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2024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全套复习知识提纲

2024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全套复习知识提纲

2024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全套复习知识提纲2024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全套复习知识提纲一、考试科目及内容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科目包括四部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教学实践。

考试内容涉及中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包括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学生心理、家庭教育等。

二、复习要点1、教育学部分:掌握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目的、教育制度等,了解教育史的发展和现代教育理论。

2、心理学部分:掌握心理学基本概念,了解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学习动机、情绪情感、能力与性格等方面的知识,学会运用心理学原理进行教育教学。

3、教育法律法规部分:掌握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法规,了解教育法律制度,熟悉教师、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4、教育教学实践部分:掌握课程与教学理论,熟悉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掌握课堂管理、学生评价等实践技能。

三、复习方法1、系统复习: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对各知识点进行系统复习,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2、重点突破:针对难点和重点进行深入学习和理解,加强自身薄弱环节的练习。

3、练习巩固:通过做练习题,检验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并及时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4、模拟测试:进行模拟测试,熟悉考试形式和答题技巧,提高应试能力。

四、应试技巧1、注意审题:认真阅读题目,弄清题意,明确考察点,避免答非所问。

2、理清思路:在回答问题时,要有清晰的思路,先列出框架,再逐步展开。

3、简明扼要:答题时要言简意赅,突出重点,不要啰嗦冗长。

4、灵活运用:遇到问题时,要善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

五、注意事项1、复习资料:选择权威的复习资料,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时间安排:合理安排复习时间,保证每天都有一定的复习时间。

3、坚持不懈:坚持持续的复习,避免临时抱佛脚,影响复习效果。

4、信心心态: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取得好成绩。

总之,2024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全套复习知识提纲是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需要考生全面掌握知识点,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同时保持良好的信心和心态,为取得优异成绩做好充分准备。

《教育知识与能力》大纲(中学)

《教育知识与能力》大纲(中学)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一、考试目标1.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能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掌握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能力。

3.掌握中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4.理解中学生生理、心理的特性和差异性,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

5.掌握班级日常管理的一般方法,了解学习环境、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知识,具有设计一般课外活动的能力。

6.掌握教师心理,促进教师成长。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绪论)2.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一、二、三章)3.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第五章教育制度)4.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第四章教育目的)5. 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二)中学课程1.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

2021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全套复习知识提纲(精华版)

2021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全套复习知识提纲(精华版)

2021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全套复习知识提纲(精华版)《教育知识与能力》教材考点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专题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主导)--学校教师是教育者主体2.受教育者(主体)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考点 4: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4)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辨—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不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超前或者落后)◆考点 5:教育的起源○单※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劳动没(米)懦夫”◆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具有目的性,但无严密计划。

(2)无等级性(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4)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5)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1)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4)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教育知识与能力大纲

教育知识与能力大纲

教育知识与能力大纲一、考试目标1.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具有教育基本理论、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能够针对我国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索。

2.学生指导的知识和能力。

具有小学生身心发展、思想品德发展、医疗、保健、传染病预防和意外伤害事故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并实施小学教育的有关活动。

3.管理班级的知识和能力。

具有小学班级管理、班队活动组织,以及与学生、家长、社区等沟通的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设计和组织班级管理活动。

4.学科知识和运用能力。

具有小学有关学科、学科课程标准、学科知识整合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开展学科教学活动。

5.教学设计的知识和能力。

具有小学生学习需求分析、学习内容选择、小学教案设计、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完成指定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

6.教学实施的知识和能力。

具有小学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开展教学活动。

7.教学评价的知识和能力。

具有小学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

二、考试内容模考与要求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内容主要涵盖教育知识与应用、教学知识与能力两大板块。

前者包括教育基础、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后者包括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

能力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或掌握、运用三个层次。

具体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如下:(一)教育基础1.了解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2.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

4.了解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要求。

5.了解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6.理解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7.掌握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8.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知识。

