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2013
古代文学史之先秦散文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第一节先秦散文的萌芽、源头一、先秦叙事散文的萌芽1甲骨卜辞我国散文的最早萌芽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甲骨卜辞中有些文句虽然简短,但是语意完整鲜明,特别是还能通过语法结构和使用某些虚词,表达出一定的语气,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记叙散文的萌芽。
癸卯卜,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己巳王卜贞:(今)风商受(年)?王占曰:“吉。
东土受年?吉。
南土受年?吉。
西土受年?吉。
北土受年?吉。
”2商周铜器铭文(金文)杰作:《散氏盘铭》《毛公鼎铭》《虢季子白盘铭文》:“唯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白作宝盘。
丕显子白,壮武于戎工,经维四方。
搏伐猃狁,于洛之阳。
折首五百,执讯五十。
是以先行。
走亘走亘子白,献馘于王。
王孔嘉子白义,王格周庙宣榭,爰享。
王曰:‘白父,孔扬有光。
’王赐乘马,是用佐王。
赐用弓彤矢,其央。
赐用钺,用征蛮方。
子子孙孙,万年无疆。
”3《易经》中的卦爻辞有许多产生于商周时期。
比甲骨卜辞更趋完整,并且有某些生动形象的描写。
有的还用简洁洗练的句子,表达某种生活经验和哲理。
《离》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中孚》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二、叙事散文的源头:《尚书》1《尚书》的相关常识:最早的成篇散文汇集,是我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总集。
原称《书》,到了汉代,才改称《尚书》,意为“上古之书”。
分《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四部分。
经过秦火,汉人搜集整理到二十九篇,因为是用当时隶书字体写成,故称今文尚书。
后又在孔子故宅发现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十六篇,后十六篇不久失传。
后来晋人梅赜伪造古文尚书25篇,又从今文尚书析出四篇,连同原有的今文上书,共58篇。
2形成了中国古代散文洗练精审、言简意赅的传统特点和言、文不一的传统。
其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诸多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影响。
三、《春秋》1春秋的相关常识“春秋”是古代史书中的一种,是周王朝和各国都有的一种编年史。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我国历史散文的产生比说理性的诸子散文要早得多,它的发展与文字、史官的产生、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我国文字和史官产生甚早,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夏代前夕已经产生。
当时史官分左史、右史等。
一般认为,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各有所司。
至春秋末战国之世,史官地位虽不如前,然各国诸侯看重修史,史官四散在诸侯,史籍大兴,出现了“百国春秋”,体例颇有融合。
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
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详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
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总趋势是,由简到繁,由质而文,由片断的文辞到较详细生动的记言、记事、写人。
从现存先秦的几部重要史籍看,主要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由于当时文史哲界限不清,人们的思维还带有文明史初期具象思维的诸多特点,因而其历史散文带有极强的文学特色,大都注意将神话、传说渗入史籍,使历史事件故事化;注重描写与人物特征刻划,使历史人物形象化;对事件进行褒贬评价。
使记叙记言声情并茂。
先秦历史散文的体例与艺术,对后世史书、散文、诗歌、小说、戏曲等都有重大影响。
第一节《尚书》、《春秋》《尚书》意即上古之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散文总集。
先秦称《书》,汉始称《尚书》或《书经》。
本是历史文献,后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约在春秋初期结成总集,历春秋、战国而有所增删。
据说原有一百篇,秦焚书后,西汉文帝时仅剩伏胜记诵的28篇,计有《虞书》两篇,《夏书》两篇,《商书》五篇,《周书》十九篇,分典、谟、训、诰、誓、命六种文体。
因其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三、《左传》的文学特点
1.叙事成就较高,叙事富有故事性
以线时间为主,间有倒叙、预叙、插叙、补 叙
倒叙:回顾起因,交待背景(宣公三年郑穆公兰) 插叙和补叙:“初” 预叙:即预先叙出将要发生的事,或预见事件的 结果。(蹇叔哭师)
《左传》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以旁观 者的立场叙述事件,视角灵活。
《尚书》的文学价值
《尚书》是我国最古老的文章汇编。其中殷商和周初的部 分,所用语言同秦汉时的古汉语已有很大不同,加以年代 久远,传写讹误,十分艰涩难读。韩愈谓之“周诰殷盘, 佶屈聱牙”(《进学解》)。但抛开文字的障碍不谈,在 情感的表达上,其实是朴素而简要的。由于发表那些言辞 的人,地位都很高,言语之间,具有居高临下的自信。对 于后人来说,古奥是一种特殊的美感,质朴自信,又显示 出征服的力度。所以《尚书》的文章,受到很高的推崇。 《尚书》的文章很质朴,但表达很精当,引用成语很贴切, 有些地方较好地使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等。“若网在 纲,有条而不紊”、“若火之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 灭?”
