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发展五十年_综合性回顾_李天健

合集下载

中国城市化50年回顾与展望_温成有

中国城市化50年回顾与展望_温成有

庆祝建国五十周年专栏中国城市化50年回顾与展望郑州大学商学院教授 温成有 一、中国城市化50年回顾(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四个时期五十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49~1957年,是我国工业化时期,主要依靠外延的扩大再生产,仅限额以上的工业项目,就有694个,它们大多数分布于城市,随着物质技术力量和基本建设投资的补充,大大提高了城市的凝聚力,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到9949万。

第二个时期是1958年~1965年,城市发展不稳定,城市人口陡增陡减,起初是“大跃进”招来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城市人口猛增了3000多万人,到1960年,达到13073万人,在全国人口中所占比重,由1957年的15.4%,上升到19.7%。

时隔一年,随着经济调整,大量城镇职工及其家属返乡务农,到1962年,城市人口减少到11659万人,比重下降到17.3%。

第三个时期是1966年——1976年,即十年动乱的时期。

政治因素对城市人口的变动影响很大,60年代末70年代初,数百万机关干部、知识分子下放到农村参加劳动,1000多万知识青年去农村插队落户或参加建设兵团,城市人口二年迁出500多万人,城市发展受到挫折。

第四个时期,即1977年以后,城市由动乱恢复到比较正常发展和加速发展时期,1998年我国已有城市671个,建制镇 1.8万个,城市人口占30%。

(二)五十年城市化的主要成就1、彻底改变了城市性质。

新中国建立以后,城市的所有制结构,由原来帝国主义垄断资本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转变为全民所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等并存的格局,彻底改变了城市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实行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带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火车头、人民享受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乐园。

2、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城市经济水平显著提高。

不断提高执政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重大意义

不断提高执政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要求,并将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列在五种能力之首,可见其重要性。

一、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是执政兴国的首要考验1.总结和借鉴世界各国驾驭市场经济成败的经验教训纵观世界各国,执政党都必须经受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考验。

经济发展好、综合国力强的国家不仅在国际中的地位高,而且执政党的地位也相对稳定;反之,则可能形成对执政党执政地位的严峻挑战。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一个最重要的教训,就是执政党缺乏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可见,共产党执政后,一定要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以国家工业化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发展道路。

毛泽东明确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十年和十五年或者更多的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

”(《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81页)十分清楚,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变落后的农业国为先进的工业国,这是党和毛泽东对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科学选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大力推进改革开放,提出了重要的“三步走”战略,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沉着应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在迎接挑战中抓住机遇,在历经曲折中不断前进,在战胜困难中顽强奋起,全面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回顾50多年特别是后20年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表明中国选择了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开创了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城市发展的历史回顾和展望_陈锋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城市发展的历史回顾和展望_陈锋

10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①1978年~1984年。

该阶段的城镇化以农村改革产生的“推力”为主要动力;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代表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力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乡镇企业成为推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到1984年,全国乡镇企业实现产值1 245.4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6.3%,吸收非农产业的就业人数达5 208万人,占全国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30.1%;在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下,农民自发建设小城镇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诞生了一大批以浙江龙港镇等为代表的明星小城镇。

②1984年~1992年。

该时期的城镇化以城市改革产生的“拉力”为主要动力;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国家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转向了城市;对国有企业全面推行“拨改贷”,深化企业“承包制”,实施“利改税”,推动了以轻工业为代表的城市工业的全面发展;城市工业的恢复性增长,推动诞生了以福建晋江、湖北沙市、广东顺德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明星城市,有力地带动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

1985年~1992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24.5%提高到了34.3%,第三产业实现就业人数由8 359万人增加至1.3亿人,所占就业比重由16.8%上升到19.8%;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深入。

继1980年首批4个经济特区后,1984年开放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将长三角、珠三角、厦漳泉划为经济开放区,1988年将海南全省批准为经济特区,1990年又开发了浦东新区。

沿海开发开放区域的不断扩大,在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同时,还推动了资本密集型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各种层次的就业岗位;在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同时,还推动了大批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

