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材料(个人梳理的,并不全面,可能有错漏,供大家批评指正)

合集下载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

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包括:(1)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①人的发展是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教育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必须通过德、智、体、美诸方面教育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②任何一种教育教学活动都在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内完成德、智、体、美诸方面教育的任务,任何一方面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都是相互联系、共同促进的。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简述班集体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在班集体建设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目标和规范。

(1)集体目标的形成。

集体目标制约着群体的心理,它的确立对于集体的形成和巩固起着关键的作用。

形成集体目标主要有两个方法:①直接以完成学习任务为目标的方法;②间接过渡的方法。

(2)规范和舆论。

①规范:群体规范是群体中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已经确立的思想、行为和评价标准。

它有三个重要的心理功能:群体支柱的功能、评价标准的功能、行为导向的功能。

②遵从:个人遵从有三种方式:服从、认同和内化。

③建立积极规范的方法:组织全班学生讨论,班干部以身作则,要避免形成消极的非正式规范。

群体规范强大的动力功能主要通过舆论发挥出来。

小学生中的舆论主要受教师的导向。

(3)内聚力。

群体内聚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群体成员对群体的信奉程度,此外还有以下几方面:①成员对群体目标的认同度;②群体的领导方式;③群体内部的目标结构和奖励方式;④外部影响。

(4)心理气氛和士气。

气氛指群体中占优势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表现。

士气指在完成任务时的工作精神。

影响士气的因素有:①对群体目标的赞同;②对活动的满意度;③群体领导方式;④和谐的人际关系。

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按照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所要求实现的不同认识任务,可以将教学过程划分为不同阶段:(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教育知识与能力超详细笔记及重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超详细笔记及重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辨析题)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一词最早源于《孟子·尽心上》。

孟子最早把教和育连用。

二.教育构成要素(一)教育者(主导)(二)受教育者(主体)(三)教育影响(桥梁中介)三.教育的属性(辨析题)(一)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2.教育具有历史性(古今不同)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1)历史继承性(古今相同)(2)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3)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四.教育起源和发展(一)教育的起源(二)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形态的教育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如下特征:(1)无阶级性、公平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2.古代社会的教育(1)奴隶社会教育(2)封建社会教育*隋唐时期科举制兴起,清朝时期废除科举制(1905年)。

(3)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a.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是统治阶级的工具。

b.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c.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d.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e.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3.近代社会的教育(简单题)(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3)教育世俗化。

(4)教育法制化。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一、教育学知识1.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学是人类科学文化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它主要研究教育的本质、原理、方法和规律等内容。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教育本质、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组织形式等。

2. 教育学理论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主要由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以及教育经济学等学科构成。

理论分为传统教育学理论、新教育学理论,其中,新教育学理论包括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进步教育理论、现代主义教育理论和自主教育理论等。

3. 教育方法教育方法是指实现教育目的的具体途径和方式,包括讲授法、讨论法、示范法、实验法、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不同的教育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教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二、教师职业道德1. 什么是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

它是职业行为指南,是规范教师行为的基本准则。

2. 教师职业道德概念教师职业道德包括爱岗敬业、忠诚正直、廉洁自律、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精益求精等几大方面。

3.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指培养教师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过程。

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包括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家长以及教师本身。

教育部门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学校管理者可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管理;家长可以注重尊重教师、与其互相沟通;而教师本身则需要注重自身修养、规范自身行为。

三、课程教学设计1. 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教学设计是指教学过程设计的活动,它需要教师根据学科知识和学生特点,创造具有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

2. 教学设计的原则教学设计需要遵循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同时注重从学生和学科的角度出发,制定合理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学设计的原则包括目标性、适应性、科学性、可操作性以及评价性等。

