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向黎—古泉州相当于纽约
从泉州港的兴衰看中国古代海外贸易
从泉州港的兴衰看中国古代海外贸易摘要:泉州是中国历史上对外通商的重要港口,有着悠久的海外交通史。
泉州的全面开发始于唐朝,唐代开埠,泉州成为当时四大通商口岸之一。
宋元时期,泉州港跃居为四大港之首,以“刺桐港”之名闻名于世,马可波罗将之誉为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东方第一大港”。
明清时期,泉州港逐渐没落,昔日“市井十洲人”、万国国旗飘扬的繁盛之景不再。
关键词:泉州港、海外贸易、东方第一大港、古代商业泉州位于福建省的东南部,靠山向海。
河流以戴云山为中心,呈叶脉状向四周分布,分属闽江水系和晋江水系,溪流多达35条。
海岸线曲折蜿蜓,有湄州湾、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四个港湾,14个港口。
山的磅礴,水的灵秀,泉州兼而有之1。
泉州港地理位置优越,且港阔水深,避风避浪,利于船只停泊,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其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奠定了基础。
一、泉州港的兴起公元520-527年间,天竺高僧拘那罗陀到南安九日山建造寺翻译梵文佛经,这是迄今已知泉州最早的海外交通例证。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国力渐弱,吐蕃侵占了西部的大部分地区,而北方则由于战事频繁,丝绸等商品产量减少,商人亦不愿冒险远行。
当时,由于指南针的发明和造船技术的提高,航海业得到了发展。
当清脆的驼铃声逐渐淹没在漫漫黄沙之中,汹涌的波涛中又出现了新的贸易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早期的主要运输物品是丝绸,后期则以瓷器为主,分东海航线和南航航线,泉州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唯一起点。
唐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南方对外贸易大大需求增加,朝廷也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政策,保护海上通商贸易。
唐朝大和八年,唐文宗下令保护到广东、福建通商贸易的外国商人,并且委派官员经常加以督察,强调不能加重税务,以保护贸易自由。
泉州港因其腹地经济的发展及优越的地理位置而发展迅速,与三佛齐、流求、越南、阿拉伯等地的商品互通有无,有力地促进了港口经济的繁荣。
最好的想象力是让人感觉不到想象力的存在
“最好的想象力是让人感觉不到想象力的存在”潘向黎姜广平关于潘向黎:福建泉州人,现居上海。
1988年毕业于上海大学中文系,1991年毕业于上海社科院研究生部。
文学硕士。
1991—1998年任上海文学杂志社编辑。
1992—1994年赴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留学。
1998年至今任文汇报社副刊主任编辑。
1988年开始发表作品。
200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小说集《无梦相随》、《十年杯》、《轻触微温》、《我爱小丸子》,散文集《红尘白羽》、《纯真年代》、《相信爱的年纪》、《局部有时有完美》等。
短篇小说《西风长街》获《上海文学》优秀作品奖,另获《文汇报》笔会文学奖新人奖、第二届上海文化新人称号、青年文学创作奖等。
《白水青菜》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导语:潘向黎总觉得属于自己的、真正的“演出”还没有开始,到目前为止一切都是练习。
她的散文有一种与年龄不相称的早熟,而她的小说则有一种倒着生长的势头。
她还认为偶尔会被小说伤到自己。
有人认为,潘向黎是倒着长的女人,20岁时渴望中年人的稳定生活,30岁以后却愈发单纯、透明、柔软。
但从小说的笔法角度而论,在骨子里,潘向黎的小说还是承接着来自中国古典的那股文脉。
这就像另一些小说家,他们的小说,接续着的是西方的哲学和诗性。
关键词:都市小说女性写作散文白先勇姜广平(以下简称姜):第一次接触你的作品,是阅读你的散文《红尘之上》。
那篇文章让我吓坏了,哪会有那么清新脱俗的文思的?那篇文章确实非常优美,中学语文教材里都选了。
很多散文选本也都选用了。
我后来编的一本给高中学生看的《语文读写新法》(南京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也赶热闹似地用上了。
那时候觉得你一定是一个看透红尘的老人家了。
没想到情形却是这样。
潘向黎(以下简称潘):过奖了。
其实那是一种文字里的早熟,我的早期散文有这种现象,自以为明白,写得也很正确,但是现在回头看看,当时是不明白的——至少没有完全、彻底的明白。
但是因为年轻,话往往说得很绝,虽然那样有种快意恩仇的感觉,但那种幼稚的自信,现在是没有了。
泉州古城详细讲解
泉州古城详细讲解泉州古城位于中国福建省泉州市,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瑰宝的城市。
泉州古城以其丰富的历史遗迹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历史爱好者。