③1992年~2003年。

这一时期的城镇化以市场化改革和体制转轨为主要动力;房地产与土地制度的有机结合,成为这一时期城市建设的主要动力;全国普遍设立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城市发展的历史回顾和展望□ 陈 锋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书记)居环境质量得到提高。

城市规划学专业人物访谈实录

城市规划学专业人物访谈实录

城市规划学专业人物访谈实录一、访谈对象简介本次访谈邀请到了城市规划学领域的专家,张伟教授。

张教授毕业于我国某知名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现为我国某高校城市规划系主任,长期从事城市规划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

张教授在城市规划领域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学术造诣,曾参与多个城市规划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对我国城市规划发展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二、访谈内容实录1. 城市规划学的定义与发展{content}城市规划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城市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

城市规划的目标是实现城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传统城市规划、现代城市规划和发展中的城市规划。

在我国,城市规划学的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改革,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体系。

2. 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content}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包括城市发展战略、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

城市发展战略是指明确城市发展的总体方向和目标,制定城市发展的中长期规划。

城市空间布局涉及城市用地规划、交通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等,旨在实现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的建设,为城市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生态环境保护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任务,旨在实现城市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3. 城市规划实践中的挑战与对策{content}城市规划实践中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市规划与现实发展的矛盾,有时规划目标难以实现;二是城市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利益相关方的诉求多样,协调工作难度大;三是城市规划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难以保证;四是城市规划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导致规划执行力度不足。

针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加强城市规划理论研究,提高规划人员的专业素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规划实施监管,以确保城市规划的有效性和实施力度。

4. 城市规划的未来发展趋势{content}城市规划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智能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城市规划将更加依赖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二是绿色化,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绿色低碳发展成为趋势;三是人性化,关注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需求,提高城市空间的舒适度和便利性;四是综合化,城市规划将更加注重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实现城市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2122134课程名称:城市经济学课程性质:选修课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开课学期:春季学期总学时:51学时总学分:3分先行课程:高等数学、经济学基础课程简介:《城市经济学》是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

城市经济学以城市的产生、成长,最后达到城乡融合的整个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以及体现在城市内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

推荐教材:冯云廷.城市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参考书目:[1] 周伟林等.城市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2]蔡孝箴.城市经济学〔M〕.上海: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3]夏南凯等.城市经济与城市开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4]城市规划学刊[J]。

二、课程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城市作为经济中心的内涵,从宏观和微观的研究角度认识城市与城市系统、城市经济运行、城市经济关系和城市经济规律,具有解决城市公共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在概要介绍城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研究方法以及理论研究脉络的基础上,选择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些理论问题,深入进行文献阅读、理论讲解、问题探讨,从而使学生对城市经济运行理论具有较为深入的理解,为进行深入细致的区域和城市经济研究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目标学时安排: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城市经济、城市开发和城市经济的概念界定、城市经济、城市开发、城市规划关系描述。

教学目标:重点掌握城市经济、城市开发的概念;熟悉城市经济、城市开发和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城市经济基本内容教学内容:城市经济学的含义、城市形成与发展的经济动因、城市性质与职能、城市经济学涵盖内容与考察对象、城市经济的地位。

新中国70年城市经济政策变迁、历史贡献及其启示

新中国70年城市经济政策变迁、历史贡献及其启示

新中国70年城市经济政策变迁、历史贡献及其启示作者:李天健赵学军来源:《改革》2019年第08期内容提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离不开城市经济政策的推动。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接管城市、恢复生产,到计划经济时期的重点工业城市建设,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对外开放体系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以至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群的成熟,城市经济政策不断完善,对促进城市经济总量增长和结构优化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未来我国的城市经济政策,既要坚守以发展为目标,又要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原则;既要持续全面深化改革,又要保持政策稳定连续;既要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又要推动要素结构升级;既要强调以国家战略为指导,又要注重以地方实际为依据。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年;城市经济政策;新型城镇化中图分类号:F290;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3-7543(2019)08-0005-10城市經济的快速崛起是当今中国引人瞩目的成就之一。

