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湖脉学白话解

合集下载

濒湖脉学(白话解)

濒湖脉学(白话解)

濒湖脉学(白话解)初持脉时,令仰其掌。

掌后高骨,是谓关上。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

阳寸阴尺,先后推寻。

寸口无脉①,求之臂外,是谓反关,本不足怪。

注解寸口无脉①:本句至末句,原无。

今据第十部分“真脏脉绝”首四句的意思改编增入。

此段讲寸、关、尺三部的区分。

开始诊察脉搏的时候,让患者伸出手臂,掌心向上,很自然地平摆着,首先看准掌后高骨隆起的地方,这就是“关脉”所在的部位。

“关部”的前方为“寸部”,属阳;“关部”的后方为“尺部”,属阴。

医生覆手取脉,先把中指头准确地按在“关部”,前后两指尖自然地落在“寸部”和“尺部”的部位上,这时便可以进行仔细地切按了。

有少数在“寸口”部摸不着脉的搏动,却在手臂外侧,即“寸口”的上方,可以摸到脉的搏动,这叫做“反关脉”,有的一只手“反关”,有的双手“反关”,属于一般生理现象,用不着怪异。

心肝居左,肺脾居右。

肾与命门,居两尺部①。

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神门决断,两在关后。

人无二脉,病死不救。

左大顺男,右大顺女。

男女脉同,惟尺则异。

阳弱阴盛,反此病至。

注释居两尺部①:本句后,原有“魂魄谷神……”等八句,涉及迷信,固删.此段讲三部分主脏腑以及男女脉象差异。

脏腑气机的变化,都可以在“寸口”反映出来,并各有它的一定的部位。

如:左手“寸部”属心,“关部”属肝(包括胆),“尺部”属肾(包括小肠、膀胱)。

右手“寸部”属肺,“关部”属脾(包括胃),“尺部”属命门(包括大肠)。

这是左右手六部分主脏腑的一般说法;但还有另一种说法,左手寸部叫“人迎”,凡属外感表症都在这里诊察;右手寸部叫“气口”,凡属内伤里症都在这里诊察。

这种说法源于王叔和著的《脉经》,后世医家因得不到临床验证,多不表示同意,因此,这里只存作参考。

此外,在《内经》里称结喉两旁的动脉叫“人迎”,左右手三部脉都叫“气口”,这是古人从全身诊脉的方法之一。

《脉经》还把两手“尺部”叫做“神门”,专在这里诊察肾阴、肾阳的变化。

肾阴肾阳强,主身体健壮,肾阴肾阳弱,主身体虚衰。

濒湖脉学白话解

濒湖脉学白话解

《濒湖脉学》歙炼辑录f也t⅛诀浮(阳)浮脉,举之有余级按之不足(《脉经》)。

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轻泛貌八如循榆荚(《索问》几如水漂木(崔氏)。

如捻葱叶(黎氏)。

(浮脉法天,有轻清在上之象,在卦为乾,在时为秋舟在人为肺,又谓之毛。

太过则中坚旁盛,如循鸡羽,病在外也。

不及则气来毛微.病在中也。

《脉诀》言:寻之如太过,乃浮兼洪紧之象*非浮脉也J 【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C)【相类诗】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L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CJ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

浮而柔细方为浦,散似杨花无定踪症(浮而有力为洪,浮而迟大为虚,虚甚为散,浮而方力为⅛t浮而柔细为濡J【生病诗】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236789紧(阳)紧脉,来往有力,左右弹人手(《素问》九如转索无常(仲景人数如切绳(《脉经》九如纫箪线(丹溪儿(紧乃热为寒束之脉,故急数如此,要有神气。

〈素问》谓之急。

《脉诀》言:寥寥人尺来口崔氏言:如线,皆非紧状门或以浮紧为弦■沉紧为牢,亦近似耳J【体状请】举如转索切如绳,脉象因之得紧塔CI总是寒邪来作寇’内为腹痛外身疼。

【相类诗】见弦、实。

【主病诗】紧为诸痛主于寒,喘咳风痫吐冷痰。

浮紧表寒须发越,沉紧温散自然安。

寸紧人迎气口分,当关心腹痛沉沉。

尺中有紧为阴冷,定是奔豚与疝疼。

(诸紧为寒为痛,人迎紧盛伤于寒,气口紧盛伤于食,尺紧痛居其腹。

中恶浮紧,咳嗽沉紧,皆主死J缓(阴)缓脉,去来小快于迟(《脉经》一息四至(戴氏几如丝在经级不卷其轴,应指和缓,往来英匀(张太素)。

如初春杨柳舞风之象(杨玄操几如微风轻尴柳梢(滑伯仁(缓脉在卦为坤,在时为四季,在人为脾。

阳寸、阴尺, 上下同等,浮大而软*无有偏胜者,平脉也Q若非其时,即为有病口缓而和匀申不浮、不沉,不疾、不徐,不微.不弱者, 即为胃气。

故杜光庭云:欲卸死期何以取?古贤推定王般土灯阳土须知不遇阴,阴土遇阴当细数。

(完整版)濒湖脉学白话

(完整版)濒湖脉学白话

濒湖脉学白话解四言诀一:经脉与脉气脉乃血脉,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其象法也,血之府也。

心之合也,皮之部也.注:全身的气血运行,必须通过经脉的先导作用才能完成。

凡经脉所在的地方,就是气血所到的地方.而且是与气息相关.一呼一吸,叫做一息。

资始于肾,资生于胃。

阳中之阴,本乎营卫。

营者阴血,卫者阳气。

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注:脉气靠先天之肾气,后天之胃气,营气,卫气互相结合才能维持正常活动。

脉不自行,随气而动。

气动脉应,阴阳之义。

气如风箱,血如波澜。

血脉气息,上下循环。

注:经脉本身不能单独运动,一定要随着胃气和宗气的运动才能运动。

脉属阴,气属阳,阴脉阳气配合起来,便发生无休止的运动。

往复循环。

十二经中,皆有动脉.惟手太阴,寸口取决。

此经属肺,上系吭嗌。

脉之大会,息之出入。

一呼一吸,四至为则。

日夜一万,三千五百.一呼一吸,脉行六寸。

日夜八百,十丈为准。

二:部位与诊法初持脉时,令仰其掌.掌后高骨,是谓关上。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

阳寸阴尺,先后推寻。

寸口无脉,求之臂外.是谓反关,本不足怪。

注:看掌后高骨处为关部,关前为寸部,属阳,关后为尺部,属阴。

心肝居左,肺脾居右。

肾与命门,居两尺部。

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神门决断,两在关后。

人无二脉,病死不救。

左大顺男,右大顺女。

男女脉同,惟尺则异。

阳弱阴盛,反此病至.注:脏腑气机的变化,都可以在寸口反映出来。

并各有它一定的部位。

如:左手寸部属心,关部属肝胆,尺部属肾,小肠,膀胱。

右手寸部属肺,关部属脾胃,尺部属命门,大肠。

男子阳气偏盛,以左手脉搏稍大为顺.女子阴血偏盛,以右手脉搏稍大为顺。

再与寸部,尺部相互比较,寸为阳,尺为阴,男子阳气盛,以寸脉盛,尺脉弱为宜.女子阴血偏盛,以尺脉盛,寸脉弱为宜。

如果两者相反,便说明是有了病变。

脉有七诊,曰浮`中`沉。

上`下`左`右,消息求寻.以有九候,举按轻重。

三部浮沉,各候五动。

注:七诊:浮取能观察有无外感表证,中取能观察脾胃机能的变化,沉取能观察有无内伤里症。

濒湖脉学(白话解)七言诀#

濒湖脉学(白话解)七言诀#

濒湖脉学(白话解)七言诀#(2017-10-27 21:28:26)一、浮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脉经》)。

