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历史时空框架的实用性—以2019年全国卷开放式试题为例

合集下载

浅析高考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考查——以2019年全国1卷文综42题为例共27页文档

浅析高考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考查——以2019年全国1卷文综42题为例共27页文档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浅析高考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考查——以 2019年全国1卷文综42题为例
31、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32、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33、倾壶绝余沥,窥பைடு நூலகம்不见烟。
34、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 扬明辉 ,冬岭 秀孤松 。 35、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谢谢

2019年高考文综全国卷历史试题评析

2019年高考文综全国卷历史试题评析

高考评析| 调整特点导向——2019年高考文综全国卷历史试题评析调整特点导向——2019年高考文综全国卷历史试题评析2019年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三套文综历史试卷,贯彻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遵循“一核四层四翼”评价体系要求,体现“立德树人”的政治导向,落实了《考试大纲》修订的精神。

命题正确处理实验版课标与2017年版课标的关系,聚焦学科主干内容,注重考查历史学科的核心价值、必备知识、关键能力,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取得新突破。

试题加强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考查,力求“知识”“能力”“素养”的有机统一,对高中素质教育和历史教学有着明显的导向性性。

试题遵循近年来形成的命题风格与设计思路,“稳中有变,变中求新”,力求继承与创新并存,试卷结构、题型与往年基本一致,试题情境和问题设计得以完善和改进。

依据高校的选才要求,试题扩大了知识广度和深度的考查;结合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延续了2018年调整试题难度的做法。

整体看,三套试题质量较高,符合2019年考试大纲的要求和教学实际,难度适中,有一定区分度和效度,发挥了服务高校选拔德才兼备人才和引导中学历史教学的双重效用。

一、试卷结构2019年全国文科综合试卷历史必做题试卷结构如下:依据上表,从通史角度分析,整体上各部分内容的考查比重,与2018年相比中国古代史、世界史基本持平,中国近现代史的比重有所加大,基本符合考纲和教材的实际。

但将Ⅰ卷、Ⅱ卷、Ⅲ卷分开计算,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考查比重增减情况不一,这体现了命题对各部分内容考查的比重具有灵活性和随意性的特点。

从模块角度分析,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考查内容的选取及其所占比重,体现以下突出特点:第一,与2018年相比,政治史基本持平,经济史的内容略有降低,文化史的内容略有提升,三个模块的比重基本平衡。

第二、三套试卷第42(41)题的政治、经济、文化内容交织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综合性增强。

2019年高考历史开放性题目解题指导

2019年高考历史开放性题目解题指导

3.要遵循一定的答题模式(总--分--总)
书写要规范,工整美观,模式如下: 观点:××××××××××××。(2分) 说明理由(持论有据):×××××××,×××××××××, ××××××××××,×××××××××,×××××××××, ××××××××。(运用材料中的史实及所学知识作为论据 ,语文表达符合逻辑,层次性)(8分) 总结:前后照应,理论升华。 (2分)
1.42题一般说有四种形式,其答题方法如下: ①评析: 材料观点---表明态度——持论有据、分析原因、影 响——总结升华。 ②论证:依据材料、自拟论题(观点)——持论有据、分析 原因、影响——总结升华。 ③解读: 解读材料、提练观点——持论有据、分析原因、影 响——总结升华。 ④信息:依据材料、提取信息(观点)—-持论有据、说明 原因——总结升华。
在“答题要求”上以“观点明确”取代以往常用的“观点正确”。这 “一字之变”也体现了命题指导思想与评价观念的重大转折——鼓励学 生大胆表达、言之成理、自圆其说。
三、国卷第42题解题方法指导
了解评卷评分结构
答题的基本原则
开放性试题评分结构 主要有:观点分、论 证分、结构分、逻辑 分、表达分、整体评 价分等。
先找出几个大果、小果,再选取其中一个最 熟悉的果,依果寻因。
宏观找大果 微观找小果 (提示:材料最关键的信息点是1940年)
国史大纲有两个大果四个小果
两大果: 一是钱穆为什么要写《国史大纲》? 二是钱穆写《国史大纲》意义和作用在哪里?
四小果: 一是国民应略知本国历史。 二是国民应对本国历史有温情与敬意。 三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四是懂历史国民越多,国家越有希望。
重视唯物史观的考察和运用2011年以来全国卷第42题已先后运用过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革命史观整体史观社会史观等来设计题目从根本上体现了引导考生用发展了的现代唯物史观解释历 Nhomakorabea的命题思想