9.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

(二)学生指导1.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重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重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重点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是教师招聘和教师资格考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想要从事教育行业的人来说,掌握这部分的重点知识至关重要。

以下将为大家详细梳理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的重点内容。

一、教育基础知识1、教育的本质与功能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其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育具有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个体发展功能包括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社会发展功能则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2、教育的发展历程从古代教育到现代教育,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古代教育具有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等特点;近代教育则在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现代教育更加注重普及化、民主化、科学化和多元化。

3、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萌芽、独立形态和多样化发展等阶段。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等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对教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教育心理学1、学生的心理发展学生的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发展、情感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等方面。

认知发展理论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2、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关注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注重学习者的情感和个人意义。

3、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包括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有很多,如学生的需要、兴趣、目标、归因方式等。

教师需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4、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而采取的各种方法和措施,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三、课程与教学1、课程理论与课程类型课程理论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

课程类型有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等。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一、教育基础知识1、教育的本质、目的与功能理解教育的本质和定义,明确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掌握教育的目的及其确立的依据,能够分析不同教育目的理论的观点。

了解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包括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用。

2、教育的历史发展熟悉教育的起源学说,如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等。

掌握古代教育(中国、西方)的特点,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体制等。

了解近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及当代教育改革的趋势和特点。

3、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知晓教育学的萌芽阶段,认识古代思想家的教育思想,如孔子、孟子、苏格拉底、柏拉图等。

理解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掌握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等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著作。

了解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状况,关注教育学的多元化和交叉学科研究。

二、教育心理学1、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包括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发展。

掌握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等,并能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学生的发展特点和教育需求。

了解个体差异对教育的影响,包括智力差异、性格差异、学习风格差异等。

2、学习理论熟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如桑代克的试误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应用。

理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如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和教学启示。

掌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以及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3、学习动机了解学习动机的含义、类型和作用。

掌握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如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等。

能够运用学习动机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4、学习策略熟悉学习策略的分类,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掌握各种学习策略的具体方法和应用技巧,如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等。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复习重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复习重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复习重点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是教师招聘和教师资格考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考生能否顺利通过考试起着关键作用。

为了帮助大家更有效地进行复习,以下是对该考试复习重点的详细梳理。

一、教育学基础知识1、教育的本质与功能了解教育的定义、本质特征,以及教育在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包括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如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功能。

2、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明确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掌握教育制度的概念、类型和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

例如,义务教育制度的特点和发展。

3、学生与教师熟悉学生的本质属性、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对于教师,要了解教师的职业角色、专业素养和专业发展途径。

同时,掌握师生关系的类型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

4、课程理解课程的概念、类型和课程理论流派。

重点掌握课程设计的模式、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及课程评价的方法。

二、心理学基础知识1、心理发展与教育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如阶段性、顺序性、不平衡性等。

掌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如何根据这些特点进行教育教学。

2、学习理论学习各种学习理论,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理解它们的主要观点和对教育的启示。

3、学习动机明确学习动机的概念、类型和作用。

掌握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以及如何避免学习动机的缺失和过度。

4、学习策略熟悉学习策略的分类,如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学会指导学生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效果。

