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制面瘫用什么穴位
百会穴区药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百会穴区药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文新【摘要】目的:观察药灸百会穴区和针刺治疗对顽固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分为2组,每组60例,观察组给予百会穴区药灸治疗,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2组均以治疗15天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治疗2个疗程后参照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标准评价治疗前后分级情况.结果:观察组治愈率75.0%,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治愈率70.0%,总有效率95.0%.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分级2组治疗后均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百会穴区药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显著,操作简便.【期刊名称】《西部中医药》【年(卷),期】2019(032)006【总页数】4页(P117-120)【关键词】面瘫,顽固性;灸疗;穴区;百会【作者】文新【作者单位】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中心,甘肃兰州 730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5.1+2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通过常规针灸疗法可获良效,但面神经损害的程度、患者的体质、精神因素、就医的时间及医者的治疗方法等因素皆可导致病情迁延,久治不愈而成顽固性面瘫。
本病通常发于冬春季节,起病较急,以20~40岁患者多见,男性多于女性[1]。
周围性面瘫约50%的患者在发病2天内面瘫达最严重程度,绝大多数患者在5天内达到高峰[2-3]。
本病虽非凶险之证,但遗留的并发症和后遗症经久难愈[4],不仅影响容貌和面部机能,而且给正常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带来诸多不便,使患者承受较大的压力。
患者在发病期间,大多数接受过西药及中药、针灸、推拿按摩、穴位埋线治疗,其生理及心理都承受一定痛苦,而没有创伤及痛苦的灸法治疗易被患者接受,尤其是对顽固性面瘫患者而言,灸法治疗不光在方法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在疗效上也颇为显著。
近年来,笔者运用百会穴区药灸治疗60例顽固性面瘫患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将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在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120例顽固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
浅谈刺灸结合辨证治疗顽固性面瘫
正,以致局部面神经受损 , 面肌得不到充分的营养 , 而形成 “ 病
久多瘀”的特 点,故一般疗法难 以治愈【。 2 】
2 治疗方法 笔者认为本病只有 辨证施 治、补泻 兼施 、透 刺与艾灸相结
戴 莉莉 李 野 白 茹 马铁 明 沈阳,10 0 ) 1 1 1 文献标识码lA 文章编号 :17. 6 21)0.02 2 证型:B D 647 0(02 4 9— 8 0 4. 2 75 + 1 【 摘
要 】 在辩证论 治的基础上 ,论述以透 刺与艾灸相结合 ,近端取穴与远端取 穴相 结合 ,治疗顽 固性 面瘫的理论探讨。
【 关键词 】 顽 固性 面瘫 ;透刺;艾灸
[ s a t A te r v s g t nt a n t c befc l aa s y au u c r l s xb s o , rxma u on s ls Ab t c ] o yi et aeo e t gir t l a i rl i b c p n t epu i t n p o i l c p it pu r h n i r i n a a ap y s u mo u i a
辨证 论治是 中医临床特 色之一 ,针灸 作为 中医学的一部 分 。虽有其特 点,也理应遵之 。对 于本病 的治疗 ,笔者主张将 经络辨证与八纲辨证相结合,通过辨证选穴和辨证选法实现 。
3 典型病例
患者 甲,女 ,5 岁。 自诉 4个 月前晨起突感面部麻木 , 3 饮水有漏感 , 照镜 时发现 口角 向左歪斜。检查:右侧额纹 消失,
与合谷相配属开 四关 。泻下关 ,是补虚泻 实原则的体现 。
面瘫病操作规范
面瘫病操作规范一、针刺法:治法:祛风通络,疏调经筋。
以手足阳明经和手足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临床常加用:太阳、翳风、太冲处方和方义:攒竹、太阳四白、阳白局部取穴,疏调局部经地仓透颊车气,温经散寒颧髎翳风──祛风散寒合谷、太冲──四关穴,通经活络操作:地仓、颊车相互透刺。
四白穴先直刺,得气后捻转片刻,再向下斜刺。
阳白穴向上平刺透临泣或向下平刺透鱼腰,可交替应用。
攒竹透鱼腰(针尖向眉梢平刺)。
太阳、颧髎、翳风、合谷、太冲均采用平补平泻法。
早期——浅刺、斜刺、透刺、轻刺激、泻法,风寒可加灸,风热用刺血法。
中后期——补法,透针、灸法(温针灸或隔蒜灸)、拔罐。
顽固性——用滞针法。
随证配穴:1、早期风火盛:风池、太冲、耳尖放血2、风寒证:风池3、风热证:曲池4、恢复期:足三里5、眼睑闭合不全:鱼腰、申脉或昆仑(临床可取睛明)6、人中沟歪斜:人中7、鼻唇沟变浅:迎香8、颏唇沟歪斜:承浆9、舌麻、味觉减退:廉泉10、倒错现象:补健侧,泻患侧,双侧针刺,以浅刺为主二、其他疗法1、艾灸疗法处方:阳白、太阳、颧髎、迎香、地仓、颊车操作:用艾条行雀啄灸;病久难愈者,小壮直接无疤痕灸2、穴位注射法处方:阳白、太阳、颧髎、地仓、颊车、承浆操作:每次选两穴,选用VitB1或VitB12注射液,或辨证选用当归注射液、黄芪注射液、胎盘组织液等,常规消毒后,每穴注射0.5ml。
疗程:每日或隔日1次,2周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
3、耳针疗法处方:眼、面颊、肝、口、风溪、内分泌配穴:早期风热盛者加耳尖放血,肾上腺;痰湿盛者加脾、三焦、病久血瘀者加耳中;病久体虚者加耳轮4.操作:药籽压法;早期风热明显者,可改用磁珠;病久难愈者,可每次选用2-4穴,用0.5寸毫针刺,或选2-4穴,使用图钉式耳针埋针。
4、电针疗法处方:颊车、地仓、阳白、太阳、颧髎、迎香操作:(1)颊车、地仓相互透刺,此两穴为一组;(2)阳白、太阳相互透刺,此两穴亦为一组(3)颧髎直刺、迎香向上斜刺,此两穴亦为一组5、穴位敷贴处方:太阳、阳白、颧髎、地仓、颊车操作:(1)将马钱子锉成粉末约1~2分,撒于胶布上,贴于穴位处,5~7日换药1 次。
常用的艾灸穴位
