早在1996年4月,中俄两国元首在北京达成关于两国高层领导人交往机制化协议,此后每年进行一次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

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下设十个分委会,涵盖了能源、经贸、科技、运输、核能、金融、航天、通信、环保和民用航空技术等领域。

此外,两国在投资、规范贸易秩序、解决贸易摩擦、边境和地方经贸合作、森林开发利用等领域建立了磋商机制,双方大型企业和有实力的中介机构间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

到目前为止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已经进行了19次,每次会晤都会签署若干个合作协议和备忘录以指导、规范和发展两国相关领域的合作,特别是近五年来两国的发展规模和速度都有了快速提升。

中国与俄罗斯市场经济模式比较分析

中国与俄罗斯市场经济模式比较分析

中国与俄罗斯市场经济模式比较分析一、引言随着中国和俄罗斯在全球事务中的日益重要,两国的经济模式和市场表现一直备受关注。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对中国和俄罗斯的市场经济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探讨这两个大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从过去的案例中总结经验和教训。

二、中国和俄罗斯的市场经济模式比较1. 政府角色的差异性中国的市场经济模式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模式过渡。

近年来,中国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逐渐减少,但国有企业仍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政府在投资和经济政策方面仍然有很大的作用。

与此不同的是,俄罗斯更多地依赖于自由市场经济和私人投资,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相对较小。

2. 经济结构体系中国的经济主要是由服务业、制造业、农业和工业组成的多元化经济,且发展相对平衡。

与此不同的是,俄罗斯在石油、天然气和其他大宗商品上的经济依赖度很高,这可能会导致经济波动和不稳定。

3. 创新和技术应用层面在创新和技术应用方面,中国已成为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中心之一,尤其在互联网、电子商务和人工智能领域。

相比之下,俄罗斯虽然在某些领域能力也很强,但相对来说在跟上时代和尖端技术方面还有很多发展空间。

4. 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中国和俄罗斯的社会和文化差异非常明显,这也影响了两国的市场经济模式。

中国文化强调稳定、持久和集体主义,而俄罗斯则注重个人主义和政治中心化。

这些文化因素在市场经济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5. 国际关系及政治因素的影响国际关系和政治因素也是两国市场经济模式差异的重要因素。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经济体之一,与全球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比之下,俄罗斯在经济上的地位并不像中国那么重要,但是其在政治上的影响力巨大。

三、案例研究1.阿里巴巴和俄罗斯“亚马逊”阿里巴巴是中国电子商务领域的领头羊,同时在全球范围内也有很高的影响力。

俄罗斯的“亚马逊”也是一家知名的电子商务公司。

它们的市场经济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阿里巴巴是更加强调人工智能和创新的公司,而俄罗斯的“亚马逊”则更侧重于基于价格和优惠的销售模式。

中国与俄罗斯市场经济模式比较分析

中国与俄罗斯市场经济模式比较分析

中国与俄罗斯市场经济模式比较分析20世纪以来,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效率日益低下,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80年代末90年代初,前计划经济国家终于做出了各自的历史性选择,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成为最引世人关注的巨大潮流。

伴随着剧烈的社会阵痛,前苏联和东欧各国都开展了从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艰难历程。

中国在经历了1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之后,终于走出了计划经济本位论的樊笼,1992年宣布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从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融入了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潮流。

为此,中国和俄罗斯这两个欧亚大国成为最引人注目的经济转型国家。

一、经济转型方式及其理论背景所谓经济转型国家,从广义上说是指由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

理论上,经济转型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一般的制度转换,既从一种制度状态进入另一种制度状态;另一种则特指中央计划经济国家发生的制度变迁,即从中央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转型的类型。

按制度标准划分,可分为伴随社会基本制度转变的经济转型和不伴随社会基本制度转变的经济转型。

前者如独联体和东欧各国。

在这些国家中,前执政党或退位,或解散,或更名,或灭亡,他们均宣布抛弃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资本主义私有制,放弃共产主义信仰。

