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野下城镇化拉动内需的机制与对策研究_张士斌

合集下载

城镇化对消费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城镇化对消费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城镇化对消费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目录1. 内容概要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4)1.3 研究框架与内容 (5)2. 文献综述 (6)2.1 城镇化与消费率的关系 (7)2.2 城镇化对消费率影响的作用机制 (8)2.3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与本研究的发展 (9)3. 城镇化对消费率影响的理论分析 (11)3.1 城镇化理论基础 (12)3.2 消费率定义与测算方法 (13)3.3 城镇化对消费率影响的理论假设 (14)4. 城镇化对消费率影响的作用机制分析 (15)4.1 收入水平与消费率的关联分析 (17)4.2 城镇化过程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18)4.3 城镇化与消费结构的变化 (20)4.4 教育与消费率的关系 (21)4.5 城镇化与环境质量的影响 (22)5. 实证分析设计 (23)5.1 数据来源与变量定义 (24)5.2 模型设定与方法选择 (26)5.3 稳健性检验与缓解 (27)6. 实证结果与分析 (27)6.1 描述性统计分析 (28)6.2 回归分析结果 (29)6.3 稳健性检验结果 (31)7. 结论与政策建议 (31)7.1 主要研究结论 (33)7.2 政策含义与建议 (34)7.3 对后续研究的发展 (35)8. 研究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37)8.1 研究局限性 (37)8.2 未来研究方向 (38)8.3 研究的扩展应用 (39)1. 内容概要本文探析城镇化进程对消费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通过数据分析阐述城镇化与消费率之间的内在联系,剖析城镇化进程如何推动消费率的增长。

详细阐述城镇化对消费率影响的多个作用机制,包括:人力流动和收入分配:城镇化聚集人力资源,促使劳动生产力提高,并带来更合理的收入分配,从而增加消费能力;便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环境:城镇化带来完善的交通、信息、生活服务等基础设施,为居民提供更便捷的生活方式和更丰富的消费选择;文化观念转变和消费需求升级:城镇化伴随着文化观念的转变,居民的消费需求日趋多元化、精细化,从基本满足向品质追求转变。

中国拉动内需的主要途径及相关政策的前瞻分析

中国拉动内需的主要途径及相关政策的前瞻分析

中国拉动内需的主要途径及相关政策的前瞻分析中国经济的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内需的引导和支持,并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来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

本文将从宏观角度分析中国拉动内需的主要途径及相关政策的前景,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首先,消费是拉动内需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经济转向内需驱动后,消费需求得到了更多的重视。

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扩大消费的政策,如加大对农村消费的支持、对居民收入的提升、推动消费结构升级等。

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改善消费环境等手段,可以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促进内需的快速增长。

其次,投资也是拉动内需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政府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制造业投资等方式,来吸引更多的投资,推动经济增长。

同时,政府还鼓励创新创业,并提供相应的支持政策,以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进一步激活投资需求。

在投资方面,未来中国还可以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力度,培育出更多有潜力的新兴产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

第三,政府支出也是拉动内需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政府可以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经济增长。

此外,中国政府还可以通过扩大社会保障、加大教育和医疗卫生投入、改善环境等方式,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

综上所述,中国拉动内需的主要途径包括扩大消费、增加投资和加大政府支出。

相关政策包括提高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创新创业、增加财政支出等。

未来,中国可以进一步优化政策体系,加大对农村地区和中低收入群体的支持力度,提高消费潜力。

同时,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力度,推动经济升级和结构调整。

此外,还需要加大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投入,构建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

通过这些措施和政策的实施,中国可以进一步激发内需,推动经济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

张占斌--新型城镇化应该新在哪里

张占斌--新型城镇化应该新在哪里

34
4,新方式:

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中
• 将生态文明融入城镇化全过程,实现人口、经济、资源和 环境相协调,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 续发展。 • 首先,无论是在城镇化的总体规划中,还是在城镇化的大 中小城市(镇)、产业、能源结构等布局中都要植入生态 文明的理念,从顶层设计开始就要考虑人与自然、人与社 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 其次,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把生态文明指标融入其中。 要适应绿色化、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资源节约、环境友 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必须做到集约、智能、绿色、低 碳,建设 “宜居城市”。 • 第三,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许多城市面临的土地、空间、能 源、水资源、环境严重透支、污染严重难的境况,既要金 山银山,又要青山绿山。做到能够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 35 不影响后世子孙的需要。
• 城镇化是一个复杂 的系统工程。
26
李克强为《金融时报》撰文
• 城镇化为长期扩大内 需提供巨大潜力。未 来十多年,中国将有 上亿人口融入城市, 这是极为复杂的经济 和社会变化过程,需 要新的协同发展政策。 虽然有许多困难,但 这将成为我们缩小城 乡差距的必由之路。
27
三,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
4
问题二:两个城镇化不协调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了4倍,而城镇人口
只增加了1.6倍。 • 2000-2010年,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61.6%,其中城市建成区面
积增长了78.5%,但同期城镇人口只增长了46.1%。
5
问题三:“被城镇化”现象
某地一村民翻修房屋被政府阻 止,并被要求限期拆除已建房 屋。新房只能到“新农村”居 住点花26.8万元购买,而且房 子拆掉后没有经济补偿,宅基 地也将由政府收回。此举目的 是省出地来搞工业建设,搞城 市建设。(2013年2月27日中 国广播网)

