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钢琴艺术发展概况
分析中国钢琴音乐的历史与现状
分析中国钢琴音乐的历史与现状在中国,钢琴是一种备受推崇的音乐乐器之一。
自20世纪初进入中国以来,钢琴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可谓是一路高歌猛进。
在过去的百年里,中国不仅取得了许多钢琴音乐方面的成就,也培养出了众多优秀的钢琴演奏家和作曲家。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分析中国钢琴音乐的历史和现状,并梳理出其中的特点和亮点。
一、中国钢琴音乐的历史自1873年钢琴首度登陆中国以来,对中国音乐界的影响是深远的。
在此之前,钢琴不仅在欧洲和美洲尚未普及,也不受中国人欢迎。
但是,钢琴的到来离不开西方文化的传入,它在中国传播期间也随之传播了西方的音乐艺术和理论。
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是中国钢琴音乐史上的黄金时期。
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许多西方钢琴家经常来到中国巡演。
这些演奏家在中国的演出不仅吸引了众多音乐爱好者的关注,也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建国后,中国音乐教育得到蓬勃发展,不断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钢琴演奏家和音乐家。
他们受到了西方钢琴音乐的传承和东方音乐文化的熏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品味。
到了90年代,中国钢琴音乐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越来越多的中国钢琴家在国际上展露头角。
二、中国钢琴音乐的特点1.“中西结合”,融合了东西方的音乐风格。
中国钢琴音乐的特点之一是融合了东西方的音乐风格。
钢琴音乐在西方有着深厚的传统和积淀,更有着高超的技艺和表现力。
而中国则有着博大精深的音乐文化和传统。
中国钢琴家善于借鉴西方音乐,结合本土乐器艺术的优点,进行融合,使音乐更具有丰富性和独特性,不断创新和发展。
2.注重音乐的情感表现和表演效果。
中国钢琴家在演奏时,非常注重音乐的情感表现和表演效果。
他们通常将音乐视为自己的情感宣泄,对音乐会进行热情投入。
同时,钢琴家们注重钢琴弹奏的表现性,钢琴演奏风格既有阳刚之声,也有婉转之音,同时又具有深邃内敛的性格特征。
这些都使其表演更具感染力和视觉效果。
3.突破传统,不断创新。
中国钢琴家在钢琴演奏方面,不断地突破传统,进行创新。
分析中国钢琴音乐的历史与现状
分析中国钢琴音乐的历史与现状【摘要】中国钢琴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一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中国钢琴音乐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和西方音乐技巧,展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表现力。
在音乐领域中,中国钢琴音乐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为世界音乐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目前,中国钢琴音乐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越来越多的优秀钢琴作曲家和演奏家涌现出来,为中国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
未来,中国钢琴音乐将继续发展壮大,为世界音乐文化增添新的色彩和魅力。
中国钢琴音乐的独特魅力将继续吸引着更多的人,成为中国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使者。
通过对中国钢琴音乐的分析与探讨,我们更能够深刻体会其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感受其中蕴含的无限魅力与美好前景。
【关键词】中国钢琴音乐、历史、现状、发展、特点、影响、趋势、独特魅力、未来发展、总结、意义、重要性1. 引言1.1 介绍中国钢琴音乐中国钢琴音乐源自西方音乐文化的引入和中国传统音乐的融合,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音乐形式。
中国钢琴音乐在中国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融合了古典、民族和现代音乐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
中国钢琴音乐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音乐结构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听众。
中国钢琴音乐具有丰富的曲调、奇特的节奏感和独特的和声结构,让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中国钢琴音乐既传承了中国古典音乐的传统,又吸收了西方音乐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钢琴音乐在国际上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成为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不仅反映了中国音乐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也展示了中国文化在世界音乐舞台上的影响力和地位。
通过深入了解中国钢琴音乐,可以更好地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为世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1.2 意义和重要性中国钢琴音乐的意义和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中国钢琴音乐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审美情趣。
浅析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历程
浅析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在那个时候,中国开始引入西方的音乐,特别是钢琴这种新兴乐器。
最早期的中国钢琴艺术家是邵洵美和郎朗的祖父郎友禄。
邵洵美是19世纪末北洋政府币制局总管等职。
他在钢琴上有很高的造诣,并经常在社交场合上演奏。
郎友禄则在光绪年间留学日本,学习钢琴。
他回国后,在上海创办了国内第一所钢琴学校,并培养出许多优秀的钢琴演奏家。
20世纪20年代,随着西方音乐的传入和本地钢琴教育的发展,中国钢琴艺术开始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当时的钢琴家以邓穗文、李泽厚、陈凤英等为代表,他们在国内外都有过杰出的演奏成就。
他们的表演风格受到欧洲大师的影响,但同时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深受观众的喜爱。
中国钢琴艺术在20世纪50年代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在这个时期,中国迎来了一批优秀的钢琴教育家,如傅聪毛毓明等。
他们在教育领域的贡献不言而喻,他们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音乐家和钢琴爱好者,为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钢琴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
随着对外开放的推进,中国钢琴家开始走向世界舞台,并在国际比赛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郎朗、李云迪、王羽佳等钢琴家纷纷崭露头角,成为中国钢琴艺术的代表人物。
如今,中国钢琴艺术已经走出了国门,进入了世界的舞台。
中国的钢琴家参加国际比赛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们的演奏水准和艺术表现力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同时,在国内,钢琴教育也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学习钢琴,并希望成为一名出色的钢琴家。
总体来说,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从邵洵美到如今的郎朗、李云迪等钢琴家,中国的钢琴艺术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
