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断(第1课时)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4节地形图的判读 课件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4节地形图的判读 课件
疏密状况)。 等高线向 处凸出
3、两条相邻等高线的等高距有区别吗?
(3)标上小组名称,小组选两名同学发言,一人表述,第十三页,共19页。
奖励
中间 高 四周低
两个 山顶 的低地 多条等高线 重叠在一起
等高线向 高 处凸出 等高线向 低 处凸出
即学即练
1.写出左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第1课时)
第一页,共19页。
小美
小美生活在临朐县嵩山生态旅 游区北黄谷村,该村处在山川环 抱之中,环境清幽,绿树成荫,地 质地貌、水体景观为其主要特 色。 全村153户农户主要靠种植玉 米、小麦、黄烟等作物为生,人
均收入偏低。
第二页,共19页。
等高线地形图
谢谢
第十九页,共19页。
两个
的低地
实验器材:自制地形模型,量尺,颜料笔,白纸,铅笔。 2、甲乙两地的海拔分别是多少米?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多少米?
(3)标上小组名称,小组选两名同学发言,一人表述,一人指图,要求配合默契。
两个
的低地
实验步骤: 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844. 实验分组:班级分为四小组
活动二 思考1分钟后回答
两个
的低地
沿GB线路和沿HB线路爬到山顶,坡度较陡是
3、中国的最高点与最低点相差多少?
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
1山峰
某点到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为绝对高度,即海拔
F
.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1)绘制,中心点和方向不变,在纸上沿模型块边缘用笔描出一条闭合的曲线(从下往上依次取第一块、第二块….

第一章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七年级地理知识点 每张重点汇总)

第一章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七年级地理知识点 每张重点汇总)

第一章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要点一:等高线地形图(难点)1.海拔和相对高度(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又叫绝对高度。

如下图中甲的海拔为1500米,乙的海拔为500米。

(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如图中甲高出乙1 000米,1 000米就是甲地对乙地的相对高度。

2.等高线地形图(1)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2)等高线地形图: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地图叫等高线地形图。

(3)等高线的特点:在地图上,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

一般来说,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4)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

从等深线上所标注的深度,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从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可以看出海底坡度的大小。

3.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地形部位的山体名称①山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

②山脊:等高线弯曲时,凸出部分指向低处。

③山谷:等高线弯曲时,凸出部分指向高处。

④鞍部:两个山顶中间的低地,形似马鞍。

⑤陡崖:等高线发生重合的地方。

4.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及作用(1)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①同线等高:同一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高度相等。

②等高距全图一致:等高距即指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

③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

④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有时也会重合,那只有在陡崖处出现。

⑤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缓陡:等高线愈稀,则坡度愈缓;等高线愈密,则坡度愈陡。

(2)等高线地形图的作用①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地势高低。

等高线上的数值为海拔,数值大,即海拔高,地势高;数值小,即海拔低,地势低。

②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坡度缓陡。

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两条相邻等高线间的高度差相等。

因此,等高线密集,坡度陡;反之,坡度缓。

③根据等高线闭合的形状判断山地不同部位。

【例题1】某班学生计划分成四个登山活动小组,目标是图中等高线所示的山峰,沿图中的①②③④虚线方向进行攀登。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公开课导学案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公开课导学案

新人教版七上地理嫩江三中导学案第一章地球与地图
2. 等高线的形状对应的地形类型:
3. 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
(1)等高线(稀疏或密集),坡度缓,(易或难)攀登。

但距离远。

(2)等高线(稀疏或密集),坡度陡,难攀登,但距离(远或近)。

合作探究★活动要求:让学生利用自己拳头,制作等高线模型和等高线地图。

①观察自己拳头这座“五指山”并找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等地形部位;
②在自己拳头画出等高线,标注高度。

③张开拳头,总结山顶、陡坡、缓坡、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地形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弯曲规律。

④在拳头上滴水,观察水流情况,“哪里容易形成河流?
2.如何区分山谷与山脊?
达标
检测
一、完成教材P26活动题1.2.
巩固提升二、读我国东部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
1、请将图中五个地形部位的名称(山顶、鞍部、山谷、山脊、陡崖)填入下表。

代号甲丙丁EF GH 地形部位名称
2.甲地的海拔是米;甲地与乙地的相对高度是米。


⑤。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从认识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入手,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和应用。

