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公共财政逻辑起点的重新思考_市场失效的理论纷争与现实启示

合集下载

对公共财政逻辑起点的重新思考——市场失效的理论纷争与现实启示

对公共财政逻辑起点的重新思考——市场失效的理论纷争与现实启示
维普资讯
20 年 第 1 08 期 ( 第 16期 ) 总 8
厦 门大 学 学 报 ( 学 社 会 科学 版 ) 哲 JU N LO IM N U I s Y s Sc l c ne) O R A FXA E N、 I ( T & oi i cs aS e
15 年发表的《 98 市场失效的解剖》 一文中正式提出, 并赋予其以特定的含义即市场在资源配置功能
收稿 日期 :07— 9—1 20 0 7 作者简介 : t(91 , , 刘1 17 一)男 福建 长乐人 , 门大学财政 系副教授 ,  ̄ 厦 经济 学博 士 ; 贞, (96一) 男 , 建 邵 谢 g 17  ̄ , 福 武人 , 门大学财政 系讲师 , 厦 经济学博士 。
.・ ຫໍສະໝຸດ l ・ O 维普资讯
上 的缺 陷 , 主要表 现 为 : 部性 、 外 公共 产 品、 垄断 与 自然垄 断 、 确定 性 四大方 面 。 不 ①
对市 场有效 与市 场失 效最 为生 动的表述 是奥 尔森 总结 的经济 学 两大 定 律 。( 92 35 第一条 1 9 :5 )
N . 0 8 o 12 o G n r r o.8 e ea S i N 1 6 lc a l
对公共 财政逻辑起 点的重新 思考
— —
市场失 效的理论 纷争 与现 实启 示
刘 晔 , 贞发 谢
( 门 大学 财 政 系 , 建 厦 f 605 厦 福 -3 10 ) i

性” 只有 靠适 当 的组 织机 构 才能带 来具 有集 体效率 的结果 。 , 上述 市场失 效概 念与 表 现是完 全从 资源 配置效 率角 度 而言 的 , 以 帕雷 托 最优 为 效率 评价 标 并
准。但 帕雷托有 效并 不是 社会 最优 的标 准 , 因为它 回避 了再 分配 问题 , 回避 了诸 如“ 平” “ 公 与 正义”

对公共财政理论的再反思研究【精品发布】

对公共财政理论的再反思研究【精品发布】

对公共财政理论的再反思研究【精品发布】【摘要】随着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在世界各国得到普遍发展,公共财政模式也被借鉴和接受。

中国从1998年正式走上公共财政道路,在各种争议和讨论中,公共财政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力,但是否能够继续为我国建立新型国家治理体系以及构建现代财政制度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必要的研究课题。

文章通过回顾西方财政职能、时代特征以及我国财政职能的演变过程,进而对我国公共财政进行反思,以期对当前现代财政制度的内涵、特征、设计框架与逻辑重点提供有益的启示。

【重要词】公共财政;财政职能;现代财政制度一、引言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以张馨(1997)为代表的学者们首次为“公共财政”正名,数百年来西方财政学的发展特征表明市场经济需要公共财政,并且明确了“财政”与“公共财政”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在1998年年底召开的全国财政会议上我国正式提出“构建公共财政基本框架”。

自此之后,以赵志耘(1998)、郭庆旺(1999)为代表的学者开始对其进行激烈地争论与批判,出现了学术上的“百家争鸣”。

当时主要争论的问题包括“公共财政”的译名和概念、公共财政论与国家分配论的关系、公共财政论与公共经济论等,虽然这场争论并未达成最终共识,但是为我国财政及财政学的发展奠定了深刻的理论基础。

2013年年底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将在2020年全面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于是,社会各界围绕现代财政制度的概念、特征、职能等各抒己见,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争论的焦点更多的是政策导向的解读和说明,将财政赋予了更多的内涵与功能。

这一方面说明了财政学界对财政的认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另一方面也暗含了在已有的关于公共财政的十几年研究中,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治理环境的变化,对于公共财政模式能否在我国继续走下去,这是一个必须再一次认真思考的问题。

归根到底,社会各界倾向于从财政实践出发来探讨现有的政策体系,缺乏了从财政及财政学的理论源头来分析当前财政制度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政府市场失灵干预逻辑及实践效果评估

政府市场失灵干预逻辑及实践效果评估

政府市场失灵干预逻辑及实践效果评估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在市场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然而,政府的干预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政府的市场失灵干预逻辑及实践效果评估问题。

本文将分析政府的市场失灵干预逻辑,探索政府实践效果评估的局限性,并提出相关改进方案。

一、政府的市场失灵干预逻辑政府在市场中的干预有两种常见的形式:一是修正市场失灵,另一种是实施产业政策。

以下是对这两种市场失灵干预逻辑的分别探讨。

1、修正市场失灵市场失灵可分为外部性、公共物品提供和风险分散。

政府以修正市场失灵的方式干预市场,可实行税收、补贴或贷款等政策手段,以有效地拉平市场。

政府的干预行为对这种情况下的市场行动力进行了修正,以恢复市场运行效率和公正性。

这样不仅为资本市场提供了稳定的参考价值,还能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更多的参考决策数据。

当然,政府在修正市场失灵时,也要遵循市场原则,不能干扰市场机制的自由竞争,以及市场价值的自主评价权。

2、实施产业政策政府实施产业政策,通常是在产业链某个节点上的政策干预。

政府有目的地去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

此时,政府旨在通过产业政策,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力求保持或提高产业竞争力。

而不是引起市场过度干预,从而影响市场自我调节的能力。

这种干预手段,在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边界线上充分发挥了作用。

二、政府实践效果评估的局限性政府市场失灵干预逻辑的实践效果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实践效果评估的目的主要是评价政府干预行为对市场运行状态的影响,并发现和纠正不足和缺陷。

