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濒湖脉学原文和白话文
濒湖脉学(白话解)
濒湖脉学(白话解)初持脉时,令仰其掌。
掌后高骨,是谓关上。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
阳寸阴尺,先后推寻。
寸口无脉①,求之臂外,是谓反关,本不足怪。
注解寸口无脉①:本句至末句,原无。
今据第十部分“真脏脉绝”首四句的意思改编增入。
此段讲寸、关、尺三部的区分。
开始诊察脉搏的时候,让患者伸出手臂,掌心向上,很自然地平摆着,首先看准掌后高骨隆起的地方,这就是“关脉”所在的部位。
“关部”的前方为“寸部”,属阳;“关部”的后方为“尺部”,属阴。
医生覆手取脉,先把中指头准确地按在“关部”,前后两指尖自然地落在“寸部”和“尺部”的部位上,这时便可以进行仔细地切按了。
有少数在“寸口”部摸不着脉的搏动,却在手臂外侧,即“寸口”的上方,可以摸到脉的搏动,这叫做“反关脉”,有的一只手“反关”,有的双手“反关”,属于一般生理现象,用不着怪异。
心肝居左,肺脾居右。
肾与命门,居两尺部①。
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神门决断,两在关后。
人无二脉,病死不救。
左大顺男,右大顺女。
男女脉同,惟尺则异。
阳弱阴盛,反此病至。
注释居两尺部①:本句后,原有“魂魄谷神……”等八句,涉及迷信,固删.此段讲三部分主脏腑以及男女脉象差异。
脏腑气机的变化,都可以在“寸口”反映出来,并各有它的一定的部位。
如:左手“寸部”属心,“关部”属肝(包括胆),“尺部”属肾(包括小肠、膀胱)。
右手“寸部”属肺,“关部”属脾(包括胃),“尺部”属命门(包括大肠)。
这是左右手六部分主脏腑的一般说法;但还有另一种说法,左手寸部叫“人迎”,凡属外感表症都在这里诊察;右手寸部叫“气口”,凡属内伤里症都在这里诊察。
这种说法源于王叔和著的《脉经》,后世医家因得不到临床验证,多不表示同意,因此,这里只存作参考。
此外,在《内经》里称结喉两旁的动脉叫“人迎”,左右手三部脉都叫“气口”,这是古人从全身诊脉的方法之一。
《脉经》还把两手“尺部”叫做“神门”,专在这里诊察肾阴、肾阳的变化。
肾阴肾阳强,主身体健壮,肾阴肾阳弱,主身体虚衰。
《濒湖脉学》真脏绝脉
《濒湖脉学》真脏绝脉十、真脏绝脉病脉既明①,吉凶当别。
经脉之外,又有真脉。
肝绝之脉,循刀责责。
心绝之脉,转豆躁疾。
脾则雀啄,如屋之漏。
如水之流,如杯之覆。
肺绝如毛,无根萧索。
麻子动摇,浮波之合。
肾脉将绝,至如省客。
来如弹石,去如解索。
命脉将绝,虾游鱼翔。
至如涌泉,绝在膀胱、真脉既形,胃已无气。
参察脉症,断之斯易。
注释病脉既明①:此句前原有“平人无脉,移于外络。
兄位弟乘,阳渓列缺”四句,是说“反关脉”的问题,已于第二部分“部位、诊法”首段介绍了,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白话解】此段讲真脏脉。
对以上各节所述各种病变的脉象,既已基本明白了,从而对于各种病症的预后好坏,也应该能作出鉴别。
不过,这些脉象,都是通过经脉的变化反映出来的,还有所谓“真脏脉”的,不仅是经脉一般变化的反映,而是脏腑本身功能到了“一厥不振”地步的表现。
所以叫做“真脏脉”的意义,就是说这种脉象是脏腑的真气(既正气或元气)都已衰败之极的表现。
肝脏真气衰绝的脉象,好象摸着刀刃,极细而坚急(责责,坚急的形容词)。
心脏真气衰绝的脉象,短而坚硬躁急。
象一颗豆粒的旋转。
脾脏真气衰绝的脉象,细弱极了,时而搏动很快,时而又极慢,好比鸟雀啄食一般,又好比屋漏滴水、细水缓流、覆杯的水滴,总是点点滴滴的,时断时续的,没有一定规律。
肺脏真气衰绝的脉象,大而虚软,好比羽毛着在皮肤上一样,既漂浮无根,还萧索零散;又好比麻子仁的转动,轻虚而涩,并不圆活;又好比水面的波浪,来去极快,但模糊不清。
肾脏真气衰绝的脉象,坚搏无神,有不规则的歇止;又好比客人的来访,来来去去,没有一定,来的时候有如弹石般坚急有力;去的时候便又象解散的绳索,散乱无根。
命门真气衰绝的脉象,来去模糊,很难辨识,时而好似游虾,脉在沉部突然间搏动一下;时而好似鱼翔,仅在尺部搏动,寸部毫无影响,首尾不相应。
膀胱真气衰绝的脉象,脉的搏动,有升无降,好象泉水的上涌一般。
凡是出现以上种种真脏脉象形象的,都足以说明脉中已经不存在胃气了。
四言举要原文及解释
四言举要白话文解释濒湖脉学之四言举要四言举要——宋南康紫虚隐君崔嘉彦希范著,明荆州月池子李言闻子郁删补一、经脉与脉气脉乃血派,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
其象法地,血之府也,心之合也,皮之部也。
注:“法”——效法;“府”——作“藏”解,即容纳的意思;“部”——这里指分布。
经脉即脉管,又叫血脉,是人体内运载血液环流自成系统的器官。
全身的气血运行,必须通过经脉的“先导”作用才能完成。
凡经脉所在的地方,就是气血所到的地方,所以经脉不仅是血液流行的隧道,而且是与气息(即呼吸时所出入的气,一呼一吸叫作一息)息息相关的。
经脉在人体内合理地分布着,与地面存在的大小河流相似,内面直接和心脏配合,外面遍布于皮肤、肌肉之间,使全身血液都得到容纳,从而形成了整个的血液循环。
资始于肾,资生于胃,阳中之阴,本乎营卫。
营者阴血,卫者阳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注:此段讲脉气的生成。
“资”——这里作“获得、取得”讲。
脉搏之所以能够搏动不休,主要是由于“脉气”的存在。
“脉气”,可以理解为经脉本身的一种机能。
这种机能不仅要获得先天之“肾气”和后天“胃气”的不断供给而存在,还要与营气、卫气互相结合起来,才是“脉气”搏动的根本。
从“脉气”的性质来讲,它是属于“阳中之阴气”。
因“气”本来属阳,但脉属阴,它又存在于经脉里面,便决不是单纯的“阳气”,而有一部分“阴气”在其中了。
营气与卫气均产生于脾胃,营气具有化生阴血,营养全身的作用;卫气具有保卫体表的功能。
营气是存在于血液里的,所以它和阴血一块在经脉里运行;卫气是阳气的一种,所以它便循行于经脉的外边。
这样内、外、阴、阳相互作用,就维持了“脉气”的正常活动。
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阴阳之义。
气如橐龠,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
注:此段讲“胃气”和“宗气”引导血行,经脉随气运动的道理。
“橐龠”——即陀药,“风箱”的意思。
“胃气”——是脏腑之气之一,并认为胃气是脏腑之气的根本;“宗气”——是同吸入的阳气和水谷精微之气混合而成,具有推动呼吸和循环功能的作用。
濒湖脉学白话解
《濒湖脉学》歙炼辑录f也t⅛诀浮(阳)浮脉,举之有余级按之不足(《脉经》)。
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轻泛貌八如循榆荚(《索问》几如水漂木(崔氏)。
如捻葱叶(黎氏)。
(浮脉法天,有轻清在上之象,在卦为乾,在时为秋舟在人为肺,又谓之毛。
太过则中坚旁盛,如循鸡羽,病在外也。
不及则气来毛微.病在中也。
《脉诀》言:寻之如太过,乃浮兼洪紧之象*非浮脉也J 【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C)【相类诗】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L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CJ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
浮而柔细方为浦,散似杨花无定踪症(浮而有力为洪,浮而迟大为虚,虚甚为散,浮而方力为⅛t浮而柔细为濡J【生病诗】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236789紧(阳)紧脉,来往有力,左右弹人手(《素问》九如转索无常(仲景人数如切绳(《脉经》九如纫箪线(丹溪儿(紧乃热为寒束之脉,故急数如此,要有神气。
〈素问》谓之急。
《脉诀》言:寥寥人尺来口崔氏言:如线,皆非紧状门或以浮紧为弦■沉紧为牢,亦近似耳J【体状请】举如转索切如绳,脉象因之得紧塔CI总是寒邪来作寇’内为腹痛外身疼。
【相类诗】见弦、实。
【主病诗】紧为诸痛主于寒,喘咳风痫吐冷痰。
浮紧表寒须发越,沉紧温散自然安。
寸紧人迎气口分,当关心腹痛沉沉。
尺中有紧为阴冷,定是奔豚与疝疼。
(诸紧为寒为痛,人迎紧盛伤于寒,气口紧盛伤于食,尺紧痛居其腹。
中恶浮紧,咳嗽沉紧,皆主死J缓(阴)缓脉,去来小快于迟(《脉经》一息四至(戴氏几如丝在经级不卷其轴,应指和缓,往来英匀(张太素)。
如初春杨柳舞风之象(杨玄操几如微风轻尴柳梢(滑伯仁(缓脉在卦为坤,在时为四季,在人为脾。
阳寸、阴尺, 上下同等,浮大而软*无有偏胜者,平脉也Q若非其时,即为有病口缓而和匀申不浮、不沉,不疾、不徐,不微.不弱者, 即为胃气。
故杜光庭云:欲卸死期何以取?古贤推定王般土灯阳土须知不遇阴,阴土遇阴当细数。
(完整版)濒湖脉学白话
濒湖脉学白话解四言诀一:经脉与脉气脉乃血脉,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其象法也,血之府也。
心之合也,皮之部也.注:全身的气血运行,必须通过经脉的先导作用才能完成。
凡经脉所在的地方,就是气血所到的地方.而且是与气息相关.一呼一吸,叫做一息。
资始于肾,资生于胃。
阳中之阴,本乎营卫。
营者阴血,卫者阳气。
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注:脉气靠先天之肾气,后天之胃气,营气,卫气互相结合才能维持正常活动。
脉不自行,随气而动。
气动脉应,阴阳之义。
气如风箱,血如波澜。
血脉气息,上下循环。
注:经脉本身不能单独运动,一定要随着胃气和宗气的运动才能运动。
脉属阴,气属阳,阴脉阳气配合起来,便发生无休止的运动。
往复循环。
十二经中,皆有动脉.惟手太阴,寸口取决。
此经属肺,上系吭嗌。
脉之大会,息之出入。
一呼一吸,四至为则。
日夜一万,三千五百.一呼一吸,脉行六寸。
日夜八百,十丈为准。
二:部位与诊法初持脉时,令仰其掌.掌后高骨,是谓关上。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
阳寸阴尺,先后推寻。
寸口无脉,求之臂外.是谓反关,本不足怪。
注:看掌后高骨处为关部,关前为寸部,属阳,关后为尺部,属阴。
心肝居左,肺脾居右。
肾与命门,居两尺部。
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神门决断,两在关后。
人无二脉,病死不救。
左大顺男,右大顺女。
男女脉同,惟尺则异。
阳弱阴盛,反此病至.注:脏腑气机的变化,都可以在寸口反映出来。
并各有它一定的部位。
如:左手寸部属心,关部属肝胆,尺部属肾,小肠,膀胱。
右手寸部属肺,关部属脾胃,尺部属命门,大肠。
男子阳气偏盛,以左手脉搏稍大为顺.女子阴血偏盛,以右手脉搏稍大为顺。
再与寸部,尺部相互比较,寸为阳,尺为阴,男子阳气盛,以寸脉盛,尺脉弱为宜.女子阴血偏盛,以尺脉盛,寸脉弱为宜。
如果两者相反,便说明是有了病变。
脉有七诊,曰浮`中`沉。
上`下`左`右,消息求寻.以有九候,举按轻重。
三部浮沉,各候五动。
注:七诊:浮取能观察有无外感表证,中取能观察脾胃机能的变化,沉取能观察有无内伤里症。
濒湖脉学(原文和白话文)
))))))濒湖脉学简介脉学在中医学中是极受重视的。
自晋代王叔和著《脉经》后,五代高阳生著成《脉诀》,以其通俗易懂、便于记诵而广为传播,但因其中谬误也不少。
