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修辞专项指导之对比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修辞专项指导之比拟

中考语文修辞专项指导之比拟

修辞之比拟【引子】一次,大明奇才解缙陪明太祖朱元璋在金水河钓鱼,不料一上午一无所获,朱元璋深感失望,即命解缙“以诗记之”。

处于两难境地的解缙,略加思索,便吟出了一首小诗:“数尺纶丝入水中,金钩抛去永无踪。

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

”明太祖听了开怀大笑。

这首小诗,前两句是“遵旨而行”的实写,后两句则是巧妙的劝慰——钓不到鱼,那是因为皇上至尊至贵,“凡鱼”不敢上钩。

“凡鱼不敢朝天子”就是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方法,赋予“凡鱼”人的思想动态“不敢”,生动有趣,耐人寻味。

【基本概念】比拟就是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的修辞格。

其作用是使所写的“人”或“物”感情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表意更加丰富。

【基本分类】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

一、拟人拟人是把事物当成人来写,仿拟人的言语、感情、行为、动作、思想变化等。

拟人常有三种情况:1.把植物拟人化。

例如:沙果笑得红了脸,西瓜笑得比蜜甜,豌豆笑得鼓鼓圆。

这里将“沙果”“西瓜”“豌豆”等拟人化,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丰收的景象。

2.把动物拟人化。

例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用“低唱”“弹琴”来形容油蛉和蟋蟀的叫声。

同样写动物叫声,但用词不同,因为油蛉是用口腔发声,所以是低唱;而蟋蟀是靠摩擦双翅而发声,所以像弹琴。

3.把抽象概念拟人化。

例如: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床。

“教条主义”是抽象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将其拟人化,形象直观。

二、拟物拟物,则是将人当作动物、植物或非生物来描写,赋予人以动物、植物或非生物的某些特征,或将此物仿拟做彼物或将生物仿拟做非生物写等。

拟物可分为四种情况:1.人拟为动物。

例如:维吾尔族姑娘插上金色的翅膀,在广阔的天地里飞翔。

翅膀是属于鸟类的。

作者却赋予维吾尔族姑娘以翅膀,形象生动。

2.人拟为植物。

例如: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几个妇女去前方看望丈夫,在荷花淀,看见荷叶下面的人“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2022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复习指导

2022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复习指导

2022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复习指导一、知识梳理比喻、排比、夸张、拟人、反复、对偶、引用、对比、反问、设问等修辞及其表达作用:1、[比喻](明谕、暗喻、借谕)(定义):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作用):用比喻来对事物的特点进行描画或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以鲜亮深刻的印象。

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表述,关心人们深入明白得,用比喻阐明道理,能够把道理阐述得通俗易明白,使语言形象化。

[举例]如:叶子出水专门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拟人](定义):把物当作人来写,给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举例]如:油蛉在那个地点低唱,蟋蟀们在那个地点弹琴。

3、[夸张](定义):有意对客观事物言过事实上,用来强调或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点,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

(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成效。

[举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4、[对偶](定义):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意义相关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的排列起来。

(作用):形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看起来醒目,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便于经历和传诵。

[举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5、[排比](定义):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语势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的修辞方式。

(作用):排比往往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概,加强表达成效,多用于说理或抒情。

用排比说理,能够把论点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排比抒情能够把情感抒发的淋漓尽致。

[举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强和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漂亮和宽广。

6、[反复](定义):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修辞手法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知识讲解一、初中阶段应掌握的修辞比喻、借代、拟人、对偶、排比、对比、反复、夸张、反语、引用、设问、反问、顶真、通感、互文、双关二、初中生应掌握的程度1、明确各种修辞的概念并学会判别2、熟练使用各种修辞3、结合语境,分析修辞的作用三、各类修辞(一)比喻1、定义:比喻(即“打比方”):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2、作用使深刻的事理变得浅显,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使生疏的事物变成熟悉。

总之,它可以化深为浅,使文句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3、三要素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用来比喻的事物)比喻词(标志比喻关系的词语)4、句子赏析(1)明喻:本体+喻词(像、如等)+喻体例: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朱自清《春》)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春天比作小姑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优美姿态,表达了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2)暗喻:本体+喻词(是、成等)+喻体例: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老舍《济南的冬天》)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冬天的济南”比作“蓝水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冬天的济南给人的清亮、空灵的感觉,表达了作者对冬天的济南的喜爱之情。