与新中国成立初所不同的是,城市中的集聚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

截至2018年底,我国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已达59.58%,所对应的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9 251元。

与此同时,以城市群为载体的空间一体化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表征,而作为呼应,中共中央、国务院早在2006年就将城市群认定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并且自“十一五”以来一直将城市群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可以说,城市的蜕变已经成为70年间我国发展成就的集中体现,并且在未来也将成为引领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纵观新中国70年的经济发展,一大特征就是“看得见的手”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

无论是在计划经济时期,还是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经济政策都是影响经济走向的重要因素。

我国城市经济之所以是今天的模样,也离不开来自“看得见的手”的塑造。

因此,站在70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上,尤其是身处新时代新征程中,回顾、梳理1949年以来关于城市经济的重大战略和重要政策,对于今天更好地认识城市经济发展的前因后果以及更好地把握未来前进的方向,都是不可或缺的。

建国50年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

建国50年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

建国50年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一、建国50年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虽然遭受过巨大挫折,但从总体上看,这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加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改善的50年。

回顾半个世纪走过的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年10月——1952年12月)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没收了官僚资本企业并把它们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

党在总结东北和华北解放战争期间接管城市经验的基础上,确定对官僚资本企业采取不打碎它们的机构,先按照原来的组织机构和生产系统,“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由军管会把它们完整地接收下来,实行监督生产,然后逐步地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

接管工作既做到了快,又防止了乱,基本上没有出现生产停顿或设备破坏的现象。

这些企业是建国初期国营经济的主要部分。

建国之初,我们所继承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特别是由于国民党政府长期滥发纸币,造成物价飞涨,投机猖獗,市场混乱。

党和政府精心领导了稳定物价和统一财经的重大斗争。

当1949年11月25日物价上涨最猛的时候,全国各大城市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一致行动,敞开抛售,使物价迅速下跌。

同时又收紧银根,投机商资金周转不灵,纷纷破产。

对投机资本的沉重打击,是我们对资产阶级进行限制和反限制斗争中取得的第一个回合的胜利,得到了人民群众包括愿意从事正常合法经营的资本家的广泛支持。

自此,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初步取得了稳定市场的主动权。

要从根本上稳定物价,必须做到国家财政收支平衡和市场物资供求平衡。

1950年3月,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要求统一全国财政收入,使国家收入的主要部分集中到中央,用于国家的主要开支;统一全国物资调度,使国家掌握的重要物资从分散状态集中起来,合理使用,以调剂余缺;统一全国现金管理,一切军政机关和公营企业的现金,除留一部分近期使用外,一律存入国家银行,统一调度。

50年城镇建设大事记

50年城镇建设大事记

50年城镇建设大事记1949年2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开始了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

毛泽东的这一论述,奠定了制定新中国城市建设方针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1951年2月,中共中央在《政治局扩大会议决议要点》中明确规定了城市建设工作的基本方针。

1951年3月,政务院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整理城市地方财政的决定》,规定了城市地方财政收入的范围,并允许其用于市政公用设施的修建。

1952年9月,中央财委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城市建设座谈会。

会议对几年来城市恢复和建设工作进行了总结,会议强调今后要根据国家长远建设计划,分别对不同性质的城市进行有重点、有步骤的改建和新建,加强规划设计。

1953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城市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指示》,强调重视和加强城市规划工作。

1954年,国家正式组建我国第一个城市规划专业部门-----建工部城市设计院。

同年建工部召开了第一次城市建设会议,会议提出“城市规划是国民经济计划工作的继续和具体化”,“城市规划要贯彻全面规划、分期建设、由内向外,填空补实”的原则。

1955年,中央决定成立国务院直属的城市建设总局。

当年根据中央部分高层领导的指示,国家建委还做出了一项至今仍影响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决定,即“今后新建的城市原则上以建设小城市及工人镇为主,并在可能条件下建设少数中等城市,没有特殊原因,不建设大城市”。

