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专题03两大题型突破及答案【经典版】.doc
【试题研究】2018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Ⅲ历史试题深度解析(1)
【试题研究】2018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Ⅲ历史试题深度解析(1)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解析】D (1)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冶铁业,属于考查对应史实类试题,核心素养主要体现的是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工具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要素)和历史解释。
(2)对图文混合型试题,解答时务必最大限度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本题蕴含的有效信息:文字——战国以前,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成;图片——铁器实物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新疆部分地区。
(3)本题涉及的基础知识有:西周晚期出现铁器;春秋时期出现铁农具;战国时期铁制农具普遍使用;西汉张骞通西域后,冶铁技术传往西域。
(4)综合判断选项:A项,一是根据主体一致原则,秒Pass.题干主体是“铁器”,而选项主体是“铁农具”;二是据基础知识,“战国以前”铁制农具普遍使用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
B项,一是题干材料无从反映选项内容,即对题干材料的解释无法得出B项结论,即B项不符合题意;二是西汉张骞通西域被称为“凿空”,即张骞通西域之后,中原与西域地区开始往来并逐渐密切,故B项错误。
C项,一是题干中说不少铁器是自然陨铁制成,故对题干解释不可能得出“冶铁技术相当普及”的结论;二是根据“战国时期铁制农具普遍使用”史实,可以推知战国时期冶铁技术逐渐普及。
故C项错误。
D项,根据唯物史观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可知,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指标。
战国以前在今我国的新疆地区、黄河和长江流域出现了铁器,反映了此时社会生产力水平,即反映了社会发展程度。
综上,D项结论符合对题干材料的合理解释,故属于正确答案。
25.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解析】B (1)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影响,属于考查本质类试题,核心素养主要体现的家国情怀(科举制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伟大创举)、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
2018高考全国卷Ⅲ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 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 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 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 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答案】D【解析】由图片信息可知,铁器实物的分布主要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铁器分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D符合题意;从图片材料中铁器分布的地区可知,当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没有铁制农具,故A 中“普遍”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铁器实物的分布情况,不能得出新疆和中原地区的关系,也得不出冶铁技术的发展情况,故B、C不正确。
学%科网点睛: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情况,属于图片类试题,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图片、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处时代背景及古代中国铁制农具的状况进行分析。
2. 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 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 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 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答案】B点睛:本题属于表格类试题,解题的关键在于依据表中不同出身宰相的比重变化,结合两宋时期科举制的相关内容分析即可。
2018年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大纲说明及答案参考
2018年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大纲说明及答案参考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的要求,在中学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1。
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
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
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
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
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实。
正确解释历史事物。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
4。
论证和探讨问题发现历史问题。
论证历史问题。
独立提出观点。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一)获取和解读信息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例l (2011海南单科卷)下图显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状况,这一状况反映了A.受援国已经成为援助国的经济附庸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国际化空前加强C.意识形态成为能否提供援助的前提D.援助额多寡取决于是否为战时盟国【说明】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通过解读图文资料,提取信息的能力。
试题提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状况示意图,要求考生熟练利用地图材料,准确获取和深度理解图文信息,同时联系所学知识,熟悉当时的历史背景,准确把握题目主旨,得出正确答案。
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例2 (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
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
2018年历史真题及解析_2018年北京市高考历史试卷
2018年北京市高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1.(4.00分)“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利,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2.(4.00分)南宋年初“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3.(4.00分)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联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㒺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这表明()A.清朝内阁权利得到加强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4.(4.00分)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得出()①市镇数量增长体验出商人地位上升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5.(4.00分)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
