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湖泊湿地的保护与利用规划研究
湿地保护管理和利用现状及其建议分析
湿地保护管理和利用现状及其建议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湿地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经济发展的加快,湿地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和污染,导致湿地生态系统面临严重威胁。
在全球范围内,湿地面积不断减少,湿地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受到严重破坏。
这不仅影响了湿地本身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也影响了周边地区的气候、水资源、土壤质量等。
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旨在通过对湿地保护管理和利用现状的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研究湿地保护管理与利用的平衡,探讨如何实现湿地的可持续利用,进一步推动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发展。
1.2 研究意义湿地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栖息地,对生态系统稳定和全球气候具有重要作用。
湿地保护管理和利用是当今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课题,对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湿地保护管理对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功能非常重要。
湿地可以净化水体、调节气候、防止洪灾等,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可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维护地球环境的健康。
湿地保护管理和利用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湿地资源丰富,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食物、材料等生产要素,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湿地也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当地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财富。
湿地保护管理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意义。
通过对湿地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可以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深入研究湿地保护管理和利用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字数:236】1.3 研究目的湿地是生态系统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对维持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人类活动的持续影响下,全球湿地面临着严重的退化和破坏。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湿地资源,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本文旨在探讨湿地保护管理和利用现状,并提出相关建议。
湿地资源保护开发调研思考
湿地资源保护开发调研思考湿地是指在陆地与水域交接处、气候、水、水文地质、土壤及生物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可分为沼泽、河口湿地、沿海湿地、内陆湿地等多种类型。
湿地生态系统不仅提供生物种类多样、地球生态平衡稳定的生态服务,同时也为利用和发展提供了广泛的机会。
因此,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调查已成为当下重要的课题。
一方面,湿地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被认为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例如能够吸收排放污染物和炭气,减缓气候变化等。
保护湿地资源就是为了守护这些生态系统不受破坏。
作为湿地资源的自治体应该增加湿地保护的财政拨款提高湿地维护的力度;同时也要加大湿地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和保护湿地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湿地资源的开发是为了将湿地的生态资源和景观发展为现代城市环境的一部分,同时探索湿地资源的商业价值。
然而,湿地开发必须遵守保护原则,尽量减少影响生态平衡的行为。
湿地资源的开发必须具备明确的权属关系。
湿地开发的地块必须严格审批,一旦被批准,就要实现善后管理制度,规范相关经营活动,确保其不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侵害。
在湿地资源上的开发,但要遵循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确保经济与保护之间的平衡。
为此,湿地资源的调查评估、规划设计、技术开发、经济运营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开发企业、政府、专家组成的联合团队共同调研和讨论,制定可持续性发展方案的实施细节和规范。
此外,湿地资源的开发调查要了解市场需求和社会效益,确定合理的资金投入和经济补偿等问题。
在政策层面上,应该加强对湿地资源保护调查和开发的政策支持、法律保护和资金保障。
加大对湿地资源的科研力度,提高湿地资源开发的技术创新能力。
总之,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调查伴随着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平衡需求而进行的。
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湿地资源,有利于实现生态和发展的双赢,培育可持续的社会和自然环境。
保护和开发湿地资源是当前一个非常关键的议题,我们需要齐心协力,共同为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内陆湖泊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内陆湖泊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内陆湖泊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其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本文将从湖泊湿地的生态价值、存在的问题以及可持续利用的方法进行论述。
湖泊湿地是具有丰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生态系统,对地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湖泊湿地是许多鸟类、鱼类和哺乳动物的天堂。
它们提供了繁殖、觅食和迁徙的重要场所,维持着这些物种的存活和繁衍。
其次,湖泊湿地是水资源的重要储存和净化区域,能够调节水量和水质,保持水系的稳定。
此外,湖泊湿地还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吸收并储存大量的二氧化碳,对缓解全球变暖具有积极意义。
然而,湖泊湿地的保护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
首要问题是生态环境破坏。
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湖泊湿地的植被破坏、水质污染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水域污染来源主要包括农业和工业废水的排放,以及城市化进程中的废弃物排放。
这些会导致湖泊水体富营养化和生物灭绝。
其次,湖泊湿地的土地利用问题日益凸显。
过度的农业开发、城市扩张和旅游开发,造成了湿地面积的减少和湿地功能的丧失。
最后,气候变化对湖泊湿地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研究表明全球变暖会导致湿地退化、物种灭绝和不可逆转的生态损失。
针对湖泊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问题,有以下几种途径:首先,加强湿地保护法律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政府应加大对湖泊湿地的治理力度,制定专门的法律和政策,明确湖泊湿地的保护目标和措施,加强监督和执法能力。
其次,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
公众教育和宣传是湿地保护的关键,通过加强环境教育和科普活动,提高公众对湖泊湿地保护意识,引导公众行动起来,共同保护湿地。
