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广东省省级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目标
广东省省级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管理规程为规范省级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管理,增强项目支出预算的科学性,促进项目按预定目标有效实施,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根据财政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预〔2009〕76号)和省财政厅《广东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行方案》(粤财评〔2004〕1号)等规定,制定本规程。
一、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省级部门单位为完成其特定的行政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纳入省级部门预算编制范围的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管理。
项目支出包括:(一)省财政安排资金500万元(含500万元)以上的项目支出;(二)省财政连续2年(含2年)以上安排资金的跨年度项目支出;(三)省财政厅确认的其他重要项目支出。
二、绩效目标管理内容绩效目标管理包括:绩效目标申报、审核、下达、调整确认、结果应用等内容(见附件1:广东省省级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管理流程图)。
三、绩效目标申报(一)绩效目标申报主体。
绩效目标申报主体为编制省级部门预算并申请项目支出的省级部门单位。
(二)绩效目标申报内容及材料。
绩效目标申报内容主要包括预期产出和效果、衡量产出和效果的相关绩效指标等。
具体应报送以下材料:1.部门单位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申报材料的正式文件;2.《广东省省级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申报表》(以下简称绩效目标申报表,附件2)纸质表格一式2份及电子文本,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项目基本情况:申报单位和主管部门,项目的名称、类型以及申请的依据、可行性和必要性等;(2)项目资金情况:资金来源及支出明细预算等;(3)绩效目标情况:项目实施进度计划,预期目标和相关绩效指标,保障绩效目标实现的措施等;(4)以前年度绩效评价情况:以前年度部门单位绩效自评等级,省财政厅下达的绩效等级;(5)主管部门审核意见。
3.其他与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相关的资料。
(三)绩效目标申报要求。
1.合规性。
绩效目标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其他相关制度规定;2.相关性。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对政府财政支出进行绩效评价和
监测的一种方法。
该指标体系旨在评估财政支出的效果和成果,以确保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一个完善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
1. 目标达成度指标:衡量财政支出是否实现了政府设定的目标。
这些目标可以是经济增长、就业率改善、教育健康水平提高等等。
通过评估目标达成度,可以判断财政支出的有效性和效果。
2. 资源利用效率指标:评估财政支出的资源利用效率,包括预算执行情况、支出规模与质量的关系等。
通过分析资源利用效率指标,可以发现并改进财政支出中的浪费和低效行为,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3. 社会经济影响指标:评估财政支出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包括就业增长、收入分配改善、贫困减少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财政支出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4. 政策效果评估指标:评估财政支出政策的效果,包括政策实施的效果、政策对相关领域的影响等。
通过政策效果评估指标,可以为政
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及时调整和改进财政支出政策。
5. 满意度调查指标:通过市民满意度调查等方式,了解公众对财政
支出的满意程度和对政府财政支出政策的认可度。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了解公众需求,改进政府财政支出的决策和执行。
综上所述,一个完善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涵盖目标达成度、资源利用效率、社会经济影响、政策效果评估和满意度调查等方面的指标。
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指标体系,政府可以更好地衡量和监控财政支出的绩效,实现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广东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行方案
广东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行方案(省财政厅、审计厅、监察厅、人事厅)为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和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财政资金分配、管理体系,贯彻实施好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03〕100号),逐步探索和建立我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特制订本方案。
一、工作原则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原则。
即把财政支出行为及其过程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其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的比较和评价分析,判断支出的行为过程和执行的业绩、效果优劣。
经济性、效率性与有效性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
(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定量分析建立在支出项目的财务数据采集分析上,定性分析通过对项目支出的全面、综合因素分析,结合相关专家的意见,与定量分析共同评价支出项目的效果,以更加合理、准确反映支出的实际绩效。