常用的艾灸穴位你知道吗?艾灸用于家庭养生保健,艾灸治疗常见病有很多,操作简单,效果好!常见的艾灸穴位都是比较容易找,容易操作,对一些常见病及亚健康问题都有好处,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艾灸穴位:1. 延年益寿保健灸:取穴:足三里(定位于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气海(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5寸处)、关元(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寸处)。
2. 胃病(胃痛、消化不良)主穴: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处)、足三里(定位于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
3. 颈椎病(肩颈僵硬、酸胀、痛麻)主穴:大椎穴(第7颈椎棘突下低头颈椎棘突最高处)肩井穴(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中点)阿是穴:肩颈部周围压痛点。
4. 腰痛:(骨质增生、腰肌劳损、椎间盘突出)主要灸疗部位:阿是穴(腰部肌肉酸痛点、压痛点、腰骶区)腰阳关(第四腰椎棘突下)肾腧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5. 肩周炎:(胳膊抬举困难、手麻)主穴:肩井穴(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中点)阿是穴:肩区肩胛骨区周围痛点。
6. 腿疼/关节病:(关节炎、腿脚不利、老寒腿)主穴:内外膝眼(髌骨尖两侧凹陷中)委中穴(腘窝腘横纹中央)阿是穴:膝关节周围痛点。
7. 高血压可以艾灸大椎和百会.8. 肝郁的厉害,口苦、还有焦虑症,先从百会、大椎和中脘足三里开始,逐步体会效果。
9. 预防经常感冒,艾灸最有效果。
可以艾灸中脘、关元、足三里即可,用温和灸的方式或隔姜灸的方法。
10. 提高免疫力的穴位是中脘、关元、足三里。
11. 肝气不足,脾胃虚,肾阳虚。
艾炙中脘、脾俞、肝俞、足三里。
12. 过敏性鼻炎可以灸:迎香、印堂、肺俞、合谷、大椎。
13. 妇科:(痛经、盆腔炎)主穴:神阙穴(肚脐眼)三阴交(内踝高点上3寸)肾腧(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肠腧(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系皮带处)。
14. 男科(阳痿、前列腺炎)主穴:关元穴(腹正中线脐下3寸)腰阳关(第四腰椎棘突下,系皮带处)三阴交(内踝高点3寸)阿是穴:腰骶区域。
足三里、身柱、关元、气海、内关、大椎等中医艾灸改善免疫力穴位位置及作用
足三里、身柱、关元、气海、内关、大椎等中医艾灸改善免疫力穴位位置及作用中医学里艾灸治病、防病的历史悠久,尤其对于阳气不足、身体偏弱、怕冷、手脚发凉、免疫力差、容易感冒、精神萎靡、面色晦暗的人,通过艾灸能达到补益气血、条畅经络、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作用。
艾灸能从整体上改善人体功能,不仅能防治邪毒侵袭,还能抢救危重症患者。
下面介绍中医艾灸改善免疫力的八大要穴。
第一要穴:足三里足三里可以健脾胃,不仅能让人强壮,还能延年益寿、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穴位主要管辖消化系统,同时对循环系统、泌尿生殖系统也有诸多益处。
温灸足三里,能强健脾胃,激活免疫力,加强新陈代谢,排除人体内浊气。
用艾条温灸双侧足三里30分钟,使局部皮肤第二要穴:身柱身柱归属督脉,位于后背部两个肩胛骨的中间,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处。
其在两肺之间,跟肺气、肺的联络非常密切。
督脉为“阳脉之海”,刺激该穴可宣肺清热、宁神镇咳、补气壮阳、益智健脑。
艾灸时,自然正坐,略向前低头,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身柱,在距离皮肤3-4厘米处进行艾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灸10-15分钟为宜,至皮肤红晕为度。
频率为隔日一灸,1周后可改为每周灸1—2次。
第三要穴:关元关元能让人体元气快速恢复,从而更好地抵御外邪。
关元治疗的疾病非常广泛,它是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任脉之会,又是小肠募穴。
它既能补肾,又能健脾,还可调肝,且对小肠的活动有益。
关元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地,是人生之要关,真气之所存,元阴元阳交关之所。
具体位置:在脐下3寸、腹部正中线上。
气海和关元在位置和功能上有相似之处,该穴主治各种气病,如气喘、脐下冷气上冲等,它对呼吸系统疾病的疗效略胜于其他穴位。
灸气海时需要注意一点,阳盛体质者必须配合灸足三里以泻火,常须调护脾胃;如果没有发泡,不宜服用热药,发泡则不宜服用凉药。
孕妇禁灸。
气海与关元,两者皆为任脉腕穴,均具有益气作用,可作为日常保健穴。
艾条灸翳风穴结合推拿手法治疗周围性面瘫
采用单纯推拿手法治疗 , 方法 、 时间同治疗组 。
3 治 疗 结 果 3 . 1 疗效 标 准
痊愈 : 面部所有 活动功能 正常 ; 显效 : 面部 活动功 能明显改 善, 仔 细观察可看 出轻 微 的功 能减 弱 , 可能有 轻微 的联带 运动 ,
①病前多有受凉、 吹风史。部分患者于发病前几天可有同
-
--—
—
6 4 ・ - - — — Nhomakorabea湖北中医杂志 2 0 1 3年 6月第 3 5卷第 6期
温 针 灸疗 法治 疗 雷 诺 氏综 合 征 临床 观 察
黄翠 , 鄢燕 , 邓桂元 , 庄俊会
( 湖北 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襄阳市中医医院, 湖北 襄阳 4 4 1 0 0 0 )
关键词 : 雷诺 氏综合 征 ; 温针灸疗法 ; 治 疗 效 果
中图分类号 : R 5 4 3
宜 。一般灸 5—1 5 m i n , 至皮肤稍起红晕 为度 。
与对照组 比较 , P<O . 0 5 。
4 讨 论
周围性面瘫 , 多 由正气 不足 , 络脉空虚 , 卫外不 固 , 风寒之邪
乘虚 入中经络 , 气血为之不 通 , 面部经筋失于濡养 , 肌筋纵缓不
2 . 1 . 2 推拿手法 : 艾条灸翳 风穴后 , 患 者取 仰 卧位 , 用 一指禅 推
1 临 床 资 料
下眼眶 , 自睛明穴沿两侧颧骨 抹 向耳前 听宫 穴 , 从迎香 穴沿两侧
颧骨抹向耳前 听宫穴 , 治疗 约 6 m i n 。指按揉牵正 、 承浆 、 翳风 , 每
穴约 1 ai r n 。用大 鱼际揉 面部 前额 及颊 部 3 m i n左右。在患 侧颜 面部 向眼方向用擦法治疗 , 以透热为度。 采用艾 条灸 翳风穴 结合推 拿手 法治疗每天 2次 , 7 d为 1疗 程 , 每疗程间隔 2— 3 d , 共 2— 3 个 疗程 。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计划方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
(二)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
(三)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
