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上海摄影师庄国钧生平简介

合集下载

4民国时期女性摄影师的视角与独白

4民国时期女性摄影师的视角与独白

民国时期女性摄影师的视角与独白摘要(本workshop指导职称论文写作,医学,教育,工程,法律等(代发――发表通过后付)、课题论文、毕业论文写作(包修改),以及演讲稿。

企鹅球球:158--350--1711)我国的摄影艺术的发展从照相机传入中国内地以来,就随之兴起了。

清朝时期,就有西方的探险家到达中国,并带来照相机,但是当时的中国对这样的先进科技是排斥的,也是不接受的,认为拍了照片就会失去灵魂,这种愚昧的观念,导致照相机等先进技术在中国的推行并不顺利,然而总是有大胆尝试第一个词螃蟹的人存在。

到了民国时期,世界普世价值观和民主观念传入中国,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资本主义政府,随之各种思想解放运动在中国大地上兴起,尤其是女性的崛起,摆脱了旧的社会观念的束缚,开始走上政治经济舞台。

在摄影艺术领域,民国时期的女摄影师也大有人在,这些女摄影师大部分不愿意被三从四德、三纲五常这样的封建道德束缚和绑架,从他们的摄影作品中,我们可以窥探到这些女摄影师内心独白,让我们穿越到民国时期跟着这些女摄影师的视角,一起他们通过自己手中的照相机观察这个世界。

本文着重分析民国时期女性摄影师的视角和独白,丰富摄影艺术发展的历史研究【1】。

关键词:民国时期;女性;摄影师;视角;独白目录摘要 (1)一、前言 (3)二、民国时期女摄影师性格分析 (4)(一)民国时期摄影艺术的兴起 (4)(二)女性摄影师的特立独行 (4)三、特殊性格造就民国时期女性摄影师独特视角和内心独白 (4)(一)民国时期女摄影师简介 (4)(二)民国时期女摄影师艺术作品展示 (5)1、民国时期女摄影师作品展示的独特视角 (6)2、民国时期女性摄影师的内心独白 (8)结论 (8)参考文献 (9)一、前言近代中国摄影分为三大阶段: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初前30年、改革开放至今。

之所以研究民国时期的摄影艺术的发展,尤其是研读女性摄影师的拍摄艺术视角和独白,是因为民国时期的摄影艺术的发展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辉煌,也是中国摄影艺术发展史上必不可少的一段研究历史。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21、多伦路93号:原王造时住宅多伦路93号是一栋全白色的建筑,很是惹眼。

绿荫丛中衬托着白色的墙面,清新脱俗之极。

多伦路93号时为王造时寓所,“七君子”之一的王造时当年曾把这里作为革命的一个据点,如今是一家咖啡馆。

这幢房屋建造于20世纪20年代,住宅建筑整体具有简化了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特征。

建筑面北临街,两层混合结构。

屋面平台,对称地置有弓形山墙和三角形山墙作为装饰构件,并广泛运用了西方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于入口、门、窗上,这在20世纪20年代上海地区是不多见的。

檐部用栏杆作为女儿墙,起到过渡作用,并使建筑显得更轻盈。

底层和塔司干式使整幢建筑外观显得简洁、端庄。

楼梯中庭用玻璃天棚采光,与室内细致的浅色装饰组合在一起给人一种华贵的感觉。

建筑平面呈凹字形,立面构图中间虚、两边实,立面强调竖向线条,转角墙和女儿墙饰几何装饰。

外墙全部细面仿水刷石饰面。

特别是层间立面的巨柱式柱头为变形的塔司干柱式和科林斯柱式,经变形和简化,表现出了向现代建筑过渡时期的建筑风格特征。

拍摄思考:已基本修缮完毕,曾经的洋房。

22、多伦路59号:鸿德堂1928年建造,当时为纪念美国传教士费启鸿故名。

虽是基督教堂,外观却采用了中国样式,在国内较为罕见。

教堂平面呈长方形,2层,因上层中厅高出两边侧廊,故外观拟3层。

底层设小厅还办了修德小学,二层为礼拜用大厅,主楼建筑面积为700多平方米。

人口处为方形钟楼,屋盖为四方攒大屋顶,房屋外墙清砖砌筑,并有仿木构架的红色水泥圆柱,檐下绘重彩画。

建筑外貌为中国宫殿风格,局部处理中西掺杂。

1990年,经过修理整新,于1992年8月30日正式复堂。

鸿德堂每星期日上午举行礼拜一次,有500多人参加,此外每周有祷告会、唱诗班活动等。

拍摄思考:中西结合的教堂。

23、可乐路1号:靠近哈密路焉息堂焉息堂(CATHOLIC COUNTRY CHURCH)是上海唯一一座颇具东欧风情,拜占庭风格的教堂。

——20世纪中国已故著名建筑师

——20世纪中国已故著名建筑师

第五章延伸阅读材料(四)——20世纪中国已故著名建筑师20世纪是建筑业飞速发展的时代,建筑流派异彩纷呈,各路名家竞显才能。

在这缤纷的世界里,建筑师如璀璨的群星,为建设人类美好家园贡献出各自的智慧与才能。

建筑师肩负着时代的责任,他们为时代勾画出美丽的画卷,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构筑巢穴和空间。

建筑师同样还负有历史的责任,他们在为人类发展记录下昨天的辉煌与衰败的同时,还要创造出未来的美丽与发展。

我们所介绍的建筑师是这些璀璨群星中的优秀代表,他们给后辈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与纪念,但他们没能享受到新世纪的美好与幸福,相继离我们而去。

回顾历史,人们不应忘记他们;展望未来,后代更应该铭记他们的英名。

新世纪到来之时,表达对他们的怀恋,可说是对过去世纪永久的纪念。

庄俊(1888~1990)庄俊先生1888年6月6日生于上海,他于1910年考取清华学校庚款留学生第二届预备班,同年赴美国伊利诺大学建筑工程系学习,获建筑工程学士学位。

