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对比阅读分析
(完整版)王之涣诗对比阅读
(完整版)王之涣诗对比阅读
本文旨在对王之涣的两首诗进行对比阅读,分析其主题、情感
和修辞手法的异同。
以下是对两首诗的分析:
诗一: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该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描绘黄河入海的壮丽景象,表达
了作者对壮丽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和“黄河
入海流”揭示了大自然的广阔和无穷,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达了作者的进取心和追求无限的精神。
通过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王之涣成功地将自然景观与人的情感连接起来,使诗歌更具表现力。
诗二:登鹳雀楼(现代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但愿在巅楼。
该现代诗与王之涣的古诗有相似的开篇,但末句有所不同。
现
代诗中的“但愿在巅楼”与古诗中的“更上一层楼”相比,表达了作者
的愿望和希冀,并强调了追求卓越的精神。
通过这种修改,现代诗
更贴近现代人的思想和情感,使读者更易于产生共鸣。
总结
王之涣的两首《登鹳雀楼》诗采用了相似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但在表达和情感方面有所不同。
古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作者
对壮丽自然的赞美,而现代诗则更强调了作者内心的愿望和对卓越
的追求。
这两首诗的对比展示了王之涣作品的多样性和丰富的情感。
以上是对(完整版)王之涣诗对比阅读的分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对比+课件
2.释运用(结合具体诗句,阐释诗句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
3.评效果(具有什么样的效果,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答题思路
答题思路:
1.①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②前几句写……,后几 句写……。前后(或者两者)对比鲜明,反差强烈。③深 刻地揭示了(写出了)什么样的(思想内容),表达了(抒发 了)什么样的(感)。
(1)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以松“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来 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
设题方式:
答题步骤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3.赏析这首诗(词)对比的艺术特色。
答题步骤:
1.点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
结合相关内容
2024年新高考Ⅰ卷古代诗歌阅读
相关答案展示
没有注意到对比
2024年新高考Ⅰ卷古代诗歌阅读
相关答案展示
没有结合诗歌中的相关的具体内容
标准答案展示
诗中通过“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进行对比,刚开始听 到泉声时,以为是溪水就在门口,而长时间听后,又怀疑屋子像在船上, 通过初听和久听的不同感受对比,生动地写出了泉声的变化多样和神奇 美妙;
6.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杜甫《绝句》)
衬托 对比
再 会
诗歌中的对比方式
明暗的对比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杜甫《春夜喜雨》
“云俱黑”则形容乌云密布,天空一片漆黑。这一句通过“黑”字 的运用,营造出一种压抑、沉闷的氛围,暗示着春夜雨前的景象。“江 船火独明”,诗人将视线从昏暗的天空转向江面,发现了一艘江船上的 灯火在黑暗中独自闪烁。这里的“独明”与前面的“俱黑”形成了鲜明 的对比,使得江船上的灯火显得格外醒目和温暖。这种明暗的对比不仅 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还使得诗句的意境更加深远。
古诗对比阅读的方法
古诗对比阅读的方法
以下是三条关于古诗对比阅读方法的诗句及出处意思,还有相应例子:
1.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题西林壁》。
意思就是从不同角度去看庐山,会呈现出不同的样子呀。
就好比读两首不同诗人写月亮的诗,你从意境的角度去看,和从用词的角度去看,那感受能一样吗?比如说读李白的《静夜思》和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从思乡的情感角度和从诗歌的画面感角度去对比,不就能发现更多的精彩嘛!
2.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这就是说光从书本上得到知识还不够啊,得亲自去实践体会才行。
在古诗对比阅读中也是这样啊!光知道两首诗的字面意思哪够呀!得去深入感受诗人当时的心境。
就像对比杜甫的《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你不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去感受,怎么能真正理解他情感的变化呢?
3.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意思是要问那池塘的水为啥那么清澈,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进来呀。
我们对比阅读古诗也得找到那个“源头活水”呀!要去挖掘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
比如对比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琵琶行》,去探究他为何能把不同的故事写得如此动人,不就是要找到他创作的根源嘛!