(四)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口眼歪斜1.观察患者口眼歪斜的程度和方向。
2.指导患者面肌运动,包括:抬眉训练、闭眼训练、耸鼻训练、示齿训练、努嘴训练、鼓腮训练等。
3.遵医嘱红外线照射患侧面部。
4.遵医嘱面部中药湿敷。
5.遵医嘱面部中药熏洗。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患侧太阳、承浆、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地仓、颊车、印堂、翳风、迎香等穴。
(二)眼睑闭合不全1.观察患侧眼睑闭合的程度。
2.眼部护理:注意眼部卫生,擦拭时尽量闭眼,由上眼睑内侧向外下侧轻轻擦拭。
3.在睡觉或外出时应佩戴眼罩或有色眼镜,避免强光刺激眼球。
遵医嘱给予营养、润滑、抗感染眼药水滴眼或眼膏涂眼,以保护角膜及预防眼部感染。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患侧太阳、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印堂等穴。
5.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三)颜面麻木1.遵医嘱患侧面部中药湿敷。
2.指导患者面肌运动,包括:抬眉训练、闭眼训练、耸鼻训练、示齿训练、努嘴训练、鼓腮训练等。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患侧太阳、承浆、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地仓、颊车、印堂、翳风、迎香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面颊、肝、口、眼、皮质下等穴。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患处颊车、地仓、太阳、翳风等穴。
6.遵医嘱面部中药熏洗。
(四)面部抽搐1.注意观察面肌痉挛患者抽搐发生的时间、性质、程度等情况。
2.遵医嘱艾灸,风寒袭络证者取翳风、四白、颊车等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患侧颊车、地仓、迎香、四白等穴。
艾灸治疗面瘫穴位
艾灸治疗面瘫穴位艾灸治疗面瘫穴位提起针灸,大家都不陌生。
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它是“针”与“灸”两种治疗方法的总称。
一根小小的银针具有神奇的疗效,同样,灸法也有着与众不同的功能。
下面由我为大家介绍艾灸治疗面瘫,希望能帮到你。
艾灸治疗面瘫由于天气闷热,一些人喜欢开着电扇、空调睡觉,或是躺在窗户下享受“过堂风”。
可是,这样却很容易导致人们出现面瘫症状,一早醒来,发现嘴歪、漱口漏水、一侧眼睛不能闭合,半边脸僵硬麻木,耳后出现疼痛等。
发生面瘫后除及时到医院治疗外,同时可以自己在家艾灸配合治疗。
灸法中最常见的是艾条灸。
其中“艾”指“艾条”,即用艾叶卷成的细条。
艾叶是一种中草药,具有逐寒湿、理气血的作用。
点燃后,借其温和的热力和药物作用,刺激某些相应穴位,可以起到通经活络、驱寒除湿、温中补虚等作用。
艾条可以很容易在药店买到,且其灸法操作简便,您只需掌握一些简单的要领和穴位,就可以在家进行自我保健了。
传统艾灸的缺陷是纯手工操作、耗时、费力;灸疗过程中有烟雾和灰尘产生,污染环境;温度不好控制,起泡的可能性较大。
灸大夫则克服了这些缺点,特别适合自己艾灸。
操作方法:取一根艾条点燃其中一端;一只手拇、食、中三指拿住艾条,同时小指放在皮肤上作为支撑;对着镜子找到以下几个穴位,将艾条悬于穴位之上,距离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
以使穴位局部温热红晕,又不致烧伤皮肤为度。
每穴灸10—15分钟,每天1—2次,7日为一个疗程。
1.地仓穴:在面部,瞳孔之下,平行嘴角的位置,大概相当于嘴角外侧0.5—1厘米。
2.颊车穴:在耳朵下方,简便的取穴方法是,做咀嚼的动作,同时用手去摸腮帮,那块隆起的肌肉就是颊车。
3.迎香穴:在鼻翼两旁的鼻唇沟中。
4.翳风穴:大约在耳垂后面的凹陷处。
5.合谷:在手背第一和第二掌骨之间,就是平时我们说的“虎口”。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选取新鲜生姜切成直径约5cm、厚度约5mm左右的姜片,中间扎8mm 孔备用;患者仰卧位,将姜片贴于地仓、大迎、颊车、头维穴处;点燃艾条,距离面部约5~10cm,沿着地仓、大迎、颊车、头维穴,往复施灸,温度以面部感觉温热为度;一般施灸时间为10~15分钟,施灸者可观察到姜片表面变干,患者应感到姜片热度渗透至皮下。
面瘫穴位治疗
1、合谷穴: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穴道,是一个很重要又好用的穴位,凡是颜面上的病,颈项牙痛、头痛、发热、口干、流鼻血、脖子痛、咽喉痛以及其它五官疾病等都有疗效;但要注意的是体质较差的病人,不宜给予较强的刺激,孕妇一般都不要按摩合谷穴;2、太阳穴:太阳穴在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在两眉梢后凹陷处;太阳穴的主治病症为:、、眼睛疲劳、牙痛等疾病;太阳穴是人头部的重要穴位,当人们长时间连续用脑后,太阳穴往往会出现重压或胀痛的感觉,这就是大脑疲劳的信号;这时施以按摩效果会非常显着;按摩太阳穴可以给大脑以良性刺激,能够解除疲劳、振奋精神、止痛醒脑,并且能继续保持注意力的集中;3、印堂穴:位于前额部,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按摩印堂穴可起到醒神、祛除头痛、通血络等功效;4、阳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离眉毛上缘约二厘米处;一般配太阳穴、睛明穴、鱼腰穴治目赤肿痛、视物昏花、上睑下垂等;5、迎香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在鼻翼旁开约一厘米中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此穴的主治疾病为:鼻炎、鼻塞、鼻窦炎、流鼻水、鼻病、牙痛、感冒等;按压此穴可止牙痛,还有通便功能;6、地仓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7、颊车穴:人体颊车穴位于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治疗一般向地仓穴透刺;8、承浆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9、颧髎穴:位于目外眦直下,下缘凹陷处;主治口眼歪斜,眼睑瞤动,目赤,目黄,齿痛,及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直刺寸,斜刺或沿皮刺寸;10、翳风穴:耳垂后耳根部,颞骨乳突与下颌骨下颌支后缘间凹陷处;治面瘫时可向下颌骨前面的上下方透刺四白穴:位于人美观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找这个穴位时,可以先将双手食指和中指并拢,穴位放在紧靠鼻子两侧处,中指尖位于鼻子中部即鼻长二分之一处,拇指支持鄙人颌骨的凹陷处,然后放下中指,食指尖所指的处所便是四白穴;常配阳白穴,地仓穴,颊车穴,合谷穴治口眼歪斜;配攒竹穴治眼睑目闰动;针灸推拿配以中药治疗本病取得较满意效果; 