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历史试题评析

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历史试题评析

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历史试题评析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历史在整体上延续了2018年的风格,试卷结构相对稳定,注重将历史元素与政治、地理、经济、文学等元素相结合,多维度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并突出对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人文精神与素养的考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大势。

同时,依据高校人才选拔需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侧重考查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贯通古今,关联中外,突出了高考的选拔功能和发挥引导高中历史教学、助推素质教育的作用。

一、充分体现2019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的新变化历年高考《考试大纲》公布后,处于备考期的高三师生往往更关注于考试范围及要求的变化。

而2019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颁布后,我们发现仅有的两处变化均位于《考试大纲》开篇的前两段,一是将考核依据的表述从2018年“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的要求制定”改为“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制定”;二是在考察目标的表述中增加了“考查考生的人文精神与素养,引导其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这两处变化,突出的关键词是“思想道德”与“素质素养”(科学文化素质、人文精神素养),而在2019年全国2卷文综历史试题中,有多道题目是围绕这两个关键词而设计的。

如26题通过程颢的一首诗来考查宋明理学,“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显然是对科学、人文素养的渗透;29题通过1919年全国各界联合会宣言的材料,考查“爱国觉悟”;32题摒弃了以往针对古希腊民主政治与罗马法这两个高频考点的考查,直接考查了古希腊“人文精神”,正确答案C选项的“人”大概是近几年来高考历史选择题字数最少的一项正确答案;42题以“自然进程”与“人文进程”的角度认识历史,更是鲜明地将科学文化素质与人文精神素养的考查相结合。

46题通过二战期间中国战区设立的材料,渗透“家国情怀”。

因此,抓住考纲的细微变化,深入理解考纲的内涵,对广大考生的复习备考意义非凡。

时空观视角下的教学及试题变革——以2019年全国卷试题为例

时空观视角下的教学及试题变革——以2019年全国卷试题为例
例 1: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
2019 年第 7 期
笔者曾尝试在高二文科班做对比试验,请写出该 题素材中的时间和空间信息。大部分同学写出的是: 末次冰期。对地中海所在区域的板块运动事件基本 不予以关注,既不关注该句隐藏的时间条件要素,也 不关注这个板块运动对后期区域环境的影响。
另外,该题后文中“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 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 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 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也提 及时间。经查核:末次冰期是距今时间最近的一次冰
案例文字+黄河河道摆动示意图
第四纪之后(河道摆动)
案例文字+澳大利亚汽车生产示意图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74—1988—2016—2018
案例文字+里海现状图
1 亿年前。末次冰期晚期(11 万年~ 1.8 亿年)
案例文字
近年来
河道分布图
19 世纪中
地点 长江三角洲 欧盟境内
东北 黄河小北河段
澳大利亚
选择题 第 1 题组(1~3) 第 2 题组(4~5) 第 3 题组(6~8) 第 4 题组(9~11)
36 题
37 题
43 题 44 题
表 1 2019 年全国Ⅰ卷中的选择题各组题
资料形式
时间
案例文字
20 世纪 80 年代;2015 年
案例文字+人口金字塔图
2015 年
案例文字+东北铁路分布图
修建时间较早,近几年
真实性的案例素材,提供了一个个非常有画面感 的情景,也反映了近年来试题出题者的喜好,进一步 映射出试题编写的公平性及原创性。特别在当下,国 家提出的科学素养培育下的实践力研究如火如荼,关 于地球各地质时期发展以及岩石矿物的演变,都频频 出现在试卷中,这也是教师必须反思的问题。

