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习作:家乡的风俗

合集下载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部编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部编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家乡风俗在实际生活中的传承与发扬”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记叙文的写作方法,以及如何运用这种方法来描述家乡的风俗。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家乡风俗的认识。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传承家乡的文化。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
1.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文化自信,激发对家乡文化的热爱。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生活的能力,提高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3.通过合作交流,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培养社会责任感。
4.引导学生运用记叙文写作技巧,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审美素养。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部编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引导学生了解和关注家乡的风俗,通过收集、整理有关家乡风俗的资料,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指导学生运用记叙文的形式,描述家乡的一种风俗,注意运用学过的写作方法,把内容写具体,写生动;学会运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作文,提高写作质量。具体内容包括:

习作:家乡的风俗-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学)教案

习作:家乡的风俗-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学)教案

习作:家乡的风俗-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家乡的风俗”这一话题,使学生了解家乡的习俗、文化,并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归属感。

2.通过本次习作,使学生能够自主撰写一篇家乡风俗的文章,发现自己的家乡之美、讲述自己的家乡故事。

3.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锻炼语言组织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学习《家乡的风俗》一文,了解并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表述。

2.带领学生回忆家乡的风俗习惯,促使学生思考如何从自己的经历中提炼出生动形象的描写。

3.给学生时间自主撰写家乡风俗的文章,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写作方式,寻求自己的风格。

三、教学过程1. 学习材料准备•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材•笔记本或纸张•笔2. 学习《家乡的风俗》一文1.教师阅读《家乡的风俗》一文,并引领学生一起思考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表述。

2.指导学生理解需要注意的词组和句式,例如:“长辈们”、“亲热的问候”、“有口皆碑”、“留下永久的印痕”、“生生不息”等。

这些词组和句式不仅使得文章更加地道和生动,同时也展现了对家乡风俗和文化的喜爱和发自内心的热爱。

3. 回忆家乡风俗习惯1.让学生回忆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引导他们回忆自己童年的岁月,从外观、行为举止、节庆习俗、口头禅等方面入手,调动他们的记忆和创造力,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想。

2.让学生和小组中的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经历和记忆,互相帮助提炼、凝练自己的写作主题和内容。

4. 自主撰写家乡风俗的文章1.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主撰写家乡风俗的文章,并在写作时着重注意自己的表述方式、生动性和吸引力。

2.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写作风格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式,例如叙事、描写等,鼓励他们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5. 课堂总结在完成习作环节之后,让学生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文章,听取他人的反馈,互相帮助改善文章的写作。

让学生总结本次习作学习的内容、收获和困难,并与教师进行交流和反馈。

同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文章发表出来,与更多人分享家乡的风土人情。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 “家乡的风俗” 》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 “家乡的风俗” 》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 》教案一. 教材分析《习作“家乡的风俗” 》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作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家乡”,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家乡的美好,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

本篇作文要求学生以“家乡的风俗”为主题,写一篇习作,旨在让学生通过作文,表达对家乡风俗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对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人物故事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家乡的风俗,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观察、调查和访问等方式,搜集相关信息。

此外,学生在写作方面,可能存在语言表达不准确、条理不清晰等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了解家乡的风俗,并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和访问等方式,搜集家乡风俗的相关信息,提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作文,表达对家乡风俗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了解家乡的风俗,并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2.教学难点:学生能通过作文,表达对家乡风俗的理解和感悟。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

2.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搜集家乡风俗的相关信息。

3.访问法:学生通过访问,了解家乡的风俗。

4.写作指导法:教师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帮助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家乡的风俗。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课件、参考文献等。

2.学生准备: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和写作。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家乡的风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者视频,呈现家乡的风俗,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家乡的风俗,通过观察、访问等方式,搜集相关信息。

习作:家乡的风俗-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学)教案

习作:家乡的风俗-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学)教案

习作:家乡的风俗-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学)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和认知家乡的风俗和民俗;2.掌握习作的写作要求和技巧;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4.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1.了解和认知家乡的风俗和民俗;2.控制习作的篇幅,保持思路清晰、主题鲜明。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2.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掌握习作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1.通过课堂讲授、示范习作、互评互鉴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2.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指导学生掌握习作的写作技巧。

教学流程第一步:说明习作的要求和主旨1.首先,向学生介绍本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的主旨:家乡的风俗;2.解释一下习作的要求:习作要准确表达家乡的风俗,并掌握习作的写作技巧。

第二步:呈现例文1.展示一篇关于家乡的风俗的文章,为学生讲解整篇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技巧;2.督促学生听取范文,并体会其中的文学表现技巧;第三步: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的风俗和民俗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家乡的风俗和民俗,如:你的家乡有什么独特的风俗习惯?当地人如何庆祝传统节日?等等;2.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分类等方式,将家乡的风俗和民俗整理出来。

