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措施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处理
• 1、基础预防措施 术前正确评估患者,识别危险 因素;严禁在患肢行静脉穿刺,以免造成静脉血 管内膜的损伤;术后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以 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水肿;避免小腿下垫硬枕影 响小腿深静脉回流;术后充分引流,减少局部压 迫;术后尽早指导或协助患肢行踝、膝关节的主、 被动伸屈活动,注意股四头肌和臀大肌、臀中肌 等长收缩,保持肌张力,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减 轻水肿,改善血流动力学,使红细胞聚集结构破 坏,减少静脉活动或被动装置改 善肢体瘀滞,主要包括等级弹力袜、间歇气压装 置和足底静脉泵。
• 3、药物预防 • 主要是干扰血小板活性和凝血因子的产生,对抗 血液的高凝状态。 • (1)低分子肝素 是临床预防治疗深静脉血栓的 首选药物,使用安全、方便,不用常规监测凝血 酶原时间。使用方法:术前12小时或术后12小时 开始给药,1次/天,剂量体重调整,治疗至少710天。它是目前常用的抗凝药物。
• 3、术后体位 术后平卧24小时,穿刺侧肢体绝对 制动6小时,如果有股静脉或股动脉保留导管,则 下肢制动的时间需持续到导管拔除后6小时,患肢 略外展,膝部垫一软枕。
• 4、患肢肢端血运的观察 严密观察患肢肿胀、血 运、皮温、感觉、运动情况。若患者站立后有下 肢沉重、胀痛感,即警惕有DVT的可能。要注意 观察患者双下肢有无色泽改变、水肿、浅静脉怒 张和肌肉深部压痛,必要时测量双下肢相应不不 同平面的周径,若栓下肢周径相差0.5CM以上。, 应通知主管医生。每日做腓肠肌的扪诊检查,如 有压痛,可做腓肠肌局部压痛试验,阳性者提示 腓肠肌静脉丛有血栓形成。
• (2)维生素K拮抗剂—发法令,可口服,使用方 便,但在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同时,有增加术后出 血的可能,据统计有1%-5%的患者发生出血,需 动态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对其他药物的使用有影 响。 • (3)其他药物 如低分子右旋糖酐能消除红细胞 聚集,预防血栓继续滋长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但容易出现容量负荷过大、心力衰竭、过敏反应 和出血等并发症。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肺栓塞的应急处理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肺栓塞的应急处理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发生在深静脉内形成血栓的疾病,常见于下肢深静脉。
如果血栓脱落并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肺动脉系统,可能引发肺栓塞(PE)的发生,后者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预防DVT和及时处理PE是非常重要的。
预防DVT的措施如下:1.移动:长时间保持不动会增加DVT的风险。
如果需要长时间坐立或躺卧,应该定期活动双腿肌肉,比如踮脚、屈伸小腿、弯曲膝关节等。
2.穿着弹力袜:对于高危人群,比如老年人、肥胖人群或有其他基础疾病的人,可以穿着弹力袜来提供额外的支持。
3.药物预防:对于高危患者,可以考虑给予抗凝剂,如低分子肝素或华法林。
然而,决定药物治疗的需要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4.手术穿压力袜:手术时,在手术过程中穿戴特殊的压力袜可以减少DVT的发生。
对于肺栓塞的应急处理,应该尽快进行以下治疗:1.呼叫急救:如果怀疑患者可能出现肺栓塞,应立即呼叫急救车或将患者送往最近的医院。
2.给予氧气:给予患者吸氧,以保证血氧水平的充足。
3.给予抗凝剂:如果没有禁忌症,比如既往有明确出血史或正在服用其他抗凝剂,可以考虑给予急性肺栓塞的抗凝剂治疗,如肝素或华法林。
4.给予止痛药:肺栓塞可能伴随胸痛,可以考虑给予止痛药,如阿司匹林或吗啡。
5.快速评估:医生应快速评估患者的病情,包括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血压等生命体征,并进行胸部X线或CT检查以确定肺栓塞的程度。
6.治疗原发病:如果肺栓塞的原因是深静脉血栓,应该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深静脉血栓,以减少再次发作的风险。
总之,预防DVT和及时处理肺栓塞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高危人群,应该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并及时就医。
对于已经发生肺栓塞的患者,应该立即呼叫急救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术后预防肺栓塞
术后预防肺栓塞术后预防肺栓塞是一项重要的临床任务,旨在降低患者在手术后发生肺栓塞的风险。
肺栓塞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可导致患者的生命威胁,因此采取预防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准确满足术后预防肺栓塞的任务要求,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讨论:1. 肺栓塞的定义和病因:肺栓塞是由于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的,常见的病因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心房颤动、肺动脉高压等。
了解肺栓塞的病因可以帮助我们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2. 术后肺栓塞的风险因素:手术后患者发生肺栓塞的风险较高,特别是大手术、长时间卧床、年龄较大、肥胖、吸烟等因素都会增加患者的肺栓塞风险。
了解这些风险因素可以帮助我们在术后选择合适的预防措施。
3. 术后预防肺栓塞的措施:针对术后患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来降低肺栓塞的风险。
- 早期活动:术后患者应尽早进行适当的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
- 床上运动:对于无法下床活动的患者,可以进行床上运动,如踩踏自行车运动,以增加下肢血液流动。
- 弹力袜:术后患者可以佩戴弹力袜,以增加下肢静脉血流速度,预防血栓形成。
- 药物预防: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考虑使用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来预防肺栓塞的发生。
- 水合: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以保持血液的稀释,预防血液黏稠度增加导致血栓形成。
- 术后监测:术后患者应定期进行肺动脉超声或其他相关检查,以及时发现肺栓塞的征象,进行及时治疗。
4. 术后肺栓塞的预防效果评估:对于采取了预防措施的术后患者,我们需要进行定期的随访和评估,以评估预防措施的效果。