第三,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科学研究是湿地保护的基础,通过开展湿地生态系统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能力。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
湖泊湿地的保护和管理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
加强国际间的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合作项目,为湖泊湿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更多资源和支持。
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
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湿地是一种特殊的自然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环境价值。
由于人类的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湿地生态环境正受到严重破坏和退化。
为了保护湿地生态环境,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一、加强湿地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
通过在学校、社区、媒体等渠道广泛宣传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提高大众对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水平,培养公众保护湿地的意识和行动。
二、加强湿地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完善湿地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湿地的划定、保护范围、管理机构等,加强湿地的管理与监督,实施责任追究制,加强对湿地资源的法律保护。
三、建立湿地保护管理体系。
成立专门的湿地保护管理机构,负责湿地保护工作的组织、协调与监管,制定并实施湿地保护规划,加强湿地保护的组织与管理能力。
四、加强湿地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撑。
加大对湿地生态环境的科研力度,提升对湿地生态系统的认识,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开展湿地的监测、评估和预警,为湿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五、加强湿地生态修复和恢复工作。
对受到严重破坏和污染的湿地,采取适当的生态修复措施,恢复湿地的自然功能和生态平衡。
包括湿地的水质治理、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提高湿地的自净能力和生态稳定性。
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湿地的保护和治理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各国之间应加强合作与交流,共享经验和技术,共同推动湿地保护事业的发展。
七、加强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
湿地具有良好的生态旅游资源,通过合理开发和管理湿地生态旅游,既能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又能促进湿地的保护与发展。
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政府、公众和科研机构等多方合作,共同推动湿地保护事业的发展。
只有不断加大保护力度,提高保护水平,才能有效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湿地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湿地的保护与利用研究内容提要:研究国内外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对策,分析大沽河河口湿地现状与问题,介绍青岛大沽河河口湿地公园规划设计。
关键词:湿地公园保护与利用分区保护湿地是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资源之一,同森林、海洋被称为三大生态系统,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新生事物的湿地公园,把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有效地结合起来, 既可以促进对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又可利用非消耗性的再生资源,维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提供巨大经济财富和就业机会。
一、国内外湿地保护与利用1.1国外湿地保护及管理对策国际社会对湿地的保护主要有2种模式,一是以纯保护为主的湿地原生态区运作模式,二是偏重利用的湿地风景旅游区运作模式。
美国和加拿大主要采用是以纯保护为主的湿地原生态区运作模式。
美国联邦政府通过法律、经济鼓励和控制措施、湿地合作项目和建立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等措施保护湿地。
为遏制湿地面积下降,美国提出湿地“零净损失”政策目标,即任何地方的湿地都应该尽可能地受到保护,转换成其他用途的湿地数量必须通过开发或恢复的方式加以补偿,从而保持甚至增加湿地资源基数。
加拿大是世界上首先在全国范围制定湿地保护政策的国家之一, 1992年制定了联邦湿地保护政策,该政策承诺加拿大政府保证它联邦领地上的湿地功能无损失。
该湿地保护政策由各省来完善,各省再制定各自的湿地保护政策。
此外,加拿大还强调湿地创造经济价值的作用。
例如,由于湿地对废水处理的成本很低,经过处理能把废水转化为可食用的蛋白质、生产市场上需要的作物和建筑材料。
湿地还能提供草药和就业机会,甚至从其他地方吸引投资等。
在上世纪80 年代中期,日本开始认识到”生态体系保护、恢复和创造”,以及“环境净化”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水环境领域,对于河流整治引进了一些新的理念,即“考虑河流固有的适宜生物生育的良好的环境,同时,要保护和创造出优美的自然景观”。
在对一些洪涝灾害频发的主要河道进行综合整治时,往往在河道的两侧增加大量湿地作为蓄洪区,有时将河道“裁弯取直”所得的土地作为蓄洪区。
内陆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
内陆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内陆水体和湿地生态系统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这些生态系统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水资源供给以及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保护内陆水体和湿地生态系统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保护这些生态系统,并提供一些建议。
1. 内陆水体保护内陆水体包括湖泊、河流和水库等。
它们为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水资源。
然而,由于水体污染和过度开发,内陆水体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为了保护内陆水体,以下措施可被采取。
首先,必须制定严格的环境法规,以限制工厂和农业活动对水体的污染。
同时,政府和企业应当加强监管,并对违反规定者进行处罚。
其次,推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至关重要的。
人们应当加强水资源管理,包括节水和水循环利用等。
此外,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也应得到重视,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的效率。
最后,加大环境教育力度,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通过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和教育课程,人们可以更加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从而积极参与保护活动。
2. 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包括沼泽地、河口湿地和海岸湿地等。
它们是各种水生动植物的理想栖息地,也是重要的陆地与水域生态系统的连接环节。
然而,湿地生态系统正面临着退化和破坏的威胁。
以下是一些建议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
首先,制定和执行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
政府应该采取措施,限制对湿地的开发和破坏,并惩罚违法行为。
其次,加强湿地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建立保护区网络,确保湿地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保护区管理者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平衡。
