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命题陷阱(最新)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九大命题陷阱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九大命题陷阱

参考答案:选项以偏概全,除营造神秘氛围、使人敬畏 外,还可‚获得思想与行为的合理性‛。
陷阱三 混淆是非
【类型突破】 设错特点:选项在肯定与否定、是与非、有与无、 扬与抑等方面设置干扰,与原文相悖,造成事实不符、 观点相反。 设错手段:选项故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 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 识别方法:找到选项所对应内容,逐句比对,关 注原文阐述观点、明确是非、陈述有无的句子,区分 作者观点和他人观点。
斟句酌,揣摩修饰语、限制语,关注原文表述是涵盖
全部还是有所针对,是统一而论还是具体分析,是特 称还是全称。
【典例剖析】 【例2】选项:(2015·安徽卷T1D项)中国经典的认定, 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著作,还需要侧 重考虑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篇。 原文: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 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 《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 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比对分析:以偏概全,还应关注历史著作《史记》 《资治通鉴》、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等。
高考语文 论述类文本 九大命题陷阱
高考研究
论述类文章阅读题型解说
核心解读——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多采用单项选择题 的形式,主要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考题设置选项 时,往往通过增、添、调、改、漏、凑等手段,具有很强 的迷惑性。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干扰类型主要有‚曲解
文意‛‚以偏概全‛‚混淆是非‛‚武断绝对‛‚无中生
【典例剖析】 【例3】选项:(2015·广东卷T12B项)在文化传递中, 古人所使用的信息载体和今人所使用的信息载体是相 同的。 原文:同时,由于各种信息载体(石刻、竹简、书本、 磁带、光盘等)的存在,人们可以把知识记录下来,储 存起来,留给后人…… 比对分析:混淆是非,‚信息载体是相同的‛错误。 原文列举了不同时代的信息载体,显然,石刻、竹简 代表古代信息载体,而磁带、光盘则代表现代信息载 体。

专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9大命题陷阱

专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9大命题陷阱

[比对分析]
(答案)选项中“生物电池将肩负起环境
监测和国土安全任务,用在家用电器上也为期不远了” 错,把或然说成了必然。原文说“让蜗牛、蠕虫和昆虫 为环境监测和国土安全服务”仅是一种想法,什么时候 能“用在家用电器上”还是个未知数,而选项却说“为 期不远了”,犯了“混淆时态”的错误。
命题陷阱 4:因果混乱
被人觉得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 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 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 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 也是层层积累的, 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 原则甚至知 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 ,
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 ,要进行“创造性的转 化” 。 [比对分析] (答案)选项中“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
陷阱 剖析
因果混乱,就是故意弄错因果关系,以此迷惑考生。 因果混乱主要包括两种情况: ①因果颠倒: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文 中的“因(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了 “因(条件)”。 ②强加因果:把根本没有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 有因、因此、由于、 因而”等;②关注改变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 以、就只有”等;③仔细分析选项中有无因果关系, 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原文信息]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 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 也涉及一国内部 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 因而存在气候变 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 每个 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 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 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 化, 在分配排放空间时, 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 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 同时遏 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2023高考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陷阱题型避雷++课件27张

2023高考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陷阱题型避雷++课件27张

设题陷阱典型示例
一、因果混乱 陷阱特征: 1.强加因果:把根本没有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2.因果颠倒:故意把原文中的“因”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了 “因”。
避雷方法: 抓关联词语法。做题时重点关注“之所以……是因为”“因为……所 以”“因此”“因而”“从而”“由于”“由此可知”“于是”“导致” 等。
五、张冠李戴
陷阱特征: 将甲事物表述成乙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把甲的事迹、观 点、成绩说成是乙的;或者题干要求从“此”对象入手分析,而选项却从 “彼”对象入手分析。
避雷方法: 圈出陈述对象。 注意选项句的主语和宾语,留心文中代词的指代内容。
经典例题 试题选项 C 名家往往以极大的热情赞扬和推荐时人所撰的像《十国 纪年》那样的史著,因为它们的叙事具有创新性,编修体裁、体例具有 创新性。 原文信息 其次对于时人所撰史著,尤其是叙事颇具特色的史著,编修 体裁体例具有创新的史著,名家往往以极大热情予以赞扬推荐。如对于 刘恕及其《十国纪年》…… 比对分析 原文信息是“叙事颇具特色的史著,编修体裁体例具有创 新”;选项信息是“叙事具有创新性,编修体裁、体例具有创新性”。 张冠李戴,暗换主语。
经典例题 [2019全国卷ⅡT2-D]文章论证了杜甫之所以对时代苦难有 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地汲取了前人传统。
原文信息 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 与单荷。
比对分析 选项强加因果。
经典例题 A 鲁迅把民族振兴和民族文化重建的基本途径归结为“尊 个性而张精神”,直接导致鲁迅的独立人格在个性精神的支撑下实现。
避雷方法: 仔细比对寻找依据;根据原文合理推理。
经典例题 试题选项 C 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 《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信息 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 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而申不害、慎到、 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 发。 比对分析 选项中“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 高地位极有关系”,在原文信息中找不到依据。