李时珍继承了正统的脉学,博采历代各家之长,对经义大加发挥,如他指出,切脉独取寸口,是以此候五脏之气,而不是切按五脏六腑经脉之体,阐发透辟。
他在《脉经》24脉的基础上,又增述了3种脉,使中医脉象增至27种,即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
他用朗朗上口、易于记诵的七言诗句写成“体状诗”,对每一种脉象做了形象的描述,如说浮脉“浮脉唯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命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短短四句把浮脉的脉位、脉象、临床意义表述得很清晰。
他还用“相类诗”、“主病诗”,把同一类的各种脉加以归纳,对其在诊断病证方面的意图加以阐发。
这就是《濒湖脉学》的全部内容,虽然篇幅不多,但在中医脉学发展史上却有重要地位,已经成为学习脉学的必读著作。
史料记载《濒湖脉学》是李时珍撷取《内经》、《脉经》等诸书精华,结合自己的经验撰著而成。
总为一卷,内容分两部分,一是阐述了27种脉象的脉形特点,辨别方法及主治病证,二是引录了其你李言闻阐述脉学理论的《四言举要》。
《濒湖脉学》有序云:宋有俗子,杜撰脉诀,鄙陋讹谬,医学习诵,以为权舆,逮臻颁白,脉理竟昧。
戴同父常刊其误,先考月池翁著《四诊发明》八卷,皆精诣奥室,浅学未能窥造珍,因撮粹撷华僭撰此书,以便习读,为脉指南。
世之医病两家,咸以脉为首务。
不知脉乃四诊之末,谓之巧者尔。
上士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
明嘉靖甲子上元日,谨书于濒湖薖所。
《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脉学考证》,以上三书是明代李时珍所撰,都是有关「脉学」的论著,所以合订在一起,以便阅读。
《濒湖脉学》是作者研究「脉学」的心得。
他根据各家论脉的精华,列举了二十七种脉象。
先以简明的字句,再以适当的比喻来叙述各种不同的脉象,以帮助读者理解。
濒湖脉学(原文及白话文)
濒湖脉学简介脉学在中医学中是极受重视的。
自晋代王叔和著《脉经》后,五代高阳生著成《脉诀》,以其通俗易懂、便于记诵而广为传播,但因其中谬误也不少。
李时珍继承了正统的脉学,博采历代各家之长,对经义大加发挥,如他指出,切脉独取寸口,是以此候五脏之气,而不是切按五脏六腑经脉之体,阐发透辟。
他在《脉经》24脉的基础上,又增述了3种脉,使中医脉象增至27种,即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
他用朗朗上口、易于记诵的七言诗句写成“体状诗”,对每一种脉象做了形象的描述,如说浮脉“浮脉唯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命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短短四句把浮脉的脉位、脉象、临床意义表述得很清晰。
他还用“相类诗”、“主病诗”,把同一类的各种脉加以归纳,对其在诊断病证方面的意图加以阐发。
这就是《濒湖脉学》的全部内容,虽然篇幅不多,但在中医脉学发展史上却有重要地位,已经成为学习脉学的必读著作。
史料记载《濒湖脉学》是李时珍撷取《内经》、《脉经》等诸书精华,结合自己的经验撰著而成。
总为一卷,内容分两部分,一是阐述了27种脉象的脉形特点,辨别方法及主治病证,二是引录了其你李言闻阐述脉学理论的《四言举要》。
《濒湖脉学》有序云:宋有俗子,杜撰脉诀,鄙陋讹谬,医学习诵,以为权舆,逮臻颁白,脉理竟昧。
戴同父常刊其误,先考月池翁著《四诊发明》八卷,皆精诣奥室,浅学未能窥造珍,因撮粹撷华僭撰此书,以便习读,为脉指南。
世之医病两家,咸以脉为首务。
不知脉乃四诊之末,谓之巧者尔。
上士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
明嘉靖甲子上元日,谨书于濒湖薖所。
《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脉学考证》,以上三书是明代李时珍所撰,都是有关「脉学」的论著,所以合订在一起,以便阅读。
《濒湖脉学》是作者研究「脉学」的心得。
他根据各家论脉的精华,列举了二十七种脉象。
先以简明的字句,再以适当的比喻来叙述各种不同的脉象,以帮助读者理解。
濒湖脉学(原文和白话文)
濒湖脉学(原文)「濒湖脉学」是中医经典中的一个独特概念。
所谓濒湖,即指人体深部,如同湖泊,水面静止,水底流动,其中湖底之水,即为「气」,湖面静止的水,即为「血」,而「精」则为水下之气,「津」为湖面之水。
濒湖之脉即为指代这个深层的水道系统。
中医认为,这个深层的水道系统连接了身体各处,所以对身体健康来说非常重要,它包括任督二脉、手足少冲之类的十二正经脉和奇经八脉。
濒湖脉学理论认为,人体的濒湖脉络系统支配身体内脏作用、精神状态和情感表现,它对人体形成的影响是全面和贯穿的。
而且,在中医治疗系统中,针灸和按摩都可以利用对濒湖脉络的刺激来降低疼痛、调节内分泌,改善免疫功能,增进身体健康。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濒湖脉学重视穴位的选择和按摩技巧的运用,通过针灸、按摩等易行的治疗手段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而且,在预防疾病方面,则更强调饮食和体育锻炼对濒湖脉络的影响。
濒湖脉学的理论和临床应用不仅完善中医学体系中的脉学疗法,而且对于丰富现代医学的脉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为探讨中西医合理结合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濒湖脉学(白话文)中医中有一个很独特的概念叫做「濒湖脉学」。
所谓濒湖,就是指人体深层的水道系统,这个系统连接了身体内部各个部位,任督二脉、手足少冲等经络都是它的一部分。
中医认为这个深层水道系统对身体健康很重要,它支配内脏器官的作用、精神状态和情感表现。
而且,针灸、按摩等治疗手段都可以利用这个深层水道系统来改善身体健康。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濒湖脉学重视穴位的选择和按摩技巧的运用,通过针灸、按摩等易行的治疗手段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而且,在预防疾病方面,则更强调饮食和体育锻炼对濒湖脉络的影响。
濒湖脉学的理论和临床应用不仅完善中医学体系中的脉学疗法,而且对于丰富现代医学的脉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为探讨中西医合理结合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濒湖脉学(白话解)
濒湖脉学(白话解)脉乃血脉①,气血之先。
血之隧②道,气息应焉。
其象法③地,血之府④也。
心之合也,皮之部⑤也。
注解血脉①:原作“血派”,坊刻本作“血脉”,现从坊刻本改为“血脉”。
隧②:凿通山石或在地下挖洞所成的通路,叫遂道。
法③:这里作“效法”解。
府④:这里作“藏”解,即容纳的意思。
部⑤:这里作“分布”解。
此段讲经脉的生理经脉即脉管,又叫做血脉,是人体内运载血液环流自成系统的器官。
全身的气血运动,必须通过经脉的“先导”作用才能完成。
凡经脉所在的地方,就是气血所到的地方,所以经脉不仅是血液流行的隧道,而且是与气息(即呼吸时所出入的气,一呼一吸,叫做一息)息息相关的。
经脉在人体内合理地分布着,与地面存在的大小河流很相似,内面直接和心脏配合,外面遍布于皮肤、肌肉之间,使全身血液都得到容纳,从而便形成了整个的血液循环。
资①始于肾,资生于胃。
阳中之阴,本乎营卫。
营者阴血,卫者阳气。
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注解资①:这里作“取得”,“获得”解。
此段讲脉气的生成脉搏之所以能够搏动不休,主要是由于“脉气”的存在。
“脉气”,可以理解为经脉本身的一种机能。
这种机能不仅要获得先天之“肾气”和后天“胃气”的不断供给而存在,还要与营气、卫气互相结合起来,才是“脉气”搏动的根本。
从“脉气”的性质来讲,它的属于“阳中之阴气”。
因“气”本来属阳,但脉属阴,它又存在于经脉里面,便决不是单纯的“阳气”,而有一部分“阴气”在其中了。
营气与卫气均产生于脾胃,营气具有化生阴血,营养全身的作用;卫气具有保卫体表的功能。
营气是存在于血液里的,所以它和阴血一块在经脉里运行;卫气是阳气的一种,所以它便揗行于经脉的外边。
这样内、外、阴、阳相互作用,就维持了“脉气”的正常活动。
脉不自行,随气而至。
气动脉应,阴阳之义。
气如橐籥①,血如波澜。
血脉气息,上下循环。
注解橐籥①:(tuoyao)音(陀药)。
风箱。
此段讲“胃气”①和“宗气”②引导血行,经脉随气运动的道理注释胃气①:“脏腑之气”之一,并认为胃气是“脏腑之气”的根本。
濒湖脉学(原文和白话文)
濒湖脉教之阳早格格创做简介脉教正在中医教中是极受重视的.自晋代王叔战著《脉经》后,五代下阳死著成《脉诀》,以其通雅易懂、便于记诵而广为传播,但是果其中谬误也很多.李时珍继启了正统的脉教,博采历代各家之少,对于经义大加收挥,如他指出,切脉独与寸心,是以此候五净之气,而出有是切按五净六腑经脉之体,分解透辟.他正在《脉经》24脉的前提上,又删述了3种脉,使中医脉象删至27种,即浮、重、早、数、滑、涩、真、真、少、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强、集、细、伏、动、促、结、代.他用朗朗上心、易于记诵的七止诗句写成“体状诗”,对于每一种脉象搞了局里的形貌,如道浮脉“浮脉唯从肉上止,如循榆荚似毛沉,三秋得命知无恙,暂病遇之却可惊”,短短四句把浮脉的脉位、脉象、临床意思表述得很浑晰.他还用“相类诗”、“主病诗”,把共一类的百般脉加以归纳,对于其正在诊疗病证圆里的企图加以分解.那便是《濒湖脉教》的局部真量,虽然篇幅已几,但是正在中医脉教死少史上却有要害职位,已经成为教习脉教的必读著做.史料纪录《濒湖脉教》是李时珍撷与《内经》、《脉经》等诸书籍细华,分离自己的体味撰著而成.总为一卷,真量分二部分,一是道述了27种脉象的脉形特性,辨别要收及主治病证,二是引录了其您李止闻道述脉教表里的《四止举要》.《濒湖脉教》有序云:宋有雅子,杜撰脉诀,大圆讹谬,医教习诵,以为权舆,逮臻颁黑,脉理竟昧.戴共女常刊其误,先考月池翁著《四诊收明》八卷,皆细诣奥室,浅教已能窥制珍,果撮粹撷华僭撰此书籍,以便习读,为脉指北.世之医病二家,咸以脉为尾务.出有知脉乃四诊之终,谓之巧者我.上士欲会其齐,非备四诊出有成.明嘉靖甲子上元日,谨书籍于濒湖薖所.《濒湖脉教》、《偶经八脉考》、《脉教考证》,以上三书籍是明代李时珍所撰,皆是有关「脉教」的论著,所以合订正在所有,以便阅读.《濒湖脉教》是做家钻研「脉教」的心得.他根据各家论脉的细华,枚举了二十七种脉象.先以简明的字句,再以适合的比圆去道述百般分歧的脉象,以助闲读者明黑.其中共类同脉的鉴别面战百般象的相映病证,皆编成歌腑,以助闲读者诵记.终尾所附删补宋、崔嘉彦所著的「四止举要」,也是以易诵、易记的词汇法,周到天道述有关「脉教」的百般问题,所以本书籍是初教「脉教」的良佳读物.《偶经八脉考》是钻研「偶经八脉」的博论.「十二经脉」是中医道述死理,病理体制的一种教道,而「偶经八脉」是「十二经脉」以中的旁支,也便是中医《脉经》教道中出有身分隔的一部分,本书籍出有单详道「偶经八脉」的循止门路,还分离所主病证,提出相映的治疗.