通过比较预防组和非预防组的肺栓塞发生率,可以判断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5. 术后肺栓塞的治疗:对于已经发生肺栓塞的患者,我们需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如抗凝治疗、溶栓治疗等,以减轻病情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术后预防肺栓塞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通过了解肺栓塞的病因和风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发生肺栓塞的风险。
妇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预防专家共识(2017)
PE。 5. 妇科手术后出现低氧血症、呼吸困难、晕厥、心
动过速、胸痛等可疑 PE 症状者,建议进行 PE 相关 检查。 6. PE筛查首选CTPA。
妇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及 肺栓塞预防专家共识(2017)
2023/11/11
专家共识
美国胸科医 师 协 会 (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ACCP)第 9 版指南
我国妇科手术后DVT及 PE的预防共识
美国妇产科医师协会 (ACOG)2007年指南
2023/11/11
2023/11/11
VTE的预防
1.VTE风险分级评估 (1)Caprini评分:是国际上常用的VTE风险
分级评估模型,根据危险因素和赋值计算 总分,其风险分级为低危(0~1 分)、中危 (2分)、高危(3~4分)和极高危(≥5分)
2023/11/11
20国数据的、适合妇科手术后 VTE 风险分级的 G-Caprini (Gynecological Caprini) 模型:
2023/11/11
PE的诊断及筛查
3. 影像学检查: (1)CT 肺血管造影(CTPA) (2)核素肺通气/灌注(V/Q)显像 (3)磁 共 振 肺 动 脉 造 影(MRPA) (4)肺 动 脉 造 影(PAA) (5)超声心动图
2023/11/11
妇科手术后VTE筛查的推荐意见
1. 具有危险因素(年龄≥50岁、高血压、静脉曲张、 手术时间≥3 h、术后卧床时间≥48 h、开腹手术)的 患者,妇科手术前应该常规进行DVT 筛查,排除 DVT后方可实施手术。
医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预防管理制度
医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预防管理制度深静脉血栓(DVT)及肺栓塞(PE)是医院患者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为了有效预防和管理DVT及PE的发生,医院应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
以下是一份医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预防管理制度的草案,供参考。
一、制度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医院内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预防与管理,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住院科室的患者。
特殊科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细化措施。
三、管理责任1.医院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制定、推广和监督本制度的执行。
2.所有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本制度的要求,医院各科室设置专门的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管理人员,负责相关工作的实施和监督。
四、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风险评估1.所有患者在住院期间必须进行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风险评估,并记录在病历中。
2.风险评估应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手术类型、病史、家族史、肥胖程度等因素,可采用多种评分工具进行评估。
五、预防策略1.医院所有科室要建立并执行统一的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预防策略。
2.高风险患者应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方案,包括药物预防、机械预防等。
3.手术患者应在术前进行必要的预防,如术前洗肠、尽量避免长时间禁食、穿着弹力袜等。
4.术后高危患者应及时进行药物预防或机械预防,并定期复查DVT相关指标,如D-二聚体、超声检查等。
5.长期卧床患者应定期进行体位调整、被动活动、肢体按摩等预防措施。
6.患者及其家属应接受相关教育,了解DVT及PE的病因、临床表现和预防措施。
六、治疗措施1.对于已发生DVT及PE的患者,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抗凝治疗、血栓溶解治疗等。
2.医院应配备充足的药物和设备,确保治疗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3.对于高危患者,如严重肿胀、疼痛明显的下肢患者,应及时进行超声检查,明确是否存在DVT,以便采取及时的治疗。
七、监测与评估1.医院应建立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监测与反馈机制,及时了解患者的发病情况和效果。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是指在深静脉内形成的血栓,通常发生在下肢的深静脉中。
它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肺栓塞,因此护理措施对于预防和管理DVT非常重要。
以下是针对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1.患者教育:教育患者有关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症状、预防措施和治疗选择,以及警告患者关于可能的并发症,如肺栓塞的症状和处理方法。
2.风险评估和筛查:对于高危患者(如手术患者、长时间卧床、脱水或有家族史),进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评估和筛查,以便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3.活动促进:鼓励患者早期活动,如尽早床上活动、站立或行走,以预防和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4.压力和肢体抬高:对于有肢体肿胀或疼痛的患者,教育他们使用弹力袜或压力绷带,以促进血液循环,并保持肢体抬高以减轻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压力。