总之,古诗对比阅读不能浮于表面,要多角度、深层次地去挖掘和体会呀!这样才能真正领略到古诗的魅力呢!。
(完整版)辛弃疾诗对比阅读
(完整版)辛弃疾诗对比阅读辛弃疾,北宋末年的杰出词人,以其豪放痛快的作品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比分析辛弃疾的两首诗,探讨其主题、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异同。
诗一:《青玉案·元夕》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表达了对离别的思念之情。
诗中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的景象,以及作者心中对远方恋人的牵挂之情。
诗的主题以及情感皆属于离别与思念。
辛弃疾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景物描写,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明月照高楼”等,这些景物的描绘增强了诗的浪漫氛围,同时也暗示了诗中主人公的心情。
辛弃疾还使用了对比手法,以凸显离别的伤感。
诗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与《青玉案·元夕》不同,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表现出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情绪。
诗中描绘了作者游览建康时所见到的景象,以及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之情。
诗的主题以及情感皆属于社会抱怨和不满。
在这首诗中,辛弃疾运用了对比描写,将建康的景色与社会问题相互映衬,以体现出作者的不满情绪。
通过对世态炎凉的描绘,他抨击了当时腐败的政府和社会不公现象。
对比分析通过对比这两首诗的内容和主题,我们可以看出辛弃疾在不同的情境下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和态度。
《青玉案·元夕》表现出了辛弃疾对离别的思念与伤感,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则体现了他对现实社会的担忧和不满。
在艺术手法方面,《青玉案·元夕》运用了自然景物描写和对比手法,营造了浪漫而离别的氛围。
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则通过对比描写,将景色与社会问题相互烘托,增强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力度。
总而言之,辛弃疾的诗歌以其真挚、豪放的情感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无论是表达离别的思念,还是对社会不满的抱怨,辛弃疾的诗作都展示了他丰富的情感和深厚的批判意识。
古诗词对比赏析阅读
古诗词对比赏析阅读①无限情思寄楼台《黄鹤楼》和《登金陵凤凰台》都是因楼名而起兴,进而由传说展开遐想,抚古思今,感慨盛衰变化,接下来回归对眼前实景的描写,最后在此基础之上抒发愁情。
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①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②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①历历:清楚可数。
②乡关:故乡。
[诗歌鉴赏]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①。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②,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①古丘:古坟②浮云蔽日:比喻奸臣蒙蔽君主。
[诗歌鉴赏]李白年轻时第一次来到黄鹤楼,站在楼上看长江远景,心潮澎湃,即刻诗性大发。
怎奈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心头。
后来,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时,用崔颢这首诗的韵律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对比阅读]这两首诗虽都是触物兴感、登临抒怀之作,但却各有兴会,各抒其情,各擅胜境。
崔颢的诗突出的是乡愁,确实其对乡愁的抒写动人情肠,将中国人普遍具有的怀乡情结表现得气概苍莽、出神入化,特别呈现出一种突破格律、“不法而法”的奇崛之美。
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呈现出诗人关注现实、注意国家命运、渴望对国家有贡献的忧国伤时的心情。
②夜里赏花古人赏花总是别有一番情味,借景抒情的大有人在,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和苏轼的《海棠》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却大不相同。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惆怅①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②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释]①怅:伤感,愁闷,失意。
②明朝:明天。
[诗词鉴赏]诗文通过独特的视角,写出了作者对翰林院中牡丹的厚爱,以及因为花期将过而产生的恋恋不舍的复杂心态。
《王维诗对比阅读》
《王维诗对比阅读》
王维诗对比阅读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以清新淡雅、含蓄婉约而闻名。
在他的诗作中,常常运用对比手法来表达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本文将对王维的两首诗进行对比阅读,以探索他的创作风格和主题。
《登鹳雀楼》与《送人东游》
《登鹳雀楼》是王维的名篇之一,描绘了一幅壮美的自然景象。
诗中通过对比城市和乡村、春天和秋天、繁华和寂静等不同事物的
描绘,不仅展现出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宏伟,还寓意着人生的变幻和
无常。
相比之下,《送人东游》则展现了一种别离的情感。