国语
国别
周鲁齐晋郑楚吴越
起于周穆王,终于鲁悼公 (前976-前453)
国策
国别
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 山
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
3.擅长刻画人物
《左传》写到的人物容貌、性 格较鲜明的不下数百人。
重耳、子产、蹇叔、先轸、介之推、鉏霓
对同一类人,作者也多能突出他们的鲜明个 性。
如子产和晏想 作为一部历史著作,《左传》有鲜明的政治与 道德倾向。其观念较接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 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 本”思想。书中虽仍有不少讲天道鬼神的地方,但 其重要性却已在“民”之下。
第三章 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第一节散文的萌芽一、甲骨卜辞在兽骨龟甲上简略地记录了殷商王朝的占卜言辞,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记言、记事文字,也是书面文学的萌芽。
占卜时间及主持者(叙辞)、占卜的内容(命辞)、占卜的结果(占辞)、事情在事后的发展(验辞)癸卯卜,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卜辞通纂》三七五)戊戌卜贞,今日旦,王疾目,不丧明?其丧明?(《殷墟文字乙编》六四)首先,表现出明确的时空观念。
其次,具有了推断性思维和对照性思维两种思维方式。
第三,一些比较完整的甲骨卜辞,已经能用简要的文字记载说明一件事情发生发展的完整过程,有的还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其中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记叙文的基本要素已经具备,为后代叙事散文打下了最初的基础。
二、铜器铭文金文、钟鼎文《毛公鼎》三、《尚书》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也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
《尚书》原称《书》,又称《书经》。
虞书、夏书、商书、周书《今文尚书》:伏生28篇《古文尚书》:鲁恭王东晋梅赜58篇“记言文之祖”(一)已经具有结构较为完整、单独成篇的文字。
《无逸》(二)记言生动传神,适当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商书·盘庚》:“非予自荒兹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观火。
予亦拙谋,作乃逸。
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
”《尚书》的局限:语言古奥艰涩“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韩愈《进学解》)第二节《春秋》和《左传》一、《春秋》1、地位及内容: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五经:《易》、《书》、《诗》、《礼》、《春秋》《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
内容上,考察政治的得失成败,总结兴亡治乱的教训。
2、艺术特色(1)叙事简明严谨《春秋》的记事一般是以何年、何月、何日、何地、何人、发生何事,结果如何为先后次序。
而且记事简略,长的不过40多字,短的仅有一字。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文学1、举例说明上古歌谣的特点。
口头性(无文学),功利性(无作家),集体性(无自觉审美)---人们在劳动时发出的呼声---‘邪许’2、为什么歌谣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文学艺术起源于集体生产劳动,原始人在劳动中发出有节奏的呼声,这种韵律就是诗歌的起源,也是最早的文学样式。
3、以“女娲补天”和“鲧禹治水”为例,说明英雄神话的模式。
灾难降临---英雄救世---天下太平名词解释:神话---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本身。
背诵: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郊特牲: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鲧禹治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第二章:诗经1、《诗经》的原称是什么?何时称为“经”?诗,诗三百,汉尊为经。
2、《诗经》共有多少篇?各部分具体数量是多少?一共三百零五篇,‘风’有诗一百六十篇,‘雅’有诗一百零五篇,‘颂’有诗四十篇。
3、名词解释:风、雅、颂、赋、比、兴。
风:地方民歌,十五国风雅:京都民歌颂:祭祀、朝会、礼仪音乐赋:白描、叙述比:比喻兴:兴起、引起---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4、说明《诗经》收集的作品时间和空间。
西周到春秋中期五百年,黄河、长江流域5、《诗经》收集作品的方式有哪些?(1)献诗(2)行人采诗6、名词解释:四家诗---齐辕固(齐诗),鲁审培(鲁诗),燕韩婴(韩诗),赵毛苌(毛诗)7、为什么说《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生活真实、情感真挚,推动诗人、作家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而不是消遣闲情的东西,倡导现实主义精神,证明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
8、《诗经》的地位和影响是什么?(1)现实主义诗歌源头(2)赋比兴的影响(3)昭示后代作家向民间文学学习9、周民族史诗有哪几首?《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背诵:《关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先秦历史散文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中国古代历史意识的萌发要早于其他民族,上古时期即有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区分。
