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禅诗与大乘义学思想
杜甫诗的思想内容总结
杜甫诗的思想内容总结杜甫(712-770年),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而著称。
杜甫的诗歌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忧国忧民杜甫一生丰富的阅历和深厚的感受使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充满担忧和愤慨。
他对于安定国家、保护人民利益、改善社会状况表现出了极大的关切,这体现在他的许多诗作中。
例如《秋兴八首》中直言不讳地表达了他对当时乱世的关切,深刻展现了他忧民忧国的精神。
在《至今思项羽》中他描述了社会的不公和贫富悬殊,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生活并对统治者的贪污、腐败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总之,杜甫的诗歌总是贯穿着关怀国家和人民的思想内容。
二、悲愤人生杜甫的一生并不顺利,他经历了反复的失败和挫折,他对人生的苦难和矛盾有着深刻的认识。
他的许多诗作正是通过自身经历所激起的愤怒和无奈来表达他对人生的悲伤。
在《书关山过都江堰》中他描绘了自然的灾难和帝王的荒唐行径,展现了他对危机感的深刻认识。
而《登高》则是表达了对人生坎坷和人世间荣华富贵的批判,显示出他对现实的不满。
这些诗作反映了杜甫对人生的绝望和悲伤,展现了他深邃的思想内容。
三、关注官场腐败杜甫对当时的官场腐败有着极深的认识。
他深知官员贪污腐败、无视民生疾苦对国家发展的危害,他通过许多诗作来揭露和批判这种腐败现象。
在《赠乐天》中他揭示了官场恶习,警示当权者要慎重处理国家事务;在《秋登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杜甫直接指责了当时高官们以权谋私的行为。
这些诗作不仅直接指出了官场腐败的问题,也展示了他对这种腐败现象的深刻痛恨,体现了杜甫的思想内容。
四、对民众生活的描写与关怀杜甫的诗歌中充满了对普通人民生活状况的关注和描写,他以真实的细节展示了人民的贫困和疾苦,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和关怀。
他对农民生活的描绘准确而深刻,他善于从农民的角度描绘他们的苦难和困境,如《曲江二首》中描绘了农民的艰辛和辛劳。
他也特别关注失去土地的农民,通过作品《闻官军收河南河南尹殷开山东留募兵轸判官贾舍人告身在长安寄题崔曹案头一作》描绘了被迫离乡背井的农民。
杜甫山水田园诗的佛禅思想
第26卷第2期2019年4月东莞理工学院学报JOURNALOFDONGGUANUNIVERSITYOFTECHNOLOGYVol.26No.2Apr.2019㊀收稿日期:2018-12-20㊀基金项目:亳州学院2017年校级项目 诗意写作中的 自然 以魏晋文学为例 (BKR2017Z01)ꎻ亳州学院2018年市级项目 亳文化在新时期的社会价值研究 (A2018039)ꎮ㊀作者简介:王小燕(1989 )ꎬ女ꎬ安徽阜阳人ꎬ助教ꎬ硕士ꎬ主要从事写作学研究ꎮ杜甫山水田园诗的佛禅思想王小燕(亳州学院㊀中文与传媒系ꎬ安徽亳州㊀236800)㊀㊀摘要: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ꎬ他以书写唐代的社会现实与人民生活的苦难而著称ꎬ其诗作具有 诗史 的审美价值ꎮ在杜甫的诸多诗作中ꎬ也有不少山水田园诗ꎬ虽然没有其现实主义的诗作影响大ꎬ但也具有其特有的审美价值ꎮ杜甫的山水田园诗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佛禅思想的影响ꎬ本文以文学与美学的双重视角深入系统研究其创作的山水田园诗的佛禅特色与影响ꎮ关键词:杜甫ꎻ山水田园诗ꎻ佛禅ꎻ意象ꎻ意境中图分类号:I207 22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9-0312(2019)02-0052-04㊀㊀被尊称为诗圣的杜甫一直都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ꎬ但主要集中于对杜甫现实主义诗作的研究ꎬ其诗作与佛教的关系鲜有论及ꎮ杜甫虽不以山水田园诗著称ꎬ但他的这类诗作被誉为 山水诸作ꎬ则前后当无复作者矣 [1]ꎬ表明其山水田园诗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ꎮ本文系统阐释杜甫佛禅思想的来源ꎬ研究其山水田园诗与佛教的联系ꎬ以加深我们对杜甫的认识与理解ꎮ一㊁杜甫佛禅思想的来源杜甫生长于三教融合㊁佛道盛行的盛唐时期ꎬ当时受宗教(道教㊁佛教等)思想的影响很大ꎬ其诗歌中援引化用了很多佛教术语㊁佛典故事㊁佛禅意象等ꎬ其佛禅思想造诣深厚ꎮ杜甫佛禅思想的来源是多方面的ꎬ首先ꎬ时代环境的影响是其必然的客观因素ꎮ其次ꎬ家庭的熏陶使杜甫从幼时就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ꎮ最后ꎬ杜甫从政后的坎坷经历导致其选择步入空门ꎮ诸多方面的影响促成了杜甫具有深厚佛禅思想ꎬ其诗作中呈现出鲜明㊁深刻的佛禅意蕴ꎮ(一)时代的影响唐朝是我国佛教发展的重要时期ꎬ此时儒学日渐衰微ꎬ佛教盛行ꎮ唐朝的君主大多尊奉佛教ꎬ佛教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与推崇ꎮ在唐代ꎬ禅宗发展鼎盛ꎬ该宗派的宗旨可简要地概括为:教外别传ꎬ不立文字ꎬ直指人心ꎬ见性成佛ꎮ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ꎬ佛禅思想对杜甫的影响更加深入ꎮ受佛教思想影响的唐代作家数不胜数ꎬ如李白㊁房玄龄㊁白居易㊁颜真卿㊁柳宗元㊁李商隐㊁裴休等ꎮ这些著名的人物都有虔诚的佛教信仰ꎬ在他们的创作中都有明显的佛禅思想ꎮ杜甫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ꎬ受到唐朝佛教思想盛行的影响ꎬ而且他和上述的许多人都有交往ꎬ有的甚至是莫逆之交ꎬ如与其交往甚厚的房琯㊁王维等都是对禅理深有体悟的人ꎮ杜甫生活的社会环境中禅宗的影响巨大ꎬ他受到濡染也是自然的ꎮ杜甫曾寓居两京(洛阳㊁长安)ꎬ此时接触到了北宗和南宗的禅法ꎬ在两京时期的诗作中有所体现ꎮ开元年间杜甫曾有过吴越之游ꎬ晚年在江南时期ꎬ正是石头希迁在湖南传法的繁盛期ꎮ杜甫在湖南时ꎬ游历过长沙岳麓山道林寺及衡岳ꎬ这些经历使杜甫在禅学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影响ꎮ正如孙昌武所说: 禅普及到生活ꎬ作用到文人们的思想感情ꎬ必然在文学创作ꎬ特别是在表现人的精神世界的诗歌中反映出来ꎮ [2]杜甫一生的思想状况与创作特点是基于儒ꎬ访于道ꎬ亲于佛ꎬ三家思想的相互补充ꎬ造就了杜甫的博大情怀与诗歌创作的辉煌成就ꎮ杜甫的人生命运与他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ꎬ杜甫的创作特色也与这个时代密不可分ꎮ第2期王小燕:杜甫山水田园诗的佛禅思想53㊀(二)家庭的熏陶杜甫母亲早亡ꎬ父亲杜闲长期在外做官ꎬ他自小在姑母家长大ꎬ杜甫的佛教思想便主要受其姑母的影响ꎮ姑母常年吃斋念佛ꎬ精通佛经ꎬ其虔心奉佛的佛教理念对儿时的杜甫产生了深刻的影响ꎮ姑母的慈悲情怀对杜甫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ꎬ在杜甫的诗作中呈现出对底层人民的同情ꎬ对民间疾苦的慈悲之心ꎮ另外ꎬ杜甫自小阅读姑母家的大量佛教典籍ꎬ这也促使杜甫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自己对佛理的认识ꎬ他虔诚对待佛教思想ꎬ晚年尤其倾心佛法ꎮ(三)个人发展经历的影响杜甫在青壮年时期便立志仕途ꎬ复杂的现实状况使他的求官之路屡屡受挫ꎬ直到四十四岁ꎬ杜甫才开始真正的仕宦生涯ꎬ然而重重困难之下ꎬ残酷的现实使他的仕途理想彻底幻灭ꎮ在现实与理想的强烈对比之下ꎬ杜甫对社会与人生有了新的想法ꎬ他开始思考清净澄明的本心ꎬ回看复杂的社会现实ꎬ了解真实的民间疾苦ꎬ也使他于儒家思想之外ꎬ走近佛家思想ꎬ求得心灵的自由与和平的净土ꎮ杜诗中具有佛禅思想的山水田园诗主要就体现在两个时期:第一ꎬ安史之乱时杜甫在长安为官时的创作ꎻ第二ꎬ杜甫深居于草堂时的创作ꎮ安史之乱期间ꎬ杜甫与崇尚佛教的王维㊁崔兴宗为友ꎬ受到他们的影响ꎮ作有«奉赠王中允维»«九日蓝田崔氏庄»«崔氏东山草堂»等诗作ꎮ安史之乱发生后ꎬ杜甫辗转来到当时较为安宁的成都ꎮ诗人此时的生活相对清苦ꎬ但是总算安定下来ꎮ诗人创建了属于自己的诗意性的草堂ꎮ杜甫在草堂生活了三年多的时间ꎬ在稳定而静谧的田园生活环境下ꎬ杜甫创作了很多和他曾经风格不同的山水田园诗ꎮ生命苦痛的灼刺ꎬ乱世行难的体悟ꎬ是杜甫不停歇地寻找慰藉和解脱的原因ꎬ也成为他问心内证㊁修行见道的契机ꎮ在命途多舛的人生经历中ꎬ杜甫对现实愈加失望ꎬ转而从佛禅思想中寻求心灵的安慰ꎮ杜甫晚年频频游寺访僧并时有皈依之想ꎬ残酷的现实促使他走进佛教ꎬ把佛教教义当作支持自己的精神力量ꎮ杜甫始终与战乱㊁灾荒相纠结ꎬ在仕途与生计的困顿中ꎬ他走近了佛教ꎬ创作了一系列体现佛教思想的诗歌ꎮ杜甫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ꎮ他多次称自己为腐儒 ꎬ他也深受坚持礼教ꎬ坚持对政治理想实现的追求给他带来的个性束缚ꎬ可他终究也不肯压制㊁放弃自己的个性ꎮ而在理想与抱负实现无望的失望中ꎬ在责任与义务不堪担当的重压下ꎬ当矛盾冲突激烈到无法忍受时ꎬ杜甫也在寻求一种解脱与超脱ꎮ在这个过程中ꎬ他找到了禅宗作为自己释放个性㊁息除精神矛盾的天地ꎬ在杜甫的诗歌中便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学禅入禅之作ꎬ尤以山水田园诗最为明显ꎮ二㊁杜甫山水田园诗的佛禅特色唐代是佛教兴盛的重要时期ꎬ社会上的文人雅士形成了习禅的风气ꎬ因此以佛理㊁佛语㊁佛典入诗的作品甚多ꎮ袁行霈«诗与禅»一文指出: 诗和禅都需敏锐的内心体验ꎬ都重视启示和象喻ꎬ都追求言外之意ꎬ这使他们有互相沟通的可能ꎮ [3]以儒㊁道著称的杜甫也有习禅之举ꎬ杜甫的山水田园诗细致入微地描绘大自然之美ꎬ意境和谐ꎬ蕴含丰富ꎬ诗与禅相互融合ꎬ在艺术及内涵上都有独到之处ꎮ(一)简约生趣的意象杜甫山水田园诗中对意象的运用丰富而独特ꎬ其中有很多表现佛禅意味的意象ꎬ营造出宁静㊁深远的意境ꎮ1.