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说不尽的长城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课《长城》
★通过阅读拓展资料,形成抓住关键词句,快速掌握文章大意的能力。
◆教学策略
(一)、教法
★ 情景教学法。 ★ 讨论交流法。
★ 朗读感悟法 。 ★ 整合学习法
(二)、教学的组织形式 以学生的个体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这样
不仅有利于照顾学习个体的差异,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 识,增强其协作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以情感为主线,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一、创设情景,感受“奇” 二、阅读课文,了解“奇” 三、拓展阅读,体会“奇” 四、拓展升华,感受“自豪” 五、打写抒情,表达“自豪”
◆学生作品
颐和园呀真美丽 北京天坛雄壮威武 他们都是中国的文化遗产 我的中国心 秦兵马俑多宏大 万里长城多么的长 他们都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我们地骄傲 布达拉宫 北京故宫 在我心中重千斤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 来保护遗产 ————李佳聪(歌词)
写题目:比如设计广告语、改编歌词等。
◆教学目标
认 能 情知 力 感目标:
★ 掌握本课生字、生词,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的 13个生字及盘旋、城砖、城墙、 屯兵★★、学通堡习过垒图阅、文读打对课仗照文、观→呼察长应法城、,资肩由料膀远→、及中智近国慧、世、由界凝整文结体化、到遗气部产魄分这雄的组伟观资”察料等法,词,感语形悟。成古观代察劳能动力人和民良的好
◆教学反思
☆ 用“情”贯穿教学始终 。
1、紧扣文本,奠定情感基调。
2、利用拓展资源升华文本情感。Biblioteka 3、利用跨越平台抒发感情。
☆ 体现出了单元整体教学的思路
1、北京有许多美丽的地方,你 来了,保证你不想回去。 2、北京有许多文化遗产,想了 解,就到北京来。
长城 课文
长城课文《长城》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由两幅长城的图片和一篇短文组成。
作品描写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现整理分享原文、段落大意及长城资料。
长城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
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
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
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
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段落大意】《长城》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长城的概貌。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长城的构造。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写由长城展开的联想,指出长城是劳动人民创造的。
第四部分(第4自然段):写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
【长城资料】长城(The 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
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
小学四年级语文《长城》原文及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长城》原文及教案小学四年级语文《长城》原文及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四年级语文《长城》原文及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的: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字词。
2、初步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理清条理,掌握内容。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秀丽的山川,我们作为中华儿女为此感到骄傲。
今天,我们就要跟随着作者到长城去饱览这一伟大的奇迹。
板书课题《长城》。
二、初读课文。
把课文读通顺。
1、老师范读课文,注意课文中的生字词,老师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
2、你听朗读时注意了些什么?3、学习生字词。
(1)、出示课件1,读准字音,指生读,开火车读,齐读。
(2)、组词,一字组多词,理解词语:蜿蜒崇山峻岭了望屯兵堡垒互相呼应凝结陡峭气魄雄伟奇迹4、齐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大概讲的是什么?2、细读每个自然段,思考:每个自然段各讲什么?(1)、写远看长城的全貌,长城雄伟壮观。
(2)、写近看长城,长城高大坚固。
(3)、写作者由长城联想到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4)、写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地位。
四、布置作业。
1、组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图文对照,逐段学习。
1、观察远景图。
(见课件)(1)、长城的远景是什么样子?(2)、课文是怎样具体写长城的.长?(3)、课文写“长”,突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2、看近图,学第二节。
(1)读后思考:课文的哪句话表现了作者的观察点?(2)这一节有几句话?介绍了长城哪些建筑?(3)图文对照,指出它们各在什么地方。
(4)小结。
3综观两图,学第三节。
(1)人们为什么会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修筑长城的艰难?(3)为什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的?(4)想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发挥自己的指挥来完成这个艰巨浩大的工程。
《长城》说课稿15篇
《长城》说课稿15篇《长城》说课稿1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的首篇课文《长城》,我将从以下五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组课文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长城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长城》一课共有4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2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全文不仅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气势雄伟,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抒发了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本课教学是第二课时。
教学前,学生已经搜集了一些关于长城的故事、历史、图片等资料,对长城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理解了本课生字新词,对整篇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依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拟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
结合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情感目标:激发民族自豪感,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四、教法与学法引导法、指导法、训练法、品读法、讨论法、勾画、批注法等。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品读、讨论、领悟,让学生用眼睛去接触文本,用大脑去思考和体验文本,用朗读去转换、表现文本,用语言去表达体现自己对文本的感悟,并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勾画、批注,在体会感情的同时,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语言文字的训练、表达方法的渗透,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上册《长城》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长城的壮丽景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小组交流等形式,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7.课后交流:利用课后时间,与同学们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对长城的认识和感悟,提高沟通能力。
