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

合集下载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 平均数 -说课稿 北师大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 平均数 -说课稿 北师大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平均数-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平均数是怎么求出来的,学习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本单元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提高学生计算平均数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平均数。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常见的平均数;2.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3.了解平均数的用途。

能力目标:1.发现问题时正确地使用平均数;2.学习能够运用平均数的方法。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精神;2.爱护学习的积极心态。

三、教学内容1. 缘起学习数学,我们首先要知道的是平均数。

平均数是衡量一组数据的一种常见方式。

例如,当我们在看足球比赛时,我们经常会关注球队的平均得分。

也就是说,平均数是在统计中最常见的一种度量,因此在日常生活和数学中都有很大的应用。

2. 知识点本单元主要内容为平均数:1.平均数的概念;2.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平均数的应用。

3. 教学步骤(1) 导入新知识在导入新知识时,我们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

比如,以租借自行车的场景来引入平均数。

例如,居民区里有100个学生,每个学生都有一辆自行车。

这些自行车的质量和价格各不相同。

如果平均每个学生租车费用是20元/小时,问这100辆自行车每小时的均价是多少?请让学生思考并写下自己的答案。

(2) 学习新知识在学习新知识时,我们要带领学生认识平均数的概念,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用途。

可以先用教师的讲解,结合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接着,再介绍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将数列中每个数相加之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在讲解方法的同时,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

(3) 练习巩固在教学结束前,需要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在练习环节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进行练习。

比如,提供数列让学生计算平均数,或者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方法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2.情境教学法;3.合作学习法。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6.4《平均数》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6.4《平均数》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6.4《平均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这一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一部分。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统计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数据、图表等。

而《平均数》是对这些知识的一个扩展和深化。

通过学习平均数,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提高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学习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平均数的性质和规律,使他们能够熟练地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据和图表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在生活中也经常会接触到平均数,比如在分配物品、评价成绩等方面。

因此,他们对平均数并不陌生。

然而,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可能仅限于表面,他们可能认为平均数就是所有数的总和除以数的个数。

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平均数的局限性,比如当数据中有异常值时,平均数可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探究和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认识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他们对数据的敏感性和批判性思维。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学生能意识到平均数的局限性,并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平均数。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节课中,我将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同时,我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道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例,比如班级同学的体重统计,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如果有一名同学的体重异常高或低,会对平均数产生什么影响。

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探究,通过实际操作和计算,发现平均数的性质和规律。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平均数 北师大版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平均数 北师大版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平均数一、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及其意义;2.能够对一组数据求出平均数;3.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及其意义;•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如何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一个平均数公式。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1. 教学内容1.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2.求平均数的方法;3.平均数的应用。

2.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知识(1)通过一个小练习,让学生反思什么是对生活最重要的统计量;(2)把学生总结出来的统计量整理在黑板上,引出平均数这个概念。

第二步:学习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1)让学生看一些图片展示平均数的意义,帮助学生了解这个概念。

(2)请所学生回答几个问题,如:•如果我想知道这些学生数学考试平均分数,我该如何算?•如果一家公司想知道每个员工每天的平均打卡时间,我该怎么算?•如果我想知道每个同学有多少个月游泳健康指数达标,我该怎么算?通过这些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明确平均数的意义。

第三步:引出求平均数的方法(1)在黑板上列出一组数据,请学生尝试计算这些数据的平均数。

(2)引导学生按照如下步骤计算平均数:•将数据中的值依次相加;•将总和除以数据个数。

(3)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如果有一组数据缺少一个数值,我们还能求平均数吗?怎么计算?•如果一组数据中有多个重复的数值,我们怎么计算它们的平均数?第四步:练习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1)让学生自行完成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计算,例如:•5、8、10、12、15的平均数是多少?(2)编一些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自行练习。

第五步:应用练习(1)选取几个与学生有关的场景,让学生尝试把平均数应用到生活中。

•每名同学每天跑步的时间,求平均数;•每名同学去年暑假旅游出去的天数,求平均数;•每个班级在文化课上的平均分。

平均数(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 北师大版

平均数(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 北师大版

教案:平均数年级:四年级学科:数学教材版本: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中所有数值的总和除以数值的个数。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平均数。

3.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能够通过平均数对一组数据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判断。

