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课文详解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课文详解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写作背景柳宗元因受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牵累,被贬为永州司马。

在永州的十年间,他以山水为寄托,遍游附近的奇山异水,写下了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作品“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之一。

二、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明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存《柳河东集》。

此篇需背诵。

知识重点一、全文展示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二、主题概述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潭水、潭石、游鱼、溪流、树木等,着意渲染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突出了小石潭清幽、明丽、深远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古今异义1.闻水声闻:古义,听到;今义,用鼻子嗅2.乃记之而去去:古义,离开;今义,往3.崔氏二小生小生: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4.不可久居居:古义,停留;今义,居住(二)一词多义可水尤清冽(清澈)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2.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不可久居(能够)3. 环如鸣佩环(玉环)竹树环合(环绕)4. 为全石以为底(作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5. 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介词)隶而从者(跟从)6. 差参差披拂(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7. 乐心乐之(以……为乐)似与游者相乐(逗乐)(三)重要虚词1.之①心乐之(代词,代指水声)②乃记之而去(代词,代指小石潭的景物)2.其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代词,那)②不可知其源(代词,它的)3.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把)②卷石底以出(连词,相当于“而”)③以其境过清(介词,因为)4.而①潭西南而望(连词,表修饰,不译)②乃记之而去(连词,表顺承,不译)(四)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2.心乐之(意动用法,以……为乐)3.下见小谭(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4.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5.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感到寒冷)6.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蛇爬行那样)7.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五)特殊句式1.倒装句①全石以为底。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

1【主题思想】课文描绘了小石潭的潭水、潭石、游鱼、溪流、树木等,着意渲染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突出了小石潭清幽、明丽、深远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2【文章结构】发现小潭:隔、闻、伐、取、见潭中景物-潭水:清澈(正侧)-游鱼:活泼(动静)小潭溪流-溪身: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岸势:参差不齐岸势:参差不齐3【文学常识】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文章即在此背景下写成。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

全文193字,用移步换景、特写、变焦等手法,有形、有声、有色地刻画出小石潭的动态美,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文题中的“小石潭"交代了文章所描写的对象。

“记”是古代的-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表达见解,写景抒情,托物言志。

4【词汇-11个】词汇拼音造句或解释篁竹huáng zhú竹名。

清冽qīng liè清凉:溪水~。

为坻wéi chí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为屿wéiyǔ像小岛。

为嵁wéi kān高低不平的岩石。

佁然yǐ rán静止的样子。

俶尔chù ěr忽然,突然。

翕忽xī hū犹倏忽。

急速貌。

差互cī hù交错。

寂寥jì liáo寂静空旷。

幽邃yōu suì幽深:~的洞穴。

5【一字多意-7个】词汇拼音词汇释义乐 lè心乐之以.....为乐乐 lè似与游者相乐逗乐可kě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可kě不可知其源能从 cóng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从 cóng自隶而从者跟随,跟从清qīng水尤清冽清澈清qīng以其境过清凄清游 yóu皆若空游无所依游动游 yóu同游者游览环huán如鸣珮环玉饰环huán四面竹树环合环绕为wéi全石以为底作为为wéi为岩成为6【古今异义-5个】词汇拼音释义闻水声 wén古义:听到;今义:用鼻子嗅潭中鱼可百许头kě古义:大约;今义:可以不可久居 jū古义:留,停留;今义:住乃记之而去qù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崔氏二小生 xiǎo shēng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课文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一、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明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存《柳河东集》。

二、故事背景柳宗元因受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牵累,被贬为永州司马。

在永州的十年间,他以山水为寄托,遍游附近的奇山异水,写下了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作品“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之一。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日光下澈“澈”通“彻”,穿过,透。