先秦历史散文是先秦史官制度的产物,除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以外,历史散文的搜集成书大多是在口传历史的基础上经史官整理加工而成。
就其发展过程而言,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大致如下:早期的《尚书》完全是史官所著录的三代时期的王室的诰命、誓言和其它大事,就其文体而言,有誓、命、训、诰、歌、典等体,多为当时言辞的记录,是记言之史的开端。
之后的《春秋》则以编年体的形式纲目式地记录历史大事件,从文体上观察,具有书面语的简明与谨严特征,显然保持着史官笔录的体式,可以说是记事之史的开端。
战国初年成书的《左传》、《国语》也是在大量口传历史及史官记录的基础上经加工整理而成,但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官方著作。
至于《战国策》,则主要是战国策士的游说之辞或书信的汇编,属于私人著作的范畴。
从历史散文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其文本的官方色彩逐渐减弱,私家著述的特征逐渐加强。
先秦历史散文有以下几个特点:1 、越往后,作品所表的官方意识形态特征越谈。
2 、古史“记言”、“记事”的区别,在《尚书》、《春秋》还十分明显,而后就逐渐不分了。
3 、越后的作品文学色彩越浓,史学的严格性相对减弱。
第一节《尚书》《逸周书》与《春秋》一、《尚书》(一)、释名《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春秋战国时称《书》,到汉代改称为《尚书》。
儒家尊之为经典,故又称为《书经》。
(二)、《尚书》的流传《尚书》的是夏商周时期原始的历史文献的汇编,其编辑流传过程比较复杂,《周易》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墨子》一书多次征引《夏书》。
《尚书·多士》云:“殷先人有典有册。
”可知在殷商时期已经辑成了《尚书》的初本。
起初其中各部分可能是单独流传的,今传本《尚书》的结集经历了较长的时期,其最终形成可能在西周后期。
《左传》、《国语》所记春秋时期人物屡屡称引《尚书》以为说理之据,已经目之为经典。
考研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袁行霈)-(1)
考研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袁行霈)-(1)文学考研重点第一章上古文学一、基本知识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第二章《诗经》一、基本知识1、《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先秦文学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左传》是先秦时期内容最丰富`规模最宏 大的一部历史著作,集《左传》以前各类 史书之大成。全书比较详细的记载了春秋 时代周天子`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 `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活动,反映了当时王室 衰微`诸侯争霸,以及诸侯衰落`卿大夫专权 的历史过程。作者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 实的反映了奴隶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 化,提供了哪个时代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先秦历史散文
“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 . 形象的比喻有一些人才不称职,力不胜任, 却偏偏不量力而行,以至于走入险境,遭 遇大获。 <易经>中的这种比喻,没有特定的被比的 主体事物,仅仅描述做比喻的客体形象, 因此,它可以灵巧地运用在许多人事方面, 起到一种象征`预言的作用。
先秦历史散文
先秦历史散文
2:《左传》十分长于描写战争。经它所记的大大 小小的军事行动有三四百起之多,发生在当时的 许多著名的大战役,都是经过它的周详而生动的 记载而流传下来,成为我过军事史上的著名的战 例资料的。 首先,它不仅仅把战争看做是刀光剑影的搏斗, 而是将战争视为一种极复杂的社会现象加以全面 叙述。它写战争,一般从战前写起,首先描写战 争双方的政治情况,人心的向背,对战争的准备, 以及各种外交上的斗争,然后才写到战场上的正 面交锋。而对战争本身的描写,也着重写战术上 的成功与失误,使人深刻的感到,战争的胜负绝 非偶然。
先秦历史散文
2:说理论事,纵横驰骋,指陈利害,危言 耸听。感情充沛,气势逼人,显示出纵横 家的语言特色。 3: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有趣的寓言 故事来说明深刻的道理。从而使文章有声 有色,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第二点:《战国策》的文学成就还突出的 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先秦历史散文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第一节 殷商至春秋时代的散文散文是在文字发明以后产生的,是最为实用的文学形式。
由于文字的记录必须有书写工具,如竹、帛、纸、笔之类。
所以散文的发展,虽社会生活非常需要,但非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不可,所以它最初的发展阶段是非常困难的,一开始不得不力求简短,后来手工业逐渐进步,文化工具有了改进,书写条件便利了,才可能出现长篇大论的散文。
《尚书》我国自古就有注重修史的传统,大概最迟在商代,就设立了专门记事的史官。
《尚书·多士》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后周制,王朝及诸侯各国均设有史官,有大史、小史、左史、右史等职,可能是继承殷商旧制而有所损益。
《汉书·艺文志》曾云:“古者,君举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事为《春秋》,言为《尚书》。
