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报纸新闻语言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听2018.03|
“新闻语言是新闻作品的要素之一,是构成新闻作品的物质材料和手段,是新闻作品的客观性内容感性显现的
外在形式”①
,报纸新闻语言是其中的一种,准确、及时地反映并记录着社会的发展变化。
媒介形态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报纸、广播、电视到互联网的演变历程,媒介所承载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传播渠道日益拓宽。
不管媒介形态怎样演化,新闻语言自始自终都是信息传播的基本单位,而报纸新闻语言无疑是新闻语言的最初形态。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报纸新闻语言的特点也表现出极大的差异化。
一、新媒体视域下报纸新闻语言体现的特点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借鉴、取长补
短、相互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媒介形态也越来越多种多样。
在全媒体环境下,报纸新闻语言主要体现出
以下三个不同于传统媒介环境下的变化特点:融合化、
互动化、个性化。
(一)新闻语言出现融合化的趋势
在新媒介环境下,各种媒介的融合必然带来了新闻语言的融合。
新的媒介借鉴传统媒体新闻语言的规范化与准确性,传统媒介也学习新媒介运用个性化和具有时代性的新闻语言,二者互为补充。
报纸新闻语言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出现了融合的趋势,各种网络语言,如“小鲜肉”“给力”等词汇出现在报纸中。
(二)新闻语言出现互动化的趋势
互联网环境下,各大报业集团借鉴新媒体经营模式,并结合自身特点,开辟报纸电子版,创办自己的公众号和官方微博,或者与新媒体强强联手等。
这种转型使得纸媒更加注重用户体验,根据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制定新闻产品。
报纸的网络新闻与受众的互动更频繁,力图在最短的时间内反馈受众,使传播效果最大化,所以,在新媒体环境
下,报纸新闻语言更注重趣味性、
可读性以吸引受众。
(三)新闻语言风格个性化
在新媒体视域下,受众需求日益多样化,对信息的需
求也更加严格,新媒体最先意识到这一新变化,根据受众不同的个性需求制定受众需要的新闻,设置不同的内容板块。
传统媒体紧随其后,也开始分析受众的需求,为受众量身定做新闻。
在某种程度上,报纸新闻语言风格更加个性化与多元化,融入了更多现代化的元素,满足了分众化的需求。
二、新媒体视域下报纸新闻语言出现的问题
为了与新媒体争夺一席之位,纸媒积极转型。
但是,改革过程中在报纸新闻语言方面出现的问题值得关注。
(一)新闻语言不规范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互联网环境下,传统报纸为了与新媒体争夺新闻时效性,在新闻生产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很难像以前一样静下心来对新闻内容进行精耕细作,新闻语言不规范现象日益突出,在词汇和语法的误用上表现尤为明显。
1.词汇方面的误用
词汇方面的失误有两种表现:一是词义理解失误;二是生造词语。
一些报纸因为对词义的理解不到位造成失误。
例如《楚天金报》2015年4月9日02要闻版《暴雨冰雹致八人死亡》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危难之际,孙志糠突然意识到靠墙摇摇欲坠”。
“摇摇欲坠”用来形容十分危险,快要掉下来,而靠
墙倒塌的速度非常快,此处用
“摇摇欲坠”不太恰当。
生造词语是指新闻写作中,在原有词汇的基础上自己创造现实中本来没有的词汇,这种现象在新闻报道中经常
出现,多来自外来词语和方言。
如新闻《老交警抓贼被刺穿左肺》一文中这样写道:“并拿出刀子向朱的后背猛戳一气”。
“猛戳一气”是武汉方言词语。
在互联网环境下,公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网络用语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出现较多的失误,报纸作为主流媒体,在写作时应该严格规范网络用语。
2.语法方面的误用
语法方面的误用主要体现在词性的误用、偷换主语、指代不明。
词性误用,主要指某些词的词性没有被弄清楚,导致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错误。
如《楚天金报》2015年4月9日头版新闻《手执兽医证竟敢给人看病》有这样一句话“……发现老乡特别多,于是便在这开诊所。
”“这”与“这里”虽然是相似代词,但是二者在具体使用上有明显的区别。
有些新闻工作者在写作时没有充分理解字词的意思,而只是看到表面意义,容易导致一些字词的使用不合理。
偷换主语在报道中也经常出现,一句话中前后主语不一致,使读者分不清主语是什么。
如《山西晚报》2016年8月11日头版《唐山大地震:山西人难忘的记忆》一文中这样写道:“王廷禹刚跑到窗户前,摇晃的大地就把他从开着的窗户重重地甩了出去。
”这句话看似合理,实际上偷换了主语,前半句主语是“王廷禹”,后半句主语是“摇晃的大地”。
指代不明的现象在新闻语言中很容易被忽略。
如《楚天金报》2015年4月9日03版《钢琴已成为当今家庭“三大件”》一文中这样写道:“……现在花钱请老师在家学钢琴的中老年人日益增多,一些是以前有一些基础,重拾旧梦;一些是家中的留守老人,解解闷儿,
丰富一下业余生活
实践与思考
新媒体视域下报纸新闻语言分析
□杜晓倩
摘要:报纸新闻语言作为各类媒介语言最基础的语言形态,对大众生活语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即使在新媒体环境
下,报纸新闻语言依旧对其他媒介语言具有借鉴与参考价值。
本文探究在新媒体语境下,报纸新闻语言呈现出的新变化、新特征以及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措施。
关键词:报纸;新闻语言;规范
119
DOI:10.19395/ki.1674-246x.2018.03.066
……”。
句中两个“一些”前后指代不一致,前者指代中老年人学钢琴的原因,但后者又明确指代学钢琴的老人。
(二)新闻语言单一古板
单一雷同的新闻语言在很多媒体都已成为一个通病。
单调的新闻语言、乏味的报道话语、毫无可读性的稿件内容,都构成了新闻报道的模式化。
1.缺乏具体细节描写
新闻可读性差、难以引起受众的关注主要是由于在新闻报道中,缺乏对具体细节的描写,只是干巴巴地叙述,忽视了对人物具体活动的描写。
新闻内容缺少细节描写,没有描写新闻活动的具体情节,以及新闻人物的心理过程描写,难以捕捉到受众关心的内容,受众缺乏阅读的兴趣,导致新闻的点击率下降。
