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_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概况
第一章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1.5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元明清)
1.5.2 明(1368-1644) 1.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 2.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加 广泛 3.木结构方面,经过元代的简化,到明代形成了 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少,梁 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件卷杀简化。 4.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
1.2.1 夏
河南偃师
二里头 二号 宫殿遗址
中国传统的院落式组群已经开始走向定型
1.2.2 商
文字记载历史的开始 青铜工具的使用 手工业大分工 建筑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大的都城建设,成为统治的政治、经济文 化中心
1.2.3 西周
1.兴建了一系列城市 2.宗法分封制度,建设活动开始有了严格的等级规制 3.城市建设布局严整对称 例 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 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屋顶已采用瓦 出现了三合土(白灰、砂、泥)抹面
甘肃敦煌莫高窟 366年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山西太原天龙山石刻 三种类型:塔院型(以塔为中心) 佛殿型(以佛像为主 要内容) 僧院型(共僧人打座)
1.3.4 三国、晋、南北朝
2 自然山水风景园林建筑重大发展 贵族豪门追求享乐生活 士大夫玄谈之风,寄情山水 3.低矮家具传统中增加了垂足而坐的高坐具。 4.石刻技术进一步提高:石辟邪、石麒麟、 石墓表
而又开朗
1.4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至宋)
1.4.3 五代 主要继承唐代传统,很少新的创造。 南方建筑技术水平发展比较快。
【全文】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2、 民间建筑水 平提高
明代南方未经 过多战乱,未受 元朝阻断,建筑 中保留较多古老 作法,有“宋 风”,建筑水平 高于北方。
◆ 民间建筑技术 书: 《鲁般营 造正式》
3、建筑群布置 更为成熟 代表实例: ◆ 北京宫殿 ◆ 北京天坛 ◆ 明十三陵
4、砖普遍用 于民间建筑, 琉璃普及。
第三章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节 原始社会建筑(前六七千年~前21世纪)
仰韶文化半坡出土陶盘
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六七千年前~前21世纪)
新石器时代: 是原始社会氏族 是由全盛到衰落 的一个历史阶段。 它以农耕和畜牧 的出现为划时代 的标志,表明已 由依赖自然的渔 猎经济跃进到改 造自然的生产经 济。磨制石器、 制陶和纺织出现, 也是这一时代的
建筑技术: 在砖石建筑结构上有 所发展。
建筑实例:砖木混合 结构,◆ 苏州云岩 寺虎丘塔
砖石塔 ◆ 杭州闸口白塔 ◆南京栖霞舍利塔
铁塔 ◆ 广州光孝寺铁塔
平遥镇国寺大殿(五代)
三、宋、辽、金
1、北宋 建筑的发展趋向定型化、制度化,既是建筑技术的进
步,但同时限制了之后建筑的发展。
A、 李诫《营造法式》是古代木构建筑的重大发展。 模数制: “以材为祖,材分八等”。
有排水管和暗沟,排院子里的水; B、平面中轴对称; C、布局前堂后室,内外有别,尊卑有序。
3、装饰与技术 ◆ 湖北蕲春西周干阑式建筑,反映了西周时期长江中游一
带的建筑类型。 ◆ 斗栱的雏形
◆ 西周时发明了瓦
◆ 春秋时期出现砖,主要用于室外铺地及墓葬 · ◆ 凤雏村出现了三合土:白灰+沙+黄泥抹面
◆ 建筑装饰:有彩画。《论语》:“山节藻棁”。《春 秋》:“楹,天子丹,诸侯黝垩,大夫苍”色彩的等级制。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的详细内容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第四节封建社会中期建筑第五节封建社会晚期建筑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一.旧石器时期的建筑1.文化背景:上古传说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国”——尧舜禹时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山海经》“华夏”——春秋时中国人统称为“华”或者“诸华”,异族人称为“夷”中国西部称为夏,东部称“东夏”——《中国通史》“朝代”——一个家族统治天下的一段时间逐鹿之战——迁徙、战争、聚合中产生具有多根系、多元性2.居住状况:近水。
洞口标高较高,避免水淹洞口较为干燥,以利生存洞口背寒风aa极少有朝向北方或东北方的居住使用接近洞口部分,洞内低凹处埋死者原始社会的建筑处于胚胎期,对后来建筑影响很大,胚胎期研究应用于中西建筑之比较分析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B.C 21世纪——B.C 476年)一.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一、夏(前21世纪aa前16世纪)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1.历史背景启——太康——后羿——仲康——“少康中兴”胤甲……商在东方强盛商汤,西亳自称武王:农业进步,商业兴起王亥:牛车、货币、做买卖盤庚抑奢,迁殷——纣王荒淫,被周武王灭。
2.建筑状况:宫殿、陵墓—居住、厚葬—等级制的结果例:河南偃师二里头、河南安阳小屯村技术发展——永定柱、夯土技术科技:青铜器、骨器、皮革、酿酒、舟车、木工、织帛等世传技艺。