(三)真实性、科学性、规范性原则。
真实性是保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公正客观的基础,科学性是以项目的实际情况为主,兼顾国家、国际比较标准,将预算标准和实际相结合,普遍适用和个别选择相结合,充分考虑财政支出的特点和运作过程,以真实反映和衡量不同资金使用受益单位(部门)管理和使用财政资金的能力。
规范性是评价行为和结果始终贯穿和反映财政资金运作的全过程,强化、规范公共支出项目的选项、审批、监管、审核功能,增强财政资金分配和使用的责任制,使绩效评价对公共支出和预算管理起到激励和约束作用。
二、基本方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包括:(一)成本——效益比较法。
针对财政支出确定的目标,在目标效益额相同的情况下,对支出项目中发生的各种正常开支、额外开支和特殊费用等进行比较,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益为优。
(二)目标预定与实施效果比较法。
通过比较财政支出所产生的实际结果与预定的目标,分析完成(或未完成)目标的因素,从而评价财政支出绩效。
(三)摊提计算法。
财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财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当今的经济社会中,财政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使用至关重要。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建立科学、合理、全面的财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财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用于衡量和评估财政资金使用效果和效率的一套标准和方法。
它涵盖了多个方面,旨在全面、客观地反映财政资金的投入产出情况,为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财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
它有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浪费和滥用。
通过对各项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估,可以发现哪些项目或领域资金使用效果好,哪些存在问题,从而及时调整资金分配,优化资源配置。
同时,该体系能够增强财政透明度和公信力。
公众可以通过绩效评价结果了解财政资金的去向和效果,增强对政府财政管理的信任。
此外,它还能促进政府部门改进工作,提高管理水平。
明确的绩效指标可以引导政府部门更加注重工作成效,推动工作方式的创新和改进。
那么,一个完善的财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包括哪些方面呢?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主要关注财政资金投入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收益。
例如,对于投资建设项目,要评估其建成后的产出效益,如增加的销售额、利润等。
对于扶持企业发展的资金,要考察企业在获得资金后的经济效益增长情况。
社会效益也是重要的考量方面。
这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改善情况。
比如,教育方面可以考察学生的入学率、教育质量的提升;医疗方面可以关注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患者满意度等。
环境效益同样不可忽视。
特别是在涉及环保项目、能源项目等方面,要评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效果,如减少的污染物排放、生态修复的程度等。
在构建财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基础。
指标的选取和设定要基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能够准确反映财政绩效的本质特征。
全面性原则要求指标体系涵盖财政绩效的各个方面,不能有遗漏。
可比性原则使得不同地区、不同项目之间的绩效能够进行有效的比较和分析。
为了确保财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实施,还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配套机制。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
一、财政支出定量指标
1、财政总支出: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依据财政法及其他财政立法规定,实施各项财政支出的总额。
2、支出占GDP比重:指政府财政支出金额占GDP金额的比例,用来衡量政府支出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
3、财政支出增长率:指财政总支出在一定时期内,同比增长的幅度,是衡量政府支出水平变化的指标之一。
4、财政支出结构:指财政支出去向构成的结构,反映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各部门的程度。
二、财政支出质量指标
1、支出效率:指政府财政支出与服务产出之间的关系,政府支出分配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发挥最大的投入产出比率最大化,是衡量政府支出的一项重要指标。
2、支出质量:指政府财政支出出口涉及的项目、事项、服务项目等符合法律法规、各项政策和政府收支政策,项目完成质量合格的程度。
3、支出效力:指政府财政支出能够提高社会效益和发展水平、改善社会环境、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经济发展程度。
4、单位成本效益:指政府财政支出投入获得的相应效益,以投入财政支出金额和效益金额的比例来衡量政府支出的效益是否充分。
财政支出政策绩效评价指标
财政支出政策绩效评价指标
财政支出政策绩效评价指标是指通过综合评估财政支出政策实施效果,对政策进行量化评估的指标体系。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政策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率等多个方面的影响,以便政策制定者更好地了解政策的优缺点,从而完善政策和提高政策效果。
财政支出政策绩效评价指标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效益方面:反映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如GDP增长、就业率提高、投资增加等。
2. 社会效益方面:反映政策对社会福利的提高,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效益。