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且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A.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C.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6.(4.00分)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
2018全国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
2018全国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考试内容改革注重顶层设计、统筹谋划,突出考试内容的整体设计,科学构建了高考评价体系。
高考评价体系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这一高考核心功能,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内容以及“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高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
《考试大纲》是高考评价体系的具体实现,也体现了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成果和方向。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已于2017年12月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
《考试大纲》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和各分省命题省市在命题中都应当严格遵循的,是制定《考试说明》的原则依据。
以下为您精彩呈现名师解读2018年历史《考试大纲》(下附2018年历史《考试大纲》原文)。
名师解读山东省实验中学历史教研组长魏明对照2017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历史),2018年考试大纲没有任何修改和变化。
新考试大纲仍然分“Ⅰ考核目标与要求”、“Ⅱ考试范围与要求”两大部分,在考纲的考试内容依据、命题要求依据以及考核目标与要求的表述、考试内容(必修、选考)范围上都与去年保持一致。
这说明在2017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历史)全面修订的基础上,2018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历史)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同时指明2018年全国高考考试(历史)试题要继续落实考试大纲理念,持续稳妥地推进高考考试内容改革。
相信2018年全国高考考试历史学科定会继续贯彻“一点四面”(一点:在高考中要体现立德树人,四面:在高考中要体现核心价值、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精神)考查原则,坚持从有利于高校人才选拔出发,通过优化历史试题素材选取和情境设置,加强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历史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的考查,强化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
2018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修订及解读 (共18张PPT)
4
(2)格式体系变化解读:
一、原考试大纲首先讲述“考试性质”及一段表 述,新考试大纲删去了“考试性质”及一段表述。 二、表述层级调整: 原考试大纲的Ⅱ部分标题是“考试内容”,下 设两大部分,分别是“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二、考试范围”。另外,在“一、考核目标与要 求”前,安排了考试内容、命题要求的依据的表述。 新考试大纲共分两大部分,分别是“Ⅰ.考核 目标与要求”、“Ⅱ.考试范围与要求”。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包含两个内容,一是 原考纲的考试内容、命题要求的依据,二是原考纲 的“考核目标与要求”。两者是合并在一起的。
2018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修订及解读: 1、历史修订内容: 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6个选考模块分 别为“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近代社会的民 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 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 秘”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删去选考模块“近代 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探索历史的奥秘” 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其余3个选考模块 内容和范围都不变,考生从3个模块中任选1 个作答。
9
(6)应对策略历史解读: ( 1) “考试中心对全国卷历史考试 大纲进行了局部微调,主要是针对选考内 容进行了适当删减,在原来的基础上删去 选考模块“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 践”“探索历史的奥秘”和“世界文化遗 产荟萃”,其余3个选考模块内容和范围都 不变,考生从3个模块中任选1个作答。这 样2017年的全国文综卷历史学科选考部分 保留了三个内容。”这三个内容即选考一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选考三《20世纪 的战争与和平》、选考四《中外历史人物 评说》,考生从中选取一个作答,必修内 容没有变化。我认为,局部微调不要影响 正常的复习备考。
(3)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 根据近几年高考选修试题的特点,在一轮
2018年历史真题及解析_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
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1.(4.00分)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2.(4.00分)表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3.(4.00分)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
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4.(4.00分)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
”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
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5.(4.00分)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
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严复意在()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6.(4.00分)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
这表明当时()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7.(4.00分)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
2018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
历史Ⅰ.考核目标与要求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的要求,在中学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2. 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3. 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4. 论证和探讨问题•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1Ⅱ.考试范围与要求考试范围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