(3)借喻:喻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例:骤雨过后,荷叶上留下一粒粒珍珠。

5、答题格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征,表达了(谁什么样的)感情。

[区辨] 有“像”、“仿佛”、“似的”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句1、对两种事物作具体比较的。

例:小玲长得像她妈妈。

2、单纯的想象。

例:读罢《雷锋的故事》,我仿佛又回到了苦难的过去。

3、表示猜度的句子。

例:我觉得这人好像面熟。

4、表示举例。

例:这样的事情很多,像……(二)借代1、定义: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之修辞手法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之修辞手法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之修辞手法常有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八种:1.比喻:用详细常有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分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详细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作用剖析】: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色,惹起人们美的联想。

2.拟人:拟物为人,把事物人品化,将它写成和人同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和蔼感、形象性,使读者感觉绘声绘色,常常有十分鲜亮的感情色彩。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作用剖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春花明丽、桃李争春的喧闹情景,使读者感觉和蔼、形象。

3.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亮地勾勒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色、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减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作用】:能够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能够突失事物的特色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踊跃作用。

【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作用剖析】: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寒冷。

4.排比:把内容密切关系、构造基真同样或相像、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摆列,用来表达邻近或有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作用】: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辟、感情激烈,负气概贯穿、流利,使形式齐整,音节响亮。

【例句】:他不可以仰头,不可以睁眼,不可以呼吸,不可以迈步。

【作用剖析】:详细描述了祥子在狂风雨中拉车的感觉,衬着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祥子的难过、无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5.对偶:用构造同样,字数相等,内容关系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邻近的意思的修辞方法。

【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齐整,增强语言的形式美;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归纳力强,增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和睦,节奏鲜亮,读来琅琅上口,意义谨慎而又富裕表现力。

【例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中考语文总复习记叙文专项训练:辨析修辞手法,体会表达效果(知识点+针对训练)

中考语文总复习记叙文专项训练:辨析修辞手法,体会表达效果(知识点+针对训练)

中考专项训练记叙文:辨析修辞手法,体会表达效果(知识点+针对训练)一、知识指要: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排比、夸张、对比、设问、反问、借代、反复、对偶等。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是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比喻通常分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

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暗喻。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借喻。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比喻的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比拟比拟是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借代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

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

夸张有三种形式,即扩大夸张,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缩小夸张,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超前夸张,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夸张的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5.排比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

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中考语文八种重点修辞手法及种12修辞手法

中考语文八种重点修辞手法及种12修辞手法

中考语文八种重点修辞手法及种12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共有12种: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反问、设问、对偶、对比、引用、借代、反复、反语。

中学阶段掌握其中八种就行。

八种重点修辞手法:由易到难排序:反复-拟人-夸张-设问-反问-排比-比喻-对偶1.反复【定义】:为了强烈地表达思想感情,有意地把某个词语或句子重复运用,这就叫反复。

【类型】:1、连续反复 2、间隔反复【作用】:可以强调突出某一事物,表达绵绵不断的情思或加强语气,突出感情。

【例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作用分析】:盼望着一个短语连续反复,表现对春的喜爱,盼望春天早日到来的急切心情。

2、拟人【定义】:把事物人格化,赋予他们人的思想和动作行为,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和深切的感受,就叫拟人。

【作用】:增强语言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作用分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春花艳丽、桃李争春的热闹景象,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

3、夸张【定义】: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

能增强表达效果,引起人的丰富想象,起强调的作用。

【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作用分析】: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

4、设问【定义】:设问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来解答的一种修辞手法,目的是为了提起下文,引起人们的思考,答案紧跟在问题之后。

【作用】:可以突出文章的重点,增强语言气势,引起读者注意,发人深思,有助于更好地抒情论理;同时可使行文有波澜,达到生动、不呆板的效果。

【例句】: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作用分析】:这个设问突出强调了来的是出使宫市的太监,写出他们骄横的神态5、反问【定义】: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难点:对比、引用-语文综合知识.doc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难点:对比、引用-语文综合知识.doc

