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观的内涵

合集下载

树立大语文观

树立大语文观

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何为大语文观?意即教师不仅仅把语文课视为工具课,还要立足于培养、熏陶美好的情感、情操,塑造完美的个性品质,帮助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发展可支持终身学习的能力等。

这种教学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相对于只强调工具性和现实思想意义的传统的语文教学思想来说,更适合于当今教学改革的发展和要求。

以大语文观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素质教育、学生成长的现实需要。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一阐述告诉我们小学语文教学要在大语文教学观指导下进行。

如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需要我们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素养,强调努力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相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强调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仅靠每周几节语文课、每学期几十篇课文显然是不够的。

所以《课标》又明确指出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首次做出二年级课外阅读不少于5万字三年级不少于15万字,四年级不少于30万字高年级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

课外阅读每学年不少于50万字。

逐步培养读书记笔记的习惯的具体量化规定。

进一步强化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语文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从而使课外阅读成为实施大语文教学观的重要渠道。

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至关重要:一、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语文教学内容因其所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更具培养一代新人的优势。

大语文观就是要以人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真诚、善良、美好的心灵,尊重真理,富有责任心的健全的人格。

小学生大量阅读富有人文精神的童话故事、人物传记、少年小说、世界名著缩编本等,内心世界很容易产生震荡。

一位教师连着给三届一年级小朋友读王尔德的童话《星孩》,都有不少学生潸然落泪;一部英国儿童小说《哈利.波特》,竟然征服了全世界,连成人都不禁为小主人公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张孝纯“大语文教育”观及其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

张孝纯“大语文教育”观及其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

张孝纯“大语文教育”观及其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作者:张语航来源:《成长》2019年第12期摘要:张孝纯先生作为一位优秀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一直奋斗在语文教育的一线,为语文教育事业做出极大贡献。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面对语文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张孝纯提出了“大语文教育”观,并在邢台八中进行了实验。

其带有突破性、创新性的教育思想拓宽了当时语文教学路径,虽然不免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仍对当下的语文教学提供了借鉴意义。

关键词:张孝纯;“大语文教育”观;生活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张孝纯老师在河北省邢台八中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大语文教育”的实验,从“一体两翼”的教学结构入手,针对当时的学情,讓语文更贴近学生生活,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让学生从语文学习的整体上获得更丰富的体验。

1 “大语文教育”观基本内涵张孝纯先生所提倡的“大语文教育”即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和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2 大语文教育”观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对于当下语文教学而言,张孝纯先生的“大语文教育”观在语文教学内容、教学结构、培养目标三个方面仍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2.1 语文教学生活化张孝纯先生“大语文教育”观的思想核心即语文教学需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他看来,学生的语文学习应该和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语文学习本就来自于生活,同时也应该借助语文学习将更加新鲜、生动的认识反哺给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语文学习,在语文学习中品味生活。

加强语文教学生活化,不是单纯否定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而是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的社会生活外延,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为有利便捷的条件,设置更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容易联系生活。

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大语文观——独立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研究之一

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大语文观——独立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研究之一

2012年11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Nov.2012第29卷第11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Vol.29No.11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大语文观———独立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研究之一张祥平(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武汉430079)摘要:“大语文”教学理念,在近些年的大学语文教育中鼓吹甚力,这种观念要求全面打通文、史、哲、艺术等学科之间的知识界限,实质上将大学语文变成了“非语文”课程。

正确的“大语文观”,应建立在课程设置的着眼点高、课程选文的覆盖面广、课程建构的立体性强、课程讲授的宏观性强等四个方面。

关键词:大学语文;着眼点;覆盖面;立体性;宏观性收稿日期:2012-09-05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44X (2012)11-0105-03作者简介:张祥平(1970-),男,湖北十堰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语文教学。

在有关大学语文课程的讨论中,有些人提出“大语文”教学理念。

在他们看来,所谓“大语文”观就是“把文化作为大学语文教学的主线,全面打通文、史、哲、艺术等学科之间的知识界限”[1]。

也就是说,大学语文不应该局限于文学,它应该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框子,只要是涉及文化的内容,都可以往里面装,装的内容越丰富,越复杂,就越“大”。

在这样一种观念的指导下,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变得模糊起来,弄成语文=文化。

《现代汉语词典》关于“语文”一词的两个义项是: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学的简称。

“文字”也好,“文学”也好,都属于“文化”的一部分,“语文”充其量也只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语文教育也只是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它固然是其它任何学科难以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决不能把它提高到与“文化”等同视之的地步。

我们究竟应该树立怎样的“大语文观”?或者说,“大语文观”究竟“大”在哪里?下面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大语文观,“大”在课程设置的着眼点上不管是小学语文、中学语文,还是大学语文,它们只有内容深浅的不同、要求高低的不同、目标大小的不同,而无学科性质上的区别。

