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D_CA_GIS的环境累积效应时空分析模型及应用_王行风

合集下载

2020年《兰州交通大学学报》总目次

2020年《兰州交通大学学报》总目次
吴娟丽,薛林贵,牛军波,BrownEmaneghemi,张 璐,武雯雯,王韶梅(125)
基于 citespace的乡村体育旅游研究进展分析 金 梅,罗博涵(132) 基于 RMP分析的河西走廊体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马利超,佘宏靓(140) 中英两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比较与启示 马军党,王 菲(147) 基于价值指向的高校绩效评价体系框架研究 杨在忠(152) 试论“十七年”体育故事片的叙事模式及其特征 闫 旭(156) 设计学视域下敦煌壁画色彩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应用 吕少华(162)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永恒课题的三重逻辑 杨 平,孙娟平(138)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史述评 刘华荣,敬 立(144) 能者就应该多劳吗? 王 莉(152)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兰州轨道交通公示语汉英译写规范例析 金 敏(162)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视角下西部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进展 马存勇,王永斌(167)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兰州黄河铁桥考量及价值转型探讨 刘 起(147) “功能对等”理论在警示警告用语日文译写中的应用 陈则新,刘利国(153)
第 2期
·土木工程与建筑· 隧道与地下工程荷载计算的研究现状 严松宏,李国良(1) 埋深对超浅埋软岩大断面隧道开挖变形影响研究 傅立磊(8) 低温下复合胶凝材料抗硫酸盐腐蚀性及微观机理研究 谢 超,王起才,代金鹏,李 盛,于本田(18) 重塑非饱和黄土水?热运移规律试验研究 李建东,王 旭,张延杰,蒋代军,李泽源,任军楠(24) ·交通运输工程· 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公司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基础性保障实践 李 力(32) ·电子、信息与计算机· 基于 YOLO的铁路侵限异物检测方法 于晓英,苏宏升,姜 泽,董 昱(37) 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电机轴承故障诊断方法 王春雷,路小娟(43) 基于图像处理的弓网燃弧检测方法 张振琛,顾桂梅,李占斌(5”1) 考虑偏差补偿 PSO?BP模型的 SCR入口 NOx软测量 李忠鹏,姜子运(58) 基于改进生成对抗网络的诗歌生成 孙可佳,李启南(64) 基于行为惩罚的合作演化研究 裴华艳,闫光辉,王焕民(71) ·机械与能源动力工程· 高速铁路箱梁桥?声屏障结构振动噪声初探 张晓芸,石广田,王开云,张小安(76) 涡产生器高度对换热器传热影响的仿真分析 党 伟,王良璧(85) 地铁车辆段检修设备标准化及 BIM应用初探 贾晓宏,奚育宏,石广田(94) ·测绘科学与技术· CPⅢ精密三角高程控制网精度影响因素分析 李建章,刘彦军(99) ·基础科学· 动态 Bertrand模型的分岔研究与混沌控制 刘荣荣,周 伟,王文瑞,柏恩鹏(105) 基于最大最小蚁群算法求解最小点覆盖问题 吴佩雯,陈京荣,姬璐烨(114) 基于相对距离的相依度函数及其性质 张亚文,李兴东,王善培(118) 两株嗜铁菌对土壤有效铁浓度及嗜铁素活性单位的影响

GIS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GIS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GIS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案例分析近年来,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境保护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作为一种强大的信息技术工具,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探讨GIS技术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旨在突显其重要性和潜力。

一、境内水环境保护案例水是生命之源,保护水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某市利用GIS技术进行水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通过数字化高程模型和水文数据建立了水源地分布图。

通过GIS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水源地的水质状况,判断是否发生污染,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同时,该市还利用GIS技术进行水体污染源的定位和追踪,准确找出污染物的来源,加强监管和治理。

二、城市空气质量监测与治理案例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增加了大气污染的风险,监测和治理城市空气质量成为各大城市的重点任务。

某大城市利用GIS技术开展了城市空气质量监测与治理工作。

首先,通过GIS技术建立了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分布图,全面监测城市各区域的空气污染情况。

其次,利用GIS技术模拟城市大气污染的扩散情况,预测可能出现高污染区域。

最后,结合GIS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形成空气质量动态监测报告和治理建议,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三、自然环境保护案例保护自然环境是人类的责任和义务。

某自然保护区运用GIS技术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首先,利用GIS技术建立了自然保护区的地图数据库,记录自然保护区的生境类型、动植物分布等信息。

其次,通过GIS技术,对自然保护区内的物种进行动态监测,并进行生态模型分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结合GIS技术和遥感技术,实现了对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度的监测和评估,为植被恢复和保护提供指导。

四、应急环境监测与响应案例环境突发事件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都带来极大的威胁,及时监测和响应成为保护生命安全的关键。

某应急管理部门运用GIS技术开展应急环境监测和响应工作。

测绘技术中的地理信息系统与环境保护应用案例

测绘技术中的地理信息系统与环境保护应用案例

测绘技术中的地理信息系统与环境保护应用案例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种集地理信息采集、处理、管理、分析和展示于一体的综合信息系统。

它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地理数据,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地球上的各种空间关系,帮助人们在各个领域做出科学决策。

在环境保护领域,GIS的应用尤为重要和广泛,下面将介绍几个地理信息系统在测绘技术中应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经典案例。

首先,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非常突出。

环境监测是评价环境质量、监测环境污染源排放、预测环境污染物扩散和评价环境污染绩效的重要手段。

利用GIS技术,可以整合各类环境数据,包括土壤质量、水质状况、空气质量等,形成各种地图和图表,方便对环境状况进行可视化展示和分析。

例如,在某个地区的环境监测中,可以采集大量的环境数据,包括监测站点的经纬度、经济发展水平、环境污染源的位置等。

通过GIS技术,这些数据可以被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并绘制成层次分明的地图,帮助环保部门更好地监测和管理环境资源。

其次,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规划中的应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规划是指根据城市和地区的特点和需要,通过科学合理地规划和管理,确保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GIS技术提供了强大的分析和决策支持工具,在环境规划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城市环境规划中,可以通过GIS技术进行地形分析、土地利用分析、景观规划等,从而将城市的建设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起来。

借助GIS,规划者可以更好地评估潜在的环境风险和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地理信息系统在生态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生态保护是指通过合理规划和有效管理,保持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一系列措施。

而自然资源管理则是指对自然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和保护。

GIS技术通过整合和分析大量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数据,帮助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和保护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

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教程与数据分析方法

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教程与数据分析方法

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教程与数据分析方法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种以空间数据为基础,将地理位置与属性信息进行整合、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的技术系统。

在环境保护领域,GIS的应用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

本文将介绍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教程和数据分析方法。

一、GIS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教程1. 数据采集与处理地理信息系统的第一步是数据采集。

采集的数据可以是现场调查获得的实地数据,也可以是卫星遥感、无人机影像等采集的遥感数据。

采集的数据需要经过处理和整理,包括数据清理、格式转换、坐标统一等步骤。

2. 空间数据库建设数据采集和处理后,需要将数据存储到空间数据库中。

空间数据库可以使用商业软件如ArcGIS、QGIS等进行操作。

在建设空间数据库时,需要设计数据库模型,包括图层结构、属性关系等。

数据库的设计应满足环境保护领域的需求,方便数据的管理和分析。

3. 空间数据分析GIS最大的优势之一是空间数据分析。

在环境保护中,可以利用GIS进行环境监测、资源管理、灾害评估等空间分析工作。

例如,可以使用GIS分析污染物浓度的空间分布,评估污染物的扩散范围和影响程度;还可以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破坏的趋势,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