(二)古今异义1.全石以为底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2.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往3.崔氏二小生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4.不可久居古义:停留;今义:住(三)一词多义1.清:水尤清冽(清澈,形容词)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形容词)2.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副词)不可久居(能够,动词)3.环:如鸣佩环(玉环,名词)竹树环合(环绕,动词)4.以:全石以为底(把,介词)以其境过清(因为,介词)5.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介词)隶而从者(跟从,动词)6.差:参差披拂(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形容词)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动词)(四)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2.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3.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蛇爬行那样4.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感到寒冷5.心乐之意动用法,以……为乐6.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7.近岸形容词作动词,靠近(五)文言句式1.倒装句卷石底以出。

(1.25)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知识点

(1.25)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知识点

《小石潭记》知识梳理柳宗元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

因他是河东人,世称他为柳河东,又因他官终柳州刺史,又称为柳柳州。

他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

他曾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其中《小石潭记》等八篇合称为《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第四篇,也是最著名的一篇。

二、理解性默写1.文中表现作者发现小石潭过程的句子是: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写小石潭全貌的诗句是: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体现小石潭“怪”(潭的结构)的诗句是:全石以为底。

4.形容流水声音清脆悦耳的一句是:闻水声,如鸣珮环。

5.本文借鱼从侧面写水清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6.写出鱼儿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7.对游鱼作静态描写的句子是: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作动态描写的句子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8.文中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9.“潭中鱼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柳宗元借游鱼实写水清,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也使用了相同的描写方法的一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0.用拟人化手法写鱼,也反映了作者心情的句子是:似与游者相乐。

11.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表现溪身的曲折蜿蜒的句子是:斗折蛇行。

12.描写小石潭岸上植物的句子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13.请写出形容岸势峭拔多姿的一句是: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4.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问答题1.概括出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答:①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的概貌。

(移步换景)②写潭水和游鱼,突出水清鱼乐。

(侧面描写、动静结合)③写潭水源流,即作者探究潭源。

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整理

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整理

《小石潭记》知识点整理一、【文学常识】作者: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体:“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背景: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

二、【词语】篁(huáng)竹清冽(liè) 〔坻(chí)〕嵁(kān) 佁(yǐ)然俶(chù)尔远逝翕(xi)忽犬牙差(cī)互悄(qiǎo)怆幽邃(suì)三、【内容梳理】1.【主旨】文章生动描写了小石潭优美的环境和幽深凄凉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和凄苦之情。

2.【内容梳理】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

本文写景,构思新巧,结构严谨。

按游览观察(游踪)顺序,采用移步换景、依序写景的手法组织材料:先写循声而入发现小石潭,环顾小石潭的全貌和周围环境(描写潭中景物:水、石、树),观察了小石潭里的游鱼,远望了小石潭的源流(写小潭溪身、溪岸),离开小石潭的情景(潭中气氛)。

最后记录了同游者,使全篇游记结构完整。

第一段:发现小石潭本段共有四句话,其中第一、二句写了发现发现小石潭的经过(隔、闻、伐、取、见)。

第三句写了潭底的石头,第四句写了周围的植物。

1.隔篁竹,伐竹取道为后文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了伏笔2.“如鸣佩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明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存《柳河东集》。

二、故事背景柳宗元因受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牵累,被贬为永州司马。

在永州的十年间,他以山水为寄托,遍游附近的奇山异水,写下了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作品“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之一。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日光下澈“澈”通“彻”,穿过,透。

(二)古今异义1.全石以为底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2.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往3.崔氏二小生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4.不可久居古义:停留;今义:住(三)一词多义1.清:水尤清冽(清澈,形容词)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形容词)2.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副词)不可久居(能够,动词)3.环:如鸣佩环(玉环,名词)竹树环合(环绕,动词)4.以:全石以为底(把,介词)以其境过清(因为,介词)5.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介词)隶而从者(跟从,动词)6.差:参差披拂(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形容词)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动词)(四)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2.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3.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蛇爬行那样4.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感到寒冷5.心乐之意动用法,以……为乐6.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7.近岸形容词作动词,靠近(五)文言句式1.倒装句卷石底以出。

(主谓倒装,即“石底卷以出”,意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

)全石以为底。

(宾语前置,即“以全石为底”,意为“以整块石头为底”。

)2.省略句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省略主语,即“(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六)成语积累1.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梳理