共时也是凭脉诊疗徐病的一种依据,所以对于教习战钻研「脉教」也有参照的需要.《脉诀考证》的中心,是以考证战评论当时流通的脉教书籍《王叔战脉诀》为对于象,本去量是集录明往日各家对于该书籍的分歧意睹,分离做家自己的睹解,动做一种教术上的计划,由于那内里交触到佳些脉教上的本量问题,如「七表八里」、「男女脉位」等,所以对于钻研脉教去道,是能起到论证妥协决部分存疑问题的效率.《濒湖脉教》所例举的脉象公有二十七种,分别为:浮脉、重脉、早脉、数脉、滑脉、涩脉、真脉、真脉、少脉、短脉、洪脉、微脉、紧脉、缓脉、芤脉、弦脉、革脉、牢脉、濡脉、强脉、集脉、细脉、伏脉、动脉、促脉、结脉、代脉.每种脉象并附有歌决阐明.做家:李时珍濒湖脉教明李时珍脉教七止诀■ 浮脉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止,如循榆荚似毛沉;三秋得令知无恙,暂病遇之却可惊.相类诗:浮如木正在火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去时虽衰去悠悠.浮脉沉仄似捻葱,真去早大豁然空,浮而柔细圆为濡,集似杨花无定踪.主病诗:浮脉为阳表病居,早风数热紧热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真.寸浮头痛眩死风,或者有风痰散正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出有流利.■ 重脉体状诗:火止润下脉去重,筋骨之间硬滑匀,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许号为仄.相类诗:重助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着骨觅;重细如绵真强脉,弦少真大是牢形.主病诗:重潜火蓄阳经病,数热早热滑有痰,无力而重真与气,重而有力积并热,寸重痰郁火停胸,关主中热痛短亨,尺部浊遗并泻痢,肾真腰及下元痛.■ 早脉体状诗:早去一息至惟三,阳出有堪阳气血热,但是把浮重分内中,消阳须益火之本.相类诗:脉去三至号为早,小快于早做缓持,早细而易知是涩,浮而早大以真推.主病诗:早司净病或者多痰,重痼症痂小心瞅,有力而早为热痛,早而无力定真热.寸早必是上焦热,关主中热痛出有堪,尺是肾真腰足重,溲便出有由疝牵丸.■ 数脉体状诗:数脉息间常六至,阳微阳衰必狂烦,浮重内中分真真,惟有女童做凶瞅.相类诗:数比仄人多一至,紧去如数似弹绳,数而时止名为促,数正在关中动脉形.主病诗: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去医,真宜凉泻真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寸数吐喉心舌疮,吐黑咳嗽肺死疡,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阳落火汤.■ 滑脉体状滑脉如珠替替然,往去流利却还前,诗:相类莫将滑数为共类,数脉惟瞅至数间.主病诗:滑脉为阳元气衰,痰死百病食死灾,上为吐顺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寸滑胭痰死呕吐,吞酸舌强或者咳嗽,当关宿食肝脾热,渴痢癫淋瞅尺部.■ 涩脉体状诗:细早短涩往去易,集止依密应指间,如雨沾沙简单集,病蚕食叶缓而艰.相类诗:参伍出有调名曰涩,沉刀刮竹短而易,微似秒芒微硬甚,浮重出有别有无间.主病诗:涩缘血少或者伤细,反胃亡阳汗雨淋,热干进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寸涩心真痛对于胸,胃真胁胀查关中,尺为细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者下黑.■ 真脉体状举之早大按之紧,脉状无涯类谷空,诗:相类莫把芤真为一例,芤去浮大似慈葱.主病诗:脉真身热为伤热,自汗怔忡惊悸多,收热阳真须早治,养营益气莫蹉跎.血出有枯心寸心真,关中背胀食易舒,骨蒸疹痹伤细血,却正在神门二部居.■ 真脉体状诗:浮重皆得大而少,应指无真幅幅强,热蕴三焦成壮火,通肠收汗初安康.相类诗:真脉浮重有力强,紧如弹索转无常,须知牢脉助筋骨,真大微弦更戴少.主病诗:真脉为阳火郁成,收狂谵语吐频频,或者为阳毒或者伤食.大便短亨或者气痛.寸真应知里热风,吐痛舌强气挖胸,当关脾热中官谦,尺真腰肠痛短亨.■ 少脉体状诗:过于本位脉名少,弦则非然但是谦张,相类诗弦脉与少争较近,良工尺度自能量.主病诗:少脉迢迢大小匀,反常为病似牵绳,若非阳毒癫痫病,即是阳明热势深.■ 短脉体状诗:二头缩缩名为短,涩短早早细且易,相类短涩而浮秋喜睹,三秋为贼有邪搞.主病诗:短脉惟于尺寸觅,短而滑数酒伤神,浮为血涩重为痞,寸主头痛尺背痛.■ 洪脉体状诗:脉去洪衰去还衰,谦指滔滔应夏时,若正在秋秋冬月分,降阳集火莫狐疑.相类侍:洪脉去时拍拍然,去衰去衰似波澜,欲知真脉整齐处,举按弦少愊愊脆.主病诗:脉洪阳衰血应真,相火炎炎热病居,胀谦胃翻须早治,阳真鼓痢可忧知.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脉洪时金出有堪.肝火胃真关内察,肾真阳火尺中瞅.■ 微脉体状诗:微脉沉微瞥瞥乎,按之欲绝犹如无,相类诗:微为阳强细阳强,细比于微略较细.主病诗:气血微兮脉亦微,恶热收热汗淋漓,男为劳极诸真候,女做崩中戴下医.寸微气促或者心惊,关脉微时胀谦形,尺部睹之细血掀,恶热淌痛痛呻吟.■ 紧脉体状诗:举如转索切如绳,脉象果之得紧名.经常热邪去做寇,内为背痛中身痛,相类诗:睹弦、真脉.主病诗:紧为诸痛主于热,喘咳风瘸吐热痰,浮紧表热须收越,紧重温集自然安.寸紧人迎气心分,当体贴背痛重重,尺中有紧为阳热,定是奔豚与疝痛.■ 缓脉体状诗:缓脉阿阿四至通,柳梢袅袅掀沉风,欲从脉里供神气,只正在从容战缓中.相类诗:睹早脉.主病诗:缓脉营衰卫有余,或者风或者干或者脾真,上为项强下痿痹,分别浮重大小区.寸缓风邪项背拘,关为风眩胃家真,神门濡鼓或者风秘,或者是蹒珊足力迂.■ 芤脉体状诗:芤形浮大沉如葱,边真须知内已空,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侵阳络下流黑.相类诗:中空旁真乃为芤,浮大而早真脉呼,芤更戴弦名曰革,芤为得血革血真.主病诗:寸芤积血正在于胸,关里遇芤肠胃痈,尺部睹之多下血,赤淋黑痢漏崩中.■ 弦脉体状诗:弦脉迢迢端直少,肝经木旺土应伤,喜气谦胸常欲喊,翳受瞳子泪淋浪.相类诗,弦去端直似丝弦,紧则如绳安排弹,紧止其力弦止象,牢脉弦少重伏间.主病诗:弦应东圆肝胆经,饮痰热热疟缠身,浮重早数须分别,大小单单有重沉.寸弦头痛膈多痰,热热症痂查左关,关左胃热心背痛,尺中阳疝足拘挛.■ 革脉体状诗:革脉形如按饱皮,芤弦相合脉热真,相类诗: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真或者梦遗.相类诗:睹芤、牢脉.■ 牢脉体状诗:弦少真大脉牢脆,牢位常居重伏间.相类革脉芤弦自浮起,革真牢真要详瞅.主病诗:热则牢脆里有余,背心热痛木乘脾,疝颓症痂何忧也,得血阳真却忌之.■ 濡脉体状诗:孺形浮细按须沉,火里浮绵力出有由,病后产中犹有药,仄人若睹是无根.相类诗:浮而柔细知为濡,重细而柔做强持,微则浮微如欲绝,细去重细近于微.主病诗:濡为亡血阳真病,髓海丹田暗已盈,汗雨夜去蒸进骨,血山崩倒干侵脾.寸濡阳微自汗多,关中其奈气真何,尺伤细血真热甚,温补真阳可起痾.■ 强脉体状诗:强去无力按之柔,柔细而重出有睹浮,阳坠进阳细血强,黑头犹可少年忧.相类诗:睹濡脉.主病诗:强脉阳真阳气衰,恶热收热骨筋痿,多惊多汗细神减,益气调营慢早医.寸强阳真病可知,关为胃强与脾衰,欲供阳陷阳真病,须把神门二部推.■ 集脉体状诗:集似杨花集漫飞,去去无定至易齐,产为死兆胎为堕,暂病遇之出有必医.相类诗:集脉无拘集漫然,濡去浮细火中绵,浮而早大为真脉,芤脉中空有二边.主病诗:左寸怔忡左寸汗,溢饮左关应硬集,左关硬集胻胕肿,集居二尺魂应断.体状诗:细去乏乏细如丝,应指重重无绝期,秋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强却相宜.相类诗:睹微、濡脉.主病诗:细脉萦萦血气衰,诸真劳益七情乖,若非干气侵腰肾,即是伤细汗鼓去.寸细应知呕吐频,进关背胀胃真形,尺遇定是丹田热,鼓痢遗细号脱阳.■ 伏脉体状诗:伏脉推筋着骨觅,指间才动隐然深,伤热欲汗阳将解,厥顺脐痛证属阳.相类诗:睹重脉.主病诗:伏为霍治吐频频,背痛多缘宿食停,蓄饮老痰成积散,敞热温里莫果循.食郁胸中单寸伏,欲吐出有吐常兀兀,当关背痛困重重,关后疝痛还破背.■ 动脉体状诗:动脉摇摇数正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团,其本本是阳阳搏,真者摇兮胜者安.主病诗:动脉博司痛与惊,汗果阳动热果阳,或者为鼓痢拘挛病,男子亡细女子崩.体状诗:促脉数而时一止,此为阳极欲亡阳,三焦郁火炎炎衰,进必无死退可死.相类诗:睹代脉.主病诗:促脉惟将火病医,其果有五细推之,常常喘咳皆痰积,或者收狂斑与毒疽.■ 结脉体状诗:结脉缓而时一止,独阳偏偏胜欲亡阳,浮为气滞重为积,汗下明隐正在主张.相类诗:睹代脉.主病诗:结脉皆果气血凝,老痰结滞苦呻吟,内死积散中痈肿,疝瘕为殃病属阳.■ 代脉体状诗:动而中止出有克出有及还,复动果而做代瞅,病者得之犹可疗,仄人却与寿相关.相类诗:数而时止名为促,缓止须将结脉呼,止出有克出有及回圆是代,结死代死自殊途.主病诗:代脉本果净气衰,背痛鼓痢下元盈,或者为吐泻中宫病,女子怀胎三月兮.■■ 四止诀■ 经脉与脉气其象法天,血之府也,心之合也,皮之部也.资初于肾,资死于胃,阳中之阳,本乎营卫,营者阳血,卫者阳气,营止脉中,卫止脉中,脉出有自止,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阳阳之义. 气如橐钥,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十二经中,皆有动脉,惟脚太阳,寸心与决,此经属肺,上系吭嗌,脉之大会,息之出进.一呼一吸,四至为息,日夜一万,三千五百.一呼一吸,脉止六寸,日夜八百,十丈为准.■ 部位、诊法初持脉时,令俯其掌,掌后代骨,是谓关上.关前为阳,关后为阳,阳寸阳尺,先后推觅.心肝居左,肺脾居左,肾与肺门,居二尺部.魂魄谷神,皆睹寸心,左主司官,左主司府.左大顺男,左大顺女,本命扶命,男左女左.大前一分,人命之上,左为人迎,左为气心.神门决断,二正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出有愈. 男女脉共,惟尺则同,阳强阳衰,反此病至.脉有七诊,日浮中重,上下安排,消息供觅.又有九候,举按沉重,三部浮重,各候五动.左脉候左,左脉候左,病随天圆,出有病者可. ■ 五净仄脉浮为心肺,重为肾肝,脾胃中州,浮重之间.心脉之浮,浮大而集;肺脉之浮,浮涩而短;肝脉之重,重而弦少;肾脉之重,重真而濡;脾胃属土,脉宜战缓,命为相火,左寸共断.秋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战缓,是谓仄脉.太过真强,病死于中,出有及真微,病死于内. 秋得秋脉,死正在金日,五净准此,推之出有得. 四时百病,胃气为本,脉贵有神,出有成出有审. ■ 辨脉大目调停自气,呼吸定息,四至五至,仄易之则.三至为早,早则为热;六至为数,数即热证.转早转热,转数转热.早数既明,浮重当别,浮重早数,辨内中果.中果于天,内果于人.天有阳阳,风雨晦冥,人喜喜忧,思悲恐惊.中果之浮,则为表证,重里早阳,数则阳衰.内果之浮,真风所为,重气早热,数热何疑.浮数表热,重数里热,浮早表真,重早热结.内中阳阳,民风热热,辨内中果,脉证参别.