2017中考语文修辞手法难点:对比、引用|
语文综合知识-
九年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学年,大家一定认真复习,接下来看看查字典为大家推荐的中考语文修辞手法难点,会有很大的收获哦!
修辞手法及考试题目
难点歼灭
对比:把两种事物或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加以比较。

当面不说,背后乱说。

引用:借用名言、谚语、典故。

原文用引号,大意不用引号。

他实在“聪明”得很!
希望为大家提供的中考语文修辞手法难点的内容,能够对大家有用,更多相关内容,请及时关注!
返回查字典首页。

2023年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对比)专题练习(含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对比)专题练习(含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对比)专题练习(含答案)一、单选题1.【铭记英雄历史】对联一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1933年,四川农民何永瑞为欢迎中国工农红军而作对联二倭寇不除,有何颜面国仇未报,负此头颅——抗战时期,重庆一家理发店门上贴出此联对联三铁骨铮铮,身躯敢让机枪哑红心灿灿,毅志任凭烈火烧——人们为纪念抗美援朝英雄黄继光、邱少云而作下列对三副对联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联一“劈开”“割断”形象地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革命的气势。

B.对联二构思巧妙,一语双关,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热情、民族气节。

C.对联三“敢让”“任凭”凸显了两位英雄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D.三副对联对仗工整,都运用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句用了反复、对比的修辞。

B.《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一句标点符号使用无误。

D.杜甫在《月夜忆舍弟》的颔联“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因天气转凉,思念亲人,徒增悲伤。

更让人伤感的是,马上迎来大寒和小寒两个节气,家书无法寄达。

3.下列语句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面对青春时光,我们必须坚持一个信念:珍惜,珍惜,再珍惜。

B.电影《芳华》是冯小刚与严歌苓联手打造的一部反映我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文工团生活的大片。

C.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D.中国军人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煞了。

4.指出下列诗句的修辞判断不正确的一项()A.“旱烟袋”脸涨红了,怎么也不肯接那钱。

(比喻)B.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对偶)C.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对比)D.我(指雨)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的。

(拟人)二、语段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中考语文修辞专项指导之中考语文修辞手法题答题指导

中考语文修辞专项指导之中考语文修辞手法题答题指导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题答题指导《语文课程标准》对修辞是这样要求的:了解并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

初中阶段常见修辞有八种: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

本考点,一般会在试卷的“积累与运用”和“阅读理解”中出现,主要考查学生对常用修辞手法的判断与辨析能力,学会用正确的修辞手法遣词造句,分析并理解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表达作用。

如在积累与运用题中,考查对修辞手法的判断或根据表达需要运用修辞手法造句等;在诗词赏析题中,结合诗句内容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和运用效果;在文学作品阅读题中,结合文章内容考查修辞手法所表达的内容及作用等。

【考点归纳】考点一:修辞手法的判断与辨析(2013山东青岛卷)根据理解,回答问题。

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

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

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

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

这段文字出自《傅雷家书》,其中“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这两句话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解析】此题属于修辞手法的辨识题,相对而言较为容易,《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常见修辞格有八种,一般来说,只要仔细辨别,是能准确地说出来的。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相近修辞手法的区别,如“反问”与“设问”,这两者都属于无疑而问,不同的是设问是自问自答,目的是引起别人注意,提醒人们思考,或为了突出某些内容,但有时也有问而不答,但答案是明白的;而反问是问而不答,答案隐藏在问句中,字面上肯定的反问句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字面上否定的反问句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其目的是为了加强语气。

中考语文名师指导(修辞手法)

中考语文名师指导(修辞手法)

中考语文名师指导(修辞手法)中考语文名师指导(修辞手法)语文的学习太过于广泛,希望大家在复习中把握好点,本文推荐的是中考语文名师指导(修辞手法)。

种类定义作用例句说明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①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

②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例1:太阳像个大火球。

?例2: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例3: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1、比喻的本体喻体必须是不同类的事物;?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具备一定的相似点。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外形+表达了+对象+内情拟人拟人,是把事物当作人,把它写得和人一样有感情,有动作。

①运用拟人修辞手法说话作文,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死板的事物活跃起来,有助于更好地抒发思想感情。

②增强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例1:蜡炬成灰泪始干。

?例2: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答题格式:把+对象+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对象+情(喜、爱、怜)夸张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字面意思是相反的。