5、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形成了解知识的类型、学习过程和知识的迁移。

掌握技能的形成阶段和培养方法,以及如何促进知识向技能的转化。

三、教育教学知识1、教学过程理解教学过程的本质、基本规律和基本环节。

掌握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2、教学组织形式熟悉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如班级授课制、个别教学、小组教学等。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提纲整理版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提纲整理版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主要知识点1.教育学思想发展(1)孔子:教育理念:有教无类;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诗》、《书》、《礼》、《乐》、《易》、《春秋》;启发式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2)墨子:兼爱非攻;文史知识、逻辑思维能力与实用技术;亲知、闻知、说知(3)道家:崇尚自然、绝圣弃智(4)学记:地位: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启发式教学、循序渐进原则(5)蔡元培:五育并举(6)黄炎培:职业教育理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7)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教学做合一)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8)陈鹤琴:活教育理论;中国的福禄倍尔(9)苏格拉底(问答法)、柏拉图(《理想国》;第一个提出学前教育和四科)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古希腊百科全书式哲学家;教育要适应儿童自然天性发展)(10)夸美纽斯:教育的自然性;泛智教育;《大教学论》(西方第一部;萌芽)(11)卢梭:自然教育理论;《爱弥儿》;开辟现代教育理论的先河(12)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传统教育学代表(12)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13)杜威:现代教育代言人;《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做中学;儿童中心主义(14)凯洛夫:《教育学》(马克思主义原理)2.教育形态:制度化教育:学校是标志3.教育发展(1)夏朝:最早出现学校教育;西周:礼乐为中心的六艺教育;隋唐:科举制度;宋:《四书》(2)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3)布施行《癸卯学制》)(4)古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4.近代教育的特征5.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2)教育的全民化: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机会的民主化,师生关系民主化,教育活动、内容、方式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提纲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提纲
具有抽象逻辑思维;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六)学习动 机
学习动机的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麦克里兰、
阿特金森 成败归因理论:韦纳 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
学习动机的激发:
创设创设问题情境,实 施启发式教学;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 制动机水平;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 使学生继续努力;
裴斯泰洛齐是西方教育史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 口号的教育家。
洛克提出了“白板说”和“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一)国内 外著名教育 家的代表著 作及主要教 育思想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本马 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 的教育学著作值取向: 宗教本位论:奥古斯丁、托马斯・
阿奎那 社会本位论:柏拉图、涂尔干、凯
兴斯泰纳、巴格莱 个人本位论:卢梭、罗杰斯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包含: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
术教育。
1951
1958 2010 6 21
21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 材料的意义、性质和数量; 学习程度、材料序列对遗忘的影响 知识的保持: 深度加工记忆材料;进行组块化编码; 有效运用记忆术;合理进行复习
(五)思维
思维的种类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 按照思维凭借物来分: 动作思维 、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按照思维的指向性来分: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 根据思维的创造性程度来分:常规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logo
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发展: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领导权;政 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政治 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 思想道德的内容。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是评估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

该考试旨在检验考生对教育教学理论、方法、策略等方面的掌握程度,以及在实际教学情境中的应用能力。

以下是对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的详细阐述。

一、教育基础(一)教育学基础知识1、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了解教育的起源,熟悉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掌握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知晓教育学的萌芽阶段、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以及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

(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理解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以及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2、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明确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以及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3、教育与社会文化认识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以及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掌握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分析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

(四)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理解教育目的的含义,清楚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2、教育目的的理论熟悉不同教育目的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如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等。

二、学生指导(一)心理学基础知识1、认知发展了解小学生和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方面。

2、情绪情感和意志掌握学生情绪情感和意志发展的特点及培养方法。

(二)个体差异1、学生的智力差异认识学生智力发展的差异表现,以及如何根据智力差异进行教育教学。

2、学生的学习风格差异了解不同学习风格的特点,如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沉思型与冲动型等,并能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学习指导1、学习动机理解学习动机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掌握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2、学习策略熟悉不同类型的学习策略,如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并能指导学生有效地运用学习策略。

教育知识与能力大纲

教育知识与能力大纲

教育知识与能力大纲教育是培养人才、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而教育知识与能力则是教育从业者必备的基本素养。

本文将介绍教育知识与能力的大纲,从而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相关的理论和技能。

一、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的学科,具体包括学习理论、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教育工作者需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情感变化以及学习困难的原因,从而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提供有效的教育指导。

二、教育学说与方法教育学说是教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如行为主义、构造主义、人本主义等。

教育工作者需要掌握各种教育学说的基本原理和特点,以便根据不同学生和教学环境的需求灵活运用。

同时,熟悉多种教育方法,如案例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课程与教学设计课程与教学设计是指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需求,制定合理的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

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科学、系统地组织学习资源的能力,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发展水平、兴趣和学习风格。