无论是在教育领域还是在演奏领域,中国钢琴艺术都有着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力。
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
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
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钢琴作为一种西方音乐器乐,被引入中国,并逐渐受到了一些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的关注和学习。
最早期的中国钢琴艺术家主要是受过西方音乐教育的留学生,他们将自己在国外学到的知识和技巧带回到中国,并开始教授和演奏钢琴。
这些艺术家的出现为中国的钢琴艺术提供了一个起点,并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开始培养自己的钢琴家。
一些著名的钢琴教育家和演奏家,如李斯特、杨洪基、郎朗等开始在中国执教和演奏,并为中国的钢琴艺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由于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钢琴艺术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然而,一些钢琴家仍然坚持不懈地进行钢琴演奏和教学,为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保持了一定的活力。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钢琴艺术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中国开始引进国外的钢琴教材和教学方法,为钢琴教育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同时,中国的钢琴家也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赢得了许多国际比赛的奖项,并与世界著名的乐团和指挥家合作演出。
近年来,中国的钢琴艺术家数量和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学习钢琴,并参加各种音乐比赛和表演活动。
中国
的钢琴音乐会和音乐节也日益丰富多样,吸引着众多的观众和音乐爱好者。
总的来说,中国钢琴艺术在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中国的钢琴家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也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为中国的音乐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音乐教育的普及,相信中国的钢琴艺术将会继续蓬勃发展。
20世纪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回顾与思想
20世纪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回顾与思想作者:刘鑫来源:《北方音乐》2018年第12期【摘要】中国的钢琴音乐在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逐渐成为我国音乐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历一个多世纪的变革中,钢琴音乐已经成为大众耳熟能详的音乐种类了。
本文主要以20世纪中国钢琴音乐的回顾为主,在不断探索与创作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并对对此产生一定的思想,在回顾的过程中浅谈自己對未来的看法。
【关键词】中国钢琴作品;音乐创作;创作技法;民族风格【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一、20世纪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回顾(一)20世纪30-40年代的钢琴音乐创作20世纪30-40年代正是我国最为动荡的时期,此时中国人民身陷无尽的战火中。
此时也是我国最为重要的转折期,该时期的音乐创作无一例外都是以时代性与民族性为主题的,很多艺术家将战火中的悲情融入到音乐创作中,并形成了大量振奋人心的歌曲。
此时期最为有名的便是赵元任,他的钢琴作品在吸收中外不同元素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风格,而后的众多作曲家开始追求赵元任的步伐,在继承中国民族化音乐创作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作品,使得中国传统的音调与民族和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以此结合西方的钢琴技法,钢琴音乐创作既赋予了时代特色又融合了西方技法,使得中国的钢琴音乐在这个重要时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这时期比较有名的艺术家和作品有:贺绿汀的《牧童短笛》是20世纪中国钢琴作品中的上乘之作,瞿维的《花鼓》是一首反映新时代风格的钢琴作品。
当时还有一些较有影响的钢琴作品,如贺绿汀的《摇篮曲》《晚会》,刘雪庵的《中国组曲》,江文也的《断章十六首》《北京万华集》。
(二)建国50-60年代的钢琴音乐创作建国50-60年代是中国和平发展时期,此时我国钢琴音乐在发展上稳步向前,众多的艺术家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钢琴创作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极大的飞跃,在创作题材上更加丰富化,很多作品突破了西方的模式,作品内容上更加丰富并附有中国特色音乐风格,技术上强调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并且结合中国文化与西方技法,把更多的钢琴音乐带给大众,在创作中钢琴的曲谱与编创都有了中方独特的特色,在艺术魅力上更富有真情实感。
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
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
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初始引入阶段(19世纪初-20世纪初):这一阶段的特点是钢琴艺术传入中国,并主要通过西方使节传入。
此时的音乐主要集中在古典西方音乐上,没有展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
2.启蒙阶段(20世纪30年代-60年代):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接触并学习钢琴。
此阶段的中国钢琴艺术开始展现出逐渐成熟的特点,并有了一些优秀的中国钢琴家。
3.发展与突破阶段(20世纪60年代-80年代):中国钢琴艺术在此阶段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中国钢琴演奏家和作曲家。
这一时期的作品开始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出现了许多以中国传统乐器为主题的作品。
4.现代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钢琴艺术在近几十年发展迅速,并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国际级钢琴演奏家。
民间学习钢琴的家庭也越来越多,水平也越来越高。
同时,这一时期的作品在创作风格上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如刘敦南的《山林》、汪立三的《兄妹开荒》、《他山集五首序曲和赋格》、陈怡的《多耶》、黎英海的《阳关三叠》,赵晓生的《太极》,储望华的《新疆随想曲》等。
总的来说,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受到了国内外的许多影响。
其发展的历程不仅仅是艺术的积累和革新,也反映出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分析中国钢琴音乐的历史与现状
分析中国钢琴音乐的历史与现状钢琴作为一种西方乐器,最早传入中国是在十九世纪末。
然而,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本文将对中国钢琴音乐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分析。