1955年6月,国务院规定了新设立行政市和镇的条件,促使城市规划工作的大量开展。

1956年,城市建设总局改为城市建设部。

同年,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加强新工业区和新工业城市建设工作几个问题的决定》,根据这一决定,国家建委正式颁发了《城市规划编制暂行办法》。

1957年,经过专家认真研究,万里同志在全国城市建设工作会上提出一般城市的远景规划,每人居住面积应采用9平方米来考虑城市的布局和功能分区,以保证城市的合理发展,但在旧城市或某些土地面积狭窄的新城市中则不能机械采用。

城市经济学期末重点总结

城市经济学期末重点总结

1.如何由自给自足—人口均匀分布模型推导出市场型城市和工业型城市的产生?模型假设如下:①某一地理区域内只有家庭一种经济主体,身兼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角色,自给自足,主要生产和消费两种产品:小麦和毛料。

②家庭生产小麦和猫了得要素投入包括劳动和土地,所有家庭面临相同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③家庭在生产小麦和毛料的过程中,不会出现产量越大,生产效率越高的情况,即不存在生产中的规模经济。

④所有家庭在区域内的通行方式和速度都相同。

四个假设简单概括为:自给自足+相同的生产率+不存在生产的规模经济+相同的通行时间。

自己自足模型的价值:①模型提出了导致人口在某一地理范围内均匀分布的假设,为其后放松这些假设,解释城市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模型的分析重点是生产率和生产的规模经济③模型着眼于贸易交换和工厂伤残来探究城市陈恒。

自给自足模型的不足:①模型没有考虑社会资本的影响②模型没有考虑土地的有限性。

2.放松模型假设(1)放松“相同的生产率”假设——市场型城市的产生:家庭面临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有所差异,首先,基于绝对优势原理考察生产率差异。

无论在绝对优势还是比较优势,都将会导致北部家庭与南部家庭实行分工,相互间交换产品,发生贸易,并从中获益。

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①只有考虑了运输成本之后的贸易净收益为正数时,放松“相同的生产率”假设,才会导致区域内贸易的发生。

第二,在运输方式既定的前提下,运输成本的大小取决于交易地点的位置,能够使运输成本尽可能低的地点将受到贸易者的青睐。

市场型城市的产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①从生产者的角度讲,生产率差异足够大,足以补偿运输成本,带来贸易净收益,从而产生贸易②从商人的角度讲,贸易公司能够实现规模经济,大量采购、运输、销售的成本较低,专门从事贸易活动有利可图③从农业的角度讲,农业生产力足够高,农业剩余足以养活城市中的贸易者。

(2)放松“不存在生产的规模经济”假设——工业型城市的产生:生产的规模经济是指由于采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或者由于实行了专业化分工,从而大大增加了产量,使之超过投入的增加量,当要素价格不变时,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

当代中国经济李建建第二版阅读

当代中国经济李建建第二版阅读

当代中国经济李建建第二版阅读摘要:一、引言二、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四、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五、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展望六、结论正文:一、引言本文将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探讨。

文章首先将回顾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接着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然后讨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最后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在此过程中,中国经历了多次尝试和调整,逐步形成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尽管这一模式在一定时期内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在20 世纪70 年代末,中国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困境。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1.市场化改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进行了一系列市场化改革,逐步放开了价格、税收、金融等领域的管制,为民间创业和投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对外开放: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吸引外资,拓展对外贸易,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推动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

3.产业结构调整:中国经济逐步从农业主导转向工业主导,特别是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4.区域协调发展:国家政策逐步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四、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1.资源环境约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日益突出,对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挑战。

2.经济结构调整:中国正面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双重压力,需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3.人口老龄化: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劳动力供给减少,社会保障压力加大。

五、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发展质量将不断提高。

政府将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此外,中国将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世界经济增长做出更大贡献。

当代中国经济李建建第二版阅读

当代中国经济李建建第二版阅读

当代中国经济李建建第二版阅读【最新版】目录1.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2.当代中国经济的主要特点3.当代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与机遇4.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正文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在近几十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

