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观的内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语文观的内涵

【摘要】为了使绝大部分学生能走向社会就有较强的工作、学习、生活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更好的作贡献,我们必须完善“大语文教学观”,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优势,利用微观的语文课堂教学,体现宏观的语文教育观念,引导学生能在课堂以外,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时时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自己的文明修养、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一个完美的自我形象立足社会、服务于社会。本文就大语文观的内涵谈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大语文观;教学;语文素质

【正文】语文素质在人们的工作、学习还是日常生活中,处处都能体现,它是人的基本素质。对于中学生来说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走向社会,学好语文,具备较强的语文素质都是今后生活必备的基本技能。语文的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是“大语文教育”,它把师生从语文知识的微观教学中解脱出来,升华为语文能力、思维发展、创造力的培养以及人格完善的教育。为了使绝大部分学生能走向社会就有较强的工作、学习、生活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更好的作贡献,我们必须完善“大语文教学观”,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优势,利用微观的语文课堂教学,体现宏观的语文教育观念,引导学生能在课堂以外,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时时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自己的文明修养、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一个完美的自我形象立足社会、服务于社会。

一、学生的长远发展观

教育工作的目的不在于老师教给了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引领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并实现长远、健康发展。感性认识——感悟——知识是人们学习的三个阶段,知识是学习的最高阶段,每一点知识的获得,都应该让孩子经历完整的三个阶段,才符合科学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和提升。目前很多学校严重违背教育教学规律,追求一种短平快的教育,课堂教学的最高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就是让学生尽快掌握知识,考试考出高分。为了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做更多的题目,考出更好的成绩,学生对知识的感悟过程、探究过程都被大幅度压缩,缺少了教学中最重要的中间环节:感悟。至于“情感态度目标”的实现、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都被抛在了一边。1而事实上,学生知识的形成需要一定过程和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动手、思考和感悟比知识本身更重要。中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从整体上看,它包括思想教育,语文基础知识及心理素质培养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维训练,渗透思想教育。成功的教育教学必须是让学生在经历体验、思考感悟的基础上,主动构建所学知识,对学习始终保持着浓厚兴趣,同时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良好学科素养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培养。这个时候的知识就会变成智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收获更有利于其长远发展。

二、语文的学科教学观

1李海霞. “大语文”教学观下的实践与思考[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7(07).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为核心的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经常倾心于知识、技能的目标制定和实施,而很少顾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法能力的培养;过分提倡接受和掌握,而冷落发现与探究;过分重智力因素,而轻非智力因素,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构建看得可有可无,使传统的语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简单的价值判断或道德说教。2从心理学的研究可以知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情感教育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其关系是递进式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情感教育的完整过程。而教育过程又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双方的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了学生全程参与、内心体验、形成态度、构建价值观的教育全过程。语文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必须考虑设计新的教学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积极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主动探究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全身心的投入,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一系列方法活动,获得知识与现象的内在联系,并体验到探究过程的各种感受,激发情感,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性格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教师的教育角色观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最好概括。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扮演“教育教学管理者”的角色,教师一味地填鸭式的教,学生简单的被动地学,强化了教师的这种“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教师虽然尽力在按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课堂,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这种角色定位造成师生关系是以知识为中心的授受关系、主从关系和不平等的权威和依赖关系,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达不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是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有创造能力的人。3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新课程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爱护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引导学生自主发展求知的欲望、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个性和能力,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这就要求教师要进行角色转变,为了做好转变,教师应当是首席学习者,学习怎样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促进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的发展。转变后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学生更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设身处地体验学生的思想感情,创设宽容理解的心理气氛,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舞,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解决问题。通过角色转变,师生在理解中不知不觉地拉近距离,进而达到和谐融洽的状态,构成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做为一名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端正教育思想,丰富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技能,把“以人为本”切实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积极提升自我的文化底蕴、

2冯业勇. 关于“大语文”教学观的认识与实践[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05(08).

3朱素珍. 大语文观下的教师角色定位[J]. 职业. 2005(S1).

人格素养,展示新姿,努力成为让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的“人师”。

四、自能发展的儿童观

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的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这就是说,要通过外在手段去启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引导他们实行自我教育。只有当孩子能自觉地、主动地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表现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改造、自我提高时,我们的教育才算真正达到了目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必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素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把外在的教育要求内化为自身的发展需要,把外在的教育内容化为自身的素质。4由于任何教育阶段都不可能教给学生终生所需要的知识,因此终身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适应终身教育的需要,现代教育的重点应从单纯的知识技能的传授,转向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即使学生获得一种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自我获得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具有不断学习新技能的能力。简言之,就是要培养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儿童教育是为人的一生打好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基础的教育。从幼儿时期就着手培养其自我教育能力, 充分发挥儿童的自主性,调动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教会学生自我教育,加强自主训练,全面优化儿童整体素质,使其受用终生,成为我们教育研究的方向。经过在长期实践基础上的研究和探讨,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形成一个共识:要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这将会为其继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证。因此,教师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坚信“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关爱、尊重每一位学生,努力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在教育方法上应当力求避免过去那种监督管束、以权威性为特征的方法,力求采用启发诱导式教育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方法,有利于形成学生自律品质的方法。

五、教师的教学设计观

传统的教学设计以书本为中心,以老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关注结论的记取,忽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过程,大多是基于提高教学效果,出于完成规定教学目标的考虑。通过教学目标分析可以确定所需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评价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过程的一切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如何教”自然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着眼点,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关注的是教学系统自身的改进,很少与外部环境、社会发展、学生的学习过程相联系,因此,过去的教学设计观是封闭在教学系统自身环内的,很少向外接延伸,惟恐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导”,就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点燃其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家走的路,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5现代教学设计理念认为课堂教学首先应当给学生留出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不能用封闭式的观念去设计课堂,使学生无半点自由;其次,应当为学生留下思考、讨论的时间,只有静听,没有思考是无法提高学生的选择、判断能力和创造水平的。因而,教学设计应是开放的,多维的。教师应充分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思想教育。因为,教师教学面对

4张志湘. 浅谈如何创设一个大语文教学环境[J]. 甘肃科技纵横. 2007(06).

5王韵. 超越功利突现素养——重树语文教学观[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S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