5.及时更换体位:对于长时间卧床的患者,鼓励及时更换体位,每2小时移动一次肢体,以避免长时间的压力。
6.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因素识别和控制:评估患者的风险因素,如肥胖、吸烟、高血压和糖尿病等,采取措施控制这些因素。
7.抗凝治疗:对于高危患者或已确诊DVT的患者,可能需要抗凝治疗。
护士负责监测患者INR(国际标准化比率)或凝血酶时间等相关指标,以确保药物疗效和安全性。
8.使用抗血栓药物:护士需要监测患者使用抗血栓药物的剂量,监测有关使用的血液疗法(如丙种球蛋白和逆转剂)。
9.外科干预:对于严重或危及生命的DVT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护士需要提供术前和术后的护理,包括手术感染控制、止血和伤口护理。
10.疼痛管理:对于患者可能出现的疼痛,护士需要进行评估,并提供合适的疼痛管理措施,如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11.转运和康复:对于需要转运的DVT患者,护士需要确保适当的安全措施和康复计划,以促进患者的康复和预防再发。
总之,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风险因素、病情和治疗选择。
预防静脉血栓护理措施
预防静脉血栓护理措施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健康问题,尤其是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和手术后的患者来说。
静脉血栓的形成可以导致肺栓塞和其他一系列严重并发症。
因此,预防静脉血栓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预防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
1. 早期活动早期活动是预防静脉血栓的关键。
对于能够进行自主活动的患者,鼓励他们尽早开始行走和活动。
早期活动可以帮助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液在静脉中滞留的机会。
对于长期卧床患者,护士应该定期协助他们进行身体活动,如翻身、抬腿、屈伸关节等,以减少静脉血栓的风险。
2. 建立正确的体位正确的体位也是预防静脉血栓的重要措施之一。
对于卧床患者,在安静状态下,尽量保持患者躺在平躺位或半卧位,避免长时间保持坐位或直立位。
保持正确的体位可以帮助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减少血液滞留的机会。
3. 应用加压袜加压袜是一种常见的预防静脉血栓的措施。
加压袜通过对腿部施加适当的压力来帮助促进血液循环。
对于卧床患者和手术后的患者,护士应该及时为他们穿上合适大小的加压袜,并定期检查袜子的状态。
4. 给予抗凝治疗抗凝治疗是一种有效的预防静脉血栓的药物治疗方法。
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等。
护士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嘱给予适当的抗凝治疗,并定期监测患者的凝血指标,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5. 定期翻身定期翻身是预防静脉血栓的重要措施之一。
对于长期卧床患者,护士应该定期帮助他们翻身,以避免在不同部位的压力过于集中。
定期翻身可以帮助促进血液循环,减少静脉血栓的形成。
6. 饮食调理合理的饮食也可以帮助预防静脉血栓。
建议患者保持均衡的饮食,多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品。
此外,患者应该限制高脂、高盐和高糖食物的摄入。
合理的饮食可以维持良好的体重和血液循环,减少静脉血栓的风险。
7. 定时观察定时观察对于及早发现和处理静脉血栓也非常重要。
护士应该定期观察患者的肢体肿胀、皮肤颜色变化、温度异常等症状,以及疼痛、压痛等体征。
围术期深静脉血栓预防和护理
包括使用弹力袜、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等 物理方法,以及药物预防措施。
术后护理与观察
健康教育与指导
包括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定期测量相 关指标、及时处理并发症等。
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和指导,提 高他们对DVT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促进患 者的自我管理和康复。
02
围术期深静脉血栓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止血液淤滞。
B
C
D
密切观察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下肢肿胀、疼痛、皮 温升高等症状,及时发现并处理深静脉血 栓的并发症。
物理预防
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足底静脉泵等物 理治疗方法,通过对下肢施加压力,促进 血液循环,防止血液淤滞。
04
护理方法与技巧
术前护理准备
评估风险
了解患者病史、手术类型、年龄等因素, 评估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
加强患者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深静脉血栓 的危害及预防措施,提高患者 的自我保健意识。
实施效果评价
通过定期随访、复查等方式, 对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 进行监测和记录,评价预防措 施的实施效果。
06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工作部署
患者教育内容设计
深静脉血栓知识普及
向患者介绍深静脉血栓的定义、成因、危害及预防措施,提高患 者对疾病的认知。
情绪疏导与安慰
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提 供情绪疏导和安慰,帮助 患者缓解紧张情绪,增强 治疗信心。
家属参与心理支持
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患者的 心理支持工作,提供亲情 陪伴和关怀,共同帮助患 者度过难关。
家属参与模式构建
家属教育培训
对家属进行深静脉血栓相 关知识的教育培训,提高 家属对疾病的认知和理解 。
采用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方法,明确深静脉血栓的位置、范围及严 重程度。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常常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肺栓塞。
以下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常见护理措施:
1. 早期活动:鼓励患者尽早进行活动,如早期起床、走动等,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2. 静脉疏通:使用加压袜或弹力绷带等有效手段,帮助下肢静脉回流血液。
3. 保持水分平衡:饮水量充足,避免脱水,以保持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性。
