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

合集下载

文言文阅读七种题型答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七种题型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七种题型答题技巧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何、焉、与、所、因)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题型一:断句方法指导:断句分为二种:一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二是句子内部的停顿。

1.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理解越准确,断句也越准确。

2.翻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的停顿,对应原句标出停顿之处。

3.朗读停顿与节奏划分的基本方法:(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3)句首关联词语后要停顿;(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5)“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7)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9)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

题型二:文言虚词和实词方法指导:1.文言虚词。

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4个,我们要熟记每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据这些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的相关考题。

2.文言实词。

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

实词解释的方法:(1)扩词法。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

注意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2)积累法。

即把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字积累起来,以便自如地理解运用。

(3)揣测法。

有些文言字词,用扩词的方法理解不通,教材中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联系上下文揣测其意义,用这种方法时切忌脱离文本,毫无根据地随意猜测。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2024中考备考重点难点03 课外文言文阅读(六考点六技巧)-2024年中考语文

2024中考备考重点难点03  课外文言文阅读(六考点六技巧)-2024年中考语文

重难点03 课外文言文阅读(六考点六技巧)从整体上看,文言文阅读难度加深,课外文言文的比例逐步提高。

考查的文段、内容容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从材料的组合形式上看,除了常见的单篇(或节选)文言文外,诗文联读、两篇(段)对比阅读以及群文阅读、试题最后一题中链接文言材料的形式逐渐增多。

从具体考点上看,命题重在考查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理解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断句是必考的。

实词的理解注重引导学习及解题方法,融入查字典法、语境推断法、成语助记法、课内外迁移法等;断句一般会提示断几处,降低错误率;句子翻译则给出关键词助记,提醒考生重视关键词与采分点,也有的结合文意理解、句子赏析考查;理解基本内容并归纳内容要点,或与其他篇目链接探究,或融入情境,或跨学科考查。

一些试卷还会将文言文阅读整体设置为专题任务群,在真实情境中解决所有任务,注重问题的解决。

从题型上看,客观题的比例大幅度减少,主观题成为主要考查形式,特别是开放题备受命题者的青睐。

考点一、词语(实词、虚词)(一)中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考查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的活用。

1.从考查方式看,中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1)单独考查,即从文言文中选出四个语句,要求解释加点的实词的意思。

考查时,以单音节词居多,双音节词也时有出现。

(2)偶尔在选择题中与虚词混合在一起考查。

(3)常与文言文翻译放在一起考查,且实词往往是得分点。

2.从文言实词的根本来源看,中考考查的文言实词基本上都在课本中出现过,重点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中考文言文中出现的相关实词看似与我们学过的课文没有联系,但认真分析后可以看出,这些词的意思与我们学过的课文密不可分。

3.理解文言实词的方法(1)语境推断。

实词绝大多数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解释词义时,要紧密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2)联想推断。

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释试题中的实词词义。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中考课外文言文(传记类)做题技巧

中考课外文言文(传记类)做题技巧
( “为所吞”即“被……吞掉”)
c. 于 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没有标志词语: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 动)
5、固定句式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例: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 办”“把……怎么样” 例:……如太行王屋何?
基本形式:“……者,……也”“……
者,……”“……,… …也”“……者也”。
另一种是用 “则”“皆”“乃”“为”“即”“非”等判 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课文中的例句: (1)“…,…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投(之)以骨。(《狼》)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5)省略量词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 一(块)抚尺而已 。(《口技》)
翻译句子
题型二:句子翻译
●原则●
1、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2、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做到:信、达、雅。
“信”——准确 “达”——流畅 “雅”——优美
“人物传记”全篇思路: ①开头:介绍人物个人情况:字、号、出身、
天赋、 性格、任职情况…(举、荐、征、召、辟、授、 除、)
②主体:记叙人物在任职期间的升、调情 况,主要事迹,取得的政绩。
名利的态度: 孝敬父母、直率豪爽、机智聪颖、 坚毅执着、勤奋好学、放任不羁、 嫉恶如仇、乐善好施、拾金不昧 淡泊钱财、淡泊名利、清高自守……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命题解析及答题思路技巧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命题解析及答题思路技巧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命题解析及答题思路技巧命题解析面对课外文言文考题,同学们首先从心理上不要惧怕。

畏惧、慌张只会自乱阵脚,这样还没开始答题就已经开始失分了。

我们走上中考考场前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复习,再加上平时的积累,我们已经拥有了解答课外文言文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