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学用具。

2.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

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数据特点,教师总结并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二、探究(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学生尝试计算并分享计算方法。

2. 教师总结并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三、实践(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学生尝试运用平均数解决这些问题。

2. 学生分享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答案,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

四、巩固(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并互相交流答案。

2. 教师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讲解和指导。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特点,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评价,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重点关注的细节: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补充和说明: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中所有数值的总和除以数值的个数。

它是用来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可以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在数学教学中,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是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工具。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问题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问题

平均数问题【知识要点】:我们经常用各科成绩的平均分数来比较班级之间,同学之间成绩的高低,求出各科成绩的平均分就是求平均数。

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应用广泛,例如:求平均身高问题,求某天的平均气温等。

【解题策略】:(1)求平均数时,必须知道两个条件,一是被平均分的几个数的总数量;二是要均分的总份数。

这样就可算出: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2)对于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这三个量,只要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求平均数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例1:体育课上,四(1)班分成3排,共39人,四(2)班分成4排,共52人。

平均每排多少人?试一试:(1)有五个同学参加折纸竞赛,前2个同学共折了46个千纸鹤,后3个同学共折了64个千纸鹤,平均每个同学折了多少个?(2)小明、小红等6名同学年龄分别是12、13、14、12、14、13岁,他们的平均年龄是多少?例2:参加数学竞赛决赛的一组同学中,最高分为98分,最低分为86分,其余5人平均分是92分。

这组同学的平均分是多少分?试一试:王老师计划每天跳绳来锻炼身体,他坚持了4天,平均每天跳绳80次。

已知王老师第一天跳了100次,第二天85次,第三天70次。

请问:王老师第四天跳绳多少次?例3:墨莫前3次数学测试的平均成绩是92分,第四次测试的成绩是100分。

请问:他这四次测试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分?试一试:(1)小明参加数学考试,前两次的平均分是85分,后三次的总分是270分,求小明这五次考试的平均分数是多少?(2)小高为了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开始写口算题,前4天一共完成228道口算题,后3天每天完成50道。

请问:他平均每天完成多少道口算题?例4:二(1)班学生分三组植树,第一组有8人,共植树80棵,第二组有6人,共植树66棵,第三组有6人,共植树54棵,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试一试:(1)电视机厂四月份前10天共生产电视机3300台。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平均数》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方法进行学习。

本节课通过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整数、小数和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还需要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交流法和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练习题。

2.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体育比赛中运动员的得分,引起学生对平均数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组数据,如班级同学的体重,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体重。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尝试求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探讨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求平均数的方法:将所有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点评,纠正学生在求平均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统计家庭的月支出、学校的教学质量等。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6.4《平均数》说课稿(1)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6.4《平均数》说课稿(1)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6.4《平均数》说课稿 (1)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这一节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章的一部分。

在这一节中,学生将学习平均数的含义、求法及其应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面对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统计和数据处理的知识,对求平均数的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平均数的本质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容易将其与平均值混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生能够培养数感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对平均数的本质理解,以及如何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节课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生动的例题和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平均数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平均数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3.自主探究: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实际操作,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4.讲解与演示:教师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5.练习与交流:学生进行练习,与他人交流解题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与拓展:学生总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突出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通过简洁的文字和清晰的图表,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
2.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但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直观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平均数在数据变动时的敏感性:平均数受极端值影响较大,学生需要理解这一点,并学会在分析数据时注意极端值的影响。
-选择合适的统计量:学生在面对不同数据集时,可能难以判断使用平均数、中位数还是众数,需要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选择合适的统计量的方法。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中,我们学习了平均数这一章节。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几个地方值得反思和改进。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的部分,我发现通过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是有效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让他们感受到平均数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后,我可以尝试用更生动的情境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平均数的敏感性和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平均数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平均数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四、教学流程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6.4《平均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6.4《平均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6.4《平均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和小数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

他们对平均数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局限于具体的数字计算,对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还需进一步感悟。

此外,学生可能对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还不够清晰,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2.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正确计算平均数。

3.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对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共同解决问题。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平均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生活实例和练习题。

2.学习材料:准备相关的练习题和实际问题。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直尺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课题,如:“小明和他的五个朋友一起去公园玩,他们共带了100元钱,平均每人带了多少钱?”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导学生关注平均数的概念。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几个关于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如:“某班有30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30cm, 140cm, 150cm, …, 170cm,求该班学生的平均身高。

