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血象和骨髓象检验汇总.
临床血液学检验考试重点总结
临床血液学检验1.骨髓造血:骨髓的造血细胞大部分来源于肝脏,部分来源于脾脏。
骨髓是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的主要场所,骨髓也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因此骨髓不仅是造血器官,同时也是一个中枢淋巴器官。
2.髓外造血: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和血小板,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3.血细胞的分化是指分裂后产生新的子细胞在生物学性状上产生了新的特点,即通过特定基因的表达合成了特定的蛋白质,与原来的细胞有了质的不同。
这种分化过程是不可逆的,是血细胞失去某些潜能同时又获得新功能的过程。
4.血象和骨髓象检验是诊断血液系统疾病、观察疗效及病情的重要手段之一。
5.粒细胞系统包括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粒细胞是由于胞质中常有许多颗粒而得名的。
颗粒从II型原始粒细胞开始出现,称为非特异性颗粒(又称为A 颗粒、嗜天青颗粒、嗜苯胺蓝颗粒),从中幼粒细胞开始出现特异性颗粒(即S颗粒),S可以有三种:中性颗粒、嗜酸性颗粒及嗜碱性颗粒。
6.早幼粒细胞其胞体直径12~25um,较原始粒细胞大。
7.骨髓穿刺:最为理想的穿刺部位是髂骨上棘(包括髂骨前、髂骨后上棘)8.骨髓取材情况判断:(1)取材满意:a.抽吸骨髓液时,患者感到有瞬间的酸痛感(有的患者无这种感觉);b.抽出的骨髓液中有较多的黄色小粒(多为骨髓小粒,有的是脂肪);c.显微镜下涂片中可见较多骨髓特有细胞:幼稚粒细胞、有核红细胞、巨核细胞、浆细胞、造骨细胞、破骨细胞、脂肪细胞、肥大细胞、组织细胞、吞噬细胞等;d.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大于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有核细胞数大于外周血有核细胞数。
(2)取材失败(即骨髓稀释):如抽吸骨髓液时混进血液,称为骨髓部分稀释;如抽出的骨髓液实际上就是血液,称为骨髓完全稀释。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医学PPT课件
5
实验诊断学(laboratory diagnostics)的任务是 将检验的结果,结合病史/家族史、症状/体征 以及影象检查/病理检查等,对病人作出正确的 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 检验 病史/家族史,症状/体征 诊断/鉴别诊断
影象诊断/病理诊断
6
绪论
二、发展简史 1673年,Leeuwenhook发明显微镜,此后使血液 形态学有了革命性发展。 1855年,血细胞计数测定 1878~1895年,血红蛋白测定 1877~1912年,细胞分类技术 1953年,Coulter血细胞自动计数仪 上世纪80年代后,自动化仪器发展迅速
24
实验的系统评价(举例DIC)
诊断DIC的效能 Sen% Spe% Acc% Ppv% Npv% 95%CI
PLT 82.7 PT 75.6 APTT 68.5 Fg 38.0 3P 37.2 D-D 80.0 43.9 58.3 65.8 77.0 85.7 70.6 59.5 65.0 66.9 60.19 65.9 75.1 49.7 53.4 58.4 55.6 64.3 69.7 79.1 79.1 74.9 62.1 66.4 81.8 2.36,8.18 4.66,13.38 1.95,11.16 0.75,6.96 1.53,14.56 7.11,34.07
内源性凝血途径缺陷 无出血症状
共同凝血途径缺陷症
共同凝血途径缺陷症 因子XII、激肽释放酶原、高 分子量激肽原缺乏 (遗传性、获得性)
因子X、V、II、I 缺陷症
26
(遗传性、获得性)
近年,上海瑞金医院用这2项筛选试验的优化组合;再 结合凝血因子促凝活性和抗原含量测定作表型诊断;然 后用RFLP/AS-PCR验证突变作基因诊断;再用真核细 胞培养,检测相关因子的抗原和活性、Western印迹、 免疫荧光染色、生物代谢标记及PCR等方法判断突变基 因异常蛋白的合成和功能。用这一优化组合的技术平台 对11种遗传性出血病,143个家系,155例患者和543名 家族成员作检验诊断,准确率达100%,无漏诊和误诊 现象。
