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歌描述了哪一历史事件以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的情景?

合集下载

《松花江上》:一曲哀歌动地天

《松花江上》:一曲哀歌动地天

深重的民族创痛激发歌生松花江是流贯东北的大江。

但是《松花江上》这首歌曲却不是诞生在东北,而是远离松花江数千里外的西安。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1931年美丽富饶的东北三省被日军侵占,我国东北三千多万同胞惨遭涂炭,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一批批东北人背井离乡,这仅仅是个开始。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8年抗战,东北沦陷了整整14年。

但我们中华民族是个不屈的民族,是打不垮的民族。

爱国音乐家张寒晖即是这个伟大民族中的优秀一员。

在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中,四处奔波流离。

他1902年出生于河北定县,在那里度过了苦难的童年与少年时代。

1922年,张寒晖离乡赴北平国立艺专戏剧系,同年10月,他加入共青团,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因积极参加革命活动而受到北洋军阀政府的通缉,一度被迫回乡。

1928年,他再次入北平艺专,毕业后留校任教,但因与校方的教育思想难以调和而被革职。

此后几年,他一直在河北定县和西安民众教育馆,从事民众教育、大众艺术等样一首歌,它的威力恐怕远远超过了两个师,因为它的出现影响了整个抗战的局势,这首歌就是《松花江上》。

它在日本侵略军大举侵华的紧要关头,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乃至全国人民的悲愤情怀,唤醒了民族之魂,点燃了中华大地的抗日烽火。

1936年11月、12月,西安事变爆发前后,西安全城到处可以听到《松花江上》的歌声。

后来这首歌曲迅速传遍全国,在当时起到了唤醒民众的作用。

12月11日,蒋介石在“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驱使下,亲临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剿共”。

西安爱国青年学生们自发组织起来前往临潼请愿,要求蒋介石起兵抗日。

行至十里铺,张学良奉命驱车赶来,劝导学生勿去临潼,怕有危险。

学生们激愤高昂地高唱起《松花江上》,悲壮的歌声令人断肠。

张学良闻听此曲大为感动,他沉痛地说:“请大家相信我,我是要抗日的……我在一周之内,用事实来答复你们。

”张学良含泪而返,于次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兵谏蒋介石抗日。

张学良怀着天真的正义亲自陪送蒋介石回南京,从此被扣押。

九一八事变东北人民的逃难与流离失所

九一八事变东北人民的逃难与流离失所

九一八事变东北人民的逃难与流离失所九一八,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为了侵占中国东北而制造的辽宁沈阳事变,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在这场事变中,无数的东北人民被迫背井离乡,他们的生活受到了巨大的破坏。

一、九一八事变的背景九一八事变前,中国东北地区是一个繁荣富饶的地方,人民生活相对幸福。

然而,日本帝国主义不满于在中国的利益,他们利用各种借口,制造了这场事变,企图扩大自己在东北地区的势力。

二、东北人民的逃难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陷入了混乱和动荡。

日本侵略军采取了残酷的手段,对东北地区进行了疯狂的抢掠和屠杀。

面对敌人的暴行,许多东北人民不得不背井离乡,逃离自己的家园。

逃难的过程充满了艰辛和危险。

东北人民不仅要面对艰苦的旅途,还面临着饥饿、疾病和敌人的追杀。

许多人在逃难途中失去亲人,失去财产,失去信心。

他们流离失所,无处可归。

三、流离失所的影响东北人民的流离失所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许多人失去了工作和收入来源,生活变得一片漆黑。

他们不得不依靠救济和施舍来维持生计,生活质量急剧下降。

此外,逃离家园也让东北人民失去了教育和文化的机会。

许多学校被摧毁,许多书籍被焚烧,知识传承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东北人民的文化艺术生活也因此遭受重创,他们失去了展示才华的平台。

四、东北人民的抵抗和重建尽管东北人民经历了巨大的灾难,他们并没有放弃抵抗和重建的努力。

在抗日战争期间,东北人民积极参与抗日斗争,为保卫家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为中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抗战的胜利,东北人民开始了艰苦的重建工作。

他们努力恢复家园的繁荣,重建学校、医院和工厂,恢复社会秩序。

东北人民的团结和奋斗精神在重建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五、九一八事变的历史教训九一八事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刻的教训。

我们必须铭记历史,警惕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同时,我们也要珍惜和平,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关于战争悲凉的歌

关于战争悲凉的歌

以下是一些关于战争悲凉的歌:
1. 《松花江上》:这首歌描述的是九一八事变后,无数东北人民背井离乡、失去家园的悲惨情景。

歌词
中充满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战争的痛恨和无奈。

2. 《嘉陵江上》:这是一首描绘战争背景下人们痛苦和挣扎的歌曲。

它表达了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
平的渴望。

3. 《黄河大合唱》:这首歌曲通过黄河的波涛汹涌,象征了中华民族在战争中的不屈不挠和英勇奋斗的
精神。

歌词中充满了对战争残酷的痛诉,同时也展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4. 《在太行山上》:这首歌描述了八路军在太行山上与日寇进行艰苦斗争的情景。