必考内容第一部分古代古代中国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2. 古代中国的经济(1)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 手工业的发展(3) 商业的发展(4)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 宋明理学(4)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4.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 科技成就(2)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 文学成就(4)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古代希腊、罗马1.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 雅典民主政治(2) 罗马法22.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第二部分近代近代世界1.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1)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2) 启蒙运动2.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 新航路的开辟(2)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3) 工业革命3.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1)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3)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4.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1) 《共产党宣言》(2) 巴黎公社5. 近代科学技术(1) 经典力学(2) 进化论(3) 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近代中国1.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 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2) 辛亥革命(3)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4) 新民主主义革命(5)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2. 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33. 思想解放的潮流(1) 维新思想(2) 新文化运动(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第三部分现代现代世界1.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 俄国十月革命(2)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3) “斯大林模式”(4)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2.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2) 罗斯福新政(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2)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3)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5. 现代科学技术(1) 相对论和量子论(2) 现代信息技术6. 19 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1) 文学的主要成就(2)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3)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4)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4现代中国1.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 “文化大革命”(4)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5)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4)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3.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 大众传媒的发展5. 20 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2) 毛泽东思想(3) 邓小平理论(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6.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1) 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2)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3) 教育事业的发展5选考内容选考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1. 商鞅变法2. 北魏孝文帝改革3. 王安石变法4. 俄国农奴制改革5. 明治维新6. 戊戌变法选考二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第一次世界大战(1)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3)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1) 凡尔赛体系的构建(2) 华盛顿体系的构建(3) “非战公约”国际联盟3.第二次世界大战(1)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3)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4.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1)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2)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3) 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5.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1)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2) 中东战争(3) 两伊战争(4) 海湾战争66.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选考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秦始皇(2)唐太宗(3)康熙帝2. 东西方的先哲(1) 孔子(2) 柏拉图3.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1)克伦威尔(2)华盛顿(3)拿破仑4. “亚洲觉醒”的先驱(1) 孙中山(2) 甘地(3) 凯末尔5.无产阶级革命家(1) 马克思、恩格斯(2) 列宁(3) 毛泽东、邓小平6.杰出的科学家(1) 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2) 牛顿、爱因斯坦7。
2018年全国卷三历史部分解析
2018年全国卷三历史部分分析历史教研组姜志炳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考点:必修二,中古古代的农业与手工业)图7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解题过程:粗读题目,此题是一题图表类的题,找关键信息,题干中: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看问题:据此可知,战国以前——分析问题内涵,“据此可知”中的“此”指什么?“战国以前”怎样,注意给了限定选项的时间范围,必须是“战国以前”,结合题干可知:“此”指的是题干部分--得出思路:利用题干信息和图中信息对比选项得出答案——看选项:A“铁制农具"与题干“铁器实物”不对应,排除。
B“联系紧密”中的“联系”指的是双方有来往,通有无,在材料中没有明显支撑语句,即看不出来,排除。
C“相当普及”中的“相当”是一个程度副词,此词表示的是范围、规模等程度涉及面要广,与“几乎全覆盖”的意思差不多,从地图的分布来看,显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覆盖,排除。
所以正确答案为“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联系所学检验,春秋战国时期,认了文明从青铜文明进入到铁器文明时代,所以铁器的出现说明社会进步,所以铁器的分布可以反映出各地社会的发展程度.25. 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宰相人数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 8中级官员15 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 36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考点,必修一,科举制的演变发展)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解题过程:粗读题目,此题依旧是一题图表类选择题。