帝王靡不同之。
”《春秋》我们下面再谈,先讲讲讲《尚书》。
《尚书》是上古之书的意思。
它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文献,由《虞书》2篇、《夏书》2篇、《商书》5篇、《周书》19篇,四部分组成。
是古代官方文献资料的汇编。
旧传上起《尧典》,下至《秦誓》,有一百多篇。
经过秦代焚书以后,汉初由经师伏生口授传下来二十八篇,因为是用当时的流行文字隶书抄写而成的,故称为《今文尚书》。
汉武帝末年,鲁恭王又从孔子故宅的坏壁中发现一部《尚书》,因是用古文字大篆、籀(zhou四声)文写成的,故称之为《古文尚书》,相传比今文多出16篇,但亡佚了。
晋朝的豫章内史梅赜声称发现了一部《古文尚书》,计58篇。
经过清代学者阎若璩的严密考证,断定其中除同于《今文尚书》的部分外,其他都是晋人伪造的,不可信。
现今流传在《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就是今文和伪古文《尚书》的夹杂品。
所以,人们研讨《尚书》,只限于今文部分的28篇。
《尚书》中的《虞书》、《夏书》是后人追记,多出于传闻,有些是春秋、战国时的人所作。
较可信的是《商书》和《周书》两部分。
《尚书》的核心思想是商周时代的神权观念。
殷商时代强调的是天命神授,认为“天”、“上帝”是宇宙的最高主宰。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一、《左传》的作者和名称 1《史记》与《汉书》都说是鲁太史左丘明。
2 唐以后多有怀疑。现代一般认为是战国初年 魏国史官所著。
3 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或称《春秋古文》, 汉哀帝时刘歆引传文解《春秋》经,改称《春秋 左氏传》。
1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陈金花
2
二、《春秋》与《左传》的关系
4、分析《冯谖客孟尝君》中冯谖的性格特点,他
为孟尝君经营了哪“三窟”?
19
《左传》不是解经之作,而是自成体系的历史 著作,其理由是:
1《左氏春秋》有自己的编写内容 2《左氏春秋》有自己的编写原则 3《左氏春秋》有自己的编写体例
4《左氏春秋》有自己的思想立场
3
三《左传》的思想倾向
《左传》作者基本的思想倾向是儒家的,但 更重要的是贯穿全书的民本思想。
首先,明确表达民重于天、民为神之主、民 重君轻、民为邦本的观点。 其次,非常重视民心的向背
8
补充:
1 姓、氏的区别及名、字、号
2 年号、庙号和谥号
三、 烛之武退秦师 四、秦晋殽之战 蹇叔一哭再哭,出军时诚恶闻之,然蹇叔不 得不哭,若穆公之既败而哭,晚矣。
9
10
第三节 《国 语》
一 《国语》概述 1 体例与内容:
2 影响
二《国语》的特点 三 赏析《召公谏厉王弭谤》
11
第四节 《战国策》
13
《战国策》中的纵横家思想:
政治观方面:崇尚计谋策略,尊奉机巧权变,宣扬以 智服人,与法家的以力服人、儒家的以德服人不同。 人生观方面:公开宣扬追求“势位富贵”,争名逐利。 与儒家的重“义”轻“利”不同。如张仪说: 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 朝也。
三、先秦历史散文
○狄人伐廧咎如,獲其二女叔隗、季隗,納諸公子。
公子取季隗,生伯鯈、叔劉,以叔隗妻趙衰,生 盾。將適齊,謂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來 而後嫁。”對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 則就木焉,請待子。”處狄十二年而行。 妻赵衰:“得人”的原因,有好处能与下属分 享。 如何理解公子与季隗的对话? 得贤妻也是“得人”。
○及曹,曹共公聞其駢脅,欲觀其裸。浴,薄而觀
之。僖負羇之妻曰:“吾觀晉公子之從者,皆足 以相國。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國。反其國,必得 志于諸侯。得志于諸侯,而誅無禮,曹其首也。 子盍蚤自貳焉!”乃饋盤飱,寘璧焉。公子受飱 反璧。 僖负羁之妻的言论再次表明公子之“得人”。
《荀子· 宥坐》:“昔晋公子重耳霸心生于曹。”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
• 李民、王健《尚书译注》
• 喻中《风与草——喻中读
<尚书>》
• 孔颖达《尚书正义》
• 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
一、《尚书》的名称
《书》:先秦一般称为《书》,有时根据篇目时代 归属分别称《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尚书》:有两种解释,一是“以其上古之书,谓 之《尚书》”(孔安国《尚书序》),二是“尚者 上也,尊而重之,若天书然,故曰《尚书》”(郑 玄)。透露了经典的双重身份:古典与圣典。
昔夫子之作春秋也,笔削既具,复以微言大
义口授其徒。(章学诚《文史通义·史注》)
四、左传
★《左传》的名称。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 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 《春秋内传》。 ★ 《左传》的作者。司马迁等认为是左丘明,唐朝 的赵匡首先怀疑,后世疑者渐多,异说纷起,至 今无定论,姑从旧说。
《战国策· 西周策》:桓公伐蔡也,号言伐楚,其实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2013
春秋十二公 隐桓庄闵 僖文宣成 襄昭定哀
“春秋笔法”
指《春秋》的作者以倾向的写作方法。
春秋笔法言简意赅,委婉含蓄, 用词准确,浅显平实,对后世产生了 重要的影响。人们把文笔含蓄蕴籍, 带有所谓“微言大义”并暗寓褒贬的 文字,也称作春秋笔法 。
19
宝钗笑道: “ 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 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 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 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 是一句.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现出 来了.亏他想的倒也快.”