高考阅卷老师常挖的10大阅读类陷阱(论述类、实用类文本)

高考阅卷老师常挖的10大阅读类陷阱(论述类、实用类文本)

高考阅卷老师常挖的10大阅读类陷阱(论述类、实用类文本)一、论述类文本阅读01 不识命题陷阱【易错点】不识命题者设置的陷阱论述类文本阅读客观选择题的选项设置,命题人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语句,而是要“换一种方法”。

正是在“换”的过程中,命题人有意地用了一些方法,改变了原意,以此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命题人设置客观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常用以下六种方法:(1)删:删减。

删减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

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

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

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5)漏:遗漏。

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这种选项有很大的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解决对策】精准定位十大雷区1.以偏概全(绝对化)。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2.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

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

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

3.因果混乱(强加因果)。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4.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

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

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

5.主次颠倒。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高考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题陷阱 学案

高考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题陷阱 学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一、解题方法1.句、重要概念等;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

分析时要透彻,文所对应的文字进行比照判断。

这是基本的解题方法。

二、设误类型1.张冠李戴把属于甲的特征说成是乙的,把甲的事迹、观点、成绩说成是乙的。

只有回到原文中寻找原始依据,才可做出判定。

【对应文段】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

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

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拉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

【试题】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对经营者进行登记,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

2.无中生有【对应文段】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

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试题】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伦理,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

3.偷换概念 【对应文段】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

【试题】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储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

【对应文段】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

【试题】从原因看,技术崇拜过分强调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对艺术创作和传播的作用,许多时候源于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

易错点01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不识命题陷阱(解析版)

易错点01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不识命题陷阱(解析版)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考试易错题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不识命题陷阱【典例分析】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各题。

陶渊明的哲学思考具有鲜明的特点:虽然吸收了先哲的思想智慧,但主要来自他本人的生活体验;有很强的实践性,不是停在纸面上,而是诉诸实践;是以诗的形式表现的,没有逻辑的论证,而只是若干智慧的火花,这使它类似南宗禅的顿悟。

陶诗和玄言诗不同,玄言诗并没有写出切身体验的哲理,只是抄录道家之旨也没有诗意,而陶诗则是活生生的富有哲理的诗。

陶渊明哲学思考的三个特点表明,陶诗虽未完全脱离玄言诗的影响,但已不再是玄言诗,在诗史上有其卓然独立的品格。

陶渊明的哲学思考可以这样概括: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

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改变,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

