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中 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论学生工作中怎样贯彻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也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发展观。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升华,是马克思主义最前沿的科学论断。

这一伟大理论站在哲学的高度,承认、重视人的主体性,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中,将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让每个人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的同时,也获得个性的进一步解放以及自由的全面发展。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共中央要求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当前的各项工作,学校工作当然不能例外。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积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学生工作中树立科学发展观,是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工作者应具有时代紧迫感,在学校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新把握学校建设发展的目标和内涵,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指导思想,为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学生工作中,应该积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中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及时调整、创新工作过程中的方法、策略和工作模式,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促进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切实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把学生的生存和发展作为学生工作的最高目标,关心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学生,按照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德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主法制、创新意识、心理健康的教育,改革学生评价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奠定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大学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本质
从表义上来说,科学就是符合客观规律,合乎基本逻辑,体现客观现实;发展就是要继承和革新,有所变化,能够反映时代性。

而从根本上来说,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把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应用于我校的学生工作中,核心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成人成才需要为本,全面深化大学生素质发展的途径、方法,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创造条件,提供必要的保障。

二、学生工作理念创新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要求:“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现代化教育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高等教育作为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

高校的学生工作在很大程度上直接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服务。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发展,发展的实质就是在总结中革故吐新,核心也就是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作为高等教育中重要环节的学生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全球化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我国高等教育逐步步入国际化轨道,这就必将要求我国高等教育要按照国际化的标准去衡量办学水平,所培养的人才规格也必将向国际标准转变;信息化、网络化的加速,使西方文化思潮大量涌入,不同程度地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灵魂;高校扩招,学生人数激增,质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滑坡现象;高校体制改革,就业方式转换,学生的就业压力加大;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步伐加快,学生的传统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等等。

所有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都迫切要求高校学生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换观念,探索新的工作机制,运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全面创新,而思想是先导,要创新必先更新观念,转换脑筋,从传统的工作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从不合适宜的教育观念中解放出来,从不切实际的“高、空、虚”的工作理念中解放出来,以积极主动的精神面貌推动学生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三、学生工作理念创新的核心内容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切实保证学生工作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需要从六个方面创新学生工作理念。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价值目标观。

高校学生工作的传统的做法就是从学校的条条框框出发,要求学生去适应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和教育管理方式,这就容易脱离学生实际,造成学生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

而新形势下学生工作必须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内在需要出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需要层次和需要结构,引导学生把个人的成才目标与学校的教育目标统一起来。

“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一切都依靠和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为学生的现实发展需要创造各种可能创造的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内在成才动力,把工作实实在在放到育人为本的这一个工作价值目标上。

学生工作必须面向每个学生,尊重、关心、教育、引导好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2.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核心素质的人才标准观。

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到来,创造力将成为社会经济进步的主要动力,成为关系市场竞争成败的决定性力量,那种“唯文凭、唯分数、唯专业”传统的人才观已不合时宜。

教育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提高受教育者的创造力方面,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对创造力的发掘,训练、强化、激发受教育者的创造热情和创造才能,积极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

新世纪的人才应是能够适应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能够参与全球性
竞争与合作,能够主动适应,积极推进甚至引导一系列社会变革的创新人才。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的实现,需要大量具有创新精神的建设者担当使命。

3.树立突出主体、开发潜能、激发创造的工作方法观。

传统的学生工作常常是管而不导,堵而不疏。

这种治标不治本、浮在面上的学生工作方法已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和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形势。

新形势下的学生工作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的张扬与优化。

通过理想信念教育,为学生进行需要的自我选择和自我调整提供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通过正面引导、反面惩戒来进行学生的需要诱导;通过动机激励、过程磨砺、利益驱动来进行学生的需要驱动等等,激发创造学生内在成才动力,从道理上说服学生,让学生弄清是非,权衡利弊,从而使学生正确规范自身行为,确选择调整自身在学习、生活中需要结构。

而教育观念要打破统一思想、统一标准、统一布局的模式,适当地提倡拉开档次,铺开阶梯,允许有部分人先走上去,另一部分人再扶上来的育人的阶梯原则。

4.树立体现互动性、层次性、整合性的工作体制观。

高效的工作体制可以促发主体的工作热情、兴趣,使主体在工作中不断产生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成为主体不断产生工作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的不竭动力;也可使整个工作群体形成团队意识、协作精神。

传统的高校学生工作体制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是体制重心的错位,造成协调、服务部门忙于应付具体事物性的工作,而无暇对整个学生工作进行协调与把握;二是体制基层的虚位,学生工作基层组织的积极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使整个学生工作活力欠缺,创造力不够;三是体制的整体创造力的空位,造成领导机构、协调部门、基层组织的脱节。

面对新世纪的高校学生工作必须要适应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进行体制理念的创新,其中应注意三个方面:一是体制的互动性,有利于上层和基层相互激发工作活力与创造力;二是体制的结构层次性,有利于工作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三是体制的整合性,有利于局部服务于整体,全局指导、协调局部,发挥整个体制的凝聚力和资源整合力。

