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首诗的对比赏析
《望岳》《春望》对比赏析
《望岳》《春望》对比赏析引导语:诗人的《》和《春望》中都有一个“望”字,但意境并不相同,下面我们一起来对比赏析一下这两首诗。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杜甫《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
736年(开元二十四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
该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已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的浪漫豪情。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
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
“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秋斋独宿》《和韦苏州秋斋独宿》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秋斋独宿》《和韦苏州秋斋独宿》阅读答案对比赏析秋斋独宿【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金】招兵问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1.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同:孤独。
异:韦应物的孤独是淡淡的,更多是在自然景物的动静中体现中恬淡自适的情怀。
赵秉文眼中的景物是悲冷凄凉的,表现了自己内心孤独引发的清冷。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答题步骤为:①总说;全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②结合具体的意象、诗句进行分析。
如果作者在表达思想情感时用了表达技巧,请点明。
两首诗都是即景抒情,作者的情感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
从景物来看,孤独是他们情感的共同的地方。
但景物表现的意境略有不同,前者恬淡自适,后者孤独清冷。
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答案】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冷晕侵残烛,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运用拟人,写出了环境的凄冷。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考的是修辞手法。
回答时,结合诗句点明修辞手法并具体分析,后简洁点明效果。
答案: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使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
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使人心境的孤独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宜人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了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简析】《秋斋独宿》紧扣秋和独宿展开诗意。
开篇即从写月光入笔,山月皎洁,本可以和亲友饮酒唱和,尽享快乐时光,但此时独自栖居山中的诗人,只能听屋外秋风动竹、山鸟惊栖之声,凸显秋夜的寂静。
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对比赏析
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对比赏析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创作背景、主题内容、艺术风格与思想感情的对比赏析在中国的诗歌史上,曹操的《短歌行》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分别代表了汉末建安时期与东晋田园诗人创作的两个高峰。
这两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在创作背景、主题内容、艺术风格和思想感情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区别和独特的价值。
一、创作背景曹操的《短歌行》创作于汉末建安时期,这一时期战乱频仍,社会动荡。
作为一代政治家和军事家,曹操的胸怀和抱负在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他渴望招纳贤才,建立丰功伟业,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
相比之下,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则诞生于东晋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仍的时期。
陶渊明在诗中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不满,他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超脱,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二、主题内容《短歌行》以宴饮欢歌为背景,抒发了曹操渴求贤才的迫切心情。
全诗情感深沉,气魄宏伟,展现出曹操作为一位伟大政治家的豪情壮志。
他以山高海阔的气势、昂扬奋发的语调,向天下英才发出邀请,希望他们一同共建伟业。