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

那么,深刻的哲学思考给了诗人陶渊明什么呢?首先是异乎寻常的慧眼。

在常人看来,南山就是具象的南山,归鸟就是具象的归鸟。

而在陶渊明看来,它们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包含理趣和人生的真谛。

说陶渊明赋予它们某种象征性,似乎还不确切;这并不是有意为之的技巧,而是慧眼之慧见,他以哲人的智慧悟彻了宇宙和人生,才能随处见到常人见不到的“理”。

陶诗缘乎景,发乎事,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

这理带有普遍意义,既不游离于情景事之外,也不像玄言诗那样作为一个尾巴拖在诗的最后,而是融化在情景事之中。

其次是超然悠然的心境。

有不少诗人作诗是在激昂慷慨之际引吭高歌,所谓激愤出诗人。

陶渊明偏不然,他是在超然悠然的心境下作诗的,许多代表作都是在这种心境下写出来的。

虽然他的血也沸腾过,但他仍能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吟咏他的诗句。

一团火包在冷隽的语言里,自有一种悠然的气度和透彻的力量。

深刻的哲学思考还使他把诗看淡了。

他既无逞才祈誉之心,更不存以诗求闻达、功名之意,不在乎诗的有用与否,妙与不妙。

他吟诗是借以“自娱”(《饮酒序》),没有什么苦苦的经营,也没有刻意的雕饰。

论述类文本阅读第二讲识别命题陷阱课件—新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第二讲识别命题陷阱课件—新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

……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
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
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错误转述
所谓“张冠李戴”就是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乙的观点,或者将甲的属 性说成乙的属性,偷梁换柱,混淆对象。
设错方式 将甲事物表述成乙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把甲的事迹、观 点、成绩说成乙的;或者题干要求从“此”对象入手分析,而选项却从“ 彼”对象入手分析。
真题小练:
原文 选段
试题 选项 比对 结果
(2017·全国Ⅰ卷第 1 题 B 项对应文段)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 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 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 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 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 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设错方式 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者转述文意时,有意弄错对象,如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属 性、作用或者发展趋势进行调换、改变。在貌似而质不同中迷惑考生。
辨认方法 阅读原文时,对概念、对象要特别关注,用圈点勾画和批注标注的方法做好 标记。做题时,分辨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对接错误的现象,特别注意选项的 主语、宾语是否与原文一致。

夸大功能或效用。
以偏概全
D.宋代各种信用情势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济发
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此后各个朝代
提供了借鉴。
夸大作用
【对应文段】“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是
社会经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它
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

论述类文本设题的八大陷阱

论述类文本设题的八大陷阱

论述类文本设题的八大陷阱嘿,朋友们,今天咱们聊聊论述类文本设题的那些坑,真的是防不胜防啊!咱们得承认,写题目这事儿,看似简单,其实得有点门道。

不然,光是个题目就能让你扑街。

这第一大坑,当然是题目不清晰。

你想啊,给人一个模糊不清的题目,谁能读懂呢?就像给人发了一道数学题,结果数字和符号全没了,唉,这不是坑吗?大家一头雾水,最后只好随便写点东西。

这样写出来的文章,真是让人捧心口叹气,完全没法沟通嘛!然后再说说第二个坑,题目太宽泛。

你说,给个题目让你写“谈谈人生”,这不是让人抓瞎吗?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本厚厚的小说,随便翻翻都是好几章,谁知道从哪儿切入?就像点了个外卖,结果送来一整桌,完全不知道从哪个菜开始下手。

这样写,十有八九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根本没法深入探讨。

第三个坑,题目太狭窄。

你想写个“讨论猫咪的尾巴”,这也太小众了吧?这就像让你在海边找沙子,明明一片沙滩,你却偏要盯着一颗沙子。

这种题目写出来,不但没意思,读的人也会打瞌睡。

试想一下,猫咪的尾巴又能聊出啥新花样?越狭窄越容易让人觉得无聊,最后写出来的东西简直让人想哭。

第四个坑是太复杂的题目,真是让人挠头。

给个题目像是过山车一样,弯弯绕绕,让你根本看不明白。

这就像让你研究宇宙的起源,还得引入量子物理,咱们普通人哪能搞得明白?要是连题目都读不懂,那怎么写得出来?最后往往是搞得自己晕头转向,结果写的东西全是“我觉得”,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说到这,咱们得提提第五个坑,就是题目缺乏吸引力。

你想,给个“论述春天的到来”,这不就是个老掉牙的题目吗?春天来来去去,谁还没见过?人家一看就没劲,根本不会花时间去读。

要是能加点创意,什么“春天的色彩在我心中绽放”,哎呀,这就让人眼前一亮了。

题目也要会说话,抓住人心才行。

接下来是第六个坑,题目不符合受众的需求。

你说,给个高深的哲学题目去给小学生讲,那简直就是在空中跳舞,谁也听不懂。

适合谁就给谁的题目,不能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也不能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高考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Ⅰ常见设误手法和命题陷阱