浅析高考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考查——以2019年全国1卷文综42题为例

浅析高考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考查——以2019年全国1卷文综42题为例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 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19年高考全国1卷文综第42题对高中历史核心素
===对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考查===
题目中“评析观点,得出结论” 考查学生历史解释核心 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之一是能够客观论述历史 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根据题目要求,首先提炼出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即观点 么?),然后运用史实作为证据对这一观点进行评价分析(即 会有这一观点?),最后得出结论(即对这一观点有什么看法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 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19年高考全国1卷文综第42题对高中历史核心素
答案示例
钱穆先生认为凡是中国的知识份子应该对中国历史抱有温 《国史大纲》写作的大背景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部分学者 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倾向,在这种思想氛围下,历史学的研究 影响;具体成书时间是1940年,这一时期抗日战争相持阶段, 持悲观论调者比较多。这时候中国需要有一种精神来提高全民 气,这种精神基础就是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由此可知,钱穆先生敬告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历史抱有温 它不仅是一种历史研究的态度,更是一种责任与担当。
针对核心素养考查的 高三复习备考对策
针对核心素养考查的高三复习备考对策
(一)专题复习中的落实 1.强化时空观念。每次复习时,先强调专题所属的时期 然后再阐明主题。有必要时展示地图,或者是要求学生“脑 调出地图,并用语言描述。
2.夯实盖棺定论的基本史实,特别是重大历史事件,重 制度,重要历史现象。告诉学生“不迷信教材权威,但要尊 威”。
2019年高考全国1卷文综第42题对高中历史核心素 ===对唯物史观核心素养的考查===

从2019全国卷看时空观念

从2019全国卷看时空观念

从2019全国卷试题看时空观念2019高考真题精练1.(2019全国I卷,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2.(2019全国I卷,33)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

“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3.(2019全国II卷,30)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B.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C.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D.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4.(2019全国II卷,31)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

这些政策()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5.(2019全国II卷,31)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

这些政策()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6.(2019全国II卷,32)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原等问题。

2019年全国Ⅱ卷第42题开放性试题解法、示例与阅卷反馈

2019年全国Ⅱ卷第42题开放性试题解法、示例与阅卷反馈

示例二 见解:人文进程体现全球治理体系的不合理性 理由:19世纪中期西方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市场与原料,列强对中国发动鸦 片战争;法德列强为争夺欧洲霸权引发普法战争;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世 界的狂潮,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但加剧了列强间的矛盾,引发 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引发了货币大战、关税大战、 贸易大战,进而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后美苏冷战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发 展。 总之,近现代西方主宰下的世界,缺乏全球治理体系的公平正义性,不利世界的 整体发展。
三、参考示例
示例一 见解:自然进程要坚持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理由: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主要以无节制的开发煤炭为能源,促 使全球人口剧增,同时加剧了环境污染;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无 节制地向大自然掠夺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致使1870---1900年间世界范围的饥 荒和干旱发生;第三次科技革命,人类进入信息、生物、原子时代,工业化的进一 步发展,大肆毁林,恶化了生态环境,致使全球变暖威胁人类健康。 总之,人与自然的互动,应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才有利于人类的健康发展。
示例一 见解:横向发展体现人类由孤立封闭向全球化发展的过程 说明:农耕文明时代,生产力的发展,丝绸之路的开通,欧亚大陆实现了局部联 系;1500年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地理大发现第一次打破了世界的孤立,世界开始 联系成为一个整体;西欧殖民扩张,1763年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1840年世界市 场基本形成;1900年列强瓜分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建立起来;二战后由关贸总协 定到WTO组建,世界经济向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 发展。
【答案要点·示例1】 在人文进程中,应该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事件。1949年10

2019年高考全国卷语历史试卷评析

2019年高考全国卷语历史试卷评析

2019年高考全国卷语历史试卷评析2017年高考历史命题坚持以立德树人为立场,以服务选拔为导向,以提升试题质量为要求,试题学科特点突出,既注重主干基础知识考查,又强调学科素养和关键思维水平的培养,难度适中,实现了预期考试效果。

试题主要特点如下:1.突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试题通过选择典型素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形成准确的价值观引领。

如全国III卷第40题,通过郑成功收复和建设台湾这个历史事件,使考生加深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领土的理解:台湾的回归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增强了两岸人民的民族文化认同,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主义。

