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重难点分析(3)
2016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考研现当代文学:知识点梳理、重难点、考点解析
2016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考研现当代文学:知识点梳理、重难点、考点解析屈原与楚辞1.简述《离骚》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征。
(1)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的光辉形象,他那傲岸的人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激励了后世无数的文人,并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象征。
(2)香草美人的象征和意象。
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加丰富,也更有艺术魅力,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以男女君臣相比况的常见的创作手法。
这是屈原的创造,又与楚国地方文化紧密相关。
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
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可以说,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以夫妇喻君臣不仅形象生动,深契当时的情境,而且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
《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
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还有,《离骚》中的比兴开始将物与我、情与景融合起来,从而使物具有象征的性质,情具有更具体的寄托。
(3)在诗歌形式和语言上的创新。
《离骚》学习借鉴了楚歌的形式特点,还吸收了当时新体散文的笔法,从而增强了诗句的容量和表现力。
此外还吸收了大量的楚地方言,尤其是对“兮”等语助词的多种方式的使用,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性和音乐美,使《离骚》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4)《离骚》中充满着浓郁的浪漫色彩。
诗人把现实和幻想结合起来,用幻想的形式表达生活的波涛在内心所激起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在现实中遭到失败后,他乘坐由飞龙驾驶的宝车,腾空而逝,辞国远游,显示出诗人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力。
2.《离骚》中“香草美人”的意象比兴手法与《诗经》的比兴有何不同?(1)《诗经》的比兴手法一般是触景生情,是实写;《离骚》的比兴,大多是虚构、想象,是积极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1)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1)重难点分析(4)本次重难点分析主要围绕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1)平时作业中的疑难问题来进行辅导。
(下面的文字,黑色的是问题和参考答案,其他颜色是解释和说明。
大红色是强调。
)1.以何其芳的散文《独语》为例,简要说明“独语体”散文的主要特点。
对于类似的题目(包括“分析题”),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在列举其主要的特点外,选择其中的一个特点作为“举例说明”的重点。
关于这一题,可以先说明其最大的特点,即:①封闭性与自我指涉性。
然后,再列举出以下主要特点:②如,内敛(指向内心);不交流(冥想型);表现孤独感(孤芳自赏)与荒凉感(自我怜悯);生命体验;幻美色彩(词藻华丽)等等,再选择其中的一点,举例说明。
这个题目的举例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一方面在《名著导读》中选有《独语》,另一方面,对于简答题来说,仅仅用教材中已经举出的例子,也是足够的。
当然,在用现存例子前,应该是先读过作品原文的。
2.为什么可以这样说,在沦陷区的上海,张爱玲几乎一夜间成了市民文化的“明星”?对于这样的题目,在正式作业之前,一定要有一个“审题”的过程(当然,不是说其他类型的题目就不需要审题了,在这里,只是特别强调而已)。
对于这个题目,在审题时,要重点审读“在沦陷区的上海”、“一夜之间”、“市民文化”这样几个限定词。
在回答时,既应说明其表面现象,①诸如不同政治倾向、不同文学趣味的各个文学圈子的人都接纳了她,各种主张的刊物都对她表示推许等。
也应说明其深层原因,②如张爱玲小说的成就,雅俗共赏、新与旧的结合(古典小说的根基、市井小说的色彩)、洋化环境中的封建心灵和精神创伤。
3.为什么“冰心体”散文在当时会风靡一时?这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说明,①冰心散文的内容,主要表现爱与美,在表达方式上具有婉约的倾诉,温柔而感伤,含蓄细腻,女性的风致的特点。
②其语体特征是以古文为基础的文言文、西文、白话文的统一,对做作的不自然的,与现实语言有距离的“新文艺腔”来说,容易被人们接受。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重点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重点绪论一、当代文学的性质、分期和特点1. 当代文学的性质: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延续,指的是1949年之后的文学(该概念并不科学,可是已经约定俗成了)。
社会主义文学的性质,也应该涵盖港台文学,这只是个外延。
2. 当代文学的分期:1949年—1966年,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的17 年;1966年—1976年的十年文革;1977年—1989 年的改革开放时期,也叫新时期文学。
,1990 年—上世纪末或者至今,市场经济中的文学。
