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数值模型模拟
学院名称地球物理学院
专业名称勘测技术与工程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熊高君
实验地点5417
实验成绩
2015年5月
成都理工大学
《地震数值模拟》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一、实验题目:
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法
二、实验目的:
掌握褶积模型基本理论、实现方法与程序编制,由褶积模型初步分析地震信号的分辨率问题。
三、原理公式
1、褶积原理
地震勘探的震源往往是带宽很宽的脉冲,在地下传播、反射、绕射到测线,传播经过中高频衰减,能量被吸收。吸收过程可以看成滤波的过程,滤波可以用褶积完成。在滤波中,反射系数与震源强弱关联,吸收作用与子波关联。最简单的地震记录数值模拟,可以看成反射系数与子波的褶积。通常,反射系数是脉冲,子波取雷克子波。
(1)雷克子波:
wave(t)=cos(2ft)*
(2)反射系数:
(3)褶积公式:
数值模拟地震记录trace(t): trace(t) =rflct(t)*wave(t);
反射系数的参数由 z 变成了 t,怎么实现?在简单水平层介质,分垂直和非垂直入射两种实现,分别如图 1 和图 2 所示。
图1 图2
1)垂直入射:
t=2h/v;
2)非垂直入射:
t=
2、褶积方法
(1)离散化(数值化)
计算机数值模拟要求首先必须针对连续信号离散化处理。反射系数在空间模型中存在,不同深度反射系数不同,是深度的函数。子波是在时间记录上一延续定时间的信号,是时间的概念。在离散化时,通过深度采样完成反射系数的离散化,通过时间采样完成子波的离散化。如果记录是 Trace(t),则记录是时间的函数,以时间采样离散化。时间采样间距以Δt 表示,深度采样间距以Δz 表示。在做多道的数值模拟时,还有横向Δx 的概念,横向采样间隔以Δx 表示。
离散化的实现:t=It×Δt;x=Ix×Δx;z=Iz×Δz;
或:It=t/Δt; Ix=x/Δx; Iz=z/Δz
(2)离散序列的褶积
trace(It)=
四、实验内容
1、垂直入射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
2、非垂直入射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
五、方法路线
1、根据垂直入射褶积模型理论算法,填充程序(附后)的下划线部分,使
程序完整,调试程序,算出结果,用“Fimage”显示软件显示褶积结果;
2、根据非零偏移距算法,编制非零偏移距褶积模型程序,算出结果,用
“Fimage”显示软件显示褶积结果。(参考垂直入射褶积模型理论算法
和程序,子波与反射层不变);
3、变换子波的主频:fm(10hz到300hz范围),重复1和2;
4、变换子波的长度:Nw(80ms到160ms范围),重复1和2;
5、改变反射层深度:h(800m到1600m范围),重复1和2;
6、改变介质速度:v(2000m/s到7000m/s 范围),重复1和2。
六、实验结果
1、结果显示
1)垂直入射
图3—1 Nw=32,h=1000,v=3000,fm=100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左)和子波(右)
图3—2 Nw=32,h=1000,v=3000,fm=200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左)和子波(右)
图3—3 Nw=32,h=1000,v=3000,fm=300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左)和子波(右)
图3—4 h=1000,v=3000,fm=25,Nw=20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左)和子波(右)
图3—5 h=1000,v=3000,fm=25,Nw=30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左)和子波(右)
图3—6 h=1000,v=3000,fm=25,Nw=40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左)和子波(右)
图3—7 Nw=32,v=3000,fm=25,h=1000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
图3—8 Nw=32,v=3000,fm=25,h=1200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
图3—9 Nw=32,v=3000,fm=25,h=1400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
图3—10 Nw=32, h=1000,fm=25,v=2000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
图3—11 Nw=32, h=1000,fm=25,v=4000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
图3—12 Nw=32, h=1000,fm=25,v=6000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
2)非垂直入射
图4—1 Nw=32,h=1000,v=3000,fm=100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左)和子波(右)
图4—2 Nw=32,h=1000,v=3000,fm=200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左)和子波(右)
图4—3 Nw=32,h=1000,v=3000,fm=300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左)和子波(右)
图4—4 h=1000,v=3000,fm=25,Nw=20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左)和子波(右)
图4—5 h=1000,v=3000,fm=25,Nw=30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左)和子波(右)
图4—6 h=1000,v=3000,fm=25,Nw=40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左)和子波(右)
图4—7 Nw=32,v=3000,fm=25,h=1000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