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

合集下载

中国二型糖尿病控制目标

中国二型糖尿病控制目标

中国二型糖尿病控制目标
中国的二型糖尿病控制目标主要是根据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餐后血糖、血脂水平等指标来评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

以下是常见的控制目标:
HbA1c:根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对于一般的糖尿病患者,HbA1c水平应控制在<7.0%的范围。

对于老年人、合并有其它疾病的患者,可以适当放宽至<7.5%。

对于年轻且无并发症的患者,可以更加严格地控制HbA1c水平在<6.5%。

空腹血糖:空腹血糖目标一般为4.0-6.0 mmol/L。

餐后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目标为<7.8 mmol/L。

血脂水平:对于糖尿病患者,总胆固醇应<4.5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应<2.6 mmol/L,甘油三酯应<1.7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应>1.0 mmol/L。

需要强调的是,糖尿病的治疗目标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制定,并需要和医生密切配合,定期检查血糖水平,根据检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糖尿病患者还需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良好的生活习惯等综合管理来控制血糖水平。

2020《成人T2DM患者HbA1c控制目标及达标策略专家共识》要点

2020《成人T2DM患者HbA1c控制目标及达标策略专家共识》要点

2020《成人T2DM患者HbA1c控制目标及达标策略专家共识》要点导读:2型糖尿病(T2DM)是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疾病之一,血糖达标是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共同制定了《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及达标策略专家共识》。

关于中国成人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目标以及HbA1c达标策略,共识主要有以下推荐。

成人T2DM患者HbA1c控制目标推荐一、一般成人T2DM患者1.对于大多数成人T2DM患者,推荐HbA1c控制目标为<7.0%。

2.对于年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长、无并发症、不合并CVD的T2DM患者,推荐HbA1c控制目标为<6.5%甚至接近正常。

3.经单纯生活方式干预,或应用不增加低血糖风险的降糖药治疗,且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T2DM患者,在HbA1c<6.5%后应维持治疗,不宜减弱降糖治疗强度。

4. HbA1c目标值应根据患者的病程进展和病情变化情况,及时进行调整,以维持风险与获益的最佳平衡。

二、已有CVD病史或CVD极高危的T2DM患者对于糖尿病病程较长、已有CVD病史或CVD极高危风险的T2DM患者,推荐HbA1c控制目标为<8.0%。

三、老年T2DM患者1.老年T2DM患者的HbA1c控制目标宜个体化,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健康状况等因素。

2.对于健康状况良好的老年患者,建议将HbA1c目标设定为<7.5%。

3.对于健康中度受损的老年患者,建议将HbA1c目标设定为<8.0%。

4.对于健康状态差的老年患者,建议将HbA1c目标设定为<9.0%。

5.对于合并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若预期寿命<5年,HbA1c可控制在<9.0%;若预期寿命较长,HbA1c可控制在7.5%左右。

四、低血糖风险较高的T2DM患者糖尿病病程>15年、曾经发生过无感知性低血糖、有严重伴发疾病(如肝肾功能不全)或全天血糖波动较大并反复出现低血糖症状的患者,建议将HbA1c控制在7.0%~ 9.0%。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解读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解读
关键词 :2型 糖尿病 ;糖化血红蛋白
InterpretationofChineseSocietyofEndocrinology(2010)— consensusstatementonHbA1 ccontroltarget inadultswithtype2 diabetesinChina. CAOMing-ming, TONGNan-wei.DivisionofEndocrinologyand Metabolism, WestChinaHospitalofSichuanUniversity, Chengdu610041, China
因此 , 我国糖尿病肾病的防治形势严峻 , 不容忽视 。 虽然糖
尿病肾病的发生发 展是多 因素共同 参与的 结果 , 但和高 血
糖的关系较为肯定 。 无论从流行病学调 查还是大规模随机
对照临床试验 均证 实 , 随着 HbA1c的 降低 , 糖 尿病 肾病 的 发生风险持续减少 。 2010年欧洲 糖尿病研 究会 (EASD)年
这组人群中有两类患 者应适 当调整 :一类 是口 服降 糖 药物未达标加用 胰岛 素 (口服药 与胰 岛素 合用 )或 改用 胰 岛素 (单用胰岛素 )的患者 , 其 血糖控制目 标值可 适当放 宽 至 HbA1c<7%, 以减少 低血 糖和体 重增 加这两 大副 反应 。 另一类是目前无需使 用降糖 药物的患 者 , 即经过一 定时 间 的降糖治疗后已经停 用降糖 药物 , 仅使用 生活方式 干预 血 糖控制 很好 , 其目标 值应该 更严格 (HbA1c<6%), 虽然 仍 存在低血糖风险但其 发生率 较低 , 良好血 糖控制却 能显 著 减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发展 , 获益风险比明显增加 。 2.2 已有 CVD或 CVD极 高危 患 者 放 宽目 标 , 平 稳 降 糖 。 糖尿病病 史 长 , 已 患 CVD或 处于 CVD极 高危 , 推 荐 HbA1c≤ 7.5%, 因为他们发生或再次发生 CVD风险明 显增 加 , 低血糖 风险 较高 , 目前 还没 有 足够 的证 据 证明 HbA1c 控制在 7%以下对 大血管 的益 处 。 大 规模 随机 对照 试验 , 如 ACCORD、VADT和 ADVANCE的结 果表 明 , 强化 降糖 5 年内并未发现大血 管受益 , ACCORD甚至显 示总死 亡风 险 反而有所增加 , 这种 与理论或预期不一致的结果 , 可能与 对 病情较重的入 组患者 (病 程大 于 8年 , 其 中 30% ~ 40%已 经患有 CVD)进 行强 化 降糖 有很 大 关系 。 尤 其 , ACCORD 中 3~ 4种降 糖药物同时应 用力求快速 达到控制目 标 (HbA1 c<6.0%), 明显增 加低血 糖的 发生 率 , 体重 也明 显 增加 , 一旦 发生低血 糖更 易诱 发 CVD, 增加 患 者的 死亡 风 险。 2.3 老年 (>65岁 )糖尿病患者 目标放宽程 度依据预 期 寿命和身体健康状况 因人而 异 , 若 患者器 官功能和 认知 能 力良好 、预期 生存 期 >15年 , 应严 格控 制 HbA1 c<7%;若 患者合并其他疾 病 、预期 存活 期 5 ~ 15年 , 可适 当放 宽 到 HbA1c<8%;若患者 既往 有严 重低 血糖 史 、合 并其 他严 重 疾病 、预期 存活期 <5年 , 推荐控制 目标可 放宽到 HbA1c<

