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医学对高血压病是怎样认识的
黄帝内经对高血压的解释
黄帝内经对高血压的解释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临床上也被称为动脉性高血压,它是由于动脉内压力持续升高导致的一系列病理改变。
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之一,对于高血压的解释具有独特的视角。
黄帝内经将高血压归类为病症的一种,认为其病因主要与情志、饮食、作息和气候等因素有关。
在情志方面,内经认为长期的愤怒、恐惧、忧郁等负面情绪会导致气机郁滞,影响脏腑的正常功能,进而引发高血压。
饮食方面,过食咸、辛、甘等味道偏重的食物,或者缺乏饮食调养,都容易导致阴阳失衡,从而诱发高血压。
作息方面,不合理的生活习惯如过度劳累、夜夜笙歌、夜间失眠等都会影响人体的生物节律,进而造成高血压的出现。
此外,气候因素也对高血压发病有一定影响,干燥、寒冷的气候容易导致血管收缩,增加血压。
根据黄帝内经的观点,针对高血压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
药物疗法中常用的中药包括天花粉、山楂、丹参等,这些中药有助于调节气血运行,增加微循环,从而降低血压。
非药物疗法主要包括心理调节、饮食调理、作息调整、运动锻炼等。
心理调节通过调整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减轻精神压力,有助于缓解高血压。
饮食调理方面,应避免食用高糖、高脂、高盐等食物,适量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保持饮食的多样性和平衡性。
作息调整方面,应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尽量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
运动锻炼通过增加体力活动,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体内的代谢功能,对于降低血压也有一定的帮助。
黄帝内经还提出了一些预防高血压的方法。
首先是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长期的负面情绪的困扰;其次是合理饮食,避免长期食用高盐、高脂等有害食物;再次是调整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规律的生活习惯;最后是适度运动,保持适当的体力活动,提高机体的代谢水平。
总结起来,黄帝内经对高血压的解释主要强调了情志、饮食、作息和气候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它认为高血压是阴阳失衡、气机郁滞的结果,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黄帝内经的观点对于高血压的防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在临床中应根据患者个体差异综合运用,结合现代医学进行综合治疗。
高血压_百度百科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是其主要并发症。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高血压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明显减少脑卒中及心脏病事件,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效降低疾病负担。
高血压的危害性与患者的血压水平相关外,还取决于同时存在的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以及合并的其他疾病的情况。
因此在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类中,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定在收缩压≥140m m H g 和(或)舒张压≥90m m H g ,根据血压水平分为正常、正常高值血压和1、2、3级高血压之外,同时还根据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和同时合并的其他疾病进行危险分层。
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女性在更年期前患病率略低于男性,但在更年期后迅速升高,甚至高于男性;高纬度寒冷地区患病率高于低纬度温暖地区,高海拔地区高于低海拔地区;与饮食习惯有关,盐和饱和脂肪摄入越高,平均血压水平和患病率也越高。
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从南方到北方,高血压患病率呈递增趋势;不同民族之间高血压患病率也有一些差异,生活在北方或高原地区的民族患病率较高,而生活在南方或非高原地区的民族患病率则较低,这种差异可能与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等有关,尚未发现各民族之间有明显的遗传背景差异。
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因此要求医生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干预患者所有的可逆性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和合并存在的临床疾病。
对于一般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是140/90m m H g 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等高危病人,血压应在病人能耐受的情况下酌情降至更低水平。
诊断性评估的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1)确定血压水平及其它心血管危险因素;(2)判断高血压的原因,明确有无继发性高血压;(3)寻找靶器官损害以及相关临床情况。
从而作出高血压病因的鉴别诊断和评估患者的心血管风险程度,以指导诊断与治疗。
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2 8
常 规检 查 蛋 白从 少到 无 , 浮肿 渐 退 , 兴 氏 现 象 渐 减 , 重 亦 柯 体 轻 , 据病 情 改 善 , 热 之 邪 去 而 津 伤 阴 亏 之 象 明 显 。 再 改 根 湿 故 用养 阴清 利 固 肾 为 主 。 药 用 : 地 黄 1 g 北 沙 参 1g 麦 冬 生 2、 2、
以上介绍 的两个病案 中, 既可 以告诉我 们要正 确看待 古 人“ 肾无 实证 ” 之说 , 以便 完善 肾脏病 辨证 论 治的 思路 与 方