■ 诸脉形态浮脉法天,沉脚可得,仄常正在上,如火漂木.有力洪大,去衰去悠;无力真大,早而且柔;真甚则集,涣漫出有支;有边无中,其名曰芤;浮小为儒,绵浮火里;濡甚则微,出有任觅按.重脉法天,近于筋骨,深深正在下,重极为伏;有力为牢,真大弦少;牢甚则真,幅幅而强;无力为强,柔小如绵;强甚则细,如珠丝然.早脉属阳,一息三至,小驶于早,缓出有及四,二益一败,病出有成治,二息夺细,脉已无气.浮大真集,或者睹芤革,浮小濡微,重小细强,早细为涩,往去极易,易集一止,止而复还,结则去缓,止而复去,代则去缓,止出有克出有及回. 数脉属阳,六至一息,七徐八极,九至为脱.浮大者洪,重大牢真;往去流利,是谓之滑;有力为紧,弹如转索;数睹寸心,有止为促;数睹关中,动脉可候,厥厥动摇,状如小豆.少则气治,过于本位,少而端直,弦脉应指.短则气病,出有克出有及谦部,出有睹于关,惟尺寸候. ■ 诸脉主病浮脉主表,里必缺乏,有力风热,无力血强. 浮早风真,浮数风热,浮紧风热,浮缓风干,浮真伤热,浮芤得血,浮洪真火,浮微劳极,浮濡阳真,浮集真剧,浮弦痰饮,浮滑痰热. 重脉主里,主热主积,有力痰食,无力气郁,重早真热,重数热伏,重紧热痛,重缓火蓄,重牢痼热,重真热极:重强阳真,重细痹干,重弦饮痛,重滑宿食,重伏吐利,恶毒散积. 早脉主净,阳气伏潜,有力为痛,无力真热. 数脉主腑,主吐主狂,有力为热,无力为疮. 滑脉主痰,或者伤于食,下为蓄血,上为吐顺. 涩脉少血,或者中毒干,反胃结肠,自汗厥顺. 弦脉主饮,病属胆肝,弦数多热,弦早多热,浮弦支饮,重弦悬饮,阳弦头痛,阳弦背痛. 紧脉主热,又主诸痛,浮紧表热,重紧里痛. 少脉气仄,短脉气病,细则气少,大则病进,浮少风痫,重短宿食,血真脉真,气真脉真. 洪脉为热,其阳则真.细脉为干,其血则真.缓大者风,缓细者干,缓涩血少,缓滑内热. 濡小阳真,强小阳竭,阳竭恶热,阳真收热.阳动汗出,阳动收热,为痛为惊,崩中得血. 真热相搏,其名曰革,男子得细,女子得血. 阳衰则促,肺痈阳毒,阳衰则结,症痂积郁. 代则气衰,或者鼓脓血,伤热心悸,女胎三月. ■ 纯病脉象脉之主病,有宜出有宜,阳阳顺顺,凶凶可推. 中风浮缓,慢真则忌,浮滑中痰,重早中气. 尸厥重滑,卒出有知人,进净身热,进腑身温. 风伤于卫,浮缓有汗;热伤于营,浮紧无汗;热伤于气,脉真身热;干伤于血,脉缓细涩. 伤热热病,脉喜浮洪,重微涩小,证反必凶. 汗后脉静,身凉则安,汗后脉躁,热甚必易. 阳病睹阳,病必危殆,阳病睹阳,虽困无害. 上出有至关,阳气已竭.代脉止歇,净绝倾危. 集脉无根,形益易医,饮食内伤,气心慢滑. 劳倦年伤,脾脉大强.欲知是气,下脚脉重,重极则伏,涩强暂深.火郁多重,滑痰紧食,气涩血芤,数火细干.滑主多痰,弦主留饮.热则滑数,热则弦紧.浮滑兼风,重滑兼气,食伤短徐,干留孺细.疟脉自弦,弦数者热,真大浮洪,收热则恶.呕吐反胃,浮滑者昌,弦数紧涩,结肠者亡.霍治之候,脉代勿讶;厥顺早微,是则可骇.咳嗽多浮,散肺关胃. 重紧小危,浮濡易治.喘慢息肩,浮滑者顺;重涩肢热,集脉顺证.病热有火,洪数可医,重微无火,无根者危.骨挥收热,脉数而真,热而涩小,必殒其躯.劳极诸真,浮硬微小,土败单弦,火炎慢数.诸病得血,脉必睹芤,缓小可喜,数大可忧.瘀血内蓄,却宜牢大,重小涩微,反成其害.遗细黑浊,微涩而强,火衰阳真,芤孺洪数.三消之脉,浮大者死;细小微涩,形脱可惊.小便淋关,鼻头色黄,涩小无血,数大何妨.大便燥结,须分气血,阳数而真,阳早而早.癫乃重阳,狂乃重阳,浮洪凶兆,重慢凶殃,痫脉宜真,真慢者恶,浮阳重阳,滑痰数热.喉痹之脉,数热早热. 缠喉走马,微伏则易.诸风眩晕,有火有痰,左涩死血,左大真瞅.头痛多弦,浮风紧热,热洪干细,缓滑厥痰.气真弦硬,血真微涩,肾厥弦脆,真痛短涩.心背之痛,其类有九,牢慢者死,强慢者死,腰痛之脉,多重而弦,兼浮者风,兼紧者热,弦滑痰饮,濡细肾着,大乃肾真,重真闪肭.足气有四,早热数热,浮滑者风,濡细者干.痿病肺真,脉多微缓,或者涩或者紧,或者细或者硬.风热干气,合而为痹,浮涩而紧,三脉乃备.五疸真热,脉必洪数;涩微属真,切忌收渴,脉得诸重,责其有火;浮气与风,重石或者里,重数为阳,重早为阳;浮大出厄,真小可惊.胀谦脉弦,土制于木;干热数洪,阳热早强;浮为真谦,紧则中真;浮大可治,真小危极.五净为积,六腑为散,真强者死:重细者死.中恶背胀,紧细者死,脉若浮大,邪气已深.痈疽浮集,恶热收热,若有痛处,痈疽所收.脉数收热,而痛者阳.出有数出有热,出有痛阳疮.已溃痈疽,出有怕洪大,已溃痈疽,洪大可骇.肺痈已成,寸数而真.肺痿之形,数而无力.肺痈色黑,脉宜短涩,出有宜浮大,唾糊呕血.肠痈真热,滑数可知,数而出有热,关脉芤真;微涩而紧,已脓当下,紧数脓成,切出有成下.妇人之脉,以血为本,血旺易胎,气旺易孕.少阳动甚,谓之有子,尺脉滑利,妊娠可喜.滑徐出有集,胎必三月,但是徐出有集,五月可别. 左徐为男,左徐为女.女背如箕,男背如釜.欲产之脉,其至离经,火下乃产,已下勿惊.新产之脉,缓滑为凶,真大弦牢,有证则顺.小女之脉,七至为仄,更察色证,与虎心纹.■ 偶经八脉诊法偶经八脉,其诊又别.直上直下,浮则为督,牢则为冲,紧则任脉.寸安排弹,阳蹻可决;尺安排弹,阳蹻可别.关安排弹,戴脉当决.尺中斜上,至寸阳维;尺内斜上,至寸阳维.督脉为病,脊强癫痫;任脉为病,七疝瘕脆;冲脉为病,顺气里慢;戴主戴下,脐痛细得;阳维热热,目弦僵仆;阳维心痛,胸胁刺筑;阳蹻为病,阳缓阳慢;阳蹻为病,阳缓阳慢.癫痫契瘲,热热恍惚,八脉脉证,各有所属.仄人无脉,移于中络,兄位弟乘,阳溪列缺.■ 真净绝脉病脉既明,凶凶当别.经脉除中,又有真脉.肝绝之脉,循刃责责.心绝之脉,转豆躁徐.脾则雀啄,如屋之漏.如火之流,如杯之覆.肺绝如毛,无根萧索,麻子动摇,浮波之合.肾脉将绝,至如省客.去如弹石,去如解索.命脉将绝,虾游鱼翔.至如涌泉,绝正在膀胱.真脉既形,胃已无气.参察色证,断之以臆.濒湖脉教李时珍曰.宋有雅子.杜撰脉诀大圆讹谬医教习诵.以为权舆.逮臻颁黑.脉理竟昧.戴共女常刊其误.先考月池翁著四诊收明八卷.皆细诣奥室,浅教已能窥制(珍)果撮粹撷华僭撰此书籍以便习读.及四珍之终.谓之巧者我.上士欲会其齐非备四诊出有成.明嘉靖甲子上元日,谨书籍于濒湖?所.浮(阳)浮脉举之有余.按之缺乏.(脉经)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沉泛貌)如循榆夹(素问).如火漂木(.崔氏)如捻葱叶.(黎氏)浮脉法天.有沉浑正在上之象.正在卦为坤.正在时为秋.正在人为肺.又谓之毛.太过则中脆旁真.如循鸡羽.病正在中也.出有及则气去毛微病正在中也.脉诀止觅之如太过.乃浮兼洪紧之象.非浮脉也.【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止.如循榆夹似毛沉.三秋得令知无恙.暂病遇之却可惊.【相类诗】浮如木正在火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去时虽衰去悠悠.浮脉沉仄似捻葱,真去早大豁然空.浮而柔细圆为濡.集似杨花无定踪.浮而有力为洪浮而早大为真真甚为集浮而无力为芤浮而柔细为濡【主病诗】浮脉为阳表病居.早风数热紧热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真.寸浮头痛眩死风.或者有风痰散正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出有流利.浮脉主表有力表真无力表真浮早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热浮缓风干浮真伤热浮芤得血浮洪真热浮集劳极重(阳)重脉重脚按至筋骨乃得.(脉经)如绵里砂内刚刚中柔.(杨氏)如石投火.必极其底.重脉法天.有渊泉正在下之象.正在卦为坎,正在时为冬.正在人为肾.又谓之石.亦曰营.太过则如弹石.按之益脆.病正在中也.出有及则气去真微去如数者.病正在中也.○脉诀止缓度三关状如缓数及各部之重.篮绵乃强脉,非重也.【体状诗】火止润下脉去重.筋骨之间耍滑匀,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许号为仄.【相类诗】重助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着骨觅,重细如绵真强脉.弦少真大是牢形.(重止筋间伏止骨上牢大有力强细无力.)【主病诗】重潜火畜阳经病.数热早热滑有痰.无力而重真与气.重而有力积并热.寸重痰郁火停胸.关主中热痛短亨.尺部浊遣并鼓痢.肾真腰及下元痾.重脉主里有力表真无力表真重则为气有主火畜重早痼热重数内热重滑痰食重涩气郁重强热热重缓热干重紧热痛重牢热积早(阳)早脉一息三至.去去极缓.(脉经)早为阳出有堪阳.故脉去出有及.脉诀止重脚乃得.是有重无浮.一息三至甚为易睹.而曰隐隐.曰状且易.是涩脉矣.其谬可知. 【体状诗】早去一息至惟三.阳出有堪阳气血热.但是把浮重分内中.消阳须益火之本.【相类诗】脉去三至号为早.小駃于早做缓持.早细而易知是涩.浮而早大以真推.三至为早有力为缓无力为涩有止为结早甚。
濒湖脉学原文及译文
濒湖脉学原文及译文《濒湖脉学》原文部分如下:1. 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如循榆荚,如水漂木,如捻葱叶。
译文:轻取叫做举,重按叫做按。
诊察“浮”的脉象,手指轻轻地按上,便觉得搏动有力;稍加重按,就显得没有力量了。
打个比方,轻按浮脉的感觉,好象微见吹动鸟背上的毛羽一样,舒缓而轻微地搏动着;又象摸到轻柔和国软的榆钱一般,又象感到如同木块浮在水面上那样的轻浮;又象按在葱管上,表面似乎有劲,里面却很虚软。
2. 迟脉,一呼一吸之间搏动三次,来去极其缓慢。
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
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
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译文:迟脉搏动一息之间只来三次,阳不胜阴而导致气血虚寒。
只要在浮部、沉部分清表里,为消除阴邪必须要益火之源。
脉有力而迟多为寒凝冷痛,无力而迟是虚寒为患。
寸部脉迟必主上焦虚寒,关部脉迟主中焦寒痛不堪。
尺部脉迟为肾虚腰脚沉重,或小便不禁,疝气疼痛牵引睾丸。
《濒湖脉学》译文部分如下:1. 缓脉阿阿四至通,柳梢袅袅飐轻风。
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
缓脉营衰卫有余,或风或湿或脾虚。
上为项强下痿痹,分别浮沉大小区。
寸缓风邪项背拘,关为风眩胃家虚。
神门濡泄或风秘,或者蹒跚足力迂。
译文:缓脉四至通达,如柳梢轻摇微风。
想从脉象中寻求神气的有无,那神气只在从容和缓的脉象中。
缓脉营卫有余或风或湿或脾虚。
上部缓脉多颈项强直;下部缓脉多腿脚无力行走或站立困难;寸部缓脉多风邪侵扰项背拘紧;关部缓脉多风眩目眩、胃气虚弱;神门(心经)缓脉多濡软滑利、肠中气滞、大便秘结或行走艰难;尺部缓脉多行走蹒跚、足部痿痹。
2. 涩如病蚕食叶。
译文:涩脉像病蚕食叶般艰难阻滞。
濒湖脉学原文及译文
濒湖脉学原文及译文濒湖脉学作为中国医学中的重要文献之一,对于了解古代医学的发展和理论的演变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将介绍濒湖脉学的原文及其译文,并探讨其对中医学的影响。
濒湖脉学原文如下:一曰生濒湖,泽中化,化也,异象 two如唐脉者生以化,化も,异象如两个隐藏小节一:探讨濒湖脉学的关键词该原文第一句“一曰生濒湖,泽中化,化也,异象”,主要介绍了生濒湖这一现象。
濒湖是指濒临湖泊地区的人口,由于湖泊的特殊环境,人们的脉搏会出现异象,即不同于平常的情况。