——红楼梦 四十二回
《尚书》之文,都是 单独成篇,有完整的 结构,已具备记叙、 描写、议论、抒情等 多种表达方式。
17
《春秋》—记事文之祖
《春秋》记载了上自公元前722年 (鲁隐公元年),下至前481年(鲁哀 公十四年),包括12个国君,合计 242年的历史。内容记载春秋时期统治 阶级的政治活动,包括诸侯国之间的 征伐、会盟、朝聘等;也记载一些自 然现象,如日蚀、月蚀、地震、山崩、 星变、水灾、虫灾等;经济文化方面, 记载一些祭祀、婚丧、城筑、宫室、 搜狩、土田等。只是纲要记录,没有 具体故事情节。
3
《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 《尚书》:上古之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历 史散文总集。 《春秋》: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 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左传》: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记事详赡的 编年体断代史。长于叙事、战争和外交辞 令描写。 《国语》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4
第一节
20
纲目式叙述,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 年”, 文句简短,记事简略,几乎没有描写成分, 但语言谨严精练。 如隐公元年载“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有,但事件因果过程人 物行为性格等则无从知晓。又如僖公 “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 是月,六鹢yì 退飞过宋都”,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虞书》、《夏书》不是虞夏时的作品, 而是出于后人的追记或经后人加工。
《商书》、《周书》基本上是殷商、 西周时期的作品,但也经过了后人 的加工。
西周末,《尚书》已成书,相传孔
子曾编定过《尚书》100篇。 秦火后,汉初伏生所传《今文尚书》 只有28篇。
汉景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宅壁,发现了 《古文尚书》。 古文比今文多出了16篇。 西晋末,《古文尚书》失传。
四、《春秋》
《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
秋》,言为《尚书》。” ——《汉书·艺文志》
鲁国史书,名之曰《春秋》。 《孟子·离娄下》云:“晋之
《乘》,楚之《梼杌》,鲁之《春 秋》,一也。”
然而,《春秋》又不是鲁国史书之专称。 周王朝与其它诸侯国的历史亦有称之为 《春秋》的。 《墨子·明鬼篇》就有“著在周之《春 秋》”、“著在燕之《春秋》”、“著 在宋之《春秋》”、“著在齐之《春 秋》”等说法。
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奏《古文尚书》 58篇,将《今文尚书》析成33篇,又多 出25篇,流传于今。 今本《尚书》,大约只有《今文尚书》 28篇是可信的。
《商书·盘庚》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 是我国记言文之祖。 《盘庚》记录了盘庚要迁都于殷,世族 百姓普遍反对,他为说服众人而发表的 训辞,古朴艰涩,语言有一定的感情色 彩和形象性。
甲骨卜辞记事比较简单,不成系统,
但未经后人加工,保持了商代记事 文字的原貌。
这些占卜之辞,短的只有几字,长的有 百余字。这些卜辞,可看作是先秦叙事 散文的萌芽。
二、铜器铭文 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
至繁的发展。 了。
第一节 殷商至春秋时代的散文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
教学要点:
使学生掌握《左传》、《国语》和《战国策》的体例、性质、文学成就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教学时数:10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夏商至春秋的历史散文(2学时)
一、散文的萌芽:
二、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
第二节《左传》(3学时)
一、《左传》的体例和性质
二、《左传》的内容:
三、《左传》的进步思想:
四、《左传》的艺术成就:
第三节《国语》(2学时)
一、《国语》成书及体制。
二、《国语》内容及思想进步性:
三、《国语》文学成就:
第四节《战国策》(2学时)
一、战国策的性质和编纂过程:
二、《战国策》的主要内容:
三、《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第五节先秦历史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学时)
一、先秦历史散文的体例、思想、写作艺术等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启发。
二、先秦历史散文在散文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成为后世散文写作的楷模。
三、对我国古代小说的产生发展及其独特的艺术个性的形成,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对后代辞赋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考核要求:
1、了解和掌握先秦历史散文之发展概况
2、了解和掌握先秦历史散文在记事、记言方面的成就(《左传》《国语》《战国策》)。
第三章 史传散文
《左传》本身的叙述语言,一方面继承了《春秋》
词约义丰的特点。 另一方面叙述语言又有着浅近、平实而富有表现力 的特征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 称《国策》,也称《短长书》。为当时纵横家 〔即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 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 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 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约12 万字。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下 至公元前221年。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 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