常见血液学疾病的血象、骨髓象(临床版)
我们知道,广义的骨髓象已经包括了血象,另外还包括了细胞化学染色红细胞检验再生障碍性贫血(AA)简称再障,是因为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使骨髓造血组织减少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引起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造血干细胞疾病。
特征是造血干细胞功能障碍和(或)造血微环境功能障碍,造血红髓被脂肪组织所替代(红髓脂肪变),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类贫血。
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出血和感染(伴发热),罕有淋巴结核肝脾肿大。
1、血象:以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降低为主要特征,三系减少的程度各病例有所不同。
贫血多为正常细胞性,少数为轻、中度大细胞性。
网织红细胞绝对值明显减少。
各类白细胞都减少,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减少尤为明显,而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多血小板不仅数量减少,而且体积小、颗粒减少。
急性AA时,网织红细胞<1%,绝对值<15×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常<0.5×10^9;血小板<20×10^9/L;慢性再障血红蛋白下降速度较慢,网织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低,但各指标叫急性再障指标为高,达不到急性再障的程度。
2、骨髓象①.急性再障:红髓脂肪变是AA的特征性病理改变,骨髓涂片可见脂肪滴明显增多。
多部位穿刺结果均显示有核细胞增生减低。
造血细胞(粒/红/巨核系细胞)明显减少,早期阶段细胞减少或不见,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无明显的病态造血。
非造血细胞(包括:淋巴/浆/肥大细胞等)相对增多,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大于50%,淋巴细胞比例可增高达80%。
如有骨髓小粒,染色后镜下为空网状结构或为一团纵横交错的纤维网,其中造血细胞极少,大多为非造血细胞。
②.慢性再障:病程中骨髓呈向心性损害,骨髓拥有代偿能力仍可有残存散在的增生灶,常因不同的穿刺部位,骨髓象表现不一致,需多部位穿刺或进行骨髓活检,才能获得较明确的诊断。
多数患者骨髓增生减低,三系或两系减少,巨核细胞减少明显。
非造血细胞比例增加,常>50%。
临床血液学检验:血象检验及骨髓象检验
微丝蚴
马尔尼菲青霉菌 (Penicilliosis Marneffei, PSM)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
骨髓细胞学检验
㈠BM检验的适应症 ㈡标本的采集 ㈢骨髓细胞学检查方法 ㈣正常骨髓象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
(一)BM检验的适应症 1.诊断造血系统疾病,评价疗效,判断预后。 2.协助诊断某些疾病。 3.提高某些疾病的诊断率。 禁忌症:●血友病 ●有明显出血倾向的病人 ●晚期孕妇应慎重
◎大小异常
红细胞 ◎形态异常
血 小 板 ◎染色
寄 生 虫 ◎内容物异常
球形红细胞
Spherocytes
小红细胞直径<6um
正常红细胞
大红细胞:直径>10um
口形红细胞
Stomatocyte (Mouth Cell)
低色素红细胞
hypochromic erythrocyte
红细胞大小不同 anisocytosis
1:16-32
1:90
1:35-70
1:200
1:300
有核细胞占
X 全部细胞(%)
1:1
>50
1:10 >10
1:20 1-10
1:50 <1
1:200 <0.5
增生极度减低
增生减低
增生活跃
增生明显活跃
增生极度活跃
⑵油镜检查
①分类计数:选择满意膜段,观察200-500个细胞 ,按细胞的种类、发育阶段分类,并计算出它们各 自百分率;
血象检验及骨髓象检验
血液采集 血液检查
骨髓穿刺 骨髓检查
血象是什么?
骨髓象是什么?