浅谈扩大内需的必要性及措施

浅谈扩大内需的必要性及措施

浅谈扩大内需的必要性及措施扩大内需是指通过促进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以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一种经济政策。

扩大内需的必要性在于提升经济增长的动力和质量,增强经济的韧性和可持续性。

本文将从必要性和措施两个方面对扩大内需进行探讨。

首先,扩大内需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扩大内需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外部需求的波动性增大。

因此,依赖外贸出口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可靠。

通过扩大内需,能够降低经济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性,改善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其次,扩大内需有助于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居民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

通过改善民生、提高生活水平来满足居民对于个性化和多样化消费需求的扩大,可以促进经济结构的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再次,扩大内需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消费需求的扩大将有效刺激生产和服务业的发展,进而带动就业岗位的增加。

就业机会的增加将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进而刺激消费需求的进一步扩大。

这种正向循环将有效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最后,扩大内需有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收入分配差距日益突出,部分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有限。

通过扩大内需,可以通过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促进收入分配的合理化,实现社会公平和均衡发展。

针对上述必要性,下面将对扩大内需的措施进行讨论。

首先,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将有助于增加居民的消费能力。

同时,加强医疗保障、教育保障等领域的,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进一步激发消费需求。

其次,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通过实施税收政策、加大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可以促进消费需求的扩大。

针对高收入群体,可以适当加大税收力度,提高其负担,从而实现收入再分配,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

国家行政学院张占斌新型城镇化考博真题-参考书-分数线

国家行政学院张占斌新型城镇化考博真题-参考书-分数线

国家行政学院张占斌新型城镇化考博真题-参考书-分数线一、专业的设置张占斌老师的新型城镇化方向是一个考博热门方向,一方面是因张老师在这一领域浸淫多年,很有造诣,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一个方向本身有研究的学术价值。

这一个方向属于政府经济管理专业的一个下设方向,导师是张老师,由于该方向每年只招收一个博士生,在这里提醒各位考生,要想报考该研究方向,很有必要张老师提前沟通。

二、考试的科目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问题研究的考试科目为:①英语1001②公共管理学2001③政府经济管理3011三、导师介绍张占斌,国家行政学院二级岗教授,发展经济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博士后。

现任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领域:政府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公共经济学、政治经济学。

教学成果:主要讲授《统筹城乡发展的政治经济学解析》《新型城镇化建设》《释放改革红利》《中国经济新常态》《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等专题课程。

科研成果:出版《中国式崛起》《改革红利再释放》《解析新型城镇化》《博彩业与政府选择》《股票期权与国有企业激励制度》《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实践创新》《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等10多部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260多篇。

2009年获得国家行政学院首届优秀科研咨询成果奖二等奖。

四、参考书目公共管理学1、欧文·E·休斯著:《公共管理导论》(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竹立家、李军鹏著:《公共管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3、张国庆主编:《公共行政学》(第3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政府经济管理1、韩康等:《公共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

2、王健等:《政府经济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

3、张占斌:《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年。

4、张孝德:《生态文明立国论》,河北人民出版社2014年。

五、国家行政学院考博英语国家行政学院的考博英语满分100分,由学院自主命题和阅卷。

城镇化发展对内需的影响分析

城镇化发展对内需的影响分析

城镇化发展对内需的影响分析[摘要]介绍了安徽省城镇化与内需的发展概况,厘清城镇化发展对内需影响的微观机理,并使用VAR模型等探究了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综合分析得出:安徽省城镇化发展促动了内需(即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增加,但对二者的促动水准不同,城镇化对投资需求的拉动要强于对消费需求的带动,继而导致内需结构发展不协调。

所以要增强城镇化发展对内需结构影响的人为干预,推动安徽省城镇化发展转型升级。

[关键词]城镇化;内需;投资;消费;安徽近年来,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均把城镇化和扩大内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2009年和2012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

2013年6月《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同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也强调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和促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

2014年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再次指出,城镇化是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