又如全国I卷第30题,讲述了抗战时期中国*在根据地扩大民主基础的努力,体现了民主、平等的核心价值观。

再如全国I卷第47题,通过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挂剑于墓”的行为,强调了儒者重“信”的理念,重申了诚信的积极意义。

2.重点考查国史、党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对于广大考生来说,党史、国史的学习不但有助于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更有助于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

本年度高考历史试题根植于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如全国II卷第41题,以清朝盛世雍正年间、中国近代洋务运动时期、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三个不同时段的矿业政策为线索,反映出长时段中国家历史巨变和求富求强的轨迹,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又如全国II卷第30题,提供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取得重大发展的史料,证明了党在抗战争中依靠群众和坚持全面抗战的准确性。

再如全国III卷第46题,创设的情境是关于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陈云的经济思想和贡献,反映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及改革开放探索道路的发展历程。

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几千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积累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2019年全国1卷第42题开放性试题解法、示例与阅卷反馈

2019年全国1卷第42题开放性试题解法、示例与阅卷反馈
——钱穆《国史大纲》(1940)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 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
一、试题分析
1、本题题干为国学名家钱穆在所撰《国史大纲》。1940 年初版时,扉页上的一段对读 者的致语。这段话饱含情感,反映了作者对于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认识历史的方法等问题 的看法。
2019年全国Ⅰ卷文综历史开放性试题 解法、示例与阅卷反馈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 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 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 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二、解题过程——“审读联答”四步法 1、一审设问,明确要求。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 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要求:观点——即是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概括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 评价——自己的态度,赞成或反对。 分析——分析、论证观点,做到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有家国情怀的高度,有理论升华。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 课程基本理念
(一)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 (二)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 (三)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
对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考查

2019年全国Ⅲ卷第42题开放性试题解法、示例与阅卷反馈

2019年全国Ⅲ卷第42题开放性试题解法、示例与阅卷反馈
——据王双怀《历代对武则天的评价》等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 表述清晰)
论题: 1、时代需要不同会影响对武则天的评价 2、角度立场不同会影响对武则天的评价 3、历史观念不同会影响对武则天的评价 4、社会思潮不同会影响对武则天的评价 5、史料占有程度会影响对武则天的评价
【答案要点·示例2】 论题:《黑奴吁天录》在传播西方文化的同时,反映了译者的儒家文化观念。 论述:《汤姆叔叔的小屋》首次翻译成中文时,国人对西方文化已有一定了解和认 识,译著有助于向国内读者介绍美国的历史文化。同时,译者自身的儒学教育背景 影响到他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有意删除原著中基督教思想较浓的内容,并增加反映 孔孟思想的内容,尝试对西方某些社会生活和文化现象进行本土化重塑。 (教育部考试中心:“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三、参考示例
示例一 论题:不同时代的需要会影响作品的翻译与改动 论述: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为了“为振作志气,爱国保种” 以唤醒国人的民族意识,因此,作者把《汤姆叔叔的小屋》改译为《黑奴吁天录》,删除部分 西方宗教思想内容,增加孔孟思想内容。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建立,为了弘扬民主革命思 想,因此,1907年作者(中国留日学生)将小说改编为话剧,增加了独立、自由的革命思想。 1961年中国以阶级斗争思想为指导,反对帝国主义压迫,支持第三世界的民族解放运动,因此, 作者将话剧改译为《黑奴恨》,突出汤姆的阶级觉悟,增加痛斥殖民者罪行和鼓舞被压迫者抛 弃幻想、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演说。 总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随着时代的变化,作品的翻译与改动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示例五 论题:1907年《汤姆叔叔的小屋》的翻译与改动推动民主革命的发展。 论述:随着留学教育不断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 日本东京成立。1907年留日学生编写的话剧《黑奴吁天录》强调同奴隶主的斗争,争 取独立与自由,推动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成 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日本东京成为当时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主 要阵地。话剧以黑奴殊死搏斗最后胜利出逃为结束,鼓舞革命知识分子斗争的勇气, 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高潮 的到来。