看题干,此题的题干是全表格,注意表格的标题“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意思是:宋朝的宰相的父亲、祖父、先祖等做过官的数据统计,看表格内容:横向上看,南宋的前三项数据对比北宋是在下降的,无官职记录的数据要高很多,纵向上看,无官职记录的数字要比前三项大——看问题: 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分析问题:“反映出两宋时期”怎样,注意时间限定是“两宋”——对比选项:A无官职记录从纵向上来看数字要大这一点来看,出身低下的人成为宰相的很多,所以“世家大族的影响巨大”是错项,排除。
【试题研究】2018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Ⅲ历史试题深度解析(2)
【试题研究】2018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Ⅲ历史试题深度解析(2)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
”这反映了当时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解析】C 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属于本质类试题,学科素养主要体现的是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
解答本题时,注意题干中关键词:①1956年;②中共八大;③制定法律,健全法制。
现在的高考选择题有个主要特点是“小切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这样的“小切口”置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下,具体分析解读才能得出符合题意的结论。
再结合我以前讲过的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法则:国情(主要包括社会性质和社会主要矛盾)"主要任务"方针政策措施。
我们知道制定方针政策措施的主要依据是国情,但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性质相对不变,而社会主要矛盾经常变化,故方针政策措施制定的主要依据往往就是依据社会主要矛盾。
如全面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有矛盾有摩擦,但国共两党关系始终没有破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终存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日民族矛盾是此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据此我们来分析本题,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即将建立,社会主要矛盾即将变化,中国即将迎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及时制定出指导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就成为中共的迫切任务。
中共八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的,要依据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制定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
所以,刘少奇提出要制定法律健全法制,就是与当时的社会性质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密切相关,目的就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故C 项为正确答案。
A项,一是“开始”太绝对;二是题干中说“健全”,说明法制建设的制度化正在进行中;三是根据所学基础知识,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就已经开始了法制建设的制度化,姑且不说《共同纲领》的制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大题型突破选择题在高考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选择题的得分直接决定了高考成绩的高低,并且选择题解题顺利与否直接影响解答后面的非选择题,选择题解题不容有失。
历史选择题的基本特点:一是考查的知识点覆盖面广。
选择题题量大、题型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选取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命题,特别是组合型选择题保证了较广的知识覆盖面。
二是对学科素养的考查全面到位。
三是答案的唯一性,保证了评分的准确性和高考的公正性。
运用最便捷的审题方法和解题技巧是解答选择题的关键,也是获取高分的重要途径。
非选择题在历史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否答好非选择题是高考能否取得好成绩的根本。
学生平时练习时对非选择题也常常十分畏惧,在答题中常犯“全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精”的毛病。
感悟解题技巧,领会规范解答高考第40题和第41题(或者是41题和42题),学一题会一类,举一反三,定能轻松得高分。
技巧一解题技巧1.审题干巧排除:先抓住题干材料的排查四个选项,最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的方法。
真题实战技巧二解题技巧新课程下的高考,解答问题的综合能力。
真题实战(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Ⅲ技巧三解题技巧第一步:定时空明关键(1)定时空真题实战(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Ⅲ空言无补。
至今两年来,技巧一解题技巧真题实战(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Ⅱ材料一考生乙得分10(3)科学审题是方法,规范解答得分是目的,而准确掌握基础知识是一切的前提,应下苦功。
★标准答案(1)趋势: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8分)(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6分)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
(4分)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
(7分)技巧二以“读找联答”四步法,规范解答高考第40题解题技巧材料型非选择题可分为文字材料、表格材料、图片材料,解答高考第40题材料型非选择题应注意“四步法”:一读:粗读材料,把握主题,明确答题方向阅读材料是正确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前提。
一般对材料可以先粗读,了解材料的主旨,读出由材料直接反映出来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等,或经过分析可以提炼出来的信息,明确答题方向。
二找:精读材料,抓准要旨,找出有效信息(1)联系设问有针对性地精读材料,提取与设问有关的信息,以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分清材料中的史实和论点。
(2)“找”材料的中心论点。
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在“两头”,要么是材料第一句,要么是材料最后一句。
(3)“找”材料的层次和要点关键词(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
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限,读完后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联教材,列提纲,材料涉及要点一个也不要丢。
(4)“找”关联点,即寻找材料与设问之间、材料与材料之间及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
三联:推敲设问,回扣教材,联系所学知识非选择题按照设问形式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教材型”:其设问形式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源于教材,材料只提供切入情境;二是“材料型”:其设问形式为“依据材真题实战(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Ⅲ材料一技巧三解题技巧一、多维化洞悉开放探究型试题的命题特色(1)从能力要求上看创新能力、考生全面发展转变。
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在第41题中的表现特别明显:第一,答题思维上倡导多角度、多层次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第二,答题原则上强调论从史出、论从证出和史论结合;第三,语言表达上强调逻辑严密、文字通顺。
(3)从考查目标上看近几年文综第41题以社会重大时事热点、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学术争论为载体,以学科知识为依托,突出历史学科的价值导向功能。
(4)从考查内容上看近几年高考文综第41题重视对历史主干知识的依托,选取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试题命制灵活,在覆盖面上属于小切口、深内涵,重视对背景、结果及影响的探究。
