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
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的计算依据及相关数据的取得
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的计算依据及相关数据的取得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计算工业增加值通常采用两种方法。
一是“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公式为: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
二是“分配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制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工资+福利费+折旧费+劳动、待业保险费+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营业盈余。
或:工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那么,如何用“生产法”和“分配法”计算企业的工业增加值,本文将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作一些探讨。
一、按“生产法”计算:此种方法是目前最常用、绝大多数工业企业采用的方法,从上面的公式反映出,用“生产法”计算工业增加值涉及到三个要素:一是现价工业总产值,二是工业中间投入,三是本期应交增值税。
1、现价工业总产值如何计算:(1)概念:现价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工业最终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
(2)计算原则:计算工业总产值要遵循三条基本原则。
工业生产的原则:即凡是企业在报告期生产的经检验合格的产品,不管是否在报告期销售,均应包括在内,反之,凡不是本企业生产的产品,均不计入本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中。
最终产品的原则:即凡是计入工业总产值的产品必须是本企业生产的经检验合格,不需再进行任何加工的最终产品,如果企业有中间产品(半成品)对外销售,那对外销售的中间产品也应视为企业的最终产品。
工厂法原则:即工业总产值是以工业企业作为基本计算(核算)单位,即按企业的最终产品计算工业总产值,按这种方法计算的工业总产值,不允许同一产品价值在企业内部重复计算,但允许企业间的重复计算。
工业增加值的两种计算方法【最新版】
工业增加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计算工业增加值通常采用两种方法。
一是“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公式为: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
二是“分配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制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工资+福利费+折旧费+劳动、待业保险费+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营业盈余。
或:工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那么,如何用“生产法”和“分配法”计算企业的工业增加值?本文将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作一些探讨。
一、按“生产法”计算:此种方法是目前最常用、绝大多数工业企业采用的方法,从上面的公式反映出,用“生产法”计算工业增加值涉及到三个要素:一是现价工业总产值,二是工业中间投入,三是本期应交增值税。
1、现价工业总产值如何计算:(1)概念:现价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工业最终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
(2)计算原则:计算工业总产值要遵循三条基本原则。
工业生产的原则:即凡是企业在报告期生产的经检验合格的产品,不管是否在报告期销售,均应包括在内,反之,凡不是本企业生产的产品,均不计入本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中。
最终产品的原则:即凡是计入工业总产值的产品必须是本企业生产的经检验合格,不需再进行任何加工的最终产品,如果企业有中间产品(半成品)对外销售,那对外销售的中间产品也应视为企业的最终产品。
工厂法原则:即工业总产值是以工业企业作为基本计算(核算)单位,即按企业的最终产品计算工业总产值,按这种方法计算的工业总产值,不允许同一产品价值在企业内部重复计算,但允许企业间的重复计算。
增加值计算方法
增加值计算方法(摘取统计部门相关解释)概念: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计算工业增加值通常采用两种方法。
一是“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公式为: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
本年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出口退税+进项税额转出数)-(进项税额+减免税款+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小规模纳税企业,本项目应根据“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明细科目贷方发出额填列。
当企业的应交增值税出现负数时,在计算工业增加值时,应作为“0”处理。
概念:工业中间投入指企业在报告期内用于工业生产活动所一次性消耗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及其他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
计算工业中间投入须遵循以下三条原则:(1)必须是从企业外部购入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不包括生产过程中回收的废料以及自制品的价值。
(2)必须是本期投入生产,并一次性消耗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不包括固定资产转移价值。