3. 教学设计的步骤合理的教学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包括明确教学目标、分析学生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评价等,同时还需要进行教学实验和教学反思,不断完善教学设计。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整理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整理版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学记》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开而弗达则思〔启发原则〕,教学相长杨贤江:中国第一个马克思教育家《新教育大纲》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世界上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人是克鲁普斯卡娅苏格拉底问答法,产婆术,他的思想表达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斯多德:第一次将心理学引入教育领域佩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教育学心理化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独立的标志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教育心理学》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萌芽杜威: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民主主义与教育》:梅伊曼和拉伊〔两伊〕反对赫尔巴特的研究方法,提出实验教育学布鲁姆:三层目标即知识、情感、动作技能知识分为六类: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朗格朗:《终身教育导论》,现代社会需要终身教育赞科夫:《教学与发展》,三大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根舍因:范例教学模式,课程现代化的三大代表:布鲁纳、赞科夫、根舍因2广义的教育:但凡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等素质发展的活动就是教育狭义的教育: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教育措施包括教育内容和手段,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教的载体,有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电视影像、报刊、广播;教育手段包括教育方法,受教育者的学习方式以及物质器具现代教育的主要特点有〔1〕紧密联系社会生产生活〔2〕走向大众化〔3〕自然科学知识大大增加〔4〕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20世纪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3教育与人口:〔1〕人口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战略重点〔2〕人口的数量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经费〔3〕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4〕人口质量影响着教育质量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3〕教育可以促进生产结构和经济结构的改变教育的政治功能:〔1〕传播一定的政治意识形态〔2〕选拔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3〕形成舆论、思潮教育的文化功能:〔1〕文化传承〔2〕文化融合〔3〕文化创新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起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规定了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来进行的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遗传素质只是人的发展在生理方面的可能性,它不决定人的发展〔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人的社会实践是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于他自身的态度,决定于他在学习、劳动和科研活动中所付出的精力4青春期11-18岁,相当于初中到高中毕业这个阶段〔1〕身体外形的变化,身高增长,体重增加、第二性征出现〔2〕内脏器官机能逐步健全〔3〕生殖器官发育成熟5教育目的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教育者提出的,培养目标是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到达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目标是可以测量的,目的是不能测量我国教育目的的内容: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二〕中学课程:2课程的分类:〔1〕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按任务〕〔2〕学科课程、经验课程〔按属性〕学科课程的缺点是不利于学生联系社会实践、无视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3〕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按组织方式〕〔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按开发主体〕〔5〕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按实施要求〕〔三〕中学教学1中学教学的意义:(1)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2)中学的中心工作〔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系统地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它是教育过程的一个分支,其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手段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2)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4)传授知识与提高思想品德相结合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来构建学科知识书本的知识教学注重联系实际;善于把生活的经验上升为理论(3)直观性原则:要恰当选用直观根据学生的情况、教学目标学科特点(4)启发性原则:关键是学生积极性和主动的调动基本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动手,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发扬教学民主《学记》“开而弗达”表达了启发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学记》“不凌节而施”,“学不躐等”(6)稳固性原则: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7)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最早有朱熹提出,他称孔子是因材施教的范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三备:钻研教材〔包括钻研课程标准和教科书阅读有光参考书〕,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技能的质量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习惯〕,选择教法〔在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基础上考虑如何把教材传授给学生,其中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确定教法等问题〕三种计划:学期、单元、教案(2)上课: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一堂好课的标准: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结构紧凑;基本功扎实;效果好(3)课外作业布置与批改作业布置要遵循的要求:内容符合新课标和教科书要求;分量适当,难度适中;形式多元化,有趣味性;明确要求,规定完成时间;认真及时批改作业〔强化〕(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教学方法:讲授法:最常用要求:要注意逻辑性和系统性;科学性和思想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注意语言的艺术〔书面语和口头语相结合,语速适当〕;讲授要和板书相结合;讨论法、谈话法〔问答法〕、演示法、练习法4.〔1〕实施素质教育〔主题〕面向结果的教学与面向过程的教学并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教师指导与学会学习并重;一般能力培养与创造品质形成并重;科学文化基础形成与品德培养并重;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并重;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并重;课内与课外并重〔2〕坚持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基本策略〕所谓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是在一个总的统一而明确的改革目标和实验假说的指导下而进行的对教学系统中各种因素、各门学科的协调统一、互相渗透的调整和变革,以实现对教学系统的综合改观〔3〕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重心〕继续更新课程内容的同时,把主要精力投向课程形式的调整和丰富上,并形成日趋合理的课程结构四〕中学生学习心理1.