歌词中充满了对八路
军英勇抗战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战争胜利的坚定信念。

5. 《歌唱二小放牛郎》:这是一首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歌曲,讲述了一个放牛娃在战争中为了保卫家乡
而英勇牺牲的故事。

歌词中充满了对这位小英雄的赞美和敬仰,同时也表达了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的渴望。

这些歌曲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和悲凉,同时也展现了人们在战争中的坚韧和英勇。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复习练习题选择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复习练习题选择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复习练习题一、选择题:1.“‘攘外安内’蒋主张,夜赠领土百万方,金陵城头发乱令,叫尔小民做羔羊……”,这首歌谣控诉了蒋介石对日军侵略采取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全境沦陷。

与该歌谣创作背景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B.百团大战 C.卢沟桥事变D.台儿庄战役2.“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侯,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这凄怆的歌曲唱出了中国人民对日寇的无比痛恨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歌中的“家乡”在( ) A.东北 B.华北 C.西南 D.西北3.疑是问之源。

为研究“九一八”事变的真相,某学者搜集了如下资料,其中你认为可质疑的是( )A.东北将士的回忆B.国民政府的绝密档案C.东北人民的控诉D.日本当时媒体的报道4.蒋介石致张学良密电“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

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

”“沈阳日军行动”是指( )A.西安事变B.九一八事变C.卢沟桥事变D.南京大屠杀5.右图是为警示国人“铭记历史”而作。

下列各诗句,能准确反映这一主题的是( )A.月映华夏魂日照乾坤辉B.月圆神州情勿忘国耻恨C.同胞共圆月两岸一家亲D.奋臂揽明月随手摘星辰6.为提醒大家牢记“九一八事变”,勿忘国耻,居安思危,我国每年都在9月18日鸣放防空警报。

当年,日本制造这一事变的借口是( )A.西安事变B.柳条湖事件C.八一三事变D.一名士兵失踪7.“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

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

小朋友!大家起来闹,日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

”这首童谣出现的背景是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8.时下漫画常以特有的艺术形式反映某一时期复杂的政治形势。

右图是漫画家张仃1946年完成的的作品--《十五年前的一幕童话》。

这幕童话指的是( )A.甲午战争B.五四运动C.九一八事变D.七七事变9.“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松花江上歌曲歌词

松花江上歌曲歌词

松花江上歌曲歌词
《松花江上》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著名歌曲之一,由张寒晖作曲作词。

歌曲描述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被日军占领后东北居民的苦况和收复失地的盼望。

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军不抵抗退出东北后,东北沦陷。

东北军后被调至陕西、甘肃一带围剿红军。

与此同时,大量东北流亡学生也聚集到西安。

在东北军士兵和东北流亡学生中,酝酿着思念沦陷的故土,思念家乡父老的情绪,以及抗日救亡,打回东北去的思想。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松花江上》歌词:
《松花江上》
戴玉强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
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
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
才能欢聚一堂。

当年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传唱。它唱出了东北人民流

当年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传唱。它唱出了东北人民流

放蒋。 因为蒋介石是国民政府的最高统帅,他的 地位在中国暂时是无人可以代替的。杀掉蒋介 石,中国势必出现全国内乱,不但达不到“逼 蒋抗日”的目的,还会使日本乘虚而入。
参加西安谈判的中共代表
周恩来(左三)、秦邦宪(左一)、叶剑英(左二)应 邀赴西安,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了和平解决西 安事变的正确方针。通过谈判,于12月25日促成西安事变的和 平解决。
三、西安事变
时间: 1936年12月12日 张学良、杨虎城 逼蒋抗日 是一次“逼蒋抗日”的爱国行动
人物:
目的:
性质:
《西北文化日报》对西安事变进行报道(1936-1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3)
两位将军身上哪些优秀 的品质值得我们去学习?
为了国家和民族 利益,不惜牺牲自己 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 雄气概。
西安事变前的张学良和杨虎城
歌曲欣赏——《松花江上》
点击播放
导入新课
一曲凄凉的《松花江上》,当年在大江南北、 长城内外到处传唱。它唱出了东北人民流离失所、 家破人亡的惨痛,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侵占富饶 家乡的日寇的愤懑之情,是什么原因使东北人民 “脱离家乡,抛弃宝藏,四处流浪”? 是什么原 因使国共两党再次走向合作,共同抗击日本帝国 主义的侵略。
欲征服支那(近代日本称中国),必先征服满蒙 (中国东北和内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田中义一
日 军 攻 占 沈 阳
读一读 想一想
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 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 候中央处置可也。 ——蒋介石致张学良密电 1931年9月19日
事变发生后,国民党的态度如何? 最终导致了怎样的结果?
3.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根本出发点是 ( A.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B.粉碎亲日派企图 C.实现全民族抗日 D.寻找发展时机 )

