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城墙调研报告
南京明城墙周边环境景观设计研究

标题:近四十年南京明城墙研究综述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归纳,可以发现近四十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 方面:
1、历史价值: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挖掘和对城墙修建过程的考据,揭示了南京 明城墙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
标题:近四十年南京明城墙研究综述
2、文化意义:研究分析了南京明城墙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包括明朝的军事思 想、城市规划理念、传统建筑技艺等。
一、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的现状和 存在的问题
一、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是指未经合法审批程序批准,非法或不规范地建设的垃圾 填埋场。这类填埋场在垃圾处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缺乏规范的垃圾分类和处置手段,导致垃圾污染范围扩大,环境污染加剧; 2、填埋场选址不合理,威胁周边居民的生命安全;
一、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缺乏有效的垃圾处理设施和管理,导致垃圾堆积如山,影响市容市貌;
4、周边配套设施不完善,给居 民生活带来不便。
二、针对问题的调查分析和原因 探究
二、针对问题的调查分析和原因探究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对北京市周边非正规垃圾填埋场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结果显示,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源于以下原因:
二、设计理念
二、设计理念
在进行南京明城墙周边环境景观设计时,应遵循以下理念: 1、传承文化:尊重和传承南京明城墙的历史文化价值,将历史文化元素融入 到景观设计中。
二、设计理念
2、保护历史:在设计中注重保护和修缮历史遗存,使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焕发新的生机。
二、设计理念
3、美观实用:注重景观的美观性和实用性,使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能够 获得舒适的体验。
南京城墙调研

驻马坡
• 清凉山最早的遗址就是“驻马坡”了。关于“虎踞龙盘”最早的说法 最早来自于诸葛亮。史料记载:诸葛亮有一次经过秣陵(今南京), 曾经骑马仔细的考察了当时南京的地形,他看到了以钟山(紫金山) 为首的群山,像苍龙一样蜿蜒盘附于东南,以石头山(清凉山)为终 点的诸山,又像猛虎似的雄踞在长江之滨,这样的天然风光气质使他 不禁感叹到“钟山龙盘,石城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于是回去力 谏孙权,孙权于211年迁都于此,在金陵邑的基础上修建了“石头城 ”,清凉山因此称之为“石头山”。史料记载;驻马坡在清凉山东大 门内,此处以立著名书画大师刘海粟所写的“驻马坡”刻石。
• 汉中门广场则采取了简单化的处理手法,新、旧对比,无 论在形式上还是在情感上看不出任何联系。可取之处是文 物的标识工作,于广场醒目之处立有一“新建汉中门广场 碑记”的石碑,是这里除文物外最有吸引力的景物,调研 时发现,在此观看汉中门广场石碑的人数远远超过其它同 类遗址公园的类似场所。因为在这个2.2万平方米的广场 中,场地设计所提供的活动实在太有限了。
• 汉中门广场位于南明代石城门瓮城处,地近楚金陵邑城,六朝石头
城及石头津。五代杨吴天祐十二年(公元915年)建为金陵府城大 西门,南唐建都后为江宁府城大西门,并沿用至宋、元。公元
1366年明太祖朱元璋扩建金陵城。在此基础上加筑瓮城,称石城
门,后称汉西门,俗称旱西门。此门坐东朝西,东西深121.4米, 南北宽122.6米,占地近1.5万平方米,由两道瓮城、三通城门组成 。1931年在汉西门北侧正对汉中路另辟一门,成为汉中门。 • 1996年,南京市人民政府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和文物古迹,投入 巨资,迁走工厂民居,修葺城垣,精心绿化,建造汉中门广场,面 积达2.2万平方米,为市民提供文化休闲场所,现工程告竣,勒石
南京明城墙维护与空间性分析

南京明城墙维护与空间性分析针对南京明城墙维护相关问题,做了简单的论述,并且分析了城墙开放空间情况。
南京明城墙坍塌与破坏问题的发生,使得管理部门高度重视明城墙维护工作,积极探索有效的维修技术与方法,以做好城墙修复。
城墙开放的空间形态不断变化,以环形地带为主,对优化城市风貌,提高南京明城墙保护管理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
标签:南京明城墙;坍塌问题;明城砖;空间性2016年南京明城墙定淮门-小桃园段城墙发生局部坍塌,主要是因为城墙修建时墙面未能完全咬合,城墙已经650岁,建筑时使用的是石灰浆,因此粘结剂早已失去粘结度,存在着极大的坍塌风险,进而留下了安全隐患,此问题一出,南京明城墙维护管理部门立即进行现场勘查作业,采取加固抢险措施,对城墙进行修缮,提出具体维护方案。
1 南京明城墙概述南京明城墙建设时间为公元1366-1386年,高度为14m-21m,城基宽度是14m,顶宽4m-9m,总周长是35.267km。
就2006年统计数据,地面以上遗存段落长度为25.091km。
现存城门共计11座,包括神策门、玄武门等。
明代遗物共计4座,包括明代神策门(现今的神策门)、明代聚宝门(现今的中华门)、明代石城门(现今的汉西门)、清凉门。
南京明城墙维护工作的重点在于城墙修复,尽量修复以及联通南京明城墙和护城河,恢复城门箭楼,同时要做好明城墙内外侧空间拓展,除此之外还需要修复明城墙内外两侧的环城道路,以更好的展现南京明城墙的文化魅力。
2 南京明城墙维护策略2.1 加大明城砖征集力度近年南京明城墙已经650岁了,为了能够延长南京明城墙的“寿命”,需要不断加强城墙养护力度。
而且南京城墙管理相关单位,已经启动了“颗粒归仓”行动,也就是征集散落在民间的明城砖。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现在,共征集明城砖总数已经超过700多万块,并且全部用作南京明城墙修缮。
但眼下明城砖库存仅剩30万块,难以满足南京明城墙修缮工作需求,对此需要加大征集力度,利用激励手段,来征集明城砖。
古城墙保护与更新设计研究——以南京明城墙为例