现介绍如下瘫即,有和两种,本文所述为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中医认为,本病多因素体,脉络空虚,卫外不固,加之起居不慎,乘虚入侵脉络,致使该侧气血痹阻,脉络失于濡养,导致该侧肌肉弛缓无力,受对侧牵拉而歪斜,病因以风为主,次为风寒、风热或风邪与痰瘀相杂; 治疗方法 1.3.1 针灸治疗现代医学认为,针灸可使肌纤维重新得到神经支配,使受障碍的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改善局部新陈代谢,加速面部的肌肉神经功能恢复2;治则:祛风通络,取穴:、、、透、风池、下关、、,每次选3或4穴,加减法:眼睑不能闭合,露眼流泪者加、鱼腰、,透鱼腰;耳后痛者加;味觉减退者加濂泉;手法:平补平泻抽针法;操作:合谷、太冲、风池针用泻法,下关、牵正、迎香、,采用平补平泻法;阳白向下平刺透鱼腰,地仓向颊车平刺,颊车向地仓斜刺,并采用抽针法,使面肌向患侧抽动,留针20 min,余穴均用平补平泻法,在针刺的同时可加用电针,频率为60次/min,时间一般为15 min,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休息3~5天可以进行下个疗程; 推拿按摩一般宜在发病后3天开始进行,操作方法:患者取平卧位,头枕部垫一薄枕,患者坐于床头椅子上,一手固定其头部,另一手用指掌摩揉法施术于颜面部3~5次,然后以手指的掌面和肌从额正中线开始向外至双侧太阳穴,再向前下至颊部掌揉至下颌,手法宜轻,放松于耳部,施术2~3 min,然后用中指指腹点按于太阳、阳明、攒竹、迎香、颊车、地仓、约3~4 min;以一指推法施于对侧风池、翳风及颈项部,约3 min,以局部出现酸、麻、胀、痛感为度,再拿1 min,用拿法施术对侧合谷约1 min,上述治疗每日1次,每次约20~30 min; 中药治疗因本病形成以虚、风、痰、瘀四者为其基本病理基础,正气虚为病之本,风、痰、瘀为病之标;祛风化痰,活血通络,补虚益气为治疗本病的基本大法;祛风化痰常选、、、蜈蚣、防风、、葛根、、、白附子、等药;活血通络宜用当归、、、、地龙、、、红花、等药;补虚益气宜选黄芪、、、白术等;临证时,可根据不同的证型,有所侧重,或以祛风化痰为主,兼以活血益气,或以为主,兼以祛风化痰补虚,或以补虚扶正为主,兼以活血化瘀祛风;又根据病邪性质不同,偏寒者予以散寒,偏热者予以清热;热重者,肝郁者面神经麻痹的中医治疗方案治疗体针之一一取穴主穴:地仓、水沟、颧髎、四白、太阳、丝竹空、翳风、睛明;配穴:合谷、内庭;二治法每次选主穴4~5穴,配穴1穴;面部穴可用透刺法,据透刺之两穴间距离选针;并以针尖到达止穴后再刺入寸左右为宜;进针时,宜迅速点刺破皮,然后慢慢送针,不可提插捻转,针身与皮肤成10~15度交角,针尖指向止穴;可用左手拇指或食指贴附在皮肤上,感觉针尖和针身的位置、方向和深浅;最佳者应将针身置于肌纤维之间,但不可过深;配穴宜直刺,用小幅度振颤法,使得气明显后留针;均留针20~30分钟;在留针期间行针1~2次,施捻转法,平补平泻;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三疗效评价疗效判别标准:痊愈:患部完全恢复正常;显效:患部基本正常,仅笑时口角稍向健侧歪斜,或皱眉时额纹比健侧浅;有效:患部明显恢复,患眼尚闭合不严,口角轻度歪斜;无效:治疗后无好转或略有改善;共观察938例,结果痊愈767%,显效107例%,有效52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5~8;电针一取穴主穴:牵正、地仓、水沟、阳白、鱼腰、翳风、下关;配穴:合谷、行间、外关、后溪;牵正穴位置:耳垂前方寸处;二治法每次选2~3个主穴,配穴一般取1~2穴,如为后遗症,则宜取3~4穴;针刺前,先用左手指腹或手掌在患侧面部由轻到重向耳根方向推拿数次;针刺方法如下:额纹消失或变浅,眼裂增大,宜针阳白向下透鱼腰,迎香向上刺至眶下;鼻唇沟变浅,口角低垂歪斜,针地仓透颊车;太阳穴深刺;症候明显部位,接负极;正极可接于太阳穴,如为面肌麻痹后遗症可接双下关穴;采用慢波,电流强度以面部轻度抽动为宜;电针治疗,据观察在发病后15天应用效果较好;如早期用电针,通电时间须控制在5~10分钟左右,病程超过半月者,通电时间可延长至15分钟;亦可在得病后先针刺5~7次,再加用电针,以利恢复;电针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三疗效评价共治疗948例,痊愈率为~%,总有效率为~%;其中,面神经麻痹后遗症18例,治愈1例,显效2例,有效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9~15;穴位敷贴一取穴主穴:分3组;1、阳白、四白、牵正、地仓;2、下关、翳风;3、阿是穴;配穴:颊车、太阳、大椎、大迎、瞳子髎;阿是穴位置:共九个刺激点;第1点在患侧内颊膜部咬合线上,相当于第二臼齿相对区,在此点前后厘米处各为1刺激点,然后在咬合线上下约厘米的平行线上各选和前3点相对应的刺激点6个;二治法贴敷药物:分2组;1、麝香2克,全蝎克,白胡椒克,白花蛇1克,蜈蚣1条;共研细末;2、川芎、当归各500克,黄连600克,植物油500克,同置煎枯去渣,炼至滴水成珠,加黄丹360克,搅匀,收膏,取膏用文火熔化后,加入天牛粉286克,搅匀,分摊于纸上配,每帖膏重2克;治疗时,第1组药物用于第1组穴位,每次取4穴,主穴为主,酌加配穴;皮肤常规消毒后,医者捏起穴区皮肤,右手持经严密消毒之手术刀片,在穴位上轻割皮肤,成“X”型,并挤出少量血,然后将撒有药粉之小块伤湿止痛膏或胶布贴在穴位上;注意不可割划太深,每周1次,穴位轮换;第2组穴采用第2组药物贴敷,每次取主穴1个,酌加配穴1个;贴时将膏药加温融化,5天一换,穴位轮用;第3组穴为点刺加芥末贴敷;先将芥末粉10克小儿及少女用5~7克,用温水调成糊状,摊在纱布上,面积约2~3厘米,厚厘米;先令患者以%食盐水漱口,然后用消毒三棱针以雀啄式在阿是穴每个刺激点,迅速点刺10~20下,然后将芥末敷于面颊外侧相应部位,约相当于下关、颊车、地仓3穴;病情重者,可加敷太阳等穴;敷后12~24小时取下;局部红肿,起水泡,宜按烫伤治疗;敷药后如出现热痛或流泪等,系正常现象,多在4小时左右停止;上述方法,可单用一种,亦可轮用;一、二两组穴位,可以互相交替应用;三疗效评价穴位贴敷法治疗本病患者869例,痊愈668例%,显效111例%,有效67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为%15~18;针罐一取穴主穴:分2组;1、阿是穴;2、地仓、颊车、太阳;配穴:睛明、承浆、听会、大迎、丝竹空;阿是穴位置:颧髎穴下后方1寸许;二治法主穴每次用1组,交替轮用;配穴为透针所到之止穴,据主穴需要而定;第一组阿是穴,以28或30号毫针进3针,分别自皮下透向睛明、地仓、颊车,施捻转手法,平补平泻,运针1~2分钟后,出针,然后在针处拔火罐10~15分钟;第二组,在患侧地仓进2针,沿皮透刺至承浆;再从颊车进针2支沿皮透刺到听会和大迎穴;太阳进针2支,沿皮透刺至丝竹空和四白穴,留针20分钟;上述2组均为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平时嘱患者自行按摩患部;三疗效评价以多针透刺配合拔火罐,共治800例,结果痊愈783例%,显效12例%有效5例%,有效率达到100%19;温针一取穴主穴:下关;配穴:颊车、地仓、颧髎、太阳、四白、迎香、阳白、水沟、承浆、牵正;二治法主穴必取,酌加配穴3~4穴,交替轮用;下关穴取患侧,以28号毫针深剌得气后,针柄上置一1寸长之艾条段,距皮肤约1寸左右,点燃灸灼,以病人感温热为度,待艾段燃尽出针;备用穴采用针剌或透剌之法;下关穴温针