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88套)(高三 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随着西方逻辑学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与应用,运用中西比较方法进行中国古代逻辑研究的成果大量涌现,出现了单一运用西方传统逻辑知识框架来解读中国古代逻辑的现象。

但就语言文字、思维方式和话语体系这一套完整论式来说,中西方存在着巨大差异:西方话语体系是以符号语言和形式逻辑作为基础的,西方的思维方式注重演绎分析、科学理性;中国话语体系则是基于汉民族语言的象形文字和形式逻辑与非形式逻辑并重的思维逻辑基础,中国的思维方式偏重综合归纳、辩证整体。

因此,单一地追求中西逻辑思想之“同”,难以揭示中国古代哲学、逻辑思想的全貌。

②中华经典文献卷帙浩繁、学理深晦,梳理研究工作可谓艰难。

目前中国古代逻辑的研究成果涉猎的文献倾向于逻辑思想比较突出的文献案例,大多还是碎片化、未成体系的,较难呈现出一条清晰确切地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学派、人物之间逻辑思想关联起来进行比较分析的思路和方法,很难从历史广度中看清一种逻辑思想的传承演变及其现实价值。

此外,在立足中华经典文献研究中国古代逻辑的自身特点时,又容易出现拒斥中西比较研究或者片面“求异”的现象,这也不利于全面认识中国古代逻辑的价值和意义。

在运用中西比较研究方法的过程中,需要重视中国古代逻辑形成与发展的思想渊源和历史情境。

百家争鸣的特殊历史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水深火热,“救世”的现实诉求对于诸子言说论辩、思想交锋起到了支配和驱动作用。

将中国古代逻辑规则与西方的形式逻辑进行比较时,忽视中国古代逻辑形成、应用和发展的具体实际境况,诸子的政治伦理主张,中华民族的思维偏向等问题,难以窥见中国古代逻辑的特殊样貌。

③中华文明话语体系的底层思维逻辑,不仅有言说论证需要遵循的逻辑规则,还包括明辨是非的标准以及政治伦理的应用逻辑等,这其中具有与西方逻辑学相通之处,更深层地揭露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广泛存在的政治伦理主张和道德价值标准。

山东省济南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

山东省济南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

2023年11月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D2.B3.C4.表现:(1)首先介绍张仲景是应用系统思维示范的第一人,依据系统思维写出《伤寒杂病论》,留下113个经方。

(2)其次论述中医系统思维的体现之一:中医们根据临床具体实践对张仲景《伤寒论》内容加以补充,组成不同的处方。

(3)最后论述中医系统思维的体现之二:每一张名方都有其系统思维,以吴又可比较张仲景的方法作出改变为例。

好处:内容更加集中,思路更加清晰,中心突出,更容易阐述中医系统思维。

(评分标准:答案4条,每条1分。

)5.(1)中医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发展中不断补充和创新,系统思维有明显优势,中医抗疫药物效果优异就是很好的证明。

(2)国家顶层高度重视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定会出台政策、文件保障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创新发展。

(3)中医药开放包容,中药材产业前景喜人。

(4)国人已经意识到中医药振兴发展是系统工程,应利用数字化等现代化手段进行创新性发展,中医正走向现代化。

(5)年轻人报考中医药大学,立志成为中医药传承发展的人才。

总之,中医既继承优良的历史传统又接轨现代化创新发展,前景大好。

(评分标准:答出3条可得满分)6.A7.C8.①“鹰”在文中指现实生活中在天空盘旋的鹰。

②“鹰”是口令的内容。

兵以此鼓励自己,军人像雄鹰一样搏击长空,不怕任何困难。

③兵战胜鹰的过程,就是成为鹰的过程,象征兵的成长蜕变。

(评分标准:①②点各1分,第③点2分)9.觉得好:①班长出场,使故事情节出现变化,产生波澜。

②班长暗中陪护新兵值班,与上文中日常训练班长对新兵的指导相呼应,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③借班长的话,表达了对新兵克服自身胆怯心理,战胜自己、获得成长的赞许。

同时体现了战友之间关爱、互助的美好品质。

觉得不好:①小说的主要内容是表现“兵”战胜个人胆怯心理,获得成长的经历。

班长的出现分散了读者对主要人物的关注度。

②班长的出场太突兀,班长埋伏在灌木从中,兵晚上走过灌木丛却没有发现班长,情节设计不合情理。

内蒙古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语文含解析

内蒙古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语文含解析

高三语文考试(答案在最后)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何谓“元宇宙”?简单说,就是通过人体感知技术和数字互联网的结合,让人们以身心融入的方式,沉浸在虚拟现实情境中的一种数字化空间。

未来,元宇宙有可能会在艺术活动的领域创生哪些美学景观?以前是接受者外在地观看或阅读艺术作品,现在是每个人都以身心沉浸的方式进入艺术活动之中;以前是艺术家执行自己的美学意志,现在是接受者行使自己的美学权力;以前是作品作用于人的视听器官,现在是感知技术令一个人的身体完全沉浸在艺术作品之中,乃至于不通过视觉和知觉也可以看到、不经由耳朵也可以听见——感知技术直接作用于大脑神经;以前的艺术文本鼓励接受者忘记身体,保持观察的视角,现在则要求每个人放弃观察视角,整个身心融入虚拟景观中。

