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十二个陷阱

合集下载

高考阅卷老师常挖的10大阅读类陷阱(论述类、实用类文本)

高考阅卷老师常挖的10大阅读类陷阱(论述类、实用类文本)

高考阅卷老师常挖的10大阅读类陷阱(论述类、实用类文本)一、论述类文本阅读01 不识命题陷阱【易错点】不识命题者设置的陷阱论述类文本阅读客观选择题的选项设置,命题人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语句,而是要“换一种方法”。

正是在“换”的过程中,命题人有意地用了一些方法,改变了原意,以此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命题人设置客观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常用以下六种方法:(1)删:删减。

删减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

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

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

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5)漏:遗漏。

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这种选项有很大的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解决对策】精准定位十大雷区1.以偏概全(绝对化)。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2.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

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

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

3.因果混乱(强加因果)。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4.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

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

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

5.主次颠倒。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社科类文本阅读常见的问题

社科类文本阅读常见的问题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信息题常见的十大陷阱: (1)夸大其词。即命题者随意夸大某一事物的功能、发展趋势等。 (2)以偏概全。即命题者故意把一方面或一部分所具有的某些特点说成所有同类事物所具有的特点。 (3)曲解原意。即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4)混淆范围。即故意夸大或缩小事物的范围、作用、程度,或者任意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外延等。 (5)弄错条件。主要表现为:一是条件不充分;二是将有关的说成与乙有关,或者把甲的特点说成乙的特点。 (7)因果不明。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有因果关系;另一种情况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原因说成结果,把结果说成原因。 (8)无中生有。即选项中的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推断出来。 (9)偷换概念。即表述概念时,故意用一些相关或相近的概念加以置换。 (10)弄错时态。即故意将已经发生的(或还未发生的)说成还未发生的(或已经发生的)。

论述类文本阅读十大陷阱

论述类文本阅读十大陷阱

论述类文本阅读十大陷阱读论述文是我们最常接触到的文章类型之一,它会给读者提供很多有价值的知识和见解,但也有一些陷阱可能会影响读者的阅读。

下面就说说读论述文本阅读的十大陷阱:一是缺乏对背景知识的理解。

有些读者不会去思考论述文的背景知识,忽略了背景知识的重要性,文章分析往往失误,文本认知效果不佳。

二是缺乏细节的注意力。

论文中有很多细节需要提取,缺乏细节理解往往会让读者了解不到全部信息,观点判断不完全准确。

三是缺乏篇章结构的理解。

论文包含了多种文本结构,如开篇、背景介绍、理论证明、论证问题。

如果缺乏篇章结构的理解,文章的内容会被忽视,阅读效果也会降低。

四是缺乏反思的态度。

很多读者会停止思考,而一定要学会反思,思考文章的主要观点和细节,去选择性地回顾文章的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