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人民的流离失所

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人民的流离失所

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人民的流离失所九一八事变,即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的日本侵华事件,被认为是中日战争的导火索。

这场战争给中国东北地区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与变故,成千上万的人们被迫离开家园,开始了漫长的流离失所之旅。

一、战乱蔓延:家园的风云变幻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以“边境事变”为名,制造了万众瞩目的九一八事变。

随即,日军侵占了中国东北的主要城市沈阳,开始了对整个东北地区和华北的军事占领。

侵华战争的爆发,使得东北地区的人民生活陷入了持续不断的恐慌与不安之中。

许多家庭面临着即将来临的战乱,不得不痛心离开自己的家园,四散奔逃。

二、漫漫流离徙途:逃离家园的艰辛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地区的人民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流离失所之旅。

他们不计一切代价,只为了逃离战争的残酷现实,寻求一丝生活的希望。

面对残忍的战火,人们只能舍弃自己的家园和一切财产,仅带着一些衣物和简单的口粮,就开始了艰辛的徙途。

长途跋涉、沿途劫难、食不果腹、饥寒交迫……流离失所的东北人民经历了无尽的苦难和磨难。

他们在流亡的过程中,目睹了无数的惨状和人间悲剧,但仍然坚定地寻找着一线希望的光亮。

三、扶危济困:中国人自救的努力面对如此沉重的困境,中国东北人民没有选择绝望,而是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的意志。

在流离失所的过程中,中国人民相互扶持,互相携手共度难关。

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合作,还是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上下一心,都为东北人民提供了最大程度的帮助与支持。

一些慈善机构和志愿者组织也积极行动起来,为失所的东北人民提供食物、医疗和住所等基本生活所需。

许多爱心人士捐款捐物,尽自己的力量帮助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们重建生活。

四、艰难重建:东北人民的重新安置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北人民逐渐走出了流离失所的阴霾,开始了艰难的重建生活。

他们在新的土地上重建家园,重新建立起对未来的希望。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支持东北人民的重建工作。

修复房屋、重建农田、恢复交通,都成为了政府工作的重点。

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人民的流离失所遭遇

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人民的流离失所遭遇

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人民的流离失所遭遇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人民的流离失所遭遇在二十世纪的历史长河中,九一八事变无疑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事件。

这场事变发生在1931年的九月十八日,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侵略行动的开始。

在这场灾难性的事变中,中国东北人民经历了巨大的流离失所,遭受了难以言喻的痛苦和困境。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九一八事变对中国东北人民生活的影响。

首先,九一八事变导致了中国东北地区的军事占领。

日本军队趁着混乱的局势,迅速控制了辽宁省的沈阳、鞍山和大连等重要城市,并将其设立为伪满洲国的政治和军事中心。

在占领期间,日军展开了大规模的恐怖统治和残酷镇压,导致许多无辜的中国人丧生。

这一系列的行动不仅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的恐惧和不安,也迫使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逃离战乱。

其次,九一八事变引发了大量的流离失所。

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下,东北地区许多城市受到摧毁,农田被破坏,人民生活遭受重大打击。

随着战争的爆发,无数的家庭不得不离开家园,四处流浪。

这些东北流亡者面临着巨大的困境,他们失去了住所、财产和社会地位,生活陷入了极度的困境。

许多人被迫在山区或旷野中建立简陋的避难所,艰难地度过了漫长而艰苦的岁月。

同时,九一八事变也给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东北地区一度是中国最为繁荣的工业基地,拥有许多重要的矿产资源和工厂。

然而,随着日军的侵略,这些工厂和矿产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和抢夺。

许多工厂被关闭,许多矿产资源被掠夺,导致产业基础的严重衰退。

中国东北人民的就业机会锐减,大量产业工人失去了工作。

这进一步加剧了流离失所者的生活困境,给他们找到新的生计和安身之地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另外,九一八事变也给东北人民带来了文化和教育的冲击。

随着日军的进入,中国东北的学校和文化机构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关闭。

许多学校无法继续运营,许多文化遗产受到损毁和盗窃。

教育和文化的中断使得东北人民的文化素养受到了严重影响,给他们的人生发展和社会融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九一八事变民族解放的不可磨灭

九一八事变民族解放的不可磨灭

九一八事变民族解放的不可磨灭“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这首饱含血泪的《松花江上》,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乃至全国人民的悲愤情怀。

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关东军蓄意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以此为借口炮轰东北军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

1932 年 2 月,东北全境沦陷。

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 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东北的大好河山沦陷敌手,丰富的资源被掠夺,无数的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在日军的铁蹄之下,东北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他们遭受着残酷的压迫和剥削,生命和尊严被肆意践踏。