诗中通过
对比远行和归乡、青年和老人、别离和相聚等不同情景的描绘,表
达了离别的忧伤和相聚的喜悦。
通过对比,王维让读者深刻感受到
人世间的离合悲欢。
对比手法的效果
王维善于利用对比手法来表达他的观点和情感。
通过对比,他
将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展现得十分鲜明。
这种对比不仅丰富
了诗歌的表达方式,还让读者在感受美的同时,深思人生和自然的
关系。
此外,王维的对比手法也体现了他对人性和命运的思考。
他将
对立的事物置于同一个诗句或诗篇中,表达了人们在面对不同选择
和境遇时的纷争和抉择。
这种对比不仅展示了王维的智慧,也让读
者更加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总结
通过对王维的两首诗进行对比阅读,我们能够感受到他的创作
风格和主题的多样性。
王维的对比手法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表达方式,还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思考人生和自然的关系。
这种对比让
诗歌更加鲜活和有力,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思考和感悟。
古诗对比阅读
古诗对比阅读古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情感。
在古代,诗歌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人们倾吐情感、抒发思想的重要媒介。
通过对比阅读不同古诗作品,我们可以深入探索其中的文化与情感内涵,进一步理解古人的生活与思考。
本文将通过对比《登鹳雀楼》和《静夜思》两首古诗,探讨古诗对比阅读的魅力。
首先,我们来阅读杜甫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并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诗中所描述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给人以广阔开放,无限辽阔的感觉。
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诗则体现了诗人的追求和向往,他希望能够登上更高的楼层,看到更广袤的风景,表达了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与之相对比,我们再来阅读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以寂静的夜晚为背景,通过描绘明月光辉以及诗人对家乡的思念,表达了诗人此情此景之间的情感交融。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以简单的词语勾勒出壮美的意境。
明月光落在床前,给人以宁静幽深的感觉,而望明月、思故乡则表达了诗人在远离家乡时的思乡情怀。
通过对比分析《登鹳雀楼》和《静夜思》,我们可以看到两首古诗不同的情感倾向和表达方式。
前者以壮丽的山川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豪情壮志的向往和追求;而后者则以静谧的夜晚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恋慕之情。
尽管两首诗均以不同的方式表达情感,但却都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通过这样的对比阅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与意境,感受到古人的情感与思想。
诗歌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形式,通过巧妙的表达和意象的运用,能够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感悟和共鸣。
通过对比不同古诗作品,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古代文化,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考方式。
古诗对比阅读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古代文化,还能拓宽我们的审美视野。
在古代,古诗的艺术形式多样,有五言、七言绝句,也有五言、七言律诗。
《次北固山下》对比阅读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一首七言绝句。
下面是这首诗的全文:
百川日东流,武陵别归楚。
桂苑珠宫飞彩雀,金阙前开二峰麓。
五百年来云一白,去岁城南却至北。
他时童子笑将语,暂惊残梦觉龙蛇。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历史变迁的思考,同时表达了对未来的期许。
这里有一些可以进行对比阅读的要点:
1. 自然景色的描绘:与其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歌相比较,可以观察诗人对于山川、楚地、桂苑等景物的独特描写,看他如何通过自然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2. 历史与时光的感慨:与其他表达历史感慨的诗歌相比,可以看出诗人对历史长河的感慨,对五百年流逝的思考,以及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思索。
3. 意象和抒发情感:比较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感情的手法,看是否有独特的修辞或意象,以及这些意象如何为诗歌的整体氛围和情感服务。
通过对比阅读,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感受到诗人独特的审美和情感表达。
(完整版)李清照诗对比阅读
(完整版)李清照诗对比阅读
概述
本文将对李清照的两首诗进行对比阅读,分析其主题、语言表达和意境差异。
诗一:《如梦令》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诗二:《如梦令对》
如梦令对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楼上,摇曳春风中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长洲