泉州古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当时古城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与世界各地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
在宋、元、明、清等朝代,泉州古城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商业繁荣的中心。
古城内保存着大量的古建筑,包括寺庙、府邸、宅院等,展现了泉州丰富的历史文化。
泉州古城的建筑风格独特多样,融合了汉族、回族、闽南等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清代的开元寺和晋代的东峰塔。
开元寺是泉州最古老的佛教寺庙,建于公元686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寺内有着精美的佛像和壁画,展示了古代工艺和艺术水平。
东峰塔是泉州的地标之一,高达44米,是中国现存最高的砖塔。
登上塔顶,可以俯瞰整个古城的美景。
除了寺庙和塔楼,泉州古城还有许多精美的宅院和府邸。
其中最有名的是清代的安海文庙和开元书院。
安海文庙是泉州最大的文庙,是供奉文学圣人孔子的场所。
文庙内有着许多古代文人的雕像和碑刻,展示了泉州古代文化的繁荣。
开元书院是泉州最早的一所书院,也是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
书院内有着许多古代文人的书画作品和文化遗产,是研究泉州古代文化的重要资料。
泉州古城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还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
古城周围环绕着青山绿水,风景如画。
古城内的街巷错综复杂,犹如迷宫一般。
其中最有名的是世界文化遗产-泉州的元宝巷。
元宝巷是一条狭窄而古老的街道,两旁是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步行其中,仿佛穿越回古代的泉州。
泉州古城的游客络绎不绝,各种文化活动也层出不穷。
每年的泉州国际马拉松就是其中之一,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跑步爱好者。
此外,泉州古城还举办各种传统节日和庙会,如元宵节花灯展览和南方庙会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
泉州古城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瑰宝的城市。
它的丰富历史遗迹和独特建筑风格,使其成为众多游客和历史爱好者的首选目的地。
泉州及泉州港的发展变迁
航海42续几年出现“蕃舶罕至”的情况。
而此时的泉州港海外贸易却如日中天,朝廷政策的扶持使其继续发展,成为一个“有蕃舶之饶,杂货积山”的繁荣海港,市舶司的设置亦提上日程。
宋哲宗元佑二年(1087年)为适应泉州海外贸易发展需要,泉州市舶司设立,泉州港正式开放。
但终北宋一朝,泉州港势头虽盛,但由于起步较晚,泉州的地位依然未能赶超广州,贸易“惟广最盛”6,但无可否认,泉州港已开始步入重要贸易港口的行列。
南宋时期,由于都城迁往杭州,泉州接近京城,政治地位提高,宋政府又实行开放政策,鼓励海外贸易,加上泉州地区本身的外贸型经济结构的补充促进,泉州港迅速发展,港口贸易活跃。
自泉州港进出口货物的数量和品种都比以前有了大幅度提升,总数达三百多种。
据《宋会要辑稿》载: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从占城运进泉州的商品仅香料一项就有7种共63334斤之多。
泉州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范围不断扩大,这些地区和国家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诸国,以及东非北非等五六十个国家和地区7。
与之相适应的是贸易额的迅速上涨。
据李军研究,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泉州市舶一年的收入即相当于建炎二年至绍兴四年(1128-1134年)7年的总和,贸易额接近广州。
南宋中期,泉州贸易更是发展迅猛,此是泉州市舶收益已基本赶上广州。
至南宋末期,泉州海外贸易额完全超过广州,而一度兴盛的广州则失去了第一大港的地位8。
当然在此期间,泉州港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尤其是南宋后期,由于地方官“征榷大苛”,泉州的对外贸易曾一度萧条,宋廷对此极为重视,采取种种措施终于使泉州港得以继续向前发展。
两宋时期是泉州港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泉州港经过三次飞跃,于南宋末年赶上并超过广州港成为第一大港。
南宋时期的泉州侨民云集,他们主要今泉州古有泉南、鲤城、刺桐城之称,其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福建之东南海滨晋江、洛阳江入海口处,扼晋江下游,为江海交汇之所,水陆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泉州港港湾曲折,水深港阔且其避风条件好,临江面海适于泊船,具有优越的港区条件。
晋江人闯南洋故事一