中国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处方专家共识(完整版)

中国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处方专家共识(完整版)
在制定个性化自我管理方案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综合、系统的评估: 1.患者基本信息:
如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糖尿病类型、教育、职业、经济状况、 病程、病史、用药情况、糖尿病家族史等。 2.糖尿病相关临床指标评估:
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血脂等。 3.并发症评估:
急性并发症,如低血糖、酮症酸中毒;慢性并发症,包括视网膜病变、 心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病等评估。 4.饮食习惯:
自我管理处方是一种个体化的糖尿病教育管理工具,将 2 型糖尿病全 方位自我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以处方形式综合为一体,且随着处方的实施和 不断改进,能将 DSME/S 延续并形成持续支持的糖尿病教育管理行为改变 闭DSME/S 的支 持形式之一。自我管理处方应由有资质的糖尿病教育者或教育护士主导制 定和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患者行为改变情况不断调整和优化,具有 综合性、个体化、易操作、可持续改进的特点,是协助医务人员实施糖尿 病教育管理与支持以及指导糖尿病患者行为改变的实操性工具。 二、自我管理处方的理论依据
中国 2 型糖尿病自我管理处方专家共识(完整版)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 2 型糖尿病患病率为 9.7%~11.6%[1,2],已成为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糖尿病作为慢性 终身性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有赖于自身管理[3,4]。有效的糖尿病自 我管理教育和支持(diabetes self-management education/support, DSME/S)是协助糖尿病患者管理和维持自身健康行为的基础[5]。我国的 糖尿病教育管理起步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最初是医护人员组织住院糖 尿病患者进行授课,模式单一,患者学习比较被动。随着国外的成功经验 不断引入,以专业人员小组授课、个体化自我管理技能培训及病友同伴教 育相结合的 DSME 模式开始出现[6]。但目前我国糖尿病教育存在诸多问 题:如内容单调(以书本知识为主)、讲者随意性强、缺少系统评估和随 访、教育与行为改变脱节、脱离患者需求、缺乏个体化的教育和饮食、运 动计划以及制定的 DSME 计划无法很好地落实等[7,8,9,10]。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预防的专家共识精要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预防的专家共识精要

病因和诊断
2型糖尿病的病因主要包括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近年来,研 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和慢性炎症反应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诊断2型糖尿病通常基于血糖水平、症状和体征,同时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性 别、种族、肥胖程度和家族史等因素。除了血糖检测外,还应其他代谢指标如血 脂、血压和尿酸等。
具体实施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专家们提出以下具体实施方法:
1、健康教育:开展广泛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2型糖尿病的认识和重 视程度。通过宣传单、宣传册、网络等多种渠道传播糖尿病的知识和预防措施。
2、健康促进: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鼓励人们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适量运 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为大众提供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建立 健康的生活方式。
3、胰岛素治疗:当口服药物无法控制血糖时,应考虑使用胰岛素治疗。起 始剂量应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并定期调整。
四、随访与监测
1、定期随访:EOT2D患者应定期接受随访,以监测血糖控制情况、并发症进 展及药物不良反应。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全面检查。
2、自我监测:鼓励患者进行自我血糖监测,以更好地了解自身血糖波动情 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并发症监测:EOT2D患者应定期进行并发症筛查,包括心血管疾病、神经 病变、肾脏病变等。对于有家族史的患者,应提前进行相关检查。
五、预防与教育
1、预防: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定期检查,可以有效预防EOT2D的发生和发展。 对于有家族史的患者,应尽早采取预防措施。
2、教育:对患者进行糖尿病教育和心理支持非常重要。教育内容包括饮食 控制、运动锻炼、药物使用、并发症预防等。同时,应患者的心理健康,减轻焦 虑和抑郁症状。
在预防方面,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例 如,保持健康的体重、合理饮食、增加运动量等均有助于改善代谢,预防2型糖 尿病的发生。此外,针对高风险人群,如家族中有2型糖尿病患者或患有代谢综 合征等疾病的人群,应及早采取干预措施,如定期检测血糖、加强健康教育等。

中国成人2 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及达标策略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2 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及达标策略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T2DM患者HbA1C控制目标推荐
六、其他情况 1.对于合并CKD的T2DM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一方
面应防范低血糖,另一方面应避免明显高血糖导致的急性代谢紊乱、感染 及其他并发症。 2.对于合并恶性肿瘤等情况的患者,若预期寿命<5年,HbA1C可控制在 <9.0%。若预期寿命较长,HbA1C可控制在7.5%左右。 3.对于执行治疗方案较困难的情况,如精神或智力障碍、视力减退等,Hb A1C控制目标可适当放宽至<9.0%。 4.对于家庭收入和受教育程度较低、医疗保障和医疗条件较差的患者,血糖 控制目标应综合考虑,适当放宽,尽量避免严重低血糖或高血糖发生,以 免加重病情和经济负担。
✓目前多数糖尿病指南推荐一般成人T2DM患者的HbA1C目标值为<7. 0%。
✓但美国内科医师学会(ACP)最近将非孕期一般成人T2DM患者的HbA 1C目标值定在7.0%~8.0%,这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中国成人T2DM患者HbA1C控制目标推荐
一、一般成人T2DM患者 1.对于大多数成人T2DM患者,推荐HbA1C控制目标为<7.0%。 2.对于年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长、无并发症、不合并CVD的T2DM 患者,推荐HbA1C控制目标为<6.5%甚至接近正常。 3.经单纯生活方式干预或应用不增加低血糖风险的降糖药治疗,且未出现药 物不良反应的T2DM患者,在HbA1C<6.5%后应维持治疗,不宜减弱 降糖治疗强度。 4.HbA1C目标值应根据患者的病程进展和病情变化,及时进行调整,以 维持风险与获益的最佳平衡。
年患者有中等长度的预期寿命,低血糖风险较高,跌倒风险高,HbA1C目标值可放宽至<8.0%。 ✓ 若患者正在使用增加低血糖风险的药物,HbA1C 不宜低于7.5%。 ✓ 健康状态较差(如慢性疾病终末期、长期需要他人照护等)的老年患者预期寿命有限,治疗获益不确定,Hb