3. 环境效益方面:反映政策对环境保护的影响,如减少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等。
4. 政策效率方面:反映政策实施的成本效益比,如政策投入与产出的比较、政策实施的效率等。
此外,还可以根据政策的不同特点和目标,设计和衡量其他适合的绩效评价指标。
通过对财政支出政策绩效评价指标的建立和应用,可以更好地促进政策的科学性、精准性和有效性,提高政策实施的质量和效果。
- 1 -。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政府管理和决策的重要工具,而评价指标体系则是这一工具的核心。
它如同一个精确的指南针,为衡量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和效率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标准。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首先要明确其目标。
这一目标不仅仅是简单地判断资金是否被合理使用,更重要的是要促进财政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益,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责任感。
例如,在教育领域的财政支出,其目标可能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或者改善学校的教育设施;而在医疗卫生领域,目标可能是降低疾病发生率、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满意度等。
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我们需要确定评价的维度。
常见的维度包括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公平性。
经济性考量的是财政支出是否节约,是否以最低的成本获取了所需的资源。
比如,政府建设一个公共项目,是否在采购环节进行了有效的成本控制,避免了浪费和不必要的开支。
效率性关注的是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即给定的资源投入是否产生了最大的产出。
以公共交通为例,投入一定的资金购置新的车辆和设备,是否显著提高了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减少了乘客的等待时间。
效果性则着重于财政支出所带来的实际成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比如,一项扶贫政策的实施,是否真正减少了贫困人口的数量,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公平性要求财政支出在不同地区、群体之间的分配要公正合理,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服务。
比如,教育资源的分配是否均衡,农村和城市的孩子是否都能获得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接下来,具体的评价指标就成为了关键。
经济性指标可能包括成本降低率、预算执行率等。
成本降低率通过对比实际成本与预期成本,反映出节约的程度;预算执行率则衡量预算资金的实际使用与计划的符合程度。
效率性指标可以有资源利用率、产出周期等。
资源利用率比如公共设施的使用率,产出周期比如工程项目从开工到竣工的时间。
效果性指标例如目标达成率、政策影响力等。
目标达成率直接反映是否实现了既定的目标,政策影响力则评估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财政部参考样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
分配办法 资金分配 8 分配结果 到位率 资金到位 5 到位时效
2
6 3
2
资金使用 项目管理 25 资金管理 10 财务管理 组织机构 组织实施 10 管理制度
7
3 1
9
产出数量 项目产出 15 产出来自量 产出时效 产出成本 项目绩效 55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项目效果 40 环境效益 可持续影 响 服务对象 满意度 总分 100 100
严格执行相关项目管理制度7分项目绩效55项目产出15产出数量5项目产出数量是否达到绩效目标对照绩效目标评价产出数量5分产出质量4项目产出质量是否达到绩效目标对照绩效目标评价产出质量4分产出时效3项目产出时效是否达到绩效目标对照绩效目标评价产出时效3分产出成本3项目产出成本是否按绩效目标控制对照绩效目标评价产出成本3分项目效果40经济效益8项目实施是否产生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对照绩效目标评价经济效益8分社会效益8项目实施是否产生社会综合效益对照绩效目标评价社会效益8分环境效益8项目实施是否对环
附4-2: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参考样表)
一级指标 分值 二级指标 分值 三级指标 分值 项目目标 4 目标内容 决策依据 决策过程 项目决策 20 8 决策程序 5 4 3 指标解释 目标是否明确、细化、量化 项目是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部 门年度工作计划;是否根据需要制定 中长期实施规划 项目是否符合申报条件;申报、批复 程序是否符合相关管理办法;项目调 整是否履行相应手续 是否根据需要制定相关资金管理办 法,并在管理办法中明确资金分配办 法;资金分配因素是否全面、合理 资金分配是否符合相关管理办法;分 配结果是否合理 实际到位/计划到位×100% 资金是否及时到位;若未及时到位, 是否影响项目进度 是否存在支出依据不合规、虚列项目 支出的情况;是否存在截留、挤占、 挪用项目资金情况;是否存在超标准 开支情况 资金管理、费用支出等制度是否健 全,是否严格执行;会计核算是否规 范 机构是否健全、分工是否明确 是否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是否严 格执行相关项目管理制度 评价标准 目标明确(1分),目标细化(1 分),目标量化(2分) 项目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部门年 度工作计划(2分),根据需要制定中 长期实施规划(1分) 项目符合申报条件(2分),申报、批 复程序符合相关管理办法(2分),项 目实施调整履行相应手续(1分) 办法健全、规范(1分),因素选择全 面、合理(1分) 项目符合相关分配办法(2分),资金 分配合理(4分) 根据项目实际到位资金占计划的比重 计算得分(3分) 及时到位(2分),未及时到位但未影 响项目进度(1.5分),未及时到位并 影响项目进度(0-1分)。 虚列(套取)扣4-7分,支出依据不合 规扣1分,截留、挤占、挪用扣3-6 分,超标准开支扣2-5分 财务制度健全(1分),严格执行制度 (1分),会计核算规范(1分)。 机构健全、分工明确(1分) 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2分);严格 执行相关项目管理制度(7分)