(3)中间投入的计算口径必须与总产值的计算口径相一致。
即计入工业中间投入的产品和服务价值必须已经计入了工业总产值中。
工业中间投入按企业支付对象可以分为中间物质投入和中间劳务投入。
中间物质投入是指生产活动中所消耗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以及其他实物产品和支付给物质生产部门(工业、农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建筑业、货物运输及邮电业)的服务费用。
中间劳务投入是指支付给非物质生产部门(如金融、保险、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医疗卫生、行政管理等)的服务费用。
计算公式:工业中间投入=直接材料+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销售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利息净支出。
上式中“直接材料”资料取自会计成本核算所属项目;“利息净支出”资料取自会计“财务费用”明细项目,其他三项可据有关资料加工整理计算。
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
工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计算工业增加值通常采用两种方法。
一是“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公式为: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
二是“分配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制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工资+福利费+折旧费+劳动、待业保险费+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营业盈余。
或:工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那么,如何用“生产法”和“分配法”计算企业的工业增加值?本文将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作一些探讨。
一、按“生产法”计算:此种方法是目前最常用、绝大多数工业企业采用的方法,从上面的公式反映出,用“生产法”计算工业增加值涉及到三个要素:一是现价工业总产值,二是工业中间投入,三是本期应交增值税。
1、现价工业总产值如何计算:(1)概念:现价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工业最终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
(2)计算原则:计算工业总产值要遵循三条基本原则。
工业生产的原则:即凡是企业在报告期生产的经检验合格的产品,不管是否在报告期销售,均应包括在内,反之,凡不是本企业生产的产品,均不计入本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中。
最终产品的原则:即凡是计入工业总产值的产品必须是本企业生产的经检验合格,不需再进行任何加工的最终产品,如果企业有中间产品(半成品)对外销售,那对外销售的中间产品也应视为企业的最终产品。
工厂法原则:即工业总产值是以工业企业作为基本计算(核算)单位,即按企业的最终产品计算工业总产值,按这种方法计算的工业总产值,不允许同一产品价值在企业内部重复计算,但允许企业间的重复计算。
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People need independence to be free. October 2, 2022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2009-11-27 15:28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工业增加值有两种计算方法:一是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公式: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二是收入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公式: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值+营业盈余计算工业增加值的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生产法”,二是“收入法”;实际统计工作中采用哪种方法计算工业增加值由上级统计部门确定;“生产法”工业增加值是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应交增值税;由于工业总产值和工业中间投入是计算工业增加值的基础资料,因此,两者的计算口径和计算原则是一致的;工业总产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本年内生产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最终产品和提供工业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包括三部分:工业总产值=生产的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工业中间投入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用于工业生产活动所一次性消耗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及其他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为了使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更加准确,将工业中间投入进一步细分为直接材料、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营业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和财务费用五个指标,企业应首先计算出这五个指标,再加总计算出工业中间投入合计;应交增值税是指企业按税法规定,从事货物销售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等增加货物价值的活动本期应交纳的税金;计算公式为:本年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