中国住院患者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中国住院患者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中国住院患者血糖管理专家共识院内高血糖是指血糖水平〉7.8mmol/L,若血糖水平持续而明显地高于此水平则提示患者有可能需要接受治疗。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联合中国住院患者血糖管理专家组共同制定了《中国住院患者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以下主要为该专家共识中住院患者的血糖管理部分内容。

表1住院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分层表1住院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分层严格一般宽松空腹或餐前血糖(mmnl/L) 4.4-6.1 6.1~7.87.8-10.0餐后2h或随机血糖(mmol/L)&1-7,87.8-10.07.873.9表2住院患者血糖控制目标表2住院患者粗糖控制目标内分泌科新诊断、非老年、无并发症及伴发疾病,降糖治 或疗无低血糖风险其他内科低血糖高危人群且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同时伴行稳定心脑机 管疾病 因心脑血管疾病入院注:低血糖高危人群:糖尿病病程〉15年、存在无感知性低血糖病史、有严重伴发病如肝肾功能不全或全天血糖波动大并反复出现低血糖的患者: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具有高危心脑血管疾病风险(10年心血管风险>10%)者,包括大部分〉50岁的男性或〉60岁的女性合并一项危险因素者(即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高血压、吸烟、血脂亲乱或蛋白尿)血糖控 制目严格 宽松 一般宽松外科手术 特殊群体 择期手术(术前、术中%术后)急诊手术(术中、术糖皮质激素治疗中重度肝肾功能不全75岁以上老年人 顼期寿命<5年(如癌症等)精神或智力障碍大、中,小手术器官移植手术 精细手术(如整形) 大、中、小手术 器官移植手术 重症监护胃肠内或外营养(ICU )外科ICU内科ICU一般宽松宽松宽松宽松一般一般严格宽松一般严格宽松一^般宽图1住院成人糖尿病或高血糖患者管理流程图评批出点情况井刷金由胧控制H,必装同用h 阍或尿赭.屿、rti岫,ti 鼻.由乩❸,胴行功能.to.喝叁而堆♦独更m据、井发蜡和伴发疾场,降相方案及沾疗依4性葬下•小U:的用忖阵怔(总括生命体位.意比状君."无脱水隼、旺拄检我说忖过渡到设外方案:L小叨段球即为血军祸的患者也睫任就扑防W时明周是有学有祎比置2.哮看收掂―福疗1♦■曲浏用本用控制目后4.源电管理♦生诂方苴冲到H划声的回和呐界■目■标状•阳性林亚内分泌科住院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1内分泌科糖尿病患者的住院标准糖尿病患者在其长期的治疗过程中涉及到"家一医院一家"的一体化管理,糖尿病患者绝大多数时间需要在家和门诊进行调整和管理血糖,但许多情况下可能需要住院进行短期血糖管理和优化治疗、并发症筛查和应激状态的控制等,尤其在要起始胰岛素治疗的情况下。

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于2011 年 5 月发表了《中国成人 2 型糖尿病HbA1c 控制目标专家共识》,建议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 即根据病情分层和社会因素的差异设定相对合理、因人而异的HbA1c控制目标, 强调不要因为要求HbA1c达标或正常化而增加患者低血糖风险,或使超重和肥胖患者体重增加, 或使患者死亡等风险增加。

虽然对住院患者的高血糖管理不可能以HbA1c为目标, 而是以血糖为目标值, 该共识所提出的按病情分层及个体化原则仍适用。

随着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改变, 住院患者越来越多, 而糖尿病患病率居高不下,成人住院患者中高血糖较常见, 这些患者的高血糖管理目标制定问题亟待解决。

2009 年美国内分泌医师协会(AACE)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联合发布了《住院患者血糖管理共识》, 针对重症患者和非重症患者提出了相应的血糖控制目标。

2011 年美国内科医师协会(ACP)发表了《住院强化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管理指南》。

这些权威指南与我国住院患者情况不甚一致, 如由于各种原因,我国住院患者病情轻者比例较高, 甚至新诊断糖尿病患者也被收入医院治疗, 住院期间新发现的糖尿病较多, 往往为作术前准备等, 因此患者病情差异很大。

实际上不论高血糖还是低血糖, 都可影响住院患者的预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

为了较合理地解决临床工作者的实际问题,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组织专家对我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制定了个体化的血糖管理目标。

一、共识要点(一) 证据等级参照ADA 的证据等级分级标准, 标注于相应推荐后的括号中。

(二) 住院高血糖诊断标准患者住院期间任意时点的血浆葡萄糖水平>7.8mmol/L(E 级) 。

(三) 高血糖管理总体原则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 一般情况下不必快速降糖和快速达标; 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血糖不一定要达标; 降糖治疗应尽量避免低血糖, 尽量避免超重及肥胖患者体重增加;另一方面, 不能因采用宽松血糖管理而增加感染和高血糖危象的风险。

糖尿病分型诊断中国专家共识解读-定稿

糖尿病分型诊断中国专家共识解读-定稿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等.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 14(2):120-139.
本共识中对糖尿病分型的建议, 与不同指南糖尿病分型建议的异同
ADA和WHO
T1DM、T2DM、 特殊类型糖尿病、GDM
1999年
(ADA 1997年)
2019年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T1DM、T2DM、 妊娠期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
ELISA
有试剂盒,操作简便,易于开展
敏感性和特异性受试剂盒反应模式影响;推荐采用桥联ELISA GADA、IA-2A、ZnT8A
免疫印迹法 CLA LIPS ECL
特异性高 无放射性,易于自动化 无放射性 无放射性,适应大样本检测
操作繁琐,难以适应大样本检测 敏感性和特异性低于 RLA(RBA)法 变异系数较大 需要获得抗原纯蛋白,仪器昂贵
• 但由于缺乏规范的临床路径和筛选策略,即使在有效的检测条件下,这些病 因明确糖尿病的误诊率仍然较高,导致患者难以或延迟获得正确的治疗
• 准确的病因分型是个体化精准治疗的基础与关键 • 由此基于我国的临床实践,结合国内外最新指南和专家意见,形成了《糖尿
病分型诊断中国专家共识》
1.Chung WK, Diabetes Car. 2020, 43(7):1617-1635..2. 周智广. 1型糖尿病的精准医疗距离我们有多远?[J].中华内 科 杂 志 , 2016, 55(1): 4-5.
WHO为世界卫生组织;ADA为美国糖尿病协会;T1DM为1型糖尿病;T2DM为2型糖尿病;GDM,妊娠期糖尿病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等.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 14(2):120-139.
目录
1
糖尿病的分型诊断依据及要点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目前,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经成为危害公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控制血糖是延缓糖尿病进展及其并发症的重要措施之一。