中国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始终如一、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中国的经济转型是在原有政治制度不变的前提下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按照速度标准划分,可分为激进的转型和渐进的转型。

前者是指实施一个激进而全面的改革计划,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进行尽可能多的改革,它注重改革的终极目标,试图一步跨过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之间的“鸿沟”,其理论渊源主要是主流经济学中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认为要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仅仅是渐进的、局部的的改革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全面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的所有元素,才可能为市场经济体制留下生存的空间。

中国与俄罗斯经济对比ppt课件

中国与俄罗斯经济对比ppt课件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中国 10.2% 46.9% 43.0%
俄罗斯 4.0% 36.7% 59.3%
通过对上表的分析可以知道,中国的第二产业的增加比重较大,而俄罗斯则 是第三产业的增加比重较大。
中国
俄国
中国产业结构问题: ①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扭曲, 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中。 ②工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
目录
一.引言 二.文献回顾 三.正文 四.结论与建议 五.参考文献
引言
近十几年内,中国与俄罗斯的经济飞速发展,与巴西、印度 统称为“金砖四国”。“金砖四国”经济快速发展,免不了会被 相互比较。每个国家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通过对中国与俄罗斯进行对比,进而从中得到启 示,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先前人们都会将问题分开研究,比如说, 对中俄的文化、军事、航空、经济等方面的研究。 而现在,我们是将各种问题综合起来研究中俄双方的经济。 因为经济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所以我们先通过对中俄双 方的环境因素(人口、资源、地理环境、气候等)和社会因素 (科技、教育、文化、政治)的比较。从而对中俄双方的产业结 构、就业问题以及对外贸易进行进一步的比较。
参考文献:
【1】俄中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俄罗斯教育现 状.2008-01-14 【2】中国新闻网中国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 化跻身人力资源强国2010年02月28日 【3】江西省科技厅国际合作处.俄国科技发展体 制.2006-3-16 【4】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科技 中国》2006年第10期.推荐人 理应 【5】齐良书:《发展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2年版 【6】《瞭望》新闻周刊 张辉2010年10月23日 【7】中国社会科学网 徐坡岭 【8】中国知网

中俄经济改革路径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俄经济改革路径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俄经济改革路径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中俄两国是重要的大国经济体,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两国都经历了经济改革和现代化进程。

中国改革开放后实行了市场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

而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开始了经济改革,同样试图实现市场化转型。

然而,两国在改革进程中面临了相似的难题,如经济体制的转型、资源配置的优化、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因此比较两国的经济改革路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比较中俄两国的经济改革路径,明确两国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并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及影响。

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进一步深化对两国改革经历的认识,为以后的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两国经济的繁荣和稳定发展。

三、研究内容1.中俄两国经济改革历程的对比分析。

回顾中俄两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挖掘两国经济改革的共性和差异,包括改革的动因、时间和内容等方面的对比。

2.中俄两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对比研究。

分析中俄两国不同的经济体制演变历程,包括国有企业改革、市场化进程、货币金融体系的改革等方面的比较分析。

3.中俄两国资源配置优化的对比研究。

研究中俄两国资源配置和管理的现状和发展瓶颈,分析如何通过资源优化来促进经济发展和环保。

4.中俄两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比较研究。

结合两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探究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两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异同以及对未来经济政策改革的借鉴意义。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相关数据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方法相结合,通过收集和整理国内外相关数据、文献材料,对中俄两国的经济改革路径进行深入比较分析,进一步了解两国改革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五、预期成果本研究旨在比较中俄两国的经济改革路径,明确两国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挖掘两国经济改革的共性和差异,并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及影响。

最终期待通过对比研究,为两国在实践中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两国经济的繁荣和稳定发展。