所以,城镇化能否扩大内需以及如何扩大内需成了学者注重的焦点。

在二者关系的研究中,罗富政通过省域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得出城镇化与内需之间存有U型关系[1],宗翮则指出2013-2020年我国人口城镇化进程将带来百万亿的内需规模,成为7%~8%中速增长的重要支撑[2]。

至于这种关系是如何产生的,曾令华认为城镇化对需求的创造源于人口城镇化创造出来的消费城镇化,且消费城镇化使市场获得倍数的扩张水平[3]。

方辉振则多角度地分析城镇化与内需的关系,城镇化推动城镇建设从而创造投资需求、引发消费升级从而创造消费需求、推动产业升级从而扩充市场需求、促动郊区转型从而形成新的市场需求、促动新农村建设从而扩大农村需求[4]。

当前关于城镇化对内需影响的研究偏向于宏观层面的定性分析,很少触及其内在的微观机理。

提升我国县域城镇化内生动力的对策建议

提升我国县域城镇化内生动力的对策建议

提升我国县域城镇化内生动力的对策建议作者:李强来源:《法制博览》2017年第01期摘要:城镇化的发展是外部动力和内生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城镇化内生动力是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当前,提升城镇化内生动力的重点在于做好壮大县域经济、发挥市场机制、加大教育培训和加快户籍改革等四个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县域;城镇化;内生动力中图分类号:F29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7)02-0285-01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这充分说明了城镇化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和关键作用。

当前,在我国城镇化涵盖的城镇层级中,县域城镇化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一、县域城镇化内生动力本文所谈的县,是排除构成城市的市辖区而专指处于同一行政层级的县和县级市。

县域一词的说法来自于经济学领域,顾名思义,就是指县(市)所辖管的区域。

县域城镇指的是县(市)所辖区域内的城镇,一般来说,主要指县(市)政府所在的城市、乡镇政府所在地的乡和镇的总和。

为方便阐述,以下凡涉及到县域说法和县级市市域说法的都统称为“县域”。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外因和内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中外因变化是条件,内因变化是依据。

城镇化的发展是外部动力和内生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城镇化的外部动力主要表现为政策的引导、资金的拉动、利益的驱使、制度规定的约束等方面;内部动力主要表现两个层面:一是县域政府部门谋求城镇化的自我动力,表现为目标的指引、政策的倾向、条件的创造、努力的付出等;二是农民市民化的自我动力,表现为心理的渴望、融入的需求、环境的向往、目标的追求等。

积极推进县域城镇化,科学的工作思路在于通过外部动力的驱动,来实现内部动力的觉醒。

二、强调县域城镇化内生动力的意义(一)有助于推动全国城镇化工作有效提高我国整体城镇化水平,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_张占斌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_张占斌

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
2010 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为 4260 美元,首 次由 “下中等收入” 经济体转变为 “上中等收入” 经济体。2011 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 51. 27% ,城镇 常住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这两个 “首次” 意义 重大,标志着我国开始由乡村中国向城市中国转变, 我国经济社会和城镇化进入新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 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进行了顶 层设计和总体部署,明确提出提高城镇化质量的要 求。如何把城镇化的最大内需动力和改革的最大红利 释放结合起来,这是未来发展必须高度关注的重大 问题。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3. 1
经济发展与改革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
张占斌
( 国家行政学院,北京 100089)
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
[摘 要]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战略和历史性任务,是我国扩大内需的长期动力之所
在,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 “火车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
综上,我们认为城市化或城镇化 ( Urbanization) 是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随着工业化发展,非农 产业不断向城镇集聚,从而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 和城镇转移、农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化、城镇数量增 加和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生产生活方式和城镇文明不 断向农村传播扩散的历史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目前 仍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但同时也面临人口与资 源、环境矛盾加剧,城乡差距扩大,产业结构升级与 就业压力巨大等问题,跨过 “中等收入陷阱”,实现 “中国梦”,需要 对 我 国 的 城 镇 化 战 略 进 行、 调 整 和 优化,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扩大内需的机理分析

城镇化扩大内需的机理分析

一、引言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造成巨大冲击。

2008年一季度GDP 增长10.6%,二季度增长10.1%,三季度增长9%,四季度增长6.8%。

2009年一季度GDP 同比增长6.1%,创下1999年第四季度(6.1%)以来的新低。

在国际经济方面,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增速呈现前高后低的特征。

2008年外贸总值比上年回落5.7个百分点。

其中出口增长17.2%,回落8.5个百分点;进口增长18.5%,回落2.3个百分点。

在当前金融危机深入影响的特殊背景下,外部需求持续萎缩,就业困难加大,扩大内需,努力开拓国内市场,就成为保持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主要手段,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根本立足点和重要的战略举措[1-2]。