2019年高考文综全国卷历史试题评析

2019年高考文综全国卷历史试题评析

高考评析| 调整特点导向——2019年高考文综全国卷历史试题评析调整特点导向——2019年高考文综全国卷历史试题评析2019年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三套文综历史试卷,贯彻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遵循“一核四层四翼”评价体系要求,体现“立德树人”的政治导向,落实了《考试大纲》修订的精神。

命题正确处理实验版课标与2017年版课标的关系,聚焦学科主干内容,注重考查历史学科的核心价值、必备知识、关键能力,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取得新突破。

试题加强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考查,力求“知识”“能力”“素养”的有机统一,对高中素质教育和历史教学有着明显的导向性性。

试题遵循近年来形成的命题风格与设计思路,“稳中有变,变中求新”,力求继承与创新并存,试卷结构、题型与往年基本一致,试题情境和问题设计得以完善和改进。

依据高校的选才要求,试题扩大了知识广度和深度的考查;结合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延续了2018年调整试题难度的做法。

整体看,三套试题质量较高,符合2019年考试大纲的要求和教学实际,难度适中,有一定区分度和效度,发挥了服务高校选拔德才兼备人才和引导中学历史教学的双重效用。

一、试卷结构2019年全国文科综合试卷历史必做题试卷结构如下:依据上表,从通史角度分析,整体上各部分内容的考查比重,与2018年相比中国古代史、世界史基本持平,中国近现代史的比重有所加大,基本符合考纲和教材的实际。

但将Ⅰ卷、Ⅱ卷、Ⅲ卷分开计算,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考查比重增减情况不一,这体现了命题对各部分内容考查的比重具有灵活性和随意性的特点。

从模块角度分析,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考查内容的选取及其所占比重,体现以下突出特点:第一,与2018年相比,政治史基本持平,经济史的内容略有降低,文化史的内容略有提升,三个模块的比重基本平衡。

第二、三套试卷第42(41)题的政治、经济、文化内容交织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综合性增强。

历史小论文题解题技巧浅谈——以2019年全国三卷为例

历史小论文题解题技巧浅谈——以2019年全国三卷为例

历史小论文题解题技巧浅谈——以 2019年全国三卷为例摘要:在目前高考模式下历史考分对学生能否被理想大学录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将来高考改革,在3+2+1模式下,历史学科在高考中的地位势必进一步上升。

而小论文题往往不仅从多角度、多层次考查考生的学科素养,涵盖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古今贯通,中外结合,考查知识整合、迁移能力、审美能力,通过开放式设问,引导考生发现问题,鼓励考生主动思考,还以12分的占比成为了历史学科拿高分的关键。

因此,设法让学生学好历史,掌握答题技巧成为学科教学关键。

关键词:高考历史、小论文题、答题技巧一年考高结束之际,我们不仅要回首看今年高考考了什么知识点审视自己在备考复习中是否有重点关注到,更应从中总结该类型题目提问规律和答题技巧,从而使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更具针对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解体方法之立论题层面立论题是小论文题答题的第一步,论题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着该题的成功与否。

因此,如何立论题是解题首要任务。

针对此类题型的特点我们可以采用“造句立题法”,该方法适用于有着任何历史基础的学生特别是学业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

通过该立题方法考生能最大限度将题立正确并获取相应3分的标题分。

从把握材料的整体或局部层面下面将以《2019年高考文综全国三卷》第41题为例从“整体立体(空乏)”和“局部立体(细致)”两个方面具体阐述“造句立题”的方法及应用。

例: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汤姆叔叔的小屋》描写了美国内战前奴隶制下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

主人公黑奴汤姆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逆来顺受,受尽折磨而死。

该书是第一部被翻译成中文的美国小说,并被多次搬上话剧舞台。

整体立题(空泛):寻找到关键词、关键语句:“《汤姆叔叔的小屋》翻译与改动”,并以此关键语句为核心造句作为论题。

例如:《汤姆叔叔的小屋》(小说)翻译与改动折射出(反映出、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汤姆叔叔的小屋》(小说)翻译与改动受时代影响。

史观·情怀·育人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的教学启示——以2019年全国卷Ⅰ、Ⅱ第42题为例

史观·情怀·育人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的教学启示——以2019年全国卷Ⅰ、Ⅱ第42题为例