轻取既得,重按稍减不空。

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①;如循榆荚②(《素问》),如水漂木(崔氏),如捻③葱叶(黎氏)。

注释厌厌聂聂① (nie,音镊):这里作为“舒缓、轻微”的形容词。

榆荚②:即榆钱。

捻③:这里作“按”解,应读作“捏(nie)”.轻取叫做举,重按叫做按。

诊察“浮”的脉象,手指轻轻地按上便觉得搏动有力;稍加重按,就显得没有力量了。

打个比方,轻按浮脉的感觉,好象微风吹动鸟背上的毛羽一样,舒缓而轻微地搏动着;又象摸到轻柔和软的榆钱一般;又象感到如同木块浮在水面上那样的轻浮;又象按在葱管上,表面似乎有劲,里面却很虚软。

【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①,久病逢之却可惊。

注释恙①:(yang),音样,病。

诊察浮脉,只要在肌肉的浅层便能触到它的搏动,并很象轻轻地摩抚着柔软的榆钱和舒缓的毛羽一般。

这种脉在秋天见到,是身体健康的表现;如果久病见此,就要引起警惕,是否阳气虚浮不能内守所致?【相类诗】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边实中空乃是芤。

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②然空。

浮而柔细方为濡③,散似杨花无定踪。

注释悠悠① :这里作形容词“慢慢地”讲。

豁②:(huo)音或,开通,敞亮。

濡③:(ruan)音软,义同。

浮脉,在浅层跳动,有如木块漂浮在水面上,轻缓地飘动着。

如果浮而显大,稍重按却有一种中间空虚的感觉,这叫做“芤”脉;如果脉浮而拍拍地搏动有力,这叫做“洪”脉。

“洪”脉,在触手的时候(来时)虽然感觉有劲,但当它下落(去)的时候,却又慢慢地减弱了。

正常的“浮”脉,比较轻缓而平和,有如捻着葱管,劲不太大。

假使脉浮而搏动迟缓、虽觉稍大,却是空豁无力的,这叫做“虚”脉;假使脉浮而柔弱细小,这叫做软脉;至于脉来漫无根蒂,去来不明,好象飞散无定的杨花一样,这是“散”脉了。

濒湖脉学原文及白话文全文

濒湖脉学原文及白话文全文

濒湖脉学原文及白话文全文濒湖脉学是一种古老的中医学理论,它涉及到人体的脉搏和脉象的观察与诊断。

下面是濒湖脉学的原文及白话文全文:原文:濒湖脉学,古代中医学理论之一,主要研究人体脉搏和脉象的观察与诊断。

濒湖脉学认为,人体的脉搏反映了人体的生命活动和健康状况,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可以判断人体的病理变化和疾病情况。

濒湖脉学的核心理论是濒湖脉象理论,它描述了不同脉象的特征和对应的疾病类型。

濒湖脉学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白话文:濒湖脉学是古代中医学的一种理论,它主要研究人体脉搏和脉象的观察与诊断。

濒湖脉学认为,人体的脉搏可以反映人体的生命活动和健康状况,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可以判断人体的病理变化和疾病情况。

濒湖脉学的核心理论是濒湖脉象理论,它描述了不同脉象的特征和对应的疾病类型。

濒湖脉学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濒湖脉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体的脉搏和脉象。

脉搏是指人体动脉在心脏收缩和舒张时,血液通过动脉的推动所产生的搏动感。

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可以了解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脉象是指通过触摸脉搏所感受到的脉搏特征,包括脉搏的强弱、速度、节律等。

濒湖脉学认为,不同的脉象特征与不同的疾病类型有关联。

例如,脉搏的强弱可以反映人体的气血充盈情况,脉搏的速度可以反映人体的阳气活动情况,脉搏的节律可以反映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

通过观察和分析脉搏的变化,可以判断人体的病理变化和疾病情况,进而指导中医的诊断和治疗。

濒湖脉学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观察脉搏和分析脉象,中医医生可以获取关于人体健康状况的信息,辅助诊断疾病。

同时,根据不同的脉象特征,中医医生可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健康恢复。

总之,濒湖脉学是一种古老而重要的中医学理论,它通过观察和分析脉搏的变化,帮助中医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促进人体健康。

濒湖脉学(原文及白话文)

濒湖脉学(原文及白话文)

濒湖脉学简介脉学在中医学中是极受重视的。

自晋代王叔和著《脉经》后,五代高阳生著成《脉诀》,以其通俗易懂、便于记诵而广为传播,但因其中谬误也不少。

李时珍继承了正统的脉学,博采历代各家之长,对经义大加发挥,如他指出,切脉独取寸口,是以此候五脏之气,而不是切按五脏六腑经脉之体,阐发透辟。

他在《脉经》24脉的基础上,又增述了3种脉,使中医脉象增至27种,即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

他用朗朗上口、易于记诵的七言诗句写成“体状诗”,对每一种脉象做了形象的描述,如说浮脉“浮脉唯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命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短短四句把浮脉的脉位、脉象、临床意义表述得很清晰。

他还用“相类诗”、“主病诗”,把同一类的各种脉加以归纳,对其在诊断病证方面的意图加以阐发。

这就是《濒湖脉学》的全部内容,虽然篇幅不多,但在中医脉学发展史上却有重要地位,已经成为学习脉学的必读著作。

史料记载《濒湖脉学》是李时珍撷取《内经》、《脉经》等诸书精华,结合自己的经验撰著而成。

总为一卷,内容分两部分,一是阐述了27种脉象的脉形特点,辨别方法及主治病证,二是引录了其你李言闻阐述脉学理论的《四言举要》。

《濒湖脉学》有序云:宋有俗子,杜撰脉诀,鄙陋讹谬,医学习诵,以为权舆,逮臻颁白,脉理竟昧。

戴同父常刊其误,先考月池翁著《四诊发明》八卷,皆精诣奥室,浅学未能窥造珍,因撮粹撷华僭撰此书,以便习读,为脉指南。

世之医病两家,咸以脉为首务。

不知脉乃四诊之末,谓之巧者尔。

上士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

明嘉靖甲子上元日,谨书于濒湖薖所。

《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脉学考证》,以上三书是明代李时珍所撰,都是有关「脉学」的论著,所以合订在一起,以便阅读。

《濒湖脉学》是作者研究「脉学」的心得。

他根据各家论脉的精华,列举了二十七种脉象。

先以简明的字句,再以适当的比喻来叙述各种不同的脉象,以帮助读者理解。

濒湖脉学(原文和白话文)

濒湖脉学(原文和白话文)

濒湖脉学(原文)「濒湖脉学」是中医经典中的一个独特概念。

所谓濒湖,即指人体深部,如同湖泊,水面静止,水底流动,其中湖底之水,即为「气」,湖面静止的水,即为「血」,而「精」则为水下之气,「津」为湖面之水。

濒湖之脉即为指代这个深层的水道系统。

中医认为,这个深层的水道系统连接了身体各处,所以对身体健康来说非常重要,它包括任督二脉、手足少冲之类的十二正经脉和奇经八脉。

濒湖脉学理论认为,人体的濒湖脉络系统支配身体内脏作用、精神状态和情感表现,它对人体形成的影响是全面和贯穿的。

而且,在中医治疗系统中,针灸和按摩都可以利用对濒湖脉络的刺激来降低疼痛、调节内分泌,改善免疫功能,增进身体健康。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濒湖脉学重视穴位的选择和按摩技巧的运用,通过针灸、按摩等易行的治疗手段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而且,在预防疾病方面,则更强调饮食和体育锻炼对濒湖脉络的影响。