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梳理

《小石潭记》知识点一、文章主题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二、解释重点字词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2.隔篁竹..竹林。

3.如鸣佩环..玉饰。

4.心乐.之以……为乐。

5.伐竹取道.道路。

6.下.见小潭向下。

7.水尤.清洌格外。

8.水尤清冽..清凉。

9.全石以为..底把……作为。

10.为坻水中高地。

11.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表承接。

12.为嵁不平的岩石。

13.青树翠蔓..摇缀蒙盖缠络。

..翠绿的藤蔓14.蒙络15.蒙络摇缀..披拂长短不齐。

..摇曳牵连。

16.参差17.参差披拂..随风飘拂。

18.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19.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示约数。

20.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

21.皆若空游无所依..依靠的东西。

22.日光下.彻向下。

23.日光下彻.穿透。

24.影布.石上映在。

25.佁然..远逝忽然。

..不动静止不动的样子。

26.俶尔27.往来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

28.似与游者相乐.逗乐。

29.潭西南..而望向西南。

30.潭西南而.望连词,表修饰关系。

31.斗.折蛇行像北斗星。

32.斗折蛇.行像蛇。

33.其.岸势犬牙差互那。

34.其岸势.犬牙差互形状。

35.其岸势犬牙..交错不齐。

..差互像狗的牙齿。

36.其岸势犬牙差互37.不可.知其源能。

38.四面竹树环合.包围。

39.凄神寒骨使……凄凉。

40.凄神寒.骨使……寒气透骨。

41.悄怆..幽邃凄凉。

42.悄怆幽邃.深。

43.以.其境过清因为。

44.以其境过清.凄清。

45.不可久居.停留。

46.乃记之.而去代指小石潭的景物。

47.乃记之而去.离开。

48.隶.而从者隶属,跟随。

49.隶而从.者跟随,跟从。

50.隶而.从者连词,表承接关系。

三、重点句子翻译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隔着竹林,听见水声,像玉佩、玉环碰撞的声音,我心里高兴起来。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整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整理

《小石潭记》知识点整理(新)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因其出生于河东,故称柳河东。

其人文名远播,与韩愈并称韩柳。

写本文时,他正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

本文是《永州八记》之一。

2.古代四大文体指记、表、铭、说,“记”是古代一种文体,或叙事或写景,或状物。

二、字词积累(一)重点注释1.篁竹..:竹林。

2.如鸣佩环...:鸣,发出的声音。

佩、环,都是玉饰。

3.水尤清冽...:尤,格外。

清,清澈。

冽,凉。

4.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坻,水中高地。

屿,小岛。

嵁,高低不平的岩石。

5.翠蔓..:翠绿的藤蔓。

6.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7.可.百许.头:可,大约。

许,表示约数。

8.日光下澈.:澈,穿透。

9.俶尔..远逝:俶尔,忽然。

10.往来翕忽..:翕忽,轻快迅捷的样子。

1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

悄怆,凄凉。

邃,深。

12.以.其境过清.:以,因为。

清,凄清。

13.隶而..从:隶:随从。

而:表并列。

(二)一词多义1.以①全石以.为底(把,用,介词)②卷石底以.出(用法同“而”,表修饰)③以.其境过清(因为)2.可①不可.知其源(能够)②明灭可.见(能够)③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3.然①然.往来翕忽(然而)②怡然.不动(……的样子)⒋许①杂然相许.(赞同)②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示约数)③曳屋许许.声(hǔ,拟声词)5.清①水尤清.冽(清澈)②以其境过清.(凄清)⒍之①心乐之.(助词,补足音节)②乃记之.而去(代词,小石潭的情景)⒎为①全石以为.底(作为)②为.屿(成为)8.其①其.岸势(它的,小溪的)②其.境过清(指小石潭的)③不可知其.源(指小溪)9.而①乃记之而.去(连词,表顺接)②隶而.从者(连词,表并列)③潭西南而.望(连词,表修饰)10.从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②隶而从.者(跟随,跟从)(三)词类活用1.潭西南..而望(西南:向西南,名作状)2.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名作状)3.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名作状)4.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名作状)5.从小丘西.行(向西,名作状)6.下.见小潭(向下,往下,名作状)7.凄.神寒.骨(使……凄凉,使……寒冷,使动用法)8.心乐.之(以……为乐,意动用法)三、朗读节奏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原文及译文(部编本)