重点训练学生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为后面学习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基本概念。

培养学生学会发现、认识、比较、判断的地理意识、合作能力和自主探究精神。

2、通过操作软件和亲手制作山体模型,分析比较山体不同部位等高线的形态特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3、通过观看利用普米软件制作的视频理解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程度的关系。

利用信息技术,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轻松高效的课堂氛围。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

难点: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判读山坡的陡缓。

四、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存在局限性,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立体地形地貌,转绘为平面地形图等难以理解的知识,初中生学生参与意识强,在课堂中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五、教法和学法1、教法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

寻找、发现问题,思考、讨论、解决问题,使学生有所收获。

激励教学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贯穿始终2、学法:动手实践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六、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展示微信聊天记录,老师的好友聪聪要去庐山看日出,在微信中发来一些拍摄的照片和信息,他的脚受伤了,手机也快没电了,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重温激动人心的救人过程,利用Google Earth看看庐山山区的整体情况,可以看到庐山山脉层峦叠嶂,以此帮助学生建立对于区域的认知。

此时提出问题:到哪里去找聪聪呢?线索一:展示微信中聪聪发来的位置信息,利用高德导航导入,紧急赶往山区,来到山脚下,得到一张非常重要的紧急救援图。

利用微信中提供的信息和山脚下的等高线地形图,来寻找一条省时省力的最佳登山路线,营救聪聪。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 节 地形图的判读(共30张PPT)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 节 地形图的判读(共30张PPT)
(1)图中山顶海拔范围在_________ (2)甲村在乙村的_________ (3)A、B两地中,适宜栽种柑橘树的是____地,适 宜栽种水稻的是______地。(填字母) (4)该地有一条小河沿山谷流下,向东南注入海洋, 请在图中画出这条河。
3.读长沙市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回答。
(1)丁村位于丙村的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9月上午4时42分21.9.1004:42September 10, 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年9月10日星期五4时42分44秒04:42:4410 September 2021
地形图的判读
课前三分钟
1、观察这几张图片,看看像不像等 高线? 2、看抗日战争剧《炮神》视频片段
第一课时——等高线地形图
教学目标
1.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等。 2.判读坡度的陡缓。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顶)、山脊、
山谷、陡崖地形部位。
海拔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
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1.9.1021.9.1004:42:4404:42:44September 10, 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9月10日星期五上午4时42分44秒04:42:4421.9.10
(方向)。
(2)如果对该地区的坡地开发利用不当,容易引发山地灾害,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片段四:登到最高处,引出“山峰”部位;
片段五:“鲫鱼背”两侧万丈深渊的地形特点,引出“山脊”部位;
片段六:通过遇到的小河,展示教师录制的“汇水模拟实验”微课视频。引出汇水的部位是“山谷”;
片段七:通过描述在两山之间低凹的处休息的平台,引出“鞍部”部位;再次结合三维模型,形成山体部位的空间感。
片段八:远眺四周,壁立千仞,引出等高线重叠的“陡崖”部位;再结合小河,介绍水流流经陡崖处,可以形成瀑布。
教师运用智慧课堂,实时将学生的制作过程传到大屏幕。
期间板画:等高线地形图,用字母标注出板画中不同的地形部位。
学生制作完成后,分组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等高距固定、一般情况下不重叠、陡坡和缓坡等。
观察,讨论
动手制作、合作学习
将平面的线再转化成立体模型,并观察总结特征。
环节4:慧眼识山
片段三:带着老人登山,选择陡坡还是缓坡?
总结:请学生上台就之前教师板画的等高线地形图中留下的字母,写出字母对应的山地部位。
寓学于乐
再次巩固和强化知识点。
让学习更加趣味化




本节课以情境案例为脉络,学习了等高线地形图这节内容,采取分组做模型、总结等高线基本特征、认识山体部位。使同学们了解什么是海拔,怎样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如何判读山体的不同部位,并学会了实际运用。




1.知道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含义,学会判读等高线地形图上某点的海拔及两点间的相对高度。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谷、山脊等地形部位,判断坡度的陡缓状况。
3.联系生活实际,认知不同地形部位。
4.学生逐步提升动手制作、阅读地图的能力,逐步培养合作学习的素养。
教学
重点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1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课时安排为1课时。