通过合理的课程与教学设计,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业成绩。

四、教育评估与测量教育评估与测量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的过程。

教育工作者需要了解评估和测量的基本原理,熟悉各种评价工具和方法,并能准确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和反馈。

通过科学的评估与测量,能够指导教学实践并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五、教育法律与伦理教育法律与伦理是指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应该遵守的法律规定和道德原则。

教育工作者需要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教育活动的合法合规,并注重维护学生权益和个人隐私。

同时,培养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保持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六、教育技术与创新教育技术与创新是指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创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效果和学生学习体验。

教育工作者需要了解和熟练运用各种教育技术工具,如多媒体教学、在线学习平台等,同时关注教育科技的最新发展动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实践方法。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是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重要参考依据,它详细规定了考试内容和要求,帮助考生有针对性地准备考试。

以下是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的具体内容:
1. 教育学基础知识
- 教育学的定义与特点
- 教育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
- 教育学发展的历史
- 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 教学设计与评估
-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 教学设计的步骤与方法
- 教学评估的概念与目的
- 教学评估的方法与工具
- 教学反思与改进
3. 教育心理学
- 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与研究对象 - 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 学习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 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4. 课程与教学
- 课程的概念与分类
- 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 课程标准与评估
- 教学方法与策略
- 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5. 学生个性与发展
- 个性的概念与特点
- 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 学生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 教师对学生个性的了解与引导 - 学生问题的识别与解决方法6. 教育法律法规
- 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
- 教育法律法规的分类与适用范围
- 教育法律法规的遵守原则
- 教育管理制度与规定
- 未成年人保护法与学校管理规定
通过对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的详细学习和理解,考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准备考试,提高通过率,达到获取教师资格证书的目的。

希望广大考生认真对待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切实加强对教师专业知识的掌握,为成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4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

2024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

教育知识与能力是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科目,主要考察考生对教育理论、教育法规、课程标准、教学原理等教育相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

下面将2024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便考生备考复习。

一、教育理论1.教育的定义、特点和功能: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化过程,其目的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实现自我价值。

教育主要功能包括教育人、培养人、启发人、约束人、评价人等。

2.教育的基本原则:个别性、社会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等。

3.教育的基本任务:知识传授、品德培养、能力培养。

4.教育思想流派:教育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主义、教育民主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启蒙主义等。

5.教育的发展规律:教育规律、人的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等。

二、教育法规1.《教育法》:确立了教育的地位和性质,规定了教育的基本任务、原则、制度等。

2.《教师法》:规定了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了教师的合法权益。

3.《中小学教师法》:明确了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要求、职责和权利等。

4.《学校安全法》:规定了学校安全工作的职责和要求,保障了学生的安全。

5.《义务教育法》:规定了义务教育的实施要求和义务教育的基本制度。

三、课程标准1.课程标准的概念和作用:课程标准是制定、实施、评价课程的基本依据,包括课程目标、内容、课程标准。

2.课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3.课程重心的转移:从以传授知识为主向以培养能力为主转变,重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4.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

四、教学原理1.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学目标明确性、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活泼性和生动性。

2.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运用等。

3.教学评价:教学效果的评价、学生评价、自我评价等。

五、其他知识点1.学生心理特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包括孩子的学习兴趣、动机、心理特征等。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___必背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___必背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___必背知识点一、教育学的基本理论1.教育学的定义和对象2.教育的基本特点和基本条件3.教育的学科属性和学科关系4.教育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5.教育学的基本方法和研究途径二、教育思想1.孔子教育思想2.孟子教育思想3.荀子教育思想4.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5.列宁教育思想6.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三、教育目标与方针1.社会主义教育目标与培养目标2.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3.新课程的理念和特点4.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与社会实践的具体目标和内容四、教育评价1.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功能2.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教育评价的内在要求与外在条件4.学生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5.教师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五、教育方法1.教育方法的定义和作用2.讲授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3.讨论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4.实验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5.演示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6.研究性学习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7.问题解决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8.合作学习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六、教育心理学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2.学习的基本过程和学习理论3.思维与问题解决的心理机制4.认知与记忆的心理机制5.智力与智力发展的心理机制6.动机与兴趣的心理机制7.人格与性格的心理机制七、教育管理与领导1.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教育管理的层次和功能3.学校管理的基本任务和职能4.学校领导的基本要求和类型5.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的基本策略和方法6.学校文化建设和校本研修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八、中学教育的特点和问题1.中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和地位2.中学教育的特点和主要问题3.中学课程的目标和主要内容4.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方法5.中学学科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上是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教育必背的知识点。