法, 提高 临 床 疗效 ; 可 以启 发 我 们 临证 处 方 要 与 时 俱 进 、 又 推
陈出新 , 现代中医治疗 肾脏 病不能 停留于 过去 的老框 框, 特
定 程 度 上 解 决 这 些 问题 , 而提 高 激 素 治 疗 肾病 的疗 效 。 从
1 g 山萸肉 9 山药 1g 黄柏 9 、 2、 、 2、 知母 1g 茯苓 1g 生 白术 g 2、 8、
9 、 黄 芪 1g 薏 苡 根 1 g 金 樱 子 1 g 芡 实 1 g 女 贞 子 g生 5、 5、 2、 5、 1 g旱 莲 草 1 g 竹 叶 1 g 5、 5、 2 。用 药 2周 , 验 尿 蛋 白转 阴 性 。 化 2 h 蛋 白定 量 03 , 酸 明 显 减 轻 , 肿 也 退 尽 , 样 为 激 4尿 .g腰 浮 这 素 的 撤 减 作 了充 分 准 备 。 自激素 在 肾脏 病 的 治疗 中 广 泛 应 用 以来 。 疗 效 得 到 了 其 临 床 医 家 的认 可 。 对 于原 发 性 肾病 综 合 征 , 其 是 轻 微 病 变 尤 型 的 患者 , 素 常 为 首 选 药 物 。 但 是 , 素 治 疗 过 程 中 的副 激 激
从气机理论角度探讨高血压病
从气机理论角度探讨高血压病高血压病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病,目前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造成社会和家庭经济负担的主要疾病之一。
笔者通过查阅古今文献,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发现气机与高血压病关系密切,气机失调可导致脏腑功能失常、产生诸多病理产物,从而导致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而临床治疗却常常从脏腑和病理产物入手,忽视了气机升降失常的本质,导致疗效欠佳。
因此,笔者不辞浅陋,试从气机理论角度探讨高血压病,并论述之,以供参考。
1、气机理论气机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中医基础理论指出气机的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进行新陈代谢、维持脏腑功能的基础。
《素问?六微旨大论》言:“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诸如人体卫气营血运行、水谷精液输布、精微物质与能量之间的互相转化,以及废物的排泄,甚至五脏中肾水之上升、心火之下降,肾主纳气、肺司呼吸,脾之升清,肝之疏泄,肺之肃降,都是气机升降出入的气化表现。
气化,蕴藏于机体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并体现了各阶段的生理特征。
机体之初,生命稚嫩,气化尚处于初级阶段,“稚阴未充,稚阳未长”,但机体表现出蓬勃生机,形体与功能壮大迅速,阳化与阴化过程都十分活跃;随后,机体进入鼎盛时期,表现为身强力壮、脏腑功能健全、能繁殖后代,阴化与阳化到达高峰,并保持相对平衡;最后机体气化出现紊乱,进入阴化和阳化不协调的衰退过程,表现为形体衰弱,功能低微,直至机体气化停止,神机化灭,即所谓“气散为死”。
《医学求是》中有云:“明乎脏腑阴阳升降之理,凡病皆得其要领”。
《素问?天元纪大论》说:“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维系了体内新陈代谢的稳定协调和生命过程的有序进行,气的运动及其气化过程的停止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结。
从气机理论看,气化过度或不足、升降出入失常都可致病,《素问?举痛论》称为“百病生于气也”,张景岳也认为一切疾病的发生都与气机不畅密切相关,他在《景岳全书?诸气》中说:“凡病之为虚为实,为寒为热,至其病变,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止一气足以尽之。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有何优势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有何优势根据其临床表现,高血压病属于祖国医学“头痛”、“眩晕”范畴。
《黄帝内经》中“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是对高血压的最早认识。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越来越受到患者的欢迎,那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优势有哪些呢?症状改善明显高血压的症状主要包括:血压升高导致的不适。
头晕、头痛、耳鸣、失眠、胸闷、心悸气短、健忘、腰酸乏力等;靶器官(如心、脑、肾等)损害和相关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症状。
如伴左心衰竭时会出现呼吸困难、气短、胸闷、紫绀(嘴唇或指甲、皮肤发紫)等。
西药治疗高血压,往往能很快使血压下降,甚至恢复正常,但在改善头晕、头痛等症状上效果欠佳。
而中医中药是以辨证为基础的,强调整体治疗,症状改善比较理想。
如当高血压患者出现头痛、头晕、头胀、失眠、烦躁等症状时,中医认为是由于肝肾阴虚,阴虚阳亢,阳亢化风所致。
通过清热泻火、平肝熄风的治疗,往往在血压下降的同时,上述症状也随之改善。
而结合补肾之法,用中药六味地黄丸、大定风珠等补肝肾治疗后,甚至还有提高性生活质量,减少夜尿,改善肾虚的作用。
中医治疗高血压不单着眼于血压的下降,更着眼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保护靶器官治疗高血压,降压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但是不能仅仅局限于降压,更重要的是在降压的同时,要预防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
因为靶器官受损引发的心衰、肾衰等往往比高血压本身更为致命。
西药虽然疗效较高,但毒、副作用较大,而中医中药在对某些受损器官的逆转以及并发症的防治方面有一定作用。
例如活血祛淤中药丹参、田七、赤芍、丹皮等协同降压的同时,还可降低血液黏稠度,有预防及治疗中风的效果;又如黄芪可强心利尿,降压和降低尿蛋白,改善肾功能。
而且,中药治疗高血压,通常从患者的具体病证出发,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以中药复方,调整体内环境,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使心、脑、肾、血管得到保护。
与西药合用减除副作用中、西医治疗高血压各有优势,亦各有局限。
临床实验证明,中西药合用疗效优于单用西药或单用中药。
(完整版)高血压病的发展简史