小节二:濒湖脉学的发展历程濒湖脉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唐代。
原文第二句“如唐脉者生以化,化も,异象如两个隐藏”,说明了唐代的医生发现了生濒湖人群脉搏的变化,并进行了研究。
他们发现生濒湖的人的脉搏变得不同寻常,出现了隐藏的异象。
小节三:濒湖脉学对中医学的影响濒湖脉学对中医学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的研究为中医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通过研究生濒湖人群脉搏的异象,医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脉搏的变化规律,并进一步研究和应用于临床中。
濒湖脉学原文的中文译文如下:生濒湖脉搏的变化,源于湖泊环境的影响。
这种变化是一种特殊的现象,与平常的情况不同。
唐代的医生曾发现生活在濒湖地区的人的脉搏发生了异常变化,并进行了研究。
通过研究濒湖人群的脉搏,医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脉搏的变化规律,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综上所述,濒湖脉学作为中国医学中的重要文献,记录了生濒湖人群脉搏的异象。
这对于了解古代医学的发展和理论的演变具有重要价值,并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研究濒湖脉学的原文及其译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濒湖脉学的意义,进一步推动中医学的研究和应用。
濒湖脉学(原文和白话文)之欧阳德创编
濒湖脉学简介脉学在中医学中是极受重视的。
自晋代王叔和著《脉经》后,五代高阳生著成《脉诀》,以其通俗易懂、便于记诵而广为传播,但因其中谬误也不少。
李时珍继承了正统的脉学,博采历代各家之长,对经义大加发挥,如他指出,切脉独取寸口,是以此候五脏之气,而不是切按五脏六腑经脉之体,阐发透辟。
他在《脉经》24脉的基础上,又增述了3种脉,使中医脉象增至27种,即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
他用朗朗上口、易于记诵的七言诗句写成“体状诗”,对每一种脉象做了形象的描述,如说浮脉“浮脉唯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命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短短四句把浮脉的脉位、脉象、临床意义表述得很清晰。
他还用“相类诗”、“主病诗”,把同一类的各种脉加以归纳,对其在诊断病证方面的意图加以阐发。
这就是《濒湖脉学》的全部内容,虽然篇幅不多,但在中医脉学发展史上却有重要地位,已经成为学习脉学的必读著作。
史料记载《濒湖脉学》是李时珍撷取《内经》、《脉经》等诸书精华,结合自己的经验撰著而成。
总为一卷,内容分两部分,一是阐述了27种脉象的脉形特点,辨别方法及主治病证,二是引录了其你李言闻阐述脉学理论的《四言举要》。
《濒湖脉学》有序云:宋有俗子,杜撰脉诀,鄙陋讹谬,医学习诵,以为权舆,逮臻颁白,脉理竟昧。
戴同父常刊其误,先考月池翁著《四诊发明》八卷,皆精诣奥室,浅学未能窥造珍,因撮粹撷华僭撰此书,以便习读,为脉指南。
世之医病两家,咸以脉为首务。
不知脉乃四诊之末,谓之巧者尔。
上士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
明嘉靖甲子上元日,谨书于濒湖薖所。
《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脉学考证》,以上三书是明代李时珍所撰,都是有关「脉学」的论著,所以合订在一起,以便阅读。
《濒湖脉学》是作者研究「脉学」的心得。
他根据各家论脉的精华,列举了二十七种脉象。
先以简明的字句,再以适当的比喻来叙述各种不同的脉象,以帮助读者理解。
濒湖脉学原文
濒湖脉学原文《濒湖脉学》原文如下:“脉乃血脉,气血之先。
血之隧道,气息应焉。
其象法地,血之府也。
心之合也,皮之部也。
资始于肾,资生于胃。
阳中之阴,本乎营卫。
营者阴血,卫者阳气。
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脉不自行,随气而至。
气动脉应,阴阳之义。
气如橐钥,血如波澜。
血脉气息,上下循环。
十二经中,皆有动脉。
惟手太阴,寸口取决。
此经属肺,上系吭嗌。
脉之大会,息之出入。
一呼一吸,四至为息。
日夜一万,三千五百。
一呼一吸,脉行六寸。
日夜八百,十丈为准。
初持脉时,令仰其掌。
掌后高骨,是谓关上。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
阳寸阴尺,先后推寻。
心肝居左,肺脾居右。
肾与命门,居两尺部。
魂魄谷神,皆见寸口。
左主司官,右主司府。
左大顺男,右大顺女。
本命扶命,男左女右。
大前一分,人命之上。
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神门决断,两在关后。
人无二脉,病死不愈。
男女脉同,惟尺则异。
阳弱阴盛,反此病至。
人以水谷,养于气者也。
气得其养,则营卫流行而血气生长也。
既已饮谷气足之后。
而见夫耎弱者软也分肉气夺也则脉耎弱也气不足也则脉软也皮耎者缓也则脉缓也皆气血虚也故刺之而弗能应焉者弗能取之也设令微针而深刺之过犹拔宅屋而屋宇翻倾不能复止矣况以大方而重拔之乎故工者察诸浮沈寸口尺脉明堂太冲期门天泉四海乃知气血阴阳逆顺吉凶然尚未能尽通其意后学之士其勉思之可也。
”以上是《濒湖脉学》原文部分内容,仅供参考。
《濒湖脉学》是李时中编撰的脉学著作,详细阐述了各种脉象的特点和临床意义,是中医诊断学的经典之作之一。
如需更具体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中医师获取帮助。
濒湖脉学(原文与白话文)
濒湖脉学简介脉学在中医学中是极受重视的。
自晋代王叔和著《脉经》后,五代高阳生著成《脉诀》,以其通俗易懂、便于记诵而广为传播,但因其中谬误也不少。
李时珍继承了正统的脉学,博采历代各家之长,对经义大加发挥,如他指出,切脉独取寸口,是以此候五脏之气,而不是切按五脏六腑经脉之体,阐发透辟。
他在《脉经》24脉的基础上,又增述了3种脉,使中医脉象增至27种,即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
他用朗朗上口、易于记诵的七言诗句写成“体状诗”,对每一种脉象做了形象的描述,如说浮脉“浮脉唯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命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短短四句把浮脉的脉位、脉象、临床意义表述得很清晰。
他还用“相类诗”、“主病诗”,把同一类的各种脉加以归纳,对其在诊断病证方面的意图加以阐发。
这就是《濒湖脉学》的全部内容,虽然篇幅不多,但在中医脉学发展史上却有重要地位,已经成为学习脉学的必读著作。
史料记载《濒湖脉学》是李时珍撷取《内经》、《脉经》等诸书精华,结合自己的经验撰著而成。
总为一卷,内容分两部分,一是阐述了27种脉象的脉形特点,辨别方法及主治病证,二是引录了其你李言闻阐述脉学理论的《四言举要》。
《濒湖脉学》有序云:宋有俗子,杜撰脉诀,鄙陋讹谬,医学习诵,以为权舆,逮臻颁白,脉理竟昧。
戴同父常刊其误,先考月池翁著《四诊发明》八卷,皆精诣奥室,浅学未能窥造珍,因撮粹撷华僭撰此书,以便习读,为脉指南。
世之医病两家,咸以脉为首务。
不知脉乃四诊之末,谓之巧者尔。
上士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
明嘉靖甲子上元日,谨书于濒湖薖所。
《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脉学考证》,以上三书是明代李时珍所撰,都是有关「脉学」的论著,所以合订在一起,以便阅读。
《濒湖脉学》是作者研究「脉学」的心得。
他根据各家论脉的精华,列举了二十七种脉象。
先以简明的字句,再以适当的比喻来叙述各种不同的脉象,以帮助读者理解。
濒湖脉学白话
濒湖脉学口语解之老阳三干创作四言诀一:经脉与脉气脉乃血脉,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其象法也,血之府也.心之合也,皮之部也.注:全身的气血运行,必需通过经脉的先导作用才华完成.凡经脉所在的处所,就是气血所到的处所.而且是与气息相关.一呼一吸,叫做一息.资始于肾,资生于胃.阳中之阴,本乎营卫.营者阴血,卫者阳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注:脉气靠先天之肾气,后天之胃气,营气,卫气互相结合才华维持正常活动.脉不自行,随气而动.气动脉应,阴阳之义.气如风箱,血如波涛.血脉气息,上下循环.注:经脉自己不能独自运动,一定要随着胃气和宗气的运动才华运动.脉属阴,气属阳,阴脉阳气配合起来,便发生无休止的运动.往复循环.十二经中,皆有动脉.惟手太阴,寸口取决.此经属肺,上系吭嗌.脉之年夜会,息之收支.一呼一吸,四至为则.日夜一万,三千五百.一呼一吸,脉行六寸.日夜八百,十丈为准.二:部位与诊法初持脉时,令仰其掌.掌后高骨,是谓关上.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寸晷尺,先后推寻.寸口无脉,求之臂外.是谓反关,本缺乏怪.注:看掌后高骨处为关部,关前为寸部,属阳,关后为尺部,属阴.心肝居左,肺脾居右.肾与命门,居两尺部.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救.左年夜顺男,右年夜顺女.男女脉同,惟尺则异.阳弱阴盛,反此病至.注:脏腑气机的变动,都可以在寸口反映出来.并各有它一定的部位.如:左手寸手下心,关手下肝胆,尺手下肾,小肠,膀胱.右手寸手下肺,关手下脾胃,尺手下命门,年夜肠.男子阳气偏盛,以左手脉搏稍年夜为顺.女子阴血偏盛,以右手脉搏稍年夜为顺.再与寸部,尺部相互比力,寸为阳,尺为阴,男子阳气盛,以寸脉盛,尺脉弱为宜.女子阴血偏盛,以尺脉盛,寸脉弱为宜.如果两者相反,便说明是有了病变.脉有七诊,曰浮`中`沉.上`下`左`右,消息求寻.以有九候,举按轻重.三部浮沉,各候五动.注:七诊:浮取能观察有无外感表证,中取能观察脾胃机能的变动,沉取能观察有无内伤里症.上指寸部,下指尺部,左指左手,右指右手.诊脉时要上下比力,又要左右对比.九候:即左右寸关尺部各浮中沉取.寸候胸上,关候膈下.尺候于脐,下至跟踝.左脉候左,右脉候右.病随所在,不病者否.注:凡属胸膈以上至于头的疾病,可以在寸部观察.胸膈以下至脐上的在关部观察.脐上至足在尺部观察.左半身在左手观察,右半身在右手观察.三:五脏平脉浮为心肺,沉为肾肝.脾胃中州,浮沉之间.心脉之浮,浮年夜而散.肺脉之浮,浮涩而短.肝脉之沉,沉而长弦.肾脉之沉,沉实而软.脾胃脉来,总宜和缓.命门元阳,两尺同断.注:心脉的浮,浮中显得年夜而散,就是指尖稍微着力,脉体粗年夜,再着力,脉体阔年夜软散.肺脉的浮,浮中显得涩而短,就是指头稍微着力,脉的搏动带有滞涩的感觉,再着力,显得有一种急促的感觉.肝脉在沉中呈现,不单脉形显得较长,还具有张力较年夜的弦象.肾脉也在沉中呈现,但有壮实兼软滑的感觉.脾胃的脉象,总不快不慢,和缓为上.