1914年毕业后被清华聘为讲师和驻校建筑师。

1923年秋,受清华委托,他率领百余名学生赴美留学,本人也于1923~1924年人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进修,并到美国各地及欧洲考察建筑。

1925年,庄俊在上海创办建筑师事务所。

1949年以后,先后在交通部华北建筑工程公司、建工部中央设计院和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任总工程师,直至1958年退休。

1927年,他与其他建筑师共同发起成立中国建筑师公会(1931年改称中国建筑师学会),当选为首任会长,以后又多次被选为会长。

庄俊早年配合美国建筑师墨菲(Henry Murphy)做清华学校校园规划及清华一些早期建筑的设计,其完成的主要设计项目有:上海金城银行,济南、哈尔滨、大连、上海、青岛、徐州等地的交通银行,汉口大陆银行,南京盐业银行,中国科学院上海理化试验所,上海大陆商场,上海孙克基妇产科医院以及住宅、别墅等。

庄俊先生于1990年4月25日病逝于上海。

沈理源(1890~1951)沈理源先生1890年7月11日生于浙江,他于1909年考入意大利拿波里奥工业大学,攻读土木和水利工程。

【原创】一座不倒的精神家园——走近汪山土库

【原创】一座不倒的精神家园——走近汪山土库

【原创】一座不倒的精神家园——走近汪山土库展开全文很多时候,以为风景都在远方,从来没有想到离南昌市区如此之近的新建大塘乡还保留着汪山土库这样规模宏大号称“江南一绝”的迷宫般的家族式院落。

我们不仅为建筑之美所倾倒,更为在这院落里生活学习过人们的人生跌宕起伏所惊诧。

都说富不过三代,可是土库家族从一门同时出现三个红顶子,被人们称为绝世奇观开始,追随着时代的步伐,在中国从晚清嘉庆年间到民国近现代漫长的历史舞台上却延续辉煌了一百五十多年,几乎每一个时期每一个领域都有他们留下的深深的脚印。

我不知道要铸就这样一个庞大而持久的文化群体,需要怎样一种坚毅和勇气?需要怎样一种隐忍和大度?需要怎样一种克制和牺牲?需要怎样一种责任和担当!这种顽强不屈精神的源头又来自哪里?土库现象在史学家们看来已经成了一个文化奇迹。

后来虽然由于政治的原因原来意义上的土库没有了,但是他们的后人带着长风般的翅膀过尽千帆后飞向了更远,散落在了世界各地,在那里继续开花、结果。

——题记不知什么时候,脑子里有了“汪山土库”这个名词。

是从网上那些靓男俊女发上来的照片里得到的信息吧。

这些照片有的是在春天的暖阳里,一色青葱的少男少女站在一大片金黄的油菜花地里,显得那样水灵;也有那梳着一个发辫的清纯少女倚在一扇古色古香老房子门前留下的倩影。

哦,一座民宅。

心里好像并不那么在意。

“乱世逃命,盛世建楼”似乎已成了历史的一条规律。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都对许多古村落采取了保护性抢救恢复措施。

这几年很多古代建筑民间老宅并没少去,如,江西的安义古村落、最美乡村婺源,深圳的大鹏所城。

所以看到这样一座老宅也没太在意。

去年春节儿子从深圳过来团聚,于是和兄弟家一起开了两部车子去看新发现的震惊全国的海昏侯墓。

到了那里才知道,该墓已经被一个临时搭建的房子围住,外面并不能看到什么,稍稍溜达了一下便只有打道回府。

这时儿子说,到汪山土库去。

儿子长期在外地,对南昌的事居然这么熟悉,不得不佩服现在年轻人的脑子灵光。

民国十大美女影星

民国十大美女影星

民国影坛十大美女①庄丽华贵美之胡蝶胡蝶(1908.3.23-1989.4.23),原名胡瑞华,民国第一美女,中国早期最著名的影星,生于上海,祖籍广东鹤山。

胡蝶是横跨中国默片时代和有声片时代的电影皇后,被誉为“中国的葛利泰·嘉宝”。

1931年主演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上映后轰动全国。

胡蝶一生饰演过娘姨、慈母、教师、娼妓、舞女、阔小姐、劳动妇女等角色,胡蝶气质富丽华贵、雅致脱俗,温良敦厚、娇美风雅。

1933年元旦,上海《明星日报》发起“电影皇后”评选,胡蝶以21334票的最高票数当选,同年英商中国肥皂公司发起的力士香皂电影明星选举及1934中国福新烟草公司发起的中国电影皇后竞选中,两年之内“三连冠”,胡蝶又被人们称为“老牌影后”。

1949年胡蝶主演了中国第一部七彩国语片《锦绣天堂》,1960年日本第七届亚洲电影节上,《后门》获得最佳影片金禾奖,胡蝶获得最佳女主角奖。

同年,该片再获日本文部大臣颁赠的最佳电影奖。

52岁的胡蝶跃登“亚洲影后”的宝座,也是中国第一位“亚洲影后”,晚年移居加拿大,1986年年近八十的胡蝶又获得台湾金马奖殊荣,1989年病逝于温哥华,遗言留下一句“蝴蝶(胡蝶)要飞走了。

”②富丽精致美之陈云裳陈云裳,1921年8月10日出生于香港,17岁时拍摄《天下为公》、《血溅宝山城》等影片。

2016年6月29日晚,陈云裳在家中安睡中逝世,享年97岁。

③天真雅气美之周璇周璇(1920年8月1日—1957年9月22日),中国20世纪早期的电影演员、歌唱家,原名苏璞,江苏常州人,有“金嗓子”、“歌后”和“影后”之称。