感觉和知觉的区别:(1)反映具体内容不同:感觉反映的是事物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整体属性(2)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知觉的反映借助人的主观因素的参与(3)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教学上的应用:教学重点要突出感觉和知觉的联系: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同属感性认识阶段;感觉和知觉密不可分2.注意分为三类:〔1〕无意注意〔消极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2〕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需要作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3〕有意后注意:事前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记忆的分类〔按内容〕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记忆的分类〔按保持时间〕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遗忘理论有:干扰理论:前摄抑制、倒摄抑制衰退理论: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先快后慢线索-依存理论:归类可以更好地提取动机遗忘理论〔弗洛伊德学派〕简答:结合记忆和遗忘规律如何提高记忆效果?(1)及时复习,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先快后慢(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先多花时间后少花时间(3)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先把不会的知识回忆,然后再对这些知识反复识记(4)复习的方法要多样(5)应用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复习:视觉、听觉(6)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3思维的分类〔个体思维的水平: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思维的分类〔指向性〕: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思维的分类〔创造性〕: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创造性思维就是有创见的思维(1)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统一(2)多有直觉思维的出现(3)创造想象的参与(4)多有灵感的出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客体永久性,无我两分(2)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不守恒,单维性,不合逻辑(3)具体运算阶段〔7-11〕:守恒,多维性,可逆,具体逻辑推理(4)形式运算阶段〔11-15〕:假设-演绎,系统思维4.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1)先低级后高级(2)儿童到成人的发展也按“先低级后高级”的规律发展(3)把需要分成两类:缺乏需要〔前四种〕成长需要:永远不能满足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派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中等程度的学习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简答:平时考试成绩非常好,一到大考成绩就不好,这是为什么?首先用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对这种现象进行解释,然后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有(1)家长不要给孩子加压(2)端庄考试态度,化压力为动力(3)注意考场的紧张心理调整(4)考生要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通过多种自我训练方法进行自我排解5学习迁移的分类:也称训练迁移按效果和性质: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起积极作用〕和负迁移〔两种学习之间互相干扰〕按抽象和概括水平的不同: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按内容不同: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按心理机制: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重组性迁移按方向:顺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影响〕和逆向迁移迁移的理论:形式训练说: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进行官能训练时关键不在于训练的内容,而在于训练的形式相同要素说:一种学习之所以能够对另外一种学习产生影响是因为两者有相同的要素概括化理论:概括化的原理和经验是迁移得以产生的关键,迁移依赖于对一般原理的理解记忆在新旧情境的相互关系中的作用关系转换理论: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关系的理解,习得的经验能否迁移取决于能否理解各个要素之间形成的整体关系,能否理解原理和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迁移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怎么样促进迁移教学?(1)精选材料(2)合理编制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5)传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6.认知策略:学习者在认知加工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也就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1)复述策略:为了保持信息而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2)精细加工策略:将学习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了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3)组织策略: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与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元认知策略:元认知是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认知,其本质是对当前认知活动的调节,元认知主要是通过监视和控制两种机制实现对认知过程的调节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有重要的作用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一是学习工具的利用二是社会性人力的利用7.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巴普洛夫、桑代克、斯金纳、班杜拉桑代克:“试误说”,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斯金纳:斯金纳强化理论强调强化、消退、再强化(1)强化的次数越多,行为发生的概率随之增加(2)通过有选择的强化塑造良好的行为(3)运用连续性及时强化,到达塑造亮相行为的目的班杜拉:直接强化:对学习者作出的行为反应当场给予正或负的刺激替代强化:学习者通过观察其他人实施这种行为后所得到的结果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指向自我强化:儿童根据社会对他所传递的行为判断标准,结合个人的理解对自己的行为表现进行正或负的强化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马洛斯、罗杰斯、凯利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构建知识的框架〔先行组织者〕简答:先行组织者分类及其实施策略?(1)先行组织者技术的目的:说明式先行组织者〔提前输入的知识〕适用于对陌生知识或知之甚少的知识教学;比较式先行组织者适用于有所知或容易混淆的知识(2)先行组织者教学程序:呈现正式教学知识之前,提前输入一个引导性的知识点,以同化后来学习的新知识(3)设计先行组织者知识的要求:抽象性,概括性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学生观: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观: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构建知识的忠实支持者、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和合作者;教师必须关心学习的实质,以及学习者学习什么,如何学习和学习效率如何等问题,必须明白要求学习者获得什么学习效果;教师要成为学生构建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五〕中学生发展心理1。