高血压病的发展简史人们对高血压病的认识,经历了3个阶段:血压-高血压-高血压病。
(一)血压的初步认识世界上最早有关动脉压力升高的文献是成书于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按尺寸,观浮观浮沉滑数,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
”同时还描述了一个极像高血压性心力衰竭的综合征:“盛而紧曰胀”。
中国晋代医家王叔和在《脉经》中这样描述:“卒中恶,腹大,四肢满,脉大而缓者,生;紧大而浮者,死。
”就是说卒中者的脉象表浅而缓慢,如果脉象坚实、快速和洪大是有危险的。
在罗马医学,Cornelius Celsus写到:“脉搏的频率和压力在人们运动、激动,甚至医生到来时会增加。
”这就是最早对“白大衣高血压”的认识。
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认为肥胖是很危险的,它和猝死相关。
他确信卒中会引起肢体瘫痪,二者都是起因于脑供血过多。
他还建议对卒中的患者进行放血,这种治疗方法一直持续到18世纪。
(二)血压计的发明近代生理学之父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1578~1657)在1628年的出版的《心血运动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循环系统做了比较系统的描述。
从而推翻了“血液潮汐轮”,建议了“血液循环学说”。
他在实验中发现当动脉被割破时,血液会像被压力驱使一样从血管里喷涌而出,这种力在触摸脉搏时也可以感受到。
1733年英国皇家学会斯蒂芬·黑尔斯(Stephen Hales,1677-1761)首次测量了动物的血压。
他用尾端接有小金属管的长9英尺(274厘米)直径六分之一英寸的玻璃管插入一匹马的颈动维持270厘米的柱高。
此时血液立即涌入玻璃管内,高达8.3英尺(270厘米)。
此后,法国医生普赛利(Jean Louis Marie Poiseuille,1797-1869)采用内装水银的玻璃管来测量血压,这不仅使血压测量方法前进一小步,并开始对血压之于人体生理的意义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
高血压百度百科
高血压求助编辑百科名片高血压高血压病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140/90mmHg),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
临床上很多高血压病人特别是肥胖型常伴有糖尿病,而糖尿病也较多的伴有高血压。
高血压(hypertensive disease)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病变并出现相应的后果。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使用的血压标准是:凡正常成人收缩压应小于或等于140mmHg(18.6kPa),舒张压小于或等于90mmHg(12kPa)。
亦即收缩压在141-159mmHg(18.9-21.2kPa)之间,舒张压在91-94mmHg(12.1-12.5kPa)之间,为临界高血压。
诊断高血压时,必须多次测量血压,至少有连续两次舒张压的平均值在90mmHg(12.0kPa)或以上才能确诊为高血压。
仅一次血压升高者尚不能确诊,但需随访观察。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2004年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超过1.6亿。
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数增加约7 000多万人。
1998年,我国脑血管病居城市居民死亡原因的第二位,在农村居首位。
全国每年死亡超过100万,存活的患者约500万~600万,其中75%以上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而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
同时,血压升高还是多种疾病的导火索,会使冠心病、心力衰竭及肾脏疾患等疾病的发病风险增高。
由于部分高血压患者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高血压又被称为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
因此提高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对早期预防、及时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国各级政府对于高血压病的防治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自20世纪50年代起,卫生部及中国医学科学院曾组织了三次全国性高血压普查。
中国高血压指南解读
中国高血压指南解读概述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全球性慢性疾病,特别是在中国,高血压患者数量较多。
高血压病对身体有很大的危害,可能导致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一系列的严重后果。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于2021年4月发布了《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1》(以下简称指南),对高血压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说明,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指南内容高血压的定义指南指出,高血压的定义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两个方面。
指南将高血压分为三99mmHg,中度高血压为收缩压个等级,轻度高血压为收缩压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90160179mmHg和/或舒张压100109mmHg,重度高血压为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
高血压的预防指南明确提出了高血压的预防措施,包括: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习惯,戒烟限酒,控制饮食,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等。
高血压的诊断高血压的诊断是指导患者进行治疗和预防的重要环节。
指南指出,在测量血压时应符合规范操作。