她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一副名副其实的好歌喉,不仅音色甜美、音质细腻,而且吐字清晰,经过麦克风传将出来更是委婉动人,就是不爱听国语流行歌曲的人,也会对她燕语莺声一般的歌喉留下难忘印象。

作为影后,她是典型的感觉派明星,表演生动自然。

1941年,周璇婉拒了“电影皇后”头衔。

紫砂民国七大老艺人

紫砂民国七大老艺人

民国七大老艺人“民国七艺人”-任淦庭性别: 男职称: 著名紫砂艺人出生年月: 1888年08月代表作:人物介绍:任淦庭(1888.8-1969.12)又名干庭,字缶硕,号漱石、石溪、聋人、大聋、左民、左腕道人。

排行老三,长兄淦坤,精于刻纸,二哥不幸早逝,四弟淦儒,专工花鸟人物。

幼年只读过三年私塾,但极为刻苦好学,常折树枝席地作画写字,被乡人视为奇才。

15岁时,跟随宜兴名雕刻书画家卢兰芳学习紫砂陶刻工艺。

满师后在宜兴城吴德盛陶店陶刻作画为主。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陶业渐有恢复,才又从事紫砂陶器的雕刻受雇于顺与陶器厂。

1955年,艺人归队,参加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并担任理监事。

1956年被江苏省命为技术辅导员,当选为江苏省政协委员。

1957年和朱可心、顾景舟等参加北京召开的“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和朱德委员长同坐一席。

1959年赴京参加建国十周年庆典,出席全国群英会,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任淦庭一生酷爱书画,每天作画不止,留下大量画稿。

他潜心研究紫砂陶刻艺术,上承清末宜兴书画,金石家陈懋生、陈研卿、沈瑞田、卢兰芳、韩泰、邵云儒等,下传当今陶刻名家徐秀棠、谭泉海、毛国强、鲍志强、沈汉生、咸仲英、鲍仲梅等,其紫砂陶以传统风格为主,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画以山水、花鸟、人物、博古图案等为主,尤以梅、竹、兰、菊为胜。

书有正、草、隶、篆、钟鼎、甲骨文等种书体。

镌刻时以多变的刀法,表达陶刻线条的趣味和美感,将书法、诗词、画意装饰、简约于紫砂陶上,使紫砂艺术相映成题。

奇绝处是能用左手或右手对瓶挥毫落墨,画出相同而对称的花鸟、山水、图案。

任淦庭的陶刻艺术,在我国美术界影响颇大,与许多美术家结为挚友。

他如严师、慈父般的对待紫砂陶刻艺徒,当今门徒都已成就。

近八旬时,还每日习字作画,对每个艺徒按各人特长,分赠画稿,供学生参考练习,后虽腕力不济,仍以钢笔作画稿。

其孜孜不倦的精神,为世人铭记。

作品有陶器壶、盒、瓶上雕刻《和平幸福》、《母女种菜》、《八仙上寿》、《春到农村》、《田间归来》、《溪水罱泥》、《月月红》、《婆媳养猪》等。

在天幕上绘制后景的人

在天幕上绘制后景的人

在天幕上绘制后景的人作者:陆寿钧来源:《上海采风月刊》2017年第07期1960年,我高中毕业后考入上海电影专科学校美术系,没读完第一学期突然大吐血,被送往医院抢救。

经检查发现肺上有两个结核球,一个如五分镍币般大,另一个二分镍币大,那时的医药没有办法根治,经过四个月的保守治疗和我与校方的抗争后,终于让我跟班复学。

然而,在读完第一学年分专业时,把我分入了绘景专业。

那时,我还不完全知道干这个行当有多大的风险,但我已明白这是一个需要体力的活,我怕我的身体适应不了,便向系里领导要求:你们认为我干不了布景设计,那么根据我的身体情况能否让我去学服装设计?回答是:你得服从分配,干不了就退学!当时,作为一个从市郊小镇上出来的穷学生,如果失去了能上大专的机会,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于是我认认真真地读完了这个专业后,于1963年又服从分配到天马电影制片厂美术办公室绘景组工作。

谁都知道电影厂里有大明星、大导演、大摄影,还有美工师、录音师、剪接师、化妆师等,但有谁能知道,电影厂里还有绘景这一行当?连我也是在进入这个行当后,才算真正弄明白了绘景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业:它的职能是在摄影棚四壁的天幕上喷云彩绘后景,让搭在摄影棚内的布景得以延伸,以假乱真。

这是体力活又是智力活。

说它是体力活是因为喷云彩时要爬上架在两座人字梯上的跳板,用喷枪在天幕上逐层喷绘。

绘制景物时,也是站在人字梯搁起的跳板上用扫帚似的排笔奋力绘出。

在此过程中,人字梯和跳板要不断移动,绘景人不断爬上爬下,凌空站在狭长的跳板上作业又无任何安全保障,会有一定的危险,绘景人在工作时得小心谨慎不算,一堂景喷绘下来,绘景人的鼻孔、嘴巴、耳朵、头发根里全是各种颜料,人往往会累倒在地要躺好一会儿。

当时,对他们唯一的“照顾”是发工作服和口粮定位每月34斤,属“轻体力劳动”那档。

这也证明了这确实是个体力活。

说它是智力活是因为世上还没有哪一位画家曾画过那么大的画,其效果极难掌握,排笔扫下去后要改也难。

故宫文物颠沛南迁秘闻

故宫文物颠沛南迁秘闻

故宫文物颠沛南迁秘闻作者:李凯来源:《晚晴》2015年第09期“我父亲晚年最大的遗憾是,故宫文物由他带离北京,却最终未能带回。

”年迈古稀的台湾著名摄影家庄灵谈起他的父亲——前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庄严先生时充满感慨。