减免税款+出口退税“收入法”工业增加值是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入手,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固定资产折旧:指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按照核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额,反映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转移价值;劳动者报酬:指劳动者从事生产活动所应得的全部报酬;包括:①工资、奖金、津贴补贴;②职工福利费;③社会保险费,包括:医疗保险费、基本养老保险费、年金缴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④住房公积金;⑤非货币性福利;⑥因解除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⑦其他支付给个人的各种补贴等;生产税净额:指生产税减去生产补贴后的差额;生产税指政府对生产单位从事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如固定资产、土地、劳动力所征收的各种税、附加费和规费;生产补贴指政府为弥补生产单位因受政策因素影响其生产水平和产品价格水平,而对生产单位的单方面的转移支付,包括政策性亏损补贴、价格补贴等;营业盈余:指生产单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带来的盈利亏损以“一”表示;。
企业增加值计算公式
企业增加值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计算工业增加值通常采用两种方法。
一是“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公式为: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
二是“分配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制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工资+福利费+折旧费+劳动、待业保险费+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营业盈余。
或:工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那么,如何用“生产法”和“分配法”计算企业的工业增加值?本文将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作一些探讨。
一、按“生产法”计算:此种方法是目前最常用、绝大多数工业企业采用的方法,从上面的公式反映出,用“生产法”计算工业增加值涉及到三个要素:一是现价工业总产值,二是工业中间投入,三是本期应交增值税。
1、现价工业总产值如何计算:概念:现价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工业最终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
计算原则:计算工业总产值要遵循三条基本原则。
工业生产的原则:即凡是企业在报告期生产的经检验合格的产品,不管是否在报告期销售,均应包括在内,反之,凡不是本企业生产的产品,均不计入本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中。
最终产品的原则:即凡是计入工业总产值的产品必须是本企业生产的经检验合格,不需再进行任何加工的最终产品,如果企业有中间产品对外销售,那对外销售的中间产品也应视为企业的最终产品。
工厂法原则:即工业总产值是以工业企业作为基本计算单位,即按企业的最终产品计算工业总产值,按这种方法计算的工业总产值,不允许同一产品价值在企业内部重复计算,但允许企业间的重复计算。
工业增加值的定义及计算工业增加值的意义
工业增加值的定义及计算工业增加值的意义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增加值是国民经济核算的一项基础指标。
各部门增加值之和即是国内生产总值,它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期时期内所生产的和提供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同时也反映了生产单位或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
因此,建立增加值统计,将为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提供可靠依据,是建立资金流量的基础。
工业企业建立增加值统计,可以反映工业企业的投入、产出和经济效益情况,为改善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依据,并促进工业企业会计和统计核算的协调。
2、工业增加值的计算原则从工业增加值的概念出发,计算工业增加值应遵循以下三条原则:(1)本期生产的原则工业增加值的核算必须是工业企业报告期内的工业生产成果。
只有进入了工业企业报告期内的工业生产过程,通过工业生产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和劳务才能进行工业增加的核算,非报告期内生产的工业产品,即使在报告期内出售,也不能作为本期的工业生产成果;反之,只要是报告期内生产的产品,不论是否出售,均应计入报告期生产成果。
(2)最终成果的原则工业企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从产品形态上看,体现在本期生产出的、已出售、可供出售和自产自用的产品和劳务上,不包括用于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和劳务;从价值形态上看,产品生产的过程也是价值转移的过程,生产过程中所耗用的产品(中间投入)价值随同生产过程转移到新产品的价值之中。
为了避免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必须在工业总产值的基础上扣除中间投入的转移价值。
因此,要保持工业总产值与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价格、指标口径范围的一致性,避免工业增加值计算结果出现偏差。
(3)市场价格的原则目前,我国计算工业增加值所使用的计算价格是生产者的价格,即按生产者价格估算出的产出额减去按购买者价格估算的中间消耗额。
工业增加值和工业总产值的联系和区别
工业增加值和工业总产值的联系和区别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计算工业增加值通常采用两种方法。