但是,政府实践效果评估问题存在以下两个局限性。

1、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是政府实践效果评估的一个重要问题。

政府在制订干预政策的过程中,往往拥有市场行为者所没有的信息,或者在干预政策实施中收集的信息战略重要性较高。

这会导致政府在制定的政策过程中,只能考虑已知部分的情况,而忽视未知部分的情况给市场带来的影响。

2、局部最优和全局最优问题局部最优和全局最优问题也是政府干预市场实践效果评估的一个重要问题。

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政府失灵的原因、对策及其启示

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政府失灵的原因、对策及其启示

【摘要】公共选择理论是以政治市场上的经济人假设为前提,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非市场决策和政府行为的理论,政府失灵说是其核心内容。

政府失灵主要表现在政府政策和机构的低效率、政府扩张、寻租,其解决对策包括法制化建设、加强竞争和监督、约束税收和支出等内容。

尽管公共选择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其政府失灵说仍对今天我国行政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强法制化建设和对公务员的激励。

【关键词】公共选择理论;政府失灵;原因;对策;启示一、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方法论公共选择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由公共选择学派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之一。

邓肯?布莱克被尊称为“公共选择理论之父”,詹姆斯?布坎南是公共选择理论的领袖人物,公共选择理论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主要包括政府经济理论的缺乏,新福利经济学的影响,以及凯恩斯主义指导下国家干预的失败。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布坎南曾表示:“公共选择是政治上的观点,它从经济学家的工具和方法大量应用于集体或非市场决策而产生。

”所谓公共选择是指人们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确定公共物品的需求和供给,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公共选择学者的理论从一开始就假定个人在参与市场活动和政治活动时,是以同样的价值尺度行动的,在这一基础上,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国家的决策过程是与经济市场类似的,由供求双方相互决定的过程。

人类社会有两个市场,一个是经济市场,一个是政治市场。

人们在经济市场上通过货币交换私人产品,在政治市场上通过选票交换公共产品。

经济市场上的活动主体是消费者和厂商,而政治市场上的活动主体是选民、利益集团、政治家和官员。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寻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英国经济学家皮科克认为政治市场存在三级结构,在初级政治市场上,政治家出售政策给选民,选民为购买合意的政策支付选票;在政策供给市场上,官员向当选政治家提供政策选项和实施政策的手段,政治家向官员提供预算;在政策执行市场上,官员向选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选民向政府纳税。

关于公共财政的几点认识(1)

关于公共财政的几点认识(1)

关于公共财政的几点认识(1)一、关于“公共财政”的提法我认为,古今中外,财政就是国家财政、政府财政,因其天然具有公共属性,所以也是公共财政,它们是同义的。

但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演进,不同的国家财政又会有不同的模式(类型)。

现在大家所说的“公共财政”一词是从西方引进的,把它作为国家财政在西方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模式,突出它是一种市场型财政,却又有着特殊的意义。

“公共财政”一词是英文Public Finance的直译。

《美国传统辞典》对Finance有两种解释:一是指资金或其他财产的管理科学,二是指对资金、银行业、投资和信贷的管理。

一般的英汉辞典则通常把Finance译为金融、融资或财务。

因此,如果Finance一词单独使用,那么它的主要意思可以理解为我们通常所说的财务管理,而这种财务管理既可以发生在私人部门,如家庭、企业、银行的资金管理:也可以发生在公共部门,主要是政府部门的资金管理。

在Finance 一词前加上限定词Public,此时的Finance就超越了“私人性”,而具有特定的“公共性”。

可见,单从字面上理解,PublicFinance指的就是公共的或公共部门的财务管理。

由于国家(或政府)是整个社会经济中最为主要、对社会公众有着最为广泛、持久而深刻影响的公共部门,因此,用Public Finance来代表国家(或政府)的分配行为或收支活动,是容易为人们所接受的。

所以,应当把Public Finance译为“财政”,因为财政就是指国家(或政府)的分配行为或收支活动。

我于1987年在把马斯格雷夫(Musgrave,R.A.)的Public Finance In The ory and Practice编译为《美国财政理论与实践》一书时,就把Public Finance译为“财政”。

也正因如此,假如把Public Finance直译为“公共财政”,有的学者认为那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初级财税辅导:市场失灵与公共财政

初级财税辅导:市场失灵与公共财政

市场失灵与公共财政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市场失灵”是财政存在的前提,从⽽也决定了财政的职能范围。

市场失灵的5个主要表现:
1.公共产品:结合已讲的公共产品的特点理解
2.外部效应:私⼈费⽤与社会费⽤之间或者私⼈收益与社会受益之间的⾮⼀致性,关键是指某个⼈或者经济组织的⾏为活动影响了他⼈或经济组织,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收益。

如:⼯⼚⽣产造成的污染
3.不完全竞争:某些⾏业因具有经营规模越⼤,经济效益越好,边际成本不断下降,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可能为少数企业所控制,从⽽产⽣垄断想象。

4.收⼊分配不公
5.经济波动与失衡:主要由于价格信号在某些重要市场上并不具有伸缩⾃如、灵活反应的调节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分配的范围是以“市场失灵”为标准,是以纠正和解决“市场失灵”这⼀问题来界定的。