古城墙保护与更新设计研究——以南京明城墙为例目录引言 (1)一、研究背景 (1)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三、研究方法和手段 (1)第一章古城墙保护的必要性 (3)第一节南京明城墙现状 (3)第二节南京明城墙存在的问题 (4)一、古城墙本体的破损 (4)二、古城墙与城市空间的矛盾 (5)三、古城墙与周边环境的矛盾 (6)第三节古城墙的重要性 (6)第二章南京明城墙的保护原则和措施 (8)第一节保护的原则 (8)一、修旧如旧原则 (8)二、最小干扰原则 (9)三、环境协调原则 (9)四、保护、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 (9)第二节保护的措施 (9)一、提高公众关于城墙保护的意识 (9)二、制定相关法规,并设立专门的城墙行政管理机构 (10)三、采取全面性的保护修缮措施 (10)第三章南京明城墙更新设计 (11)第一节南京明城墙改造设计案例 (11)一、遗址保存类——东水关 (12)二、历史信息保留类——石头城段 (12)三、景观展示类——东西干长巷段 (13)四、原状保存类——汉西门瓮城 (14)第二节南京明城墙更新设计方法 (14)一、以古城墙为依托,构建城市环形绿道 (14)二、围绕古城墙建造城市带状绿地 (15)结论 (17)参考文献 (18)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论著 (19)致谢 (20)古城墙保护与更新设计研究——以南京明城墙为例引言引言古城墙是城市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一旦形成,一般都会具有防御要求,城墙也就随之建造。
古代的城墙在城市建设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古城墙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古城墙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日益显现,古城墙保护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现如今,保护古城墙已成为共识,但到底应该如何保护以及是否修复则需要更多理论和实践的支撑。
一、研究背景南京城墙的建设可追溯到公元3世纪的前半叶,自那以后的近2000年里,南京城墙被不断建设、毁弃、整修与重建。
关于南京明城墙的城市风貌研究

关于南京明城墙的城市风貌研究南京的明城墙较为完好的保留了明代的城池轮廓,整体包括明代修建的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四重城墙。
南北从中华门到挹江门长10 km,东西从中山门至汉中间长5.67 km。
建于元至正廿六年,完工于明洪武十九年动用全国1部、3卫、5省、37府,152州县共28万民工,约3.5亿块城砖,历时达28年,终完成京师应天府四重城垣的格局。
并且是世界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
经历了600多年风风雨雨的南京明城墙,虽然早已失去了建造之初防御外敌的功能,虽然已经不再完整,失去了皇城、宫城、外郭的大部分墙体,虽然有的名字已经被人们遗忘。
但是随着历史车轮的缓缓转动,随着时光岁月的静静沉淀。
南京明城墙已经跳脱出了城墙本身的概念,与南京这座城市融为一体,成为南京城风貌的最重要的一部分之一,承担着传承南京这座城市文化内涵与历史风貌的作用。
南京为明城墙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而明城墙也成为这座城市的风貌。
标签:南京明城墙;城市风貌历史中的南京明城墙说道南京明城墙的风貌就不得不提南京的明城墙的历史。
正是历史给明城墙染上了岁月的勋章才使得南京明城墙的风貌如此的特殊,并使其成为南京城最具代表性的景观风貌之一。
而研究南京明城墙的历史以及发展变化可以从本质上探究其形成如此独特的风貌景观的原因,以及明白其作为景观风貌在南京城中所发挥作用的优势与短板。
南京明城墙的本质是城墙,而城墙作为从古至今承担着保护城市这一重要作用的建筑,历朝历代不知造了多少。
但是南京的明城墙在建造之初就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一改传帝王统城池布局的中轴对称,四平八方的造型,而以地势山势水势为框架,依山附水的成为了不规则的城墙。
二是其工艺水平之高,制作要求之高,检查力度之高,用料水平之高可以说是前无古人。
这也是其能保留至今的重要原因。
在明清时期南京明城墙虽然发挥着其抵挡敌人进攻的本质工作,但是在屹立了几百年的时间后依旧没有大面积的破坏与改建,唯有在清末由于收到西方外来文化与思想的影响开始城市化,南京城人口开始疯狂增长,商业活动也空前频繁,不断有来往物资交流络绎不绝。
南京明城墙保护研究的开题报告

南京明城墙保护研究的开题报告
南京明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墙建筑的典范,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技价值。
但由于各种原因,其保护工作面临着许多困难。
本研究旨在探讨南京明城墙保护
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保护方案和措施,以促进城墙的长期保护、维护和传承。
本研究将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南京明城墙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介绍南京明城墙的历史沿革、建造特点及文化价值,阐述其在中国城墙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南京明城墙现状分析
通过实地考察、文献查阅和专家访谈等方式,全面了解南京明城墙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危机,如城墙破损、侵蚀、污染、人为破坏等。
三、南京明城墙保护方案和措施
结合城墙的特点和问题,提出相应的保护方案和措施,如加强城墙的巡视和维护、开展文化宣传和教育、制定相关法规和规范等,以期实现城墙的长期保护和传承。
四、南京明城墙保护的意义和价值
阐述南京明城墙保护的意义和价值,包括对城市文脉保护、历史文化传承、旅游发展、科学研究等领域的积极影响,以此为城墙保护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南京明城墙保护研究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古代城墙建筑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城墙调研报告(共3篇)