第四步:针对性技法教学1.教授习作的写作技巧,如选择语言的美感,写作的思路,段落和语句的结构等;2.通过小组讨论、示范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习作写作技巧的运用方法。

第五步:展开习作1.指导学生首先做好习作的提纲,确保思维的连贯和思路的清晰;2.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展开习作。

第六步:互评互鉴1.学生互相交换习作,并进行评价;2.老师对各组的习作做出评估,并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指导。

总结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了家乡的风俗和民俗;同时也掌握习作的写作技巧,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让学生们更好地体会到自己的家乡的独特之美,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文化底蕴,更好地认识自己。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分析《家乡的风俗》是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习作,本单元的习作能力要求是: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教材安排了两个板块。

一是出现了春节拜年、元宵闹花灯、除夕包饺子等风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写作兴趣。

二是提供两个话题: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并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基于描写事物类习作的特点,选择了前一个话题。

关于介绍节日风俗习惯,统编教材一共安排了两次,一次是在三下三单元《中华传统节日》,要求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写一写过节的过程,或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

此次是对这一习作的延续和发展。

经过前几次的习作训练,学生能搜集资料,也能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而抓住风俗特点,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将作为本次习作教学的重难点。

结合教材编排特点和本次习作要求,基于学生的学情,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能选择自己家乡最特别的风俗,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明晰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做到详略得当。

2.抓住重点介绍的部分,结合搜集的资料,把“怎么过”写具体。

3.愿意将家乡的风俗与人分享,增进对家乡风俗的了解。

教学准备教师:PPT,学生课堂作业纸。

学生:搜集整理家乡风俗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语境,触发习作思维。

(一)聊聊作品中的风俗。

(课件呈现各地风俗)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本单元我们随着作者,穿越古今,了解了各地的风俗,哪些风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谈谈家乡特别的风俗。

1.你的家乡有什么特别的风俗吗?它有什么特点?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预设一:在我的家乡,结婚时的风俗很有意思。

女儿出嫁的时候要哭,而且哭得越厉害,以后的生活就越幸福。

预设二:我觉得过春节的风俗很特别。

特别是正月初一的时候,不能扫房间,这样财就会溜走。

那一天要开开心心的,这样才能一年都顺顺利利。

预设三:我是苗族人,我的家乡人非常重情谊。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习作:家乡的风俗 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习作:家乡的风俗 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学会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家乡风俗,提高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表达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本次习作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内容要求如下:1. 选择一种家乡的风俗进行介绍,如传统节日、民间艺术、饮食习惯等。

2. 描述风俗的特点、起源、发展及在当地人民生活中的意义。

3. 结合亲身经历或感受,表达对家乡风俗的热爱和传承。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指导学生如何观察、调查、收集家乡风俗的相关资料,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风俗与自己的亲身经历相结合,表达出真情实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笔记本、笔、调查问卷、照相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家乡的风俗,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调查了解:让学生分组调查家乡的风俗,收集相关资料,整理成文字或图片。

3. 交流分享:各组学生汇报调查成果,互相交流,教师点评、指导。

4. 写作指导:教师讲解作文要求,指导学生如何选材、构思、表达。

5. 学生写作: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独立完成作文。

6. 修改润色:学生互相评改作文,提出修改意见,教师点评、指导。

7. 优秀作文展示:挑选优秀作文进行展示,让学生互相学习、借鉴。

六、板书设计1. 家乡的风俗2. 主要内容:风俗特点、起源、发展、意义3. 写作要求:选材、构思、表达七、作业设计1. 根据所学内容,修改自己的作文,力求语言优美、表达流畅。

2. 收集更多关于家乡风俗的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3. 以“家乡的风俗”为主题,创作一幅图画或手工作品。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调查、写作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指导。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描述家乡的一种风俗,并表达自己对这种风俗的感受和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家乡的风俗,并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家乡风俗的介绍:学生将选择一种家乡的风俗进行介绍,包括风俗的起源、发展、主要内容等。

2. 风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探讨风俗背后的文化内涵,理解风俗对于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意义。

3. 个人感受与看法的表达:学生将表达自己对这种风俗的感受和看法,思考风俗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准确、生动地描述家乡的一种风俗,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2.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风俗背后的文化内涵,思考风俗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家乡风俗的图片和视频。

2. 学具:笔记本、笔,用于记录和整理信息。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家乡风俗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学习:学生自主选择一种家乡的风俗进行介绍,教师引导学生探讨风俗背后的文化内涵。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这种风俗的感受和看法,思考风俗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4. 展示与分享: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对家乡风俗的理解和认识。

板书设计1. 家乡的风俗2. 副了解、感受、思考3. 正文:包括风俗的介绍、文化内涵的探讨、个人感受与看法的表达等。

作业设计1. 个人作业:学生选择一种家乡的风俗,写一篇介绍性的文章,包括风俗的起源、发展、主要内容等。

2. 小组作业: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家乡的风俗,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撰写一份报告,包括风俗的起源、发展、主要内容、文化内涵等。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的写作方法,清楚、具体地写家乡的一种风俗,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查阅资料等途径,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