濒湖脉学的理论和临床应用不仅完善中医学体系中的脉学疗法,而且对于丰富现代医学的脉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为探讨中西医合理结合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濒湖脉学(白话文)中医中有一个很独特的概念叫做「濒湖脉学」。

所谓濒湖,就是指人体深层的水道系统,这个系统连接了身体内部各个部位,任督二脉、手足少冲等经络都是它的一部分。

中医认为这个深层水道系统对身体健康很重要,它支配内脏器官的作用、精神状态和情感表现。

而且,针灸、按摩等治疗手段都可以利用这个深层水道系统来改善身体健康。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濒湖脉学重视穴位的选择和按摩技巧的运用,通过针灸、按摩等易行的治疗手段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而且,在预防疾病方面,则更强调饮食和体育锻炼对濒湖脉络的影响。

濒湖脉学的理论和临床应用不仅完善中医学体系中的脉学疗法,而且对于丰富现代医学的脉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为探讨中西医合理结合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濒湖脉学(原文与白话文)

濒湖脉学(原文与白话文)

濒湖脉学简介脉学在中医学中是极受重视的。

自晋代王叔和著《脉经》后,五代高阳生著成《脉诀》,以其通俗易懂、便于记诵而广为传播,但因其中谬误也不少。

李时珍继承了正统的脉学,博采历代各家之长,对经义大加发挥,如他指出,切脉独取寸口,是以此候五脏之气,而不是切按五脏六腑经脉之体,阐发透辟。

他在《脉经》24脉的基础上,又增述了3种脉,使中医脉象增至27种,即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

他用朗朗上口、易于记诵的七言诗句写成“体状诗”,对每一种脉象做了形象的描述,如说浮脉“浮脉唯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命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短短四句把浮脉的脉位、脉象、临床意义表述得很清晰。

他还用“相类诗”、“主病诗”,把同一类的各种脉加以归纳,对其在诊断病证方面的意图加以阐发。

这就是《濒湖脉学》的全部内容,虽然篇幅不多,但在中医脉学发展史上却有重要地位,已经成为学习脉学的必读著作。

史料记载《濒湖脉学》是李时珍撷取《内经》、《脉经》等诸书精华,结合自己的经验撰著而成。

总为一卷,内容分两部分,一是阐述了27种脉象的脉形特点,辨别方法及主治病证,二是引录了其你李言闻阐述脉学理论的《四言举要》。

《濒湖脉学》有序云:宋有俗子,杜撰脉诀,鄙陋讹谬,医学习诵,以为权舆,逮臻颁白,脉理竟昧。

戴同父常刊其误,先考月池翁著《四诊发明》八卷,皆精诣奥室,浅学未能窥造珍,因撮粹撷华僭撰此书,以便习读,为脉指南。

世之医病两家,咸以脉为首务。

不知脉乃四诊之末,谓之巧者尔。

上士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

明嘉靖甲子上元日,谨书于濒湖薖所。

《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脉学考证》,以上三书是明代李时珍所撰,都是有关「脉学」的论著,所以合订在一起,以便阅读。

《濒湖脉学》是作者研究「脉学」的心得。

他根据各家论脉的精华,列举了二十七种脉象。

先以简明的字句,再以适当的比喻来叙述各种不同的脉象,以帮助读者理解。

【《濒湖脉学》白话版】

【《濒湖脉学》白话版】

【《濒湖脉学》白话版】序李时珍曰:宋有俗子,杜撰《脉诀》,鄙陋紕繆,医学习诵,以为权舆,逮臻颁白,脉理竟昧。

戴同父常刊其误,先考月池翁着《四诊发明》八卷,皆精诣奥室,浅学未能窥造。

珍因撮粹擷华,僭撰此书,以便习读,为脉指南。

世之,医病两家,咸以脉为首务,不知脉乃四诊之末,谓之巧者尔,上士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

明嘉靖甲子上元日谨书于濒湖所浮原文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脉经》)。

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轻泛貌),如循榆荚(《素问》),如水漂木,(崔氏),如捻葱叶(黎氏)。

译文轻取叫做举,重按叫做按。

诊察“浮”的脉象,手指轻轻地按上,便觉得搏动有力;稍加重按,就显得没有力量了。

打个比方,轻按浮脉的感觉,好象微见吹动鸟背上的毛羽一样,舒缓而轻微地搏动着;又象摸到轻柔和国软的榆钱一般,又象感到如同木块浮在水面上那样的轻浮;又象按在葱管上,表面似乎有劲,里面却很虚软。

【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译文诊察浮脉,只要在肌肉的浅层便能触到它的搏动,并很象轻轻地摩抚着柔软的榆钱和舒缓的毛羽一般。

这种脉在秋天见到,是身体健康的表现;如果久病见此,就要引起警惕,是否阳气虚浮不能内守所致?【相类诗】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

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

虚来迟大豁然空。

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译文正常的“浮”脉,有如木块漂浮在水面上,轻缓地飘动着。

如果浮而显大,稍重按却有一种中间空虚的感觉,这叫做“芤”脉;如果脉浮而拍拍地搏动有力,这叫做“洪”脉。

“洪”脉,在触手的时候(来时)虽然感觉有劲,但当它下落(去)的时候,却又慢慢地减弱了。

正常的“浮”脉,比较轻缓而平和,有如捻着葱管,劲不太大。

假使脉浮而搏动迟缓,虽觉稍大,却是空豁无力的,这叫做“虚”脉;使命脉浮而柔弱细小,这叫做软脉;至于脉来漫无根蒂,去来不明,好象飞散无定的杨花一样,这是“散”脉了。

濒湖脉学白话解(脉诊经典).pdf

濒湖脉学白话解(脉诊经典).pdf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Leabharlann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研習中醫, 發揚國粹
人民卫生出版社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濒湖脉学(白话解)

濒湖脉学(白话解)

濒湖脉学(白话解)脉乃血脉①,气血之先。

血之隧②道,气息应焉。

其象法③地,血之府④也。

心之合也,皮之部⑤也。

注解血脉①:原作“血派”,坊刻本作“血脉”,现从坊刻本改为“血脉”。

隧②:凿通山石或在地下挖洞所成的通路,叫遂道。

法③:这里作“效法”解。

府④:这里作“藏”解,即容纳的意思。

部⑤:这里作“分布”解。

此段讲经脉的生理经脉即脉管,又叫做血脉,是人体内运载血液环流自成系统的器官。

全身的气血运动,必须通过经脉的“先导”作用才能完成。

凡经脉所在的地方,就是气血所到的地方,所以经脉不仅是血液流行的隧道,而且是与气息(即呼吸时所出入的气,一呼一吸,叫做一息)息息相关的。

经脉在人体内合理地分布着,与地面存在的大小河流很相似,内面直接和心脏配合,外面遍布于皮肤、肌肉之间,使全身血液都得到容纳,从而便形成了整个的血液循环。

资①始于肾,资生于胃。

阳中之阴,本乎营卫。

营者阴血,卫者阳气。

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注解资①:这里作“取得”,“获得”解。

此段讲脉气的生成脉搏之所以能够搏动不休,主要是由于“脉气”的存在。

“脉气”,可以理解为经脉本身的一种机能。

这种机能不仅要获得先天之“肾气”和后天“胃气”的不断供给而存在,还要与营气、卫气互相结合起来,才是“脉气”搏动的根本。

从“脉气”的性质来讲,它的属于“阳中之阴气”。

因“气”本来属阳,但脉属阴,它又存在于经脉里面,便决不是单纯的“阳气”,而有一部分“阴气”在其中了。

营气与卫气均产生于脾胃,营气具有化生阴血,营养全身的作用;卫气具有保卫体表的功能。

营气是存在于血液里的,所以它和阴血一块在经脉里运行;卫气是阳气的一种,所以它便揗行于经脉的外边。

这样内、外、阴、阳相互作用,就维持了“脉气”的正常活动。

脉不自行,随气而至。

气动脉应,阴阳之义。

气如橐籥①,血如波澜。

血脉气息,上下循环。

注解橐籥①:(tuoyao)音(陀药)。

风箱。

此段讲“胃气”①和“宗气”②引导血行,经脉随气运动的道理注释胃气①:“脏腑之气”之一,并认为胃气是“脏腑之气”的根本。

濒湖脉学(白话解)