来自南太平洋的风,跨越台湾海峡,轻抚古老的亚洲土地,每年带来温暖湿润的空气,年复一年,携带着遥远而神秘的梦幻。
晋江,资源匮乏,对于出生在这里的人们,那些遥远的岛屿不仅意味着逃离困境的方舟,也象征着实现梦想的乐土。
300多万晋江海外游子,尽管每个人的远行时代、方式和动机各不相同,最终的结局和生活状况也各不相同,但他们最主要的动力只有一个——追求美好生活,他们的行为也惊人的一致——下南洋。
现如今的安海已经拔地而起,高楼大厦林立,道路纵横交错。
五彩斑斓的霓虹灯光和繁忙嘈杂的市场声音中,很少有人想象得到,这些忙碌的车轮下曾经深埋着安海的古老历史——安平以及它昔日的繁荣。
举世闻名的安平桥座落在安平古渡的旁边。
时光的洪流将过去的一切都抹平了,昔日的海湾在人类填海活动的多次改变下已经变成了平地。
多年之后,平地上又建起了现代化的建筑物。
然而,这座古老的石桥仍然屹立不倒,它从岁月的深处勇敢地露出头来,它的身上布满了沧桑的痕迹。
昔日桥头的白塔依然矗立,但与石桥在视觉上的联系已经被切断,它孤零零地矗立在失去了繁华的昔日渡口,显得非常寂寞。
据年长的人们介绍,古渡只剩下两排石阶和一堆旧码头的碎石,可以被人们看到。
铁皮栅栏严密地拦住了视线,围墙里封存着那个失去原貌的古渡遗址。
这里曾经是安平商人下海经商的重要港口之一。
早年的务工者们要经过三里街或五里桥来到这个泪水与海水融合的渡口,告别故土和亲人,踏上充满艰辛的梦想之旅。
明代李光缙在《景璧集》中这样描述晋江安平(今安海镇)商人:“贾行遍都国,北贾燕,南贾吴,东贾粤,西贾巴,或冲风突浪,争利于海岛绝夷之墟。
”这说明至少从那个时期开始,晋江人的商业足迹已经遍及海内外。
特别是在明代禁海期间,晋江商人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力。
他们凭借安海港良好的海上交通条件,私下进行海外贸易,在欧洲殖民者占领的海岛上,如活屿、南沃和香山沃等地,进行非法贸易,甚至远航至吕宋、占城、琉球、渤泥和日本等地开展贸易活动。
泉州市舶司简介
● 据史料记载,蒲氏家族在一次贸易中被劫匪抢走的货船就达400艘。这些资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当时泉州港海外贸易的兴旺以 及 泉 州 市 舶 司 的 地 位 。 此 外 , 一 些 外 国 人 的 记 述 也 证 明 了 当 时 正 处 于 鼎 盛 时 期 的 泉 州 港 的 繁 华 景 象 。 意 大 利 航 海 家 马 可 ·波 罗 在 他 那本著名的游记中写道:
● 元朝至正十二年(1352年),临郡契玉立南拓罗城以就翼城,在德济门至临漳门中间水关左建南 薰门。南薰门水关,原高约5米,宽3.5米深2.7米,拱券,条石砌顶,券顶即是城墙。水关后有石 闸门,其长石槽尚存。水关上的城墙,1956年拆除。而桥北的鹊鸟桥至今尚存。原六板桥已改成 水泥桥,桥旁濠沟尚存一、二巨大石栏杆。
● 宋至明时,远洋商船的人员,其货物往来,可通过小船,沿晋江、破腹沟、水关,濠沟直达市舶 司报关。
● 市舶司及水关是泉州港的重要遗址,亦是泉州港繁荣的历史见证之一。
史话
● 市舶司是我国古代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政府机构,市舶司在特定港口遵照朝廷指令,统一管理对外贸易事务, 其主要官员“市舶使”及其下属由朝廷任命。
遗址
● 市舶司内原有著名的“清芬亭”一座,南宋初傅伯成等名人曾有诗吟咏,是一座戒贪、颂廉亭。 市舶司东侧即市舶库,西南即水关、鹊鸟桥,西为水仙宫,市舶司迁榕城后,司荒废,后渐为民 居,现仅存遗址。
● 水门水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竹街西,北为鹊鸟桥。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泉州知州游九功沿破腹沟建翼城, 以翼卫罗城,水门水关即建于斯时。
● “刺桐港是世界最大港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
4做个唐朝少年郎
4做个唐朝少年郎教学要求1.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体会引用诗词名句的作用。
2.体会文章的情感,理解作者的理想追求。
3.熟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和句子。
导语每个朝代都曾在历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辉煌一页。
这篇生动活泼又不失深刻的散文,借唐朝这个雄浑开阔的时代,来展现作者所仰慕的那种唐朝男儿般奔放昂扬的人生状态,反映了当代青年的时代理想。
作者简介潘向黎,女,1966年生于福建泉州,1988年上海大学中文系毕业,1991年上海社科院文学所研究生毕业,1992年赴东京外国语大学留学。
曾任《上海文学》编辑,现任《文汇报》编辑。
著有小说《轻触微温》、《十年杯》、《我爱小丸子》,散文集《红尘白羽》、《纯真年代》等。
梳理文章思路:(1—3段)想做“唐朝少年郎”;(4—9段)为什么想做“唐朝少年郎”;(10—11)做一个无忧无虑的“唐朝少年郎”。
二、品读第1~3自然段1.有人说,第2自然段中“虽然那个时代的风气相对开放,但是女人美的极致是收敛含蓄的,一旦张扬总要破坏那种轻柔细腻的阴性美”几句话是在评说女人美丽的标准,与全文的中心不一致,应该删去,并且删去以后,上下文也很连贯。
读一读,看看删去这几句话好不好?为什么?不好。
因为这句话是在解释作者想在唐朝做一个少年郎的原因。