教学内容1. 风俗背景介绍: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包括起源、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

2. 写作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风俗的具体内容。

3. 作文指导:指导学生如何清楚、具体地写作,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指导学生清楚、具体地写家乡的一种风俗,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2. 难点: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风俗的具体内容,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笔记本、文具、参考资料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PPT课件展示家乡的风俗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

2. 风俗背景介绍: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包括起源、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

3. 写作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风俗的具体内容。

4. 作文指导:指导学生如何清楚、具体地写作,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5. 学生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写作练习。

6.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评价与指导。

板书设计1. 风俗背景介绍:起源、历史背景、文化内涵2. 写作方法指导:观察、调查、查阅资料3. 作文指导:清楚、具体、真情实感作业设计1. 必做题:写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要求清楚、具体地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2. 选做题:收集更多关于家乡风俗的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能够清楚、具体地写家乡的一种风俗,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能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写。

3.能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习作。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难点:能抓住重点写,写出特点。

教学准备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目标1.能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写。

教学过程01板块一回忆风俗,想一想活动一:联系积累,认识风俗。

1.欣赏,感受风俗。

“十里一风,百里一俗”,这句话是说各地的风俗都是不一样的。

什么是风俗呢?风俗是特定区域、特定人群沿革下来的风气、礼节、习惯等的总和。

我们来看看这些,大家就知道风俗所囊括的方面是很多的。

建筑方面:苗族的吊脚楼;服饰方面:土家族的峒布;传统礼仪:拱手礼、揖礼、鞠躬礼等等。

我国的风俗还不止这些呢!2.回顾积累,认识风俗。

我们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习到了许多风俗,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中了解到了哪些风俗。

教师总结:是呀,我们通过学习懂得了不同节日的不同风俗。

《北京的春节》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腊八粥》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那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的“煮腊八粥”的画面,犹如一幅工笔国画,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慢慢欣赏。

《古诗三首》描写了寒食、七夕、中秋几个传统节日的风俗。

《藏戏》具体描写了有着悠久历史的藏戏的形成过程和鲜明的特色,藏戏表演也是藏族同胞的一种风俗。

3.今天,我们也学着用前面几篇课文的写法来写一写家乡的风俗。

出示习作主题:家乡的风俗。

活动二:欣赏,感受风俗。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3篇2024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3篇2024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3篇2024〖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借鉴本单元课文描写风俗的方法,抓住主要特点介绍一种风俗,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2.写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适当穿插风俗的特点或者来历,重点描写出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己感受。

3.自主合理地表达出对风俗习惯的看法。

4.和同学分享交流习作,互相改一改,编成一本风俗集。

教学重点描写一种风俗习惯或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教学难点在介绍风俗习惯时候,能够详略得当,进行描写。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不同的风俗活动。

2.尝试介绍自己经历的一种风俗活动,重点介绍经历和感受。

3.初步知道介绍风俗活动的介绍方式和注意事项。

课前准备1.学生通过网络、亲朋好友了解民俗文化,每人至少准备一种自己感兴趣的或者熟悉的民俗进行介绍,或者调查本地的民俗活动。

2.教师准备民俗相关的、文字介绍。

【出示课件1】一、谈话导入,引入民俗主题(2分钟)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请同学们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一说家乡的风俗。

(板书:家乡的风俗)通过介绍民族文化,知道民俗活动历史悠久,为接下来的环节做铺垫。

二、初步去了解不同的民俗活动,知道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民俗,感受民俗活动的多样性。

(板书:多样性→)【出示课件2】1、“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教师出示,简要介绍不同地方的风俗。

师:中国的民俗,在世界也是最为多样,最为丰富的!中国不仅仅有五十六个民族,还有别致多样的民俗活动,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积淀,被人们代代相传。

而且这些习俗背后还有很多传说,很多美好的传说,直到现在,仍深受大家的欢迎。

【出示课件3】2、结合ppt简要介绍以下传统民俗:9830;五月五,是端阳,屈原投水汨罗江。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习俗》 (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习俗》 (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习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习俗,感受家乡的民俗文化。

2. 培养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习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介绍家乡的习俗。

2. 讲述家乡习俗的来历和意义。

3. 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家乡的习俗。

4. 指导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习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习俗,感受家乡的民俗文化。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习俗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图片、实物等。

2. 学具: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家乡的习俗,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家乡的习俗,讲解习俗的来历和意义。

3. 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家乡的习俗,让学生深入了解习俗的特点。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家乡习俗的感受和认识。