教学参考栏目主持人/韩晴\试题分析史观•情怀•育人: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的教学启示----以2019年全国卷I 、fl 第42题为例〇刘炼通过对2019年高考全国卷I 和卷I I 中第42 题的比较研究,笔者发现这两道开放性试题的材料 信息及其考查要求凸显了历史观的引领作用并且 渗透着浓厚的家国情怀教育。

家国情怀历史教育 理应遵循这样一个过程: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追求 真知,理性地反思历史和现实问题,树立对家、国、 天下的责任与担当意识。

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不能 脱离正确历史观的指引,所谓正确的历史观贵在实 事求是,即对历史和现实有着求真、理性、全面的认 识态度。

一、坚持唯物史观:对历史之温情与 敬意2019年全国卷丨第42题材料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 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 所知。

二、 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 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 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 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 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 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 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国史大纲》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 结论。

(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学会尊重历史与追求真知初看此题,看到的是一种“信念”。

这既是该 书的读者所应具有的,其实也正是国学大师钱穆写 作《国史大纲》所秉持的信念。

什么信念呢?是一 种“对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其实这就是该书最基 本的历史观,简言之就是要尊重历史,在此基础上 追求真知;就是要摒弃虚无主义的历史观与文化 观。

钱穆先生言:“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 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

欲 其国民对国家当前有真实之改进,必先使其国民对 国家已往历史有真实之了解。

全国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探究-2019年精选文档

全国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探究-2019年精选文档

全国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探究广东省历史高考从2016年开始采用全国卷,学生对全国卷感到陌生和惧怕,尤其是对开放性试题(一般在文综卷上为41题)无从下手。

广东考生在2016年和2017年高考历史中,该题的得分都不是很高就印证了这一点,虽然2017年比2016年的情况有所好转,但尚未达到比较满意的程度。

笔者近几年来对新课标I卷中的开放性试题进行了归纳和总结,逐渐提炼出观点论证型试题的命题思路和发展脉络,并针对开放性试题的答题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训练和指导。

一、开放性试题的考查目标2017年全国高考历史在考试大纲上明确提出历史学科要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该能力目标具体包括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和独立提出观点三个子目标,这比2016年的考试大纲增加了“发现历史问题”这一能力目标要求。

而高考对学生“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这一能力目标主要通过开放性试题来进行考查。

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练习中要多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而这种能力靠考前临时抱佛脚是不能奏效的,在高一、高二就要着手这方面的训练。

二、开放性试题的归类从2011年开始,新课标全国卷采用开放性试题已经有7个年头,全国3种类型试卷共计21题。

笔者主要以全国I卷为例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探讨,下面简单概述一下2011年以来的全国I卷开放性试题。

1.试题回顾2011年:评论“西方崛起”观点题。

阅读材料(材料略),设问:评价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12年: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阅读材料(材料略),回答问题。

设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2013年:地图信息题。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地图略)。

设问: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备考策略初探——以2019年新课标全国Ⅰ卷42题为例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备考策略初探——以2019年新课标全国Ⅰ卷42题为例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备考策略初探——以2019年新课标全国Ⅰ卷42题为例发布时间:2022-05-12T08:37:28.763Z 来源:《教育学》2022年1月总第272期作者:余美娟[导读] 全国卷的开放性试题,难度大,得分低,对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有较高的要求。

福州格致中学鼓山校区福建福州350000摘要:全国卷的开放性试题,难度大,得分低,对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有较高的要求。

学生对该类题目有畏难情绪,结合我校学情生情和笔者的教学实践,本文从素养落地,明确题型考查方向;强化技巧,掌握“三步”解题规律;突破难关,培养历史解释思维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在高考复习过程中攻下开放性试题的难关。

关键词:素养技巧开放性试题备考策略自从2011年全国卷开始出现开放性论述题以来,已经有了10年之久。

2021年起福建的高考实施“3+1+2”模式,开始了省内自主命题,虽然试卷结构有了一些调整,但是开放性试题依旧保留,其中一题(19题)是传统的小论文,另外一题(17题)形式没有固定。