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 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 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 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 孔门弟子为主。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 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 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 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
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甲骨文出现之后,也就有了记史的散文。到了周朝, 各诸侯国的史官进一步以朴素的语言、简洁的文字 记录列国间的史实,如《春秋》。 随着时代的需求,产生了描述现实的历史文学,有 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 史传散文即史传文,也有人称历史散文,主要有三 种体裁: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
孟子(前372年—前289 年),名轲,字子舆,战国 时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先秦历史散文(两篇)
引言概述:先秦历史散文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先秦时期进行文艺性叙述和再创作的一种形式,通过散文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先秦时期的人物、事件和社会背景。
本文将以先秦历史散文为主题,从政治、思想、文化、经济和社会五个大点展开详细的阐述,旨在深入揭示先秦时期的丰富面貌。
正文内容:一、政治1.各国争霸: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国家分裂最为严重的阶段之一,各个诸侯国都在争夺霸权地位。
例如春秋时期的齐国、楚国等香火国家,他们之间的政治斗争和角逐使整个先秦阶段的政治局势异常动荡。
2.君主与官制:在各个诸侯国中,国君的地位及其与官员的关系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介绍君主与官制的结构,从而揭示出当时的政治格局和权力分配。
二、思想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支。
详细阐述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如仁、义、礼、智等观念,并介绍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如孔子、孟子等。
2.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并列重要。
阐述道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如道、无为、自然等,并介绍道家学派的著名人物,如老子、庄子等。
三、文化1.文字的发展:中国文字的起源和发展对于了解先秦时期的文化背景至关重要。
介绍甲骨文和金文的特点及其在当时的应用情况。
2.文学艺术:散文、诗歌等文学艺术在先秦时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详细介绍先秦散文的类型、特点和代表作品,如《离骚》、《荀子》等。
四、经济1.农业经济:先秦时期主要以农业为经济基础。
阐述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进步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如农业机械的使用、灌溉系统的建设等。
2.商业贸易:先秦时期商业贸易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介绍当时的商品交流、货币形式和商业网络等。
五、社会1.社会阶级:介绍先秦时期的社会阶级分化情况,如贵族、农民、商人等不同阶级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
2.社会习俗:详细阐述先秦时期的各种社会习俗,如婚礼习俗、葬礼习俗等。
总结:通过对先秦历史散文的详细阐述,我们得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先秦时期的政治、思想、文化、经济和社会情况。
完整word版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
完整word版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华夏”是中国人自称的称号,其含义是“中央之国”,正是源自于先秦时期的政治、文化中心地位。
先秦时期,中国历史经历了长达数百年的变动,这其中饱含了许多精彩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他们的事迹、思想影响了后世许多的思考和认知。
本文将从先秦时期政治、军事、文化等角度来介绍这一时期的历史。
一、政治篇先秦时期,中国处于分裂状态,呈现出分封制的状况,各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不断争夺地盘。
其中,周朝是当时的实际统治者。
周朝皇帝是天命所归,由天子授予一些贵族王爵,使他们管理大片土地。
这些王朝在感性换取现实利益的过程中,相互攻伐,是中国的民族分裂最严重的时期之一。
周朝的分封制被传承了数百年之后,在春秋时期迎来了变革。
当时一个叫做晋的诸侯国崛起,制定了“以权大夫,管仲,士鞅”为代表的分封贵族的制度,使晋国推动了一个新阶段的封建制度。
他们建立了一个中央权威日益加强、各国贵族地位逐渐下降的制度。
此时,在周朝周王室引导之下,贵族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他们转变为了王室的官吏和军事统帅,国家政权逐渐由分封诸侯转变为中央王朝。
二、军事篇古代中国的军事也是相当重要的,在先秦时期,中国历经了雄霸天下的商朝,崛起于其中的周朝,以及数不清的各诸侯国,如秦、晋、楚等。