对于备考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考生来说,掌握这些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在考试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提纲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提纲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提纲教育的涵义狭义的教育: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教育的构成要素1.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2.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3.教育内容,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方法、中介、桥梁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起源【凯米爱劳动,心理想梦露,本能生利西】神话起源说:朱熹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和沛〃西能,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指导,把教育的起源归于动物的本能心理起源说: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劳动起源说:凯洛夫和米盯斯基,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教育:(1)具有无阶级性、公平性(2)教育内容简单(3)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4)教育方法单一古代教育:(1)具有鲜明阶级性/等级性(2)道统性(3)刻板性(4)象征性(5)专制性现代教育:(1)依法治教,普及义务教育(2)建立完善的学校教育系统——学制(3)创立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4)教育内容结构日益丰富(5)教育的阶级性依然存在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社会生产力与教育制约作用:【内人结手规速】1制约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制约着教育内容和手段3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促进作用:1再生产劳动力2再生产科学知识3人力资本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教育*制约作用:【内目受领】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2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决定受教育的权利4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取舍促进作用:1教育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促进民主教育与社会文化制约:【隐形的内目价法】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教学方法的运用,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促进: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1.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顺序性,循序渐进促进人的发展2.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阶段性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3.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不平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4.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互补性5.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2018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公版)——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提纲(二)

2018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公版)——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提纲(二)

2018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公版)——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提纲(二)第三章中学教学第一节教学概述Ⅰ、教学的内涵①定义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②特点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两方面活动的统一。

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教学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Ⅱ、教学的任务①形式教育代表人物:洛克、裴斯泰洛齐基本观点:通过开设各类学科发展学生智力,学科内容的实际意义无关紧要。

②实质教育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基本观点: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智力发展无须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

③教学任务的内容(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二节教学过程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①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②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③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④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Ⅱ、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平是我们所说的智力就是指一般能力。

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知识与能力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主要表现在:①知识与能力的联系(1)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2)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掌握系统的知识有利于能力的增长和发挥。

②知识与能力的区别(1)能力与知识具有不同的概括水平(2)在个人身上,知识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它随着学习进程的不断增多而不断丰富;而能力的发展则有一定的限度。

(3)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

Ⅲ、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第三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师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提纲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提纲

教育教课知识与能力复习纲要教育学(一):教育基来源理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此中什么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在动力?二、教育学的发展:萌芽阶段 ----创办阶段----发展阶段(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中国:《学记》是世界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与《论语》中有关教育问题的阐述。

墨翟(墨子):以为获得知识的三种门路有哪些?亲知、闻知、说知。

道家(老子和庄子):回归自然。

2、西方:苏格拉底:产婆术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教育按照自然昆体良:《论演说家的培育》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二)教育学的创办阶段培根:第一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夸美纽斯:《大教课论》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提出了“泛智教育”和“班级讲课制” ,被誉为教育学之父班级讲课制于 1862 年在我国的京师同文馆第一次被采纳,此刻是我国中小学最广泛的教课组织形式。

卢梭:《爱弥儿》世界上第一本小说体教育名著。

倡议自然教育。

】康德:第一个把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讲解。

裴斯泰洛奇:第一位将教育学与生产劳动相联合付诸实践。

洛克:白板说,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之父,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派代表人物。