教师编制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材料

教师编制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材料

教师编制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材料一、引言教育知识与能力是教师编制考试的重要内容,它涵盖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等多个学科领域。

本文将针对教师编制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材料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解析,帮助考生全面了解该考试科目的要点和考点。

二、教育学1.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的学科,主要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评价等内容。

考生需要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理解教育学在教师工作中的应用。

2. 教育学派及其代表人物教育学派是指在教育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理论体系和学派观点。

常见的教育学派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

考生需要了解各个教育学派的基本观点和代表人物,以及他们对教育的贡献和影响。

三、心理学1. 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主要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

考生需要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理解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如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

2. 心理发展理论心理发展理论是研究人类心理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常见的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等。

考生需要了解各个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对教育的启示,以及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四、教育法律法规1. 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教育法律法规是指国家对教育事业进行管理和规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

考生需要了解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包括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理解其对教师工作的指导和规范。

2. 教育法律法规的实施和应用考生需要了解教育法律法规的实施和应用情况,包括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和权力、教师的权益和义务、学生的权益和义务等方面。

同时,还需要了解教育法律法规在教师工作中的具体操作和应用要求。

五、教育知识与能力的培养途径1. 学习教育知识与能力的重要性教育知识与能力是教师工作的基础,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资料全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资料全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资料全一、教育教学知识点资料1.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它包括学习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学生的学习、发展和人格形成等心理过程。

教育心理学的知识点包括: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动机理论、人格理论等。

2. 教育评价与测量知识点:教育评价与测量是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育质量进行评估的过程。

它包括教育评价的原则、方法和工具等方面的内容。

教育评价与测量的知识点包括:评价的目的与意义、评价的原则与要求、评价的方法与工具等。

3. 教育学科知识点:教育学科是研究教育活动的一门学科,它包括教育学、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法学等方面的内容。

教育学科的知识点包括: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学的主要理论、教育管理学的基本原理、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等。

4. 教育法律法规知识点:教育法律法规是指对教育活动进行规范和管理的法律法规。

它包括教育法、教育管理法规等方面的内容。

教育法律法规的知识点包括:教育法的基本原则、教育法规的主要内容、教育法律责任等。

5. 教育技术与信息化知识点:教育技术与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的过程。

它包括教育技术的基本原理、教育技术的应用、信息化教育的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教育技术与信息化的知识点包括:教育技术的分类与特点、教育技术的应用与评价、信息化教育的发展趋势等。

二、教学能力知识点资料1. 教学设计知识点:教学设计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的过程。

它包括教学设计的原则、方法和步骤等方面的内容。

教学设计的知识点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等。

2. 教学方法知识点: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具体教学手段和策略。

它包括教学方法的分类、特点和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教学方法的知识点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研究法等。

3. 教学评价知识点:教学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的过程。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 总结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  总结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个人总结一、考试概述《教育知识与能力》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重要科目之一,主要考察考生对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实践能力的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涉及教育基础知识、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学、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知识,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二、考试内容与要求1.教育基础知识(1)教育的本质、功能与历史发展;(2)教育制度与教育体系;(3)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4)教育与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关系;(5)教育法律法规。

2.教育心理学(1)教育心理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2)学习心理学的概念、基本理论及其实践应用;(3)认知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及应用;(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及培养。

3.教育法学(1)教育法的基本概念、法律关系及法律责任;(2)教育法律规范的内容及制定、实施与监督;(3)教育法律救济的概念、途径与方法;(4)教育法律纠纷的预防与解决。

4.教育科学研究(1)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方法及意义;(2)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规范及成果评价;(3)教育统计与测量的基本方法及应用。

三、考试重点与难点5.教育基础知识:要求考生对教育的本质、功能、历史发展等方面有深入的理解,重点掌握教育制度与教育体系的内容,理解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规定。

6.教育心理学:要求考生掌握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及应用,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及培养方法,掌握认知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应用。