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

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

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是一门具有重要性质的学科,对于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落实大语文观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本文将从大语文观的角度来谈论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和方法。

一、什么是大语文观?我们所谓的大语文观,是指认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不仅仅是学生对于语言符号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对于生活和社会的打通理解,影响和感悟能力的提升,即语文课堂是学生探索自我、认识社会的重要平台。

大语文观不仅是语文教学的理念,更是教育的理念,要求学生学会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观点,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二、大语文观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大语文观强调语文教学不应该是简单地讲解语文规则,而是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将学生从认字到“读句,悟意,明理”,使他们能够深刻领悟文本的内涵,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自己的思想感情,并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因此,大语文观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思辨、感悟和表达能力。

大语文观强调的不仅仅是语言技能的提高,更注重学生认知和思维层面的提高,即锻炼学生复杂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理解、感悟和表达文字的能力,这样便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感受到课文内涵,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从而更好的锻炼学生的语文素养。

2.增强学生对于社会的认识大语文观强调语文学科的全面发展,它不仅关注文字的纯熟和应用,还涉及到对于生活和社会的认知,帮助学生积极认识社会,探索问题,提高思维水平。

这样的语文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学生对于社会发展问题的认识,从而培养更具有实践能力的未来的人。

3.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在大语文观下,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应该以提高学生的口语和书写能力为目标,并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例如利用互联网、教育软件和网络课程框架等,加强学生的语文训练,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

我的大语文观

我的大语文观

我的大语文观发表时间:2020-12-25T06:34:07.534Z 来源:《教育学》2020年12月总第235期作者:王兆红[导读] 一般来说,学语文对智商的要求没有数学高,但是基础和持之以恒地积淀很重要。

浙江省金华市丹溪小学321000大语文观到底是什么?大语文的“大”又大在哪里?一、学前尽量识字,做个有语文基础的人语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识字。

汉语言是我们的母语,也是世界上最难学的文字,越早接触母语,越早识字,肯定是没错的。

当今社会,电视、手机、平板电脑等媒介那么多,广告、书籍等信息量那么大,稍稍用心的孩子,就是父母不教,学前的识字量都很可观了。

事实证明,学前识字量大的孩子,语文学习都不会落后。

一般来说,学语文对智商的要求没有数学高,但是基础和持之以恒地积淀很重要。

二、经典文学读背,做个有语文底蕴的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好好上语文课就能积淀出来的,还需要大量的阅读、终身的阅读。

当然,课外书的选择很重要,背经典,读经典,总是没有错的,很多快餐式的书、垃圾食品一般的书就少看,把时间花在刀刃上,花在经典的阅读和背诵上。

记忆力是有差距的,但也是可以训练出来的,多读多背就是训练记忆力的不二法门。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需要记忆力,所以,记忆力好的孩子学习不会差。

作为一个阅读的小妙招,可以培养每个孩子睡前阅读的习惯。

洗漱完毕,让孩子钻到被窝里,舒服的睡衣,温暖的灯光,还可以有温馨的亲子共读,读着读着,孩子就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这是阅读和睡觉无缝对接,非常高效。

这个好习惯,可以陪伴孩子一辈子。

经常有家长很苦恼,孩子看了那么多的课外书背了那么多的古诗词,他为什么还写不好作文呢?这应该是很多家长的心声吧。

作文没写好,也就是背诵的、阅读的还积累不够,还没有丰厚的积淀。

正所谓“厚积薄发”,继续背,继续看,终会有“薄发”的那一天。

三、经典文化传承,做个有情趣和审美的人语文是鲜活的。

语文不能仅仅围绕着课本,不能本本主义,应该把语文学大学强。

“藏息相辅”与“大语文课程观”的构建

“藏息相辅”与“大语文课程观”的构建

“藏息相辅”与“大语文课程观”的构建1. 引言1.1 藏息相辅与大语文课程观简介“藏息相辅与大语文课程观”是教育领域中一种重要的理论与实践观念。

藏息相辅理论主要强调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在知识传授的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和思维能力。

大语文课程观则是以语文学科为基础,通过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课程设计。

藏息相辅与大语文课程观的结合,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在当下教育的大背景下,理解和运用这两种理论与观念,并将其融入教育实践中,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

通过对“藏息相辅与大语文课程观”的深入探讨与实践,可以更好地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加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2. 正文2.1 “藏息相辅”理论的提出“藏息相辅”理论是由中国现当代教育家郑板桥提出的,他在探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发现,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文本的解读,忽略了学生内心情感的沟通和表达。

他提出“藏息相辅”的理论,强调语文教学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阅读、写作和思考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内心秘密和情感需求。

这种理论的提出,使得语文教学不再只是机械的灌输和传授知识,而是通过启发学生内心的表达和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文学修养。