财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财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当今的社会经济环境中,财政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至关重要。
而财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则成为了衡量财政资金使用效果、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的重要工具。
财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简单来说,就是一套用于评估财政资金投入和产出效益的标准和方法。
它就像是一把尺子,能够准确地衡量出财政活动的成效,为决策者提供有力的依据,以便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财政决策。
一个完善的财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常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经济性指标。
这主要关注的是在财政活动中投入资源的节约程度。
比如说,一项公共工程的建设,是否在预算范围内完成,有没有出现成本超支的情况。
通过对经济性指标的评估,可以有效地控制财政支出,避免浪费。
其次是效率性指标。
它衡量的是财政资源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
例如,在教育领域投入了一定的资金,那么学生的学业成绩、综合素质是否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在医疗方面投入资金后,医疗服务的覆盖范围、医疗质量是否有所改善。
效率性指标能够帮助我们判断财政资金是否得到了充分有效的利用。
效果性指标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关注的是财政活动所产生的最终结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比如,政府推出的扶贫政策,是否真正减少了贫困人口的数量,提高了贫困地区的生活水平;环保方面的投入,是否改善了环境质量,降低了污染程度。
效果性指标能够直观地反映出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
公平性指标在财政绩效评价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它考量的是财政资源的分配是否公平合理,是否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需求。
例如,教育资源的分配是否在城乡之间、贫富之间做到了均衡;社会保障制度是否覆盖了所有应受保障的人群,并且保障水平是否公平。
公平性指标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增强社会的稳定性。
除了以上这些基本的指标类型,财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还需要考虑到可持续性。
这意味着财政活动所产生的效益不仅要在当前显现,还要能够在未来持续发挥作用。
比如,对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仅要评估其当前的使用效果,还要考虑其维护成本、使用寿命以及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广东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行方案
广东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行方案(省财政厅、审计厅、监察厅、人事厅)为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和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财政资金分配、管理体系,贯彻实施好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03〕100号),逐步探索和建立我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特制订本方案。
一、工作原则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原则。
即把财政支出行为及其过程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其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的比较和评价分析,判断支出的行为过程和执行的业绩、效果优劣。
经济性、效率性与有效性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
(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定量分析建立在支出项目的财务数据采集分析上,定性分析通过对项目支出的全面、综合因素分析,结合相关专家的意见,与定量分析共同评价支出项目的效果,以更加合理、准确反映支出的实际绩效。
(三)真实性、科学性、规范性原则。
真实性是保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公正客观的基础,科学性是以项目的实际情况为主,兼顾国家、国际比较标准,将预算标准和实际相结合,普遍适用和个别选择相结合,充分考虑财政支出的特点和运作过程,以真实反映和衡量不同资金使用受益单位(部门)管理和使用财政资金的能力。
规范性是评价行为和结果始终贯穿和反映财政资金运作的全过程,强化、规范公共支出项目的选项、审批、监管、审核功能,增强财政资金分配和使用的责任制,使绩效评价对公共支出和预算管理起到激励和约束作用。
二、基本方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包括:(一)成本——效益比较法。
针对财政支出确定的目标,在目标效益额相同的情况下,对支出项目中发生的各种正常开支、额外开支和特殊费用等进行比较,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益为优。
(二)目标预定与实施效果比较法。
通过比较财政支出所产生的实际结果与预定的目标,分析完成(或未完成)目标的因素,从而评价财政支出绩效。
(三)摊提计算法。
广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行办法