虽然HbA1c 是评价血糖控制水平的公认指标,但应该控制的理想水平即目标值究竟是多少还存在争议。

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试验(DCCT,1993)、熊本(Kumamoto)、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1998)等高质量临床研究已经证实,对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或病情较轻的患者进行严格的血糖控制会延缓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其后续研究DCCT-EDIC(2005)、UKPDS-80(2008)还证实早期有效控制血糖对大血管也有保护作用[1-5]。

这些研究终点的HbA1c控制在7.5%左右,那么年龄较大、糖尿病病程较长、部分已有心血管疾病(CVD)或伴CVD极高危因素的糖尿病患者群进一步降低血糖,对CVD的影响将会如何?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干预研究(ACCORD)退伍军人糖尿病研究(VADT)和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行动研究(ADVANCE)等对该类人群平均5年左右的干预,结果显示强化降糖治疗使HbA1c<6.5%,患者死亡风险和大血管事件发生并无进一步减少,ACCORD甚至表明控制HbA1c水平接近正常值(<6.4%)会增加这类患者死亡率[6-8]。

这些与理论或预期不一致结果产生的原因尚不确定,可能与入组人群差异、低血糖、体重增加、随访时间长短及评估方法等诸多因素有关,但过分苛求血糖正常化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一。

ACCORD、VADT数据分析提示对病程长、有低血糖史、有CVD或合并CVD极高危因素的患者,盲目地进行强化达标治疗,会明显增加低血糖和心血管事件发生。

各权威组织推荐的血糖控制目标HbA1c的水平也不尽相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认为一般情况下血糖控制目标值HbA1c <7%[9];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美国内分泌医师协会/美国内分泌协会(AACE/ACE)、英国健康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全球有效管理糖尿病合作组织(GPEDM)和加拿大糖尿病协会(CDA)则建议一般情况是HbA1c<6.5%[10-1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推荐的一般HbA1c目标值为<6.5%[15]。

中国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管理的专家共识

中国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管理的专家共识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2 年 8 月第 28 卷第 8 期摇 Chin J Endocrinol Metab, August 2012, Vol. 28, No. 8
·619·
誗指南与共识誗
中国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管理的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摇 摇 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长期维持正常血糖水平的制约因 素[1] ,因此低血糖风险最小化是糖尿病管理中需要解决的一个 重要问题[2] 。
表 1摇 低血糖的临床分级
1) 轻度:出现自主神经症状鄄患者可自行处理 2) 中度:出现自主神经症状和神经性低血糖症状鄄患者可自行处理 3) 重度:血糖浓度<2. 8 mmol / L( <50 mg / dl) ,可能出现意识丧失鄄需他
人协助治疗
摇 摇 二、Biblioteka 低血糖的危险因素 对因治疗而反复发生低血糖的患者,应考虑传统的和提示
如事先已有安排锻炼前应进食适量碳水化合物及或减少胰岛素用型糖尿病meta分析结果显示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的使用可降低1糖尿病患者所有低血糖事件2228而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可降低型糖尿病患者所有低血糖和夜间低血糖的发生29尿病患者中地特胰岛素与门冬胰岛素联合使用与nph胰岛素联合短效胰岛素相比低血糖风险显著降低其中所有低血糖风险减少21夜间低血糖风险减少5528型糖尿病孕妇中进行的多中心开放平行对照研究中速效胰岛素类似物与短效胰岛素相比血糖控制水平无显著差异但全天低血糖风险降低28夜间低血糖风险降低52白天低血糖风险降低1529因此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包括儿童成人及妊娠期妇女均推荐采用基础餐时胰岛素治疗方案以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作为基础量餐时推荐使用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尽可能减少低血糖事件的发生
三、 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率及其危害 大多数 l 型糖尿病患者不能避免低血糖发生,每周平均发 作 2 次症状性低血糖,一生中可发作数千次。 30% ~ 40% 的 1 型糖尿病患者每年发生严重低血糖事件( 需要他人的救助) ,严 重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为 1 ~ 1. 7 次(患者 / 年),可伴有癫痫或 昏迷(表 3)。

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

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

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解读摘要:住院患者中高血糖可增加其并发症的发生率、病死率及医疗费用开支,并延长住院时间。

为安全、有效地控制住院患者的高血糖,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制定了关于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的共识原则:强调个体化原则,根据不同患者和不同病情制定分层血糖控制目标;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血糖不一定要求达标;一般不应该快速降糖;降糖治疗应尽量避免低血糖及超重和肥胖者体重增加;避免宽松血糖管理增加感染和高血糖危象的风险。

关键词:高血糖;住院患者;共识在我国,随着医疗保险体系的健全,住院患者越来越多,住院人群的高血糖已是常见的临床问题。

成人住院患者病情跨度较大,各种疾病都可能伴发或者合并高血糖或糖尿病。

全球糖尿病患病率正逐年升高,2011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数据显示,全球糖尿患者数为3.66亿,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上升。

2008年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我国2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9.7%,已成为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国。

如此庞大的糖尿患者群对于个人、家庭和社会都是沉重的负担。

为合理有效地管理住院高血糖患者,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编写了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的专家共识,为各科临床医师提供重要指导。

1编写背景如何合理控制患者的血糖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环节之一,安全有效的血糖控制可延缓糖尿病的进展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多年来,随着许多大型临床研究结果的不断发布,血糖控制的目标也不断发生变化。

血糖的控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一个公认的较好评价指标。

2010年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曾颁布了《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专家共识》,该共识所提出的病情分层和个体化原则的理念仍适用于成人住院患者。

住院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不可能以HbA1c为标准,目前行之有效的指标仍然是血糖,因此临床急需以不同病情人群为标准的分层血糖管理指导原则。