五是缺乏再思考的能力。

不只是简单地阅读,需要培养积极、主动的阅读思维,从中发现以往未有的发现,从而形成新的观点。

六是缺乏专业术语的理解。

由于论述文有很多专业术语,如果不清楚,便可能对文章的内容产生歧义,甚至会影响阅读理解。

七是过度汲取浅层的理解。

许多读者都倾向于汲取浅层的文章内容,但是,有些文章它的内涵深受探索,会隐含很多更深层次的含义,阅读这些文章,应该尽量考虑这些更深层次的含义,以更好地理解文章。

八是没有给文章留下思考空间。

只有有给文章足够的思考空间,对文章思考才能得到更深入的理解。

九是只停留在知识的表面。

论文一般会给出很多知识内容,但不能停留在知识所容易产生的花絮,阅读要综合性,有效地掌握文章内容,而不能死记硬背。

十是忽视文章的目的。

每篇论文都有其特定目的,读者应有意识地去思考文章的作者是想传达什么信息给读者,以期待能够在阅读中有所收获。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容易出现的12个陷阱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容易出现的12个陷阱
突破秘籍
要注意分析选项概念之间、语句之间等有无关系,关系如何等。
十一、肯否失当
设误项与原文对比肯否失当。
典型例题:(浙江卷)
8.D.传统建筑如人类身体和骨骼一样稳定,难以对其做进一步改进。
解题思路
文中相关语句是:传统建筑不是一劳永逸的东西。它从个体到个体进行传播,而且每一代的质量都有很大变化。它可能在达到某种高度之后突然没落,或是,在一定时期的败落之后,它也能在短暂的几年间异常繁荣。就像所有活着的有机物,它在永恒的重塑过程中寻找自我。
语段解释了孤独、隔膜产生的原因和表现:从人和人在空间排列关系上看是孤立和隔膜的,而这种孤立和隔膜是从村与村的关系上表述的。而所谓“三家村”是说我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这些村落有大有小。但“三家村”这样的小村的存在跟孤立、隔膜没有任何关系。
突破秘籍
阅读论述文要注意把握一个段落中出现的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对应关系等。
八、错解事例
为了明白说理,论述文往往会使用一些事例解释、说明或论证某个观点,设误项故意曲解事例证明的对象或结论等。
典型例题:(山东卷)
8.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解题思路
文中相关语句是: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天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玄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十、拼凑词句

【免费】高考语文核心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10大设题陷阱

【免费】高考语文核心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10大设题陷阱
比对分析:原文说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不重要”并不意味着“不属于”,选项篡改了原文。
陷阱三
张冠李戴
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乙的观点,或者将甲的属性说成是乙的属性,偷梁换柱,混淆对象。
[选项设置]
[对应原文]
(2015·天津卷第6题B项)“自然世界”是“社会世界”得以建立的基础,因此,自然规律在“社会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与它在“自然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相同。
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比对分析:以偏概全,对中国经典范围的认定,不仅包括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以及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篇,还应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文字学著作等。
[选项设置]
[对应原文]
(2015·安徽卷第3题D项)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比对分析:通过比对,选项中的“并由此造成地球两极冰川融化的现象”属于已然的事实,而原文是“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属于未然现象,这里混淆了时态。
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的:根据原文中“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发挥的同样的作用”一句可知,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同等作用的是“社会价值规范”,并非“自然规律”。属于张冠李戴。
陷阱四
[选项设置]
[对应原文]
无中生有
原文中并未说到某种观点或态度,而选项却脱离原文,无端地、毫无根据地生出一个观点或态度,选项的判断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根据。

高考语文选择题常见的出题陷阱

高考语文选择题常见的出题陷阱
• 5.语言风格总结不准 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清新自然,朴素平实,华丽生动,含蓄 隽永,沉郁顿挫。要熟练掌握每一种语言风格的内涵,作答时一句句地分析诗歌到底符 合哪种语言风格,然后再判断选项。
• 解题策略:
• 考查点
应对第略
• 语句含意 把诗句作为平常的文言语句进行翻译,同时进行相关联想在头脑中复现诗句所说景物或事,件, 由此确定句意到底是什么,进而判断选项中对词语的解释或对句意的理解正确与否。
是绝对的情况。 • 3.断章取义
命题者故意把某一个限制条件漏掉,孤立地截取某一个意思来表达,造成对 某个意思的片面理解。
• 4.答非Leabharlann 问• 题干问了一个问题,而选项回答的是另一问题。常表现为“下列不属于······的一项是”。
尽管选项表述完全符合原文,但选项并没有回答题干所探讨的问题。要注意题干中“原 因”“根据”“证据”“表现”“实质”“目的”等关键字眼,要特别注意辨析选项是否 符合题干要求。
• 3.思想情感总结不当
• 诗歌的情感即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情感基调是指其思想感情属于哪一种类型。 命题人有时对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等所表现出的情感进行分析评价,在这些分析 评价中设置干扰信息。
• 4.表达技巧理解不准
• 命题人设置选项时,常常故意混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如把动态说成静态, 把比喻说成借代,将借景抒情说成直抒胸臆等。
• 高考链接:[2020全国卷ⅢT12]C项,“各类官员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办公” 错误,由原文中的“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和“百官多列家疾, 不入”可知,官员们并非不愿到任办公,而是不符合朝廷要求。
• (4)事件先后设错。 • 高考链接:[2019·全国卷ⅠT12]C项,根据原文,“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在前,