,也可用95%酒精中浸过之棉球,燃着后烧针,热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第一疗程每日一次,共针10次,停针3~5天,继续下一疗程,改为隔日1次;三疗效观察共观察237例,结果痊愈196例%,显效21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20~22;电针加穴位红外线照射一取穴主穴:阳白、下关、地仓、禾髎、鱼腰;配穴:翳风、合谷;二治法主穴每次取3~4穴,酌加配穴;先以毫针刺,提插结合捻转手法持续1分钟后,即接通电针仪,用疏密波,强度以面部肌肉出现轻微抽动为宜,刺激15~20分钟;取针后,用红外线灯照射,灯与皮肤距离为31~40厘米左右,照射时间约15~20分钟;为防止红外线损伤眼睛,照射前,宜以3×3厘米纱布数层将患者双眼盖住;在照射过程中,要调整灯距,以免灼伤皮肤;亦可电针后,留针照射;照射完毕出针,再按摩10~15分钟;隔日1次,5~7次为一疗程,停针3~5天再作下一疗程;三疗效评价以上法共观察221例,有效率在98~100%之间23~25;综合法一取穴主穴:分3组;1、夹脊颈1~7,地仓、四白、阳白、下关;2、臼间、纠正;3、上2腕踝针穴;配穴:攒竹、迎香、翳风、合谷、足三里;臼间穴位置:口腔内后壁,上下臼齿咬合线上;纠正穴位置:手小指尺侧指掌关节横纹头赤白肉际处;二治法主穴每次可取1组,亦可2组或3组综合取用;疗效不满意时,可酌加或改用配穴;第1组穴操作法:先取体穴2~3个,行透刺法,法同前述;在留针期间,以皮肤针叩刺夹脊颈1~7,包括督脉及椎旁,反复以中等度手法叩刺3~5遍,然后用艾条温灸至穴区潮红;第2组穴,针尖朝向屏间切迹底水平线进针,针深约2寸,提插2~3次,得气后即予出针;纠正穴可用28号毫针深刺,透合谷穴,略作捻转,使针感强烈后出针;患侧颊内粘膜如有瘀血,可用消毒三棱针点刺出血;第3组上2区,相当于内关穴而稍低些;用32号毫针2寸长,成30度角速刺入皮内,进后,放平针体,使针尖向肘部并与前臂平行,在皮下缓缓送入寸左后,患者应无疼痛或酸麻胀等感觉,留针30分钟;第一、二组穴宜隔日1次,第3组穴可每日1次;1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三疗效评价共治682例,痊愈339例%,显效188例%,有效98例%,无效47例%,总有效率%26~28;刺血一取穴主穴:为口腔内粘膜刺区,共三个;后区:患侧大臼齿对侧;中区:串侧小臼齿对侧;前区:患侧上下犬齿对侧;二治法每次可选定一个刺区;上部病变较重者取后区,中部病变较重者取中区,下部病变较重者取前区;如病程短者,可探寻得口腔粘膜的麻痹区或硬结处;治疗时,先令患者用温盐水漱口,清洁口腔,再以消毒之铍针如无铍针可用手术刀代替在选好之刺区,对口腔粘膜划割,作斜切口,长~厘米,深~厘米小儿酌减;然后用拇指与食、中指按摩挤压,并以压舌板向下刮血,体壮多出,体弱少出,直至血色鲜红为止;术后以5%盐水棉块蘸少许白糖敷贴刺血处;上法每日或隔日施行1次;注意:操作时应严格消毒,有出血倾向者及孕妇禁用本法;三疗效评价以上法共治1248例,结果痊愈828例,显效247例,有效163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29;苇管器灸一取穴主穴:阿是穴;阿是穴位置:患侧耳道口;二治法先应制作苇管器这一灸具;施灸时,令病人取卧位,将纯艾制成半个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放在苇管器半个鸭嘴形处,用线香点燃后,将胶布封闭苇管器内端插入耳道内;施灸时,以耳部感到温热为宜,一般皮肤温度约升高2~3℃,每次灸3~9壮;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天;三疗效评价以上法共治51例,结果治愈33例,显效8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20;体针之二一取穴主穴:阳白透鱼腰、阳白透攒竹、阳白透丝竹空、颧髎透迎香、颧髎透地仓、颧髎透夹承浆、颊车透颧髎、下关透颧髎;二治法一般每次取三对穴,交替应用; 按所透两穴之间的距离选取相应长度的毫针,以15度夹角的方向行沿皮透剌至预定穴区;透剌完毕,以食、拇指将针柄向一个方向捻转,直到针下出现阻滞而不能作单方向旋捻时,再行牵拉:紧握针柄,向透剌相反方向进行快速、轻柔、有弹性的牵拉,每组穴牵拉3分钟左右,每隔10分钟行上述方法一次;共3~4次;在最后一次时,将瘫痪肌群牵拉至与患侧基本对称的位置,并以胶布固定针柄 ,留针1小时后,反捻针柄取针;第一个月隔日针1次,第二个月隔2日针1 次,第三个月隔3日针1 次,一般须治三个月;。
四白穴的准确位置图,艾灸按摩四白穴作用与功效
四⽩⽳的准确位置图,艾灸按摩四⽩⽳作⽤与功效四⽩⽳位位置标准定位:四⽩⽳在⾯部,瞳孔直下1⼨,当眶下孔凹陷处。
四⽩⽳的准确位置图取⽳⽅法取⽳时通常采⽤正坐或仰靠、仰卧姿势,四⽩⽳位于⾯部,双眼平视时,瞳孔正中央下约⼆厘⽶处(或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正坐位,四⽩⽳在承泣直下3分,当眶下孔凹陷处取⽳。
正坐或仰卧位,眼向前平视,当瞳孔直下,眶下缘下⽅约1⼨眶下孔中取⽳。
⽳位解剖在眶下孔处,当眼轮匝肌和上唇⽅肌之间;有⾯动、静脉分⽀,眶下动、静脉有⾯神经分⽀,当眶下神经处。
四⽩⽳下为⽪肤、⽪下组织、眼轮匝肌、提上唇肌、眶下孔或上颌⾻。
有⾯动、静脉分⽀,眶下动、静脉。
分布着⾯神经分⽀,正当眶下神经处。
⽪肤由上颌神经的眶下神经分布。
针由⽪肤、⽪下组织经眼轮匝肌和提上唇肌,深进眶下孔、眶下管,可能刺及孔、管内的眶下神经、动脉和静脉。
针沿管下壁,可⾄近眶下壁后部结构。
所经表情肌由⾯神经的颧⽀和颊⽀⽀配。
层次解剖⽪肤→⽪下组织→眼轮匝肌、提上唇肌→眶下孔或上颔⾻。
⽪肤→⽪下组织→眼轮匝肌→提上唇肌→眶下孔。
⽳区神经、⾎管浅层有眶下神经分布;深层有眶下神经、动脉经过,并有⾯神经颧⽀分布。
布有⾯神经分⽀,正当眶下神经处;并有⾯动、静脉分⽀及眶下动、静脉分⽀通过。
四⽩⽳的作⽤四⽩⽳意义:胃经经⽔在此快速⽓化成为天部之⽓。
⽓⾎特征:⽓⾎物质为雾状之⽓,所在为不太⾼的天部层次。
运⾏规律:散热后聚集并向巨髎⽳下⾏。
四⽩⽳功效散发脾热,向天部提供⽔湿。
四⽩⽳有祛风明⽬,通经活络,疏风明⽬,疏肝利胆的作⽤。
⾜阳明之经别“还系⽬系”,⾜阳明之经筋“为⽬下纲”,四⽩⽳正处⽬下,故主治眼病。
主治病症指压该⽳位,能提⾼眼睛机能,对于近视、⾊盲等眼部疾病很有疗效。
通过指压此⽳位来减轻⾊盲。
四⽩⽳主治⽬⾚痛痒,⽬翳,眼睑动,迎风流泪,急、慢性结膜炎,⾓膜炎,近视,视神经萎缩,头⾯疼痛,头痛,⽬眩,⼝眼斜,⾯风,⿐炎,⿐旁窦炎,胆道蛔⾍症,三叉神经痛等,是眼科⼿术针⿇常⽤⽳之⼀。
面瘫病(风热袭络证)临床路径
面瘫病(面神经炎)住院病人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面瘫病(面神经炎)的患者。
一、面瘫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病(TCD编码:BNV12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IO编码:G51。
802)(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1。
风寒袭络证:2。
风热袭络证:3.风痰阻络证:4。
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瘫病(面神经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瘫病(TCD编码:BNV120)的患者。