最后,推动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恢复工作。
通过引入激励措施和技术支持,帮助退化的湿地得到有效的修复和保护。
总结起来,保护内陆水体和湿地生态系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通过政府的引导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确保这些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
只有保护好内陆水体和湿地生态系统,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为后代留下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内陆湖泊水资源管理与综合利用
内陆湖泊水资源管理与综合利用内陆湖泊是指位于陆地上、周围没有河流与海洋相通的湖泊。
由于内陆湖泊面积较小,流域面积有限,且缺乏水源补给,因此其水资源管理与综合利用具有特殊的挑战和意义。
本文将从湖泊保护、水资源管理、综合利用等方面阐述内陆湖泊水资源管理与综合利用的重要性和应对措施。
一、湖泊保护为了合理利用内陆湖泊的水资源,首先要进行湖泊保护工作。
湖泊保护最基本的一点是确保湖泊水质的良好。
内陆湖泊的水质状况受到周边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如农业、工业废水的排放、城市化进程中的污水排放等。
因此,及时治理并防止这些有害物质进入湖泊水体是必要的措施。
此外,加强湖泊周边的生态保护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保护湿地、减少湖泊的水土流失等措施可有效改善湖泊生态环境。
二、水资源管理水资源是内陆湖泊最宝贵的财富,如何合理管理成为重要问题。
首先,需要建立科学的水资源管理机制。
这包括建立监测系统,定期检测湖泊的水质和水量,及时了解湖泊的水资源情况。
同时,建立水资源利用指标体系,设立科学的水资源配额,根据流域的生态环境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合理分配湖泊的水资源。
此外,还要加强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框定管理范围,确保湖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三、综合利用内陆湖泊的水资源不仅可以作为供水资源,还可以进行综合利用。
首先,可以发挥内陆湖泊的旅游资源。
许多内陆湖泊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景观而具备较高的旅游价值。
发展湖泊旅游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湖泊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带来的负面影响。
其次,可以利用湖泊水资源进行农业灌溉。
在干旱地区,湖泊的水资源可以为农田提供灌溉水源,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但在灌溉过程中,也要注意合理利用水资源,避免浪费和过度开采。
另外,湖泊水资源还可以用于发电、工业生产等方面,通过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综上所述,内陆湖泊水资源管理与综合利用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湖泊生态系统的土地利用与规划
湖泊生态系统的土地利用与规划湖泊是地球上重要的水资源储备和生态系统组成部分。
它们提供了大量的淡水供应、水文调节、水质净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服务,对维持地球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湖泊所面临的土地利用和规划问题也日益突出。
有效的土地利用与规划是保护湖泊生态系统的关键,本文将研究湖泊生态系统的土地利用与规划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湖泊生态系统的土地利用与规划需要考虑到湖泊的功能和价值。
湖泊作为水资源供应的重要来源,其周边土地的规划和利用应确保保护湖泊水质,避免对湖泊的污染和过度开发。
在规划过程中需确保湖泊与周边土地的生态联系,以维护湖泊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其次,湖泊生态系统的土地利用与规划还需考虑到当地社区的需求和利益。
土地利用和规划应综合考虑当地居民的生计和经济发展需求,并确保社区参与到决策过程中。
以有机的方式集成当地社区的经济发展与湖泊保护,例如发展湖泊旅游、湖泊渔业等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的行业。
此外,湖泊生态系统的土地利用与规划也需要考虑到灾害风险管理。
湖泊周边的土地往往容易受到水灾、洪水和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
因此,在土地规划和利用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这些灾害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管理措施,以减少灾害对湖泊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为了实现湖泊生态系统的土地利用与规划,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合作,形成多方参与的合作机制。
政府应加强湖泊保护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高湖泊生态价值的认识,并加强监管与执法力度,确保规划和利用符合环境法规。
同时,社会各界、科研机构和非政府组织也需积极参与湖泊生态保护与规划,提供专业知识和技术支持。
在土地利用和规划方面,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来维护湖泊的生态系统。
例如,建立湖泊保护区,设置湿地保护带,加强湖泊水质监测与治理,促进湖泊的修复与恢复等。
同时,也需要制定相应的土地管理政策和法规,强化土地利用的管理和监管,严厉打击违法建设和非法占地行为。
湖泊湿地的生态环境管理与保护
湖泊湿地的生态环境管理与保护湖泊湿地是自然界中十分重要和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
因此,对湖泊湿地的生态环境进行科学管理和有效保护是十分迫切的。
只有保护好湖泊湿地的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
下面将从湖泊湿地的重要性、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方法以及湖泊湿地保护的困难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湖泊湿地具有多种生态功能和重要性。
湖泊湿地是众多生物的栖息地,孕育了许多野生动植物物种。
这些动植物与湖泊湿地的生态系统密不可分,组成了复杂而稳定的生态链。
湖泊湿地还是水源涵养区、水质净化器和保护沿海地区生态平衡的屏障。
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湖泊湿地还具有防止洪水和强风的作用。
因此,保护湖泊湿地的生态环境不仅是保护生物多样性,还是维护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福祉的必要手段。
其次,湖泊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是多方面的。
首先,需要加强监测和科学研究,了解湖泊湿地的水质、植被和动物群落等状况,为保护措施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要建立湖泊湿地的保护区和生态系统修复项目,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湖泊湿地的自然生态系统。
此外,开展环境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湖泊湿地保护的认识和自觉性,增强公众参与湿地保护的意识。
同时,要加强湿地生态旅游的规划和管理,发挥湿地旅游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实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然而,湖泊湿地的生态环境管理和保护存在一些困难。
首先,由于湖泊湿地的生态系统复杂多样,保护工作需要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协同推进。
其次,湖泊湿地地理位置和尺度巨大,其中的环境问题多种多样,所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非常庞大。
同时,湖泊湿地保护涉及到各方利益的博弈,需要在利益平衡中寻求最佳保护方案。
因此,湖泊湿地的生态环境管理和保护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齐心协力,形成多方共治的良好格局。
总之,湖泊湿地的生态环境管理和保护事关生态平衡和人类福祉。
通过加强湖泊湿地的科学监测、建立保护区和生态系统修复项目、开展环境宣传和教育活动以及加强湿地旅游的规划和管理等措施,可以有效保护湖泊湿地的生态环境。
湖泊湿地保护规划