广东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行办法发布日期:2006-10-24广东省财政厅广东省审计厅广东省监察厅广东省人事厅粤财评〔2004〕1号关于印发《广东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行方案》的通知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改革开放以来,我省财政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为我省经济稳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几年特别是新一届省委、省政府成立以来,树立和坚持“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用财有规”的财政工作指导思想,进一步加强了财政支出管理,并对部分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进行了评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目前,我省财政收支规模快速增长,但财政资金供求矛盾突出。
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有利于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财政资金分配和管理体系,逐步改变我省目前存在的“重收入、轻支出,重分配、轻管理”的财政管理现状,有利于提高我省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反腐倡廉工作。
为此,根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要求,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广东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行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并提出以下意见,请一并贯彻落实。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做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是财政工作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举措,是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各地、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增强工作责任感,并加强组织领导,采取得力措施,切实做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
要通过推进和深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达到四个方面的目的:一是改革现行财政资金支出行为和方式,强化公共支出管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二是根据对财政资金支出的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和合规性、合理有效性的评判情况,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三是加强财政资金支出绩效监管,促进行政部门提高办事效率;四是坚持“大事优先、绩效优先、注重公平”的原则,集中财力办大事,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提供财力保障。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广东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反映财政支出绩效总体现象的特定概念和具体数值,是衡量、监测和评价财政支出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揭示财政支出存在问题的重要量化手段;是根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要求,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对财政支出内容和评价对象进行科学合理、层次清晰、实用可行的分类形成的指标体系。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定量指标,一类是定性指标。
定量指标包括基本(通用)指标和个性(选定)指标。
基本指标包括基本财务指标、国家(国际)通行指标、公众关注指标等被广泛应用在综合性绩效评价及公共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的指标。
个性指标包括绩效指标和修正指标,是在确定具体评价对象后,通过了解、收集相关资料、信息,结合评价对象不同特点和财政支出具体设定目标来设置(选定)特定的指标。
其中绩效指标按照使用的财政经费,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划分为九大类。
定性指标指无法通过数量计算分析评价内容,而采取对评价对象进行客观描述和分析来反映评价结果的指标。
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共同构成财政支出对象的评价指标体系。
体系是动态的,可扩充的,具体体现在所选用的指标既可从每类指标和备选指标库中选取,也可以根据评价对象的特性设置指标,从而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见下图:一、定量指标(一)基本(通用)指标。
主要评价财政支出效益的共性方面,它是每个评价对象都必须采用的指标。
包括资金到位率、资金使用率和支出效果率三项指标构成,其公式如下:实际拨付金额资金到位率(%)= ------------------------- X 100%计划使用金额实际使用金额资金使用率(%)= X 100%实际拨付金额实际达到的效果支出效果率(%)= X 100%目标效益目标效益:指项目申报时,可行性分析报告中指出所要达到的效益。
实际达到的效果:指项目完成后,实际达到的效益。
1、当效益是可以量化的数额时,则用采用相应的数额;2、当效益不可量化时,则可以采用专家评议、委托中介机构调查问卷、涉及对象评议等方法,得出结论。
广东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广东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提纲)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分类(一)定量指标(二)定性指标二、定量指标解释(一)基本(通用)指标(二)绩效指标(三)修正指标三、定性指标解释(一)定性指标构成(二)定性指标设定方法(三)定性指标权重四、备选指标(一)社会状况指标(二)经济效益指标(三)环境整治指标(四)资源利用指标五、指标体系运用(一)基本方法(二)指标权重及计算(三)评价结论广东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分类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反映财政支出绩效总体现象的特定概念和具体数值,是衡量、监测和评价财政支出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揭示财政支出存在问题的重要量化手段;是根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要求,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对财政支出内容和评价对象进行科学合理、层次清晰、实用可行的分类形成的指标体系。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大类。