《归园田居》则以清新淡雅的笔触,描述了陶渊明心中的田园风光。
诗歌描绘了自然的美好与宁静,表达了陶渊明对世俗的不满和对超脱物外的向往。
诗中流露出一种怡然自得、超然物外的境界,充分展现了陶渊明高尚的人格和追求。
三、艺术风格《短歌行》在艺术上展现了曹操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豪迈气概。
诗歌以浑厚有力的语言、激昂的情感和独特的气魄见长,表现出一种阳刚之美。
此外,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使诗歌既具有浓郁的政治色彩,又不失文学的韵味。
相比之下,《归园田居》则以淡雅自然的语言和朴素的风格见长。
诗人运用白描手法,将自然的美好与宁静展现得淋漓尽致。
整首诗恬静优美,给人一种清新宜人的感觉。
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不满,都在诗中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四、思想感情《短歌行》表达了曹操作为一位伟大政治家的豪情壮志和招纳贤才的迫切心情。
诗歌中的情感深沉而真挚,展现出曹操为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的精神面貌。
高中语文:孰优孰劣,难分伯仲——《秋兴八首(其一)》与《登高》对比鉴赏
孰优孰劣,难分伯仲——《秋兴八首(其一)》与《登高》对比鉴赏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三律诗《秋兴八首(其一)》与《登高》是杜甫的登峰造极的作品,都是写于安史之乱之后。
安史之乱给唐王朝带来了无数的灾难,却也让杜甫上悯国难,下痛民情,在人生的暮年,用离乱的血泪,写出了忧国忧民的诗章。
自古以来很多诗家把这两首诗奉为经典之作,今笔者把两首诗对比赏析,希望读者朋友能够借鉴,并提出宝贵意见。
对比题目,感悟诗境《秋兴八首(其一)》与《登高》,两题皆是虚实相生,实际为题面,虚含情意,联类无穷,感发生命。
自古逢秋多寂寥,前者因秋起兴,以时令节序,暗合生命律动,感慨万千,悲从中来。
后者登高望远,慷慨激昂,磅礴悲怆,系传统习俗,是中国文人用来抒发悲愁苦恨的母题,凸显文化底蕴。
杜诗至化处,景即情也首联对比。
《秋兴八首(其一)》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写出了面对满目肃杀颓败、萧瑟深沉的秋景,而引发的国家兴衰,身世的蹉跎之感,照应了题目因为秋起兴之意;《登高》的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数清秋意象纷至沓来,天高气清,秋风猎猎,哀猿长啸,水清沙白,鸥鸟回旋,给读者构建了一幅辽阔高远,清寒寂寥的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秋景图。
但并没有前者首联之肃杀之感,似乎在暗示诗人此刻的登高临远还是兴会盎然。
颔联对比。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者颔联皆对仗工整,意境雄浑壮阔,情感沉郁悲壮,都有首联对凄美的意境,转为波涛翻滚的动态宏阔,都集中体现了姜夔秋天的典型特征。
但前者更侧重于通过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的隐晦萧条景象,来象征国家局势的变异无常,以及诗人内心漂泊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
与杜甫《隔夜》的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有异曲同工之妙。
黄生《杜诗说》云:“杜诗至化处,景即情也。
”《登高》的颔联,即是如此。
以落木萧萧韶光易逝、壮士暮年;以长江滚滚写“逝者如斯”,壮志难酬;以“无边”“不尽”状愁思之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情景相生,契合无间。
李白《望庐山瀑布》与徐凝《庐山瀑布》的对比赏析
一、原诗两首《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徐凝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二、对比赏析1.两首诗一开头便将一条巨大的瀑布“挂”在了读者的眼帘,即使并未亲眼见过庐山,但通过他们的描写我们也能真切地感受到庐山瀑布的壮观,两首诗中均有“诗中有画”的境界。
读罢“遥看瀑布挂前川”与“虚空落泉千仞直”这两句诗,我们已然不知是该赞叹大自然造物的巧夺天工还是该赞美诗人们的艺术美感。
这两句同写瀑布与山的依存状态,李在描写手法上巧在了一个“挂”字,“挂”原意是人为的动作,却用来描写瀑布倚靠在香炉峰的状态,突出了瀑布的巧夺天工,似乎是神仙有意为之;“遥看”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李白远远望见瀑布时“两眼放光”的喜悦之情,此情着实溢于言表。
徐的“千仞直”则把瀑布写得干净利落,这里的瀑布好似一把利刃,于千万丈的山峰上直直地劈斩至平地,气势震撼,场面壮阔,让人为之一震。
2.读到这里,我们发现,徐的诗较之李更早地进入了描写瀑布的状态,这是他们的不同之处。
李一开始腾出了一句七个字“日照香炉生紫烟”来描写整个大环境,而不直接就写瀑布,这是有其用意,他并不着急将我们带到瀑布面前,而是先跳出来,让我们看看香炉山在日光的照耀下烟雾缭绕的景象,意境灵动,视野开阔,给人“欲进却出”之感。
徐则单刀直入,马上从视觉上给予我们以强烈的冲击,而后如惊雷般的声响更让人心头为之一震。
两首诗的前两句是两位诗人在不同的方位观下对瀑布的艺术渲染,各有其妙处。
前者较之后者意境视野更加开阔,但在冲击力方面则要略略逊色于后者。
3.两首诗为突显瀑布的宏伟巨大似乎注定了描写手法上离不开了夸张和比喻等手法,先看李“飞流直下三千尺”,三千尺有多长?三尺为一米,三千尺为一千米!天晓得哪里找得到这么长的瀑布,但是,在李白的诗里,它却可以存在着。
词句为展现瀑布与山峰的高大毫不吝啬地夸张描绘,画面感依旧同前两句一样地强烈。
《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对比赏析
《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对比赏析古诗对比鉴赏就是将内容、情感、表现手法、语言表达相近或相反的两首(甚至三首)古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与赏析(也可在作品后、考题中引入其他诗句作比较)。