作者不愿做女人,是因为在作者看来,女人美丽的标准是收敛含蓄、轻柔细腻,而只有做个奔放昂扬的少年郎,才与唐朝的雄浑开阔相称。
唐朝是一个“胸襟开张、元气淋漓、高歌狂饮、八面来风”的盛世,是一个鼓励人们建功立业的时代,是一个可以孕育奔放昂扬、英气勃勃的少年郎的时代。
带着问题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有什么作用?作用:①表达了作者满腔豪情的愿望和情感;②巧妙点题;③承上启下。
品读第4自然段2. “多么飞扬跋扈,多么潇洒不羁!”一句中,“飞扬跋扈”一般指骄横放肆,多用作贬义词,这里用来形容翩翩少年郎,合适吗?这里是贬词褒用,指行动举止潇洒自如、不受约束,表现了少年游侠英姿勃勃、不受约束,意气豪放、洒脱不羁的特点。
福建泉州海外贸易史的研究
福建泉州海外贸易史的研究福建泉州,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泉州的海外贸易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
当时泉州就是一个繁荣的港口城市。
在宋朝,泉州更是成为了连宋朝皇室都经常前来往来的通商口岸。
泉州海外贸易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一部与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密不可分的历史。
在纵贯了大约1200年时间的泉州海外贸易历史长河中,泉州的热闹景象给中国古代的贸易活动增添了无数光彩与魅力。
泉州海外贸易起源于唐代,但真正成为一个国际性的港口,则不是在唐朝,而是在宋朝。
在宋朝时期,泉州真正成为了一个世界级的贸易城市,成为了中国最为重要的贸易口岸。
此时,泉州港已经成为了中国南方对外贸易的枢纽。
在宋朝时期,泉州的海外贸易活动十分繁荣,主要给出口的商品包括陶瓷、绸缎、丝绸、染料、木材、药材等等,以及进口的香料、象牙、珠宝、草药、金银等等。
泉州象牙是当时的奢侈品之一。
从宋代到元代,泉州的象牙制品在贸易活动中深受欢迎。
在宋代时期,泉州的对外贸易还会受到一些不利的因素。
因为当时的禁海政策,宋朝政府对私自出海的船只采取了严厉的惩罚措施。
这一政策的实行影响着泉州市的贸易活动。
很多泉州商人向外地经营,又因为当时泉州的地理位置较为偏远,所以很多商人选择在其他地方开设店铺,以应对政策的影响。
在元代时期,泉州的对外贸易再次繁荣。
此时,泉州的港口建设也得到了加强。
泉州港重新被视为中国南方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
对于泉州城市的发展,特别是城市经济的带动作用,泉州的海外贸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为泉州的贸易活动让当地经济发展。
在明朝时期,泉州的对外贸易也非常发达。
此时泉州的贸易总额已经达到了当时的最高记录。
这个时期,泉州市的马路、街道、城墙和仓库都进行了改建和扩建,而贸易也得到了更为系统化和规范化的管理。
此时的泉州象牙出口也更加热门。
其象牙工艺水平已经成为可与中国其它地方媲美的水平。
总的来说,泉州海外贸易的繁荣时期从唐朝开始,一直延续到明朝。
咏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全文 -回复
咏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全文-回复宋代泉州是我国古代海外交通贸易的重要枢纽,拥有繁荣的港口和发达的贸易路线。
在这个时期,泉州是世界著名的商业港口,与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紧密的贸易联系。
本文将详细介绍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探讨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宋代泉州的地理位置和港口优势。
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东临太平洋,背靠闽西山脉,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而泉州港则是泉州的重要港口,自古以来就备受青睐。
泉州港位于闽江下游,水流湍急,可拓展至大海,成为南方的出海口。
泉州港在宋代经过不断经营和扩建,逐渐成为了华南地区最繁忙的商港之一,为海外交通贸易提供了便捷的条件。
泉州港的发展离不开宋代泉州政府的支持和海外贸易的繁荣。
宋代泉州政府秉持着开放的态度,推崇海外贸易,鼓励民众从事商业活动。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设港口设施、修筑海防等,以维护海上贸易的安全和顺畅。
此外,政府还设立了专门的海外贸易机构,负责管理和监督泉州的海外贸易事务,提高贸易的效益。
宋代泉州的海外贸易主要以海上贸易为主,涉及货物有丝绸、茶叶、陶瓷、香料等。
其中,丝绸是当时最重要的贸易商品之一。
泉州维护着与西亚和非洲等地的密切贸易关系,通过海上贸易将中国的丝绸和其他商品输送到这些地区,换取当地的珍宝、金银、宝石和香料等。
这种贸易活动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商品流通,也极大地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繁荣和发展。
泉州的海外贸易不仅仅是商品的交换,还带来了文化和科技的交流。