一是“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公式为: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
二是“收入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制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工资+福利费+折旧费+劳动、待业保险费+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营业盈余。
或:工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那么,如何用“生产法”和“收入法”计算企业的工业增加值?本文将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作一些探讨。
一、按“生产法”计算:用“生产法”计算工业增加值涉及到三个要素:一是现价工业总产值,二是工业中间投入,三是本期应交增值税。
1、现价工业总产值如何计算:(1)概念:现价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工业最终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
(2)计算原则:计算工业总产值要遵循三条基本原则。
①工业生产的原则。
即凡是企业在本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均应包括在内。
其中的最终产品,不管是否在本年内销售,只要是本年内生产的,就应包括在内。
凡不是工业生产的产品,均不得计入工业总产值。
②最终产品的原则。
即企业生产的成品价值必须是本企业生产的,经检验合格不需再进行任何加工的最终产品。
企业对外销售的半成品也应视为最终产品计入工业总产值。
而在本企业内各车间转移的半成品和在制品只能计算其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③“工厂法”原则。
即以法人工业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计算工业总产值,是其本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总价值量。
工业增加值
工业增加值1、工业增加值的定义及计算工业增加值的意义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增加值是国民经济核算的一项基础指标。
各部门增加值之和即是国内生产总值,它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期时期内所生产的和提供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同时也反映了生产单位或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
因此,建立增加值统计,将为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提供可靠依据,是建立资金流量的基础。
工业企业建立增加值统计,可以反映工业企业的投入、产出和经济效益情况,为改善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依据,并促进工业企业会计和统计核算的协调。
2、工业增加值的计算原则从工业增加值的概念出发,计算工业增加值应遵循以下三条原则:(1)本期生产的原则工业增加值的核算必须是工业企业报告期内的工业生产成果。
只有进入了工业企业报告期内的工业生产过程,通过工业生产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和劳务才能进行工业增加的核算,非报告期内生产的工业产品,即使在报告期内出售,也不能作为本期的工业生产成果;反之,只要是报告期内生产的产品,不论是否出售,均应计入报告期生产成果。
(2)最终成果的原则工业企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从产品形态上看,体现在本期生产出的、已出售、可供出售和自产自用的产品和劳务上,不包括用于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和劳务;从价值形态上看,产品生产的过程也是价值转移的过程,生产过程中所耗用的产品(中间投入)价值随同生产过程转移到新产品的价值之中。
为了避免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必须在工业总产值的基础上扣除中间投入的转移价值。
因此,要保持工业总产值与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价格、指标口径范围的一致性,避免工业增加值计算结果出现偏差。
(3)市场价格的原则目前,我国计算工业增加值所使用的计算价格是生产者的价格,即按生产者价格估算出的产出额减去按购买者价格估算的中间消耗额。
工业增加值及工业总产值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计算工业增加值通常采用两种方法。
一是“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公式为: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
二是“分配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制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工资+福利费+折旧费+劳动、待业保险费+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营业盈余。
或:工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那么,如何用“生产法”和“分配法”计算企业的工业增加值?本文将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作一些探讨。
一、按“生产法”计算:此种方法是目前最常用、绝大多数工业企业采用的方法,从上面的公式反映出,用“生产法”计算工业增加值涉及到三个要素:一是现价工业总产值,二是工业中间投入,三是本期应交增值税。
1、现价工业总产值如何计算:(1)概念:现价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工业最终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
(2)计算原则:计算工业总产值要遵循三条基本原则。