郑板桥认为,只有“藏息相辅”,才能让学生真正领悟语文的精髓,才能让语文教学真正具有意义和价值。

这一理论的提出对于大语文课程观的构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2.2 大语文课程观的形成大语文课程观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是教学实践的积累阶段。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语文教学存在着种种问题,如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的忽视,对文学作品的机械阅读等。

这促使他们开始反思语文教学的本质,寻找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路径。

新课标之下的高中大语文观之我见

新课标之下的高中大语文观之我见
者 想 就 新 课 标 背 景 之 科 为 语 文 J 程 。 因 为 “ 科 ” 是 单 一 的 变 过 于 强 调 学 科 本 位 、 课 程 内 部 各 部 分 二 学 挟隘 的容 易钻 入 死 胡同 的 ,而 “ 程 ” 工 之 间 割 裂 的 状 况 。 滔 文 课 程 要 加 强 综 合 下 的高 中大 语文 观谈 谈 管见 ,以期抛 砖 性 , 沟 通 与 其 他 学 科 之 问 的 联 系 , 沟 通 则 是 多元 的综 合 的 ,前 途 光 明 的 。 大 语 文 观 内涵 的 界 定 “ ” 是 把 大 语 文 观 的 “ ” 加 以 与 生 活 的 联 系 。 语 文 课 程 的 资 源 是 丰 富 实 大 “ 语 文 教 育 ” 观 足 已 故 特 级 教 落 实 加 以 巩 固 的 必 要 环 节 。 大 语文 观 如 的 , 须 要 积 极 地 加 以 开 发 和 利 用 ,促 进 大 师张 孝纯 先生 创立 的 ・ 新 型的 、带 有 果 不 用 “ ” 字 去检验 ,则容 易流 于形 课 内外 学 习和 运用 的结 合 ,使 学生 扩大 种 实 突 破 性 的 语 文 教 育 思 想 。 这 种 思 怨 张 式 , 七 过 场 。 学 生 语 言 表 达 能 力 可 能 较 语 文 学 习 的 视 野 , 提 高 学 习 运 用 语 文 的
维普资讯
LL I UN
◆曹友竹
王瑞春
所 谓 “ 语 文 观 ” 就 是 蛋 以 “ 的 大 人
“ 活 ” 则 为其 灵 魂 。 灵
“ ” 表 现 在 情 操 ,激 发 学 习 语 文 兴 趣 的 工 具 。 一 个 大
发 展 ” 为 语 文 教 学 的 根 本 口的 , 着 眼 于 涉 及 面 大 、 运 用 范 围 广 。 大 社 会 便 有 大 沿文 教 师 不 能 只 把 教 材 当 例 子 , 人 为 地 提 高 学 生 的 全 面 素 质 和 持 续 发 展 的 能 力 语 文 ,大 众 化 便 有 大 语 文 , 大 视 野 便 有 局 限 教 学 范 围 , 牧 师 应 在 教 材 的 基 础 上 的语 文教 学现 。近年 来 , “ 沿 文观 ” 人 大 语文 。 让语文 走 出封 闭 ,融 入时 代 , 进 行 发 散 性 内 容 的 拓 展 与 开 发 , 注 重 学 颇 受 学 者 关 注 , 但 由 于 对 其 『涵 的 界 定 迈 出 书 斋 , 接 触 社 会 。 引 导 学 生 关 注 社 生全 面素 质 的提 高 ,培 养学 生的 刨新 精 ^ 】 众 说 纷 纭 , 而 缺 少 比 较 权 威 的 说 法 ;并 会 , 关 注 历 史 , 关 注 人 文 , 关 注 科 学 。 可 行 的 经 验 。 而 且新 语 文 课 程 标 准 的 实 语 文 课 本 的 格 局 和 封 闭 式 的 课 堂 教 学 , 行 更 加 突 出 了大 语 文 教 学 观 的 重 嘤性 和 建 立 了 语 文 教 学 的 新 理 念 — — 变 语 文 学