7.教育法学:要求考生掌握教育法律规范的内容及制定、实施与监督,了解教育法律救济的概念、途径与方法,掌握预防与解决教育法律纠纷的方法。

8.教育科学研究:要求考生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方法及意义,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规范及成果评价,掌握教育统计与测量的基本方法及应用。

四、备考建议9.制定复习计划:根据考试大纲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明确每天的学习任务和目标。

高中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资料

高中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资料

高中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资料1、教育的内涵1)教育的语义A.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孟子B.20世纪初“教育”成为常用词:①1901年5月,罗振玉《教育世界》——最早以“教育”命名的杂志;②王国维——最早将“教育”、“教育学”作为术语使用。

C.基本涵义①具有“上所施,下所效”之义②指上一代对下一代的灌输,是一种积极的活动或者说是一种外塑的行为。

2)教育的层次广义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促进人和社会发展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的需要及可能,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及下,对受教育者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特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教育是一种影响活动;教育是人及人之间的一种影响活动;教育是人及人之间的一种有意识的精神影响活动;教育是人及人之间的一种有意识的向善的精神影响活动;教育是使人不断向上、不断超越的积极的精神活动;教育是以一种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使人不断向上的活动;教育发生在学校中并以教及学为外在表达形式;教育有时候特指思想品德教育3)教育的要素:教师、学生、内容、方法2、教育起源及发展1)教育的各种起源说①生物起源论:勒图尔诺、沛西·能(本能、冲动)②心理起源论:孟禄(无意识、模仿)③劳动起源论(凯洛夫)及其他(神话起源说、人生发展说、交往起源说)2)教育的形态3)教育的历史发展非形式化教育阶段(从人类诞生到原始社会解体)①教育主体及教育对象具有不稳定性;②没有专设的教育机构,教育及社会生活融为一体;③教育的内容只是为了满足社会生活和劳动生产的需要;④教育传播媒介主要是靠语言和形体示范;⑤儿童在模仿成人的活动过程中学习(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活动场所、教育内容、媒介)形式化教育(奴隶制和封建制时期)①教育主体确定;②教育对象相对稳定;③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所传播的文化逐步规范化;④大抵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和或多或少的设备;⑤由于以上种种因素而形成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制度化教育(19世纪下半期、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学校化、制度化、封闭化、标准化未来的教育:伊里奇:学校消亡论;《学会生存》(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必背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必背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必背教育知识与能力是教师必备的素养之一,涵盖了丰富多样的内容。

以下是为您总结的一些必背知识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一、教育基础知识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2、教育的社会属性教育具有永恒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3、教育与社会发展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体现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具体表现为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表现在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可以促进民主。

4、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

5、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和物质基础;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3、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三、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知识点完整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知识点完整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知识点完整版)一、教育基础知识1. 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指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它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形式。

2. 教育的功能(2)促进社会进步:教育可以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促进文化传承: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它使人类的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3.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1)教育者: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包括教师、家长、社会教育工作者等。

(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对象,包括学生、儿童、成人等。

(3)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传授给受教育者的知识和技能,包括文化知识、科学技术、道德品质等。

(4)教育方法:教育方法是指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等。

4. 教育的基本原则教育的基本原则包括:(1)科学性原则:教育内容和方法应符合科学规律,确保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2)全面性原则:教育应关注个体发展的各个方面,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3)发展性原则:教育应关注个体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因材施教,满足个体发展的需求。

(4)实践性原则:教育应注重实践,使受教育者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5. 教育的主要类型教育的主要类型包括:(1)学前教育:指对36岁儿童进行的教育,旨在为儿童入学打好基础。

(2)初等教育:指对612岁儿童进行的教育,包括小学教育。

(3)中等教育:指对1218岁青少年进行的教育,包括初中和高中教育。

(5)成人教育:指对成年人进行的教育,包括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

(6)特殊教育:指对有特殊需求的个体进行的教育,如对残障人士、问题儿童等的教育。

二、教育能力1. 教育能力的基本概念教育能力是指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所具备的专业素质,包括教育理念、教育知识、教育技能等。

2. 教育能力的基本要素教育能力的基本要素包括:(1)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教育者对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教育方法等问题的基本认识和信念。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必考知识点整理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必考知识点整理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必考知识点整理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形成人的品德、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人的能力,从而为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所必需的专门训练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2、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