扩大内需的根本着眼点在于扩大农村广大的消费市场,而加快城镇化的发展步伐是进一步激活农村消费市场,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首要选择[3-5]。

二、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必然选择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局面,2008年中国政府紧急出台了一系列宏观经济刺激方案。

如2008年11月5日出台的10条扩大内需举措,并启动了四万亿的投资计划,其中就有多项措施与扩大消费需求密切相关。

从扩大内需的4万亿投资投向构成来看,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占比是最多的,达到了37.5%,这些项目的投入需要大量的财政支撑,这样会使财政负担加重,长期的以财政支撑需求的大部分会使政府用于宏观调控的空间缩小,如果危机持续发展,情况会更加严重。

投资于农村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的比例只占到了总比重的9.25%。

实际上虽然一直以来财政支出中用于三农支出的比例在不断加大,但是相对其它部门和产业的支出比重还是偏低的,农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缺乏足够的财政资金支持,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作用依然有限。

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占比9.25%,这方面虽然可以创造一定的就业机会和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但是投入比重较少,而且自主创新同样增加了社会的总供给。

汶川灾后重建占25%,这部分对区域发展效果显著,对整个社会的需求刺激来说依然有限。

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名单(第一批、第二批)

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名单(第一批、第二批)

《剑桥俄罗斯文学》(九卷本) 翻译与研究 《歌德全集》翻译 歌德及其作品汉译研究 多卷本断代汉语语法史研究 汉语词汇通史 基于“华夷译语”的汉藏语历 史研究 敦煌变文全集 汉语方言音系汇纂及方音对照 处理系统研究 《经典释文》文献与语言研究 功能-类型学取向的汉语语义 演变研究 《通用规范汉字表》8105字形 音义源流研究 新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抽样调 查研究 基于地理信息平台的藏语方言 数据库建设 基于中国语言及方言的语言接 触类型和演化建模研究 海内外客家方言的语料库建设 和综合比较研究 贵州省少数民族语言资源有声 数据库建设 新发现民族古文字调查研究与 数据库建设 中国濒危语言数字博物馆建设 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海外华人社区汉语方言与文化 研究 韩国传世汉字字典文献集成 中国边疆地区的边民离散与回 归研究 藏文世俗法规古文献整理与研 究 黎族通史 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的社会与文化基础研究 台湾原住民族群关系研究 少数民族海外华人研究 近代以来域外中国藏学研究经 典整理与研究 梵蒂冈藏明清天主教文献整理 与研究
方辉 张建林 阮荣春 单霁翔 黄民兴 陈志强 余伟民 舒运国 钟仕伦 胡可先 郭英德 王立群 曹旭 赵季 王勇 满全 额尔敦白音 左东岭 黄灵庚 雷磊 杜桂萍 朱恒夫 李今 左鹏军 刘俊 高翔 王宁 王向远 王邦维 王晓平 方维规 朱国华 蒋洪新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济南大辛庄遗址考古发掘及综 合研究报告 西藏阿里地区古代石窟寺院壁 画数字化保护与研究 中印佛教美术源流研究 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整理 与研究 文明交往视野下的中亚文明史 研究 拜占廷历史与文化研究 苏联解体过程的俄国档案文献 收集整理与研究 多卷本《非洲经济史》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诗学文 献集成校笺 考古发现与中古文学研究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文献集成 《文选》汇校汇注 东亚《诗品》、《文心雕龙》 文献研究集成 中朝三千年诗歌交流系年 东亚笔谈文献整理与研究 蒙古文学学科史:资料整理与 体系构建 元明清蒙古族藏文典籍挖掘、 整理与研究 易代之际文学思想研究 《明文海》、《明文案》、《 明文授读》及张宗祥《增订明 文海》整理与研究 《杨慎全集》整理与研究 清代诗人别集丛刊 中国傩戏剧本整理与研究 汉译文学编年考录及数据库建 设(1896-1949) 近代戏曲文献考索类编 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研究 “九·一八”国难文学文献集 成与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世界文学研究 “东方学”体系建构与中国的 东方学研究 中国“东方学”学术史研究 日本汉文古写本整理与研究 西方早期中国文学史纂及其影 响研究 当代西方前沿文论研究 20世纪美国文学思想研究