一、中国钢琴音乐的历史1.早期发展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钢琴音乐的起步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当时,钢琴被引入中国,开始在舶来音乐学校中教授。
这一时期的中国钢琴作品多以模仿西方经典曲目为主,华人钢琴家们尝试演奏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欧洲大师的作品。
然而,缺乏对西方音乐风格的深入理解与吸收,并且钢琴在社会普及度较低,限制了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
2.探索与融合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海南省再开放)20世纪初至20年代,中国音乐社会逐渐开始批判西方音乐的侵入,并寻求与传统音乐的结合。
李斯特犹如“父亲”,被视为“中国钢琴音乐之父”。
他创作的《中国组曲》和《黄河钢琴协奏曲》等作品中,成功地将中国民族乐器的音色和西方钢琴音乐的技巧融合在一起。
这一时期的中国钢琴音乐开始朝着中国特色发展,并对后来的作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海南省突破与现代发展阶段(1980年代至今)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中国钢琴音乐迎来了一次突破性的发展。
政府开始重视音乐教育,钢琴的普及度明显提高。
大量的优秀钢琴家和作曲家涌现出来,使中国钢琴音乐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在现代发展阶段,中国钢琴音乐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和形式。
从继续探索与传统音乐的融合,到创作原创作品,中国钢琴音乐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
现代中国钢琴音乐作曲家在创作上不再局限于西方乐曲的复制或改编,而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创作出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作品。
二、中国钢琴音乐的现状中国钢琴音乐在现代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
中国的钢琴家们在国际音乐比赛中屡创佳绩,许多中国钢琴家都成为国际钢琴界的明星演奏家。
同时,中国的音乐学院也培养了大量的出色钢琴专业毕业生,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钢琴艺术发展概况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钢琴艺术发展概况作者:孙娟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23期【摘要】1927年,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以“清党”为名,炮制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同年8月中国共产党为反对其血腥镇压在南昌举行了武装起义,之后又经历了五次围剿和反围剿后的十年土地革命、八年抗日战争和三年解放战争,在长达22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始终处于内战、外侮频繁的动荡之中。
【关键词】音乐教育;钢琴表演和音乐传媒在困境中求发展一、音乐教育的发展20年代末,虽然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刘哲曾着手改组“北京大学,恢复晚清时代的京师大学堂”[1]并下令取消北大附设音乐传习所[2]等几所音乐教育机构,但随着1927年10月12日南京国民政府特任蔡元培为中华民国大学院(相当于教育部)院长和在此之后其属下艺术教育委员会的成立,促使音乐教育再次步入正轨。
与此同时,热心于音乐教育的萧友梅博士受蔡元培之托开始筹办国立音乐院相关事宜并于同年创立了中国第一所具有独立建制的高等专业音乐学府——上海国立音乐院。
它虽在成立之初就面临南京政府不支持,经费紧张、学校降格[3]的重重压力,但在抗战爆发后的恶劣环境里国立音专的教师们依然坚持教学。
三四十年代基本停滞的音乐教育就是围绕国立音专及之后建立的几所专业音乐学校进行的。
抗战时期上海国立音专校舍遭日机轰炸,被迫迁址法租界,在艰苦的环境下进行着音乐教学和演出活动。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又在重庆青木关(1940)建立了国立音乐院。
1944年将其分院[4]迁至松林岗。
即使在松林岗时期的专业分组中依然有键盘乐器和理论作曲,专业师资主要是范继森、邱望湘、邓尔敬和陈田鹤(国立音乐院青木关)等。
此外,北京的中央大学音乐系在抗战期间也一直坚持着音乐教学活动。
各省建立的一些专业音乐院校,如上海新华艺专、武昌艺专(1937年)、福建国立音专(1940)等都在艰苦环境中坚持音乐教学,分别培养了瞿维、陆华柏和杨碧海等作曲人才。
20世纪上半叶中国钢琴音乐文化
2、国际交流与合作:随着中国音乐的崛起和国际交流的增多,未来的音乐 社团将更注重与国际音乐界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举办国际音乐节、参加国际音乐 比赛等活动,提升中国音乐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3、音乐教育与普及:未来的音乐社团将更加注重音乐教育与普及工作,培 养更多的音乐人才和爱好者。通过举办各类音乐讲座、演出等活动,让更多人了 解和欣赏中国音乐的魅力。
5、音乐机构的建立:20世纪上半叶,中国成立了许多音乐机构,如上海音 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这些机构为钢琴音乐的教学和研究提供了专业的平台, 进一步推动了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发展。
回顾20世纪上半叶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取 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钢琴音乐文化也需要不断与 时俱进,开拓创新。未来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3、民族特色的作品创作:中国作曲家开始尝试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西方 钢琴音乐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传 统音乐的魅力,也为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发展探索了新的道路。
4、社会阶层的变化:随着社会阶层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家庭开始 重视音乐教育,将孩子送去学习钢琴。这使得钢琴逐渐成为一种大众化的乐器, 促进了钢琴音乐文化的普及。
3、提高钢琴普及教育的质量:随着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学习钢琴,提高钢 琴普及教育的质量变得至关重要。这需要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的提高,同时还 需要加强钢琴教材的开发和更新,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4、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钢琴音乐文化需要进一步融入国际舞台,加 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举办国际钢琴比赛和演出、参与国际音乐节等 活动,促进中外音乐家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国际化发展。
一、发展历程
中国风格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历程探讨
中国风格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历程探讨
中国风格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随着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和西方音乐的引进,中国作曲家开始尝试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融入到钢琴曲目中。
从那时起,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创作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演变。