3. 当代文学的源流和特点中国二十世纪文学是一个开放的整体,尤其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的文学历程,虽然几经曲折几经摧残,依然顽强而逼真地表达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冲破几千年传统的精神桎梏,追求人性的自由解放、国家的民主富强、社会的进步正义以及种种人类永恒梦想而生发的丰富复杂的审美心理,同时也顽强而逼真地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由古典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感应着时代变迁而生发的对国家命运、个人命运以及广大人民大众的命运三者关系的思考、探索和实践。
二、关于人、社会、文学的现代化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历史定位,应该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标准,这就是人、社会、文学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主要是指人的个性解放与思想解放,也就是人的自觉的现代意识的树立,比如尊严、人格、独立等等;社会的现代化,主要指现代公民社会既民主社会的建立,实现一系列与人的现代化要求相联系的社会制约,比如法制、民主、平等、劳动权和社会保障;文学的现代化,是指脱离了“文以载道” 的工具论的束缚,实现文学的自觉,创造出以人性与人道主义为本的“人的文学” 。
所有这些,都是“五四”启蒙主义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精神;所有这些,也是世界上各民族的人文精神在几百年过程中形成的一整套符合人类发展要求的价值体系。
以这样的价值判断来估量“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关键问题就在于,看它是继承、发展了“五四”传统,还是背离和消解了这一传统。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一、本大纲适用专业本大纲适用于广告学本科专业。
二、编写本教学大纲的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在20世纪持续获得现代性的长期、复杂的过程中形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文化的、政治的、世界的、本土的、现实的、历史的国量都对文学的现代化发生着影响,这些外因影响着它的萌生、兴起,影响着文学运动、文艺论争、文学创作,形成中国现代文学种种迅速、纷纭的变化,构成一部能折射历史的方方面面的多姿多彩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广告学本科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它的主要任务是系统的讲授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知识以及代表作家、作品,而其中又以叙事性的作品为这,突出名家名作和有特色的作家作品,突出散文和报告文学,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学现代的发生和发展,认识现代文学史上纷呈的文学思潮和文学论争。
2、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众多作家作品的基本情况,尤其是名家名作,学会分析作品和人物形象。
(三)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1、鲁迅的作品分析。
2、沈从文作品分析。
3、80年代、90年代文学思潮和创作。
(四)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和后续课程。
本课程与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联系紧密。
(五)学时分配安排本课程为72学时,每周4学时。
(六)本课程为的教学方式和其它教学环节的安排本课程通常采用课堂教学方式,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多看原文、多讨论,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大纲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2学时)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的背景以及创作实绩。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1学时)1、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
2、20年代文学论争的内容。
第二章 20年代小说(一)(4学时) 1、鲁迅生平及创作道路。
2、《呐喊》与《彷徨》的内容与艺术特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1)重难点分析(1)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1)重难点分析(1)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1)教学内容涉及九个专题,有三个大重点,即鲁迅、沈从文、张爱玲。
这次重难点的辅导主要围绕鲁迅专题来展开。
鲁迅可以说是本课程的“重中之重”,说鲁迅是我们这学期的“重中之重”,主要基于两个理由,一是从现代文学史的地位上看,鲁迅可以说是现代文学的灵魂;二是从我们这门课的考试分量上看,有关鲁迅的内容意是在试题中占有突出的分量。
所以李平老师告诉我们,在学习中一定要沉下心来,不要急于往前赶,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学习鲁迅都不为过。
同时,我认为,“鲁迅专题“又是一个难点,不仅涉及文学史,同时涉及思想史,文学史上的论争,都与鲁迅有关。
我们教材中“鲁迅研究四题”,这四题就涉及目前鲁迅研究中的争论。
学习“鲁迅研究四题”这一专题:提出了这样四个研究的问题:一.如何对待鲁迅在传统批判中的偏激二.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是否丑化了中国人三.鲁迅对文化转型的思考有哪些值得我们今天重新关注?四.如何理解鲁迅的《呐喊》《彷徨》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在这些重点中,李平老师在辅导中都作了提示,我们结合鲁迅的作品着重讲第二个和第四个问题。
1. 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是否丑化了中国人?我们不急着回答这个问题,先来讨论鲁迅的国民性批判。
①鲁迅批判国民性的苦心和特色。
教材中一再强调,“重要的是理解鲁迅的用心”,“读鲁迅最好还是顾及一点历史,特别要了解鲁迅毕生从事国民性批判的苦心”。
而这个用心和苦心,就在于“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或者说是通过揭露和批判我们中国人的劣根性,找出民族衰败的病根,为中国文化的转型寻找出路。