对比分析
- 主题差异:诗一《如梦令》主要描述了李清照在溪亭日暮的
情景,将自己陶醉于其中,流连忘返;而诗二《如梦令对》则描写
了青山依旧的景色,展示了岁月流转和故人离别的主题。
- 语言表达:诗一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当时的场景和李清
照的情感;而诗二则在传达主题的同时,加入了更多的修辞手法和
意象,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性。
- 意境差异:诗一的意境更多地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和李清
照的情感体验;而诗二则更深入地表达了岁月的流转和人事的变迁,呈现出更为广阔和深远的意境。
结论
通过对比阅读李清照的两首诗,《如梦令》和《如梦令对》,
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诗人对自然、生活和人情的敏锐感知与表达能力。
两首诗在主题、语言表达和意境上存在差异,展现出李清照的
多样化创作风格和情感世界。
以上为对《李清照诗对比阅读》的完整分析和总结。
古诗对比阅读分析
命题特征同一主题,两首诗歌,比较异同。
客观选择题比较异同。
例如: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主观题比较异同。
例如: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
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复习对策整理组诗,培养学生群诗阅读能力;精选习题,提高学生比较异同能力;在比较中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在比较中提高学生语言水平,把背诵复习、诗歌鉴赏与作文语言水平提高连成一线,形成体系。
高考真题举例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点评:题画诗歌,七言组诗,侧重审美,比较异同。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①陈与义其一巧画无盐②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③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含章④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⑤。
注①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
②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
③从教:任凭。
④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
⑤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9.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19答案C解析“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说法错误,墨梅图中并无桃李,诗歌中“桃李依然是仆奴”只是借用桃李来进一步衬托画中梅花的“清姝”。
失误:不选C.原因:不能理解如何描写梅花。
对策:抓住梅花,多维理解。
命题技巧:主句分析,紧扣审美,分析梅花。
20.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古诗歌对比鉴赏例析_
古诗歌对比鉴赏例析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元稹残灯无焰影幢幢, 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 暗风吹雨入寒窗。
舟中读元九诗白居易把君诗卷灯前读, 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 逆风吹浪打船声。
[思考]1.两首诗都写到了灯, 但写灯所起的作用异中有同, 请试作简要的分析。
2.两首诗的末尾使用了相同的抒情方式, 请简要说明其作用。
3.请指出两诗中运用细节描写的句子, 并作简要的赏析。
[思路点拨及参考答案]1.两诗都写到了灯, 但是作用不尽相同。
元诗中的灯是盏“残灯”, 昏暗的灯光下, 映照着人与物模糊的影子, 烘托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
诗人寓情于景, 抒写了内心难以言传的苦楚和对友人深切的牵挂。
白诗以时间为序, 先后三次出现“灯”字, 由“灯前读”到“灯残”再到“灭灯”。
这不是简单的“读君诗”的始末记述,而是其时诗人由读诗而引发万端感慨的真实心境再现, 甚至我们都可以真切地体会到诗人泪流满面的痛苦情状。
其中也不乏对友人由衷的担忧和真挚怀念。
参考答案元稹写灯的主要作用在于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 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对白居易遭贬的无限伤感。
白居易诗中三次写到“灯”, 真实地记述了白居易“读君诗”的过程以及流露出来的凄苦心情。
两诗都分别表现出对友人命运的担心和深切的怀念之情。
2.总的来讲, 两诗都是以叙事为主, 以写景作结。
元诗先以景渲染气氛, 接着记叙了诗人听到友人被贬之后极度震惊的情形, 最后又将自己浓重的愁绪含蓄地融于景物描写之中, 起到了言有尽而情无限的作用。
白诗用看似平静的语调,叙写了诗人从“把君诗”到“犹暗坐”的痛苦经历, 结尾又以极富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诠释了内心难以名状的悲愤之情。
情景交融, 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参考答案两诗结句都用了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间接抒情方式, 均以凄凉之景烘托出诗人此时此刻绵长无尽的凄苦之情。
3.在中国古典诗词中, 深化诗歌的主题, 揭示人物在特定场合下细微复杂的心理, 有时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所起到的作用是其他手法无可替代的, 而且中国古代诗人又非常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细节。