4. 空间数据可视化与报告生成GIS不仅可以进行空间数据分析,还可以将分析结果可视化呈现。

通过地图、图表等方式,直观地展示环境保护的成果和问题。

同时,在报告生成方面,GIS可以自动生成分析结果的报告,提高工作效率和可信度。

二、GIS在环境保护中的数据分析方法1. 空间插值分析在环境保护中,常常需要通过少量的实测数据来估算整个区域的环境状况。

空间插值分析可以通过已知点的测量值,推算出未知区域的数据。

常用的空间插值方法有反距离插值法、克里金插值法等。

通过空间插值分析,可以获得连续的环境指标分布图,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管理环境。

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中的时空分析与地理信息系统

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中的时空分析与地理信息系统

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中的时空分析与地理信息系统时空分析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在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时空分析和GIS技术的结合,使得研究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社区、地区或国家范围内的流行病传播情况,为制定公共卫生政策和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探讨时空分析与GIS在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中的应用,以及其中的一些实例。

首先,时空分析与GIS技术可以用于研究疾病的传播模式及其与环境、人群特征的关系。

通过收集疫病发生地点、时间和患者人口属性等数据,利用GIS绘制疫病的传播图,可以清晰地展示疫情的扩散范围和传播路径。

疾病传播的模式和特点对于制定干预措施和资源分配至关重要,通过时空分析,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高风险区域和人群,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控工作。

其次,时空分析与GIS技术还可以帮助研究者识别出影响疾病传播的环境因素。

通过将疫病发生地点的坐标与环境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可以找出某些环境因素与疫情的相关性。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在某个地区的霍乱疫情中,与自来水接口的距离和井水状况与患病风险密切相关。

这些环境因素的发现有助于制定环境改善措施,进一步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

另外,时空分析与GIS技术还可以用于评估公共卫生政策的效果。

通过收集不同时间段的流行病数据,并结合政府在该地区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可以利用时空分析方法评估这些措施对疫情控制的效果。

例如,在某地区推行了疟疾预防措施后,利用时空分析和GIS技术评估发现,疟疾病例的数量明显下降,证明了该措施的有效性。

除了上述的应用外,时空分析与GIS技术还可以用于卫生统计学中的疾病风险评估、目标人群定位、资源分配等方面。

通过对地理位置、人口属性和卫生服务站点等数据的整合,可以实现对患病风险的评估和高风险人群的准确定位,从而为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GIS技术还可以提供资源分配的空间优化方案,确保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复杂多变地物散射特征区域InSAR融合方法研究

复杂多变地物散射特征区域InSAR融合方法研究

交通与土木工程河南科技He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总第874期第3期2024年2月复杂多变地物散射特征区域InSAR 融合方法研究夏 锦1 王峥辉2(1.南京地铁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江苏 南京 210017;2.江苏衡通勘测技术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12)摘 要:【目的】PS-InSAR 和SBAS-InSAR 在应对复杂多变地物散射特征沉降区域时均存在解算局限性,有必要通过对比两者技术差异和适用性,开展融合方法研究。

【方法】根据不同地物散射特征区域PS 点分布的相干系数统计特性,寻找与强地物散射特征区域强关联的PS 点数据簇,再根据不同散射特征区域PS 点分布的密度差异,采用空间聚类算法识别覆盖城镇用地的数据簇,并采用三角网格法对照全国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确定监测数据融合的边界,剔除边界外低密度、低质量的PS 点数据簇,在边界外采用SBAS-InSAR 解算出SDFP 点数据,得到最终结果。

【结果】数据融合后,弱地物散射区域高质量监测点数据大幅增加,强地物散射区域内高质量、高密度PS 点被保留,该部分PS 点解算位置精度更高,可在建成区实现小尺度精细化监测,最终实现根据区域内的可变散射特征自动选择匹配的干涉测量数据的结果。

【结论】InSAR 融合方法在应对复杂多变地物散射特征区域时,可兼顾监测点的数量和质量。

关键词:地面沉降;SBAS-InSAR ;PS-InSAR ;地物散射;融合方法中图分类号:TU19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5168(2024)03-0052-08DOI :10.19968/ki.hnkj.1003-5168.2024.03.011Research on InSAR Fusion Method for Scattering Characteristic Regions of Complex and Variable ObjectsXIA Jin 1 WANG Zhenghui 2(1.Nanjing Metro Construction Co., Ltd., Nanjing 210017,China; 2.Jiangsu Hengtong EngineeringInvestigation and Testing Co., Ltd., Nanjing 210012,China )Abstract: [Purposes ] Both PS InSAR and SBAS InSAR have computational limitations when dealingwith complex and variable terrain scattering characteristics in subsidence areas, so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research on fusion methods by comparing the technical differences and applicability of the two. [Methods ]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herence coefficient of the distribution of PS points in different scattering feature areas, find the PS point data cluster that is Strongly correlatedmaterial to the strong scattering feature area. Then, according to the density difference of the distribution of PS points in different scattering feature areas, this paper uses the spatial clustering algorithm to iden⁃tify the data cluster covering urban land. This paper uses the Triangle mesh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boundary of monitoring data fusion against the national land use status data, and eliminates the low den⁃sity low quality PS point data cluster, and use SBAS InSAR to calculate SDFP point data outside theboundary and obtain the final result.[Findings ] After data fusion, there i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high-收稿日期:2023-06-14作者简介:夏锦(1996—),男,硕士,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地下工程病害与地质灾害防控。

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分析

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分析

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分析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和空间分析技术在流行病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整合地理位置数据和流行病学数据,GIS可以提供地理视角下的流行病分析和空间相关性研究,从而为疾病预防和控制提供有力的支持。

本文将探讨GIS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并介绍空间分析技术对流行病研究的贡献。

一、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流行病学中的应用1. 疫情地理可视化分析GIS可以将具体的疫情数据通过地图展示出来,帮助研究人员和决策者更直观地了解疫情的时空分布情况。

通过在地图上标注不同类型的疫情数据、绘制疫情热力图或流行病传播路径图等方式,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发现不同区域的疫情差异和趋势。

2. 流行病传播路径和风险评估结合流行病学数据和地理位置数据,GIS可以模拟和预测疾病的传播路径和风险区域。

通过研究人员对不同地理因素(例如人口密度、环境条件、人口迁移等)与疾病传播之间的关系,可以揭示疾病扩散的规律,并提供一个辅助决策的工具,以便制定更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3. 疫情溯源和追踪利用GIS的空间分析技术,可以追踪和溯源疾病的传播路径。

通过对不同地区的病例信息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关联,可以确定疫情起源和传播途径,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疾病的传播机制,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遏制病情的蔓延。

二、空间分析技术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贡献1. 疫情聚集分析空间分析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发现疫情的聚集现象,即疾病在空间上的明显集聚区域。

通过对流行病学数据的空间统计分析,可以确定疾病高发区域和低发区域,并探究背后的原因。

这些分析结果可以为特定区域的疫情预警和精准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2. 环境与流行病关系研究通过结合空间分析技术和环境要素数据,研究人员可以探索环境与流行病之间的关系。

例如,通过分析病例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分布情况,可以揭示环境因素对疾病传播的影响,进而为环境管理和健康政策提供依据。

地理学时空数据分析方法_王劲峰

地理学时空数据分析方法_王劲峰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69卷第9期2014年9月V ol.69,No.9September,2014收稿日期:2014-07-08;修订日期:2014-07-2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23010);973课题(2012CB955503)[Foundation: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of China,No.41023010;The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No.2012CB955503]作者简介:王劲峰(1965-),男,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会员(BJ1566),从事地理信息科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