雨ꎮ雨能体现佛理ꎬ其一源于蒙润万物ꎬ其二因其平等众生ꎮ«坛经»中说: 譬如雨水ꎬ不从无有ꎬ元是龙能兴致ꎬ令一切众生ꎬ一切草木ꎬ有情无情ꎬ悉皆蒙润ꎮ百川众流ꎬ都入大海ꎬ合为一体ꎮ众生般若之智ꎬ亦复如是ꎮ [4] 雨 在佛教思想中有着特殊的佛理意义ꎬ杜诗中充分体现了雨的佛禅意蕴ꎮ杜甫的诗歌中对 雨 这一意象运用较多ꎬ诗人对雨抒发情感ꎬ或喜或苦ꎬ而在这些诗歌中有一部分则是具有佛禅意味的 雨 意象ꎬ体现出诗人深刻的佛禅思想ꎮ 雨 带双关ꎬ是对佛典的灵活化用ꎬ蕴含着诗人独特的佛教体验ꎮ如«大云寺赞公房四首»其二 雨泻暮檐竹ꎬ风吹春井芹ꎮ天阴对图画ꎬ最觉润龙鳞ꎮ 这里所描绘的 雨泻檐竹 雨润龙鳞 ꎬ既指春日之雨ꎬ也暗指赞公法雨甘霖ꎬ滋润心田ꎮ佛经中把 雨 比喻为法雨ꎬ意在说明佛法普及众生如甘露雨水ꎮ又如«谒文公上方»一诗以 吾师雨花外ꎬ不下十年余 ꎬ这一诗句以 雨花 为载体ꎬ赞扬文公佛法修养高深ꎮ 雨花 一词遍及佛经ꎬ意为从天而降的各种宝花ꎬ不仅说明佛土庄严壮丽ꎬ也蕴含赞叹之意ꎮ54㊀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9年杜甫禅诗中的 雨 意象表明了诗人的创作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ꎬ诗人在创作中表现出对佛学义理的深刻领悟ꎮ2.钟声意象ꎮ 唐代钟声正沿着艺术化禅思化的道路前进ꎮ唐代的钟声绝大部分是写于深山古刹ꎬ笼罩着浓重的佛理禅思ꎮ钟声的梵思禅意构成了唐诗钟声的显著特色ꎮ [5]杜甫的诗作中有多处描写寺院佛家钟声ꎬ蕴含意味深长的佛理思想ꎮ杜甫的诗作«游奉先龙门寺»中 欲觉闻晨钟ꎬ令人发深省 呈现出了发人深省的钟声意象ꎬ表现出清凉澄澈的佛禅意趣ꎮ再如«秦州杂诗 十二»ꎬ杜甫借景抒情ꎬ化景语为情思ꎬ在前四句写景的基础上ꎬ诗人将视线转向秋花危石ꎬ夕阳卧钟ꎮ诗人看到在危石下绽开的秋花ꎬ在夕阳下废弃的古钟ꎬ荒凉无人的古寺ꎬ不由得产生忧伤之情ꎬ发出 俯仰悲身世 的感叹ꎮ撞钟㊁鸣钟㊁晨钟㊁暮钟㊁残钟㊁卧钟ꎬ皆以无言之言的钟声ꎬ渲染佛寺清净幽静㊁宁静自由的精神世界ꎬ钟声响处ꎬ万籁俱寂ꎬ人与俗世疏远了ꎬ却与宇宙万有融为一体ꎮ杜甫山水田园诗中对于钟声意象的运用ꎬ显现了诗人非同一般的佛学造诣ꎮ(二)空寂静幽的意境佛教主张 一切智清净 [6]ꎬ推崇静修ꎬ强调人的内心澄明ꎮ杜甫受到禅宗 东山法门 的影响ꎬ追求内在的守心ꎮ佛教通常表现为空寂静幽的审美意境ꎬ杜甫在创作中将佛禅思想的审美旨趣融入其中ꎬ书写出具有佛禅意蕴的山水田园诗ꎮ«秦州杂诗二十首 其二»中选取苔藓古门㊁丹青空殿㊁叶露滴垂㊁云渡溪水等意象ꎬ描绘出荒芜幽静的城北禅寺ꎬ表现出佛家的清净主题ꎮ杜甫扪心自问 愁时独向东 ꎬ表达了对人间疾苦的悲世之音ꎮ«秦州杂诗二十首 十二»中选取老树空庭㊁清渠传邑㊁秋花危石㊁晚影卧钟等意象ꎬ描绘出南郭禅寺的一片空幽静寂ꎬ体现出佛家的清净主题ꎮ诗人 俯仰悲身世 ꎬ于山寺幽静中发出悲世之音ꎮ佛禅思想对诗歌的影响深远ꎬ如严羽所说: 空中之音ꎬ相中之色ꎬ水中之月ꎬ镜中之象ꎬ而有神奇幽秘ꎬ思致微妙ꎬ悠远空灵的表现ꎮ [7]杜诗中的山水田园诗在自然风景的书写中表现出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佛禅意味ꎬ诗人以佛语㊁佛理入诗ꎬ书写出空寂静幽的意境之美ꎮ(三)无住㊁无著的处世态度无住㊁无著主张不要追忆过去的事ꎬ不要顾虑未来的事ꎬ顺其自然ꎬ随缘发展ꎮ杜甫崇尚佛禅思想中人对本心与本性的追求ꎬ而这个本心与本性的特征便是无住㊁无著ꎮ杜甫以这种无住无著的方式看取世事ꎬ于是就有了别样的一种处事方式ꎮ如«江亭»中的名句: 水流心不竞ꎬ云在意俱迟ꎮ 表现出诗人的平静与闲适ꎬ体现出生命的自由自在㊁淡然物外ꎮ杜甫运用自然意象营造出清净澄明的禅境ꎬ诗意与禅意的完美结合ꎬ取境自然ꎬ形意相融ꎮ又如诗歌«后游»书写竹繁花茂的修觉寺ꎬ诗人此次再游仍是那么叶绿花红ꎬ老花谢过ꎬ新花开放ꎬ没有伤感ꎬ没有憾恨ꎬ无数瞬息开谢的花朵打扮出一个热烈的春天ꎮ而一个春天过去ꎬ将会有另一个春天ꎬ生命就处在不停息的生灭之中ꎮ再如«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这首诗对山寺的描写不仅清逸秀丽ꎬ而且气势浩大ꎮ使人注意的是ꎬ此诗将寺院与环境之间㊁佛性与万法之间㊁人与自然之间写得融会贯通ꎮ这首诗写的不仅是宗教的境界ꎬ它还有现实生活的内容:这里田土膏腴㊁风俗淳古㊁百姓安居乐业ꎬ这样自由自在走过一生就是无住㊁无著的境界ꎬ这是杜甫将禅学境界与现实理想相结合所创造的一个乐园ꎮ杜甫在这样的山水田园景观中忘记了尘世的烦忧ꎬ心灵得到释然ꎮ杜甫将实现儒家的社会政治理想作为自己的使命ꎬ可又苦于无法实现ꎬ受清净禅境的影响ꎬ向往自由㊁随心ꎬ可又摆脱不了残酷的现实ꎮ杜甫就这样带着儒家思想体系本身的矛盾㊁儒学传统与现实的矛盾㊁禅学与儒学的矛盾走完了他的一生ꎮ禅学不仅给杜甫的诗歌创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ꎬ而且使杜甫在禅宗中找到了一片精神解放的乐土ꎮ杜甫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充分体现了他的解脱与超脱ꎬ实现了其心灵的自由与清净ꎮ三㊁杜甫山水田园诗的佛禅意义人类在大自然中陶冶情操㊁抒发情感㊁荡涤灵魂ꎮ诗人以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为心灵的栖居之地ꎬ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ꎬ表达对安静㊁澄明的自然境界的向往ꎮ杜甫创作了诸多山水田园诗ꎬ表现出了其特有的审美意蕴与佛禅旨趣ꎮ第2期王小燕:杜甫山水田园诗的佛禅思想55㊀被尊称为 诗圣 的杜甫一生以诗歌见长ꎬ佛教思想对其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ꎮ杜甫信奉佛教ꎬ在其诗歌内容㊁创作风格中有明显的体现ꎮ杜甫虽然不以山水田园诗名世ꎬ但是其山水田园诗的佳作也具有很高的审美意蕴ꎬ杜甫的山水田园诗创作不仅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具有指导意义ꎬ而且其表现出来的佛禅思想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ꎬ对我国的诗歌美学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ꎮ杜甫的山水田园诗展现自然㊁田园㊁山水及禅寺所在的幽静之境界ꎬ这是他追求内心宁静的寓所ꎮ葛兆光在«禅宗与中国文化»中说: 这种以追求自我精神解脱为核心的适意人生哲理ꎬ使中国士大夫的审美情趣趋向于清㊁幽㊁寒㊁静ꎮ自然适意㊁不加修饰㊁浑然天成㊁平淡幽远的闲适之情ꎬ乃是士大夫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ꎮ无论在唐㊁宋人的诗㊁词中ꎬ还是在元㊁明㊁清的绘画中ꎬ我们都可以领略到ꎮ [8]在杜甫的山水田园诗中ꎬ自然景物都变成演说佛法的依据ꎬ闪耀出禅光佛影ꎬ呈现出清幽闲适的意境之美ꎬ诗禅交融ꎬ使读者味诗如品醇酒佳酿ꎬ余味无穷ꎮ在宁静的山水田园背后ꎬ体现了诗人深厚的佛禅思想ꎬ蕴藏着诗人澄明而丰富的心灵境界ꎮ杜甫远离了朝廷ꎬ也疏远了他的社会责任与义务ꎬ他带着一种解脱的轻松ꎬ释放着自己压抑的个性ꎬ在禅宗中找到了一片精神解放的乐土ꎮ中国文学史上ꎬ诗禅共命的思想由来已久ꎮ佛教思想在唐代盛行ꎬ杜甫受其影响ꎬ创作出许多优秀的诗作ꎮ杜甫的山水田园诗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画卷ꎬ蕴含了宁静㊁空灵的佛禅思想ꎬ诗歌中融入禅语㊁禅理与禅意ꎬ营造了更为丰富而深远的诗境ꎮ宗白华曾经说: 文学艺术是实现 美 的ꎮ文艺从它左邻获得深厚热情的灌溉ꎬ文学艺术和宗教携手了数千年ꎬ世界最伟大的建筑雕塑和音乐多是宗教的ꎮ第一流的文学作品也基于伟大的宗教热情ꎮ [9]在我国古代的诗歌创作中ꎬ杜甫便是基于伟大的宗教热情创作出一流文学作品的诗人ꎮ杜甫在山水田园诗作中ꎬ将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相融合ꎬ将自然美景与佛禅意趣相融合ꎬ创造出空灵静美的诗歌境界ꎮ参考文献[1]㊀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ꎬ1979:727.[2]㊀孙昌武.禅思与诗情[M].北京:中华书局ꎬ1997:170.[3]㊀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ꎬ1989:111.[4]㊀慧能.坛经[M].北京:中华书局ꎬ2010:101.[5]㊀傅道彬.晚唐钟声:中国文化的原型批评[M].北京:东方出版社ꎬ1996:239.[6]㊀佛陀耶舍.长阿含经(卷三)[M].