该题的创新性、层次性、导向性、开放性等已获得各界的好评和认可。

无论是全国卷的41(42)题还是福建卷的19题一般以图片、地图、文字、表格等形式命题,题目限定考查的范围,让考生自行选定或者提取其中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其答案具有非唯一性,考生能做到史论结合、有理有据、充分论证观点即可得分。

开放性试题材料、设问、答案及考查学生的思维就是开放的,目前已经成为高考的主流题型,分值12分,它对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历史意识、逻辑结构、学科素养、文字概括及组织能力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考查,从开放独特的角度对历史学科知识进行多元化、深层次的考查,鼓励学生有自己的创新意识、独特的历史见解。

然而现实中该题是考生最为头疼、最无从下手的题目,历年高考得分率较低,如何攻下这个开放性试题的难关,摆在了师生面前。

一、素养落地,明确题型考查方向笔者对新课标全国卷(2011-2020年)及2021年福建卷的开放性试题做了分析,该题型有以下特点: 1.开放与“善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历史时空框架的实用性
——以2019年全国卷开放式试题为例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新课标在提及学科核心素养时,指出:“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对史实作出合理解释”等语。

在具体涉及到时空观念水平时提出了“能够将某一史实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的要求,诸如此类关于“历史时空框架”的提及还有多处,笔者就不一一赘述。

简言之,“历史时空框架”在新课标中频繁出现,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成都大学的冯一下等学者曾对“历史时间框架”做过解释①。

笔者借鉴冯先生等人的解释,认为“历史时空框架”是人们根据历史事物产生、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位置,人为的理性勾勒出的认识历史的一种模型形态。

当前高考备考倡导素养立意,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成为了中学教学的重中之重,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历史时空框架的构建可以双管齐下,既可以学生的时空观念又可以将历史知识点进行合理的重组、构建。

“历史时空框架”是历史发展的“明线”,它能够将繁重的、抽象的
①冯一下等.历史时间框架探析[J].历史教学,2019(01).
文字资料转化为具体的时序性的图表。

为了深入分析时空框架在高考备考中功用,笔者将以其出现的频率为依据对历史时空框架做一个简单的分类:数轴类框架、坐标类框架以及年表类框架等。

首先,在讲授知识点方面,教师会以时空框架为载体将众多相关知识点按照时序做成知识链。

即时空框架既能将知识点串成线,也可以将历史知识以面的形式展现,以便学生构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其次,在讲授高考真题方面,时空框架的实用性强,笔者在后文会有举例展示。

最后,笔者在对近五年全国卷统计的情况下,发现高考以历史时空框架角度命题的题目数据如下:
通过统计五年里考查了26道题目。

这就说明近年全国卷命题人也多以历史时空框架为载体去呈现高考真题,综上,历史时空框架作为教学尤其是高考备考的重要方式之一,笔者认为应对其进行简要分析,接下来笔者以2019年的全国2
卷开放式试题为例,对历史时空框架在解题中的功用进行简要说明。

笔者深知学生在做开放式试题时,在提出相关的论题后寻找论据时往往会遇到阻碍,原因是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或者对基本的史事只是略知皮毛,对已掌握的知识点不能做一个很好知识迁移,并不知道此知识点与彼知识点间的联系,对相关知识点形不成点——线——面的框架体系。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在平时的授课中应该当注重对学生构建时空框架能力的培养,这样有利于学生解题答题。

首先,对坐标类时空框架在高考备考中的功用进行简要说明,笔者就以2019年全国2卷的开放式试题为例作简要说明,根据材料,学生还是很容易提出相关的论题。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注:“自然进程”是指人与自然的互动;“人文进程”是指文明与文明、人群与人群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 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

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19和20世纪世界历史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

(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
对于这道开放式题目而言,笔者认为“赞成”类的论据直接根据材料中的“自然进程”和“人文进程”并结合所学就可以容易找到,但是寻找反对和修改类的论据就需要学生熟知19、20世纪的历史大事件,接下来我们就从以下坐标类时空
框架中寻找相关论据,将材料中的“人文进程”与坐标框架进行对比(如表1),明显发现:首先,“人文进程”注重战争,而从唯物史观出发,毋庸置疑,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所以在介绍“人文进程”时应该突出经济发展的脉络,经济发展更能体现人文进程中不同文明、不同人群之间的碰撞的内涵和外延,如在19世纪中期,西方工业文明与中国农耕文明之间的碰撞,此后中国成为了列强的原料产地、商品倾销市场,中国的小农经济逐步解体,并逐渐步入近代化行列;其次。