濒湖脉学(白话解)

濒湖脉学(白话解)■ 浮脉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主病诗: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分部诗: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脾虚肝气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 沉脉体状诗: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

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着骨寻。

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主病诗: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分部诗: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泄痢,肾虚腰及下元痌。

■ 迟脉体状诗: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

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

相类诗:脉来三至号为迟,小快于迟作缓持。

迟细而难知是涩,浮而迟大以虚推。

主病诗: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癓痂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分部诗: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 数脉体状诗: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

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

相类诗:数比平人多一至,紧来如索似弹绳。

数而时止名为促,数见关中动脉形。

主病诗: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心肾火来医。

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分部诗: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

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

■ 滑脉体状相类诗: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

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间。

主病诗: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

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

分部诗:寸滑膈痰生呕吐,吞酸舌强或咳嗽。

当关宿食肝脾热,渴痢痜淋看尺部。

■ 涩脉体状诗: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

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

相类诗: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

微似秒芒微软甚,浮沉不别有无间。

濒湖脉学白话

濒湖脉学白话

濒湖脉学口语解之老阳三干创作四言诀一:经脉与脉气脉乃血脉,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其象法也,血之府也.心之合也,皮之部也.注:全身的气血运行,必需通过经脉的先导作用才华完成.凡经脉所在的处所,就是气血所到的处所.而且是与气息相关.一呼一吸,叫做一息.资始于肾,资生于胃.阳中之阴,本乎营卫.营者阴血,卫者阳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注:脉气靠先天之肾气,后天之胃气,营气,卫气互相结合才华维持正常活动.脉不自行,随气而动.气动脉应,阴阳之义.气如风箱,血如波涛.血脉气息,上下循环.注:经脉自己不能独自运动,一定要随着胃气和宗气的运动才华运动.脉属阴,气属阳,阴脉阳气配合起来,便发生无休止的运动.往复循环.十二经中,皆有动脉.惟手太阴,寸口取决.此经属肺,上系吭嗌.脉之年夜会,息之收支.一呼一吸,四至为则.日夜一万,三千五百.一呼一吸,脉行六寸.日夜八百,十丈为准.二:部位与诊法初持脉时,令仰其掌.掌后高骨,是谓关上.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寸晷尺,先后推寻.寸口无脉,求之臂外.是谓反关,本缺乏怪.注:看掌后高骨处为关部,关前为寸部,属阳,关后为尺部,属阴.心肝居左,肺脾居右.肾与命门,居两尺部.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救.左年夜顺男,右年夜顺女.男女脉同,惟尺则异.阳弱阴盛,反此病至.注:脏腑气机的变动,都可以在寸口反映出来.并各有它一定的部位.如:左手寸手下心,关手下肝胆,尺手下肾,小肠,膀胱.右手寸手下肺,关手下脾胃,尺手下命门,年夜肠.男子阳气偏盛,以左手脉搏稍年夜为顺.女子阴血偏盛,以右手脉搏稍年夜为顺.再与寸部,尺部相互比力,寸为阳,尺为阴,男子阳气盛,以寸脉盛,尺脉弱为宜.女子阴血偏盛,以尺脉盛,寸脉弱为宜.如果两者相反,便说明是有了病变.脉有七诊,曰浮`中`沉.上`下`左`右,消息求寻.以有九候,举按轻重.三部浮沉,各候五动.注:七诊:浮取能观察有无外感表证,中取能观察脾胃机能的变动,沉取能观察有无内伤里症.上指寸部,下指尺部,左指左手,右指右手.诊脉时要上下比力,又要左右对比.九候:即左右寸关尺部各浮中沉取.寸候胸上,关候膈下.尺候于脐,下至跟踝.左脉候左,右脉候右.病随所在,不病者否.注:凡属胸膈以上至于头的疾病,可以在寸部观察.胸膈以下至脐上的在关部观察.脐上至足在尺部观察.左半身在左手观察,右半身在右手观察.三:五脏平脉浮为心肺,沉为肾肝.脾胃中州,浮沉之间.心脉之浮,浮年夜而散.肺脉之浮,浮涩而短.肝脉之沉,沉而长弦.肾脉之沉,沉实而软.脾胃脉来,总宜和缓.命门元阳,两尺同断.注:心脉的浮,浮中显得年夜而散,就是指尖稍微着力,脉体粗年夜,再着力,脉体阔年夜软散.肺脉的浮,浮中显得涩而短,就是指头稍微着力,脉的搏动带有滞涩的感觉,再着力,显得有一种急促的感觉.肝脉在沉中呈现,不单脉形显得较长,还具有张力较年夜的弦象.肾脉也在沉中呈现,但有壮实兼软滑的感觉.脾胃的脉象,总不快不慢,和缓为上.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太过实强,病生于外,不及虚微,病生于内,四时百病,胃气为本,脉贵有神,不成不审.注:四季会影响脉搏的强弱,但脉来和缓,搏动均匀就是正常的,脉强与弱都不正常.四:辨脉提纲调停自气,呼吸定息.四至五至,平和之则.三至为迟,迟则为冷.六至为数,数即热证.转迟转冷,转数转热.迟数既明,浮沉当别.浮沉迟数,辨内外因.外因于天,内因于人.天有阴,阳,风,雨,晦,明.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外因之浮,则为表症.沉里迟阴,数则阳盛.内因之浮,虚风所为.沉气迟冷,数热何疑.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浮迟表虚,沉迟冷结.表,里,阴,阳,风,气,冷,热.辨内外因,脉证参别.脉理浩繁,总括于四.既得提纲,引申触类.五:诸脉形态浮脉法天,轻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有力洪年夜,来盛去悠.无力虚年夜,迟而且柔.虚甚则散,涣漫不收.有边无中,其名曰芤.芤而急弦,革脉使然.浮小而软,绵浮水面.软甚则微,不任寻按.注:浮脉似木浮水面,只要手轻微触到皮肤就可以感到脉动.浮脉里有七种分歧的脉象,浮而有力,脉体粗年夜,一来一去地搏动,极其充盛而又耐久的,是洪脉.浮而无力,脉体虽年夜,却是极柔软,搏动又较缓慢的,是虚脉.比虚脉还显得涣漫不清楚,稍加重按主摸不着了的,是散脉.若浮而中空,外边有,中间无,这是芤脉.比芤脉更加弦急的,是革脉.浮而细软无力,好象绵絮浮在水面一样,是软脉.比软脉还要软而细小的,稍用力按,脉搏就似无法按寻的,是微脉.沉脉法地,近于筋骨.深深在下,沉极为伏.有力为牢,实年夜弦长.牢甚则实,逼逼而强.无力为弱,柔小如绵.弱甚则细,如蛛丝然.注:沉脉必需手指用力重按,直按到筋骨上才可能摸着它.伏脉必需用手指使劲推筋肉,才华感觉到肪搏在深处隐隐约约的跳动.牢脉是沉而有力,来势充分,形体阔年夜,还兼有长而且弦的形状.实脉是比牢脉还坚实,搏动极其强而有力.弱脉是沉而无力,软弱如绵又极细小的.细脉是比弱脉还要小的就象蜘蛛丝那么一点的.迟脉属阴,一息三至.小快于迟,缓才及四.二损一败,病不成治.两息夺精,脉已无气.迟细为涩,往来极难.似止非止,短散两兼.结则来缓,止而复来.代则来缓,止不能回.注:迟脉是阳虚阴盛的脉象,一呼一吸才三次.要与缓脉区别,缓脉的搏动要比迟脉稍快,一呼一吸刚好四次,而且搏动均匀和缓.如果一息两次的是损脉.