为何要进行血象检验? 为何要进行骨髓象检验?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指导手册(doc 42页)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指导手册(doc 42页)《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实验指导(供医学检验专业五年制本科使用)无颗粒。
2. 早幼粒细胞(promyelocyte):12~20μm,较原粒细胞大,核染色质较原粒细胞粗糙,染色质颗粒开始有聚集,核仁可见或消失;胞浆染淡蓝色、蓝色或深蓝色,含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紫红色颗粒(即非特异性颗粒)。
3.中幼粒细胞(myelocyte)①中性中幼粒(neutrophilic myelocyte):10~18μm,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可有凹陷,其凹陷处约占细胞的2/3~1/2,核染色质聚集呈索块状,核仁隐约可见或消失;胞浆量多,染淡红或少数区域略偏蓝,含大小一致的红色颗粒、即特异性颗粒(致少有一个区域)。
②嗜酸性中幼粒(eosinophilic):15~20μm:核与中性中幼粒相似;胞浆内充满粗大而均匀、排列紧密的橘红色特异性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中幼粒(basphilic):10~15μm,核圆形或椭圆形、但常常轮廓不清,核染色质较模糊;胞浆内及核上含有排列零乱、大小不等数量不多的紫黑色嗜碱性颗粒。
4、晚幼粒细胞(metamyelocyte)①中性晚幼粒(neutropilic metamyelocyte):10~16μm,核明显凹陷呈肾形,马蹄形,半月形,但其核凹陷程度不超过假设直径的一半,核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无核仁;胞浆量多,浅红色,充满中性特异性颗粒。
②嗜酸性晚幼粒(eosinophilic metamyelocyte):10~16μm,核形及结构与中性晚幼粒相似;胞浆内充满橘红色的、大小一致的嗜酸性特异性颗粒。
③嗜碱性晚幼粒(basophilic metamyelocyte):10~14μm,核固缩呈肾形,轮廓模糊;胞浆内及核上分布有少量嗜碱性非特异颗粒。
5. 杆状核粒细胞(stab granulocyte)①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 stab granulocyte):10~15μm,核凹陷程度超过假设直径的一半,核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1/3以上,呈带状弯曲,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胞浆充满中性颗粒。
【血液学检验】知识点整理(第二部分)
【血液学检验】知识点整理(第二部分)第一章绪论1、血液学(Haematology)是医学科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血液和造血组织.包括血液和造血组织的生理、病理基础和临床各个方面.2、临床血液学(Clinical hematology)是以疾病为研究对象;研究疾病的基础理论与临床结合的综合临床学科。
主要涉及源于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继发于其他组织器官原发病的继发性血液病。
3、临床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Clinical hematology and hematologyexaminations)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血液病为研究对象而创建的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且在临床实验中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的新兴学科。