教师提醒同学们要认真完成作业,按时提交,作业完成后要进行自我检查,确保质量。教师将对作业进行详细批改,并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以帮助同学们不断提高。
2.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描写了长城的哪些特点?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如“蜿蜒”、“磅礴”、“傲立”等,分析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4.讲解长城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让学生对长城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4.视频观看:观看与长城相关的纪录片或电影,感受长城的壮丽景象,了解长城的历史文化,提高民族自豪感。
5.家长参与:请同学们与家长一起探讨长城的历史文化,了解家族中与长城相关的故事,增进亲子关系,激发爱国情怀。
6.创意绘画:以长城为题材,创作一幅绘画作品,展现长城的雄伟壮观,锻炼同学们的审美观和创造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长城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就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长城,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长城的课文,一起来领略它的雄伟壮观。”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长城》教材理解
《长城》教材理解一、教材解读1课文简说。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
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2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根据文意,教材配有两幅图片,一幅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一幅是长城城墙的近景,使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势。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长城,知道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这句话用词准确精当,承上启下,过渡自然。
“站、踏、扶”这三个动词是说作者已经身临其境来到长城,“很自然地想起”是说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震撼,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②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多少”表示无数,饱含作者无限的感慨;“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之长,与开头“一万三千多里”相呼应;“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的不容易。
整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2)对词语的理解。
垛口:指城墙顶部外侧建筑的两米多高的齿形墙。
瞭望口:指齿形墙凹下去的部分。
射口:指齿形墙上用来射箭的洞。
二、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小学四年级语文 《长城》教材分析及教学思路
《长城》教材分析及教学思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世界遗产”。
围绕这个主题,选入课文的有《长城》《颐和园》和《秦兵马俑》。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景观,更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因此被列为这一单元课文的首篇。
一、教材说明这篇精读课文是看图学文。
它由两幅长城的图片和一篇短文组成,直观的图画和具体形象的短文紧密结合,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这篇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可依自然段分成四部分阅读。
第一部分,配合第一幅图,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二部分,配合第二幅图,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三部分,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四部分,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认识长城,知道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课后“思考·练习”题也是围绕这一要求安排的。
教学这篇课文时,要适当介绍一些长城的悠久历史和有关长城的民间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在联想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崇山峻岭、嘉峪关、城砖、蜿蜒、垛子、盘旋、瞭望口、屯兵、堡垒、呼应、陡峭、智慧、气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4.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思路:身为教师的我们都深知,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倡导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来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迫在眉睫,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进行一场学习的革命,改革传统教学中以教师呈现知识为主导的接受式学习为自主探究、合作研讨的发现式学习方式。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长城》
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四年级学生学科:语文2、课时:2课时3、学生课前准备:(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2)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基本理解词语意思。
(3)标出自然段。
二、教学课题、教学目的及重难点:人教版四年级语文《长城》(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生字,理解新词,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内涵;3、知道长城,了解长城的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看图,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及概括能力;2、通过感知长城的雄伟高大、坚固,提高学生分析课文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造方面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2、通过感知长城的雄伟高大、坚固,了解长城的结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是精神,培养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雄伟的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材分析: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
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2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根据文意,教材配有两幅图片,一幅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一幅是长城城墙的近景,使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势。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长城,知道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说课稿: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长城》