具体来说,就是要形成“上”有“决策层”,总揽学生工作全局,把握带基础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大问题,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育人原则;“中”要有“协调层和监控层”,对学校总体学生工作进行具体指导、协调和监控;下”要有“责任层和落实层”,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积极性,实行工作重心的下移,推行目标管理、量化考核的评价制度,建立竞争机制。

这样整个工作网络就会形成一个动态、灵活的高效的“金字塔”型体系。

5.树立不断创新教育、管理、服务内容的科学工作内涵观。

教育、管理、服务是学生工作的三大主题,但在新的时期这三大主题的结合方式以及它们三者自身的内涵就存在理念创新的问题。

传统上不同程度的存在以管理为主的工作理念,而教育、服务功能被弱化、淡化,使工作一直停留在较低层次水平。

面对新的形势:学生人数激增,学分制的推广,学生的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及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等等,传统的教育、管理已不合时宜,不符合青年学生的心理特征变化和他们的成长规律。

学校学生工作要逐步从管理型向教育型、服务型转变,转换工作职能。

一是要创新教育内涵理念。

江泽民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等等。

“要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这就对教育的内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界定。

而对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教育内涵来说,就是要进行以创新教育为核心、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的全面成才教育。

而教育的方法主要是从说教式、灌输式的教育向启发式、引导式、激发创造式的教育转变。

二是要创新管理内涵理念。

学校学生工作要从传统的以本本上的制度和手中的权力去管理的模式中走出来,注重“导向管理”。

管理的内容要从点上的管理到整个层面的深层次管理;管理的对象要从个别管理到抓典型的管理;管理的依据要从校纪校规的管理上升到以法治校、民主治校的高度层次;管理的手段要变直接管理为主到宏观和导向管理为主,变教师管理为主到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

总之,就是要从被动式、强迫式的管理变为主动式、民主式的管理,从管理为主的工作模式走向以教育、服务为主的工作模式。

三是要创新服务内涵理念。

学校学生工作要从管理型的工作模式走向教育型、服务型的工作模式,要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优化校园软硬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全面成才的内在动力。

服务的内容要把握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合理需要;服务方式要在引进社区管理方式的同时,实现服务最优质化、物质利益的最小化。

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投资者和消费者,要为学生提供各种生活服务,改善生活环境,对学生社区进行物业化管理,健全社区功能,构筑集文化、休闲、娱乐、购物、健身为一体的文化社区;提供勤工助学服务,扩大勤工助学的网络与途径,帮助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学习服务,指导学生考研、出国、创作发明等;提供就业服务,健全信息网络,加强政策、心理、技术各方面的指导等。

6.树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的工作新途径观。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传统的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学生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新的空间和途径。

新形势下学生工作要转换教育观念,树立信息资源意识,主动超前介入网络教育平台,这是把握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制高点的有效途径。

在推进学生工作进网络时应把握三个要义,一是要找准学生工作进网络的立足点,用正确、积极、健康、科学的思想文化信息占领网络阵地,提高学生“接受正确,有益的信息,抛弃错误、有害的信息”的能力;二是探究学生工作进网络的切入点,采取与大学生心理需求、生理特征及成长规律相适应的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内容;三是要把握学生工作进网络的融合点,“进”不是简单将学生工作的内容放在网上,也不是单一地把它作为技术性质的信息交换系统,而要从本
质上实现学生工作与网络的融合,达到内容和形式、科技与人文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网络在学生工作运用中的服务功能、教化动能、引导功能和管理功能,趋利避害,规范网络道德,培养积极、健康、科学的网络文化。

四、建设和谐大学
在高校的学生工作中,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运用到学生工作中,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才能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大学。

和谐大学建设的核心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各方面积极性的充分发挥,让一切有利于发展教育的思想充分活跃起来,把一切有利于发展教育的资源充分释放出来,使一切有利于发展教育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大力解放和发展教育生产力,以造福社会,满足人民。

和谐大学建设的目标是“和而不同”,即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要符合国家教育方针,顺应教育发展规律,又要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要人格平等、合作真诚,又要提倡个性张扬,健康竞争。

和谐大学建设的思路,要以发展求和谐,以民主法制求和谐,以提高治校能力求和谐。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政治优势,说服力就是凝聚力,导向权就是领导权,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辐射力、竞争力是党在高校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

尤其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作用,应当要有更加崭新的视角,更加辩证的思考,更加理性的审视。

一个人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是对社会潜在的威胁。

有才无德要误事,有德无才要坏事。

成小事靠业务本领,成大事靠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

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只是服务社会的手段。

前者的学习是根本性的,后者的学习是工具性的。

如果重智轻德,必然导致学生片面发展。

正确协调各种利益关系。

利益关系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资源配臵和资源利用的协调,学校导向政策的协调,学校与社会公共关系的协调。

随着高校改革深入,各种利益关系群体的需求出现了多元目标。

必须善于协调、兼顾各个利益群体。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

大学文化是引导人、激励人、鼓舞人的一种内在动力,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一面旗臶。

大学历来是社会文明的源头,引领文化潮流,传播科学思想,应当成为先进文化、健康文化、高雅文化最有市场最有人气的地方。

大学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品位是最重要的“软实力”,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它将产生博大的精神力量,深刻的道德力量和巨大的感召力量。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