张孝纯之大语文教学

张孝纯之大语文教学

的、能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强而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大语文教育”的教学总体结构,张孝纯归纳为“一体两翼”,即
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开辟第二语文学习渠道和优化语文学习环境。
主体是课堂教学,包括课文阅读教学、参读教学、最基本的语文规
律教学、说写教学、考试考查五部分;“两翼”,一是开展语文课
外活动,二是利用语言文字环境(简称语文环境)。语文环境又可
素质结合起来,把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训练结合起来,使学生接
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网络式的和强有力的培养训练。
“大语文教育”的教学结构由“一体两翼”组成;主题是课堂
教学,两翼是课外活动和利用语文环境。这种教学结构打破了
千百年来把学生关在教室里一味读文、写文的封闭式格局,把
学生从旧式语文教学的“狭的笼”中解放了出来。多种学术刊
张孝纯先生献身教育事业四十余年,对我国教育事业的
主要贡献是创立了“大语文教育”思想体系。这个思想
体系主张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
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
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结合起
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之利素质与非智力
5.指定课外读物。每学期为学生指定一部古典文学名著作为课外读物,由教师或
学生选读或全读。这些古典文学名著的阅读与课本中的古典小说和古典诗词的教学 相配合进行。
6.编制《语文环境设计方案》。利用语文环境,首先要设计和布置好教室语文
环境。张孝纯和其他教师合作收集、整理了一套《语文黑板报资料》,每学期一集, 每集20221/03/2期7 。与语文教学进度相配合,力求CHE具NLI备四性:计划性、知识性、思想性、7趣

“大语文观”的内涵及其运用

“大语文观”的内涵及其运用

因此 .我们 在语 文 教 学 中 只要 树 立 起
大 的 并 呆板 局 面 。应 提 倡 百 花 齐放 、 家 争 鸣 , 百 鼓 “ 语 文 观 ” 教 育 思 想 , 在 教 育 实 践 中
实践 , 信语 文 教 学 一 定会 取 相 大 语 文 教 育 观是 一种 把握 住语 文本 质 励学 生质 疑 、 争论 , 学 生 的 个性 得 到充 分 积 极地 探 索 、 使 属 性后 的教 育思 想 的 回归 。 主 张 : 文 教 的 展现 和发 展 .鼓 励 和 培养 学 生 的创 新 能 得 令人 瞩 目的成 效 ,一 定 能 够 培 养 出一 大 它 语 育 以课 堂教 学 为 轴 心 ,向 学 生 生 活 的各 个 力 。 之 , 语 文 教育 观 的 总 体模 式 必 须把 批 具有 创 新 意 识 的学 生 。 学 习 态 度 是 学 习 总 大
化 , 活 语 文化 ” 生 。
到 。也可 采 用 学 生 自改 或 口头评 改 的 方式 。
语 文 教 学 只 有 同 生 活 紧 密 地 结 合 起 自改 后应 指 导 学 生 写后 记 。 、 3 既重 视 写 , 又 来 . 是 鲜 活 的 。 此应 把 握 住 “ 语 文 观 ” 重 视 说 。 如 开展 演 讲 、 论 、 本 剧 表 演 等 才 因 大 辩 课 把 我 在 具 体 教 学 活 动 中 的 总 体 模 式 : 一 主 两 活 动 , 说 和写 的训 练 有机 地 结 合起 来 。 翼 —— 第 一 课 堂 为 主 , 、 二 三课 堂为 翼 。 在 第一 课 堂 中 ,我 们 应 确 立 正 确 的教 们 应 在语 文 教 学 实 践 中把 握 好这 些 原 则 。 大语 文教 育 的第 三 课 堂 包 括 : 日常 听

《大学语文》课文知识点汇总

《大学语文》课文知识点汇总

《大学语文》课文知识点汇总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

在学习大学语文课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并掌握其中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大学语文》课文的知识点进行汇总,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该课程。

一、《大学语文》课文的主题与思想《大学语文》课文涵盖了丰富多样的主题和思想。

它们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深刻的哲理思考以及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揭示,引导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传达着作者对社会、人性和生活的认知与思考。

例如,在《骆驼祥子》一文中,主题是对贫困与社会不公的探讨。

通过祥子曲折动人的命运,揭示了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困境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这篇课文引导我们思考贫困与社会公平的问题,提醒人们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二、《大学语文》课文的语言特点《大学语文》课文不仅内容丰富,语言表达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它们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文学技巧,使得文章更具吸引力和艺术性。

首先,课文中常常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

例如,《呐喊》一文中,作者毕淑敏以“熊熊燃烧的篝火”比喻革命烈火,形象地表达了对旧社会的激烈批判和对新社会的向往。

其次,课文中的描写也非常细腻入微,用词精准。

例如,在《荷塘月色》中,作者朱自清通过细腻描写雨后荷塘的月色,表达了思乡之情和对家乡美好的回忆。

这种描写方式使课文更具艺术感,读来令人陶醉。

三、《大学语文》课文的文化内涵《大学语文》课文还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我们不仅了解语言文学本身,还能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论语》是一部经典的文化遗产,也是《大学语文》的重要课文之一。

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的思想,领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君子和而不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原则,对我们的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处理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此外,在《岳阳楼记》中,作者范仲淹对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德进行了赞颂。

他说:“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这句话表达了对儒家传统美德的崇尚和继承,以及对社会风俗的希望和期望。

“大语文”教学理念的内涵、实践及应注意的问题

“大语文”教学理念的内涵、实践及应注意的问题

“大语文”教学理念的内涵、实践及应注意的问题素质教育的要求提了一年又一年,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方式还是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施行,语文教育毫无例外地受到了影响。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突破传统观念,走大语文教学之路。