对于轻度高血压和中度高血压,医生应该进行复测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来进行诊断。
对于重度高血压,一次测量就能进行诊断。
高血压的治疗指南分别从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个方面介绍了高血压的治疗方法。
非药物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减轻体重、限制盐的摄入、戒烟限酒等。
药物治疗应针对不同程度的高血压进行不同的药物治疗,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高血压的管理除了对病情进行治疗外,指南还提出了高血压的管理,包括进行长期随访和评估,定期进行血压监测,对患者进行相关宣教等。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1》对高血压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希望在我们国家的广泛推广下,能够有效地提高高血压的防治意识和水平,降低高血压病发病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黄帝内经对高血压的解释
黄帝内经对高血压的解释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了现代人的健康。
黄帝内经,作为
中医经典之一,对于高血压的解释提供了重要的观点和治疗方法。
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高血压与人体内的阴阳平衡失调有关。
黄帝内经强调了
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在维持健康方面的重要性,而高血压则是一种阴阳平衡紊乱的表现。
黄帝内经提出了“阴阳互根”的理论,即阴阳相互依存、互相生化。
在人体内,
阴阳的失衡会导致气机的紊乱,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包括高血压。
因此,黄帝内经认为调整阴阳平衡是治疗高血压的重要方法。
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高血压的形成与生活习惯、饮食等因素有关。
黄帝内经
主张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合理安排生活作息等方式来改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高血压的目的。
黄帝内经还提出了一些特定的针灸和按摩技术,被视为缓解高血压的有效方法。
按摩特定的穴位可以促进气机流通,恢复阴阳平衡,从而起到治疗高血压的作用。
总之,黄帝内经对于高血压的解释提供了阴阳平衡失调的观点,并提出了一系
列调整阴阳平衡的方法,包括调整饮食结构、生活作息以及针灸和按摩等疗法。
这些理论和方法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治疗高血压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高血压病的发展简史
高血压病的发展简史引言概述:高血压病,又称为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着全球人群的健康。
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环境污染的加剧,高血压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
了解高血压病的发展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一疾病。
一、早期认识高血压病的历史1.1 古代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古代医学将高血压病归为“头痛”、“眩晕”等症状,但并未明确认识其病因。
早期医学家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对高血压病进行初步诊断和治疗。
古代医学强调“平和”、“阴阳平衡”等理论,试图调节患者的体内平衡状态。
1.2 近代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认识19世纪,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人们开始认识到高血压病是一种独立的疾病。
医学家开始研究高血压病的病因、病理生理机制和治疗方法。
20世纪初,发现高血压病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1.3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认识现代医学通过大量研究,确定了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
医学界提出了降压治疗的重要性,推广了各种降压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方法。
高血压病的防治工作逐渐成为全球卫生领域的重要议题。
二、高血压病的流行趋势2.1 全球高血压病的流行情况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有超过10亿人患有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已成为导致心血管疾病和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发展中国家的高血压病患病率逐渐增加,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2.2 高血压病的发病原因高盐饮食、肥胖、缺乏运动、饮酒和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是导致高血压病的主要原因。
遗传因素、年龄和性别等也对高血压病的发病有一定影响。
环境因素如气候、空气质量等也可能影响高血压病的发展。
2.3 高血压病的预防和治疗预防高血压病的关键在于健康生活方式,如控制饮食、保持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定期检查血压、及时发现和治疗高血压病的早期症状,有助于预防疾病的发展。
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是高血压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三、高血压病的并发症与危害3.1 高血压病的心血管并发症高血压病是心脏病、中风、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中医如何治疗高血压?