4. 睡姿调整:尽量保持仰卧位,避免长时间处于平躺或坐位,对于无法翻身的患者,要注意定期改变体位。
5. 术后抗凝治疗:对于需要手术的患者,根据医嘱进行抗凝治疗,如注射肝素或服用抗凝药物。
6. 早期的物理预防:使用压力设备,如间歇注压装置(IPC)
或主动脉泵,来帮助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7. 防止受伤和压迫:避免下肢受伤,减少长时间受压,如长时间坐位、交叉腿等。
8. 风险评估和教育宣传:对于居家或住院患者,要进行相关的风险评估,对于高危人群进行详细的教育宣传,提醒其注意预
防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预防措施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进行制定。
以上措施仅供参考,如果遇到相关问题,建议及时咨询医生。
术后预防肺栓塞
术后预防肺栓塞标题:术后预防肺栓塞引言概述:术后肺栓塞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严重危害患者生命。
因此,术后预防肺栓塞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预防肺栓塞的重要性、预防方法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术后肺栓塞的危害1.1 肺栓塞是指由于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的疾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1.2 术后肺栓塞可导致患者呼吸困难、胸痛、心悸等症状,严重影响康复和治疗效果。
1.3 若肺栓塞未及时治疗,可能导致患者死亡,因此术后预防肺栓塞至关重要。
二、术后预防肺栓塞的方法2.1 积极预防静脉血栓形成,避免血栓形成引起肺栓塞。
2.2 术后患者应早期行床边活动,避免长时间卧床。
2.3 使用药物预防肺栓塞,如肝素、华法林等药物,根据医生建议合理使用。
三、术后预防肺栓塞的注意事项3.1 术后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服药,不可擅自停药或更改用药剂量。
3.2 饮食要清淡易消化,避免摄入过多高脂肪食物,保持体重适中。
3.3 定期复查血液凝血功能,及时调整药物剂量,确保预防肺栓塞的效果。
四、术后患者的康复护理4.1 术后患者应定期进行康复训练,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4.2 避免长时间久坐或站立,保持适当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4.3 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
五、术后肺栓塞的预防效果评估5.1 定期复查肺动脉超声或CT检查,评估预防肺栓塞的效果。
5.2 注意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及时发现肺栓塞的征兆。
5.3 若发现肺栓塞的征兆,应及时就医治疗,避免病情恶化。
结论:术后预防肺栓塞是非常重要的,患者及医护人员应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肺栓塞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和生存率。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对术后患者的预防肺栓塞有所帮助。
骨科术后预防静脉血栓的措施
在骨科手术后,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措施和预防方法:
1. 抗凝治疗:在骨科手术后,常规使用抗凝药物来预防血栓形成。
这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或华法林等药物。
具体的药物和用药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确定。
2. 弹力袜:穿戴弹力袜(也称为压力袜)可以帮助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并减少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这些袜子施加适当的压力,有助于防止血液在静脉中滞留。
3. 早期行动和活动:尽早开始行动和活动是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措施之一。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手术类型和情况制定适当的康复计划,包括早期起床、行走和进行康复运动。
4. 循环器肌肉泵活动:在床上或坐着时,定期进行脚踝和腿部的肌肉收缩和放松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
这有助于减少血液在静脉中滞留,并预防血栓形成。
5. 液体摄入:保持良好的水分摄入,避免脱水,有助于保持血液的稀释,减少血液黏稠度,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6. 避免长时间静卧:长时间保持静卧不动会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在床上休息时,应定期改变体位,尽量避免长时间静止不动。
7. 教育和意识:医疗团队应对患者进行教育,让他们了解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和预防措施。
患者应了解并遵守医生和护士的指导,注意自我观察,及时报告任何不适症状。
静脉血栓栓塞症(深静脉血栓栓塞症和肺栓塞)防治管理制度
静脉血栓栓塞症(深静脉血栓栓塞症和肺栓塞)防治管理制度简介静脉血栓栓塞症是一种严重的血管疾病,分为深静脉血栓栓塞症(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
DVT指深静脉内形成血栓,PE则是由DVT引起的血栓脱落到肺动脉系统。
防治管理制度的目的制定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管理制度旨在降低该疾病的发生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加强医疗机构对该疾病的防治工作。
防治管理制度的内容1. 预防措施- 针对高危人群,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如加压袜、早期活动等。
- 提高患者对该病的认识,宣传预防知识和方法。
2. 诊断和治疗- 提高医务人员对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识别和诊断能力。
-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包括抗凝治疗、溶栓治疗等。
- 严密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定期进行复查和评估。
3. 护理管理- 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包括伤口护理、用药指导、心理支持等。
- 教育患者和其家属,帮助他们了解疾病的发展和管理要点。
4. 强化宣教- 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提高对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认知。