《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降糖药物应用专家共识》要点

《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降糖药物应用专家共识》要点

《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降糖药物应用专家共识》要点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生活方式改变及人口老龄化,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2007~2008年流行病学调查W显示,我国20岁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

2010年流行病学调査显示,我国18岁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

在我国糖尿病患者中,90%以上为2型糖尿病(T2DM)。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包括冠心病、缺血性卒中及外周动脉疾病。

T2DM与ASCVD关系密切,两者共存可进一步增加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半数以上糖尿病患者的死亡与ASCVD相关。

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证据的不断积累和更新,关于降糖药物与T2DM 患者心血管结局之间的关系也日益明确。

因此,合理规范应用降糖药物对于T2DM合并ASCVD患者显得尤为重要。

一、T2DM合并ASCVD的流行病学二、T2DM患者中ASCVD危险因素的综合管理(一)生活方式干预(二)降压治疗(三)调脂治疗(四)抗血小板治疗(五)体重管理(六)血糖管理三、T2DM合并ASCVD患者的血糖管理策略和控制目标对于T2DM合并ASCVD患者,血糖管理的总原则是必须兼顾降糖有效性和心血管安全性,并且优先考虑选择具有心血管获益证据的降糖药物。

本共识建议,T2DM合并ASCVD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应该遵循个体化原则,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糖尿病病程、ASCVD病史、其他并发症或合并症、低血糖风险等因素,充分平衡严格血糖控制的利弊得失。

基于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本共识推荐T2DM合并ASCVD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如下:1. 对于大多数患者,HbA1c目标应控制在<7.0%。

2. 对于年龄较大、糖尿病病程较长、存在低血糖高危因素的患者,HbA1c目标应控制在<7.5%或<8.0%。

3. 对于慢性疾病终末期患者,如纽约心脏学会(NYHA)心功能Ⅲ-Ⅳ级、终末期肾病、恶性肿瘤伴有转移、中重度认知功能障碍等,HbA1c 控制目标可适当放宽至<8.5%。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要点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要点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要点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高达9.7%,患者人数居全球首位。

糖尿病防治的关键在于积极预防、早期诊断及尽早规范化干预。

糖尿病管理的最终目标是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包括微血管并发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ASVD),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研究显示,我国门诊T2DM 患者血糖达标率仅32.6%;在心血管风险因素控制方面, 我国T2DM患者血糖、血压、血脂达标率分别为47.7%、28.4%和36.1%,仅56%的患者3项指标均达标。

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现状及临床合理用药情况不容乐观。

大部分中国T2DM患者伴有餐后血糖(PPG)升高。

流行病学筛查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中,单纯PPG升高患者的比例达50%,糖尿病前期中约70%为单纯性IGT。

PPG增高是导致HbA1c高的主要原因之一,PPG升高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有相关性。

因此,控制PPG是促使HbA1c控制达标以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重要策略。

糖尿病的管理中,控制PPG的手段与控制FPG的策略和手段有明显不同。

一、餐后高血糖的定义和病理生理基础餐后高血糖的定义为摄食后1~2hPG〉7.8mmol/L。

餐后高血糖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与第一时相/早相胰岛素分泌缺陷、外周组织IS下降、胰升血糖素分泌在进餐后不受抑制及餐后肝糖输出持续增高相关。

二、餐后高血糖的临床意义1. 餐后高血糖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增高相关:2. 餐后高血糖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增高相关:3. 餐后高血糖与多项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相关:4. 餐后高血糖对机体的其他不良影响:5. PPG与HbA1c的关系:三、餐后高血糖的检测1. 检测对象:对于以下临床状态的患者,可通过监测PPG评价疗效、低血糖风险和指导药物剂量调整。

(1)任何HbA1c不达标的T2DM患者,尤其是FPG达标,而HbA1c不达标,如FPG<6.0mmol/L,但HbA1c >7.0%;(2)低血糖风险较高的患者,如使用促泌剂或胰岛素治疗、进餐不规律或餐后剧烈运动者;(3)使用降糖药物,尤其是降低PPG的药物时。

成人早发2型糖尿病诊治专家共识

成人早发2型糖尿病诊治专家共识

成人早发2型糖尿病诊治专家共识成人早发2型糖尿病诊治专家共识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成人早发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为了提高对早发2型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中西医结合的糖尿病专家们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形成了成人早发2型糖尿病诊治专家共识。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早发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复杂,与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专家们一致认为,肥胖、缺乏运动、高脂饮食等生活方式是早发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遗传因素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高危人群中。

二、早期诊断与筛查早发2型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对于延缓疾病进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专家们建议在人群中开展糖尿病的筛查工作,特别是对于高危人群,如超重和肥胖人群、家族史阳性人群以及老年人等。

血糖检测是早期诊断的关键,包括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

三、个体化治疗方案针对不同人群的个体化治疗是早发2型糖尿病管理的核心。

专家们强调了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以及心理支持的重要性。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治疗,具体方案应根据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和合并症的存在与否进行选择。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和控制体重,这些都可以对病情有积极的影响。

心理支持则是通过心理咨询、康复训练等方式,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增强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四、并发症的预防与控制早发2型糖尿病患者常常伴随着一系列的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神经病变、眼部病变等。

针对这些并发症的预防与控制,专家们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

首先,血糖控制是最基本的措施,通过定期监测和调整药物治疗,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内。

其次,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包括心脏、眼部、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评估,早期发现问题并及时干预。

此外,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等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成人早发2型糖尿病的诊治专家共识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使他们能够更加准确地诊断和治疗早发2型糖尿病。

中国成人2 型糖尿病HbA1c 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2 型糖尿病HbA1c 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2 型糖尿病HbA1c 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血糖控制是延缓糖尿病进展及并发症的重要措施之一,但个体化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目标值在不同的患者究竟是多少还存在分歧。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对我国成人2 型糖尿病HbA1c 控制目标提出了初步共识,主要建议如下:(一)无糖尿病并发症和严重伴发疾病的非老年(<65 岁)患者:一般将HbA1c 控制于<6.5%;年轻、病程短、治疗后无低血糖和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或单用生活方式治疗者HbA1c<6%;口服药不达标加用或改用胰岛素者HbA1c<7%;(二)伴有心血管病(CVD)或CVD 极高危患者:HbA1c≤7.5%。