2.门诊治疗疗效不佳者。
3.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4.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1)有手术指征者(2)颅脑损伤者(3)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4)曾经接受颅脑手术治疗者(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脑CT、MRI检查正常。
(2)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3)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风湿系列。
(4)心电图(5)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肌电图等.(八)治疗方法1.针灸疗法(1)松解类手法(2)整复类手法2.拔罐疗法3.推拿手法4.其他外治法:割治、敷贴、熏蒸、涂擦、膏摩、刮痧、中药离子导入、穴位埋线。
艾灸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艾灸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发布时间:2022-05-13T07:05:28.053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5期作者:李夏杨任[导读] 艾灸是中国传统医学方式的一种,在许多古代书籍之中都有艾灸使用的方法、方式、李夏杨任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湖南长沙摘要:艾灸是中国传统医学方式的一种,在许多古代书籍之中都有艾灸使用的方法、方式、艾灸应用及治疗疾病的相关记录。
随着医疗系统、生活方式等改变,艾灸在疾病治疗的发展空间逐渐狭小,在现代多数人的观念中,艾灸变成了中医保健的方法、辅助治疗的工具,却忽视他在古代曾经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
现代相关的科学研究证实,艾灸对治疗周围性面瘫(风寒型)有明确的效果,艾灸在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中可以作为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治疗方式。
由于艾灸具有不需要进入人体,无痛苦,治疗操作方法简单,治疗的工具取得极为容易等特点,病员接受度大。
然而,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缺少系统的统计与相关文献的整合。
关键词:艾灸;周围性面瘫;面神经炎;面神经麻痹前言周围性面瘫是指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是由于基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引起。
相当于祖国传统医学的“口僻”或“口眼歪斜”等,属于“风邪中络”的范畴。
本病主要症状表现为:一侧面部麻木或瘫痪,不能做皱眉、露齿等动作,口角歪向健侧,鼓腮漏气,漱口漏水,进餐时常出现食物留滞于病侧齿颊之间,口水自该侧流下的情况,还有病侧额纹、鼻唇沟变浅或消失,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眉毛下垂等症状,但无半身不遂、神志不清等中枢神经症状。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最小可发病于婴儿,最大可至七、八十岁老人,全年龄阶段均可发病,但其中以青壮年发病多见。
与性别、职业无关,无明显的致病因素,但冬季发病居多。
1.艾灸疗法的作用机理艾灸疗法对于人体免疫功能、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等都有良性的调节作用,现归纳总结如下:艾灸疗法可使患者机体内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素、血清免疫抗体等指标显著增加,可以提高患者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加机体对抗疾病的能力。
艾灸联合手指点穴治疗面瘫患者的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探析面瘫患者接受艾灸联合手指点穴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我科室在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对接收的90例面瘫患者进行研究,经数字表法分组,采取艾灸治疗的45例患者选为对照组,采取艾灸联合手指点穴治疗的45例患者选为观察组。
结果经联合治疗,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43(95.56%),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面瘫患者接受艾灸联合手指点穴治疗,疗效明显更强。
【关键词】面瘫;艾灸;手指点穴;中医治疗;临床效果面瘫是一种以眼裂扩大、口角一侧歪斜等症状为表现的面神经炎疾病,中医常将归为“口歪”、“口僻”等范畴。
面瘫可发生于任意年龄段,但常见于青壮年人群,患者发病前1~3d前,会伴随患侧耳后乳突区疼痛症状,部分患者可很快痊愈,部分患者受疗效不佳等因素影响,常伴随久治不愈情况。
艾灸作为一种常用的中医治疗手段,可通过刺激穴位,辅助正气,通过散寒除痹,达到增强体质目的。
手指点穴通过刺激患者身体表面穴位,可经神经反射启动患者人体调节机制,保持患者肌肉放松,从而提升患者机体抵抗力,进而起到治疗效果。
本文从我科室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接收的面瘫患者,选出90例作为研究对象,给予艾灸联合手指点穴治疗,现汇报治疗结果。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科室在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对接收的90例面瘫患者进行研究,经数字表法分组,采取艾灸治疗的45例患者选为对照组,采取艾灸联合手指点穴治疗的45例患者选为观察组。
对照组:男24例,女性21例,年龄18~64岁,平均年龄(34.67±3.54)岁,病程9~34d,平均病程(10.64±1.43)d;观察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17~68岁,平均年龄(33.84±2.78)岁,病程7~27d,平均病程(9.84±1.06)d。
分析临床资料,发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4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艾灸治疗,按患者实际情况,取患者翳风、大椎、足三里、颊车、地仓等穴位,对患者进行隔物灸,将烘干的马钱子研制成粉末,再配医用凡士林,调和成油膏状,并平铺在长宽为3×3cm、厚度0.3cm的牛皮纸上。
基于古代文献探讨艾炷灸治疗面瘫的量学要素及灸治特点