一息搏动一次的是败脉.更有两息内仅搏动一次的,是夺精脉.凡是呈现以上三种脉象的病已极其严重.至于脉来迟细,搏动又艰涩困难,甚至有些象短散脉和歇止脉,但它其实不歇止只是在长久的时刻内稍微迟滞一下就过去了的,是涩脉.脉来缓慢,时或有一次歇止,歇止的间隔是不规则的,歇止后又马上再搏动的,是结脉.脉来缓慢但它是很均匀地歇止,并经过较长的歇止时刻,才开始再搏动的,是代脉.数脉属阳,六至一息.七疾八极,九至为脱.往来流利,是谓之滑.有力为紧,弹如转索.数见寸口,有止为促.数见关中,动脉可候.厥厥摆荡,状如小豆.注:数脉是阴虚阳盛,一息六次.七次是疾脉.八次是极脉.九次是脱脉.至于脉搏往来流利的是滑脉.脉来左右弹动,如绳索转绞似的是紧脉.数而时歇止,特别多见于寸部的,是促脉.数而坚紧,搏动有力,指下有豆粒般年夜一点陇然高起而摇动不休的感觉,又罕见于关部的是动脉.长则气治,过于本位.长而端直,弦脉应指.短则气病,不能满部.不见于关,惟尺寸候.注:长脉是超越寸或尺部的本位而有余,只要是长中带有柔软和之象其实不弦急的,即是正气充分的反映.如果脉长而具有挺直的形象,弛张力亦较年夜的,是弦脉.脉不长而短,无论在寸或尺部都暗示为不满足而短缩,这即是气血虚损的短脉.六:诸脉主病一脉一形,各有主病.数脉相兼,则见诸症.浮脉主表,里必缺乏.有力风热,无力血弱.浮迟风虚,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火,浮微劳极.浮软阴虚,浮散虚剧.浮统痰饮,浮滑痰热.注:浮脉主要暗示于外感表症,也可见于里虚缺乏的症候.但外感表症,多见浮而有力,里虚血弱,多见浮而无力.脉浮而迟的,多见于气虚伤风.脉浮而数的,多见于外伤风热.风寒表邪滞于经脉,多见浮而紧.风湿邪气留于肌肉,多见浮而缓.暑伤元气,脉来浮虚.年夜失血后,脉来浮芤.阴虚火旺,罕见浮洪.虚损劳极,罕见浮微.阴精虚损的,脉见浮软.气血极虚的,脉见浮散.若痰饮内盛,脉见浮而弦.痰热壅滞,脉见浮而滑.沉脉主里,主寒主积.有力痰食,无力气郁.沉迟虚寒,沉数热伏.沉紧冷痛,沉缓水蓄.沉牢痼冷,沉实热极.沉弱阴虚,沉细痹湿.沉弦饮痛,沉滑宿令.沉伏吐利,阴毒聚积.注:沉脉呈现有三种,一、内伤里症.二、阴寒邪气.三、各种积聚.固定在某一部位叫积,发作有时,展转移痛叫聚.沉而有力,多为痰饮和伤食的病变.沉而无力,多由气机郁滞所致.脉来沉迟,多是虚寒为病.脉来沉数,多为热邪内伏.沉而兼紧,以寒凝冷痛为多.沉而兼缓,以水气蓄积的为多.沉而兼牢的,多为冷病.沉而兼实的,是里热盛极.沉而弱的,是阴精虚损.沉而细的,是湿邪痹.沉而弦的,是痰饮为病的痛症.沉而滑的,是宿食为病的积症.沉而伏的,是阴毒和聚积不用发为剧烈吐泻的时候.迟脉主脏,阳气伏潜.有力为痛,无力虚寒.数脉主腑,主吐主狂.有力为热,无力为疮.注:五脏的虚寒病变,多为迟脉,尤其是阳气潜伏在里,不能通达于外的时候,脉的搏动显着变迟.如寒凝腹痛,脉来迟而有力.如由于阳气缺乏而引起的虚寒症,脉来迟而无力.六腑的邪热病变,反映在脉搏方面,多为数脉.如胃热上逆的呕吐、热伤神志的发狂等多见数脉.如实热炽盛,脉数有力.疮病溃脓时脉来数无力.滑脉主痰,或伤于食.尺为蓄血,寸为吐逆.涩脉少血,或中寒湿.反胃结肠,自汗厥逆.弦脉主饮,病属胆肝.弦数多热,弦迟多寒.浮弦支饮,沉弦悬痛.寸弦头痛,尺弦腹痛.紧脉主寒,又主诸痛.浮紧表寒,沉紧里痛.长脉气平,短脉气虚.细则气少,年夜则病进.浮长风痫,沉短宿食.血虚脉虚,气实脉实.洪脉为热,其阴则虚.细脉为湿,其血则虚.缓年夜风热,缓细湿热.缓涩血少,缓滑内热.软小阴虚,弱小阳竭.寸弱恶寒,尺弱发热.寸微恶寒,尺微发热.男微虚损,女微泻血.寸动汗出,尺动发热.关为痛、惊,崩中失血.虚寒相搏,其名为革.男子失精,女子失血.促为阳盛,肺痈阳毒.结为阴盛,疝瘕积郁.代为气衰,或泄脓血,伤寒心悸,女胎三月.七:杂病脉象脉之主病,有宜不宜.阴、阳、顺、逆,凶吉可推.中风浮缓,急实则忌.浮滑中痰,沉迟中气.尸厥沉滑,卒不知人.入脏身冷,入腑身温.风伤于卫,浮缓有汗.寒伤于营,浮紧无汗.暑伤于气,脉虚身热.湿伤于血,脉缓细涩.伤寒热病,脉喜浮洪.沉微涩小,症反必凶.汗后脉静,身凉则安.汗后脉躁,质变甚必难.饮食内伤,气口急滑.劳倦内伤,脾脉年夜弱.欲知是气,下手脉沉.沉极则伏.涩弱久深.火郁多沉,滑痰紧食.气涩血芤,数火细湿.滑主多痰,弦主留饮.热则滑数,寒则弦紧.浮滑兼风,沉滑兼气.食伤短疾,湿留软细.疟脉自弦,弦数者热.弦迟者寒,代散者折.泄泻下痢,沉小滑弱.实年夜浮洪,发热则恶.呕吐反胃,浮滑者昌.弦数紧涩,结肠者亡.霍乱之候,脉代勿讶.厥逆迟微,是则可怕.咳嗽多浮,聚胃关肺.沉紧小危,浮软易治.喘急息肩,浮滑者顺.沉涩肢寒,散脉逆症.病热有火,洪数可医.沉微无火,无根者危.骨蒸发热,脉数而虚.热而涩小,必殒其躯.劳极诸虚,浮软微弱.脾败双弦,火炎急数.诸病失血,脉必见芤.缓小可喜,数年夜可忧.瘀血内蓄,却宜牢年夜.沉小涩微,反成其害.遗精白浊,微涩而弱.火盛阴虚,芤软洪数.三消之脉,浮年夜者生.细小微涩,形脱可惊.小便淋闭,鼻头色黄.涩小无血,数年夜何妨.年夜便燥结,须分气血.阳微而实,阴迟而涩.癫乃重阴,狂乃重阳.浮洪吉兆,沉急凶殃.痫脉宜虚,实急者恶.浮阳沉阴,痰滑热数.喉痹之脉,数热迟寒.缠喉走马,微伏则难.诸风眩晕,有火有痰.左涩死血,右年夜虚看.头痛多弦,浮风紧寒.热洪湿细,缓暑滑痰.气虚弦软,血虚微涩.肾厥弦坚,真痛短涩.心腹之痛,其类有九.细迟愈速,浮年夜延久.疝气弦急,积聚在里.牢急者生,弱急者死.腰痛之脉,多沉而弦.兼浮者风,兼紧者寒.弦滑痰饮,软细肾着.年夜乃肾虚,沉实闪肭.脚气有四,迟寒数热.浮滑者风,软细者湿.痿病肺虚,脉多微缓.或涩或紧,或细或软.风寒湿气,合而为痹.浮涩而紧,三脉乃备.五疸实热,脉必洪数.涩微属虚,切忌发渴.脉得诸沉,责其有水.浮气与风,沉石或里.沉数为阳,沉迟为阴.浮年夜出厄,虚小可惊.胀满脉弦,脾受肝虐.湿热数洪,阴寒迟弱.浮为虚满,紧则中实.浮年夜可治,虚小危极.五脏为积,六腑为聚.实强者轻,沉细者剧.中恶腹胀,紧细者生.脉若浮年夜,邪气已深.痈疽浮散,恶寒发热.若有痛处,痈疽所发.脉数发热,而痛者阳.不数为热,不疼阴疮.未溃痈疽,不怕洪年夜.已溃痈疽,洪年夜可怕.肺痈已成,寸数而实.肺痿之形,数而无力.肺痈色白,脉宜短涩.不宜浮年夜,唾糊呕血.肠痈实热,滑数可知.数而不热,关脉芤虚.微涩而紧,未脓当下.紧数脓成,切不成下.八:妇儿脉法妇人之脉,以血为本.血旺易胎,气旺难孕.少阴动甚,谓之有子.尺脉滑利,妊娠可喜.滑疾而散,胎必三月.但疾不散,五月可必.左疾为男,右疾为女.女腹如箕,男腹如釜.欲产之脉,其至离经.水下乃产,未下勿惊.新产之脉,缓滑为吉.实年夜弦牢,有症则逆.小儿之脉,七至为平.更察色症,与虎口文.注:诊小儿脉搏只须有一个指头,一息七至为正常.八、九为热,四、五为寒.小儿只须分辩出强、弱、缓、急就可以了.强为实,弱为虚,缓为正,急为邪.还要观察小儿的面色,青白色为阴邪,黄红色为阳热.青色主风,主肝邪,主脾胃虚寒,主心腹疼痛,主暴惊,主惊风.白色主气虚,气脱,主脾肺缺乏,主寒泻.红色主火,主痰热,主急惊,主闭结,主伤寒热症.黑色主水湿,主阴寒,主厥逆,主痛极.黄色主积聚,主蓄血,主脾病胀满.两颧鲜红,时显时隐,是虚阳外越,为阴虚,分歧于实热症.小儿还要诊虎口纹:食指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这里主要是观察指纹的颜色,紫色为热,红色为寒,青色为风,白色为疳,黑色为中恶,黄色为脾胃病.指纹仅见于风关为轻,气关为稍重,命关为严重.九:奇经八脉诊法奇经八脉,其诊有别.直上直下,浮则为督.牢则为冲,紧则任脉.寸左右弹,阳跷可决.尺左右弹,阴跷可别.关左右弹,带脉当诀.尺外斜上,至上阴维.尺内斜上,至寸阳维.注:手太阴经肺,手阳明经年夜肠,足阳明经胃,足太阴经脾,手少阴经心,手太阳经小肠,足太阳经膀胱,足少阴经肾,手厥阴经心包络,手少阳经三焦,足少阳经胆,足厥阴经肝,这时十二正经.奇经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阳跷脉,阴跷脉,阳维脉,阴维脉.督脉病变时寸关尺都浮,直上直下颇有弦长的形象.冲脉病变时三部都牢,颇有弦实的形状.任脉为病时寸脉见紧.阳跷脉为病时寸部见紧,左右转动.阴跷脉为病时尺部见紧,左右转动.带脉为病时关部见紧,左右转动.阴维脉为病时尺部多见斜向年夜指外而上至寸部,脉沉年夜而实.阳维脉为病时尺部脉多见斜向小指内而上至寸部,脉浮年夜而实.督脉为病,脊强癫痫.任脉为病,七疝瘕坚.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带主带下,脐痛精失.阳维寒热,目眩僵仆.阴维心痛,胸胁刺筑.阳跷为病,阳缓阴急.阴跷为病,阴缓阳急.癫抽搐,寒热恍惚.八脉脉症,各有所属.注:督脉背脊循行,主一身的阳气,督脉病变时多为阳虚.任脉沿腹部正中由下而上行,主一身血,任脉病变时多为血分的虚寒.冲脉挟脐左右上行,为身中血海之一,发病时气往上逆,腹内里急.带脉从季胁部环身一周,它的病变主要为妇妇带病,脐腹疼痛,遗精.阳维脉足外侧上行,维系一身卫气,为病时卫虚不固外,便见恶寒发热的表症.阴维脉循足内侧上行,维系一身的阴血,为病时营血虚不能养心脏便心痛,胸胁刺痛,心悸不安.阳跷脉循足外侧上行,为病时内踝以上经脉拘急,外踝以上经脉缓和.阴跷脉循足内侧上行,为病时外踝以上经脉拘急,内踝以上经脉缓和.十:真脏绝脉病脉既明,吉凶当别.经脉之外,又有真脉.肝绝之脉,循刀责责.心绝之脉,转豆躁疾.脾则雀啄,如屋之漏.如水之流,如杯之覆.肺绝如毛,无根萧索.麻子摆荡,浮波之合.肾脉将绝,至如省客.来如弹石,去如解索.命脉将绝,虾游鱼翔.至如涌泉,绝在膀胱.真脉既形,胃已无气.参察脉症,断之斯易.阳病见阴,病必危殆.阴病见阳,虽困无害.上不至关,阴气已绝.下不至关,阳气已竭.伏脉止歇,脏绝倾危.散脉无根,形损难医.。