而鲁迅批判国民性的主要特色,则在于在批判的同时又总是深沉地思考着民族的处境和命运。
在教材第10页上,特别就小说《示众》对“看客”心态的揭示,来说明鲁迅批判国民性的苦心和特色。
②鲁迅批判国民性思想的形成。
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希望大家能从两个方面作一些必要的了解。
一是鲁迅批判国民性思想形成的主要原因,而重点了解鲁迅作品中反复出现的“看/被看”模式的形成,可以从鲁迅在日本期间的“弃医从文”变化开始梳理;二是在鲁迅的批判国民性思想的形成过程中主要受到哪些外国作家和学者的影响,这在教材第12页中有一些介绍。
中国现当代文学(要点)
一.名词解释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沈雁冰、叶绍钧、郑振铎、王统照、周作人、许地山等十二人在北京成立了文学研究会。
他们以改革后的《小说月报》为主要阵地,同时又出版了《诗》月刊。
他们要求文学表现人生、指导人生、对人生起作用,因而也被称为“为人生派”。
后来,冰心、朱自清、庐隐、鲁彦等著名作家都成为它的会员,人数达170余人,是中国二十年代第一大规模的文学社团。
三.文学研究会小说创作的一般特点冰心、庐隐、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等文学研究会小说家在创作上,直接继承了“发生期”中“问题小说”的传统,多写探讨人生问题,表达对人生见解的各种题材,提出了当时他们所关心的婚姻、家庭、出路、道德等各种问题。
其中,不少小说表现了“泛爱”思想。
他们的创作大多经历了一个由表现“爱”与“美”,转而揭露生活中的“丑”与“恶”的变化过程,作品的现实性得到了逐步的增强。
二.创造社1921年7月,留日学生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等人在日本东京组成创造社,成员还有田汉、郑伯奇等。
1922年5月,他们在国内出版了《创造季刊》,此后又出版了《创造周报》、《创造月刊》等刊物。
他们的主张多带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因而也被称为“为艺术派”。
1.乡土小说贯穿于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个最大的小说流派。
从价值倾向上来划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鲁迅、吴组缃为代表的对中国乡土的批判性的透视,主要作品有鲁迅的《祝福》等。
另一类是以沈从文为代表,主要是他的作品如《边城》等,表现乡土的人性美、人情美和自然美,将乡土作为精神的家园和道德的乌托邦。
也有一部分作家表现乡土中的阶级压迫,如《大波》。
2。
东北作家群东北流亡作家群:日本侵入中国东北之后,东北作家大规模流入内地,并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小说创作群体。
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罗烽等,其中“二萧”是主将。
这些作品大量表现东北的文化风俗,表现东北人民在抗战中的“生的坚强”。
主要作品有萧红的《呼兰河传》、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端木蕻良的《鹚潞湖的忧虑》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复习重点知识点梳理-
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复习重点知识点梳理-第1章:新时期文学历史语境与文学思潮正门对面 1、新时期历史语境给文学带来了哪些影响?济答:这是因为:①在思想政治方面,粉碎四人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强调实践是真理的唯一标准等使国家政治生活正常化。
②在经济方面,经济体制的推行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给新时期的文学带来了巨大影响。
正门所以这给新时期的文学带来了巨大的影响:(1)拨正了文艺发展的方向。
如,政治性大批判运动等没有了,作家具有较为宽松的写作环境。
(2)解放了文艺创作生产力。
右派作家复出。
(3)带动了文艺界思想大解放。
逐步恢复文学是“人学”的观念。
清除过去的清规戒律,特别是“三突出”与“高大全”的错误创作模式。
正门对面 2、90年代人文精神大讨论的背景及其争论?3362 3039 答:1、背景:(1)文学的媚俗与价值感的丧失——如王朔的小说。
(2)知识分子与作家的精神危机。
《废都》中的庄之蝶。
王蒙发表《躲避崇高》(《读书》1993年第1期)。
刘心武提出“直面俗世。
”kaoyantj 2、讨论:(1)正方:王晓明、陈思和等批评家、张承志、张炜等作家。
《上海文学》1993年第6期。
发表王晓明、张宏等人对话文章《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开始。
张承志提出“以笔为旗”,反抗“文化的低潮与堕落”。
(2)反方:王蒙等人。
后发表《人文精神问题偶感》、《沪上思絮录》等文章。
112室3、意义:促进了作家等人文工作者增加对当下历史处境与精神处境的认识。
业3、如何理解新时期文学的多元共存格局?正门答:一、在纵向上呈阶段性变化:1、80年代初期的现实主义占主导。
叫新时期。
2、80年代中期以后的趋向多元化格局。
叫新时期后期。
寻根文学出现了,新写实主义小说出现了,先锋小说也出现了。
3、90年代的多元化格局。
叫后新时期(张颐武等提出)。
021- 二、在横向上呈多元并存与交叉:2000921、精英文学、大众文学、主流意识形态文学的并存。
《中国现当代的文学作品选》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课程编号】:215005【开课对象】:四年制本科,新闻学专业。
【学分】:4学分【总学时】:72【实践学时】:10【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二、课程教学目标和性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是新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为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服务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对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和具有鲜明探索意识的作品进行精讲,培养学生分析和鉴赏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写作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为后续的相关课程和以后工作需要奠定扎实的文学与写作基础。