从现代化角度去衡量20世纪的世界历史,此时恰是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相互碰撞的过程,两者通过不断的碰撞,调整、创新继续焕发活力,共同推动世界历史的发展。

而在“人文进程”中,并未对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大事件提及,尤其对苏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毫无笔墨;最后,“人文进程”中并未过多涉及亚非拉地区面对殖民侵略奋起抗争的历史,二战后,亚非拉地区掀起了民族解放的高潮,获得独立的国家联合成立了反对殖民侵略、反对霸权主义的组织,所以第三世界这种可歌可泣的历史史事应该列入20世纪的“人文进程”中。

简言之,坐标类时空框架的实用性很强,尤其是在解答开放式试题方面。

在了解坐标类时空框架在高考真题中的应用之后,接下来笔者以2019年3卷的开放式试题为例来说明数轴类时空
框架的功用。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汤姆叔叔的小屋》描写了美国内战前奴隶制下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

主人公黑奴汤姆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逆来顺受,受尽折磨而死。

该书是第一部被翻译成中文的美国小说,并被多次搬上话剧舞台。

表1 《汤姆叔叔的小屋》翻译与改动的部分情况
——据陈白尘、董健主编《中国现代戏剧史稿》等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
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根据材料,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论题:①中国社会的发展对《黑奴吁天录》译著内容的影响;②中国对《黑奴吁天录》的翻译改动反映了中国的时代背景;③中国对《黑人吁天录》的译著情况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④反帝反封建是锐不可当的历史发展潮流等等,接下来就是搜证求解、缘据立论,在寻找论据时我们必须进行时空定位和知识迁移,在此过程中建议学生短时间构建一个相关时间轴,再从时间轴中找出可以作为论据的知识点和知识线。

如:根据表格中的前两行的信息,我们可以从以下时间轴(表2)中找到相关的论据。

根据表格给出的第一行材料,我们能感受到译者是想通过《黑奴吁天录》来激励和呼吁中华民族来反抗外来侵略,1901年的中国已经在外国列强的船坚炮利之下残破不堪,
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攫取了更多在华利益,中国的主权进一步遭到践踏,其后,其他列强也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中华民族在这样的危难时刻,译者作为中国的有识之士,他翻译《黑奴吁天录》就是想要激励中华民族奋起,勇敢地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表格的第二行材料给出了“1907年,留日学生”等信息,结合时间轴,我们可以找到这样的论据:1907年的中国,在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与外国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此时的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列强控制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革命派面对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早在1894年就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在清政府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救国方案没有切实之后,革命派在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这一系列的团体政党的领导之下,资产阶级革命派展开了一系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如1906年就领导了萍浏醴起义。

根据表格的第三行信息,我们可以从以下时间轴(表3)中找到所需论据。

根据材料给出的“1961年,痛斥殖民者罪行、争取民族解放”等字眼,我们能找到论据就是中苏关系恶化,此时中国是“两个拳头打人”即反苏反美的外交政策,此时苏联对中国的干涉其实质就是殖民主义的表现。

此时的
美国继续进行着殖民活动。

而中国作为一个在近代遭受列强侵略的国家来说,中国早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就与其他亚非国家讨论了民族独立、反帝反殖斗争等问题。

其主要目的是促进亚非国家间的交流,并共同抵制美国、苏联的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活动。

二战后,亚非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迎来了高潮。

所以1961年译者的翻译和改动就是此时代背景最好的印证。

综上所述,基于粤西山区学情和笔者两年的实践,笔者认为历史时空框架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解答开放性试题是大有裨益。

笔者在高三一、二轮复习中十分重视引导学生自我构建历史时空框架的能力,这样的复习方式既让学生迅速地整合了知识点,又让他们理解相关知识点间的关联,锻炼了他们知识迁移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