中国城镇化与内需增长的互动关系——基于1978―2011年数据的VAR模型分析

中国城镇化与内需增长的互动关系——基于1978―2011年数据的VAR模型分析
的 同时 ,经济 结构 的矛 盾也 日益 激化 。从 内需 和外 需④ 的关 系来 看 ,自加人世 界贸 易组织 以来 ,我 国经
国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成为政府以及学术界研究 的重点课题。 鉴于城镇化连接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政府及 学术界普遍认为城镇化蕴藏着巨大的内需空间 , 是 未来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李朴 民等【 1 ] 认为当 前我国扩大 内需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城镇化水平明 显滞后于工业化水平 , 破解 内需难题 的基本立足点 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国内学者围绕推进城镇化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 0 0 9 . 2 0 1 3 ( 2 0 1 3 ) 0 5 . 0 0 4 8 . 0 9
中图分类号 :F 2 9 1
Dyna mi c r e l a t i o ns h i p be t we e n ur ba ni z a t i o n a nd do me s t i c de ma nd g r o wt h: Ba s e d o n t he VAR M o de l a na l y s i s o f da t a f r o m 1 9 7 8 t o 2 0 1 1


问题 的提 出
于世界平均消费水平 ,也低于亚洲国家的平均消费
水平 。在 当前 世界 经济 疲软 、外 需增 长乏力 的国际 背景 和 内需相 对不 足 、内需 结构 失衡 问题 凸显 的情 况下 ,如 何扩 大 内需 ,促进 经济 社会转 型 ,保持 我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在取得巨大发展成就
HUANG Xi a . z h u
( S c h o o l o f E c o n o mi c s , F u j i a n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 F u z h o u 3 5 0 1 0 8 , C h i n a )

城镇化、社会保障与拉动内需实证分析

城镇化、社会保障与拉动内需实证分析
- 18 -
社会保障水平对城镇化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李迎生、袁小平 认为新型城镇化的提出是为了克服传统的城镇化固有缺陷的。 而新型的城镇化的全面推进需要一系列的支撑条件,其中完善 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推进农民的市民化与促进城镇化的进一步 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学者大多数是从定性 的视角对城镇化、社会保障与拉动内需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从 定量的角度对此进行研究的学者是比较少的。同时,将三者结 合起来考虑的文章也是不多见的。在这个背景下,本文在动态 的视角下,运用 VAR 模型实证分析了城镇化、社会保障与拉动 内需的关系。
通过协整检验可知,城镇化、社会保障与拉动内需之间存 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是三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需要进一 步的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在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之前, 需要确定滞后的期数,检验结果显示滞后期为 3。
(三)VAR 模型设定。根据前面所述,确定的滞后期为 3。由 于变量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直接建立无约束的 VAR 模型如 下:LNCON=1.14伊LNCON(-1)-0.42伊LNCON(-2)-0.13伊LNSEC (-1)+0.09伊LNSEC(-2)-0.133伊LNURB(-1)+0.03伊LNURB(-2) -0.45。同时,由于调整后的 R2 为 0.96,说明方程的总体解释能 力较好,由此可以断定建立的 VAR 模型是有效的。对回归结果 进行方差分解,得到的结果见表 1。(表 1)
2、协整检验。由于三个变量均为二阶单整,因此它们之间 可能存在一个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此处,运用 Johansen (1988) 与 Juselius (1990) 年提出的协整检验方法,运用 E原 views7.2 进行检验。原假设 R=0 时,特征值为 0.67,最大特征值 统计量为 22.12,P 值为 0.04;R臆1 时,特征值为 0.54,最大特 征值统计量为 15.59,P 值为 0.03;R臆2 时,特征值为 0.13,最 大特征值统计量为 2.74,P 值为 0.09。根据协整检验的特征根 迹检验结果和最大特征值检验结果可知,在 5%的显著水平下 存在协整关系,城镇化、居民消费和拉动内需三者之间存在长 期均衡关系。

我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现实挑战与战略转型

我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现实挑战与战略转型

第42卷第1期城市学刊V ol.42No.1 2021年1月JOURNAL OF URBAN STUDIES Jan.2021我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现实挑战与战略转型张志彬,龚玉琨(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湖南湘潭411201)摘要:城市化是现代化、工业化的必由之路,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推进、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型阶段。

当前,我国城市化面临的现实挑战集中体现在:大城市数量显著增加,但空间分布不均衡;城市群成为区域增长极,但带动作用存在差异;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崛起,但高度集中在少数城市;城市不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治理水平亟待提升。

因此,要采取加速一体化进程,通过促进城市之间专业化分工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发展服务型制造,以城市之间产业融合并向价值链高端派生;构建竞争性市场与强化生态性规制并举,不断提高城市环境治理水平等战略转型举措,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提质增效。

关键词:城市群;服务经济;城市治理;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2096-059X.2021.01.003文章编号:2096-059X(2021)01–0013–06城市化反映了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的结构性变化,从而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

