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18-21课共94页文档
马原PPT课件
矛盾存在于一切
遍性:矛盾的 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共性、绝对性、 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
无条件性
过程的始终。
59
矛盾着的特殊性:矛盾的个性、相对性、
有条件性
矛盾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的特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
殊性 有三 种情 形:
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 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 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39
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 行动和生理活动作用
苏武牧羊
40
(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 律性的辩证统一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
二者的 关系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41
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要求
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 的发展规律; 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 本途径;
35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 西,做或行是主观见之于 客观东西,都是人类特殊 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 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 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 物的特点。”
36
意识作用的表现
意识是能动的, 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37
意识活动具有 创造性
F=GM1M2/R2
想象
38
质、地位和作用
莱布尼茨
世界上决没有两片完全 相同的树叶。
60
2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辩证 关系
一方面,矛盾的 特殊性,即矛盾的个 性包含着矛盾的普遍 性,共性寓于个性之 中;另一方面,矛盾 的特殊性又贯穿于矛 盾的特殊性之中,共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章PPT课件
•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 物质与意识 • 实践与认识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 历史唯物主义
01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它强调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并认为无产阶级是历史的创造者。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可以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社会发展。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完全同步,有时会超前或滞后于社会 存在的发展。
05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 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
于社会存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 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 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 决定力量。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形态的 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具 有客观必然性。
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从社会 实践出发,深入分析社会 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历史唯物主义要求在分析 社会现象时,要注重深入 到社会经济关系中去寻找 根本原因。
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 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是一个不断深化的 过程。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符合客 观实际的认识。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 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
检验标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 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
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传统哲学无法 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问题,需 要新的哲学思想来指导无产阶级革命。
2018版马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2018版马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导论部分思考题及答案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具有哪些鲜明的特征?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这些鲜明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
(1)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科学探索性,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掌握客观规律的过程。
(2)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是革命的无产阶级。
它是指引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指引无产阶级政党进行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以及指引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事业不断发展的行动指南。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来看,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形态。
(4)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是以阶级性为深刻基础的,是无产阶级先进性的体现。
(5)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开放的,它不断吸取人类最新的文明成果来充实和发展自己。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各章知识点 PPT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及其意义
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
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
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
反映。
意义: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第一,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
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
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
绪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
第一节: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第五节: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1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狭义上 广义上
二、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内容 3、科学社会主义:核心、归宿
七、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 劳动力的价值的构成部分(三个)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22
八、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定义 2、剩余价值率的公式
九、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的区分
23
十、资本的积累、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1、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2、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3、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
18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特征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19
一、商品的二因素 1、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定义 2、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定义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3、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电子版
一、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本章引言: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曾经有过无数辉煌的创造和惊人的发现,但从来没有任何一种创造和发现,像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那样,引起整个人类思想的巨大震颤。
从根本上动摇了人们的传统观念,改变了人们观察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思维方式,开辟了人类思想史的新纪元。
即使不赞同甚至敌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力量,也无法否认这个事实。
在新千年即2l世纪到来的前夕,1999年秋由英国广播公司(BBC)用几周的时间在国际互联网评选千年最伟大、最有影响的思想家,经过反复斟酌,最后选定马克思排在第一位;与此同时,路透社又邀请政界、商界、艺术和学术领域的名人评选千年伟人,爱因斯坦仅以一票领先马克思。
这说明,在当代,马克思主义仍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重大影响,焕发着青春活力。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宗派主义毫无共同之处,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
恰恰相反,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是在于它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
它的学说的产生还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极伟大的代表人物的学说的直接继续。
——列宁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它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
克思主义产生以后,在解答各个历史时期实践提出的各种重大理论课题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形成了一个生机勃勃、不断创新的思想洪流,永葆美妙之青春。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梅林在1 893年写作的《论历史唯物主义》中深刻地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是服从于它自己所制定的那个历史运动规律的。
它足历史发展的产物;在较早的时代。
它是不会被任何最伟大天才的头脑虚构出来的。
只有达到一定高度时。
人类历史才能揭开它自己的秘密。
不仅历史唯物主义,而且整个马克思主义也是历史时代的产物。
历史时代是在全世界范围内,以当时社会发展的某种主导趋势来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综合概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P10-16鲜明特征: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①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②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③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④ 