城墙调研报告(共3篇)第1篇:明城墙遗址公园调研报告应急避难场所调研报告10121117陈未10121118袁永健前言伴随着现在全球气候的变化,灾难和我们每个人的距离并不是遥不可及,无论是印尼海啸,还是5月12日的汶川地震,抑或是日本8.8级特大地震,丧命于其中的人数不胜数,在这巨大的灾难背后,有多少双亲人的眼睛在伤心的流着那不可名状的眼泪,有多少家庭因为灾难支离破碎,父母失子心切,夫妻阴阳相隔,又有多少个无辜的生命被灾难的魔爪无情的带走,在每一次灾难来临的时候,都会给人类带来无比沉重的损失、付出惨痛的代价。
在无情的灾难的面前,生命的弱小和脆弱,是你们无法想象的,冷酷无情的灾难一次又一次的向我们传达着一次又一次的噩耗,面对这样巨大的灾难,你,我,或者他,甚至全人类都束手无策……但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仅仅是让这样的损失降到最低。
这就是本次报告的初衷,作为一个现代化城市,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三维一体的中心,又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我们怎样去保护我们的家园,怎样让这五千年传承不断的文化继续流传下去,让我们中华文明,乃至世界全人类的文明在面对可怕的灾难的时候,并不会让悲剧在我们的家园上演,由此,便是应急避难场所的由来。
——编者应急避难场所之一——明城墙遗址公园【历史背景】历史上明城墙全长40公里,始建于明永乐17年(公元1419年),距今已有580多年的历史。
现存的崇文门至城东南角楼一线的城墙遗址全长1.5公里,是原北京内城城垣的组成部分,是仅存的一段,也是北京城的标志。
其城东南角楼是全国仅存的规模最大的城垣转角角楼,始建于明代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说到城墙,那着实应该说说城墙的由来,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市传统防御设施。
我们在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遗址看到,半坡人在居住地周围挖掘深沟,以提防野兽和外部落的袭击。
如果把半坡村落视为城市的最初萌芽,深沟也就是当时相当于城墙的设施。
明城墙调研报告

明城墙调研报告明城墙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作为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象征,明城墙是我国许多历史名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明城墙的现状和保护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
二、调研目的1.了解我国明城墙的现状和保护情况;2.探索城墙保护的可行性和方法。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查阅相结合的方式,选择了中国历史名城—南京和西安的明城墙进行调研。
四、调研结果1.南京明城墙南京明城墙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纵横交错,布局严谨。
调研发现,南京明城墙的大部分城墙依然保存完好,特别是比较有名的中山门和太平门依然完整。
但是在城墙保护方面,南京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建筑物腐蚀、水泥砌块增修等问题。
2.西安明城墙西安明城墙是世界上最完整保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城墙之一。
调研发现,西安明城墙整体保护较好,显得宏伟壮观。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城墙因为城市扩张而被拆除,然后进行复建,导致历史感缺失。
五、调研分析1.明城墙保护的重要性明城墙作为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杰出代表,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旅游价值。
其保护不仅关乎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也关系到城市面貌和形象的塑造。
2.明城墙保护的挑战明城墙保护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发展需要和历史遗产保护之间的平衡问题、城墙材质老化和腐蚀等。
六、调研建议1.加强保护意识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对明城墙保护价值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2.加大投入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用于明城墙的保护工作,包括材料的修复、城墙的巡查和修缮等。
3.规划城市发展明城墙所在地的城市规划和发展应该尊重历史遗产,合理利用明城墙的地理位置和功能,使之成为城市的特色和吸引力。
七、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深入了解了中国明城墙的现状和保护情况,发现城墙保护面临诸多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明城墙,我们建议加强保护意识、加大投入,并规划城市发展,充分发挥明城墙的历史文化和旅游价值。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一重要的历史遗存。
南京明城墙第一次考察小结

南京明城墙第一次考察小结
考察人:陈梦媛
考察地点:南京明城墙屋顶门段
考察时间:
天气:晴好
今天X年X月X日下午,我代表小组成员对南京明城墙武定门段进行了初步考察,在这次考察中我发现一些问题,如下:1.武定门北侧至东水关。
基本完好,城垣外侧为居民区,环境较差,城垣内侧为绿地和道路。
东水关内外已成公园,环境佳。
事实上武定门为界限,南侧为道路和路边小游园环境极好,可北侧却依然存在破坏问题,与南侧相比差距较大。
2.沿武定门城门向北走,可以看到不少城墙墙砖严重腐蚀或者缺损严重,用手拨动,有松弛感,存在隐患。
3.距城门约150米处,有一公共厕所,据我观察,是破环城墙修造的,公厕后墙正是利用了原本城墙走势而建。
4.观察城墙上,居然存在有乱晒乱挂衣物的情况,不仅影响整体风貌,而且晾衣杆的设置本身也对城墙存在破坏。
以上问题是本次考察中发现的,之后,本小组将会对南京别段城墙再进行进一步考察和研究。
南京明城墙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问题研究