第二章造血基础理论1.造血(hematopoiesis):是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
造血主要涉及造血器官、造血细胞、造血微环境、造血调节、和血细胞发育、成熟、释放等。
人体造血器官主要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肝脾.2。
造血器官: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
3。
淋巴组织或淋巴器官:系指机体内以淋巴细胞(包括浆细胞)为主要细胞成份的组织结果而言。
4.血岛:人胚第二周末时,卵黄囊壁上的胚外中胚层细胞是一些未分化的、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这些细胞聚集成团,成为血岛。
5.妊娠月数造血部位图(记住)出生前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卵子受精后逐渐分为内、中、外三个胚层,造血细胞均发生于中胚层;根据胚胎发育过程中造血中心的转移可将出生前造血分为三个阶段。
①卵黄囊造血期最早,人胚第2周末;主要生成RBC(第3周开始),肯定不生成Lc,粒c 不确定。
第一代幼稚RBC,第二代幼稚RBC。
②肝造血期肝脏造血9—24周,肝造血的干细胞是由卵黄囊迁移来的;以RBC为主,肯定不生成Lc,有粒c,巨核c。
脾脏造血始于第3个月;早期以RBC和粒c为主,第5个月有Lc生成,出生后成为终生制造Lc的场所。
临床血液学检验(新)重点考试知识总结
1,出生后造血分为骨髓造血和淋巴造血2骨髓造血:骨髓的造血细胞大部分来源于肝脏,部分来源于脾脏。
骨髓是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的主要场所,骨髓也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4血细胞的分化是指分裂后产生新的子细胞在生物学性状上产生了新的特点,即通过特定基因的表达合成了特定的蛋白质,与原来的细胞有了质的不同。
这种分化过程是不可逆的,是血细胞失去某些潜能同时又获得新功能的过程。
5.血象和骨髓象检验是诊断血液系统疾病、观察疗效及病情的重要手段之一。
6粒细胞系统包括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粒细胞是由于胞质中常有许多颗粒而得名的。
颗粒从II型原始粒细胞开始出现,称为非特异性颗粒(又称为A颗粒、嗜天青颗粒、嗜苯胺蓝颗粒),从中幼粒细胞开始出现特异性颗粒(即S颗粒:中性颗粒、嗜酸性颗粒及嗜碱性颗粒。
早幼粒细胞其胞体直径12~25um,较原始粒细胞大。
8骨髓穿刺:最为理想的穿刺部位是髂骨上棘(包括髂骨前、髂骨后上棘)10判断骨髓增生程度:骨髓中有核细胞的多少可以反映出骨髓增生程度。
11.粒红比值是指各阶段粒细胞(包括中性,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百分率总和与各阶段有核红细胞百分率总和之比。
12骨髓增生程度:(1)增生极度活跃:反映骨髓造血功能亢进,常见于各种急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白血病等。
(2)增生明显活跃: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旺盛,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3)增生活跃,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正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4)增生减低,反映骨髓造血功能降低(5)增生极度减低。
反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13.粒红细胞比值改变:(1)粒红比值增加:由粒细胞增多或有核红细胞减少所致。
(2)粒红比值正常:由粒细胞和有核红细胞比例正常或两系细胞同时增加或减少所致。
(3)粒红比值下降:由粒细胞减少或有核红细胞增多所致。
14.铁染色:(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骨髓中的铁分为细胞外铁和细胞内铁。
临床血液学检验造血检验基本方法血象和骨髓象检验