濒湖脉学(原文和白话文)之欧阳德创编

濒湖脉学(原文和白话文)之欧阳德创编

濒湖脉学简介脉学在中医学中是极受重视的。

自晋代王叔和著《脉经》后,五代高阳生著成《脉诀》,以其通俗易懂、便于记诵而广为传播,但因其中谬误也不少。

李时珍继承了正统的脉学,博采历代各家之长,对经义大加发挥,如他指出,切脉独取寸口,是以此候五脏之气,而不是切按五脏六腑经脉之体,阐发透辟。

他在《脉经》24脉的基础上,又增述了3种脉,使中医脉象增至27种,即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

他用朗朗上口、易于记诵的七言诗句写成“体状诗”,对每一种脉象做了形象的描述,如说浮脉“浮脉唯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命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短短四句把浮脉的脉位、脉象、临床意义表述得很清晰。

他还用“相类诗”、“主病诗”,把同一类的各种脉加以归纳,对其在诊断病证方面的意图加以阐发。

这就是《濒湖脉学》的全部内容,虽然篇幅不多,但在中医脉学发展史上却有重要地位,已经成为学习脉学的必读著作。

史料记载《濒湖脉学》是李时珍撷取《内经》、《脉经》等诸书精华,结合自己的经验撰著而成。

总为一卷,内容分两部分,一是阐述了27种脉象的脉形特点,辨别方法及主治病证,二是引录了其你李言闻阐述脉学理论的《四言举要》。

《濒湖脉学》有序云:宋有俗子,杜撰脉诀,鄙陋讹谬,医学习诵,以为权舆,逮臻颁白,脉理竟昧。

戴同父常刊其误,先考月池翁著《四诊发明》八卷,皆精诣奥室,浅学未能窥造珍,因撮粹撷华僭撰此书,以便习读,为脉指南。

世之医病两家,咸以脉为首务。

不知脉乃四诊之末,谓之巧者尔。

上士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

明嘉靖甲子上元日,谨书于濒湖薖所。

《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脉学考证》,以上三书是明代李时珍所撰,都是有关「脉学」的论著,所以合订在一起,以便阅读。