钱塘湖春行课内对比阅读古诗
钱塘湖春行课内对比阅读古诗
《钱塘湖春行》是宋代文学家陆游的作品,描写了他游览钱塘
江时的景色和感受。
这首诗可以进行课内对比阅读,与其他古诗进
行比较,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
首先,可以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进行对比。
两首
诗都以描写自然景色为主题,但《钱塘湖春行》更注重细腻的描写,通过对江水、山色、花草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而《登鹳雀楼》则更注重对历史和人文的思考,通过对楼上楼下的
景色和历史人物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衰和人生短暂的感慨。
其次,可以与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进行对比。
两首诗都
以描写春天的景象为主题,但《钱塘湖春行》更注重对江南春天的
描绘,通过对春雨、春风、春色的描绘,展现了江南春天的生机和
美丽。
而《春晓》则更注重对春天的感受和思考,通过对清晨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此外,可以与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进
行对比。
两首诗都以描写夜晚的景色和感受为主题,但《钱塘湖春行》更注重对夜晚的描绘,通过对月亮、星光、夜色的描绘,表达
了作者对夜晚的喜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则更注重对秋夜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通过对凉风、秋虫、寂静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和人生短暂的感叹。
通过对比阅读《钱塘湖春行》与其他古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独特之处。
每首古诗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表达方式,通过对比阅读,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古人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能够提升我们对古诗的欣赏水平。
中考语文“古诗阅读(对比)”题型分析及应试锦囊
中考语文“古诗阅读(对比)”题型分析及应试锦囊中考导向近年来所考查的古诗词鉴赏命题形式不仅是单一的一首古诗词,趋向于两首古诗词或诗文结合的互文阅读。
在这一节里,主要讲一讲古诗词的对比阅读。
诗作大都一篇来自课内,一篇来自课外。
也有两篇均来自课外,或只出现课外的诗篇,课内的内容不呈现。
从两首诗歌的相关性来说,可以是同一作者、题材,或时有同一意象、关键词等。
从比较的方式来看大致有两种:相同点或不同点。
从比较的内容来说,主要是比较两诗意象、意境等内容上的异同,比较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异同,比较字词锤炼及其效果的异同,比较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异同等。
题型解析题型一比较诗歌的内容(一)浣溪沙宋·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山行宋·叶茵青山不识我姓字,我亦不识青山名。
飞来白鸟似相识,对我对山三两声。
例1.如果说《浣溪沙》中的主人公是故地重游,那么《山行》中的主人公则是,这从“”一词可以看出。
【解析】此题着眼对两诗内容的比较。
题目限定了答题的范围“《山行》中”,研读诗句“青山不识我姓字,我亦不识青山名”抓住关键词“不识”,再结合题干中“《浣溪沙》中的主人公是故地重游....”不难用四字短语概括出《山行》中的主人公“初来乍到”“初到此地”。
【答案】初到此地(初次来到这座青山)不识。
(二)月夜唐·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①南斗斜。
今夜偏知②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早行宋·陈与义露侵驼褐③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释】①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
②偏知:才知。
③驼褐: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例2.《月夜》描写的是时节的景象,《早行》描写的是时节的景象。
【解析】我们根据题意找出诗中相应的关键词“春气(暖)”“虫声新透”和“露侵”“晓寒轻”。
由此可以看出这两首诗描写的分别是春天和秋天。
比较阅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阅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比较阅读是指通过对比不同文本之间的异同之处来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的方法。
在古诗词教学中,比较阅读可以通过对比不同的诗词作品、不同的诗人风格或不同时期的作品来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比较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意境和艺术特色,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品味水平。
1. 对比不同诗词作品通过对比同一主题或同一情感表达的不同诗词作品,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情感体验和表达方式,进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和文学修养。