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原文及译文(部编本)

《小石潭记》原文及译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所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

心里喜欢这种声音。

(于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小道来,往下走,(面前)呈现出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在靠近池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了小石樵、小岛屿、小石垒、小石岩。

青青的树木,翠绿的藤蔓,互相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联结着,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译文】小潭中有鱼约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非常轻快敏捷。

好像是在与游客相欢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文】顺着小潭向西南望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

(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无法知道溪水的源头。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文】坐在小石潭上,四周围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寂静得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冷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凄凉。

因为它的环境太凄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待下去,于是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同游的人: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跟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是恕己,一是奉壹。

1 / 1。

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梳理

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梳理

《小石潭记》知识梳理【基础归纳】一、文学常识1.文章选自《柳河东全集》。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人称“柳河东”“柳柳州”。

2、“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叙事、写景、状物的成分居多,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或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

二、解释词语1、重点词语:`(1)水尤清冽。

尤:格外。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道:道路。

见:出现。

(3)为坻,为屿,为嵁。

坻:水中高地。

屿:小岛。

嵁:不平的岩石。

(4)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大约。

(5)佁然不动。

佁然:呆呆的样子。

(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清:凄清。

居:停留。

(7)隶而从者。

隶:跟从。

(8)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向西。

(9)下见小潭。

下:在下面。

(10)日光下澈。

下:往下。

(11)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在空中。

(1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像北斗星一样。

蛇:像蛇那样。

(13)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14)似与游者相乐。

乐:逗乐。

(1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凄:使……凄凉。

寒:使……寒冷。

(16)记之而去。

去:离开。

2、古今异义①乃记之而去(去,古义:离开;今义:往。

)②崔氏二小生(小生,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③闻水声(闻,古义:听到;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④影布石上(布,古义:映照;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材料。

)⑤不可久居(居,古义:停留;今义:住。

)3、词类活用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③日光下澈。

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④斗折蛇行。

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⑤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4、一词多义乐:心乐之(以……为乐)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似与游者相乐(逗乐)不可久居(能)清:水尤清洌(清凉)以其境过清(凄清)三、理解性填空1、侧面写出小石潭人迹罕至的四字短语:伐竹取道。

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梳理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梳理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小石潭记》知识点梳理一、文学常识1、作者柳宗元,字子厚,祖籍河东郡(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芮城一带)人,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被推为“游记之祖”。

2、文体知识山水游记,主要记写作者游历山水的见闻和感受。

重点在描绘大自然的美景,并且由此抒发作者的情怀。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上承郦道元《水经注》的成就,又有新的突破性的发展,是山水游记的奠基人。

3、写作背景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文章即在此背景下写成。

《永州八记》包含《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速记:宴潭丘渴渠涧山(潭有两篇)二、内容理解1、层次结构(1)发现小潭;(2)潭中景物;(3)小潭溪流;(4)潭中气氛;(5)交代同游者。

2、景物特点(1)水:清澈平静①正面描写:水尤清冽。

②侧面描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石:形状奇特①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3)树:青翠柔美,生机勃勃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4)鱼:憨态可掬,轻快自由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0《小石潭记》知识点及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0《小石潭记》知识点及对比阅读(含答案)