工业生产的原则:即凡是企业在报告期生产的经检验合格的产品,不管是否在报告期销售,均应包括在内,反之,凡不是本企业生产的产品,均不计入本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中。
最终产品的原则:即凡是计入工业总产值的产品必须是本企业生产的经检验合格,不需再进行任何加工的最终产品,如果企业有中间产品(半成品)对外销售,那对外销售的中间产品也应视为企业的最终产品。
工厂法原则:即工业总产值是以工业企业作为基本计算(核算)单位,即按企业的最终产品计算工业总产值,按这种方法计算的工业总产值,不允许同一产品价值在企业内部重复计算,但允许企业间的重复计算。
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
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概念)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增加值是国民经济核算的一项基础指标。
各部门增加值之和即是国内生产总值,它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期时期内所生产的和提供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同时也反映了生产单位或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
因此,建立增加值统计,将为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提供可靠依据,是建立资金流量的基础。
工业企业建立增加值统计,可以反映工业企业的投入、产出和经济效益情况,为改善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依据,并促进工业企业会计和统计核算的协调。
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有两种,即生产法和收入法(又称要素分配法)。
(1)生产法生产法是指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其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出-工业中间投入在工业增加值的实际计算中,工业总产出是直接用工业总产值(现行价格、新规定)代替的。
这一指标的计算价格与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价格一律与新税制的规定相一致,按不含增值税的价格计算。
但是,增值税是企业所创造的新增价值的一部分,属于增加值范畴,为了确保工业增加值要素的完整,在计算工业增加值时,应将本期应交增值税计入工业增加值中。
由此按生产法计算的工业增加值的实际计算公式应为: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现价、新规定)-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2)收入法①工业总产值(现行价格、新规定)包括本期生产的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和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限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②工业中间投入1〕工业中间投入的定义工业中间投入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用于工业生产活动而一次性消耗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及其他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
服务费用包括支付给物质生产部门(工业、农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的服务费用和支付给非物质生产部门(保险、金融、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医疗卫生、行政管理等)的服务费用。
工业增加值
工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增加值是国民经济核算的一项基础指标。
各部门增加值之和即是国内生产总值,它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期时期内所生产的和提供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同时也反映了生产单位或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
因此,建立增加值统计,将为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提供可靠依据,是建立资金流量的基础。
目录简介从工业增加值的概念出发,计算工业增加值应遵循以下三条原则:本期生产的原则工业增加值的核算必须是工业企业报告期内的工业生产成果。
只有进入了工业企业报告期内的工业生产过程,通过工业生产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和劳务才能进行工业增加的核算,非报告期内生产的工业产品,即使在报告期内出售,也不能作为本期的工业生产成果;反之,只要是报告期内生产的产品,不论是否出售,均应计入报告期生产成果。
最终成果的原则工业企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从产品形态上看,体现在本期生产出的、已出售、可供出售和自产自用的产品和劳务上,不包括用于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和劳务;从价值形态上看,产品生产的过程也是价值转移的过程,生产过程中所耗用的产品(中间投入)价值随同生产过程转移到新产品的价值之中。
为了避免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必须在工业总产值的基础上扣除中间投入的转移价值。
因此,要保持工业总产值与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价格、指标口径范围的一致性,避免工业增加值计算结果出现偏差。
市场价格的原则目前,我国计算工业增加值所使用的计算价格是生产者的价格,即按生产者价格估算出的产出额减去按购买者价格估算的中间消耗额。
生产者价格对工业品来说,就是出厂价格,其中包括产品销售或使用时所支付的产品税或应得到的补贴,但不包括发票单列的增值税和单独开发票的运输费用和商业费用。
购买者价格是购买者在购买单位货物或服务所支付的价值,其中包括指定时间和地点提取货物所发生的运输和商业费用,不包括可扣除的增值税。