湖泊湿地保护规划湖泊湿地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自然资源,其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对环境的保护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护湖泊湿地,制定一项科学可行的保护规划是必要的。
本文将就湖泊湿地保护规划的重要性、目标和具体措施进行论述。
一、湖泊湿地保护规划的重要性湖泊湿地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重要的生态功能,是许多物种的栖息地和繁衍地,对维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湖泊湿地还能够净化水质、调节水位、防洪抗旱,并提供众多的生态服务。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环境污染,湖泊湿地受到了严重破坏和威胁,保护湖泊湿地刻不容缓。
制定湖泊湿地保护规划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精确定位:规划能够明确湖泊湿地的边界和重点保护区域,为后续的管理工作提供精准指导。
2. 统一管理:通过制定规划,可以协调各部门间的合作,形成统一的管理机制,提高湖泊湿地的保护效果。
3. 合理利用:规划中应明确湖泊湿地的合理利用方式,确保在保护湖泊湿地的同时满足人类社会的发展需求。
4. 改善环境:规划能够提出有效的生态修复方案,改善湖泊湿地的生态环境,提高其生态功能。
二、湖泊湿地保护规划的目标制定湖泊湿地保护规划的目标应该是全面保护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确保湖泊湿地的生态功能得到最大化保护和恢复。
具体目标包括:1. 保护湖泊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制定措施,确保湖泊湿地内各类物种的生存和繁衍,维护湖泊湿地的生态平衡。
2. 提高水质:采取措施减少湖泊湿地的污染源,并通过生态修复手段提高水质,保护当地水生态系统的健康。
3. 恢复湖泊湿地生态功能:进行湖泊湿地的生态修复,恢复湖泊湿地的自然水动力学过程,改善湿地的水文条件。
4. 加强湖泊湿地管理能力:培养专业的湖泊湿地管理团队,完善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
三、湖泊湿地保护规划的具体措施1. 划定保护区域:依据湖泊湿地的特性和生态需求,划定核心保护区、缓冲保护区和实验区,确保湖泊湿地的整体保护。
内陆水域生态系统保护区管理的湿地保护与修复
内陆水域生态系统保护区管理的湿地保护与修复湿地是指水体与陆地交接处的特殊类型生态系统,由于其独特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被誉为"地球之肾"。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全球湿地面临严重破坏和退化的威胁。
为了保护和修复湿地,内陆水域生态系统保护区的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湿地保护与修复在内陆水域生态系统保护区管理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相关的管理措施。
首先,湿地保护与修复在内陆水域生态系统保护区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湿地不仅是许多稀有濒危物种的栖息地,也是大量候鸟的迁徙站和孕育海洋生命的重要地点。
湿地具有水文调节、水质净化、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等重要生态功能,对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我们可以保护和恢复水域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其次,湿地保护与修复在内陆水域生态系统保护区管理中具有可行性。
湿地保护与修复需要制定科学的管理计划,并与相关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非政府组织和社区合作,共同参与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
通过区域性湿地保护网络的建立,可以实现湿地的全面保护和管理,确保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利用环保科技手段,如湿地植被修复技术、污水处理技术等,可以有效地修复受损湿地,恢复其生态功能。
在湿地保护与修复方面,需要采取一些具体的管理措施。
首先,加强湿地保护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实施。
制定和完善湿地保护法律法规,加大对湿地的保护力度,明确湿地的管理责任和权责。
其次,加强湿地监测与评估。
建立湿地监测与评估体系,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变化和健康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此外,加强湿地生态修复与恢复工作。
借助湿地植被修复、湿地水质净化等技术手段,逐步修复湿地生态系统,并保护湿地植被和野生动物的多样性。
最后,加强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协调。
在湿地保护区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既要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又要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内陆水域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内陆水域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深蓝的内陆水域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这些水域包括湖泊、河流、水库等,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还孕育着丰富的生物资源。
然而,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利用以及恶化的环境状况,这些内陆水域正面临着严峻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挑战。
内陆水域保护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首先,内陆水域的污染问题已经日益突出。
工业废水、农业农药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使水域中的有害物质不断积累,破坏了水质的平衡,对生态环境构成了巨大威胁。
其次,水域的过度开发和过度捕捞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大量的湖泊和河流正在遭受过度捕捞的压力,使得许多物种濒临灭绝,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此外,水域的水量也面临枯竭的风险。
气候变化和长期的干旱使得许多湖泊和河流水位下降,严重影响了水资源的供应。
为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内陆水域,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环境监测和水质管理。
这需要政府部门加大投入,提高监管效果。
定期检测水质,及时采取措施治理污染源,有效减少环境破坏。
与此同时,加强立法和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形成有效的保护机制。
另外,我们还需要加强公众意识的培养。
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内陆水域保护的重视,增强社会共识,从而争取更多的支持和参与。
在内陆水域的可持续利用方面,我们也需要进行一些创新。
首先,我们可以推动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农业农药的使用。
通过采用有机农业的方式,减少对水质的污染,提高耕地的可持续利用率。
其次,可以改变渔业的发展方式,推行可持续渔业。
限制捕捞数量和捕捞季节,保护稀有物种,提高渔业的可持续性。
此外,我们还可以积极开展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工作。
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规划用水,推广节水技术,降低用水量,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内陆水域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
我们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形成多方合作的良好机制。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起到各自的作用,共同推动内陆水域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内陆水域保护区管理的环境规划与管控
内陆水域保护区管理的环境规划与管控随着人类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内陆水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为了保护和恢复内陆水域的生态环境,建立内陆水域保护区是一种常见的管理措施。