说课稿: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长城》一、教材分析《长城》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
该课文主要内容是介绍长城的起源、形状、功能以及长城保护工作等。
通过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到长城的重要性以及长城保护的意义。
本课文属于记叙文,通过具体的描写和细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长城的宏伟。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长城的起源、形状、功能等基本知识;•理解长城保护的意义;•掌握相关的词汇,如长城、起源、形状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对长城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史的兴趣和爱好;学能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一些具有历史文化背景的事物进行描述与解读;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长城的起源和形状;•理解长城的功能和保护意义;教学难点•理解长城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性;•运用所学知识解读长城的意义;四、教学过程1. 导入 (5分钟)首先,我会通过问答的方式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我会问学生是否听说过长城,以及他们对长城有哪些了解。
2. 新课呈现 (10分钟)在导入后,我将引导学生观看一段视频,介绍长城的起源和形状。
视频内容生动有趣,能够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观看完视频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让他们能够回答诸如“长城是如何建造起来的”、“长城有什么特点”等问题。
3. 阅读课文 (15分钟)接下来,我会组织学生一起读课文《长城》,并带领学生进行课文的整体理解。
我会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以便能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在阅读过程中,我会注重学生对生词和重要词汇的理解,遇到困难的地方及时解释。
4. 情感与认知融合 (20分钟)在课文阅读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情感和认知的融合。
首先,我会引导学生思考长城的保护意义,并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长城保护的观点和看法。
然后,我会给学生展示几张长城的图片,让他们通过观察和描述,进一步了解长城的宏伟和特点。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五》
• 导游词的题目,一般都是景点的名称,这 样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按照本次习作的要 求,同学们可以选取景点中最有特色的内 容写,不一定面面俱到,因此题目也可以 是:“×××导游词”“××风光简 介”“××的传说”等
一、【导游词的定义】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 客观光游时的讲解词,是导 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 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 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
第一招——定题
• 一、确定题目。
(
)导游词
(
)导游词
确定你要介绍的“世界遗产”。 如:长城,颐和园,兵马俑等
第二招——开头
• 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我要带大家 去八达岭景区游玩,希望大家在八达岭景 区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 尊敬的女士,先生们,今天,我们来 游览著名的八达岭景区。
打好招呼 直奔旅游地
【导游词的特点】
其主要特点是口语化,此 外还具有知识性、文学性、 礼节性等特点。
三、【导游词的结构】
一篇完整的导游词,其结构一 般包括习惯用语、概括介绍、重点 讲解三个部分。
1.见面时的开头语 开头语包括问候语、欢迎语、 介绍语、游览注意事项和对游客的 希望五个方面,放在导游词的最前 面。如:
考一考
下面这句话说明了太阳的什么特点?你能用 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形象的诠释么?
太阳可大了,它的直径约为139.2万 公里。
作比较
太阳可大了,它的直径约为 139.2万公里,130万个地球才 抵得上一个太阳。
实践运用: 这条路弯弯曲曲的。
这条路弯弯曲曲的,大约有三、四十道拐。
分别运用三种说明方法把以下几句描写得更加具体形象。
• 导游词的具体内容,一般有前言、总述、分 述、结尾四个部分。 • 前言,是导游员在陪同游客参观、游览前, 向大家表示问候、欢迎和自我介绍的话,如 小张讲的那几句,既简短、亲切,又有引出 下文的作用。 • 总述,是对游览景点的一个总的介绍。 • 分述部分是导游词的重点,要按游览顺序, 对所选景观逐一进行生动、具体的解说,使 游客尽情饱览景点风光,领略世界文化遗产 的艺术魅力与风韵,留下美好回忆。 • 结尾,在游览结束后,应对游览的内容作 一小结,并向游客表示感谢和告别。
小学四年级上册课文颐和园和长城
小学四年级上册课文颐和园和长城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颐和园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顾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那就是佛香阁。
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倒垂的杨柳。
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
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长城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
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了望口和射口,供了望和射击用。
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长城》说课稿
三、说教学过程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 容,我们先来听写几个词语,再说说课文的主要 内容。 ①崇山峻岭 ②蜿蜒 ③盘旋 ④嘉峪关 ⑤堡垒 ⑥气魄雄伟 说一说内容
• 图1是观察点(角度)是什么?长城的特点 是?长城的特点是?在 课文的那一段呢?
《长城》说课设计
百丈小学 谢隆文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教学目标
《长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一篇课 文。该单元主要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 在阅读中理解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留心文章表达方 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正确 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2.技能目标:初步了解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 3.情感目标: 了解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上 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 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 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就 有两三千斤重。那时侯没有火车、 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 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 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 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 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我要赞美……
看到这样高大坚固的长城,同学们心中肯 定有说不尽的话语,那么同学们就用一句 话来赞扬你心中所想的长城!