茅茨土阶艺术特征:青铜器、雷纹、云纹、甲骨文隶书、象形文字——方正、直线多而圆角少,首尾常露锋芒——线的艺术建筑整齐方正,布局的结构美有所显露但不自觉。
传统院落式布局已具雏形。
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1.历史文化背景:世代重农—废除公田制,改收田祖—走向封建制重礼。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 (3)石窟寺:是从山崖上开凿出来的洞窟型佛寺。 • 在我国汉代已有大量崖墓,掌握了开凿岩洞的施工技 术,从印度传入佛教后,开凿石窟寺的风气在全国迅速传 播开来,最早——新疆,以后——甘肃,陕西、山西、河 南、河北、山东、辽宁、江苏、四川、云南等。 只置佛象, 将中心柱刻 • 石窟可分为三种: 不做塔 成佛塔形象
陶屋
广东广州汉墓明器
三合院式陶屋
• • • • • • • 三合院式陶屋 制造年代: 汉 材料: 陶 规格: 长31.6厘米,宽25.6厘米,高23厘米 收藏地: 中国历史博物馆 介绍 汉画像石的反映对象——三合院落,在同时代陶雕中也有所反映。 材质虽不同,但用意殊途同归。三合式房屋建筑是汉代岭南一带 房屋建筑类型之一。这种建筑主要由三幢房子组成一个“凹”字 形平面,前面一幢作横的长方形,其余两幢对称于背面的两侧, 当中用矮墙连接,构成后院。房屋两侧(或一侧)有走廊,在此 设斜梯通往后屋。后面的两屋,一为厕所,一是畜舍,有的畜舍 和院落沟通。三合式陶屋多数是在东汉中期以后的大型砖墓中发 现,说明主人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
两座规模巨大的崖墓,开凿石方量达5700米3,墓穴高达7.9米,进深达51.7米。 ③石墓(主有2种) 石梁板墓:其中东汉末年三国间的东山沂南石墓,系梁柱和石板构成。 (T1-33) 石拱券墓:其砌法与砖拱券墓相似.
汉代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社会生 产力的发展促使建筑显著进步,形成了中国 古代建筑史上又一个繁荣时期,它的突出表 现就是木架建筑渐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卷 结构有了很大的发展.
• 2、商:在商朝我国已经有了文字记 载的历史。 • ①、 殷墟实例: • a、台基和“四阿顶”俱成为标准的 形式。 • b、房屋采用木骨架结构; • c、出现了院落群体 • ②、甲骨文记载,可看出各种形象。 表明建筑的全面发展。
第一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Free template from
27
1、合院鼻祖——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
西周最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当属陕西歧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平面 为宫室型,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前堂与后堂之间 有廊连接,两侧各有前后相连的厢房各八间,将庭院围成封闭空间,是 一座相当严整的两进四合院式建筑,被誉为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 四合院,表明四合院在中国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 院落四周有檐廊环绕。房屋基址下设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 以排除院内雨水。屋顶采用瓦(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
Free template from
17
1.3 奴隶社会建筑 (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 公元前21世纪时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奴 隶社会的开始。从夏朝起经商、西周而达奴 隶社会的鼎盛时期,春秋 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Free template from
Free template from
14
三、父系氏族社会
(一)概况
约据今5千年前,我国黄河长江流域部分地区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农业和饲养业的发展,促使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出现了私有制。
(二)龙山文化 (三)聚落布局特点
聚落布局有了变化,已经没有仰韶文化时期那种居住与制陶窑场的 明显分区,也没有中心广场。多数房屋面积变小,并出现了吕字形的双 室平面。
Free template from
3
一、概述
1.2 原始社会建筑
(一)穴居与巢居
原始人群成群地居住在靠近水源的天然岩洞里,距今约50万年前的 北京周口店中国猿人,就是其中最早的一处。还有些是构木为巢以应付 风雪和猛兽虫蛇的危害。 1、两种原始的构筑方式
(1)巢居:地势低下而潮湿的地区 (2)穴居:地势高上而寒冷干燥的地区
第一讲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居住区内居住建筑平面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就建筑风格 及构造方式而言,又可分为半穴居式和地面木架建筑。
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
西安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
营造技术
■仰韶文化遗址多半为半 地穴式,但后期建筑已经 河南郑州大河村多室型房屋遗址 ,此建筑表 从半穴居进展到地面建筑, 明地面建筑已从单间型向多间型演进,反映出 并且已有分割成几间房间 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的过渡。 的建筑。
此外《考工记》还有数学、地理学、力学、 声学、建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总结。
《考工记》是我国古代科学手工艺技术的巨 著,是集中国先秦物理知识在工艺技术上应用之大 成,可称为“百工之事”。它对后世的手工艺制作、 简单机械、度量衡、建筑等有很大的影响并起到了 很大的推动作用。
.