在城市化和工业化同步推进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制造业和服务业向城市集聚,这些结构性变化都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适应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的根本性变革,驱动着经济快速增长。

2008年,世界城市化率超过了50%,城市人口有史以来第一次超过了农村人口,这标志着人类已经进入了城市型社会。

2011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51.27%,也首次超过50%,这意味着我国也实现了从以农业社会为主向以城市社会为主的转变。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意味着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蕴含着重要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着重大的现实挑战。

劳动力市场城乡融合提升新市民就业质量

劳动力市场城乡融合提升新市民就业质量

劳动力市场城乡融合提升新市民就业质量作者:张程皓王献玲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年第18期【摘要】新市民就業质量提升是其融入城市的重要步骤,是现阶段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抑制城市内部劳动力市场分割的重要途径。

我国劳动力市场从城乡二元、双重二元、城乡三元向隐性分割转变。

通过Wilcoxon秩和检验与Pearson卡方检验分析CFPS数据发现,市民就业质量整体提升,新市民劳动强度增大使新老市民就业质量差异扩大;新市民工作满意度提升,新老市民报酬差异消失,验证了劳动力市场中显性壁垒的弱化。

劳动力市场城乡融合加深,为新市民就业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应继续加强政策支持,促进新老市民融合。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分割新市民新型城镇化就业质量【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DOI】10.16619/ki.rmltxsqy.2022.18.0112022年6月,《“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提出“建立劳动者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就业机制,逐步消除性别、户籍、身份等各类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或就业歧视”。

据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劳动力市场受制度性、社会性等因素影响分割成多个独立子市场,劳动者难以在其间自由流动且就业质量有明显差异。

因此,劳动力市场发展直接影响就业质量,就业质量差异反映劳动力市场格局。

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超1亿农业转移等人口落户城镇,成为新市民。

提升就业质量是促进新市民群体融入城市的重要步骤,也是现阶段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和抑制城市内部劳动力市场分割加深的重要途径。

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形态的隐性化发展与消费品、资本品市场相比,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较深,先后经历城乡二元、双重二元与三元分割形态,并在新型城镇化等作用的推行下向隐性分割转变。

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促进依托城市的重工业发展,我国通过设置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粮户挂钩、限制单位用工自主权等方式约束人口流动,且城乡劳动力市场具有完全不同的利益分配、福利保障体系,劳动力几乎无法在城乡间流动,劳动力市场出现严格的二元分割。

新型城镇化需要加强体制机制改革

新型城镇化需要加强体制机制改革

作者: 邹士年
作者机构: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出版物刊名: 中国物价
页码: 35-37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8期
主题词: 新型城镇化 户籍制度 政绩考核 土地财政
摘要:城镇化战略既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当前我国拉动内需的必然选择。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颁布为未来的城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但各级政府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如果不能清醒认识传统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仍然用传统思维和方法去推进当前城镇化,就很难实现新型城镇化目标。

新型城镇化必须逐步取消城乡二元机制、改革政府官员政绩考核机制、改变分税制下地方财权事权不匹配状况和遵循产业发展规律。

中国城镇化对内需影响的实证研究中期报告

中国城镇化对内需影响的实证研究中期报告

中国城镇化对内需影响的实证研究中期报告
对于中国城镇化对内需的影响的实证研究,以下是中期报告的主要
内容:
1. 城镇化加速推动内需增长。

城镇化过程中,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增加了其消费能力,尤其是对于耐用消费品和服务类消费的增长贡献较大,推动了内需扩大。

同时,城市化过程中吸引资金和人才进入城市,
促进了生产水平和技术进步,也是内需扩大的主要支撑力量。

2. 城镇化对区域和行业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城镇化过程中,一些
地区和行业受益较大,例如地产、建筑、交通、商务服务等,这些行业
直接从城市化带来的需求增长中受益。

但是一些行业受到城市化的不利
影响,如传统农业、手工业等,其内销和出口市场受到压缩。

3. 城镇化影响消费结构。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消费结构逐渐发生了
变化。

城市居民更倾向于消费高品质、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

同时,城市消费群体的品味和理念也随之发生变化,逐渐向多元化和个
性化方向转变,这对于市场生态的构建和产品研发和生产都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

总之,从中期报告可以看出,城镇化对内需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
并且呈现出很多不同的影响机制和特点。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市
化对内需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对于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决策者来说,深
入了解城镇化对内需的影响特点和机制十分必要。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

一、“后危机”时代城镇化新政的发展背景城镇化不仅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关系到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转型。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以稳步推进城镇化为依托,优化产业结构,努力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的中央一号文件,又进一步把城镇化升格为保持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

特别是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提出了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新战略与新思路。