可以选择苏轼的《水调歌头》和陆游的《钗头凤》进行对比,让学生领略不同诗人在同一题材下的表达风格和感情表达方式,从而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对比不同诗人的作品,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诗人的创作特点和艺术风格,提高他们对诗词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可以选择李白和杜甫的作品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到李白豪放奔放的创作风格和杜甫沉郁深沉的诗意情怀,激发学生对诗词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三、比较阅读对学生的作用和意义1.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2. 提升情感修养比较阅读可以让学生在不同诗词作品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方式,从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和审美情趣。
学生可以通过对比体验到不同诗歌所带来的不同情感冲击,培养出豁达的胸怀、宽广的情怀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3. 拓展历史文化视野比较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和变化,拓展他们的历史文化视野,提高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可以通过对比感悟到不同时期的诗词作品所反映出的社会文化差异,增进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感悟。
四、比较阅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策略在实际的古诗词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运用比较阅读这一教学方法,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策略。
以下是一些比较阅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策略:1. 精心选择对比材料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精心选择对比的诗词作品、诗人风格或时期背景。
对比材料的选择应该既具有代表性,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以便学生在对比中能够感受到明显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在实践中提升他们的鉴赏能力和思维水平。
古诗词对比阅读的答题技巧
古诗词对比阅读的答题技巧
古诗词对比阅读的答题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寻找异同点:对比阅读的核心就是寻找两首诗词的异同点,这可以通过比较诗词的主题、情感、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来实现。
2. 理解诗词背景: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和风格等,有助于深入理解诗词内涵,找出异同点。
3. 抓住诗词意象:意象是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比阅读时需要特别关注两首诗词中的意象,分析其相同和不同之处。
4. 品味语言特色:古诗词的语言精练、富有韵味,对比阅读时要仔细品味两首诗词的语言特色,如炼字、修辞、节奏等。
5. 把握思想感情:思想感情是古诗词的灵魂,对比阅读时要深入体会两首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其异同。
6. 探究文化内涵: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比阅读时要探究两首诗词的文化背景,理解其文化内涵的异同。
在具体答题时,可以根据题目要求,结合两首诗词的具体内容,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得出准确的答案。
同时,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条理性,让答案更加清晰明了。
09古诗词鉴赏之对比阅读-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江苏通用)
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江苏专用)09古诗词鉴赏之对比阅读(解析版)目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标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考查重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主要题型】....................................................................... 错误!未定义书签。
【命题趋势】.. (2)【备考策略】 (2) (2)考点1:内容、情感比较 (2)考点2:意象、意境、形象比较 (4)考点3:语言赏析比较 (5)考点4:手法、技巧比较 (7) (9)古诗词比较阅读应对策略 (9) (10)【课标要求】所谓古诗词比较阅读,就是将内容和形式有一定联系的两则或几则古诗词材料放到一起,让考生分析比较,求同存异,深入理解材料的内涵和本质。
这是课内知识达成和课外迁移能力的综合考查,可以“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维素质。
【考查重点】内容、情感比较;意象、意境、形象比较;语言赏析比较;手法、技巧比较。
【主要题型】命题方式通常有:1、甲诗包含了怎样的哲理?它与乙诗中哪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2、甲诗和乙诗抒情方式和书法的情感有何不同?3、结合具体诗句,比较甲、乙两诗在内容上的异同4、同是送别诗,两首诗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该手法的运用却有差别,试结合具体诗句比较其不同之处。
古诗鉴赏对比阅读答题技巧
古诗鉴赏对比阅读答题技巧原文:《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衍生注释:“床”在此诗中并非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睡觉的床,有的说是“井栏”之意。