宋代泉州与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如越南、印度尼西亚等有着密切的文化联系。
与此同时,中外文化的交流也极大地促进了科技的进步。
泉州港通过与外国人的交往,学习了许多先进的船舶制造技术和航海技术。
这种技术的引进为我国航海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推动了海外贸易的进一步繁荣。
宋代泉州的海外交通贸易不仅对泉州本地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中国整体经济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首先,贸易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和商品,促进了泉州本地的经济繁荣。
潘向黎:杜甫埋伏在中年等我
潘向黎:杜甫埋伏在中年等我20XX年,潘向黎在上海思南书局概念店任驻店作家。
她穿着店长围裙和读者交流。
1966年生于福建泉州,后移居上海。
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第五届朱自清散文奖得主,著有小说《白水青菜》《穿心莲》,散文集《茶可道》《看诗不分明》《万念》《如一》等。
20XX年8月,新书《梅边消息:潘向黎读古诗》出版。
《梅边消息:潘向黎读古诗》出版后不久,作家毕飞宇在上海的一家咖啡厅听到周边有人闲聊“没编消息”,还以为是某报社的编辑在夸耀自己当日的悠闲。
当天晚上他才明白,这个“梅边消息”原来是好友潘向黎的新书。
这个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的书名,“其实很费了一番思量”。
书名最初叫《诗清响》,但责编张引墨认为字数太少,含义也不明确。
后来,负责此次出版的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根据词人姜夔的名作《暗香》想到了“唤起玉人”的“梅边吹笛”。
由此,潘向黎的先生又突然想起,她曾经写过一篇《梅花消息》。
潘向黎眼前一亮,“梅边”比“梅花”想象的余地更大,于是《梅邊消息》就这样定了——“古诗词就是我心目中的一片古老的梅花,梅树虽老,花却长新;历代人读诗犹如赏梅,那些激励、感触、思考、发现,就是源源不断的梅边消息。
”思绪横飞,不受拘束,这是潘向黎。
新书出版一个月后,有一次她和毕飞宇在电话中聊得正欢,两个不常露面的作家,突发奇想来了一场古诗对谈。
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时,潘向黎说,“读诗是一种享受”,她喜欢“古人下了朝堂回到家里自我、悠闲的状态”。
潘向黎散文集《茶可道》《梅边消息:潘向黎读古诗》。
对谈这一天,潘向黎穿了一件浅色印花旗袍,头发往后梳得很整齐,优雅又端庄——这也是潘向黎。
正如新书《梅边消息》,“记录了闲步看花的清赏之乐,跨越时空与古人的悠然心会”。
毕飞宇说:“在这本书里,我看到向黎影影绰绰的步态和身姿,我觉得向黎很美。
这种美,大家闺秀才有。
”读杜甫,也是在怀念父亲微信朋友圈里分享最多、流传最广的,是《梅边消息》中的一篇《杜甫埋伏在中年等我》。
市舶司 泉州 古代判例判词
市舶司泉州古代判例判词市舶司是古代中国海商中心的管理机构,泉州则是古代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
市舶司在泉州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为了确保海上贸易的顺利进行,市舶司通过各种判例和判词来规范和管理海商行为。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对市舶司在泉州的古代判例判词进行详细分析。
一、市舶司的设立和职能1.市舶司是负责管理海上贸易的官方机构,负责监督海商行为。
2.泉州作为一个重要的海商城市,市舶司在此地的地位十分重要。
二、市舶司的判例与判词3.市舶司根据海商的情况和需求,制定了不同的判例和判词。
4.判例和判词的制定旨在规范海商行为,保障海上贸易的顺利进行。
三、市舶司的判例内容5.判例内容涵盖了各种海商行为,如合同纠纷、海难救助等。
6.判例内容详细规定了各种情况下的处理办法,保证了海商的权益。
四、市舶司的判词形式7.判词通常为书面形式,包括仲裁文书、裁决书等。
8.判词内容清晰、具体,便于复核和执行。
五、市舶司的判例对海商行为的影响9.判例的存在使得海商行为更加规范,减少了争端和纠纷。
10.海商们可以根据判例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范,避免违规行为。
六、市舶司的判词对海商权益的保护11.判词对于海商的权益保护至关重要,确保了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12.海商在遇到纠纷时可以凭借判词维护自己的权益,获得公正的处理。
七、市舶司的判例对传统文化的传承13.市舶司的判例反映了古代中国海商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14.判例的制定和遵守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海商文化。
八、市舶司的判词对法治观念的普及15.判词强调法律约束和公正裁决的重要性,促进了法治观念的普及。
16.海商们通过遵守判词了解法律规定,提高了法治意识。
九、市舶司的判例对经济发展的促进17.判例的制定和实施规范了海商行为,促进了海上贸易的繁荣。