第一阶段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当时的中国作曲家着重研究和整理民间音乐,将一些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特色的元素融入到钢琴作品中。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包括聂耳,在其著名的《二泉映月》中融入了二胡的演奏技巧和音乐特色,使得钢琴音乐呈现出中国民族音乐的风采。
第二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这个时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转型期,在这个时期,中国作曲家开始更加注重探索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结合,创作出更加独具中国特色的钢琴作品。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曲家有郭沫若和聂耳,他们的作品包括《黄河钢琴协奏曲》和《夜访花灯路》,都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音乐的魅力。
第三阶段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这个时期是中国文化大革命的时期,钢琴音乐创作受到了影响,创作风格变得更加单一和简约。
在这个时期仍然有些作曲家保持了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并继续创作具有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曲家有于良杰和秦郁春,他们的作品包括《黄土高坡》和《黄河颂》,以其深情的旋律和独具中国风格的和声,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中国钢琴发展史
各位小朋友:大家好!今天很高兴由我来当一次小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钢琴的发展史和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特点。
首先,我来讲一讲中国钢琴的发展史。
中国的第一架钢琴是从欧洲传入的,至入不过百余年。
当时,西方的钢琴音乐已经发展到很繁荣的时期了。
所以说,中国的钢琴传入还是很晚的。
20世纪30年代,3位白俄罗斯人来到上海,他们对钢琴在中国的发展起到很大的影响。
中国的第一批钢琴教授都是他们的学生。
50、60年代,中国与苏联交流密切,使得苏俄学派的演奏风格占主要地位。
一大批青年钢琴家在国际比赛中获奖,比如傅聪、刘诗昆等等。
在1949年之前,中国的钢琴作品数量很少。
1949-1966年是“民歌+和声”的模式。
1966-1978年,以“样板戏”改编为主。
到了80年代创作风格才走向多样化。
中国钢琴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很多优秀的中国作品。
这些作品有很强烈的民族风格。
那么中国钢琴曲的创作特点有哪些呢?下面,我接着给大家讲一讲:.通过我的学习呢,我觉得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主调音乐创作为主什么是主调音乐呢?主调音乐是多声部音乐的一种,整部作品以某一声部的旋律为主,其他声部以和声等进行伴奏。
这样的曲子听起来感情表这明确,欣赏者容易融入其中。
代表作有:《和平进行曲》、《梅花三弄》。
第二个特点是:以改编民间音乐为主多依据传统音乐进行改编,在西洋音乐基础上,具用中国色彩编曲方式进行创作。
代表作有:《绣金匾》。
第三个特点是:模仿民间乐器的声音利用钢琴不同的演奏方式模仿弹拨乐器、吹拉乐器、打击乐器。
比如模仿古琴的有《梅花三弄》,模仿笛子的有《冀北笛音》,而在《夕阳箫鼓》中模仿了箫、古琴、琵琶、古筝的声声。
总之,中国的钢琴作品与西方的音乐相比还是有很多不同的,感兴趣的小朋友不妨也回去听一听。
让我们一起学习,共同体会其中民族音乐的精华所在。
中国风格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历程探讨
中国风格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历程探讨中国风格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随着中国音乐文化的复兴和现代西方音乐的引入,中国钢琴音乐逐渐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20世纪初的中国,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钢琴成为了一种流行乐器。
当时的钢琴曲一般以西方古典音乐为主题,例如肖邦和贝多芬的作品。
随着国内对西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加深,一些中国作曲家开始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融入到钢琴作品中,由此形成了“中国风钢琴曲”的发展。
在20世纪30年代,随着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中国音乐家们开始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这一时期的钢琴作品大都以表现中国民族风情为主题,例如赵元任的《东方主题奏鸣曲》和艾青的《锣鼓乐》等。
这些作品以其华丽的旋律和浓郁的中国韵味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在20世纪50年代,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中国的艺术创作陷入了政治宣传的泥沼。
这一时期的钢琴作品主题多以歌颂社会主义建设为主,民族元素的运用相对较少。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中国音乐界开始恢复多样化的创作风格。
这一时期的钢琴作品多以表现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为主题,例如李祥霆的《阳光风景》和方锦龙的《黄河印象》等。
这些作品以其细腻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音乐形式丰富了中国钢琴音乐的内容。
到了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和全球化的发展,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创作开始与西方音乐风格融合。
一些年轻的中国作曲家开始探索钢琴演奏技巧和音乐形式的创新,使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更具现代感和艺术性。
这些作品不仅受到国内观众的关注,也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较高的评价。
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创作经历了从受西方音乐影响到融合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再到与西方音乐风格融合的发展历程。
这一时期的钢琴作品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和浓郁的中国韵味为观众带来了独特的音乐体验。
相信随着中国音乐文化的持续发展,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创作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国钢琴音乐的变化风格及特点探索
我国钢琴音乐的变化风格及特点探索摘要: 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历经百年风雨,创作风格逐步走向多样化,在音色、装饰等方面呈现出民族的特点。
关键词:钢琴音乐;发展;风格;特点一、发展历程当西方钢琴音乐发展到鼎盛时期,中国才从欧洲传入第一架钢琴。
20世纪30年代后期,三位白俄教授查哈罗夫、拉萨列夫、帕契,对现代中国钢琴演奏艺术影响最大。
第一批中国钢琴教授,如丁善德、朱工一、吴乐懿、易开基,皆出自他们门下。
后来,去各国留学返国的钢琴教授构成了中国钢琴教育的基本骨架。
丁善德、吴乐懿留法,李翠贞留英,李嘉禄留美,惟范继森教授不曾留洋。
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从一开始就与世界钢琴艺术传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20世纪50~60年代,前苏联专家的来华,留学生前往苏联东欧学习,使苏俄钢琴学派的演奏风格在我国占据主要地位。