内陆水域保护区的环境规划与管控是确保保护区有效运转的关键,本文将对其进行详细探讨。
首先,内陆水域保护区的环境规划对于实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目标至关重要。
环境规划应该基于科学和可行性的原则,通过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来指导管理措施的实施。
环境规划应该考虑到内陆水域的生态特征和功能需求,确保保护区的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
同时,还需考虑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合理规划内陆水域的有限资源利用。
其次,内陆水域保护区的管控是环境规划的落实和执行过程。
管控应该从源头抓起,通过建立和管理立体化的监测系统,实现对内陆水域保护区的全程监控。
环境管控措施应包括政策法规制定、监督检查和执法,以及公众参与等环节,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和纠正,确保保护区内部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维护。
环境规划与管控的核心是建立科学合理的环境监测体系。
通过监测,可以了解内陆水域保护区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
监测数据还可以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评估管控效果,指导后续的环境规划和管理工作。
因此,内陆水域保护区的环境规划与管控需要建立科学、准确、全面的监测手段和技术手段。
同时,内陆水域保护区管理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内陆水域问题涉及到多个国家和辖区的利益和责任,需要跨国合作来共同解决。
各国之间可以分享经验和技术,加强合作研究,形成联合保护区的策略和行动计划。
同时,还应制定相关的国际宪章和法律条款,确保保护区得到国际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支持。
此外,内陆水域保护区的环境规划与管控还需要注重公众参与。
保护区的建立和管理事宜不仅会涉及到政府机构和专业人士,还会直接影响到当地居民和利益相关方。
他们对内陆水域的使用和管理具有直接的利益和影响。
因此,需要建立公众参与的机制和渠道,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增强公众对内陆水域保护区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探析我国湿地保护及开发利用
探析我国湿地保护及开发利用我国是拥有丰富湿地资源的国家,湿地是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生态环境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对湿地保护及开发利用的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从湿地的概念、我国湿地资源的特点、湿地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湿地开发利用的机遇和挑战等方面进行探析,以期为我国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湿地的概念湿地是指土壤中含有一定量的水,并且植被在一定时期有水覆盖的地区。
根据国际上对湿地的定义,包括沼泽、河口、湖泊、水库以及沿海和内陆湖泊的沼泽地带等不同类型,湿地是地球上最具生态系统特色的自然区域之一。
湿地也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拥有众多珍稀植物和动物种类。
湿地在地球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于水资源的保护和净化、气候的调节、植被的生长、动植物的繁衍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湿地资源的特点我国湿地资源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丰富性。
根据我国国家湿地类型划分,《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纲要》(2001年)将我国湿地划分为八大类型:高山湿地、草原湿地、温带湖泊湿地、寒带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海岸、海湾湿地、滨海盐沼湿地。
这些湿地类型各有其独特的自然特征和生物物种,对于维护我国的生态平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受到我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我国湿地资源也面临诸多挑战。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湿地面临着持续的生境破坏和水质污染的威胁,湿地的持续退化已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三、湿地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在湿地保护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相关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和各种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为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保障。
与湿地保护工作中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
探析我国湿地保护及开发利用
探析我国湿地保护及开发利用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对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水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湿地保护及开发利用备受关注。
保护和开发利用湿地资源,是我们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析我国湿地保护及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我国湿地资源丰富。
目前,我国湿地面积约为5400万公顷,占全国陆地面积的5.6%,是世界上拥有湿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
这些湿地包括沼泽、湖泊、河流、水库等多种类型,涵盖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湿地还是重要的生态系统,能够净化水质、调节气候、防洪护岸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湿地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相继出台了《湿地保护条例》、《国家湿地公园条例》等法律法规,建立了一系列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区域,形成了完善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
目前,全国已建立了335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和2000多个湿地公园,涵盖了各种湿地类型和重要生态功能区。
政府还大力推动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治理了大量的湿地退化、水体污染等问题,为湿地的永续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湿地开发利用取得了积极成果。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得到了充分重视。
多年来,我国在湿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方面积极探索,不断推动湿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例如海水稻的种植、湿地旅游等方式,成功地实现了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推动力量。
与此我国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由于一时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往往对湿地资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导致湿地生态系统的缺失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湿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问题亟待解决,湿地资源的利用方式相对单一,还没有形成多样化开发利用的模式,需要更多的创新与实践。
内陆水域保护区管理的土地利用策略