然而,中华民族并没有屈服,而是奋起抵抗,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斗争。

在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一时间,东北各地的抗日义勇军纷纷崛起。

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有农民、工人、学生、军人等等,但他们都怀着一颗爱国之心,毅然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

这些义勇军虽然装备简陋,缺乏统一的指挥,但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他们的抗日行动,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信心,为后来的抗日斗争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北抗日联军成为了东北地区抗日的中坚力量。

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抗日英烈,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英勇奋战,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

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在濛江县壮烈牺牲。

敌人剖开他的腹部,发现胃里只有枯草、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

赵尚志将军在战斗中身负重伤被俘,他宁死不屈,英勇就义。

赵一曼女士在被捕后,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视死如归。

这些抗日英烈的事迹,感人至深,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对祖国的忠诚和对民族解放事业的坚定信念。

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人民的流离失所生活与奋斗

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人民的流离失所生活与奋斗

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人民的流离失所生活与奋斗九一八事变,即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以“辽宁省奉天市发生事变”为借口,对中国东北进行侵略。

这一事件无疑给中国东北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与伤痛,他们不得不逃离家园,经历流离失所的生活。

然而,虽然遭受了苦难,东北人民并没有放弃对抗的信念,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与奋斗,为民族的解放与独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逃离家园:流离失所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地区陷入了战乱与混乱之中。

日本侵略军无视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对中国东北地区展开了无情的屠杀与劫掠。

面对这一局面,无数东北人民被迫离开他们的家园,背井离乡,流离失所。

逃离家园的东北人民面临着巨大的困境。

许多人失去了亲人,不得不孤身一人踏上漫漫流亡之路。

他们四处流浪,辗转于城市和农村之间,寻求一丝生机。

有的人流离失所,不堪忍受贫困与苦难,被迫成为流亡者、乞丐甚至是卖身者。

二、艰苦生活:温饱难求流离失所的东北人民在他们的新生活中面临了巨大的困境,温饱问题成为他们最为迫切的需求。

许多人不得不靠捡垃圾、乞讨或者做些临时的零工来维持生计。

由于战争的蹂躏,东北人民的生活条件日益恶化,经济上的困难无疑增加了他们的痛苦。

然而,尽管生活艰苦,东北人民并没有放弃希望。

他们相互支持,团结一致,用乐观和坚毅的态度面对困难。

许多人在流亡中积极谋求生存,通过勤奋努力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他们开设了小本经营、手工制作等业务,以此确保自己的生计。

这些微小的努力不仅填饱了肚子,也给他们带来了一丝希望与尊严。

三、坚持抗争:东北抗日根据地的形成尽管东北人民面临着无法想象的痛苦,然而他们的抗争精神没有被击垮,他们坚定地反对侵略者,寻求国家独立与自由。

在他们的努力下,东北抗日根据地逐渐形成,这为整个中国的抗战和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

东北抗日根据地的形成得益于东北人民的不屈不挠,他们积极参与抗日斗争,组织群众,进行游击战争。

在这一过程中,东北人民发扬了顽强的斗志和不畏艰险的精神。

九一八东北人民的流离失所与不屈

九一八东北人民的流离失所与不屈

九一八东北人民的流离失所与不屈九一八,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是中国人民艰难历程中的一个刻骨铭心的痛苦。

那一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对中国东北地区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行动,这场战争给东北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这里将讨论九一八东北人民在流离失所中所经历的苦难,以及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

一、流离失所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遭受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东北人民的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大批东北人民被迫背井离乡,无家可归,流离失所。

他们逃离家园,四散奔逃,无助地面对战争带来的苦难。

在流离失所的过程中,东北人民面临着食物短缺、缺乏医疗资源、丧失亲人等多重挑战。

无依无靠的他们,不得不在战争余波中艰难地生活下去。

许多人为了生存不得不捡破烂、讨饭食,生活状况极为艰难。

二、不屈不挠的精神然而,尽管东北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痛苦,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屈服,反而展现出了顽强不屈的精神。

面对侵略者的暴行,东北人民毫不畏惧,积极组织抗日活动,为保卫家园、争取民族独立而奋斗。

他们在流离失所的状态下,不断寻求机会反抗,积极参与抵抗运动,并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抗战期间,东北人民还发扬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他们相互扶持,互相帮助,共同生活在困境中。

这种团结一心的精神让他们克服了无数困难,为国家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流离失所与不屈精神的意义九一八东北人民的流离失所与不屈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们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勇敢与坚强,充分展现了东北人民乃至整个中国人民在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抗日精神,为国家的独立与解放事业树立了榜样。

在如今的时代,我们应该牢记历史,珍惜和平,努力为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做出贡献。