E-mail:wangjf@1326-1345页地理学时空数据分析方法王劲峰1,葛咏1,李连发1,孟斌2,武继磊3,柏延臣4,杜世宏5,廖一兰1,胡茂桂1,徐成东1(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100191;3.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北京100871;4.北京师范大学遥感与地理学院,北京100875;5.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100871)摘要:随着地理空间观测数据的多年积累,地球环境、社会和健康数据监测能力的增强,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时空数据集大量生成,时空数据分析实践呈现快速增长。

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总结了时空数据分析的7类主要方法,包括:时空数据可视化,目的是通过视觉启发假设和选择分析模型;空间统计指标的时序分析,反映空间格局随时间变化;时空变化指标,体现时空变化的综合统计量;时空格局和异常探测,揭示时空过程的不变和变化部分;时空插值,以获得未抽样点的数值;时空回归,建立因变量和解释变量之间的统计关系;时空过程建模,建立时空过程的机理数学模型;时空演化树,利用空间数据重建时空演化路径。

时空数据分析方法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时空数据分析方法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时空数据分析方法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用于收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地理数据的工具。

它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农业管理等。

而时空数据分析方法则是GIS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地理数据。

本文将探讨时空数据分析方法在GIS中的应用,并介绍一些常见的方法和技术。

一、时空数据分析方法的意义时空数据是指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位置上收集到的数据。

它包括了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能够反映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

时空数据分析方法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数据中的模式和规律,进而提供决策支持和问题解决的依据。

二、时空数据分析方法的常见技术1. 空间插值方法空间插值方法是一种通过已知的数据点来推断未知位置上的数据值的技术。

常见的插值方法包括反距离加权插值(IDW)、克里金插值等。

这些方法可以用来填补缺失的数据,生成连续的空间表面,并用于地质勘探、气候模拟等领域。

2. 空间关联分析空间关联分析是一种用于研究地理空间数据之间关系的方法。

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如犯罪率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关系、植被分布与地形的关系等。

常见的空间关联分析方法包括空间自相关分析、热点分析等。

3. 时空数据挖掘时空数据挖掘是一种通过挖掘时空数据中的模式和规律来发现有价值的信息的方法。

它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未来的趋势和变化,如交通拥堵预测、疫情传播模拟等。

常见的时空数据挖掘方法包括时间序列分析、聚类分析等。

三、时空数据分析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1. 城市交通规划时空数据分析方法在城市交通规划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分析历史交通数据,可以预测未来的交通流量,优化道路网络设计,提高交通效率。

同时,还可以通过时空数据挖掘方法,发现交通拥堵的规律和原因,制定相应的交通管理策略。

2. 环境监测时空数据分析方法在环境监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分析空气质量、水质监测数据,可以了解环境污染的分布和变化趋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

中国保护性耕作碳补偿率的时空分异及其演变趋势

中国保护性耕作碳补偿率的时空分异及其演变趋势

中国保护性耕作碳补偿率的时空分异及其演变趋势目录一、内容简述 (1)二、文献综述 (2)三、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3)(一)研究区域介绍 (4)(二)数据来源及处理说明 (5)四、保护性耕作措施与碳补偿分析框架 (6)(一)保护性耕作措施概述 (7)(二)碳补偿分析框架建立及理论模型介绍 (8)五、保护性耕作碳补偿率的时空分异特征分析 (10)(一)时间维度上的变化特征分析 (11)(二)空间维度上的变化特征分析 (12)(三)时空综合变化特征分析及其原因探讨 (14)六、保护性耕作碳补偿率的演变趋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15)(一)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预测模型构建及结果分析 (16)(二)影响因素识别与贡献度评估方法介绍 (18)(三)影响因素的综合效应分析与解释机制探讨 (19)一、内容简述本文档旨在探讨中国保护性耕作碳补偿率的时空分异及其演变趋势。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碳补偿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要议题之一。

保护性耕作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管理措施,在减少土壤侵蚀、提高土壤质量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碳汇功能,对于减缓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围绕中国保护性耕作碳补偿率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展开分析,以期为中国农业低碳化转型提供科学参考。

第一部分将简要介绍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及其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

紧接着阐述中国保护性耕作的实施现状及其在不同地区的实践差异。

在此基础上,分析保护性耕作碳补偿率的时空分异特征,包括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类型下的碳补偿率差异及其变化动态。

还将探讨影响保护性耕作碳补偿率的主要因素,如气候、土壤类型、农业管理措施等。

第二部分将对中国保护性耕作碳补偿率的演变趋势进行预测分析。

基于历史数据和现有研究成果,利用时空分析方法,揭示碳补偿率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演变趋势。

还将结合中国农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变化,分析这些因素对保护性耕作碳补偿率的影响,并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碳补偿率的可能变化趋势。

地理信息系统在碳排放核算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在碳排放核算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在碳排放核算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是一种将地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相结合进行管理、分析、可视化和展示的技术系统。

它在碳排放核算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本文将探讨GIS在碳排放核算中的具体应用。

一、碳排放核算的背景和重要性碳排放核算是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定量计量和分析的过程。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突出,碳排放核算被认为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手段。

准确地了解和评估各个经济活动的碳排放水平,对于制定合理的减排政策和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GIS在碳排放核算中的应用1. 空间数据采集和整合GIS可以通过空间数据采集技术,收集环境和能源相关的空间数据,如土地利用、植被覆盖、气象数据等。

通过整合这些空间数据和其他属性数据,可以建立全面的碳排放核算模型,并对碳排放源进行准确的定位和分类。

2. 碳排放源定位和分类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可以对碳排放源进行定位和分类。

通过在地图上标注碳排放源的位置和属性信息,可以直观地了解碳排放的分布特征和空间关联关系。

同时,对不同类型的碳排放源进行分类,有助于深入分析其排放特点和影响因素,为制定减排措施提供依据。

3. 碳排放估算和模拟GIS可以结合统计学和模型计算方法,对碳排放进行估算和模拟。

利用GIS的空间插值和空间匹配技术,可以将有限的样点数据推广到整个区域,提高估算的准确性。

同时,通过模拟和预测不同政策和管理方案对碳排放的影响,可以评估不同减排策略的效果,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4. 智能决策支持GIS可以将碳排放核算结果与地理空间数据进行可视化和交互式展示。

通过地图和图表的方式,直观地展示碳排放的空间分布和趋势变化,为决策者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决策支持。

同时,可以将碳排放核算结果与经济数据和社会数据相结合,分析碳排放与其他社会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探索碳排放减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机制。

基于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中国肺结核发病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中国肺结核发病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二、方法
1、数据来源
本次演示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某地区的肺癌发病率和环境因素数据。其中, 肺癌发病率数据来源于当地的卫生部门,环境因素数据来源于相关的环境监测机 构。
2、变量选择
本次演示选取了以下环境因素作为自变量:空气质量(AQI)、吸烟率、职 业暴露率、人口密度、工业排放等。其中,AQI、吸烟率和职业暴露率被认为是 与肺癌发病密切相关的因素。
3、模型构建
本次演示采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时空GWR模型)进行数据分析。该模 型能够考虑到时间和空间上的异质性,对每个地点和时间的观察值进行加权回归 分析。具体来说,时空GWR模型的公式如下:
y(x,t)=β0(x,t)+β1(x,t)×AQI(x,t)+β2(x,t)×Smoking(x,t)+β3(x, t)×Occupational(x,t)+β4(x,t)×Population(x,t)+β5(x,t)×Industrial (x,t)+ε(x,t)
4、模型实现
本次演示使用R语言中的spgwr包实现时空GWR模型。该包提供了多种函数和 工具,可以方便地实现时空GWR模型的构建和求解。在实现过程中,我们采用了 网格搜索方法来选择最佳的带宽参数,并使用交叉验证方法来评估模型的预测性 能。
三、结果与分析
1、结果展示
通过运行时空GWR模型,我们得到了每个地点和时间的回归系数及其对应的 置信区间。具体结果如下表所示:
文献综述
以往研究指出,肺结核的发病与多个因素有关,如年龄、性别、职业、种族、 生活水平等。近年来,有研究尝试利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肺结核发病情 况,但相关研究较少,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次演示将进一步探讨时空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在肺结核发病情况研究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中的量化遥感监测与环境分析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中的量化遥感监测与环境分析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中的量化遥感监测与环境分析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量化遥感监测与环境分析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地理信息系统中的量化遥感监测与环境分析技术进行探讨。