内陆水域保护区管理的土地利用策略摘要:内陆水域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对于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土地利用策略是实现内陆水域保护区管理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介绍内陆水域保护区管理的土地利用策略,并探讨其在保护内陆水域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土地利用和发展经济的作用。
第一部分:引言内陆水域是内陆地区的重要资源,其水质、生态环境对周边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内陆水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威胁。
为了保护内陆水域,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内陆水域保护区。
而针对内陆水域保护区的土地利用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则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第二部分:土地利用策略的重要性土地利用策略是指根据内陆水域保护区的特点和目标,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的措施。
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护水源:合理的土地利用策略可以避免污染源的直接进入内陆水域,保护水源的纯净性。
比如,禁止在内陆水域保护区内从事工业废水排放、农用化肥和农药使用等活动,减少对水质的污染。
2. 维护生态平衡:内陆水域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地,合理的土地利用策略可以保护和恢复内陆水域的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平衡。
例如,在内陆水域保护区内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提供鸟类和水生动物的栖息地。
3. 促进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策略的制定需要考虑到内陆水域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合理规划内陆水域保护区内的土地利用,既满足了人类的需求,又保护了内陆水域的生态环境。
例如,将内陆水域保护区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设置适宜的人类活动区、生态保护区和农业开发区等,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
第三部分:内陆水域保护区土地利用策略模式在制定内陆水域保护区的土地利用策略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模式:1. 分区管理模式:根据内陆水域保护区的自然特性和人类活动需求,将保护区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实施差别化管理。
例如,将核心保护区划分为禁止人类活动区,对农民进行转产转业,将周边地区划分为生态游憩区,引导人们前往享受自然景观。
湖泊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湖泊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作为自然界的珍贵资源,湖泊湿地不仅具有丰富的生态系统功能,还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然而,湖泊湿地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保护挑战,如水体污染、湿地破坏以及种群减少等问题。
因此,为了实现湖泊湿地的可持续利用,我们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强化湖泊湿地保护。
首先,湖泊湿地的保护需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在保护湖泊湿地的过程中,立法机构应该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湖泊湿地的保护责任和限制,并加强调查监测与执法力度,以确保法律的有效执行。
此外,应该加强公众传播与教育,提高公众对湖泊湿地的保护意识和环境意识。
其次,湖泊湿地的保护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和监测。
科学研究可以为湖泊湿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对湖泊湿地的水质、水生物、湿地植被等进行系统的监测和调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湖泊湿地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为湖泊湿地的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另外,湖泊湿地的保护更需要加强政府部门的管理和组织协调。
政府部门应该划定湖泊湿地保护区域,并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负责湖泊湿地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在湖泊湿地保护过程中,应加强政府部门与科研机构、环保组织、公众等多方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开展湖泊湿地保护工作。
此外,湖泊湿地的保护也需要结合可持续利用,实现湖泊湿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
可以通过开展湖泊湿地旅游、湖泊渔业、湖泊农业等活动,促进湖泊湿地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同时,要加强湖泊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推动湖泊湿地的生态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实现湖泊湿地的可持续利用。
最后,湖泊湿地保护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湖泊湿地的保护不只是一个国家的事务,而是需要国际间的合作与支持。
国际间可以通过经验交流、技术合作等形式,共同研究湖泊湿地保护的方法和技术,共同推动湖泊湿地保护的进程。
综上所述,湖泊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课题。
只有加强法律法规制定和实施,加强科学研究和监测,加强政府部门的管理和组织协调,结合可持续利用,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才能够保护好湖泊湿地,实现湖泊湿地的可持续利用,使这片美丽的领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
探析我国湿地保护及开发利用
探析我国湿地保护及开发利用我国是一个湿地资源丰富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和多样化的湿地动植物物种。
湿地不仅对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具有极高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经济发展,我国的湿地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压力。
湿地保护及开发利用问题也变得尤为紧迫。
本文将探析我国湿地保护及开发利用的现状与挑战,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我国湿地保护的现状我国的湿地资源丰富,包括沼泽、湖泊、河流、滩涂等不同类型的湿地。
这些湿地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不仅可以维护生物多样性,还可以调节气候、净化水质、防洪护岸等。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我国的湿地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压力。
许多湿地面临着污染、填海、围垦等问题,生态系统退化严重,湿地面积大幅减少,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
据统计,我国湿地面积在过去50年中减少了一半以上,丧失了大量珍贵的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资源丰富也给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湿地资源可用于渔业、农业、旅游等方面,对推动地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湿地规模的不断减少,湿地开发利用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湿地开发过度、污染严重和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日益凸显,这给湿地生态系统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
三、我国湿地保护及开发利用面临的挑战1. 生态系统破坏严重。
湿地面积减少、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湿地的生态功能和服务能力。