对公共财政的理性思考

对公共财政的理性思考

对公共财政的理性思考近年来公共财政问题已成为我国财政理论和实践的一大热点财政理论界将其视为我国财政体制根本性改革的关键不少地方政府的财政部门也纷纷在公共财政这个大标题下尝试着财政预算管理的改革实践尽管多年来我国许多财政改革都不同程度地具有公共财政的性质但更多的只是“外围战”尚未触及财政旧模式的核心这就决定了我国财政虽已初步具有公共财政的轮廓但离真正的公共财政尚有相当距离因此为推动公共财政改革向纵深发展对公共财政的本源、公共财政同我国社会环境的相容性、在我国推行公共财政的重要性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探索是十分必要的一、在我国推行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性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公共财政历史证明无政府主义的市场经济或者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在配置资源中的成本很高并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最有效形式市场经济需要政府引导通过对市场行为的宏观调控弥补市场失灵达到资源配置最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基本的公共需要这一公共需要呼唤政府的公共财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财政所面对的基础已从作为行政附属物的企业和个人转到了独立的市场主体上来财政的“独立主体性”正在形成财政活动也正转到为经济主体的公共利益提供服务上来成为满足经济主体公共需要的基本手段国家财政对市场的调控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建时就被充分认识到而起调控作用的财政应采取公共财政的形式则是近些年才被我们逐渐认识到的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的国家财政不应是延续计划经济诸多特征的传统财政而应是与市场经济的公共需要相适应的公共财政公共财政对市场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营造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所谓硬环境就是要能保证市场的物资流动、资金流动和信息流动畅通这种市场环境只能由政府来提供所谓软环境是指能有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并有一套相应的机构来监督这些“游戏规则”的实行2.公共财政是提高政府支出效率、遏止腐败的一剂良药公共财政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政府预算建立在一整套科学公开的运作程序之上这就为精打细算、有效地使用政府经费提供了制度保障从而避免了由预算制度流于形式所造成的政府支出铺张浪费现象大大促使政府支出效率的提高公共财政的又一重要特征是通过对政府财力的法律制约将所有政府预算内外的收入都纳入政府预算中将政府的一举一动都纳入到法治范围之内政府收支行为如果不能受到有效的法制约束政府预算缺乏应有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就为权力腐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肥沃的土壤因此公共财政的推行实为医治政府权力腐败的一剂良药二、我国公共财政改革向纵深推进所面临的难题1.在公共财政体制下国有经济的定位问题无论在计划经济时期还是在市场经济时代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与国有经济相关的财政收支始终是一种客观存在西方公共财政学建立在以私有经济为主的“社会共同需要”之上我国在借鉴西方公共财政体制时如何给大量的国有经济定位就成为一大难点问题有些学者认为我国的财政应该由公共财政与国有资产财政所组成提出所谓的公共财政双元结构论也有学者将国有经济视作构建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关键障碍主张放弃对国有产权的庇护“公共财政双元论”本身违背了公共财政论将财政定位在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这一初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涉及国有资产的财政收支也同样服务于社会公共需要这一大目标这部分政府收支仅仅是财政的一个构成要素而非独立成分也即是说国有资产财政只是公共财政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根本上说如果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作为财政分配的唯一目标那么公共财政必然是一元论至于将国有经济视作公共财政的障碍、主张放弃对国有产权庇护的观点与我国政治经济的本质特征相违背也是不符合国情的我国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曾经担负的责任远比西方的一般企业多它们不仅承担了大量理论上应由政府承担的职责而且在经济发展中充任了“龙头”作用带动了大量的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现如今国有企业担负的政府职责不可能马上全部转给政府承担起来同时能替代国有企业龙头作用的经济力量尚未真正形成在此情况下如果让国有企业“一刀切”式地退出很可能出现一些“真空”或“半真空”状态这对社会资源的充分运用和调动是不利的为此在公共财政建设过程中国有企业的去留应该注重效率标准真正有效率的企业应予以保留和发展;确实无效率的应予以裁撤就我国国有经济目前发展的势头看随着国企脱困目标的如期实现国企上交给政府的利润必将大幅度增长如果将此部分收入用于国企高新技术项目的投资或安置下岗职工这或许更能体现公共财政的要求即将与国有经济相关的财政收支定位于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之上2.如何根本变革我国的政府预算制度如果说我国多年来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大多数改革都只是“外围战”尚未触及财政旧模式的核心那么这个核心就是政府预算制度乍一看我国的政府预算也是按照必要的程序编制的但更多的仅是流于形式而已预算编制中长官意志过强主观随意性过大政府预算草案是在预算年度已开始之后才提交人大会议审议且审议、批准时间过短使得人大会议实际上难以深入地对政府预算进行审议和修改预算在执行过程中缺乏法律的权威性确定了的预算可以不执行而没有预算的也可以随意收支预算的追加、追减没有执行相应的法律程序带有很强的任意性和长官意志性大量的预算外财力的存在直接否定了政府预算应包括所有政府收支的基本原则使之无法约束和规范政府行为迄今为止我国的政府预算未能真正决定和约束政府行为目前我国的政府预算只是政府安排自身收支的粗略的年度计划而不是真正的政府预算这决定了公共财政尚未在我国建成为此我们必须下决心根本变革政府预算制度构建科学的预算编制程序和规章增强人大对预算的审议和批准的实效性对违背政府预算的行为应追究其法律责任并将预算外财力也统一纳入政府预算之内只有这样才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政府预算制度确保公众对政府行为的约束从而真正构建起我国的公共财政体制作者单位河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戴自力。

关于公共财政的理论观点综述

关于公共财政的理论观点综述

关于公共财政的理论观点综述近年来,“公共财政”成为我国学术界和政府所关注的问题。

尤其在财政学界展开了一场关于“公共财政”的讨论。

现将一些观点综述如下:一、对“公共财政”的不同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双重身份和双重职能,决定着国家财政的构成及其职能。

我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既是政权组织, 又是全民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者的代表,行使着双重经济职能,即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全民生产资料所有者职能.社会主义国家的双重身份和双重职能,决定着国家的分配行为--国家财政是由两个部分即公共财政和国有资产财政组成,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具体职能和任务,应采取不同的政策。

[1]该看法还认为:当前财政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大揽财政,随着社会的发展财政职能也将逐步转变。

财政必须立足经济大局,放眼社稷民生,做治邦安民的坚强后盾。

公共财政是财政历史发展中的一种形态,是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模式,它是财政职能的调整,是财政管理深化与资金投向的深刻变革,当前我国必须努力构筑公共财政新框架,适应财政体制的发展趋势。

[2] 总结大全/html/zongjie/第二种看法认为:市场经济要求的是公共财政,只有公共财政才能适应于、服务于并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这是数百年来市场经济在西方的发展历程所鲜明昭示的。

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很自然也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公共财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向公共财政转化的趋势:(1)税收占预算内收入比重大幅度上升而达90%以上;(2)税收制度从按所有制成分分别设置,逐步转向对不同经济成分实行同一税收制度上来;(3)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大为下降,而同期社会文教支出急剧上升;(4)基本建设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急剧下降。

该支出曾是国家计划配置资源的直接财力手段;(5)财政的基本建设支出从直接投资建设盈利性企业为主,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投资为主转化。

[3]第三种看法认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不断促使着财政职能的转变、财政制度的改革和财政支出范围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关于财政理论发展源流的概要回顾及我的“公共财政”观