三、课程教学要求第一章鲁迅《狂人日记》(一)教学要求了解鲁迅小说的反封建精神。
掌握狂人形象。
掌握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二)内容提要1.鲁迅生平及创作简介。
2.狂人的形象及意义。
3.“格式的特别”:(1)借实行虚,以虚证实。
(2)独特的心理描写。
(3)采用了一些诸如象征、暗示、变态心理描绘等现代主义手段。
(三)重点、难点狂人形象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第二章鲁迅《阿Q正传》(一)教学要求了解精神胜利法的表现与实质。
(二)内容提要1.《阿Q正传》发表的背景。
2.阿Q的形象。
受压迫受凌辱的地位;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征;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
3.《阿Q正传》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1)采用了典型化的手法。
(2)叙述体的结构。
(3)犀利的幽默和讽刺。
(4)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
(5)游戏模仿的解构性。
(三)重点、难点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第三章茅盾《子夜》(一)教学要求掌握吴荪甫形象的意义。
(二)内容提要1.作者简介和作品发表背景简介。
2.人物形象:人物众多,有资产阶级,有工人阶级,有地主,有知识分子,有军人和家庭主妇,甚至街头的地痞流氓。
而主要的人物是资本家吴荪甫和赵伯韬。
吴荪甫形象的意义。
3.在艺术上,这是—部典型的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
(1)作品采用了典型化和类型化的手法来塑造人物。
(2)生动细腻的人物心理。
如何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重点
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重点2004/12/24小学教育专业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从去年的考试来看,考试成绩大体理想,及格率一般在百分之六十左右。
但也明显存在着不平衡现象;有的学员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掌握甚得要领,基本理论、重要作品的理解及应用分析能力也较强,答题时思路清晰,要点明确,因而能取得较好成绩,个别学员还能获得八、九十分的高分。
有的学员则相反,基础知识的掌握的不好,较为复杂的理论题、应用分析题思路混乱、头绪不清,答题不能答在点子上,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考试是学习成效的检验,两种不同的考试结果,反映了学员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投入程度、学习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对教材没有作系统的学习,存在着猜题、押题以应付考试的思想。
期末考试来临,我非常希望各位学员而投入相当精力学习。
但是要取得理想效果,还有一个学习方法问题。
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如何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复习重点与难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电大开放教育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选修课,但它是重要的基础课,有自成体系的知识结构与理论框架,对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作家作品的描述与论析都有相当的涵盖面,在课程的内容涵量上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教材为完整反映这一特点,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历程及其包涵的丰富文学现象作较为系统、全面的叙述是必要的,学员为了解、熟悉这一时期文学的整体状况,必须通读教材。
但是由于教材容量大,内容复杂,要求学员事无巨细全面熟知、记忆教材内容,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只能要求在通读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把握难点,侧重理解和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现象和重要作家作品,善于解决举一反三分析文学作品的实际应用能力。
这一点,我们在教科书和教学大纲中是一再强调的,必须引起学员的充分注意。
许多学员学得很认真,对教材也“啃”得很苦,但由于不知把握重点,难于从复杂的问题中理出头绪,往往所学收效甚微,考试成绩也不会理想,这是应当引以为戒的。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重难点,简洁版
名解:1《杨高传》:《杨高传》三部曲,即《五月端阳》、《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和《玉门儿女出征记》,乃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颇为走红的说唱体叙事长诗,茅盾先生称李季的诗歌“朴素而遒劲”,我们倘以此观照《杨高传》的封面特色,亦大约不差。
三幅封面画均取陕西民间剪纸风格,线条粗犷、硬铮,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真个是“朴素而遒劲”了。
而此处所寓指,“杨高”者,羊羔也。
在整体上又造成温暖、静谧又不失质朴的氛围,近似原生态地反映了杨高的劳动生活特征,准确传递出了诗人的文化情怀和内心结构,确实达到了图像架构与心灵深层架构的共通。
2《天山牧歌》:《天山牧歌》是闻捷最有代表性的生活抒情诗总辑。
诗集共收入“博斯腾湖滨”、“吐鲁番情歌”“果子沟山谣”“天山牧歌”四个组诗,“散歌”九首和一首叙事诗《哈萨克牧人夜送”千里驹”》诗人创作的出发点在于通过记叙解放后新疆各民族的生活变革来表现歌颂新社会的主题,显示出明显的政治使命。
《天山牧歌》所记载的具有浓郁浓郁西北风味的生活内容的确满足了读者强烈的好奇心,同时也激起了人们对大西北的热爱和向往,这也是当时的政治目标之一。
尽管如此,诗集中的大多数篇章也确实反映出作者的创作动机,特别是“天山牧歌”“散歌”中的诗更是主要表现哈萨克和维吾尔农、牧民在新时代的新生活,以及他们作为生活主人翁的自豪感、幸福感和责任感。