4、怀疑有其他恶性肿瘤转移至骨髓
5、血液系统疾病定期复查、化疗后的疗效观察
6、其他:骨髓特殊检查需要骨髓标本
14
现在是14页\一共有62页\编辑于星期三
骨髓象检验的禁忌证
1、凝血因子严重缺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2、穿刺部位有炎症或有畸形
3、晚期妊娠
15
现在是15页\一共有62页\编辑于星期三
16
现在是16页\一共有62页\编辑于星期三
现在是35页\一共有62页\编辑于星期三
返回
35
(三)骨髓片检查
1. 低倍镜观察(10×10)
① 观察骨髓片的质量:取材、涂片、染色情况 ② 判断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 ③ 巨核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全片巨核细胞总数。分
类25枚巨核细胞,应选择细胞分布均匀的区域,低 倍镜下寻找油镜下分类 ④ 全片观察有无体积较大或成堆分布的异常细胞
【复习: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血涂片检验/血象检验)】
1. 外周血细胞检查的内容
2.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步骤 3.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继续
4
现在是4页\一共有62页\编辑于星期三
[外周血细胞检查的内容]
外周血细胞检验
外周血细胞数量及数量方面的检验 (血细胞分析仪)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显微镜)
各阶段粒细胞形态未见明显异常
约占20~25%
原红<1%
早幼红<5%
中幼红约占10%
晚幼红约占10%
原红及各阶段幼红细胞形态未见明显异常 成熟红细胞形态未见明显异常
56
5、淋巴系 6、单核系 7、浆细胞系
约占20%~25% 通常为成熟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形态未见明显异常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_血象和骨髓象检验PPT149页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_血象和骨髓象 检验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底 ,决不 回头。 ——左
临床血液学检验血象和骨髓象检验本科(ppt)
科(ppt)
(优选)临床血液学检验血象 和骨髓象检验本科
一、 正常血细胞形态学
根据发育阶段分为原始、幼稚、成熟三 大阶段,基本特点见表4-1
骨髓中血细胞共分六个系统,包括粒细 胞、红细胞、巨核细胞、单核细胞、淋 巴细胞和浆细胞;
造血细胞生长发育模式图
一原1圆淡仁质粒原早中晚杆g分、0r早胞形状呈胞均晚1核设密粒特细~或形 紫 量2粒幼幼状叶幼a粒粒02~n淡分幼大,质的~幼 明 核 。 , 异 胞(粒粒核核粒有u0或红少51细细中 1或 色 消 小 中lu蓝布粒 , 居 内 紫个粒 显 直 胞 可 性 。60( ( 粒 ((mo少椭色,mu~性 稍 质 、 性失胞yc杆 直 曲 质 胞 为 核 幼胞色不细 直 中 含 红细 凹 径 质 分 颗m,1(mmSey。量圆细呈中 呈 凝 分 颗。8eeyplt状 径 呈 粗 质 中 粒 粒系。或均胞 径 或 有 色胞 陷 的 量 为 粒:ustgeroe清中 直 分 与 核 紫 布幼 凹 聚 布 粒胞颗m胞形粒透tamlob)核 1带 糙 中 性 细 细(蓝。: 偏 大 非1: 呈 一 多 中 的统ameol02性叶径为染红满细楚。粒 陷 成 均 。质ynmbca~粒状呈含、胞胞粒嗜色核~圆位小特状,明核细肾半,性形etyys1分之色色细122胞细,粗量匀易胞gleett细,块特嗜三。5碱,仁形。、异0~2胞形。呈、态。居 , 天较roele)u叶间~质。小u5核胞占索多、aclo)胞两状异酸种见m性核可或染形性1叶m呈,核淡嗜、呈蓝中排nyc核有浓胞紫5大内:细状,淡。utg。y::端,性性,晚周见椭色态嗜u,圆但染红酸染,lert圆色列或粒细集质红m侧,圆胞或淡紫胞oa胞e中)细钝染颗、颗幼的或圆质和天以形其质色性色呈c。