18.海商在一个有序、法治的环境中开展商业活动,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
十、市舶司的判词对海上安全的保障19.判词规定了海上安全的相关措施和应对办法,保障了海商的生命财产安全。
古代泉州阿拉伯穆斯林与泉州港的盛衰
作者: 黄天柱;廖渊泉
出版物刊名: 东南亚南亚研究
页码: 24-32页
主题词: 泉州港;阿拉伯穆斯林;亚历山大港;蒲寿庚;专文;刺桐港;那兀纳;市舶;义兵;唐睿宗
摘要:<正> 泉州是唐、宋、元时期我国东南四大海港之一,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世界两大商港,以“刺桐港”之名称蜚声寰宇。
明清以来,它始降为地方性港口。
关于泉州盛衰的原因,不少中外史学者写了论著,从地理、物产、经济、政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评述。
但对唐、宋、元以来在泉州的阿拉伯穆斯林与泉州盛衰的关系,却没有专文作比较系统地论述。
本文拟从这一个历史角度探讨泉州港的盛衰。
一、唐、宋、元时期泉州与外国的贸易 关系和阿拉伯商人骤至泉州港的原因。
潘向黎简介
潘向黎简介
佚名
【期刊名称】《当代作家评论》
【年(卷),期】2024()3
【摘要】潘向黎,作家,文学博士。
生于福建泉州,12岁移居上海。
先后就读于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文学院。
曾任《上海文学》编辑,《文汇报》特聘首席编辑,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著有长篇小说《穿心莲》,小说集《白水青菜》《上海爱情浮世绘》《无梦相随》《十年杯》《轻触微温》《我爱小丸子》《女上司》《中国好小说·潘向黎》,随笔集《茶可道》《看诗不分明》《梅边消息:潘向黎读古诗》《古典的春水:潘向黎古诗词十二讲》,散文集《红尘白羽》《纯真年代》《独立花吹雪》《茶生涯》《无用是本心》《万念》《如一》等。
【总页数】1页(PF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潘黎作品
2.深描都市光影,叙写世情人心——潘向黎小说论
3.寻求生命存在的诗意——潘向黎小说的诗性特质
4.都市情感的“诚”与“真”——读潘向黎小说集《上海爱情浮世绘》
5.潘向黎小说中的婚恋观透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泉州在我国古代海外贸易发展史中的地位(精简篇)
泉州在我国古代海外贸易发展史中的地位泉州在我国古代海外贸易发展史中的地位历来论述泉州历史者,大都侧重于南宋和元代,对于北宋时期这个海港城市的贸易状况,则语焉不详。
拟就这一时期前往高丽贸易的泉州商人问题作一些叙述,目的在于从一个方面为当时泉州港的海外贸易提供一些情况。
一关于我国宋、元时期与高丽之间通过海道进行贸易的情况,在朝鲜李朝史学家郑麟趾编纂的《高丽史》中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可以弥补我国史籍在这方面的不足。
从《高丽史》的记载来看,北宋商人水手到高丽者,几乎五年无之,最多时一年达数百人。
其中有若干次,可以确定为泉州商人。
现在我们根据《高丽史》和我国的一些记载,将北宋时期前往高丽的泉州商人,列举如下:1.高丽显宗六年闰六月,“宋泉州人欧阳征来投”①。
2.高丽显宗八年七月,“宋泉州人林仁福等四十人来献方物”②。
3.高丽显宗十年七月,“宋泉州陈文轨等一百人来献方物”③。
4.高丽显宗十一年二月,“宋泉州人怀贽等献方物”④。
5.高丽显宗十四年十一月,“宋泉州人陈亿来投”⑤。
6.高丽显宗十九年九月,“宋泉州人李颠等三十余人来献方物”⑥。
7.高丽显宗二十一年七月,“宋泉州人卢遵来献方物”⑦。
8.高丽德宗二年八月,“宋泉州商都纲林蔼等五十五人来献土物”⑧。
9.高丽端宗十一年五月,“大宋泉州商林禧等来献土物”⑨。
10.高丽文宗三年八月,“宋泉州商王易从等六十二人来献珍宝”⑩。
11.高丽文宗十二年八月,“宋商黄文景等来献土物”⑾。
按,据《高丽史》“文宗十三年八月戊辰”条记载,这个黄文景是“宋泉州商”。
12.高丽文宗十七年十月,“宋商林宁、黄文景来献方物”⑿。
按,林宁与黄文景同行,疑亦是泉州商人。
此人在文宗十八年八月、二十二年七月和二十九年六月曾三度重来高丽。
13.高丽文宗二十二年七月,“宋人黄慎来见,……遣慎等来传天子之意”⒀。
按,黄慎又作黄谨,一作黄真。
《宋史》卷三百三十一《罗拯传》云:“拯使闽时,泉商黄谨往高丽,馆之礼宾省。
丝路风云10泉州如何成为元代东方第一大港
丝路风云10泉州如何成为元代东方第一大港自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改武荣州(今南安丰州)为泉州,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徙泉州府治于今泉州市后。
泉州港凭借其港湾深邃,晋江畅通,可进出巨大远航木帆船,而成为“梯航万国”、“海道所通,贾船所骤”的贸易港,在日益繁盛的东西方海上贸易中,亦占有了一席之地。
公元9世纪中叶,阿拉伯著名的地理学家伊本·考大贝在他所著的《道程和郡国志》一书中,即把泉府(Djanfou,泉州)同交州(越南河内)、广府(Khanfou,泉州)、江都(Kantou,扬州)并列为中国的四大贸易港之一。
五代时期,泉州先后归属王氏闽国与名义上臣服南唐的军阀留从效。
自946年起,留从效掌控漳州、泉州达十六年之久。
当时周长仅3里的泉州城太狭窄了,无法适应海外贸易所带来的商业兴盛。