5. 练习:指导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习俗,进行写作练习。

6. 交流:组织学生进行作品交流,互相学习和借鉴。

7. 总结: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家乡习俗的重要性和传承家乡文化的意义。

六、板书设计1. 家乡习俗2. 主体部分:介绍家乡习俗的来历、意义和特点。

3. 结尾部分:强调家乡习俗的重要性和传承家乡文化的意义。

七、作业设计1. 写一篇关于家乡习俗的作文。

2. 收集家乡的其他习俗,进行深入了解。

八、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家乡习俗的兴趣?2. 学生对家乡习俗的了解程度如何?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3. 学生在写作练习中,是否能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家乡习俗?4.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有效?是否需要改进?5. 如何更好地传承家乡文化,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以上是一份关于《家乡习俗》的教案,旨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习俗,感受家乡的民俗文化,培养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习俗的能力,以及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情感。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的写作方法,清楚、具体地写家乡的一种风俗,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查阅资料等途径,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好,热爱家乡,产生对民间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内容1. 风俗背景介绍:介绍家乡风俗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2. 写作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如何观察、描述家乡风俗,如何选材、构思、表达。

3. 范文分析:分析优秀范文的结构、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

4. 习作实践:学生独立完成习作,教师提供反馈和指导。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的能力,以及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取材,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文具、习作稿纸。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家乡的风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授:讲解风俗背景,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家乡风俗,学习写作方法。

3. 范文分析:分析范文,让学生了解如何构思、表达。

4. 习作实践:学生独立完成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5. 作品展示:选取部分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6. 总结与反思:总结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写作过程。

板书设计- 家乡的风俗- 正文:- 风俗背景介绍- 写作方法指导- 范文分析- 习作实践- 作品展示- 总结与反思作业设计1. 必做题:完成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

2. 选做题:收集更多关于家乡风俗的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课后反思- 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如教学方法、学生参与度等。

- 学生应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写作过程和作品质量。

教学后记-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作品质量,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 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多积累素材,提高写作水平。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第1篇】一、导入: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家乡安阳正在蓬勃发展,作为小学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宣传安阳贡献力量,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从写家乡风俗做起吧。

二、目标航船因为有了目标才能顺利达到彼岸,学习因为有了目标才能事半功倍,一起读。

写作目标1、我能画出习作材料中的关键词,提炼本次习作要求,确定写作重点;2、我能根据习作要求选材,确立中心。

收集资料,列出提纲;3、我能根据习作要求确立独特的写作方法,抒真情实感,显个性特点。

4、我能做到字体工整,字数600左右,和同学分享,虚心听取同学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三、学习过程自学:(1)、审题请大家默读材料,边读边画关键词,提取关键信息,并在书上批注。

1、本次作文属于命题?半命题?自拟题目?2、本次习作的要求我们写哪两个文体?3、材料给了我们什么建议、特别强调了什么(加分项重涂)?(根据学生回答,列出板书)自学(2)、梳理导学案——学习任务1、确立题目要新颖,列出提纲我能行。

2、精彩开头和结尾,且听我给你说明。

3、典型事件排时间,特点来历穿插好。

4、写作方法有新意,模仿魔方要发扬。

四、队学交流、合作、预展、抽取任务五、群学展示展示一:定题目,列提纲,说开头,道结尾。

展示二:定内容,说过程,插来历,听谁说。

六、后展示提升亲爱的孩子们,你知道“好作文”的标准吗?一篇好文章有三个标准。

1、语言表达的准确性;2、布局谋篇的创新性;3、主题思想的正确性。

模仿就是魔方,读是为了写。

最近你学到的哪种写作方法可以运用到你的习作中?(指名回答)七、写作歌:家乡风俗并不难,认真审题是关键。

列提纲,分详略,穿插来历和特点,字儿不够事来凑,活动现场和感受。

开头结尾有方法,模仿魔方是高手。

八、结束语: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家乡的风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习作,创编班级民俗作品集。

4.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1.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

2.能通过习作表达自己对家乡的自豪、赞美之情,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教学策略1.阅读理解以《北京的春节》为例,带领学生品味经典,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在此基础上学以致用,帮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素材,激发灵感,动笔写家乡的风俗,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2.表达运用通过阅读习作例文,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作文的长处,将所学的作文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同时让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者问问长辈,深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家乡风俗习惯。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9654;课时目标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家乡的风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能够恰当审题,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习作。

3.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写作方法,做到详略得当。

4.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写出自己对家乡风俗的独特感受。

9654;教学过程板块一欣赏,导入新课1.边欣赏边思考,说说这些中隐藏着哪些传统节日。

2.学生说一说:这些节日各有什么习俗?预设1:图一是春节,展示的是春节拜年。

预设2:图二是元宵节,展示的是元宵赏花灯。

预设3:图三是春节,展示的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

3.引言导入:同学们,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

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不已。

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自己想要介绍的家乡的风俗。

六年级下册语文《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以下是一份小学六年级语文《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家乡的风俗,感受家乡独特的风俗文化。

2. 学习通过介绍风俗、描写场景等方法,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选择一种家乡的风俗进行介绍,写出其独特之处。