n)细丝或丰色均,略缘形形的小红红核核性yu胞圆深粒嗜粒占粒一消形开数青分或凹粗。和及t胞l胞相呈富的淡开2,块色色匀绕偏狭大、eo呈。紫,碱特细侧失,始目颗3或椭陷糙内嗜分细/核,c:连小,中叶3始蓝直状,的长,嗜by圆核红也性点平于位胞可。胞聚不粒~圆程呈含碱布椭分胞at细或块呈性者1变径,内特,圆酸ne形染色可杆同色胞出胞体集一。/坦核。形粗不等度性2叶d)胞 完状 淡 颗多的圆扁核含异弯。、形,色分状中体现质较 呈 、, 块 同 特一晚或如周核状呈 全, 红 粒见平仁 性细染4或嗜形稍淡量原 粗 分直 状 的 点般 幼无薄染,,/圆 断染 色 。,,5碱椭小染较粒 网 布径 , 特 同不 粒,以常色形 开深 ,叶纱色不圆)区多细 粒 不排 异 中超 细, ,直上。质含。。。,列 性 幼过 胞呈颗径核,胞胞紧 颗 粒假 ,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重点(可编辑修改word版)
(一)粒细胞系统1.原始粒细胞(myeloblast):10~18μm,胞体圆或类圆形,核占细胞的2/3 以上,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排列均匀,核仁2~5 个、较小、清楚;胞浆量少,染天蓝色,有透明感,无颗粒。
2.早幼粒细胞(promyelocyte):12~20μm,较原粒细胞大,核染色质较原粒细胞粗糙,染色质颗粒开始有聚集,核仁可见或消失;胞浆染淡蓝色、蓝色或深蓝色,含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紫红色颗粒(即非特异性颗粒)。
3.中幼粒细胞(myelocyte)①中性中幼粒(neutrophilic myelocyte):10~18μm,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可有凹陷,其凹陷处约占细胞的2/3~1/2,核染色质聚集呈索块状,核仁隐约可见或消失;胞浆量多,染淡红或少数区域略偏蓝,含大小一致的红色颗粒、即特异性颗粒(致少有一个区域)。
②嗜酸性中幼粒(eosinophilic):15~20μm:核与中性中幼粒相似;胞浆内充满粗大而均匀、排列紧密的橘红色特异性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中幼粒(basphilic):10~15μm,核圆形或椭圆形、但常常轮廓不清,核染色质较模糊;胞浆内及核上含有排列零乱、大小不等数量不多的紫黑色嗜碱性颗粒。
4、晚幼粒细胞(metamyelocyte)①中性晚幼粒(neutropilic metamyelocyte):10~16μm,核明显凹陷呈肾形,马蹄形,半月形,但其核凹陷程度不超过假设直径的一半,核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无核仁;胞浆量多,浅红色,充满中性特异性颗粒。
②嗜酸性晚幼粒(eosinophilic metamyelocyte):10~16μm,核形及结构与中性晚幼粒相似;胞浆内充满橘红色的、大小一致的嗜酸性特异性颗粒。
③嗜碱性晚幼粒(basophilic metamyelocyte):10~14μm,核固缩呈肾形,轮廓模糊;胞浆内及核上分布有少量嗜碱性非特异颗粒。
临床血液学检验:血象检验及骨髓象检验
Ⅳ排除性诊断。 Ⅴ形态学描述。
骨髓细胞 有某些改变
不典型
形态学描写
临床表现怀 疑某病
(三)骨髓细胞学检查方法
1.BM涂片显微镜检查 2.结果计算 3.血涂片检验 4.总结分析及填写检验报告单 5.BM象检验的注意事项 6.BM象与BL分析的重要性
骨髓细胞学检验
㈠BM检验的适应症 ㈡标本的采集 ㈢骨髓细胞学检查方法 ㈣正常骨髓象
(二)标本的采集
1.方法 ◆BM标本采用穿刺法采集 ◆活检标本采用环切法取材
2.注意事项 ⑴严格无菌操作; ⑵初诊病人应在治疗前进行; ⑶抽吸BM液动作要缓慢,控制BM液0.1-0.3ml, 若需作培养时应分次抽取; ⑷对疑难病例,应多部位穿刺,提高确诊率 ⑸同时作活检,提高诊断率;干抽(drg tap) ⑹死亡病例应在死后30分钟内进行。
3.BM穿刺成功标志 ⑴在抽出BM液瞬间,特殊痛感; ⑵BM液内有BM小粒/油珠; ⑶有BM中特有细胞; ⑷粒细胞分类中St/sg比值>外周值
Ret,有核RBC值均高于外周血。
4.涂片的制备注意点
⑴穿刺后立即涂片; ⑵一般不用抗凝剂,