作为新一代的中华儿女,我们有责任传承九一八东北人民的不屈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只有通过团结一心,坚定不移地奋斗,我们才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实现我们的梦想。

总之,九一八东北人民的流离失所与不屈精神是中国近代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一八东北的战火与流离失所

九一八东北的战火与流离失所

九一八东北的战火与流离失所九一八事变,也称“九一八事件”,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的沈阳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

这场战争给东北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与混乱,使许多人流离失所、四处逃亡,成为那个时代令人心痛的一幕。

一、战火蔓延的东北土地九一八事变是日本扩张的开始,也是中国东北战火蔓延的起点。

在这一天,日本军队假借水道爆炸事故为借口,炮轰中国东北沈阳城,从而开启了对中国东北的大规模侵略。

战火蔓延的东北沦陷区,成为了日军的统治地。

日军对待中国人民毫不留情,进行了残忍的镇压和掠夺。

许多家庭被迫分离,多少儿女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成为了他们的命运。

二、痛苦的沦陷与逃亡在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不断扩大侵略的范围,并逐渐占领了东北大部分地区。

面对战火和日军的威胁,许多东北人民选择了逃亡。

那时的东北,人们逃亡的脚步遍布各地,无数家庭被迫离开家乡,背井离乡。

没有时间收拾行李,他们只能丢下一切,只身漂泊。

逃亡的人们饱受风餐露宿之苦,饥饿与寒冷让他们倍感痛苦。

而且,流离失所的人们也面临着各种危险,很多人失去了生命。

三、九一八背后的人性悲剧九一八事变不仅仅是战争的开始,也是一部人性悲剧的开始。

在这场战争中,无辜的百姓成了最大的牺牲品,他们身陷战火,亲人离散,家园被毁,流离失所成为常态。

这种痛苦的经历,是无法用言辞来形容的。

我们想起援助东北难民的抗战名将冯玉祥将军,为了保护东北百姓,他冒着生命的危险,组建了一支抗日游击队,积极与日军进行抗争。

他的举动无疑给了东北人民一丝希望,也让我们看到了那段艰难岁月中人性的光辉。

四、九一八背后的东北复兴战争过后,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东北地区逐渐恢复了安定与繁荣。

许多失散的亲人得以团聚,许多流离失所的人们也有了新的家园。

东北复兴的历程非常艰辛,需要人们的共同努力与奋斗。

东北人民不屈不挠,稳步前行,他们为东北的发展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东北已经走出那段历史的阴影,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这首歌描述了哪一历史事件以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的情景?

这首歌描述了哪一历史事件以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的情景?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那里有森林煤矿, 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 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的故乡? 那里有我的同胞, 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的宝藏? “九一八”,“九一八”, 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欢聚在一堂? 脱离了我的家乡,
被日军砍掉的一排人头
《东京日日新闻》报道的向井敏明少尉 与野田岩少尉在南京举行的杀人竞赛
1937年12月,日本东京《日日新闻》报道了日军“片桐部队”的 向井敏明、野田岩两名军官在南京紫金山一带进行杀人比赛的消 息。
看完上述视频和图片资料后,你有什么感受?
1、反映了日本侵略者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2、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应牢记历史,从中吸取 教训,发愤图强,努力学习和工作,7年7月7日夜,在北京郊外 的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 军队开枪的事件。第二天一早, 与中国国民党军队之间进入战 斗状态。虽然当时人们希望现 场解决,但是不久日本方面大 规模派兵,国民党政府也立即 发布了动员令,此后进入了持 续8年的日中战争。 ——2001版 事件本身不过是一个小摩擦, 虽然人们希望就地解决,但是 与日本方面的冲突事件不断发 日本右翼历史教科书 生,解决变得困难起来。 ——2005版
——第二十九军司令部
七七事变后,二十九军奋起抵抗
佟麟阁
当民 辱 战 马族 系 死 革者 于 者 裹重 一 光 尸。 身 荣 ,国 者 , 以家 轻 偷 死多 , 生 报难 而 者 国, 系 耻 。军 于 辱 佟 人国, 麟 应家荣 阁
这是一种什么 精神?
——
赵登禹
1937年7月8日
中共发表通电: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 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 立刻准备应付新的大事变。全国上下立刻放弃任何与 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与估计。„„我们的口号是: 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 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 为保卫国土流尽最后一滴血! 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建筑民族 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 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 驱逐日寇出中国!