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太过实强,病生于外,不及虚微,病生于内,四时百病,胃气为本,脉贵有神,不成不审.注:四季会影响脉搏的强弱,但脉来和缓,搏动均匀就是正常的,脉强与弱都不正常.四:辨脉提纲调停自气,呼吸定息.四至五至,平和之则.三至为迟,迟则为冷.六至为数,数即热证.转迟转冷,转数转热.迟数既明,浮沉当别.浮沉迟数,辨内外因.外因于天,内因于人.天有阴,阳,风,雨,晦,明.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外因之浮,则为表症.沉里迟阴,数则阳盛.内因之浮,虚风所为.沉气迟冷,数热何疑.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浮迟表虚,沉迟冷结.表,里,阴,阳,风,气,冷,热.辨内外因,脉证参别.脉理浩繁,总括于四.既得提纲,引申触类.五:诸脉形态浮脉法天,轻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有力洪年夜,来盛去悠.无力虚年夜,迟而且柔.虚甚则散,涣漫不收.有边无中,其名曰芤.芤而急弦,革脉使然.浮小而软,绵浮水面.软甚则微,不任寻按.注:浮脉似木浮水面,只要手轻微触到皮肤就可以感到脉动.浮脉里有七种分歧的脉象,浮而有力,脉体粗年夜,一来一去地搏动,极其充盛而又耐久的,是洪脉.浮而无力,脉体虽年夜,却是极柔软,搏动又较缓慢的,是虚脉.比虚脉还显得涣漫不清楚,稍加重按主摸不着了的,是散脉.若浮而中空,外边有,中间无,这是芤脉.比芤脉更加弦急的,是革脉.浮而细软无力,好象绵絮浮在水面一样,是软脉.比软脉还要软而细小的,稍用力按,脉搏就似无法按寻的,是微脉.沉脉法地,近于筋骨.深深在下,沉极为伏.有力为牢,实年夜弦长.牢甚则实,逼逼而强.无力为弱,柔小如绵.弱甚则细,如蛛丝然.注:沉脉必需手指用力重按,直按到筋骨上才可能摸着它.伏脉必需用手指使劲推筋肉,才华感觉到肪搏在深处隐隐约约的跳动.牢脉是沉而有力,来势充分,形体阔年夜,还兼有长而且弦的形状.实脉是比牢脉还坚实,搏动极其强而有力.弱脉是沉而无力,软弱如绵又极细小的.细脉是比弱脉还要小的就象蜘蛛丝那么一点的.迟脉属阴,一息三至.小快于迟,缓才及四.二损一败,病不成治.两息夺精,脉已无气.迟细为涩,往来极难.似止非止,短散两兼.结则来缓,止而复来.代则来缓,止不能回.注:迟脉是阳虚阴盛的脉象,一呼一吸才三次.要与缓脉区别,缓脉的搏动要比迟脉稍快,一呼一吸刚好四次,而且搏动均匀和缓.如果一息两次的是损脉.一息搏动一次的是败脉.更有两息内仅搏动一次的,是夺精脉.凡是呈现以上三种脉象的病已极其严重.至于脉来迟细,搏动又艰涩困难,甚至有些象短散脉和歇止脉,但它其实不歇止只是在长久的时刻内稍微迟滞一下就过去了的,是涩脉.脉来缓慢,时或有一次歇止,歇止的间隔是不规则的,歇止后又马上再搏动的,是结脉.脉来缓慢但它是很均匀地歇止,并经过较长的歇止时刻,才开始再搏动的,是代脉.数脉属阳,六至一息.七疾八极,九至为脱.往来流利,是谓之滑.有力为紧,弹如转索.数见寸口,有止为促.数见关中,动脉可候.厥厥摆荡,状如小豆.注:数脉是阴虚阳盛,一息六次.七次是疾脉.八次是极脉.九次是脱脉.至于脉搏往来流利的是滑脉.脉来左右弹动,如绳索转绞似的是紧脉.数而时歇止,特别多见于寸部的,是促脉.数而坚紧,搏动有力,指下有豆粒般年夜一点陇然高起而摇动不休的感觉,又罕见于关部的是动脉.长则气治,过于本位.长而端直,弦脉应指.短则气病,不能满部.不见于关,惟尺寸候.注:长脉是超越寸或尺部的本位而有余,只要是长中带有柔软和之象其实不弦急的,即是正气充分的反映.如果脉长而具有挺直的形象,弛张力亦较年夜的,是弦脉.脉不长而短,无论在寸或尺部都暗示为不满足而短缩,这即是气血虚损的短脉.六:诸脉主病一脉一形,各有主病.数脉相兼,则见诸症.浮脉主表,里必缺乏.有力风热,无力血弱.浮迟风虚,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火,浮微劳极.浮软阴虚,浮散虚剧.浮统痰饮,浮滑痰热.注:浮脉主要暗示于外感表症,也可见于里虚缺乏的症候.但外感表症,多见浮而有力,里虚血弱,多见浮而无力.脉浮而迟的,多见于气虚伤风.脉浮而数的,多见于外伤风热.风寒表邪滞于经脉,多见浮而紧.风湿邪气留于肌肉,多见浮而缓.暑伤元气,脉来浮虚.年夜失血后,脉来浮芤.阴虚火旺,罕见浮洪.虚损劳极,罕见浮微.阴精虚损的,脉见浮软.气血极虚的,脉见浮散.若痰饮内盛,脉见浮而弦.痰热壅滞,脉见浮而滑.沉脉主里,主寒主积.有力痰食,无力气郁.沉迟虚寒,沉数热伏.沉紧冷痛,沉缓水蓄.沉牢痼冷,沉实热极.沉弱阴虚,沉细痹湿.沉弦饮痛,沉滑宿令.沉伏吐利,阴毒聚积.注:沉脉呈现有三种,一、内伤里症.二、阴寒邪气.三、各种积聚.固定在某一部位叫积,发作有时,展转移痛叫聚.沉而有力,多为痰饮和伤食的病变.沉而无力,多由气机郁滞所致.脉来沉迟,多是虚寒为病.脉来沉数,多为热邪内伏.沉而兼紧,以寒凝冷痛为多.沉而兼缓,以水气蓄积的为多.沉而兼牢的,多为冷病.沉而兼实的,是里热盛极.沉而弱的,是阴精虚损.沉而细的,是湿邪痹.沉而弦的,是痰饮为病的痛症.沉而滑的,是宿食为病的积症.沉而伏的,是阴毒和聚积不用发为剧烈吐泻的时候.迟脉主脏,阳气伏潜.有力为痛,无力虚寒.数脉主腑,主吐主狂.有力为热,无力为疮.注:五脏的虚寒病变,多为迟脉,尤其是阳气潜伏在里,不能通达于外的时候,脉的搏动显着变迟.如寒凝腹痛,脉来迟而有力.如由于阳气缺乏而引起的虚寒症,脉来迟而无力.六腑的邪热病变,反映在脉搏方面,多为数脉.如胃热上逆的呕吐、热伤神志的发狂等多见数脉.如实热炽盛,脉数有力.疮病溃脓时脉来数无力.滑脉主痰,或伤于食.尺为蓄血,寸为吐逆.涩脉少血,或中寒湿.反胃结肠,自汗厥逆.弦脉主饮,病属胆肝.弦数多热,弦迟多寒.浮弦支饮,沉弦悬痛.寸弦头痛,尺弦腹痛.紧脉主寒,又主诸痛.浮紧表寒,沉紧里痛.长脉气平,短脉气虚.细则气少,年夜则病进.浮长风痫,沉短宿食.血虚脉虚,气实脉实.洪脉为热,其阴则虚.细脉为湿,其血则虚.缓年夜风热,缓细湿热.缓涩血少,缓滑内热.软小阴虚,弱小阳竭.寸弱恶寒,尺弱发热.寸微恶寒,尺微发热.男微虚损,女微泻血.寸动汗出,尺动发热.关为痛、惊,崩中失血.虚寒相搏,其名为革.男子失精,女子失血.促为阳盛,肺痈阳毒.结为阴盛,疝瘕积郁.代为气衰,或泄脓血,伤寒心悸,女胎三月.七:杂病脉象脉之主病,有宜不宜.阴、阳、顺、逆,凶吉可推.中风浮缓,急实则忌.浮滑中痰,沉迟中气.尸厥沉滑,卒不知人.入脏身冷,入腑身温.风伤于卫,浮缓有汗.寒伤于营,浮紧无汗.暑伤于气,脉虚身热.湿伤于血,脉缓细涩.伤寒热病,脉喜浮洪.沉微涩小,症反必凶.汗后脉静,身凉则安.汗后脉躁,质变甚必难.饮食内伤,气口急滑.劳倦内伤,脾脉年夜弱.欲知是气,下手脉沉.沉极则伏.涩弱久深.火郁多沉,滑痰紧食.气涩血芤,数火细湿.滑主多痰,弦主留饮.热则滑数,寒则弦紧.浮滑兼风,沉滑兼气.食伤短疾,湿留软细.疟脉自弦,弦数者热.弦迟者寒,代散者折.泄泻下痢,沉小滑弱.实年夜浮洪,发热则恶.呕吐反胃,浮滑者昌.弦数紧涩,结肠者亡.霍乱之候,脉代勿讶.厥逆迟微,是则可怕.咳嗽多浮,聚胃关肺.沉紧小危,浮软易治.喘急息肩,浮滑者顺.沉涩肢寒,散脉逆症.病热有火,洪数可医.沉微无火,无根者危.骨蒸发热,脉数而虚.热而涩小,必殒其躯.劳极诸虚,浮软微弱.脾败双弦,火炎急数.诸病失血,脉必见芤.缓小可喜,数年夜可忧.瘀血内蓄,却宜牢年夜.沉小涩微,反成其害.遗精白浊,微涩而弱.火盛阴虚,芤软洪数.三消之脉,浮年夜者生.细小微涩,形脱可惊.小便淋闭,鼻头色黄.涩小无血,数年夜何妨.年夜便燥结,须分气血.阳微而实,阴迟而涩.癫乃重阴,狂乃重阳.浮洪吉兆,沉急凶殃.痫脉宜虚,实急者恶.浮阳沉阴,痰滑热数.喉痹之脉,数热迟寒.缠喉走马,微伏则难.诸风眩晕,有火有痰.左涩死血,右年夜虚看.头痛多弦,浮风紧寒.热洪湿细,缓暑滑痰.气虚弦软,血虚微涩.肾厥弦坚,真痛短涩.心腹之痛,其类有九.细迟愈速,浮年夜延久.疝气弦急,积聚在里.牢急者生,弱急者死.腰痛之脉,多沉而弦.兼浮者风,兼紧者寒.弦滑痰饮,软细肾着.年夜乃肾虚,沉实闪肭.脚气有四,迟寒数热.浮滑者风,软细者湿.痿病肺虚,脉多微缓.或涩或紧,或细或软.风寒湿气,合而为痹.浮涩而紧,三脉乃备.五疸实热,脉必洪数.涩微属虚,切忌发渴.脉得诸沉,责其有水.浮气与风,沉石或里.沉数为阳,沉迟为阴.浮年夜出厄,虚小可惊.胀满脉弦,脾受肝虐.湿热数洪,阴寒迟弱.浮为虚满,紧则中实.浮年夜可治,虚小危极.五脏为积,六腑为聚.实强者轻,沉细者剧.中恶腹胀,紧细者生.脉若浮年夜,邪气已深.痈疽浮散,恶寒发热.若有痛处,痈疽所发.脉数发热,而痛者阳.不数为热,不疼阴疮.未溃痈疽,不怕洪年夜.已溃痈疽,洪年夜可怕.肺痈已成,寸数而实.肺痿之形,数而无力.肺痈色白,脉宜短涩.不宜浮年夜,唾糊呕血.肠痈实热,滑数可知.数而不热,关脉芤虚.微涩而紧,未脓当下.紧数脓成,切不成下.八:妇儿脉法妇人之脉,以血为本.血旺易胎,气旺难孕.少阴动甚,谓之有子.尺脉滑利,妊娠可喜.滑疾而散,胎必三月.但疾不散,五月可必.左疾为男,右疾为女.女腹如箕,男腹如釜.欲产之脉,其至离经.水下乃产,未下勿惊.新产之脉,缓滑为吉.实年夜弦牢,有症则逆.小儿之脉,七至为平.更察色症,与虎口文.注:诊小儿脉搏只须有一个指头,一息七至为正常.八、九为热,四、五为寒.小儿只须分辩出强、弱、缓、急就可以了.强为实,弱为虚,缓为正,急为邪.还要观察小儿的面色,青白色为阴邪,黄红色为阳热.青色主风,主肝邪,主脾胃虚寒,主心腹疼痛,主暴惊,主惊风.白色主气虚,气脱,主脾肺缺乏,主寒泻.红色主火,主痰热,主急惊,主闭结,主伤寒热症.黑色主水湿,主阴寒,主厥逆,主痛极.黄色主积聚,主蓄血,主脾病胀满.两颧鲜红,时显时隐,是虚阳外越,为阴虚,分歧于实热症.小儿还要诊虎口纹:食指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这里主要是观察指纹的颜色,紫色为热,红色为寒,青色为风,白色为疳,黑色为中恶,黄色为脾胃病.指纹仅见于风关为轻,气关为稍重,命关为严重.九:奇经八脉诊法奇经八脉,其诊有别.直上直下,浮则为督.牢则为冲,紧则任脉.寸左右弹,阳跷可决.尺左右弹,阴跷可别.关左右弹,带脉当诀.尺外斜上,至上阴维.尺内斜上,至寸阳维.注:手太阴经肺,手阳明经年夜肠,足阳明经胃,足太阴经脾,手少阴经心,手太阳经小肠,足太阳经膀胱,足少阴经肾,手厥阴经心包络,手少阳经三焦,足少阳经胆,足厥阴经肝,这时十二正经.奇经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阳跷脉,阴跷脉,阳维脉,阴维脉.督脉病变时寸关尺都浮,直上直下颇有弦长的形象.冲脉病变时三部都牢,颇有弦实的形状.任脉为病时寸脉见紧.阳跷脉为病时寸部见紧,左右转动.阴跷脉为病时尺部见紧,左右转动.带脉为病时关部见紧,左右转动.阴维脉为病时尺部多见斜向年夜指外而上至寸部,脉沉年夜而实.阳维脉为病时尺部脉多见斜向小指内而上至寸部,脉浮年夜而实.督脉为病,脊强癫痫.任脉为病,七疝瘕坚.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带主带下,脐痛精失.阳维寒热,目眩僵仆.阴维心痛,胸胁刺筑.阳跷为病,阳缓阴急.阴跷为病,阴缓阳急.癫抽搐,寒热恍惚.八脉脉症,各有所属.注:督脉背脊循行,主一身的阳气,督脉病变时多为阳虚.任脉沿腹部正中由下而上行,主一身血,任脉病变时多为血分的虚寒.冲脉挟脐左右上行,为身中血海之一,发病时气往上逆,腹内里急.带脉从季胁部环身一周,它的病变主要为妇妇带病,脐腹疼痛,遗精.阳维脉足外侧上行,维系一身卫气,为病时卫虚不固外,便见恶寒发热的表症.阴维脉循足内侧上行,维系一身的阴血,为病时营血虚不能养心脏便心痛,胸胁刺痛,心悸不安.阳跷脉循足外侧上行,为病时内踝以上经脉拘急,外踝以上经脉缓和.阴跷脉循足内侧上行,为病时外踝以上经脉拘急,内踝以上经脉缓和.十:真脏绝脉病脉既明,吉凶当别.经脉之外,又有真脉.肝绝之脉,循刀责责.心绝之脉,转豆躁疾.脾则雀啄,如屋之漏.如水之流,如杯之覆.肺绝如毛,无根萧索.麻子摆荡,浮波之合.肾脉将绝,至如省客.来如弹石,去如解索.命脉将绝,虾游鱼翔.至如涌泉,绝在膀胱.真脉既形,胃已无气.参察脉症,断之斯易.阳病见阴,病必危殆.阴病见阳,虽困无害.上不至关,阴气已绝.下不至关,阳气已竭.伏脉止歇,脏绝倾危.散脉无根,形损难医.。