2. 开发利用过度。
一些地方为了谋取经济利益,滥用湿地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导致湿地退化、物种灭绝等问题。
3. 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
湿地保护和利用的规划和管理不到位,缺乏长效机制和有效措施,使得湿地保护形同虚设。
1. 加强湿地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对湿地的保护力度,确保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科学合理开展湿地规划。
科学制定湿地保护规划,合理规划和布局湿地开发利用项目,保护湿地的生态功能和服务能力。
探析我国湿地保护及开发利用
探析我国湿地保护及开发利用湿地是指水域和陆地交界处的特殊生态系统,它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
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分为沿海湿地、内陆湿地和人工湿地三类,总面积约为53.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域总面积的5.6%。
湿地有着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可以保护水源、调节水文、净化水质、维持物种多样性等。
长期以来,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我国湿地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原本广阔的湿地面积被填埋、围垦,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湿地植被和野生动物受到威胁。
为了保护湿地资源,我国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
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成为我国湿地保护的基本法律。
该法规定了湿地的保护范围、保护目标和保护措施,强调湿地的生态功能、科研价值和社会效益。
我国还制定了一些地方性的湿地保护规划和政策,以强化湿地保护工作。
在湿地保护方面,我国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
加强了湿地保护区的划定和管理。
我国设立了一系列的湿地保护区,例如:潮州湾、黄河三角洲、鄱阳湖等。
这些湿地保护区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防止污染、禁止填海、禁止破坏湿地植被等。
我国还加强了湿地的监测和评估工作,提高湿地保护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在湿地的开发利用方面,我国采取了一些可持续的方式。
湿地旅游是一种重要的湿地开发利用方式。
一些湿地保护区开展湿地旅游,增加了湿地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提高了人们对湿地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湿地农业、湿地养殖等也是一些地方湿地开发利用的方式。
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还存在一些问题。
湿地保护区的监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些湿地保护区的管理不到位,导致湿地资源的破坏。
湿地的开发利用仍然存在着对湿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的现象,需要加强管理和监管。
我国湿地保护及开发利用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更好地保护湿地资源,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加强湿地保护区的管理和监管,促进可持续的湿地开发利用,提高湿地保护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探析我国湿地保护及开发利用
探析我国湿地保护及开发利用湿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意义。
我国的湿地面积丰富,分布广泛,包括沼泽、河流湿地、海滨湿地、内陆湖泊等。
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过度开发,我国的湿地面积一直在减少,湿地生态系统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为此,我国政府逐渐重视湿地保护,通过加强立法、强化保护管理等措施,促进湿地保护与发展。
目前,我国湿地保护法律法规比较完备,主要包括《湿地保护法》、《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水污染防治法》等。
其中,《湿地保护法》是我国湿地保护的核心法律,明确了湿地的概念和分类、湿地保护的原则和措施、湿地资源的利用和管理等内容。
在实践中,各级政府对于湿地保护也重视,建立了一系列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开展了多项湿地保护工作。
针对湿地开发利用方面,我国提出了“生态优先、合理规划、有序开发、保护优先”的原则,旨在实现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平衡。
同时,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也要遵循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等原则,采取科学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减少对湿地的影响和损害。
具体来说,湿地保护和开发利用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建立湿地保护措施体系,做好湿地生态环境的管理和维护。
加强湿地保护立法,制定更加完善的湿地保护措施,加强湿地保护管理机构的建设和管理,加强湿地生态环境保护。
二是加强湿地资源的调查和监测,全面了解湿地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制定合理的湿地开发利用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三是建立“开发前评估、建设前评审、运营过程监察、评估验收和考核”等制度,确保湿地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四是通过湿地保护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于湿地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增强湿地保护的社会参与和支持。
总的来说,湿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需要加强湿地保护立法、加强湿地资源管理和监测、建立科学的湿地开发利用制度、加强湿地保护宣传教育等措施,实现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陆湖泊湿地的保护与利用规划研究李政来刘春涛田冬林【摘要】十八大指出,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要实现生态文明,就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我国学者从经济、社会、生态等不同角度出发对生态文明进行研究,湿地保护与利用作为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研究内容颇丰。
本文以典型的北方内陆湖泊湿地①——沈阳市卧龙湖为例,从生态价值研究入手,探索主动保护、兼顾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力求以从规划实践角度诠释生态文明。
【关键词】内陆湖泊湿地;湖泊湿地;生态保护;生态文明;卧龙湖1.序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以湿地描写为开头,并将湿地之于淑女,湿地景致在古人心中地位可略见一斑。
湿地资源被誉为“地球之肾”,对维持生态平衡、改善环境意义重大。
王浩等从自然、环境、社会角度将湿地作用总结为:①保护生物多样性;②改善城市环境;③调蓄洪水;④补充地下水;⑤休闲娱乐;⑥美学价值;⑧经济效益等。
[1]自1971年全球36个国家在伊朗拉姆萨尔召开会议、通过《关于特别是作为鸟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并将此作为护理和善用湿地的国家保护行动及国际合作大纲以来,我国(90年代初加入《湿地公约》)通过成立中科院湿地中心、制定湿地调查大纲和的湿地保护行动计划[2]、建立湿地保护机构、划分湿地保护区、制定各种保护法规和条例等方式方法,加强对各类湿地资源进行保护。
同时,针对如何有效保护、利用湿地资源,如在湖泊与湿地保护[3]、生态系统设计[4]、湖泊景观设计[5]、湿地公园建设理论与实践[6-7]等诸多方面均进行了充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我国湿地保护与利用的理论体系构建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一些湿地保护策略已经写入了国家区域战略规划②。
即便如此,湿地保护和有效利用的管理及规划仍面临较多问题。