今天,我将从说教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设计思路和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进行。

一、说教材:这节课的内容包括掌握海拔、相对高度的概念、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和判读、掌握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和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可以说这节课在七年级上是最难的几节课之一,本节课涉及的概念多、难度大,大多数知识都是学生未接触的,它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

其中关于地形图的分析是以后学习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以及地理思维养成的的重要基础,同时,等高线还是一个难点,等高线知识也是后面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基础,在以后地形图的判读中都会用到它,对等高线的理解还有助于后面学习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知识,对以后地理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

所以,在课堂上就要给学生应有的思维、参与、当堂消化知识的时间和空间。

地图教学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们要想学好地理一定要做到“心中有图”,当然读图能力的养成也不是一节课就能解决的,它需要在今后教学中持续培养。

二、学情分析:对于我们学校初一的学生来说,他们走出自己家乡的机会很少,很难形成空间、立体的概念和野外活动的经验,缺乏对山谷、山脊、鞍部等地形、地貌的概念。

要学生理解用等高线的形式表示地形的起伏,即将立体的转化为平面表示,还要学会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即将平面的`转化为立体的,要做到看图识地形,图在眼里,心中有图,这对初一学生而言的确很难。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即海拔和相对高度。

理解等高线、等深线的概念,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在地图上识别五种地形。

(2)过程与方法:学会在地图上判断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的关系,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山地不同部位。

学会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及绘制地形剖面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从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地使用地图,并使学生认可自己能力,增加自信;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能够对我国及世界的地貌进行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断1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断1
陡崖
山谷
试一试 在图中找出山顶(shān dǐnɡ)、山脊、山谷及陡崖。
第十三页,共四十六页。
鞍部:两山 之间的部位 。
(bù wè i)
第十四页,共四十六页。
山脊(shānjǐ)
鞍⑤部
陡 崖 山顶(shān dǐnɡ)
山谷(shāngǔ)
第十五页,共四十六页。
山顶(shān dǐnɡ)
第十六页,共四十六页。
第二十七页,共四十六页。
能力 展示 (nénglì)
3、读右图,完成下列(xiàliè)各
题:
(13)00图中F点的海拔是______
米。
(2)写出字母代表的地形名称:
山A__顶__(_sh_ā_n _dǐnɡ) B_____鞍__部_
CE____山______谷_______
D_山___脊____
1、从c点爬到山顶A容易,因 为从B点到山顶A点,等高线 相对来说密集,坡度陡峭,从 C点到山顶A,等高线稀疏(xīshū), 坡度平缓。
第十一页,共四十六页。
2题:等高线密集 表示坡度陡峭,等高
(mìjí)
线稀疏表示坡度平缓。
第十二页,共四十六页。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pàn dú)
山脊
山顶
(shān dǐnɡ)
世界最低点死海 海拔 (sǐ hǎi)
(-415米),两地的相
对高度为
92米59。·43
第五页,共四十六页。
2、等高线和等深线:
(1)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 拔相同 的各点连接成线。 (xiānɡ tónɡ) 在等高线上标有海拔数值。 (2)等深线:把海洋中深度
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第六页,共四十六页。

广东省惠东县七五六地质学校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4节 地形图的判读(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广东省惠东县七五六地质学校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4节 地形图的判读(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会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3、初步学会绘制等高线图的方法。

技能目标:1、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某个地点的高程。

2、学生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

情感目标:通过动手制作地形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重点和难点:重点:1、用海拔计算地面高度2、等高线形态和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难点: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教学准备:1、师生课前准备:中国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世界地形图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

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学生回答教师讲解:我们要通过地形图来反映这些内容。

二、教学新课:板书: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一、等高线地形图师:出示一幅自制的等高线地图,让学生观察,然后教师可以自问自答:“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就是用绘制等高线来表示的。

”那么,等高线是怎么绘制出来的呢?师:多媒体演示:课本P24图1.34“地面高度的计算”师提问:同学们观察图中甲点的高度有哪两个数据?它们的单位是什么?有什么区别?生:甲点以海平面为标准计算为1500米,这叫海拔。