高考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Ⅰ常见设误手法和命题陷阱

论述类文本:常见设误手法和命题陷阱一、常见设误方法论述类文本阅读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选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意思(或题干要求)的选项。

而这些选择题的选项一般不会抄录原文语句,而是对原文语句或文中涉及的观点态度进行一番改造,改造的方式有“删”“添”“调”“改”“漏”“凑”。

经过这些方式改造出来的选项,有的改变了原文的意思,有的没有改变原文的意思,而改变了原文的二、常见命题陷阱(1)以偏概全以偏概全,是指选项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导致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或相反),以次要代主要(或相反)等错误。

【判定技巧】①注意词语前面的修饰与限制词,看一看选项与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是否存在范围、程度以及频率上的差异;②注意原文表述是涵盖全部还是针对部分,是全称还是特称。

【对点练1】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原文】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解题思路】由原文“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可知,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既有“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包括限制排放的问题)的一面,还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的一面,因而选项B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对点练2】(2021·新高考卷Ⅱ·T1D)“等效意识”要求网络行为的主体在现实和网络空间中的行为要始终保持一致。

【原文】所谓“等效意识”,就是当线上的虚拟世界出现道德失范行为时,要将其视为与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具有等效的实际影响,因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

高考妙招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9大陷阱与解决对策

高考妙招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9大陷阱与解决对策

高考妙招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9大陷阱与解决对策论述类文本阅读——巧用比对法,速解内容理解题内容理解题重在考查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

从全国卷命题看,命题者所设置的选项有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直接转换,有的是对文本内容进行适度地整合或迁移。

命题人命制错误选项时,常采用“以偏概全、混淆时态、混淆是非、偷换概念、因果混乱、曲解文意、张冠李戴、武断绝对、无中生有”等9种设误手段。

此题型重在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难度一般,只要准确定位信息并仔细比对,就能快速判定对错。

一、错误选项中常见9大陷阱1.以偏概全[应用体验]原文: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选项:(2017·全国卷ⅡT1—C)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比对分析] 选项以偏概全。

将原文中的“明初”说成了“明代社会”,扩大了范围,属于以整体代部分。

2.混淆时态[应用体验]原文: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围棋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选项:(2012·山东高考T6—A)围棋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比对分析] 选项混淆时态。

删去了原文中的“极可能”,把“或然”变成了“必然”。

3.混淆是非[应用体验]原文: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题陷阱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题陷阱
识别方法:在阅读时注意区别作者对每一种事物 的观点态度。对含有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要圈画标注。
陷阱二 混淆时态 2.“胡床”“貊盘”带来了很多便利,南北朝时 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推动了中华饮食进餐形 式的发展。 原文: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 “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这些 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 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 进餐形式。
论述类文本阅读 选择题常见设题陷阱
陷阱一 混淆是非 1、选项: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 了围棋活动的负面作用,其实这些负面作用也 与围棋的娱乐、交际等功能性弱点有直接关系。 原文:人们在围棋活动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 围棋本身具有娱乐、教育、竞技、交际等功能。 弈棋活动的负面作用不能归咎于围棋本身,而 是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的。
【归纳·记一记】
设错类型:包括扩大范围(以偏概全)和缩小 范围。范围不清指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 加以随意扩大或缩小。如:以部分代替整体 (或相反)、以个别代替一般(或相反)、以 特殊代替普遍(或相反)。
设错手段: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 的修饰成分或者表轻重程度的限制成分。
识别方法:关注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 重点关注以下五类词语:
论述类文本 阅读方法
题文比对,三步答题
第一步,速读全文,把握大意
速读: 快速抓住文本的关键信息 理清逻辑关系
边读边画: 勾画关键词,抓住主内容
注意选文标题: 文本论述的对象 中心概念 基本观点
第二步,审读题干,圈画语段
1.读题干,明确要求,选对还是错 2.注意题干问题,这是思考的指向 3.对应选项,画出文本对应的语句语段 4.关键内容,读得精确;无效信息,不 受其扰 5.对信息进行综合或推断,筛选信息要 全面深刻

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专题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十种命题陷阱及问题解析课件