即使在一直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的科举取士时代,我国传统教育也非常重视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相联系。

作为科举取士的经典著作《论语》,其中的很多章节都体现了教育教学活动要渗透在其他各种活动中。

这或许就是大语文教学理念所说的“渗透性”“隐含性”。

一、大语文教学理念的内涵2022 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语文素养不单是过去的“听说读写”,而应是包括知识、能力、情感等多种内涵的综合素质。

如此,只有运用大语文教学理念,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多样活动,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素质。

大语文教学就是语文教学内容的扩大化、广泛化,语文课堂结构的生活化、社会化。

教学内容的扩大化、广泛化就是以教材为范文,引导学生有选择、有重点地阅读其他文字材料,包括报刊、杂志、影视作品,可以是古典名著,可以是中外佳作,可以是名不见经传的精品美文,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课堂结构的生活化、社会化就是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跳出课堂教语文”,将校园、家庭、社会生活作为语文课堂的延伸,同时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把阅读、提问、探究的权利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还原阅读材料所创设的独特的社会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用语文中学语文。

作为基础学科,语文的学习和运用是无处不在的。

在教学中,教师要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将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语文知识去学习其他各个学科的知识。

亚里士多德说过:“所有的知识都是彼此相关的。

”如果我们的语文课上在一节数学课之后,可以帮助学生寻找数学中的语文美——一幅几何图、一道应用题,甚至解题过程的逻辑关系。

运用语文知识学好了其他学科的知识,其他学科的知识就会反过来促进语文学科的学习。

张孝纯大语文教育观

张孝纯大语文教育观

张孝纯大语文教育观张孝纯是一位杰出的语文教育家,他的教育观贯穿于其多年的语文教育探索和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人为本、以诗为魂、以文为体”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强调个性化教学张孝纯认为,语文教育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自我认知和创造性思维等能力,因此教育应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品德和价值观,为学生发展潜能创造最佳的教育环境。

为此,张孝纯提倡个性化教学,承认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不同的学生在知识掌握、学习方式、学习兴趣等方面存在差异,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和需求,灵活应对,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和学习路径,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不断成长。

以诗为魂,强调审美教育张孝纯认为,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博大精深的内涵和丰富多彩的形式,能够唤起人们最深层次的情感和思考,具有极强的审美价值。

因此,他强调以诗为魂,注重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张孝纯认为,通过诗歌的欣赏、诵读、创作,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美的魅力,启迪学生的想象力、创作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张孝纯认为,语文学习的根本在于文本,而文本并不是单纯的文字和句子的组合,而是一种信息载体、情感融合和思维启迪的综合体,能够启迪人们的思想、塑造人们的情感和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

因此,他强调以文为体,注重语文教育的实践教育。

张孝纯认为,通过阅读、写作、演讲、辩论等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深入接触、研究和理解文本,感受到语言的威力和文化的魅力,进而能够主动思考、积极表达和自我实现。

结语张孝纯的教育观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理论内涵,对于现代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的教育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诗为魂、以文为体的原则,注重个性化教学、审美教育和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不断丰富和完善了中华文化传统的思想内涵和实践方法,推动了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什么是大语文教育观

什么是大语文教育观

什么是大语文教育观
张孝纯提出的“大语文教育”,其指导思想是四句话:联系社会生活,着眼整体教育,坚持完整结构,重视训练效率。

联系社会生活,就是要求“充分利用现代的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使语文课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打破以往封闭式的格局;着眼整体教育,就是要求做到“德、智、体诸育的和谐与统一”,“知识、智力、能力是个统一体,不容割裂”,“建立敬爱型的师生关系”;坚持完整结构,就是要求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之中协调地活动,而语文教学本身也应有完整的结构;重视训练效率,就是“强调不能只依靠训练的数量换取了成绩,而应以较少的课内读写量和课外作业量,达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思等水平的目标,力求事半功倍”。

初中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内涵(基本框架)是什么?
内涵:在系统论和大语文观指导下,识字教学为根,阅读教学为源,习作教学为本,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为魂,实现课内外阅读一体化,阅读和作文一体化,从读一篇篇文章到读整本书一体化,书本学习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一体化。

对语文教学的内容、过程和方法进行全面改革。

小语教材与“大语文观”(集锦3篇)

小语教材与“大语文观”(集锦3篇)

小语教材与“大语文观”(集锦3篇)小语教材与“大语文观”(篇1)小语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载体,而“大语文观”则是一种教育理念,强调语文教育要超越传统的语文教学范畴,涵盖更广泛的内容。