一、地理信息系统中的遥感监测技术遥感监测是通过采集卫星、航空器或其他设备从远距离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一种技术。

在地理信息系统中,遥感监测技术可以提供大量的地理数据,这些数据可以用于环境分析、资源管理、城市规划等方面。

1.1 遥感监测的原理和方法遥感监测的原理是通过接收由卫星或航空器发射的电磁波,然后对接收到的电磁波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到地球表面的信息。

根据研究目标和数据需求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遥感监测方法,包括光学遥感、热红外遥感、雷达遥感等。

1.2 遥感数据的获取与处理遥感数据获取主要依靠卫星和航空器,通过其搭载的感应器可以获取地球表面的图像和数据。

这些数据需要经过预处理和校正,以消除噪声和误差,得到可靠的数据。

在地理信息系统中,遥感数据通常与其他地理数据进行融合和分析,从而得到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二、地理信息系统中的量化遥感监测技术量化遥感监测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中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可以实现对地理现象的定量化监测和分析。

这种技术使用遥感数据,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的分析功能,通过数学模型和算法对地理现象进行量化分析。

2.1 遥感图像分类与识别在地理信息系统中,遥感图像分类和识别是量化遥感监测的重要步骤。

通过使用机器学习和图像处理技术,可以对遥感图像进行分类和识别,提取出感兴趣的地物或地理现象。

这些分类和识别结果可以用于环境监测、资源管理、土地利用规划等方面。

2.2 遥感数据的变化检测与监测地理信息系统中的遥感数据变化检测与监测可以通过对多个时期的遥感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来获取地理现象的变化信息。

这种技术常用于环境变化监测、自然灾害检测和城市扩张分析等领域。

通过对变化数据的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和评估环境变化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测绘技术中的地理信息系统的时空分析方法

测绘技术中的地理信息系统的时空分析方法

测绘技术中的地理信息系统的时空分析方法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种能够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收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的技术系统。

它的出现为各行各业的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测绘技术领域,GIS在时空分析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讨论测绘技术中的地理信息系统的时空分析方法。

时空分析是GIS的核心功能之一,它通过对时空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的变化和演化规律。

时空分析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空间模式分析。

通过对地理对象的位置关系和分布规律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揭示出区域之间的空间联系和空间格局的变化趋势。

在测绘技术中,我们可以利用空间模式分析来研究地震分布、气候变化、土地利用等现象。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对地震事件的分布进行空间模式分析,找出地震活动的规律,并为地震预测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时间模式分析。

时间模式分析是指通过对地理现象随时间的变化进行分析,寻找出时间上的规律和趋势。

在测绘技术中,我们可以利用时间模式分析来研究城市发展、交通流量、人口迁移等现象。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对城市人口数据的变化进行时间模式分析,了解人口迁移的趋势和热点区域,为城市规划和社会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第三,时空关联分析。

时空关联分析是指通过对时空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寻找出时空变量之间的关联关系。

在测绘技术中,我们可以利用时空关联分析来研究地震与地壳运动的关系、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的关系等。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时空关联分析发现,某个地区的地震频率与地壳运动的强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从而为地震研究和预测提供依据。

第四,时空数据挖掘。

时空数据挖掘是指通过对时空数据进行挖掘,找出其中隐藏的模式和知识,以支持决策和预测。

在测绘技术中,我们可以利用时空数据挖掘来研究地质结构、地下水资源等。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挖掘地下水位的时空变化规律,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参考。

生态足迹在城市可持续性定量测度中的应用--以济南市2003年为例

生态足迹在城市可持续性定量测度中的应用--以济南市2003年为例

生态足迹在城市可持续性定量测度中的应用--以济南市2003
年为例
王德霞;成杰民;冯凤玲
【期刊名称】《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15)004
【摘要】根据生态足迹模型,对济南市2003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进行了实证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济南处于不可持续发展中.造成生态赤字大的原因是能源结构、对自然资源开发过度和人口密度大.因此,提高土地生产力、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建立资源节约型生产和消费体系势在必行.
【总页数】5页(P16-20)
【作者】王德霞;成杰民;冯凤玲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山东,济南,250014;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山东,济南,250014;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196
【相关文献】
1.生态足迹分析法在生态持续发展定量研究中的应用--以南京市1998年的生态足迹计算为例 [J], 赵秀勇;缪旭波;孙勤芳;钱汪洋
2.生态足迹法在循环经济定量研究中的应用 --以温州市2002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
析为例 [J], 王奇
3.生态足迹方法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以济南市为例 [J], 任莉伟;郑新奇;高潮
4.生态足迹在可持续性定量测度中的应用——以湖南省2000年为例 [J], 熊鹰;王克林;郭娴;谢春花
5.生态足迹分析法在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估中的应用——以吉林省2002年生态足迹分析为例 [J], 王玉梅;尚金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煤炭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累积效应

煤炭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累积效应

煤炭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累积效应王行风;汪云甲【摘要】煤炭资源开发所固有的时间持续性、空间扩展性和强干扰性等特点,使矿区生态环境演变具有明显的累积效应,使得矿区内不同矿井保护目标不一致,措施难统一,生态环境保护达不到预期效果.本文明确了矿区生态环境累积效应的概念、主要内容和形式等,构建了矿区生态环境累积效应多尺度分析概念框架,指出建立矿区生态环境累积效应分析和评价体系,探讨减缓矿区生态环境累积效应的措施和方法是未来的研究方向.【期刊名称】《中国矿业》【年(卷),期】2010(019)011【总页数】4页(P70-72,88)【关键词】累积效应;生态环境;煤矿区;环境评价【作者】王行风;汪云甲【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江苏省资源环境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苏,徐州,22116;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江苏省资源环境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苏,徐州,221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752累积效应研究,强调多项活动或多次重复活动在长时间和较大空间范围内对环境的叠加累积性影响[1-3]。

煤炭资源开发所固有的时间持续性、空间扩展性和强干扰性,使得矿区生态环境累积效应显著。

尽管国内外专家针对煤炭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理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4-6],但尚未对煤炭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累积效应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因此,这里以煤矿区为研究对象,从累积效应产生过程出发,对煤矿区生态环境累积效应的概念、类型和形式等作了初步探讨,以对矿区生态环境累积效应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1 矿区生态环境累积效应的概念与类型矿区生态累积效应是生态效应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累积,是指矿区生态环境系统受到过去、现在的外力作用和未来可预见的外力作用(主要是以煤炭资源开发为主的各种人类活动等)下,所发生的响应与变化结果,各种变化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具有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表现特征,形式复杂多样。

城市空气质量GIS数据模型及分析系统的集成和应用

城市空气质量GIS数据模型及分析系统的集成和应用

第9卷第1期2007年2月地球信息科学GEO-INFORMATIONSCIENCEVol.9,No.1Feb.,2007收稿日期:2005-12-29;修回日期:2006-07-01.资助项目: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课题)“福建省海岸带环境调控及其决策支持系统”(2000H003)。