另外,中考课外文言文内容上一般比较浅显,并不深奥难懂,在命题上有以下特点:第一,选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的选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

且选文大多为叙事类小故事,这类故事通常能给人以启示或表达某个道理。

第二,题型。

中考课外文言文涉及字词解释、句子翻译、篇章理解、主旨把握等考查。

其中,字词解释主要是实词解释,另外还有“之”、“而”、“其”、“以”、“于”、“何”六个虚词也会出现在课外文言文的考察中;句子翻译一题既有要求将文中的某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也有给4个选项,选择正确的义项;而篇章理解、主旨把握是主观简答题,通常提问重点在语段内容的理解上,这一题一般能从语段中找到解答的语句,有时也要求对短文中的人物进行性格特点的概括,或提问语段给人的启示或阅读后能从语段给人的启示或阅读后能从语段中得出什么道理。

第三,考点。

虽然课外文言文的选文来自课外,但遵循的却是“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

课外文言文考题主要考查的是同学们阅读文言篇章的能力,这能力从何而来?当然是从课内来。

所以,实则考查的是同学们将课内学到的知识迁移至课外的能力。

题型答题技巧一、划分句子节奏文言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①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能停顿;②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

技巧一: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需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通读全文,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以及大致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节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进行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技巧二: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中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方法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方法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方法解析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固定表述一、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型1.“何……之有”表示反问,其中的“之”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有”是动词,“何……”是其宾语。

提前宾语的作用在于强调宾语。

“何……之有”可译为“有何……”。

“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定语。

宾语是“……”所代替的名词性短语。

如:(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韩非子?难二》)――也是国君的力量,臣子有什么力量呢?2.“不……乎”“不亦……乎”是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即“不是吗”,或者“不也是吗”。

如:(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2)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子鱼论战》)――利用敌人受阻的机会进攻他们,不也可以吗?3.“何以……为”,“为”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作“为”的前置宾语;“以……”是介宾短语,作“为”的状语。

所以“何以……为”,等于介宾短语“以……”加动宾短语“为何”,相当于“用(要)……做什么”。

如:(1)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既然如此,那么用兵做什么?(2)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就要做真王了,要个假王的名义做什么?“何以……为”有时也作“奚以……为”“安……以为”。

如:(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要飞到九万里之外又向南飞干什么?(2)君长有齐,奚以薛为?(《战国策?齐策》)――您长久地据有齐国,要薛城做什么?4.“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用反问的形式,委婉地表示说话人肯定的看法。

如:(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私心刺谬乎?(《报任安书》)――现在您让我推荐贤士,恐怕与我的心意相违背吧?(2)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孔子说:“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二、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型1.“如……何”“奈……何”“若……何”,相当于“对(把)……怎么样(怎么办)”。

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

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

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一)断句1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需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通读全文,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以及大致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节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进行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通文意(四步骤)①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

②断出几个大的层次。

(句首、句末虚词)③按前后顺序,边琢磨边断句④检查已断句部分,疑难处根据上下文推断2、标志①句首语气词:夫、其、斯、惟、盖、盍、且夫、若夫、乃夫、凡【谨、敢、窃、请等表敬副词】这些词常用在一句话的开头,前面可断开。

②句首关联词:苟、纵、是故、于是、向使、虽然然而、无论、至于、至若、是以、然则、纵使等词前面可断开。

③句首叹词: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④句首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继而、斯须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⑥句末语气词:也、哉、矣、乎、焉、兮、耳、耶(邪)、与(欤)、而已、也与、也邪、矣哉、也哉、也已、也已矣、焉耳矣3、语法①名词: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常做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办法,结果如何②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关系。

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

③代词:常见代词基本有下面三种:●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

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

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

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必考点及答题技巧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必考点及答题技巧

2018-03-31课外文言文阅读在中考语文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不少同学苦不堪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理一理课外文言文怎么考怎么答!常考课外文言文主题有写人记事和讽谏劝说。

先来两道题感受下(文末附翻译):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写人记事类)申不害者,郑之贱臣也,学黄、老、刑名,以干昭侯。

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

申子尝请仕其从兄,昭侯不许,申子有怨色。

昭侯曰:“所为学于子者,欲以治国也。

今将听子之谒而废子之术乎,已其行子之术而废子之请乎?子尝教寡人修功劳,视次第;今有所私求,我将奚听乎?”申子乃辟舍请罪曰:“君真其人也!”(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二》)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今将听子之谒而废子之术乎答:今/将/听子之谒/而废子之术乎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内修政教(整治、整顿)(2)终申子之身(去世)(3)申子尝请仕其从兄(曾经)(4)申子有怨色(脸色或表情)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A.申不害者马之千里者B.以干昭侯皆以美于徐公C.我将奚听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D.申子乃辟舍请罪曰乃入见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为学于子者,欲以治国也。