关于九一八的歌曲

关于九一八的歌曲

关于九一八的歌曲
九一八事变后,许多歌曲应运而生,以唤起人们的抗日救国意识。

其中,《松花江上》是由张寒晖在1935年目睹东北军和东北人民流亡惨状后创作的一首抗日歌曲。

此曲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以至中国人民的悲愤情怀,被誉为《流亡三部曲》之一,并曾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

另一首同样与九一八事变有关的歌曲是《抗敌歌》。

这首歌原名为《抗日歌》,是中国最早的一首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歌曲。

由音乐家黄自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有感于神州山河遭敌寇侵略荼毒,创作此曲以唤起人民的抗敌爱国意志。

九一八事变民族自强的呐喊

九一八事变民族自强的呐喊

九一八事变民族自强的呐喊“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这首《松花江上》,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乃至全国人民的悲愤情怀。

1931 年 9 月 18 日的夜晚,月明星稀,本是一个宁静的夜晚。

然而,日本关东军却精心策划,炸毁了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以此为借口,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那一夜,炮声打破了宁静,也打破了无数中国人的和平生活。

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我国的土地,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东北大地,顿时陷入了一片黑暗与血腥之中。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东北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无数家庭支离破碎,亲人阴阳两隔。

曾经富饶的土地被战火摧残,工厂、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

人们失去了家园,被迫流亡他乡。

但中华民族从来都不是软弱可欺的民族。

在这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无数中华儿女挺身而出,发出了自强的呐喊。

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道抵御外敌的钢铁长城。

东北抗日联军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与日军展开了顽强的斗争。

他们在冰天雪地中,缺衣少食,却依然坚守着抗日的信念。

杨靖宇将军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在濛江县壮烈牺牲。

当敌人剖开他的腹部,发现胃里只有枯草、树皮和棉絮,无一粒粮食。

赵尚志将军率领抗日将士纵横驰骋,奋勇杀敌,令日军闻风丧胆。

还有赵一曼、李兆麟等无数抗日英烈,他们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

在全国范围内,各界人士也纷纷行动起来。

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人们以各种方式表达着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怒和反抗。

爱国志士们奔走呼号,呼吁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敌。

文艺工作者们创作出了大量鼓舞人心的作品,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

九一八事变,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一场灾难,更是一次民族觉醒的契机。

它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国家如果落后,就会挨打;一个民族如果软弱,就会被欺凌。

九一八事变励志歌曲

九一八事变励志歌曲

九一八事变励志歌曲推荐文章国庆节励志名言警句140句热度:我是演说家励志演讲文章热度:经典电影励志语句大全热度:欧美比较老的励志电视剧推荐热度:反映军旅生活的励志电视剧热度:九一八事变是一段尘封的历史,在那段阴暗的岁月,多少人流离失所,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九一八事变励志歌曲,供大家参阅! 九一八事变励志歌曲《九一八事变》1931年的那个秋天永远记住那天叫做九一八事变蒋光头像是吃了大便“不抵抗”的政策他陆续上演时间走得快若闪电不足一个月的时间东北就沦陷只听到轰隆一声响炮鬼子引爆柳条湖当信号北大营的兄弟伙还在睡觉扑酣扯得象宁嘎子(知了)在叫总裁说头天晚黑(上)天气预报听到打雷你们莫(不)要闹放弃抵抗是为你好蒋总裁的命令只有听到谁敢违抗要遭“秒”只想你铺盖盖好枕头塞好嘴巴闭到管得别个在门口吵甜蜜蜜你睡的甜蜜蜜九一八事变励志歌曲《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九一八纪念馆展馆事记1997年9月6日,日本时任首相桥本龙太郎来沈阳访问,并在残历碑前亲手写下“以和为贵”四个字。

1997年11月2日,“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扩建工程正式奠基,原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参加奠基仪式并题词:“以史为鉴,富国强兵。

”1999年9月18日上午9时整,“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新馆开馆典礼隆重举行。

时任中共中央江泽民亲笔题写馆名。

九一八纪念馆1999年9月23日,张学良将军妹妹张怀敏携丈夫、儿子参观了博物馆,并留言“勿忘国耻”。

2000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69周年,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万人签名活动”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残历碑”的东侧举行,数以万计的市民在白布长卷上签名。

纪念九一八歌唱家程志演唱歌曲《松花江上》

纪念九一八歌唱家程志演唱歌曲《松花江上》

纪念九一八歌唱家程志演唱歌曲《松花江上》
歌曲《松花江上》创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

1935年在西安,词曲作家张寒晖先生目睹了几十万东北军和人民流亡悲痛的声音与惨景之后,他到西安北城门外东北难民集中的地区走访,与东北军的官兵和家属攀谈,听他们控诉“九一八”日本鬼子的罪行,听他们对失去故乡、亲人的思恋。

以此创作出《松花江上》的歌词,并以北方失去亲人的女人,在坟头上的哭诉哀声为素材,写成《松花江上》的曲调。

歌曲赏析:
该曲歌词内容真切感人,第一部分是由两个乐段组成,每一段又都由三个乐句构成。

这一部分的音调富于叙事与抒情的特点。

第二部分的旋律以环回萦绕、反复咏唱的方式得到了展开,感情越来越激动,具有回肠欲断的效果。

这部分以呼喊似的音调、悲愤的情绪,控诉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后的滔天罪行,表达了东北人民要求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最后的尾声,唱出了呼天唤地似的旋律,使歌曲达到了高潮。