《 周 礼 考 工 记 》 中 的 王 城 图 解
3)、土坯出现,尺度适宜,错缝搭接;
4)、出现夯土的室内地面。
红山文化--辽河流域
真人头大小的女神 残头像面敷红彩, 眼嵌青色玉片
辽宁牛河梁祭祀遗址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长江流域多水地区:巢居
地势低洼、气候潮湿,多虫 蛇的地区采 用过的一种居住方式。
1. 文献
上古之世, 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 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5、重要实例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干阑式建筑代表,我国最早采用榫卯技术的实例 山西临潼姜寨遗址(仰韶时期)——以大房子为中心的布局方式 郑州大河村F1-4遗址(仰韶时期)——木骨泥墙的典型 甘肃秦安大地湾大房子(仰韶晚期)——出现白灰抹面 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房址——“吕”字形,前堂后室 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遗址——最早的神庙遗址
第六,环绕向心、中轴对称、主次分明等建筑布局原则及若干基本几何形体的 应用,已大量应用于或体现在聚落、祭坛和居住建筑之中。
第 1 章1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秦、汉、魏 晋、南北朝
封建社会中期
隋、唐、 五代、宋
封建社会后期
元、明、清
主要介绍形成我国古代建筑经历 的三个阶段: 原始社会、 的三个阶段 : 原始社会 、 奴隶社 封建社会。 会 、 封建社会 。 其中封建社会是 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第一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节 原始社会建筑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建筑和 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 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并列为世界古 老建筑的六大组成。 历史上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 建筑,随着这文化而兴盛衰亡。世界上现存的文 化中,除去我们的邻邦印度的文化可算是约略同 时诞生的兄弟外,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最古老、最 长寿的。中国的建筑和中国的文明同样古老,我 们的建筑也同样是最古老、最长寿的 。 -------梁思成
出现家庭私有的痕迹,套间的布置 反映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
浙江余姚河姆渡 村遗址
从木结构建筑的技 术来看,当时长江中下 游一带的水平高于黄河 流域。
巢居发展序列 和 穴居发展序列
第二章 奴隶社会时期建筑
(BC.21C—BC.476)
♦ 一 夏——中国奴隶制的诞生 ♦ 二 商朝的宫室
重要遗址:
河南偃师二里头 宫殿遗址
一. 自然条件与中国古代建筑
为了抵御严寒,北方的房屋 朝向采取南向,以便冬季阳光射 入室内,并使用火炕与较厚的外 墙和屋顶,建筑外观厚重庄严。
北 方 房 屋 厚 重 庄 严
一. 自然条件与中国古代建筑
在温暖潮湿的南方,房屋多采 取南向或东南向,以接受夏季凉爽 的海风,或在房屋下部用架空的干 阑式构造,流通空气,减少潮湿; 建筑材料除木、砖、石外,还利用 竹与芦苇;墙壁薄,窗户多;建筑 风格轻盈舒透,与前述北方建筑恰 成鲜明的对比。
中国古建筑史资料文档
第三章 宫殿 坛庙 陵墓
第一节 宫殿
一、宫殿的起源及其演化
我国现知最早的宫殿遗址,是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宫殿遗址。据史书记载, 此处是商汤建都的西亳所在。此后一直大隋朝,改用“三朝五门”的周制。 所谓五门,是承天门、太极门、朱明门、两仪门、甘露门;三朝,乃外朝— —承天门,中朝——太极殿,内朝——两仪殿。歧山风雏南周宫室,已明显 成为对称布局,围成几组院落的建筑群。如图:
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
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一、原始社会:人们以群居的形式居住,创造了原始的木架建筑,满 足了最基本的居住和公共活动要求。其中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有两种: 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的干阑式建筑;一种是黄河流域的木骨泥墙 房屋。晚期,穴居成为黄河流域的主要居住方式。
(四)古代建筑的色彩有一定的等级从金-红-绿-蓝-青-黑依次递减。 从春秋起不断发展大致到明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手法。但随着民族和 地区的不同又有若干差别。
第二讲 城市建设
发展概况 古代,城市是奴隶主和封建主对劳动人民进行政治统治和经济剥削的据点,
也是统治集团的安乐窝,同时,城市有集中体现了古代经济、文化、科学、 技术等多方面的成就。古代都城为了统治者的安全,有城与郭的设置。所谓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城,是保护国君的;郭,是看管人民的。郭 的规模对于一个城市的安全更为重要,于是从汉以后,只发展后者,各个朝 代赋予城、郭的名称不一:或称子城、罗城;或称内城、外城;或称阙城、 国城。 筑城的办法,夏商时期出现了版筑夯土城墙,但夯土易受雨水冲刷,唐以后 用砖包夯土墙,明代砖的产量增加,开始普及。为了加强城门的防御能力, 许多城市设有两道以上城门,形成”瓮城“。城墙每隔一定距离,突出矩形 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射击敌人,这种墩台称为敌台或”马面“。 一、规划思想 1、城市的概念: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为主通常是政治、 文化、经济中心反映了国家的发展。