竺佛念ꎬ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ꎬ1999:5.[7]㊀严羽.沧浪诗话 诗辨[M].武汉:崇文书局ꎬ2002:66.[8]㊀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M].台北:天宇出版社ꎬ1988:128.[9]㊀宗白华.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ꎬ1994:346.ZenBuddhisminPastoralPoetrybyDuFuWANGXiaoyan(SchoolofChineseandCommunicationꎬBozhouUniversityꎬBozhou236800ꎬChina)Abstract㊀DuFuꎬagreatrealisticpoetinChinaꎬisfamousforwritingthesocialrealityoftheTangdynastyandthesuffer ̄ingofpeople slivesꎬwhosepoemshavetheaestheticvalueof poetichistory .Amonghispoemsꎬtherearealsomanypastoralpo ̄emswhicharenotasinfluentialashisrealisticpoemsꎬbuttheyalsohavetheiruniqueaestheticvalues.HispastoralpoemswerelargelyinfluencedbyZenBuddhism.Fromthedoubleperspectivesofliteratureandaestheticsꎬthispapermakesanin ̄depthandsystematicstudyontheBuddhistcharacteristicsandtheinfluencesofhispastoralpoemsKeywords㊀DuFuꎻpastoralpoetryꎻZenBuddhismꎻimageꎻartisticconception。
以 禅 喻 诗 的 误 区——以杜甫入蜀前的诗歌为中心
以禅喻诗的误区——以杜甫入蜀前的诗歌为中心中文禅属宗教,立足于彼岸世界;诗属艺术,根植于此岸世界,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对于人生的价值和功用有本质的不同。
然而,禅宗从唐代安史之乱后确立以来,与诗歌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正式提出“以禅喻诗”的主张后,以禅喻诗遂成为一种风气。
所以就连杜甫入蜀前(760年)的一些诗歌,后世学者和诗论家也认为它们有关禅趣。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就杜甫思想的主要倾向而言,我们完全可以说“少陵一生却只在儒家界内。
”首先,安史之乱前,禅宗还没有在北方中原京洛地区确立发展起来。
禅宗的真正创始人应该是慧能。
在他身前,禅宗的主要弘化区域在岭南一带,所以被视为南宗禅。
慧能入灭后,他的弟子神会才开始积极努力地向北方京洛地区发展南宗禅。
当时的京洛,主要是北宗禅的活动区域。
他们尊奉神秀为六祖,受到皇室的礼遇,有很高的身份和政治地位。
神会传法的目的是要确立慧能的六祖地位,于是他在滑台无遮大会上公然指责北宗“师承是傍,法门是渐”。
这样一来,神会的开法传禅便受到了来自北宗的阻挠。
很多的时候,北宗借助政治力量,为神会制造一系列的麻烦,使得他的传禅颇难有进程。
直到安史之乱爆发后,神会开坛纳税度僧,以供军需,才受到皇帝的重视,慧能的六祖地位也才得以确立。
杜甫当时主要活动于京洛地区,三十五岁以后,他长期生活困顿,加之安史之乱的爆发,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根本无暇顾及禅宗,所以受到禅宗影响的机会也就不会很大。
其次,就“以禅喻诗”本身而言,它是用宗教的语言来阐述诗歌艺术,尤其灵感的非规律性、不受人的控制、无法用语言具体描述的特点。
然而,这些都是表面上的相似。
从内在实质来讲,“以禅喻诗”还是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一,将艺术思维等同于宗教思维。
然而两者在论文思维对象上是有区别的:艺术思维是由内而外使内省体验和宇宙中的一切事物联系起来,从而获得对外界认识的主客观相结合的思维。
宗教思维是一种直觉,它所面对的是纯粹的精神,是无对象的思维。
杜甫与大乘佛法
[ 中图分类号 ]I 2 0 7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0— 3 5 4 1( 2 0 1 4 )0 l - 0 0 4 3— 0 5
Du Fu a n d Ma h a y a n a Bu d d h i s m
ZHANG Yi—n a n
Ke y wo r d s: Du ; Ma h a y a n a B u d d h i s m;C o n f u c i a n i s m ;Ta o i s m
[ ] ‘ ・ 蚰 们,“ 献花何E l 许门 徒” [ ] ‘ ・ 啪¨ ,“ 隐 居欲 杜甫的人民 性、 家国意识,以及关注现实的精神, 远游” l 5 ] ( 1 9 3 5 ) 。 而诗人 自 言其早年即 “ 身许双峰 在很大程度上使他成为一个凝聚 着稳定意义的文化符号。 就庐山远”
( S c h o o l o f L i b e r a l A r t s , B e i h u a U n i v e r s i t y , J i l i n 1 3 2 0 1 3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Mo r e t h a n f o r t y Du Fu’ s p o e ms wh i c h a r e d e f i n i t e l y r e l a t e d t o Bu d d h i s m a n d Ze n i n di c a t e d h i s s a t i s f a c t i o n o n b e i n g a v i r t uo u s ma n,a p p r e h e n s i o n o f t h e a c t u a l e mp t i n e s s o f e x i s t e n c e a n d s e e k i n g B u d d h i s m.we c a n f e e l t h a t h e s t u d i e d mo r e t h o r o u g h l y o n t h e B u d d h i s m t h e o r y t s e e k i n g o n t h e F i r s t Do g ma。s e a r c h i n g t h e Un s t i c k i n g Mi n ds t h u s s h o wi n g h i s s pi r i t u l a eq r u i r e me n t s a n d a t
佛教对杜甫及其文学创作的影响探析
佛教对杜甫及其文学创作的影响探析杜甫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其创作的诗歌精深深刻,表现了丰富的社会思想和感情。
而作为宗教思想的佛教也深深影响了杜甫的文学创作。
本文将从佛教对杜甫思想和文学中的表现两个方面来探析佛教对杜甫及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佛教对杜甫思想的影响杜甫受佛教思想的影响最初是来自于自己的师傅——道士颜真卿,颜真卿是一位学问渊博的道士,精通佛教文化。
颜真卿不仅是杜甫的老师,而且是他的朋友和启蒙者。
因为颜真卿的影响,杜甫开始学习佛教的哲学思想和文化背景,对人生和世界的认识也逐渐得到了提升。
在杜甫的诸多作品中,多次体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
例如《三衢道中》中写到:“青山不属于谁家,人世浮云空自转;名利如梦何足论,只留清凉在世间。
”这段诗歌表达了杜甫深深的禅意思想。
他将人生的所有名利都视为浮云,凡事随缘而行。
他认为这个世界没有所谓的名分地位,每个人都是虚无的存在,生命的精髓在于寻求内心的平静和清凉之感。
佛教对杜甫文学表现的影响佛教思想不仅在杜甫的思想中有所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也能看到佛教的影子。
杜甫经常使用佛教修行的词汇来描写自然景色,如“禅窟”、“比丘”、“斋月”等,这些词不仅能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神秘感,还让人联想到佛教的精神意蕴。
在杜甫的著名的《春望》中,作者写道:“高原紫禁生长瘦,朔野阴风吹客裘。
漫泥愁里归山腹,还泪落花无语。
”这段诗不仅展现出春天的景色,还表达了人生的苦闷和凄凉。
这里的“漫泥”就是佛家所说的“万德之源”,让我们感知到杜甫受到佛教的启发,逐渐走向生命的平和与对存在的认识。
由此可见,佛教对杜甫的思想和文学创作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禅意和清凉感经常出现在杜甫的文学作品中,这也为杜甫的诗歌带来了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人性的思考。
杜甫主要提倡哪些思想呢?