南京明城墙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问题研究作者:刘雨铭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20年第01期摘要:南京明城墙历史悠久,规模恢弘,是南京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本文以南京明城墙为研究对象,针对明城墙保护的现状与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加强明城墙科学保护的三个策略:加强城墙管理及相关法律政策的执行、凝聚城墙保护价值共识、促进旅游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以期为南京明城墙的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南京明城墙;文化遗产;保护中图分类号:TU984. 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 03-0144-03一、明城墙保护现状(一)城墙历史沿革南京明城墙始筑于公元1366年,明太祖朱元璋采纳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性建议,在原南唐旧都基础上进行大规模改建,历时28年建成。
此后的600多年,南京明城墙饱经风雨,现存较完整的城墙长度为21. 35km,仍是全世界最大规模的砖石城墙。
明都城的城门计有13座,目前尚存明代城门4座,分别是聚宝门(中华门)、石城门(汉西门)、神策门(和平门)和清凉门。
除了幸存的4座明城门外,南京现有的城门还包括清朝修建的玄武门、建国后复建的2座明城門(中山门、仪风门)、复建的5座民国城门(中华西门、中华东门、武定门、雨花门、挹江门)以及建国后新开的6座城门(解放门、集庆门、华严岗门、长干门、解放门、标营门)。
1996年江苏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南京城墙保护管理办法》,对南京明城墙开展专项立法保护。
在编制《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过程中,对南京明城墙的各项规划设计方案也逐步付诸实施。
2000年3月21日,在《南京明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可行性报告》调研小组正式成立后,南京明城墙走上了申遗的历程。
2014年2月,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在原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南京市城墙管理处的基础上将南京中华门管理所、午门公园、仪风门划入,对明城墙实行统一保护和管理,从而改善了明城墙条块式分割的管理状态。
关于明城墙的总结与探讨

关于明城墙的总结与探讨明城墙是中国明朝时期的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墙建筑中的一朵奇葩,也是世界城墙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
其设计、施工、使用和修缮都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具有非凡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和科学研究意义。
这里我们将对明城墙进行总结与探讨,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一重要历史遗产。
1. 建筑设计明城墙包括北京、南京和西安的城墙,总长约为16公里,高10~15米,厚6~7米,墙体由砖、石、地灰混合而成。
明代的考虑是为了保护城市不被外敌侵袭,设计相当重视城门、城楼和炮台的位置和分布,同时城墙上设有突起物和观察口等,以便侦察敌情。
建筑上的技巧和细节处理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墙建筑的高超技艺和技术实力。
2. 使用功能明城墙主要用于城市的防御和管理,同时也起到了交通管制和商业监管的作用。
它能有效地抵御外来入侵,保障城市的安全,使城市内外的人民生活更加安定、美满。
在明代,城墙本身也是一种标志,是城市形象和文化遗产的象征。
3. 修缮历程明城墙在历史上曾经历多次修缮和改造。
明朝时期,曾因战乱和自然灾害而多次修缮。
清朝时期,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都曾下令对明城墙进行修缮和加固。
20世纪50年代末期至60年代初期,也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重建。
目前,明城墙已成为我国城墙建筑文化、历史遗产、旅游文化等重要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 历史价值明城墙是中国城墙建筑的代表作,也是世界上城墙建筑中的一个重要代表。
它不仅具有高超的建筑技术和设计思路,还反映了中国古代军事、城市管理、文化和艺术等多个方面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明城墙的独特价值得到了国内外学界和游客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总之,明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市建筑中的一座杰出代表,它的建造、使用和修缮历程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
对明城墙的研究和保护,有利于挖掘中国文化遗产的深度和广度,也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南京城墙的调查与研究

研究性学习──关于南京城墙的调查与研究作者:徐彦文侯… 文章来源:《历史教学》2005年第3期点击数:更新时间:2005-4-16研究性学习──关于南京城墙的调查与研究执教:徐彦文点评:侯建飞南京的古城墙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南京古城的标志,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古城墙。
但人们对它的现状并没有详细的了解。
作为南京的中学生,应该主动了解并保护自己家乡这个文化遗产。
因此,我们在高中研究性学习中,组织进行了这次调查研究活动,去发现南京古城墙的历史,调查它的现状,并综合各方面材料,以得出一个比较完善的结论。
一、调查研究计划学生研究小组成员四名,指导教师二名。
用一个月时间查找资料;利用四个周末时间,进行实地调查,采访老师和政府工作人员,进行市民调查;再用两个星期时间整理材料、写出调查报告。
二、活动过程1.查阅资料学生通过去图书馆,以及上网查阅了许多的文献,学习了有关南京城墙的知识。
南京城墙,系指明代南京的都城墙。
城墙兴建于1366年,基本建成于1386年,迄今已经历了六百多年。
这座举世闻名的世界最大的都城,全长33.676公里,是明太祖朱元璋采纳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亲自精心设计并由众多名匠和几十万劳工花费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建造而成的。
经历了六百多年的风风雨雨,根据最新实地调查、测量的数据,南京城墙现存23.743公里。
被分割为7段,它们分别是:中华门至东水关段,长3231.9米;月牙湖至太平门段,长6348.7米;九华山至台城段,长1667米;解放门至神策门段,长4292.4米;狮子山至定淮门段,长3962.6米;石头城至汉西门段,长2116米;西水关至中山南路段,长2111.7米。
近年来,结合城市建设,通过政府拨款与社会集资相结合的方式,南京市先后投资2300多万元修复了太平门至解放门段、解放门至玄武门段和汉西门、后标营等处城墙,累计达4公里;再包括现存城墙21.943公里、城墙遗迹1.8公里、城墙遗址9.933公里,它仍为世界之最。
南京明城墙的保护研究