2.找一找
长城长:一万三千多里(列数字) 城墙宽:五六匹马可以并行(作比
较) 垛子高:两米多( 条石重:两三千斤(
) )
练习说话
请同学们拿到自己的文具盒,运用
文中的说明方法来按顺序的写一写, 说一说自己的文具盒是怎样的? (提示:长、高、宽、外貌、内在 结构等)。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长城》教案范文三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长城》教案范文三篇导读:本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长城》教案范文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生字,理解新词,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内涵;3、知道长城,了解长城的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看图,,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及概括能力;2、通过感知长城的雄伟高大、坚固,提高学生分析课文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造方面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2、通过感知长城的雄伟高大、坚固,了解长城的结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是精神,培养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雄伟的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任务分析:⒈、起点能力:学生在学习《长城》之前已经学过了《颐和园》、《赵州桥》这两篇同样是描写文化古迹的文章。
三篇文章在写法上具有共同点,因而具备了学习这类课文的基本的方法和能力。
⒉、终点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长城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能和力量。
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加强,观察和思维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
⒊、教学目标类型:目标1属于陈述性知识学习;目标2、3属于智能技能学习。
▲课前准备:师:课件。
生:让学生收集关于长城的各种图片和传说故事。
▲学习者特征分析:1、一般特征:本课教学对象是大通县元树尔小学四年级学生,学生的求知欲强,学习热情高,对于学习《长城》兴趣极浓。
但由于学生所处环境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缺少课外读物,没有上网收集资料的条件,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较差。
2、学生的入门能力: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阅读能力,能通过朗读课文,并对语文的学习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伟大的长城》
鲁迅<中国>这工程,虽在地图上也还有它的小像,凡是世界上稍有知识的人们,大概都知道的罢。
其实,从来不过徒然役死许多工人而已,胡人何尝挡得住。
现在不过一种古迹了,但一时也不会灭尽,或者还要保存它。
我总觉得周围有长城围绕。
这长城的构成材料,是旧有的古砖和补添的新砖。
两种东西联为一气造成了城壁,将人们包围。
何时才不给长城添新砖呢?
这伟大而可诅咒的长城!
《北京•长城》
毛姆<英国>在薄雾中,庞大、雄伟、寂静、令人敬畏地矗立着中国的长城。
它孤单地,随着自己的性子,爬上山坡又滑下深谷。
威胁地,在根据适当距离下,坚固四方的了望塔顽强不屈的站立在它们的行程之上。
无情!它是花费百万生命的代价修筑起来的,每一块这些灰色的大石头都沾满了囚犯和被放逐者的血泪,在它的黑暗道路上通过崎岖山脉的海洋而稳步前进。
赏析:
毛姆的长城是寂寞的,落后的;鲁迅的长城是不屈的,坚强的。
鲁迅先生的《长城》原刊1925年5月15日《莽原》周刊第4期,后收入《华盖集》。
从文章落款来看,此文应是创作于1925年5月11日。
应该说初读鲁迅的《长城》是令人诧异的,因为我们早已习惯了对长城的赞美,习惯了认识长城的伟大,在已经普遍达成“共识”的情况下,
读鲁迅的《长城》不啻是一种震撼。
其实,鲁迅的伟大就在于他总能穿越时空,总能看到事物的本性和真相,尽管有时这是我们不一定能够接受的。
同样,读这篇《长城》,我们也读出了与以往赞美长城的那些文字很不一样的东西。
除了震撼,我们也不难感受到萦绕在文字中的那份沉郁的气息。
鲁迅开篇便慨叹“伟大的长城!”,然后笔锋一转,认为这长城不过是“徒然役死许多工人而已”,未必能够挡得住胡人入侵,现在不过就是一种古迹罢了。
接下来的文字让读者感受到鲁迅笔下的长城已不再是那个实在的长城,而是一种象征——是旧思想、旧制度、旧传统的象征,是封建、保守、落后的封建社会的象征,他“总觉得周围有长城围绕”,因此在鲁迅看来,这长城是“伟大而可诅咒的”。
鲁迅笔下的长城具有象征意义,而这种象征意义又是与鲁迅所处的时代与环境紧密相关。
相比之下,英国小说家毛姆的《长城》不像鲁迅那样着力于取其象征意义,而是在写实的基础上发出由衷的慨叹。
1920年,毛姆来到了中国,写下了游记散文《在中国屏风上》,《长城》就是其中的一篇。
这篇文章正如书中的其他文章一样,是毛姆用铅笔在路边买的黄色包装纸上草草写成,只不过200来个字。
在毛姆的眼中,中国的长城“就像它所守卫的帝国一样不可思议”,它是庞大的、雄伟的、寂静的、令人敬畏的,同时它又是孤单的、无情的、大胆的。
这是一个外国人真实的感受,为了强调这种感受,毛姆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发出了同样的慨叹:“在薄雾中,庞大、雄伟、寂静、令人敬畏地矗立着中国的长城。
”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镌刻在作者脑海中的巨幅油画:在一片无边
无际的薄雾之中,中国的长城巍巍矗立在崇山云岭之间,它显得那么庞大、雄伟,在一片寂静中散发着令人敬畏的气息。
这幅画面正是作者记忆中的长城,在随意的抒写中透着淡淡的嘲讽。
因此,这篇文章不论是语言还是表现出来的感受都具有浓郁的个性色彩,或者具体地说,具有浓郁的毛姆本人的个性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