温总理的城镇化新政主要包括:要加强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实现农民工与市民的平权;将发展大城市群和中小城市并重,坚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方向;合理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依托县城和县域中心镇的新型城市化。

现阶段推行城镇化新政有着深刻的“后危机”时代背景。

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后危机”时代,调结构、培育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是时代的主题。

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对外贸易大幅下降,经济形势十分严峻。

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减轻了金融危机冲击下外需衰退对经济的不利影响,较快扭转了经济加速下滑的局面,目前经济已经呈现出明显的企稳回升态势(见图1)。

但应该看到,当前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辜胜阻李华易善策稳定、不巩固、不平衡。

这是因为中国长期存在外需与内需失衡、投资与消费失衡的经济现象。

从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来看,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超过60%(鄢来雄,2008)。

过度依赖外需降低了经济的稳定性,一旦全球经济出现波动,中国经济也难以独善其身,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就是明证。

从内需来看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中国仍处在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阶段,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是国民经济的短板。

图1显示,近一年来全社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虽有波动但涨幅较大,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率则基本稳定。

扩大内需与拉动经济增长

扩大内需与拉动经济增长

扩大内需与拉动经济增长
石斌
【期刊名称】《科技与经济》
【年(卷),期】2001(014)001
【摘要】探讨了目前我国通货紧缩的产生原因,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如何扩张投资需求和扩张消费需求.从扩大投资需求和扩大消费需求两方面来刺激、扩大内需,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
【总页数】4页(P36-39)
【作者】石斌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6.1
【相关文献】
1.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2010年贸易和发展报告》强调各国要继续依靠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J], 许惠英
2.扩大内需,努力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 [J], 张讯
3.扩大内需:小城镇蕴藏大潜力——北京大学彭真怀教授谈拉动经济增长 [J],
4.扩大内需以拉动经济增长策略分析 [J], 杨彦华
5.以扩大内需为重点拉动经济增长回归正轨 [J], 李美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并非线性关 系
城镇化与内需,特别是与消费需
求的扩大是否具有正相关性值得探讨。 国内有一个观点非常盛行:与国际标 准相比,中国城镇化呈现出明显滞后 的特征,因而政府应该采取政策和措 施加快城镇化进程,这不仅符合国际 经济发展的规律,而且也是我国扩大 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必由之路①。如 果深入分析世界工业化过程中农业就 业与产值的演变规律和我国经济增长 的特征,中国城镇化率明显落后于国 外城镇化水平的结论值得商榷。 1.1 中国城镇化滞后只是一种假象
国际视野下城镇化拉动内需的机制 与对策研究
Mechanism Innovation of Urbanization Stimulating Domestic Demand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张士斌
ZHANG Shi-bing
摘要: 城镇化与工业化在不同发展阶段呈现不同的关联特性,非农劳动收入与城镇化水平存在 “S”形 关系。当前中国实际上已迈入了由工业化和收入增长的阶段性特征而导致的内生城市化发展道路。 随着城镇化发展和进城农村劳动力收入的提高,内需市场也会随之扩大。因此,政府并不需要 刻意采取措施直接推动城镇化进程,而只要通过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构建农民工收 入持续增长的机制,以及为新市民发展城镇公共设施和公共福利,即旨在服务于城镇化可以更 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关键词: 城镇化 ;投资与消费 ;关联性
另外, 人均 G D P 水平与城 市化 率并不是简单线性关系,在考虑城镇 化率与工业化过程中人均 G D P 关系 时,需要注意阶段性对应问题。一个 简单的实例是,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一些发达国家人均 G D P 增长的同时城 市化率反而下降,难道我们能够得出 城市化率随人均 G D P上升而下降的结 论?工业化不同阶段城镇化速度存在 差异,在工业化中后期城镇化才呈现 加速趋势,在后工业化社会城镇化速 度又逐渐放慢,甚至出现逆城市化现 象。从发展阶段来讲,中国总体上处 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欧美国家自 20 世 纪 50 年代便进入后工业化社会,拉丁 美洲国家则早已进入了工业化后期阶 段。因此,从分析方法来看,国内现 有研究把处于工业化中期的中国与处 于工业化后期甚至后工业化社会的国 家放在一个缺乏统一基准的情景下进 行比较,混淆了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 特定的阶段性对应关系,由此得出的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在相同的人均 G D P 水平上,中国城镇化率明显低于 世界其他国家,但该结论需要进一步 验证。与其他国家相比,由于改革开 放以来人均 G D P 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中国人均 G D P 与城镇化率的比值上升 非常明显,从 1950 年的比值系数 35 上升到 2000 年的 93,由此导致 1950 年代人均 G D P 与城镇化比值处于较低 水平的中国,到 20 世纪末跃升至较高 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与经济增长 速度相比,中国城镇化速度确实相对 较慢。但即便如此,中国人均 G D P 对 应的城镇化率只是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远低于韩国,与阿根廷、委内瑞拉和 墨西哥接近,不能就此断定中国城镇 化长期滞后 ( 表 1)。
中国 21.9 22
25.7 28.1 36.5 37.4