2. 难点:能够把这种风俗介绍清楚,表达出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播放有关家乡风俗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感受家乡风俗的丰富多彩。

2.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习作就是要求大家写一写自己家乡的风俗。

(二)明确习作要求1. 学生自读习作要求,思考:这次习作要求我们写什么?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写?2.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本次习作的内容和要求。

(三)选材指导1. 小组讨论:你的家乡有哪些独特的风俗?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种,与小组成员交流。

2.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具有代表性、独特性的风俗进行写作。

(四)写法指导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把家乡的风俗写清楚?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2. 教师结合具体例子,讲解介绍风俗的方法,如介绍风俗的起源、传说、发展历程、活动内容、特色等。

3. 指导学生通过描写场景、人物等方法,把家乡的风俗写具体、写生动,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五)习作练习1. 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风俗,进行构思和写作。

2.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六)习作评改1. 学生完成习作后,先自己检查修改。

2. 同桌互相交换习作,进行评改。

3. 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习作,在全班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进一步完善习作。

(七)课堂小结1. 总结本次习作的要点和方法。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家乡的风俗文化,用自己的笔记录下美好的瞬间。

(八)布置作业1. 继续完善自己的习作。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习作内容: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可以写一写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也可以写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还可以写对这种风俗习惯的看法。

二、习作目标:1.抓住重点写“家乡风俗”,写出特点。

2.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体验故土乡情。

教学重点:学会抓住特点写出重点,表达对故乡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课前向长辈们了解家乡的风俗,并写一段简单的介绍词。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一、谜语引入主题1.节日习俗知多少:“十里一风,百里一俗。

”由于我国民族众多,各地都有各自的乡土风情和民俗民风。

老师先带同学们进入猜谜板块。

2.看图猜节日:课件逐一出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元宵节等的一些风俗。

学生一边猜一边介绍这些节日的风俗,师生一起品味中华大家庭浓浓的家乡情。

二、初步了解民俗1.何为“民风民俗”: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风俗的多样性,是在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范之不同,称之为“俗”。

2.春节习俗大百科:“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有许多传统节日。

你家乡的春节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和长辈们了解家乡的风俗,并写一个简单的介绍词。

现在开始同一个籍贯自由组合,资源共享,互相交流自己家乡特色的风俗。

3.图文出示:师生共同梳理各省的春节风俗【浙江】杭州:罗神竹舞、赶十八、打年糕绍兴:送灶、社戏。

温州:分岁酒。

东阳:抲年鬼。

【四川】走人户、游喜神方、人日祭诗圣【福建】过火群、隔年饭、长年菜、分圆【江西】板凳龙、吃隔岁、换茶、掸青、起牙【山东】贴年红、送百神【陕西】做面食、做顶针、扭秧歌……【设计说明:由于寄宿制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班级学生籍贯基本不少于10个省。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精推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第【1】篇〗《家乡的习俗》教案教学目的1、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的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明确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挑选能够突出风俗特点的材料来写。

3、分清详略,学会抓住特点介绍家乡的风俗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展示各民族民风民俗)“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特的风俗习惯。

2、如果要让你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你会选择介绍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3、导入新课:现在,让我们用文字来把家乡特别的风俗介绍出来吧!(板书:家乡的风俗)二、启发思路。

1、介绍之前,说一说你为什么选择这种风俗。

(学生自由讨论)2、汇报讨论成果。

(1)要介绍的风俗是什么?(2)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你打算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3)你将把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去写?3、根据你要介绍的风俗特点,你打算拟定什么题目?(1)写特色小吃,可以直接用其名称作为作文题目。

(2)可供选择的题目:《春节习俗》《家乡的春节》《欢度节》三、习作指导。

1、整理思路:学生先打草稿,确定自己想写哪一种风俗,想想它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回忆本单元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抓住重点课文,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进行指导。

出示课文片段欣赏: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夜饭,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教师点拨:这一段采用“总—分”的结构写除夕。

中心句是“除夕真热闹”,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从味、色、声三个角度描写老北京除夕的风俗习惯。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作者从气味到色彩再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的描绘,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第1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春节的由来、有关传说和习俗,知道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礼仪之邦。

2、感受春节亲人团聚的幸福,感受家庭和谐,培养学生勤劳节俭、孝敬长辈的优良品质。

3、谈谈自己的亲身体会,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感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

二、教学重点:利用多方面的信息让学生感受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传统节日文化的丰富内涵。

三、教学难点:回忆丰富多彩的节日场景和各式各样的庆祝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传说、习俗。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了解家乡有关春节的习俗。

有关春节传说的视频、,各种与春节庆祝活动有关的文字介绍、磁带。

2、学生准备:查阅资料,收集春节的风俗和文字资料。

了解各地有关春节的习俗。

五、教学过程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过春节的情景。

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由谈一谈春节是怎么过的,都做了些什么。

交流收集的有关春节的资料。

2、导入。

过年时的热闹和快乐,过年时的亲人相聚,过年时的竹声声……让我们难忘,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年,再一次感受浓浓的节日文化。