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对比赏析,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别董大二首(其一)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高适的《别董大》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描写的情景和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别董大》从“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些景物给人的感觉是——凄凉;从“莫愁”“天下谁人不识君”表达劝慰、激励《送元二使安西》诗中描写的景物——雨、客舍、柳,这些景物给人的感觉是——清新;作者表达的情感——与朋友依依不舍。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同样是送别诗,高适借凄凉的画面表达的是对友人的劝慰与激励,而王维借清新的画面反衬出对元二出使安西的不舍与担忧。
《别董大》以壮观为主,感情豪迈,其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前下谁人不识君”应需重读。
《送元二使安西》要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从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到读懂诗句,理解诗意,从感受诗人笔下的美丽景*,再到感悟诗人离别时的瞬刻情感及隐藏其后的淡淡忧伤。
《送元二使安西》和高适《别董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借景抒情,同是描述与友人依依惜别的场面。
《别董大》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劝慰和激励,《送元二使安西》则流露出作者内心对朋友的不舍与担忧。
盛唐者名的山水诗人王维和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都写过许多赠别诗。
王维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送元二使安西》,又称《渭城曲》;高适赠别诗的代表诗有《别董大》其一。
以这两首诗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两位诗人在赠别诗风格上的差异和取象的不同。
陆游~唐婉钗头凤对比赏析62
陆游〜唐婉《钗头凤》对比赏析钗头凤- 陆游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钗头凤- 唐婉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这两首词出自不同的人之手,却浸润着同样的情怨和无奈,因为它们共同诉说着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
陆游的原配夫人是同郡唐氏士族的一个大家闺秀,结婚以后,他们“伉俪相得”,“琴瑟甚和”,是一对情投意和的恩爱夫妻。
不料,陆母却对儿媳产生了厌恶感,逼迫陆游休弃唐氏。
在陆游百般劝谏、哀求而无效的情况下,二人终于被迫分离,唐氏改嫁赵士程,彼此之间也就音讯全无了。
十年之后的一天,陆游沈园春游,与唐婉不期而遇。
此情此景,陆游“怅然久之,为赋《钗头凤》一词,题园壁间。
”这便是这首词的来历。
而传说,唐婉见了这首《钗头凤》词后,感慨万端,亦提笔和《钗头凤》词一首。
不久,唐婉竟因愁怨而死。
此后,陆游北上抗金,又转川蜀任职,几十年的风雨生涯,依然无法排遣诗人心中的眷恋,在他六十七岁的时候,重游沈园,看到当年题《钗头凤》的半面破壁,事隔四十年字迹虽然已经模糊,他还是泪落沾襟,写一首诗以记此事,诗中小序曰: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主已三易其主,读之怅然”,在诗中哀悼唐婉:泉路凭谁说断肠?断云幽梦事茫茫。
”后来陆游住在沈园的附近,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写下绝句《沈园》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就在陆游去世的前一年,他还在写诗怀念: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这是一种深挚无告,令人窒息的爱情,能在死后四十年里仍然不断被人真心悼念,真是一种幸福了。
先看一下两首词的相同之处。
送山甫铨试二首并寄强甫其一赏析
送山甫铨试二首并寄强甫其一赏析一、诗人简介1. 送山甫铨试二首并寄强甫其一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
王昌龄,字少伯,自号樊川居士,唐代文学家,曾任宰相。
他擅长写诗,其作品以豪放、激昂著称。
他的诗歌作品有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被誉为唐代豪放派诗人的代表人物之一。
二、作品赏析2. 送山甫铨试二首并寄强甫其一是王昌龄的代表作之一,该诗共分为两首,分别是《送山人绦二首·其一》和《送山人绦二首·其三》。
3. 《送山人绦二首·其一》描写了送别好友山甫铨的场景,诗人通过悲伤的语言,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与对别离的不舍。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突出了情感的强烈对比,表现了诗人深情厚谊的内心世界。
4. 而《送山人绦二首·其三》则是在对友人的告别中,诗人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贵和对离别的痛苦,同时也对友人的前程抱以美好的祝愿,情感饱满真挚,旋律悠扬动人。
三、作品特点5. 王昌龄以其雄浑豪放的诗风和深沉激昂的情感而著称于世。