关于财政理论发展源流的概要回顾及我的“公共财政”观

关于财政理论发展源流的概要回顾及我的“公共财政”观前言财政理论是财政学科中的核心内容,是研究财政收支的规律,探讨财政制度的运作方式以及影响因素的学说体系。

财政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中叶,至今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壮大。

本文将对财政理论的发展源流进行概要回顾,同时我也会分享一下我对于“公共财政”这个不可或缺的概念的看法。

财政理论的发展与演变古代财政理论古代的财政理论主要集中在两条主线:一是如何增加国家收入;二是如何节约开支以满足需要。

中国的经济理论家和政治家早在3,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了对财政理论的探索,其中往往涉及国家税收的问题。

古代希腊的柏拉图提出“财政学”,并在《理想国》中提出了在物质丰富的情况下的公共财政理论。

现代财政理论现代财政理论起步于欧洲,特别是在18世纪和19世纪。

这个时期是历史上的“金融革命”时期,特别是从约翰·洛克的《政府论》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到大卫·李儒斯通的《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等经济学家的作品的发表,这些著作中开始有了涉及财政的内容,成为了财政学这门学科的基础。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国家财政力量的不断增强,财政学这个学科逐渐从单纯的政府财政管理进化为国家财政管理,对于财政政策、财政制度、财政法律等方面进行了更为系统和全面的研究。

这个时期的财政理论从需求满足的角度出发进行探讨,并开始关注国民经济发展与财政政策之间的协调问题。

当代财政理论财政理论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地发展与演进。

当代财政理论强调财政管理的现代化,从财政制度的角度来探讨重点财政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等等。

例如,加拿大经济学家马丁·菲斯特等人提出的“新财政学”、“新公共管理学”和“新公共经济学”等新的领域,推动了财政理论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公共财政公共财政也被称为国家财政,是财政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既包含为公共目的而筹备和运用国家资金和等财产资源的行为,也包括制定和推行财政政策和调控经济的手段和方法等等。

2142 市场失灵现象及其对公共政策的启示

2142 市场失灵现象及其对公共政策的启示

市场失灵现象及其对公共政策的启示引言在当今社会,市场已成为一种常见而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

然而,市场在其激烈竞争中仍存在失灵现象,直接影响到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因此需要公共政策的干预和调整。

笔者将从市场失灵的原因、表现、影响和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此为基础作出对公共政策的一些建议。

市场失灵的原因市场失灵的原因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外部性原因所谓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主体的决策和行为对其他人福利的影响。

例如,环境污染等外部性问题,它对社会福利产生负面影响的成本没有在制造者或使用者的价格中得到体现,导致制造或使用者无法承担真实成本,社会福利损失无法得到体现。

公共物品特征公共物品的特征是不可排除(即无法阻止所有人使用)和非竞争性(即对所有人提供时,边际成本为零),因此它们不能通过市场交易完全分配。

这导致公共物品的供应量偏少,从而影响了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

市场垄断市场垄断是指市场上只有一个或几个公司控制着整个市场。

由于垄断企业掌握市场控制权,他们可以自由设定价格,并限制供应量和服务质量。

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失灵是因为竞争不充分,消费者失去了权力,而不是因为资源分配问题。

市场失灵的表现市场失灵的表现直接反映了经济市场的需求状态和资源配置状况。

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指个人或组织对其他人有关于某产品或服务的信息差异。

例如,企业只是将产品或服务的好处告诉了消费者,但不会告诉他们的缺陷或其他可能的后果。

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往往会购买低质量的产品或服务,从而遭受损失。

外部性影响外部性通常会影响市场的竞争性。

事实上,由于产品或服务的负面影响没有反映在价格中,因此市场的竞争力和效率往往会受到影响。

例如,如果某个企业向城市的河流中排放废水,则这对城市的居民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公共物品缺乏公共物品通常包括环境、国防等,是一项经济持续发展所必需的。

在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它们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减缓或缺乏。

市场失灵的影响市场失灵的影响包括以下三个层面: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是最显著的影响之一,即市场无法将资源投向产生最大社会福利的领域。

财政理论与实践读书笔记

财政理论与实践读书笔记

财政理论与实践读书笔记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其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对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增长以及公共服务的提供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阅读相关书籍和资料的过程中,我对财政理论与实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财政理论的基石之一是公共财政理论。

公共财政强调的是财政活动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其核心在于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社会公平。

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例如国防、法律秩序等。

由于市场机制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存在失灵,财政的介入就显得尤为必要。

通过税收等手段筹集资金,再将资金用于公共物品的供给,能够弥补市场的缺陷,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水平。

在财政收入方面,税收是最主要的来源。

税收的种类繁多,包括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等。

税收政策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状况、社会公平、税收效率等因素。

合理的税收政策能够调节经济运行,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保障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例如,在经济过热时,适当提高税率可以抑制投资和消费,防止经济过热;在经济衰退时,降低税率可以刺激经济复苏。

财政支出则涵盖了多个领域,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

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质量。

在教育领域的投入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为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在医疗领域的支出能够保障人民的健康,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则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扩张性财政政策通常在经济衰退时采用,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等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紧缩性财政政策则在经济过热时实施,以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等方式抑制通货膨胀。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共同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在实践中,财政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是许多国家都面临的难题。

长期的财政赤字可能导致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增加财政风险,甚至可能引发债务危机。

因此,需要合理控制财政赤字和债务水平,确保财政的可持续性。

对公共财政逻辑起点的重新思考_市场失效的理论纷争与现实启示

对公共财政逻辑起点的重新思考_市场失效的理论纷争与现实启示

2008年第1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 o.12008 (总第186期) JOURNA L OF XI AME N UNI VERSITY(Arts&S ocial Sciences) G eneral Serial N o.186对公共财政逻辑起点的重新思考Ξ———市场失效的理论纷争与现实启示刘 晔,谢贞发(厦门大学财政系,福建厦门361005)摘 要:市场失效概念及相关理论早已成为公共财政学的重要理论基石,并构成政府干预市场合理性及我国公共财政的实践基础。