- 在医疗机构和社区开展相关的宣教活动,提供专业咨询和指导。
总结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对于降低发病率、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的预防措施、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以及全面的护理管理,可以有效预防该疾病的发生和并发症的发展。
同时,加强宣教工作,提高公众对该疾病的认知水平,有助于尽早发现和治疗患者,最大程度地减少疾病的损害。
ICU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指南
ICU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指南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指血栓在深静脉内形成,一旦脱落并进入肺部,可引发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造成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在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中的患者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降低患病风险。
1. 确定患者的血栓形成风险:在患者入院时,根据患者的个体特点和病情评估血栓形成的风险水平。
常用的评分系统包括Caprini风险评分和Padua风险评分。
根据评分结果,可确定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2.早期活动和康复训练:尽早启动适当的体位变换、早期卧床起立训练和康复训练,防止长时间卧床引起的血液淤滞,促进血液循环。
3.弹力袜和磨擦披风:ICU患者应戴弹力袜以增加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减少血液淤滞。
同时,在床单和患者之间使用低摩擦力的披风,以减少摩擦和擦伤对血管内膜的损伤。
4.药物预防:对于高危患者,如严重创伤、大手术、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后的患者,常规给予抗凝药物预防,如低分子肝素或肝素。
对于部分高危患者,如肿瘤手术患者、高龄患者等,还可考虑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阿哌沙班等。
5.中心静脉导管管理:减少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的时间,及早拔除不必要的导管,使用最小直径的导管,确保导管通畅,避免血流不畅或滞留。
6.减少炎症反应:积极控制感染和炎症反应,有效治疗患者的基础疾病和合并症,减少全身炎症反应,从而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7.教育和宣传: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教育,告知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和预防措施,以及血栓形成的早期表现,以便及时就医。
此外,监测和评估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环节。
通过定期监测患者的体征、血凝指标和超声检查等,及时发现患者是否存在深静脉血栓形成,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治疗和调整预防措施。
总之,ICU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手术后肺栓塞的预防措施
手术后肺栓塞的预防措施引言肺栓塞作为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在手术后常见且具有较高的发生率。
肺栓塞是指由血栓或其他物质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的肺血流减少或阻断的疾病。
手术后患者因为长时间卧床、手术创面及其他因素容易导致血液凝结,增加了肺栓塞的风险。
因此,在手术后,预防肺栓塞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手术后肺栓塞的预防措施。
1. 术中防范措施•及早活动:手术中向患者示范一些轻微的肢体活动,例如脚踝的运动。
这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减少静脉血栓的形成。
•佩戴弹性袜:手术中穿戴弹性袜有助于提高血液循环,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风险。
2. 术后早期预防措施•早期行动:患者术后尽早行动非常重要。
通过早期行走或进行适度的活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医护人员应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康复指导和关怀。
•药物预防:对于有较高风险的手术患者,如髋关节置换术、脊柱手术等,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抗凝血药物进行预防。
常见的抗凝药物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等。
•穿戴弹性袜:术后佩戴弹性袜有助于增加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3. 长期预防措施•运动和体育锻炼:鼓励手术后患者定期参与运动和体育锻炼,例如散步、游泳和瑜伽等。
这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均衡饮食:手术后患者应当保持均衡饮食,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减少血液黏稠度和血栓形成的风险。
•定期体检和筛查:手术后患者应定期进行体检和血液筛查,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4. 注意事项•避免长时间静脉置管:长时间留置导管是血栓形成的常见风险因素之一,在没有确切需要的情况下应尽量避免长时间留置。
•减少卧床时间:避免长时间卧床,尽量多做一些床边活动或者转乘轮椅,有条件的患者可以适当的进行站立或行走,以保持正常的血液循环。
•注意药物使用:某些药物,如口服避孕药、雌激素补充剂等,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手术后患者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应谨慎,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调整或停药。
肺栓塞的预防措施
肺栓塞的预防措施肺栓塞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它是由于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的。
肺栓塞的发生会导致肺血管阻塞,影响肺部的正常血液循环,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因此,预防肺栓塞至关重要。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肺栓塞预防措施,供您参考。