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中医如何治疗高血压?1.中医如何认识高血压说起高血压,大家一定并不陌生,很多中老年朋友们对高血压的认识可能更为深刻。
但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提到高血压疾病通常都是在谈论西医的治疗方法,但是中医如何认识如何治疗高血压,很少有人真的了解和真的明白。
首先我们要先从最基础的高血压血压范围来对这种病进行一个概括和集中的认识。
西医认定血压>140/90mmHg就是高血压。
而传统的中医学并没有“高血压”这个名词的概念,但是并不代表不存在对疾病的基本认识,2019年《高血压中医诊疗专家共识》中就已经明确将高血压归类到中医中的眩晕、头疼、中风范畴。
最早在《黄帝内经》里有对高血压疾病以及相应的症状进行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视。
”这两句话代表着中医对高血压的根本性认识,中医开始研究并深入关于高血压的相关内容研究也是自此开始的。
中医认为高血压疾病是由肝病诱发的,在《丹溪心法·头眩六十七》中就曾提出过“无痰不眩”,“无火不晕”这样的理论,没有痰热则无眩晕,没有火热则无眩晕。
这是中医对高血压认识的开端。
从传统中医学角度考虑,古典中医学与现代中医学之间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古典中医学开始就将高血压和患者本人的情绪、饮食、内伤虚损等问题联系在一起,这在现代医学上也有迹可循。
患者有先天性遗传,或者存在长期情志失调、饮食不规律等情况都有可能会诱发高血压疾病。
年龄增长,久病劳伤也是出现高血压的重要原因。
在这些诱发高血压的原因中,影响最为严重的当属患者本人的情志失调,所谓的情志失调就是指患者长期处于情绪不稳定或者是容易暴躁的环境中,久而久之郁气影响肝脏造成肝气郁结,肝气郁结无法疏通进一步的由气化火损耗肝阴,使得患者出现了阴不敛阳、肝阳上亢的情况。
中医理论强调肝肾同源,肝脏受到伤害,时间一长就会牵连肾脏。
因此肝郁时间长了就会影响到肾阴,造成患者肾脏部位出现虚阳上亢的情况。
1958年资料10 我们基本上征服了高血压
北京市第一中医门诊部医务组组长 王健民
高血压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目前还没有特效疗法。我们北京市第一中医门诊部,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以敢想、敢说、敢作的共产主义风格于今年五月份开始,重点向这种顽固的疾病进攻。到八月底共治疗各种类型的高血压症161例,疗效为100%:其中痊愈者77例,占47.8%;显效者57例占35.4%;好转者27例占16.77%。在痊愈的77例中,除五例因未等完全恢复健康就参加生产建设,过度疲劳使血压有小辐度的波动外,其他一直保持稳定。如李孝,患营卫失调性高血压(冠状动脉障碍)三十多岁的年龄,血压在160/110毫米汞柱,久治无效。我们采用桂枝加桂的热性药,一剂血压就降至120/90毫米汞柱,而且非常巩固,经过三个月观察,血压没有任何波动。又如杨庆文患高血压已六年,久治无效,58年1月到我部就诊时,血压200/130毫米汞柱,经治三月,也无大进步。于大跃进中,发挥了集体力量,采取针药并用,针灸的穴位由四肢部改换了背部俞穴,短短几天后,血压就显著下降到140/100毫米汞柱。但杨庆文急于恢复工作,日夜开会,血压又波动到160/110毫米汞柱经过四次针药治疗就恢复了,到现在稳定已有二月。
寒气上冲者:黑银丹、三建三生汤、桂枝八味丸。
第四类 热性高血压的原因:
肝胆风火上逆,胃肠滞热,燥热生风。
针灸主要穴位:手十二井出血、十宣出血、大椎、曲池、合谷、外关、丰隆。
治疗参考方剂:
肝胆风火上逆者:黄芩汤、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丸。
胃肠滞热者:三石汤、陶氏黄龙汤、承气陷胸汤。
治疗参考方剂:
风疾上扰者:加味白附子丸、辰砂远志丸、星香汤。
肝风上逆者:本事勾藤散、羚羊角散、清肝汤、桑丹泻肝汤。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解读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解读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为了引导广大医生和患者正确诊断和治疗高血压,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分会编写了《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本文将对该指南进行解读,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高血压的防治措施。
一、高血压的定义和分类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对高血压的定义是: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根据临床分级和危险性评估,将高血压分为1~3级,同时结合伴随危险因素和器官损害将其分为A~D四个分组。
二、高血压的危害及预防高血压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指南强调了高血压的预防措施,包括改善生活方式、控制体重、适度运动、限制饮酒、戒烟等。
三、高血压的诊断指南明确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包括测量方法、次数和监测频率。