三、教育的本质1、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2、教育的基本特点:目的性、价值性、实践性、能动性。

四、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决定作用、反作用。

2、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决定作用、反作用。

3、教育与科技发展的关系:决定作用、反作用。

4、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五、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影响: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

2、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遗传、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3、小学教育促进儿童发展的任务:身体保健和身体锻炼、智育、德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4、小学教育促进儿童发展的特殊任务: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适时地进行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培养自我意识,发展学习能力。

5、小学教育促进儿童发展的基本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特长,指导自主发展。

下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

二、教育的结构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基本方面。

三、教育的功能1、社会功能: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上。

2、个体功能:教育对于个体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方向、速度和结果的影响上。

四、教育的本质1、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整理(完整版)教学内容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整理(完整版)教学内容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专题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单○辨◆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主导)--学校教师是教育者主体2.受教育者(主体)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考点 4: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4)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

(3)相对独立性○辨—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不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超前或者落后)◆考点 5:教育的起源○单※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劳动没(米)懦夫”◆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具有目的性,但无严密计划。

(2)无等级性(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4)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5)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1)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是以古代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资料全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资料全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资料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需要掌握的一系列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教育教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而教育教学能力则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能力。

以下是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资料:1. 教育学知识点:- 教育学的定义和特点: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规律和教育活动的学科,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

-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理论。

-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从古代教育思想到现代教育理论的演变。

-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等方法。

2. 心理学知识点:- 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社会文化学习理论等。

- 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过程,包括认知、情感、社会和道德等方面的发展。

-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活动中的心理过程和心理问题,包括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学习困难等方面的内容。

3. 教育法律法规知识点:- 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包括教育法、教育行政法和教育经费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 学校管理制度:包括学校章程、教师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等方面的规定。

- 教育纪律和惩戒措施:包括学生违纪处理、教师职业道德和学校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规定。

4. 教学设计知识点:- 教学目标的制定:根据学科要求和学生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

-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并进行逻辑和系统的组织。

-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进行灵活运用。

- 教学资源的利用:包括教材、多媒体教具和网络资源等方面的利用。

5. 教学评价知识点:- 教学评价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包括评价的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 教学评价的形式和工具:包括课堂观察、考试测验和作业评价等方面的工具。

- 教学评价的原则和方法:包括客观性、科学性和多元化评价等方面的原则和方法。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1.教育的概念(2道辨析题)广义的教育:一切增进人……活动(动物界没有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家庭教育2.教育的属性(8次单选,3次辨析)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最根本的特征)社会属性:永恒性(只要有人就有教育,人类历史的发展与教育息息相关,与人共始终)历史性:强调不同,同一社会不同时期的教育不同相对不平衡性(考察的最多):=相对独立性(考试写这个),和政治经济文化不平衡/独立,可以超前可以滞后,我国是滞后,印度理工大学就超前了,起到能动作用判断:只要有人存在就有教师。

错误的,教育不等于教师只要有人存在就有学校。

奴隶时期才开始有学校3.教育的起源(2道单选)学说主张代表人物神话起源说神(上帝或天)宗教生物起源说动物界的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说儿童对成年人的“无意识模仿”孟禄(美国人)劳动起源说社会的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辨证统一米丁斯基、凯洛夫口诀:本能生利息,心理无意识做美梦,米凯爱劳动劳动起源说是唯一正确的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赞同)4.教育的发展历程(3道单选)原始形态的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古代社会的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奴隶+封建)现代社会的教育:全民多现身,全面性,民主,教育技术现代化,终身性雅典崇文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五经,诗书礼艺春秋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教会延续雅典,骑士延续斯巴达5.教育学的萌芽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6次单选)(积累作为作文素材)(一)《学记》(1)地位: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2)教育思想:①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②学不躐等、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陵节而施----循序渐进③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④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必背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必背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必背《教育知识与能力》是教师资格考试的重要科目之一,旨在考察考生是否具备成为一名教师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本文将对该科目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提供一些必背的内容,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教育基础知识1、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学的发展历程:起源阶段、形成阶段、多样化阶段、现代化阶段。