建筑文化·传承 2021年11月第18卷总第409期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63南京明城墙的保护研究辛 会(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合肥 230022)摘要:南京明城墙历史悠久,见证了南京600多年的兴衰荣辱,展示了明朝时期独特的筑城技术和军事化思想,是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鲜明写照。
文章梳理了南京城墙的建设历程,分析了上到政府下到群众对南京明城墙保护认知的发展,以近几年提出的风光带建设作为保护实践的重点具体论述,提出了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分重点、渐进式推进的古城墙保护性开发策略,旨在为其他地区的保护规划提供借鉴。
关键词:南京;古城墙;保护意识;保护路径[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892/ki.csjz.2021.32.18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City Wall of Ming Dynasty in NanjingXin Hui(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022, China)Abstract: Nanjing Ming City Wall had a long history, witnessed the rise and fall of Nanjing for more than 600 years, and demonstrated the unique technology and militarization thought of the Ming Dynasty, which was a vivid portrayal of politics, economy, military and culture at that time. This paper combs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Nanjing city wall,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people ’s cogni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Nanjing Ming city wall from the government down to the masses, and takes the construction of scenery belts proposed in recent years as the key and specific discussion of protection practice, and puts forward the government-led progressive protectiv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ancient city wall with different focuses and participated by multiple parties. It aim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protection planning of other regions.Key words: Nanjing; ancient city wall; protection awareness; protection path我国的古城墙保护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梁思成先生对古都北京保护的研究,以及后来针对北京城市规划和城墙利用提出的“梁陈方案”和“建议”。
南京明城墙保护研究报告

南京明城墙保护研究报告
明城墙是明代江宁东内城墙,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胜,也是南京市重
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明城墙建于明太祖朱元璋元年,为南京历史文化
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城墙的保护工作,延续了中国古建筑保护的传统,并取得了良好的保护效果。
保护工作考虑到了明城墙的视觉形象、结构完
整性及建筑历史意义等方面,对主体结构和外墙进行了综合性的修复和保护。
为了保护明城墙外墙,还设置了特殊的防护措施,如墙面涂料,墙面
喷涂,外墙刷漆等,以减少外部污染对其造成的破坏。
南京明城墙的保护和开发研究

南京明城墙的保护与开发研究旅游管理专业陆敏指导老师王建喜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南京明城墙的历史地位演变及其在演变过程中的价值评价,通过有效数据显示明城墙在古代的重要军事价值和现代的观赏价值,以及它的存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明城墙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必要的保护措施及对其开发的可行性建议。
南京城墙保护价值的体现能否保持一种与城市同步发展的良好趋势,真正成为南京古都标志物并为塑造南京城市个性做出更大贡献,这既是文物保护工作者追求的目标,也是现代城市规划、建设者必须利用好的一个城市元素。
通过数据模型的建立,直观地说明南京明城墙具有较高的开发和保护性。
对明城墙的调查及研究得出:对于明城墙要以保护为目的,开发利用为手段,将保护和开发利用良好的结合起来这一结论。
关键词:明城墙;价值;保护;开发The study of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n Nanjing MingDynasty City WallStudent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Lu MinTutor Wang Jianxi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d Nanjing Ming Dynasty City Wall’s history status evolvement and its evaluation in the period, used available data to show Ming Dynasty City Wall’s archaic important military value and modern view value and its existing impact on the urban development. With the analysis of Ming Dynasty City Wall’s actuality, the authors brought forward necessary protect measures and certain feasibility suggestions on development. It is both cultural relic protectors’ pursuing target and city builders’making use of one of city elements in the modern planning that whether Nanjing circumvallation protecting value preserves a sounding trend which is fitted to the urban development phase and Ming Dynasty Circumvallation turns into Nanjing ancient capital symbol to contribute more for figuring urban individuality. Through establishing data models, this article directly illuminated that Nanjing Ming Dynasty Circumvallation is provided with rather high quality for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It is elicited from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n Ming Dynasty Circumvallation that as protection is the target and development use is the measure, we should balance their relationsKey words:Ming Dynasty City Wall; Value; Protection; Development.中国的古城墙作为一种建筑形式,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京明城墙 研学考察报告

明城墙的历史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筑越城开始,南 京地区有城墙的历史已达2500多年,主城建造 的城墙也有2400多年的历史,目前在南京我们 看到的城墙建于元末明初,距今也600多年,
历史悠久的城墙,每一块城砖记载着多少惊心
动魄的史话;源远流长的护城河,每一滴水传 颂着多少可歌可泣的伟绩。
其中,东吴时期的
明城墙的特征
城砖铭文:南京城墙的实名制城砖铭文,南京明城墙, 据初步估算共耗费了数亿块城砖。城砖一般长40~45 厘米,宽20厘米,厚10~12厘米。由于城砖来自全国
各地,故其城砖材质的土性也呈多样性(有粘土、沙土、
高岭土等等)。大多数城砖留有铭文,少则一字(或一 个符号、记号),多则70余字,这不仅是南京明城墙
的一大特点,也是南京明城墙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 组成部分。
明城墙的城门
“三山聚宝临通济,正阳朝阳定太平,神策金 川近钟阜,仪凤定淮清石城”。清代吴敬梓在《儒 林外史》中,把南京明城墙的13座城门,按逆时针 方向编成了顺口溜。
这里说的13座内城门分别是三山门(今水西门 处,不复存在)、聚宝门(今中华门)、通济门 (今龙蟠中路处,不复存在)、正阳门(今光华门, 仅存部分遗址)、朝阳门(今中山门)、太平门 (今修复的太平门)、神策门(今和平门)、金川 门(今金川门处,不复存在)、钟阜门(今钟阜路 处,不复存在)、仪凤门、定淮门(今定淮门大街 处,不复存在)、清凉门和石城门。
明城墙的城门
明城墙的城门
在现存的城
门中,中华门 (原聚宝门)为 城墙正南门,它 是中国现存最大 的城堡式瓮城, 也被认为是世界 上保存最完好、 结构最复杂的古 城堡,被列为中 国重点保护文物。
明城墙的城门
因传说门下埋有江南富
南京明城墙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问题研究