元宇宙会给艺术创造出什么意义?波尔特提到,虚拟现实使用的是感知媒介而非符号媒介,所以,“感知逻辑”而不是“观照逻辑”才是元宇宙叙事的核心。

显然,“元宇宙”可以颠倒艺术和人的传统关系,彻底改造艺术活动的旧的规则、形态、理论和评价方式。

更有意思的是,元宇宙允许任何人在其中建立自己的人生,所以,“宏大故事”的时代将会逐渐终结,而“小故事”时代将会开启。

元宇宙将会是各种人、各种欲望和各种故事自然交织形成的“虚拟现实叙事空间”。

元宇宙的发展,会给当前的艺术带来哪些可见的新变?第一,“平行现实”型艺术的出现。

“元宇宙”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科幻小说《雪崩》中。

作者想象了这样一种情形:电脑通过激光识别人的大脑,从而构建或者说是呈现出与现实世界平行的虚拟真实世界,也就是元宇宙。

当前,诸如《盗梦空间》《头号玩家》等都展示了平行宇宙故事的魅力,但是,这些平行世界的故事都是作家臆造的。

未来,元宇宙的开发和使用会创造出各种意想不到的真正的平行世界的故事:婚姻、死亡、重生、穿越、权力争夺与阴谋背叛……元宇宙的虚拟现实允许人们把单一的人生变成多次使用的故事,这不再是通过个人臆想实现的故事,而是真实的人类在“虚拟现实空间”里通过“遭遇”实现的故事。

无锡市2024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无锡市2024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无锡市2024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人工智能可能会让人类变得更好,但如果被错误运用,它也可能让人类变得更糟。

然而它存在的事实本身就构成了对基本假设的挑战,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超越了这一假设。

迄今为止,人类独自发展出了对现实的理解,这种能力界定了我们在世界上所处的位置,以及我们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基于这种能力,我们阐明了我们的哲学,设计了我们的政府和军事战略,并形成了我们的道德准则。

现在,人工智能已经揭示出,现实可能以不同的方式被认识,也许比人类独自理解的方式更为复杂。

有时,人工智能的成就可能与那些最具影响力的人类思想家在其全盛时期所取得的成就一样引人注目和发人深思——它产生灵光一现的洞见,并对所有需要加以清算的既有概念提出挑战。

但更常见的情况是,人工智能将会不引人注意地融入平凡生活之中,以一种与我们的直觉相契合的方式微妙地塑造我们的体验。

我们必须认识到,人工智能在其确定的参数范围内取得的成就有时可以与人类能力并驾齐驱,甚至超越了人类。

通过重复“人工智能是人工的”“它没有也无法与我们对现实的意识体验相匹配”之类的话,我们或可聊以自慰。

但是,当我们目睹人工智能所取得的部分成就,比如逻辑上的壮举、技术上的突破、战略上的洞见,以及对大型复杂系统的精密管理时,很明显,我们面对的是另一种复杂存在体对现实的另类体验。

人工智能所触及的全新疆域正展现在我们面前。

以前,我们的思维局限性限制了我们收集和分析数据、过滤和处理新闻及对话,以及在数字领域进行社交互动的能力。

在人工智能的引领之下,我们可以在这些领域尽情地遨游。

它能发现信息并识别趋势,这是传统算法无法做到的,至少无法做得如此优雅和高效。

这样一来,它不仅扩展了物理现实,也可以扩展和组织正蓬勃发展的数字世界。

但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也在减损一些东西。

正如我们已经了解到的那样,它加速了人类理性的消解势头:社交媒体减少了反思的空间,在线搜索削弱了概念化的动力。

2024-2025学年惠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惠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惠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2024.10一、现代文阅读 (35分)(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央视频新媒体综艺节目整合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资源,用新颖的编码内容来传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形成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最终引导受众通过节目内容的外在层面去感悟其内在的精神品质,使节目内容成功“破圈”。

央视频创新性地建构新媒体综艺节目的内容与含义,将中国文化自信体现在多元的话语场景中。

节目通过加入“国风”元素,将传统经典与现代流行结合,带领受众一起感受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使“国潮”再次成为青年审美的主流文化之一。

新媒体首秀《央 young 之夏》将总台的主播们进行分组,展示才艺。

首轮展示中,女主持人组成的“ sunny 姐妹团”在《潇洒走一回》的演绎中,先以素雅的民国旗袍配圆扇的妆造开场演唱,后又变装为青春活力运动风与时尚大气职业造型,生动传达了中国传统服饰永不过时的理念;“冰皮月饼队”将多部国产动画片经典的OST进行大串烧,演绎的《爷童回》一开口就带领观众重返童年时光;别具一格的“康庄大道会嬴队”在《左手指月》中将中国大鼓、古琴、尺八等乐器与钢琴结合,在古典舞曲的烘托下,为观众展开了一幅古色古香的“国风画卷”;“稻倪欢喜队”在内容上精准贴合青年受众的兴趣点,将当下流行的喜剧脱口秀搬上“官媒”'舞台。

网感化的战队名与节目表演,以及才艺展示用新潮形式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做法,将主流精英语态与市场大众语态完美融合;而年轻化与偶像化的语态表达,既体现了新型媒体综艺节目在积极弘扬国粹人文价值方面作出的努力,又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

(摘编自朱穆兰《“破局”“破圈”“破浪”:新型主流媒体的年轻态创新——以央视频“ young”系列节目为例》)材料二:“只有破圈才能出圈,只有出圈才可能融合。

山东省济南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山东省济南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山东省济南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意义非同一般,关键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它的解读来自学术界,视角总体上也离不开三个维度,即力量之变、时局之变以及中国的定位。