2024版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

2024版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

致计算结果错误。
未能正确应用平均数
03
学生没有掌握平均数的应用场景和方法,无法将所学知识灵活
运用到实际问题中。Fra bibliotek针对性纠正措施和建议
加强对平均数概念的教学
教师应该详细讲解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帮助学 生准确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提高计算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大量练习和针对性训练,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准确 性。
利用公式直接求解
检查结果的合理性
根据题目背景和实际意义,检查所求 平均数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根据平均数的定义和公式,将数据代 入公式进行计算,得出结果。
选择题答题技巧分享
排除法
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和选 项,排除明显错误的选 项,缩小选择范围。
代入法
将选项中的答案代入题目 中进行验证,看是否符合 题目条件。
适用范围
适用于各个数值的重要性 相等或无明显差异的情 况。
计算公式
平均数 = (数值1 + 数值2 + ... + 数值n) / n
加权平均法及其应用场景
定义
适用范围
加权平均法是指根据不同数值的重要性或权 重,分别乘以相应的数值后相加,再除以权 重之和,以求得平均数的方法。
适用于各个数值的重要性或权重不相等的情 况,如考试成绩的加权平均。
训练图形分析能力
多进行图形分析的练习,提高自己的图形分析能 力。
拓展思维
通过图形结合的方式,拓展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 题思路,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05 易错点剖析与避 免方法
常见错误类型及原因分析
对平均数的概念理解不清
01
学生没有准确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导致在实际应用

完整版)新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完整版)新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完整版)新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六课时《平均数》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生活问题,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研究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能够从生活情境中抽象数学模型。

虽然在研究的过程中第一次接触平均数这个概念,但在生活中他们已经有了诸如平均分这种模糊的概念,因此本节课我将从有趣的故事出发,激发他们产生研究的需要,从而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得以提升。

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展示车牌号码、手机号、电话号码、QQ号码等信息,让学生一起看一眼,然后问他们能记住几个数字。

2.提出问题:你有什么办法能记住这些数字?试一次还是试多次?为什么要试多次?二、记数游戏:1.出示游戏规则:看一眼,只有3秒,数字消失后才能动笔写在格子里。

数字再出现时,在记忆正确的数字右下角画“√”。

数出每组中画“√”的有几个数字,填在下方的统计表中。

2.组织学生填写第一组游戏内容,指导填写方法,并评选出记忆冠军。

3.出示4组数据,每组呈现3秒,等全部学生记录完毕后校对答案。

三、引入平均数的概念:1.引导学生思考:在每组数字中,有些数字可能被记住了很多次,有些数字可能没有被记住,如何表示这些数字的重要程度?2.介绍平均数的概念,并通过实例演示如何求平均数。

四、练应用:1.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平均数解决。

2.利用统计图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平均数 北师大版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平均数   北师大版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平均数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概括和表达能力。

(2)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培养学生严谨、细心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求平均数的方法是将所有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3. 平均数的应用:平均数可以用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也可以用来比较不同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平均数的应用。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够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的意义。

(2)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1)小组合作,探究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深化理解(1)通过典型例题,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4. 巩固练习(1)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5. 课堂小结(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 结合实际生活,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定义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实际案例和典型例题,让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每3秒呈现10个数字,看一看每次可以记住几 个数字。
淘气能记住几个数字?
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是怎么得出来的?
第1次
第2次
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次
第4次
第5次
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是怎么得出来的? (5+4+7+5+9)÷5=6(个)
你能帮忙解决机灵狗的问题吗?
说一说生活中在哪里见过平均数。
①这些红军老爷爷中年龄最大的是 朱德,他当时 48 岁。 ( 10) 年龄小于30岁的有 10 人,占调查人数的 。 (20) ②不计算,你能估计出这些红军老爷爷当年的平均年龄 大约是多少吗?
4.下面是部分红军老爷爷长征时 (1934年)的年龄情况。
⑴根据上表,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各年龄段的人数。
年龄/岁 画“正”字 人数 小于20 20~29 30~39 40~49
4.下面是部分红军老爷爷长征时 (1934年)的年龄情况。 ⑵根据统计表画出统计图。
4.下面是部分红军老爷爷长征时 (1934年)的年龄情况。 ⑶回答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