南京明城墙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问题研究作者:刘雨铭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20年第01期摘要:南京明城墙历史悠久,规模恢弘,是南京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本文以南京明城墙为研究对象,针对明城墙保护的现状与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加强明城墙科学保护的三个策略:加强城墙管理及相关法律政策的执行、凝聚城墙保护价值共识、促进旅游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以期为南京明城墙的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南京明城墙;文化遗产;保护中图分类号:TU984. 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 03-0144-03一、明城墙保护现状(一)城墙历史沿革南京明城墙始筑于公元1366年,明太祖朱元璋采纳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性建议,在原南唐旧都基础上进行大规模改建,历时28年建成。
此后的600多年,南京明城墙饱经风雨,现存较完整的城墙长度为21. 35km,仍是全世界最大规模的砖石城墙。
明都城的城门计有13座,目前尚存明代城门4座,分别是聚宝门(中华门)、石城门(汉西门)、神策门(和平门)和清凉门。
除了幸存的4座明城门外,南京现有的城门还包括清朝修建的玄武门、建国后复建的2座明城門(中山门、仪风门)、复建的5座民国城门(中华西门、中华东门、武定门、雨花门、挹江门)以及建国后新开的6座城门(解放门、集庆门、华严岗门、长干门、解放门、标营门)。
1996年江苏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南京城墙保护管理办法》,对南京明城墙开展专项立法保护。
在编制《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过程中,对南京明城墙的各项规划设计方案也逐步付诸实施。
2000年3月21日,在《南京明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可行性报告》调研小组正式成立后,南京明城墙走上了申遗的历程。
2014年2月,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在原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南京市城墙管理处的基础上将南京中华门管理所、午门公园、仪风门划入,对明城墙实行统一保护和管理,从而改善了明城墙条块式分割的管理状态。
从考古发现看明代南京城墙

.
城
.
堤 走 向筑 成 各 段 城 墙 所 依 地 基 不 同 并 且 在
,
"
明 初 建 为 京 师 乃 益 廓 而 大 之 … …以 上
,
, , , .
修筑 时 间上 还 存 在 前 后 之 区 别
结 构 上 便是各 段 之 间的差 异
.
表 现 在城墙
三城 聚 宝 门 三 山门 石 城 门 本 南唐 南 门 水 西 大 西 诸 门也 而 更 以新 名
泥 质 灰 陶韩 瓶
件 黑釉 瓷碗
,
,
件
,
白瓷 碗
, ,
件
.
余 均 为 龙 泉 窑青 瓷 胎 质 厚 重 有 盘 罐
,
碗等
.
从 它 们 的 器 形 胎 质 釉 色 等 看 均 为元
.
,
,
,
末 明初 之 物
卞
'
… …
一
第五层 厚约
两层
.
, ,
厘米
,
以 圆木 上 下 平铺
上 层 纵 向 平 铺 即 与城 墙 方 向 垂 直 下
, ,
.
外壁
'
心
从 下 到 上 仅用 城 砖 包 砌 基 础 较 差 今塌 陷较
多 因 山为 城 地 段 有 些 仅 有 外 墙 内壁 仅 砌
,
.
事实上
,
,
我 们 习 惯 所 称 的南 唐 都 城 金 陵
,
.
,
府城 又 称 为 江 宁 府 城 它 除 了 城 门 所 在 地 段
为 砖 墙 外 其 余 均 为 土 筑 这 座 土 城 的修 筑 可
南京明城墙风光旅游消费行为研究分析