人类社会任何一次称得上“大变局”的历史现象,几乎都发端于物资力量对比的变化。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即是生产力革命。

某种程度上说,谁主导了世界生产力,谁就能推动力量之变。

进入21世纪后,力量的平衡在西方与非西方国家之间发生了明显变化。

世界首次面临“力量中心”从西方国家向非西方国家转移。

在这轮“力量之变”中,最突出的变量是中国因素。

尽管如此,在21世纪第二个10年即将结束时,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科技实力,东西方的力量天平并没有完全改变,充其量只能说在逼近力量均衡的临界点。

时局之变是事实,但如何变还未可知。

用某些学者的话说,如今的世界秩序正在进入“无人区”。

一方面,西方主导世界秩序的能力出现式微,但意愿却一点都没有降低;另一方面,非西方国家参与国际治理的意愿在增强,但却在能力上还没有达到与西方势均力敌的程度。

随着东西方力量的天平进一步向非西方倾斜,“问题”只会变得越来越尖锐。

按常理说,西方只有通过改革,在现有体系中更多地吸纳非西方国家的诉求,才可能维持世界秩序的平稳运行。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西方更倾向于循着历史的惯性,凭借历史积累的优势,延续西方的主导地。

换句话说,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世界,对时局之变的回应,远不如历史上它们“创造”世夫序时那样包容和理性。

而另一方面,非西方国家不会坐等“被塑造”。

世界秩序进入“无区”,也意味着时局之变中蕴藏着巨大的风险。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无论对于中国还是世界来说,中国如何定位都尤为关键。

河北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河北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河北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评分一、语言文字运用(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莫春者,泰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表达了中国古贤的人生意趣,也了古人向往的美育图景。

美育在中国历史和文化语境中从来不是一技一艺的传习,也不是理论概念的记诵,而是全身心的文化沉浸和场景感受,因而具有总体性特征。

与之相应,中国美育资源也。

皎皎明月、悠悠晴空、山峦溪流、市井勾栏,万事万物都拨动着人们的心绪。

这是我国美育的特色和传统,应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承和弘扬,这就要求美育资源的重组。

蔡元培在《美育实施的方法》中就提出过,美育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入手,社会美育又包括从美术馆、剧院到博物馆,从道路、建筑到公墓,真可谓方方面面,无所不包。

()。

互联网带来的变革也具有全方位和总体性特征,美育资源的重组也有多个层面。

最基础的是传统美育资源的数字化,把文字、线条、歌曲、影像乃至诗歌、小说、色块、唱腔、旋律、镜头等转化为可在网路空间再现、传输和存储的形态。

从而为互联网美育所用。

进一步则是将那些因网而生的新的文化能力、文化样态和文化活动转化为美育资源。

比如,动漫、网游等作为一种的网络文艺形态已受到越来越多人重视,但其美育价值还远未得到发掘。

事实上,动慢、手游、网游以及各种新媒体艺术展等文化产品或活动,都给人以美的熏陶,并激发人对自然、历史、文化和生活的思考,无不具有美育意义。

应该说,类似资源并非隐藏在网络世界深处,相反,它们完全体现在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网络活动之中,只是由于这种活动与我们固有的美育经验重叠较少,因而需要全新的眼光、思维和话语,方能加以认识、激活和运用。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描绘汗牛充栋新鲜不可捉摸B.描绘包罗万象新兴不可捉摸C.描写包罗万象新鲜高深莫测D.描写汗牛充栋新兴高深莫测2.下列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时代在进步,首要的显然是互联网,今天我们必须把这份名单进一步延长B.时代在进步,今天我们显然首要的是必须把这份名单进一步延长到互联网C.时代在进步。

2023-2024高三语文期中参考答案

2023-2024高三语文期中参考答案

海淀区2023—2024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练习语文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1.(3分)C 2.(3分)C 3.(3分)D 4.(3分)B5.(6分)答案要点:①有助于深入理解本民族的集体意识和文化深层编码,更好地表达自我。

②有助于提高文化和民族认同感,增强社会凝聚力。

③有助于在时间的长河中确认自身,传承民族生活及其精神文化传统。

【评分说明】一点2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6.(3分)C 7.(3分)D 8.(3分)C 9.(3分)D10.(6分)答案要点:①彰显范仲淹的远大志向和卓著功勋。

②激励学子学习范仲淹的精神品质,传承其事业。

③称颂董侯修建书院的功绩,包括建堂过程中没有扰民。

【评分说明】一点2分。

11.(10分)(1)(4分)参考答案:齐:看齐其:自己的习:温习,练习徙:迁移,转变【评分说明】一词1分。

(2)(6分)参考答案:①“省”的内容,包括品德、行为、学业等方面。

②“省”的目的和意义,进德修业,成为不忧不惧的君子。

③“省”的态度习惯等,需要每日进行,长期坚持。

④“省”的方法途径等,发现别人或自己有错时都要反省自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评分说明】一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6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12.(3分)D 13.(3分)A14.(6分)答案要点:①从壮阔的阅兵环境、魏军的军容气势等,可看出诗人的自信与豪情。