该理论在主流经济学框架内产生之日起,就不断受到质疑,引发广泛的论争。

新政治经济学制度分析的引入更为理解市场运行、比较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优劣等方面提供了多维度视角。

对市场失效概念及其理论应树立由理论概念向理念概念的转变、由非制度分析向制度分析的转变。

即使从资源配置角度看,市场失效也不足以构成政府干预与公共财政理论的逻辑起点,应从制度建设而非资源配置角度定位我国公共财政的实践基础。

关键词:市场失效;公共财政;资源配置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08)01-0010-08一、市场失效理论的由来及基本内容市场失效(market failure)一般泛指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无效或者低效的情形。

作为理论概念,其源于福利经济学的相关定理及其对市场有效的证明。

福利经济学有两个基本定理,第一基本定理的基本思想是:如果市场是完全竞争的,通过市场交易就会达到瓦尔拉斯均衡,而这种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必然是一种帕雷托有效的配置;第二基本定理是第一基本定理的逆命题,即帕雷托有效可以通过瓦尔拉斯式的竞争性均衡来实现。

福利经济学定理的成立需要对完全竞争作出一些强假设,包括:产权明确界定、买卖者众多、不存在外部性、产品同质、资源自由转移的和信息是完全的。

(Meggins on and Netter,2001)只有在这些强假设下,市场竞争机制才是有效的。

关于市场失灵与公共财政之间的关系1

关于市场失灵与公共财政之间的关系1

这些失灵可归为两大类: 一是技术市场失灵,是内在于市场体系的配置无 效率问题,比如垄断。 另一类是社会市场失灵,即虽然在技术上是有效 率的市场,但还是会产生一部分人不满意或不接受的结 果,如物价不稳定、收入分配不公平等。
(一)公共产品。 (二)垄断。 Βιβλιοθήκη 三)外部影响。 (四)非对称信息。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中,凯恩斯 的国家干预理论在美国得到了应用,后来被诸多 资本主义国家所认可和广泛采用,我国在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和完善中,也始终 坚持以市场调节机制为主导,同时坚持国家对社 会经济的宏观调控。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和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 的发展中,必须有政府的干预和宏观调控。
公共产品是指消费过程中具有非排它性和 非竞争性的产品。所谓非排它性也就是一当这类 产品被生产出来,生产者不能排除别人不支付价 格的消费。因为这种排它,一方面在技术上做不 到,另一方面却使技术上能做到,但排它成本高 于排它收益。所谓非竞争性是因为对生产者来说, 多一个消费者,少一个消费者不会影响生产成本, 即边际消费成本为零。
外部负效应是指某一主体在生产和消费活 动的过程中,对其它主体造成的损害。外部负效 应实际上是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成本外部化,但 生产或消费单位为追求更多利润或利差,会放任 外部负效应的产生与蔓延。
竞争是市场经济中的动力机制。竞争是有 条件的,一般来说竞争是在同一市场中的同类产 品或可替代产品之间展开的。但一方面,由于分 工的发展使产品之间的差异不断拉大,资本规模 扩大和交易成本的增加,阻碍了资本的自由转移 和自由竞争。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垄断的出现, 减弱了竞争的程度,使竞争的作用下降。
政府失灵了,我们应该寻求制度救济——法律 制度,并且最主要是与经济相关的法律制度,其中 核心是经济法。经济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 的产物,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 市场调节机制的局限性日益突出,国家干预也就随 之加强,从而规范和调整国家干预经济的经济法也 就随之产生和发展。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之法, 是政府经济行为之法,是保障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 有机结合之法。

新整理公共财政论文优秀范文

新整理公共财政论文优秀范文

公共财政论文优秀范文公共财政是为满足一国社会公共需要而构建的政府收支活动模式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

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公共财政论文优秀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公共财政论文优秀范文篇1浅谈我国公共财政职能摘要:财政职能问题是我国财政基本理论问题之一,它对我国财政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从对公共财政职能的一般认识入手,分析了我国公共财政职能存在的问题并进而提出了有效实现公共财政职能的方式。

关键词:财政;公共财政职能;市场失灵在我国,财政职能问题一直是个基本理论问题,它是财政本质问题直接引出,直接服务于和影响着财政本质问题的论证,又有着自己特殊的分析领域,对财政实践产生不可替代的影响。

一、对我国公共财政职能的认识公共财政职能是国家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理论上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范围应主要限于市场失灵领域,在市场不能做到,或者做得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就可利用其拥有的财政等经济杠杆发挥积极作用,对市场进行干预。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资源配置领域的市场失灵(在经济体系中,如果存在公共产品,外部性,规模收益递增,风险和不确定等情况,市场机制就无法引导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需要政府介入);经济稳定领域的市场失灵(失业和通货膨胀是经济运行过程不稳定的两个突出表现,它们的出现是市场机制失灵最显著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为了消除通货膨胀和失业,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抑制);收入分配领域的市场失灵(市场机制追求的是资源的配置效率而没顾及公平,因此,竞争性市场可能会带来很不公平的收入分配,需要政府干预,发挥财政职能)。

政府在以上几方面发挥作用的过程,就是政府利用公共财政这一非市场机制解决市场机制无法解决的问题的过程,从而与市场机制共同作用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状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具有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稳定经济职能及国有资本金管理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简单地说,财政的配置职能是指政府为满座社会需要而提供特定的物品和服务,并为这些支出融资而征税。

公共财政理论的再分析_0

公共财政理论的再分析_0

公共财政理论的再分析逐步建立公共财政框架,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财政改革的主要目标。

但对什么是公共财政,为何要构建公共财政,目前还存在许多认识上的误区。

只有澄清这些认识上的误区,才能创建实质意义上的公共财政。

一、什么是公共财政财政是国家(政府)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分配活动),这在我国已经形成了共识,因此财政从来就是国家(政府)财政,这是财政的本质,或财政一般,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家的性质不同,社会经济运行机制不同,决定着国家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分配活动)目的及达到目的途径不同。

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财政类型(模式)或称财政特殊。

公共财政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财政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模式,对其内涵的认识,必然要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入手。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在于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问题的关键在于满足人们需要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要使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效率是关键,是第一位的。