答:我之所以向你学习,是打算用来治理国家的。

5.请简要说说文中的韩昭侯身上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答:①知人善用;②明法度;③善于说理;④坚持原则。

(答出两点即可)6.简要谈谈你对文中“修功劳,视次第”的理解,并说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答:按照功劳的大小来封赏等级。

这样做有助于维持君王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安定。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讽谏劝说类)后唐庄宗猎于中牟,践蹂民田,中牟令当马而谏。

庄宗大怒,命叱去斩之。

伶人敬新磨率诸伶走追其令,擒至马前。

数之曰:“汝为县令,独不闻天子好田猎乎?奈何纵民稼穑,以供岁赋,何不饥饿汝民,空此田地,以待天子驰逐?汝罪当死,亟请行刑!”诸伶复唱和,于是庄宗大笑,赦之。

巧做课外文言文

巧做课外文言文

巧做课外文言文文言文,一直是学生感到害怕的一部分考试内容,关于课内文言文,只要学生肯下工夫,多读多记一般都能解决问题,关键是课外文言文,有些学生是“谈虎色变”,还没仔细看已是怕上心头,其实课外文言文只是课内文言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只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任何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下面,笔者就做课外文言文这一块谈几点做题的要点:一、注重题目:一般课外文言文的大概内容都可以在题目中反映和体现,如《齐王筑城》、《螳螂捕蝉》、《斗牛图》等等,在掌握文章大概意思的基础上对照文后出现的相关注解去通读全文,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在通读的过程中,卡住的地方不必死死揪住不放,先了解大概再说。

二、注重考题:阅读过程中,不了解的地方有时可通过后面的考试题目变得“豁然开朗”,如有些文言文选择题列出了四个答案,开始并不知道谁对谁错,那么我们可指导学生每个答案都替进文中试试,到时有些难懂的问题也能“浮出水面”。

三、注重技巧:要想做出课外文言文的字词解释、句子翻译、断句停顿等题,关键还是一个“巧”字,要理解“巧”、答题“巧”,那么,如何来做到这个“巧”字呢?第一步:理解课外文言文的时候,那些国号、年号、人名、器物名、书名等专有名词不必花心思,只要知道有这个人或物就行,这就是所谓的“保留法”;第二步:有些文言字不理解的时候,可以把这个字进行组词或替换,再回到原句中进行翻译,这就是所谓的“替换法”;第三步:翻译时找固定文言词组,如“以……为……”、“孰与……”、“犹……之与……也”等,初中语文固定词组可以说是寥寥可数,相信一强调对学生并非是难事,把这几个字作为统一的一体,不要拆开,这就是所谓的“固定法”;第四步:由于文言文表达的句式和我们现在有所区别,翻译时,应按现在的语言习惯加以调整,如“宋何罪之有?”应调整为“宋有何罪?”又如“胡不见我于王?”应调整为“胡不于王见我?”一经调整,句子马上变得简单通顺,这就是所谓的“移位法”;第五步:文言文中有许多的虚词,有的表停顿,有的表语气,有的凑音节,如“者”、“也”、“矣”、“夫”等,理解句子意思的时候,这些虚词可忽略不追究;还有的句子省略了前面的人或物,省略了后面的关联词或宾语,那么,理解句子的时候应把它们给补出来。

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

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

很多同学语文考试最怕课外文言文阅读,那么中考时遇到课外文言文的题目应该怎么解答呢?课外文言文解题技巧技巧一: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需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通读全文,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以及大致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节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进行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技巧二: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技巧三: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技巧四:找出动词,明确句意古汉语中,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

技巧五:借助名词(代词)断句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

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常见代词有:“我”(吾、予、余、我),“你”(尔、汝、女、公、卿、若、君、而、乃、子),“他”(之、彼、其、此)。