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例1: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例2:我用孩子狡滑的眼光发现,她并没有真心要打的意思。

? 反问反问。

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例1:难道对于这样的错误不应当反思吗?答题格式:加强了+情+语气,突出表达了作者+情感。

设问设问,是自问自答,先提出问题,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

①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

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②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③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中考语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及作用:比

中考语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及作用:比

xx语文常有的修辞方法及作用:比拟和夸张中考在即,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学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修辞妙用,供大家参照阅读 !1.看法: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色、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减小的修辞方式。

2.种类:夸张可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减小夸张、超前夸张。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比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减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比方:一个全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眼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减小了一半。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早一步的夸张形式。

比方:家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

3.夸张的作用①揭露实质,给人以启示;②烘托氛围,加强传染力;③ 加强联想,创建氛围。

4.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夸张不是夸诞,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张,因此不可以失掉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依据。

下边运用的夸张就不合事理:同志们,你来看,我们力量大如天,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第二、夸张不可以和事实距离过近,不然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色,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极少用甚至不用夸张,省得扭曲事实。

1.看法:比较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包含反物看作人来写(拟人 );把人看作物来写 (拟物 )和把此物看作彼物来写 (拟物 )几种形式。

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2.种类: (1)拟人。

比方:女人坐在小院中间,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2)拟物。

比方: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

3.比较的作用①色彩鲜亮 ; ②描绘形象 ; ③表意丰富。

4.运用比较应注意:应注意事物自己的特色。

5.比喻和比较的不一样点(1)比较是模拟拟体 (被模拟的事物 )的特色摹写本休,要点在拟 ;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要点在喻。

中考语文各种修辞的作用及表述方法

中考语文各种修辞的作用及表述方法

一、各种修辞的作用及表述方法1、比喻:在记叙文中,形象生动;在说明文中,可以使陌生的东西熟悉起来,能使人印象深刻;在议论文中,可以使深奥的道理通俗起来。

2、拟人:使文章生动形象,拉近人与物之间的距离,增加文章的亲切感。

3、排比:增强语势,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4、夸张:能突出事物的特点,鲜明地表现人或物的特征。

5、设问: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引起读者的兴趣;强调答案。

6、反问:能加强语气,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7、引用:强调自己要表达的意思。

记叙文中,能突出人或事物的特点;说明文中,增强说明的可信性;议论文中,说理更服人。

8、对比:能强调突出事物的特征性质等。

9、反复:能起强调作用。

10、反语:增强讽刺效果或幽默效果。

注:a、不是比喻句:表猜测;表联想;表比较。

b、比喻与拟人的区别二、词语1、词语的褒贬色彩:褒义贬用(嘲讽,讽刺)(反语)贬义褒用(写出事物的特点,如机灵可爱)2、词语在语境中的深层含义。

便排.出九文大钱。

(孔乙己)表层含义:排列九文大钱的动作——深一层理解:孔乙己的炫耀之情——更深层的理解(结合本文中心,孔乙己的形象特征):麻木、迂腐、可悲可叹。

3、词语的修饰限制作用(之一、主要、部分、极其、略微、大多、可能、目前……)回答步骤:a、词语的本义;b、在句中的含义;c、在文中的作用或删去后及调换后的后果例:桥面几乎与河面平行(“几乎”指差不多,表明桥面差不多与河面平行,但还未完全平行。

删掉后变成完全平行,与事实不符。

4、判断词语的指代内容在这个词的上句或下句进行搜索,如没有则扩大范围。

找到后将这一内容代入指代词中读一读。

如指代词语前为逗号、分号,指代内容多在这一句话内。

5、辨析词语的表面矛盾看似矛盾实则不矛盾:矛盾双方针对两个不同的方面。

例: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树。

极普通是针对它在西北生长极为普通,不平凡是针对它不屈不挠的精神而言。

6、词序、句序能否调换及理由a、词义范围(由大到小)、程度内部规律(有浅到深)。

中考语文复习:阅读专项之句子赏析

中考语文复习:阅读专项之句子赏析

考点之句子赏析向日葵到伦敦度假,住在女儿的公寓里。

点拨角度点拨内容考点解说在记叙文阅读中,常常会遇到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题目,只要找准角度,就可顺利攻下难关。