第一讲_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概况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概况一、原始社会的建筑1、原始人群的居住方式:我国在大约六七千年前逐渐进入氏族社会,房屋遗址已大量出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两种。
(1)黄河流域:木骨泥墙天然洞穴→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2)长江流域:干阑式建筑(3)河姆渡文化干阑式建筑最具代表性的遗址是位于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距今大约有六七千年。
(4)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时期,由于过着定居生活,出现了房屋和部落,最具代表性的遗迹是西安半坡村遗址。
仰韶文化时期房屋的平面有长方形和圆形两种形式。
房屋墙体和屋顶多采用木骨架经扎结后涂泥的做法,为了承托屋顶中部的重量,常在室内用木柱支撑。
仰韶文化聚落,常选择河流两岸,地势较高处;由初步的区划布局;分为居住区、制陶区、墓葬区,以壕沟隔开。
(5)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
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
陕西龙山文化的10座半地穴式房址,以吕字形的双间房子最具特色。
前、后室有过道相连,屋内为平整的硬土地面。
二、奴隶社会的建筑1、夏时期的建筑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国家的诞生。
附录:朝代歌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夏朝活动的区域主要是黄河中下游一带,统治中心位于嵩山附近的豫西一带,夏朝已开始使用铜器,修建城郭、沟池和宫室。
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经考古认定为夏朝的都城遗址。
2、商时期的建筑公元前16世纪建立的商朝是一个具有相当文化的奴隶制国家,以河南中部及北部的黄河两岸一带为中心。
商代中期的城址已发现了两座。
殷墟博物苑郑州商城遗址武汉盘龙城遗址3、夏、商时期的建筑材料、技术夏、商时期的宫室建筑中已开始使用人工材料。
这一时期陶质材料和青铜制品在建筑上经常使用。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归纳)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归纳)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第四节封建社会中期建筑第五节封建社会晚期建筑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一.旧石器时期的建筑1.文化背景:上古传说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中国”——尧舜禹时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山海经》“华夏”——春秋时中国人统称为“华”或者“诸华”,异族人称为“夷”中国西部称为夏,东部称“东夏”——《中国通史》“朝代”——一个家族统治天下的一段时间逐鹿之战——迁徙、战争、聚合中产生具有多根系、多元性2.居住状况:• 近水。
• 洞口标高较高,避免水淹• 洞口较为干燥,以利生存• 洞口背寒风¡ª¡ª极少有朝向北方或东北方的• 居住使用接近洞口部分,洞内低凹处埋死者原始社会的建筑处于胚胎期,对后来建筑影响很大,胚胎期研究应用于中西建筑之比较分析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B.C 21世纪——B.C 476年)一.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一、夏(前21世纪¡ª¡ª前16世纪)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1.历史背景• 启——太康——后羿——仲康——“少康中兴”胤甲……商在东方强盛• 商汤,西亳自称武王:农业进步,商业兴起王亥:牛车、货币、做买卖• 盤庚抑奢,迁殷——纣王荒淫,被周武王灭。
2. 建筑状况:• 宫殿、陵墓—居住、厚葬—等级制的结果例:河南偃师二里头、河南安阳小屯村• 技术发展——永定柱、夯土技术科技:青铜器、骨器、皮革、酿酒、舟车、木工、织帛等世传技艺。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ppt课件
强调中国建筑的艺术的七个方面:
1. 翼展的屋顶造型; “如鸟斯革,如翚[huī] 斯飞”《诗·小雅·斯干》 、 “上尊而宇卑,则吐水疾而霤远”《周礼·考工记》 ;
中 国 建 筑 特 征
经营者提 供商品 或者服 务有欺 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经营者提 供商品 或者服 务有欺 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01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2
经营者提 供商品 或者服 务有欺 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经营者提 供商品 或者服 务有欺 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01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 况
中国建筑的特征
7
经营者提 供商品 或者服 务有欺 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历 相当于欧洲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洛可可直至古典主义到近代、现代的过程。元明清时期覆盖了欧洲从中世纪到现代。