要使经济活动符合效率的要求,必然要相应的效率装置,而迄今为止,市场机制是人们发现的使经济活动有效率的唯一装置。

换句话说,在经济制度中,没有市场机制也就没有效率。

但市场失败的存在决定着市场机制只能有效率地提供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私人物品,满足社会成员的私人需要,对社会成员个人需要图谱中的公共需要则无法有效满足,而公共需要又是社会成员个人图谱中客观存在的。

既然市场机制无法有效提供,就只能通过某种非市场机制来提供。

这种非市场机制在我国约定俗成称为财政机制。

市场机制提供的满足私人需要的物品称为私人物品,与此相对应,财政机制提供的满足公共需要的物品称为公共物品。

据此,在市场经济下,财政就是政府通过非市场机制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或分配活动。

问题到此还没有完结,关键在于资源稀缺的前提下,政府如何提供公共物品才能使社会成员的私人需要和公共需要得到最优满足,实现社会成员个人福利水平最大化,或者更明确地说,政府财政机制提供公共物品如何才能符合经济活动效率的要求?既然市场机制是使经济活动有效率的唯一装置,财政机制要符合经济效率的要求,其实质上也必然是一种模拟市场机制。

对公共财政理论问题的再认识

对公共财政理论问题的再认识

对公共财政理论问题的再认识” 摘要:将“publicfinance”定义为“收入、支出或其活动”失之过窄;将其定义为“政府所进行的经济活动”失之过宽,从而就公共财政内涵及其特征作了辨析。

公共财政不是和国家财政并列的财政模式,而是国家财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模式;把国有资本财政放在公共财政之外,是需要重新研究的问题;财政收支平衡不是收支之间的对比关系,而是量上的相互适应;财政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不仅要考虑物质资料再生产,也应包括人口再生产。

关键词:公共财政;国家财政;财政模式;收支平衡;社会再生产一、国内外关于公共财政定义的简析关于财政(publicfinance)的定义,早期的西方学者认为,财政是政府收入和支出的管理,或者称之为政府资金的征收、使用和管理。

我国传统财政学关于财政的定义尽管表述各异,但大体上还是可以概括为国家的收入和支出活动,甚或将收支活动等同于分配活动。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publicfinance,日本岸田俊辅在1978年的《图说日本财政》将其定义为“政府所进行的经济活动”①。

美国马斯格雷夫在其1973年初版的《财政学理论与实践》一书中的序言中说:“财政这一名词,传统地应用于包含税收和支出措施的那套政策问题。

这不是一个好名词,因为根本问题不是资金方面的,而是涉及资源利用、收入分配和就业水平的,不过这个名词已为人们所熟知,而且称之为公共部门经济所引起的误解将不会更少些。

”在该书1980年第三版中说:“本书论述公共部门经济,不仅包括其资金,而且包括它对资源利用的水平和配置,以及它在消费者之间的收入分配的全部关系。

虽然我们的主题是归属于财政学的,但它涉及到问题的资金方面,也涉及到实物方面。

而且,它不单纯是个公共经济问题。

因为公共部门是在和私有部门相互作用之中运行的,所以两个部门都进入分析,不仅支出和税收政策的效果有赖于私人部门的反应,而且对财政措施的需要也取决于财政措施不存在时私人部门如何行动。

市场财政和公共财政发展思考

市场财政和公共财政发展思考

市场财政和公共财政发展思考财政部门预测,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可能实现8万亿人民币,将成为全球第二财政大国①。

对这个消息,舆论却一边倒地充满谨慎和担心。

这清楚地表明,或许我们的财政已经解决了“如何收钱”的问题,却远远没有解决“如何花钱”的问题。

近几年来的形势,尤其是一系列社会热点事件表明,财政改革已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候。

一、“富国”的唯一目的是“富民”在对八万亿财政的质疑中,一个响亮的声音是:财政收入是国家“与民争利”,国家从蛋糕中切的块头大了,民众口袋里的钱就少了。

因此,改革的方向是对民间减税,降低财政在GDP中的比例。

这种说法有道理,但是却搞错了财政的角色,容易使人们忽视财政改革的真正方向。

错在哪里?错在把“国家”当成了和民众并列的利益主体,把社会财富划分成了“国家的”和“民众的”这两块。

但实际上,“富国”的唯一目的是“富民”,政府(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不应当有自身特殊利益。

所有的政府财政收支,既不是国家的,更不是财政部门的私有财产,而都是为着“富民”服务的。

是把钱留在老百姓手里自己花,还是交给政府统一来花,无非是老百姓花钱的两种不同方式。

并且,这两种方式都有必要性,毕竟有许多事情只有靠政府的力量才能办到。

因此,“国”和“民”之间,不应是“争利”的关系,而是委托和被委托的关系,政府只能把“蛋糕”在民众之间重新划分,而不是自己要分到蛋糕。

如果政府可以有自身利益,是不正确的也是危险的。

因此,考察财政制度,不应当从“国”和“民”之间的份额来看,而主要看“国”的那部分有没有“钱为民所用”。

我国2008年财政收入占GDP26%(当然关于这个数据与其他国家是否可比,有诸多争论,按照大多数估计,至多在世界上处于中等水平)。

目前表面上国富民穷,主要不是由于财政收入过高,而是没有很好地做到“用之于民”。

讲清楚这个问题,有助于为财政改革找到正确方向。

例如,和财政收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连续多年节节下降,从1980年代56.5%下降到2005年最低时的36.7%。

对公共财政理论问题的再认识(一)

对公共财政理论问题的再认识(一)

对公共财政理论问题的再认识(一)摘要:将“publicfinance”定义为“收入、支出或其活动”失之过窄;将其定义为“政府所进行的经济活动”失之过宽,从而就公共财政内涵及其特征作了辨析。

公共财政不是和国家财政并列的财政模式,而是国家财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模式;把国有资本财政放在公共财政之外,是需要重新研究的问题;财政收支平衡不是收支之间的对比关系,而是量上的相互适应;财政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不仅要考虑物质资料再生产,也应包括人口再生产。