杜甫主要提倡哪些思想呢?导读:杜甫的思想是儒道佛三家思想并存,而以儒家思想为主。
-杜甫诗歌儒、道属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九流十家”(《汉书·艺文志》)。
秦国重法,始皇统一六国后焚书坑儒。
汉初与民休息,黄老盛行,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东汉佛教传人中国,末年道教兴起。
魏晋南北朝重清谈,二氏(佛道)思想泛滥,儒学亦不衰。
唐朝重儒学,但也尊道教、佛教,或并存.或此兴彼衰。
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说:“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这里的儒冠是儒士的代称,杜甫自称。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说:“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援与契。
……穷年优黎元,叹息肠内热……非无江海志,萧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别。
……葵茬倾太阳,物性固莫夺。
”说明他是以儒家的理想人物樱契为志,即心存己溺己饥之念,民有饥溺者,如己使之饥溺也。
他有忠君恤民的思想,这是不足为奇的。
他说过:“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
”(《进雕赋表》)这可以说是杜甫一生的主要思想。
-杜甫诗歌杜甫早年就接触佛教,有《游龙门奉先寺》、《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为证。
在长安、秦州和僧人赞公交往,有《西枝村寻筑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二首》、《寄赞上人》、(别赞上人)诗可证。
在成都和蜀僧间丘师兄交往。
在东川题诗于玄武禅师屋壁,游牛头寺、兜率寺、惠义寺。
在夔州作(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诗,晚年在湖湘有(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这些都表现了浓厚的佛家思想。
道佛两教在唐朝都很盛行,因而杜甫思想不能不受到深刻的影响;但儒家思想却常占上风,因此杜甫所表现的积极用世的精神乃是主要的。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试探杜甫诗作集大成的真实意涵
试探杜甫诗作集大成的真实意涵序言历来对杜甫的研究汗牛充栋,以现今积累的研究成果观之,杜甫的研究领域几乎没有空白,而杜甫与文学传统的关系,前人的论述也已有了相当的成绩1。
然试略观之,近来有关杜甫与六朝诗人的传承脉络研究,多未脱吕正惠《杜甫与六朝诗人》一书的范畴2,吕正惠透过研读作品「发现」了杜甫创作受到谢灵运、鲍照及庾信的影响。
谢灵运的影响是「文字工夫」,对大自然的各面相谢灵运都有极细腻体会,而透过绵密的文字工夫,他补捉了事物的本质,更表现出事物独特的生命;鲍照的影响是写实层面,他是一个日常生活的写实诗人,其感受植根于生活广阔的基础,达到真正的「社会写实」高度;庾信的诗作则写出了历史的力量如何残忍地对待无能为力的个人,而个人的生命又如何的被不幸的动乱时代所漂白,所掏空,而变得一无所有。
杜甫正是透过对这些六朝诗家的继承,进而「开创」了个人集众家之长的杰出诗作。
其实自宋代起,便有相关的诗论肯定了杜甫这一集大成的工夫,并逐步肯定了杜甫诗歌上的成就与地位。
秦观《淮海集•韩愈论》中说:杜子美之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其时而已。
昔苏武、李陵之诗,长于高妙;曹植、刘公干之诗,长于豪逸;陶潜、阮籍之诗,长于冲淡;谢灵运、鲍照之诗,长于藻丽。
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极,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峻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所作不及焉。
然不集诸家所长,杜氏不能独至于斯也。
岂非适当其时故耶?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仁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
呜呼,杜氏韩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3秦观此论明确的论述了杜诗中风格与内容的丰富及多样,实乃来自于涵括各代诗人之长,并且在成就上超越前人,因此誉其为集诗作之大成者。
在宋诗的发展上,我们可以明显的见到杜甫对宋诗江西诗派的影响,元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六陈与义清明诗批语曰:「呜呼!古今诗人,当以老杜、山谷、后山、简斋四家为一祖三宗,余可配飨者有数焉。
论杜甫的诗学思想
论杜甫的诗学思想【摘要:】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史”,主要体现在他对百姓疾苦的关切。
对朝廷腐败、社会黑暗的深刻提露。
杜甫的诗学思想风格主要体现在沉郁顿挫、兼容并蓄,练字对仗内容深远,杜甫诗歌创作分为“言志抒怀”和“感事写意”两个阶段,开辟了一个新的诗歌时代。
他的思想核心主要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抱负。
【关键词:】儒家仁政沉郁顿挫兼容并蓄乐观正文:(一)生平经历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诗人。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由于家庭原因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曾自豪的说: “吾祖诗冠古,诗是吾家事”。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壮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三、陷贼与为官(44-48岁)四、漂泊西南(48-59岁逝世)(二)杜甫的诗学思想特征综观杜甫一生的诗歌创作,其思想特征始终是爱国爱民。
他的诗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
真实的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的广阔的生活画面。
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甫在诗歌创作上这继承了汗魏乐府“感于丧事,缘事而发”的特点,开创了新乐府。
如“三吏”、“三别”。
杜甫的诗歌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带有“雄奇俊逸”的特色的。
雄奇是说诗歌风格的雄伟奇壮,俊逸是说诗歌语言的俊逸秀美。
杜诗之所以形成这种独特的风格与他所处的时代有密切的联系,他的青年和中年时期,正是唐帝国的上升时期,很多读书人都有一种开疆封臣,积极进取的雄心壮志。
虽然杜甫自幼就成长在一个“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家庭,儒家的思想观念给了他很大的影响。
但是,他毕竟不是生活在与世隔绝之中,初、盛唐那种特有的“盛唐气象”实际上还是或多或少的感染了杜甫的。
他诗歌中的那种蓬勃向上,激昂进取的精神还是打着鲜明的时代烙印的。
略论杜甫的禅宗思想及对其诗作的影响
收稿日期:2018-03-05作者简介:邱旭(1981—),男,甘肃庆阳人,讲师。
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略论杜甫的禅宗思想及对其诗作的影响邱旭(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汉语系,甘肃合作747000)摘要:交往僧徒、游历佛寺、参禅问法,是杜甫生活中一个重要部分。
而身处佛境,濡染玄理所获得的宗教体验和心灵感悟都在涉佛诗作中得到了呈现。
杜甫的禅宗思想是滋生禅意诗风和禅机诗意的源泉,禅宗观照方式更是其诗禅互通、以禅入诗的的门径,而且造就了为数不少且质量上乘的涉佛诗作。
关键词:禅宗;杜诗;影响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9020(2018)03-012-04禅宗以其简便易行的修持方法和明心见性的认知模式在唐代受到文人士大夫的青睐。
唐代文人习禅的风气十分普遍,杜甫也不例外。
他虽然秉承“奉儒守官”的家风传承,把“致君尧舜”作为毕生的政治理想,但是考其行事、求禅、问法、观身、交往僧伽、游历佛寺,晚年甚至产生了皈依曹溪,栖止大乘的深切念头,只是“未能割妻子”而已。
加之流离陇蜀,漂泊西南,崎岖兵戈之间,目睹国家盛衰变乱,主张静虑敛心,无念为宗的禅宗便成了诗人化解心灵危机,应对人生患难的手段。
因此,杜甫与禅宗之间实有微妙的交涉,禅宗对其人生态度、思维方式、审美心理乃至诗歌创作均有深层渗透和影响。
一杜甫与众多禅僧交往密切,如巳上人、旻上人、五台许生、大云寺赞公、文公、闾丘师兄、玄武禅师、大觉高僧等。
他们一起讲论诗法、游历佛寺、参研禅理,使诗人体会到自在的禅悦。
禅宗营造的那种安详、自然、喜悦的生活境界,超然、洒脱、清净的生活方式,超越对立的圆满,忘怀生死的自在,对杜甫产生了极大的吸引。
杜甫在“集中第一首长诗”《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中说“本自依迦叶,何曾藉偓佺”,自陈归依禅宗远祖伽叶的心迹;“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则表达了去夔出峡以参禅求法的决心。
诗人也曾明确说“余亦师粲可,身犹缚禅寂”(《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自展师承,并深切向往那种方便慧解的禅悟境界,慨叹无由可致。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一)以战争为题材的诗,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作为一个时代的歌手,杜甫的伟大之处,首先是表现在他所具有的那种一贯同情人民、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他不仅是看到、而且和人民一同经受着战乱、饥饿、寒冷,因此他能够以中国古代诗人从来没有达到的深度,反映出人民所受到的各种压迫和苦难。
特别可贵的是,诗人在作品中,不止一次地揭露出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
在晚年最重要的杰作《岁晏行》中,他这样写道:“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指人民)杼柚茅茨空。
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又写道:“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诗人又更进一步地把阶级对立这一本质现象,用鲜明而凝炼的诗歌语言凸现在人们的面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与热爱人民的感情相联系,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又成为诗人经常表现的重要主题。