对俄罗斯经济转轨及中国经济转轨比较的理论思考

对俄罗斯经济转轨及中国经济转轨比较的理论思考

对俄罗斯经济转轨及中国经济转轨⽐较的理论思考对俄罗斯经济转轨及中国经济转轨⽐较的理论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冒天启提要:俄罗斯和中国还都处在从传统集权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轨的实践中,这是⼀个新制度代替旧制度的历史过程。

⽂章对相关的⽐较理论作了评价,如:经济转轨和宪政改⾰的理论;政府竞争的理论;“⼤政府”“⼩政府”的理论等,提出应该继续对有关国家的转轨进程进⾏追踪研究、仔细分析不同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

从中找出转轨是从哪⼉起点的?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转轨的⽬标是什么?弄清怎样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市场经济模式!转轨的路⼦该怎么⾛?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转轨策略!⽽不要急于去对“渐进”还是“激进”进⾏⽐较并由此得出“奇迹”与“失败”的褒贬。

⼀个国家的社会转轨,涉及到政治的、经济的、⽂化的等全⽅位的理论,但就经济来说,最重要的有三条:⼀是国有产权的重新配置和新的企业制度建设;⼆是政府管理职能转变和宏观调控机制完善;三是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安全⽹建设。

普京政府改变了叶利钦的改⾰思路,实⾏可控制的市场经济;中国加⼊WTO后也需要调整转轨思路。

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些难度较⼤的问题,在整体推动下,有可能取得突破。

WTO的的原则是⾃由经济,不要幻想发达富裕的国家不从转轨国家中谋取经济利益。

我们应该给转轨继续提供⼀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中国、俄罗斯,还都没有建⽴起成熟的市场经济机制。

半个世纪前,两国在制度安排和发展政策上有相近的⽅⾯;在下个世纪,在⾛向市场经济的进程中,虽然两国选择的⽅式和⼿段上有所不同,但其最终将会怎样?中国和俄罗斯两国转轨的长期⽐较研究,会有新的判断和理论!这是理论经济学学科基础建设的需要。

从传统集权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过渡,是20世纪后半期发⽣在原社会主义“阵营”内的⼀个涉及政治、经济、⽂化和社会的重要实践问题,同时,也是⼀个全新的如何进⾏制度创新的理论研究课题。

中国、前苏联以及俄罗斯政治、经济、⽂化和社会转轨的实践及其⽐较,为这个新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料。

中国与苏联、东欧两条改革路径的比较研究

中国与苏联、东欧两条改革路径的比较研究

中国与苏联、东欧两条改革路径的比较研究(201150010424 武雪璞会计专硕)一、两条改革路径的简述(一)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路径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苏联、东欧国家先后进行了不同方式的经济改革,但其核心都试图在原体制中引入市场机制,因而人们通常称之为市场化改革。

这一改革的初期效果是十分明显的,特别是在改革步伐较大的南斯拉夫和匈牙利等国,市场机制作用日益加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二)中国的改革路径总体而言,苏联、东欧国家的市场化的改革是有限的,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机制与传统体制的矛盾日益突出,改革步履艰难,经济出现长期停滞。

为摆脱困境,从80年代开始的一轮新的改革浪潮又一次冲击着各个社会主义国家。

在这次的改革浪潮中,中国开始了自己独特的“渐进式”的市场化进程。

中国的改革是从1979年开始的,中国的改革并没有照搬任何现成的别国模式,而是表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与苏联、东欧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最终形成了两条不同的改革道路。

二、两条改革路径的区别(一)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并逐步走向城市。

以“包产到户”为中心的农村经济改革,成为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引爆点”。

农村改革率先取得成功,为稳定人民生活奠定了基础,也使人们增强了改革的信心。

而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一直是以城市的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展开的。

农村改革既未引起人们的更多重视,也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二)中国的改革是在邓小平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下进行的,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具有明显的群众性、自发性的特点。

而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则强调完善的理论准备和周全的整体规划,自上而下地进行行政推动,具有典型的强制性体制转换的特点。