(5)从开放角度上看开放性试题是与传统问题中条件结论的“封闭性”相对而言的,它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具有变通的能力,是否具有知识迁移的能力,是否具有创新能力。
近几年设问的开放性日益增强,答案设计上也日益体现多元化。
二、以不变应万变,开放探究型试题破解之道(1)开放探究型试题的不变开放探究型试题始终不变的是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
始终要求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论证,或者要求提出不同的观点进行论证,或者提出修改意见并加以说明,或者指出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行说明。
(2)开放探究型试题的应对策略①要关注新观点,新知识。
由于高考对能力考查的要求很高,考题的材料往往超出教材的范围,学生在复习备考时,对于课程标准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除了牢牢掌握教材上的评价外,还需要经常跳出教材,提出不同的史学观点,发现不同的历史视角,了解一些学术前沿的研究成果。
掌握好这些,有利于同学们拓宽历史视野,不至于在考试中看到不同于教材的学术观点就无所适从。
②运用好三段式的论证所谓三段式论证,就是第一段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二段分几个角度进行论证,第三段进行小结,升华观点。
加强开放性试题练习,逐步提升自己的论述能力。
③注重历史学科多元史观近年来,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等日益影响着高考试题的命制。
真题实战(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Ⅱ·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钟表的演变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第二:论题。
通过时间演变,定位科技演变,把握钟表的演变。
论题为“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的演变”。
第三:阐述。
论题、阐述具有开放性、多样性。
【参考答案】[示例一](1)论题: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精度提高。
(2分)(2)阐述:①古代生产力不发达,科技落后,日晷是当时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
中世纪时机械钟在西欧流行,只有时和刻,但不精确。
②近代科技的产生,实验与数学相结合,在伽利略研究的基础上,制造出怀表,其精确度提高。
科技革命的推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人们时间观念增强,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根据原子物理学制造出原子钟,其精度更高。
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
(8分)③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精度不断提高,钟表精度提高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科技的进步。
(2分)[示例二](1)论题: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的普及使用。
(2分)(2)阐述:①古代生产力落后,科技不发达,日晷是当时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但日晷计时一般由政府控制。
近代科技的产生,在伽利略研究的基础上,制造出怀表,但当时钟表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钟表还不能普及使用。
②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时间观念的增强,1850年前后,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钟表得到了普及。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社会经济的进步,20世纪初,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随时都可佩戴。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
(8分)③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的普及使用,而钟表的普及使用反映了不同时代科技的进步。
(2分)[示例三](1)论题: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的演变和普及。
(2分)(2)阐述:①古代生产力落后,科技不发达,日晷是当时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
中世纪时机械钟在西欧流行,但不精确。
近代科技的产生,在伽利略研究的基础上,制造出怀表,其精确度提高,但当时钟表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钟表还不能普及使用。
②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时间观念的增强,1850年前后,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钟表得到了普及。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社会经济的进步,20世纪初,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随时都可佩戴。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20世纪50年代,根据原子物理学制造出原子钟,其精度更高。
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
(8分)③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的演变和普及,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的演变和普及反映了不同时代科技的进步。
(2分)高考历史解题万能公式一、历史背景、历史原因、历史条件和目的1.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
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包括四个原因和三个条件。
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的不同;其一是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其二,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历史事件或运动的成功或失败,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去表达。
如:分析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
在这一题中,“原因”就不能用“条件”去代替。
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如:鸦片战争背景:(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
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
3.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
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但更侧重于有利因素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
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
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原因(一)从原因广度上分析: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内因或主观原因,一般是指与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那一方面因素;外因或客观原因则指与前者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前者主观意识影响的那一方面原因。
这和原因分析法的优点是抽象而又深刻,易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需要指出的是,内外因属于社会、国家等人的意识很难起决定作用的大范围历史概念时,那么它们是专指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这就区别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前者是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后者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