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明城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宿迁明城墙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
本报讯江苏省宿迁市金柏年财富广场建设工地,地处马陵山尾部的灵杰山东坡,史料记载是明代和清代宿迁城的老城区,属旧城考古的重点区域。2006年10月,南京博物院、宿迁市文化局和宿城区博物馆组成考古队进入建设工地,分2个阶段进行调查和发掘,历时65天,发掘约2200平方米,清理墓葬56座、灰坑11个、水池1口,明代城墙遗址一段。
此次发掘最大的收获是清理出一段明代城墙遗址。清理中发现一条叠压在城墙之上的路道,与南北走向的城墙相交平面呈“十”形。城墙外围的城壕因已拆迁的现代高层建筑基础的深度已超过城壕的深度,资料未能获取。从清理情况看,城墙的上部约有3/5被削掉,残剩部分掩埋的深度距现地表2.5米至3米。城墙上部的堆积物,其南段约15米为近现代堆积,直接堆积在城墙上部的是现代建筑所用黄砂。北段城墙上部第一层约1.5米为现代堆积,下层为黑褐色堆积土,内含城砖、陶片、瓷片等。
城墙为圆形走向,应属城墙的东南角。其结构明显是内芯用土筑,外表用砖砌的外包砖墙。总厚度约12.3米,残长45米,残高因破坏程度不同而有高有低。外包砖墙保存最高段2.6米,最低段0.8米,根据其宽度可明显分为南、北段。南段长23米,最宽处1.5米,最窄处1.1米,平均宽度约1.3米;北段长22米,宽0.9米。砌筑的方法也明显不同,其南段采用统一的一顺一丁砌筑法,北段有的部位是一顺一丁,有的部位为两顺一丁,还有的部位采用立砖斗砌,砖缝间用白石灰粘接勾缝;南段未见柱洞,北段见许多柱洞,有的柱洞在墙体的中间,有的柱洞在墙体边缘。由此说明,北段城墙可能加固维修过。城墙的外立面自下向上逐层有0.2厘米至0.6厘米的收分,呈斜坡状。另外还发现此段城墙的墙基明显北高南低,高差约1.5米,应是依自然山势而建。城砖的尺寸约有3种规格。
内芯土墙就解剖段而言,仅剩6层夯土,夯层厚0.16米至0.22米。其宽度根据夯层分析,底宽约11.1米,顶宽因城墙的上部被削去无法考证。另外,还发现砖筑外包墙底部的2层夯土,是内芯土筑墙夯土层的延续。说明砖筑外包墙的底部基础和土筑墙是一体的。由此判断,城墙的做法应该是先筑土城,而后从土城的外立面削去一层,底部留出土筑墙的夯土,在其上筑砖成为外包砖的砖筑墙。
在对土筑墙的解剖中,还发现夯土中包含少量陶片和瓷片,多数为宋元时期白瓷,青花瓷仅发现一小片。青花瓷呈色灰暗,釉色青白,胎体颜色偏红,经鉴定为明代中期。
路道横跨于城墙之上,残长约14米,宽3米。路道的做法是将楠木棒一头削尖呈钉状栽于地下,称作地钉。桩距约20厘米,梅花状排列。每根木桩入土时其上部留出约20厘米,其间用青砖填砌至地钉的钉头,钉头之上用长方形青砖铺设。砖的尺寸约有3种规格。从铺路砖的规格看,所用铺路砖一半以上与城砖的尺寸相吻合,可能是就地取材,利用旧城砖铺设。另外,从清理的情况看,以砖筑墙为分界线,以西段底部为城墙的夯土;东段底部应是自然堆积,堆积的土呈黄黑色,内含许多陶片和瓷片。
在发掘过程中,还发现与城墙连为一体的城市排水通道——地下涵洞。涵洞入水口处的券顶长约2米,已被破坏。为保持夯土墙的完整性,涵洞的中段尚未发掘。涵洞全长约
15米,由“八”字型的迎水墙,又称迎水雁翅和“八”字型的跌水墙,又称跌水雁翅以及拱型建筑组成。迎水墙当为城内废水外排的入水口,阔口内径宽4.15米,地面用条石顺水横铺。雁翅长2米,宽0.75米,残高0.8米。跌水墙在城墙的外口,阔口内径宽1.45米,雁翅长0.9米,宽1米,残高0.7米。地面上未发现铺地。中段的拱形建筑为涵洞的主体,总长12.3米。在砖筑墙和土筑墙的衔接处有明显的接口,且叠压错置,一高一低,明显是不同时期砌筑的,可分为A段和B段。从空间上看A段叠压于B段之上,从时间上看A段晚于B段。涵洞内约1/2处安装一个铁栅栏,栏杆横2根,竖9根。横栏杆铸有9个长方形榫眼,其两端分别砌筑于墙体之内。竖栏杆两头固定在横栏杆的榫眼内,很牢固。铁栅栏的作用可能有:一、防止盗贼从沟内入城;二、拦截顺水而下的杂物,以防堵塞。涵洞内淤土已满,呈黑灰色,出水口处淤积的土含水分较大,外运时呈泥浆状。淤积的土中包含陶片、瓷片、钱币等。
从路道下和涵洞内出土的实物看,其中的陶瓷片一部分为青花瓷碗的残片,璧型底足,无釉,黏砂,有的碗心书“喜”字,应是明代晚期的典型特征。一部分为酱釉口的盘和碗,有的在盘心的树叶旁楷书“梧桐叶落,天下皆秋”,还有“大清康熙年制”款,应是顺治、康熙时的典型器物。另外还出土3枚“康熙通宝”钱币。出土实物的下限应是清代康熙年间。由此说明,此段城墙应废弃于清代康熙年间,路道应是在城墙废弃不久而修筑的。
根据做法和结构特点,结合地方志的记载,这次发掘的城墙应是宿迁方志中所记载的神宗万历四年(1576年)知县喻文伟所建。根据此次发掘结果,这段城墙康熙年间已经废弃。由此看来,宿迁明代和清代应有2座不同的城池,清代的城墙尚未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