《小石潭记》知识点及对比阅读(含答案)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隔篁竹..:竹林2.闻.水声:听见3.如.鸣佩环:好像4.伐.竹取.道:砍伐;开辟5.下见.小潭:看见6.水尤清冽...:格外、清凉7.全石以为..底:把…当作…8.卷.石底以出.:翻卷;露出9.为坻.:水中高地10.为嵁.:不平的岩石11.青树翠蔓..:翠绿的藤蔓12.蒙络摇缀....:蒙盖、缠绕、摇曳、牵连13....参差披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14.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表示约数15.日光下澈..:向下;穿透16.影布.石上:映照17....佁然..不动:静止不动的样子18.俶尔..远逝:忽然19.往来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20....明灭可见....:时隐时现21.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22....寂寥..无人:寂静、寥落23.悄怆..幽邃.:凄凉;深24.以.其境过清.:因为;凄清25.不可久居.:停留26.乃记.之而去.:记述;离开27.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跟;年轻人二、古今异义1.乃记之而去:古:离开今: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2.闻水声:古:听见今:用鼻子嗅气味3.不可久居古:停留今:住4.潭中鱼可百许头:古:大约今:能愿动词,可以三、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往西)2.下见小潭(下:名词作状语,向下)3.俶尔远逝(远:名词作状语,向远处)4.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5.斗折蛇行。

(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6.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7.心乐之。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8.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四、一词多义1.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②不可.久居: 可以,能够。

2.从: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自,由②隶而从.者: 跟随。

《小石潭记》知识点的归纳

《小石潭记》知识点的归纳

《小石潭记》知识点的归纳《小石潭记》知识点的归纳《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

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分享《小石潭记》知识点的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文学常识1.作者:柳宗元柳宗元,字子厚,唐朝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被贬为永州司马,又被成为“柳柳州”他与唐朝另一位著名文学家韩愈并成“韩柳”,倡导了古文运动他在被贬期间写下了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2.选自:《柳河东集》3.记:古代散文的一种体裁这种文体,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报复,阐述作者的某种观点二、文章内容1.分段: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的概貌;第二段:写潭中游鱼;第三段:写小石潭的岸势和源头;第四段:写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第五段:交待同游者2.中心思想:本文描写了小石潭凄清幽美的独特风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曲折反应政治上受打击,怀才不遇的愤恨不平3.写作特色:1)按观察角度的变化,刻画景物,动静结合,由近及远,巧用比喻,正面侧面相结合2)寓情于景,情随景变,情景交融3)语言生动、形象、简练三、要点1.作者站在小石潭的东北岸观赏景物依据是: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潭西南而望2.文中描写鱼儿静态游姿的句子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静态游姿的句子是“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主要内容】生动地描绘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主题思想】作者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小石潭让》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文章结构】本文按游览顺序来写,条理清楚写作顺序是:发现小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潭中气氛(气氛→感受)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文章由景及情,写来极为自然“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从此往下,作者便把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整个潭底便是一块大石头,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地露出水面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坻”即为水中的高地;“屿”是小岛;“堪”“岩”都是岩石的各种形态总之,这完全是一个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有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这一段,作者变“移步换形”为“定点特写”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下面,作者进一步对鱼儿进行描述先是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第三段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形象逼真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最后一段,“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写作技巧】本文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此外文章在写景时采用了映衬的手法如写潭中游鱼,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潭水和鱼互相映衬,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还采用了动静结合手法写景如:写潭中小鱼“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佁然不动”这是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但水中之鱼不能不动短暂的静止过后,便见“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一动态把鱼写得富有人情味,这因此触动了作者情怀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重,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为何能“乐”?乃是因为离开了纷陈烦恼的官场这一是非之地,在这里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这位破碎了心的散文家带来了片刻的欢乐本文描写景物特征除正面描绘外还多处照应如为突出“石”潭的特征,作者正面进行了描写:“全石以为底……为、为岩”还通过“如鸣佩环”“水尤清冽”“其岸势犬牙差互”等在前后加以照应小石潭的环境幽静、优美显示出自然的原始风貌,作者也在多处照应以突出这一特征。

第10课 小石潭记-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全解读

第10课 小石潭记-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全解读

104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柳宗元学习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2.积累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重点关注本文的词类活用现象。

3.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与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写的方法。

(重点)4.反复朗读课文,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难点)文题解读记:古代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往往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