“疑”是好像的意思。
“举头”即抬头。
二、赏析:这首诗语言清新朴素,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把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那透过窗户洒在地上的月光,恍惚中让人以为是秋霜,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
抬头仰望明月,不禁低头沉思起故乡来,简单的动作,深刻地展现了游子的思乡之苦。
这短短四句,就如同一幅简洁而又意味深长的画卷,难道不让人感慨万千吗?三、作者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的诗作风格豪放飘逸,充满了想象力和浪漫色彩,就像那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整个唐诗的天空。
四、运用片段:“哎呀,我独自一人在异乡求学,每当夜晚看到那皎洁的月光,就仿佛置身于李白的《静夜思》中,那种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难道你们就没有过这样的感受吗?”原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一、衍生注释:“异乡”指他乡、外乡。
“异客”指在他乡生活的客人。
“佳节”通常指重阳节。
“茱萸”是一种植物,古时人们在重阳节有插茱萸的习俗。
二、赏析:首句写身处他乡的孤独,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强调了诗人的孤独之感。
每逢佳节,这种思乡思亲之情愈发浓烈,后两句通过想象兄弟们登高的情景,进一步烘托自己的孤独和对亲人的思念。
整首诗情感真挚,朴素自然,犹如一颗真诚的心在倾诉,怎能不让人感动呢?三、作者介绍:王维,字摩诘,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他的诗作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风格清新淡远,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美感。
四、运用片段:“今年重阳节,我因为工作不能回家,这时候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一直在我脑海中回荡。
我就像诗中的主人公一样,思念着远方的亲人。
难道只有我有这样的体会吗?”原文:《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杜甫诗对比阅读》
《杜甫诗对比阅读》
杜甫诗对比阅读
本文通过对杜甫两首诗的对比阅读,展示了他在不同时间段面对战争的不同态度和表达方式。
这两首诗分别是《战城南》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战城南》
这首诗写于杜甫逃离长安时期的战乱背景下。
诗中描绘了长安一带的战场,表达了杜甫对于战争和战乱所带来的不幸和痛苦的深切关注和强烈愤慨之情。
他在诗中使用了描写战场现象和战争残酷景象的手法,通过细腻的描绘和鲜明的色彩,使读者感受到了战争所带来的悲剧和破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的作品,描写了他在逃亡途中所居住的茅屋被秋风所吹垮的情景。
相比于《战城南》,这首诗展示了杜甫晚年
对战乱的淡然态度和对宿命的接受。
他用简洁而深刻的词句,表达了对于生活不易和命运无常的思考和领悟。
通过对这两首诗的对比阅读,我们可以看到杜甫在不同时间段的生活境遇中,以及面对不同的战争和困境时,表达出的截然不同的情感和态度。
这也体现出了杜甫作为一位伟大的诗人,在其诗歌中展现出的独特性和深远的思想。
对比阅读 加深理解――《古诗两首》导读
对比阅读加深理解――《古诗两首》导读引言阅读是我们获取知识、提高自身素养的一种重要方式。
而对比阅读则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方法,通过将不同文本或者相同主题的不同文本进行对比,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和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古诗两首》进行对比阅读,来探讨对比阅读对加深文本理解的作用。
一、诗歌背景《古诗两首》分别是《静夜思》和《登鹳雀楼》,两首诗均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
1.《静夜思》《静夜思》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描述了诗人在一个寂静的夜晚,思念故乡的情景。
诗中表达了诗人心中的乡愁和孤寂之情,以及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2.《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杜甫另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写景手法巧妙,给读者带来一种宏伟壮丽的感觉。
这首诗以写雁为引子,描绘了鸟群飞翔,以及登上鹳雀楼后所感受到的壮丽景色,展现了诗人豪情壮志和对时代的思考。
二、对比分析通过对比阅读《静夜思》和《登鹳雀楼》,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杜甫的创作思想和文学风格。
1.主题对比《静夜思》的主题是诗人怀旧乡愁之情,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追求。
而《登鹳雀楼》的主题则是塑造了诗人理想中的豪情畅怀和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
2.视角对比在《静夜思》中,诗人的视角是内心感受,通过揣摩外界环境,抒发内心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而在《登鹳雀楼》中,诗人的视角是外在事物的描述,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鹳雀楼的壮丽景色,来表达对时代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