闻捷更多地从青年人的感情生活入手,从一个具有文学意义的角度——带着鲜明的西北民族色彩的爱情生活来表现主题,这就形成了《天山牧歌》最魅力的地方:粗犷、淳朴的爱情风俗,真挚、潇洒的爱情表达,纯洁、高尚的爱情心理,以及对这一切的有优美展现。
《天山牧歌》采用了四行一节火六行一节的半格律体,韵事灵活多变,融汇了西北民歌淳朴、婉转的特点。
诗中较多的叙事成分,又往往以第一人称揭示人物细腻的心理过程,诗歌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欢快的抒情节奏,,受到当时读者的欢迎。
3《大连会议》:1962年8月2日~16日,中国作协在大连召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简称’大连会议”会议由邵荃麟主持,矛盾、周扬、赵树理等人参加。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教学设计》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深入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2.掌握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3.培养学生的文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方法的掌握。
2.难点:独立开展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三、教学方法
阅读法、讨论法、研究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介绍一位现当代文学重要作家,激发学生兴趣。
2.现当代文学发展概述
回顾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
3.专题研究方法讲解
(1)确定研究主题。
(2)收集资料。
(3)分析研究。
(4)撰写论文。
4.实例分析
以一个现当代文学专题为例,进行分析讲解。
5.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确定研究主题,进行讨论。
6.研究实践
学生根据小组讨论结果,开展专题研究。
7.分享交流
各小组展示研究成果,互相交流。
8.总结归纳
总结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的要点和方法。
9.作业布置
选择一个现当代文学专题,进行深入研究,写成论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3)
社
子 诚
北 京 大 学 出 版
参 考 教 材
洪
社
思 和
复 旦 大 学 出 版
参 考 教 材
陈
社
秀 明
浙 江 大 学 出 版
参 考 教 材
吴
社
庆 生
高 等 教 育 出 版
参 考 教 材
王
第一章 一元化文学时代的文学思潮
一、从第一次文代会到三次文艺批判 (一)第一次文代会
(三)“白洋淀诗派”
芒克
(三)“白洋淀诗派”
多多
第三章
一元化时代的小说
第一节
赵树理的农村题材小说
一、赵树理的小说
(一)赵树理建国 后的创作简况
代表作品有短篇小
说《登记》、《锻炼锻
炼》、《套不住的手》、
长篇小说《三里湾》、评 书体长篇小说《灵泉洞》 等。
(二)赵树理小说的创作风格
取材于山西农村,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情节生动完整,具有民族色彩 落后人物刻画深入,包含潜在的启蒙意识 语言朴素自然,体现了北方农民的口语特色
(三)《锻炼锻炼》
《锻炼锻炼》的本来意图是 “想批评农
村干部中的和事佬的思想问题”(老主任王
聚海),站在农业社副主任杨小四的一边,
让自私落后的人物出点丑。但在小说文本中, 却出现了作家的主观创作意图与文本客观效
果之间的矛盾,表现出了当时农村中日趋激
化的“干群矛盾”。
二、柳青和李凖的局限
(一)柳青的《创业史》 人物塑造的局限
毒菌
在阳光照不到的河岸,他出现了。白天, 用美丽的彩衣,黑夜,用暗绿的磷火,诱惑人 类。然而,连三岁的孩子也不去睬他。因为, 妈妈说过,那是毒蛇吐的唾液……
当代文学重点难点
当代文学重点难点重点:当代文学的发生;当代文学各阶段的文化资源与文学环境;十七年的诗歌;十七年的革命历史小说与农村小说;话剧《茶馆》;十七年散文的局限;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80年代的文学潮流;新诗潮;80年代初期的小说潮流;寻根文学;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80至90年代女作家的创作;90年代的散文创作;90年代的文学现象。
难点:当代文学的发生;当代文学各阶段的文化资源与文学环境; 80年代的文学潮流;新诗潮;寻根文学;先锋小说;80至90年代女作家的创作;90年代的文学现象。
前言: 中国当代文学的源流、分期和发展概概况1、简述抗战前后中国文化格局的变化。
2、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有哪两种传统?3、简述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三个阶段。
4、当代文学的性质当代文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5、当代文学的特点第一章文学的"转折"1、五十年代之交随着中国社会发生急剧变革而发生的文学转折,表现在哪些方面? P3※2、新文学的传统主题是什么? P43、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主张是什么? P64、四十年代后期左翼文学界对作家及文学派别是怎样进行类型划分和等级确定的? P85、简述左翼文学内部的冲突。
P9※6、为什么说毛泽东的文学思想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 P10※7、毛泽东设想的“新文化(文学)”的内涵及性质是如何表述的? P118、毛泽东文学思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P11※9、文学“从属”政治并“影响”政治的观点,产生了哪些对于文学的规范性要求? P12※10、毛泽东是怎样看待知识分子作家的? P1311、第一次文代会为当代文学规定的文学方向是什么? P1512、为什么说第一次文代会开始了当代文学的“一体化”进程? P15第二章文学规范和文学环境13、说说苏联文学在当代中国文学中的位置、作用与影响。