其中《送山人绦二首·其一》和《送山人绦二首·其三》这两首诗作,既体现了王昌龄辞藻华丽的诗风,也展示了他对人情世故的深刻体察和对友情爱情的深沉思考。
6. 王昌龄的诗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情感内涵,他在诗中展现了对世态人情的洞察和对生活的热爱,深受后人的喜爱和推崇。
四、作品影响7. 《送山人绦二首·其一》和《送山人绦二首·其三》两首诗作流传至今,不仅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也成为了后人学习、传诵的经典之作。
王昌龄的诗歌作品,无论在音韵、意境还是思想深度上,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8. 他的诗歌作品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被誉为唐代文学的宝库之一。
五、个人感悟9. 《送山人绦二首·其一》和《送山人绦二首·其三》这两首诗歌,表达了王昌龄对友情的珍重和对别离的痛苦,诗中情感真挚,意境蕴涵。
通过赏析这两首诗歌,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王昌龄对人世间情感的描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钱塘湖春行课内对比阅读古诗
钱塘湖春行课内对比阅读古诗
《钱塘湖春行》是宋代文学家陆游的作品,描写了他游览钱塘
江时的景色和感受。
这首诗可以进行课内对比阅读,与其他古诗进
行比较,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
首先,可以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进行对比。
两首
诗都以描写自然景色为主题,但《钱塘湖春行》更注重细腻的描写,通过对江水、山色、花草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而《登鹳雀楼》则更注重对历史和人文的思考,通过对楼上楼下的
景色和历史人物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衰和人生短暂的感慨。
其次,可以与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进行对比。
两首诗都
以描写春天的景象为主题,但《钱塘湖春行》更注重对江南春天的
描绘,通过对春雨、春风、春色的描绘,展现了江南春天的生机和
美丽。
而《春晓》则更注重对春天的感受和思考,通过对清晨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此外,可以与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进
行对比。
两首诗都以描写夜晚的景色和感受为主题,但《钱塘湖春行》更注重对夜晚的描绘,通过对月亮、星光、夜色的描绘,表达
了作者对夜晚的喜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则更注重对秋夜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通过对凉风、秋虫、寂静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和人生短暂的感叹。
通过对比阅读《钱塘湖春行》与其他古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独特之处。
每首古诗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表达方式,通过对比阅读,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古人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能够提升我们对古诗的欣赏水平。
王维《鹿柴》与《鸟鸣涧》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王维《鹿柴》与《鸟鸣涧》阅读答案对比赏析【阅读理解题目】: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深山空。
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比较辨析这两首诗:从色调上看___________;从手法上看,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从色调上看,《鸟鸣涧》略带暖意,而《鹿柴》则给人以清冷之感;从手法上看,两首诗都采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鹿柴》“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则是以夕阳返照反衬深林幽暗。
【对比赏析】:鸟鸣涧译文山谷寂静无声,只有桂花在无声的飘落着。
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
月亮出来了,小鸟被月光惊动。
时不时的在山涧中传出一阵阵清脆的鸟鸣。
《鸟鸣涧》该诗是王维题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别墅所写的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首。
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或许是一处景点。
《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
《鸟鸣涧》中,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这是一首描绘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的诗。
全诗紧扣一“静”字着笔,极似一幅风景写生画。
诗人用花落、月出、鸟鸣等活动着的景物,突出地显示了月夜春山的幽静,取得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生动地勾勒出一蝠“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