他的笔锋,一直伸向最高统治者。
在《丽人行》中,“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进前丞相嗔”,他以非常出色而含蓄的笔墨,讽刺了在唐玄宗的骄宠下,杨氏姊妹所过的奢侈淫乱的生活;在《枯棕》中,“伤时苦军阀,一物官尽取”,揭露出官吏把人民搜刮一空,造成处处卖儿鬻女来缴纳租庸的凄惨景象。
不仅如此,诗人还对统治集团其他各种腐朽现象加以多方面的抨击。
在《洗兵马》中,“汝等岂知蒙帝力,时来不得夸身强”,他指斥李辅国等一群官僚的得势嚣张;在《草堂》中,他谴责成都军阀李忠厚的作威作福和残杀人民;在《潼关吏》、《诸将五首》等诗中,他又嘲笑唐军将领的庸懦无能;在《释闷》等诗中,他更对唐代宗的昏庸怯懦和宦官程元振的专权祸国作了谴责和讽刺。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二)在唐朝国势因“安史之乱”的爆发由极盛转衰的过程中,唐代的诗坛上出现了一位泽被后人的大诗人,他就是与齐名的伟大诗人杜甫。
杜甫禅诗与大乘义学思想
文章编 号 : 1 6 7 3 — 9 8 4 1 ( 2 0 1 3 ) 0 1 — 0 1 0 6 1 1
世人 多 以儒 解 杜 , 诗 人史 笔 与儒 家 “ 诗圣 ” 固然 得 其 主 流 。不 过 , 若 仅 以儒 论 杜 , 一方 面 , 则 其 继 往 开 来 的 诗 艺来 源似 乎 单 薄 , 其 博 大 的情 怀 亦 缺 乏 足 够 的支 撑 , 因“ 儒生气 象 , 一 毫不得著 诗 ; 儒 者 语言 , 一字不可入诗” l 1 。另 一 方 面 , 若 以杜 甫 的 思想 仅 在 儒 家 范 畴 , 则是非常片面 的, “ 因 为 这样 狭
怀 与 回 向人 生 、 自利 利 他 、 弘 济 众 生 的大 乘 精 神 主张 不 谋 而 合 , 亦 是 践行 着 大 乘“ 实相涅柴” 学说 。
关键词 : 杜甫 ; 大乘思想 ; 般若空观 ; 中道观 ; 实相涅柴
பைடு நூலகம்中 图分 类 号 : I 2 0 7 . 2 2 7
文献标识 码 : A
第 3 9 卷
第 1期
西南 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S o u t h we s t U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c i e n c e s Edi t i o n)
2 0 l 3年 1月
J a n ., 2 0 i 3
Vo 1 . 3 9 NO .1
杜甫禅 诗 与大乘义学 思想
张 轶 男
( 吉林 大 学 文 学 院 , 吉林 长春 1 3 0 0 2 3 )
摘 要 : 杜甫自言其早年即“ 身许双峰寺, 门求七祖禅” , 晚年 自 语“ 永愿坐长夏, 将衰栖大乘” , 诗中更有
杜甫的儒家与佛家信仰
杜甫的儒家与佛家信仰一般人只知道杜甫是一位儒生,怀抱济世救民、民胞物与的情怀。
可是,鲜少为人所知的是,杜甫暮年对佛教颇为向往,也有所涉略。
本文拟从杜甫儒家与佛家信仰着手,看其精神上的信仰依归。
杜甫生平述略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唐睿宗先天元年,卒于代宗大历五年,得年五十九岁。
郡望杜陵(今陕西西安西南),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出生地是巩县(今河南巩义)瑶湾村。
十三世祖杜预是晋代名将,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封“当阳县侯”。
祖父杜审言是初唐“文章四友”之一,官至膳部员外郎。
父亲杜闲曾任兖州(今山东)司马、奉天(今陕西乾县)县令。
〈進雕赋表〉说:“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矣。
”奉儒守官的家庭,对杜甫忠君恋阙、仁民爱物的思想影响甚钜,故作品时常流露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博爱精神。
早慧的杜甫七岁便能作诗,〈壮游〉:“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由于超强的记忆力和在文学才能方面的出众,十四五岁即受到文坛名士的称许。
杜甫曾在青年时代历经数次漫游。
20岁游历吴越,24岁回到洛阳,举進士不第。
隔年赴兖州省亲,故东游齐赵,30岁回到洛阳成婚。
33岁在洛阳遇到“赐金放还”的李白,二人同游梁、宋,在宋遇见高适,登高纵酒、谈诗论文、骑射游宴,建立了千古传颂的友谊。
天宝五年(746年)回到长安。
次年,玄宗下诏广求天下“通一艺者诣京师”,李林甫操纵科考,上表玄宗说“野无遗贤”。
再次落第的杜甫短暂回到偃师,后又长居长安,献赋上书,干谒求官。
〈進三大礼赋表〉:“卖药都市,寄食友朋。
”〈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十年的困守长安,可谓历尽心酸。
四十岁献〈三大礼赋〉后得到玄宗的赏识,但直到四十四岁,才补上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安史之乱(755-763)后,杜甫落入叛军之手,被押解到长安。
其后更饱尝艰辛,奔赴肃宗的行在─凤翔。
才被任命为左拾遗不到两个月,就因疏救房棺而得罪肃宗,于乾元元年(758)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试述杜甫诗集大成的内涵及其表现
试述杜甫诗集大成的内涵及其表现杜甫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圣”。
杜甫是衔接从盛唐到中唐转变的伟大诗人,他忧国伤时,善于把时代的灾难、民生的涂炭和个人的不幸结合起来,用典型事例反映现实,他的诗歌是安史之乱前后的一部“诗史”。
又由于他善于涵古茹今,转益多师,所以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专”,成为一位既集前人大成.又开后人无数法门的诗人。
(1)杜甫的集大成,首先是他身上集中了中国文化传统里的一些最重要的品质,即仁民爱物、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他的诗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与屈原相似的深沉忧思。
屈原与杜甫当然有许多不同,但两人在诗中表现的忧国忧时却同样至诚。
在杜甫的诗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仁政思想的传统精神;可以感受到司马迁的实录精神,面对史实而不回护,正视历史。
这些当然不是诗歌传统自身,但它却决定了杜诗的基本品质,说明这些品质的渊源所自。
(2)杜甫集六朝、盛唐诗歌之大成,兼有各种风格。
①就诗歌传统自身言,杜诗的叙事与议论,显然受到《诗经·小雅》的影响;其悲歌慷慨的格调,又与《离骚》相近;它的缘事而发,来自乐府传统;而它浓烈的抒怀、细腻的感情,与建安诗歌有关。
②在诗的表现形式上,他吸收的就更为广泛而多样。
叙述夹议论,有“小雅”的因素,有赋的铺排技巧,有乐府的影响,也有史笔的痕迹。
他的五言古诗广泛接受魏晋南北朝诗人的影响。
五七言律诗则可以说吸收了这两种体式发展过程中的一切经验;五律则主要学杜审言。
而最重要的,是他充分吸收盛唐诗人创造兴象、创造意境的经验,把它融入到叙事的技巧里。
叙事而又有着意境的美。
③从语言或意象七说,杜甫与前辈诗人也有着各种联系。
他主张转益多师,正是这一点,使他成为集大成者。
由于杜诗兼备众体而又自铸伟辞,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艺术经验,也就为后来者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
中唐以后,白居易、元稹继承了杜甫缘事而发、写生民疾苦的一面,且受到杜甫五言排律夹叙夹议的影响;韩愈、孟郊则受到杜甫的奇崛、散文化和炼字的影响,在晚唐发展成苦吟一派;李商隐的七律得力于杜甫七律的组织严密而跳跃性极大的技法。
杜甫与大乘佛法
杜甫与大乘佛法
张轶男
【期刊名称】《北方论丛》
【年(卷),期】2014(000)001
【摘要】杜甫早年即修习禅宗法门,晚年亦“不落旁门小乘”。
杜甫的生命意识与人性关怀,深契大乘义学度己度人、悲智双修的精神主张。
中国大乘佛法所确立的积极人生的落脚点,转身回向的实践精神,与根植在杜甫头脑中的“民胞物与”的儒家思想不谋而合。
综观杜甫一生,始终以一个精神探索者的身份,汲取佛禅智慧,一为“己”求心灵慰藉;一为“群”寻救世良方。
【总页数】5页(P43-47)
【作者】张轶男
【作者单位】北华大学文学院,吉林吉林 132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
【相关文献】
1.认知隐喻理论与大乘佛法的互证——以时间的空间隐喻为例 [J], 刘宇红
2.大乘佛法的悲智精神与人间佛教 [J], 楼宇烈
3.在生命的实践中体悟大乘佛法 [J], 张新民
4.论杜甫诗歌的大乘悲怀与家国观念 [J], 张轶男
5.杜甫禅诗与大乘义学思想 [J], 张轶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杜甫主要思想
杜甫主要思想用杜甫自己的话来说,“穷年忧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济时肯杀身”,是他的一贯精神。
他拿这些来要求自己,也用以勉励朋友。
他表彰元结说,“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
”他对严武说,“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
”他对裴虬也说,“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
”正是这些进步思想,形成了杜甫那种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坚忍不拔的顽强性格,和胸怀开阔的乐观精神,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政治性最强的伟大诗人。
当然,这和他的接近人民的生活实践也是分不开的。
杜甫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具有悠久传统的官僚世家,家庭给予杜甫正统的儒家文化教养和务必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雄心。
所以杜甫称做官是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以及以后的种种行为都是在为追求仕途事业和为官行道相联系。
如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写道“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治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就是一种企望入仕,在仕途大业中实现自己“治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抱负,即渴望在社会实际工作中建功立业,兼济苍生。
三十五岁以前,是杜甫的读书和壮游时期。
正当开元盛世,杜甫的经济状况也较好,这是他一生中最快意的时期。
从二十岁起,他结束了书斋生活,开始了为时十年以上的“壮游”。