本文将从语言知识、文学素养、文化背景、情感体验、思维方式、人文精神和跨学科融合等方面,探讨小语教材与“大语文观”的关系。

一、语言知识小语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基础教材,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基础,也是语言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大语文观”下,语言知识的学习不仅限于教材,还需要在更广泛的语言环境中实践和应用。

二、文学素养小语教材中包含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资源。

通过阅读和欣赏这些作品,学生可以了解文学的基本要素和技巧,提高阅读、写作和鉴赏的能力。

在“大语文观”下,文学素养的培养不仅需要教材的支持,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探究。

三、文化背景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

小语教材中包含了许多与特定文化背景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理解语言的意义和内涵至关重要。

在“大语文观”下,文化背景的学习不仅需要了解特定的文化现象,还需要从更宏观的角度理解文化的演变和发展。

四、情感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体验,这些体验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方面。

小语教材中包含了许多具有情感色彩的文本,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和表演等方式深入体验文本中的情感。

在“大语文观”下,情感体验的学习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中的情感内涵,同时还需要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和应用。

五、思维方式语言文字不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思维方式的重要体现。

小语教材中包含了许多具有思辨性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在“大语文观”下,思维方式的训练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中的思想内涵,同时还需要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六、人文精神语言文字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这些精神是学生学习语言的灵魂。

“藏息相辅”与“大语文课程观”的构建

“藏息相辅”与“大语文课程观”的构建

“藏息相辅”与“大语文课程观”的构建一、引言二、藏息相辅的概念及原理藏息相辅是一种融合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

它结合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藏”和现代教育中的“息相辅”理念,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学习环境和更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1. “藏”与“息”的内涵“藏”是指蕴含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精华,“息”则是指现代教育理念中提倡的轻负担、轻松愉快的学习方式。

结合两者,就是要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智慧。

2. “相辅”与“大语文课程观”藏息相辅教学是以大语文课程观作为指导原则的。

大语文课程观强调语文教学应当是有机整合、相互促进的,即在阅读、写作、口语和写作等方面进行全面发展。

三、大语文课程观的内涵及实践大语文课程观是目前国内学术界提出并广泛实施的一种语文教学理念。

它包括各种形式的阅读、写作、口语和写作等教学要素,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发展的语文课程。

1. 阅读大语文课程观中的阅读不仅仅包括传统的课文阅读,还包括多种形式的读物,如诗歌、散文、小说、报纸、杂志等。

通过多样化的阅读素材,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语言文化,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写作大语文课程观中的写作包括日记、作文、议论文等多种形式,并强调写作与阅读、口语相结合的整体性。

通过写作练习,学生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 口语大语文课程观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包括朗读、演讲、辩论等。

学生通过口语练习,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表达方式,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大语文课程观中的写作包括手写、打字、图片配图等多种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字艺术鉴赏能力。

大语文课程观注重整合各种语文教学元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语文素养。

四、藏息相辅与大语文课程观的融合藏息相辅和大语文课程观可以说是半辅半济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藏息相辅是一种教学模式、理念,它强调了教学过程中融合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理念,同时大语文课程观作为具体的教学实践方法,是一种大语文课程观下的教学实践,是藏息相辅理念的具体呈现。

大语文的本质含义

大语文的本质含义

大语文的本质含义曹茂才(泉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福建泉州362200)—“大语文”反思之一上世纪80年代初,河北省邢台市教师张孝纯在《“大语文教育”当议》一文中首次提出“大语文教育”概念。

他的“大语文教育”概念主要是三句话:联系社会生活,着眼整体教育,坚持完整结构。

“联系社会生活”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使语文课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打破以往封闭式的格局;“着眼整体教育,坚持完整结构”就是要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之中协调地活动。

根据这样的指导思想,他设计了“一体”、“两翼”的语文教学整体结构模式。

一体,就是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体。

两翼,一是以课外阅读为重心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多种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二是对学校语文环境、家庭语文环境、社会语文环境的利用。

①可以说,这“一体”、“两翼”就是张孝纯大语文思想的具体化,其精神实质就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体,充分扩大语文的学习范围(阅读由课内扩展到课外;语文学习环境由学校扩展到家庭,扩展到社会)。

以此发韧,在随后的一二十年里,语文界对大语文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可是近三五年大语文的讨论已逐渐冷却下来,大语文似乎也在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然而笔者觉得这其间有许多问题仍然值得我们去反思。

笔者觉得在近一二十年里语文界对大语文讨论其深广度还是有限的,基本上都还是局限于张孝纯的“一体”、“两翼”的思想,仅限于从“学语文”的角度去拓展语文天地,而对“用语文”没有进行深人挖掘,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教师对“用语文”也普遍没有予以重视,似乎压根儿就不知道“用语文”是学语文的最好方式。