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这种反衬的手法极见诗人的禅心与禅趣。
鹿柴[语译]:空寂的山中,看不见人,只隐约听到远处有人说话的声音;阳光返照,光线射入林中深处,又映照在青苔上面。
[赏析]:这是写景诗。
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著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
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
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吴融《华清宫》与崔橹《华清宫》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吴融《华清宫》与崔橹《华清宫》阅读答案对比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华清宫吴融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华清宫崔橹草遮回磴绝鸣鸾,云树深深碧殿寒。
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
[注]华清宫:唐代宫名。
故址在今西安市临潼区骊山上。
山有温泉,唐贞观十八年建汤泉宫,咸亨二年改名温泉宫。
天宝六载大加扩建,改名华清宫。
1、无人知道外边寒和云树深深碧殿寒中的寒的意思分别是什么?2、赏析这两首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1.民众受冻挨饿(寒冷);凋零衰败。
(2分,各1分。
意思符合即可)2.吴诗将宫外之况与宫内之景进行对比,揭露了统治者只顾自己贪图安逸的生活、不顾民生疾苦的丑恶现象,表达了诗人的愤慨之情;崔诗通过对华清宫凋零衰败景象的描写,形象地反映了历史的变迁,流露出对唐朝当年兴盛繁荣的缅怀及时过境迁的伤感。
(5分,内容各2分,语言表达1分。
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问题】1.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B)A.吴诗“四郊”二句,是说寒冷的冬季,大雪纷飞,乌云密布,但只有落在华清宫中的雪即刻就融化了,点出了宫内与宫外的不同。
B.吴诗“绿树”二句,写华清宫内的绿树和碧绿的门帘相映,没有谁知道外面的天气已非常寒冷,表达了诗人对宫内气候的赞美之情。
C.崔诗“草遮”一句,写用石头修得整齐的磴道因御驾匿迹而格外冷清,杂草已将石磴掩盖,与吴诗中的华清宫形成鲜明反差。
D.崔诗“明月”二句,诗人描绘了多情的明月,虽然依旧出没其间,但玉阑纵存,已无人相依,突出了荒凉寥落的氛围。
2.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A.吴诗运用对比的写法,将宫外宫内两个不同的世界进行比较,揭露了唐朝统治者不顾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继续在宫中过着奢侈生活的丑恶现象。
B.崔诗先写华清宫白天的景色,荒草丛生,寂无声息,宫中之树,直插云霄;再写夜间之景,以“明月自来还自去”比喻诗人孤寂的心境,情景相称,诗的韵味更加浓郁。
崔颢《黄鹤楼》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崔颢《黄鹤楼》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阅读答案对比赏析【阅读理解题目】: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两首登临诗结构上起承转合,有着相似之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分)2.两首诗的尾联都提到“使人愁”,但所指不同。
请结合作品简析“愁”的内涵。
(4分)【参考答案】:1.两首诗都是因楼名而起兴,紧扣题目;进而由传说展开遐想,抚古思今,感慨盛衰变化;接下来回归对眼前实景的描写;最后在此基础之上抒发愁情。
2.崔诗尾联写诗人于日暮时分,目睹江上烟波笼罩,发出“乡关何处是”的感慨,属于触景生情,抒发的是羁旅怀乡之愁;李诗尾联写诗人由浮云蔽日生发联想,感慨“长安不见”,既是写景,也是用典,抒发的是忧国怀君之愁。
【问题】(1)两首诗的结句都有“使人愁”三个字,请指出两首诗中“愁”的内容各是什么?(4分)(2)两首诗在构思上有着相似之处,请结合诗作内容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催诗抒发游子飘泊天涯的思乡之愁;李诗则抒发自己爱国忧国之情和报国无门之愁。
(2)两诗首联都从楼台命名的传说落笔,然后展开想象;颔联通过古与今、幻想与现实的对照,把古今盛衰的历史变化和人事兴亡的悲哀做了高度的艺术概括,为全诗定下吊古伤今的基调;颈联则由古及今,极目远眺,着笔于眼前实景的描绘;尾联即景生情,都以“愁”字作结。
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颇有章法。
【对比赏析】:《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题鹤林寺》《题鹤林寺僧舍》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题鹤林寺》《题鹤林寺僧舍》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题鹤林寺①僧舍
[唐]李涉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春晚游鹤林寺寄使府诸公
[唐]李端
野寺寻花春已迟,背岩唯有两三枝。
明朝携酒犹堪赏,为报春风且莫吹。
[注]①鹤林寺:今江苏省镇南郊著名古寺,汤文宗时李涉贬官南方曾游。
1.请指出两首诗运用的手法有什么不同,并作简要分析。
(4分)
2.两首诗表现的感情有什么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4分)
【参考答案】:
1.(4分)①李涉诗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写自己终日醉生梦死、带着勉强情绪登山赏春是抑,写自己偶过鹤林寺与僧谈话、偷来平生难得的闲暇是扬。