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专题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十种命题陷阱及问题解析课件
• 【答案】 C
【阅读技巧点拨】
• 1.删繁就简。 • 论述类文本的题量不多,文本字数却不少。要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正确答题,阅 读文本时就要删繁就简。论述类文本重在阐述观点和事理,为了阐明观点和事理, 就会引用一些资料,列举一些事例。在一个段落内,除去这些“资料”和“事例”, 段落的大意自然就好理解。考意。这样,文本各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中心意思就更加明确,考生也就可以 理清全文的脉络,把握主要内容,迅速提取每一段的主要信息。
• 5.紧扣语境。
• 要准确理解文本中词句的意思,就要紧密联系语境,注意上下文的修饰、指代等 暗示信息,从而把握其内涵。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的词句往往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 用,这些词句要么是关键信息点,如指代性词语、概念性词语,要么是承前或蒙后 省略了的相关内容。这些词句往往已突破了其原来的意义限制,与具体语境结合而 有了新的意义。因此,阅读时要联系全文,仔细理解这类词语,对文本的内容、思 想情感形成整体感知,才能对文本的观点形成准确客观的理解,否则,很可能断章 取义,出现理解上的偏差。
•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思路清晰,结构完整,以特征开篇,以展望 未来结束。
• B.第2段详细阐述了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的区别,并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论证。 • C.本文在论证中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民间文学的作用和价值。 • D.文章逐层展开对民间文学的作用的论述,强调继承和发展民间文学的必要性。 • 【解析】 文章第2段将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进行比较,论述民间文学的独特性, 但并未详细地阐述二者的区别,也未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 2.重点勾画。 • 要有效解决命题选项中的正误问题,考生就要重视在阅读时勾画出文本中的重点 词句。在阐明观点的句子中,总领句、总结句、重复句都是重点句子;在资料、事例 这类叙述性的文字中,重点词主要指人名以及表明作为、成果等的相关词语;在段与 段之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连接句,往往暗示了前一段和后一段的中心意思。这些句 子就能反映文本的重要信息,是理解文本意思的关键。同时,这些内容很可能会出 现在题目的选项里面,考生要重点勾画,以便在答题时可以及时找到对应的原文内 容。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容易出现的12个陷阱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容易出现的12个陷阱
突破秘籍
要注意分析选项概念之间、语句之间等有无关系,关系如何等。
十一、肯否失当
设误项与原文对比肯否失当。
典型例题:(浙江卷)
8.D.传统建筑如人类身体和骨骼一样稳定,难以对其做进一步改进。
解题思路
文中相关语句是:传统建筑不是一劳永逸的东西。它从个体到个体进行传播,而且每一代的质量都有很大变化。它可能在达到某种高度之后突然没落,或是,在一定时期的败落之后,它也能在短暂的几年间异常繁荣。就像所有活着的有机物,它在永恒的重塑过程中寻找自我。
语段解释了孤独、隔膜产生的原因和表现:从人和人在空间排列关系上看是孤立和隔膜的,而这种孤立和隔膜是从村与村的关系上表述的。而所谓“三家村”是说我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这些村落有大有小。但“三家村”这样的小村的存在跟孤立、隔膜没有任何关系。
突破秘籍
阅读论述文要注意把握一个段落中出现的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对应关系等。
八、错解事例
为了明白说理,论述文往往会使用一些事例解释、说明或论证某个观点,设误项故意曲解事例证明的对象或结论等。
典型例题:(山东卷)
8.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解题思路
文中相关语句是: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天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玄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十、拼凑词句

【免费】高考语文核心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10大设题陷阱

【免费】高考语文核心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10大设题陷阱
比对分析:原文说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不重要”并不意味着“不属于”,选项篡改了原文。
陷阱三
张冠李戴
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乙的观点,或者将甲的属性说成是乙的属性,偷梁换柱,混淆对象。
[选项设置]
[对应原文]
(2015·天津卷第6题B项)“自然世界”是“社会世界”得以建立的基础,因此,自然规律在“社会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与它在“自然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相同。
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比对分析:以偏概全,对中国经典范围的认定,不仅包括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以及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篇,还应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文字学著作等。
[选项设置]
[对应原文]
(2015·安徽卷第3题D项)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比对分析:通过比对,选项中的“并由此造成地球两极冰川融化的现象”属于已然的事实,而原文是“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属于未然现象,这里混淆了时态。
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的:根据原文中“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发挥的同样的作用”一句可知,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同等作用的是“社会价值规范”,并非“自然规律”。属于张冠李戴。
陷阱四
[选项设置]
[对应原文]
无中生有
原文中并未说到某种观点或态度,而选项却脱离原文,无端地、毫无根据地生出一个观点或态度,选项的判断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根据。