技巧六:利用对称句式断句解题时,注意古文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等特点。

主旨理解题课外语段通常选用短小又有含义的故事作为考试的选文,这类故事的情节或人物都能给人以一定的启示,读者能从中领悟生活或人生的道理。

这一题就是针对语段给人的启示或读者读后领悟的道理发问。

内容理解题从近几年中考本类试题的形式上看,题目后面带有答题要求。

答题要求分为两种,即,要求答案用文中的话表述,或答案用自己的话表述。

从提问内容看,所有题目都针对故事中的情节或人物发问,目的是考查考生是不是读懂了故事。

人物形象分析速记口诀标题开头须关注,具体事件显性格,语言动作析特点,侧面描写起烘托。

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

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

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文言文是中考一大重要题型。

课内文言文较为简单,平时掌握好课文背诵、识记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即可。

面对课外文言文考题,学生首先在心理上主产生惧怕。

畏惧、慌张只会自乱阵脚,这样还没开始答题就已经开始失分了,因此考生掌握文言文的答题技巧有助于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

方法/步骤第一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要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理解题目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材料的内容,从而帮助题目答题。

第二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考生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考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考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三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考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

这是典型的“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题目。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已经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

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中考文言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中考文言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中考文言文阅读题答题技巧【篇一:中考文言文阅读题答题技巧】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乎、然、与)在文章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解析:1.文言诗文背诵要求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改;默写文言诗文语句,不仅要连贯前后语句,默写时还应一字不错。

中考默写一般4句诗、2句文,特别注意背诵篇目中的名句。

记住并纠正自己以前默写中的错别字。

2.古诗理解鉴赏要重点关注各册教材中以讲读篇目出现的古诗词曲,要注重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积累,特别是教材中的注释;要对《篇目点击》中的赏析指导和练习相当了解,对诗句的理解、诗词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把握准确。

3.对一些名家名篇,还应了解作者的姓名、生活时代和篇名。

4.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

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5.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

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6.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

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7.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

课外文言文答题方法

课外文言文答题方法

课外文言文答题方法1: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要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理解题目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材料的内容,从而帮助题目答题。

2:结合注释速读全文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考生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考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考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3: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考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4:“对症下药”解答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

这是典型的“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题目。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已经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

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3、内容理解题。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5:开放性理解题的解题方法。

(1)第一类的解题方法——说说对文中人物的评价、观点或看法。

中考语文必备:初中文言文考试阅读答题技巧汇总

中考语文必备:初中文言文考试阅读答题技巧汇总

中考语文必备:初中文言文考试阅读答题技巧汇总“文言文阅读”一般会考到实词、虚词、句子翻译以及文意理解这四大考点,那么每个考点都有哪些答题技巧呢?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文言文的答题技巧

文言文的答题技巧

文言文的答题技巧一、文言字词的复习。

文言文的文意把握以翻译句子和理解句意为前提,而弄懂句意,正确朗读又以理解文言文的字词含义为前提。

所以我们首先要注意对古汉语中虚实词意义的理解和积累。

(一)文言实词的理解。

文言实词的理解,主要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实词,这些词语都有内在的规律可掌握,复习时应从归纳复习并加以识记。

1、一词多义。

古代的词以单音节为主,一个词往往有几个义项。

许多时候,各个义项之间是有关联的。

因此我们必须掌握最基本的义项,由基本义项而展开的引申义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

如:间(1)中间。

《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2)参与。

《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3)隔开,隔绝。

《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当然,会有些和基本义项相去甚远的意思,这些特殊的义项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把它作为重点并牢牢地记住。

2、古今词义。

从古至今,大多数词义发生了变化,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

如“江”“河”在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而现在成为河流的统称。

(2)词义缩小。

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仅指“妻子”。

(3)词义转移。

如“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是名词;今天转移为“为了正义事业而献身”。

这类词应将古今词意结合起来记忆,在考试时才能准确辨别。

3、通假字。

古今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两字之间只是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

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辩”通“辨”。

通假字的复习没有捷径可走,主要靠平时的积累。

4、词类活用。

古汉语中,某些实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词句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词性,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名词作动词;(2)名词作壮语;(3)动词作名词;(4)使动用法;(5)意动用法;(6)形容词作名词;(7)形容词作动词。

活用类的词本身意思并不难理解,关键在于要判断在句中是什么词性。

因此,要了解常用的词性,如名词、动词、形容词、连词等。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一、题型梳理从近年出题形势看,多以选择、翻译、简答等形势呈现。

1、选择题:基本还是围绕字词基础知识展开,文言实词、虚词均有所涉及,特别对一些具有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的字词"情有独钟",一般以"选择与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下面哪一(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等方式加以提问。

2、翻译题:即将文言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一般选择文中包含重点实词含义,具有特殊句式,或在文本中处于重要位置的语句。