庄灵,1938年出生于故宫文物南迁的路上,此后由于家庭原因,和故宫结下了不解之缘。

用他的话说,自己是“和故宫文物一起颠沛流离并伴随成长起来的”。

作为故宫文物迁徙所剩不多的亲历者之一,庄灵娓娓讲述故宫文物颠沛南迁的故事,以及父辈们在抗战中保护故宫珍宝的艰辛历程。

烽火南迁险象环生庄灵介绍,其父庄严1924年从北大哲学系毕业后,加入了刚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

1925年10月北平故宫博物院成立,与此同时“清室善后委员会”被撤销,庄严从此进入故宫博物院工作。

而成立不久的故宫博物院命运多舛。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寇侵略中国的野心昭之若揭。

为保护故宫文物,当时的国民政府从1933年1月开始分三路将国宝南迁,共运出13491箱故宫文物,先后暂存于上海、南京。

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故宫文物继续南迁,最终分别藏于贵州安顺(后运往四川巴县)、四川乐山及峨眉山三处。

颠沛流离上万里,如何保证故宫文物“毫发无伤”是文物南迁面临的最大难题。

庄灵提供的其父日记和文章对当时故宫文物的装箱和运输都有非常详细的记述。

其中,瓷器是最难装箱的,有些薄如纸,有些又大如缸;而铜器,貌似坚固,可有些一碰就碎……为了找到万无一失的包装方法,故宫工作人员费尽周折,将库中自乾隆以来由景德镇运到宫中原封未动所装载的瓷器箱,打开来看学习方法,随后向琉璃厂各大古玩商讨教,并请他们示范。

在此基础上,故宫将装箱的秘诀总结为四字真言:“稳、准、隔、紧”,即用“谨慎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使件件相隔离”,然后包扎成一个“坚实的整体”。

结果证明,这套方法是成功的,故宫文物经过上万里迁徙,几乎“毫发无伤”。

在运输途中,故宫文物还数遭险境,所幸均化险为夷。

词坛泰斗庄奴:人已逝,歌永存

词坛泰斗庄奴:人已逝,歌永存

词坛泰斗庄奴:人已逝,歌永存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6年第31期9月11日,著名词作家庄奴于重庆去世,享年95岁。

他的一生曾创作三千余首脍炙人口的歌词,与乔羽、黄霑并称“词坛三杰”,邓丽君《甜蜜蜜》《小城故事》《又见炊烟》、费翔《冬天里的一把火》等歌词均出自庄奴之手。

庄奴原名王景羲,1921年出生于北京,先后就读于育英小学、育英中学,毕业于北平中华新闻学院,青年时代当过记者、编辑,演过话剧,1943年在重庆铜梁加入了抗日队伍。

1949年,庄奴去到台湾。

开始时在一家小报做副刊编辑,并以“庄奴”为笔名写些散文、小说等。

1958年,庄奴作词、周蓝萍作曲、凤飞飞演唱的《愿嫁汉家郎》随着影片《水摆夷之恋》放映而一炮走红。

从此庄奴正式开始自己歌词创作生涯。

当时台湾电影正在崛起,歌曲的需要量很大,有时候庄奴和曲作者躲在饭店里,一天能写上五六首歌。

庄奴一生留下三千多首歌词,他的歌词既有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又有现代社会的通俗真诚。

他的歌词创作令华语流行歌曲上升到新的高度,他写的情歌也是浪漫动人。

邓丽君诸多名曲都由庄奴填词,邓丽君曾说过“没有庄奴就没有邓丽君”,庄奴亦说,“没有邓丽君就没有庄奴,我和她是相互依存彼此影响的关系”。

庄奴曾在采访中称,当年作词都是由公司来找他约稿,邓丽君则忙于各地演出,他与邓丽君其实只见过一次面。

但邓丽君经常会想着他,从国外回来会给他寄特产,两人还保持通信。

在写《甜蜜蜜》时,庄奴看着曲谱,想象着邓丽君甜美的长相与声音,不到5分钟便写出这首脍炙人口的歌词。

晚年庄奴移居重庆,定居于重庆璧山,还被重庆授予“荣誉市民”称号。

他曾在采访中表示,自己写作的动力源于两个方面:爱大自然、爱中华民族。

创作的灵感则源于读书,多读书、读古书,尤其是诗词歌赋,对他的思维和语言的提升非常有好处。

“我现在,每天睡前,依然要看诗词歌赋类的古典文学,坚持了几十年。

”庄奴与《小城故事》1978年,导演李行寄信给庄奴,邀请他到台中一家饭店会面。

[转载]喜欢老照片和老画报:1930年的上海

[转载]喜欢老照片和老画报:1930年的上海

[转载]喜欢老照片和老画报:1930年的上海阿华仅以此文——纪念1930年上海的一家照相馆——世磐照相馆,它在广告里声称它是1930年的上海最时髦的照相馆。

阿华将用科学的对比法证明:世磐照相馆的的确确是1930年的上海最时髦的照相馆。

这一结论换句话就是说,阿华没有发现在1930年的上海有比世磐照相馆更时髦的照相馆的存在。

这“最时髦”的修饰语是如此的自信,如此的掷地有声,它让我相隔82年,依旧对它的存在有着十二分的兴趣。

这家1930年的上海最时髦的照相馆,是由一位曾经留学美国的中国人石世磐先生开设的,在此,我将真诚地表达我个人——一个老照片爱好者——对石世磐先生的景仰之情!在此之前,恕阿华孤陋寡闻,还没有一部摄影史著作或论文提到过这家照相馆!1930年代的上海照相馆,可谓精彩纷呈。

今天,我们翻看1930年代的上海老画报上面的照片,如果不存偏见的话,我想,我们会同意这样一个看法:1930年代的照相馆的人像摄影水平,今天的照相馆,一般都很难超越。