在这长期的壮游中,杜甫接触到我们祖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河山,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扩大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为他早期诗歌带来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望岳》诗可为代表。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正流露了诗人对一切事业(包括创作在内)的雄心壮志。
但由于这种生活方式,不可能接近人民,深入现实,因此,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只是他的创作的一个准备时期。
杜甫走向现实主义,是从第二期(三十五到四十四岁)十载长安的困守开始的。
这是安史之乱的酝酿时期,当权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杜甫不仅不能实现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以至经常挨饿受冻:“饥饿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悬百结。
杜甫与禅诗
杜甫与禅诗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爱国诗人杜甫〔712—770年〕,不仅是一位忧国忧民的杰出诗人,而且对佛教情有独钟。
他一生写了许多禅诗,表达自己人生的苦闷和向佛的决心。
他的《谒真谛寺禅师》,确实是写的他对佛陀的景仰。
诗云:兰假设山高处,烟霞嶂几重。
冻泉依细石,晴雪落长松。
问法看诗妄,观身向酒慵。
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
杜甫曾多次称“诗是吾家事”,并说“语不惊人死不休”。
但在这首诗中,诗人却把“诗歌”称为“妄事”,能够看出,由于来到佛寺,接近禅僧,他的思想产生明显变化,这是他饱经沧桑之后的感悟。
他的渴望皈依佛教的感情是真实的,因为他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心灵需要得到休息。
杜甫诗中禅宗意境
杜甫诗中禅宗意境江南三月里鹧鸪啼处百花香——无门关24有一位僧人问风穴禅师:“语默涉离微,如何通不犯?”说话或者沉默时,怎样做才能保持本来的面目,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呢?“离”即离却诸相的法性(真理)的本性,“微”指的是真理在现实世界里的微妙作用。
宇宙的本性即真正的存在都是本来清净,“平等即差别”的,所以说“本净之体即离微”。
这是一则类似“离四句绝百非”的惑人的思维假设。
怎奈这难不倒风穴,他一概不理会问者的意图,只随口诵出一道杜甫的诗:“长忆江南三百里,鹧鸪啼处百花香。
’言简意明,旨趣孤高。
比起那些喋蝶不休的理论辩述,乱说一通,高出数重天地。
杜甫(712—770)后世尊为“诗圣” 字子美。
叉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祖籍湖北襄樊,后迁舌河南巩县。
少时漫游吴越齐鲁。
35岁时入长安求仕。
屡试不第。
安史之乱中追随肃宗,后遇贬官。
遂弃官入蜀,筑草堂于成都。
768年出川,辗转漂泊于荆湘之间,生活贫俭,后病死于湖南耒阳的敝舟上。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的动荡不安、百姓的流离失所,后人誉其诗为“诗史”。
其诗承继前贤,刻意求精,无体不工,形成了“沉郁顿挫“、“律切精深”的艺术特色。
故又享“诗王”之圣誉。
望牛头寺牛头见鹤林,梯径绕幽林。
春色浮天外,天河宿殿阴。
传灯无白日,布地有黄金。
休作狂歌老,回看不住心。
【赏析】倾心于禅宗的一代大诗人,通过描写牛头寺的景色,表示自己对禅居生活及心境的向往。
鹤林寺在牛头山的深处,经过层层幽林,如林的石径,方可抵达。
三、四句“春色浮天外,天河宿殿阴”句意在表现鹤林寺仿佛仙宫瑶阙,在极乐世界而非人间世界。
亦再现了春色之浓,殿宇之深。
在这里,衲子们不舍夜昼,布道传灯,向往那黄金敷地的琉璃世界。
是啊,如此清修净境,谁不向往?我年纪也大了,别再作狂吟之事了,曾经“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该收收心了。
其实,收住自己的清净心不是更加自在么?杜甫写有禅诗数十首,中多论禅礼佛之句。
论唐诗中的禅宗思想与表达方式
论唐诗中的禅宗思想与表达方式简介禅宗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流派,倡导通过冥想和内观实现悟道。
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繁荣的时期之一,众多诗人在其作品中融入了禅宗思想,并以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现出来。
本文将探讨唐诗中禅宗思想的体现及其表达方式。
唐诗中禅宗思想的体现1. 空灵意境禅宗强调超越物质世界,寻求内心的净化与平静。
许多唐代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抒发内心情感等手法,营造出清新高远、空灵深邃的意境。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描绘壮丽景色,表达了超越尘世纷扰的愿望。
2. 心性觉悟禅宗注重个体内心的觉悟与修炼。
唐代诗人常常以自身的生活经历与禅修体验为素材,揭示人性与命运的无常和变化。
例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通过山川自然景观的转换与环境氛围的凝练,表达了对于世事变幻不已的深切感慨。
3. 即物即心禅宗强调直觉体验与当下的意识寄托。
唐代诗人通过描写事物细节、抒发真实情感等方式,追求文字直击内在本质和真实感受。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通过描绘原野上枯草再生与苍劲有力的笔触,表达了万物不息、生命力量勃发的精神。
唐诗中禅宗思想的表达方式1. 比喻与象征唐代诗人常常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来传递禅宗思想,使作品更具隐晦性与哲理性。
例如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首诗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来比喻人生如梦、虚幻不实。
2. 点题手法唐代诗人经常使用点题手法,将禅宗思想融入开头或结尾的几句话中,以达到精神共鸣和思考的效果。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以写景起篇,通过描述寂静的秋夜和星空中的牵牛织女来指代禅宗思想中平等共存与无边宇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9卷第1期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1月V o l.39 N o.1J o u r n a l o f S o u t h w e s t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J a n.,2013*杜甫禅诗与大乘义学思想张轶男(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23)摘要:杜甫自言其早年即 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 ,晚年自语 永愿坐长夏,将衰栖大乘 ,诗中更有 师粲可 ㊁ 依迦叶 等语句,可知诗人追求的是大乘佛法㊂杜集中与佛法感触相通之禅诗近50首,与大乘义学思想关联密切,除了对 无常 ㊁ 无我 等原始佛理的解悟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 性空幻有 之般若空观的体证;第二,对 空有相即 之大乘中道观的活泼机用;第三,对生活的现实态度㊁乐观精神以及仁者情怀与回向人生㊁自利利他㊁弘济众生的大乘精神主张不谋而合,亦是践行着大乘 实相涅槃 学说㊂关键词:杜甫;大乘思想;般若空观;中道观;实相涅槃中图分类号:I207.2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3)01-0106-11世人多以儒解杜,诗人史笔与儒家 诗圣 固然得其主流㊂不过,若仅以儒论杜,一方面,则其继往开来的诗艺来源似乎单薄,其博大的情怀亦缺乏足够的支撑,因 儒生气象,一毫不得著诗;儒者语言,一字不可入诗 [1]㊂另一方面,若以杜甫的思想仅在儒家范畴,则是非常片面的, 因为这样狭隘的理解,既不能对杜甫作出恰当的评价,也不能说明那个时代的思想对杜甫的影响,更不能说明杜诗怎样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现实 [2]㊂事实上,生长于三教融合的盛唐, 读书破万卷 [3]卷一,p74的杜甫有着深厚的佛学修养㊂在 一系列富有宗教意味 [4]的禅诗中,诗人援引化用佛典故事㊁佛经术语者不可凡举,诗人亦每以古之好佛者如周顒㊁许询辈自比, 从来支许游 [3]卷七‘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二首“其二,p596, 细学何颙免兴孤 [3]卷二十二‘岳麓山道林二寺行“,p1988㊂又屡以慧远㊁支遁㊁汤休比道行非凡的佛教高僧,并有追随之意, 似得庐山路,真随慧远游 [3]卷十一‘题玄武禅师屋壁“,p930, 献花何日许门徒 [3]卷二十‘大觉高僧兰若“,p1801, 隐居欲就庐山远 [3]卷二十二‘留别公安太易沙门“,p1935, 落帆追宿昔,衣褐向真诠 [3]卷十九‘秋日夔府咏怀“,p1713, 老夫贪佛日,随意宿僧房 [3]卷九‘和裴迪登新津寺“,p764等语,见诗人向佛之心日久㊂凡此皆透露了其与佛禅关系的种种消息㊂杜甫与佛教的关系,古代注家多有点评式的只言片语,缺少系统的理性论述㊂当代少数论家对杜甫的宗教信仰及杜诗禅理等进行了论证,持论颇高,然其说多未尽㊂本文探析杜诗与佛教义理间的纠葛及其到底受何种佛学义谛的浸染润益㊂本文认为,大乘佛学不仅慰藉了诗人的心灵,而且补充和丰富了他的儒学精神,拓展了杜诗的广度和深度,方外之力是成就 诗圣 的一个重要助力㊂一、杜甫禅缘杜甫自言其早年即 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 [3]卷十九19‘秋日夔府咏怀“,p1713,更有 余亦师粲可 [3]卷三‘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p247㊁ 本自依迦叶 [3]卷十九‘秋日夔府咏怀“,p1714等表述,可知诗人追求的是禅宗法系㊂至于所依是南宗禅还是北宗禅,历来聚讼纷纭,古今学者意见有三:仇兆鳌[3]卷十九,p1714㊁杨*收稿日期:2012-06-28作者简介:张轶男,吉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北华大学文学院,副教授㊂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 宋诗佛缘考论 (07Z A751005),项目负责人:王树海㊂伦[5]卷十七,p806㊁钱谦益[6]及胡适[7]等认为杜甫主于南宗, 七祖 为神会;浦起龙认为 七祖 是南岳怀让[8]卷五,p774;吕澂[9]㊁陈允吉[10]㊁孙昌武[11]78等认为 