李建建所著的《当代中国经济》第二版详细阐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本书回顾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自 20 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中国经济逐渐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逐年递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地位日益提升。

这一过程中,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农村经济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战略等。

其次,本书分析了当代中国经济的主要特点。

这些特点包括:经济高速增长、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较大、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转型等。

作者认为,中国经济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结构性问题和矛盾,需要通过深化改革、调整经济结构等措施加以解决。

接着,本书讨论了当代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方面,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贫富差距等问题日益突出,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

此外,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国际竞争压力、贸易摩擦等也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挑战。

机遇方面,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战略,如“一带一路”、“中国制造 2025”等,旨在促进经济结构升级、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最后,本书展望了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基础上,中国经济有望实现高质量发展,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具体表现在: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绿色发展取得积极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等。

总之,《当代中国经济》第二版为我们全面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特点、挑战与机遇,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当代中国经济李建建第二版阅读

当代中国经济李建建第二版阅读

当代中国经济李建建第二版阅读
摘要:
1.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2.当代中国经济的主要特点
3.当代中国经济的挑战与应对
4.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
正文:
一、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使中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二、当代中国经济的主要特点
1.经济增长速度快:在过去的四十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约9.5%,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2.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

3.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了坚实步伐。

三、当代中国经济的挑战与应对
1.经济结构调整: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政府积极推进经济结
构调整,实现由传统产业向高技术产业、服务业的转型。

2.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提倡绿色发展,努力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3.改革与创新:为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我国政府深化各领域改革,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四、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但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5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

5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

5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
吕庆哲;陈孝金
【期刊名称】《中国国情国力》
【年(卷),期】1999(000)009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外经济贸易迅速扩大。

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不断加深,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一、经济高速增长,总量已居世界第七位195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仅有679亿元人民币,至1998年达79 5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近29倍。

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

【总页数】2页(P28-29)
【作者】吕庆哲;陈孝金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4
【相关文献】
1.沧桑半世纪荆楚铸辉煌——建国50年来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J], 无
2.建筑业持续快速发展城乡面貌显著改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 [J],
3.新中国成立70年来保定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J], 甘露; 温泉
4.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产业结构实现新突破——新中国成立70年来滦平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J], 张佳宾; 张淑玲; 牛晓云
5.在新时代踏歌前行——新中国成立70年来昌都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J], 万慧(文/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l ls



ka m


A d va nc e s




从 广 乂 上讲 城 市 经 济 学 是 对 城 市 地 区
, ■





也 d

U r ba n E co no m


cs


in
E dw


S M

l ls




ed




进 行 经 济研 究 包 括 运 用 经 济 分 析 工 具 研究


与 财 学 的 框 架 下 构 建
自 自
己 的 理论 体 系

并按照经

富 迅速向 城 市集 中 空 间 结构
这 就 导 致 了 城 市 内 部 济 学 的 方 式构 建

己 的模 型

正 如 阿隆索
日 《 区 位 和 土 地 利 用 》 中 所 用 到 的 方 稀 性 发 成 城 了各种 源 缺 越 市法 主 要 是 经 济 学 方 法 当 然 所 涉 及 的 最 终 问 显 著 并且造

. .
. . .


_
方 面 城 市 经 济 学 始



ct i o n a r



f Ec o no m


cs

2
nd E d
it i
on

在 经 济 学 中 扮 演 着 十 分 重要 的 角 色














Pa

g ra v e M a c m i

i ng 方 法 的 产 生 与 发 展也 首 先 被 用 来 解决 实 际 的 S pr
er
V er
a l

2 0 0 9
3 9
的 发 源 地 信 息 交 流 的 中 心 地 以 及 现 代 化 网们 在 研 究 城 市 经 济 问 题 时 存 在 的 缺 陷


注定

c h a e l S o n
is
& G e o f r ey J




城市 层 面 上 展 开 研 究 的 并 且


些空间分析
H ew







e d s




T o o l K it s



R eg o na S c



en ces


后 虽 然 呈 现 出 良 好 的 发 展 势 头 各 种 研 究 是 通 过 对 这 些 方 面 的 整 合 发 展 出 了 成 果 不 断 涌 现 但 仍 然存 在诸 多 问 题 如 理
, , , , ,