(三)中国的改革对于其核心的公有制问题,采取了稳步推进的态度。

一方面坚持以公有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另一方面又积极鼓励非公有经济的发展,使所有制结构有了较大的调整。

中俄经济改革对比分析

中俄经济改革对比分析

一;转轨条件从转轨的起始条件看,两国无论从计划经济体制的构架,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单一性,高度集中的经济决策,僵硬的计划调节手段,条块化、行政化的经济组织管理方式以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等各方面都具有极大的一致性。

但需要指出的是,转轨之初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⑤] 苏联国民经济基础比中国雄厚,工业和科技发展水平远在中国之上,这是俄转轨的有利条件。

二、经济转轨的战略目标差异虽然中俄两国的经济转轨均以市场经济为取向,但两国转轨的战略目标选择上却有很大差异。

俄罗斯经济转轨的基本战略目标就是彻底放弃原来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全面转向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

自由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以私有制的产权制度为基础,否定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社会保障市场化。

俄罗斯经济改革战略反映了激进的新自由主义(或自由货币主义)学派的意识形态。

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要求,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经济转轨的目的,是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社会稳定,是冲破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建立起适应现代经济发展,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我国确立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转轨战略目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特征是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强调国家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三、经济转轨的路径选择不同俄罗斯1992年开始推行以稳定化、自由化、私有化为主要内容的“休克疗法”式改革:经济活动全面自由化;通过货币紧缩政策来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和抑制通货膨胀;通过私有化,迅速实现经济制度改革,发展市场基础,把国家作为市场的外部力量从经济运行中清除出去;经济全面对外开放。

在紧缩银根的前提下,迅速全面放开物价,通过市场机制调节供求;推动贸易自由化;实行卢布的可自由兑换;迅速推动国有企业私有化为自由市场经济奠定产权制度基础。

由此,俄罗斯的经济体制转型作出了“新自由主义”的路径选择。

中俄经济特区比较研究

中俄经济特区比较研究

中俄经济特区比较研究内容摘要:经济特区是各国和地区在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普遍现象。

从全球来看,中国经济特区的建设是比较成功的。

近年来,俄罗斯也重新掀起经济特区建设的高潮。

中俄作为同样处于经济转轨中的大国,对比分析并总结两国经济特区的特点,从而得到经验和教训,会对我国经济特区未来的发展提供诸多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经济特区中国俄罗斯比较分析经济特区是各国和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普遍现象。

所谓经济特区(Special Economic Zone)是指主权国家或个别地区为实现特定经济目标而设置的实行特殊政策的领域。

最早的经济特区是1547年意大利在布里窝那设置的自由港。

随后,经济特区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中陆续出现。

经济特区从其产生至今经历了四百多年,从发展趋势看,现在依然方兴未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今天的俄罗斯同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都面临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因此,在俄罗斯经济学界,很多人主张将“中国经验”借鉴到俄罗斯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而经济特区就是其中一部分。

中国经济特区的建设在全球首屈一指。

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经济特区办得成功,不仅取得了特区建设的巨大成就,而且还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

作为同样处于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大国,学者们对两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同类经济现象进行了各种比较分析,但就目前的研究成果而言,对中俄经济特区的关注和研究还不够深入,有待进一步的探究。

对比中俄经济特区的异同,对我国经济特区的未来发展乃至中国的经济改革,无疑会提供诸多启示与帮助。

中俄经济特区概况(一)中国经济特区概况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方针,由此拉开了中国对外开放历史的一幕,而创办经济特区则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一项重大决策。

1980年,我国率先创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灵活的经济措施。

1988年,海南岛被批准为海南经济特区,实行更加灵活开放的经济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一二产业结构视角下的中俄发展道路比较
作者:彭浩
来源:《商情》2015年第26期
【摘要】文章基于对中俄两国的产业结构异同的探讨,分析并比较两国在各自经济发展道路上模式,通过数据实证分析一二产业内部结构比例,试图寻求中国在发展道路上的独特性,探讨存在的差距与不足,以期给我国经济转轨一些启示。