例谈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题陷阱(真题详解+巩固练习)

例谈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题陷阱(真题详解+巩固练习)

例谈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题陷阱(真题详解+巩固练习)一、常见设题陷阱的种类:(1)范围失当(以偏概全)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

例如:“一些”“有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全部”“有时”“凡”“全”“都”“所有”“一切”“各种”等。

(读原文时,可以用笔把这些词勾画出来。

)(2)然否不当注意:命题者故意忽视原文中“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会”等修饰限制语,把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或将“或然”与“必然”不分,或将“已然”与“未然”混淆,以假当真。

(3)主次不分注意:不要混淆主次关系,把主要的问题说成次要问题,或反之。

(4)因果倒置注意:命题者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因”等。

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5)张冠李戴注意:分清选项句的主语与宾语,不要将表述的对象弄混。

(6)歪曲事实(曲解原文)注意:选项不尊重原文材料中的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地位、能力、功能和效用等。

(7)无中生有注意:选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依据,纯属命题者凭空捏造。

(8)选择与兼备注意:兼备,指同时具有几个方面,选项会将表选择的关系说成兼备关系,或相反。

(9)表述过于绝对当然,命题者在设题时还有其他陷阱,如答非所问、偷换概念、自相矛盾、过于绝对、理解不当(注意指代词的具体指代内容及一些解释性句子的陈述对象)等,在做题时要认真辨别。

二、高考真题详解:(2016·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1.A)。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1.B)。

论述类文本十大陷阱课件

论述类文本十大陷阱课件

以偏概全的常见方式
只引用有利于自己观点 的信息,忽略不利于自 己观点的信息。
选择极端的例子来代表 整体,忽略中间和普通 的例子。
只关注短期效果,忽略 长期影响。
只考虑某一地区或群体 的情况,忽略其他地区 或群体的情况。
如何避免以偏概全
01
02
03
04
全面收集相关事实和数据,并 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
因果倒置的常见方式
混淆因果
将两个同时发生的事件混淆为 因果关系,例如“他喝了酒, 然后发生了车祸”,无法确定 是喝酒导致了车祸。
遗漏其他原因
只考虑了一个可能的原因,而 忽略了其他可能的原因,例如 “他学习很努力,所以成绩很 好”,忽略了天赋、方法等因 素对成绩的影响。
夸大或缩小因果关系
将某个事件的作用夸大或缩小, 例如“这个药能治好癌症”, 忽略了其他治疗方式和患者的 个体差异。
多角度思考
不要只从单一角度看待问 题,应该从多个角度思考 和分析问题,以避免被单 一观点所误导。
05
陷阱五:数据误用
数据误用的定义
• 数据误用是指在使用数据时,由于对数据的理解不足或疏忽,导致数据解读错误或数据使用不当的情况。
数据误用的常见方式
01 引用的数据来源不清晰或未注明出处,导致数据的可 信数度据受来到源质不疑明。
02
03
04
核实信息来源
在引用任何信息之前,一定要 核实其来源是否可靠、权威。
对比不同来源
对比不同来源的信息,确保信 息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批判性思维
保持批判性思维,不轻易接受 作者的观点,要自己思考和判
断。
引用权威资料
尽量引用权威机构、专家学者 的研究成果或观点作为论述依

论述类文本设题的八大陷阱

论述类文本设题的八大陷阱

论述类文本设题的八大陷阱嘿,朋友们,今天咱们聊聊论述类文本设题的那些坑,真的是防不胜防啊!咱们得承认,写题目这事儿,看似简单,其实得有点门道。

不然,光是个题目就能让你扑街。

这第一大坑,当然是题目不清晰。

你想啊,给人一个模糊不清的题目,谁能读懂呢?就像给人发了一道数学题,结果数字和符号全没了,唉,这不是坑吗?大家一头雾水,最后只好随便写点东西。

这样写出来的文章,真是让人捧心口叹气,完全没法沟通嘛!然后再说说第二个坑,题目太宽泛。

你说,给个题目让你写“谈谈人生”,这不是让人抓瞎吗?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本厚厚的小说,随便翻翻都是好几章,谁知道从哪儿切入?就像点了个外卖,结果送来一整桌,完全不知道从哪个菜开始下手。