P18※14、50年代衡量外国文学的两个尺度是什么? P20※15、50年代,当代文学界(以茅盾为代表)是怎样看待西方现代主义的? P21※16、五六十年代,文学理论界对待“古典作品”经常使用的标准是什么? P2217、50年代到“文革”之前,国家对于作家的管理,主要通过什么组织来实现?这些组织的作用是什么? P2318、50到70年代,文学批评的性质与功能是什么? P25※19、当代文学批评一度使用的毛泽东提出的“政治标准”、“艺术标准”,其具体内涵是什么? P2620、50到70年代,权威批评是怎样构造“读者”的? P26※21、进入当代“40年代作家”的“边缘化”有哪几种情形? P2722、在50年代前期,“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家存在着广泛的自我反省行为。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重点难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重点难点
一、本课程的重点:
本课程的重点是:以时间为经、作家为纬整饬教学内容,但并不刻意强调文学史知识的学习,而是构建出一个由不同作家、不同人物与不同风格所构成的群体景观,在文学的丰富与宽广中呈现中国,在(世界)文学(文明)历史进程中诠释中国,在人类共通的情感与人性表达中构建跨文化对话与理解,通过课程学习最终提升学习者的跨文化能力。
二、本课程的难点:
本课程的难点在于:留学生在知识层面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极其陌生;语言技能的不足又导致他们在阅读写作时困难重重;文化差异使得他们在理解作家作品时常常出现误读。
三、解决办法:
在教学法、教师教学语言策略等方面进行调整,尽量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和语言进行讲解,将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理解置于世界视野中,在授课过程中适当进行文化比较,以人类在人性和情感上的共通性为桥梁打通并拓展学生与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对话的空间。
中国现代文学授课教案2的授课难点解析
中国现代文学是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的必修内容之一。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需要系统地学习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作品,同时也需要学习现代文学的特点和风格,以及作品通过语言表达出的思想和情感等。
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面对的授课难点也是十分明显的。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分析中国现代文学授课教案中的难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课程内容难点教授中国现代文学需要传授大量的作品,包括《狂人日记》、《呐喊》、《家》、《红楼梦》等优秀文学作品。
然而在讲解这些作品时,教师要透彻讲解其文学特点、艺术技巧等方面。
单对于一个作品的讲解,就需要深入挖掘作品中表现的人物情感、社会背景等内容。
这些内容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够完整地阐述出来。
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和传授这些内,是课程内容方面的一大难点。
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参考教材和相关的教学资料,有选择地进行必要的简化。
在讲解细节时,应该深入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重点突出文学作品的主题和审美价值,让学生深刻理解其中的意义。
二、思维认识难点中国现代文学的创造者们以其深刻的思想、新颖的表现手法和鲜明的个性,赢得了广泛的读者和影响。
这些人的思想和情感对于现代文学的发展以及人类文化的进步都有重要的贡献。
但是,许多作品中的社会历史背景、文化涵义等深层次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和掌握的。
解决这个难点,教师可以将课堂内容直接联系到学生个人的生活和经验。
例如,通过对题材和情感的讲解,加深学生对影响作品内涵的人性体验与价值观的理解。
在进行思想性较深的学习内容时,结合历史上的文化背景和精神体系,将问题具体化,通过实例进行讲解,如此来达成教学目的。
三、文学风格难点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有许多作品的风格,如寓言、现代诗歌、小说、随笔等,都有着各自的特点。
尤其是近现代文学的作品,时常采用写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文学手法,这些复杂多变的风格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难以理解和把握的。
解决文学风格难点的方法与上述难点的解决方法相似。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 重难点分析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重难点分析(3)“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课程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名著为研究对象, 本次重难点辅导是对现代诗歌单元的重难点进行分析和辅导。
(下面的文字,黑色的是问题和答案,深红色是解释和说明。
)对于诗歌的分析鉴赏,首先要大声地朗读作品,在朗读中区体验作家所要表达的情愫和思想,当然,应对作家的生平和创作有一定的了解。
1、卞之琳《尺八》的题意是什么?诗人怎样将直接的抒情转化为一种叙述?①1935年春,诗人乘一艘名叫“长安丸”的船来到日本,住在日本古都京都的东北郊,夜半听楼下房东吹奏“尺八”——一种类似箫的乐器,相传于唐朝时传入日本,因长度定为一尺八寸,故称“尺八”;后来据周作人考证,尺八起于印度,传入中国,于宋代传到日本,在中国本土反而失传——,因而引发出无限乡愁,同时渗透着“对祖国式微的哀愁”(卞之琳语)。
①诗人将直接的抒情转化为一种叙述,前三句客观叙述尺八从中国传入日本的历史;四五句将诗人客观化为一个“海西客”,叙述由历史时空进入现实时空;六至十句则通过“海西客”(即诗人自己)的想象,重现唐代的日本“番客”从长安“访取”尺八传入日本的历史。
十一至十三句括号里的设问与“归去也”的呼唤,可以看作是诗人直接发出的声音,也是全诗的点题之笔:诗人正是从日本在“年红灯”(霓红灯)所象征的现代化的繁荣中仍然保留着中国古代的传统(“还漂着一缕凄凉的古香”)里,感受到了不可扼制的乡愁与中国落后的式微感。
最后的尾句却又给人以“些许的温暖”,有如余音袅袅,耐人遐想。
2、简析戴望舒《寻梦者》的艺术构思。
戴望舒是30年代的现代表诗人,以《雨巷》而闻名。
《寻梦者》、《雨巷》都表现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的情绪。