第一个提出要把教育学成为一门科学的人。

代表作:《一般教育学》传统三中心论:教师中心,教材中心,教室中心;教课分为四个部分: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

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

杜威:新三中心论: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教育看法: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

提出教育无目的论。

(三)、教育学的发展阶段: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克鲁普斯卡娅:《公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最早以马克思为基础,探请教育问题。

凯洛夫:《教育学》被公以为是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马卡连柯:《教育诗》《父亲母亲共读》其核心是集体主义教育思想,漂泊小孩和违纪者的改造。

(马集体)贤江:《新教育纲领》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提纲共52页文档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提纲共52页文档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提纲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提纲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提纲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简答题: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P2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表现如下:(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这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2.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P21(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P23 (2015上)(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水平;(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和变革。

4.教育的文化功能 P24(1)教育传递文化(继承功能)(2)教育传播文化(传递功能)(3)教育选择文化(选择功能)(4)教育创造和更新文化(创新功能)5.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 P27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主张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给予个体自由的充分发展,并予以高度重视;但不是抽象地脱离社会和历史来谈人的发展,而是把个体的发展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放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考察,国而把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

此观点准确地揭示了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辩证关系及其对教育目的的意义,克服了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片面性。

6.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P28(2014上)①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7.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P38-39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注:有可能单独出简答2014下)①视觉集中倾向;②不可逆性;③自我中心主义。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注:有可能单独出简答)①思维的具体性;②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③去自我中心。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①假设演绎推理;②命题推理;③组合推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块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教育概述1,教育的含义: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的基本途径。

2,教育的基本属性:教育活动是人类独有的社会活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关系:教育者: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实施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各级各类学校中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

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

4,教育的起源:神话,生物,心理,劳动说。

5,教育的基本形态:家庭,社会和学校。

6,教育的的历史发展脉络:(1)原始时期:教育同生产劳动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教育方式简单化,教育权利和机会均等,教育内容的混沌性。

(2)古代时期:学校教育成了主要形式,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3)现代时期:教育与生产劳动逐步结合,教育制度日益完善,教育内容与方法日益科学化。

7,教育功能:是指教育系统在特定条件下对内外所发挥的作用和效能。

(2)教育功能的类型:对象角度: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方向角度:正向和负向。

呈现形式角度:显性和隐形。

教育的个体功能:对个体发展的促进,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促进经济发展,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教育学及其发展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2,对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界定:首先,教育现象是一种设计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多方面的融于整个社会现象之中的客观存在,它是教育的外部表现形式,指的是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的表现形态。

其次,规律是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的,必然的客观联系。

再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教育学与教育经验和教育方针政策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最后,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的教育学是普通教育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中小学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通过对中小学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普通中小学教育的一般规律。

3,教育学发展的基本阶段:萌芽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独立时期: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科学的进步而实现的。

发展时期:19世纪末。

深化时期: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4,教育家及其思想:孔子:《论语》,孟子“性善论”“圣人,与我同类这者”。

荀子:人的知识与才能不是先天具备的,而是后天“善假于物也”“教使之然”。

韩愈:《师说》“传道授业解惑者”。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蔡元培:“尚自然,展个性”。

陈鹤琴:儿童教育家,提出“活思想”的思想体系,包括三大纲领“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

叶圣陶:“主张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教育是人类获得生产资料和经营生活的一种工具,教育应该有助于学生认识自己,革新自己,成就自己。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教育与人口。

(1)教育与人的生育有着内在的联系。

一般来说,受教育的程度越高,生育率越低,反之亦然。

(2)教育与人口素质之间是正相关的。

(3)人口结构是指人口的阶级,文化,性别,职业,地域,民族等方面的构成。

2,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教育这种社会活动的基础。

教育的任何发展都离不开生产力的作用,经济的发展既为教育提供了基础性条件,也不断地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根本性的社会动力。

3,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发展与教育发展提供了人力与时间。

2,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的规模与速度。

3,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的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