笔者认为“大语文”除了“学语文”与“用语文”要“大”以外,大语文还有一个要“大”,那就是语文对学生的影响也应是“大”的,并不局限于简单的人文精神教育。

大语文只有立足这三个维度,才是真正意义的大语文。

一、关于学语文近20多年来,大语文讨论的焦点就是扩大语文学习范围,这也就是张孝纯等同志所提倡的语文课本要变“大”,由课内使用的课本扩大到课外“课本”(各种课外阅读的书),教室要变“大”,由学校教室扩大到家庭“教室”,扩大到社会“教室”。

博物馆 大语文

博物馆 大语文

博物馆大语文摘要:一、博物馆的概述1.博物馆的定义与功能2.博物馆的发展历程二、大语文理念与博物馆的结合1.大语文理念的内涵2.博物馆如何体现大语文理念三、博物馆在我国教育领域的作用1.博物馆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2.博物馆如何助力大语文教育四、博物馆在语文实践教学中的应用1.博物馆参观活动2.博物馆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五、结论1.博物馆与大语文教育的紧密联系2.推动博物馆与大语文教育的深度融合正文: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它通过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开展公共教育活动,以提升人们的素质和对世界的认识。

随着大语文理念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一理念。

大语文理念强调语文教育应该超越传统的课本和课堂,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倡导学生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学习语文。

博物馆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文化教育场所,与大语文理念的结合是必然趋势。

博物馆可以通过丰富的文物、艺术品和自然标本等资源,展示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地理、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从而拓宽他们的视野,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在我国教育领域,博物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语文教育中,博物馆不仅是知识的宝库,也是实践教学的理想场所。

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可以让他们亲身体验到语文的魅力,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为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在语文实践教学中的作用,教育工作者们应该努力开发和利用博物馆的教育资源。

例如,可以与博物馆合作开发课程,将博物馆的资源融入语文教学中;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博物馆的志愿者活动,让他们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提升语文能力。

总之,博物馆与大语文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语文观的内涵【摘要】为了使绝大部分学生能走向社会就有较强的工作、学习、生活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更好的作贡献,我们必须完善“大语文教学观”,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优势,利用微观的语文课堂教学,体现宏观的语文教育观念,引导学生能在课堂以外,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时时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自己的文明修养、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一个完美的自我形象立足社会、服务于社会。

本文就大语文观的内涵谈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大语文观;教学;语文素质【正文】语文素质在人们的工作、学习还是日常生活中,处处都能体现,它是人的基本素质。

对于中学生来说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走向社会,学好语文,具备较强的语文素质都是今后生活必备的基本技能。

语文的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是“大语文教育”,它把师生从语文知识的微观教学中解脱出来,升华为语文能力、思维发展、创造力的培养以及人格完善的教育。

为了使绝大部分学生能走向社会就有较强的工作、学习、生活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更好的作贡献,我们必须完善“大语文教学观”,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优势,利用微观的语文课堂教学,体现宏观的语文教育观念,引导学生能在课堂以外,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时时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自己的文明修养、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一个完美的自我形象立足社会、服务于社会。

一、学生的长远发展观教育工作的目的不在于老师教给了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引领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并实现长远、健康发展。

感性认识——感悟——知识是人们学习的三个阶段,知识是学习的最高阶段,每一点知识的获得,都应该让孩子经历完整的三个阶段,才符合科学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目前很多学校严重违背教育教学规律,追求一种短平快的教育,课堂教学的最高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就是让学生尽快掌握知识,考试考出高分。

为了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做更多的题目,考出更好的成绩,学生对知识的感悟过程、探究过程都被大幅度压缩,缺少了教学中最重要的中间环节:感悟。

至于“情感态度目标”的实现、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都被抛在了一边。

1而事实上,学生知识的形成需要一定过程和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动手、思考和感悟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中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从整体上看,它包括思想教育,语文基础知识及心理素质培养三个方面。

这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维训练,渗透思想教育。

成功的教育教学必须是让学生在经历体验、思考感悟的基础上,主动构建所学知识,对学习始终保持着浓厚兴趣,同时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良好学科素养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培养。

这个时候的知识就会变成智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收获更有利于其长远发展。

二、语文的学科教学观1李海霞. “大语文”教学观下的实践与思考[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7(07).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为核心的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经常倾心于知识、技能的目标制定和实施,而很少顾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法能力的培养;过分提倡接受和掌握,而冷落发现与探究;过分重智力因素,而轻非智力因素,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构建看得可有可无,使传统的语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简单的价值判断或道德说教。

2从心理学的研究可以知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情感教育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其关系是递进式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情感教育的完整过程。

而教育过程又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双方的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了学生全程参与、内心体验、形成态度、构建价值观的教育全过程。

语文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必须考虑设计新的教学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积极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主动探究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全身心的投入,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一系列方法活动,获得知识与现象的内在联系,并体验到探究过程的各种感受,激发情感,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性格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教师的教育角色观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最好概括。