1. 积极控制和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是导致肺栓塞的主要原因之一。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可以减少肺栓塞的风险。
长时间坐立或卧床不动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风险因素,因此,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来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 经常活动:长时间坐立或卧床不动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因此,要经常起身活动,尤其是在长时间乘坐飞机或长途车程之后。
-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长时间久坐会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工作时应避免长时间连续坐着,可适当安排间歇性站立或走动的时间。
- 穿着合适的袜子:压力袜可以帮助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2. 合理用药:某些药物可以帮助预防肺栓塞的发生。
常用的预防药物包括:- 抗凝血药物:抗凝血药物可以减少血液凝结的能力,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常用的抗凝血药物包括华法林、阿司匹林等。
然而,使用抗凝血药物需要医生的指导和监测,因为过度抗凝血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
- 抗血小板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防止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同样,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也需要医生的指导和监测。
3.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预防肺栓塞的重要措施。
- 均衡饮食:合理摄入各类营养物质,控制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有助于维持血管的健康。
-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应尽量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
- 控制体重:肥胖是导致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肺栓塞。
保持适当的体重可以减少肺栓塞的风险。
4. 高危人群的特殊预防措施:某些人群由于特殊原因更容易患上肺栓塞,他们需要采取额外的预防措施。
- 长时间卧床的患者:长时间卧床的患者由于缺乏运动,血液循环不畅,更容易形成血栓。
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一、促进静脉血液回流1、手术后如病情允许,建议抬高下肢20~30°(略高于心脏水平),鼓励患者早期功能锻炼,指导督促病人定时做下肢的主动或被动运动,如足背屈、膝踝关节的伸屈、举腿等活动(每日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5分钟)。
昏迷或意识不清的患者,由护士给予由足跟起自下而上做下肢腿部比目鱼肌、腓肠肌挤压运动,使其沿静脉血流方向形成压力梯度,不少于3次/天,每次不少于5分钟,可加速下肢静脉的回流。
病情允许时早期下床活动。
2、在确定无血栓形成的前提下,可利用肢体被动装置改善术后肢体血流淤滞,如循序减压弹力袜(GEC)、患肢间断气囊压迫(IPC)。
其作用是阻止深静脉扩张,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增加静脉血液流速。
3、保持大便通畅,因80%DVT发生在左下肢,与乙状结肠宿便有关。
4、保持心情舒畅,手术后心情不佳,可引起交感、迷走神经功能紊乱,血管舒缩功能失调。
5、鼓励患者深呼吸或有效咳嗽,以加速血液回流。
二、防止静脉内膜损伤:1、提高静脉穿刺技能,穿刺时尽量缩短扎止血带的时间,减轻对局部和远段血管的损害。
2、减少和避免下肢静脉的穿刺,因为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上肢的3倍,一般情况下,没有上肢损伤,不在下肢穿刺。
3、长期静脉输液或经静脉给药者,可采用留置针,以减少静脉多次穿刺。
4、尽量避免静脉注射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如必须注射各种刺激性强的药物及高渗溶液时,避免在同一静脉进行反复输注。
5、持续静脉滴注不要超过48小时,如发现局部炎性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液,重建静脉通道,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害。
6、造影剂使用注意事项:为避免高浓度碘液滞留激惹静脉内膜引起血栓性静脉炎,甚至皮肤坏死,造影成功后注意先松止血带再注人20毫升肝素盐水,抬高患肢按摩3~5次后方可拔出静脉穿刺针。
造影结束后将患肢抬高24小时,及时用抗生素防止感染,同时注意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及血肿、患肢温度、色泽、动脉搏动情况,鼓励病人多饮水加速造影剂排泄。
如何预防术后栓塞
如何预防术后栓塞1. 什么是术后栓塞术后栓塞是指手术后血管内发生的栓塞现象,通常会阻塞周围组织的血供,导致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
术后栓塞可发生在任何手术后,尤其是那些涉及大血管的手术,如心脏手术、肺部手术和骨科手术等。
2. 术后栓塞的危害术后栓塞可以导致各种严重并发症,包括器官功能障碍、组织坏死和甚至死亡。
因此,预防术后栓塞非常重要。
3. 预防术后栓塞的措施3.1 术前评估和准备在手术前,医生应该对患者的高风险因素进行评估,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常见的高风险因素包括年龄大、有家族史、过去曾经发生过血栓栓塞症等。
同时,医生还应该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包括手术时间、手术方式和手术部位等。
3.2 术中抗凝治疗在手术中,医生可以采取抗凝治疗措施来预防术后栓塞的发生。
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肝素和华法林等。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防止血液凝结,减少栓塞的风险。
3.3 术后早期活动术后早期活动可以帮助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患者应该根据医生的建议尽早进行轻度运动和活动,如走动、伸展等。
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或卧床不动,可以有效预防术后栓塞的发生。
3.4 使用弹力袜和气压治疗弹力袜和气压治疗可以帮助增加下肢的血液流动,并减少血栓的形成风险。