这些诸侯国的军队经历了数百年的战争,对中国军事时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时期的军事实力以重装步兵为主,而骑兵的使用由于技术的限制较为少见。
在当时,王子和贵族的参战人数相对较少,他们更多的是军队的旗手和高层指挥官,由于他们使用的是性能较为优秀的兵器,因此在战争中,所进行的是短暂的攻防冲突。
随着军事技术和器械的逐渐提高,战斗的范围也得到了扩展,标志着战争进入了新的阶段。
在先秦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不断地发动战争。
这使得每个国家都必须有自己的军队来保护自己,以保持稳定。
同时,不同的诸侯国之间的战斗也促进了军事技术的发展。
比如,晋国制定了“三十万出奇谋”战术,大大提升了战斗的胜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记· 玉藻》说“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①。《汉书· 艺文志》 谓:“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 《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②】
3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 《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 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 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 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 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详赡,记事曲折,写 人生动,富于文采。 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 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 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 峰。
“盖其为法则有以顺叙者,以递叙者,以类叙者,以 次叙者,以牵连而叙者,断续叙者,错综叙者,假议论 而叙者,夹议论而叙者,先叙的断,先断的叙,且叙且 断,以叙作断。预提于前,补缀于后,两事合一,一事 分两,对叙插叙,明叙暗叙,颠倒叙、四环叙。离合变 化,奇正相生,如孙吴用兵,扁仓用药,神妙不测。几 于化工,其法莫备于左氏。” ——章学诚《文史通义》
译:十六年春季,在宋国上空坠落五块石头,当 月,又有六只鹢鸟后退着飞,经过宋国国都。
22
《春秋》最突出的特点是寓褒贬于记事之中的“春秋笔 法”。
如杀有罪者为诛,杀无罪者为杀,下杀上曰“弑”; 写战争选用伐、征、侵、袭、克、灭、取、歼等不同词 语表达以寓褒贬。 又如“践土之盟”,晋文公通知周天子参加,孔子 认为“以臣召君,不可以训”,因记曰:“天王狩于河 阳”,这是为尊者讳。 《春秋》被后人看作是包含微言大义的经典,是定 名分、制法度的范本。 “《春秋》以道名分”,“《春秋》之义行,则天 下乱臣贼子惧焉”。(《史记》)
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 舟,水则覆舟 (孔子)
29
许穆夫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史记载
的爱国女诗人)
载驰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 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 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 人尤之,众稚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 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23
第二节《左传》
(一)《左传》的名称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具有较高 的文学价值。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先 秦时期早有解经体文字产生,称为“解”或“传”,“传” 是阐释经义的意思。相传《左传》为解释《春秋》而作,是 “春秋三传”之一。司马迁、班固等人都认为其作者为与孔 子同时代的左丘明,后人对此颇多疑义。今人一般认为此书 大约成书于战国早期,最后编定者是一位儒家学者。
易 卦 爻 辞
《 尚 书 》
《 春 秋 》
《 左 传 》
韵散结合的卜筮文字
记事文之祖
8
甲骨卜辞—叙事散文的萌芽
是殷商时代为了占卜吉凶刻在龟甲 或兽骨上的记事文字。内容主要是 关于祭祀、畋猎、畜牧、农业与战 争的占卜记录。
—
特点:以记言、记行为主
9
易卦爻辞—韵散结合的卜筮之书
《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传是对经的解 释。六十四卦之卦画、卦名、卦辞和爻辞被称为 《易经》。 八卦的最基本的单位是爻, 多是记述日影变 化的专门符号。爻有阴阳两类,阳爻表示阳光, 阴爻表示月光。每卦又有三爻,代表天地人三才。 三才的天部,包括整个天体运行和气象变化,每 卦的次序是自下而上的,最下一横叫初爻,中一 横叫二爻,上一横叫三爻。
34
2、描写战争,同中见异;
善于描写战争起因、性质、双方力量对比,战 略战术的运用,写重大战役同中见异,各具面目。
《左传》详细记述的十三次重大战役:
儒葛之战、邲bì 之战、长勺之战、鞍之战、
鄢陵之战、 韩之战、平阴之战、崤xiáo之战、 河曲之战、柏举之战、艾陵之战。
35
3、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的叙事手法
28
在君民关系上,《左传》比较重视民的作用, 认为政治的得失、战争胜败都与民心向背有着密 切的关系。如:《卫懿公好鹤》 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士大夫坐的车) 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 余焉能战?“
《旧唐书· 魏徵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 失。”
清王源 推崇为“春秋第一人” )
32
五、《左传》的艺术特色