②写古人不战而屈人之兵、自身兴农筑室的决策等,可看出政治家的壮志与远谋。

③用“六军咸悦康”与“东山诗”相比,可看出期望与周公比贤的胸怀抱负。

【评分说明】每点2分,其中“壮思”内涵1分,结合诗句1分。

15.(8分)①翠峰如簇②绛皓驳色③亲朋无一字④万里悲秋常作客⑤竭诚则胡(或“吴”)越为一体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⑦小弦切切如私语⑧飘飘乎如遗世独立【评分说明】一句1分;句中有错别字、多字、少字,或字迹不清,该句不得分。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16.(3分)D 17.(3分)A18.(6分)答案要点:①常熟山湖秀美,拥有独特的江南韵致,山湖间似有古调琴韵。

山东省泰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泰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泰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时代,没有哪个人能够超越自己的时代。

人的时代性,也就是人的历史性,因为任何时代都是历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人都是从自己所处的时代和个人处境观察事物和世界的,因此历史性和时代性既是人类认识的特点,也可以说是不可超越的命运。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不是绝对精神的体现者,而是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是生活于具体时代的现实的人。

他们的思想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创造的思想学说不仅反映他们所处时代的要求,而且具有超越时代的智慧。

真正的思想既有时代性,又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性。

有人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提法是不对的。

儒学中凡是能留传下来的都是精华;不是精华,早就被历史淘汰了。

对于整个传统文化来说,也是如此。

这样说对吗?只说对了一半。

留传下来的既有精华,也有糟粕。

因为传统文化的流传并非文化自身,而是人的选择,尤其是处于统治地位的统治者的选择。

他们是按照他们的标准来进行文化传承的。

文化传统的演变并非与社会无关的文化自身的演变,而是要经过时代和历史的过滤与筛选,而过滤与筛选的标准不可能脱离阶级的标准,因为在任何社会中处于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朱熹选取《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编为四书,当然有他的标准。

乾隆编《四库全书》时的取舍和删改也有其标准。

我们处于社会主义中国,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同样有我们的标准,这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有人说,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是分不清的。

的确,文化不像苹果,烂在哪里,一目了然,可以一分为二,去掉烂的,保留好的。

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机体,①对待传统文化不可能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经过自己的咀嚼,经过肠胃的消化,这就是阅读和理解。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文化观。

不仅共产党人这样做,历朝历代都在这样做。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期中检测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期中检测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期中综合检测(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须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行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当一味地贪图享乐。

《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

甘酒嗜音,峻宇雕墙。

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洁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缘由。

《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

”这是提倡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缘由。

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摘编自魏家俊《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 材料二:在高歌民族复兴的今日,怎样相识中国文化传统,是我们的重大课题。

因为体大,自然思纷;为求其真,仁智之见,我们都应当探讨。

历览前贤著述,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

和而不同,厚德载物。

重视人与自然之间,族群、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

所谓“天人合一”是经过区分天人、物我之后,重新确定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折服自然。

在观念上形成了“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文化志向。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擅长化解对立,主见仁爱、和为贵。

刚健自强,生生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指人要向天地学习,以“刚毅”的精神,生生不息,奋斗不止。

中国人因此而创建了世界上独特的文明,而且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断的文明。

仁义至上,人格独立。

我们以仁义为最高价值,崇尚君子人格,确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猛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弘扬至大至刚的正气,强调人人都有内在的价值与不同流合污的独立意志,守正不阿,气节凛然,甚至杀身成仁,杀身成仁。

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评分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风,是我国古代最重视观察的气象之一。

炎黄时代,我国已设有“风后”一职,专门负责测风工作,东晋王嘉《拾遗记》中“帝使风后负书”的记载就是对这一史实的有力佐证。

我国对于风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内容不仅有四方的风名,还有风向,如庚丁三年时记录的气象卜辞“壬申,大风自北”。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风的认识也逐渐全面,如战国末年的文字记载中已有八风。

唐代时,人们对风向的辨别有了比较系统的记录。

如李淳风在《乙巳占》中,列出了二十四个风向的名称,指出这些方位是由天干地支和卦名组合而成,并简要说明了判定风向的方法。

其卷十《占风远近法》记载:“凡风从戌(西北偏西)来的,须看吹向是否是辰(东南偏东);风从辛(西偏北)来的,须看吹向是否是乙(东偏南)。

”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经和现在一样,利用风吹来的方向判定风向了。

另外,还可以利用简单的仪器辅助判断风向。

例如甲骨文记载的“见”,便是一种在商代就开始使用的简单的风向仪,在风杆上系布帛或长羽作为示风器,即可判断风向。

随着生活水平与制造水平的不断提高,“傀”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之后,其改进版本“五两”在秦汉时期被广泛使用,用五两或八两重的羽毛制成候风旗,即使有一点点的风,也可以随风而动,其灵敏度相当高,不仅可以用来观测风向,还可以根据风旗的上扬程度简单判断风力的大小。

古人常用的风向仪还有“相风乌”,“相风乌”的材质有木质和铜质两种,比较有名的就是铜质相风乌,人称“铜凤凰”。

东汉时期,“铜凤凰”经过张衡的进一步改进,诞生了“相风铜乌”,被作为当时专门用来观测天象的仪器。

(取材于朱新发的相关文章)材料二风力等级是指风力的大小,通常是根据风对地面或海面物体的影响而引起的各种现象而定。

江苏省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苏省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盐城市2024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考试形式闭卷;2.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卡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3.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银川,古称兴庆府、宁夏城。