论 体 系 不 完 整 基 本 观 点 表 述 不 规 范 及 研

, , ,
新月 异 的 变化
城 市 内 土 地 资 己 所 言

问 题的

益凸显


尤 其 是 在 大 城 市 这 种 题 是 地 理 问 题




⑤ 然 而 之所 以 把 阿 隆 索 的

现 象更为 明 显
切 关注

这 《 区 位 和 土 地 利 用 》 视 为 城 市 经 济 学 诞 生 的 是 城 发 展 我 国 的 相 速 迅 与 市 但 标 志 是 因 为 他 提 供 了 个研 究 框 架 将 些
诸 如 犯 罪 教 育 公 共 交 通 住 房 及 本 地 政 府 U
、 、 、
r b an E c o no mi c s i n th e T w en ti et h C e nt ury

Re g


on al
财 政 等 多 种 城 市 问 题 的 学 科 ② 虽 然 城 市 经 S



ud i es

V o l



3
7


N o


5


2 0 0 3


p p

5 2
1



5 2 9
济 学 作 为 独 立 学 科 的 历 史 较 短 但 我 们 仍 然 ②
能感 受 到 它 蓬 勃 的 发 展 并 且 相 信 它 将 发挥


M Q u


e gl y


e nt r o
h p y t e o ry )




方面 城市 的

1
9 6 4
年 威廉


阿隆索



ll ia
m A l o n s o

发 展 需 要 城 市 经 济 学 的 理 论指 导


从 全 球范

出 版 了

区位 和 土地利 用


a nd
围 来 看 无 论 是 发 达 国 家 还 是 发展 中 国 家 城


也就 是 说
2 0
1
4
年 是 城 市 经济 学
5 0
岁 生辰



本文为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2 0
1
4
年度 拔尖 创新 人
但 是 相 比 于 经 济 学 领 域 中 的 其 他 学 科 城 市 才 培 育 资 助 计 划 成 果 ① E S M & P N 经济 学 仍然 十 分 年 轻

T r an s po rt at


on

Ec o n ome


r ic a

V oL

2 0

N o
4


1
9 5 2

鉴 于 以 上 原 因 本 文 将 对 城 市 经 济学 的






p p

6 4 3



6 6 0

M B e c kma nn
1






1

1
9 5 3

pp
s ard
7 3
_
8 9

我 国 城 市 经 济 学 在 未 来 建 设 与 发展 中 应 注 意 ③ W
的问题






Lo c ati o na ndS ac e e co no m p y


长 此 以 往 必 将 技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2 0 0 5
年第
ti
1


严 重 阻 碍 我 国 城 市 经 济 学 的 研 究 进 展 与 学 ② 科 建 设

M Be c k m ann

A Co n

nuo us
Mod e o f


1

0 0 8 7 2

侯景 新 男

1

1
年 生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区 域 与 城 市 经 济 研究 所 教 授 博 士 生 导 师


1

0 0 8 7 2

_


城 市 问 题 ③ 如 引 力 模 型



r a vi t

m o d el

及熵
、 口
理 论


究 与 实 践 部 分 分离 等

①除此以外

对 于 城 ①


城市释 济学 发 展 现 状 及 未来 展望
: ,

课题
市 经 济 学 与 其 他 相 关 学 科 的 关 系 仍 然 缺 乏组


城市 经 济 学 发 展 现 状 及 未 来 展 望 》



青岛科
种清晰的 准确 的 认识


Th e P arti al E qu
il i
br i u m o f

a C o n t i n u ou s S
多 个 相 关 问 题 进 行 详 细 分 析 尝 试 性 地 指 出 B d 7


at i al
m u w 1 h h A r a rk e t e lt wi r t sch a th cn es A rch w
罪 环 境 污染 及 交 通 拥堵 等 现 象


在 人 口 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