3、简答题多进入文本内里,关乎课文整体的把握,包括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内涵的分析,对人物形象、思想、情感的评论、艺术手法的剖析以及选文间的比较辨析及延伸拓展。

二、应对技巧针对不同的题型,复习和应考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

近年语文中考中,选择题仍以词义辨析为主,具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等文言现象的字词是重点。

这类题一方面仍倚赖同学平日积累,反复训练,触类旁通,以至对一些重点字词"刻骨铭心",另一方面做此类题特别要注意审题,到底是选择"正确的一项"还是"不正确的一项"。

另外,做选择题除了扎实的认知基础外,还可讲究方法,用代入检验的方法将解释放入句子中,看是否符合语境,语句是否通畅;用排除确定项的方法将自己有把握的选项剔除出去,以缩小选择的范围,降低选择的难度;用对照选项的方法对选项词语进行意义、用法、语法位置的分析与判断。

翻译题今年将出现在课外文言文考查中,因此基本字词义的掌握程度及翻译技巧的把握将成为关键。

文言翻译不是个体字词简单的拼凑,它既考察学生对实词、虚词、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及句子间语意关系的掌握和领会,又考察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只是有时呈现出来的译句语言不够通顺,导致文意晦涩难懂。

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图文稿

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图文稿

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中考文言文阅读必然会考到课外语言材料。

面对从未读过的语段或文章,又无工具书可查,怎么办?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很多同学感到束手无策。

我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解题四个步骤,仅供同学们参考。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

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

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中考课外文言文(传记类)做题技巧(共31张)

中考课外文言文(传记类)做题技巧(共31张)

人物形象、性格分析——看“关系”
(一)朝廷官员所以涉及的关系及人物评价:
1. 与皇帝或上级的关系:忠于职守、忠君爱国、英勇无畏、
不畏强权、临危不惧、刚正不阿、
善于辞令、针砭时弊
2. 与下属之间的关系: 秉公执法、公平公正
3. 与百姓之间的关系:爱护百姓、为民做主、执政为民
为官清廉、忠于职守
(二)普通人涉及到他和身边的父母、朋友的关系,及对待

2.所以如 果你有 愿望, 如果你 真的还 有力量 去实行 它,我 觉得我 一定要 即刻就 出发, 去完成 自己的 愿望, 让自己 更少的 遗憾。 人生是 一个漫 长的过 程,年 轻是多 么的好 ,但是 请你们 记得, 记得有 很多的 东西, 当你不 懂的时 候,你 年轻, 当你懂 得了以 后,你 已年老 。
3、倒装 句(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 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例:甚矣,汝之不惠。 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 (2)宾语前置 用“之”或“是”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要前置。
例:“何陋之有?”
(3)定语后置 为了突出修饰语,常将定语放在中心词后。
例:尝贻余核舟一。
(定语“一”后置,调整回“一核舟”,可译为“一个核舟”。)
③结尾:人物评价或结局。(封、卒、谥)
直译
1、直译: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 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严格 对应。
2、好处:字字落实,句句对应
严谨。
不足:若原句复杂难懂,直译就不够通顺。
意译
1、意译: 根据句子的大意进行翻译,尽 可能照顾词义,尽量符合原文意思。
2、好处: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比较通
名利的态度: 孝敬父母、直率豪爽、机智聪颖、 坚毅执着、勤奋好学、放任不羁、 嫉恶如仇、乐善好施、拾金不昧 淡泊钱财、淡泊名利、清高自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课外文言文阅读解题四步骤:中考文言文阅读必然会考到课外语言材料。

面对从未读过的语段或文章,又无工具书可查,怎么办?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很多同学感到束手无策。

我们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解题四个步骤。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

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

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

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

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语)。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一、(2016·桂林)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言志①《论语》颜渊、季路侍②。

子曰:“盍③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④,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⑤。

”颜渊曰:“愿无伐⑥善,无施⑦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注释】①本文是《论语》一书中《公冶长》篇的“颜渊”章,标题系编选者所加。

②颜渊、季路:孔子的两个学生,季路即子路。

侍:古代后辈陪从在尊长者之旁叫做侍。

③盍:何不。

④裘:轻暖的皮袄。

⑤憾:遗憾。

⑥伐:夸耀。

⑦施:表白。

【解析】尔:代词,你们的【解析】B.助词,的;A、C、D三项中“之”都是代词。

3.请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对于年老的人,要使他们生活得安逸;对于朋友,要对他们诚信;对于年轻的人,要保护(爱护、关怀)他们。