患者在术后应该根据医生的建议佩戴弹力袜,并进行定期气压治疗。
3.5 饮食调理在术后,患者的饮食也需要特别注意。
饮食中应该限制高脂肪、高盐和高糖食物的摄入,多摄入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和富含纤维的食物。
此外,患者还应该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保持体内的血液稀释。
4. 应急处理方法无论采取了多少预防措施,术后栓塞的发生仍然可能。
在发现了术后栓塞的症状时,患者应该立即就医并接受及时的治疗。
常见的症状包括呼吸困难、胸痛、腿部肿胀和局部疼痛等。
医生会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5. 结论术后栓塞是一种严重并发症,但可以采取多种措施进行预防。
术前评估和准备、术中抗凝治疗、术后早期活动、使用弹力袜和气压治疗以及饮食调理都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肺栓塞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
肺栓塞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肺栓塞是一种严重的医学急症,指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导致肺部血液循环障碍。
它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长时间静脉曲张、血液黏稠度增高、外伤等。
有效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对于减少肺栓塞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肺栓塞的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以提高公众对该疾病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一、肺栓塞的防范措施1. 积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深静脉血栓形成,因此重点防范措施应针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a. 移动和锻炼:长时间久坐或卧床静息容易导致血液滞留,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因此,保持适当的活动和锻炼,如站立、走动、做一些简单的全身运动,可以有效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b. 使用弹力袜:对于长时间久坐或需要长时间站立的人群,如乘飞机、乘车、长时间工作的人员,穿戴弹力袜能够帮助促进静脉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c. 避免过度服用药物:某些药物,如口服避孕药和雌激素替代治疗药物,会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因此,需遵医嘱正确使用这些药物,并定期检查相关指标。
2. 加强早期发现和诊断:对于高危人群和患者,早期发现和及时诊断肺栓塞至关重要。
公众应该增加对肺栓塞症状的了解,并积极就医咨询及时进行诊断。
a. 注意肺栓塞的典型症状:肺栓塞常表现为突发性呼吸困难、胸痛、咯血、晕厥等症状,应引起警惕。
同时,还可以伴随其他症状,如心悸、咳嗽、发热等。
b. 主动向医生提供病史:如果有患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史、手术后、外伤后和长时间不活动等高危因素,应主动告知医生,以便医生能够更早地进行诊断和处理。
c. 接受相关检查:如X线胸透、肺通气/灌注扫描、超声心动图等,这些检查有助于发现肺栓塞的迹象和诊断。
3. 彻底治疗潜在原因:对于已经发生肺栓塞的患者,除了积极抢救和治疗外,还要进一步治疗潜在的血栓形成或肺循环障碍的原因。
a. 对原发病的治疗:如对静脉曲张、腫瘤等潜在病变的治疗,以减少再次形成血栓或循环障碍的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措施骨科大手术术后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少数可造成肺栓塞(PTE)导致死亡,为避免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结合我科工作实际,制定本措施。
在患者术前,手术医师告知患者在骨科大手术后可能发生DVT及造成的危害,以主动配合进行肢体活动,最大程度降低发生DVT的风险。
一、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措施(一)基本预防措施:(1)手术操作轻巧、精细、避免损伤静脉内膜;(2)规范使用止血带;(3)术后抬高患肢,防止深静脉回流障碍;(4)对患者进行预防静脉血栓知识教育,鼓励患者勤翻身、早期功能锻炼、下床活动以及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5)术中和术后适度补液,避免脱水而增加血液粘度。
(二)物理预防措施:足底静脉泵(VFP)、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及梯度弹力袜(GCS),均利用机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避免血液滞留,降低术后下肢DVT发病率,与药物预防联合应用疗效更佳。
单独使用物理预防适用于合并凝血异常疾病、有高危出血风险的患者。
对于患侧肢无法或不宜采取物理预防的患者,可在对侧肢实施预防。
建议应用前筛查禁忌。
以下情况禁用物理预防措施:(1)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肿或腿部严重水肿;(2)下肢深静脉血栓症、血栓性静脉炎或肺栓塞;(3)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和梯度压力弹力袜不适用于腿部局部情况异常(如皮炎、坏疽、近期接受皮肤移植手术)、下肢血管严重的动脉硬化或其他缺血性血管病、腿部严重畸形。
(三)药物预防措施:有出血风险患者应权衡降低DVT的发生率与增加出血危险的关系。
1、低剂量普通肝素普通肝素可以降低DVT和PTE的发生率,但应高度重视以下问题:(1)肝素会延长活化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增加出血并发症和严重出血的危险;(2)需要监测以调整剂量;(3)肝素会造成血小板计数减少,甚至会导致血小板减少症(HIT);(4)长期应用肝素会导致骨质疏松。
2、低分子肝素(LMWH)低分子肝素的特点包括:(1)较少与血浆蛋白结合,生物利用度接近90%,结果预测性更好;(2)严重出血并发症较少,较安全;(3)无须常规监测。
3、磺达肝癸钠高度选择性Xa因子抑制剂,较依诺肝素更显著降低骨科大手术后VTE发生率,安全性与依诺肝素相似。
4、维生素K拮抗剂用于DVT的长期预防。
其主要缺点包括:(1)一般情况服药数天才能够达到一定的抗凝效果;(2)很难控制,为使剂量不过高或过低,需要常规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national normalized,INR),控制INR在2..0-3.0;INR>0会增加出血并发症危险;(3)易受许多药物及富含维生素食物的影响。
目前临床上最常使用的产品为华法林。
5、药物预防措施的禁忌症:(1)绝对禁忌症。