此外,还介绍了高血压的相关检查和评估方法,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伴随危险因素。
四、高血压的治疗本节重点介绍了高血压的药物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的分组和危险程度,指南提供了详细的治疗方案和用药建议。
同时,也提醒医生和患者需要定期随访和评估疗效,以及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
五、高血压并发症的防治高血压容易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卒中等。
指南详细介绍了这些并发症的防治措施,并提供了相应的药物治疗方案和手术治疗建议。
六、妊娠期高血压的管理妊娠期高血压对母婴的健康都有很大的威胁。
指南对妊娠期高血压的诊断、分级和治疗进行了规范,鼓励采取早期干预措施,确保母婴健康。
七、老年高血压的管理老年高血压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高血压,需要特别关注。
指南提出了老年高血压管理的原则和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的选择、剂量调整以及对伴随疾病的合理处理等。
八、高血压的预后评估与随访为了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病情进展,指南介绍了高血压的预后评估方法和随访建议。
通过定期的随访,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九、高血压的公共健康管理高血压的防治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202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解读
202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解读标题:202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解读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高血压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已经成为危害公众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中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呈持续上升的趋势,根据最新(202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数据显示,我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4.5%。
为了提高公众对于高血压的认识和预防,本文将对该指南进行深入解读。
一、高血压的定义和症状高血压是指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高血压的症状因人而异,早期患者可能无任何症状,而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可能导致心、脑、肾等器官损害,出现相应的症状,如头痛、眩晕、耳鸣、心悸等。
二、高血压的原因和危害高血压的原因复杂多样,包括年龄、性别、遗传、饮食、肥胖、吸烟、饮酒、心理因素等。
高血压可能导致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如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等。
此外,高血压还可能加速肾脏、视网膜等器官的损害。
三、高血压的诊断和分类高血压的诊断包括诊室血压测量和动态血压监测。
诊室血压测量是高血压诊断的主要方法,而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发现白大衣性高血压和隐蔽性高血压。
根据血压升高的程度,高血压可分为三级:一级高血压(140-159/90-99mmHg),二级高血压(160-179/100-109mmHg),三级高血压(≥180/110mmHg)。
四、高血压的预防和管理高血压的预防和管理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建议:1、定期检查血压,如有异常应及时诊治。
2、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
3、注意心理调节,减少精神压力。
4、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水平。
五、结论202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发布对于提高公众对于高血压的认识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每个人都应该关注自己的血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研究和指南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中医理论解释高血压
中医理论解释高血压中医理论解释高血压1.引言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环境压力的增加,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