例谈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题陷阱(真题详解+巩固练习)

例谈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题陷阱(真题详解+巩固练习)

例谈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题陷阱(真题详解+巩固练习)一、常见设题陷阱的种类:(1)范围失当(以偏概全)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

例如:“一些”“有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全部”“有时”“凡”“全”“都”“所有”“一切”“各种”等。

(读原文时,可以用笔把这些词勾画出来。

)(2)然否不当注意:命题者故意忽视原文中“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会”等修饰限制语,把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或将“或然”与“必然”不分,或将“已然”与“未然”混淆,以假当真。

(3)主次不分注意:不要混淆主次关系,把主要的问题说成次要问题,或反之。

(4)因果倒置注意:命题者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因”等。

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5)张冠李戴注意:分清选项句的主语与宾语,不要将表述的对象弄混。

(6)歪曲事实(曲解原文)注意:选项不尊重原文材料中的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地位、能力、功能和效用等。

(7)无中生有注意:选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依据,纯属命题者凭空捏造。

(8)选择与兼备注意:兼备,指同时具有几个方面,选项会将表选择的关系说成兼备关系,或相反。

(9)表述过于绝对当然,命题者在设题时还有其他陷阱,如答非所问、偷换概念、自相矛盾、过于绝对、理解不当(注意指代词的具体指代内容及一些解释性句子的陈述对象)等,在做题时要认真辨别。

二、高考真题详解:(2016·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1.A)。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1.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命题陷阱陷阱一曲解文意选项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设错方式:命题人不结合文段的前后语境,对某些词句的含义故意加以曲解,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分析和概括。

识别方法:整体上把握材料,把题目中所提供的选项,如对词语的解释、对语段的理解等,还原到材料的对应之处,将选项与原文仔细对照,逐项检查,看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就不难得出答案。

[对比选项] (2020?全国卷ⅢT1-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对应文本] 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参考答案】原文表述为“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综合甄选”,这些句子说明乡村记忆要有选择地保留,并非要求“必须完好保存下来”,选项曲解文意。

陷阱二张冠李戴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是乙的观点,或者将甲的属性说成是乙的属性,偷梁换柱,混淆对象。

设错方式:将甲事物表述成乙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把甲的事迹、观点、成绩说成是乙的;或者题干要求从“此”对象入手分析,而选项却从“彼”对象入手分析。

识别方法:读原文时,将对象标注、圈画出来;答题时,对选项中的主语、宾语要特别注意。

[对比选项] (2015?天津卷T6-B)“自然世界”是“社会世界”得以建立的基础,因此,自然规律在“社会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与它在“自然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相同。

[对应文本] 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了自然规律在“自然世界”的形成中所发挥的同样的作用。

【参考答案】根据原文中“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发挥的同样的作用”一句可知,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同等作用的是“社会价值规范”,并非“自然规律”。

属于张冠李戴。

陷阱三范围不清范围不清,指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加以随意扩大或缩小。

设错方式:扩大范围(以偏概全)或缩小范围。

如:以部分代替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替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替普遍(或相反)。

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的修饰成分或者表轻重程度的限制成分。

识别方法:关注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常见的有:表数量多少的词(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等)、表范围大小的词(凡、全部、所有等)、表程度轻重的词(特别、尤其、十分、稍微等)、表频率高低的词(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表多项并举的词(和、同、以及、另外、还有等)。

[对比选项] (2020?全国卷ⅡT1-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对应文本] 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参考答案】原文的表述是“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而选项却扩大为“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属扩大范围;“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的说法属偷换概念,是“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反映了明代中国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