作者简介柳宗元,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

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

代表作有《黔之驴》、《捕蛇者说》、《永州八记》及绝句《江雪》等。

写作背景柳宗元因受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牵累,被贬为永州司马。

在永州的十年间,他以山水为寄托,遍游附近的奇山异水,写下了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作品“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之一。

课文主题本文描写了小石潭凄清幽美的独特风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曲折反应政治上受打击,怀才不遇的愤恨不平。

读读写写一词多义:1、清:A、水尤清冽(清澈)B、以其境过清(凄清)2、见:A、下见小潭(发现)B、明灭可见(看见)3、从: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自)B、隶而从者(跟随,随从)4、可:A、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约摸)B、明灭可见(能够,可以)5、差:A、参差披拂(长短不一)B、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6、环:A、如鸣佩环(玉环)B、四面竹树环合(环绕)7、道:A、伐竹取道(道路)B、策之不以其道(方法)8、居:A、不可久居(停留)B、居十日(过)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9、乐:A、心乐之(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B、似与游者相乐(逗乐,形容词用作动词)10、而:A、乃记之而去(不译,表顺接关系。

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知识点考点精细讲解【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的珮环碰撞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

【释文】西行:向西走。

西: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西。

文言的“行”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走”;文言的“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跑”与“逃”;“步”是两只脚各跨一次的距离。

篁竹:成林的竹子,即“竹林”。

篁:读作huáng,竹林;丛生的竹。

如鸣珮环:比喻句,把“水声”比喻为“鸣珮环”,也就是水声像珮环碰撞发出的声音。

如:动词,像,如同。

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珮、环:都是玉饰,就是玉制的装饰品。

乐之:以之为乐,对此感到快乐。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乐”。

之:代词,代指“如鸣珮环”的“水声”。

【原文】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译文】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释文】伐:动词,砍伐。

取:动词,开辟。

道:名词,道路。

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下面。

见:动词,看见。

尤:副词,尤其,特别。

冽:读作liè,形容词,寒冷。

清冽:清凉。

【原文】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译文】(小潭)以整块的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洞穴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释文】全石以为底:倒装句,属于“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句”,介词“以”的宾语“全石”前置,应理解为“以全石为底”,意思是“以整块的石头为底”。

注意古汉语语法现象:介词“以”的宾语往往前置,比如成语“一以当十”,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意思是用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英勇善战。

这里的宾语“一”就放到了介词“以”的前面,要理解为“以一当十”;“一言以蔽之”出自《论语》,宾语“一言”放到了介词“以”的前面,要理解为“以一言蔽之”,意思是“用一句话来概括”。

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总结

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总结
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通过描写潭上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蔓藤,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相呼应(√)
5.文章对潭中游鱼的描写以动态为主,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动态上描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呈现的也是游鱼的动态美。(×)
6.“斗折蛇行”“其岸势犬牙差互”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溪水的曲折和小溪两岸的凹凸不平。(×)
《小石潭记》中考阅读知识点总结
一、文学文化常识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参加永贞元年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本文是作者被贬到湖南永州后,常常探山访水写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鲥潭记》《钴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中的第四篇。
之”的情怀。
②正侧面结合:文中第2段内容,正面描写了潭中鱼的动
态与静态,侧面烘托了潭水的清澈。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答案】“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作者写潭西南边的小溪,连用了“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三个比喻,将溪水比作北斗星和蛇,斗折”从静态入笔,“蛇行”从动态入笔,把溪流的特征形象地再现出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溪流蜿蜓的走势,突出了小石潭的神秘莫测,也暗示出作者感觉前途渺茫
1.作者写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把自身遭遇、个人心境融入到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悲凉之情。(V)
2.“伐竹取道”表明作者被悦耳水声吸引,产生一探究竟的愿望,突出其内心之“乐”;也表明小石潭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侧面写出其环境幽僻的特点。(V)
3.第4段描述作者在小石潭停留的感受,突出一个“清”字,环境之清幽深入心神,作者顿感悠闲宁静,直接反了他纵情山水的精神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一、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明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存《柳河东集》。