关键词:公共财政;国家财政;财政模式;收支平衡;社会再生产一、国内外关于公共财政定义的简析关于财政(publicfinance)的定义,早期的西方学者认为,财政是政府收入和支出的管理,或者称之为政府资金的征收、使用和管理。

我国传统财政学关于财政的定义尽管表述各异,但大体上还是可以概括为国家的收入和支出活动,甚或将收支活动等同于分配活动。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publicfinance,日本岸田俊辅在1978年的《图说日本财政》将其定义为“政府所进行的经济活动”①。

美国马斯格雷夫在其1973年初版的《财政学理论与实践》一书中的序言中说:“财政这一名词,传统地应用于包含税收和支出措施的那套政策问题。

这不是一个好名词,因为根本问题不是资金方面的,而是涉及资源利用、收入分配和就业水平的,不过这个名词已为人们所熟知,而且称之为公共部门经济所引起的误解将不会更少些。

”在该书1980年第三版中说:“本书论述公共部门经济,不仅包括其资金,而且包括它对资源利用的水平和配置,以及它在消费者之间的收入分配的全部关系。

虽然我们的主题是归属于财政学的,但它涉及到问题的资金方面,也涉及到实物方面。

而且,它不单纯是个公共经济问题。

因为公共部门是在和私有部门相互作用之中运行的,所以两个部门都进入分析,不仅支出和税收政策的效果有赖于私人部门的反应,而且对财政措施的需要也取决于财政措施不存在时私人部门如何行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第1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 o.12008 (总第186期) JOURNA L OF XI AME N UNI VERSITY(Arts&S ocial Sciences) G eneral Serial N o.186对公共财政逻辑起点的重新思考Ξ———市场失效的理论纷争与现实启示刘 晔,谢贞发(厦门大学财政系,福建厦门361005)摘 要:市场失效概念及相关理论早已成为公共财政学的重要理论基石,并构成政府干预市场合理性及我国公共财政的实践基础。

该理论在主流经济学框架内产生之日起,就不断受到质疑,引发广泛的论争。

新政治经济学制度分析的引入更为理解市场运行、比较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优劣等方面提供了多维度视角。

对市场失效概念及其理论应树立由理论概念向理念概念的转变、由非制度分析向制度分析的转变。

即使从资源配置角度看,市场失效也不足以构成政府干预与公共财政理论的逻辑起点,应从制度建设而非资源配置角度定位我国公共财政的实践基础。

关键词:市场失效;公共财政;资源配置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08)01-0010-08一、市场失效理论的由来及基本内容市场失效(market failure)一般泛指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无效或者低效的情形。

作为理论概念,其源于福利经济学的相关定理及其对市场有效的证明。

福利经济学有两个基本定理,第一基本定理的基本思想是:如果市场是完全竞争的,通过市场交易就会达到瓦尔拉斯均衡,而这种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必然是一种帕雷托有效的配置;第二基本定理是第一基本定理的逆命题,即帕雷托有效可以通过瓦尔拉斯式的竞争性均衡来实现。

福利经济学定理的成立需要对完全竞争作出一些强假设,包括:产权明确界定、买卖者众多、不存在外部性、产品同质、资源自由转移的和信息是完全的。

(Meggins on and Netter,2001)只有在这些强假设下,市场竞争机制才是有效的。

但是,这些强假设条件下的理想市场与实际运行中的现实市场是存在巨大差距的,如果这些假设中一个或更多的假设无法满足,市场就存在失效的可能,这样便产生了市场失效问题。

尽管对外部性、公共产品等市场失效具体表现的探讨由来已久,但市场失效作为经济学术语最早由Bator于1958年发表的《市场失效的解剖》一文中正式提出,并赋予其以特定的含义即市场在资源配置功能Ξ收稿日期:2007-09-17作者简介:刘晔(1971-),男,福建长乐人,厦门大学财政系副教授,经济学博士;谢贞发(1976-),男,福建邵武人,厦门大学财政系讲师,经济学博士。

上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外部性、公共产品、垄断与自然垄断、不确定性四大方面。

①对市场有效与市场失效最为生动的表述是奥尔森总结的经济学两大定律。

(1992:355)第一条定律是:“有时,当每一个体只谋求他或她自身的利益时,群体的理性结果会自动产生”———也就是,斯密著名的看不见的手将个体为自己的努力联合起来,并保证结果具有社会效率。

简而言之,就是“个人理性导致社会理性”。

第二条定律是:“有时,第一条定律站不住脚,无论每位个体如何努力追求自己的利益,社会的理性结果最终不会自动产生”———也就是,“个人理性并不一定带来社会理性”,只有靠适当的组织机构才能带来具有集体效率的结果。

上述市场失效概念与表现是完全从资源配置效率角度而言的,并以帕雷托最优为效率评价标准。

但帕雷托有效并不是社会最优的标准,因为它回避了再分配问题,回避了诸如“公平”与“正义”这类规范问题。

如果考虑这些方面,则又扩充了市场失效的范围。

现在,普遍接受的“市场失效”情形包括:公共产品、外部性、垄断与自然垄断、风险与不确定性状态、社会分配不公、宏观经济总量失衡等。

(张馨,1999:33-45;克拉克,2001:155-158)既然在这些场合市场机制无法达到效率要求,则为非市场的政府机制介入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点。

一种常见的说法便是:“市场能做的,就让市场去做;市场不能做的,政府就应该发挥作用”。

二、非制度视角下市场失效理论的论争与发展新古典主流经济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视制度为既定的分析框架。

“市场失效”理论自在主流经济学框架内产生之日起,在主流经济学内部就不断受到质疑。

(一)古典自由主义者的初期抵制及其继承者的进一步阐释作为自由放任思想的坚决维护者,古典自由主义者最早对“市场失效”这一政府干预的逻辑起点本身提出了挑战。

他们认为,许多所谓的失效实际上是由政府干预引起的,如果政府只限于执行其应有的职能,就不会发生这些失效。

即使市场具有某些缺陷,政府纠正这些缺陷的行动也可能只是使事情变得更糟。

作为古典自由主义继承者的新奥地利学派在修正新古典经济理论有效市场中充分信息假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坚持了其自由主义传统。