它是动态的,开放的,可扩充的,所选用的指标既可从每类指标和备选指标库中选取,也可以根据评价对象的特性设置指标,从而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一)定量指标。
定量指标指通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以数量结果来说明评价对象的情况,包括基本(通用)指标和个性(选定)指标。
1、基本(通用)指标是被广泛应用在综合性绩效评价以及公共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的指标,包括基本财务指标、国家(国际)通行指标、公众关注指标等。
2、个性(选定)指标是在确定具体评价对象后,通过了解、收集相关信息、资料,结合评价对象不同特点和财政支出具体目标来设置(选定)的特定指标,包括绩效指标和修正指标,其中绩效指标按照财政支出的功能划分为九大类指标。
(二)定性指标。
定性指标指难以通过数量计算分析,而采取对评价对象进行客观描述和分析来反映评价结果的指标。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分类图示:基本指标经济建设支出指标支农支出指标教育支出指标定量指标科技支出指标绩效指标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定性指标发展创新能力与战略支出项目的基础管理水平项目单位公务员(在岗职工)素质支出项目预定目标规划、执行情况修正指标个性指标文化体育支出指标卫生支出指标社会保障支出指标政府采购支出指标政府运转支出指标服务硬环境与服务满意度综合社会贡献二、定量指标解释(一)基本(通用)指标。
财政支出绩效第三方评价研究——以广东为例
财 政 资 金 有 效使 用 的步 伐 向前 迈 了坚 实 的 一 步 。
一
、
引 入 财 政 支 出 绩效 第 三 方 评 价 体 系 的 必 要性
政策落实情况及专项资金使用绩效 ,并将作为今后年度专项资金安排
的重 要 依 据 。
( -) 成 效
财 政 支 出绩 效 评价 是 各 级 财 政 部 门和 预 算 部 门运 用 科 学 、规 范 的
3 、 评 价 过 程 客 观全 面 . 独 立 公 正
基 本 目标 上 , 积极 探 索 构 建 财 政 资 金 使 用绩 效 社 会 评 价 体 系 。 广 东 省 在
提出构建“ 阳光 财 政 ” 之后 , 广 东 财 政 开 始 引 入 政 府 财 政 支 出 绩效 第 三
方 评 价 ,并 且广 东 各 级 财 政 部 门 拟 定 基 本 的 绩 效 自评 项 目和 一 些 比较 重 点 的 评 价 项 目。 同 时 广 东 财政 部 门 , 已经 开 始 着 手 健 全关 于财 政 支 出 绩 效 评 价 体 系 的 工作 ,财 政 支 出绩 效 第 三 方 评 价 试 点 范 围也 开 始 逐 步
方 评 价 体 系的 建议 和 措 施 关键 词: 财 政 支 出 绩 效 绩 效 评 价 体 系建 设 第 三 方评 价
近 年 来 ,广 东 财 政 在 探 索 如 何使 财 政 资 金 利 用 效 用 做 到 最 大 化 的
目前 期 准 备 、资金 使 用 管 理 、项 目实 施 监 管 和 项 目实施 后 产 生 的 经济 性、 效率性 、 效果性、 社会 效 益 及 可 持 续 性 等绩 效 情 况 。
第 三 方 评 价 机 构 在 资金 使 用 单 位 和主 管 部 门 自评 的 基 础 上 ,实 施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效评价指标框架(参考)
指标解释 目标是否明确、细化、量化 项目是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部门年度工作计 划;是否根据需要制定中长期实施规划 项目是否符合申报条件;申报、批复程序是否符合相 关管理办法;项目调整是否履行相应手续 是否根据需要制定相关资金管理办法,并在管理办法 中明确资金分配办法;资金分配因素是否全面、合理 资金分配是否符合相关管理办法;分配结果是否合理 实际到位/计划到位×100% 资金是否及时到位;若未及时到位,是否影响项目进 度 是否存在支出依据不合规、虚列项目支出的情况;是 否存在截留、挤占、挪用项目资金情况;是否存在超 标准开支情况 资金管理、费用支出等制度是否健全,是否严格执 行;会计核算是否规范 机构是否健全、分工是否明确 是否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是否严格执行相关项目 管理制度 项目产出数量是否达到绩效目标 项目产出质量是否达到绩效目标 项目产出时效是否达到绩效目标 项目产出成本是否按绩效目标控制 项目实施是否产生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 项目实施是否产生社会综合效益 项目实施是否对环境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 项目实施对人、自然、资源是否带来可持续影响 项目预期服务对象对项目实施的满意程度
附2: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框架(参考)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项目目标 三级指标 目标内容 决策依据 决策过程 项目决策 决策程序
分配办法 资金分配 分配结果 到位率 资金到位 到位时效
资金使用 项目管理 资金管理 财量 项目产出 产出时效 产出成本 项目绩效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项目效益 环境效益 可持续影响 服务对象满意度
广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解释
附件广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解释一、结构优化指标1.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
计算公式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100%2.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指三次产业的GDP结构与从业人员结构差距百分点的总和。
计算公式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三次产业GDP比重-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比重:指按海关统计的货物进出口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部货物出口的比重。
计算公式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比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全部货物出口总额×100%4.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也即消费率,指按支出法核算的GDP中,居民消费支出所占的比重。