一批优秀的青年钢琴家在重要国际比赛中获奖,他们是:傅聪(1954年肖邦比赛第三奖)、刘诗昆(1956年李斯特比赛第三奖,1958年柴科夫斯基比赛第二奖)、李名强(1958年艾乃斯库比赛第一奖,1960年肖邦比赛第四奖)、顾圣婴(1958年日内瓦比赛第二奖)、殷承宗(1962年柴科夫斯基比赛第二奖)。
其他还有周广仁、李瑞星、洪腾、鲍惠荞、李其芳、李淇等人先后在国际比赛中获奖。
1964年之后的近20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不曾派任何选手参加任何国际钢琴比赛,也没有任何人出国留学。
直到1980年,新一代的青年钢琴家重新走上世界舞台。
其中诸大明在1981年凡·克莱本比赛第六奖;李坚在1981年玛格里特·隆比赛第二奖;许斐平在1983年鲁宾斯坦比赛金质奖章、1984年奥塞西比赛第四奖;杜宁武在1985年悉尼比赛第一奖;许忠在1988年玛丽亚·塔纳尔斯比赛第一奖、1994年柴科夫斯基比赛第四奖;孔祥东在1986年柴科夫斯基比赛第七奖,1988年巴考尔比赛第一奖。
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也经历一番曲折而艰难的历程。
20世纪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回顾与思想
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20世纪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回顾与思想刘 鑫(山西大同大学,山西 大同 037000)【摘要】中国的钢琴音乐在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逐渐成为我国音乐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历一个多世纪的变革中,钢琴音乐已经成为大众耳熟能详的音乐种类了。
本文主要以20世纪中国钢琴音乐的回顾为主,在不断探索与创作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并对对此产生一定的思想,在回顾的过程中浅谈自己对未来的看法。
【关键词】中国钢琴作品;音乐创作;创作技法;民族风格【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一、20世纪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回顾(一)20世纪30-40年代的钢琴音乐创作20世纪30-40年代正是我国最为动荡的时期,此时中国人民身陷无尽的战火中。
此时也是我国最为重要的转折期,该时期的音乐创作无一例外都是以时代性与民族性为主题的,很多艺术家将战火中的悲情融入到音乐创作中,并形成了大量振奋人心的歌曲。
此时期最为有名的便是赵元任,他的钢琴作品在吸收中外不同元素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风格,而后的众多作曲家开始追求赵元任的步伐,在继承中国民族化音乐创作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作品,使得中国传统的音调与民族和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以此结合西方的钢琴技法,钢琴音乐创作既赋予了时代特色又融合了西方技法,使得中国的钢琴音乐在这个重要时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这时期比较有名的艺术家和作品有:贺绿汀的《牧童短笛》是20世纪中国钢琴作品中的上乘之作,瞿维的《花鼓》是一首反映新时代风格的钢琴作品。
当时还有一些较有影响的钢琴作品,如贺绿汀的《摇篮曲》《晚会》,刘雪庵的《中国组曲》,江文也的《断章十六首》《北京万华集》。
(二)建国50-60年代的钢琴音乐创作建国50-60年代是中国和平发展时期,此时我国钢琴音乐在发展上稳步向前,众多的艺术家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钢琴创作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极大的飞跃,在创作题材上更加丰富化,很多作品突破了西方的模式,作品内容上更加丰富并附有中国特色音乐风格,技术上强调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并且结合中国文化与西方技法,把更多的钢琴音乐带给大众,在创作中钢琴的曲谱与编创都有了中方独特的特色,在艺术魅力上更富有真情实感。
中国风格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历程探讨
中国风格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历程探讨中国风格钢琴音乐的创作可以追溯至20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随着西方音乐的引入和发展,中国的音乐家开始尝试结合传统中国音乐元素和钢琴演奏技巧,创作具有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
这一时期的作品多以中国民歌、戏曲和传统音乐为基础,注重情感表达和技巧展示。
其中一个重要的作曲家是谭盾,他的作品《兰花草》是中国风格钢琴音乐的经典之作,融合了中国民歌和现代音乐元素。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中国风格钢琴音乐的创作受到了政治环境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作品注重表达对抗日战争和国家命运的情感,旨在鼓舞人们的士气。
著名的作曲家聂耳创作了许多充满激情和力量的钢琴作品,如《义勇军进行曲》。
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风格钢琴音乐的创作经历了繁荣期。
这个时期的作品注重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特点和情感表达。
除了传统的音乐元素外,作曲家还借鉴了中国绘画、文学和哲学等艺术形式,将其融入到钢琴音乐中。
其中一个著名的作曲家是赵季平,他的作品《黄河钢琴协奏曲》是中国钢琴音乐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饱满的激情和音乐表现力。
进入21世纪,中国风格钢琴音乐的创作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作曲家们开始探索更广阔的音乐领域和创新的形式。
他们引入了更多非西方的音乐元素,如中国传统乐器的音效和演奏技巧,创造了更具中国特色的钢琴音乐。
同时,一些作曲家还将钢琴与其他音乐形式结合,如声乐、合唱和管弦乐等,创作了更为富于戏剧性和表现力的作品。
除了作曲家的贡献,演奏家也在中国风格钢琴音乐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他们通过对音乐的演绎和传播,为这一音乐形式带来了新的理解和创新。
著名的钢琴家李云迪在演奏和传播中国风格钢琴音乐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演奏风格独特,充满了中国风格的元素。
可以说,中国风格钢琴音乐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
作曲家和演奏家们通过结合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技巧,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力的钢琴作品。
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风格钢琴音乐能继续发展壮大,为世界音乐舞台带来更多的惊喜。
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初探
内容摘要
中国唱片保存了大量经典的音乐作品,为后人欣赏和学习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在摄影方面,唱片封面和音乐会现场的摄影也为后人直观地了解那个时代的风貌 提供了重要的视觉资料。
内容摘要
总的来说,二十世纪上半叶是中国唱片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唱片不仅在 音乐、戏曲、文学等多个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同时还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 文化遗产。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支持 和推动。对于我们来说,深入了解和研究这段时期中国唱片的发展历程和成就, 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还能够为当今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 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1、起源与发展过程