②李端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写春末意兴盎然地寻得山寺旁两三枝难得的野花、央求春风切莫吹落这野花是实写,想像明天携酒重赏这野花是虚写。
(每点2分,其中手法1分,分析1分)
2.(4分)相同:两首诗都表现了春末游寺的快乐。
李涉诗表现的是逢僧谈话、难得清闲的快乐,李端诗表现的是寻得佳花、爱惜难舍的快乐。
(2分,观点1分,分析1分)不同:李涉诗还表现了惜春与怀才不遇的惆怅。
终日醉梦、勉强登山、慨叹清闲难得透露着惆怅情绪。
(2分,观点1分,分析1分)。
吕本中《木芙蓉》和范成大《窗前木芙蓉》古诗词比较赏析
吕本中《木芙蓉》和范成大《窗前木芙蓉》古诗词比较赏析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木芙蓉①[宋]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宋]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②青女③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④看。
【注释】①木芙蓉:木本植物,秋天开各色大花,甚为艳丽。
还有别名拒霜。
①更凭:哪怕,就算是。
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①愁红怨绿:花叶残败的样子。
1.《木芙蓉》中的“_______”和《窗前木芙蓉》中的“_______”这两句,均采用拟人修辞,来表现木芙蓉不畏寒冷、努力绽放的情景。
2.两首诗写木芙蓉,都运用对比手法来表达情感,请选其中一首作具体分析。
【答案】1.雨后霜前着意红辛苦孤花破小寒2.《木芙蓉》中诗人把木芙蓉与桃李进行对比,抒发自己也要像木芙蓉那样,不管环境有多恶劣,有多艰难,也依然从容淡定,坚持走自己的路的情感。
《窗前木芙蓉》中诗人把木芙蓉不怕寒霜、傲然怒放的样子和一般的花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样子进行对比,表现自己坦然面对生活的苦难(不向命运低头),纵然内心酸楚,但不去抱怨,坚忍镇定的情感。
【解析】1.本题考查诗文欣赏和拟人修辞方法的运用能力。
“雨后霜前着意红”中“着意”二字,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出木芙蓉不畏风雨寒霜、从容自在、用心开花的风采。
“辛苦孤花破小寒”中“辛苦”“破”,同样采用拟人的手法描写木芙蓉虽在孤寂、辛苦的处境中,但能冲破小寒,孤花独放。
2.本题考查对比的写法。
结合文本找出对比的内容即可。
答题模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特点),表达了人物……情感。
《木芙蓉》中诗人把木芙蓉与桃李进行对比,“犹胜无言旧桃李”,借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典故。
诗人在这里说木芙蓉“犹胜无言旧桃李”,就是说它的品格比桃李更让人敬佩。
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木芙蓉的不管环境有多恶劣,有多艰难,也依然从容淡定,坚持走自己的路的情感。
《沁园春·雪》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对比赏析
《沁园春·雪》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对比赏析苏教版七下第六单元“诗词拔萃”中选了许多名家的经典之作,这一单元的教学参考目标提出要“感受诗歌中的形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体悟诗歌凝练、生动、含蓄的语言,从中受到感染。
通过欣赏、品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些目标,编者将一些篇目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欣赏。
例如毛泽东与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
我在教学中尝试将《沁园春.雪》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对比,从而更好地赏析两首词作。
之所以选择这两首词,是因为我觉得两者之间有不少共通之处。
首先毛泽东与辛弃疾都处在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遭到极大危机的年代,都有强烈的爱国之情、救国救民的远大理想和杰出的军事才能;其次,他们的作品都属于典型的豪放派,气势宏大壮阔;再次,就这两篇作品而言,都有很出色的描写、议论与抒情。
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个人的境遇不同,两篇作品的情感主旨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在比较中,可以品味出许多妙处。
一、描写的内容两首词作都有场景描写,也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但是《沁园春.雪》以自然景物为对象,作者一开场,就是大手笔:“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可以想见,在雪花纷飞的冰天雪地中作者是在登高远眺的,轻盈舞动的雪花丝毫不能阻碍他的视线,他望尽了北国风光,长城内外,黄河上下尽收眼底,这是他看到的景,也是他心中祖国大好河山在眼前的浮现,但这景物“惟余莽莽”,是否有点单调甚至缺乏生机?原来这是天公在施威,严寒酷烈到连平时一泻千里的黄河也“顿失滔滔”,硬是被冻结了停顿了,天地一下子是如此的凝然安静,可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群山高原却呈现了另一种风貌:“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作者化静为动,运用比喻让群山像蛇般蜿蜒延伸,让高原像奔跑的白象一般呈现一种奔腾向前之势,它们一直来到天边,为的是“欲与天公试比高”,这种拟人的运用,难道仅仅为了写群山高原有多么长多么高吗?绝不是的。