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3、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P22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这一问题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②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这一问题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P23-25内容:“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018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018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目录导论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三、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第二节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三、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四、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二、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三、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实践与认识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第二节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二、真理的检验标准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第三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三、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二、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第一节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二、价值规律及其作用三、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四、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二、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三、资本主义所有制四、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五、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第三节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本质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三、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第二节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变化的新特点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二、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第一节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二、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四、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第二节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一、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及其主要内容二、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第三节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三、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进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第一节展望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一、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二节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二、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历史过程第三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一、坚持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二、坚定理想信念,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记导论教学目的和要求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和发展阶段,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增强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
马原第一章课件(18版)
• 辩证法既是世界 观也是方法论。
普遍 联系 的观 点
唯物辩 证法 的总 特征
永恒发 展的 观点
实质、 核心: 对立统 一规律
事物 发展 动力 人类 认识 特点
第二节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三、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四、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 的统一,是客体原型(依据)与主体差异(创造)的统一。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哲学史上始终存在的两对哲学派别 世界的本原问题 (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哲学派别
世界的状态问题 (重要派别)
辩证法 形而上学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不属于哲学基本问题
·两对派别之间可以相互交叉
唯物主义三大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现代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两大形态:·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第二节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含义
联系是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 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 相互转化的关系。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2、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 普遍性 多样性 条件性
1)联系的客观性
原因分类:
·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历史原因与现实原因 ·内因与外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 过内因起作用)
考研马原讲义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讲义中国人民大学徐之明作者介绍徐之明,近年全国考研政治状元的培养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特邀授课专家;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嘉宾;《思想政治理论超级红宝书》主编。
答疑平台:新浪微博之“人大徐之明”;资讯平台:新浪、搜狐之“徐之明博客”:图书平台:淘宝之“金榜图书官方书店”《研究生报考知识大揭秘》(已出版)2 月到6 月《思想政治理论超级红宝书》(已出版)《近年真题心解》(已出版)复习阶段与所用图书《思想政治理论红宝书超级900 题》(已出版)7 月到10 月《思想政治理论红宝书逻辑图解》(已出版)《形势与政策全集暨考纲新增知识点》(11 月出版)11 月到12 月《考研政治金榜题名压轴4 套卷》(11 月出版)《考研政治红宝书背诵精华掌中宝》(11 月出版)《考研政治分析题专项突破一本通》(11 月出版)目录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三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哲学第三章:关于思维——认识论第四章:关于人类社会——唯物史观原第五章:关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政经科社第八章:关于共产主义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社会条件思想来源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阶级基础两大发现产生标志发展历程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生命力根源生命力关键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的内涵理论品质本质属性社会理想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一、马克思主义的含义1、定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其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
2、两层含义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马原课后习题答案(DOC)
我们为什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不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进行以“改变世界”为目的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成功的一条宝贵经验。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工人阶级第一次具有了阶级意识,成为自己解放自己的历史主体。
2.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
这是理性的认识,也是历史的结论。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具有根本指导地位,是因为它既符合客观实际,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科学真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有机统一。
科学的理论,不仅能客观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揭示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最后,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有感当今的体制可以说是不完善的,就像没有任何事物是完美的一样。
但是,体制是不容忽视的,我们任何人都不能无视它的存在,它限制我们的行为,虽然我能突破体制的限制。
但是,此时我们面临的问题也就更多了。
尽管我们选择了自以为合适的职业,这个职业失去的情况是必然的、不可抗拒的。
此时,当我们想尽全力去保住自己的选择时,各方面的斗争就开始了,精神原则和肉体原则之间进行了惨烈的斗争。
这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保持安静。
只有从安静中才能产生伟大壮丽的事业,人只有安静下来,才能保持冷静的头脑,才能判断什么该做和什么不该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各章知识点PPT课件
2021/7/24
9
1、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对认识起着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作用。
正确的认识可以指导实践采取正确的方 法,从而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则会引导实 践采取错误的方法,从而导致失败
2021/7/24
7
七、意识问题
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 的是社会劳动的产物。(狼孩的事例) 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 意识的功能 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2021/7/24
8
第二章:认识的规律
第一讲:认识的本质 第二讲:认识的辩证过程 第三讲:真理的属性及其检验标准
2021/7/24
10
2、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定义 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片面、现象和外部
的反映。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内部
联系的反映。三种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2021/7/24
11
4、认识的辩证过程:
八、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定义 2、剩余价值率的公式
九、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的区分
2021/7/24
22
十、资本的积累、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1、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2、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3、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
十一、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绪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各章知识点:第一章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意义内容:p29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哲学派别的标准..意义:p29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奠定基础..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p3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理论意义:p32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3、意识的本质p31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4、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p4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p32—33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6、为什么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p37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7、为什么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37-39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实践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在实践过程中;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种不同形态;它们都具有客观实在性;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实在性的自然基础;而人类社会的存在;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当今社会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坏;实际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第二;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在三个方面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包括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的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及其内在关系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8、联系的普遍性及其方法论意义p44-45联系的普遍性: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9、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47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因为;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10、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p48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二者的相互关系:1区别: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2联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方法论意义:坚持相对与绝对相统一的观点;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反对把斗争性和同一性相割裂的形而上学观点:要么只在绝对同一中思维;认为事物只有和自身同一;永久不变;要么只在绝对对立中思维;脱离了同一看对立;认为对立就是势不两立、绝对分明、绝对否定、排斥一切..1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及其意义p49-5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是具体的、特殊的..