史
分
期
米兰大教堂 公元1386年
元代永乐宫壁画
经营者提 供商品 或者服 务有欺 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建筑文化第1讲中国古建筑发展概况.pptx
1.1.2新石器时代的建筑状况
在黄河流域,由于黄土层土质均匀,含有石灰质,壁立不 易倒塌。穴居成为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形式,并逐步从竖 穴发展到半穴居,最后被地面建筑代替。
本讲内容
1.1原始社会建筑发展概况 1.2奴隶社会建筑发展概况 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1.5封建社会后期建筑
1.1原始社会建筑发展概况
1.1.1旧石器时代的建筑状况 1.1.2新石器时代的建筑状况
1.1.1旧石器时代的建筑状况
普遍采用天然洞穴作居住之所 ,如《易·系辞》曰“上 古穴居而野处”。
现发掘部分呈南北略长东 西较窄的不规则圆形。分 为三个区域,南面是居住 区,有一座大房子为公共 活动的场所,其他几十座 中小型房子面向大房子, 形成半月形布局。外围绕 一道大壕沟,沟外北部为 墓葬区,东边设窑场。
西安半坡村原始村落示意图
西安半坡村原始社会圆形房屋
墙体和屋顶采用木骨 架上扎结枝条后再涂泥 的做法,在室内用木柱 做支撑,柱一至三四根 不等,说明木架结构尚 未规律化。
古代建
筑体系 在各个
奴隶社会建筑的发展
历史阶
段在结 构体系、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的发展
材料、
建筑与
艺术上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的发展
的发展
成就
封建社会后期建筑的发展
相关知识
原始人类的居住方式、仰韶文化、龙山文 化和河姆渡遗址、祭坛及神庙建筑遗 址
夏、商、西周及春秋时期在城市、宫殿、 高台建筑、木构建筑及装饰的发展等
第1讲 中国古建筑史的发展概况(00:00—21:00)
四、秦 特征: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加强统治:修池道、筑长城、开鸿沟、普灵池、造陵 墓、建阿房宫。 1、长城:西—临洮,东—辽宁遂城,全长3000余公 里 2、城市:咸阳城 3、宫殿:阿房宫 4、陵墓:骊山陵
五、汉 特征:汉代经济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时期,古代建筑处于发展 阶段。 1、城市:汉长安 (2.5倍于罗马城) 2、宫殿:11处西汉陵墓 3、佛教建筑 4、建筑技术: (1)木结构 (2)制砖技术和拱券结构方面 (3)石建筑 四川雅安高颐墓阙
4、建筑设计上已采用图纸与模型相结合的办法—宇文恺
唐 历史背景:唐代是我国经济、文化繁荣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 建筑发展的高潮期,建筑技术和艺术有巨大的发展和提高 政治措施: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文化等方面 建筑成就和特点: 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1)城市:唐长安、东都洛阳城 (2)宫寝:唐长安—大明宫(相当于明清紫禁城的三倍多) 2、建筑群处理日趋成熟——地势、引导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三、春秋 特征: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 转变时期 主要成就: 1、高台建筑(铁器、耕牛) 2、瓦的普遍应用 3、开始使用砖 4、鲁班 5、建筑色彩、装饰 实例:陕西风翔春秋时期宗庙、陵墓遗址
四、战国 1.高台建筑 战国时期高台建筑盛行,体现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地位 ,反 映统治阶级追求享受,争胜好强心理反映战国时期建筑水平 实例:秦咸阳宫殿 2.最早的工程图 1974年考古发现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墓中出土 98cm*48cm*1cm的铜版图叫“兆域图”。推测制图年代:公 元前308年,距今2300余年。按一定比例绘制的,是世界上 现存最早的工程图。 3.建筑技术 1铁工具 2筒瓦、板瓦在宫殿广泛应用 3制砖业 4木工技术
1 第一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二节 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
3、基本的礼制和空间观念形成于此时 尤其周代的制“礼”作“乐” 建筑方面,商朝已有较成熟的夯土技术。它的后期,建造
了规模相当大的宫室和陵墓,和当时奴隶居住的穴居对照,强 烈地表现了阶级对立的情况。
西周以后,春秋时代的统治阶级营建很多以宫室为中心的 大小城市,城壁用夯土筑造,宫室多建在高大的夯土台上。原 来简单的木构架,经商周以来的不断改进,已成为中国建筑的 主要结构方式。
封建社会 中期
隋(581—618) 唐(618—907) 五代——北宋(辽)、金、南宋(907--1279)
封建社会 后期
元(1279—1368) 明(1368—1644) 清(1636—1911)
•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第一节 原始社会建筑
(1.1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一、旧石器、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文化现象和神话 理论
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1.1万年前~前21世纪)
1、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
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
三个区域: • 南面居住区 • 北端墓葬区 • 东面制陶窑场 居住形式: 早期--半穴居
陕西临潼姜寨遗址