【关键词】产业结构比较优势发展模式
一、引言
一个国家崛起的重要象征就是其经济快速增长,世界经济趋于多元化,每个新兴的大国都是一个潜在的经济体,这也是时代的必然趋势。

与欧美日在世界经济份额中逐年下降相反,中俄两国的GDP占全球经济总量不断增加,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显然从全球经济增长态势来看,中俄两国正在成为新的推动力量,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两国经济实力提高的同时,两国相互之间的贸易依赖程度也在逐渐增加。

二、中俄第一产业的变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
表1 为中俄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例。

我收集到的数据为,中俄从1990年到2007年的数据。

根据图表中所列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中国和俄罗斯的农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是成逐年下降的趋势的,这符合产业演变的规律。

如果从消费和需求的角度来看这一变化趋势,这是和食品支出的下降和投资中由农业向其他行业转变是相吻合的。

(二)农业就业人数所占比重
为了方便对比我们还是选取1990-2007年的数据,通过表中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跟农业产值的变化相似,就业人口也是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是中国的农业人口所占的比重显然远远高于俄罗斯。

这也说明了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而俄罗斯基本上在前苏联时期就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同时也说明中国的农业更加依靠劳动力而不是资本的投入。

随着中俄两国的经济的不断飞速发展,以手工农业为主导的第一产业将逐步转变为工厂型的的机械化农业,即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的农业转变。

产业部门也发生了调整,由分散化经营向产业化发展。

自经济转轨以来,中俄两国的农业化进程飞速增长,但是与俄罗斯相比,中国的农业仍然在产业结构内部占有较高比重,这与中国的特殊的国情以及俄罗斯较早完成工业化有着必然的联系。

三、中俄第二产业变化和工业化进程
(一)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
由图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中国在2002年时达到最低值(44.8%),2006年时达到最高值(48%),这跟中国经济转轨初期,服务业的迅速崛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而相比较于俄罗斯而言,在1990年时达到峰值,到1994年下降至46.9%,其后保持稳定的上下波动,这与前苏联时期积累的工业基础有关,随着前苏联的解体,俄罗斯接收了大部分的工业基础,但国内的经济发展已出现问题。

(二)工业就业人数所占比重
由图中的数据可知:90年代初期,中国的二次产业就业人数虽然有所上升,但总体来说上升幅度不大,自2003年以后上升速度加快,差不多平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到2007年达到26.8%。

俄罗斯经济转轨一开始,总体的就业形势处于下降趋势,其中在1992年至1998年间下降速度最快,降了10.6个百分点,1998年速度变缓,直至2007年达到28.8个百分点。

四、结语
结合文章对中俄产业结构内部的比较分析,主要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作为发展中的国家,中国和俄罗斯的人均GDP都已经超过了1000美元,按照经济阶段化理论,两国都处在工业化进程当中,但是两国的工业化进展的程度是大不相同的。

中国开始进入工业化的加速阶段,而俄罗斯由于在前苏联时期就已经完成工业化,实际上现在已经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后期,其产业化发展与实际演变过程基本是一致的。

2.农业对于中国和俄罗斯来讲,所占的比重都是最低的,但农业在中国仍然占有不小的比重,这与中国的人口大国这一国情密不可分。

除了解决温饱问题,农业还解决了大量人员的就业问题,这对于人口大国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
3.作为能源大国的俄罗斯,其能源驱动为其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但从长期来看存在经济增长不合理带来的潜在风险。

而中国处于制造业驱动模式,极大的促进了经济增长,也为服务业的升级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合理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徐永利.论金砖四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及其相关性[J].河北大学学报,2010,6.
[2]李曙光.中俄产业结构演进比较分析[D].辽宁:辽宁大学硕士论文,20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