作者简介:廖永丰(1974-),男,甘肃人,博士。

主要从事GIS与环境健康研究。

E-mail:liaoyf@igsnrr.ac.cn,本文研究写作中,陈远民、陈红梅等同志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特此感谢!城市空气质量GIS数据模型及分析系统的集成与应用廖永丰1,2,张莉1,3,王五一1,王钦敏4,杨林生1(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国家减灾中心,北京100053;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4福州大学,福州350002)摘要:城市空气质量模拟是目前环境与健康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本文基于GIS技术,采用准稳态高斯扩散模型建立了城市空气质量模拟系统,着重研究了三维空间城市空气质量模型系统的集成方法,并以福州市为例,采用该模型系统对城市建城区的NO2与SO2年平均浓度场分布进行了模拟。

关键词:GIS;城市空气质量;模拟;系统1引言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发达国家一直致力于城市尺度空气质量模拟的研究与应用工作,相继建立了各自成功的应用模型系统,如丹麦的OML模型,芬兰的UDM-FMI和CAR-FMI系统,欧盟的TRACT系统等。

采用数值模拟技术构建污染物大气扩散模型,模拟城市区域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场的分布,是间接获取城市区域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场分布的最有效方法。

目前我国采用GIS技术建立城市空气质量模拟系统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已建立的模拟系统仅限于城市点源和线源模拟,对整个城市系统污染物的排放迁移、转化尚未建立起完整有效的模拟系统。

本文以福州市为例,探讨GIS技术与数值模拟技术模拟城市区域各类污染物的排放、扩散和化学转化等模型系统的具体方法。

勘测师行业中的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探讨

勘测师行业中的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探讨

勘测师行业中的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探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种用于收集、管理、分析和展示地理数据的技术工具。

在勘测师行业中,GIS的应用已经成为环境保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GIS在勘测师行业中的应用,并说明其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

一、GIS在勘测师行业中的应用勘测师的工作主要涉及对地理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展示,而GIS正是能够提供这些功能的工具。

下面将具体介绍GIS在勘测师行业中的应用。

1. 地理数据收集在勘测师的工作中,收集各种地理数据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GIS可以通过高精度的定位技术,收集各种地理数据,比如地表高程、地下管道信息、土壤质量等。

这些数据的收集不仅能为勘测工作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同时也为环境保护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2. 空间分析勘测师需要对地理数据进行分析,以便找出潜在的问题或者优化方案。

GIS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够进行空间分析,通过将地理数据进行叠加、计算和模拟等处理,从而为勘测师提供决策支持。

比如,勘测师可以利用GIS对某一地区的地下水资源进行分析,找出潜在的水源污染点,并提供相应的环境保护建议。

3. 环境展示GIS不仅能够处理地理数据,还能够将处理结果以地图或图表的形式展示出来。

勘测师可以利用GIS生成精美的地图,直观地展示地理数据,比如地形图、土地利用图等。

这些地图不仅能够提高勘测师的工作效率,同时也能为环境保护宣传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GIS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GIS在勘测师行业中的应用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为了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

下面将具体探讨GIS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

1. 环境监测与评估环境保护的首要任务是对环境进行监测与评估。

GIS可以对环境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展示,从而帮助勘测师进行环境监测与评估工作。