①大量出血:指能够改变患者治疗过程治疗结果的出血。
明确的活动性出血或多发创伤病情不稳定的患者是抗凝禁忌症;②骨筋膜室综合征;③肝素诱发血小板减少症;④孕妇禁用华法林;⑤严重头颅外伤或急性脊髓损伤。
(2)相对禁忌症。
①既往颅内出血;②既往胃肠道出血;③急性颅内损害/肿物;④血小板减少或凝血障碍;⑤类风湿视网膜病患者抗凝可能引起眼内出血。
(四)DVT开始预防的时间和时限骨科大手术围手术期DVT的高发期是术后12-24h,这一阶段DVT并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但后果严重,对DVT的预防应尽早进行。
1、DVT开始预防的时间选择DVT药物预防的时间窗应权衡风险与获益:理论上越接近手术给药,血栓预防的效果越好,但同时发生出血并发症的危险越高。
对于大部分接受低分子肝素预防的骨科手术患者,术前给药和术后给药抗凝疗效相似,但术前给药出血风险相对较高。
术后开始预防的时间距离手术越近,抗凝疗效越显著,但同时也会带来更高的出血风险。
物理预防措施不会增加出血风险,可以在骨科大手术术前、术中或术后应用。
2、预防DVT时限骨科大手术后凝血过程持续激活可达4周,术后DVT危险性可持续3个月。
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相比,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所需的抗凝预防时限更长。
因此,在骨科大手术后DVT预防时限一般不少于7-10d,必要时可延长至28-35d。
(五)骨科大手术DVT具体预防方案1、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R)基本预防措施和物理预防措施参照第三部分相关内容、药物预防的具体使用方法。
①手术12h前或术后12-24h(硬膜外腔导管拔除后2-4h)皮下给予常规剂量低分子肝素;或术后4-6h给予常规剂量的一半,次日增加至常规剂量。
②磺达肝癸钠:2.5mg,术后6-8h 开始应用。
③术前或术后当晚开始应用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用药剂量需要进行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应维持在2.0-2.5,勿超过3.0。
上述任一种抗凝方法的用药时间一般不少于7-10d,联合应用会增加出血并发症的可能性,故不推荐联合用药。
不建议单独应用低剂量普通肝素、阿司匹林、右旋糖酐、物理预防,也不建议预防性置入下腔静脉过滤器。
2、髋部骨折手术基本预防措施和物理预防措施参照第三部分相关内容、药物预防的具体使用方法。
(1)12小时内手术①术后12-24h(硬膜外腔导管拔除后2-4h)皮下给予常规剂量低分子肝素;或术后4-6h 给予常规剂量的一半,次日增加至常规剂量。
②磺达肝癸钠2.5mg,术后6-8h开始应用。
③术前或术后当晚开始应用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用药剂量需要进行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应维持在2.0-2.5,勿超过3.0。
上述任一种抗凝方法的用药时间一般不少于7-10d。
联合应用会增加出血并发症的可能性,故不推荐联合用药。
(2)延迟手术建议自入院之日开始到手术12h前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
如术前已药物抗凝,应尽量避免硬膜外麻醉。
如果患者出血风险较高而禁忌抗凝时,建议筛查评估后,采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或足底静脉泵与梯度压力弹力袜联合使用预防血栓。
术后预防持续时间不少于7-10d。
二、预防肺栓塞形成(PTE)措施(一)肺栓塞的临床表现1、无论是否合并呼吸困难,胸膜炎样胸痛都是PTE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这种疼痛通常是由于远端栓子刺激胸膜所引起,胸部X线片上可有实变。
2、迅速出现的单纯呼吸困难通常是由于更靠近中心部位的PTE所致,可能与胸骨后的心绞痛样胸痛有关,这可能代表右室缺血。
对于既往有心力衰竭或肺脏疾病的患者,呼吸困难加重可能是提示PTE的唯一症状。
3、晕厥和休克是合并严重血流动力学反应的中心型PTE病人的特点,常伴有血流动力学受累及心脏血流量减少的体征,如体循环动脉低血压、少尿、肢端发凉和(或)急性右心衰竭的临床体征。
(二)肺栓塞的辅助检查1、胸部 X 线片:通常有异常表现,最常见的为两肺 ( 血管 ) 纹理分布不均匀、肺动脉段膨隆、肺梗死、右心房、右心室增大及胸膜渗出,但不特异,主要用于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呼吸困难和胸痛。
2、血气分析:PTE 通常伴有低氧血症,但超过20% 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 (PaO2) 正常。
3、心电图:PTE 患者可有右心室负荷过重的心电图表现(SⅠQⅢTⅢ图形,V1~V3 导联 T波倒置,右束支传导阻滞),这种改变通常与严重的 PTE 相关,但各种原因导致的右心室劳损时也可以出现。
4、放射性核素肺扫描检查:是无创的诊断技术,应用安全,但特异性有限,对可疑的 PTE 诊断有一定价值。
该方法由两部分组成:灌注显像和通气显像。
对于灌注显像,患者仰卧位深呼吸时静脉注射 99m锝标记的巨聚蛋白(MMA)。
结果是微粒被均匀地分布到肺毛细血管床,而毛细血管段将出现暂时的阻滞。
在肺动脉分支发生闭塞的情况下,更多外周血管床没有微粒分布,随后显影中该区成为“冷区”。
通气显像使用包括81m氪、DTPA、133氙和 99m锝标记的碳原子等在内的多种物质。
5、螺旋 CT 肺动脉造影 ( CTPA ):由于敏感性、特异性可达 95%,已成为急性 PTE 一线筛选方法。
CTPA 可以直接看到肺动脉内的血栓,表现为血管内的低密度充盈缺损,部分或完全包围在不透光的血液之间;或者完全性充盈缺损,远端血管不显影。
PTE 的间接征象包括:以胸膜为底的高密度区、条带状的高密度区或盘状肺不张、中心或远端肺动脉扩张及面积大小不等的胸膜浸润。
6、肺血管造影:使用指征为:无创性检查无明确结果或无法得到结果;在有极高出血危险的罕见情况下 ( 如神经外科术后 );肺扫描结果异常或高度可疑;使用溶栓和肝素治疗有禁忌证。
应注意碘过敏的禁忌证。
肺血管造影的相对禁忌证包括:肾功能损害、左束支阻滞、严重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和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症、严重的肺动脉高压(平均肺动脉压>40 mmHg)。
急性 PTE 直接的血管造影征象包括血管完全阻塞(最好是造影剂柱有凹的边缘)或充盈缺损。
PTE 的间接征象包括造影剂流动缓慢,局部低灌注,肺静脉血流减慢或延迟。
7、超声心动图:可在床边进行。
对于鉴别突发的呼吸困难、胸痛、循环衰竭及需考虑急性大面积 PTE 诊断的其他临床情况特别有价值。
超声心动图提示的右室压力负荷过重的特征仅可间接支持 PTE 的诊断,显示肺动脉近端的血栓也可确诊。
8、血浆 D-二聚体测定:如前述,其诊断或鉴别诊断的价值不大,但如<500 μg/L 可以除外 PTE。
(三)具体预防方案(1)如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应及时进行溶栓治疗,患肢制动,防止栓子脱落进入血液循环阻塞到肺,导致肺栓塞。
(2)早期肺栓塞症状:患者呼吸急促、口唇发绀、脉搏细速、意识模糊,继而颈、胸部有散在出血点。
(3)肺栓塞处理:立即给予高浓度氧5~6升/分钟,查血气分析,行溶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