本文所引用的照片,大部分来自于《上海漫画》,《良友》,《文华艺术月刊》等1930年代的期刊。

1930年的上海,在那么多各具特色的照相馆里,最时髦的照相馆,是哪一家呢?是光艺照相馆吗?是卡尔生照相馆吗?是沪江照相馆吗?是王开照相馆吗?是英明照相馆吗?是兆芳照相馆吗?是山石梯照相馆吗?统统不是,那是哪家呢?翻翻《上海漫画》,看看《良友》画报,答案是——它就是曾经担任过电影湖边春梦(1927)、侠凤奇缘(1927)、美人关 (1928)、奇女子 (1928)摄影的摄影师石世磐先生开设的世磐照相馆!光艺照相馆光艺照相馆的定位如同它的广告所说,是现代的艺术照相,它吸引了徐志摩的夫人陆小曼,宋子文的夫人张乐怡等名媛贵妇的光顾,这家照相馆的人像摄影,颇有特色。

它的一则广告是这样写的:光艺照相馆(BANN’S STUDIO)现代的艺术照相,上海静安寺路三十四号,星期日休息。

看来,照相馆的老板的确是很懂生活的艺术——星期日要好好休息一下!这张光艺照相馆拍摄的陆小曼持扇的照片,上了时尚杂志《良友》画报的封面!这是光艺照相馆拍摄的另一张陆小曼的照片。

庄老师的幕表人生

庄老师的幕表人生

庄老师的幕表人生作者:杨仲文来源:《上海采风月刊》2014年第08期文革中有位老前辈庄老师(恕我不写他的全名)痛心疾首地自我批判道:“吃错了头一口奶,进了电影厂这只大染缸。

在文艺黑线下面拍了许多毒草电影,幸亏《延安文艺讲话》挽救了自己……”庄老师没有吃过这头一口奶,他是后来才调进上影厂的。

当年上影拍过几部戏曲片,底下老百姓叫好,上头中央有几位老戏迷大领导也说好。

厂里再接再厉,就从戏曲界物色了一位编导方面都比较过硬的导演到厂里来加强创作力量。

庄老师就从文化局某剧团调到了电影制片厂。

1962年的上海市委书记柯庆施提出“大写十三年”,拍出好片子来鼓干劲,争上游!这种形势下,庄老师也就坐在边上紧跟形势没事干。

过了几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全电影厂执行“一号通令”,下到了奉贤五七干校,庄老师跟我挤在一个小草棚里。

因为我们要半夜三点钟起来烧开水,为了不影响别人休息,这间小茅屋就成了我们的双人宿舍。

文革前,庄老师经常挂在嘴上讲自己是一名“电影战线上的新兵”。

谦虚是美德,可谦虚过头就是虚伪。

对厂里的任何人和事,庄老师总归用老派男人带点苏州口音的上海话说:“蛮好,蛮好。

”这“蛮好”两个字成了他的口头语,加上他说话时的谦卑态度,背后大家就讲他这个人“虚伪得不得了”。

拿我亲身感受来说,觉得这算不上是电影厂的排外,也不是对他的个人偏见——那是厂里又在拍戏曲片时,我在这部戏里工作,摄影棚里搭了一堂景,连我这种初出茅庐的小子也觉得这堂布景色彩堆砌太多了点,用电影厂的行话来说,“好像五颜六色水果糖”。

现在很难见到这种小小一卷的廉价水果糖了,为了吸引孩童,这一片片糖果是染成五颜六色的。

一个艺术作品弄得五彩缤纷却很低廉,上海人,尤其电影厂里的人讲话促狭,褒贬之意不言而明。

可是在摄影棚里当着这位美工师的面,庄老师却谦恭地说:“蛮好,蛮好,交关好。

”更有甚之,布景中有一副对联挂着,也是这位美工师自己龙飞凤舞地书写的。

他的字是写得好,但从书法的传统规范来说,不得不讲是一手“招牌字”。

郎静山百岁话长寿

郎静山百岁话长寿

52益 寿长寿林苑Health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March 2020 Vol.20 No.5郎静山百岁话长寿日 光郎静山1892年生于江苏淮安,祖籍浙江兰溪游埠镇里郎村。

郎静山是开拓中国摄影的一代宗师。

他不仅是中国最早的摄影记者,也是中国第一个摄影组织的缔造者和摄影教育的先驱,更是把中国绘画原理应用到摄影艺术中的第一人,曾获得美国纽约摄影学会“1980年世界十大摄影家”称号,是世界摄影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位摄影大师。

他的父亲平生爱好喜欢收藏书画、唱戏和照相,使他幼小就受到了艺术熏陶。

12岁时,郎静山进入上海南洋中学读书,在图画老师李靖兰处学会摄影原理、冲洗和晒印技艺,于是和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郎静山的摄影作品都有着中国绘画的意境,有着飘渺的远山、雾岚,有着别具一格的人物和动物神态。

他的作品,比传统中国绘画更写真,却也更写意,出神入化。

如果说摄影是一门关于瞬间和光的艺术,那么在这里,一切都沉醉于古典意境之美,瞬间彼此融合,光线弯曲,时光在这里不得不迷失了自己,听命于他美感的调遣。

郎静山百岁高龄时远赴北海道拍摄仙鹤;1993年他回内地探访子女,还登上黄山拍照;而他去世前一个月,仍在东奔西走张罗着亚洲摄影艺术协会的筹建工作。

104岁的郎静山一生与摄影为伴。

笑谈养生百岁以后,他仍精神矍铄地活跃在摄影艺坛上。

他说:“我没有养生之道,但我想说:摄影远胜于运动。

”确实,为了捕捉人世间或大自然美好的瞬间,他跋山涉水,绞尽脑汁,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种体力与脑力相结合的艺术之中。