1、长于叙事,精于剪裁,主次分明,详 略得当; 2、擅长描写战争,同中见异,各具面目; 3、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的叙事手法; 4、语言简练,含蕴曲折,人物对话、外 交辞令极富表现力。
33
1、长于叙事,精于剪裁
《左传》叙述了218年间各诸侯国之间的朝会聘问, 征战狩猎,篡轼出王等历史事件,有主有次,详略 得当。 善于描绘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历史事件,遵 循严格的时空观念,每一件事的记录必定以极简明 的文字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参与的任务, 叙述 按照自然的顺序进行;重视时事件发展的全过 程,记叙每一件事必详其发生(起因)、发展(冲 突)和结局,尤其注重前因后果。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1
文
散文
小说
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
史传散文
唐宋散文
语言
篇幅
文言
白话
长篇
短篇
2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我国历史散文的产生比说理性的诸子散文 要早得多,它的发展与文字、史官的产生、 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我国文字和史官 在夏代前夕已经产生。当时史官分左史、右 史。“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19
春秋十二公 隐桓庄闵 僖文宣成 襄昭定哀
“春秋笔法”
指《春秋》的作者以一字“寓褒 贬,别善恶”表明其尊王攘夷,正名 定分的思想倾向的写作方法。
春秋笔法言简意赅,委婉含蓄, 用词准确,浅显平实,对后世产生了 重要的影响。人们把文笔含蓄蕴籍, 带有所谓“微言大义”并暗寓褒贬的 文字,也称作春秋笔法 。
24
(二)“春秋三传”
“春秋三传”: 解释和补注《春秋》 的三部历史著作。
齐人公羊高著 《春秋公羊传》
鲁人榖梁赤著 《春秋谷梁传》
鲁人左丘明著 《春秋左氏传》
今文经学著作,重在解释,阐发
《春秋》经义,以议论为主。
古文经学著作,以《春秋》记事为 25 纲,增加大量历史事实与传说,文 学成就最高。
(三)《左传》与《春秋》的关系
1.《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 大量的历史事实与传说; 2.《左传》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 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 3.《左传》发展了春秋笔法,不以个别字的 褒贬体现思想倾向,擅长以生动的叙述和描写 体现道德评价; 4.《左传》创立了在叙事中或叙事后直接引 入议论。
26
一、甲骨卜辞:
1、我国散文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 辞。 2、甲骨卜辞可以看作是先秦叙事散文的萌芽。 3、商周时期,君王、公侯常把一些重大的事 件记录在铜器之上,称为铜器铭文。
6
商朝的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是早期的文字记载
7
古代叙事散文从萌芽到成熟的发展轨迹
叙事散文的萌芽 记言文之祖 叙事之最
甲 骨 卜 辞
12
13
14
15
如何卜卦?
16
特点:记事完整,善用比兴、象征手法,语 言古朴凝练,具有实用性。
17
《尚书》—记言文之祖
《尚书》之名:又名《书》。是中 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尚” 即上古,“书”是指书写于竹帛上 的历史,“尚书”即“上古的史 书”。
《尚书》是中国记言文之祖。 大部 分是君主和大臣的讲话、誓词、政 令的记录, 也有少量记事。 唐孔颖 达将其分为十体:典、谟、训、诰、 誓、命、贡、歌、征、范。 “诰”-平时的号令 “誓”-有关军事的话 “命”-君告臣的话 “谟”-臣告君的话 《尚书》由虞书、夏 书、商书《尚书》:上古之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历 史散文总集。 《春秋》: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 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左传》: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记事详赡的 编年体断代史。长于叙事、战争和外交辞 令描写。 《国语》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5
第一节 散文的萌芽和发展
《尚书》之文,都是 单独成篇,有完整的 结构,已具备记叙、 描写、议论、抒情等 多种表达方式。
18
《春秋》—记事文之祖
《春秋》记载了上自公元前722年 (鲁隐公元年),下至前481年(鲁哀 公十四年),包括12个国君,合计 242年的历史。内容记载春秋时期统治 阶级的政治活动,包括诸侯国之间的 征伐、会盟、朝聘等;也记载一些自 然现象,如日蚀、月蚀、地震、山崩、 星变、水灾、虫灾等;经济文化方面, 记载一些祭祀、婚丧、城筑、宫室、 搜狩、土田等。只是纲要记录,没有 具体故事情节。
30
2、揭露统治阶级内部勾心斗角及其残暴荒 淫的本性。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 也。宰夫胹ér熊蹯fān不孰,杀之,寘zhì běn , 诸畚
使妇人载以过朝。
【译】晋灵公不行国君正道。加重赋税用来彩饰墙壁。 他还从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人们躲避弹丸来取乐。有一 次厨子燉熊掌没有燉熟,灵公就杀死他,把尸体装在草筐 里,命妇女用车装着尸体经过朝廷。
21
纲目式叙述,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 年”, 文句简短,记事简略,几乎没有描写成分, 但语言谨严精练。 如隐公元年载“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有,但事件因果过程人 物行为性格等则无从知晓。又如僖公 “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 是月,六鹢yì 退飞过宋都”,
10
《太平御览》: “伏羲坐于方坛 之上,听八风之 气,乃画八卦。” 以“—”为阳,以 “--”为阴,组成 八卦:乾为天, 坤为地,震为雷, 巽xùn为风,坎为 水,离为火,艮 gèn为山,兑为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