中医学认为,高血压是由于气血不调、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引起的。
本文将详细解释中医理论对高血压的解释。
2.中医基础理论2.1 中医阴阳理论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高血压被认为是阴虚阳盛的表现,即阴虚火旺。
阴阳失衡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起高血压的症状。
2.2 中医五行理论中医五行理论认为,高血压与五脏有关。
五脏分别对应五行中的肝、心、脾、肺、肾。
高血压主要与肝火旺盛、肾气不足有关。
3.高血压的中医病因病机3.1 肝火旺盛与高血压肝火旺盛是导致高血压的主要因素之一。
肝主疏泄,在情绪过度激动或长期压抑的情况下,肝火容易被激发。
肝火旺盛会破坏气血的平衡,使血压升高。
3.2 肾气不足与高血压肾为先天之本,肾气充足与高血压的预防与控制密切相关。
肾虚会导致肾气不足,进而引起水液代谢失常,使血压升高。
4.中医治疗高血压的方法4.1 药物治疗中医药物治疗高血压主要通过平衡阴阳、调理五脏来达到降压的效果。
常用的中药包括山楂、丹参、夏枯草等。
4.2 饮食调控中医强调饮食对健康的影响。
对于高血压患者,建议少食多餐,限制盐分摄入,多食用蔬菜水果和粗粮。
4.3 中医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治疗高血压的一种常用疗法。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平衡阴阳,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控制血压的目的。
5.本文档涉及附件本文档附有相关研究报告、中药处方和相关文献列表。
6.法律名词及注释6.1 中医学: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学科体系,包括中药学和针灸学等。
6.2 阴阳:阴阳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指事物相对而言的两个相反极端。
6.3 五行:五行是中医理论中关于五种元素相生相克关系的原理。
6.4 气血:中医理论认为,气和血是人体内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7.结尾注意:本文档仅供参考,如需进行具体的高血压治疗,请咨询专业医生。
祖国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祖国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千金翼》指出:“肝厥头痛,肝火厥逆,上攻头脑也”,“其痛必至巅顶,以肝之脉与督脉会于巅敞也……肝厥头痛必多眩目晕”由以上描述可以看出,眩晕一证是本病的主要症状之一。
眩是眼花,晕是头运。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之中,旋晕不定,以致不能站立;严重的更可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等证。
根据其证候表现来看,很近乎于现代医学的高血压病。
我们的祖先在两千年前,就为我们描绘了高血压和脑血管意外的简明轮廓,为我们后人认识本病,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3关于病因学说本病发生的原因,历代各医学家说,颇不一致,今就其主要论点简述如下:1.3.1外因论在金元以前各医家皆把外风作为本病发病机制。
《素问·风论》中说:“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则为偏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记载:“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诸病源候论》中描述:“中风候:中风者,风气中于人也。
风是四时之气,分布于八方,主长养万物。
……其为病者,藏于皮肤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其入经脉,行于五脏者,各随脏腑而生病焉。
”;“风半身不随候:半身不随者,脾胃气弱,血气偏虚,为风邪所乘故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有这样一段话:“夫风为天地浩汤之气,正顺则能生万物,偏邪则伤害品类。
人或中邪风,鲜有不致毙者分故火脏则难愈。
如其经络空虚而中伤者,为半身不随,手脚瘫痪、涎潮昏塞,口眼歪斜,肌肤不仁……”1.3.2内因论在金元时代,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等医学家分别主论,创立了“火”、“气”、“痰”为本病的致病因素,逐渐充实和发展成了“内因”学说。
此学说的价值,就在于摆脱了金元时代以前的“外因”学说的束缚,在阐明本病病机上,开辟了新的道路。
高血压病是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疾病之一,祖国医学对本病的病因、症状、并发症以及予后都有大量的、详细的论述和相当可行的治疗原则。
高血压病的发展简史
高血压病的发展简史高血压病,又称为高血压或者是动脉性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特征是持续性的血压升高。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高血压病的发展简史。