(三)老年(≥65 岁)患者:脏器功能和认知能力良好、预期生存期>15 年,HbA1c≤7%;合并其他疾病,预期生存期5~15 年,HbA1c<8%;特殊情况甚至放宽至HbA1c<9%。

(四)低血糖高危人群:HbA1c 不应超过9%。

(五)妊娠合并糖尿病:妊前糖尿病计划妊娠者HbA1c<6.5%,用胰岛素治疗HbA1c<7%才宜妊娠;妊期血糖控制(在不发生低血糖等前提下)HbA1c<6%,毛细血管血糖餐前、睡前及夜间不超过5.4mmol/L,餐后峰值不超过7.1 mmol/L。

妊娠糖尿病毛细血管血糖餐前5.0-5.5 mmol/L,餐后1小时<7.8 mmol/L 或2 小时<6.7-7.1 mmol/L。

餐后1 小时血糖控制比2 小时更重要。

(六)其他情况:预期生存期短的恶性肿瘤、执行治疗方案有困难如智力或精神或视力障碍、独居及社会因素等都是影响设定HbA1c 目标值应考虑的重要因素,其血糖控制应相应放宽,主要是防范低血糖和较高血糖的发生。

HbA1c 的值受检测技术及Hb、红细胞寿命等诸多因素影响,而且部分地区尚不能开展HbA1c 的检测,因此推广困难。

HbA1c 不能全面反应血糖控制情况,必须结合血糖监测等情况综合判断血糖水平。

血糖控制金标准:糖化血红蛋白

血糖控制金标准:糖化血红蛋白

2
组成
2 组成
组成
糖化血红蛋白(GHb)由 HbA1a、HbA1b、 HbA1c组成
1
2
其中HbA1c约占70%,且
结构稳定,因此被用作糖尿病
控制的监测指标。
3
糖化血红蛋白 glycated hemoglobin
3
临床意义
3 临床意义
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 是衡量血糖控制的金标准,也是诊断和
管理糖尿病的重要手段。在糖尿病治疗中,糖化血红蛋白水 平对评价血糖总体控制、发现治疗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指导治 疗方案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介绍
报告人:王玎
CONTENTS
简介 组成
1 5
2
注意事项
临床意义 3 6
正常参考范围 4
控制目标
1
简介
1 简介
糖化血红蛋白(GHb) 是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血清中的糖类相结合的产物。
它是通过缓慢、持续及不可逆的糖化反应形成,其含量的多少取决于血糖浓度 以及血糖与血红蛋白接触时间,而与抽血时间、患者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 素等因素无关。因此,GHb可有效地反映糖尿病患者过去1~2个月内血糖控制 的情况。
目 标
HbAlc的控制范围应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中华医学 会内分泌学分会在2011年发布了《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 HbAl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根据患者的年龄、糖尿病 并发症、伴发病、治疗方案等因素给出了不同的目标值。
6 目标
●新诊断、年轻、无并发症及伴发疾病,降糖治疗无低血糖及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无 须降糖药物干预者;糖尿病合并妊娠;妊娠期发现的糖尿病:HbA1c<6.0%
仅测血糖是不够的,要控制糖化血红蛋白,可避免巨大胎儿、死胎、畸胎、 子痫前期更有意义。

最新: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

最新: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

最新: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me11itus,T2DM)由糖尿病前期发展而来。

糖尿病前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标志或分水岭,如出现则标志着将来发生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微血管病变、肿瘤、痴呆等疾病的风险增高。

有效干预糖尿病前期可明显减少其转化为糖尿病的可能性。

因此,及时发现血糖正常的高危人群和糖尿病前期人群并进行有效管理是预防糖尿病发生的关键。

2014年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发表了《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预防的专家共识》,其中对糖尿病前期的定义、筛查、危害、干预及管理提出了指导性建议。

为进一步强化预防糖尿病的理念,加强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的管理,2023年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内分泌代谢病学分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联合发表了《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O随着国内外糖尿病前期的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联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专家在进一步梳理相关循证医学证据的基础上,对原有专家共识进行了修订,形成了《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版)》。

旨在指导和帮助广大医师,特别是全科和基层医师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达到预防或延缓糖尿病发生的目的。

糖尿病前期的定义和诊断标准糖尿病前期的诊断标准目前主要有世界卫生组织(Wor1dHea1thOrganization z WHO)1999标准和美国糖尿病学会(AmericanDiabetesAssociation z ADA)2023标准。

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发病前的过渡阶段,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fastingg1ucose z IFG)、糖耐量减低(impairedg1ucoseto1erance z IGT)以及两者的混合状态(IFG+IGT),是在正常血糖与糖尿病之间的中间高血糖状态。