细胞计数/大批标本,可用肝素; ⑶选择有BM小粒部份涂片; ⑷涂片要保留尾部及边沿部; ⑸涂片厚薄适度; ⑹涂片后迅速摇干; ⑺于涂片头段髓膜用铅笔写上标记; ⑻选用混合染液和染色时间掌握合适; ⑼推制的涂片应全部送检,以供选择; ⑽同时送血涂片以资对照。
(三)骨髓细胞学检查方法
1.BM涂片显微镜检查 2.结果计算 3.血涂片检验 4.总结分析及填写检验报告单 5.BM象检验的注意事项 6.BM象与BL分析的重要性
3.血涂片检验
(医学)血象和骨髓象
(医学)血象和骨髓象
外周血象是对血管内血液进行细胞学检查(血常规)所得出的结果,反应外周血的细胞组成结构,而骨髓象是对骨髓内造血部位进行的细胞学检查(骨髓细胞学检查)所得出的结果,反应骨髓内细胞的组成结构。
外周血象一般由血常规检查得出。
血常规又叫全血细胞计数,检测内容一般包括了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也可包含红细胞个体形态、血红蛋白状态、网织红细胞定量及分级、血小板个体形态、白细胞自动分类及异常白细胞提醒等。
血常规反应了外周血的细胞组成结构,对血液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等有着辅助诊断、辅助判断分期、判断预后等作用。
骨髓象一般由骨髓细胞学检查得出。
骨髓象包括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粒细胞与有核红细胞比例、粒系统细胞改变、红系统细胞改变、巨核系统细胞改变、淋巴系统细胞改变、单核系统细胞改变和其他血细胞改变。
造血系统疾病一般具有特征性的细胞形态学改变,骨髓象的改变对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巨幼细胞贫血等疾病有着一定的决定性诊断意义,也可用于判断其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
得到外周血象和骨髓象的检查报告单后,应及时让医生查看。
诊断和治疗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幼红 细胞 胞体直 径7~ 10µ m, 圆形。 胞核圆 形,居 中或偏 为,占 细胞1/2 以下;
•
核染色质聚集呈数个大块状(称为碳核),副染色质可见或消失,有时胞核 碎裂或正处在脱核状态。胞质量多,淡红色或灰红色,无颗粒。
• 红细胞 胞体直径平均7.2µ m,两面呈微凹盘状,无核,胞质 淡红色,中央部分淡染。
(七)其他细胞 P54
• (1) 肥大细胞:又称组织嗜碱细胞。 • 胞体呈圆形、椭圆形、蝌蚪状、梭形或不规则
形,长轴12~20μm。胞核小而圆,居中或偏位;
核染色质粗糙,染浅紫红色。胞质丰富,充满 较粗大、圆形、大小一致、染深紫色至深紫黑 色的嗜碱性颗粒,常有部分颗粒覆盖于细胞核 上。
(二)红细胞系统
• • • • • 原始红细胞 早幼红细胞 中幼红细胞 晚幼红细胞 红细胞
原红细胞 胞体直径 15~25µ m, 圆形或椭圆 形,边缘常 有瘤状突起。 胞核圆形、 居中或稍偏 于一侧,核 染色质呈紫 红色颗粒状, 核仁1-3个, 大小不一, 染浅蓝色, 边界不清楚。
根据颗粒有无等 特征将原粒细胞 分为Ⅰ型和Ⅱ型: Ⅰ型为典型的原 粒细胞,胞质中 无颗粒;Ⅱ型除 具有原粒细胞的 特点外,胞质中 有少量细小颗粒。
• 原粒细胞 胞体直径10-20µ m,圆形或类圆形。胞核较大呈淡紫红色, 圆形或类圆形,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排列均匀、 平坦如一层薄沙,无浓集;核仁2-5个,较小,清楚,呈淡蓝色。胞 质量较少,呈透明的天蓝色或深蓝色,绕于核周,有时在近核某处 浆色较淡;颗粒无或有少许。
临床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
第四章 造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
血象和骨髓象检验
• 一、 正常血细胞形态学 • 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 三、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
一、 正常血细胞形态学
(一) 粒细胞系统