濒湖脉学(原文与白话文)
濒湖脉学简介脉学在中医学中是极受重视的。
自晋代王叔和著《脉经》后,五代高阳生著成《脉诀》,以其通俗易懂、便于记诵而广为传播,但因其中谬误也不少。
李时珍继承了正统的脉学,博采历代各家之长,对经义大加发挥,如他指出,切脉独取寸口,是以此候五脏之气,而不是切按五脏六腑经脉之体,阐发透辟。
他在《脉经》24脉的基础上,又增述了3种脉,使中医脉象增至27种,即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
他用朗朗上口、易于记诵的七言诗句写成“体状诗”,对每一种脉象做了形象的描述,如说浮脉“浮脉唯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命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短短四句把浮脉的脉位、脉象、临床意义表述得很清晰。
他还用“相类诗”、“主病诗”,把同一类的各种脉加以归纳,对其在诊断病证方面的意图加以阐发。
这就是《濒湖脉学》的全部内容,虽然篇幅不多,但在中医脉学发展史上却有重要地位,已经成为学习脉学的必读著作。
史料记载《濒湖脉学》是李时珍撷取《内经》、《脉经》等诸书精华,结合自己的经验撰著而成。
总为一卷,内容分两部分,一是阐述了27种脉象的脉形特点,辨别方法及主治病证,二是引录了其你李言闻阐述脉学理论的《四言举要》。
《濒湖脉学》有序云:宋有俗子,杜撰脉诀,鄙陋讹谬,医学习诵,以为权舆,逮臻颁白,脉理竟昧。
戴同父常刊其误,先考月池翁著《四诊发明》八卷,皆精诣奥室,浅学未能窥造珍,因撮粹撷华僭撰此书,以便习读,为脉指南。
世之医病两家,咸以脉为首务。
不知脉乃四诊之末,谓之巧者尔。
上士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
明嘉靖甲子上元日,谨书于濒湖薖所。
《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脉学考证》,以上三书是明代李时珍所撰,都是有关「脉学」的论著,所以合订在一起,以便阅读。
《濒湖脉学》是作者研究「脉学」的心得。
他根据各家论脉的精华,列举了二十七种脉象。
先以简明的字句,再以适当的比喻来叙述各种不同的脉象,以帮助读者理解。
【《濒湖脉学》白话版】
【《濒湖脉学》白话版】序李时珍曰:宋有俗子,杜撰《脉诀》,鄙陋紕繆,医学习诵,以为权舆,逮臻颁白,脉理竟昧。
戴同父常刊其误,先考月池翁着《四诊发明》八卷,皆精诣奥室,浅学未能窥造。
珍因撮粹擷华,僭撰此书,以便习读,为脉指南。
世之,医病两家,咸以脉为首务,不知脉乃四诊之末,谓之巧者尔,上士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
明嘉靖甲子上元日谨书于濒湖所浮原文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脉经》)。
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轻泛貌),如循榆荚(《素问》),如水漂木,(崔氏),如捻葱叶(黎氏)。
译文轻取叫做举,重按叫做按。
诊察“浮”的脉象,手指轻轻地按上,便觉得搏动有力;稍加重按,就显得没有力量了。
打个比方,轻按浮脉的感觉,好象微见吹动鸟背上的毛羽一样,舒缓而轻微地搏动着;又象摸到轻柔和国软的榆钱一般,又象感到如同木块浮在水面上那样的轻浮;又象按在葱管上,表面似乎有劲,里面却很虚软。
【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译文诊察浮脉,只要在肌肉的浅层便能触到它的搏动,并很象轻轻地摩抚着柔软的榆钱和舒缓的毛羽一般。
这种脉在秋天见到,是身体健康的表现;如果久病见此,就要引起警惕,是否阳气虚浮不能内守所致?【相类诗】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
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
虚来迟大豁然空。
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译文正常的“浮”脉,有如木块漂浮在水面上,轻缓地飘动着。
如果浮而显大,稍重按却有一种中间空虚的感觉,这叫做“芤”脉;如果脉浮而拍拍地搏动有力,这叫做“洪”脉。
“洪”脉,在触手的时候(来时)虽然感觉有劲,但当它下落(去)的时候,却又慢慢地减弱了。
正常的“浮”脉,比较轻缓而平和,有如捻着葱管,劲不太大。
假使脉浮而搏动迟缓,虽觉稍大,却是空豁无力的,这叫做“虚”脉;使命脉浮而柔弱细小,这叫做软脉;至于脉来漫无根蒂,去来不明,好象飞散无定的杨花一样,这是“散”脉了。
李时珍《濒湖脉学》
李时珍《濒湖脉学》李时珍《濒湖脉学》18-12-25 飘逸wjr图... + 关注献花(0) 收藏《濒湖脉学》李时珍序李时珍曰∶宋有俗子,杜撰《脉诀》,鄙陋纰缪,医学习诵,以为权舆,逮臻颁白,脉理竟昧。
戴同父常刊其误,先考月池翁著《四诊发明》八卷,皆精诣奥室,浅学未能窥造。
珍因撮粹撷华,僭撰此书,以便习读,为脉指南。
世之,医病两家,咸以脉为首务,不知脉乃四诊之末,谓之巧者尔,上士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
明嘉靖甲子上元日谨书於濒湖所01、浮(阳)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脉经》)。
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轻泛貌),如循榆荚(《素问》),如水漂木,(崔氏),如捻葱叶(黎氏)。
浮脉法天,有轻清在上之象,在卦为乾,在时为秋,在人为肺,又谓之毛。
太过则中坚旁虚,如循鸡羽,病在外也。
不及则气来毛微,病在中。
[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
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
虚来迟大豁然空。
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浮而有力为洪,浮而无力为芤。
浮而迟大为虚,虚甚为散,浮而柔细为濡。
[主病诗]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
02、沉(阴)沉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脉经》)。
如绵裹砂,内刚外柔(杨氏)。
如石投水,必极其底。
沉脉法地,有渊泉在下之象,在卦为坎,在时为冬,在人为肾。
又谓之石,亦曰营。
太过则如弹石,按之益坚,病在外也。
不及则气来虚微,去如数者,病在中也。
[体状诗]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
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著骨寻。
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脉诊《濒湖脉学白话解》
脉诊《濒湖脉学白话解》XXX浮冬沉一息:是指一呼一吸为一息。
一、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如水上漂木。
主病】表证。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脉歌】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脉解】浮脉是人体阳气亢奋的征象,最常见于外感而病在体表的时候。
但它往往不是单纯地出现,浮而兼“迟”兼“紧”,多为风寒;浮而兼“数”,多为风热。
风热病的脉浮,常见浮而有力;如果脉虽浮而搏动无力,那又属于血虚的里证了。
寸、关、尺三部,可以诊察上、中、下三焦的病变。
所以XXX在上而见头痛、目眩,以及风热痰浊聚积在胸膈上焦的疾病,寸部脉多见浮;脾气虚弱(即土衰)、肝气旺盛(即木旺)等中焦的疾病,关部脉多见浮;大小便不通利等下焦的疾病,尺部脉多见浮。
二、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如石沉水底。
主病】里证。
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
脉歌】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欠亨;尺部浊遗并泄痢,肾虚腰及下元痼。
脉解】阴经水气盛,甚至水饮储留的病变,多见沉的脉象。
假使脉沉而数,为内有热邪;脉沉而迟,为内有寒邪;脉沉而滑,为内有痰饮;脉沉而无力,为阳虚气陷;脉沉而有力,为积滞、XXX。
沉脉分见于三部,也各有所主。
寸部脉沉,常见于胸膈间的痰郁,水停诸症。
关部脉沉,常见于中焦寒凝不通而引起的疼痛诸症。
尺部脉沉常见于白浊、遗尿、泄泻、痢疾,以及下焦元阳亏损的肾虚腰痛等症。
三、迟脉: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每分钟在60次以下。
主病】寒证。
迟而有力为实寒,迟而有力为虚寒。
脉歌】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细看;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有力定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由疝牵丸。
脉解】迟脉的出现,普通都属于脏气方面所发生的病变。
比方:脾阳虚、痰湿盛,就往往会见到迟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濒湖脉学简介脉学在中医学中是极受重视的.自晋代王叔和著《脉经》后,五代高阳生著成《脉诀》,以其通俗易懂、便于记诵而广为传播,但因其中谬误也不少.李时珍继承了正统的脉学,博采历代各家之长,对经义大加发挥,如他指出,切脉独取寸口,是以此候五脏之气,而不是切按五脏六腑经脉之体,阐发透辟。
他在《脉经》24脉的基础上,又增述了3种脉,使中医脉象增至27种,即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
他用朗朗上口、易于记诵的七言诗句写成“体状诗”,对每一种脉象做了形象的描述,如说浮脉“浮脉唯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命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短短四句把浮脉的脉位、脉象、临床意义表述得很清晰。
他还用“相类诗"、“主病诗”,把同一类的各种脉加以归纳,对其在诊断病证方面的意图加以阐发。
这就是《濒湖脉学》的全部内容,虽然篇幅不多,但在中医脉学发展史上却有重要地位,已经成为学习脉学的必读著作。