通过对环境数据的分析,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环境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保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3卷第7期2013年7月环境科学学报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Vol.33,No.7Jul.,201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1174287);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No.2011BAB01B06-06)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51174287)and the National Key Technology R&D Program (No.2011BAB01B06-06)作者简介:王行风(1972—),男,副教授(博士),E-mail :xzwind@cumt.edu.cn ;*通讯作者(责任作者)Biography :WANG Xingfeng (1972—),male ,associate professor (Ph.D.),E-mail :xzwind@cumt.edu.cn ;*Corresponding author王行风,汪云甲,李永峰.2013.基于SD-CA-GIS 的环境累积效应时空分析模型及应用[J ].环境科学学报,33(7):2078-2086Wang X F ,Wang Y J ,Li Y F.2013.Analysis and assessment model of environmental cumulative effects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SD ,CA and GIS methods and its application [J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33(7):2078-2086基于SD-CA-GIS 的环境累积效应时空分析模型及应用王行风*,汪云甲,李永峰中国矿业大学环境测绘学院,徐州221116收稿日期:2012-10-09修回日期:2012-11-24录用日期:2013-01-04摘要:环境累积效应分析强调环境变化的时空放大作用,突出环境要素之间的时空交互作用,从而对环境分析方法的能力提出了挑战.因此,本文在对传统环境分析方法归纳、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以地理信息系统(GIS )为基础平台,集成系统动力学(SD )和元胞自动机(CA )的优点,建立了能够分析时间累积、空间累积效应的SD-CA-GIS 模型.以山西潞安矿区作为研究区域,在分析矿区社会、经济、工程和环境等因子之间时空交互作用的基础上,构建了SD-CA-GIS 模型.考虑到矿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特殊性,从影响矿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出发,预测和模拟了矿区2006—203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累积状况.结果发现,由于煤炭资源开采等人类干扰活动的影响,研究区在研究时段内,工矿用地、居民用地和交通用地呈现累积性增加,其它土地利用类型累积性减少.同时,由于不同阶段人类活动干扰的种类和强度变化,使得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扩展变化存在一定的差异.上述研究表明,该模型能够同时考虑时间累积效应和空间累积效应的动态变化,能为环境累积效应的分析和评价提供有效的帮助.关键词:环境累积效应;生态环境;系统动力学;元胞自动机;地理信息系统文章编号:0253-2468(2013)07-2078-09中图分类号:X820.3文献标识码:AAnalysis and assessment model of environmental cumulative effects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SD ,CA and GIS methods and its applicationWANG Xingfeng *,WANG Yunjia ,LI Yongfeng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Spatial Informatics ,China University of M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221116Received 9October 2012;received in revised form 24November 2012;accepted 4January 2013Abstract :Cumulative effects analysis underlines the spatiotemporal amplif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highlights the spatiotemporal interactions among environmental factors ,which challenges the traditional environmental analysis methods.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lex ecosystem ,the paper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e traditional environmental analysis methods.As a basic platform ,GIS was applied to integrate SD and CA to build the SD-CA-GIS model ,which can be used to analyze the environmental cumulative effects both in temporal and spatial scales.Taking Lu'an mining area as a case study ,SD-CA-GIS model was constructed based on analyzing the spatiotemporal interactions among social ,economic ,engineering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Considering the particularity of land use changes in coal mine area ,this study applied SD-CA-GIS model to forecast and simulate the cumulative status of land use changes from 2006to 2030.Areas of industrial and mining land ,residential land and transportation land presented significantly increasing trends.In comparison ,other lands was declining.In terms of the changes of type and intensity of human activities ,different land types had different spatial expansion characteristics.Results showed that SD-CA-GIS model is feasible and effective in analyzing the spatiotemporal dynamic change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which can provide effective information for environmental cumulative effects analysis and assessment.Keywords :environmental cumulative effect ;eco-environment ;system dynamic ;cellular automata ;GIS1引言(Introduction )随着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范围的扩大和干扰程度的增强,环境影响评价由传统的项目评价向累积效应评价(Cumulative Effects Assessment ,CEA )拓展(汪云甲等,2010;Burris et al.,1997;Spaling ,DOI:10.13671/j.hjkxxb.2013.07.0047期王行风等:基于SD-CA-GIS的环境累积效应时空分析模型及应用1994).与此相适应,环境分析对象由单个项目发展到多个项目;从单纯考虑某个开发活动的影响发展到考虑多个项目的累积、叠加和协同的影响等.但传统环境分析方法涵盖的时间较短,涉及的空间范围较小,空间数据的处理相对粗略,难以反映累积影响源的空间分布及项目之间的时空交互作用,不能满足累积效应分析的需要,从而影响了分析结果的科学性(彭应登,1999).诸多学者(Spaling et al.,1993;Joseph et al.,2000;Monique et al.,2006;王波等,2007)在对常用环境分析方法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地理信息系统(GIS)能够帮助建立分析的空间边界,识别可能受影响最大的区域,明晰不同项目之间的空间交互作用等优点,以GIS技术为基础,整合、集成其他分析手段是累积效应分析方法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毛文锋,1998;彭应登等,2001;尹忠彦等,2003;薛联青等,2003).但要想增强GIS在累积效应分析中的应用能力,应研究将GIS和其他分析方法相结合,构建出能够反映累积过程并能给GIS提供信息的子模式,提高GIS对累积途径(交互、加和)的分析能力,对因果关系的识别能力及对环境影响本质的认识能力,从而满足累积效应时空动态分析的需要(毛文锋,1998),使GIS真正成为累积效应分析和评价的强有力工具(余洁等,2003;黄嘉璐,200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文以GIS为基础平台,集成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D)和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CA)的优点,建立能够分析时间累积、空间累积效应的SD-CA-GIS模型,通过模拟经济、社会、工程和环境等因子的交互作用及对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不同因子之间的时空交互作用,预测和模拟区域开发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累积性影响,为决策部门进行政策模拟和生态风险评估提供依据.2基于SD-CA-GIS的时空累积效应分析建模(Modeling on CEA analysis based on SD-CA-GIS method)2.1SD与CA方法结合在累积效应研究中的意义SD和CA在对复杂系统的分析和模拟中各有优劣,互有补充.SD突出地强调了系统内不同变量之间的“流量”关系和反馈作用,能够有效模拟系统在时间尺度上的动态行为,非常适合于分析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在时间尺度上的累积影响(王其藩,1995;吴贻名等,2000;李永峰,2007).但它缺乏空间要素的处理能力,难以分析空间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从而限制了它在累积效应分析中的应用.CA更多地强调了空间维度及微观上的空间相互作用机制,但相对忽视了复杂系统中各种社会经济要素对个体的反馈作用,转换规则的确定略显随意,导致了对系统空间动态机制的分析过于简单化(黎夏等,2005;沈体雁等,2007;王行风等,2009).因此,本文尝试综合SD和CA的优点,建立基于GIS的集成SD与CA的时空累积效应分析框架,以服务于累积效应分析.