4,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性作用。

4,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1,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

2,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3,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制度。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

2,宣传思想,形成舆论。

3,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4,教育与文化1,文化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

2,文化发展促使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加强。

3,文化发展促进教学内容质量和结构的变化。

4,文化发展影响着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

1,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促进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

3,教育是社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身心两方面而不断发生的积极的变化过程。

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不均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互补性。

4,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1)遗传是个体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遗传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是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遗传是在人的发展中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环境对个体发展有重要影响:(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

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人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

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对个体的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示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的发展的影响不仅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者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等。

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主体部分。

教育制度是国家内部各种教育机构的系统,泛指有组织的教育和教学的机构体系。

2,学校教育制度制度的依据:(1)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的制约。

(2)收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3)受人的身心发展制约。

(4)受民族文化传统的制约。

3,现代学制的发展:(1)欧美现代学制的形成,现代学制最早出现在欧洲,欧洲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后,现代学校迅猛发展,一方面由古代的中世纪大学,古典文科中学发展转化而来,一方面又建立了从小学到中学的新学校。

(2)欧美现代学制的类型:(1)西欧双轨制,以英国的双轨制为典型代表,法国,西德等欧洲国家的学制都是这种学制。

(2)美国的单轨制(3)苏联型学制,帝俄时期是双轨,十月革命成功后,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制定了单轨制。

4,发达国家当代学制发展的特征: 重视学前教育,逐渐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结构多层次化,类型多样化,发展继续教育。

5,我国学制的形成和发展:(1)旧中国学制的建立(2)老解放区学制。

(3)我国社会主义学制的建立和发展:1,1951年的学制改革2,1958年的学制改革6,我国现行的学校系统:幼儿,初等,中等,高等教育。

7,义务教育:是学校教育制度中基本的和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式和提高医务教育的质量是各国教育发展的趋势。

基本特点:强制性,普及性,公共性,免费性,基础性。

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

2,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协调,激励,评价等作用。

3,教育目的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4,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1,受制于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

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思想,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5,当面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培养现代人的品质。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1,教育研究:指通过一系列规划好的活动步骤的实施及方法,技术的运用来认识教育现象,为教育领域提供有价值,可信赖的知识。

2,教育研究的意义: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有助于提高教师素质。

3,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1)类比,归纳与演绎法(2)比较法与分类法(3)分析法与综合法,系统法。

常用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个案研究法。

模块二/中学课程课程概述1,课程的含义: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比较典型的定义:课程即学科,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有计划地教学活动,课程即文化再生产,课程是科学育人的指南。

2,课程的作用:1,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体现,2.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3,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4,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5,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4,课程开发:是指通过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依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个学科(或多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的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

5,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1,学校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个目标3,怎样有效的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正在得以实现。

6,课程开发的主要特点:1,学习者中心课程2,课程概念的扩大3,注重潜在课程4,校本课程开发(课程决定权以学校为中心,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民主参与)7,制约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1,社会发展水平2,科学文化发展水平3,学生身心发展规律8,学科中心理论的基本主张:1,以学科知识或文化的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选出的知识组织成学科。

2,学科中心课程的编织着一都是科学家或学科专家,他们关心的是社会的需要,是学生应当学习什么。

3,学科中心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有系统的有计划的学习各门课程,最终把握人类的文化遗产,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

活动中心理论:1,儿童与课程的关系2,课程应当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3,新的课程实施方法,活动中心理论的偏差:1,将课程的本质看成直接经验的总和,强调儿童的本能,否定了继承人类文化遗产的间接经验的教学2,片面的强调课程的组织要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因而忽视了课程本身的逻辑性和规律性,阻碍了学生获得完整而系统的知识3,强调开放型的课程内容,将社会的各种职业以活动作业的形式引入学校课程,大大削弱了系统的基础知识的教学4,强调以儿童为中心,忽视了导师的作用,强调活动教学,忽视了课堂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