常见考题 1.从修辞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的妙处。

2.下面语句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加以赏析。

3.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任选一句品味语言,注意加点词句。

突破方法1.赏析句子修辞从修辞的角度品味句子:比喻能使意思明白浅显,具体形象;夸张能突出事物特点;拟人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对比给人印象鲜明;反语能显示语言幽默风趣。

答题格式: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表达了……;②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烈,强调了……;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表达了……;④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的特点。

2.赏析人物描写、细节描写从人物描写、细节描写角度进行赏析。

答题格式:人物描写作用:对人物的××描写,突出表现了人物的××特点/心理/感情,深化了××的主题。

细节描写作用:详细描写××,突出表现了人物的××特点/心理/感情,深化了××的主题。

3.赏析环境描写从环境描写角度进行赏析。

答题格式:环境描写作用:①渲染××气氛;②衬托××心情;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那天,约好在她下班后共进晚餐,做事有条不紊的女儿体恤地说道:“餐馆坐落在九曲十八弯的窄巷里,不太好找,你们就在餐馆附近的小公园等我吧。

”我穿了一袭宽松的棉质衣裙,没带外套。

和老公提早十分钟来到游人稀少的小公园。

天很冷,刺骨的寒风夺命也似地想把人的脸皮整层刮掉,我冷得几乎连血液也凝结了。

到了七点整,一向准时的女儿踪影不见,我们的手机偏又留在公寓里忘了带,无法联系。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艺术手法及表达效果之对比衬托课件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艺术手法及表达效果之对比衬托课件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首诗是李白在游览越中的时候有感 而发,所作的一首怀古诗。
讲述的是越王勾践成功灭了吴国,使 得众多将士得以衣锦封官。当初的宫殿里 满是如花似玉的宫女,如今却只有鹧鸪在 断壁残垣上停留。
这首诗将昔日的繁华与如今的没落进 行对比,从前的熙熙攘攘,到今日的冷冷 清清,抒发了作者感慨岁月流逝、盛衰无 常。这就是运用了纵向对比的表现手法。
2 小试牛刀
含山店梦觉作 韦 庄[注]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 表达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注】韦庄(约836—910),字端己, 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 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
1、审题 2、手法 3、分值
〖诗意赏析〗
对于锐意进取、自视甚高的唐人而言,若是功业无成,宁可“一醉 任天涯”,也绝不轻易还家,所以必须坚忍地前行。在此背景下,韦 庄将“流离”“别家”当作一种习惯,使之成为生活常态。
2 衬托在古诗中的运用
白居易 《琵琶行》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侧面烘托
在茫茫秋月浸江,主客惨别的江岸,相对无言的凄清时刻,“忽闻 水上琵琶声”,竟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动心移情的音乐,不仅 使人流连忘返,还诱得人们去“寻声暗问”,这从侧面烘托了乐声 的艺术魅力和感人力量。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从外部环境上加以烘托,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的魅力。
2 衬托在古诗中的运用
白居易的 《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的运用与鉴赏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的运用与鉴赏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的运用与鉴赏修辞手法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在中考语文考试中,对于修辞手法的运用和鉴赏也是一项重要的考察内容。

本文将就中考语文修辞手法的运用与鉴赏进行探讨。

一、比喻的运用与鉴赏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不同事物进行类比,以便更好地说明所要表达的意思。

在文章中,比喻常常用来形象地描绘人物或者描述事物,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古木无人径,寒山独徘徊。

”这里的“古木无人径”就是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荒凉和寂寞之感,使得读者更容易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二、夸张的运用与鉴赏夸张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某种事物或者现象的程度进行适当的夸张,以便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夸张有时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增加表现力,但也需要适度,不能过于离谱。

例如,在鲁迅的《药》中,他写道:“我真可有千千万,相当多个涂抹者呢。

”这里通过夸张手法来形容药的数量之多,使得读者对于药的多样性和广泛应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三、对比的运用与鉴赏对比是一种通过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用以突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差异的修辞手法。