其中,SD模型可在明晰要素之间交互关系的基础上实现对系统行为的动态模拟和趋势预测,这样不仅能从时间累积的角度模拟研究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要素的动态发展趋势,而且可以为确定CA模型转换规则提供相关的信息,更好地分析各个体单元之间的空间交互机制,进而分析系统发展所造成的空间累积效应,弥补CA在研究以社会经济要素为驱动力进行系统动态分析模拟功能方面的不足,使CA和SD现有功能得到扩展和延伸,使应用走向深入.2.2SD-CA-GIS基本框架2.2.1模型的基本思路SD-CA-GIS模型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其基本思路是利用SD在时间累积效应分析方面的优点,结合CA在空间累积效应分析方面的优势,使二者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它们对时空交互作用分析的可应用性,从而完成对累积效应的分析和评价.SD-CA-GIS模型将环境效应问题分为时间累积和空间累积两个部分.其中,时间累积部分是一个依赖时间变量来描述的连续性系统,以SD模型为基础,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区域开发活动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反馈机制,明晰区域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复杂因果关系,并将其中相互作用关系定量地描述出来,分析影响区域环境演化的敏感性因素,将敏感性因素对生态系统的直接影响(直接效应)和间接影响(间接效应)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描述区域发展各项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的时间变化来分析时间累积效应.空间累积部分强调各项因子在空间上的变化及空间上的交互作用.考虑到土地利用变化是区域最显著的景观标志且是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也是自然因素、社会经济等要素在时空尺度上累积的结果,能够反映区域环境演化的空间性.因此,该框架选择了CA模型模拟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在空间上9702环境科学学报33卷的变化和交互作用,并通过演化规则决定下一时期的土地利用状况,在此基础上计算相关的空间累积指标,并作为相关参数传递给SD 运行.最后将这两个部分集成为时空整合模式,以完成对区域环境累积效应的分析.图1SD-CA-GIS 模型集成框架Fig.1Integration of SD-CA-GIS model2.2.2模型的结构和功能时空问题的分解:该部分为图1中的①.区域复合生态系统是一个涉及各种时空要素在内的复杂系统,包含了各种时间、空间问题.时间上表现为各子系统状态变量的累积,如经济总量、人口数量和耕地总量等.空间上则表现为空间范围的扩展和空间结构的变化,如城镇居民点的扩张、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等.因此,为了能准确描述累积效应的影响,就要对影响区域环境变化的各种时空因素进行分析和模拟,而要想同时模拟各种要素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通常的做法就是将复杂系统分解为时间和空间两个部分,再将时间和空间部分进行结合(邵立国,2006;李孟璁,2007).为了分析各子系统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各种状态变量的累积变化,更好地反映系统之间的因果关系,预测和模拟系统的变化,在集成系统中选择了SD 模型对区域时间问题进行分析,而空间型问题则采用GIS 进行模拟和预测.需要说明的是,时间型问题与空间型问题在实质上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整个分析系统需要SD 和GIS 的结合应用,并通过二者的数据和预测结果的共享实现系统的集成(邵立国,2006).SD-CA 集成方式:该部分为图1中的②,主要目标是模拟不同因子之间的时空交互作用.思路是:对于每一次模拟,首先通过SD 模拟系统在一定时期内各因子时间累积作用的结果,获得生态因子时间维的信息,系统各项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影响区域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变化.因此,为了模拟区域土地利用的空间变化,以CA 为基础,从满足局部土地利用适宜性角度完成不同土地需求下的土地空间分配,从而模拟出该段时期期末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何春阳等,2005).这样一方面获取了空间图2SD-CA 集成方式Fig.2The integration method of SD-CA方面的指标;另一方面可将空间维模拟结果作为下一次模拟的SD 模型的输入,以进行下一次的模拟和预测.该方法在时空问题分解的基础上实现了紧密的结合,有效克服了以往各种分析方法难以兼顾时间累积和空间累积的缺陷.实现过程可以用图28027期王行风等:基于SD-CA-GIS 的环境累积效应时空分析模型及应用来说明(李孟璁,2007):系统的某项因子(如沉陷土地总量在t 0时间为S 0),通过SD 模型计算,预测出t 1时间的沉陷总量S 1,再利用CA 模式模拟获得沉陷土地的空间结构及调整值S'1作为SD 模式T 1时间的输入,以进行t 1至t 2时间的模拟,之后模拟依此进行.3实例验证(Case study )3.1数据来源及研究区概况潞安矿区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沁水煤田的东部中段,是我国重要的优质工业和动力煤生产基地,属于我国13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晋东煤炭基地的范围内,地跨长治、襄垣、屯留、潞城和长子等五市县.近年来,随着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地表开采沉陷、植被破坏及城镇发展等对土地的占用等问题逐渐突出,明显影响着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煤炭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日益凸显.因此,为了验证区域环境在时间序列上的动态变化和空间上的演化过程,本文选择潞安矿区复合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SD-CA-GIS 模型来模拟矿区生态效应的时空累积过程.所用的数据主要包括:①地理数据,包括矿区地形图(2000年,1ʒ10万)、土地利用现状图(2005年,1ʒ5万)、矿区井上下对照图和矿井采掘工程平面图等;②遥感影像图,为ETM /TM 影像,轨道号为125/035及124/035,获取时间分别为2000-07-01、2006-06-24、2010-09-30,空间分辨率分别为30m 和15m ;③历史统计数据等,包括《山西晋东煤炭基地潞安矿区总体规划》(2006年)、《长治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长治市主要年份的统计年鉴、矿区经济发展历史统计资料、潞安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年鉴及集团的各类统计报表等数据及部分实地调查资料等.3.2矿区复合生态系统分析根据建模的目的,本文将潞安矿区复合生态系统划分为煤炭资源开发、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管理等4个子系统.煤炭资源开发子系统描述煤炭资源开发的不同模式及可能造成的影响;经济社会子系统模拟了煤炭资源开发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子系统反映了煤炭资源开发、经济社会发展等压力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冲击;环境管理子系统则描述了不同的管理政策可能带来的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影响.这些子系统在一定程度上相互独立,但同时又相互联系,都受到煤炭资源开发的影响,并反过来制约、促进煤炭产业的发展.这些子系统的相互影响关系可以概括为图3.图3矿区复合生态系统各子系统相互影响关系图Fig.3The mutual influence among subsystems in the compound ecosystem1802环境科学学报33卷3.3SD 子模型构建3.3.1因果关系分析根据系统分析可以发现,矿区复合生态系统在煤炭资源开发这一生产活动的推动下,土地、植被、水体和大气等环境要素发生变化,最终产生生态累积效应而使得矿区生态系统生产能力下降、生态功能退化.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如图4所示,各变量之间存在着正向(+)和反向(一)反馈作用,各要素构成复杂的反馈回路.矿区复合生态环境系统就是在这些正、负反馈回路的复合作用下呈现典型的生命周期型发展变化(李永峰,2007).图4矿区发展与生态环境因果反馈图Fig.4Causal-loop diagrams for the compound ecosystem in the mining area3.3.2系统流图单纯依靠因果关系还不能准确反映相关变量的变化及变动速率.因此,需要在分析清楚系统内部因果关系的基础上,利用系统动力学的Stella 软件建立系统流图(图5).系统流图反映出了矿区资源开发、生态环境、管理和矿区社会经济等子系统之间的反馈影响关系,体现着系统的运行和模拟中的相关关系.3.4CA 子模型构建煤炭资源开发作为矿区经济社会发展主导驱动力的特点使得土地利用转换具有不同于一般区域的特点(吴春花,2012).矿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换具有不同方式,使得土地利用结构的演化存在阶段性的特点.因而利用CA 模型对矿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模拟和预测,就要求在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转换规则,而传统CA 模型难以满足这样的要求.笔者基于矿区生命周期理论,改进了传统CA 模型,利用ARCGIS 软件平台,通过控制变量的引入,实现了元胞转换规则的动态获取和应用,提出适用于矿区的T-ANN-CA 模型(王行风等,2009),这里将其作为SD-CA-GIS 集成框架中的CA 子模式.它不仅能够用来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单元之间的空间交互作用,而且可以利用空间交互作用分析的结果,计算相关的空间累积指标,并可将分析和模拟的结果作为SD 模型下一步运算的输入参数,以完成对矿区生态环境演变累积效应问题的分析.3.5SD-CA-GIS 模型的集成应用利用所构建的SD-CA-GIS 模型,可以完成对矿区主要生态环境效应的累积分析和评价,此处不一一探讨.考虑到土地利用变化本身是生态环境变化的关注对象(国家环境保护部,1997),而且也是计算其他环境效应(土地沉陷、土壤侵蚀等)的基础.