陷阱四偷换概念将一些似乎一样的概念进行偷换,造成选项表述的概念的属性、本质特征、具体作用或发展趋势等内涵发生改变。

设错方式: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者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如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属性、作用或者发展趋势进行调换、改变。

在貌似而实质不同中迷惑考生。

识别方法:阅读原文时,对概念、对象要特别关注,用圈点勾画和批注标注的方法做好标记。

做题时,分辨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对接错误的现象,特别注意选项的主语、谓语是否与原文一致。

[对比选项] (2020?全国卷ⅢT1-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对应文本] 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

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

【参考答案】根据原文的表述可知,活化乡村记忆指“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而不是“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

“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的表述也不对,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使乡村记忆成为配套设施,而原文第四段中的“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产业等”,意思是“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作为乡村记忆的配套设施。

属于偷换概念。

陷阱五因果混乱故意弄错因果关系,以此迷惑考生。

设错方式:强加因果,把根本没有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因果颠倒,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文中的“因(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了“因(条件)”。

识别方法:在阅读文章时,重点关注“因为、因此、由于、因而”等词语,仔细分析选项中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对比选项] (2020?全国卷ⅡT1-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对应文本] 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参考答案】“从而”一词强加因果。

从原文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话可知,青花瓷“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只是“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而不是“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的因素。

陷阱六混淆时态命题者在事物、现象产生、出现的时间上设置干扰,故意把先期说成后期,把已然说成未然,把或然说成必然。

设错方式:“已然”是已经发生的情况,“或然”是可能发生的情况,“未然”是还未出现的情况。

命题者设置干扰项时,有时会故意把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推论说成是既成事实。

识别方法:关注表示时态的词。

如:似乎、已经、预计、尚未、之前、必将、一定、估计等。

[对比选项] (2013?大纲全国卷T5-B)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并由此造成地球两极冰川融化的现象,从地球的立场出发,这实际上属于大自然的“正常运作”。

[对应文本] 大多数环境学论著认为,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上升,而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给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

但是,荷兰学者克罗宁博格所著的《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一书中的观点,似乎可以让人稍稍缓解一下在气候变暖问题上的紧张感。

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当下发生的所有气候变化,从地球的立场出发,都是“正常运作”。

【参考答案】通过比对,选项中的“并由此造成地球两极冰川融化的现象”属于已然的事实,而原文是“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属于未然现象,这里混淆了时态。

陷阱七无中生有在解说原文或转述文意时,增添了原文中没有的信息,也就是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文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

设错方式: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找不到根据;原文并无此意,凭空捏造。

识别方法:在做题时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能否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能否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对比选项] (2020?全国卷ⅢT2-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对应文本] 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参考答案】“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说法错误。

原文“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列举了甄选的一些途径,并没有说明甄选标准。

这里属无中生有。

陷阱八说法绝对原文的说法在范围、程度上有所保留,而选项夸大其词,把相对的情况说成绝对的情况。

设错方式:选项把原文中的说法绝对化。

识别方法:表全部范围的词“全、都、所有、囊括、共、一概”等,表范围限定的词“只、仅仅、光”等,表肯定的词“必定、必须、一定、就”等,选项中出现这些词要注意对应好原文,如果原文中没有,一般就是说法绝对。

[对比选项] (2020?全国卷ⅡT3-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对应文本]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参考答案】原文中说:“一般来说,……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由“一般来说”可见,它还有特殊情况存在,并非绝对。

而选项中没有了“一般来说”这一限制,前提内涵范围被放大,以此为依据推出的结论不一定符合事实。

“可见”用词不当,前后句构不成因果关系。

陷阱九答非所问题干问了一个问题,而选项回答的是另一个问题。

设错方式:常见的题干问法有:“下列不属于……的原因的一项是”“下列不能说明(没有体现)……的一项是”等。

识别方法:要注意审明题干要求,看清题干问的是什么问题,选项回答的是什么问题。

[对比选项] (2014?全国卷ⅠT1-D)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入海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

(题干是“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对应文本]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

【参考答案】“甲午海战”是历史事件,不是文学艺术。

所以此选项不符合题干要求,答非所问。

高考语文怎样突破得高分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古人对1到108岁的称呼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及答案26篇汇总高考语文学习方法:多读书多积累勤练笔多朗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