以一个大房子为核 心,其他小房围绕中 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 形布置,反映了氏族 公社的活动情况。
《中国建筑史》
第一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分期---三个阶段
原始社会 史前(1.1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奴隶社会 夏商西周(BC2070—BC770) 东周(春秋)(BC770—BC476)
封建社会 早期
战国(BC476—BC221) 秦汉(BC221—AD220)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
第一章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二、商
商代的建筑比夏代建筑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与进步,但就整个中国建筑史来 说,这样的发展依然是缓慢的。商代是青铜器制造的黄金时期,有些青铜器上 直接反映了当时的建筑形象。 商代的城市周围大多有壕沟和城墙,这源于夯筑技术的日益成熟。在氏族 解体阶段,由于部落间掠夺战争攻守的需要,夯筑技术得到很快的发展。夯筑 的居住面可减少潮湿,并且坚硬不易磨损,因此首先应用在防御工程上。就地 取土筑城自然形成平行城墙的一道壕沟,这样就增加了防御性。同时,就地土 方平衡也是方便经济的做法。
在咸阳市东郊发掘的一座高台建筑遗址秦都咸阳宫殿,是战国时秦咸阳 宫殿之一。这座60×45米的长方形夯土台,高6米,高台上建筑物由殿堂、 过厅、居室、浴室、回廊、仓库等组成,高低错落,形成一组复杂壮观的 建筑群。其中殿堂为两层,居室和浴室都设有取暖的壁炉。遗址中还发现 了具有陶漏斗和管道的排水系统。采用以夯土台为中心,周围用空间较小 的木架建筑环抱,开成一组建筑群,这大概是在木架结构不发达条件下建 筑造大体量建筑的一种解决办法。
第一章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节 原始社会建筑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它的成熟必然是由完全不成熟的 初始形态经过不断地演变,历经一个复杂的、长久的过程,才能最终 实现。中国建筑的发展也不例外,而中国建筑的初始时期,即它的完 全不成熟时期,就是原始社会时期。
一、旧石器时代建筑
1.栖身天然洞窟 2.挖土为穴,构木为巢
隋代为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但由于隋炀帝的骄 奢淫逸,穷兵黩武,隋朝很快就覆灭了。建筑上主要是兴建都城——大兴城和 东都洛阳。大兴城是隋文帝时所建,洛阳城是隋炀帝时所建,这二座城都被唐 朝所继承,进一步充实发展成为东西二京,也是我国古代宏伟、严整的方格网 道路系统的范例。其中大兴城又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有城市。隋朝还建造了大 规模的宫殿和园囿,尤以仁寿宫最具历史价值。此外,隋代留下的建筑物有著 名的河北赵县安济桥,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
建筑文化第1讲中国古建筑发展概况
1.3.1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1.城市繁荣,出现了一个城市建设高潮。著名的有齐的 临淄、赵的邯郸、魏的大梁、燕的下都等
2、大规模宫室和高台建筑的兴建。即在高大的夯土台上 再分层建造木构架房屋。这种土木结合的方法,外观宏伟, 位置高敞,适合宫殿的要求。
3、建筑技术有了更大发展。铁制工具斧、锯、锥、凿等 的应用,促使木架建筑施工质量和结构技术大为提高。
1.2.3西周(前1046—前771年)
1、城市规划思想形成
《考工记》中记载了周朝都城 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 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 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
表明在城市布局上已形成了理 论和制度,规划严谨,对我国 城市建设传统的形成和发展具 有深远影响。
周王城图
2、西周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遗址 有陕西歧山凤雏村早周遗址和 湖北蕲春干阑式木架建筑。
第1讲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学习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发展概况;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 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经济、生产技术等对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影响 和制约作用;掌握从原始社会至明清各历史时期在结构体系、材料、 技术和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成就。
【学习要求】
能力目标
知识要点
能够简要分 析中国 原始社会建筑的发展
4、建筑装饰与色彩更为发展,而且有了严格的等级划分。 《论语》描述的“山节藻梲 ”(斗上画山,梁上短柱画藻文), 《左传》记载鲁庄公丹楹(红柱)刻桷(刻橼),就是例证。 《春秋觳梁传注疏》中记载“礼楹,天子丹,诸侯黝垩,大夫苍,士 黄”。
1.3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1.3.1 战国(公元前476年~前221年) 1.3.2 秦(公元前221~前206年) 1.3.3 两汉 1.3.4 三国、晋、南北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概况一、原始社会的建筑1、原始人群的居住方式:我国在大约六七千年前逐渐进入氏族社会,房屋遗址已大量出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两种。