这样写,十有八九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根本没法深入探讨。

第三个坑,题目太狭窄。

你想写个“讨论猫咪的尾巴”,这也太小众了吧?这就像让你在海边找沙子,明明一片沙滩,你却偏要盯着一颗沙子。

这种题目写出来,不但没意思,读的人也会打瞌睡。

试想一下,猫咪的尾巴又能聊出啥新花样?越狭窄越容易让人觉得无聊,最后写出来的东西简直让人想哭。

第四个坑是太复杂的题目,真是让人挠头。

给个题目像是过山车一样,弯弯绕绕,让你根本看不明白。

这就像让你研究宇宙的起源,还得引入量子物理,咱们普通人哪能搞得明白?要是连题目都读不懂,那怎么写得出来?最后往往是搞得自己晕头转向,结果写的东西全是“我觉得”,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说到这,咱们得提提第五个坑,就是题目缺乏吸引力。

你想,给个“论述春天的到来”,这不就是个老掉牙的题目吗?春天来来去去,谁还没见过?人家一看就没劲,根本不会花时间去读。

要是能加点创意,什么“春天的色彩在我心中绽放”,哎呀,这就让人眼前一亮了。

题目也要会说话,抓住人心才行。

接下来是第六个坑,题目不符合受众的需求。

你说,给个高深的哲学题目去给小学生讲,那简直就是在空中跳舞,谁也听不懂。

适合谁就给谁的题目,不能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也不能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中高考语文常见的论述文本选择题陷阱

中高考语文常见的论述文本选择题陷阱

常见的论述文本选择题陷阱
一、混淆是非,指选项表述与题干要求在关系上毫不相干。

干扰选项内容语原文内容相符,但在与题干所探讨问题不相符,在选择时直接排除。

二、以偏概全,指选项表述把原材料对某类部分判断扩大到某类全体,以部分替代全体,以局部替代全局,使考生做出错误选项。

阅读时要留心材料中的关键词例如“凡”“全”“都”“仅仅”“几乎”
三、偷换概念,这种干扰就是把原材料中某个名词的内容,故意换成其他内容,达到迷惑考生的目的。

当考生在辨析,应当表述名词与原文内容是否在概念上相等,有没有漏掉关键词或变换原文中重要词语。

四、前后倒置,指原材料提到内容与选项中内容在时间或范围上不一致。

五、因果混乱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

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六、无中生有
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

七、混淆时态
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主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

“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

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或者把“或然”即“可能是”转述为“必然是”,也可能反之。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题陷阱共24页文档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题陷阱共24页文档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题陷阱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Hale Waihona Puke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题陷阱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题陷阱
识别方法:在阅读时注意区别作者对每一种事物 的观点态度。对含有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要圈画标注。
陷阱二 混淆时态 2.“胡床”“貊盘”带来了很多便利,南北朝时 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推动了中华饮食进餐形 式的发展。 原文: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 “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这些 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 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 进餐形式。
比对分析:选项中的“因”——“中华饮食文化将更 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与“果”—— “被世界各国认可”的关系,与原文中的“因”—— “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与“果”——“为 世界各国所认可”不相符合,其中因果关系中的“因” 被偷换,因果关系也就不能成立。属于因果混乱。
【归纳·记一记】 设错类型 (1)因果颠倒: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
答案:选项为“常识教育要求掌握人类最核心和最重要 的知识”,将“基本常识”偷换成“知识”。
陷阱六 无中生有 6. 在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儒、释、道 三种思想体系长期共存,在促进文化的繁荣和 发展中发挥着相同的作用。
原文:在中国封建社会,儒释道三种哲学在长 期的交锋与共存中,早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共 同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 【归纳·记一记】
• 设错类型:包括扩大范围(以偏概全)和 缩小范围。范围不清指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 的范围加以随意扩大或缩小。如:以部分代 替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替一般(或相 反)、以特殊代替普遍(或相反)。
• 设错手段: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 限制的修饰成分或者表轻重程度的限制成分。
• 识别方法:关注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 制词。重点关注以下五类词语:
【归纳·记一记】 设错手段:选项内容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且表