工业增加值和工业总产值的联系和区别
工业增加值和工业总产值的联系和区别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计算工业增加值通常采用两种方法。
一是“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公式为: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
二是“收入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制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工资+福利费+折旧费+劳动、待业保险费+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营业盈余。
或:工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那么,如何用“生产法”和“收入法”计算企业的工业增加值?本文将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作一些探讨。
一、按“生产法”计算:用“生产法”计算工业增加值涉及到三个要素:一是现价工业总产值,二是工业中间投入,三是本期应交增值税。
1、现价工业总产值如何计算:(1)概念:现价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工业最终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
(2)计算原则:计算工业总产值要遵循三条基本原则。
①工业生产的原则。
即凡是企业在本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均应包括在内。
其中的最终产品,不管是否在本年内销售,只要是本年内生产的,就应包括在内。
凡不是工业生产的产品,均不得计入工业总产值。
②最终产品的原则。
即企业生产的成品价值必须是本企业生产的,经检验合格不需再进行任何加工的最终产品。
企业对外销售的半成品也应视为最终产品计入工业总产值。
而在本企业内各车间转移的半成品和在制品只能计算其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③“工厂法”原则。
即以法人工业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计算工业总产值,是其本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总价值量。
工业增加值的定义及计算工业增加值的意义
工业增加值的定义及计算工业增加值的意义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增加值是国民经济核算的一项基础指标。
各部门增加值之和即是国内生产总值,它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期时期内所生产的和提供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同时也反映了生产单位或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
因此,建立增加值统计,将为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提供可靠依据,是建立资金流量的基础。
工业企业建立增加值统计,可以反映工业企业的投入、产出和经济效益情况,为改善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依据,并促进工业企业会计和统计核算的协调。
2、工业增加值的计算原则从工业增加值的概念出发,计算工业增加值应遵循以下三条原则:(1本期生产的原则工业增加值的核算必须是工业企业报告期内的工业生产成果。
只有进入了工业企业报告期内的工业生产过程,通过工业生产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和劳务才能进行工业增加的核算,非报告期内生产的工业产品,即使在报告期内出售,也不能作为本期的工业生产成果;反之,只要是报告期内生产的产品,不论是否出售,均应计入报告期生产成果。
(2最终成果的原则工业企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从产品形态上看,体现在本期生产出的、已出售、可供出售和自产自用的产品和劳务上,不包括用于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和劳务;从价值形态上看,产品生产的过程也是价值转移的过程,生产过程中所耗用的产品(中间投入价值随同生产过程转移到新产品的价值之中。
为了避免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必须在工业总产值的基础上扣除中间投入的转移价值。
因此,要保持工业总产值与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价格、指标口径范围的一致性,避免工业增加值计算结果出现偏差。
(3市场价格的原则目前,我国计算工业增加值所使用的计算价格是生产者的价格,即按生产者价格估算出的产出额减去按购买者价格估算的中间消耗额。
企业增加值计算方式
企业工业增加值计算方式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功效,是企业全数生产活动的总功效扣除在生产进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进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计算工业增加值通常采用两种方式。
一是“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当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取得新增价值的方法。
公式为: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
二是“分派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制造的原始收入第一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工资+福利费+折旧费+劳动、待业保险费+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营业盈余。
或:工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那么,如何用“生产法”和“分配法”计算企业的工业增加值?本文将按照企业的具体情况作一些探讨。