甲点以乙点为标准计算为1000米,这叫相对高度。

导读:没错,大家请看图,以海平面为基准面,乙点的高度为500米,甲点的高度1500米,以乙点为基准面则甲点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为甲点的绝对高度,也叫海拔;1000米为甲点与乙点之间的相对高度。

板书: 1、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师强调:计算地面高度时,必须用垂直距离;在地图上,必须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单位用米。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反思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反思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内容包括掌握海拔、相对高度的概念、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分析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及五大地形部位的判读,它是七年级上册教材中难度较大的几节课之一,涉及的概念多、难度大,并且还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

七年级的学生,对于真实的山体结构和野外活动的经验较少,较难形成空间和立体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用等高线的形式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状态,即将立体的真实地形转化为平面表示,同时还要学会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即将平面的地图转化为立体的山体,做到看图识地形,图在眼里,心中有图,存在较大的难度。

基于本节课在七年级学生地理学习中的特殊性和难度,我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的教育资源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辅助,促进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教学中,我将pad“睿课堂”一对一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微课学习、希沃白板、AR3D等高线模具、AR难点秒懂app、zSpaceVR技术充分融合,实现了地理课堂中2D向3D的转化,平面示意向立体空间的转化,将原本抽象难懂的知识,由平面转化为空间,用虚拟的形式将学生的感知与地理知识联系起来,同时AR和VR技术能够较好的与希沃白板进行融合,具有实时交互的特点,使得课堂上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变得更加有效便捷。

整个课堂教学中贯穿了pad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了睿课堂中的画板功能、“闯关活动”、“寻宝活动”和抢答、计时、奖励、拍照共享、点赞等小程序,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激发了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整个课堂在一种轻松活泼、积极主动的环境中圆满完成,学生的获得感满满。

经过本节课完整的呈现,我也发现了一些进一步值得完善的地方。

如AR3D等高线模具和AR难点秒懂app的增强现实功能由于使用平台限时开放的原因,未能在课堂上实时呈现,只能采取录屏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这对学生了解AR技术的使用过程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产生了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在使用zSpaceVR模型,探究山体五大地形部位的等高线特征时,由于配套的zSpace硬件有限,分组时每组人数较多,活动中不能使所有学生都充分体验模型的使用,感受科技和信息技术带来的学习愉悦和多样性,因此在课下我利用社团活动的时间带领学生重新感受了VR和AR技术的充分使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能,让信息技术有效的服务于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无限快乐,让新时代的教育借助信息技术的东风,充分永续的生气与活力!。

鲁教五四学制版六年级上册地理《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一等奖课件) (1)

鲁教五四学制版六年级上册地理《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一等奖课件) (1)

触摸中考强化提升
单项选择题 【2016威海】图2是某地理考察队山区考察所用的等高线地形图,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
山顶与出发地的相对高度为500米 B山顶和出发地的温差在3°C以上 C. 山顶位与出发地的西北方向 D. 若突遇暴雨,紧急下山,尽量避开②④
【2018威海】人参原产于我国东北原始森林 中,是喜冷凉、湿润而耐阴的药用植物,怕 积水,不耐旱,忌强光直射。读“长白山局 部地区的等高线地形图”完成2-3题
疗养院
① ②
(2(4)(更图3)(根)合若中1据理)将修地?图小建为形中河水什图A水库么D,引最线?F向适处和疗宜宜BD养的发线院地展所,点以在图是地中哪,有为里坡两主?度条的用比计农“/较/划业”陡路,标的线理出是①由最、是佳②什坝,么址哪?,。一理条由 是G什处么应?发展 业为主,理由是什么?
• (二)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考察内容:判读说 出地形地势特点,合理规划生产生活。
尺,若只考虑直线距离,计算A、B两地的实际距离是
10 千米。
两地的相对高度是多少米?
8999米
等高线 在地图上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 接成的闭合曲线。
等高距:相邻等高线之间的相对高度。
根据等高线的分布,判断山坡的陡缓。
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 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A
120 110 B
100
120 130 C
110 100 D
AB山坡与CD山坡哪个陡? CD山坡陡
你家乡的地形特点是什么? 举例说明当地地形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 (三)地形剖面图:判读地形和地面的起伏 分析地形和其他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读台湾沿北回归线做地形剖面图,思考下列问题。
(1)上图中,台湾地形以 为主,地势起伏特点: (2)结合上图试分析台湾城市人口、森林的分布区并说明理由: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断(第1课时)-人教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断(第1课时)-人教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读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不同山体部位。