二者的辩证关系:1区别: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2联系: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意义:1有助于我们正确的、客观的认识事物..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也就是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过程..2有助于我们学会的..如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等..3有助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1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p5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这主要表现在: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意义:第一;重视量的积累;第二;坚持适度原则;第三;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13、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p51-5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方法论意义:1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2对待事物要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第二章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65-6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认识的本质p6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不仅有对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抽象、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3、认识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p64认识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的认识互动的人;认识的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同时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p69-70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直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割裂了二者的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或经验论;犯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错误..5、真理及其客观性p73-74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在认识真理内容客观性的同时;还要认识到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另外;真理的客观性也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6、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p74-76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二者的辩证关系: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另一方面;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向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化..意义: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割裂二者的和..我们实际工作中的、思想;把当成一种现成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是绝对主义的表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相对主义的表现..二者都是错误的..7、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p80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别的标准..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看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可以防止和反对否定真理标准问题的唯心主义、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看到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可以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和独断论错误..8、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p85-86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任何成功的实践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第三章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p96-10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但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性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二者的辩证关系: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表现在: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2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3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会相应的或迟或早的发生变化和发展..其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理论意义: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实践意义:要正确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要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内容及意义p104-106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相互关系是: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意义: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的内容及意义p108-110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和变革的方向..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在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时;维护自己的经济基础;促进经济基础完善、巩固和发展;不适合自己经济基础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第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是辩证的统一..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是“基本适合一不适合一基本适合”的过程;它体现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意义: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原理来观察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就可以看到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必须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我国原有政治体制是适应单一公有制经济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发展起来的..在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必须进行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解决政企不分;克服官僚主义;消除机构庞大;人员臃肿;发展民主;健全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原有政治体制的弊病;实现团结安定;政府廉洁高效;更好地适应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需要;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4、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p124-127的社会作用也是具有两面性的;即积极地推动作用和消极地抑制作用..积极作用:第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主要表现在: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1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2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3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第二,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三;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消极作用:第一,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消极后果..如;在农业生产中滥用农药、化肥导致土壤板结;以及开发利用原子能带来的消极后果..第二;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因此;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必须受到一定的、合理的制约..1做好科技评估工作;2建立道德约束体系;3大力发展..5、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p131-133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再次;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但是;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的创造历史;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6、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p133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至上的观点..具体内容包括: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们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第四章1、商品的二因素及其相互关系p145-146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民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二者的关系:对立统一..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得兼..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2、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及其相互关系p146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也叫有用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耗费..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二者的关系:对立统一..