3、教育学的理论流派:实证主义、人文主义、批判主义。

4、教育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历史法、个案法。

二、教育法律制度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基本法,规定了我国教育的地位、性质和任务。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了义务教育的实施对象、年限和内容。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了教师的资格、权利和义务。

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了未成年人保护的有关内容。

三、课程与教学基础知识1、课程的概念与类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

2、教学的概念与类型:课堂教学、课外教学、自学。

3、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式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4、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实验法。

四、心理教育与德育1、心理教育的概念与原则:个性化原则、保密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2、德育的概念与原则:教育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整体性原则。

3、德育方法:说理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品德评价法。

五、班级管理基础知识1、班级管理的概念与原则:科学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实践性原则。

2、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班级例会、班级文化活动、社会实践。

3、班级管理的评价:评价的目的、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方法。

六、教育科研方法基础知识1、教育科研的概念与类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综合研究。

2、教育科研的基本过程:选题、搜集资料、研究设计、数据采集与分析、成果表达与评价。

3、教育科研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历史法、个案法。

教师编制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材料

教师编制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材料

教师编制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材料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 、教育的概念(真题)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它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 、教育的属性(1 )本质属性:有目的地培养人。

(2 )社会属性:①永恒性②历史性③相对独立性(真题)(表现在:具有继承性、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1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4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1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2>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的选择;<3>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4>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5>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2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1>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5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个体主观能动性、学校教育。

6 、某某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真题)(1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 )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 )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7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的原因:(1 )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一、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1、教育者: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其中。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做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是教育者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二、教育影响三者间的关系: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测试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

三、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它有以下四方面特点:(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它就存在。

(2)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独立性: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知识与能力背诵材料

教育知识与能力背诵材料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础原理1.1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2)教育具有历史性(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1.3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1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2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力(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影响作用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1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 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 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1 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2 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 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4 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1.4教育与人的发展遗传的概念:遗传是指从商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物质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遗传决定论是把遗传看作是决定人发展的唯一因素,他们认为社会生活条件或教育的作用只在于延迟或加速遗传能力的实现。

遗传物质具有可塑性。

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地作用,人的遗传物质会逐渐发生变化。

一个在遗传物质上神经活动属于强而平衡、灵活的人,在不良的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也可以变成类似圣经活动若而不平衡、不灵活的人;一个在遗传物质上神经活动属于强而不平衡、不灵活的人,在良好的教育下,也会变成很有涵养、很守纪律的人。

1.5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1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义务教育的概念: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1.6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的本质属性【选、辨】P3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有四个特点。

②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③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的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④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⑤教育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教育相对独立性的三个表现【选、辨】P3①继承性;②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③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P7①教育终身化;②教育全民化;③教育民主化;④教育多元化;⑤教育技术现代化。

教育的功能【选】P15①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②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③显性功能(标志是计划性)和隐性功能(非预期性)。

◆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选】P17①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定;②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好和教学内容的选择;③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④生产力发展制约学校结构;⑤生产力发展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选】P18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选】P23①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莫偃苗助长)②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区别对待,莫一刀切)③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抓关键时期)④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扬长避短,个性化发展)⑤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选、简】P26①遗传。

物质前提,提供可能性,可塑性,不决定;②环境。

提供多种可能,积极消极两面,人不消极被动接受环境;③个体主观能动性。

发展动力,通过活动表现出来;④学校教育。

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简】P28①按社会对个人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②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③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尤其是基础教育;④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义务教育的特点P33①强制性,义务性;②普及性,统一性;③免费性,公益性。

◆素质教育基本内涵【简】P40①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②面向全体学生;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⑤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中学教育科研的特点P43①研究角度多维性;②研究目的针对性;③研究主体多元性;④研究方法多样性;⑤研究成果滞后性。

中学教育科研基本方法(区分)【选】P45①观察法;②调查法;③历史法;④实验法;⑤行动研究法。

◆新课程改革具体目标【简】P65①实现课程功能转变;②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③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的联系;④改善学生学习方式;⑤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⑥实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简】P66①信息技术教育;②研究性学习;③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④劳动与技术教育。

教学的意义【选、简】P73①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②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③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

◆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简、辨】P74①首要任务是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④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辨、简】P75①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主要学习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②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掌握知识是基础,能力发展是必要条件,二者相互转化;③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观能动性,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④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知识是思品形成的基础,思品的提高为学习知识奠定基础,二者相辅相成,要求把传授知识与思品教育有机结合。