血糖控制的“个性化”治疗

血糖控制的“个性化”治疗
YES
YES
筛查
第一阶段:研究开始6个月内 比较两种胰岛素起始治疗方案,治疗终末时,两种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 口服药控制欠佳患者,随机分组,采用不同的胰岛素起始方案: 甘精胰岛素QD(早餐前或晚餐前或睡前) 优泌乐25 BID(早晚餐前)第二阶段:研究进行6个月后血糖达标(HbA1c ≤7.0%)者,将维持原方案,继续被观察24个月,评价两种方案 的持久性。(维持原有口服药方案,如果HbA1c >7.5%则退出研究)
0.8
1.2
1.6
2
基线HbA1C(%)
患者比例(%)
Durable后续研究:以基线HbA1C水平分组,比较终末时HbA1C维持达标的患者比例
Diabetes Care 34:249–255, 2011
0
10
20
30
40
50
60
7
-
7.9
8
-
8.9
9
-
9.9
>10
GLG
LM25
*
*
*
比较维持达标与不能维持达标两组人群的基线特征
Diabetes Care 32:1007–1013, 2009
23.1
28
0
10
20
30
40
GL
LM25
11.4
8.9
0
5
10
15
20
GL
LM25
P=0.037
n=419例 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
P=0.141
优泌乐25与甘精胰岛素低血糖比较:安全性相似(老年组)
Diabet Med 2009;26(11):1147-1155.
使用SU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主堡凼筮塑岱进盘壶!!!!生!旦筮!!鲞筮§翅堡堕!』量!i堡旦!!!丛!垫:丛型!Q!!:∑!!:!!:盟!:i
・373・
糖尿病病程>15年、有无感知低血糖病史、有严重 伴发病如肝肾功能不全或全天血糖波动较大并反复出 现低血糖症状的患者,很难设定其HbA,。的靶目标,最 重要的是避免低血糖的发生,也许HbA。。控制在7%~ 9%是可以接受的‘11,13,23.25j。因为Stratton等‘25 3对4 585例2型糖尿病患者10年的随访表明,HbA。c<7% 患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死亡风险最低;HbA,。控制 在7%一9%,上述风险虽然增加,但是相对增长缓慢; 一旦HbA,。>9%,风险明显增加甚至翻倍。 所有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都证实强化治疗使低血 糖的发生率明显增加,虽然严重低血糖事件发生率少, 但对UKPDS、前瞻性吡格列酮对大血管事件影响的临 床研究(PROactive)、ADVANCE、VADT和ACCORD五 大临床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强化治疗组的严重低血 糖发生率为2.3%,常规治疗组为1.2%,可见,强化治 疗增加低血糖发生率是不可避免的【2 6。。但是,如前面 所述,低血糖除了直接造成相应的严重临床后果外,频 繁或严重的低血糖影响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调查表明 患者一旦出现频繁或严重的低血糖会明显降低患者对 血糖控制达标的积极性拉’7 J。因此低血糖高危人群的 个体化血糖控制格外重要。 五、妊娠期高血糖 妊娠期高血糖包括糖尿病合并妊娠(妊娠前糖尿 病)、妊娠期发现的糖尿病(overt diabetes,指妊娠期 HbA,。或血糖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和妊娠糖尿病 (GDM)三种情况¨…。 对于计划妊娠的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目 标值HbA。。<6.5%,如应用胰岛素可适当放宽HbAlc< 7%以防止低血糖发生L2 9|。不建议HbA。c>8%的患者 妊娠,这些患者应首先应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会明显 增加早期流产和胎儿畸形风险口引。 妊娠前糖尿病或妊娠期发现的糖尿病在不发生低 血糖前提下孕期血糖控制,理想目标值为HbA。。<6%; 毛细血管血糖餐前、睡前及夜间不高于5.4 糖餐前<5.3 mmol/L,餐后1
万方数据
・372・
生堡内佥鲨岱i皇f盘查垫!!生i旦筮!!鲞筮!期£h也!量!d堡巫!型丛!!坐:丛型垫!!:y!!:!!:№:!
研究结果恰恰相反M J。另一方面,DCCT.EDIC经过后 续8年的随访证实1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强化治疗对微 血管有持久的保护作用,并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 展.4 o;UKPDS-80经过后续10年的长期随访发现对新 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降糖治疗不仅能减少微 血管并发症的发生,还能显著降低患者的心肌梗死发 生率和总死亡率∞J。所以,观察到严格控制血糖对大 血管的保护作用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总之,不管从 病理生理还是流行病学的角度,在糖尿病诊断时就严 格控制血糖,同时控制体重、血脂、血压,抗血小板治 疗,全面降低CVD危险因素会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 生、发展i1
2.口服降糖药物未达标加用或改用胰岛素的患 者,其血糖控制目标值可适当放宽至HbA。。<7%,以减 少低血糖和体重增加这两大不良反应olo]。Miller 等¨引对1 055例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年龄61岁,病 程10.8年)的低血糖发生情况调查显示,在随访的7 个月中有24.5%的患者至少发生过一次低血糖(有低 血糖症状并且血糖<3.3 mmol/L),其中生活方式干预 组(HbAlc<6%)占11.8%,口服药物治疗组(HbAlc< 7%)占16.2%,胰岛素治疗组(HbAlc<8.1%)占 30.5%,而且随访过程中发生的5例严重低血糖事件 (0.5%)均在胰岛素治疗组。UKPDS和ACCORD均 发现胰岛素使体重增加,若体重增加,可能加重胰岛素 抵抗,增加CVD风险一J。调查结果和临床经验提示对 应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适当放宽控制目标,也许患者 受益更多。 3.目前不必使用降糖药物的患者,即经过一定时 间的降糖治疗后已经停用降糖药物,仅使用生活方式 干预血糖控制很好,其目标值应该更严格(HbA。。< 6%)¨0|。这些患者达到目标值的过程中仍存在低血 糖风险,但其发生率较低,更严格的血糖控制能显著减 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因此获益/风险比明显 增加‘20]。 二、已有CVD或CVD极高危患者 糖尿病病史长,已患CVD或处于CVD极高危,我 们推荐HbA。。≤7.5%,因为他们发生或再次发生CVD 风险明显增加,低血糖风险较高,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 据证明HbA,。控制在7%以下对大血管的益处。大规 模随机对照试验,如ACCORD、VADT和ADVANCE的 结果表明,强化降糖5年内并未发现大血管受益, ACCORD甚至显示总死亡风险反而有所增加∞’8 J。分 析ACCORD的研究资料发现对病情较重的入组患者 (平均年龄62岁,病程10年,伴CVD占35%)进行强 化降糖,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一[6 J。对这些年龄大、病
DOI:10.3760/cma.j.issn.1000-6699.2011.05.003 通信作者单位:610041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科 通信作者:童南伟,Email:buddyjun@hotmail.corn
的患者强化治疗后CVD的发生及其死亡率明显下降, 这与总体患者(平均病程10年,35%发生过CVD)的