地处西北地区宁夏平原的中部、贺兰山东麓,与黄河相邻。

银川这座塞上古城历史悠久。

秦朝时即为北地郡所辖。

汉成帝阳朔年间曾在此修建北典农城。

此地资源充足、物产丰饶。

六月杞园树树红,羊肉泡馍口口香。

在坊间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塞上明珠”的美誉。

西夏王陵是银川境内最为著名的景点之一,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也是西夏文化的代表。

它位于银川市的西部。

内部分布着9座帝王陵以及200多座王侯勋贵的陪葬墓,规模十分宏大。

占地面积达20.9平方千米。

作为皇家陵寝,西夏王陵设计紧密。

布局严谨,总体以传统的南北中轴、左右对称的格局排列,呈长方形的陵墓坐北朝南,集唐风宋韵、西夏特色于一体,自成风格,别具匠心,被誉为“东方金字塔”。

材料二:考古发掘的西夏墓有帝陵、帝陵区陪葬墓、一般地方官吏墓、一般党项族姓墓、僧人塔墓等。

墓园营造布局和结构多样,墓的建筑体现了以下特征:第一,受中原文化影响,强调伦理等级制。

帝陵级别最高,陵园建有宫殿式建筑群,有阙台、角台、碑亭、月城、陵城、陵塔等,陵塔是标志性建筑。

王侯、勋戚、高官墓等级次之,亦有墓城、碑亭等建筑,其中象征身份和地位的各类型高台是标志性建筑。

高僧墓的标志则是平地起建覆钵形塔。

地方官员一般为火葬墓,没有夯土台,葬俗受佛教影响。

党项望族大姓的墓虽无墓园建筑,但以碑亭建筑为标志。

从中不难看出民族传统、佛教在墓葬制度中的影响。

第二,阴宅建筑简单,表现在墓道和墓室建筑上。

高中语文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杭州市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高中语文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杭州市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杭州市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答题。

作为文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长一段时间里,文艺批评似乎远离了普通公众的视野。

它们或是化身为高头讲章,仅仅作为“学术成果”,流传于学院内部;或是被出版商包装成各式各样的书评或“软文”,充斥报刊网络。

文艺批评褒贬甄别功能弱化,缺乏战斗力、说服力,不利于文艺健康发展。

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

从具体的层面说,文艺批评所为的是创作者和读者。

一方面,文艺批评是为了创作者的批评它敏于发现创作者的长处和短处,帮助创作者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技艺反复打磨作品。

另一方面,文艺批评是为了读者和观众的批评。

批评家是一群特殊的读者、观众,是连接作品和普通读者、观众的桥梁,他们以批评引导读者、观众,并对读者、观众的最终评判施加积极有效的影响。

说到底,读者、观众才是作品最终的接受者和评判者,而读者和观众鉴赏水平、审美能力、艺术修养的提高,有赖于批评家们专业性的工作。

故而,文艺批评不是出于人情、面子,不是为了个人私利,而是为了助益于作家,服务于读者,从而繁荣文艺创作。

文艺评论家要提高批评的素养和能力,一方面要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一方面要接地气,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断提高认识社会、把握现实的能力;另一方面要直面文艺创作的现场,细致深入地研究作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审美鉴赏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和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

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

这要求批评家有真诚的态度,有敢于批评的精神。

俄国19世纪大批评家别林斯基的行为最好地诠释了文艺批评所应有的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敢于批评的勇气。

当年,别林斯基从年轻的果戈理的作品中发现了“高于时代精神”的可贵禀赋,在当时社会各界对作者的一片攻讦中挺身而出,给予坚定的支持。

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总分评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部门为中国社会发展输送了数以亿计的人才,不过,教育短板依然突出,尤其是考试模式、教育公平等问题广受诟病,又叠加个别环节过度商业化的问题,导致中小学生负担太重,学生和家长苦不堪言。

中央近期的一系列教育治理举措,是主动谋变之举。

教育治理须重视两点。

首先,教育谋划要着眼长远。

唯其如此,教育治理举措才能切中要害,避免左支右绌。

教育,说到底是人的培养,它贯穿人的一生。

在漫长的过程中,理想的成效与潜藏的问题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露。

一旦发生偏差,后果非常严重。

这就要求每项教育政策出台时慎之又慎,尊重数千年来中外教育实践的普遍规律。

其次,教育须革故鼎新,培养的人才须适应并推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

经济发展离不开教育发展,不同的教育体系可以支撑不同的经济产业形态,比如德国发达的职业教育,保障了德国工业多年来长盛不衰。

而过往四十多年,中国成功将人口数量转变为人口红利,支撑了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促成了中国经济的腾飞。

中国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大规模传授富有成效,这在中国经济昔日处于追赶阶段时是适用的。

然而进入新时代,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并避免“卡脖子”现象,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无疑摆在了突出位置。

因此,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都需要调整。

有学者感叹中国教育“均值不低,方差过小”,如果这一现状不改变,建设创新型国家就难有保证。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中国正努力打造“全方位,高水平”社会新格局,教育自不例外。

对外开放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小学到大学,通过学术交流、人才交换、合作办学等途径,中外教育已经建立起紧密联系。

如今,尖端人才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中国教育的开放之门也应越开越大。

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新高考I)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新高考I)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新高考I)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数: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古代农业文明中,中国农业能够长期领先于世界其他文明古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认识到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和因物制宜,按自然规律开展各种农事活动。

在数千年的农耕活动中,炎黄子孙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顺天时,量地利”,植五谷,养六畜,农桑并举,耕织结合,逐渐形成了土地精耕细作、生活勤俭节约、经济富国足民、文化天地人和的优良传统,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