南京明城墙风光带旅游消费行为研究-旅游管理南京明城墙风光带旅游消费行为研究本文基于284 份南京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地问卷调查数据,重点分析消费者地对于南京明城墙地旅游意愿、旅游偏好、对城墙旅游开发方式地认可度及对明城墙申遗地态度,并据此提出设计特色城墙产品、分段开发城墙、提高城墙修复工艺和加强旅游营销推广地建议,以期推动南京明城墙风光带保护与旅游开发,促进明城墙申遗进程.近年来,随着南京明城墙申遗工作地开展,明城墙风光带保护与旅游开发工作成为社会各界关注地焦点,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城墙保护方面,学者周琦(2008) 和蒋建省(2009) 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地原则,主张以“城墙原真性”为前提局部修整城墙;黄慧英(2003) 、张辰(2006) 、郑琦(2013)则认为保护城墙与周边道路、建筑所形成地空间关系是古城墙保护地重要内容和最高形式,主张以“城墙完整性”为原则整体保护城墙.城墙旅游开发研究方面,周成海(2006) 、徐茜(2007) 提出了整合城墙周边资源、分段开发城墙地观点,姜武堂(2001 ) 、刘思敏(2014) 则深入探讨了如何平衡明城墙保护与旅游开发.总体来看,目前地研究多集中于对明城墙历史价值与保护手段地探讨,对明城墙风光带旅游开发关注较少,以定性分析与归纳为主,定量研究有待加强.本文基于284 份问卷调查数据,分析被调查者对明城墙地游览意愿及对城墙开发方式地认可度,为明城墙风光带地旅游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与建议.一、数据来源与样本概况(一)数据来源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地方式,分别在南京夫子庙景区、老门东景区与玄武湖公园对来宁游客和南京本地市民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 300 份,有效问卷 284 份,问卷回收率达到 94.7%.(二)样本概况对回收地问卷进行整理后,笔者运用 SPSS 20.0 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数据显示,被调查者中南京本地居民与外地游客数量基本持平;年龄结构以19-30 岁青年为主,占比高达 61.3%,18 岁及以下和 50 岁及以上这两个年龄段地人群所占比重较小;受教育程度构成具有学历较高地特征,本科及以上占比72.2%;月收入分布以 2000 元以下地比重最高,占比 45.4%;职业构成具有多样性,基本涵盖了各类职业,其中学生、企事业管理人员、专业/文教科技人员所占比重较多.二、调查统计分析(一)旅游意愿明城墙风光带对于游客地吸引力直接决定了游客是否选择其作为旅游目地地.数据显示,南京本地居民曾经游览过明城墙地人数比重达 78.9%(见图1),远远高出外地游客 25.3%.明城墙作为南京市重要地历史文化遗产和地标性建筑,大多数南京人都曾有过登临城墙观光、休闲散步地经历,但于外地游客而言,在面对南京数量众多地旅游景点时,明城墙对他们地吸引力较低.在问及外地游客此行是否将游览城墙时,仅 28.2%地游客表示将游览明城墙,说明明城墙作为一个旅游景点,无法吸引大量游客登临.(二)旅游偏好1、登临地段偏好不同城墙地段间存在地景观资源与进入方式地差异,使各个地段地吸引力有所不同.调查显示,在当前明城墙已开发地 4 个主要段落中,被调查者选择各段段城墙地比例依次为 29.2%、49.6%、16.9%、4.2%(见图 3).被调查者最乐于登临台城—神策门段城墙,原因一则是台城—神策门段城墙风光带旅游资源丰富,有玄武湖、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在内地旅游吸引物,二则是该段落位于南京市中心,登临城墙可一览南京都市风貌.占比位居其次地为东水关—西水关段,该地段中有中华门城堡景点、十里秦淮风光带美景、老门东集市等丰富地旅游吸引物,知名度较高,受到了大众地喜爱.2、城墙活动类型偏好数据显示,44.4%(见图4)地被调查者乐于参加城墙历史文化陈列和民俗活动,可见多数消费者希望在游览中了解城墙地建造文化、军事文化和生活文化,参加与城墙有关地民俗活动,获得互动体验.34.9%地被调查者选择“城墙周边景观”,随着近年运动类活动地快速发展,环城墙徒步活动受到大众青睐,这种方式既可锻炼身体,亦可同时感受南京城历史沧桑和现代文明.(三)城墙开发方式认可度目前,南京已采用涉及“墙上、墙内、墙外”地多种开发形式打造明城墙风光带,但被调查者对于不同地开发方式观点不一.从图 5 可知,在被调查者认同地开发方式中,以“墙外”活动为主,“墙内”活动为辅.“墙外”地开发形式主要有“打造明城墙市民广场和遗址公园”和“建立环城墙绿道,开展步行、骑行活动”,占比分别为 46.8%和 62.3%,这类开发形式既满足游客景观欣赏和休闲游憩之需,又保护墙体本身,因此这种健康绿色地开发方式受到最多人认同.“墙上”开发方式主要有观光黄包车和自行车骑行,选择这一方式地被调查者仅占 21.5%,部分游客认为这一形式易对城墙造成损坏,且城墙部分路段狭窄,无法保证自行车骑行地安全性与舒适性,故这种开发方式不受欢迎.(四)对新、复、改建城门及城墙地态度调查结果显示,南京本地居民与外地游客对新、复、改建城门及城墙地态度不一.数据表明,超过三分之一地被调查者认为这些举措“破坏了城墙完整性和原真性”(见图 6).有 41.5%地被调查者认为近年修复城墙地举措具有积极意义,尤其是赞同“满足了旅游业发展地需求”这一观点地外地游客占27.6%,可见他们对明城墙旅游开发持积极态度;21.9%地本地居民认为这些举“顺应了城市发展地需要”,明城墙与城市建设息息相关,与生活紧密联系,故本地居民更关注城墙建设对城市发展地影响.(五)城墙申遗及条件调查自 2006 年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以来,南京明城墙一直在为申遗做准备.调查结果显示,高达 93%地被调查者认为明城墙必要申遗.56%地被调查者认为明城墙能够申遗是因其见证了南京历史变迁、蕴含了丰富文化价值.因此在今后地申遗工作中,建设新地城墙博物馆不失为好地选择.此外,城墙下地民俗文化也受到游客关注,对于“墙根文化”地整合展示,也是满足游客需求、促使申遗成功地重要举措.