二、故事背景柳宗元因受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牵累,被贬为永州司马。

在永州的十年间,他以山水为寄托,遍游附近的奇山异水,写下了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作品“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之一。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日光下澈“澈”通“彻”,穿过,透。

(二)古今异义1.全石以为底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2.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往3.崔氏二小生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4.不可久居古义:停留;今义:住(三)一词多义1.清:水尤清冽(清澈,形容词)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形容词)2.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副词)不可久居(能够,动词)3.环:如鸣佩环(玉环,名词)竹树环合(环绕,动词)4.以:全石以为底(把,介词)以其境过清(因为,介词)5.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介词)隶而从者(跟从,动词)6.差:参差披拂(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形容词) 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动词)(四)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2.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3.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蛇爬行那样4.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感到寒冷5.心乐之意动用法,以……为乐6.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7.近岸形容词作动词,靠近(五)文言句式1.倒装句卷石底以出。

(主谓倒装,即“石底卷以出”,意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

)全石以为底。

(宾语前置,即“以全石为底”,意为“以整块石头为底”。

)2.省略句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省略主语,即“(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六)成语积累1.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形容道路曲折蜿蜒。

2.犬牙差互:形容地形交界处像狗的牙齿一样互相交错。

(七)名句积累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课文翻译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篁竹:成林的竹子。

篁(huánɡ),竹林。

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碰撞发出的声音。

佩、环,都是玉制的装饰品。

清冽:清凉。

冽(liè),寒冷。

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碰撞发出的声音,心里很高兴。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往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

原文: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卷石底以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坻(chí),水中高地。

屿(yǔ),小岛。

嵁(kān),不平的岩石。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缠绕、摇晃、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译文:(潭)以整块的大石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晃、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原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

可,表示估计数目。

许,表示数目不确定。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澈,穿过,透。

现在写作“彻”。

佁然不动:呆呆地一动不动。

佁(yǐ)然,愣住的样子。

俶尔远逝:忽然间游到远处去了。

俶(chù)尔,忽然。

往来翕(xī)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译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又忽然间游到远处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人逗乐。

原文: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

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犬牙差(cī)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

译文: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溪岸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无法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原文: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悄怆,寂静得让人感到忧伤。

邃(suì),深。

清:凄清,冷清。

译文:坐在小石潭边上,四面竹子树林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旁人,使人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于是记下了这番景致就离开了。

原文: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随从我的人,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隶,随从。

译文:一同去游览的人: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随从我的人,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五、问题归纳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

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

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 第二自然段所写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清澄。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

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

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

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

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

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

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

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 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

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

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

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4. 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

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

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5.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本文中有什么作用?不仅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凄苦的心境,寓情于景,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6.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思想感情的主调。

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这里的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7.文中作者运用多种方法绘景,试举例说明。

(1)点面结合。

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2)动静结合。

写鱼“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是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动,静中有动,更显环境的雅静。

(3)虚实结合。

“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表面写鱼,其实也在写水,鱼为实,水为虚,以实写虚。

六、课文主题本文通过对小石潭优美、幽深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忧伤抑郁的情感。

课后思考探究一、游记的线索:发现小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潭中气氛(气氛感受)背诵略。

点拨:文章紧紧围绕“小潭”组织材料,仔细阅读文章,从中找出围绕“小潭”都写了哪些内容,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二、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

由“乐”到“忧”。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的感情基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点拨:文章前后内容的感情基调非常明确,关键是结合作者的经历来理解作者当时的情感状态,然后再分析这种表面上“乐”与实际上“忧”的情感。

三、示例:小石潭给人“美”的享受:小石潭自身的美,周围环境的美,潭中景物的美,小石潭源流的美。

感受略。

四、1.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2.斗:名词作状语,向北斗星那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

3.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4.凄、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

五、这段是文章最精彩的部分,属于“定点特写”。

在这幅极美的画面中,作者写鱼,从字面上看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

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同时,游动的鱼一会儿静止不动,一会儿忽然游向远处,好像同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

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

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极具感染力。

译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鱼呆呆的,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人逗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