.研究报告.基于古代文献探讨艾炷灸治疗面瘫的量学要素及灸治特点马天一^徐振华2(i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州510405 ; 2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广州510120)摘要:B的:通过查阅并收集整理古代文献,对艾柱灸治疗面瘫的量学要素及灸治特点进行探讨。
方法:运用《中华医典》软件查阅灸治面瘫的相关记载,对涉及面瘫灸量的条文进行整理,从不同经脉、不同部位的壮数规律中归纳总结艾炷灸治疗面瘫的特点。
结果:艾炷灸治疗面瘫的古籍条文共纳人151条,涉及16部著作,11条经脉,部位包括头面、四肢、腹部,但以阳经、头面部腧穴为主:壮数常以阳数施灸,多为“三、五、七壮”,施灸频次为“三日•报”或“日日报之”,艾炷大小则多为麦粒状。
结论:古代文献对艾炷灸治疗面瘫的灸量记载中体现了“生灸”的原则,特点为“少壮、小柱、频灸”并在灸效、灸感方面均有一定的阐述及认识。
关键词:艾炷灸;面瘫;灸量;文献研究Discussion on the quantitative factor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oxa cone 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 ent of facial paralysis based on ancient literatureM A T ian-yi1,XU Zhen-hua2('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and Rehabilitation,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 510405, China; 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Guangdong Provincial Hospital of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120, China )A 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quantitative factor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oxa-cone 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entof facial paralysis by analyzing the ancient literature. Methods: By referring to the relevant records of 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facial paralysis with the software of Chinese Medical Code, the article about 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facial paralysis is sorted out,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facial paralysis are summarized from the moxa- cone doses table of different meristem and parts. Results: Totally 151 clauses from 16 books are involed, related to 11 meridians, acupoints distribute on head, face and cervical part, while the yang channel and the acupoints on head and face are the most common selection. Seed-sized moxa cones select positive number as three, five, seven. The interval of each therapy usually oneor three days.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oxa-cone moxibustion in facial paralysis should be slight stimulationwith small amounts of seed-sized moxa cores, high frequency of moxibustion. Moxibustion sensation and effect are realized in ancient books.K e y W O rd si Moxa-cone moxibustion; Facial paralysis; Doses of moxibustion; Literature research艾炷灸作为艾灸的一种,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用于多种临床常见疾病,《类经图翼》111中记载:“凡用灸者,所以散寒邪,除阴毒,开郁破滞,助气回阳,火力若到,功非浅鲜”可见其丰富的治疗作用,但实际上影响灸效的因素众多|241。
艾灸穴位疗法对于面瘫疾患的辅助治疗治疗
灸疗是一种在人体基本特定部位通过艾火刺激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治疗方法,其机制首先与局部火的温热刺激有关。
正是这种温热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使局部的皮肤组织代谢能力加强,促进炎症、粘连、渗出物、血肿等病理产物消散吸收;还可引起大脑皮质抑制性物质的扩散,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发挥镇静、镇痛作用;同时温热作用还能促进外部贴敷药物的吸收。
综合作用灸疗作用于人体主要表现的是一种综合作用,是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发挥的整体治疗作用。
首先,灸疗的治疗方式是综合的。
如冬病夏治,以白芥子等药物贴敷膻中、肺俞、膏肓治疗哮喘的化脓灸,以及以隔附子饼灸肾俞等穴的抗衰老等,其方式即包括了局部刺激(局部化脓灸、隔物灸)、经络腧穴(特定选穴)、药物诸因素,他们相互之间是有机联系的,并不是单一弧立的,缺其一即失去了原来的治疗作用。
其二,治疗的作用是综合的。
灸疗热的刺激对局部气血的调整,艾火刺激配合药物,必然增加了药物的功效,芳香药物在温热环境中特别易于吸收,艾灸施于穴位,则首先刺激了穴位本身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使之更好地发挥行气血、和阴阳的整体作用。
其三,人体反应性与治疗作用是综合的。
治疗手段(灸疗)——外因只能通过内因(人体反应性)起作用,研究人员发现,相同的灸疗对患相同疾病的患者,其感传不一样,疗效也不尽相同,究其原因,就是人体的反应性各有差异。
以上诸因素,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临证进行合理选择,灵活运用,方能发挥灸疗最大的效能。