这些农业文化遗产中蕴藏的农耕智慧对中国农业的发展,乃至世界农业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各种地形交错分布。

随着人口的增加,平原地带的土地已不能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于是人们开始向山地、沼泽等要地。

为了有效地改造和利用这些原本不适宜耕种的土地,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减少水分蒸发,防止水土流失,缓解耕作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智慧的中国人民发明了圩田、垛田和梯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使原本“下下地”的江南变成了“上上地”的国家粮仓。

为了更好地利用季节、合理使用土地,实现生物互利作用最大化和生物互害作用最小化,寻求多样生物之间的最佳生态关系,在有限的耕地上实现最大的产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了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多熟种植等多种种植制度。

早在东汉时期,中国的先民们就发明了稻鱼鸭共生模式。

这种共生模式除了有效地利用稻田空间,增加人类动植物蛋白质食源以外,还通过鱼鸭游动搅动泥水,为水稻根系生长增加氧气、刺激水稻植株分蘖。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十分重视农田水利建设。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没有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只能逐水草而居,择丘陵而处,靠渔猎、采集和游牧为生,对自然的水只能趋利避害,消极适应。

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

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题高三语文参考答案2023.111.C(坚持收玉米,主要不是来自外力,而是来源于内在的朴素自觉)2.C(“提倡老百姓的工作和生活都应该超越功利性”的说法过于绝对)3.A(材料和A项都可以用来论证乡土社会中人们的道德自觉)4.(1)丰富论据,共同论证了中国乡土文化中存在的相同的文化基因:为人做事依据良知,超越功利;(2)表明这一文化基因自古有之,不曾断绝,为提倡更好地挖掘和延续这一文化基因、重拾乡土文化的主张提供依据;(3)故事中李贤祖父的行为对李贤有积极影响,从而肯定了李贤祖父的“盛德”,作者借此也间接肯定了六爸行为的重要意义。

(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5.(1)前一个例子语言古典雅致,如“次日,大雨至,十数日不断,村庄田地遂为水淹,无法收割”等有文言特色;(2)后一个例子语言质朴直白,如“我们村玉米地全被水淹了,玉米泡在积水里,无法收获……”等用白话表达,直白自然;(3)亦文亦白的语言,契合文本内容,使行文自然,让文章更显摇曳之美。

(每点2分)6.D(文章中心思想并不是赞美匠人们对手艺的钟情和追求,文章叙述手艺人的生活和他们的手艺,借此表达对“手艺”与“尊严”以及乡村“真相”的思考,流露出深沉、真挚的情感)7.C(“也表现了他们讨生活的不易”理解错误,文章写他们说喜话,没有表现他们生活不易之意)8.(1)生存的尊严:依靠手艺生活,养活自己;(2)匠人的尊严:苦学大本领,成为大师傅,受人敬重;(3)手艺的尊严:享受手艺的“滋味”,追求技艺的价值认同。

(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9.示例:甲组:(1)文章用大量说明性文字介绍相关常识,如木匠的种类、搘锅的讲究等,实录了村庄生活与风俗文化的真实存在;(2)文章通过记叙、描写生动展现了手艺匠人及其技艺,呈现了村庄手艺人的真实生存状态;(3)文章首尾用议论方式,思考“手艺”与“尊严”等内容,揭示了村庄的内在精神本质。

河南省南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

河南省南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

2023年秋期高中三年级期中质量评估语文参考答案1.B(《论语》中的句子是用来证明“当时用‘雅言’去读解经文是对读书人的基本要求”而非用来证明全国性通用语在春秋战国时期已不复存在。

)2.C(“就能”的表述过于绝对。

原文是说“了解语言生活,认识语言生活,是做好语言规范的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

)3.C(文中“雅言”是指国家通用语言。

A项“雅言”指正确的言论;B项“雅言”指清雅的语言;D 项“雅言”指清雅的语言。

)4.①材料一侧重论述我国古代通用语形成与变革的历程,并交代原因;②材料二侧重论述语言规范的内涵和功能,指出语言规范与生活实际密不可分。

(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5.①网络语言是语言发展和应用而产生的变项,是语言丰富发展的具体表现,受语言规范约束;②语言规范反映语言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网络语言做出匡正和选择;③语言规范可以科学指导语言生活,使语言有序发展。

(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6.B(“愚昧”有误。

)7.A(“下雨的阴暗氛围影响了他当时的心境”有误。

)8.①张铁匠:保守、执着、无奈。

如:对打铁这一传统技艺感到骄傲,不愿改变;对技艺的发展状况感到无奈。

②儿子:善于发现并乐于接受新事物,希望改变现状。

如:他让父亲打铁叉、打钉子,寻找父亲的传统手艺和现代需求的结合点。

③合伙人:急功近利,唯利是图。

如:他不顾张铁匠的感受,认为只要能赚钱,打啥都是一样的。

(每点1分,答对三点给4分)9.①文章开头写弹棉花店里嗡嗡作响,与铁匠铺的叮叮咣咣敲打相呼应,共同营造了石坡村的热闹气氛,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②张铁匠认为弹棉花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而打铁就是技术活;此处他写对弹棉花声音的感受,反映了张铁匠焦虑的心理,丰富了张铁匠的形象。