一般论述类文章的十陷资料

一般论述类文章的十陷资料

我国的政党制度(下)【解析考点】1、民主党派的性质: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2、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多党合作的基本内容:(1)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各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是: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2)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4)多党合作的根本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5)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

①人民政协性质: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机关,不能履行国家职能),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②人民政协的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4、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1)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

(3)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直击高考】(07.海南卷.11)2006年7月6日,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

这表明民主党派在我国①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②是有宪法和法律保障的参政党③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④是有基本政治制度保障的执政党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06.上海卷.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

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包括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共同奋斗的结果。

我国民主党派是A.由知识分子组成的工人阶级政党 B.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执政党C.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参政党 D.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组织(10.福建卷.30)在2010年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期间,来自各界的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向大会提交提案5000多件,涉及我国经挤、政冶、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偷换概念
选项故意把两个概念混淆或者改变文中概念表述的属性、本质特征、具体作用、发展方向等,造成选项内容与文章内容在表述上出现误差。
典型例题:(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
1.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解题思路
选项涉及的文章内容是:《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 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语段的意思是:《论语·宪问》有有关“以德报怨”的问题,朱熹说有人说这个问题在《老子》书中有,以此可以证明《论语》引用了《老子》的内容,即《老子》出书早于《论语》。文章的意思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句话中的“问”和“答”都是出自《老子》,而选项只说了“答”的内容。
十、拼
典型例题:(2013年广东卷)
12.D.合理运用思想的方法读书,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
解题思路
文中相关语句是:应用体验的方法来读书……把读古书当作与古人晤对的精神生活,神游冥想于古籍的宝藏里,与圣贤的精神相交接往来,含英咀华,体会古人真意,发挥自己的心得。由此而深造有得,则其所建立的学说,所发出的议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而不至于粗疏浅薄。“合理运用思想的方法读书”与“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没有直接关系。
解题思路
与选项相关的文中内容是: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语段的意思是中国艺术追求静寒的境界,虽然世界永远充满龌龊与清洁的角逐,但中国人把清清世界、朗朗乾坤当作一种理想、一种审美追求。设误项故意混淆时态,把文中的“未然”,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转述为“已然”,即“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
5.D.国内不少人对产生于国外的、接地气的节日越来越情有独钟。
解题思路
文中相关的语句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在的节日几乎都没有祈祷和敬祭等内容,失去了庄严的文化氛围,人们对一些不接地气的节日越来越淡化,相反对产生于国外的又接地气的节日情有独钟。当传统节日越来越没有文化味道,自然就会式微。选项的内容是正确的,但不属于“中国传统节日式微现象”。
语段主要讨论经验和真理的关系,表述的内容是:人提出一些伦理公理,人们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把伦理公理接受下来。这里先发生的是“自己在大量个人感情经验方面打好基础的东西”,后发生的是“人们会把它们接受下来”,即人们通过大量经验的把握接受伦理公理。选项颠倒了先后次序。
突破秘籍