可联系专科的学习,联系戴望舒的创作特色,朗诵他的《寻梦者》,探讨其艺术构思。
①将现代人的“寻梦”思绪寄寓在一个“寻找金色的贝”的民间故事里,一虚一实,巧妙交织为一体。
②诗人把他这一艺术构思转化为外在的形式特点:将类似民歌的夸饰、复沓与意象朦胧的现代象征手法,不露痕迹地结合一体;用亲切的日常口语说话的调子,将复杂化、精微化的现代人的感受含蓄地表达。
汉语言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难点分析
学习目标1、社会剖析小说2、《蚀》三部曲与《子夜》3、时代新女性形象系列第一节茅盾小说创作一、茅盾﹙1896-1981﹚简介:浙江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他1927年发表小说处女作《幻灭》时使用的笔名。
1913年考入北大预科。
1916年经人介绍来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开始了他的编辑和写作生涯。
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30、40年代在时代的感召下积极投身革命文艺运动和抗日救亡工作。
1949年参加第一次文代会,被选为全国文联副主席和文协主席。
建国后,曾任新中国第一任文化部长,主编《人民文学》杂志。
此外,还曾担任过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1949年茅盾在第一次文代会上1981年茅盾去世前曾将自己的稿费25万元捐给作协,“作为设立一个长篇小说文艺奖励基金,以奖励每年最优秀的长篇小说。
”此项文学奖金后来定名为“茅盾文学奖金”,是目前为止国内长篇小说评奖中的最高大奖。
代表作有《蚀》三部曲:《幻灭》(1927)、《动摇》(1928)、《追求》(1928);《林家铺子》(1932)《子夜》(1933),农村三部曲:《春蚕》(1932)、《秋收》(1933)、《残冬》(1933),《腐蚀》(1941),《霜叶红似二月花》(1942);散文《风景谈》(1941)、《白杨礼赞》(1941)和剧本《清明前后》(1945)及大型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1978)。
二、茅盾的小说创作:1. “《蚀》三部曲”:处女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作品表现的是“现代青年在革命壮潮中所经过的三个时期:⑴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和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⑵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⑶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
”《幻灭》:通过静女士在爱情和革命上的追求与幻灭,表现了小资产阶级走向革命和在革命中的幻灭过程。
《动摇》:展示的是的革命时代革命与反革命势力激烈斗争时期的现实。
方罗兰的形象反映了在政治和爱情上动摇、妥协、软弱者的精神特质。
中国现当代文学》重点难点指导(分章节
《中国现当代文学》重点难点指导(分章节)《中国现当代文学》重点难点指导(分章节) (1)第一编第一个十年:启蒙文学与人的发现 (4)总论 (4)第一章小说 (4)第一节人生与艺术的分立互补 (4)第二节鲁迅:为国民灵魂画像 (4)第三节人生写实派小说 (4)第四节浪漫抒情派小说 (5)第二章诗歌 (5)第一节“破而后立”的早期探索 (5)第二节郭沫若: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 (5)第三节新月诗派:为古典和现代架设桥梁 (5)第四节象征诗派:打造纯粹的诗歌 (6)第三章散文 (6)第一节文明批评与社会批评并重 (6)第二节《野草》《朝花夕拾》 (6)第三节周作人等的“美文”创作 (7)第四章戏剧 (7)第一节异域奇葩的辛勤培植 (7)第二节田汉:浪漫唯美的现实关怀 (7)第二编:革命磁场中的文学分化(1927-1937) (8)总论 (8)第一章小说 (8)第一节左翼、京派、海派三足鼎立 (8)第二节茅盾:转型中国的阶级透视 (8)第三节巴金:从烈火走向寒冰 (9)第四节老舍:市民文学的全景观照 (9)第五节沈从文:田园牧歌与人性挽曲 (9)第六节新感觉派:现代都市的欲望书写 (10)第二章诗歌 (10)第一节革命或艺术,反抗绝望的两种方式 (10)第二节戴望舒、卞之琳:走出雨巷看风景 (10)第三节臧克家、田间:土地的歌者 (11)第三章散文 (11)第一节社会危机下的艺术生机 (11)第二节鲁迅杂文:投枪与匕首 (11)第三节林语堂:以闲适之心造艺术人生 (12)第四节京派与“开明”派:以“出世”的态度“入世” (12)第四章戏剧 (13)第一节现代话剧艺术的左转 (13)第二节曹禺:话剧艺术的成熟标志 (13)第三编战争风云下的文坛裂变(1937-1949) (14)总论 (14)第一章小说 (15)第一节社会人生的多维观照 (15)第二节钱锺书:情理相厄的智者 (15)第三节张爱玲:雅至俗时俗亦雅 (15)第四节路翎:坚守五四的左翼异端 (15)第五节赵树理与孙犁:解放区文艺双璧 (16)第二章诗歌 (16)第一节现实与现代的双向深化 (16)第二节艾青与七月诗派 (16)第三节穆旦与九叶诗派 (16)第三章散文 (17)第一节繁复旋律绰约风姿 (17)第二节“鲁迅风”:不朽的风旗 (17)第三节梁实秋:陋室名士 (17)第四章戏剧 (17)第一节写在黑暗与光明的历史节点 (17)第二节郭沫若的历史剧:失事求似以史鉴今 (18)第三节夏衍:不失生活本色的国族叙事 (18)第四编:工农兵文学 (18)总论 (18)第一章小说 (18)第一节概述 (18)第二节《创业史》《青春之歌》及史诗类长篇小说 (19)第三节革命英雄传奇小说 (19)第四节“异质”中短篇小说 (19)第二章诗歌 (19)第一节概述 (19)第二节郭小川等人的诗歌 (20)第三节“异质类”诗歌 (20)第三章散文 (20)第一节概述 (20)第二节杨朔的散文创作 (21)第四章戏剧 (21)第一节概述 (21)第二节《白毛女》、《千万不要忘记》 (21)第三节《茶馆》 (21)第四节革命样板戏 (22)第五编:新启蒙文学 (22)总论 (22)第一章小说 (22)第一节概述 (22)第二节“伤痕”与“反思” (23)第三节从“改革小说”到“主旋律小说” (23)第四节文化的自觉与寻根文学 (23)第五节“新写实”与“现实主义冲击波” (23)第六节“现代主义”小说 (24)第七节先锋小说 (24)第八节新历史小说 (24)第九节女性写作 (25)第十节世纪末的长篇小说创作高潮 (25)第二章诗歌 (25)第一节概述 (25)第二节朦胧诗 (26)第三节“第三代”诗歌 (26)第三章散文 (26)第一节概述 (26)第二节以悲悼散文为主体的老一代作家的散文创作 (26)第三节社会问题报告文学 (27)第四节学者散文 (27)第五节女性散文 (27)第四章戏剧 (27)第一节概述 (27)第二节高行健等人的“探索剧” (27)第一编第一个十年:启蒙文学与人的发现总论1.了解文学革命与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关系。