主堡凼盆鎏岱进苤鲞!Q!!生i旦筮!!鲞箍!翅垦丛!』曼里4堡亘!丛丛!壁虫:丛型!!!!:!生:21:№:§
・指南与共识・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制血糖是延缓糖尿病进展及 其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虽然HbA,。是评价血 糖控制水平的公认指标,但应该控制的理想水平即目 标值究竟是多少还存在争议。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试 验(DCCT,1993)、熊本(Kumamoto,1995)、英国前瞻性 糖尿病研究(UKPDS,1998)等高质量临床研究已经证 实,对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或病情较轻的患者进行严 格的血糖控制会延缓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 其后续研究DCCT-EDIC(2005)、UKPDS一80(2008)还 证实早期有效控制血糖对大血管也有保护作用¨引。 这些研究终点的HbA。。控制在7.5%左右,那么年龄较 大、糖尿病病程较长、部分已有心血管疾病(CVD)或 伴CVD极高危因素的糖尿病人群进一步降低血糖,对 CVD的影响将会如何?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干预 研究(ACCORD)、退伍军人糖尿病研究(VADT)和糖 尿病与心血管疾病行动研究(ADVANCE)等对该类人 群平均5年左右的干预,结果显示强化降糖治疗使 HbA,。<6.5%,患者死亡风险和大血管事件发生并无 进一步减少,ACCORD甚至表明控制HbA。。水平接近 正常值(<6.4%)会增加这类患者死亡率旧引。这些与 理论或预期不一致结果产生的原因尚不确定,可能与 入组人群差异、低血糖、体重增加、随访时间长短及评 估方法等诸多因素有关,但过分苛求血糖正常化可能 是主要原因之一。ACCORD、VADT数据分析提示对 病程长、有低血糖史、有CVD或合并CVD极高危因素 的患者,盲目地进行强化达标治疗,会明显增加低血糖 和心血管事件发生。各权威组织推荐的血糖控制目标 HbA。。的水平也不尽相同,美国糖尿病协会(ADA)认 为一般情况下血糖控制目标值HbA。。<7%归o;国际糖 尿病联盟(IDF)、美国内分泌医师协会/美国内分泌协 会(AACE/ACE)、英国健康与临床优化研究所 (NICE)、全球有效管理糖尿病合作组织(GPEDM)和 加拿大糖尿病协会(CDA)则建议一般情况时HbA。c< 6.5%[10-1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推荐的一般HbA,。 目标值为<6.5%¨引。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该遵循个体化原则, 即对血糖控制的风险(risk)与获益(benefit)、成本 (cost)与效益(effectiveness)和可行性(feasibility)方面 进行科学评估,寻找较为合理的平衡,这一点已是专家 共识。在我国,多数糖尿病患者居住在县以下及农村 地区,经济、受教育程度、医疗保障及医疗水平等诸多 影响血糖控制的因素差别极大,地域差别较强,因此临 床医生在设定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时除考虑病理生理 因素即病情外,还必须考虑社会因素,社会因素的重要 性在某些特定患者甚至超过病情。比如自我血糖监测 (SMBG)在我国开展不普遍,因此防范严重低血糖的 发生必须放在首位,HbA,。目标的制定应统筹考虑安 全性、可行性和科学性。我们不主张笼统推荐成人2 型糖尿病的HbA,。控制目标,而是根据病情分层和社 会因素的差异建议相对合理的HbA。。值,力争做到安 全达标。从病情因素考虑,大致将患者分为以下6类。 一、无糖尿病并发症和严重伴发疾病的非老年(< 65岁)患者 1.一般将HbA。。控制于<6.5%,若降糖治疗无低 血糖或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者可使HbA,。<6%[10-15]。 目前,新诊断糖尿病患者的人数逐年增加,越来越年轻 化,尤其是30—39岁比例增加引起了临床医生的关 注。这些患者绝大多数除糖尿病外并无并发症和其他 疾病,考虑对患者预期寿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应该严 格控制血糖,目标值HbA,。<6.5%,我们也同意并推荐 IDF的建议,对于年轻、病程较短、治疗后无低血糖或 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发生的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值应 该尽量使HbAIc<6%¨…。 研究表明,随着HbA。。水平的升高,发生CVD的 危险性相对增加,而且糖尿病病史越长的患者治疗后 CVD危险性减低越小¨…;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的meta 分析显示,HbA。。每增加1%,2型糖尿病心血管事件 的相对危险性为1.18,1型糖尿病为1.15【171; ACCORD亚组分析也提示,既往无CVD且HbA,。<8%
8|。
程长、并发症和伴发疾病多的患者严格控制血糖,若发 生低血糖可能诱发CVD,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 ACCORD中3或4种降糖药物同时应用力求快速达到 控制目标(HbA。。<6.o%),这明显增加低血糖的发生 率和总死亡率。ADVANCE与ACCORD不同,其血糖 控制力求平稳,低血糖发生率较低,效果也更好,至少 没有增加CVD事件和死亡率。另外,虽然DCCT. EDIC和UKPDS.80提示,对病情较轻的患者进行早期 强化降糖治疗大血管受益较多,但即使是新诊断的糖 尿病人群观察到降糖对大血管的保护作用也需要10 年以上H,5 J。对伴CVD或CVD极高危患者血糖控制 目标要适当放宽,治疗过程中要避免血糖下降速度过 快和发生低血糖;并且该组患者多同时服用其他干预 CVD危险因素的药物,应慎重选择降糖药物,注意药 物的禁忌证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三、老年糖尿病患者 多数指南并未单独设定老年糖尿病患者(>65 岁)的血糖控制目标,这是因为老年患者的身体健康 状况、脏器功能、认知功能以及预期寿命差异较大,不 能一概而论;同时缺乏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指导制定 个体化治疗目标。本共识专家认为应该就此特殊人群 制定血糖控制目标,参考国外文献,建议血糖控制目 标:若患者脏器功能和认知能力良好、预期生存期>15 年,应严格控制HbA,。<7%[21盈1;若患者合并其他疾 病、预期生存期5~15年,可适当放宽HbA,。< 8%[21,22];若患者既往有严重低血糖史、合并其他严重 疾病、预期生存期<5年,美国退伍军人事务局推荐控 制目标可放宽到HbA,。<9%_2l'23’川。HbAlc较高者应 避免发生高血糖症状、急性代谢紊乱和感染。 对老年尤其高龄(>80岁)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 总体放宽主要原因是,老年人的神经反应比较迟钝或 存在神经病变,容易发生无感知低血糖,患者常常在没 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发生低血糖昏迷,这种情况如果 发生在夜间非常危险,往往因错过抢救时机导致严重 脑损伤甚至死亡;而且老年人多伴有心脑血管动脉粥 样硬化,一旦发生低血糖可诱发心肌梗死及脑卒中。 即使是轻微的低血糖也可能引起患者摔伤、骨折等机 体损伤,导致患者入院,增加心理和经济负担。老年患 者的预期寿命也很重要,严格的强化治疗会使生活质 量下降、心理压力明显增大,如果预期生存期<5年,则 获益/风险比显著下降旧1’22 o。因此,对老年糖尿病患 者的血糖控制目标放宽程度应该因人而异,治疗措施 应该简单易行,控制高血糖药物选择还需充分考虑患 者脏器功能的减退程度。 四、低血糖高危险人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