在声泪俱下的悲痛中,蕴藏着要求起来反抗斗争的力量。

《流亡三部曲》,抗战时期万众传唱的爱国歌曲

《流亡三部曲》,抗战时期万众传唱的爱国歌曲

《流亡三部曲》,抗战时期万众传唱的爱国歌曲《流亡三部曲》是在抗战时期万众传唱、脍炙人口的一组爱国歌曲,对激励民众走向抗日战场发挥了难以估量的推动作用。

《流亡三部曲》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松花江上》,创作者张寒晖;第二部《流亡曲》和第三部《复仇曲》(又名《上前线》),创作者均为刘雪庵。

'918事件'之后东北人民被迫流亡关内,有家不能归,有仇不能报,心头郁结的悲苦怨愤通过歌曲传唱到全国。

《流亡曲》是继《淞花江上》'整天在关内流浪'之后,提出了'流浪到哪年,逃亡到何方'的责问,以'心的颤动''灵的叫喊',向千千万万的同胞发出民族危难的警报。

流亡三部曲来自经典老唱片00:0009:53张寒晖(1902——1946)张寒晖,男,河北定县人,“九一八”事变后来西安省立二中(今陕西师大附中)执教。

曾在北平人艺剧专学习。

1925年加入中共,1930年加入左联,组织剧社等。

他耳闻目睹西安街头,几十万东北军和人民流亡悲痛的声音与惨景。

激起了他的创作灵感,他以北方失去亲人的女人,在坟头上的哭诉哀声为素材,写成《松花江上》的曲调。

他的友人姚一征说:“当歌曲写完后,我们唱到‘爹娘啊,爹娘啊’时,竟呜咽地哭了。

”《松花江上》先在省二中唱起,后流传东北军,并迅速唱遍大江南北和长城内外。

张寒晖还参与省民教馆组织的救亡宣传,成立实验剧团、铁血剧团,自导自演,演出了《不识字的母亲》等许多话剧。

编辑出版《老百姓报》,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1941年8月,他到延安,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戏剧委委员等职。

1946年3月11日病逝延安,时年45岁,长眠于宝塔山麓。

刘雪庵(1905~1985)刘雪庵,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四川(今重庆)铜梁人。

幼时受其兄影响爱好音乐。

1926年入成都私立美术专科学校学习钢琴、小提琴和作曲并学唱昆曲。

1929年转入上海私立中华艺术大学。

抗战歌曲《牺牲已到最后关头》背后的故事

抗战歌曲《牺牲已到最后关头》背后的故事

抗战歌曲《牺牲已到最后关头》背后的故事在抵御外敌入侵的抗日战场上,中国军队仍然保持着高昂乐观的战斗精神,奋勇拼杀的战士们在战斗的间隙高唱着这样一首歌:同胞们,向前走,别退后!同胞被屠杀,土地被强占,我们再也不能忍受……这首激昂的歌曲曾鼓舞无数中华儿女在各个战场上奋勇拼杀,那么这首歌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这首歌诞生于1936年,这是中日民族矛盾空前上升,全面抗战一触即发的年份。

他那铿锵有力的旋律召唤着无数中华儿女为了民族解放和独立走上了血雨腥风的战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

当时,孟波、聂耳、冼星海和麦新等一些进步音乐家汇聚上海,他们决心创作抗战歌曲,吹响战斗号角,以唤醒广大民众。

孟波说,当时爱国人士有一个共同的信念:要把抗日救亡歌曲传送到军队、街头、工厂、学校、商店的每一个角落、使它成为抗战年代的最强音。

1936年9月,孟波和麦新等人在冼星海家碰头,当时东北已沦亡五年,华北也将不保,在滚滚的黄浦江边,20岁的孟波和21岁的麦新相对而视,他们想到在日寇的铁蹄下,国土在沦丧,东北三万同胞沦为亡国奴,人民遭涂炭,麦新情不自禁用坚定的语调喊出一句:“牺牲已到最后关头!”孟波热血沸腾、眼睛一亮说:“对,我们要发出抗日救国的怒吼!”望着滚滚黄浦江水,两个热血青年心潮起伏,澎湃的词曲脱口而出——“亡国的条件我们决不能接受,中国的领土一寸也不能失守。