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经历了从模仿到自主创新的历程。早期 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主要受到西方古典音乐的影响,如肖邦、贝多芬等作曲家的作 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钢琴作曲家逐渐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音乐,如 《黄河钢琴协奏曲》、《山林钢琴协奏曲》等作品,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 钢琴音乐相结合。
结论
结论
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经历了从模仿到自主创新的历程,形成了 多元化和民族化的特点。在官方和民间的共同努力下,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取得了 长足的进步。然而,面对未来,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仍存在不足之处,如原创性有 待提高、对传统音乐的挖掘不够深入等。因此,中国钢琴音乐创作需要进一步加 强创新意识和原创性,积极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努力走向世界舞台, 为全球听众带来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作品。
关键词:二十世纪、中国、钢琴教学理论、发展、研究
进入二十世纪末,中国钢琴教学理论逐渐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这个 阶段,中国钢琴教育家开始将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理念融入钢琴教学理论中, 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随着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给钢琴教学理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中国风格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历程探讨
中国风格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历程探讨20世纪初,中国刚开始接受西方音乐文化。
一些旅居海外的中国音乐家接触到了西方音乐,受其启发开始创作。
其中李曼青、郑律成等人创作出了一批钢琴作品,他们致力于将西方音乐与中国音乐进行融合,开创了中国风格钢琴音乐的先河。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国内外音乐教育和文化交流的发展,中国钢琴音乐得以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在这个阶段,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如许威、胡适、黄霑、邓丽君等人。
他们在创作中融入了中国民间音乐的元素,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音乐进行巧妙结合,使中国钢琴音乐得以广为传播。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丰富时期,也是中国钢琴音乐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出现了一批杰出的作曲家,如聂耳、董抒、郑律成、李叔同等人。
这些作曲家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西方音乐元素和现代音乐技法,使得钢琴音乐具有了更加独特的风格。
他们的创作不仅创造了多部优秀的钢琴作品,也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逐渐开放了国门,中国社会开始发生巨大变革。
这个时期,钢琴音乐创作得以全面发展。
中国青年作曲家积极吸收西方音乐的先进技巧和理论,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钢琴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钢琴音乐在创作技法的深度和广度上的进步,也彰显了中国音乐的文化底蕴和创造力。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文化艺术的繁荣,中国音乐逐渐走向了国际舞台。
钢琴作品在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中国钢琴音乐也成为世界范围内备受瞩目的文化现象。
创作钢琴音乐的作曲家不断探索钢琴音乐的新领域、新方法,推动中国钢琴音乐向更高层次发展,成为当代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中国风格钢琴音乐的发展历程是源远流长的。
在不同时期,各个作曲家或是融合西方音乐与中国音乐的理念,或是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技法相结合,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钢琴作品。
这些作品既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和音乐文化的特点,也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十世纪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初探
二十世纪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初探二十世纪是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高峰时期。
本文将就二十世纪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进行初探,介绍一些重要的作曲家和作品。
二十世纪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可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的作曲家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开始创作有中国特色的钢琴音乐。
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作品并未得到广泛传播和认可。
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中国音乐经历了一次全面的变革。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五四运动的发展,使得中国音乐开始融入到现代主义的艺术创作中。
作曲家伟大的胡思敬是二十世纪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钢琴作品,如《十首小品曲》和《中国舞曲》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音乐形式上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而且在音调和音色上也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
另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作曲家是刘炽,他是中国西洋音乐史上第一位教授和创作钢琴协奏曲的作曲家。
他的《第一号钢琴协奏曲》被广泛认为是中国现代音乐的里程碑,它结合了西方音乐的演奏技巧和中国民族音乐的特色。
二十世纪后期,中国钢琴音乐作品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国际交流的增加,中国作曲家开始接触并借鉴世界各地的音乐风格和技巧,创作出更多样化、更具个性的钢琴作品。
著名的作曲家冼星海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黄河钢琴协奏曲》被誉为中国现代音乐的经典之作。
这首作品不仅在音乐形式上充分展示了中国民族音乐的风格和特色,而且在演奏技巧和创新性上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位作曲家外,还有许多优秀的中国作曲家在二十世纪创作了一些杰出的钢琴作品,如陈钢、林昕、闵恩泽等。
这些作曲家通过他们的创作,丰富了中国钢琴音乐的内涵和表达方式,使得中国钢琴音乐在国际上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赞赏。