温经散寒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血气在经脉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气”的推送。
各种原因,如“寒则气收,热则气疾”等,都可影响血气的流行,变生百病。
而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涩,也就是说,气血的运行有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
所以朱丹溪说:“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
因此,凡是一切气血凝涩,没有热象的疾病,都可用温气的方法来进行治疗。
艾灸下关、颊车穴治疗周围性面瘫
艾灸下关、颊车穴治疗周围性面瘫
尹志保
【期刊名称】《现代中医药》
【年(卷),期】1989()5
【摘要】穴位选择: 取患侧下关、颊车穴。
嘱患者侧伏坐位,患侧面部向上(即口眼歪左,右侧面部向上;口眼歪右左侧面部向上)。
2.治疗方法: 将干艾叶搓成花生米大的绒团、取2分原生姜8至10片,用针在姜片中心穿孔数个,上置艾柱,先灸下关穴,然后由下关至颊车穴反复移动,移动时姜片不能离开皮肤,每片姜灸三壮为宜,灸之皮肤湿润红热,患者能忍耐为度,每日灸一次,七日为一疗程。
3.临床效果: 据对7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观察,总有效率为100%,病程长者三个月,短则2天;年龄最大67岁,最小14岁;男性44例,女性32例;
【总页数】1页(P27-27)
【关键词】颊车穴;周围性面瘫;艾灸治疗;艾柱;穴位选择;姜片;中西药治疗;左侧面瘫;灸法;左侧面部
【作者】尹志保
【作者单位】陕西省城固县高坝乡卫生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艾灸翳风,下关穴治疗周围性面瘫186例 [J], 朱红影
2.下关穴配颊车穴负压离子导入治疗颞颌关节紊乱综合症103例 [J], 田开宇;李炎阳
3.针刺结合隔牵正散灸下关、牵正穴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 [J], DONG Zhen-ying;ZHANG Bao-qiu;GUO Xi-quan
4.透刺和重灸下关穴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分析 [J], 王玉
5.针刺下关穴与胸锁乳突肌起止点治疗周围性面瘫伴耳颞神经痛临床研究 [J], 王玉;闫智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灸制面瘫用什么穴位
文章目录*一、艾灸制面瘫用什么穴位*二、面瘫要怎么治疗*三、面瘫的危害
艾灸制面瘫用什么穴位1、艾灸治面瘫用什么穴位
1.1、印堂穴:位于前额部,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
点处。
推拿印堂穴可穴位起到醒神、消灭头痛、通血络等效用。
1.2、阳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离眉毛上缘约二厘米处。
平常配太阳穴、睛明穴、鱼腰穴治目赤肿痛、视物昏花、上睑下垂等。
1.3、太阳穴:太阳穴在耳廓前方,前额两侧,外眼角延伸线的上方。
在两眉梢后凹陷处。
太阳穴阳经的主治病症为:头痛、偏
头痛、眼睛疲惫、牙痛等疾病。
太阳穴是人头部的重要穴位,《达摩秘方》中将按揉此穴列为“回春法”,以为常用此法可保留大
脑的青春常在,返老还童。
当人们长时候一连用脑后,太阳穴每每会呈现重压或胀痛的感触,这便是大脑疲惫的旌旗灯号。
这时施
以推拿结果会特别阳经明显。
推拿太阳穴可以给大脑以良性刺激,可以或许排除疲惫、奋发物质、止痛醒脑,而阳经且能连续保留
注意力的集结。
2、艾灸治面瘫的治疗方法
2.1、在进行艾灸治疗的时候首先要知道艾灸的取穴,如阳白,太阳,牵正,地仓,翳风,风池,足三里.将艾绒制成半个小花生米
大小,尖圆底平的圆锥状艾柱,其下置2~3毫米厚的蒜片或姜片
(后者用牙签扎多个小孔),每穴灸13~15柱,每日1~2次。
2.2、艾灸的同时还要配以点按穴位用双手食指和中指同时点按上述各穴位,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顺时针方向点按3~5
分钟,每日2~3次。
2.3、按摩面部面瘫患者可以经常的按摩面部,将两掌心搓热后,双手从脸之下部往上部至前额,再向两侧分开至颞部,耳根,
拂两颊而下至口周和下颏处,每次60~100遍.动作轻柔,以局部发热感觉舒适为度。
口服一些营养药物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使用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12,肌苷,强的松等药物。
3、艾灸治面瘫有效果吗
3.1、古往今来面瘫及后遗症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在民间常见的是利用艾灸来治疗面瘫,艾灸疗法是中医疗法的一种,是利
用针灸的物理特性,用艾灸棒加以药物辅助对病变部位进行熏熨,其治疗效果明显,艾灸对面部神经能起到温经通络、消瘀散结的作用。
3.2、对患者尽量不采用电针,电按摩过重、过频刺激的治疗方法,尽量不要使用针灸治疗,可配合中药熏蒸及营养神经的
药物有助于神经的恢复。
针灸治疗面瘫后遗症不好使。
越扎越萎缩。
最主要的是要找到有疗效能根治长期服用没有副作用的对症药方。
所有大病难病非中医不能治。
3.3、中医多认为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贪凉受风致虚邪贼风乘虚而入,使面部气血痹阻,脉络失养,在诊治该病时发现,除了
常规的治疗外,以艾灸为主,加上点穴,按摩面部等综合治疗,对
于缩短病程,改善症状,效果理想。
艾炙只是在刺激经络,并不能
治疗神经的病变,更确切说艾炙只能对面瘫的治疗起到辅助作用。
面活络通中药治面瘫,效果好。
面瘫要怎么治疗1、药物治疗
一般采用营养神经(B族维生素)等药物治疗,改善局部血液
循环、减轻面部神经水肿、促进功能恢复。
2、中医治疗
对患者尽量不采用电针,电按摩过重、过频刺激的治疗方法,在采用针灸治疗的同时,可配合中药熏蒸及营养神经的药物,有
助于神经的恢复。
3、手术治疗
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面瘫后遗症患者可采用整形外科手术
治疗。
目前国内外最新应用的方法是小肌肉游离移植,其优点是
无面部臃肿畸形及供区继发障碍,损伤小,患者痛苦小,病程短,
近期有静态效果,远期有动态效果。
面瘫的危害1、日常面部表情动困难
患面瘫者常表现为口眼歪斜,人类最基本的面部表情,如:微笑、鼓腮、抬眉、耸鼻、努嘴等看似简单的动作都很难以完成。
让患者心里情绪十分低落、感觉自己没什么用、连这点小事也做不来。
2、情绪不佳
面瘫者因为长期患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别人的帮助。
长期如此让患者感到自己一无是处,对工作跟生活都失去了兴趣,表
现为精神萎靡、精神力不佳、情绪低落,易疲劳,异常自我堕落,对人生失去信心。
3、增加患者交往的压力
面瘫患由于在面部形象跟行为上跟正常人显得不一样,这些特征使患者在与别人沟通、交住过程中显得不自信、自卑,常常一个人卦闭在自我的世界里,变得沉默寡言,甚至产生逃避人群
的心理,以上这些长期以往对患者的身体跟身心健康者是十分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