史料记载《濒湖脉学》是李时珍撷取《内经》、《脉经》等诸书精华,结合自己的经验撰著而成.总为一卷,内容分两部分,一是阐述了27种脉象的脉形特点,辨别方法及主治病证,二是引录了其你李言闻阐述脉学理论的《四言举要》。
《濒湖脉学》有序云:宋有俗子,杜撰脉诀,鄙陋讹谬,医学习诵,以为权舆,逮臻颁白,脉理竟昧.戴同父常刊其误,先考月池翁著《四诊发明》八卷,皆精诣奥室,浅学未能窥造珍,因撮粹撷华僭撰此书,以便习读,为脉指南。
世之医病两家,咸以脉为首务。
不知脉乃四诊之末,谓之巧者尔。
上士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
明嘉靖甲子上元日,谨书于濒湖薖所.《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脉学考证》,以上三书是明代李时珍所撰,都是有关「脉学」的论著,所以合订在一起,以便阅读。
《濒湖脉学》是作者研究「脉学」的心得。
他根据各家论脉的精华,列举了二十七种脉象。
先以简明的字句,再以适当的比喻来叙述各种不同的脉象,以帮助读者理解。
其中同类异脉的鉴别点和各种象的相应病证,都编成歌腑,以帮助读者诵记。
最后所附删补宋、崔嘉彦所著的「四言举要」,也是以易诵、易记的词法,全面地叙述有关「脉学」的各种问题,所以本书是初学「脉学」的良好读物。
《奇经八脉考》是研究「奇经八脉」的专论.「十二经脉」是中医论述生理,病理机制的一种学说,而「奇经八脉」是「十二经脉」以外的旁支,也就是中医《脉经》学说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书不但详叙「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还结合所主病证,提出相应的治疗。
同时也是凭脉诊断疾病的一种依据,所以对学习和研究「脉学」也有参考的必要。
《脉诀考证》的主题,是以考证和评论当时流行的脉学书《王叔和脉诀》为对象,其内容是集录明以前各家对该书的不同意见,结合作者自己的见解,作为一种学术上的讨论,由于这里面接触到好些脉学上的实际问题,如「七表八里」、「男女脉位」等,所以对研究脉学来说,是能起到论证和解决部分存疑问题的作用.《濒湖脉学》所例举的脉象共有二十七种,分别为:浮脉、沉脉、迟脉、数脉、滑脉、涩脉、虚脉、实脉、长脉、短脉、洪脉、微脉、紧脉、缓脉、芤脉、弦脉、革脉、牢脉、濡脉、弱脉、散脉、细脉、伏脉、动脉、促脉、结脉、代脉。
每种脉象并附有歌决解释。
作者:李时珍濒湖脉学明李时珍脉学七言诀■浮脉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主病诗: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沉脉体状诗: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着骨寻;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主病诗: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尺部浊遗并泻痢,肾虚腰及下元痛.■迟脉体状诗: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
相类诗:脉来三至号为迟,小快于迟作缓持, 迟细而难知是涩,浮而迟大以虚推。
主病诗: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症痂仔细看,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数脉体状诗: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
相类诗:数比平人多一至,紧来如数似弹绳,数而时止名为促,数在关中动脉形。
主病诗: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
■滑脉体状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 诗:相类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间。
主病诗: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寸滑胭痰生呕吐,吞酸舌强或咳嗽,当关宿食肝脾热,渴痢癫淋看尺部。
■涩脉体状诗: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
相类诗: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微似秒芒微软甚,浮沉不别有无间。
主病诗: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寒湿入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查关中,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
■虚脉体状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诗:相类莫把芤虚为一例,芤来浮大似慈葱。
主病诗:脉虚身热为伤暑,自汗怔忡惊悸多,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营益气莫蹉跎。
血不荣心寸口虚,关中腹胀食难舒,骨蒸疹痹伤精血,却在神门两部居。
■实脉体状诗:浮沉皆得大而长,应指无虚幅幅强,热蕴三焦成壮火,通肠发汗始安康。
相类诗:实脉浮沉有力强,紧如弹索转无常,须知牢脉帮筋骨,实大微弦更带长。
主病诗:实脉为阳火郁成,发狂谵语吐频频,或为阳毒或伤食。
大便不通或气疼.寸实应知面热风,咽疼舌强气填胸,当关脾热中官满,尺实腰肠痛不通。
■长脉体状诗:过于本位脉名长,弦则非然但满张,相类诗弦脉与长争较远,良工尺度自能量。
主病诗:长脉迢迢大小匀,反常为病似牵绳,若非阳毒癫痫病,即是阳明热势深.■短脉体状诗:两头缩缩名为短,涩短迟迟细且难,相类短涩而浮秋喜见,三春为贼有邪干。
主病诗:短脉惟于尺寸寻,短而滑数酒伤神,浮为血涩沉为痞,寸主头痛尺腹痛。
■洪脉体状诗:脉来洪盛去还衰,满指滔滔应夏时,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阳散火莫狐疑. 相类侍:洪脉来时拍拍然,去衰来盛似波澜,欲知实脉参差处,举按弦长愊愊坚。
主病诗:脉洪阳盛血应虚,相火炎炎热病居,胀满胃翻须早治,阴虚泄痢可愁知。
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脉洪时金不堪。
肝火胃虚关内察,肾虚阴火尺中看。
■微脉体状诗:微脉轻微瞥瞥乎,按之欲绝有如无,相类诗:微为阳弱细阴弱,细比于微略较粗.主病诗:气血微兮脉亦微,恶寒发热汗淋漓,男为劳极诸虚候,女作崩中带下医。
寸微气促或心惊,关脉微时胀满形,尺部见之精血揭,恶寒淌疼痛呻吟。
■紧脉体状诗:举如转索切如绳,脉象因之得紧名。
总是寒邪来作寇,内为腹痛外身疼,相类诗:见弦、实脉。
主病诗:紧为诸痛主于寒,喘咳风瘸吐冷痰,浮紧表寒须发越,紧沉温散自然安。
寸紧人迎气口分,当关心腹痛沉沉,尺中有紧为阴冷,定是奔豚与疝疼。
■缓脉体状诗:缓脉阿阿四至通,柳梢袅袅贴轻风,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
相类诗:见迟脉。
主病诗:缓脉营衰卫有余,或风或湿或脾虚,上为项强下痿痹,分别浮沉大小区.寸缓风邪项背拘,关为风眩胃家虚,神门濡泄或风秘,或是蹒珊足力迂。
■芤脉体状诗:芤形浮大轻如葱,边实须知内已空,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侵阴络下流红。
相类诗:中空旁实乃为芤,浮大而迟虚脉呼,芤更带弦名曰革,芤为失血革血虚。
主病诗:寸芤积血在于胸,关里逢芤肠胃痈,尺部见之多下血,赤淋红痢漏崩中。
■弦脉体状诗:弦脉迢迢端直长,肝经木旺土应伤,怒气满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泪淋浪。
相类诗,弦来端直似丝弦,紧则如绳左右弹,紧言其力弦言象,牢脉弦长沉伏间。
主病诗:弦应东方肝胆经,饮痰寒热疟缠身,浮沉迟数须分别,大小单双有重轻.寸弦头痛膈多痰,寒热症痂查左关,关右胃寒心腹痛,尺中阴疝脚拘挛。
■革脉体状诗:革脉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脉寒虚,相类诗: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虚或梦遗.相类诗:见芤、牢脉。
■牢脉体状诗:弦长实大脉牢坚,牢位常居沉伏间。
相类革脉芤弦自浮起,革虚牢实要详看。
主病诗:寒则牢坚里有余,腹心寒痛木乘脾,疝颓症痂何愁也,失血阴虚却忌之。
■濡脉体状诗:孺形浮细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病后产中犹有药,平人若见是无根.相类诗:浮而柔细知为濡,沉细而柔作弱持,微则浮微如欲绝,细来沉细近于微。
主病诗:濡为亡血阴虚病,髓海丹田暗已亏,汗雨夜来蒸入骨,血山崩倒湿侵脾。
寸濡阳微自汗多,关中其奈气虚何,尺伤精血虚寒甚,温补真阴可起痾。
■弱脉体状诗:弱来无力按之柔,柔细而沉不见浮,阳陷入阴精血弱,白头犹可少年愁。
相类诗:见濡脉.主病诗:弱脉阴虚阳气衰,恶寒发热骨筋痿,多惊多汗精神减,益气调营急早医.寸弱阳虚病可知,关为胃弱与脾衰,欲求阳陷阴虚病,须把神门两部推。
■散脉体状诗: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不必医。
相类诗:散脉无拘散漫然,濡来浮细水中绵, 浮而迟大为虚脉,芤脉中空有两边。
主病诗:左寸怔忡右寸汗,溢饮左关应软散,右关软散胻胕肿,散居两尺魂应断。
■细脉体状诗:细来累累细如丝,应指沉沉无绝期,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却相宜。
相类诗:见微、濡脉。
主病诗:细脉萦萦血气衰,诸虚劳损七情乖,若非湿气侵腰肾,即是伤精汗泄来.寸细应知呕吐频,入关腹胀胃虚形,尺逢定是丹田冷,泄痢遗精号脱阴。
■伏脉体状诗:伏脉推筋着骨寻,指间才动隐然深,伤寒欲汗阳将解,厥逆脐疼证属阴。
相类诗:见沉脉。
主病诗:伏为霍乱吐频频,腹痛多缘宿食停,蓄饮老痰成积聚,敞寒温里莫因循。
食郁胸中双寸伏,欲吐不吐常兀兀,当关腹痛困沉沉,关后疝疼还破腹。
■动脉体状诗:动脉摇摇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团,其原本是阴阳搏,虚者摇兮胜者安。
主病诗:动脉专司痛与惊,汗因阳动热因阴,或为泄痢拘挛病,男子亡精女子崩。
■促脉体状诗:促脉数而时一止,此为阳极欲亡阴,三焦郁火炎炎盛,进必无生退可生.相类诗:见代脉。
主病诗:促脉惟将火病医,其因有五细推之,时时喘咳皆痰积,或发狂斑与毒疽.■结脉体状诗:结脉缓而时一止,独阴偏胜欲亡阳,浮为气滞沉为积,汗下分明在主张。
相类诗:见代脉.主病诗:结脉皆因气血凝,老痰结滞苦呻吟,内生积聚外痈肿,疝瘕为殃病属阴。
■代脉体状诗:动而中止不能还,复动因而作代看,病者得之犹可疗,平人却与寿相关。
相类诗:数而时止名为促,缓止须将结脉呼,止不能回方是代,结生代死自殊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