二十世纪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经历了从受到西方音乐影响到融入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过程。
这些作品不仅在音乐形式上具有独特风格,而且在演奏技巧和创新性上都具有卓越的水平。
二十世纪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初探
二十世纪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初探二十世纪是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的全盛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独立的民族音乐风格开始形成,并与西方音乐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融合,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本文将对二十世纪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进行初探。
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的钢琴音乐创作还处于萌芽阶段。
那时的作曲家主要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创作出了一些西方风格的作品。
例如龚子恩的《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胡思旸的《交响变奏曲》等。
这些作品虽然有一定的独特性,但仍然难以摆脱西方音乐的影子。
由于当时中国音乐界对于民族音乐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所以在这个阶段,民族音乐元素在钢琴作品中的运用相对较少。
随着中国民族音乐的研究和发展,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作曲家积极探索民族音乐元素在钢琴作品中的运用,试图在钢琴音乐中表现出中国的独特音乐风格。
钢琴家杨洪基创作的《长波》、《大珠小泪》,以及齐秉训的《山水之间》,都运用了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和音乐元素,使得作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在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各个地区存在着丰富多样的民族音乐风格。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又进入了一个更加多元化的阶段。
一些作曲家开始研究本地区的民族音乐,将其融入到钢琴作品中。
刘天华的《三夜》,张古石的《彩云翻飞》,以及周学良的《阳光舞曲》等作品,都充满了各自地区的独特风格。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进入了探索新的表现形式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作曲家开始尝试运用现代音乐技巧和表达方式来进行创作,试图创造出更加新颖和前卫的音乐作品。
邓聪明的《动感旋律》和徐峰的《错位的五线谱》等,都表现出了对现代音乐的理解和运用。
二十世纪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经历了从西方音乐影响到民族音乐融合再到现代音乐探索的演变过程。
这个过程中,作曲家们不断努力寻求自己的创作风格,并尝试将中国独特的音乐元素融入到钢琴作品中。
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脉络
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脉络2010/8?文艺争鸣?艺术史中国的音乐文化源远流长,有学者曾定论,中国可考的音乐文化历史至少有八千多年。
众所周知,商周时期,已经出现了大量青铜器的乐器。
西周时期,我国使用的乐器已达到70余种。
(1)到了春秋时期,音乐真正被赋予“礼乐”的含义,孔子就曾将其列入“六艺”之一。
说到乐器的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首先是本土乐器,如琵琶、古琴、笛、箫等等,随后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乐器的种类和样式得到不断变化和丰富。
钢琴的前身源于1404年欧洲的拔弦古钢琴,当时的钢琴结构较为简单,音律也相对单一。
世界上第一台钢琴,由意大利人克里斯托弗里(B?cristoforo)于1710年前后在佛罗伦萨制造出来,当时取名为“弱和强”(Pianoeforte),中文称之为钢琴。
1811年,伦敦牛津大学的钢琴制造商把水平式的琴弦和敲弦装置改为竖式,制成了第一架立式钢琴,1830年以后,又不断有人对钢琴的构造、音调的强度、操纵的速度改进,使钢琴品种、形制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2)钢琴由于其优良全面的性能、独特的音响,88个琴键的全音域广泛的用途,在音乐演绎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各种音乐形式中都得以广泛应用,历来备受音乐人士的青睐与喜爱。
辛丰年先生就曾在《钢琴文化300年》中的写道:“在所有乐器中,钢琴最像机器。
它简直就是一种机器,人用手操作的机器。
其尊容谈不上优美,故此画家们很少让它入画。
然而人机结合,人机相遇,它忽地灵通了!能弹贝多芬,如哲人之沉思雄辩;弹肖邦,如吟诗;弹德彪西,如作画。
它竟兼有了诗人、画家、哲人、鼓动家的功能。
19世纪:钢琴始入中国中国的钢琴艺术始于明末清初。
此时,随着美洲新大陆的发现,中西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西方传教士开始踏入东土,将西方的文化带回中国,欧洲古钢琴也随之传播到中国。
有记载表明,第一架在中国出现的古钢琴是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作为贡品献给明神宗的,当时称之为“西洋铁丝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钢琴艺术发展概况孙 娟(河南理工大学,河南 焦作 454150)【摘要】1927年,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以“清党”为名,炮制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同年8月中国共产党为反对其血腥镇压在南昌举行了武装起义,之后又经历了五次围剿和反围剿后的十年土地革命、八年抗日战争和三年解放战争,在长达22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始终处于内战、外侮频繁的动荡之中。
【关键词】音乐教育;钢琴表演和音乐传媒在困境中求发展基金项目:本文是2013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2013cys025)的阶段性成果。
一、音乐教育的发展20年代末,虽然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刘哲曾着手改组“北京大学,恢复晚清时代的京师大学堂”[1]并下令取消北大附设音乐传习所[2]等几所音乐教育机构,但随着1927年10月12日南京国民政府特任蔡元培为中华民国大学院(相当于教育部)院长和在此之后其属下艺术教育委员会的成立,促使音乐教育再次步入正轨。
与此同时,热心于音乐教育的萧友梅博士受蔡元培之托开始筹办国立音乐院相关事宜并于同年创立了中国第一所具有独立建制的高等专业音乐学府——上海国立音乐院。
它虽在成立之初就面临南京政府不支持,经费紧张、学校降格[3]的重重压力,但在抗战爆发后的恶劣环境里国立音专的教师们依然坚持教学。
三四十年代基本停滞的音乐教育就是围绕国立音专及之后建立的几所专业音乐学校进行的。
抗战时期上海国立音专校舍遭日机轰炸,被迫迁址法租界,在艰苦的环境下进行着音乐教学和演出活动。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又在重庆青木关(1940)建立了国立音乐院。
1944年将其分院[4]迁至松林岗。
即使在松林岗时期的专业分组中依然有键盘乐器和理论作曲,专业师资主要是范继森、邱望湘、邓尔敬和陈田鹤(国立音乐院青木关)等。
此外,北京的中央大学音乐系在抗战期间也一直坚持着音乐教学活动。
各省建立的一些专业音乐院校,如上海新华艺专、武昌艺专(1937年)、福建国立音专(1940)等都在艰苦环境中坚持音乐教学,分别培养了瞿维、陆华柏和杨碧海等作曲人才。
中国共产党和各省为了解决音乐干部人才的需要,在这一阶段举办了一些音乐教育性质的训练班,例如1938年在延安解放区成立的鲁迅艺术学院就是中国共产党为培养革命文艺干部而创立的第一所艺术学府,初设学制仅为九个月三阶段,按“理论-实践-理论”的原则进行教学,专业课包括三个月的作曲法、自由作曲等。