计算公式为: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居民消费支出÷国内生产总值×100%5.城镇化率:指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
计算公式为:城镇化率=城镇常住人口÷地区常住人口总数×100%6.城乡居民收入比: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以农为1)。
计算公式为:—1—城乡居民收入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区域发展差异系数:指所辖区域内各地区人均GDP的离差系数,反映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程度,系数越大表示差异程度越高。
计算公式为:区域发展差异系数=各地区人均GDP的标准差÷各地区人均GDP的平均值二、产业升级指标8.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高技术制造业的占比,高技术制造业按照国家统一的统计标准进行汇总。
计算公式为: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0%9.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占比,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国家统一的标准进行汇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分类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反映财政支出绩效总体现象的特定概念和具体数值,是衡量、监测和评价财政支出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揭示财政支出存在问题的重要量化手段;是根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要求,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对财政支出内容和评价对象进行科学合理、层次清晰、实用可行的分类形成的指标体系。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大类。
它是动态的,开放的,可扩充的,所选用的指标既可从每类指标和备选指标库中选取,也可以根据评价对象的特性设置指标,从而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一)定量指标。
定量指标指通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以数量结果来说明评价对象的情况,包括基本(通用)指标和个性(选定)指标。
1、基本(通用)指标是被广泛应用在综合性绩效评价以及公共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的指标,包括基本财务指标、国家(国际)通行指标、公众关注指标等。
2、个性(选定)指标是在确定具体评价对象后,通过了解、收集相关信息、资料,结合评价对象不同特点和财政支出具体目标来设置(选定)的特定指标,包括绩效指标和修正指标,其中绩效指标按照财政支出的功能划分为九大类指标。
(二)定性指标。
定性指标指难以通过数量计算分析,而采取对评价对象进行客观描述和分析来反映评价结果的指标。
二、定量指标解释(一)基本(通用)指标。
基本(通用)指标主要评价财政支出绩效的共性方面,它是每个评价对象都必须采用的指标。
由资金到位率、资金使用率和支出效果率三项指标构成。
实际拨付金额其中:(1)目标效益是指项目申报时,可行性分析报告中明确提出所要达到的效益。
(2)实际达到的效果是指项目完成后实际达到的效益。
当效益是可以量化的数额时,采用相应的数额;当效益不可量化时,可采用专家评议、委托中介机构问卷调查、涉及对象评议等方法,得出结论。
具体如下:评议分为优、良、中、低、差五等,目标效益为100。
当采用一种以上调查方法(Zi),其通用公式为:(二)绩效指标。
绩效指标是评价财政支出绩效的核心指标。
按照财政支出的功能分为九类指标,每一类指标又由若干明细指标构成。
1、经济建设支出指标。
经济建设支出涉及的财政支出科目包括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支出、地质勘探支出、科技三项费用等。
财政经济建设支出指标包括直接效益指标、资金利税率、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项目建成投产率、基建投资回报率、投资效益系数和其他评价指标七类。
(9)环境影响指标。
评价项目实施对环境影响的后果,以全面反映项目的社会效益与影响,促进投资建设项目对治理环境污染的重视。
主要用环境质量指数反映环境影响情况,还可按项目实际情况增加植被覆盖率、土壤改良、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生态效益指标。
说明:n—为该项目排放的污染环境的有害物质的种类,如废水、废气、废渣、噪声、放射物等;Qi—为i种有害物质的排放量;Qio—为国家规定的i种物质的最大允许排放量。
(10)工程质量指标。
说明:工程质量的检验应严格按照《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的规定,划分为各个单项工程验收。
工程质量合格(优良)品率是合格(优良)单项工程占全部单项工程的比重,其评价标准参照同类工程。
(11)建设工期指标。
工程提前(延期)完成时间= 工程计划完成时间-工程实际完成时间说明:工程提前或延期完成时间是指工程计划完成时间与实际完成时间的差额,该指标反映了工程的实际完成情况。
(15)实际投资回收期。
是指用项目投产后所取得的年纯收益(含折旧)抵偿项目建设总投资所经历的时间,集中反映了建设项目实际综合投资效果。
它有静态和动态投资回收期两种计算方法。
考虑到资金时间价值和使用效果,评价时以计算动态投资回收期为宜。
实际动态投资回收期PRt是以项目各年净收益现值之总和,来计算回收实际投资总额所需要的时间。
按项目单位现金流量表计算如下:说明:式中PRt—为实际动态投资回收期;iR——为项目实际折现率;RCI—为实际现金流入量;RCO—为实际现金流出量;(RCI—RCO)t—为第t年的实际净现金流量;∑—代表汇总符号。
2、支农支出指标。
支农支出涉及的财政支出科目包括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农林水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中的财政扶贫资金、其他部门事业费中的农业综合开发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支出中的农业基建支出等。
支农支出指标包括支持农村建设、支持和促进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三类,每类又分若干指标。
说明:当农业保护水平>0时,反映了财政资源向农业倾斜,农业得到了有效保护。
项目实施后农业规模扩大净额(16)减少水土流失面积= 完成植树造林后年水土流失面积-植树造林前年水土流失面积(17)森林覆盖面积提高(百分点)= 完成植树造林后森林覆盖率-植树造林前森林覆盖率(18)木材蓄积量增加(万立方米)= 完成植树造林后木材蓄积量-植树造林前木材蓄积量(19)绝对贫困人口减少进度。