牺牲已到最后关头……”孟波和麦新一气呵成作词谱曲,又与冼星海等切磋定稿。

一曲《牺牲已到最后关头》就此迅速传遍大江南北。

当时的广播电台专门播出;《大众歌声》刊载歌曲广为传发;这首“时代的号角”,在短短几个月中,歌集出了四版。

随着全面抗战的深入,他的影响力扩大到全国各地,甚至波及到军营。

当年许多热血青年,正是唱着这首歌,加入了抗日战争的队伍,许多革命战士,正是唱着这首歌,杀敌立功。

百团大战、台儿庄战役,壮烈的歌声,在战壕、驻地、村落、流亡的学生中,千百次地响起……在枪林弹雨的台儿庄战场上,所有中华儿女团结起来,虽然他们信仰不同,虽然他们远离家乡,但是他们秉承着一个信念:为了国家,为了父母,为了妻儿,为了把日本人赶出中国,面对侵略者的炮火,他们义无反顾,前仆后继,悲壮惨烈,气吞山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日军砍掉的一排人头
《东京日日新闻》报道的向井敏明少尉 与野田岩少尉在南京举行的杀人竞赛
1937年12月,日本东京《日日新闻》报道了日军“片桐部队”的 向井敏明、野田岩两名军官在南京紫金山一带进行杀人比赛的消 息。
看完上述视频和图片资料后,你有什么感受?
1、反映了日本侵略者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2、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应牢记历史,从中吸取 教训,发愤图强,努力学习和工作,为国家强 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日本右翼势力修改历史教科书的目的是什么?
歪曲历史、美化侵略战争,开脱 战争罪责,企图复活军国主义。
二战时的日国愤怒!全 国人民一致谴责这种 行为。
为什么?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如果忘 记了国耻,甚至可“拿民族的耻 辱开玩笑”,对一个民族而言, 那又意味着什么呢?我们必须 要明白:有些事永远不能忘记 ,一个民族的创伤更不容视为 儿戏!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南京大屠杀的判决: “在日军占领后最初六个星期内, 南京及其附近被屠杀的平民和俘虏,总数 达二十万人以上。这种估计并不夸张,这 由掩埋队及其他团体所埋尸体达十五万五 千人的事实就可以证明了。根据这些团体 的报告说,尸体大多是被反绑着两手的。 这个数字还没有将被日军所烧毁了的尸体, 以及投入到长江或以其他方法处分的人们 计算在内。”
新四军
1937.7.30占领天津
1937.7.28占领北京
中 华 民 族 到 了 最 危 险 的 时 候
1937.8.13进攻上海
1937.12南京大屠杀
万人坑内死人尸骸头颅
下关长江边尸体堆积
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目黑辎重兵联队兵站汽车第十七 中队村濑守保拍摄的南京下关长江边尸体堆积的场面。
——第二十九军司令部
七七事变后,二十九军奋起抵抗
佟麟阁
当民 辱 战 马族 系 死 革者 于 者 裹重 一 光 尸。 身 荣 ,国 者 , 以家 轻 偷 死多 , 生 报难 而 者 国, 系 耻 。军 于 辱 佟 人国, 麟 应家荣 阁
这是一种什么 精神?
——
赵登禹
1937年7月8日
中共发表通电: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 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 立刻准备应付新的大事变。全国上下立刻放弃任何与 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与估计。„„我们的口号是: 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 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 为保卫国土流尽最后一滴血! 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建筑民族 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 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 驱逐日寇出中国!
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描述如下:
①日军于1937年12月占领南京
(这时,由于日军占领,有众 多民众死伤,即南京事件)。 ——2001版 2005版则直接将括号中内容删 除。
②有关这件事(即南京大屠杀)
的真实状况在资料上仍存在疑 点,有各种不同见解,现在仍 是争论所在。 日本右翼历史教科书 ——2001版
请同学们听歌曲《松花江上》,回忆上一节课 的有关内容,思考下面的问题: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那里有森林煤矿, 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 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的故乡? 那里有我的同胞, 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的宝藏? “九一八”,“九一八”, 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欢聚在一堂? 脱离了我的家乡,
1937年7月17日
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 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 任。
七七事变后中国的抗战,与九一八事变后 的抗战有何不同?
九一八事变 局部抗战
七七事变 全面抗战
第二次国共合作
国民党
国民党军队
正面战场
共产党
西北工农红军
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
八路军
敌后战场
1937年7月7日夜,在北京郊外 的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 军队开枪的事件。第二天一早, 与中国国民党军队之间进入战 斗状态。虽然当时人们希望现 场解决,但是不久日本方面大 规模派兵,国民党政府也立即 发布了动员令,此后进入了持 续8年的日中战争。 ——2001版 事件本身不过是一个小摩擦, 虽然人们希望就地解决,但是 与日本方面的冲突事件不断发 日本右翼历史教科书 生,解决变得困难起来。 ——2005版
这首歌描述了哪一历史事件以后东北人民流离 失所的情景?这一事件发生在何时何地?为什 么会出现这种情景?
第18课 全民族抗战的兴起
看视频 答问 题
七七事变的发生是偶然还是蓄意的?
卢沟桥的重要性
日军控制区 日军控制区 日军控制区
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 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 共存亡,不得后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