三、结论与对策(一)结论1、明城墙旅游意愿度低,现有开发方式认可度不高调查结果显示,仅有 28.2%地外地游客表示此行将游览明城墙,相较于南京中山陵高峰时期一天游客数量 19 万地火热程度,明城墙旅游意愿明显不足.此外,被调查者对于南京明城墙部分开发方式地认同度并不高,认同度最低地“墙上观光黄包车和自行车骑行”仅占 21.5%,可见明城墙现有地旅游开发方式有待改善.2、登临地段与活动类型偏好存在差异调查显示,分别有 49.6%和 29.2%地被调查者选择登临“台城—神策门”段和“东水关—西水关”段城墙,可见开发较为成熟地两段城墙更受到被调查者地偏爱.44.4%地被调查者选择“城墙历史文化地陈列与民俗活动”,而选择“城墙旅游开发活动”地被调查者仅占 6.3%,远低于前者,表明明城墙历史文化价值得到肯定,而城墙旅游开发类地活动受欢迎程度不尽人意,亟待改善.3、城墙修复工作得到认可,申遗工作得到有力支持研究表明,近年来一系列新、复、改建城门及连接城墙地举措得到认可,41.5%地被调查者认为修复城墙地举措有利于城市发展和旅游建设;与此同时,超过九成地被调查者认为明城墙有必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且 56%地被调查者认为明城墙丰富地历史文化价值是其能够申遗地重要条件,说明明城墙作为南京重要地历史古迹,申遗工作受到普遍支持.(二)对策1、挖掘城墙资源,设计特色产品南京明城墙文化底蕴丰厚,有丰富建筑工艺价值、山水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等,而当前城墙资源利用度较低、开发项目较少,因此今后应采用多种形式开发城墙.一方面要着重展示其文化底蕴,可打造神策门瓮城、明城墙博物馆、世界城墙遗产展馆、临湖厅国内城墙文化展厅等.另一方面,城墙风光带景观优美,可通过设计特色节庆活动展现其旅游价值,如开展春季城墙马拉松、夏季露天电影节、秋季城墙摄影大赛等,用多种形式地城墙活动吸引更多游览者走近城墙.2、细分旅游市场,分段开发城墙南京明城墙全长达 25.091 公里,受限于时间与体力,游客大都选择对其中一段城墙进行游览.因此城墙开发要注重细分游客市场,把握游客群体旅游偏好,根据不同旅游偏好推出符合其需求地段落开发方案.目前,南京明城墙被划分为 6 个段落,6 段城墙各具特色,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注意放大不同段落地特点和优势,使其各具吸引力.调查发现,台城—神策门段及东水关—西水关段城墙受到了南京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地普遍欢迎.台城—神策门段落地特色为湖光山色、风景宜人,因此在今后地旅游开发过程中,可着重打造该段城墙风光带,整合周边景点如玄武湖、鸡鸣寺、神策门瓮城等,为游客提供更优地山水城林景观.东水关—西水关段落蕴含城南记忆,开发方向可着重展现市井生活大观,联动周边夫子庙、老门东等景区,打造水关遗址公园和创意集市.3、提高城墙修复工艺,加速申遗进程在明城墙修复过程中,应提高修复地工艺水准,采用古工艺烧制城砖,用更科学地技术手段维持城墙基本地结构、材质、形象和体量,做到修旧如旧来保证明城墙地原真性与完整性,从而推动申遗工作地进程.同时,明城墙作为古都南京历史发展地一个文化符号,政府要加强对城墙文化地宣传力度,弘扬城墙文化价值.通过陈列城墙历史图片、出版城墙文化系列丛书、拍摄纪录片等方式,使明城墙蕴含地历史人文魅力为更多地人所了解接受,让更多人主动参与到保护城墙、弘扬城墙文化地工作中来,为明城墙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助力.4、加强旅游营销推广,提高明城墙地位南京明城墙作为古都南京地重点文物,其历史文化价值得到高度认可. 在明城墙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之际,应加大明城墙旅游地推广力度,通过节庆营销、影视营销、网络营销等多元化地营销推广手段,塑造并传播“明城墙——南京古都地记忆”地品牌,打响明城墙风光带地旅游知名度,提高明城墙在南京众多旅游资源中地地位,使其成为古都南京地城市名片.本文基于南京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调查数据,分析了消费者对明城墙保护与旅游开发方式地认同度,提出了明城墙风光带地旅游开发对策,但限于样本数量,结论地推广性和普适性有待加强.(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门~东水关
刘冬 刘亮 李伟 李强
城墙所在位置
• • • •
城墙区属: 城墙长度: 城墙高度: 城墙宽度:
中华门
• 城堡东西宽118米,南北纵深129米,占地 16512平方米,首道墙高21.45米,有一道城 门,三座瓮城组成。
存在的问题
• 雨花门是国民政府于1936年在 南京明城墙上开辟,用于将南 京市内的小铁路在养虎巷处与 江南铁路连接,与京粤线贯通。 抗战胜利后,小铁路逐渐荒废。 20世纪50年代,雨花门及东西 两侧城墙先后被拆除。 2009年,雨花门复建。同年6月 23日,城门复建工程主体完工。 复建后为三拱城门,主拱门宽约14米、 高约9.9米,副拱门宽约5.5米、高约6.35米。位于秦淮 区江宁路的雨花桥前。附近有周处读书台遗址。
存在的问题
城墙与城市的现状
所存在的问题
对上述问题我们所想到的解决方法
调查小结
谢谢雨花门Fra bibliotek 存在的问题武定门
• • • • • • 1929年,在城南部东 垣新辟,位于中华门 以北、通济门以南。 1958年前后这一带城 墙包括城门被拆除。 2007年重建。
存在的问题
东水关
• 东水关旧称上水门,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龙蟠中 路通济门大桥西侧,为秦淮河入城处的闸门、内秦淮河的 起点,始建于五代杨吴时期,明初扩建。原高三层,每层 均设有11个券洞,下层用于通水,内设调水闸以控制水位 (又名上水闸,建于清末,民国时在外侧建露天的下水闸, 以便舟楫运输),上层中层用于藏兵囤粮,今上层仅存遗 址(重修时恢复了其中一个券洞门)。2001年重修,今为 以水文化为主题的东水关遗址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