学校教学工作基本环节【选、简、辨】P79①备课。

准备工作和前提;②上课。

中心环节;③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④课外辅导;⑤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

◆中学教学原则【选、简】P85(P90知识拓展)①直观性原则。

教师利用感官和经验,是学生获得表象,掌握知识,包括实物、模象、语言三种直观;②启发性原则。

教师发扬教学民主,调动学生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的思考和自觉的学习;③巩固性原则。

组织复习,引导学生在理解基础上,在扩充改组和运用中牢固掌握知识技能;④循序渐进原则。

懒得解释了;⑤因材施教原则。

同上;⑥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学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联系实际,结合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学以致用;⑦科学性与教育性(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确保教学科学性的同时,发觉教材和教学情境中的教育性因素并将其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⑧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了解学生年龄特征和发展的具体特点,把握教学难度,使教学活动适合学生发展水平。

◆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选、简】P97①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才;教学方法和内容的灵活性有限;②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限制学生主体地位和独立性;③利于发挥学生集体作用;难以照顾学生个别差异;④利于学生多方面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感觉的特征(区分)【选】P112①感觉适应。

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②感觉对比。

不同刺激同时(同时对比)或先后(继时对比)作用于同一感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③感觉后象。

外界刺激停止后暂时保留的与刺激物性质相同(正后象)或相反(负后像)的感觉印象。

;④感觉的相互补偿。

以一种感觉系统技能来弥补另一种是您的感觉系统机能;⑤联觉。

一个刺激引起两种感觉。

知觉的特征(区分)【选】P114①理解性。

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并用词语标示初所知觉的事物;②选择性。

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反映;③整体性。

把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知觉对象知觉为统一的整体;④恒常性。

一定范围内,直觉映象在知觉条件的改变下仍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

◆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选、简、辨】P116①注意的范围。

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晰的把握对象的数量。

受注意对象的特点、活动的任务、个体的知识经验影响;②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集中在同一对象上的持续时间。

受注意对象的特点、主题的意志力水平、个人的主观状态影响;③注意的转移。

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受对原活动的注意集中程度、新注意对象的吸引力、明确的信号提示、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控能力影响;④注意的分配。

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影响因素: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的联系且至少有一种是高度熟练的。

◆学习动机的培养【简】P140①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生成;②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③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④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学习动机的激发【简】P140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教学;②根据作业难度,控制动机水平;③指导结果归因,促使继续努力;④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方法【简】P177①敏锐察觉情绪;②平和接纳情绪;③正确调整情绪;④有效表达情绪;⑤保持创造快乐情绪。

人格特征【选、简】P178①独特性。

不解释;②稳定性。

跨时间的持续和跨情境的一致;③整体性。

多种成分内在统一并受自我意识调控;④功能性。

人格决定命运;⑤社会性。

人格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简】P182①生物遗传因素;②社会文化因素;③家庭因素。

权威、放纵、民主三种家教方式;④学校教育因素;⑤个人主观因素。

◆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选、简、辨】P187①过渡性。

幼熟过渡,两边兼有,转向成年;②闭锁性。

含蓄内隐;③社会性。

越发关注社会生活,受社会环境影响加深;④动荡性。

思想敏感,敢说敢闯,重视外界评价,思维片面偏激。

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选、简】P209①家教方式;②社会风气;③同伴群体;④认知失调;⑤态度定势;⑥道德认识。

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简】P218①生命教育;②生活教育;③生存教育;④安全教育;⑤升学就业指导教育。

◆中学德育原则【选、简】P226①导向性原则。

要有一定的理想型和方向性;②疏导原则。

循循善诱、以理服人,提高学生认识;③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爱护尊重信赖,要求明确合理,认真执行督促;④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使来自各方面的教育影响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⑤因材施教原则。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⑥知行统一原则。

教炼结合,言行一致;⑦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一分为二,客观评价;⑧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引导启发自觉,辅以纪律约束。

◆德育方法【选、简】P230①说服教育;②榜样示范;③陶冶教育;④实践锻炼;⑤品德修养指导;⑥品德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