一、按“生产法”计算:此种方法是目前最常常利用、绝大多数工业企业采用的方法,从上面的公式反映出,用“生产法”计算工业增加值涉及到三个要素:一是现价工业总产值,二是工业中间投入,三是本期应交增值税。
一、现价工业总产值如何计算:(1)概念:现价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按时期内生产的工业最终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
(2)计算原则:计算工业总产值要遵循三条大体原则。
工业生产的原则:即凡是企业在报告期生产的经查验合格的产品,不论是不是在报告期销售,均应包括在内,反之,凡不是本企业生产的产品,均不计入本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中。
最终产品的原则:即凡是计入工业总产值的产品必需是本企业生产的经检验合格,不需再进行任何加工的最终产品,若是企业有中间产品(半成品)对外销售,那对外销售的中间产品也应视为企业的最终产品。
工厂法原则:即工业总产值是以工业企业作为基本计算(核算)单位,即按企业的最终产品计算工业总产值,按这种方法计算的工业总产值,不允许同一产品价值在企业内部重复计算,但允许企业间的重复计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工业统计讲义一、工业产销总值及主要产品产量表1.工业总产值如何计算(这是工业监审的重点,也是差错率比较高的指标)(1)概念:现价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工业最终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
(2)计算原则:计算工业总产值要遵循三条基本原则。
工业生产的原则:即凡是企业在报告期生产的经检验合格的产品,不管是否在报告期销售,均应包括在内。
反之,凡不是本企业生产的产品,均不计入本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中。
最终产品的原则:即凡是计入工业总产值的产品必须是本企业生产的经检验合格,不需再进行任何加工的最终产品,如果企业有中间产品(半成品)对外销售,那对外销售的中间产品也应视为企业的最终产品。
工厂法原则:即工业总产值是以工业企业作为基本计算(核算)单位,即按企业的最终产品计算工业总产值,按这种方法计算的工业总产值,不允许同一产品价值在企业内部重复计算,但允许企业间的重复计算。
(参看例1)(3)计算方法:工业总产值包括本期生产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在制品半成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三部分①本期生产成品价值:是指企业本期生产,并在报告期内不再进行加工,经检验包装入库的全部工业成品(半成品)价值合计,包括企业生产的自制设备及提供给本企业在建工程,其他非工业部门和生产福利部门等单位使用的成品价值。
本期生产成品价值按自备原材料生产的产品的数量乘以本期不含增值税(销项税额)的产品实际销售平均单价计算,生产成品价值中不包括用定货者来料加工的成品(半成品)价值。
会计核算中按成本价格转账的自制设备和自产的产品用于非工业生产的用途,都按成本价格计算生产成品价值。
用工业产值计算表计算:首先填写本期各种规格最终产品合格入库量,然后填写该规格产品的销售量和现价销售产值(不含增值税),用销售产值除以销售量,计算出平均销售单价,再将各种品种规格的产品产量和平均销售单价对应相乘计算本期生产成品价值。
(参看例2)②对外加工费收入: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完成的对外承接的工业品加工(包括用定货者来料加工产品)的加工费收入和对外工业修理作业所取得的加工费收入,对外加工费收入按不含增值税(销项税额)的价格计算。
③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是企业报告期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减期初的差额价值。
如果企业有半成品账户的话,就用半成品账户的期末数减期初数,就是半成品的期末期初差额价值;如果生产成本这个科目期末有余额,那么就用期末数减期初数,这个数字就是在产品的期末期初差额价值.这个差额价值有可能是负数,如果是正数就表示,本月的自制半产品.在制品期末大于期初.这个正数的差额价值就意味着在半成品和在产品中产生一部分新的工业总产值.(参看例3)(4)监审时使用的测算工业总产值的公式及意义工业总产值={当期累计完成品销售收入+(库存商品期末成本余额-库存商品期初成本余额)/当期累计完成品销售成本×当期累计完成品销售收入}+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产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测算公式中将工业总产值中的完成品产值分成二部分:第一部分是已经实现的销售的完成品产值:完成品销售收入就是已经销售的完成品产值;第二部分是还没有实现销售的完成品产值:用期末的库存商品的账面余额减去期初的库存商品账面余额的差,除以当期累计完成品销售成本,乘当期累计完成品的销售收入。
目的是把库存商品的期末期初成本差额从生产成本口径换算成平均销售单价的口径。
(参看例4)说明:如果库存商品的成本期末数大于期初,则第二部分的计算结果为正数,就表明本年生产的产品没有全部全部销售出去,生产大于销售,那么工业总产值必定大于工业销售产值;反之这个计算结果为负数,工业总产值必定小于工业销售产值。
2.本年生产量:指工业企业在本年内生产的并符合产品质量要求的实物数量,包括商品量和自用量两部分。
产品产量的统计不适用最终产品原则,只要是本企业生产的产品都作为产量统计进来。
1.购进的工业品,未经本企业任何加工的,不得作为本企业的产品生产量统计。
2.来料加工生产的产品,如果订货者是境内非工业企业和境外企业,其产品生产量由加工企业统计;如果订货者是境内工业企业,产品生产量由委托企业(即发包企业)统计,加工企业(即承包企业)不统计。
(参看例5)3.新产品产值:指报告期本企业生产的新产品的价值,既包括经政府有关部门认定并在有效期内的新产品,也包括企业自行研制开发,未经政府有关部门认定,从投产之日起一年之内的新产品。
新产品指采用新技术原理、新设计构思研制、生产的全新产品,或在材质、工艺等方面比原有产品有明显的改进,从而显著提高了产品性能或扩大了使用功能的产品。
4.工业销售产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本年内销售的本企业生产的工业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价值的总价值量。
工业销售产值包括的内容为:销售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
工业销售产值与工业总产值向对比,二者在计算范围,计算价格和计算方法上完全一致,区别在于1.工业销售产值计算的基础是工业产品销售总量,不管是否在本期生产;工业总产值计算基础是工业产品生产总量,不论是否在本期销售。