留从效开始进行拓展泉州城的伟大工程。
留氏新版筑的泉州城,周围达20里83步,高1丈8尺,共设7门。
城外有壕,碧水环流,萦回如带,的确宏伟壮阔。
在拓建中,留从效特别重视面向港口的城东“仁风门”和城东南“通淮门”的建置,使港城联系更加便捷。
城内的街道加宽了,客栈、库房也兴建了起来。
所有这些均大大有利于货物运输及商旅活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沿城环植的著名风景树刺桐,给往来客商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自此“刺桐”港之名便流传海外。
阿拉伯人来到泉州港,他们依照刺桐城之意,译作“麦第涅特扎桐”(Medient Jeytoun)前一字为城市,后一字为刺桐。
自此以后,泉州港别名为“刺桐港”,直到宋元以后,阿拉伯人及其他外国人仍称呼泉州为“Zayton”。
入宋之后,很长时间内广州港依然独占鳌头,这从宋政府为管理海外贸易而设立了专门机构市舶司(或称提举市舶司)的时间就看得出来。
市舶司的主要职责大体相当于现在的海关,掌管进出港商舶,负责货物的征科和抽解,防止漏税和违禁品走私,招徕外国商客,进口海外物产,处理对外贸易事务等。
开宝4年(971年),宋太祖始置市舶司于广州;太宗端拱2年(989年)和真宗咸平2年(999年),又分别于杭州、明州(今宁波)设置市舶司,仍然没有泉州的份。
咏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全文
咏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全文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是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泉州作为中国最早开展海外贸易的港口城市之一,其繁荣与辐射的地区之广,影响力巨大。
泉州自唐代已经开始有对外贸易,到了宋代更加繁荣发展。
宋徽宗时期,泉州海域的商船络绎不绝,锦绣云莲、香舫、蜃船等各种各样的商船往来于海上。
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外贸易,即与外国的贸易往来;二是内销海外,即将中国产品运往海外。
对外贸易方面,泉州与诸多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往来。
最重要的贸易对象是南洋地区的各个国家,如食蕨、高丽、日本、东南亚诸国等。
南洋诸国以椰树碱、珍珠、黄金等产品,与泉州进行交换。
此外,泉州还与印度、阿拉伯、波斯、埃及等国家也保持了一定的贸易往来。
泉州商人通过自己的船只在海上航行,积极开展贸易活动,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内销海外方面,泉州通过贸易将众多中国特产运销到海外各地。
宋代泉州的陶瓷、丝绸、盐、茶叶等都非常有名,这些产品在海外市场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宋代泉州的陶瓷制品以青瓷最为有名,外销地遍及东南亚、南洋、日本等地。
宋代泉州的丝绸品质优良,泉州丝绸在国内外市场都非常有竞争力。
此外,泉州的盐业也十分发达,泉州盐的品质极高,远销到日本、东南亚等地。
茶叶也是泉州的特产之一,宋代泉州的浓香型茶叶非常受欢迎,远销海外。
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之所以繁荣发展,得益于泉州港的地理位置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策略。
泉州港地处闽江河口,位于中国东南沿海,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水运资源。
同时,宋代泉州城市发展迅速,泉州商人擅长海上贸易,善于经营,为海外贸易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泉州港在宋代的繁荣发展也得益于中央政府的支持。
宋代政府重视海外贸易,积极鼓励和保护海上商业活动。
政府建立了完善的贸易法律法规,确保了海外贸易的顺利进行。
此外,政府还对泉州进行了相应的税收政策和市场监管,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的繁荣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泉州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繁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潘向黎:古代的泉州相当于今天的纽约
番舶进出、华洋杂处、商业繁盛、市井富庶的开放性,以及她气候温润、植被丰美、依山傍海、物产丰富的风土,百业同举、儒商并重、诸教共存、自由和平的文化气质,诗人们只要到了那里,就不会不为其所动。
电影《铁达尼号》开头,沉船突然变回了当年的模样,气势恢弘,华贵无方,灯火璀璨,觥筹交错,衣香鬓影……我在泉州的古船陈列馆,亲眼看到那艘宋代古船时,古泉州,就像电影里崭新的铁达尼号一样,在我眼前飞升起来,气势磅礴。
如果不是那艘古船所证实的泉州在造船、航海、贸易、经济等方面的当时世界领先水平,当不久前我听到有学者说“泉州当年相当于纽约”,可能会觉得匪夷所思甚至荒唐,而不是会心一笑。
但,即便如此,对泉州全盛期的风光,我们真的能够想象吗?