对比可以帮助作者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使文章更加准确和生动。

例如,在郭沫若的《游园惊梦》中,他写到:“罗浮山下四时春,千声万声桃李闻。

”这里通过对比四时春和桃李的声音,使得读者更加鲜明地感受到了春天的丰富和生机。

四、排比的运用与鉴赏排比是一种通过列举若干并列的事物、情感或者动作来加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

排比的使用可以让文章更加流畅和有节奏感,增加表现力。

例如,在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他写到:“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这里通过三次并列排比,使得句子的节奏感更强,读者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总之,中考语文修辞手法的运用与鉴赏是一项需要注意的重要内容。

比喻、夸张、对比和排比等修辞手法都可以使文章更具艺术性和表现力,但是需要注意适度和使用的效果。

考点15:辨析修辞作用-2024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高频考点课件(全国通用)

考点15:辨析修辞作用-2024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高频考点课件(全国通用)

技巧解密
例:【2023年内蒙古赤峰中考】《洞茶》: 回应第二处批注,赏析画线句。 ⑤从此我与这砖茶朝夕相伴,它温暖了我的胃,安 慰了我的心,清醒了我的脑,成为我无声的知己。 【参考答案】排比,增强语势,表现与砖茶朝夕相 伴,砖茶抚慰了我的心灵,表达“我”对砖茶、对高原 生活的怀念。
技巧解密
例:【2023年青海中考】文学作品阅读: 做批注是非常好的读书方法。请你对第⑭段划波浪线 的句子自选角度进行批注。 ⑭摊开一张白纸,我就拥有一大片故乡的雪;淌下一 滴蓝墨水,我就拥有故乡的一方湛蓝天空;轻叩一个键钮, 我就发掘出一眼故乡河流边上清澈的沙泉。 【参考答案】第⑭段划线的句子,运用比喻、排比的 修辞手法,将“白纸”比作“故乡的雪”,将“蓝墨水” 比作“湛蓝天空”,将“键钮”比作“清澈的沙泉”,连 用三个比喻构成排比,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强烈地抒发 了作者对故乡和母亲的眷恋之情。
技巧解密
3.分析作用。首先分析内容上的作用,用“特点+主旨 ”的方式进行分析、概括。可用这样的句式:(生动形象 地/突出强调了/语言工整、富有节奏地)写出了被修辞对 象的××特点,表达了××情感,或表现了人物××品质 ,或突出了文章××中心。其次,分析结构上的作用。如 为下文××作铺垫,或照应上文的××内容。
中考现代文阅读高频考点15
考点解读 课文解剖 技巧解密 真题解析
考点解读
对于语言表达来说,语法是解决通不通的 问题,逻辑是解决对不对的问题,修辞是解决 好不好的问题。
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 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 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广义的修辞包 括炼词、炼句等许多问题;狭义的修辞是指运 用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③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 而强烈的印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分析对比的修辞手法(解析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分析对比的修辞手法(解析版)

24.三顾茅庐——群文阅读分析对比的修辞手法对比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运用这种修辞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考点解读】分析对比是中考小说阅读的重要考点。

常见的考查方式有:01.某段或某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作用;02.文章在多个地方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请从文中选择一两个地方做简要分析。

【技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一定要着眼于全文,抓住两个字:叙、析。

“叙”就是先说一说文中的谁与谁进行了对比,是怎样对比的;“析”就是把对比后的表达效果写出来。

常见的答题模式:此(怎样)+彼(怎样)+对比+效果分析。

【真题演练】(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明子出师曹文轩夏日将近的一天晚上,三和尚慷慨解囊,请明子和黑罐在一家很不错的酒店吃了一顿饭。