这也是郎老长寿的重要因素。

郎老曾说:我的健康之道就是摄影。

我的养生之道是一切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他常说:“摄影就是我的娱乐和休息。

由于对摄影的兴趣,我已忘了去注意自己的年龄了。

”103岁时的他还精力充沛,有人向他请教养生之道,问他什么东西不吃。

郎老一脸正经地说:“软的不吃,硬的不吃,两只脚的不吃,四只脚的不吃,天上飞的不吃,水里游的不吃。

中国知名摄影师庄学本

中国知名摄影师庄学本

中国知名摄影师庄学本中国知名摄影师庄学本曾任上海《良友》画报、《中华》画报、《申报》画刊特约摄影记者。

长期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从事摄影工作,拍摄了大量有关西南少数民族生活习俗和社会风貌的图片资料。

建国后,历任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参事,民族出版社画刊编辑室、《民族画报》社编辑部副主任等职务。

店铺给大家整理了有关他的具体介绍,分享给你们!中国知名摄影师庄学本生平:庄学本(1909-1984),中国影像人类学的先驱,纪实摄影大师。

于1934至1942年间,在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四省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近十年的考察,拍摄了万余张照片,写了近百万字的调查报告、游记以及日记,并于1941年举办西康影展,20万人前去参观。

他的照片展示了那个年代少数民族的精神面貌,为中国少数民族史留下了一份可信度高的视觉档案与调查报告。

但直至今年,他的影像才被逐步发觉,其在摄影史上的贡献和地位被重新定义。

1941年,庄学本举办了“西康影展”,以真实的形象介绍了西康的山川、地理、民族、物产,吸引观众二十万余人次,其中有国民党高官如孙科、于右任、孔祥熙、陈立夫、陈果夫等。

据庄学本在《筹办西康影展经过》一文记载,“总计影展材料的搜集占23县,费时3年。

举行影展的都市3个(重庆,成都,雅安),会场8处,陈列9次,展览37天,观众约20万(重庆10万,成都10万,雅安8千)”。

在1941年2月到5月,重庆新民报、重庆大公报、成都中央日报、成都中国日报等十数家报刊杂志还报道了西康影展。

庄学本在1949年开始了明显的转变:他依然重点拍摄肖像照,还会利用在《民族画报》外出采访的机会,到各地开展考察,但“他不再是完全个人的拍摄,而是根据政治的需要开始做选题,他的照片变得很阳光,高歌猛进,意气风发”。

1965年4月8日,身任《民族画报》编辑部副主任的庄学本和他的妻子被以“开除公职,清洗回乡,自谋生计”的处分,被迫离开北京,回到上海浦东的老家,终止摄影生涯。

名家名作鉴赏世界著名摄影大师朗静山集锦摄影作品赏析

名家名作鉴赏世界著名摄影大师朗静山集锦摄影作品赏析

名家名作鉴赏世界著名摄影大师朗静山集锦摄影作品赏析郎静山(1892-1995)浙江兰溪人。

十四岁就爱好摄影。

1928-1937年担任上海时报摄影记者,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位摄影记者。

郎静山一生致力推动摄影活动与教育,曾发起组织许多艺术团体。

其后曾任教于北一女子中学、台湾国立艺术学院及台北文化大学。

他曾入选参展世界各国摄影展览的作品达千余件,他更被二十余个世界各大摄影学会和团体推举为名誉会员和研究员。

著作有个人摄影集和中国摄影史。

郎静山将中国绘画艺术理念与传统美学融入现代摄影技术,创造出'集锦摄影'。

从1940年起,英国皇家摄影学会首先授予他初级会士衔;次年又以集锦照相法获高级会士衔.《集锦摄影艺术》论文于1942 年应约在美国摄影杂志上发表。

1949年美国摄影学会征得他的七十余幅作品,在美国各地巡回展出两年;1947年作为世界五十名著名摄影家之一参加美国举办的大规模摄影顶峰展览,展览目录的封面采用了他的集锦照片《红树青山》.据一外国年鉴的统计,到1948年底他的作品入选三百余处国际沙龙,作品达千幅,获奖章、奖牌一百余枚.1958年他集中了一批精致的新作,在香港举办了个人影展,又出版了《集锦作法》,有四国文字版本.1965 年美国FEILDNTGRPRICESCO RPORATION出版的《世界百科全书》选刊了他的作品,并被列为世界著名艺术摄影家之一,1968年美国摄影学会授予他高级会士。

国际摄影界赠予'亚洲影艺协会之父'光荣称号。

1971年他又获法国宝多国际影展的荣誉会员的称号。

同年,出版《六十年摄影选辑》.1973年应邀参加美国旧金山市义卖救灾影展,旧金山市长赠予荣誉之钥.1980年美国纽约摄影学会首届颁赠世界十大特艺专家荣衔,被列为第三位,赠'集锦派专家'衍:当年美国的尼亚波利斯美术馆为纪念他七十年来摄影艺术活动,特邀请他举行个人艺术影展一个月。

清末19世纪的上海生活景象

清末19世纪的上海生活景象

清末19世纪的上海⽣活景象
威廉· 桑德斯(William Saunders),英国摄影师,他提供了⼀组有关19世纪的上海组图照⽚,1860年他作为⼀名⼯程师第⼀次去上海,作为上海第⼀位摄影师,他⽤照相机记录了19世纪⾥的上海,捕捉清末时期的⽣活照⽚。

1863-1888年间在上海开设“森泰”照相馆。

他以肖像擅长,关注中国社会各阶层⼈物,贩夫⾛卒到清廷⾼官都是其拍摄对象。

他还拍摄了⼤量上海及其周边景观,不少在报刊发表或印成明信⽚销售,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宝贵的影像资料。