(课件出示过年的红火场面)板书:春节二、畅谈春节,感受气氛1、通过回忆春节时的恢情景及课前查阅、收集的资料,说说你对春节的了解。

(教学形式:学生介绍,教师用课件的形式同步呈现相关信息、场景、、视频等)(1)春节简介(见补充材料)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2)过年的由来与传说。

(见补充材料)熬年守岁(观看动画年的故事)(3)你了解的当地过年的习俗有哪些?掸扬尘、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窗花、倒贴福字、点蜡烛、点香火、置天地桌、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上祖坟、逛花市等。

(4)你了解的当地过年的食俗有哪些?吃年夜饭、吃年糕、包饺子、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生菜、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帖等。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完美版)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完美版)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新课
教学
(28)分钟
二、请学生根据上节课所了解的民俗活动或者自己感兴趣的民俗活动,编写写作提纲。(5-10分钟)
1.鼓励学生编写提纲。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中国不同特点的传统民俗,有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粽子节,有为驱逐年兽、祈求平安的春节,还有浪漫的牛郎和织女相会的七夕……这些啊,都是我们国家文化宝库中整体的文化结晶,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有意思。那么今天呢,你们就可以通过写作的方式来写写自己经历过的民俗活动,可以写你自己包粽子的经历,也可以写过春节的时候的感受……家乡的风俗有很多,请大家注意选取材料,详略得当。所以,大家不要急于下笔,先好好构思,编写好习作提纲。
4、表达交流。小组成员交流后,派代表到全班面前进行展示,对于一种或者两种感兴趣的民俗活动进行介绍,要求说出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并且谈谈自己的想法。
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民俗活动。
以学生的亲身经历激发他们表述的欲望和兴趣。
通过交流,探索表述民俗的注意事项,为接下来介绍民俗活动、民俗写作活动提供经验。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2)分钟
A.元宵B.麦芽糖C.腊八粥D.饺子
8.王安石写过有关春节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的“新桃”“旧符”指的是()
A.画着门神的桃木板B.窗花C.年画D.门槛
9.据说大书法家王羲之写在自己家门口的春联经常被人偷偷揭去,令他很是苦恼。后来他在除夕夜又写了一副,但只让家人贴出春联的上半截,春联居然没有被再偷,第二天他再接着贴上下半截。这副春联的下半截分别是“今朝至”和“昨夜行”,请问它的上半截分别写的是()
建议将不同民俗收集在一起,主要介绍民俗名字、由来、内容。也可以贴上活动的场景照片。
引导学生懂得,同样写除夕,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家乡的风俗,提高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和方法,独立完成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有趣的风俗,并用文字表达出来。

4.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风俗: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民间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2. 写作技巧:如何选材、构思、表达等方面的指导。

3. 作文修改:学生完成作文后,进行互相修改和评价,提高作文的质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家乡的风俗,提高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风俗,并用文字表达出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黑板等。

2. 学具:作文纸、笔、参考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家乡的风俗,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民间艺术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对家乡的风俗有更深入的了解。

3. 写作指导:讲解写作技巧和方法,引导学生如何选材、构思、表达等方面的内容。

4. 实践: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独立完成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

5. 修改与评价:学生互相修改作文,并进行评价,提高作文的质量。

六、板书设计1. 家乡的风俗2. 正文: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民间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3. 写作技巧:选材、构思、表达等方面的指导。

七、作业设计1. 写作作业:根据所学的知识,独立完成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

2. 修改作业:互相修改作文,并进行评价。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家乡的风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写作指导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作:家乡的风俗一、激趣导入,明确任务1.谈话引入习作的主题,激发学生谈风俗习惯的兴趣。

导语:所谓风俗,就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

(教师分别出示图片:民族风俗——蒙古包,节日习俗——中秋月饼,传统礼仪——拱手礼。

)在灿烂的人类文明中,风俗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故而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斑斓多姿。

本单元的课文为我们呈现了民俗风情画卷的冰山一角,它们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同学们,在你的家乡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呢?说给大家听一听吧!2.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

预设: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课前搜集的资料,先说一说家乡有哪些独特的风俗习惯,再选择其中一种说清楚这个风俗习惯的主要特点。

3.明确写作任务。

(1)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

(2)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

二、合作探究,交流方法过渡: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由于地域的不同、文化的差异,各地的风俗习惯也有着天壤之别。

老师从大家精彩的发言中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那么怎样才能将家乡的风俗习惯的独特之处写得清楚明白呢?1.阅读课本上的文字,明确要求。

(1)介绍一种风俗习惯,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介绍,重点介绍其最主要的特点,也可以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2)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可以把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要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

(3)还可以写一写自己对这种风俗习惯的看法。

2.回顾写法,掌握技巧。

过渡: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都了解了哪些描写事物的方法?分别是从哪篇课文中学到的?说给同学听一听。