(1)黄河流域:木骨泥墙天然洞穴→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2)长江流域:干阑式建筑(3)河姆渡文化干阑式建筑最具代表性的遗址是位于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距今大约有六七千年。
(4)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时期,由于过着定居生活,出现了房屋和部落,最具代表性的遗迹是西安半坡村遗址。
仰韶文化时期房屋的平面有长方形和圆形两种形式。
房屋墙体和屋顶多采用木骨架经扎结后涂泥的做法,为了承托屋顶中部的重量,常在室内用木柱支撑。
仰韶文化聚落,常选择河流两岸,地势较高处;由初步的区划布局;分为居住区、制陶区、墓葬区,以壕沟隔开。
(5)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
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
陕西龙山文化的10座半地穴式房址,以吕字形的双间房子最具特色。
前、后室有过道相连,屋内为平整的硬土地面。
二、奴隶社会的建筑1、夏时期的建筑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国家的诞生。
附录:朝代歌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夏朝活动的区域主要是黄河中下游一带,统治中心位于嵩山附近的豫西一带,夏朝已开始使用铜器,修建城郭、沟池和宫室。
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经考古认定为夏朝的都城遗址。
2、商时期的建筑公元前16世纪建立的商朝是一个具有相当文化的奴隶制国家,以河南中部及北部的黄河两岸一带为中心。
商代中期的城址已发现了两座。
殷墟博物苑郑州商城遗址武汉盘龙城遗址3、夏、商时期的建筑材料、技术夏、商时期的宫室建筑中已开始使用人工材料。
这一时期陶质材料和青铜制品在建筑上经常使用。
在二里头遗址和殷墟中已发现用作排水的陶管,殷墟宫殿的青铜擎檐柱既起取平、防护作用,又具装饰效果。
夯土技术逐步应用到建筑中去,它不仅在功能上解决了地面防潮问题,而且在形式上使宫室显得高大威严。
4、西周时期的建筑西周时期,曾掀起城市建设高潮,城墙高度、道路宽度以及各种重要建筑物都必须按等级来建造,王城位于城中心,城市总体布局上已形成了理论和制度,规划井井有条。
工记·匠人营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西周的都城丰、镐、洛邑,遗址已无存,代表性建筑遗址主要发现于周原地区,如陕西岐山凤雏西周建筑遗址。
岐山宫殿的平面布局及空间组合的本质与后世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北方流行四合院建筑并无不同。
这一方面证明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悠久,另一方面似乎也说明了当时封建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建筑组合的变化体现着当时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的变化。
5、春秋时期的建筑春秋时期各国之间战争頻繁,于是夯土筑城成为当时各国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的国防工程,逐渐形成一套筑墙的标准方法。
武进淹城遗址6、西周、春秋时期的建筑材料、技术西周已出现板瓦、筒瓦、人字形断面的脊瓦和圆柱形瓦钉。
到西周中期,瓦的使用日渐增多,并且出现了半瓦当。
在凤雏的建筑遗址中还发现了在夯土墙或坯墙上用的三合土(石灰+细砂+黄土)抹面,表面平整光洁。
春秋时期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考古发现了大量板瓦、筒瓦以及一部分半瓦当和全瓦当。
春秋时期筑城活动十分频繁,技术已十分完善,并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方法。
在建筑色彩上,西周十分丰富,但却有着严格的等级观念,如木构设色:“天子丹,诸侯黝垩,大夫苍士黈黄色也。
”春秋时,建筑雕饰上出现了木雕和石雕,木构架建筑施彩画。
还发现春秋时期的金釭,釭在西周时曾是加固木构节点的构件,发展至春秋时期巳蜕变为壁柱、门窗上的装饰品。
三、封建社会前期的建筑自战国时代开始,至南北朝时期结束,即公元前475-589年,约经1000余年的历史,这个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确立新的生产关系的时期。
1、战国时期的建筑战国时,地主阶级在许多诸侯国内相继夺取政权,宣告了奴隶制时代的结束,国家由春秋时的140多个诸侯国,变成了战国时的7个大国。
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很多的大城市,兴建了大规模的宫室和高台建筑。
出现了丰富多彩的砖、瓦以及装饰图案。
同时,斧、锯、凿、锥在建筑上应用提高了木构筑的加工质量,加快了施工进程。
(1)城市建设从春秋末期到战国中叶,出现了一个城市建设的高峰期,如齐临淄、赵邯郸和燕下都。
(2)宫殿从春秋至战国,宫殿建筑的新风尚是大量建造台榭——在高大的夯土台上再分层建造木构架房屋。
这种土木结合的建筑,外观宏伟,位置髙敞,非常适合宫殿的要求。
留存至今的台榭夯土基址有:战国秦咸阳宫殿、邯郸赵王城的丛台、山西侯马新田故城内夯土台、楚国的章华台等。
(3)陵墓战国时期的陵墓不仅垒坟,而且植树,并且在封土之上建有祭祀性质的享堂成祭殿。
至今发现的战国墓遗址有:河南辉县固围村魏国王墓遗址、河北平山县的中山国王墓群以及自成系统的战国楚墓。
兆域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陵园规划图。
中轴线对称布局,庄严肃穆;五座享堂都是三层夯土的高台建筑。
河北平山县的中山国王陵利用封土台提高了整群建筑的高度,享堂如金字塔一般高居于上,很适合旷野的环境,有很强的纪念性。
战国时这种把高台与享堂相结合的方法,对秦、汉两朝的陵墓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秦朝的建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