最有效刺激想象力的是诗,还是来诗中找吧。
泉州当年的盛况,在历代的诗中有着清晰的留存。
唐诗中写到泉州的还不多,泉州仍然一半是“方外之地”,大诗人似乎都没有到过泉州,所以,泉州是不可能像江南那样拥有风雅的“唐诗之旅”的。
但泉州的美是独特的。
番舶进出、华洋杂处、商业繁盛、市井富庶的开放性,以及她气候温润、植被丰美、依山傍海、物产丰富的风土之美,百业同举、儒商并重、诸教共存、自由和平的文化气质,诗人们只要到了那里,就不会不为其新鲜丰饶所动。
唐代天宝年间诗人包何《送李使君赴泉州》诗云:
傍海皆荒服,分符重汉臣。
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
执玉来朝远,还珠入贡频。
连年不见雪,到处即行春。
写出了泉州的地理位置、人口构成、贸易兴旺、温暖富庶。
“执玉来朝远,还珠入贡频”,写出是海外贸易,“玉”“珠”言货物之贵重,“远”写出泉州的吸引力无远弗届,“频”道出了泉州港楼船涨海、生意兴隆。
晚唐会昌年间诗人薛能《送福建李大夫》也写到泉州:
洛州良牧帅瓯闽,曾是西垣作谏臣。
红旆已胜前尹正,尺书犹带旧丝纶。
秋来海有幽都雁,船到城添外国人。
行过小藩应大笑,只知夸近不知贫。
后四句说:泉州气候温暖,北方大雁会飞去安然过冬;船来船往,带来了前来贸易的外国人。
要在泉州任职的李大夫经过一些地方真可以笑话他们,只知道夸耀自己离京城近,却不知道比起泉州的繁华富庶来,他们所在的都是穷地方罢了。
“秋来海有幽都雁,船到城添外国人”,以“外国人”对“幽都雁”,出人意表,第一次读时忍俊不禁――可见当时人眼中,外国人还是罕见的珍稀“物种”。
而泉州,一艘艘的番舶到来,就带来一批批这样的珍稀“物种”。
事实上,一些“外国人”还在泉州住了下来,渐渐成为泉州“日常”的一部分,以具有本国的经济、文化、宗教、生活元素为泉州增添了缤纷异彩。
宋代,泉州已经呈现“驿道四通,楼船涨海,士农工商之会,东西南北之人”(郑侠《西塘记》卷8《代谢章相公启》)和“朱门华屋,钿车宝马相望”(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154)的繁华富丽。
海洋意味着无限可能,也意味着巨大危险,海上丝绸之路的海面下延绵万里的沉船带至今在诉说着这一点。
和西方航海家一样,一些受海洋文化影响的泉州人敢于冒险,乐观坚韧,他们扬起了布帆、篷帆、篾帆,带着水罗盘,驾着他们有水密舱的大木船,胆大包天、义无反顾地在茫茫大海上闯了出去。
当时的泉州海商,既是务实精明的商人,同时必须是有胆有识的航海家和冒险家。
宋诗人刘克庄《泉州南郭》写道:
闽人务本亦知书,若不耕樵必业儒。
惟有桐城南郭外,朝为原宪暮陶朱。
海贾归来富不赀,以身殉货绝堪悲。
似闻近日鸡林相,只博黄金不博诗。
描写泉州人冒险经商的境况,其中流露的感情相当复杂,有惊奇,有叹息,有同情,有不解,还有隐隐约约的轻视――毕竟华夏的正统观念是重儒轻商、耻于言利的。
刘克庄何许人?此君乃南宋诗人、词人,福建莆田人。
他以荫入仕,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致仕(退休)。
因此,我的读后感是:后村先生,不是人人能像你这样,有做官的祖上可以仰仗的!寻常百姓没有祖荫,不能直接步入仕途,若没有“务本知书”的机会和天份,寒窗苦读博取功名无望,怎么办?闽南又田地稀少不够种,
你说人家该怎么糊口如何养家?可不是就剩下“商”这一条路了吗?而且北方多事陆路难行,当然只有走海路,向风口浪尖博一条生路了。
经商必然逐利,但逐利就该被看轻吗?只要不损害他人,靠自己的本事和努力挣钱,岂非恰好证明有能耐?“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有何不可?岂必不佳?
更何况,职业选择从来就不仅仅是为了谋生,必然也包涵了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
那些以船为马、以海为地、出没风浪的泉州人,他们以生命为筹码的豪赌,就真的仅仅是为了那一船船货物和真金白银吗?
从那艘宋代古船身上,我分明看到了梦想与豪情――当时这些泉州人,也许就是偏爱海阔天空、快意恩仇、大开大阖,也许就是不愿皓首穷经以求功名,或者不甘碌碌无为老死街巷――泉州方言所说的“弯街僻巷”。
若非如此,很难解释泉州海商的代代相承,甚至史书上姓名历历的父死子继。
而他们冒险家的胆略、航海家的技能、善于经营的头脑,加上闽南男儿的一腔热血、能吃苦、敢担当、重然诺,不但成就了他们自己不平凡的人生,也为中国航海史、海外贸易史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濒海之民,多以鱼盐为业,而射羸谋息,转贾四方,罟师估人,高帆健舻疾榜击沐,出没于雾涛风浪中,习而安之,不惧也。
”很明显,万历《泉州府志》卷二《风俗》的这段记载,对于泉州人的海洋性格的理解,比文人刘克庄更深刻也更到位。
大多数国人对海的想象中一直充满恐惧。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
再看林宽《送人归日本》:“沧溟西畔望,一望一心摧!地即同正朔,天教阻往来。
波翻夜作电,鲸吼昼可雷。
门外人参径,到时花几开?”两首诗写海,意象诡异可怖,色调阴森压抑,可见在当时人们心中,对大海除了恐惧,还有一种彻底的无力感,因此一想起友人要渡海就心惊胆战、忧心忡忡。
而对于足以让人“一望一心摧”的海,泉州人是什么态度?举重若轻的三个字:“不惧也”!《泉州府志》记载到此,明显带着赞叹,甚至有几许抑制不住的自豪。
壮哉,古泉州!快哉,泉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