注:人均劳动收入与城镇化水平之间的比值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更好地反映收
入水平(经济增长)与城镇化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对美国和法国,A-F分别表
示1850年、1860年、1870年、1880年、1890年和1900年;对印度、巴西和中
国,A-F分别表示1950年、1960年、1970年、1980年1990年和2000年。
表3 工业化过程中各国人均劳动收入与城市化率的比值
国家 A
B
C
D
E
F
美国 86.4 75.9 66.7 73.1 70.6 74.5
法国 30.7 32.4 37
37.1 39.1 41.1
印度 16.1 18.8 19.7 18.3 23.1 28.5
巴西 20.9 23.4 24.7 35.3 26.6 42.2
资料来源:美国数据来自Joseph D. Phillips, Labor’s share and “wage
parity”,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64-174,和 Irving B.
Kravis, relative income shares in fact and theory, the American economic
如果深入思考工业化过程与城镇 化的关系,将发现工业化开始到工业 化中期城镇化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而 从工业化中后期开始,城镇化速度加 快。与国际模式相比,中国并没有城 镇化滞后迹象,即便中国农业就业与 农业产值比重之间存在较大反差,它 也只是工业化过程中普遍的经济现象, 是由农业产业本身的特征决定的,这
经济的结构性失衡是当前我国经 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严峻挑战,在世 界经济尚未完全复苏,外贸出口不顺 的情况下,扩大内需成为经济持续增 长的必然选择,而通过加快城市化进 程的途径来扩大内需成为当前大量学 者的共识。客观地讲,城镇化将投资
需求与消费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可能 成为我国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增长的发 动机,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思 路和战略是正确的。但我们必须看到, 过去 10 多年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与 之相伴的却是结构性失衡问题越来越 严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
自历年《国际统计年鉴》;1950-1995年城镇化数据来自联合国:Word Urbanization
Prospects, new York:Litho in UN,1998,第88-95页;中国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
年鉴》。其他数据来源包括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商务印书馆,2006年;世
界银行,《世界银行一九八五年度报告》,世界银行出版社,1992年。
印尼 67.7 69.8 69.8 84.2 76.9 74.8
墨西哥 55.4 62.1 73.2 94.9 84.1 86.4
中国 35.1 42.1 45
54.4 70.9 93.1
韩国 36
40.6 48
72.3 108.8 162.4
资料来源:各国1950~1990年人均GDP数据来自麦迪森•安格斯:《世界经济千
表1 1950年以来各国人均GDP与城镇化率的比值 单位:国际元/城镇化率
国家 1950年 1960年 1970年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印度 35.8 41.8 43.8 40.6 51.3 58.6
巴西 46.4 52
54.8 78.5 65.9 67.4
南非 58.8 65.3 84.6 91.3 81.3 72.8
表2 新兴国家工业化过程农业就业与农业产值比重及差距
单位:%
年份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墨西哥 农业就业比重
58
55
44
37
30
18
农业产值比重
21
16
12
8
8
5
两者相差 37
39
33
28
22
13
韩国 农业就业比重
721
65
50
34
18
11
农业产值比重
49①
30
25
15
文章编号:1009-6000(2010)09-0075-06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B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族地区社会型应急管理机制及其能力评价体 系研究》(编号:09XZZ0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士斌,男,1976年,湖北荆门人,经济学博士,贵州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副 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博士后,专业:劳动经济学,研究方向:经济 发展理论、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障。
2010.9 现代城市研究 75
城市化
URBANIZATION
文章对国际上不同类型国家工业化过 程中城镇化的进程进行了研究,发现 中国并不存在所谓的城镇化滞后,且 城镇化只有在诸多必要条件的基础上 才能更好发挥扩大内需的作用,超前 的城镇化过程反而会带来经济衰退和 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相应对策。
Abstract: There are various association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and there is S-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nonagricultural labor income and the urbanization level.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income growth of migrant rural labor, domestic market will grow accordingly. Therefore, during the process of realizing the urba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government needs to change direction of policy and financial input mechanism, advance the sustainable growth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relax restrictions on urban household registration, and achieve the change of career, status and income of migrant rural labor simultaneously, with the aim to expand domestic demand and promote economic sustainable growth. Key words: urbanization; investment and consumption; Relevanc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