有些人物通讯中,单纯以时间顺序描述人物的事迹,缺乏对人物具体活动的进一步描写。
2.新闻语言保守雷同
一些传统媒体的新闻工作者不深入现场采访调查,更多情况下是转载其他媒体的新闻,只是把新闻标题稍作修改便刊登到报纸上,久而久之,导致在新闻写作中,新闻语言雷同现象严重。
特别是会议新闻,媒体只需要拿到会议材料,在材料中提取相关内容即成一篇新闻报道。
多家媒体参考相同的材料,又担心相关观点出错,所以不敢有任何创新性的内容,自然使新闻写作大同小异,毫无新意。
(三)形式大于内容
1.标题党现象严重
在新媒体环境下,新媒体网站把关相对不严格,为了吸引眼球,增加点击率,会设法制作醒目新颖的新闻标题,但往往新闻内容和标题没有太大的关系。
纸媒为了在与新媒体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纷纷制作与预期内容不相符的新闻标题,尤其在其数字版新闻中,这种现象尤为明显。
例如,现在很多新闻网站为了吸引读者点击阅读新闻,在新闻标题前面加“震惊”
“危险”
“不看后悔”等字眼来博得受众的眼球。
2.新闻改革流于形式
报纸忽视了对内容的实质性改革,形式改革大于内容升级,这种转型在国内传统媒体中比较常见。
比如,一些报纸在转型发展中,设立了报纸数字版和微信公众号,以及与“今日头条”等影响力较大的新媒体进行合作。
但是,在传播手段多样化的同时,并没有生产出高质量的、吸引受众眼球的新闻产品,没有真正实现内容为王的转变。
三、新媒体视域下报纸新闻语言的改进
(一)规范新闻语言,营造和谐语言环境
新闻媒介具有“过滤器”的作用,报纸新闻语言也应该规范用语。
为了使报纸新闻语言更合理、规范,也为了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的新闻语言环境,实现报纸新闻语言的规范化应做到:首先,国家要完善文字规范化法规并且加大宣传力度。
2013年国务院正式发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对不同行业和部门,尤其是新闻传播领域文字载体的规范使用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因此,需要加大相关法规的宣传力度,营造一个良好的新闻语言运用氛围。
其次,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语言文字规范化素质。
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写作中要注意词汇、语法、句式等的正确使用,新闻编辑对各类信息进行取舍和过滤以决定什么样的信息可以传播。
如媒体可以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培训工作,提高编辑、记者等工作人员正确运用
字词的能力,杜绝滥用流行词语、方言词语、文言词语等不规范用语现象。
第三,增强受众对报纸新闻用语规范化的监督意识。
具体地说,应该让阅读报刊的主体参与到新闻语言规范化的活动中,充分调动读者的积极性,构建一个由社会监督形成的报刊语言规范使用的外围环境。
(二)注重细节描写,增强故事性
如今,随着受众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受众对信息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阅读单调乏味的文字,而更喜欢趣味性、故事性的内容呈现。
一方面,在新闻写作中,要恰当地使用动词,使静态的报道呈现动态的画面感,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另一方面,恰当运用形容词和描述性词汇。
更多地运用形容词和描述性词汇可以使文章内容生动具体,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受众能够全方位、立体化地感受到新闻事件的全貌。
(三)使用新词汇,体现时代性
我国报纸新闻语言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吸收外来词汇,时代性增强,新闻语言也更加丰富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态。
第一,洋为“我”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外交流日益密切,特别是文化方面的交流,突出表现之一是报纸新闻语言借鉴外来用语,比如“沙发”“芭蕾舞”“卡片”“草根”等,这些词语已经被人们认可接受。
第二,方言“通”用。
有一些方言词汇,由于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或者人们比较容易记住,突破地域限制,在全社会普遍流传,因此慢慢被纳入普通话中。
例如一些港台语言“领队”“作秀”“巴士”
“打的”
“度假村”
“保养”等,由于这些方言经常出现在报纸或电视上,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而被广泛使用。
四、结语
报纸新闻语言作为新闻语言的一种,在发展过程中日益走向完善,并且逐步作为一种独立的语言而自成体系。
新闻工作者借助新闻语言将新闻信息准确、客观地传达到受众那里。
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新闻语言将会更加富有时代特色,受众对信息的需求也更加个性化,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以及相关的语言学家要时刻把握时代脉搏,了解社会动态,及时更新新闻语言。
同时本文也提出了新闻语言规范化方面出现的问题以及一些相关改进和创新的措施,这也是今后新闻工作者在采写过程中要注意并规避的问题。
注释:
①石彬.流行语在报刊新闻语言中的应用与规范[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参考文献:
1.杨建平,程显荣.浅析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语言的特点[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6(4).
2.颜力涛.网络与新媒体视域下语言的后现代化变异[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
3.梁燕.试论我国当代报纸新闻语言的特点[J].新闻研究导刊,2016(6).
4.曹啸江.关于报纸新闻语言规范方面的点滴思考[J].中国地市报人,2015(6).
(作者系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
)实践与思考
120
|RADIO&TV JOURNAL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