他们承认,市场有许多缺陷,包括垄断、不确定性和外部性。

但他们捍卫市场不是基于市场存在任一特定时点上有效配置资源的能力,而是基于市场作为发现和利用信息的机制具有其相对优势。

(克拉克,2001:61)如哈耶克认为,市场传递信息、提供指导个人选择的价格信号、激励创新的效率足以抵补由于市场失效所产生的任何低效。

而政府也不具有改善市场运行的充分信息,政府干预只会造成市场失效更大的损失。

(克拉克,2001:57)总之,古典自由主义及其继承者虽也承认市场存在缺陷,但仍然认为市场机制优于政府干预。

其中,在价格信息上政府的相对劣势是首要原因。

(二)关于市场效率条件的论争福利经济学在论证市场有效时,需要完全竞争的强假设。

那么如果放松某些假设,市场是否也能够达到帕雷托效率呢?如前所述,新奥地利学派抛弃了市场有效中充分信息的假设。

因为如果有了充分的信息,计划当局就可以在计划中复制市场,使得中央计划替代完全竞争市场而一样能达到完全效率。

同样,信息经济学先驱斯蒂格勒(1996:9)1961年对充分竞争市场条件中完全信息问题提出了质疑。

他认为没有必要把完全信息列为完全竞争的充分条件之一,因为信息不是“免费财①马歇尔最早将外部性定义为企业与产业间经济之差异。

(史普博,2004:12)但一般认为,庇古于1920年最早以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社会收益与私人收益不一致而提出了外部性问题。

按张馨(1999:576)的考证,公共产品论某些基本内容最初渊源于休谟1739年在其《人性论》中的论述,而最终形成于1880年“边际革命”之后。

货”,既然信息的搜集和其他商品的生产服从同一规律的支配,那么只要生产者人数众多,信息生产也会是竞争性的。

同样,一些向来被归入“不必要的市场不完全”现象———如价格刚性、同种商品的价格差异、资源利用不足等,现在通过信息理论都能得到说明,从而不再是需要政府出面干预的“市场失效”问题了。

Stiglitz(2002)从相反的角度指出市场失效方法的局限性:市场失效普遍存在。

因为市场效率条件的严格性,使得只要当市场是不完善或信息是不完美时,市场就无法产生符合帕雷托效率的产出水平。

这样,现实中就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市场有效”和“市场失效”,从而也无法为政府应该干什么提供有效的引导。

因而,市场效率条件的合宜性值得怀疑。

(三)公共产品论的发展市场失效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产品论①,其有效供给成为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重点。

按传统公共财政论及公共产品概念最初提出者Samuels on的分析,由于搭便车的存在使得分散的市场力量不可能有效提供公共产品而应成为政府弥补市场失效的主要职责之一。

但随着公共产品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按公共产品最优供给的Samuels on规则:公共产品边际成本应等于公众愿为公共产品提供的相对价格(规费、税收)之和,但由于人们会隐藏偏好及投票偏好显示机制的缺陷,政府无法完全了解信息,因而政府也无法实现公共产品提供的完美效率,这样就为非政府的公共产品自发供给提供了可能。

Buchanan(1965)利用俱乐部理论提出了介于纯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的具有“局部排他性和有限的非竞争性”特征的集体产品的供给。

奥尔森(1995:41)对集体行动逻辑的分析表明,通过选择性激励利益集团尤其是小集团可以较为有效地提供集体公共产品。

因而,规范分析上的进展就使公共产品这一传统的市场失效领域由单一的政府配置转向多元化配置:政府、社区、非营利组织乃至私人都可以供给公共产品。

这一理论转变与经验实证的进展,特别是近年来公共产品自发供给上实验经济学的发展相佐证,从而使其更符合客观实际。

(四)实证研究对市场失效经典案例的否定市场失效理论依托于其从概念界定出发的若干市场失效形式:公共产品、外部性、垄断与自然垄断、信息不对称等。

而上述概念的阐释又常依附于教科书中的许多寓言故事与经典案例,如公共产品的灯塔故事、正外部性的蜜蜂寓言、信息不对称下的分成租佃制、寡头垄断下掠夺性定价的标准石油案例等。

(史普博,2004:7)市场失效理论之所以能“深入人心”,这些寓言故事是功不可没的。

但经济学家在长期经验实证基础上表明了上述寓言与案例的虚幻性。

(转引自史普博,2004)如科斯在1974年实证表明完全符合公共产品概念的灯塔在英国早期主要由私人供给;张五常《蜜蜂的寓言》调查表明,至少在美国果农与养蜂者间的私人协议由来已久而不存在所谓外部性问题;同时张五常在《佃农理论》经典文献中验证表明,地主与佃农间的长期合约能通过市场自行解决信息不对称下的道德风险;麦吉于1980年论文中论证了并没有证据支持标准石油公司以掠夺性定价来获取垄断地位。

这些实证研究表明,对市场的功能与潜力有待于进一步发现与挖掘,仅从公共产品、外部性等概念界定出发来划定市场失效领域显得虚幻与武断。

三、市场失效的制度视角:新政治经济学的贡献与争议以上归纳仅是考察市场失效在以效率为核心的主流经济学内的论争与进展。

但市场效率与非市场效率的基础是制度,新古典主流经济学囿于制度既定的框架不足以为此提供进一步的答案,以①甚至外部性、自然垄断、信息不灵、社会分配不公、宏观经济不稳定等其他市场失效形式的克服与纠正由于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共同利益而构成广义“公共产品”的内容。

(张馨,1999:437)制度本身为分析对象的新政治经济学①则能为分析市场与政府的关系问题提供更有利的视角。

(一)公共选择论的政府失效观公共选择理论家从另一个角度,以交易政治观的制度分析来探究政府解决市场失效问题的有限性。

他们将经济学方法运用于政治决策过程,认为政治不过是将公共的政府领域视为私人的市场领域来进行交易活动。

公共选择理论家反对传统主流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把政府视为一位潜在的仁慈的专制君主,将政府视为社会福利的公正促进者的观点,他们认为选民、官员和政治家的行为方式与私人消费者和生产者一样,都是追求自己的私利,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