《濒湖脉学》是作者研究「脉学」的心得。

他根据各家论脉的精华,列举了二十七种脉象。

先以简明的字句,再以适当的比喻来叙述各种不同的脉象,以帮助读者理解。

《濒湖脉学》奇诊八脉

《濒湖脉学》奇诊八脉

《濒湖脉学》奇诊八脉濒湖脉学(白话解)四言诀九、奇经八脉诊法奇经八脉,其诊又别。

直上直下,浮则为督。

牢则为冲,紧则任脉。

寸左右弹,阳跷①可决。

尺左右弹,阴跷可别。

关左右弹,当诀。

尺外斜上,至寸阴维。

尺内斜上,至寸阳维。

注释跷①:原作“蹟”,现已统一改作“跷”。

此段讲奇经八脉诊法人身十二经脉,每一经各有一脏或一腑,如:手太阴经肺,手阳明经大肠,足阳明经胃,足太阴经脾,手少阴经心,手太阳经小肠,足太阳经膀胱,足少阳经肾,手厥阴经心包络,手少阳经三焦,足少阳经胆,足厥阴经肝。

这叫做十二正经。

它们有了病变,在两手寸、关、尺部都可以通过不同脉象反映出来(参看《部位、诊法》第二)。

至于奇经八脉,除冲、任、督三脉起于少腹胞中而外,一般都不与脏腑直接联系,与正经大不相同,所以才叫做“奇”。

奇,即奇异,有异于正经的意思。

属于奇经的,计有任脉、督脉、冲脉、、阳跷脉、阴跷脉、阳维脉、阴维脉八种。

这里主要就是谈这八条经脉发生病变后,在临床上的另一种诊察方法。

督脉病变反映在寸、关、尺三部脉来都浮,而且直上直下,颇有弦长的形象。

冲脉病变反映在寸、关、尺三部,脉来都现牢象,也是直上直下,颇有弦实的形状。

任脉的病变,寸部脉来见紧,或者从寸到关见细实而长的脉象。

阳跷脉的病变,寸部脉来现紧,同样具有左右弹动的情况。

的病变,关部脉来现紧,也是左右弹动不休的。

阴维脉的病变,尺部脉多见斜向大指(外斜)而上至寸部,它的搏动往往是沉大而实。

阳维脉的病变,尺部脉多见斜向小指(内斜)而上至寸部,它的搏动往往是浮大而实的。

督脉为病,脊强癫痫。

任脉为病,七疝瘕坚。

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事主带下,脐痛精失。

阳维寒热,目眩僵仆。

阴维心痛,胸胁刺筑。

阳跷为病,阳缓阴急。

阴跷为病,阴缓阳急①。

癫痫瘛疭②,寒热恍惚③。

八脉脉症,各有所属。

注释阳跷为病,阳缓阴急。

阴跷为病,阴缓阳急①:按《难经.二十九难》、《》应作“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

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

”但因现在针刺小儿麻痹的足内外翻证,以内翻属阳跷病的阳缓阴急,外翻属阴跷病的阴缓阳急,临床上有较好的疗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 辨脉提纲
调停自气,呼吸定息。四至五到,平和之则。三至为迟,迟则为冷。六到为数,数即热证。转迟转冷,转数转热。迟数既明,浮沉当别。浮沉迟数,辨内外因。外因于天,内因于人。天有阴、阳,风、雨、晦、明。人喜、怒、忧,思、悲、恐、惊。外因之浮,则为表症。沉里迟阴,数则阳盛。办在之浮,虚风所为。沉气迟冷,数热何疑。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浮迟表虚,沉迟冷结。表、里、阴、阳,风、气、冷、热。辨内外因,脉证参别。脉理浩繁,总括于四。既得提纲,引申触类。
1) 数(shuo);晋朔。即:“快”。
2) 晦明:原作晦“冥”,今据《左传》,:“天有六气,日阴阳风雨晦明也。过则为灾。”故作“晦明”晦,是黑夜;明,是白天。
此段讲浮、沉、迟、数为脉的四纲。
在未会诊察脉搏之先,医生首应把自已的呼吸调整好,在一呼一吸、气息十分稳定的时候,才进行诊脉。在一呼一吸之间,脉来跳动四或五至,这就是正常脉搏的一般准则。如果一呼一吸脉搏仅跳动三次,便为迟脉,便属有寒的病变;假使一呼一吸脉搏动仅有一、二、次,愈是转变为迟,说明寒邪病变愈加严重;一呼一吸脉搏动到七、八次以上,愈是转变为数,说明热邪病变愈是厉害了。既分清了迟、数两脉,不得分辨浮、沉两脉的特点。只有完全掌握了浮、沉、迟数这四个主要脉象,从面分析内因或外因的病变,才更全面。
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阴阳之义。气如橐瑶 ,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
此段讲“胃气”和“宗气”引导血行,经脉随气运动的道理。
经脉本身不能自己单独的运动,一定要随着“胃气”和“宗气”的运动才能运动。经脉随着“胃气”、“宗气”运动的道理,可以概括为“阴经”、“阳气”相互作用的结果。脉属阴,气为阳,阴脉阳气配合起来,便发生无休止的运动。阳气的运行,有似风箱的鼓动作用,经脉中血液受到阳气即“胃气”“宗气”的鼓动,便会掀起波澜,上下来去,往复无穷地循环着。
四. 言 诀
一、 经脉与脉气
脉乃血脉,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其象法地,血之府也。心之合也,皮之部也。
此段讲经脉的生理。
经脉即脉管,又叫做血脉,是人体内运载血液环流自成系统的品管。全身的气血运行,必须通过经脉的“先导”作用才能完成,凡经脉气所在的地方,就是气血所到的地方,所以经脉不光是血液流行的隧道,而且是与气息(即呼吸时所出入的气,一呼一吸,叫做一息)息息相关的。以脉在人体内生理地分布着,与地面存在的大小河流很相似,内面直接和心脏配合,外面遍布于皮肤、肌肉之间,使全身血液都得到容纳,从而便形成了整个的血液循环。
九、 奇经八脉诊法 37
十、 真脏绝脉 40
五. 七 言 决 42
一、 浮 42
二、 沉 44
三、 迟 46
四、 数 47
五、 滑 50
六、 涩 51
七、 虚 53
八、 实 54
九、 长 56
十、 短 57
十一、 洪 58
十二、 微 60
十三、 紧 61
十四、 缓 62
十五、 芤 64
十六、 弦 66
十七、 革 68
十八、 牢 68
十九、 濡 69
二十、 弱 71
二十一、 散 72
二十二、 细 74
二十三、 伏 75
二十四、 动 76
二十五、 促 78
二十六、 结 79
二十七、 代 80
濒湖脉学白话解
北就中医学院中医系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编
三、 五 脏 平 脉
浮为心肺,沉为肾肝。脾为中州,浮沉之间。心脉之浮,浮大而散。肺脉之浮,浮涩而短。肝脉之沉,沉而长弦。肾脉之沉,沉实而软脾肾脉来,总宜和缓。命门元阳,两尺同断。
此段讲五脏正常脉象的不同表现。