2.销售产值不含在制品半成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而工业总产值包括。
工业销售产值和工业销售收入的相对比,二者都是反映企业的销售情况,且计算期也一致。
两者区别在于工业销售产值既包括对外销售产品和劳务的收入,也包括向本企业内非物质生产部门提供的产品和工业性劳务收入;而产品销售收入中则不包括向本企业内非工业生产部门提供的工业性劳务收入。
(参看例6)5.出口交货值:出口交货值是销售产值的其中数。
包括自营和委托出口货物的销售收入,该指标是折合成人民币的金额填列。
二、增加值计算表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计算工业增加值通常采用两种方法。
一是“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公式为: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年应交增值税。
二是“分配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制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一、按“生产法”计算:用“生产法”计算工业增加值涉及到三个要素:一是现价工业总产值,二是工业中间投入,三是本年应交增值税。
1、现价工业总产值:取自工业产销总值及主要产品产量表。
2、工业中间投入如何计算:(!)概念:指企业在报告期内用于工业生产活动所一次性消耗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及其他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
(2)计算原则:计算工业中间投入有三个原则。
A、必须是从企业外部购入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不包括生产过程中回收的废料以及自制品的价值。
B、必须是本期投入生产,并一次性消耗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不包括固定资产转移价值,预提摊销费用,八项准备金。
C、中间投入的计算口径必须与工业总产值的计算口径一致,即计入工业中间投入的产品和服务价值必须已经计入工业总产值中。
工业中间投入按照具体内容分为直接材料、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销售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和财务费用五大项具体计算过程:①利用“生产成本明细表”可计算出直接材料,即将属于直接材料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等等项目相加而得。
需要注意的是,应将回收的原材料和自制品从成本中扣除(见准则一,指的是是外购的原材料)。
如果企业存在委托外单位加工的劳务费也作为直接材料填列。
②利用会计报表中的“制造费用明细表”、“管理费用明细表”、“销售费用明细表”,分别用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合计减去其中属于增加值的项目(大体包括工资、福利费、折旧、劳动保险费、职工待业保险、税金、预提摊销费用、上交国家和地方的各种规费、提取的八项准备等),倒算出三项费用中的中间投入。
③利用“财务费用表”填财务费用净额。
3、本年应交增值税如何计算:(这是历年工业监审中差错率比较高的指标)本年应交增值税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累计应缴纳的增值税额,而不是税务上应交未交增值税的概念,这个指标也不考虑期初期末留抵税额和已交税金的影响。
数据来源取自“应交税金及附加费明细表”,或者应交增值税明细科目累计数。
其计算公式:本年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出口退税+进项税额转出数-进项税额-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减免税款。
这个指标的计算方法与202表中间的“应交增值税”这个指标一致,区别为:填增加值计算表的时候,本年应交增值税应当负数0处理;而填202表的时候负数不作0处理.(参看例7)根据“生产法”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年应交增值税)就能够得出某厂的工业增加值了。
二、按“分配法”计算:此种方法涉及到四大要素: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其他属于增加值的部分1、固定资产折旧费:从会计“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科目中的本年累计折旧取得。
203=110;204=121;205=1362、劳动者报酬:包括工资,福利费,劳动待业保险费等,从人力部门“劳动工资”报表或会计核算的“管理费用明细表”“销售费用明细表”“制造费用明细表”中取得,对应的人数为单位从业人员(不包括委托外单位的劳务费)。
210=108;211=109;212=111;213=112215=119;216=120;217=122;218=123220=134;221=135;222=137;223=1383、生产税净额: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从会计“损益表”中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科目中取得;本年应交增值税,从会计“应交税金及附加费明细表”中取得。
(计算公式同上);管理费用中的税金,从“管理费用明细表”中取得;补贴收入,从“损益表”中取得;制造(生产)表中的税费指的是,支付进口货物的关税,从应交税金中应交关税明细科目中取得。
227=144;228=124+125+126+1274、营业盈余:是指工业企业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和生产税净额后的余额。
它相当于企业的营业利润加上补贴收入,扣除其他业务利润,还要扣除从利润中开支的工资和福利以及税后利润中提取的公益金等。
计算公式为:营业盈余=营业利润+生产补贴-其他业务利润-从利润中开支的工资和福利-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公益金。
5、其他属于增加值的部分:是指管理、销售、制造费用中的预提待摊费用、提取的八项减值准备金、和上交国家和地方的规费(比如绿化费、排污费等)237=113;238=128;239=139二种方法计算计算出来的增加值误差应当不超过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