3.情感表达对比《静夜思》中流露出的情感是一种淡淡的乡愁和孤寂之情,而《登鹳雀楼》则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4.修辞手法对比在《静夜思》中,杜甫运用了平实而富有意境的描写手法,通过灵动的咏史手法,表达了内心的孤独和乡愁之情。
而在《登鹳雀楼》中,杜甫则通过细腻的写景描写和雄浑的辞章,表达了对壮丽景色的赞美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三、对比阅读的作用通过对比阅读《古诗两首》,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人杜甫的创作思想和文学风格。
对比阅读能够帮助我们发现并理解文本中的细微差异和相似之处,从而更全面地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所要表达的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的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与单篇诗歌阅读只有 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一是 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 对比阅读多了一道“作比较”这一 程序。所以比较阅读功夫还是要下 在读懂诗歌上,下在对诗歌的理解、 分析、鉴赏上。关键是知同辨异。
[双调]
清江引
曲 题
贯云石
曲牌名
咏物诗
咏梅(其一) 南枝夜来先破蕊,泄露春消息。偏宜雪 月交,不惹蜂蝶戏。有时节暗香来梦里。 咏梅(其三) 芳心对人娇欲说,不忍轻轻折。溪桥淡 淡烟,茅舍澄澄月。包藏几多春意也。
贯云石(1286~1324) 元代散曲作家。出身维 吾尔族贵胄。原名小云石海涯,因父名贯只即 以贯为姓。自号酸斋又号芦花道人。自幼武 艺超群,后弃武学文,接受汉族文化。善书 法,草隶等书,变化古人自成一家。尤以散 曲最著。他以胄子袭位仕途本颇顺利,未及 弱冠即任两淮万户府达鲁花赤,27岁为翰林 侍读知制诰,翌年却辞官隐居,有飘然世外 之志为人疏放旷达。作品风格基本上属豪放 派以清俊见长。风格形成与他出身西域武官 家庭有关,同时也染上了江南文学清秀媚丽 的色彩。他的啸傲山林的作品尤为飘逸俊放
第一首直接写梅,梅带来了春的消息, 侧重写梅的高洁,第二首通过对外界环境的 描写衬托出梅的品格
前者侧重于虽没有蜂蝶戏的风光仍以暗 香回报社会,后者侧重于写梅的娇嫩可爱。
前者侧重在写梅凌寒独自开,唯有暗香 来的美丽情境,抒发自己有梅一样不畏困难, 坚守志向的高尚品格。后者重在描写梅的柔 美,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运用某种手法通过某事物的特征表达了什么
②两首小令都是咏梅,但在状物言志上各有 侧重,请作简要分析。(4分)
两首诗所状之物都是梅,都运用托 物言志的手法,但抒发的“志”不 同 两首小令都写梅花,前者(其一)赞美梅花 迎雪竞相开放,报春而不争春、幽香而不媚 众的凛然风骨,表现了诗人贞洁自守、不逐 流俗的高尚品格。后者(其三)描写郊外野梅 在烟笼月罩中娇美动人的风姿与神韵,抒发 了诗人对野梅的倾心赞赏和无限爱怜之情。
问题:
①从“南枝夜来先破蕊,泄露春消息”和 “溪桥淡淡烟,茅舍澄澄月”这两句中任选 一句,就其手法和效果作一简明赏析。(4分)
变式:赏析这两句在表达技巧上的不同之处
赏析表现手法入格: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
பைடு நூலகம்
意+主旨情感) 前句“泄露”二字将梅花拟人化,写梅 花无意中泄露了春的消息,形象生动地描绘 出梅花南枝早绽、隐秘报春的势态,表达了 诗人喜悦的心情。
古典诗歌鉴赏
选材包括唐诗、宋词、元曲、及明 清诗词,从不常见的诗词到非常熟悉的 篇目。
考查点包括对诗歌中的词语解 释、句意理解、内容概括、形象 分析、写作手法的分析、语言风 格、及思想内容的评价。
比较阅读的设题点
①诗作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出来 的情感;②诗句的意思和作用;③诗 作塑造的主要形象、创设的具体意境 等;//④遣词的生动、形象、精巧; ⑤诗句的修辞手法、艺术手法的功能、 作用;⑥诗作的语言风格、结构的总 体安排、诗句在文中的作用等。还有 一些典故的运用、反向衬托的作用等。
后句从侧面以景衬梅,那淡淡的烟霭, 宛如给梅花披上了一层轻盈的面纱,澄澄的 月华衬托出梅花绰约英姿,赞美了梅的神秘 朦胧之美和晶莹玉洁之秀。(或对仗工整运 用叠字,使诗歌音韵和谐,强调环境特点, 烘托情感 ) 文字表达的要求:
1.表达的过程要完整,总结大体的答题格 式。2.按要求回答,顺话答音,重点明确。 3.表达要流畅 一是指文句通畅,二是指先 后有序,三是指用语准确、表达到位,答 完题后读一读,看有没有病句。
其一: 一二句写梅花破蕊报春最先向人间泄露 春的消息。注意“南枝” “夜来”“先”, “泄露”。隐秘报春、诗人盼春、喜悦。
三四句写梅花的个性品质。注意“偏”, “雪月”,“不惹”,“蜂蝶”。迥异群芳、 高洁无暇、不趋时媚众、坚贞自守。
五句写梅花的幽香入梦。注意“暗香”
赞美梅花在冰雪严寒中竞先早放报春而不争 春,幽香而不媚众的凛然风骨和高标逸韵, 表现了诗人不逐流俗贞节自守的高尚品质
后句用环境描写衬托梅花,溪桥边有淡淡的烟 雾茅舍边有澄澄的月色笼罩着,这景给梅增添了 几许柔美的色彩,使梅的形象立刻呈现在眼前。
总结
1、理解诗题 题目是引发作者情思的端点
交待写作对象和写作意图 2、了解作者 诗是作者在特定时期思想感 情的反映,根据自己所学了解作者的生活时 代、思想情感及艺术风格等是必要的
其三:
注意:“芳心”“娇欲说”“不 忍”“轻轻”,“溪桥”“烟”“茅 舍”“月”,“包藏”。 一二句写梅的娇态 三四句写梅的环境 五句写梅包藏春意
写了郊外野梅在烟笼月罩中娇美动人,意态 朦胧的幽姿和神清骨秀、春情无限的风韵,抒发 了诗人对野梅的倾心赞赏和无限爱怜之意。
品评答案:
前句作者给梅赋予了生命,将梅的开放比 作是泄露春的消息,思路新奇,独具匠心。 前句作者把“南枝”拟人化,把“南枝破 蕊”作为春天来到的预兆表现了作者对梅的 喜爱之情
前句用拟人的手法。南枝在夜里先开花了, 泄露了春天即将来的消息,生动活泼的写出 梅花在冬天开花,不为严寒,带给人春的暖 意。
品评答案:
第二句采用了对偶的手法,溪水桥边有烟冒出, 茅舍上空有明月的一幅美好景象,突出环境特点。
后一句用了白描手法,勾勒出了溪桥、茅舍、 澄月组成的一幅画面,给人一种幽静的感觉。表 现出梅恬淡的品性。
3、理解诗句 从整体把握到词句理解。咏物
诗要把握所咏之物的特征及作者寄寓的情感、 诗的意境等。注意注解、审读题干
4、鉴赏评价 对字词句、思想、艺术进行
鉴赏评价,心中要有诗歌鉴赏的知识储备
作业:5年 高考247页 第1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