③文章结尾弹棉花的声音越来越小,铁匠铺也没落了,以此反映中国城镇化过程中传统手艺没落、乡村没落的现实,引发人们的思考,深化了小说主题。

(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10.CGH(每处1分,共3分)11.B(两处“贼”均为残害、伤害,含义相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朝阳县柳城高级中学2014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网络社区的基本规则网络社区,又叫虚拟社区,最早见诸霍华德·莱茵戈德1993年的著作《虚拟社区:在一个电脑化的世界里寻找联系》。

今天,网络社区被用来泛指各种各样的通过网络进行交往的社会群体,但它不意味着群体成员之间存在非常强的纽带。

法国网络文化理论家皮埃尔·莱维在有机的社会群体(家庭、部族)、有组织的社会群体(国家、机构、宗教和公司)以及自发组织的群体(如网络社区)之间作了区分,认为最后一种是自愿的、暂时的和善变的组织,由共享的智力努力和情感投入所维系。

社区成员在其兴趣和需求发生变化的时候可能转到其它社区,在同一时间内他们可能从属于不止一个社区。

无论是什么情况,他们都会在一个知识空间内共同生产和分享知识,参与集体讨论、谈判和促进共同发展。

人们可以在一个社区中进行什么投入?有两样东西很容易付出,特别在网上:时间和金钱。

金钱往往是最容易的。

例如网络服务商每月向用户收取租费,但交钱并不能使你真正成为社区成员,也不能使你感到对社区依依难舍。

不过,交钱确实显示了你的某种诚意。

从情感上说,你会赋予这笔开销正当的理由,因为你珍惜你花钱得到的东西。

时间的投入可能不那么简单。

像现实社区一样,良好的网上社区需要精心照顾和培育,成员希望有人出来解决分歧,确定基调、寻找赞助者,还需要有人维护数据库或是令对话正常进行,与支撑社区或同社区有交流的买卖人耐心打交道,并制定社区规划,在社区利益发生变化的时候对这些规划加以修改。

除了归属感外,真正的社区会有很强的义务感,对其成员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有些要求甚至十分严苛。

遗憾的是,许多关于互联网关系的描述从来不曾提到义务、责任、限制、琐碎的工作等,而这些恰恰是发展一个真正的社区所需要的。

有这样几条关于社区的基本规则,它们是极有道理的:每位参与者都应该清楚他付出什么,又希望得到什么,总体说来,虽然每个人的愿望都会有所不同,但这些愿望应该互相吻合;应该有某种办法区别谁是社区成员,谁处在社区之外。

否则的话,社区就失去了意义;社区成员应该有这样的感觉:因为他们在社区中投入很多,所以离开社区是一件因难的事情。

在一个紧密团结的社区内,最严厉的惩罚是禁止、开除、剥夺、放逐……所有这些词都显示了如果被一个社区拒之门外,会有多么可怕;社区的规则必须十分清晰,违者必须追究责任。

社区的一个基本价值是成员间的相互信任。

最终,公开的气氛以及共同的经验和互动的探讨将创造真正的社区,而非仅仅靠规则强行构建。

人们无法仅遵循规则而生活,所以他们才会必然地和自己喜爱的人走到一起。

网络空间只不过是他们可以从事这类活动的又一个地方,这次他们的活动摆脱了时空限制。

但在最后,许多人很有可能要在有形世界找出他们在网络世界中结识的朋友,因为你根本无法在网上与朋友共享日落美景、体闲桑拿或是美味佳肴。

1.下列有关“网络社区”的说法,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A.今天,网络社区被用来泛指通过网络进行交往的多种社会群体,但并不表明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和联系就一定紧密。

B.人们在网络社区常常容易投入金钱和时间,它们会给成员带来在网络社区里的归属感和义务感。

C.在网络社区的基本规则中,强调成员的愿望应该保持吻合,成员的身份应真实,社区要有强大的凝聚力,社区的规则必须十分清晰等。

D.很多人必然会把网络社区结交的朋友带入到有形世界去交往,这是因为人们会和自己喜爱的人分享现实生活的美好。

2.下列表述,不符合...是()...原文意思的一项A.在网络社区交钱的行为,一方面可以体现你的诚意和珍惜,一方面并不能给你带来社区成员身份的确定和情感的依恋。

B.发展一个真正的网络社区需要提出责任、限制、琐碎的工作等要求,这是因为真正的网络社区会有很强的义务感。

C.公开的气氛以及共同的经验和互动的探讨将创造真正的社区,规则对网络社区的构建也非常重要。

D.社区的一个基本价值是成员间的相互信任,所以成员就会对网络社区进行精心的照顾和培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网络社区是一种自愿的、暂时的和善变的组织,由共享的智力努力和情感投入维系,人们应该考虑对网络社区具有的义务、责任方面的问题。

B.网络社区的基本规则是社区构建的保障,同时也不能阻碍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交往。

C.情感投入在网络社区中作用重大,网友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体现了对全新的情感交流方式的渴盼。

D.社区未来的良好发展趋势建立在规则的完善和人们的相互信任的基础上。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慎,字用修,新都人,少师廷和子也。