反映各贫困人口地区在评价年度内减少绝对贫困人口的进度情况。
计算方法如下:首先,以政府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为准计算各地区评价年度减少绝对贫困人口比例。
其次,对各地区评价年度内绝对贫困人口减少比例按降序排列,并以每五地区为一组,对序列进行分组,同时赋予相应指标值。
因灾出现返贫因素根据统计部门统计情况予以剔除。
(20)低收入贫困人口减少进度。
反映各贫困人口地区在评价年度内减少低收入贫困人口的进度情况。
计算方法如下:首先,以政府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为准计算各地区评价年度减少低收入贫困人口比例。
其次,对各地区评价年度内低收入贫困人口减少比例按降序排列,并以每五地区为一组,对序列进行分组,同时赋予相应指标值。
因灾出现返贫因素根据统计部门统计情况予以剔除。
3、教育支出指标。
教育支出涉及的财政支出科目包括教育事业费等。
教育支出指标由投入资金分析、财政资金产出效益、财政资金利用效率和发展潜力四类组成,每类又包括若干指标。
(14)基础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评价指标。
对基础教育投入总量进行评价,主要分析基础教育投入总量的规模和结构是否合理,是否满足了区域社会经济和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
主要包括:基础教育投入总量占GDP比例,财政基础教育支出占GDP比例,基础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基础教育支出占教育支出比例,生均经费增长率,生均公用经费增长率,教育人员经费占教育支出比重,公用经费占教育支出比重,创收能力,资产负债率,人文发展指数(由教育程度、健康水平和医疗水平三部分组成的一项综合性的生活质量指标)等指标。
(15)基础教育投入的进步程度评价指标。
评价基础教育投入增长速度是否达到法律、政策的规定,基础教育支出的增长是否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反映国家和地方对基础教育投入的保障程度。
主要包括:基础教育财政拨款增长率,财政基础教育支出增长速度,三年财政基础教育支出平均增长率,生均基础教育支出增长率,生均公用支出,人均基础教育支出,总资产增长率等指标。
(16)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评价指标。
评价基础教育投入的分配是否合理,财政教育资源对各级各类学生分配的公平性等。
主要包括:财政基础教育支出与财政基础教育基建支出的配置比例,基础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基建投入水平,基础教育支出中人员支出所占比例,基础教育支出中公用支出所占比例,基础教育事业的办事效率,特殊教育、中学、小学、学前教育占教育支出中的比例,中学教育支出占基础教育支出比例,民办学校占公办学校比例,各级基础教育生均教育支出等指标。
(17)基础教育成果数量指标。
主要包括:(18)基础教育成果质量指标。
主要包括:毕业率,升学率,统考合格率,入学率(包括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辍学率,脱育率等指标。
其中:(19)基础教育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指标。
评价学校对教师、行政人员、工勤人员等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培训率,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比例,教师职称合格率,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比例,教师结构比例等指标。
(20)基础教育物力资源利用效率指标。
评价基础教育财力、物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主要包括:项目实施合格率,新增教室面积,新增教学设备,新增容纳学生入学人数,固定资产增长率、生均固定资产额,教学设备利用率,教学设备完好率,固定资产收益率,事业收入增长率,学校经费自给率,学校密度,在校学生人数等指标。
其中:(21)基础教育科研成果指标。
主要包括:当年教师人均发表论文数,学校(教师)当年出版的教学专著等指标。
(22)教学设施、设备指标。
主要包括:学校建筑总面积,学校占地面积,校舍面积,实训场地建筑面积,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实验室或实训室,校外实习场所,教学用计算机,校园网络条件,数控设备,实验实训设备总值,设备配置数量等指标。
(23)师资配备指标。
主要包括:专业教师(含兼职教师和实习实验指导教师),高级技工和技师人数占教师人数比例等指标。
(24)办学方向指标。
主要包括:服务对象,人才需求,就业导向[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含升入高一级学校)及专业对口就业情况],合作办学情况等指标。
(25)专业基本情况指标。
主要包括:专业设置情况,学历教育学生数及年培训人次,师资结构与水平,各专业拥有相关专业技师(软件工程师、建筑工程师、护师)人数等指标。
(26)教学基础、教学改革和管理水平指标。
主要包括:办学条件与教学质量(示范作用,双证书制度、就业率、职业资格鉴定、国际合作与交流),教学模式与教改成绩,课程改革(职业教育理念,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等),专业建设和教材建设(教材选用及开发等),教学制度改革(学习制度、学分制管理、教学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等),人事制度改革,实验实习管理水平,实训条件及基地管理等指标。
(27)政府重视和投入情况。
主要包括:合理定位,地区政策支持、保障,地区经费支持、投入保障等指标。
(28)管理机制与可持续发展条件。
主要包括:管理机制:教学文件齐备,教学制度、设备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相关专业工艺守则等规章制度健全,教学质量有效监控,实训教学安排科学、合理,中、高职院校、企业、社会培训机构广泛参与实训基地的管理,实训基地运行有专项资金保障,为企业提供的配套生产服务可满足正常实训消耗与日常运行管理费用等。
共享机制:面向社会开放,实训基地共享院校数量,实训设备满足中、高职院校的实训要求等。
产学结合:产学合作教育,资源共享,互利双赢,良性发展;打破行业界限,重视发挥行业办职业教育的优势作用;支持多种形式职业教育发展,参股、合资、合作办学等。
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开展“订单”培养,学校为企业服务等。
社会服务:主动面向市场,开展社会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多类型、多层次培训,每年培训人数达到一定规模;为社会提供配套技术服务,与相关企业有稳定的联合生产订单和产品研发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