可见,刚刚有所发展的音乐教育在三四十年代受到了严重遏制。
二、钢琴表演的发展随高等专业音乐教育的初步发展,三四十年代的钢琴表演水平有了一些提高,上海国立音乐院的《本校第一届学生音乐会》[5][附录二]和[附录一]《本校第一届学生音乐会秩序单》展示了当时学生的演奏曲目,学生陈又新、夏国琼和李翠贞等分别演奏了《肖邦前奏曲第15首》(作品28)、舒伯特的《bE大调即兴曲》(作品90,第2首)和肖邦的《e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曲目难度显然较之二十年代北京女子高师等校举办的音乐会要大得多,而且此次学生音乐会的相关报道——“纪国立音专之第一届音乐会”(见1930年5月29日《时事新报》)也盛赞当时的钢琴独奏:“靡不抑扬有致,博得好誉”。
此阶段最吸引人们眼球的钢琴演奏会要数丁善德于1935年5月11日晚8时在北四川路新亚酒店大礼堂举办的第一场公开性个人钢琴毕业独奏会,全面显示了当时中国钢琴家的演奏水平。
音乐会演出了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作品27第2首)、德彪西的《阿拉伯风格曲》、韦柏的《邀舞》和格里格、齐尔品等外国作曲家的作品,此外,还有中国作曲家贺绿汀的《摇篮曲》和《牧童短笛》二曲,为中国钢琴曲的传播与推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毕业音乐会之后丁善德又首次以巡演的方式北上于京、津两地举办了个人钢琴独奏会[6],后又于1937年3月27、29日在天津英租界维斯礼堂和北京协和大学礼堂举行了第二次个人专场独奏会,增加了穆索尔斯基《Gopak》(《戈帕克》,舞曲)和法雅《火之舞》(《火祭舞》)[7]等近现代作曲家的作品,拓宽演奏风格的同时也让听众聆听到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作曲家的作品,对当时钢琴演奏事业产生了一定的推动和影响。
三十年代各国钢琴家来华演出增多,如1935年5月12日著名钢琴家阿·鲁兵斯坦的远东巡回演出,1937年美国钢琴家米罗维奇在南京大戏院举行的独奏演出等。
此外,随着中国钢琴创作的发展,外国钢琴家演奏中国钢琴作品的次数有所增多,齐尔品就曾多次演奏《牧童短笛》(贺绿汀)、《牧童之乐》(老志诚)、《中国组曲》(刘雪庵)等作品,并把他们带出国门。
此外,法国钢琴家弗罗尼夫人在上海工部局礼堂举行的个人独奏会也演奏了我国留法作曲家唐学咏的部分钢琴作品[8]。
三、音乐传媒的发展在歌曲、电影音乐创作和音乐演出初步发展的推动下,唱片业有了一些发展,除法商百代唱片公司外,1932年上海胜利唱片公司建厂并开始生产“胜利”唱片。
中国钢琴曲的唱片灌制在此阶段取得了了历史性突破。
1935年,丁善德应贺绿汀邀请为百代公司灌制的《牧童短笛》和《摇篮曲》(贺绿汀)两首钢琴曲,不仅是有关丁善德最早的钢琴演奏记录,也是中国钢琴创作的最早唱片。
1947年,丁善德又应李士钊之约,由上海大中华唱片厂灌制了《春之旅》组曲,成为他灌制个人作品的第一份音响资料。
二十年代除了黄自等四人编辑出版的《复兴初级音乐教科书》外再也没出现过用五线谱印刷的音乐教材。
三四十年代的音乐出版业也在艰难的环境中发展,只有北平中华乐社出版的《钢琴独奏曲集》(柯政和编,上下篇)、《拜尔钢琴教科书》(线谱版)、《钢琴学》(张玉珍等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五声音阶的钢琴教本》(亚历山大·车列普您著)和《钢琴曲集》(1934,欧萨可夫编(S.Aksakor)以及开明书店出版的《风琴弹奏法》(吴梦非编)等五线谱类印刷品。
同时也有少数中国钢琴曲印刷出版,如《Two Two-Part Inventions》(黄自,G大调、C大调,1930.4《乐艺》第一号)和前文提到的赵元任为指定主题写作的《Two-Part Inventions》等,并出版了早期中国儿童钢琴教程的最早教材——1941年由上海音乐出版公司出版的丁善德的《儿童钢琴学》。
到40年代初,国统区的音乐教育、杂志、演出等大部分控制在国民党手中,1946年以后很多音乐出版社都因战争而被迫停刊。
当时印刷、出版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困境。
这种情况可从陈田鹤在纪念抗战三周年所写的文章有少许了解:“内地因为乐谱印刷困难,所以五线谱歌曲印行相当受影响,重庆方面去年出版的歌集如《巾帼英雄》、《中国的战士》……等五线谱都是用石印的,这也可见出版者的苦心”[9]。
三、四十年代音乐教育机构和一些音乐社团也都在艰苦的环境下继续着音乐期刊的出版国立音专先后出版的两种学术性音乐刊物《乐艺》(季刊,共6期)和《音乐杂志》(季刊,共4期),国立音专音乐艺文社编创的《音乐杂志》和江西省推行教育委员会主办的唯一官办性质的综合性音乐杂志《音乐教育》(月刊,1933年至1937年共出了五卷,每卷编十二期)及陈洪主编的《林钟》(不定期,1939)等都是这一阶段有影响的音乐期刊。
当时作曲家这一职业在社会上并不受大众重视。
陆华柏曾在自传中这样回忆:“那时学音乐在社会上是被认为没有出息的,所谓‘王八、戏子、吹鼓手!’”[10],虽有个别作(下转第12页)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中歌唱呼吸技术比较周 婷(江苏省如皋市第二中学,江苏 如皋 226500)【摘要】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中歌唱呼吸方面异同之处是很明确的,二者都高度肯定了呼吸在演唱中的重要地位,都明确了腰腹部的支撑,但在具体运用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
前者是以提气为基本手段,后者是强调横膈膜下沉,腰腹部给予力量支撑为主要目的。
从发声效果来看,民族唱法由于气息较浅,固而声音尖细、明亮、甜美赋有穿透力;美声唱法由于气息深沉,固而声音浑厚、圆润较悠美。
【关键词】民族唱法;美声唱法;气息;呼吸技术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是我国在声乐学院派教学上的两个主要的唱法流派。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两大唱法相互影响、交融,渗透并且相互促进,大大推动了声乐的发展和进步。
但两者客观存在着现实的差异。
以下,将从呼吸方面来比较二者在歌唱技术与歌唱效果上的实际差异。
民族唱法十分注重在歌唱中呼吸的运用技术,但是缺乏对呼吸的理论和运用技术系统的研究。
以前,原生态民间唱法是由师傅对徒弟“口传心授”。
都是由徒弟模仿师傅的教学形式。
在历史上,我国的民间艺人社会地位都不太高,这就使他们在传授技艺上总会有所保留“留一手”,不然徒弟会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状况,师傅就必然遭到被淘汰的现实命运。
在一些古老的音乐史记中,可以寻找到歌唱中呼吸技巧的运用和基本原则。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史记中,就有“善歌者,必先调其气”的记载,“气为声之本”这是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祖先就已意识到的真理。
“夫气者,音之帅也,气粗则音游,气弱则宇薄,气浊则音滞,气散则音竭。
”(陈汝衡《说谭》转自余笃刚《声乐语言艺术》)呼吸的方法不同对音乐是否能高水平诠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氤氲自脐间出,至喉乃噫其词,即分抗坠之音,即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
”(出自《乐府杂录》)意为:气息,自脐间向上到喉再呼气成声,产生抗坠之音,便领悟并掌握了歌唱的呼吸方法,能发出遏止行云,响彻山谷的悠美之音。
昆曲始祖魏良辅先生讲过,“曲必择声,沙喉响润,发于丹田。
”(参见薛良《歌唱的方法》)强调要以丹田之气为基础,上、中、下丹田上下贯通的原生态呼吸方法。
丹田位于脐下二指的位置,与引文里“脐间出”同指一个位置。
气与丹田是民歌歌唱呼吸的基本技术。
民间戏曲中的唱法要诀为“贯顶、中松、气沉”,其中“贯顶”就是指声音从眉心处“上丹田”的位置穿透,“中松”为胸腔要上下畅通,“气沉”就是指气息要沉于丹田。
此种气息运用方法与美声唱法中横膈膜下沉,胸腔共鸣、头部共鸣的气息运用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处。
在现实演绎中呼吸的运用上,民族唱法注重的是“以肚脐为中心点,开肋绷胃,瘦小腹”,以下腹部丹田处为支撑点来运用气息去演唱,开肋绷胃,收小腹都是提气的做法,必然使得气息较浅薄,音色从而会尖细具有穿透力且明亮、高亢、甜美。
美声唱法讲究的是自然呼吸,学院派授课最初会提倡学生以平躺的姿势,自然呼吸去体会美声唱法呼吸的运用。
要饱满闻花般深层次的吸进去,使横隔膜下沉,用腰腹部加以控制来缓慢、自然、均匀地呼出去。
美声唱法的呼吸讲究最自然的状态,认为婴儿般的呼吸是最完美的技巧。
会练习打哈欠的状态来体验深层次的呼吸。
气管自然打开,喉头下沉,从上至下如管道般贯通。
美声唱法呼吸的支撑点是横膈膜,运用腹部肌肉有力的控制气息,横膈膜下沉,腰腹部有力的向外扩张,吸气时整个肺部和腰腹部充盈,从喉头到下腹部呈管状连通,气息深沉有力,不僵硬,所发出的声音圆润饱满具有浑厚的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