秦始皇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与六国技术成就,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
(1)阿房宫: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又开始兴建史大的一组宫殿——朝宫。
其前殿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阿房宫。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
”(2)秦始皇陵:秦始皇陵是古代陵墓中的宏伟作品,是中国历史上体型最大的陵墓。
史称“骊山”的秦始皇陵在陕西临潼骊山北麓,现存陂体为三层方锥形夯土台,周围有内外两重城垣。
《史记》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异怪徙藏满之。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
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2万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
(3)秦长城:秦统一中国后,为了把北部的长城连为一体,西起甘肃临洮,东至辽宁遂城,扩建原有长城。
筑城工程采用因地制宜、就材建造的方法。
在黄土高原,一般用土版筑,无土处则垒筑石墙,山岩溪谷处则用木石建筑。
3、两汉三国时期的建筑汉代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建筑的进步,形成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又一个繁荣时期它的突出表现是木构建筑日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发展。
幻灯片74长安是西汉的首都,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商周以来规模最大的城市。
西汉陵墓宏伟壮观,坟的形状承袭秦制,累土为方锥形,裁去上部称为“方上”,高约20m 左右,其上部多建有建筑。
陵内置寝殿与苑囿,围以域垣,陵旁有责族陪葬的墓,坟前置石造享堂,其上立碑,再前于神道两侧排列石羊、石虎和石獅。
最外,模仿木建筑形式建两座石阙。
四川雅安高颐阙最为华美,是汉墓中的经典作品。
在建筑材料和技术方面,汉朝的制砖技术及拱券方面有了巨大进步/出现大块空心砖,精美的成套画像砖,还有特制的楔形砖和企口砖,砖表面压印各种花纹。
以木结构为主要结构方式的中国建筑体系到汉朝已日趋完善,两种主要结构方法——叠梁式和穿斗式都巳发展成熟。
作为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显著特点之一的斗拱,在东汉已普遍使用。
汉朝的木构架屋顶有五种基本形式:庑殿、悬山、囤顶、攒尖和歇山。
4、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两晋和南北朝300年里,南、北方在生产的发展上比较缓慢,在建筑上也没有太多的创造和革新,主要是沿袭和继承了汉代的成就。
但由于佛教的传入,佛教建筑开始兴起,如佛塔和石窟等。
最早的中国寺庙——洛阳白马寺原为汉代中央部门一种办事衙门的通称,如鸿胪寺、光禄寺等。
白马寺在兴建后也成为此类机构,有如特设的外宾招待所。
于是后世便相沿以“寺”为佛教寺院建筑的通称了。
中国人建寺,走的是把院落式住宅改造为寺院之路。
寺庙是中国佛教建筑之一。
起源于印度的寺庙建筑,从北魏开始在中国兴盛起来,我国在南北朝时代大规模兴建寺庙成风,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首都洛阳内外有一千多座寺庙。
唐朝诗人杜牧的《江南春》待中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可见南朝寺庙之多。
佛塔原是佛徒膜拜的对象。
我国的塔,在类型上大致可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嘛塔和金刚宝座塔几种。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佛塔的主要形式有木构的楼阁式塔和砖造的密檐式塔。
中国的石窟来源于印度的石窟寺。
南北朝时期,凿崖造寺之风遍及全国。
著名的石窟有大同云冈、洛阳龙门、敦煌鸣沙山、天水麦积山等。
从建筑功能布局看,石窟可分为三种:一是塔院型,二是佛殿型,三是僧院型。
A、塔院型:以塔为窟的中心;B、佛殿型:以佛像为主要内容;C、僧院型:供僧众打坐修行之用。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开凿于北魏中期,现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
四、封建社会中期的建筑1、大兴城:隋朝在汉长安东南龙首山南面建造都城——大兴城,把宫府集中于皇城中,与居民市场分开,功能分区明确,这是隋大兴域建设的革新之处。
城内道路是严格均齐方整的方格网式道路,且宽而直,在皇城前轴线两侧相对建有规模巨大的寺庙。
隋大兴城总体上是中轴对称的格局,设计时参考了邺城和汉魏洛阳城的布局。
根据所在地分为六条岗地的特点,安排了功能不同的建筑。
此外,在城市的边缘规划了园林区,既可美化环境,又可成为民众的游览场所,是中国古代城市史上的一大创举。
2、长安城:唐朝长安城基本沿用了隋大兴城的城市布局,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规划最严密的都城——长安城。
世界古代十大城市地位城市面积Km2建造年代(公元)一隋大兴(唐长安)84.1583年二北魏洛阳约73493年三明清北京60.21421-1553年四元大都501267年五隋唐洛阳45.2605年六明南京431366年七汉长安(内城)35前202年八巴格达30.44800年九罗马13.68300年十拜占庭11.99447年长安城的市集集中于东西二市,市的面积约为1.1km周围用墙垣围绕,四面开门。
长安城有南北并列的14条大街和东西平行的11条大街。
长安城道路系统的特点是交通方便,整齐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