(3)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山坡的陡缓。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制作山体模型,分层转换为等高线地形图,学会阅读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增强交流、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等高线地形图判读。

[教学设计思路]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一节主要涉及三类地形图的判读,分别是: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本节分为两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等高线地形图是本时主要内容,因为抽象,成为初中地理教学的难点问题,又因为其实用性较强,也成为了地理教学中的重点问题。

学习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是培养读图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继“经纬网”、“地球运动”等内容之后的又一难点问题,这些难点问题很容易让进入地理学习的七年级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喜欢动手,学习积极性高,这对深入学习本节内容非常有利。

但是,由于学生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分析理解能力、空间思维能力、语言表达描述能力等都显不足。

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可能有一些难度,并存在学生的个体差异。

主要教学手段模型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方法演示法、启发式、分析归纳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地形模型、多媒体课件、透明塑料盒学生:橡皮泥、刀、A4纸。

按四人一组划分成若干小组,并选出小组长。

[教学过程]板书:等高线地形图小组交流5.等高线地形图判读(1)等高线的形态①出示“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山体部位”图,点击不同部位,出示景观图。

②山谷、山脊判读。

(2)等高线疏密①判断A、B哪点上山更容易?②规律识别山体部位形态对照景观图找出规律完成练习归纳总结本节知识结构展示多媒体课件归纳、梳理知识点巩固练习练习题展示多媒体课件回答问题布置作业读图,判断三条上山路线中,哪一条最省力,哪一条最费力,并解释说明。

上地理地形图的判读公开课教案与反思

上地理地形图的判读公开课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第1课时)吴龙洪(时间:)※教学目标1、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坡度陡缓。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找出山地基本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形态特点。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形成积极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等高线稠稀与坡度徒缓。

※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教具准备1.世界地形图、各种地图及有关图片。

2.绘制图表等投影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请回忆地图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学生回答)对,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是构成一幅地图的三大要素,也是我们阅读、运用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今天我们就用这把“钥匙”打开地形图,去认识和辨别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地形。

板书地形图的判读悬念设问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8米,而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米高,为什么一座山峰会有两个不同的高度值呢?这两个高度值又是如何测量得到的呢?板书 1.地面高度的计算电脑展示课本P16图“海拔的计算”,让学生观察对甲、乙两地高度的测量方法,鼠标点击甲地相对于海平面所作的垂线及数值。

说明提问甲地相对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为1500米,这叫做甲地的海拔高度。

那么,乙地的海拔高度是多少呢?电脑展示鼠标点击乙地相对于海平面所作的垂线及数值,让学生自己得出乙地的海拔高度为500米。

提出问题从乙地看甲地的高度是多少?电脑展示鼠标点击甲地相对于乙地所作的垂线及数值,让学生自己分析回答。

说明提问甲地相对于乙地1000米的垂直距离,这就是甲地相对于乙地的相对高度。

那么,图中1500米、500米表示的是海拔、1000米表示的是相对高度,请比较两者之间有什么异同?分别应该如何表述?讨论小结教师在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讨论比较后进行小结板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第1课时
大连西岗区教师进修学校刘遴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读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不同山体部位。

(3)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山坡的陡缓。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制作山体模型,分层转换为等高线地形图,学会阅读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增强交流、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

[教学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地形图的判读》一节主要涉及三类地形图的判读,分别是: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本节分为两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等高线地形图是本时主要内容,因为抽象,成为初中地理教学的难点问题,又因为其实用性较强,也成为了地理教学中的重点问题。

学习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是培养读图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继“经纬网”、“地球运动”等内容之后的又一难点问题,这些难点问题很容易让进入地理学习的七年级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喜欢动手,学习积极性高,这对深入学习本节内容非常有利。

但是,由于学生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分析理解能力、空间思维能力、语言表达描述能力等都显不足。

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可能有一些难度,并存在学生的个体差异。

主要教学手段
模型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
演示法、启发式、分析归纳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地形模型、多媒体课件、透明塑料盒
学生:橡皮泥、刀、A4纸。

按四人一组划分成若干小组,并选出小组长。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