中国当代文学重点难点
绪论一、中国当代文学的源流。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20世纪中国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五四”文学传统的延续。
“五四”文学传统有两个方面:1、以启蒙为特征(五四——抗战前)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是思想启蒙。
“人”的解放。
以鲁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一方面不断抗争来自国家权力所支撑的主流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又对长期蒙受了封建意识侵蚀的民众采取了启蒙教育和精神批判的态度。
这种以西方文化为参照模式的启蒙主义,是新文学传统的主流。
2、以战争文化规范为特征(抗战开始后)抗日战争中人民大众承担了最重要的民族解放的任务,他们不仅不再是知识分子的启蒙对象,反而成了知识分子的服务对象。
战争文化规范使知识分子由启蒙民众的教育者变成接受民众教育及改造思想的对象。
以战争文化规范的重要标准是:文艺的内容要符合大众的需要,形式以民族、民间形式为主,它以解放区歌颂工农兵的文学为代表。
当代文学思潮,受这两种文学传统的影响。
它们有时相互补充而比较一致,有时互相冲突以致取代对方而影响当代文学的发展。
3、中国当该文学是:①1949年以后的中国文学。
②“五四”为标志,代表着新中国的诞生。
(当代文学是现代文学的一部分。
)③当代文学又具有时代的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文学)④特征:开放性,整体性。
⑤当代文学史发展过程中实际形成了两种传统:“五四”新文学传统和解放区文学传统。
二、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和每个时期的主要特征。
(四个分期)(一)1949——1965年文学。
(十七年文学)1、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意味当代文学开端。
2、特征:(下一章)1956年,“百花齐放百花争鸣”(双百方针),使文学的创作出现了短暂的多元化。
成果(P28)(二)1966——1976年(文革十年)官方形态的创作和潜在写作(三)1977——1985年1、共名时代:某种思想支配一个时代的思想文化2、1780年,文艺总方针,“文艺问人民服务,文艺为工农兵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当代文学重难点分析(3)
作品分析是本课程的一大重点,也是一大难点,下面就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作品分析中重点和难点作一些辅导和解答。
(下面的文字,黑色的是问题和答案,其他颜色是解释和说明。
)
1、简析《潘先生在难中》的潘先生的性格特点。
①《潘先生在难中》以发生在20年代江浙地区的揣场军阀混战为背景,成功地塑造了潘先生这一自私而庸俗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②潘逃难到上海,在车厢里一家四口手牵手下车;妻儿挤散,产生家破人亡之感;重聚后很入调的喊声、客房中“乐哉乐哉,陶陶酌一杯”的神情,都表现了潘先生“临虚惊而失色,暂时苟安而又喜”的性格。
③到红十字会要两面旗子、四枚徽章,保全家平安,提笔为军阀歌功颂德,是一个看上司脸色行事的卑琐、自私、患得患失的小人物。
《大堰河——我的保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
同学大声朗读作品,体验其思想感情和艺术倾向。
①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养育过自己的劳动妇女“大堰河”的赞美与怀念之情。
②诗人反复强调“我”与“大堰河”的养育关系。
在描绘“大堰河”的经历时,渗透着感恩、赞美之情,为其被压迫被剥削的命运发出愤慨与不平的声音。
当“我”投身革命后,更自觉地“写着给予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咒语”,更明确地宣布“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的大堰河的儿子”,表明对地主家庭的背叛。
③诗人还把对乳娘的爱,升华为对“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他们的儿子”的爱,从而进一步神化了赞美劳动人民的主题。
3、简述《红旗谱》所具有的民族化特色。
①《红旗谱》的民族化特色十分突出,小说选取了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民族精神的农民革命故事为题材,“大闹柳树林”、反“割头税”斗争、朱老明三告冯老兰等,都带有强烈的传奇性和地方色彩。
②对冀中平原、保定市街、庙会等风光、习俗的描写表现了河北农村市镇的特色。
主要
人物富于斗争精神,具有悲壮、豪放、雄浑的燕赵凤骨。
③语言大众化、口语化、地方化,富有艺术表现力和地方色彩。
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注重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别是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性格,具有民族固有特点。
结构上吸收章回小说的长处,每卷各自独立,可分可合,大故事套小故事,情节完整,有头有尾,似断实联,适合中国民众阅读口味。
4、分析《茶馆》的戏剧结构。
《茶馆》是老舍先生在50年代创作的经典作品。
这部三幕剧,时间跨度近半个世纪,其戏剧结构非常独特。
同学们应看看北京人艺演出的《茶馆》,再来作分析。
要点提示:
①《茶馆》的戏剧结构形式非常独特。
全剧没有统一的故事情节,而是采用“人物展览式”的结构方法,以茶馆这个“小社会”为舞台,在三个历史横面上对社会进行了展览式的描绘
②全剧不是以一人一事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而是以人物带故事,召之即来,挥之而去,把众多有代表性的人物生活片段与剧作主题联系在一起,反映50年的社会变迁过程和前程。
《茶馆》的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同学不妨举例进行分析。
关于《茶馆》,网上的资源较为丰富,同学们应该很好地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学习。
(/dispbbs.asp?boardid=42&id=3597)
/Article/srda/xdsr/200504/200 ... 32K 200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