因此,这里参考煤矿区土地利用分类方法(王行风等,2007),根据潞安矿区发展规划,以2006年为基年,对研究区2006—203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特点进行了预测和分析,结果见表1和图6.28027期王行风等:基于SD-CA-GIS的环境累积效应时空分析模型及应用图5潞安矿区复合生态系统流图Fig.5The flow diagram for compound ecosystem in Lu'an mining area变量说明:SZYZJ 水资源增加量(m 3);SZYZL 水资源总量(m 3);SZYJS 水资源减少量(m 3);GJZWHSZJ 构建筑物毁损增加(万元);GJZWJZ构建筑物毁损价值(万元);LMCDXS 林木草地蓄水量(m 3);SXHLY 水循环利用量(m 3);XTWDY 系统外调水量(m 3);DWMJSX 单位面积蓄水量(m 3·亩-1);SCWSCLLY 生产污水处理利用量(m 3);SCWSCLLYL 生产污水处理利用率;KJSCLLY 矿井水处理利用(m 3);KJSLYL 矿井水利用率;SHWSCLLY 生活污水处理利用(m 3);SHWSCLLYL 生活污水处理利用率;XTYS 系统用水量(m 3);SZYWR 水资源污染量(m 3);KQSHYS 矿区生活用水量(m 3);KQSCYS 矿区生产用水量(m 3);RJSHYS 人均生活用水量(m 3·人-1);WDHSL 万吨耗水量(m 3·万t -1);WDYSL 万吨涌水量(m 3·万t -1);SZYWRXS 水资源污染系数;DMGJZWHS 吨煤构建筑物毁损(元·t -1);DMGJZYHSYZ 吨煤构建筑物毁损因子;GJZWSHCDYZ 构建筑物损坏程度因子;GJZWZLYZ 构建筑物质量因子;GJZWMDYZ 构建筑物密度因子;KCCLJS 可采储量减少量(万t );ZYKCCL 资源可采储量(万t );KCCLZJ 可采储量增加量(万t );ZYHSL 资源回收率;KCTZ 矿产资源勘查投资(元);DWTZ 单位资源投资额(元·万t -1);GDMJ 耕地面积(亩);GDJS 耕地减少量(亩);GDZJ 耕地增加量(亩);GSYZMJ 矸石压占面积(亩);GSDFL 矸石堆放量(万t );TDTXMJ 土地塌陷面积(亩);TDFKMJ 土地复垦面积(亩);TDFKL 土地复垦率;TDGLMJ 土地改良面积(亩);WDTXMJ 万吨塌陷面积(亩·万t -1);TDGLTZXS 土地改良投资系数;HGL 含矸率;XGL 选矸率;GSZDXS 矸石占地系数;DWTDGLTZ 单位土地改良投资(亩·万元-1);KQZRK 矿区总人口(人);RKZJ 人口增加量(人);RKJS 人口减少量(人);ZRZZL 人口自然增长率;JNZZL 基年人口自然增长率;GDPZZ 人均GDP 人口增长因子;RJGDP 人均GDP (万元·人-1);QCL 迁出率;QRL 迁入率;JNQCL 基年迁出率;MTQCYX 煤炭产量迁出影响因子;TXQC 塌陷迁出因子;CLYX 产量影响因子;JKYX 健康影响因子;SWL 死亡率;JNSWL 基年死亡率;SZYYX 水资源影响因子;RJSZY全国人均水资源量(m 3·人-1);GJZWYX 构建筑物影响因子;LDYX 绿地影响因子;RJLD 全国人均绿地面积(亩·人-1);RJGZ 人均构建筑物拥有量(m 2·人-1);KQKQZJ 矿区空气自净能力;KQZL 空气质量因子;FQPFZL 废气排放总量(m 3);FQJS 废气减少量(m 3);FQZJ 废气排放增加量(m 3);ZRJH 废气自然净化量(m 3);DWXNL 单位面积CO 2吸纳量(m 3·亩-1);FQLY 废气利用量(m 3);FQCL 废气处理量(m 3);CLTZXS 废气处理投资系数;FQCLFY 单位废气处理费用(元·m -3);WSPF 瓦斯排放量(m 3);DMPF 吨煤瓦斯排放量(m 3);GSZR 矸石自燃排放量(m 3);ZRCD 矸石自燃程度;DWZR 单位自燃排放量(m 3·万t -1);KQGDP 矿区GDP (万元);GDPZJL GDP 增加量(万元);JQGDPZZL 基期GDP 增长率;KQGDPZZL 矿区GDP 增长率;MTLSZE 煤炭生产利税总额(万元);MTCYYX 煤炭产业影响因子;LCMJZJ 林木草地面积增加量(亩);LMCDMJ 林木草地面积(亩);LCMJJS 林木草地面积减少量(亩);DWTZE 单位面积投资额(万元·亩-1);LCTZ 林木草地投资(万元);LDFGL 绿地覆盖率;LCTZXS 林木草地投资系数;TXPHXS 塌陷地绿地破坏系数;MTCL 煤炭产量(万t );MTCLZJ 煤炭产量增加(万t );ZYFCTJ 资源赋存条件;ZYJGYZ 资源价格因子;CCZZL 产量增长率;JXHCD 机械化程度;HJJJYZ 环境经济因子;ZYJGZS资源价格指数;XSSR 销售收入(万元);MTJCDWSJ 煤炭基础单位售价(元·t -1);MTDWSJ 煤炭单位售价(元·t -1);MTZLYZ 煤炭质量因子;GXGXYXXS 供需关系影响系数;MTGXGX 煤炭供需关系;MTGXGXYZ 煤炭供需关系因子;DWCB 单位成本(元·t -1);SCCB 生产成本(万元);LRZE 利润总额(万元);JYFY 经营费用(万元);ZGRSYZ 职工人数因子;DZTJYZ 地质条件因子;JYSF 经营税费(万元);SCXLZZL生产效率增长率;RJSRZZL 人均收入增长率;DECB 定额成本(元·t -1);DWCLFY 单位产量经营费用(元·万t -1);HJCB 环境成本(万元);DWGDSS 单位耕地损失(万元·亩-1);DWSBC 单位水资源补偿价值(亩·m -3);DWLCSS 单位林木草地损失(万元·亩-1)3802环境科学学报33卷表1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预测结果(2006—2030年)Table 1The predection result of land-use change in Lu'an mining area (2006—2030)类型面积/km 22006年2010年2020年2030年比重2006年2010年2020年2030年面积变化量/km 22006—2010年2010—2020年2020—2030年耕地936.25906.74898.27885.0530.51%29.55%29.27%28.84%-29.51-8.47-13.22林地509.64507.06504.35499.8816.61%16.52%16.44%16.29%-2.58-2.71-4.47水域101.83100.5098.1097.453.32%3.28%3.20%3.18%-1.33-2.40-0.66草地673.60657.22633.00623.8421.95%21.42%20.63%20.33%-16.38-24.22-9.16工建用地653.61729.20751.41755.5321.30%23.76%24.49%24.62%75.5922.214.12未利用地143.98127.17149.95185.444.69%4.14%4.89%6.04%-16.8122.7835.49园地49.5440.5633.3721.261.61%1.32%1.09%0.69%-8.98-7.19-12.10合计3068.453068.453068.453068.45100%100%100%100%图6研究矿区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图Fig.6The forecast maps of land use changes in Lu'an mining area从预测结果可以看出,研究区在研究时段内,区域内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呈现的特点为工矿用地、居民用地和交通用地增加外,其它土地利用类型都在减少.但在不同阶段,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存在48027期王行风等:基于SD-CA-GIS的环境累积效应时空分析模型及应用一定的差异.3.5.1阶段Ⅰ(2006—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由于在该阶段建设新矿井及配套设施,工建用地扩张较快,工业广场新增约8km2,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评价区内居民用地和交通用地面积将新增约70km2,新建矿井、居民地及交通用地等主要占用了耕地、草地及未利用地等.林地主分布在周边地区,煤炭资源开采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林地影响不大,林地覆盖率变化较小.3.5.2阶段Ⅱ中期(2011—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在该阶段,矿区增加矿井数目较少(仅为2座),只是少量电厂、化工厂相继投入运行,工业及交通用地扩张速度减慢,工建用地的扩张主要体现在城镇化进程居民用地、交通用地的增加,新增约20km2.与2010年相比,主要占用草地和耕地,且未利用地的绝对量增加较快.3.5.3阶段Ⅲ远期(2020以后)土地利用变化分析2020年以后,后备区陆续开采,工建用地不再大面积扩展,土地利用变化将主要由开采沉陷区所引起.耕地、草地和园地也逐渐减少,林地所受到的影响也逐渐变大,未利用地增加幅度越来越大,所占比重也达到了6.54%.4结论(Conclusions)本文在对传统环境分析方法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以GIS为基础平台,集成系统动力学和元胞自动机的优点,建立了能够分析时间、空间累积效应的SD-CA-GIS模型,并以山西潞安矿区作为研究区域,利用该模型分析了矿区社会、经济、工程和环境等因子之间的时空交互作用,预测和模拟了该矿区在2010—2030年不同阶段土地利用类型演化趋势,对可能造成的生态效应累积状况进行了剖析,为进行其他效应的分析提供了数据基础.结果表明,该模型通过完善系统内部空间关系与反馈机制,能够同时考虑时间与空间的动态变化,有效整合时间、空间交互作用的处理方法,实现了系统要素之间的时空交互作用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了累积效应评价的时空累积分析问题.但区域的发展是一个经济、社会、环境和工程等多种要素相互作用下的复杂生态系统,影响的空间范围大,涉及因子多,部分因子属于难以量化的复杂因子,如何通过更科学的方法,明确系统因子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如何联系矿区的实际情况,确定矿区所处生命周期阶段和求取不同阶段的CA转换规则等都是SD-CA-GIS模型应用所面临的挑战,还有待进一步努力.责任作者简介:王行风(1972―),男,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煤矿区环境分析和评价、资源环境遥感,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考文献(References):Burris R K,Canter L W.1997.Facilitating cumulative impact assessment in the EIA proces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53:11-29何春阳,史培军,陈晋,等.2005.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和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土地利用情景模型研究[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35(5):464-473国家环境保护部.1997.HJ/T19—1997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黄嘉璐.2004.累积影响评价研究[J].江苏环境科技,17(3):25-29 Joseph M C,Kevin J C,Frederick J W.2000.Cumulative effects assessment or the Northern River Basins study[J].Journal of Aquatic Ecosystem Stress and Recovery(Formerly Journal of Aquatic Ecosystem Health),8:87-94李孟璁.2007.海岸地区管理之整合性评估[D].台湾:国立中山大学黎夏,叶嘉安.2005.基于神经网络的元胞自动机及模拟复杂土地利用系统[J].地理研究,24(1):19-27李永峰.2007.煤炭资源开发对煤矿区资源环境影响的测度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毛文锋.1998.地理信息系统在累积影响评价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进展,6(6):61-66彭应登.1999.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进展,7(4):34-40彭应登,杨明珍.2001.区域开发环境影响累积的持征与过程浅析[J].环境保护,(3):22-23邵立国.2006.SD-GIS集成模型在城市交通规划环境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2-25沈体雁,王伟东,侯敏.2007.城市增长时空动态学模拟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10-17Spaling H.1994.Cumulative effects assessment:concepts and principles [J].Impact Assessment,3:231-252Monique D,Brian J,Gary D,et al.2006.Development of a new approach to cumulative effects assessment:A northern river ecosystem example[J].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113:87-115Spaling H,Smit B.1993.Cumulative environmental change:Conceptual frameworks,evaluation approaches,and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s58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