他是中国摄影史上的重要摄影家。

戏剧是当时⼀种主要的精神娱乐⽅式。

左边是街头的贩夫,右边是当时官员⼈物照⽚。

⼀个时代的印象,裹⾜。

城墙
当时的理发店,长辫⼦也是⼀个时代的特征。

独轮⼩推车,⾬伞的设计感不错。

苏州平江路的名人

苏州平江路的名人

苏州平江路的名人苏州在宋元时又名“平江”。

1367年,朱元璋攻克平江之后,改设为苏州府。

苏州平江历史街区的名人故居早已名闻遐迩。

清末民国时期众多名人志士曾居于此,如繁星闪烁散落其间,俯拾皆是,为小城陡添不少人文气息。

洪钧故居:在故居东厢房品读洪钧与赛金花截然不同的人生与离奇的爱情故事,观赏两位参差不一的书法作品,目睹洪钧图像,历史仿佛在我们面前拉开了150年前的这一幕:洪钧,1839-1893,清末外交家。

29岁荣任清末朝廷大官。

踌躇满志亮相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在万众瞩目下演绎激荡五十四载春秋中最精彩的人生岁月。

他的三姨太赛金花也是清朝晚期一位绕不开的人物。

唐纳故居:没有洪钧故居那样气魄规整。

此故居是沿巷的平房,屋檐下的一块木牌上写着:唐纳故居。

在两扇关闭的小红门旁的墙上还有一块木牌用简短的中英文介绍:唐纳,1914–1988,近代电影评论家,名记者。

故居为三路五进建筑,院存花厅、楼厅等。

唐纳,其实并不姓唐,大名骥(季)良,出生在胡厢使巷的“马家墙门”内。

这位20世纪早期的苏州才子,因三十年代在上海报界撰写影剧评论而蜚声文坛。

今天我们知道的更多的,是他与当年中国政坛上生杀予夺的“红都女皇”一段生死恋情。

可能唐纳自己也没有想到,那个叫蓝苹的山东女子,会如此强烈的影响他的一生,遮盖了他一生其它有光彩的部分,以至于后来他只能去国离乡,客死异域。

郭绍虞故居: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古典文学家、语言学家、书法家,复旦大学教授。

他的故居位于大新桥巷13号,是一座普通的江南民居,由天井、方厅、花厅和大厅等部分组成。

天井很有特色,由弹石铺就,院子里种满了蔷薇和栀子花,有些地方还堆积着一些太湖石;郭绍虞的卧室和书房在方厅,方厅分为内室和外室两间,外室摆放着靠背椅、茶几和两张沙发,他常在这里会见相熟的朋友。

方厅内室与外室之间用木雕长窗隔断,内室为书房,据说抗日战争期间郭绍虞由北平带回的几十箱书就曾存放此处。

平江路还有许多有头有脸人物的故居,如清慎堂王宅、邓氏宗祠、董氏义庄、钱伯煊故居、汪氏义庄、丁宅……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着长长的故事。

郎静山——精选推荐

郎静山——精选推荐

郎静⼭郎静⼭郎静⼭(1891~1995),游埠⾥郎⼈。

世界著名摄影艺术⼤师。

12岁起,从事摄影事业。

民国16年(1927),任职上海《申报》,为中国⾸位摄影记者。

同年在上海创⽴中华摄影社,并⾸次举办全国规模摄影展。

⾃民国19年(1930)起,参加国际摄影沙龙活动,⼊选作品1000多件,获各种国际⼤奖数百次。

民国25年(1936),获选美国摄影学会会⼠,其后分别被选为⽐利时、荷兰、英国、意⼤利等国摄影学会名誉会员或⾼级会⼠。

民国27年(1938),以中国画画理创作摄影作品,开创有中国⽂化特⾊的“集锦摄影”新路,享誉全世界。

后赴台,曾任台湾摄影学会会长,菲律宾摄影学会和亚洲影艺学会名誉会长。

其摄影艺术的成就和贡献⼊编美国⼤学、中学通⽤教材《⼆⼗世纪近代摄影史》。

1991年,在意⼤利召开“世界艺术家⾼峰会议”,百岁⾼龄的郎静⼭为摄影界唯⼀代表应邀与会。

5⽉,故乡兰溪继上海、北京之后,隆重举办“郎静⼭百龄百幅作品展”。

郎静⼭亲临展会,并回阔别60年的祖居探亲祭祖,⼿捧《宗谱》昭⽰⼉⼥:这⾥是你们的根,切勿忘记这⽅热⾎地!多年来,⼀直担任台北浙江兰溪同乡会名誉会长,为祖国统⼀事业搭桥铺路。

1995年4⽉13⽇,逝世于台北,享年105岁。

先后深造于德国普鲁⼠⼤地测量研究所、芬兰⼟尔库⼤学天⽂学及光学研究所。

精通英、法、俄、德、⽇语。

20世纪20年代,⾸创全国天⽂及⼤地测量统⼀测量⾼程和地图投影法,⼈称中国“测量之⽗”。

同时参加伦敦国际测量专家会议、华沙国际地理学、巴黎国际航空测量、波罗的海国际⼤地测量等学术会议,并考察欧美8国。

民国22年(1933),创建南京紫⾦⼭天⽂台。

抗⽇战争胜利后,奉派⾄东京盟军总部整理接收⽇军军⽤地图图版并参加中美合作测量谈判,事毕,受蒋介⽯嘉奖。

曾任国民政府陆地测量总局测地学科长,测量学校教育长、校长,中国地理研究所测地学组组长。

民国38年(1949)赴台湾后,专⼼致志于天⽂学研究。

这个女人为我们设计了国徽、拼死保住亿万国宝却被国人痛骂了60年,如今只有美国在为她道歉!

这个女人为我们设计了国徽、拼死保住亿万国宝却被国人痛骂了60年,如今只有美国在为她道歉!