五脏的正常脉象,都可以通过浮、中、沉三侯来观察。浮部可以观察心和肺,沉部可以观察肾和肝。浮与沉之间,也就是中部可以观察脾和胃。但这都是从大体上来说的,仔细分析,还各有所不同。心脉的浮,浮中显得大而散,就是指尖稍微着力,便觉得脉体粗大;在稍着力,便觉得脉体阔大软散。肺脉的浮,浮中显得涩而短,就是指头稍微着力,便觉得脉的搏动带有滞涩的感觉;在稍着力,更显得脉有一种短促的感觉。肝脉在沉中出现、不仅脉形显得较长,还具有张力较大的弦象;肾脉也在沉中出现,但有壮实兼软滑的感觉。至于脾生胃的脉象,总以不快不慢、和缓为上。第二部分《部位、诊法》的第二段会说;“肾与命门,居两尺部。”即是左尺部候肾,右尺部候命门。但后世医家的经验认为;命门部位本在两肾的中间,大体上虽然分了左右,实际命门中元阳的盛衰变化,在左右两尺部都可以判断出来。
二、 部位、诊法
初持脉时,令仰其掌。掌后高骨,是谓关上。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寸阴尺,先后推寻。寸口无脉,求之臂外,是谓反关,本不足怪。
此段讲寸、关、尺三部的区分。
开始诊察脉搏的时候,让患者伸出手臂,掌心向上,很自然地平摆着,首先看准掌后高骨隆起的地方,这就是“关脉”所在的部位。“关部”的前方为“寸部”,属阳;“关部”的后方为“尺部”,属阴。医生覆手取脉,先把中指头准确地按在“关部”,前后两指尖自然地落在“寸部”和“尺部”的部位上,这是便可以进行仔细地切按了。,有的又有少数在“寸”口部摸不着脉的搏动,却在手臂外侧,即“寸口”的上方,可以摸到脉的搏动,这叫做“反关脉”,有的一只手“反关”,有的双手“反关”,一般属于生理现象,用不着怪异。
寸候胸上,关候膈下。尺候于脐,下至跟踝。左脉候左,右脉候右。病随所在,不病者否。
此段讲从“寸口”观察全身病变。
在“寸口”观察全身病变的方法是:凡属胸膈以上至于头顶的疾病,都可以在“寸部”观察。凡属胸膈以下至脐以上的疾病,都可以在“关部”观察。凡属脐以下至于足跟的疾病都可以在“尺部”观察。左半身的病变还可从左手三部观察,右半身的病变还可从右手三部观察。所以能够“上以候上,中以候中,下以候下,左心候左,右以候右”,就是因为“病随所在”的缘故,也就是说某一部分有病变,,脉搏相应地在寸口的某一部位上反映出来;某一部分没有病变,相应地寸口的某一部位的脉搏,也就正常,并不发生什么变化。例如:左胁疼痛,左关脉便现弦或紧,这就是:“病随所在”;右胁正常,右关脉也就没有不正常的变化,这就是”不病都否(即“不”的意思)。
心肝居左,肺脾居右。肾与命门,居两尺部。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决断,两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救。左大顺男,右大顺女。男女脉同惟尺则异。阳弱阴盛,反此病至。
此段讲三部分主脏腑以及男女脉象差异
肮脏气机的变化,都可以在“寸口”反映出来,并各有它一定的部位。如:左手“寸部”属心,右手“寸部”属肺,“关部”属肝(包括胆),“尺部”属肾(包括胃),“尺部”属命门(包括大肠)。这是左手寸部叫“人迎”,凡属外感表症都在这里诊察;右手寸部叫“气口”凡属内伤里症都在这里诊察。这种说法来源于王叔和著的《脉经》,后世医家因得不到临床验证,多不表示同意,因此,这里只存作参考。此外,在《内经》里称结喉两旁的动脉叫“人迎”,左右手三部脉都叫“气口”,这是古人从全身诊脉的方法之一。《脉经》还把两手“尺部”叫做“神门”,专在这里诊察肾阴、肾阳的变化。肾阴肾阳强,主身体健壮;肾阴肾阳弱,主身体虚衰。如果两手“尺部”的脉都没有了,说明肾阴肾阳十分衰竭,是病情严重的表示。至于男女异性,阴阳各有盛衰,反映在左右两手的脉搏亦略有差别。左为阳,右为阴,男子阳气偏盛,当以左手脉稍大为顺;女子阴血偏盛,当以右手脉稍大为好。再把“寸部”和“尺部”相互比较,寸为阳,尺为阴,男子阳气偏盛,当以寸脉盛尺脉弱为宜;女子阴血偏盛,当以尺脉盛寸脉弱为宜;女子阴血偏盛,当以尺脉盛寸脉弱为宜。如果两都相反,便说明是有了病变。
十二经中,皆有动脉,惟手太阴,寸口取决。此经属肺,上系吭嗌。脉之大会,息之出入一呼一吸,四到为则。日夜一万,三千五百。一呼一吸,脉行六寸。日夜八百,十丈为准。
此段讲“寸口”诊脉的意义及呼吸和血行的关系。
全身正经十二经脉,每一经脉都有可以功诊脉动的地方,为什么一般都单独在手太阴肺经脉所在的寸口部位诊脉呢?手太阴经是肺脏所属的经脉,它上从喉咙下连于肺,适当呼吸气的要道。全身的营气、卫气以及吸入的天阳之气都在肺脏会合,因此,肺经脉所过的“寸口”部位,便能反映各经脏气的盛衰变化。其所以叫做“寸口”的原因,主要是这个部位全长一寸九分(同身寸,即以本人身体某一部分的长度,作为测量本人体表某部长短度的标准。例如:以中指中节两侧横纹头之间的距离定为一寸,用以测量本人手足、背、腹各部的长知宽窄,便叫做“中指同身寸法”。)“口”是出、入往、来的意思、因而便把这个部位叫做“寸口”。正常人的一呼一吸,叫做一息,古人计算在一天一夜里共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息。血液在经脉中的流行,一呼一吸大约前进六寸,在一天一夜里约共流行八百一十丈,这呼吸数字与现在的统计颇有出入,正常人一昼夜的呼吸数约为二万四千至二万门千息。不过,一息脉来四至,基本上还是正确的。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太过实强,病生于外。不及虚微,病生于内。四时百病,胃气为本。脉贵有神,不可不审。
1.)毛:这里作“浮而轻虚”解。
2)石:这里作“沉而有力”解。
3)病生于内:本句后,原有“春得秋脉,死在金日,……,等四句,根据五行生克推算死日。
此段讲四季的气候变化,对于人体是有一定的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为了适应它,必然要随时进行调节,来维持健康。这种调节作用,在脉搏上同样有所反映。春季阳气渐次上升,脉搏相应地张力较强而见弦;夏季气候炎热,脉搏相应地来去充沛而见洪;秋季阳气爱渐衰退,脉搏相应地轻虚浮软而见毛;冬季气候严寒,脉搏相应地沉潜有有力而见石。在一年四季里,无论见到弦脉、洪脉、毛脉,石脉,只要带有一种和缓的脉气,这就说明是身体健康,正常脉象的反映。相反,在洪、弦、毛、石不同的脉搏中,都出现了太过而强实的情况,一般是外感,邪气有余的病变;如果在弦、洪、毛、石中出现了虚弱细微的脉气,大多是内伤,属于正气不足的病变了。总之,无论是诊察四时脉也好,或其他疾病的脉搏也好,最根本的就是要诊察脉搏中是否有“胃气”的存在。脉中有“胃气”,就是脉来“有神”。所谓“有神”,就是脉来和缓。例如:脉虽微弱,却是搏动均匀,这就叫做“有神”、有“胃气”,这就说明身体的正气还存在,病变虽重,仍易治疗。如脉来无“神”、无“胃气”,说明正气已极度衰竭,应当加以注意,不可稍有疏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