其对立性表现在: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其统一性表现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3、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p148-150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作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其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4、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区分的依据、内容及其意义p159-1601划分依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2内容: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这部分资本叫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新创造的价值包括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由于这一部分资本的价值不是不变的;而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叫可变资本..3划分意义:第一;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表明了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第二;为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5、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p163第一;不论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还是无人工厂;它们在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其价值只能借助工人的具体劳动发生转移;不能创造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第二;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相对减少;而从事科研、设计、技术和管理劳动的人员日益增加;第三;“总体工人”中的脑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大;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强度日益提高;从而成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这种劳动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总之;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6、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及其实现的前提条件p166-167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购买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按一定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第一;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即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第二;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即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和爆发的根本原因p171-1721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2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第五章1、垄断形成的原因p185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取高额利润;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2、垄断条件下竞争存在的原因及特点p185-1861垄断条件下竞争存在的原因..垄断是在自由竞争中形成的;但垄断形成后并不能消除竞争;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垄断并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即没有消除商品经济;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2特点:第一;竞争的目的不同;第二;竞争的手段不同;第三;竞争的范围不同;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教学课件
克拉底鲁
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人 一 次 也 不 能 踏 进
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同一条河流
32
3、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 式
(1)时间
含义:时间是指物质存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 个物体的运动都要经历一 个或长或短的过程。所谓 顺序性,是指不同事物之 间运动过程的出现有一个 先后顺序关系。
物质=客 观实在性
物质=物质 的具体形态
物质=原子
21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 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 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 础。
22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 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 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 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 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 质性。
19
第二,它指出了物质是可以被认识的,坚持了 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 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反映论 可知论
先验论 不可知论
20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揭示了 哲学的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之间的 区别和联系,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 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38
②时空的相对性,是指不同事物的时间 空间特性是受物质运动的具体特性所制 约的,是可变的,有条件的,人们关于 时空的观念也是可变的。具体表现在:
A、时空随物质形态的不同而不同; B、时空随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39
(5)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时空的无限性是指整 我将时间堆上时间,空
世界观 哲学
方法论
实践
世界是什么 怎么样可知否
大一马原理知识点百度文库
大一马原理知识点百度文库马克思主义原理(简称马原)作为大一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是我们政治理论基础的重要部分。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门课程,百度文库成为了我们的好帮手。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大一马原知识点,以及百度文库对我们学习的帮助。
百度文库是中国第一家为个人用户提供在线思想文化内容的网络平台,拥有海量的在线文档资源。
在马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百度文库查找到大量的优质学习资料,包括课本讲义、教师讲稿、课程笔记和学习指南等。
这些文档资源丰富全面,为我们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和参考资料。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百度文库查找马原的学习资料。
通过搜索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原理”或“大一马原”,我们可以找到很多与这门课程相关的文献和学习资料。
这些资料包括了马原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历史渊源以及具体的改革开放道路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阅读这些资料,我们可以全面地了解和把握马原的重要概念和核心理论。
其次,我们还可以通过百度文库获得老师的讲义和讲稿。
有些老师会将自己的讲义和讲稿上传到百度文库,供学生参考。
这些讲义和讲稿包括了课堂讲解的重点内容、案例分析和思考题等。
通过阅读老师的讲义,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到老师的教学思路和重点。
同时,通过与课本的对照阅读,我们还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原的核心思想和学习重点。
除了老师的讲义,百度文库还有很多学生整理的课程笔记和学习指南。
这些资料包括了马原的重点知识点、难点理解和解题技巧等。
通过阅读这些学习资料,我们可以更好地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点,提高解题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与其他同学的笔记进行对比和交流,我们还能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
然而,作为一个网络平台,百度文库中的文档质量参差不齐,有些文档可能存在错误或是过时的信息。
因此,在使用百度文库的过程中,我们要保持辨别力和批判思维,不能盲目接受其中的内容。
在阅读和参考百度文库中的文献时,我们要结合自身的马原学习进度和课堂讲解内容,加以筛选和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料。
马原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PPT课件
2.第二次飞跃: 从1)理理性性认认识与识实到践的实关践系 a
2)从理性认识上升到实践的意义 •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 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第33页/共51页
2.第二次飞跃: 从• 理转性化的认条识件:到 实 践b
1. 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 要把关于事物的认识与主体需要结合起来,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 3. 要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4. 在理论转化为大规模的实践以前,必须经过一系列中间试验,总结经验教训。
第36页/共51页
1.真理的唯物论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客观的,亦即客观真理。 ➢ 内容是客观的, ➢ 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第37页/共51页
2.真理的辩证法: 绝绝 对对真 性理 :和真 相理 的对绝性对 性
相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
第38页/共51页
• 真理的绝对性: 1. 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
第7页/共51页
1.来源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① 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在战争中学会战争
② 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
狼孩,猪孩,豹孩。
不否认从他人和书本可以获得知识。
第8页/共51页
• 爱迪生 • Thomas Edison said, • "Genius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and ninety-nine percent perspiration."
第17页/共51页
2.认识客体 ① 含义:人的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是进入人的实践活动领域并与主体相联系的客观存在。 ② 基本构成: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③ 基本特性:客观实在性;对象性
马原新教材word版本
马原新教材导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有机统一并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内容。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改革起点:1978年)✧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决定作用,反作用)(一)物质决定意识(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4.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5.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主要有: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6.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选择)7.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就是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两点论”是指在分析事物的矛盾时,不仅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而且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不仅要看到矛盾体系中存在着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且要看到次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
“重点论”是指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以此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地看,又要看主流、大势、发展趋势。
✧8.(必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P277-279①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②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③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马原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教学目的: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学习马克思主义以及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教学重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因为时代的需要,回答了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内在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也日趋激化并深刻地暴露出来。
工人运动的失败表明,无产阶级需要科学的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1、德国古典哲学第一,批判吸收了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第二,批判吸收了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基本内核”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古典政治经济学批判了封建主义经济制度,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联系。
3、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法国的昂利•圣西门、沙尔•傅立叶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
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的取代资本主义的“和谐”社会作了许多天才的构想。
但对世界历史发展动力、资本主义社会前途等重大问题,仍然裹足不前。
同时,自然科学划时代的伟大发现,也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理论,提供了客观的基础和现实的可能性。
(三)马克思主义创立的个人主观条件第一,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第二,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第三,注重现实,亲自参加革命实践(四)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纲领性文献,第一次系统而完整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
(五)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