七祖 为北宗普寂㊂三说各有所见,然禅宗 七祖 本是佛教史上一个未决的公案, 七祖如今未有人 [12]是不争的事实,贞元十二年(796)德宗敕定神会为 七祖 时,杜甫已去世26年㊂纠缠于 七祖 何人,并以之判断杜甫倾心南北何宗,盖属见仁见智之说,亦非题中应有之义,此不赘述㊂ 双峰寺 为禅宗四祖道信㊁五祖弘忍两代禅师弘法所在;所师 粲可 ,即禅宗二祖慧可与三祖僧璨;所依 迦叶 ,被奉为中国禅宗初祖;所指 禅寂 ,为修持禅定一心归寂之法,此皆可见 其为禅宗也 [3]卷十二,p992㊂不过,杜甫思想开放㊁兼收并蓄,他对佛教的态度正如其博古爱今的诗学主张,不囿于宗派㊂其晚年自语 将衰栖大乘 [3]卷十二‘陪章留后惠义寺饯嘉州崔都督赴州“,p1024,却是一语道断,见其 不落旁门小乘 [3]卷十九,p1713也㊂杜甫与大乘佛教的因缘,有少年濡染(自小寄养在笃信佛教的二姑母家,由其抚养成人)㊁读书交游及生长于佛禅隆盛的时代等外缘,其内因质言之盖不外三事: 一为玄理之契合,一为文字之因缘,一为死生之恐惧㊂ [13]第一, 玄理之契合 指杜甫接受的是佛教义学思想而非对佛教信仰的皈依,大乘学说本重于菩提慧解, 佛学比佛教有趣得多㊂ 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也是充满哲学意味的 [14],杜甫始终以一个精神探索者的身份汲取佛学智慧,而不是以一个宗教徒的心态亲近佛禅㊂第二, 文字之因缘 指诗禅互参, 学诗浑似学参禅 [15],诗歌取资释氏,本属诗人创作技巧,杜诗援引了大量佛禅意象,杜甫与高僧赞公㊁旻公㊁巳上人㊁太易沙门等的交游,更使诗人的理解力与激情㊁诗才与文心都遇到了难得的知音,诗禅切磋,语契深心, 汤休起我病,微笑索题诗 [3]卷四‘大云寺赞公房四首“,p333, 巳公茅屋下,可以赋新诗 [3]卷一‘巳上人茅斋“,p16, 数问舟航留制作,长开箧笥拟心神 [3]卷二十二‘留别公安太易沙门“,p1935,诗禅一家,因缘际会,自会走到一起㊂第三,佛教的核心问题是生死问题,使人摆脱世间的虚空不实,达到涅槃解脱境界㊂综观杜甫一生心迹,其儒㊁释㊁道思想的矛盾㊁会通与消长,可知老杜近禅以期消解的 死生之恐惧 有两个㊂一是为己,求心灵的慰藉㊂这与诗人抱志莫伸㊁谋生不给的个人遭际有直接的关系, 飘然薄游倦,始与道侣敦 [3]卷九‘赠蜀僧闾丘师兄“,p767正是王维 不向空门何处销 [16]之意㊂佛教对杜甫来说和诗歌一样,是他流离之路上最大的慰藉之一㊂写诗,正如他晚年所说的,是 缘情慰飘荡 愁来赋别离 [3]卷十八‘偶题“,p1541,1545㊂亲近佛教也是一样 生涯汩没,时物萧森,当此之时,无论是登临佛寺㊁驻足禅境,还是与释子怡然悠游㊁彻夜软语,都令其身心涤荡㊁神情通泰, 客愁全为减 [3]卷九‘后游“,p787㊂禅之于杜甫,像喧嚣世界里静寂的茶室,诗人于此得以一展愁眉,聊慰宽心,正是 畏途中忽得清凉世界 [5]卷七,p291㊂二是为 群 ,寻救世的良方㊂青年杜甫自比稷契,可知其抱负远大,不止于一己之安㊁一家之乐㊂而 致君尧舜 终成梦幻,诗人不仅为个人理想而悲叹,也为国家㊁社会㊁人民㊁时代深深担忧㊂处在自盛而衰的历史转捩点上,诗人清楚地体认到,有局限的儒家思想与冷漠忘世的道家思想,都不足以提供令人满意的救世之道㊂当老年杜甫于漂泊路上一再走近佛教,他由衷地感到,佛教的信仰或智慧,是一剂补救世道的良方, 漠漠世界黑,驱驱争夺繁㊂惟有摩尼珠,可照浊水源 [3]卷九‘赠蜀僧闾丘师兄“,p768㊂杜甫亲近佛教,并非要出世高蹈,而是试图以宗教的力量挽救世道人心㊂杜诗中往往佛道并举,其心志意向每每落在佛家,如 本自依迦叶,何曾藉偓佺 [3]卷十九‘秋日夔府咏怀“,p1714,既说明杜甫与禅宗的宿缘,又 言仙不如佛 [3]卷十九,p1715㊂‘望牛头寺“: 休作狂歌老,回看不住心㊂ [3]卷十二,p990这是明确表示不做道家的隐者而归心佛禅㊂再如‘岳麓山道林二寺行“: 方丈涉海费时节,玄圃寻河知有无㊂暮年且喜经行近,春日兼蒙暄暖扶㊂ [3]卷二十二,p1987方丈㊁玄圃恍惚难到,不若此地依止老宿,还是 仙不如佛 ㊂‘陪章留后惠义寺饯嘉州崔都督赴州“: 永愿坐长夏,将衰栖大乘㊂羁旅惜宴会,艰难怀友朋㊂劳生共几何,离恨兼相仍㊂ [3]卷十二,p1024诗中虽有道家 劳生 之慨,但落脚点在大乘皈依之想㊂‘写怀二首“之二既充溢着弃智寡欲㊁虚心实腹㊁返朴归真的道家思想,又向往着佛家俯仰空观的真如法境: 放神八极外,俯仰俱萧瑟㊂终然契真如,得匪金仙术㊂ [3]卷二十,p1822诗人的精神指向不是道教㊁道家,而是 归于真如不动之说 [8]卷一,p188㊂诗人青年时期曾游仙访道,不过彼时之 江海志 更似出于年轻人的激情和想象力,抑或趋附时代风尚亦未可知㊂晚年诗人于道家思想的汲取更近于修身㊁养生,诗人一直追求的安心法门却落在了佛家,正是 药囊亲道士,灰劫问胡僧 [3]卷十九‘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p1721㊂总之, 杜甫注意到佛教,正是他思想敏锐开阔的表现,是造成他的精神世界博大精深的条件之一 [11]73㊂我国佛教之传承,自汉晋佛法东渐以来,一直是大乘佛教统领天下㊂由于大乘般若与道家学说的相似性,般若一入汉地,即引起人们很大的兴趣㊂杜甫生活的盛中唐时代,在中土成长起来的主要宗派如天台宗㊁三论宗㊁华严宗㊁净土宗㊁禅宗等,都依大乘经典完成了教义构建,并尊印度大乘学者龙树为传法祖师,大乘思想乃成为中国佛学的核心思想㊂龙树所创的大乘学说,对中国佛教各宗均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尤以中道观㊁八不缘起及实相涅槃为著㊂考杜甫禅诗,其与大乘佛教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四点:第一,杜集所涉释典,主要为‘金刚经“㊁‘法华经“㊁‘维摩经“㊁‘楞严经“㊁‘大般涅槃经“等大乘经典;第二,求 第一义 ㊁ 看不住心 的精神诉求,表现了 性空幻有 之般若空性思想;第三, 金篦空刮眼,镜象未离铨 [3]卷十九,p1715的佛法阐发,对 空 有了进一步认识,体现了离 空 离 有 ㊁不落两边的大乘中观思想;第四, 回向人生 的现实态度,与自利利他㊁弘济众生的大乘精神主张不谋而合,亦是未必自觉地践行着实相涅槃学说㊂二㊁ 性空幻有 之般若空观因缘生法是 空 ,是不实在的,初期大乘般若思想进一步讲诸法 性空幻有 ,有两层意思:一者强调 性空 ,一切现象毕竟是空,佛法同样非实假有;一者承认 幻有 ,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7]32㊂不过,它虽承认 幻有 ,也强调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17]79,但落脚点终在 性空 之上㊂杜甫对佛教思想的接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㊂其 入道机倪 乃对境生心,彼时虽有所悟,万虑皆空,犹为 禅寂 所缚;随着问法求道的深入,其对佛法的体悟亦进入大乘义学的更高层次,由 性空幻有 ㊁ 不住生心 的般若空观而达 空有相即 的中观正道㊂杜集开篇第一诗‘游奉先龙门寺“,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是杜甫最早的禅诗,体现了青年诗人对 空 境的朦胧感悟: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㊂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㊂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㊂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㊂ [3]卷一,p1阴壑虚籁,月林清影,云卧闻钟,发人深省㊂前人多以结语有解悟: 闻钟发省,乃境旷心清,倏然而有所警悟 [3]卷一,p1; 人在尘溷中终日碌碌,一当静境,不觉万虑皆空㊂结语具有解悟 [5]卷一,p1㊂王嗣奭评: 读此诗景趣泠然,不用禅语而得禅理,故妙㊂ 盖人在尘溷中,性真汩没,一游招提,谢去尘氛,托足净土,情趣自别㊂而更宿其境,听灵籁,对月林,则耳目清旷㊂逼帝座,卧云床,则神魂兢凛㊂梦将觉而触发于钟声,故道心之微,忽然豁露,遂发深省㊂正与日夜息而旦气清,剥复禅而天心见者同㊂余谓老杜闻道,而此其入道机倪也㊂ [18]卷一,p1以上论述,是有见之言㊂不过,通检杜诗可知,杜甫对佛教思想的接触㊁萌发虽在青少年,但直到老年才于诗中清晰表现出来㊂此诗作于壮年,世事艰辛体会未深,积极用世之心单纯而热烈,尚未触碰到佛学思想的深处㊂此刻闻钟发省,更近于敏感的诗心值此虚白高寒之境的莫名感悟,如同 渊明闻远公议论,谓人曰: 令人颇发深省 [18]卷一,p1㊂杜甫此时与其说是对宗教境界的追求,毋宁说是特殊环境下的审美心情:耳目清净,夜景清寂,形神收敛, 尘府已为之一洗,知一宵清境,为灵明之助者多矣 [8]卷一,p2㊂若将 发深省 比作香岩和尚般 得乎声闻而有所觉者 [3]卷一,p2,则不免牵强㊂金圣叹说: 闻钟 深省 ,后人务要硬派作悟道语,何足当先生一噱?先生只是欲觉之际,全不记身在天阙之上㊁云卧之中,世人皆昏醉梦,不识本命元辰,如此之类,正复无限㊂乃恰当此际钟声轰然直落枕上㊂夫而后通身洒落,吾今乃在最高寒处,是龙门奉先寺中也㊂所谓半夜忽然摸着鼻孔,其发省乃真正学人本事㊂ [19]卷一,p6杜甫早期禅诗所呈现的佛境中的感悟,多可归于 学人本事 ,一颗诗心借 灵明之助 ,不觉 万虑皆空 ㊂杜甫早年习禅,佛学造诣已足为都讲,高适‘赠杜二拾遗“ 听法还应难,寻经胜欲翻 可为一征㊂不过,诗人自知其时尚未抵达佛法精义,听法固然心怡,设难有待精进,是谓 空忝许询辈,难酬支遁词 [3]卷一‘巳上人茅斋“,p16也㊂天宝十四载(754),诗人被精通禅理的五台许生 引为匹敌 [3]卷三,p247,仍自觉尚未悟彻, 身犹缚禅寂 [3]卷三‘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p247,故谦曰 谬引 ㊂征以全部杜诗可推断,诗人早年学佛观空,受初期大乘佛教 性空幻有 的般若空观影响较大,尝为 空 观所缚,落入 空 有 对立之中㊂以下二诗即是这一状态下的作品,‘游修觉寺“: 野寺江天豁,山扉花竹幽㊂诗应有神助,吾得及春游㊂径石相萦带,川云自去留㊂禅枝宿众鸟,漂转暮归愁㊂ [3]卷九,p786‘后游“: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㊂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㊂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㊂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3]卷九,p787两诗前三联均写得流行无碍,玲珑剔透, 径石相萦带,川云自去留 , 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 ,更是语带禅机㊂然末联皆落一 愁 字,一曰愁生一曰愁减,语意虽截然相反,反映诗人矛盾纠结的心态却是一致的:放浪出游,借佛法 空 观勘破世 有 ,然 空 自 空 ㊁ 有 自 有 ,故寺静幽美不着尘俗,而心底深处的羁旅之愁仍上下沉浮,生而复减㊂彼时,诗人仍未得真谛解脱㊂杜甫漂泊川蜀间所作禅诗大多若此㊂以下二诗亦见诗人住于空观㊂‘上牛头寺“: 青山意不尽,滚滚上牛头㊂无复能拘碍,真成浪出游㊂花浓春寺静,竹细野池幽㊂何处啼莺切,移时独未休㊂ [3]卷十二,p989‘望牛头寺“: 牛头见鹤林,梯径绕幽深㊂春色浮山外,天河宿殿阴㊂传灯无白日,布地有黄金㊂休作狂歌老,回看不住心㊂ [3]卷十二,p990前诗先写诗人连步登寺,但见青山不尽,心目远旷,触景潇洒,无复拘碍;恣情览胜,佳景无限:花浓竹细,寺静池幽;末联 何处啼莺切,移时独未休 ,嗔莺啼太切,打破山寺之静,可知诗人曾被拘碍之心未能入静,故为莺啼所扰㊂若将此诗下半与王维‘鸟鸣涧“相比,则见老杜尚在 空 静 之境徘徊,距 亘古与时下打成一片 [20]的玄冥禅意,尚有时日㊂‘望牛头寺“乃诗人回望山寺而起对禅居修行生活的向往,结语 回看不住心 ,似通然有悟,不住法相,无缚无碍㊂ 不住 是鲜明的 金刚 意象,‘金刚经“曰: 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㊂ [17]23 无住生心 ,缘自体认 诸法空相 ㊂世间诸相是空,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㊂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17]20;佛法亦空, 佛说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 [17]24;悟心也了不可得,所谓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17]29㊂故当扫除一切诸相㊁非相㊁言教㊁悟心,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17]32㊂了知万法空性,人的认识也随缘变化,无相无住,斩断葛藤,明心见性,获得自在开悟的人生㊂然则,扫除一切的金刚般若利剑, 破空 固是锋利,也容易使人落入单纯的空观,割裂世间与出世,为 空 病所害㊂杜甫禅诗(尤其是早期禅诗)受般若智慧熏灼浸染,常见落 空 痕迹㊂诗人每登临庄严佛堂㊁幽静古刹,便油然而生向佛之心㊁超世之想,实则以佛门为空门,将佛法与世间看作分离的两个世界㊂这一对佛教空观相对机械的碍于文字的理解,大概正是吕澂所说杜甫的佛教信仰 却只是夹杂㊁游移㊁而且浅薄 [9]㊂以下诸诗皆在此列㊂‘上兜率寺“: 兜率知名寺,真如会法堂㊂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㊂庾信哀虽久,周颙好不忘㊂白牛车远近,且欲上慈航㊂ [3]卷十二,p992‘望兜率寺“: 树密当山径,江深隔寺门㊂霏霏云气动,闪闪浪花翻㊂不复知天大,空余见佛尊㊂时应清盥罢,随喜给孤园㊂ [3]卷十二,p993诗人登临名刹,为其形胜迹古,树密江深,云气霏动,而不复知天之大,唯见我佛独尊,因欲驾彼白牛车为慈航一渡,随喜功德㊂禅林妙境中,诗人 不复知天大,空余见佛尊 ,固是对佛学思想的由衷推崇和赞叹,但还有分别(天与佛)㊁执着(佛尊)之心,而其引起诗人的心灵反应是 且欲上慈航 , 随喜给孤园 ,也说明诗人的分别心,将佛法看成与世间分开的另一个世界㊂这在同期所作的‘陪李王苏李四使君登惠义寺“中也有体现: 春日无人境,虚空不住天㊂莺花随世界,楼阁倚山巅㊂迟暮身何得,登临意惘然㊂谁能解金印,潇洒共安禅㊂ [3]卷十二,p995诗人于禅寺无人幽静之境,观天运无常不住不息,故叹迟暮无得,当精进不懈㊁潇洒安禅,向佛之心与超世之想溢于言表㊂诗歌境界清华,毫无系著,写出了有而实无㊁实而皆空的玄冥禅意㊂然站在究竟解脱的立场上看,期望借方外之力摆脱尘世烦恼,终非最上乘的解悟㊂杜甫缚于空观的状态,在‘谒文公上方“中表现得最为充分: 野寺隐乔木,山僧高下居㊂石门日色异,绛气横扶疏㊂窈窕入风磴,长萝纷卷舒㊂庭前猛虎卧,遂得文公庐㊂俯视万家邑,烟尘对阶除㊂吾师雨花外,不下十年余㊂长者自布金,禅龛只晏如㊂大珠脱玷翳,白月当空虚㊂甫也南北人,芜蔓少耘锄㊂久遭诗酒污,何事忝簪裾㊂王侯与蝼蚁,同尽随丘墟㊂愿闻第一义,回向心地初㊂金篦刮眼膜,价重百车渠㊂无生有汲引,兹理傥吹嘘㊂ [3]卷十一,p949以一个虔诚的求法者拜谒文公,不顾山高寺隐,专为叩求心法,见大师大珠脱玷,白月当空,更觉己身为世谛所缚,芜蔓遭污,求其汲引,望得解脱㊂诗中所悟,一言以蔽之,是一个 空 字㊂首先,赞文公的修行已达虚空境界㊂上方俯视万家之邑,烟尘如在目前,而说法之外,不下尘世十余年;施金者自至,禅心如如不动,佛性圆明,中无所翳,如白月当空,虚明常在㊂ 烟尘 (有世尘之意)㊁ 雨花 (佛法甘霖,雨润万物)㊁ 布金 (给孤独园之典)㊁ 大珠 (佛性圆明,中无所翳)㊁ 白月 (清净本然,周遍法界)㊁ 虚空 (无执碍㊁无穷尽㊁无分别的境界)㊁ 猛虎 (禅师以虎为侍,见其法力无边)等佛禅意象,活色生香地展现了文公的道法修行, 虽属用典,若有神助 [5]卷九,p424㊂诗人对文公的出世生活,表现出毫无保留的赞叹之意㊂其次,悟佛法本空㊂ 王侯与蝼蚁,同尽随丘墟 ,虽袭庄列语,亦是参得诸法空相之旨,由此 愿闻第一义,回向心地初 ㊂ 第一义 即 第一义谛 (真谛),与世人所知世谛相对,‘中论㊃观四谛品“曰: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㊂ [21]174佛教以佛法为实相法,即 第一义谛 ,这是一切法的根本㊁依据㊂老杜因王侯蝼蚁尽归虚空,而悟世谛终非真谛,于是不管山高寺隐,窈窕风磴,一路爬上山来,求得佛教精义㊂第三,既知 第一义谛 贵如珍宝,则祈高僧开示,汲引吹嘘,去外来之蔽,见自性之心㊂为此诗人真心忏悔: 甫也南北人,芜蔓少耘锄㊂久遭诗酒污,何事忝簪裾㊂ 这是对过去全部生命历程的深刻检讨 从自性芜蔓㊁贪恋诗酒到忝列簪裾,甚至对从前立登要路㊁至君尧舜的理想都毫不留情地予以否定㊂佛门最重忏悔: 若解向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若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㊂ [22]诗人固然不是一时冲动要与现实生活或儒家思想决裂,更不是在禅师面前堂皇应付,这是年过半百的诗人对人生清醒而彻底的反思,也是杜诗中近禅最切㊁心迹最显的真诚告白㊂此诗中有禅,作诗如作偈, 诗有似偈处,为坡公佛门文字之祖 [8]卷一,p101,诚然㊂然此时老杜对般若空观的理解仍为文字所蔽,佛法自佛法,世间自世间,故乞高僧文公汲引而曰, 金篦刮眼膜,价重百车渠 ㊂金篦是治眼病用的似箭镞的手术刀, 金篦刮目 ,佛书以之喻去外障之蔽得见本心,‘大般涅槃经“曰: 如百盲人为治目故,造诣良医,是时良医即以金篦决其眼膜㊂ [23]诗人此时以 空 法去蔽,还是分别 空 有 二境的执着心㊂执此 空 义,则有 漠漠世界黑,驱驱争夺繁㊂唯有摩尼珠,可照浊水源 [3]卷九‘赠蜀僧闾丘师兄“,p768,期待以摩尼宝珠涤荡照临浊世; 诸天合在藤萝外,昏黑应须到上头 [3]卷十二‘涪城县香积寺官阁“,p986,走出这个昏黑的世界,方进入上方宝地㊂这种视 空 法为实有的见解,还是有漏之见,及至晚年言 金篦空刮眼,镜象未离铨 [3]卷十九‘秋日夔府咏怀“,p1715,方才 空 ㊁ 有 一齐刊落,始得心法㊂三㊁ 空有相即 之大乘中道观杜甫大部分禅诗所表现出来的是大乘佛学般若空观思想㊂相对来说,晚期禅诗悟道更为透彻,夔州后诗清晰可见大乘中道思想的活泼机用㊂大乘中道思想是龙树在初期大乘佛教般若空观的基础上更进一层,以 中 解空,指出 空 亦 假名 , 非有 (即 空 ) 非无 (即 假 )即是中道,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21]177㊂‘中论“的意思是,佛说因缘生法是 空 ,是为破除世人对 有 的执着,然 空 亦不在 有 之外,它既寓存于 有 之形中,又不为 有 之形所拘碍,也就是说, 空 法同样是佛家的方便说法,是假非实,不可死执 空 法,方能得中道胜义㊂中道观破有 破 空 ,离 空 ㊁ 有 两边,既不着 有 ,也不落 空 ,较之以 无 解 空 的般若空观更为彻底, 把空同假名连带起来看,乃是对空进一步认识所必然得到的结论 [24]98㊂这一崭新观法,随着鸠摩罗什的译传在中国得到普遍阐扬, 与印度相比实有过之而无不及,端为促成华夏士人观念与思想方法潜移默化之屡预其力者 [25]㊂‘秋日夔府咏怀“作于大历二年(767),是杜集第一长诗,也是研究杜甫佛教思想的重要作品㊂此时,56岁的诗人对大乘空观的体认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每欲孤飞去,徒为百虑牵㊂生涯已寥落,国步尚迍邅㊂衾枕成芜没,池塘作弃捐㊂别离忧怛怛,伏腊涕涟涟㊂露菊斑丰镐,秋蔬影涧瀍㊂共谁论昔事,几处有新阡㊂富贵空回首,喧争懒著鞭㊂兵戈尘漠漠,江汉月娟娟㊂局促看秋燕,萧疏听晚蝉㊂雕虫蒙记忆,烹鲤问沉绵㊂ 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㊂落帆追宿昔,衣褐向真诠㊂ 本自依迦叶,何曾藉偓佺㊂炉峰生转眄,橘井尚高褰㊂东走穷归鹤,南征尽跕鸢㊂晚闻多妙教,卒践塞前愆㊂顾恺丹青列,头陀琬琰镌㊂众香深黯黯,几地肃芊芊㊂勇猛为心极,清羸任体孱㊂金篦空刮眼,镜象未离铨㊂ [3]卷十九,p1699百韵长诗详述了 门求七祖禅 的咏怀之意:生涯寥落,国步迍邅,故人凋谢,吾亦懒于进取,富贵喧争,回头一切是空,兵戈漠漠,徒增局促萧疏;无意朝谒,唯欲出峡,上双峰寺,求七祖禅,遂往昔夙愿,向佛陀真诠;本自心依佛禅,何曾凭借黄老,欲遍游佛地,精参佛理;晚年多闻佛教妙理,终能改过前愆;将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一任体素清羸!金篦刮眼,摄像归空,不离真诠㊂在出世之想㊁皈依之心中,诗人对空理的体悟汇成一句 富贵空回首 的慨叹:衾枕芜没,池塘弃捐,新阡处处,新知成故,看秋燕之局促,听晚蝉之萧疏,这一切不正是 三法印 之 诸法无常 ㊁ 诸行无我 ㊁ 涅槃寂静 的开示吗?诗人晚闻 妙教 而心地顿开,原来朝谒 何如稳醉眠 ,而昔日之 徒为百虑牵 ,也是 万法本闲而人自闹 [26]卷二,p100啊㊂此以空观破世有的思想,与上述其他禅诗一脉相承㊂值得注意的是,收束全篇的 金篦空刮眼,镜象未离铨 ,一语道破大乘中道观㊂此句不只 申言学禅 [5]卷十六,p807,乃是诗人对大乘空观的精进参悟㊂前诗曰 金篦刮眼膜,价重百车渠 ,以金篦刮眼膜,固然妙胜,但若执着于此,便是执佛法㊁镜像以为实有,犹未得般若真诠㊂此正禅家所谓: 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㊂己灵犹不重,佛祖为何人! [27] 如人眼睛上,一物不可住㊂金屑虽珍宝,在眼亦为病㊂ [28]金屑虽贵,落眼成翳,在彻悟境界中,容不得纤毫的意识云翳,纵是 金篦刮眼膜 ,仍是眼中着屑㊂而 金篦空刮眼 ,则悟影像亦色非色,净相无相,金篦㊁佛法亦是空相,般若之智是自性般若,是先天具有的,悟理之人只要自心清净无翳,眼明如水,即能照见千差万别的影像,何用金篦刮眼? 金篦刮眼 尚以佛法为有, 我 亦不空,执有则滞,虽是犹非; 金篦空刮眼 则了知佛法本空,金篦非有,眼膜亦无,若此,于一切处,对一切相,能本着清净心看待,自是物我无碍㊁处染常净㊂此亦合曹溪顿旨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29]16㊂镜象未离铨 进一步破 有 破 空 ,言镜像是虚而不实㊁ 空 而非 有 的妄见,执此镜像则以 空 为 有 ,是 一切众生自蔽光明 [26]卷二,p86,唯离相证性,观 空 不取㊁涉 有 不迷,方得真诠㊂这与中国般若学的突出思想 即色是空 的思想一致:万法皆是空名而无实有,本无相可得, 有 毕竟 空 ,而 空 亦不空,故既不著相,亦不落 空 ,非 空 非 有 ,即 空 即 有 ,才得般若三昧㊂诗人至此已知,认筌执相固然虚妄,落 空 亦是痴愚,故 空 有 俱遣,臻于空境,却不胶着于空境,达到了纤尘不染的澄明自在境界㊂如果说在‘秋日夔府咏怀“中老杜的中观思想尚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方法论上,那么在另一长篇禅诗‘岳麓山道林二寺行“中,诗人将中道思想用于生活实践,表现出了大乘义学的活泼机用: 玉泉之南麓山殊,道林林壑争盘纡㊂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㊂五月寒风冷佛骨,六时天乐朝香炉㊂地灵步步雪山草,僧宝人人沧海珠㊂塔劫宫墙壮丽敌,香厨松道清凉俱㊂莲花交响共命鸟,金榜双回三足乌㊂方丈涉海费时节,悬圃寻河知有无㊂暮年且喜经行近,春日兼蒙暄暖扶㊂飘然斑白身奚适,傍此烟霞茅可诛㊂桃源人家易制度,橘洲田土仍膏腴㊂潭府邑中甚淳古,太守庭内不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