1. 古代认识:古代医学文献中,已有对高血压病的记载。
比如在中国古代的《黄帝内经》中,就提到了“头痛、眩晕、面赤目赤、胁肋痛、心悸、喘咳、鼻衄”等症状,这些都与高血压病的症状相似。
2. 19世纪:19世纪是高血压病研究的起点。
1847年,法国医生兰尼埃(Jean Leonard Marie Poiseuille)首次测量了人体动脉压力,并发现了高血压病的存在。
此后,医学界对高血压病开始产生兴趣,并开始进行相关研究。
3. 20世纪初:20世纪初,人们对高血压病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1901年,德国医生凯尔(Carl von Noorden)提出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假说,认为这是高血压病的病理生理基础。
这一假说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4. 20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高血压病的治疗取得了一些重要发展。
1950年,美国医生凯普(Irving Page)首次使用利尿剂治疗高血压病,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此后,利尿剂成为高血压病的常用药物之一。
5. 20世纪末至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高血压病的治疗手段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20世纪末,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新药相继问世,并在临床上得到应用。
此外,心血管介入手术、肾动脉球囊扩张术等治疗方法也逐渐成熟。
6. 当前研究:当前,高血压病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研究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有助于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该疾病。
- 高血压病的遗传因素:研究高血压病的遗传因素,有助于寻觅患者的易感基因,从而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 高血压病的并发症:研究高血压病的并发症,有助于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病的相关并发症,如心脑血管疾病等。
总结:高血压病的发展经历了古代认识、19世纪的起点、20世纪初的深化、20世纪中叶的治疗发展以及20世纪末至今的科技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祖国医学虽然没有高血压这一病名,但文献中对其病因、发病机理、症状和防治方法早有记载,如《内经》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肾虚则头重高摇,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
认为本病的眩晕与肝肾有关。
《千金方》指出:“肝厥头痛,肝火厥逆,上亢头脑也。
”“其痛必至巅顶,以肝之脉与督脉会于巅故也……肝厥头痛必多眩晕”。
认为头痛、眩晕是肝火厥逆所致。
《丹溪心法》说:“无痰不眩,无火不晕。
”认为痰与火是引起本病的另一种原因。
这些都说明了祖国医学对高血压早有认识。
根据高血压病的临床主要证候、病程的转归及并发症,目前比较一致认为,应属祖国医学的“头痛”、“眩晕”、“中风”的范畴。
而头痛、头胀、心悸、失眠、眩晕、胸痛、颈强、肢麻、舌强、腰痛、半身麻木、口眼歪斜和半身不遂等症状,都可以是高血压病的表现。
每一种症状都有不同的病因、病机,而不同的症状可以由相同的病因和病机引起,这是祖国医学与现代医学的不同点。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可由七情所伤、饮食失节和内伤虚损等因素所引起。
(1)精神因素如长期精神紧张或恼怒忧思,可使肝气内郁,郁久化火,耗伤肝阴,阴不敛阳,肝阳偏亢,上扰头目。
肝肾两脏关系密切,肝火也可灼伤肝肾之阴,形成肝肾阴虚,肝阳偏亢。
(2)饮食失节过食肥甘厚味,或饮酒过度以致湿浊内生,湿浊久蕴可以化热,热又能灼津成痰,痰浊阻塞脉络,上扰清窍,也能发为本病。
(3)内伤虚损如劳伤过度,或年老肾亏者,由于肾阴不足,肝失所养,肝阳偏亢,内风易动。
在以上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使人体阴阳消长失调,特别是肝肾阴阳失调。
因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形成了下虚上盛的病理现象,故见头痛、头晕、耳鸣、失眠等症。
而肾阴亏损,不能滋养于心,心亦受累,故见心悸、健忘、不寐等症。
病久不愈,阴损及阳,则往往导致肾阳不足,兼见畏寒,肢冷,阳痿,夜尿增多等阳虚证候;亦可阴损于前,阳亏于后,最后形成了阴阳两虚之证。
阳胜又可化风化火,肝风入络则见四肢麻木,甚至口眼歪斜;肝火上冲,可见面红目赤,善怒。
风火相煽,灼津成痰,若肝阳暴亢,则阳亢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扰乱心神,蒙蔽清窍,发生中风昏厥。
此外,奇经的冲任二脉,冲脉主血海,任脉主一身之阴,与肝肾也有密切关系,也能引起肝阳上亢,甚至肾阳亦衰,成为阴阳两虚,兼有虚阳上扰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