(1)回顾课文,交流写法。

(2)小组归纳,教师板书。

①顺序合理,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②方法多样,描写生动,突出特点。

③运用修辞,语言生动,感染力强。

④多方面介绍,说明与描写相结合。

三、确定思路,完成初稿1.先确定习作题目,再列出写作提纲。

(1)确定题目。

要求:①题目要新颖独特,能突出家乡风俗习惯的特点或表达对家乡风俗习惯的感情;②题目是文章的纲要和线索,要能起到串联起全文的作用。

(2)明确拟写写作提纲的要求。

①要介绍的风俗是什么?想拟一个什么题目?②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想从哪几个方面介绍?③哪一部分内容将作为重点进行详细介绍?(3)学生自主拟写提纲。

2.按所列提纲,说一说自己想怎么写,其他学生听一听、评一评。

3.引导学生根据交流内容,完成初稿写作。

师:前面我们欣赏和交流了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可以说,不一样的习俗,不一样的文化,不一样的感受,不同凡响的精彩……。

下面,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记下这点点滴滴,让这些风俗习惯的独特魅力在我们的笔尖流淌吧!四、点评习作,修改誊写1.学生完成完整的习作,教师出示几篇典型的习作初稿,师生集体评议、修改。

评议重点:(1)是否抓住了家乡风俗的主要特点;(2)是否写清楚了活动的现场情况及自己的独特感受;(3)是否突出了重点,做到详略得当;(4)文章是否具体,语言是否生动形象。

2.学生自己尝试修改习作。

修改重点:(1)改正错别字、用错的标点;(2)改正读不通顺的语句;(3)看看哪些地方需要补充具体,哪些地方可以删减。

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习作,互相修改评分。

4.小组推选佳作进行朗读展示,教师点评。

范文一苗族的花山节在我的家乡,每年农历六月初六都会举办花山节。

花山节又叫“踩花山”,是我们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重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①花杆是“踩花山”的重要标志,以一根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木制成,上面还扎有鲜花、彩旗等装饰。

在节日到来前,“花杆头”——节日的主要组织者和策划者,会在日出之前把花杆立在花山场中央,为六月初六的“踩花山”活动做好准备。

②到了“踩花山”这天,首先,“花杆头”会向前来参加“踩花山”的人敬酒、祝福。

伴着花山场内喧天的锣鼓声和此起彼伏的鞭炮声,“踩花山”正式开始。

青年男女有的对唱山歌,有的跳三步舞、蹬脚舞,有的跳狮子舞,还有的斗牛,整个花山场上一片欢腾。

③要说“踩花山”最重要的活动,那就是“倒爬花杆”了。

一个个参赛者背贴花杆,双手伸到背后,扣住花杆,倒立于花杆之上。

听到指示后,他们便手脚并用,一纵一纵向上倒爬,谁爬到杆顶用的时间最少,谁就是最终的“花杆王”。

为什么要过花山节呢?④苗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传说古时苗族人民流落异乡之时,想起自己东逃西散的苦,不禁伤心落泪。

一天,祖先显灵,劝他们与其伤心难过,还不如到高山顶上吹芦笙、唱歌跳舞,为自己求得好运气。

祖先走后,从天上落下一朵花,挂在了一棵树上。

大家围着这棵树唱歌跳舞、吹起了芦笙。

说来也奇,那一年的庄句段赏析①开门见山,介绍了家乡的传统节日——花山节。

②先介绍花杆,突出了节日的特色。

③总体描写节日的景象,营造了热闹的节日气氛。

④以问句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吸引读者往下读。

稼长得特别好。

⑤祖先显灵的那一天正是六月初六。

从那以后,每年的这一天,苗族人民都要穿上盛装,到高山上栽一棵花树,唱歌、跳舞,祈求这一年有个好收成,也希望能够给自己带来好运。

⑥这就是我的家乡热闹的花山节。

听了我的介绍,你对花山节有兴趣吗?有机会的话,请大家到我的家乡来看一看,与我们一起过一次热闹的花山节吧!⑦⑤介绍花山节的传说故事,使节日多了一层神秘的文化色彩。

⑥介绍了举行这些活动的意义,也点明了节日的意义。

⑦结尾发出邀请,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总评:这篇习作主要写家乡人民过花山节的情形,详细具体,表现了家乡人民热情、乐观的生活面貌。

文章不仅详细介绍了节日的过程,还加入了关于节日的故事传说,加深了读者对苗族花山节的印象。

家乡的风俗“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办鱼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舂糍粑;二十九,做甜酒……”这是流行于我的家乡的年俗民谣①。