年二十四,举正德六年殿试第一,授翰林修撰。

丁继母忧,服阕起故官。

十二年八月,武宗微行,始出居庸关,慎抗疏切谏。

寻称疾归。

世宗嗣位,起充经筵讲官。

常讲《舜典》,言:“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俾民自新。

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

”时大珰①张锐、于经论死,或言进金银获宥,故及之。

嘉靖三年,世宗纳桂萼、张璁言,召为翰林学士。

慎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臣等与萼辈学术不同,议论异。

臣等所执者,程颐、朱熹之说也。

萼等所执者,冷褒、段犹之余也。

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愿赐罢斥。

”世宗怒,切责,停俸有差。

逾月,又偕学士丰熙等疏谏。

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顺门力谏。

帝震怒,命执首事八人下诏狱。

于是慎及检讨王元正等撼门大哭,声彻殿庭。

帝益怒,悉下诏狱,廷杖之。

阅十日,有言前此朝罢,群臣已散,慎、元正及给事中刘济、安磐、张汉卿、张原,御史王时柯实纠众伏哭。

乃再杖七人于廷。

慎、元正、济并谪戍,余削籍。

慎得云南永昌卫。

先是,廷和当国,尽斥锦衣冒滥官。

及是伺诸途,将害慎,慎知而谨备之,至临清始散去。

扶病驰万里,惫甚,抵戍所,几不起。

五年闻廷和疾,驰至家。

廷和喜,疾愈。

还永昌,闻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作乱,率僮奴及步卒百余,驰赴木密所与守臣击败贼。

八年闻廷和讣,奔告巡抚欧阳重请于朝,获归葬,葬讫复还。

自是,或归蜀,或居云南会城,或留戍所,大吏咸善视之。

及年七十,还蜀,巡抚遣四指挥逮之还。

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卒,年七十有二。

慎幼警敏,十一岁能诗。

入京,赋《黄叶诗》,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

尝奉使过镇江,谒杨一清,阅所藏书。

叩以疑义,一清皆成诵。

慎惊异,益肆力古学。

既投荒②多暇,书无所不览。

尝语人曰:“资性不足恃,日新德业,当自学问中来。

”故好学穷理,老而弥笃。

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

隆庆初,赠光禄少卿。

天启中,追谥文宪。

(选自《明史》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八十,有删改) 【注】①大珰:大宦官。

②投荒:被流放边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论:判罪B. 施于小过,俾.民自新俾:使C. 命执.首事八人下诏狱执:执行D. 叩.以疑义叩:询问5. 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杨慎禀性刚直、坚持原则的一组是()①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②尽斥锦衣冒滥官③撼门大哭,声彻殿庭④乃再杖七人于廷⑤臣等不能与同列,愿赐罢斥⑥慎闻之,益纵酒自放A. ①②④B. ①③⑤C. ③⑤⑥D. ②④⑥6.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杨慎为人忠贞,遇事常上书进谏,武宗微服出行至居庸关,他上书抗谏,武宗只得称病而归。

B. 杨慎经常讲《舜典》,以此来劝诫世宗不要宽恕张锐、于经等元恶大奸之人的死罪。

C. 杨慎讲究孝道,为继母服丧后才担任原官,闻知父亲生病急忙归家探病,父亲去世后又请求归葬。

D. 杨慎自幼机敏,谦虚好学,老年更甚;他博闻强记,著作丰富,被誉为明朝第一。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愿赐罢斥。

(5分)译文:(2)尝语人曰:“资性不足恃,日新德业,当自学问中来。

”(5分)译文:(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山中闻杜鹃[宋] 洪炎山中二月闻杜鹃,百草争芳已消歇。

绿阴初不待熏风,啼鸟区区自流血。

北窗移灯欲三更,南山高林时一声。

言归汝亦无归处,何用多言伤我情。

注:洪炎为北宋末年诗人,此诗作于金兵侵宋,洪炎逃难之时。

8.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5分)答:9.这首诗是作者泣血之作,联系全诗,简述诗人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6分)答:(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驾一叶之扁舟,。

(苏轼《赤壁赋》)(2),金块珠砾,,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杜牧《阿房宫赋》)(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晦明变化者,。

(欧阳修《醉翁亭记》)乙选考题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八点档(台湾)吴念真直到他医学院毕业、当完兵,然后进入著名的教学医院当第一年住院医师,并且把第一个月薪水拿给她之前,他从没看过母亲的笑容。

他记得那天母亲很认真地看着薪水袋,好久好久之后才自言自语地说:“人家说我这么拖磨,总有一日会出头天……,他们都不知道,最悲哀的是你,我是在等你出头天。

”他没父亲,没兄弟姊妹,跟妈妈同姓,身分证父亲那一栏之前始终写着“不详”,后来才改成空白。

从小到大他从不曾像电影或电视里演的那样,在某个年纪时会问母亲:“我为什么没爸爸?”他说不懂事的时候不知道要问,到懂事的时候则根本不敢问。

小学的时候,母亲每天得帮三户人家洗衣兼打扫,至于下午的时间,他记得母亲曾经卖过臭豆腐、炸粿、蚵仔面线等,而且放学时刻就会把摊子推到学校附近来卖给学生,所以一下课他就必须赶过去帮忙,生意高峰过后他就在摊子旁边写功课,直到卖完为止,没卖完的母子俩当晚餐自己吃。

每当几个特定的孩子走过摊子前面,母亲总会小声问他:“你考试有没有赢他?”无论他的答案是有或没有,母亲接下来的话永远是:“人家他们的爸爸不是有钱就是在做官,你爸爸是死在路边被狗拖,如果你连读书都赢不了人,那你以后就准备去帮他们做奴才倒尿桶!”后来洗衣机方便了,摆摊子也常被警察抓,母亲只好转业,去一家当时开始流行的地下酒家当内将,那时候他已经念高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