这个女人为我们设计了国徽、拼死保住亿万国宝...却被国人痛骂了60年,如今只有美国在为她道歉!本文由锐视界(rshijie)原创作者:飞鱼近日,美国《纽约时报》罕见地为一位中国女人补发了一份“迟到”了63年的讣告,只为弥补当年因“性别歧视”造成的遗憾。

这份迟来已久的道歉,让这个被国人痛骂了60年的民国第一才女,重新回到了我们的视野。

而细数她的一生,她更需要的或许是,那些国人最真挚的道歉!她出身名门,才华横溢,是上世纪十大美女之首。

她是中国第一名媛,民国真正的知识分子,她的客厅汇聚了当时闻名的哲学泰斗,却被女作家冰心讽刺为“太太的客厅”。

她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她一生为国忙碌到死,却被国人痛骂了30年。

她是绝顶聪明的小姐,受得住学术的清冷和寂寞,又受得了生活的艰辛和贫困,她的人生虽然绚丽夺目,但也经历过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

她就是当之无愧的民国女神——林徽因。

011904年,林徽因生于杭州书香世家,祖父林孝恂是清末进士,仕宦江南多年,父亲林长民是政界明星,闻名士林,叔叔林觉民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在这样的家族出生,她该是幸福的,但为人所不知的是,家庭却曾带给她极大的痛苦。

父亲林长民是个新派人物,风流倜傥;而母亲何雪媛是个守旧妇女,固执急躁,二人指腹为婚,感情并不深厚。

林徽因是他们结婚八年后的第一个孩子,在生儿育女这件大事上,没能“建功立业”,裹小脚的母亲很难讨得公婆与丈夫的欢心。

很快,林长民便娶了一房年轻貌美的小妾,上海女子程桂林,林徽因叫她三娘。

性情乖巧的小妾接连生了四个儿子一个女儿,迅速赢得了林长民的宠爱。

她和母亲便被赶到偏僻的后院。

从此,前院承欢,后院凄清,母亲郁郁寡欢的形象,就此给幼小的林徽因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她不得不提前开始打磨自己的棱角,也为日后追求独立的人格埋下了最初的种子。

她,敬爱父亲却也恨父亲的无情,她,怜悯母亲却也恨母亲的无能,在冷僻的后院与亲疏关系的周旋中,林徽因养成了强烈的求知欲,她要让自己强大独立,不再像母亲那般懦弱!于是,她开始沉浸在无边的书海中汲取精神养分:5岁,姑姑启蒙她读书,7岁,她就已经会作诗,8岁时,她便能代替家人往来通信,读书让她学会宽容地理解复杂的世界,并领悟到了毕生要追求的真理:人格上的独立!021920年,林长民以“国际联盟中国协会”成员的身份,被政府派赴欧洲考察,16岁的林徽因跟随父亲第一次走出了国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旧上海摄影师庄国钧生平简介
庄国钧,男,1905年生,小时候在家乡接受传统的私塾教育,1921年来到上海,着迷于当时新兴的电影媒体,于是进入「上海影戏公司」开始学习摄影技术,从此一脚踏入电影摄影的工作中。

1923年,年纪轻轻的庄国钧与家中开设糖果工厂的成芝芳小姐结婚,到了1 928年左右,才二十多岁的他就已经成为上海电影圈子中着名的摄影师之一,并且曾经应聘到香港、泰国、越南与南洋地区,将华侨的生活以及当地风光拍成一共五部纪录片,有些影片还穿插了故事,在华南与南洋各地上映,极受观众的欢迎。

1931年「联华影业公司」出品《玉堂春》是他首次担任导演的作品。

当时的电影公司中有所谓的「导演团」,导演与摄影师是一组一组的团队关係,所以除了担任摄影师之外,身为导演团的一员,也有机会担任导演的职务。

同年,庄国钧为张善琨延揽进入「新华影业公司」担任摄影师,1937年他曾回到上海影戏公司,执导《富春江上》,由于中日战争在1937年爆发,但杜宇一家迁居香港,庄国钧和上海影戏公司就此没有机会再合作。

战争期间,他跟随张善琨转入中联、华影公司。

1942年还曾经自费到越南西贡拍摄影片《蛮荒情花》,自己担任製片、导演和摄影等职务。

抗战胜利后,受邀出任中央电影摄影场三厂技术科长兼摄影师,当蒋介石伉俪莅临北平视察时,还曾受命为特约电影摄影师。

1948年,中国政治情势已经极度不稳,庄国钧受李祖永之聘,到香港担任「永华电影公司」製作的《清宫秘史》摄影师,之后并且举家南迁。

永华公司结束时,他又应了张善琨的邀请,与《清宫秘史》导演朱石麟一起加入新创立的「长城电影公司」,并且担任多部影片的摄影工作。

后来由于左派势力入侵长城,也正当国民政府力邀迁至香港的电影从业人员到台湾,庄国钧于1951年戴着家人与灯光师曹小炳,以及后来成为他女婿的摄影助理刘福良来到台湾,应聘担任农教公司徐欣夫导演的《永不分离》摄影师,并且在该片工作结束之后进入农教公司担任剧务主任兼摄影师。

1957年他继徐欣夫之后出任中影台中厂厂长。

当时正逢台语片兴盛时期,庄国钧陆续应邀执导《基隆七号房惨桉》、《万华白骨事件》、《金姑看羊》等多部台语片,也以自己的所学提携后进,刘福良、赖成英等人都是他的得意门生。

1958年,一直不喜欢行政工作的他辞掉厂长的职务,转任台製厂的技术顾问。

1959年7月,中影于台中製片厂失火后迁厂到台北,他再度接受礼聘,出任中影的厂长。

1962年他从中影退休,并于1964年转任顾问工作,曾应周大赉之邀,执导拍摄《雷鸣远神父传》(又名《烽火钟声》)。

1965年,在台湾电影製片厂的邀请下,担任影片《西施》的策划,后因年事渐高,遂很少参加影界的活动。

他的电影摄影作品总计共约三十馀部,导演作品二十馀部。

1986年逝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