回到窝棚后,三和尚点亮了四五支蜡烛,把小窝棚照得很明亮。

接着,他从门外搬进来一个很大的木头墩。

他把一把锋利的斧头稳稳地放在木头墩上,对明子和黑罐说:“我不想再留你们。

各人有各人的前程。

但谁能出师,总得有个说法,你们瞧见了,这是一个木头墩,还有一把斧头。

你们每人砍三斧头,谁能三斧头皆砍在一个印迹里,谁就可以离开我。

”他看了看明子和黑罐,“听明白了?”明子和黑罐点了点头。

烛光静静地照着。

三人沉默着,脸上的表情很严肃很认真,仿佛有人要进天堂或要进地狱,仿佛面对着世界上的一个最重要的时刻。

三和尚再一次看了明子和黑罐一眼。

明子和黑罐互相对望了一阵,又把目光挪开去望那把斧头和木头墩。

“谁先来?”三和尚问。

“黑罐先来吧。

”明子说。

三和尚说:“明子懂规矩。

黑罐大,理应让他先来。

”黑罐走近木头墩,手微微颤抖地抓起了斧头。

三和尚掉过头去,“噗噗”几口,将所有蜡烛吹灭。

他见黑罐半天没有动静,便叫道:“砍呀!”黑暗里终于响起“咚”的一声,又一声,再一声。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复习:对比和引用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复习:对比和引用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1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复习:对比和引用
中考在即,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学习,以下是学习啦网为大家整理的修辞妙用,供大家参考阅读!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复习: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和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明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暗引(间接引用)。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复习:对比
两种不同的食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词格。

对比可以使表达得更集中、更加鲜明突出。

例如:有的人活着,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写的一首诗,整首诗对比鲜明,歌颂了永远活在人们心里的人,打击和讽刺了行尸走肉般的人。

例如: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这是杭州西湖边岳飞坟前的一幅对联,歌颂了民族英雄岳飞,抨击了奸臣秦桧,褒贬分明,对比强烈。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

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中考语文易错题系列修辞手法篇

中考语文易错题系列修辞手法篇

中考语文易错题系列修辞手法篇修辞手法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考中易错题的常见考点。

本文将围绕修辞手法展开,分析其中易错的几个方面,并提供相关题目以及解析。

通过学习这些易错题,相信大家对修辞手法会有更深入的理解,为中考语文顺利通关提供帮助。

一、比喻的判断比喻是修辞手法中常见的一种,它通过将两种事物进行类比,用来进行形象生动的描写。

在判断比喻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是否有明显的比较词语,如“像”、“如同”等。

例题:下列句子中,属于比喻的一组是:A. 水流声仿佛是大自然的交响乐。

B. 天空湛蓝如洗,阳光照耀下大地一片金灿。

C. 弟弟脸色苍白,像一张没有血色的纸。

D. 她眼中的泪水犹如断了线的珍珠,一颗一颗地滚落。

解析:A项中的“声仿佛”是比较词语,表示水流声犹如大自然的交响乐,具有明显的比喻关系。

2. 是否存在两个被比较的事物,其中一个是具体的,另一个是抽象的。

例题:下列句子中,属于比喻的一组是:A. 她嗓音宛如黄莺般婉转动听。

B. 古老的城堡宛若一位沉默的守护者。

C. 翠绿的树木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D. 那位老人书写如织,马上写完了。

解析:A项中的“嗓音宛如黄莺”是明显的比喻关系,其中嗓音是抽象的,黄莺是具体的。

二、夸张与拟人的辨析夸张和拟人都是修辞手法中在中考中容易混淆的部分。

夸张是为了夸大事物的特点而采取的手法,而拟人则是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行为和特征。

在判断夸张和拟人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是否存在明显的夸张或赋予生命的特点。

例题:下列句子中,属于拟人的一组是:A. 银杏叶竞相飘落,铺满了整个大街。

B. 电影中的场景宏伟壮观,让人瞠目结舌。

C. 校园里传来了操场上同学们欢快奔跑的声音。

D. 太阳如火球般高悬在天空中,照亮了整个世界。

解析:C项中的“声音”属于拟人,因为赋予了无生命的声音以人的行为。

2. 是否存在明显的夸张词语,如“无比”、“最”、“万分”等。

例题:下列句子中,属于夸张的一组是:A. 老人家笑得合不拢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辞之对比
您可能更想看…
人文学科的修辞转向和修辞学的批判性...
当代西方比较修辞学界的中国修辞观
中国礼文化与修辞活动中修辞受体对修...
失败的修辞与成功的修辞之比较分析
修辞理论·修辞现象·修辞教学
从修辞学定义管窥西方新修辞学的特点...
转义修辞:一种现代性修辞观念的兴起...
浅议修辞技术与修辞艺术
中国文学修辞研究:学术观察?思考与开发
中国当代修辞学的现状和未来
【引子】
郭沫若幼年在私塾读书。