其中舂糍粑是这些活动中的重头戏。

几年前我回老家过年,正好赶上舂糍粑,那热闹的场面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

②我刚到家的时候,家中正在为舂糍粑做准备。

③姥姥在一口大蒸锅边准备把一盆泡好的糯米放进去,姥爷在屋后的空地上与几位年轻力壮的表兄准备工具,舅妈带着表姐在河边清洗木制的模具。

这一切在我看来都是新奇而有趣的,我已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④不久以后,当姥姥把那一大盆蒸熟的香喷喷的糯米饭端出来以后,那几个早已静候在一边的表兄便兴奋起来,其中的两个表兄从一旁的架子上取来两根碗口粗的木棒,一人高,想必是很重的。

姥姥在两个表兄的帮助下,把糯米饭倒进了空地上的一句段赏析①引用民谣开篇,引起读者的兴趣。

②交代写作的重点内容。

③这句话总起全段,点明本段主要介绍舂糍粑的准备工作。

④心理描写生动、形象。

个大石槽中,随即两个表兄就围过来,一人执一根木棒用力地捶打着石槽中的糯米饭。

⑤他们二人轮流上阵,木棒落下的一刹那,大地仿佛都颤动了一下。

⑥雨后的乡村,尽管天气阴冷,两个表兄的额头上还是渗出了密密的汗珠。

我在一旁看得好奇,就凑上前去问问我能否试着打一下。

一个表兄停下手中的活儿,揩了把汗,笑着说:“你的力气太小了!”但还是把手中的木棒给了我。

我双手合抱,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木棒抱起来,随即便吃力地将它移到石槽上方,两手一松它便掉到了石槽里面,发出一声闷响。

这时想把它再抬起来可就费劲了,捶打过的糯米饭具有黏性,木棒一接触它便被紧紧地缚住。

一旁的大人们见我拔不出来都笑了。

那位表哥见状对他们说:“他还小,没事的。

”随后走过来对我说:“还是让我来吧!”我急忙把木棒塞给他,不好意思地退到一边儿去了。

⑦两个表兄又捶打了一会儿,这时的糯米饭已经成了一个圆滚滚的球。

他们把那个球从石槽中弄出来,放到一个撒了米粉的簸箕里。

舅妈上阵,将这个大圆球揉成长条状,然后揪下小圆球分发给小孩子们在模具上印花纹。

因为我是远道而来的客人,舅妈把揪下来的第一个小圆球抛给了我。

⑧表姐教我把小圆球放到事先准备好的模具上,双手用力按压,当我将糍粑从模具上揭下来时,糍粑的一面已经印上了漂亮的花纹,接着表姐用一个小小的印章在我做好的糍粑上盖了一个鲜红的印记。

⑨白白的糍粑上印着花卉的图案,再配上一个鲜红的印记,充分显出节日的喜庆气氛。

姥姥告诉我,这糍粑所蕴含的⑤大家分工合作,协调有序,动作描写真是精彩极了!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表兄年轻力壮。

⑦细致地描写“我”捶打糍粑的过程及众人的反应,富有情趣。

⑧一家人合作的场面让人感受到其乐融融。

⑨文中多处采用细致的动作描写来写舂糍粑的具体过程,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趣味无穷。

意义可不只是对来年五谷丰登的期盼,更是对亲人来年平平安安的祝福呢!⑩晚上,村中的红灯笼亮了,轻轻地在夜风中摇摆,照亮了脚下的一方土地。

当村子归于万籁俱静的时候,我的脑中却在回忆打糍粑的热闹场面,忘不掉的当然还有那糍粑被赋予的厚重乡情。

⑪⑩交代糍粑所蕴含的意义,反映了村民的纯朴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期望。

⑪结尾抒发情感,升华中心。

总评:文章开篇引用民谣,不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还直接点出家乡过年风俗中的重头戏——舂糍粑。

接着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述舂糍粑的过程,其中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使文章语言生动有趣。

本文条理清晰,结尾自然流畅,给人回味无穷的感觉。

5.引导学生再次完善自己的习作,誊写习作。

五、课堂回顾,交流收获教师总结本次习作活动,点评学生的表现。

小结:同学们,在这节习作课中,我们欣赏到各地不同的节日风俗,同时也品味到同样的一种情感,那就是对家乡的热爱、眷恋、自豪之情。

我们写家乡的风俗,便是透过这种风俗来写我们的家乡,写家乡的风土人情,写家乡的文化,抒发我们心中浓浓的故乡情!有了真挚的情感,我们的文章就有了生命,就能打动人心。

同学们写的都很好,我发现很多同学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家乡的真挚感情。

说风俗,谈家乡,绕不开一个“情”字。

朴实的话语、简短的文字,因有了对家乡的那份深情而动人心弦。

哪怕你写的是最普通的风俗,只要你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你的习作就是成功的。

本次习作对学生来说并不难,都有话可说,但要真正写出特色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为此,教学时我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循序渐进地给予学生关键性引领。

与此同时,我也想方设法调动学生交流、写作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有效地交流、归纳、构思、评议,在习作指导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提供更多的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