分析选项时,注意分析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事件的主次等。
解题思路
选项转述的文中的内容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分析语段可以看出,钱穆的意思是如果有关老子的问题不弄明白,那么先秦诸子中各学派的学术思想的联系、传承就不能弄明白,就没有办法谈论诸子百家了。对比选项可以发现,选项故意把“先秦诸子百家”与“《老子》和道家”混淆。
七、主次颠倒
任何事物、事件等都有着主次、先后顺序,设误项故意混淆主次、先后等。
典型例题:(2013年安徽卷)
3.D.人类道德天才提出的根基扎实、应用广泛的一些伦理公理,被人们自觉接受并运用于丰富自我情感、打好知识基础等方面。
解题思路
文中相关的语句是:只有由有灵感的人所体现的人类的道德天才,才有幸能提出应用如此广泛而且根基如此扎实的一些伦理公理,从而人们会把它们作为自己在大量个人感情经验方面打好基础的东西而接受下来。伦理公理的建立和考验同科学的公理并无很大区别。真理是经得住经验的考验的。
八、错解事例
为了明白说理,论述文往往会使用一些事例解释、说明或论证某个观点,设误项故意曲解事例证明的对象或结论等。
典型例题:(2013年山东卷)
8.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解题思路
文中相关语句是: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天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玄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典型例题:(2013年湖北卷)
6.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解题思路
文中相关的语句是: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
突破秘籍
阅读论述文要把握相关信息,特别是要注意选项和文章相关语句之间的区别点。
五、曲解文意
设误项故意曲解文中相关词语、语句的意思。
典型例题:(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Ⅱ)
1.B.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作为凤属的是跟凫一般大的红眼睛水鸟。
解题思路
文中相关的语句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鸑鷟,凤属,神鸟也。……江中有,似凫而大,赤目。”据此,古代传说中鸣于岐山、兆示周王朝兴起的神鸟凤凰,其原型应该是一种形象普通、类似水鸭的短尾水鸟。
语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追求的是在静寒中展现生命的跃迁;第二层,用文嘉题画诗作为例子证明中国艺术静寒之境的追求。选项错解了引用事例的目的。
突破秘籍
看到论述文中的相关事例时,要注意分析事例证明的观点或说明的道理。
九、强加因果
设误项故意把两个没有因果关系的语句加上因果。
突破秘籍
作答时,要注意试题中的相关选项,表述的要点要全面,不能有任何遗漏。
三、混淆时态
文中的有些观点、问题等有着相关的时态,比如已然、未然等,设误项故意混淆已然和未然。
典型例题:(2013年山东卷)
6.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语段的意思是:传统建筑是从个体到个体的传播,每一代的质量都有变化,这种变化是波浪式的,有高有低、不断变化。而选项直接用“难以”否定了传统建筑的变化性。
突破秘籍
阅读时,要注意分析语句表达的肯定和否定。
十二、文不对题
选项的内容符合文意,但与题干要求的内容没有关系。
典型例题:(2013年重庆卷)
突破秘籍
要注意分析选项概念之间、语句之间等有无关系,关系如何等。
十一、肯否失当
设误项与原文对比肯否失当。
典型例题:(2013年浙江卷)
8.D.传统建筑如人类身体和骨骼一样稳定,难以对其做进一步改进。
解题思路
文中相关语句是:传统建筑不是一劳永逸的东西。它从个体到个体进行传播,而且每一代的质量都有很大变化。它可能在达到某种高度之后突然没落,或是,在一定时期的败落之后,它也能在短暂的几年间异常繁荣。就像所有活着的有机物,它在永恒的重塑过程中寻找自我。
突破秘籍
阅读文章要注意把握相关观点、问题的发展,即把握相关的时态,是已经发生了还是正在进行或者已经结束等。
四、无中生有
文章没有相关信息,而设误项故意添加一些,使得选项的有些信息在文中没有具体体现。
典型例题:(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
3.C.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
语段解释了孤独、隔膜产生的原因和表现:从人和人在空间排列关系上看是孤立和隔膜的,而这种孤立和隔膜是从村与村的关系上表述的。而所谓“三家村”是说我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这些村落有大有小。但“三家村”这样的小村的存在跟孤立、隔膜没有任何关系。
突破秘籍
阅读论述文要注意把握一个段落中出现的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对应关系等。
突破秘籍
解答论述文题目时除了要把握语句是否符合文意外,还要把握选项的内容与题干的关系。
小尾
在高中的学习中,我们只有每次只攻克一个题型,才能在看似长远永无止境的刷题中找到出路,站在万众瞩目的高峰之上。越专注,越厉害。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十二个陷阱
于老师
总有同学问论述类文本阅读怎么答,今天于老师就给各位同学补上这一课。下面汇编了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常见设误项命制的12个角度,包括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时态、无中生有、曲解文意、增减限制、主次颠倒、错解事例、强加因果、拼凑词句、肯否失当、文不对题,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
突破秘籍
判断不符合文意的选项时,要注意分析文中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以及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
二、以偏概全
选项在转述文意时故意把文中多个方面(角度)漏掉一部分,而把其余的内容作为整体(比如发生的原因、形成的结果、发展的过程等)。
典型例题:(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
2.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