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扮演“教育教学管理者”的角色,教师一味地填鸭式的教,学生简单的被动地学,强化了教师的这种“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教师虽然尽力在按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课堂,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这种角色定位造成师生关系是以知识为中心的授受关系、主从关系和不平等的权威和依赖关系,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达不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是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有创造能力的人。

3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新课程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爱护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引导学生自主发展求知的欲望、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个性和能力,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这就要求教师要进行角色转变,为了做好转变,教师应当是首席学习者,学习怎样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促进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的发展。

转变后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学生更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课堂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设身处地体验学生的思想感情,创设宽容理解的心理气氛,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舞,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

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解决问题。

通过角色转变,师生在理解中不知不觉地拉近距离,进而达到和谐融洽的状态,构成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

做为一名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端正教育思想,丰富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技能,把“以人为本”切实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积极提升自我的文化底蕴、2冯业勇. 关于“大语文”教学观的认识与实践[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05(08).3朱素珍. 大语文观下的教师角色定位[J]. 职业. 2005(S1).人格素养,展示新姿,努力成为让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的“人师”。

四、自能发展的儿童观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的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

这就是说,要通过外在手段去启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引导他们实行自我教育。

只有当孩子能自觉地、主动地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表现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改造、自我提高时,我们的教育才算真正达到了目的。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必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素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把外在的教育要求内化为自身的发展需要,把外在的教育内容化为自身的素质。

4由于任何教育阶段都不可能教给学生终生所需要的知识,因此终身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适应终身教育的需要,现代教育的重点应从单纯的知识技能的传授,转向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即使学生获得一种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自我获得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具有不断学习新技能的能力。

简言之,就是要培养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

儿童教育是为人的一生打好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基础的教育。

从幼儿时期就着手培养其自我教育能力, 充分发挥儿童的自主性,调动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教会学生自我教育,加强自主训练,全面优化儿童整体素质,使其受用终生,成为我们教育研究的方向。

经过在长期实践基础上的研究和探讨,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形成一个共识:要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这将会为其继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证。

因此,教师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坚信“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关爱、尊重每一位学生,努力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

在教育方法上应当力求避免过去那种监督管束、以权威性为特征的方法,力求采用启发诱导式教育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方法,有利于形成学生自律品质的方法。

五、教师的教学设计观传统的教学设计以书本为中心,以老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关注结论的记取,忽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过程,大多是基于提高教学效果,出于完成规定教学目标的考虑。

通过教学目标分析可以确定所需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评价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过程的一切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

“如何教”自然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着眼点,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关注的是教学系统自身的改进,很少与外部环境、社会发展、学生的学习过程相联系,因此,过去的教学设计观是封闭在教学系统自身环内的,很少向外接延伸,惟恐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完成。

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导”,就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点燃其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家走的路,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5现代教学设计理念认为课堂教学首先应当给学生留出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不能用封闭式的观念去设计课堂,使学生无半点自由;其次,应当为学生留下思考、讨论的时间,只有静听,没有思考是无法提高学生的选择、判断能力和创造水平的。

因而,教学设计应是开放的,多维的。

教师应充分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思想教育。

因为,教师教学面对4张志湘. 浅谈如何创设一个大语文教学环境[J]. 甘肃科技纵横. 2007(06).5王韵. 超越功利突现素养——重树语文教学观[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S1).的是一个个富有个性,具有独特精神生活方式和经验的学生,因此,从思想上就不能忽视上述因素的存在,教学设计上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学目标的指引,而要站在学习者的立场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特点, 根据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运用适当的策略使教学更具吸引力,使教学成为吸引人的活动,使学习内容能够清晰地呈现给学生, 让活动不只是停留在热闹的表面,而是真正达到形式为内容服务的目的,形成一个卓有成效的教学过程,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提高其针对性、实效性、生动性,而且使学生们能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从而达到最佳效果。

在21世纪是一个以信息化和知识经济为主要标志的新世纪,要发展学生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运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以外,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跳出教材,走出课堂,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大语文教学观可以让学生拓展自我的生活空间,感受到阳光的七彩、雨露的滋润,采撷到有价值的信息,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领略到美丽、充实,感受到鼓舞、力量,从而吸收更多的营养,增长知识,提高能力,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思维得到发展,从而培养适应21世纪要求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1] 李海霞. “大语文”教学观下的实践与思考[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7(07).[2] 冯业勇. 关于“大语文”教学观的认识与实践[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05(08).[3] 朱素珍. 大语文观下的教师角色定位[J]. 职业. 2005(S1).[4] 张志湘. 浅谈如何创设一个大语文教学环境[J]. 甘肃科技纵横. 2007(06).[5] 王韵. 超越功利突现素养——重树语文教学观[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S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