对地方政府来说,虽然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决策者考虑区域发展问题的主要着眼点之一,但由于土地资本的固有利益驱动,地方政府在面临是保护还是开发问题时很难正确把持利弊,迫于发展压力,往往牺牲生态利益保全经济利益,或者在实施兼备保护与开发功能的规划时只注重土地开发,将“保护”视同“放弃管理”,导致湿地面积与数量仍大幅下降、生态系统功能依旧脆弱,湿地物种数量持续减少[8],造成湿地越保护越丧失功能的尴尬局面;对于规划编制来说,一方面,虽然主体功能区划、自然保护区划等“区划”从地域层面对各类湿地进行了界定和开发限制,但有的缺乏法律保障、转移支付保障,导致执行缺乏推动力和监管力,很难确保对湿地生态的保护,有的则完全忽视地方发展,不被地方采纳执行,使得围垦开发、掠夺式经营、缺乏对富营养化治理等问题依旧层出不穷;而用地层面的城乡规划因决策者所处角度不同和专业知识不足,在规划中过分强调开发而忽视保护、强调功能与美化而忽视自然规律的现象也频有发生。
除湿地共有的特点和功能外,内陆湖泊湿地的特点可以大致总结为:①水面由上游持续性汇水形成(包括牛轭湖);②承载一定区域内的生态服务功能;③生境多样,生物种群丰富。
本文选取内陆湖泊湿地类型,以辽宁省最大的内陆湖泊——沈阳市卧龙湖为例,力求通过规划,在全力保护湿地系统资源、发挥湿地生态功能的前提下,探索内陆湖泊湿地与周边地区统筹发展的新路径。
③2.卧龙湖湿地概况2.1 基本情况卧龙湖所在的康平县坐落于沈阳市北部,东经122.45-123.37,北纬42.31-43.02,距沈阳市中心120公里。
卧龙湖位于康平县城西1公里处,是康平县域中心位置,处在有“八百里瀚海”之称的内蒙古科尔沁大草原南缘。
卧龙湖流域面积1592.7平方公里,湖区东西长16.5公里,南北宽6公里,周边长60公里,总面积为112平方公里(水域面积64平方公里,滩涂48平方公里),湖中平均水深为2.2米。
2.2 卧龙湖生态区的生态意义卧龙湖生态区位于科尔沁沙地南缘,处于半湿润与半干旱气候、森林与草原植被的过渡带,属典型农牧交错区,是我国一级生态敏感带,也是阻止科尔沁沙地向南扩张的重要屏障。
对调节地区气候、补充地下水、维护该地区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图1 卧龙湖区位Fig.1 Location of Wolong Lake同时,卧龙湖生态区是亚洲候鸟迁徙廊道上的重要停歇站、食物供给地和鸟类繁殖地。
据统计,每年经卧龙湖生态区迁徙的鸟类共计140多种,迁徙鸟类大约在4月10日左右从鄱阳湖等地迁入卧龙湖,数量达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在五月中旬迁徙鸟类向北迁出,同年,9月20日左右,迁徙鸟类由北向南迁移,再次将卧龙湖生态区作为重要的觅食区。
迁徙和繁衍的鸟类主要有白鹤、苍鹭、草鹭、小鸊鷉、斑嘴鸭、白骨顶、红脚鹬、凤头麦鸡、黑翅长脚鹬、斑嘴鸭等。
④同时,卧龙湖草甸、沼泽、滩涂、河流、水面等生境类型丰富,拥有生物物种800余种,并有多种国家保护野生动植物,其中一级保护鸟类56种,是辽宁省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地。
2.3卧龙湖生态区的生态脆弱性2001年,经辽宁省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水禽栖息地和水生物资源为目的的湖泊型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
然而,由于流域内连续5年干旱,来水微乎其微,上游农业用水分流了大量水资源。
同时,承包卧龙湖的开发企业在旅游开发不成功的情况下,在湖中进行水田和养殖业开发,从1994年到2004年陆续在湖区修建了38公里的环湖坝和55公里环湖路,建设湖心岛,严重破坏卧龙湖的生态系统,致使卧龙湖的水量逐年下降,直到2004年,基本处于干枯状态,10万亩湖区由湿地变成牧场和农田。
图2 卧龙湖干涸情况(2003)Fig.2 Dry Wolong Lake(2003)2004年,康平县水利部门拆开环湖坝的22个进水口,重修环湖路上的18座桥涵,打通了卧龙湖与外界的联系。
2005年8月12日至14日,康平县遭遇百年不遇的强降水,降水量达到247毫米,滚滚洪水涌进了干涸的卧龙湖,湖水增至6000多万立方米,卧龙湖起死回生,重现碧波连天的美丽景象。
2011年,随着对卧龙湖生态区的整体管理和保护,湖水达到了历史新高,湖水增至9600多万立方米。
3.规划重点和框架3.1规划重点规划在统筹考虑湿地保护与县城利用的基础上,在原112平方公里卧龙区自然保护区范围的基础上,确立以400平方公里建立“卧龙湖生态区”,同时为协调三台子水库、金沙滩(部分)等重要生态板块,确定700平方公里的研究范围。
器莹l黪—■—7‘、。
_~。
芦、L一“、、jr~1融~。
,。
.一|.弋...一.少图3 卧龙湖生态区及研究范围图Fig.3 Planning & research area of Wolong lake卧龙湖生态区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影响意义重大,但本身对气候变化的自我调控能力较差、人为破坏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
因此,规划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采取有效的规划和控制措施,保障卧龙湖的生态功能。
同时,康平县处于沈阳市北部远郊,受城市发展经济辐射较小,如何依托卧龙湖资源实现县域经济社会的全面振兴,也是本次规划研究的重点问题。
3.2规划目标与定位在对现状进行全面充分分析的基础上,以湖泊型湿地生态保护为基本出发点,以全面统筹的空间规划为根本着力点,以生态保护、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为根本目标,实现区域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
规划提出“生态保湖、多元育湖、品质建城、联动兴城”的目标,并卧龙湖生态区的功能定位为“亚洲东部鸟类迁徙廊道上的重要栖息地、繁殖地;辽吉蒙结合部重要的生态湿地群落;辽宁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具有辽北地域文化特色的田园生态城;融水域风光与生态湿地于一体的休闲旅游目的地”的功能定位。
在此基础上,确定以生态分析为基础的规划框架。
燃黪锣4.基于湖泊型湿地保护的生态规划内陆湖泊型湿地的保护重点是对湖域(水量、水质)、生物多样性(滩涂、植被、鸟类)的保护。
鉴于此,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调整自然保护区范围、建立生态安全格局、保护水源及水质、治理潜在污染源等策略。
4.1调整自然保护区范围,打造生态安全格局原卧龙湖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为11200公顷,包括6400公顷水面及周围4800公顷滩涂湿地。
根据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布[2001]94号文件,关于批准建立“沈阳卧龙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批复中核心区仅为800公顷,缓冲区为1000公顷。
当时确定保护区范围的指导思想主要是针对不合理开发导致卧龙湖水面、滩涂和岸线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便于采取抢救性措施,保护卧龙湖典型的湖泊湿地自然生态系统及其功能,以及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而划定的范围,对国家一级和二级重点保护鸟类的栖息地保护重视不够,同时也没有充分考虑区域发展规划,对县城拥湖发展欠缺考虑。
因此,将保护区周边的重要野生鸟类栖息地纳入保护范围内,使白鹤等珍稀鸟类有更大的活动区域,将保护区范围扩大至12750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4340公顷,缓冲区面积2250公顷,实验区面积5950公顷。
图4 卧龙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图Fig.4 Functional zoning of Wolong Lake Provincial Nature Reserve翩以卧龙湖生态区的河流、道路、巡护航道、卧龙湖等绿化建设为主,建成生态安全格局,形成“河流水绿相依、道路林草互倚,湖泊花鸟相栖、人居生态互给”的“虚实结合、水绿共存、南北贯通、东西网联”的生态廊道体系。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过程中形成了三个不同等级的廊道,其中一级廊道单侧宽度分为200米与100~150米两类,二级廊道单侧宽度为50~100 米,三级廊道整体宽度为20~50米。
规划在满足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前提下,在廊道及斑块中设置降水收集系统,为地方水体的水分补充和水土保持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撑。
图5 卧龙湖生态区生态廊道保护图Fig.5 Ecological Corridor protection of Wolong Lake4.2分段水源保护,分离湖域功能将河流水源分区段保护,在雨季可控制、储存水量,待旱季释放,稳定卧龙湖水量。
(1)雨水控制区:建立雨水控制箱,控制及储存雨水,雨水经自然沉降和过滤后流入河流。
(2)跌水通风区:设置有高差的河床,促进河水流动,增加养分,达到杀菌、过滤污染物的作用。
(3)湿地储存区:通过湿地中的水生植物,减慢水流速度,并储存雨水。
(4)入湖口净化区:在入湖口处,建立生态湿地小岛,过滤并缓慢释放河水。
同时,通过完善“引辽济湖工程”,康平电厂中水回用,疏通天然汇水河道,禁止发展水田,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增加人工汇水流量等方面有效保证卧龙湖入湖水量。
为兼顾湖水保护与利用,将湖域划分为内、外湖,通过物理隔离,分离内外湖功能——内湖以利用为主,外湖以保护为主。