• • • • • • • 原始粒细胞 早幼粒细胞 中幼粒细胞 晚幼粒细胞 杆状核粒细胞 分叶核粒细胞 (嗜中性、嗜酸性、嗜碱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性中幼粒细胞: 胞体直径 10~20µ m,圆形。 胞核椭圆形,一 侧开始为扁平或 略凹陷,核常偏 于一侧,呈紫红 色,占胞体的 2/3~1/2;核染色 质聚集呈索块状, 核仁常无。 • 胞质量多,呈淡红、淡蓝色;内含中等量、非常细小、大小较一致、颗
粒状、分布密集、淡紫红色或淡红色的中性颗粒,中性颗粒常在近核处先出 现,而非特异性颗粒常分布于细胞边缘的胞质,由于中性颗粒非常细小,在 普通显微镜下不易看清楚各期中性粒细胞中的中性颗粒大小及形态,因此在 中性中幼粒细胞中常常只能在近核处看到均匀的浅红色区域。
中性分叶核 粒细胞:胞 体直径1014µ m,圆形。 胞核分叶状, 常分2-5叶, 叶与叶之间 有细丝相连 或完全断开, 有时核虽分 叶但叠在一 起,致使连 接的核丝被 隐蔽,这时 核常有粗而 明显的切痕; 核染色质呈较多小块,深紫红色,副染色质明显。胞质丰富,呈淡红色, 浆内充满中性颗粒。分叶核粒细胞和杆状核粒细胞的另一种划分标准是 核桥(即核最窄处小于最宽处的1/3)。
中幼红细胞 胞体直径 8~15µ m, 圆形。胞核 圆形、居中, 占细胞的 1/2;核染 色质凝聚呈 深紫红色索 条状或块状, 其副染色质 明显、较透 亮,宛如打 碎墨砚感; 核仁完全消 失。
• 胞质量多、无颗粒,由于血红蛋白形成逐渐增多而嗜碱性物质逐 渐减少,胞质呈不同程度的嗜多色性(蓝灰色、灰红色)。
• (2) 网状细胞 或组织细胞 • 为一组不同类型的细胞,细胞大小不一,形态 多样,但多数较大,直径20~50μm。胞核染紫 红色,圆形或椭圆形,无皱褶,核染色质细致 疏松呈网状结构,可有2~3个淡蓝色小核仁。 胞质丰富,淡蓝色或浅灰蓝色,形状多不规则, 无颗粒或含有多少不等的嗜天青颗粒。包括组 织细胞(幼稚巨噬细胞)、朗格罕组织细胞、 窦组织细胞、树突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 胞、Ferrata细胞、组织嗜酸细胞、造血网状支 架细胞等。其中有些细胞来源于单核-巨噬细胞 系统。
(三)单核细胞系统
• 原始单核细胞 • 幼稚单核细胞 • 单核细胞
(四)淋巴细胞系统
• 原始淋巴细胞 • 幼稚淋巴细胞 • 淋巴细胞
(五)浆细胞系统
• 原始浆细胞 • 幼稚浆细胞 • 浆细胞
(六)巨核细胞系统
• • • • • 原始巨核细胞 幼稚巨核细胞 颗粒型巨核细胞 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 巨核细胞裸核
中性晚幼粒: 胞体直径10~ 16µ m,圆形。 胞核明显凹陷 呈肾形、马蹄 形、半月形, 但其核凹陷程 度与假设核直 径之比小于 1/2,或核凹 陷程度与假设 核直径之比为 1/2~3/4, • 胞核常偏一侧,核染色质粗糙呈小块,出现副染色质(即块状染色 质之间的空隙),核仁消失。胞质量多,浅红色,充满中性颗粒, 嗜天青颗粒少或无。
早幼粒细胞 胞体直 径12-25µ m,较原 粒细胞大,圆形或 椭圆形,有时可见 瘤状突起。胞核大, 圆形、椭圆形或一 侧微凹陷,核常偏 一侧或位于中央; 核染色质开始聚集, 较原粒细胞粗;核 仁常清晰可见,有 时核仁模糊。 • 胞质量多或较多,呈淡蓝、蓝或深蓝色;胞质内含数量不等、大小 不一、紫红色的嗜天青颗粒,其颗粒分布不均匀,常近核一侧先出 现,也有少许覆盖在核上。有时在早幼粒细胞中央近核处常有高尔 基体发育的透亮区(称为初浆),呈淡蓝色或无色。
• 胞质少,深蓝色且不透明,在核周围常形成淡染区(即核周胞质色 浅甚至无色);胞质中无颗粒,但因核糖核酸丰富、自行聚集而常 使胞质呈蓝色假颗粒状。
早幼红细 胞 胞体 直径10~ 18µ m,圆 形或椭圆 形。胞核 圆形,居 中或稍偏 位,核染 色质浓集 呈粗颗粒 状甚至小 块状,核 仁模糊或 消失。 • 胞质量略增多,为不透明蓝色或深蓝色,无颗粒,瘤状突起即核 周淡染区仍可见。
中性杆状核粒 细胞:胞体直 径10~15µ m, 圆形。胞核凹 陷程度与假设 核直径之比大 于1/2,或核 凹陷程度与假 设圆形核直径 之比大于3/4, 形态弯曲呈粗 细均匀的带状, 也可见核呈S 形、U形或E形, • 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副染色质明显、透亮,核两端钝圆呈深紫 红色。胞质充满中性颗粒而无嗜天青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