有一次,他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

和尚找先生告状,先生追查学生,没人承认。

先生说,我出个对子,你们其中一人能对上就免罚。

先生曰:“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郭沫若思索片刻,对曰:“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先生惊其才华,极为高兴,全体学生都免于处罚。

“攀桂”“步蟾宫”是封建社会科考荣登金榜的代称,与“偷桃”“钻狗洞”形成鲜明的对比,表明了小小年纪的郭沫若的自信与志气。

【基本概念】
对比也叫对照,是把两种相互对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关的两方面并列在一起,从性质、形象或时间上加以对照比较的一种修辞方法。

通过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基本分类】
1.两体对比,即把两种相反的事物列举出来进行比较。

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一体两面对比,即把同一事物相反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进行比较。

如: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注意事项】
运用对比这一修辞方法,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矛盾的本质有深刻的认识。

鉴赏对比的修辞方法一定要确定事物的对立面,从中寻找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评价等。

此外,学生还应注意对比与对偶、衬托的区别。

对比和对偶都是成对的,但对比主要指意义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对比中,两种对立的事物是平行的并列关系,无主宾之分;衬托则有主宾之分。

【跟踪训练】
1.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对比的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A.奇才人不识,怪貌鬼能钦。

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无欲常教心似水,有言自觉气如霜。

D.苟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2.下列各句中,运用对比的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A.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B.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

C.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D.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下列广告词中,没有运用对比的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A.平时注入一滴水,难时拥有太平洋。

(太平洋保险)
B.悬将小日月,照彻大乾坤。

(眼镜店广告)
C.穿金猴皮鞋,走金光大道。

(金猴皮鞋)
D.秤虽小掌管人间烟火,店不大有关国计民生。

(秤店广告)
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陇西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本诗第三、四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陶者
[宋]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以下是白加黑感冒药的广告语,请赏析其妙处。

白天服白片,不瞌睡;晚上服黑片,睡得香。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乡间小路有一辆小轿车与一辆独轮车相遇。

司机令老汉让道,老汉道:“为何?”司机道:“我开的是小车。

”老汉道:“我的也是小车。

”司机:“小车是首长车。

”老汉道:“我的也是手掌车。

”司机道:“首长车是小轿车。

”老汉道:“我的也是小叫车。

不信你听。


说毕,老汉驾起车,果然吱吱作响,像蝈蝈唱,蹒跚而去……
这一段文字中,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使用的最主要的修辞方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8.以下两段同是《界碑》中对国境线景物的不同描写,请分析运用对比的修辞方法对表现人物心理变化的作用。

首次看见外国,感觉是那样的新鲜,边境线上耸立着的那一个个哨所就像是一处处景点,全副武装巡逻的战士就像是一幅幅流动的画面,那一块块界碑就像一面面永恒的风景。

……
日子久了,在叶子的眼里一切都变了,神圣的界碑不再是风景,只是块刻着国名的石头罢了。

……就这样,今天踏着昨天的脚印,明天再踏着今天的脚印,在巡逻道上走了今天再走明天,成天连人影都见不到,肯定能把人弄傻了。

9.下面是鲁迅先生《战士和苍蝇》里的名句,请简要加以赏析。

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

《修辞之对比》
1.B(B项使用的是对偶)
2.D(其他三项都是衬托)
3.C
4.对比。

第三、四两句用“无定河边骨”同“春闺梦里人”形成强烈的对比: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枯骨,一边是战士。

虚实相对,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表现了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诗人对死者和家人的深切同情。

5.诗歌把长年辛劳而陋居的陶者与不劳而获的统治者作对比,表达了死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愤慨之情。

6.运用对比的修辞方法,指出了该感冒药区别于其他感冒药,白天与黑夜分别服用的最大优点。

7.对比。

通过司机和老汉的言行对比,写出了司机的蛮横无理,写出了老汉的据理力争、机智幽默。

8.前一段是主人公首次到边界的眼中之景,后一段是日子久了后眼中之景。

从字里行间不难发现,主人公由开始的热情洋溢、激情四射变成了后来的无奈、厌倦。

通过自然环境的对比描写,成功地展示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9.该句运用对比的修辞方法,把“战士”和“苍蝇”这两样本质相对的事物作对比,把美与丑的对立揭示出来,使作者的观点更加鲜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