4.“言为心声”,本篇虽只写了孔子师徒三人的简短对话,却可由此窥见他们不同的心志。

请结合文中内容简析其中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示例一:子路的一答一问,表现了他的豁达大方和率直朴实。

示例二:颜渊的简短一答,表现了他的谨慎和谦逊(低调)。

示例三:孔子的一问一答,表现了他的耐心引导,循循善诱(或:有问必答)的师风和与人为善的思想境界(行仁政的政治理想)。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通过人物的语言我们可以发现孔子师徒三人的志向性格各不相同。

子路愿意与朋友共享车马衣服,体现了他重情重义的性格。

颜渊为人低调谦虚,不夸耀自己,不表白自己的功劳,体现了他谦虚忠厚的特点。

孔子的志向在于为更多的人谋取幸福,表现了他仁义的性格。

他对弟子有问必答,不厌其烦,表现了他耐心温和的师长风范。

二、(中考改造)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赵惠王①谓公孙龙曰:“寡人事②偃③兵十馀年矣,而不成,兵不可偃乎?”公孙龙对曰:“偃兵之意,兼爱天下之心也。

兼爱天下,不可以虚名为也,必有其实。

今蔺、离石④入秦,而王缟素布总⑤;东攻齐得城,而王加膳置酒。

秦得地而王布总,齐亡地而王加膳,所非兼爱之心也。

此偃兵之所以不成也。

”今有人于此,无礼慢易⑥而求敬,阿党⑦不公而求令,烦号⑧数变而求静,暴戾贪得而求定,虽黄帝犹若困。

【注】①赵惠王:战国时期赵国国君。

②事:致力。

③偃:停止、消除。

④蔺、离石:地名,赵国土地。

⑤布总:用麻布束发。

⑥慢易:傲慢无礼。

⑦阿党:结党营私。

⑧号:号令,法令。

【解析】实:实际。

【解析】A项与例句均为转折连词,却。

B.并列连词,可不译;C.连词,表修饰;D.因果连词,可不译。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偃兵之意,兼爱天下之心也。

消除战争(的想法),是兼爱天下人的思想。

4.用自己的话说说“偃兵不成”的原因。

没有真正做到兼爱天下。

(大意对即可)三、(中考改造)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魏文侯轶事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

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韩借师于魏以伐赵。

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

”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

二国皆怒而去。

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

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

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

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

”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

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

”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选自《资治通鉴》)解析】C项“罢”是“停止”的意思【解析】 C.均为“代词,他”;A.介词,向/介词,比;B.代词,他的/大概,表示揣度;D.连词,表顺承,不译/转折连词,但是,却。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文侯是个诚实守信的人,为了不违狩猎之约,弃宴亲自前往。

B.魏文侯坚持外交原则,曾惹怒了实力不弱的韩、赵两国。

C.针对魏文侯封地于子的不当做法,任座敢于仗义执言,体现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

D.魏文侯一会儿“怒”,一会儿“悦”,若非翟璜的巧妙解说,任座定会小命难保。

【解析】魏文侯是一个诚信、讲义气,虽有错但知错能改的人。

并不是一会儿“怒”,一会儿“悦”,喜怒无常的人。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先前任座的言辞正直(直率),我因此才知道这一点(我因此才知道)。

二、初中文言文练习题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鲁公治国,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

”公遂止。

或曰:“土可垒山。

”公善之,欲行。

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①耶?”公复止。

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

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公犹夷②不能决,事又寝③。

【注】①颠踬:被东西绊倒。

②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

③寝:停止。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

(标两处)。

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①固不可彻________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________③鲁公治国________④公犹夷不能决________(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B. 汝心之固公善之C. 以残年余力以君为长者D. 而山不加增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5)【甲】文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移山的目的是“________”。

(6)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答案】(1)筑径通之 / 设栏护之 / 又何忧焉?(2)改变;穷尽;修建;决断或决定(3)D(4)①(他们)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②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很值得考虑。

(5)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6)启示:愚公坚定信念,移山成功;鲁公畏手畏脚,修园失败。

我从中获得的启示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标,有决心,有毅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坚持到底就会成功,否则将一事无成。

【解析】【分析】⑴划分文言句子节奏,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注意限断两处。

句意为:如果你修条小路通到园子里,设个栅栏围着它,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故断句为: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

⑵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

彻:改变。

②句意为: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