【古诗文阅读】李白《独坐敬亭山》柳宗元《江雪》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古诗文阅读】李白《独坐敬亭山》柳宗元《江雪》阅读答案对比赏析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我们不能厌倦彼此,只有静亭山。
【注】作者天宝三年离长安,十余年后李白秋游宣州时作此诗。
姜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这首诗是作者在改革失败后雍正被贬为雍州时写的。
(1)两首诗中都着一“独”字,请分别谈谈“独”在诗中不同的意蕴。
参考答案:诗“都”中的“都”侧重于描述风景的特征,描绘“孤独的云”的形象,这为整首诗创造了一个孤独的循环,也暗示着诗人被降职,过着孤独而适应的放逐生活。
/诗“江”中的“孤独”起到了脚注的作用,描绘了“孤独的渔夫”的形象,展示了被轻视的诗人顾青对生活的态度。
(2)两首诗在写景技巧上异中有同,试综合赏析并指出它们的相同处。
答:这两首诗都是关于风景和感情的。
《孤独》一诗以“鸟”和“云”为山景,体现了诗人因缺乏才华而感到孤独,然后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的感觉。
/《河流》描绘了“鸟飞走”和“人消失”的雪景,它展示了一个被轻视的诗人的骄傲和高贵的心,他不怕孤独和寒冷的河雪。
(右)对比赏析《独坐静亭》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
从表面上看,这首诗是关于独自在静亭山旅行的兴趣,而其深层含义是诗人一生中的孤独感。
诗人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景物以生命,使景亭山人性化,栩栩如生。
作者写的是他的孤独,他未能实现自己的才华,但也写的是他的坚定,寻求安慰和生存的性质。
这首诗是诗人抒发精神世界的好作品。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山水诗,描述了一幅江乡雪景图。
山山是雪,路路皆白。
飞鸟绝迹,人踪湮没。
遐景苍茫,迩景孤冷。
意境幽僻,情调凄寂。
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
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
这首诗的标题是“河雪”。
但作者没有指出这个话题。
他首先写的是千山万水的寂静。
鸟儿不飞,行人消失。
然后,随着笔的转动,在孤独的船上钓鱼的棕榈翁的形象被展现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首诗的对比赏析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
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
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
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
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
“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
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
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
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
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
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
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
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
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
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
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
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
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李白另有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可资比较: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
此诗一上来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
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作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
一句之中,以两种不同的事物来对比,写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词,精炼而又自然。
次句接写当前景色。
青青新柳之外,还有一些女子在唱着菱歌,无限的春光之中,回荡着歌声的旋律。
杨柳又换新叶,船娘闲唱菱歌,旧苑荒台,依然弥漫着无边春色,而昔日的帝王宫殿,美女笙歌,却一切都已化为乌有。
所以后两句便点出,只有悬挂在从西方流来的大江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她,才照见过吴宫的繁华,看见过象夫差、西施这样的当时人物,可以作历史的见证人罢了。
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意。
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